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

高校智慧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校智慧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高校智慧教育

第1篇:高校智慧教育范文

一、高校传统教育信息化平台存在的问题

1概述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平台建设尚未普及,存在各信息平台间数据流通较难、平台版本低及功能较少等问题。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技术不成熟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问题突出。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目前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优质教育资源“孤岛化”

优质教育资源“孤岛化”主要表现为高校各校区之间和各高校之间的资源流通困难。我国大部分高校是多校区办学,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有限等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各校区之间的网络软件互联互通性较弱,无法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孤岛化”问题,同时造成数据录入及人力资源投入重复、网络维护成本提高、报表制作耗时耗力、系统间数据流通缺乏相应标准等问题,阻碍了教育网络系统建设发展。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高校间云平台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程度不高,尚未实现优势资源流动与互补,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孤岛化”现象。因此对于优质资源匮乏的高校更需要建立高效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多校区管理,由资源占优势的高校带动其发展,促进我国高校教育集体发展。

3网络平台系统功能完善程度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已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但其建设和信息化程度较低,检索等平台基本功能尚待进一步完善,亟需实现数据信息全面化。此外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投入,部分高校网络平台只具备查看学校通知、招生宣传和课程安排等简单功能,无法满足校务、教学需求。例如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前会选择搜索高校官网了解院校信息,完善的网络平台有助于高校充分展示各方面信息、树立良好形象、吸引优质生源。因此高校应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借鉴学习国内外优秀高校网络平台建设经验以提升网络平台建设水平。4传统教育信息化系统运转效率较低部分高校信息化系统开发缺乏规划及充分测试,导致信息化系统运转效率低下,较易出现操作迟缓、显示延迟、频繁掉线、系统用户承载量小等问题,影响系统使用效率,造成后期系统维护成本增加。限于资金与技术问题,部分高校无法重新开发新系统、新功能,造成传统教育信息化平台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降低教育资源获取效率,无法实现应有教育成效。

二、“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优势

1资源最大化共享有利于发挥资源价值

通过互联网各校区将教学设施、图书资源整合在同一平台上供师生使用,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和浪费。各专业优秀人才所取得成果可公布在网络平台上供全校师生了解、查询,有利于校内科研项目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相应优秀人才。这对实现教师、学生才能最大化和人才资源利用率最优化起到积极作用。运用网络平台,同一种资源可以被多方同时使用,既突破了资源使用时间限制又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价值。此外资源最大化共享可以惠及全校师生,避免优秀资源只聚集在一部分群体中,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互联互通有利于资源共享,使优质资源分配更加科学,有助于缓解教育人口众多和教育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资源共享能够不断推动不同教学理念和科学方法的发展,对人才匹配与教育进步具有积极影响,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2教育设施水平的提高

改变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多采用面对面教学,对学生和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此外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教学资源存在差异,优质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互联网+”在技术层面上打破时空限制,教育活动可基于互联网开展,知识传授可采用线上方式进行,传统线下教育可作为其补充和扩展。改变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视频到平台供各个校区学生下载学习,避免在不同校区间往来奔波,以良好状态为学生授课。教师可以在授课完毕后通过上传课件帮助学生课后更好地理解、吸收授课内容,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改变学习模式:教育活动不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此外学生的观看热情和点击率对教师制作优质教学视频具有激励作用,有助于提升教师互联网技术水平,促进教育互联网化。

3教育理念的提升

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未来教育将真正以受教育者为核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给予学生更多尊重和自由。现实授课中学生往往较少与教师互动。网络平台上设置留言区方便学生通过熟悉的网络社交形式阐述学习中的疑惑,教师在登录平台看到留言后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交流答疑解惑。通过教育智慧信息云平台,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随时随地学习,不仅方便其对感兴趣或者想要更深入了解的专业知识进行扩展学习,还能打破专业界限学习。平台可显示教学视频点击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对课程感兴趣,留言区的留言对培养学生乐学敢思敢问的接受能力、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4教学管理一体化

