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描写燕子的诗句精选(九篇)

描写燕子的诗句

第1篇: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杜甫;山水诗;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的共有一千四百余首,这些作品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诗史”的盛誉,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特色。

一、杜甫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山水诗,早期作品很少,描绘了祖国名山洋溢着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描绘蜀中壮丽山水景色和风土人情,抒发其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情怀的山水诗,主要是在他寓居成都草堂时期。乾元二年底,杜甫携家人抵达成都,当时成都尚未遭战乱,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稳定局面。第二年春天靠亲友的周济,诗人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他算是暂时安居下来。虽然诗人当时全家生活很贫困,但今非昔比,生活环境变迁,比较安定,使他有可能细致地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创作出不少于以山水田园、自然景物为吟咏对象的清新隽永、恬静淡远的山水诗篇。如《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这是一首很成功的题画诗。(《南史・萧子良传》)附:“贲于扇上画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而读来不像用事,至于结尾语完全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看画时的豪兴,对着王宰的山水图,回想自己年轻时游赏过的吴淞江水,竟想将画剪下,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山水图的喜爱。又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首诗写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首联写草堂环境。此处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极目远眺。中间四句写眺望所见景色。“澄江平少岸”,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与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在春日的傍晚,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这是写近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为历代传颂的名句。鱼儿在蒙蒙细雨中不时出没于水面,燕子在微风吹拂下,在天空差池飞翻。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水泡),鱼常上浮而(按欢欣跳跃)。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诗人细致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欢欣的动态,借以表达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尾联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

除寓居草堂以外,杜甫在流寓东川梓州、阆州时也写下不少清新可爱的山水诗。如《泛江送客》、《上牛头诗》、《登牛头山亭子》、《野望》、《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等都是。

二、杜甫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第一,细致具体的描摹,注重写实和现实美

杜甫的山水诗,注意于精细逼真的描摹与刻画,以再现蜀中山水千姿百态的自然形象。如写铁堂峡的阴森奇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铁堂峡》)积草岭的高峻奇险:“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积草岭》)龙门阁的凌空惊险:“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柱。“(《龙门阁》)石柜阁的清幽秀丽: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石柜层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石柜阁》)白沙渡的清旷:“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山清石,沙白滩漫漫。”(《白沙渡》)水会渡的宏肆:“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这一幅幅的图画,摄取的都是蜀地山川实景,描绘又如此穷形尽相,峭刻生新。

第二,选取山水中最鲜明、最富有地域色彩的部分概括描绘,于形象的画面中寄寓家国之思

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山水诗,意象与意境独具一格,最能体现其沉郁悲凉的总体基调。这时杜甫是“弟妹萧条各何在,干弋衰谢两相催”(《九日》)。安史之乱、崔旰叛乱、回纥入侵又使国家濒于崩溃,国难家愁,百忧交集。所以此时的山水诗笼罩着沉重悲凉的气氛。如“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积。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江上》)“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这些山水诗的意象多选择夔州特色的高山峡谷、长江大河、以抒发悲秋情怀。在富于地域色彩的自然风光中寄寓时世和人身之悲。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是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意萧森的开阔画面,意象如急管繁弦,奔涌而来;诗句跌宕错落,跳动着急遽不宁的气韵;色调错暗苍茫,蕴涵着令人窒息的氛围。

杜甫山水诗的时间顺序倒置、相距万里的空间同时出现的奇异现象,在艺术时空关系的新结构中竟然成为极合理的事实。宋人吴沆说:“杜诗句意,大抵皆远,一句在天,一句在地。如‘三分割据行筹策’,即一句在地,‘万古云霄一羽毛’,即一句在天……”如‘关塞极天惟鸟道’,即一句在天,‘江湖满地一渔翁’,即一句在地。”(《环溪诗话》)所谓“一句在天,一句在地”,正是这种艺术结构的最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罗宗强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3]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版。[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2篇: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新燕;新雁;诗歌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们散发出来的芳香。”因此,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进入九年级复习阶段,大量的古诗词需要背诵默写,而在默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容易把“燕”和“雁”这两个字混淆,由于读音相同,书写时常常弄错。

比如,在默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看到这样的错误频频出现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对这两个字从出现的季节和内涵上做了如下区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经常出现,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出现。如,学生容易写错的句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莺抒发了心中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春天万物更新的赞美。此外,还有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表现了燕子轻柔、活泼,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首诗写在早春时节但全篇借“大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队出现,衬以秋天的萧瑟气氛,愈显一种苍凉的壮美。当我们吟咏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看到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从而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凉、壮阔,同时也引发了将士们的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中描写的时令已经是深秋,大雁已经南渡,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表达的同样也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贬的惆怅?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又颇显秋天的苍凉。

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很普遍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萧疏秋意的时节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虽是在早春时节,但更是借归雁传递书信的典范。

第3篇: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下面以几处诗文语段为例,找点训练,自主赏析,从检验的层面来看写景文段的指导意义。

1.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

首先从语言运用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景物的特点美:“折”体现了边塞北风的狂暴猛烈,“八月”体现了边塞雪下得早,天气异常寒冷。“千树万树”则体现了天异常寒冷,雪下得大而猛烈。同样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o手法,把雪压枝头的景象比作梨花盛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风光的绮丽壮观,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符合诗人一贯的边塞诗风,情景交融,令人感动。诗的前两句从正面描写边塞风光,中间的“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则通过写雪花浸湿了帐幕,白天穿着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将军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户的铠甲冷得难穿上,从侧面衬托了边塞天气的寒冷。诗人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戍边生活的艰苦。

2.以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段落。

虎妞怀孕,一家人全靠祥子拉车挣钱。课文中节选的这一章正是祥子在天气变幻无常的情况下,拉车挣命的情形。课文中第一段的第一句就从正面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天热得发了狂”与“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两个短句分别体现了描写的语言运用美:前一个短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天气人的情绪,生动地体现了天气炎热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后一个短句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炎热的具体程度,侧面衬托了祥子憋闷的心情。第二段中除了“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是正面描写外,还选取了柳树、枝条、便道上的尘土这些自然景物从侧面衬托天气的干燥、炎热、憋闷的特点。

描写从暴雨将至到暴雨如注的过程时,除了体现景物特点之外,作者还非常鲜明地展现了写景的层次:先写雨星,接着写雨点、雨道,然后写雨瀑,最后写一个水的世界,生动地呈现出暴雨将至到已至的全过程,写出了天气的变幻无常与异常恶劣。这样的烈日与暴雨隐喻了祥子的生活状态――水深火热,从而起到了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3.以晏殊的《浣溪沙》为例,分析词中的景物描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下片抓住了暮春“花落去”的特点,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比惋惜之情;又抓住了暮春“燕归来”的特点,暗示了尽管花的落去让人无限伤感,但又有似曾相识的燕子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香径”抓住了暮春时节花香氤氲的特点,给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渲染了一种美好而诗意的氛围。

第4篇: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读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总有个疑问:这是杜甫的诗吗?

的确,这首诗与他的风格是不太相同的,至少在我读过的他的诗中,没有见过这么舒适的,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到《春望》,“三吏”,“三别”,这些诗无一不是感情汹涌的,但这首诗却不是这样的,它是慢慢地,悠闲的。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作者将草堂扩展了,刚修建好了屋子,心里自然很高兴。于是题目上出了一个“遣”字,这个字有排忧,发泄的意思。而杜甫在经过多年的流离失所,如今终于安了家,的确是应该感到高兴。

房子装修好了以后,杜甫便在栏杆上眺望。一个“赊”便学出了视线的宽广。接下来,以“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两句写分别写远景和近景。作者从上望,江水似乎与岸相平,形成壮阔的景象。而草堂周围树木葱茏,花儿散发出清香,这从一个方面写出了诗人草堂环境的清雅以及诗人高雅的情趣。

这个时候,有吹起微风,下起细雨。细雨中,鱼儿游来游去,风中,燕子在飞翔。这两句诗十分巧妙。没有雨细,鱼儿怎么会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没有风微,燕子怎么能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十分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生动逼真。从这里能不看出诗人心中的喜悦吗?

第5篇: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孟浩然刘辰翁女子形象

孟浩然,唐代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常被冠以唐代大量写山水田园诗歌的第一人。孟浩然诗歌现存260余首,有关女性主题的诗歌有6首,分别是《赋得盈盈楼上女》、《春怨》、《闺情》、《寒夜》、《美人分香》和《春情》。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刘辰翁对孟集的分类。在元刻《须溪先生评点孟浩然集》中刘辰翁把孟诗分为十类,较之王士源的“别为七类”补充了“美人”、“时节”、“拾遗”三类。从此很长一段时间“美人”这一分类被留用了下来,刘辰翁分类的“美人篇”只有5篇。但是按照刘先生分类的本意,笔者以上所列6篇皆应位列其中。从王辉斌先生的《孟浩然诗分类叙论》中也可看出,以上6篇应属同一题材。

唐代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的,通常以柔弱为普遍特征,而且贤妇被树为女子的楷模。诗歌中被塑造的女性形象多为思妇、寡妇、病妇、弃妇、妓妾和受欺凌的妾妇等,大多都是社会底层带给人悲悯情绪的一群女子。孟诗的女性形象没有很强烈的社会情感,而是着重个体状态和个人情感的描写,没有直接的控诉也没有令人揪心的苦难经历,但却是一尊尊呼之欲出的鲜活的艺术体,带着浓浓的审美意味。

翘首盼夫归的女子

夫婿久离别,青楼空望归。妆成卷帘坐,愁思懒缝衣。

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空床难独守,谁为报金徽。

《赋得盈盈楼上女》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古人作诗根据指定题目内容写作称为赋得。“盈盈楼上女”为《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一诗中的诗句,这篇诗即根据此一内容进行书写的。

丈夫久别家乡,留在家中的妻子盛装以待夫归。久久凝望终失望,回坐无心活计。看着回飞的燕子、飘飞的柳絮。心中怅然若失,燕子有回时,柳有春头日,夫君却遥无归期,空房只剩寂寞,难消受,抚琴又为谁?