智慧教育管理以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为主,以基本、实用、高效为原则,有助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发展,深入研究学校管理机制,促进发展教育管理模式现代化,形成集约式教育管理模式,推动高校走向教育现代化。借助云平台推动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对教师和学生行为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有助于提升教务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学生管理系统记录学生在校日常表现情况;通过成绩管理系统记录和发布学生考试成绩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进而形成图表,方便教师和学生了解考试结果;通过考勤管理系统记录学生上课和教师出勤情况,便于学生考核和教师出勤考核;通过选课系统,教师可开设、开放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教师通过平台给学生布置作业、监督和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并在线批改作业,学生若通过考核将得到相应学分。

三、“互联网+”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建设需求

1教育资源共享化

通过调查发现普通资源平台存在功能较少、系统较不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生获取资源的需求,造成学生查询资源困难。智能化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数据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高效的教学资源。因此高校之间有必要组建合作联盟,加强交流并共同搭建资源共享的智能化平台,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利用。

2学习型社会的信息支撑服务体系

“互联网+教育”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和生态,突破学校和课堂界限,使学习者获取知识渠道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培训机构,通过互联网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知识。随着技术发展教学活动形式与方式均发生变化,“教育”逐渐走向“学习”,“教师”逐步变成“学习导师”,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习者成为中心,符合学习型社会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3教育管理水平的信息化通过平台收集学校、教师和学生相关数据,构建大数据分析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可供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随时查阅的分析报告。根据分析报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教学调整,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有助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报告掌握学校资源使用情况,及时解决管理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有助推动教育创新、教学变革,促进现代化教育形式的深度发展,推动教育行业与信息行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四、构建高校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措施

1拓宽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方向并加强力度

不断改进已有网络平台例如在图书馆版块引入电子版书籍,打破读者获取图书资源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提升馆藏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读者服务体验。电子版书籍的完善和丰富也有助于降低图书流通管理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源投入。提高教育平台兼容性应加强与其他高校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使图书资源、教学资源、研究成果、社团活动等实现即时共享,有益于各高校资源互补。

2建设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建设教师授课版块学校引进录制教学视频器材设备,加强对后期加工人员的培养,将优质课程视频经后期加工后发布到学习平台上,供不同校区学生在线学习。教师可随时在平台上发布教学心得和新发现,教师之间可通过此方式汲取经验、探讨问题。通过授课版块教师与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有助于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教师授课版块建设将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便利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学术和教育水平。建设教案管理系统教案负责人将教师授课PPT按科目分类并发表在平台上,以便学生课后复习,加深对课程理解并巩固新知识点。教案负责人应定期整理教案资源以便学生查找。同时教师通过教案管理系统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建设学生自我测评系统教师可以针对所教授的学科出题、设定评分标准并上传至后台,学生可在线进行自我测评,系统自动评分。一方面,有助于减少教师工作量,投入更多精力在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方面,助力高校在专业知识教育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测评分析自身学习情况、检测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建设学术交流系统学生将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上传至后台,经管理人员筛选、审核后发布在平台上供师生交流,有助于加强各校区学术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打造健康的校园环境提供助力。当教师或学生拟开展新科研项目时可在平台发布项目信息,招募校内外优秀人才,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3建设信息发布平台

有利于统一管理公开信息、规范官方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在平台上发布最新资讯,保证各校区信息资源同步,以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和准确度。学生和就业单位可以将各自信息发布到平台上,增加招聘求职信息传播途径。各校区学生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发布求职意向并及时了解社会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求职技能。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寻职新途径还为招聘单位提供纳用人才新渠道。

4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设置维护管理人员教育云平台投入使用后需要教师和学生上传个人信息作为登录凭证,这就要求维护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管理、防御能力以及互联网从业道德,避免教师、学生个人信息泄漏或者教师教研成果被窃取的情况发生。可在校内招募具备网络安全管理能力的学生参与到教育云平台的管理维护过程中。学生在对平台的管理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对平台相关功能的了解也可以向同学普及云平台使用方法。分配管理权限对管理人员的权限进行分配。运用纵向管理可以使权限分配更加灵活,运用横向管理可以分段维护信息,应同时采用横纵双向管理模式分配管理员权限。分散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是设计程序中获得权限最大的用户。为保护账号和平台网络安全,需对管理员权限进行分散,使每名管理员在管理基本用户权限的同时无法单独管理整个平台的功能权限。避免个别管理员账号被盗用或出错而导致整个平台崩溃的情况发生。