原诗质朴清新,相思之因之情在末尾的“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四句中,可谓前作铺垫后为点睛。孟诗则首句呈因,顺章写人,以景烘情。如果将诗句用镜头表现出来的话,原诗只有一个特写画面:青草柳园内的一幢房子中,有一红粉扑面,素手揽窗的女子;孟诗则是几个镜头组合:女子空望,女子卷帘坐(手中拿着待缝的衣物),燕子飞,柳絮飘,空床,琴。孟诗内容更丰富些,画面的动感更强。

孟浩然通过几组画面的排列与叠合,将一位翘首盼夫归的女子形象塑造的鲜活生动,把女子期盼丈夫归来的无限焦虑急切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空寂怀春的女子

佳人能画眉,妆罢出帘帷。照水空自爱,折花将遗谁。

春情多艳逸,春意倍相思。愁心极杨柳,一种乱如丝。

《春怨》

女子画眉梳妆走到院中,看着水中映出的自己,孤单一人,再美也无人欣赏,折下花来也没有心上人可以送。春天万花斗艳本应相思情绵,自己独待闺中,无情可恋无相思的人儿。如柳絮般心意烦乱,焦躁难安。孟浩然通过直接描写塑造了一个空虚寂寞怀春的女子形象,其中“照水空自爱,折花将遗谁”是白描手法的集中体现将女子的寂寞与怀春之情溶为一体,具有点题之效,自怜寂寞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裁衣思夫的女子

一别隔炎凉,君衣忘短长。裁缝无处等,以意忖情量。

畏瘦疑伤窄,防寒更厚装。半啼封裹了,知欲寄将谁?

《闺情》

寒离暑临,暑尽寒又临。一女子想给丈夫做衣裳却记不清尺寸,心里琢磨着人不在也无法丈量,只能依着记忆做,可是怕他瘦了做大了,天气渐凉又怕做薄了,做好了却又愁往哪里寄。

该篇是孟诗很有特色的一首女性诗,全诗描写的是裁衣一事的一组心里活动而且通篇渲染着让人心疼的思念之情,面上却不着一字。这是种高明的侧面描法,女子对丈夫的相思和担忧不再是叹息、发呆、抱怨的情绪表现,而是转到具体的行为动作,看是没有情感的直接交代,却更让人体会出女子对丈夫思念的情深意切,对丈夫起居饮食的担忧和挂念。

寒夜独眠的女子

闺夕绮窗闭,佳人罢缝衣。理琴开宝匣,就枕卧重帷。

夜久灯花落,薰笼香气微。锦衾重自暖,遮莫晓霜飞。

《寒夜》

太阳落山光线暗淡,凉气渐重,女子关上窗把未缝好的衣物收起来,将琴放进琴盒,躺下休息。蜡烛燃尽,熏香味淡。窗外霜花凝结,床上仍是寒气一片。

这篇诗人采用片段式描写。前四句写人,连动式手法,“闭”、“罢”、“开”、“卧”四个动词速写了四个片段:女子关窗,女子收衣,女子藏琴,女子卧榻;后四句写境,视觉上“灯花落”,味觉上“香气微”,触觉上“重自暖”,听觉上“晓霜飞”。但读前四句心情平静,只是看到一女子收拾停当就枕卧榻,单想白日光景过的也是不错,虽只是缝衣弹琴却也自在。顺读后面四句,前面平淡的日间生活和这寒夜的冷清寂寞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入坠寒潭潭底,冷入心扉。末句的“遮莫晓霜飞”更是一语双关既言天寒霜儿飞又道青春寒夜逝。

青楼妆罢待客的女子

艳色本倾城,分香更有情。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轻。

舞学平阳态,歌翻子夜声。春风狭斜道,含笑待逢迎。

《美人分香》

女子本生就是倾国倾城之貌,饰以粉黛更是媚艳多情。结于顶的发髻摇摇欲坠,眉毛浓黑醒目。扭捏着腰肢唱着情歌,站在柳巷中笑着招揽生意。

孟浩然对青楼女子的描写,应该说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的。这个女子不同于以往诗人笔下的被玩弄被怜悯的歌妓,是孟浩然笔下以一种平等的欣赏的心态塑造的女子。而且这里平等的心态不是指男女平等的心态而是指将歌妓看成平常女的心态,这点孟浩然是高尚的。那些可怜歌妓的人们大都只是叹她们命运悲苦沦落风尘,但对于这个有色职业的从业者还是多存有歧视,不能真正的以正常的眼光和尊重的心态去看待去塑造。

与情人嬉戏的女子

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已厌交欢怜枕席,相将游戏绕池台。

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更道明朝不当作,相期共斗管弦来。

《春情》

太阳刚刚照到屋内,时间还早。女子已在梳洗打扮,还催促情人快起。两人相伴来到池台上玩耍游戏,悠游乐哉。女子端坐时衣带垂落青草上,行走时裙边微扫落梅处,此情此景妙不可言。今时已是最美好之日,怎能贪心期待明日能够重温今日之美妙?只期盼可以斗乐为娱。

这篇较为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孟浩然携妻的一次游园活动,笔者不赞同此说,至于原因王辉斌先生已在《孟浩然诗分类叙论》中探讨过。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评价最中肯首推清人赵臣瑗。他在《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对此诗评价道:“《春情》者,闺人春园之情也,艳而不俚,乃上乘。他人写情,必写其晏眠不起,而此偏写其早起;他人写情,必写其怜枕席,而此偏写其厌交欢,落想已高人数等。而尤妙在从朝至暮,曲曲折折写其初起,写其妆成,写其游戏,既写其坐,复写其行,五十六字中使之得几幅美人图,真能事也。”

参考文献:

第6篇: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双双燕》;姜夔;贺裳;咏物;侧面烘托

中图分类号:i20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216?05

一、 姜、贺品评史达祖《双双燕》的

争论及其实质

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是咏物词的千古名篇,不仅当时就已广播词林,而且后世亦有词人竞相追和、词选纷纷载录、词论者褒扬有加的盛况,“双双燕”这一词牌也几乎成为咏燕的专用词调,是词体发展过程中少数能基本保持词牌名即词题、词咏本调名的词调之一,这无疑都是这首咏燕词的贡献。此词是否为佳作,已经没有争议,而何以成为佳作、好在何处,却是有争议的,对于这一问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言及之:

贺黄公谓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称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然“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句法,前后有画工化工之殊,吾从白石,不能附和黄公矣。[1](4261)

对于欣赏此词的角度,王国维提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姜夔所言,见于《玉林词话》,曰“姜尧章极称赏‘柳昏花暝’之句”[2];一为清人贺裳所言,他认为《双双燕》之妙不在此,见其所著《皱水轩词筌》,曰“尝观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赏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3](704)认为此词固佳,但姜夔并未解得其中三昧,正如项羽学兵法不能透悟。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二者的分歧,

需要细细品读史达祖原词: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此词咏燕,而词人所咏之燕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为“春”燕,二为“双”燕。燕子四季常在,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燕子,却往往与春天有密切关系,甚至已经成为诗化世界中构成春天旖旎景象的重要因素。清人洪亮吉自言最喜爱二月,“以春事方半,百草怒生,万花方蕊,物物具发生气象故也”[4],故亦最喜爱燕子。的确,燕子这一意象所挟带的是万物初生时欣荣勃发的生机,故而往往成为暌违的春风重拂凡尘的使者,因此咏燕必然是咏“春”燕。而自然意象中,除了交颈的鸳鸯、并宿的鹣鲽,燕子也往往成双成对出现于诗词中。这首先来源于现实中燕子确实双栖双宿,其次则是因为诗词中反复地用成双的燕子来写孤栖女子境况的窘迫、内心的苦闷,因而燕必“双”燕亦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史达祖此词写春日双飞的燕子,对象并不新鲜,而词人构思巧极天工,上片为燕子造出初春重回故巢的场景,以写双燕穿帘度幕、软语呢喃的情态,虽只寥寥数笔,已勾勒得形神兼备, 巧思妙语,难以复加,所以下片宕开一笔,不再直接

收稿日期:2012?02?24;修回日期:2012?03?28

作者简介:彭洁明(1984?),女,湖南长沙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词学.

着眼于燕子本身,而是从它在诗词中往往作为勾起离人思妇愁绪的角色展开,从燕子爱“贴地争飞”留连于花丛之中,引出其沉浸于自身的欢愉,而不称人们一厢情愿赋予的“信使”之职,使得凭阑遥望之人日日寂寥伤怀,无所依凭。这种转承变化非常巧妙,笔致由实而转虚,意脉似断而实连,一切皆出于词人的意匠经营,又终不离所咏之物。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此语素来被视为评析咏物词的提纲挈领之言,以此观史达祖之《双双燕》,则其词远近、虚实之间的尺度把握极佳,所以《词源》也赞其“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不愧为咏物的上佳之作。

如上所述,此词的上下片在用笔上有明显差异

简而言之,上片主要是白描刻画,是实写,下片主要是写意传神,是虚写;上片句句不离燕子,是正面描绘,下片则拉来“思妇”为宾以陪“双燕”之主,是侧面烘托。以此看来,贺裳、姜夔所分别称赏的,与其说是“软语商量”、“柳昏花暝”等一二字句,不如说是上片的正面描绘之法和下片的侧面烘托之法,这才是二人真正的分歧所在。谓予不信,且看贺、姜二人的相关论述。