5建设高校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云平台集教学、管理、学习、交流于一体,平台上线后本校资源信息将不能满足校内师生需求,这为各高校资源平台资源互通共享提供动力和可能。各高校资源平台可以选择适合的对象进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对各学科、领域资源可开通互访渠道,满足师生信息资源需求,促进高校人才交流。资源平台的互通节省了平台建设成本,使各高校平台使用者可以共享他校优质资源。

五、结语

第2篇:高校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教学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各个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各个院校也加强了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关注。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智慧校园建设,201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就是为了指导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从而真正发挥出智慧校园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1对智慧校园的分析

根据《智慧校园总体架构》中对智慧校园的描述与分析可以得知,智慧校园就是将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进行衔接,从而使人们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获取自身所需要资源的一种服务。智慧校园就是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机技术等诸多的先进通信技术和科学技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再利用互联网+思维实施重构的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模型,最大的效用就是实现了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为全校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科研研究上提供了一个统一化的保障服务性平台。智慧校园具备以下五个特点:第一,智慧校园是以高速的光纤作为基础,为高校打造出一个多网有机融合的异构网络,进而充分满足全校师生对网络资源的多样化需求。第二,智慧校园利用物联网与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对校园环境要素的感知。第三,智慧校园是立足于数据共享标准之上的一个相对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将传统高校各个业务子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加以打破,实现了非敏感数据的全校共享。第四,智慧校园通过云计算与图像视频处理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也推动了实验实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五,智慧校园利用自身在数据上的收集、分析、挖掘能力,能够总结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全部指标数据,并通过进一步的优化与改进措施,使其成为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互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决策型数据信息。

2对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的分析

高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上所依仗的技术基础就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框架与模型,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全新技术理念,如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统一以《智慧校园总体架构》作为指导与规划思想,为智慧校园架构整体框架,具体可将其分解成五个部分:基础设施层、支撑平台层、应用平台层、应用终端层、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其中,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这几个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基础设施层是应用平台层、支撑平台层的硬件基础所在。支撑平台层则是整个智慧校园的云计算平台,其中涉及数据交换、数据处理、数据服务以及支撑平台统一接口的建设工作。应用平台层包括了所有智慧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是智慧校园最为直接的服务管理层,也是高校各项业务子系统在智慧校园平台上最为直接的应用表现。应用终端由用户与接入访问组合而成,访问者利用智慧校园的统一身份管理凭证,以终端设备作为接入点,对校园内的教育教学资料进行安全性访问。智慧校园的安全管理体系、运维体系、技术防护等共同构成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保证了智慧校园整个框架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

3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策略

基础环境建设与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所在,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工作,才能够确保智慧校园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建设基础环境的过程中,必须要紧密结合《智慧校园总体架构》的基本条例要求以及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实践经验,在基于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之上,升级与改造校园基础设施,并且要借助于多异构网络的支撑,打造一个多网融合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以作为应用各项业务时的重要支撑平台,进而统一数据标准。因此,就需要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上,依据智慧校园的总体框架,对校园数字化网络环境实施升级,使校园的基础网络环境转换成为多网融合模式,并且加强互联网的安全性,构建一体化互联网安全体系。同时,还要对校园的有线、无线一体化进行统筹与完善,使校园网的使用者能够随时随地的进入到多终端互联网中,以获得优质的体验。此外,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始终遵循服务于校园各项业务系统的建设准则,力争为高校塑造出一个集中式、统一化的云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对学校内部各项数据信息的日常服务与管理等诸多工作的合理规划,对软硬件设备加以统筹管理,从而使虚拟化云平台环境能够符合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为了能够在共享平台之上实现各项业务数据的统一化流转,还要为高校打造构建一个统一化的身份认证系统,以此对学校的信息门户平台加以规范,对校园外部的信息网站实现统一化的维护与管理。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做好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也是进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要基础所在。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对专业网络课程平台的打造来丰富自身的数字化实训实习资源,并且要加强与校外电子资源库之间的合作,实现特定校外资源的安全访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智慧校园对教育教学的服务能力。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校外云平台与学校自建云平台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共享体系,从而实现对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追踪与服务。此外,还要根据学校本身的实训教学需求和科研需求,通过对外购或者是自建的方法搭建数字化资源软件平台,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化数字信息资源教学库,还要通过智慧校园互动与反馈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有机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4结语