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论咏物时曰:

稗史称韩幹画马,人入其斋,见幹身作马形,凝思之极,理或然也。作诗文亦必如此始工。如史邦卿咏燕,几于形神俱似矣。次则姜白石咏蟋蟀:“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又云:“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数语刻划亦工。蟋蟀无可言,而言听蟋蟀者,正姚铉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然尚不如张功甫“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懃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听孤吟。”不惟曼声胜其高调,兼形容处心细如丝发,皆姜词之所未发。[3](704)

韩幹是唐代著名画家,其画马之技名动一时。贺裳取韩幹画马“身作马形”取譬,以传达他认为咏物应该极尽形容以求“形神俱似”的主张,并非偶然。杜甫曾以《丹青引》写韩幹之师、当时另一位擅长画马的画家曹霸,其中有一段写他为御马“玉花骢”写真:“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意谓曹霸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写物传神,着重于气骨,故卓尔不群。同时杜甫对韩幹是颇为微词的——“幹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认为“形似”并非写物的上乘境界。但 “似”字正是贺裳论咏物的核心所在,虽然他也承认,咏物不应该仅仅只着意于事物表层或本身,“正姚铉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但他所推重的作品,仍以形容深细为最高标准,这从他对所引的姜夔、张鎡二人的咏蟋蟀词的评骘中,亦能窥见一斑。姜夔的《齐天乐》、张鎡的《满庭芳》二词都是咏蟋蟀的佳作,但姜夔的《齐天乐》享名之高、用笔之精、用意之深,比之张鎡之词应较胜之,而贺裳反而断言前者不如后者,除了认为张词声调婉转、情辞相称之外,关键就在于他认为张词“形容处心细如丝发”,而这正符合他推重的咏物“形神俱似”的主张。 ,姜夔注重的则是“咏物而不滞于物”的腾挪之妙,关于这点,从姜夔推重的咏物词来分析,也许更能把握他的观点。沈雄《古今词话》引姜夔语曰:“牛峤《望江南》,一咏燕一咏鸳鸯,是咏物而不滞于物者也,词家当法此。”[5]先看牛峤为姜夔所称道的两首词: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红绣被,两两间鸳鸯。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全胜薄情郎。[6]

姜夔所拈出的是“咏物而不滞于物”,顺着这一纲领,可以发现牛峤这两首词的共同特点是咏燕、咏鸳鸯但均不从体物的形似落笔,而一以双飞稳宿、人羡其“好因缘”落笔,一以女子称其交颈燕好胜却“薄情郎”为宾,无论是“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还是“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都意不在描摹,不滞于物。

再看姜夔对史达祖的其他咏物词的评赏情况。据黄昇所言,姜夔还很欣赏史达祖的《东风第一枝?咏春雪》和《绮罗香?咏春雨》,“‘春雪’词结句尤为姜尧章拈出”,“‘春雨’词‘临断岸’以下数语,最为姜尧章称赞”[7]。我们先看《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再看《绮罗香?咏春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

、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8]

这两首词和《双双燕》一样,也是史达祖的咏物名篇。《东风第一枝》上片写雪落于花间、草丛、屋瓦,飞舞于天空,巧捷轻盈,飘飞不定;下片则引入与雪有关的典故,一句一事,以春雪之中的情愫思致为针线贯穿,皆已不留滞于雪本身了。《绮罗香》上片状春雨之情态,突出它迷濛润物、淅沥难休的特点,花柳在雨中,燕蝶在雨中,万物皆笼罩在一片迷濛中。下片写春雨之神韵,春潮似是春雨,因为它因雨而涨,亦使得烟雾溟濛,困人望眼;薄雾是春雨,因为它笼罩远山,如同泪掩红妆;而当日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烛夜语的情形,在词人眼中更与春雨紧密相关。略加体味,可以看出这两首词和《双双燕》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上片以正面描摹为主,下片以侧面勾勒为主。而姜夔所尤为欣赏的《东风第一枝》结句“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和《绮罗香》中的“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等词句,都是词中侧写传神而非描摹形似之处,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二、姜、贺的咏物作与咏物观

众所周知,在理论和创作之间,往往有一间之隔,有时二者不一定完全契合。那么对于咏物有如此分歧的贺、姜二人在创作咏物词时,是否也能践行自己的观点呢?笔者以贺裳的一首同样咏燕的《绮罗香》和姜夔咏蟋蟀的《齐天乐》词来稍加探寻,先看贺裳的《绮罗香?咏归燕》:

巢燕将归,软语低飞,似向窗前分诉。月冷云阴,难禁几朝风露。思斜日、曲径拖花,忆微风、横塘扑絮。赖情多、高卷珠帘,深院里往来无阻。 空阶蛩语促去。整夜叨叨不住,料伊庭宇。落照昏黄,惟见乌栖檐树。勤拂拭、藻井雕梁,好收藏、玉筐红缕。听嘱付、红杏开时,再入伊门户。[9](2419?2420)