现如今的智慧校园备受各个高校的重视与青睐,这不仅仅是因为智慧校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与物联网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因为智慧校园还是互联网+理念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融合的重要成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领域各项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发展支撑力,而且智慧校园也提升了高校的实际运行效能,促进了高校的内涵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对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做好重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从而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振辉,王宝祥.以教育教学信息化为核心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科技风,2018,(12):41-42.

[2]张旭.新时代信息化发展下的智慧校园建设[J].计算机时代,2018,(07):65-66.

[3]徐慧.关于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04):91-92.

第3篇:高校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智慧校园;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

0引言

2019年,《大数据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发布,标志着大数据成为引领和支撑各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模式。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数据技术已渗透到高等教育各项业务活动中,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产生巨大影响,为教育行政服务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提供良好的契机。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不断呈现出新规律、新特性,突出表现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关系,依据高校智慧校园的特征、发展目标、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描述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方向与实施线路。

1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与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

1.1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

1990年,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提出“校园信息化”概念。进入21世纪,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相继启动教育大数据相关研究计划。著名数据科学家舍恩伯格认为,高校行政管理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高等教育各类业务活动数据,研究并发现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可有效利用各类有限资源,争取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目标。[1]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依托的核心技术是大数据技术,目标是打造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相融合的信息化校园,建立自适应、个性化用户交互的信息化支撑平台,从而实现高校各项业务的智慧型应用。智慧校园实现了对各项信息源的智能感知和获取,在移动互联的基础上,通过智慧APP向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各式、各样的智能服务,对高校各项业务进行流程化管理。从教育数据处理流程上看,智慧校园基本构架层包括教育数据采集层、教育数据处理层、教育数据分析与展望层、教育数据应用服务层。[2]因此,大数据时代,推进高校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

1.2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

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行政服务理念已然发生变化。实现高校行政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成为高校行政人员的普遍共识和追求,是高校行政服务体制变革、提升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行政服务信息化通过挖掘和分析高校各项业务活动中存在的关联效应来指导管理工作实践,绕开传统的行政管理繁琐过程,从而有效提高教育行政服务工作的时效性;另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可获得性极大增强,教育行政服务对象发挥作用的空间逐渐变大,这就要求传统的“硬性”教育行政服务需向“柔性”服务转变;此外,云计算、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IT的兴起,使各类应用系统、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大量的碎片化数据,这些数据综合难度大,个体利用价值很低,但经过充分整合、挖掘、分析后发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教育行政服务的信息化,正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能高速、负责任、可持续地处理这些数据,从而更为有效、精准地获取校园舆情、精准有效地开展教育行政服务工作。[3]本文所探讨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方法,为提高教育行政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在掌握教育行政服务运行规律基础上的高等院校信息化服务过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包括:一是教育行政服务手段和方法的信息化,即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二是组织运行的信息化,这是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关键;三是管理决策信息化。就是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基于对外部信息的准确判断和教育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采取信息化的程序、方法和手段,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

2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特征与难题

2.1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特征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推动力,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建设以智慧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信息服务体系。高等院校通过建立基于数据(Data-based)现代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教育服务机构、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终端、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特征表现为:第一,教育行政服务体制将从“碎片化”向“网格型”转变。“碎片化”的教育行政服务体制将使教育行政服务陷入执行成本高、效率低下的困境中。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行政服务获得坚实的信息技术支撑,传统纵向科层制和横向分工制结构将会被重塑,形成网状型和扁平型结构;[4]第二,教育行政服务模式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教育行政服务以教育服务机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不拘泥于传统的规章制度和官僚层级要求;第三,“服务本位”更加凸显。大数据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开放、参与、包容性的理念,借助大数据技术,多主体、多中心参与智慧校园建设,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将成为必然,在这种教育行政服务模式下,管理部门只有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2.2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难题

首先,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推动者缺乏大数据的思想观念与专业技术水平。在大数据时代,教育界要想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首先需保证相关管理者思想观念、理念的改变。[5]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要求高校管理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和软件使用能力,但是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机制的影响,在高校行政服务过程中,有些管理者并没有具备专业化信息素养;其次,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包括无线网络的全覆盖、高速化和稳定化,有线无线一体化的建设,以及相应软件的开发与管理,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问题。但是,目前有些教育院校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没有专业的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者,导致管理软件功能与教育管理实际脱钩;再次,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数据挖掘相对不足。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探索社会网络位置、资源分配和知识建构等变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相应的分析和预测机制,为教育行政服务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当前,高校教育行政服务存在信息利用不充分或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等问题,数据挖掘能力有待提升;最后,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大数据研究及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目前,大数据应用于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缺乏对教育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也缺乏基于大数据形成的教育需求转化为有效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3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可行路径

3.1加大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制度供给力度

完善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制度安排,有助于规范各主体行为、保障高校及学生的权益、缓解改革中的矛盾。加大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制度供给力度,在国家层面,要制订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就智慧校园建设环境、教育行政融合创新、数字资源共享、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研究成果和特色应用等方面提供指导性意见。还要优化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制度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分工协作机制,完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相关政策,激励高校管理者,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行政服务实践探索。在地方政府层面,要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制度,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实施高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打消高校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顾虑。在高校层面,各高校要按照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改革的实践,从日常规范制度、教育行政服务制度以及大数据服务制度等方面着手,加快相关制度供给的步伐,建立制度与政策间的衔接机制,保障制度与政策相协调。这样就可给高校一个稳定的预期,强化推行政策的信心,从而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益。

3.2因地制宜与学习典型相结合

有效地推进大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实践,需因地制宜地推行政策,根据各地区高等院校实际,选择符合高等院校需求的做法、举措。例如,各高校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建设,要以现有的数字校园为基础,将校园中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和融合。电子科技大学结合校园实际与师生诉求,通过构建学习空间、科研空间和服务空间等多维“云空间”,为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促进教育教学、教育行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典型,加强典型高校引领示范作用,鼓励高校大胆探索、创新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一方面,推广示范高校典型的经验、做法,积极进行政策宣传,发挥先进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国内高校已有成型的大数据教育行政信息化改革实践模式,结合高校实际,拓展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有效实现形式。

3.3建立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行政服务模式

在教育行政服务主体的选择上,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行政服务将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双重特性,这就决定了教育行政服务主体除传统的“校长”和“教师”外,还包括社会专业机构,承担诸如教育评估等工作;同时,鼓励优秀教师管理院校,以校本管理为基本教育管理理念。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基于科学合理的资源分类,智慧校园的教育行政服务模式是以“人才资源”为核心,财物资源为基础,知识资源为根本,技术资源,如教育信息技术、大数据、云技术等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技术应用和管理上,一是要结合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构建具有教育价值的、师生可感受的、可交互的、沉浸式的校园数字环境;二是融合5G、WiFi6和云技术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的硬件基座;利用数据仓库、数据交换和数据治理建设智慧校园的数据中台;通过多样化智慧校园APP打造校园学习、科研和服务空间,持续为师生提供智能、协作、个性化、移动化的服务。总之,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行政服务的目标是建设以智慧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基于数据现代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教育服务机构、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终端、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从而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3.4制订渐进的、详细的实施步骤

从当前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和面临的挑战看,教育大数据行政服务信息化任重道远。教育行政服务的信息化之路,需遵循基本的建设路径。依据当前我国教育行政服务的信息化水平,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实现路径应依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教育行政服务的基础建设,即依托智慧校园的基础教育云的建设;第二步即遵循国家教育数据标准,建设分布式教育数据中心(资源库+数据库+数据),以及建设对应的应用平台,为教育行政服务资源配置提供基础硬件支撑;第三步即构建依托智慧校园的教育行政服务操作系统,把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决策、第三方合作、后勤管理等整合到操作系统中,也可用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和个性化供给,推进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最终实现我国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目标。

4结语

智慧化的高校教育行政服务通过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信息化的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搭建起人、事、物间虚实映射的数据化网络,对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并形成高校的核心数据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行政服务效率,还有助于构建依托于各大高校的信息数据库联盟,改善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高校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必将迎来改革的黄金期。未来,智慧校园各项基础设施和软件将进一步升级改造,更加实用的智慧化行政服务平台会不断涌现。值得注意的是,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进程中,需融入更多的智慧思想,把更多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理念注入其中,这样才能真正让智慧化的行政服务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和输送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伟,余亚华.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108-113.