再看姜夔的《齐天乐》: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吟秋,溪桥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姜夔的这首《齐天乐》亦是咏物的千古名篇,这首词颇能代表姜、史一派咏物词的风貌,如小序所言,词人本以闻蟋蟀之声而起兴,所以将咏蟋蟀与咏蟋蟀之声暗相联系,写蟋蟀之声,又不专从其声着笔,而“采用六种声音,即吟声、私语声、机杼声、雨声、砧杵声、琴声来描绘和衬托蟋蟀的鸣声”,这几种声音多数哀怨低沉,与蟋蟀鸣声为同调,惟有“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是从反面来映衬——这种正面呼应与反面映衬都是靠其声与蟋蟀鸣声的内在联系相联接,而非以蟋蟀所处的真实环境的白描写实来安排思路、塑造词境。正如许昂霄《词综偶评》所说:“将蟋蟀与听蟋蟀者,层层夹写,如环无端,真化工之笔也。”[10](166)由此可以发现,姜、史一派咏物词的重要特点在于词人强势的意匠经营在词中非常突出,“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苏轼此言正可用来概括他们咏物词构思造境的特点——咏物能透悟“物”作为意象、文学符号的内涵和精髓,从这一内涵延展把握住情思取向,又以此取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随起兴之境而造虚化之境,虚化之境中又有高于细枝末节的真实感。对于这一特征,刘熙载的《艺概》也把握得非常准确:

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时有举史梅溪《双双燕》“咏燕”、姜白石《齐天乐》“赋蟋蟀”令作评语者,亦曰“似花还似非花”。[11]

刘熙载巧妙地拈出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作为全词评语,亦作为史达祖《双双燕》和姜夔《齐天乐》的评语,正是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中惯用的以喻譬喻之法。《水龙吟》咏“杨花”即柳絮,词云“似花还似非花”,本是因为飘飞的柳絮舞风之形与飞花近似,但它又并非一般意义的“花”。用这句词来形容写作咏物词侧写造景、虚处传神的方法,非常之熨帖。

贺裳的《绮罗香》咏在乍暖尤寒的初春归来的燕子,上片以燕子的行迹为线索,朱户帘幕,檐下窗前,曲径花丛,飞絮横塘,都是燕影穿梭之处。下片以拟人的手法从燕子的视角来着笔,中有多层时空的转换穿插:正因燕子将归未归,故而绣户珠帘无非昏黄落照、寒蛩夜语,令人凄断。而待彼时红

杏盛开,自有归燕重入门户。这里对“料伊庭宇”凄凉场景的构筑,亦是用以宾陪主、造境写意的方法,而下片的两个“伊”字,也似乎是用燕子的口吻来指代等待巢燕归来的“主人”。可见即使是贺裳本人的咏物词作,也受姜、史咏物词作法的影响,以实境、虚境的互融,正写、侧写的兼备来构造整体情境。 者写作某一类作品的方法、路径或者评骘某一类作品的眼光、标准,自然受制于其整体的文学观,换言之,具体到这个问题上,姜夔、贺裳二人咏物观的差异,也是因为二人文学观的差异。贺裳的《皱水轩词筌》所透露出来的词学观,推崇本色自然、强调对环境的真实还原,亦欣赏艳冶有情致的作家作品。如下面二则所云:

少游能曼声以合律,写景极凄惋动人。然形容处,殊无刻肌入骨之言,去韦庄、欧阳炯诸家,尚隔一 尘。[3](696)

词家须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方为蓬山顶上。如和鲁公“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贺方回“约略整鬟钗影动,迟回顾步佩声微”,欧阳公“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无名氏“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阴浅”,孙光宪“翠袂半将遮粉臆,宝钗长欲坠香房”,晏几道“溅酒滴残罗扇字,弄花薰得舞衣香”,真觉俨然如在目前,疑于化工之笔。[3](700)

从这两则词话的叙述用语和贺氏所推崇的词人词作可以看出,他偏重那种状物写情能真切直达胸怀的作品,形容处能“刻肌入骨”“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如在目前,方是他所认为的“化工”之笔。而姜夔虽无专门的词论著作,从他论诗法的《白石道人诗说》中,也能窥其孔窍,关于体物,他指出“体物不欲寒乞”,结合“雕刻伤气,敷衍露骨,若鄙而不精巧,是不雕刻之过,拙而无委曲,是不敷衍之过”之语,可以看出他认为体物不能穷形尽相、刻意求似,这样反而有损气骨,亦不能粗拙鄙俗,仍要精心锻炼,要在把握尺度。那么这一尺度如何把握呢?他说: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 妙。[12]

“人所易言”等数语,后世论者引用阐发颇多,而姜夔此语,的确道出了诗中三昧。所谓的“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并非一味地以求新为要务而特意反常理而行之,而应是在自有境界、运笔自如之后,对生熟、难易的取舍和把握。在后人对姜夔此语的阐发中,朱庭珍的《筱园诗话》所言甚为精微:

诗家之用笔,须如庖丁之用刀,官止神行,以无厚入有间,循其天然之节,于骨肉理凑肯綮处,锐入横出,则批却导窍,游刃恢恢有余,无不迎锋而解矣。人所难言,累百言而不能了者,我须一刀见血,直刺题心,以数精湛语了之,则人难我易,倍觉生色。人所易言,娓娓而道之处,彼不经意而平铺直叙,我转难言之惨淡经营,加以凝练,平者侧行逆出使之奇,直者波折回环使之曲,单者夹写迸层使之厚,浅者剥进翻入使之深。则人易我难,无一败笔,自臻精妙完美之诣。如正言不能警动,则反言之,或譬喻言之,或借宾以陪,而主自定。正写不见透彻,则左右侧写,或对面着笔以返照之。实写不觉玲珑,则虚处传神,或傍敲侧击,以射注挑剔之。本位无可着力,则前后高下两边衬托,或四面烘染,以逼取之与。夫断而遥连,补出妙意,连而中断,插入奇峰。[13]

此处同样是阐述诗法,他提到的“借宾陪主”“反言”“左右侧写”“对面着笔”“虚处传神”“傍敲侧击”“前后高下两边衬托”等诸法,无不合于笔者所讨论的姜、史咏物词的特征。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覃思精微,乃有佳作。而透过对作品的评论,我们又能反观论者对法度的不同理解。姜夔、贺裳二人关于《双双燕》中“软语商量”和“柳昏花暝”的分歧,也正透露二人咏物词的巨大差异。也许二人并无高下之分,但贺裳武断地说姜夔“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则有失公允。面对这段公案,王国维表明,自己赞同姜夔而非贺裳,前此的清人林昌彝的论词绝句也写道:“雕梁软語足形容,柳暝花香意态中。项羽不知兵法诮,也应还箸贺黄公”[14],同样持论如此。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 人间词话[m]//词话丛编(第五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2] 武陵逸史. 类编草堂诗余[m]. 卷三. 明嘉靖刻本.

[3] 贺裳. 皱水轩词筌[m]//词话丛编(第一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

[4]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一)[m]//洪北江全集. 清光绪授经堂刻本.

[5] 沈雄. 古今词话[m]//词评卷上. 清康熙刻本.

[6] 赵崇祚. 花间集(卷四)[m]//四部丛刊. 景明万历刊巾箱本.

[7] 谢朝征. 白香词谱笺(卷三)[m]//半厂丛书. 清光绪刻本.

[8] 史达祖. 梅溪词[m]//宋名家词. 明刻本.

[9]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 全清词?顺康卷[m]. 第四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10] 陈书良. 姜白石词笺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11] 刘熙. 艺概(卷四)[m]//古桐书屋六种. 清同治刻本.

[12]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m]//历代诗话. 清刻本.

[13] 朱庭珍. 筱园诗话(卷一)[m]. 清光绪刻本.

[14] 林昌彝. 射鹰楼诗话(卷二十三)[m]. 清咸丰元年刻本.

the debate and differences of the viewpoint on thing-depicting

between jiang kui and he shang

peng jiem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第7篇: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早晨的静谧、和缓、自然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水雾弥漫,动静相宜,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谐。

诗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画面的时间:“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两岸的杨柳绿了,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之中;一园的杏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红花,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诗人用燕子与小虫,赋予了这幅画面动态美。声色俱备,使得安静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绿刻画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中,遵循学生识字规律,从大语境到小语境,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喜爱”的情感,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想象和朗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想象画面,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圈画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意;查阅有关春夏秋冬的诗歌句子。

2.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看图猜古诗中既积累了古诗词,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谈话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背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图猜古诗

出示第一幅图片(柳树),看到这满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出示第二幅图画,这桃花如此的娇艳美丽,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一场春雨过后落花满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诗?

学生猜到后背诵古诗。

古人用那优美的诗句写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什么样子呢?想用哪些词语来表现他?春天的美丽,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把他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再次来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课题,齐读。并解题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理念: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所以教学中遵循着从大语句到小语境的方法教学,放手让生自学生字词。“我和大家来分享”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换偏旁学会了很多字,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本上的字,还认识了课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识字量。在学习“更”字的时候,因为它是理解的重点,利用钟表,直观的巧妙的给学生展示了其含义。)

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的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检查读文,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同桌读错了,要帮他纠正,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教他读一遍。读好之后马上坐好。

检查读文:谁来展示读文?读的同学要做到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字音准确。听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评价。

去拼音读课文;读生词:自己读――一生领读――检查读;读字;同桌读――开火车读;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过,慢慢蔓延馒头。

4.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运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诗词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课文共有几句话。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想象到的美丽画面,还可以给你的小组同学读一读。别人说得时候要注意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汇报: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交流?

(1)“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学生想象画面:河两岸的杨柳抽了淡绿的叶子,淡淡的颜色相互掩映着,好似薄薄的烟雾。春雨过后满园的杏花开的更加娇艳了。

结合课件理解“轻烟”,杨柳抽出淡绿的叶子,她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绿色相互掩映着,朦朦胧胧,好似薄薄的绿色的烟雾,,杨柳如烟啊,我们再来看看这满园的杏花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在走进杏花再来看一看。这杏花比赛似的开放着,有的花朵已经完全绽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两片花瓣。火红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了。这样的杏花我们喜欢,古代诗人王涯赞美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也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岸绿,一园红,交相辉映,美得耀眼,快来读一读。

(2)“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学生想象画面:燕子在房前飞舞着,有的快乐的玩耍,有的寻找食物。篱笆下的小虫子吱吱的叫着,为这春天增加了生机。

教师指导朗读: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幅画面好生动啊。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而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春天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啊。谁来读一读

(3)“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学生描述画面:新长出来的荷叶嫩嫩的绿绿的,层层叠叠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长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生体会“层层碧”的含义。指导朗读:一清一碧,真是绿意盎然啊,谁来读一读

(4)整体回味画面,有感情读诗。教师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一场春雨悄然过后,两岸烟柳如烟,一园杏花红艳,新荷小草葱茏多姿。这个春天美得无与伦比。如果说这是静静的美,那么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个春天变得热闹,生机勃勃,有动有静,也难怪作者说说三月春渐浓啊,如此生机勃勃的早晨,你们喜欢吗?(喜欢。)来读一读这首奇丽的小诗吧。(生练读。)

配乐朗读。

5.拓展。

(设计理念:以读引读,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古诗、词语、句子。

6.作业。

第8篇: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上个单元学习的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学习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

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

《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

(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这么美好的春*,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

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

生:香读出来

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学习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读以上两句

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

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

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读出来

喜欢这春*吗?读全诗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色彩、味道、感觉、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拓展

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写了不少诗来赞美:

1、略读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花多的特点,了解后两句的对仗写法,感受春天美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春雨,感受春雨润物无声的美好。

2、欣赏吟诵调《春晓》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要点:了解吟诵调,感受春天的美好。

3、积累诗句:

1)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4、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

第9篇: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听颖师①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③听丝篁④。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⑤!

【注】

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来自天竺,元和年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

②相尔汝:关系亲密,互称尔、汝。

③未省:不懂。

④丝篁:丝、竹,即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⑤冰炭置我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1. 诗歌前十句正面描写琴声,富于变化,请结合原诗句赏析。

2. “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出其中的异同。

3. 诗人描写琴声的美妙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1. 综观全诗,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2.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句诗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野 望

王 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②徙倚:徘徊。③采薇:此处引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 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

2.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3. 简要分析这首诗中景和情的关系。

四、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度大庾岭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1. 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

2. 简要赏析颔联的妙处。

3. 简要分析尾联的含义。

古诗词鉴赏训练(2)第2页

五、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 首句“燕台一去客心惊”,试分析“客心”为何而“惊”?

2. 如何理解“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这两句诗?

3. 诗人“望蓟门”有何感想?

六、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

王 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 全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2. 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3. 从整体上看,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苏 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己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1. 最后一句中的“暗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写过“暗香”,请写出林诗中轻笔勾勒梅之骨、浓墨描摹梅之韵的名句。(写连续的两句)

2. 第一联中作者所居之地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感情?

古诗词鉴赏训练(2)第3页

八、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②曾有人妒。千金③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④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遭嫉妒失宠,幽居长门宫。②蛾眉:指美女。语出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③千金:陈皇后曾用百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给汉武帝以求重新得宠。④玉环:指杨玉环。安史之乱时,为平军心,被迫在马嵬坡自缢。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曾得宠一时,后被废为庶民,自杀而死。二人皆善舞善妒,且不得善终。这里暗指得势的投降派。

1. 词的上片写惜春之情,请简要分析作者惜春的心理活动。

2.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九、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①。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节选)

【注】 ①三国鼎分牛继马:三国鼎分,指东汉王朝覆灭后出现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指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覆灭后,在南方建立东晋王朝的元帝是他母亲私通牛姓的小吏生的。

1. 小令描写渔夫、樵夫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 “三国鼎分牛继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十、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 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 简要分析诗人通过刻画李中丞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如何理解尾联的含义?

十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醉蓬莱①

黄庭坚

对朝云②,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注】 ①此词当是作者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②(ài dài ):云彩很厚的样子,形容浓云蔽日 。1. 开头“对”字领起的三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 “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这一句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3. 简要写出本词的构思思路。

十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明妃曲二首(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①皆胡姬。

含说独无处,传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②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注】 ①毡车百辆:指出胡人礼仪之隆重,恩义之深厚。②拨:弹琴动作。

1. 诗歌怎样写出明妃的“哀”情?

2. 前8句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4句从哪几个方面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