[2]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1):50-61.

[3]郑旭东,任友群.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转型方向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18,39(08):113-120.

[4]姚松.大数据与教育治理现代化:机遇、挑战与优化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02):76-80.

第4篇:高校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教育管理

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为当前我国教育注入新动力。在智能信息技术推动下,教育也正发生深刻变革,不断加速聚合裂变,“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入,教育管理模式的系统与结构正在发生裂变并引发新的教育形式,近几年教育研究的热点聚集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包括翻转课堂、互联网+、慕课、微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在内涵、深度和质量上也不断发展,并最终指向智慧教育理念与模式及其新格局的构建。

一、智慧教育发展与内涵

2008年,IBM在《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报告中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意在利用移动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政府、企业和人类的生产、协作与管理方式,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基于IBM的智慧计算框架,将地球上一切东西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最终让人类能够更透彻地感应世界的本质和变化。“智慧教育”是由“智慧地球”的概念启发而延伸而来。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教育的五大路标是:学习者的技术沉浸;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学习路径;服务型经济的知识技能;系统、文化与资源的全球整合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对智慧教育予以关注并展开相关研究,赋予智慧教育不同的内涵,尤其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渗透程度逐步加深,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创新变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智慧教育为教育信息化注入新的推动力,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越来越多教育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智慧教育,相继提出了智慧教育概念,并进行深入研究,如表1所示。分析并综合这些专家学者智慧教育理念的共通之处,不难发现智慧教育的本质:智慧教育强调教育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高校变革教育管理理念和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为学生构建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施展高成效的教学,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按需供给的教育思维;学生主动开展自适应学习,学习掌握信息的获取,学会“智能化”的学习与自我管理;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二、智慧教育管理现存的问题

智慧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施方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建立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智慧教育资源利用率得到空前发展,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利用智慧教育,教育管理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他仍于摸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1.智慧教育管理模式滞后受传统高等教育的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走的还是传统的单一化的教育管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智慧教育,对智慧教学要求不够严格,对课程设置缺少信息化导向,对教师考核扁平化,对学生智慧教育实践能力缺乏培养,智慧教育管理模式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

2.智慧教育模式定位模糊智慧教育以信息化为基础,他的实际应用范围更广,实现预期层级更高、包涵信息基数更大,信息化只是智慧教育管理方式的基底,不能简单地将二者认定为同一种事物。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从根本上看到在教育领域信息化与智慧化之间的异同,简单地将二者混为一谈,在认知智慧教育理念、发展智慧教育模式、实践智慧教育方法时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导致对智慧教育管理模式定位模糊,产生了偏差,而这直接影响到智慧教育的具体执行和相关配套措施、制度及政策的建设与完善。

3.智慧教育存在资源浪费智慧教育管理模式的开展,各类教育信息化设备是不可或缺的,借助这些信息设备平台,可以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当多的高校并没有对智慧教育进行深层次挖掘,只局限于简单的采用,往往无法发掘智慧教育中蕴含的提升教育模式的宝贵信息,造成资源浪费。首先,由于层次和范围不同,高校的办学规模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无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构建起一个统一的标准,造成资源不完整、不规范、不兼容,智慧教育管理平台数据共享系统不完善,不同教育主体甚至于同一教育主体中的数据都没有建立互通共享的思路,缺乏成熟化规范、系统化管理、标准化数据。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各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而且使教育管理效率大大折扣,由于高校之间共享资源机制不健全,很多高校为了落实预期教育管理目标,唯有依据自身要求标准引进各种现代化信息设备平台,相互之间没有进行信息沟通,极可能造成过度投资和资金浪费。其次,智慧教育的开展必须借助于现代化技术信息平台,智慧教育模式涵盖学校所有机构设置,除了传统教育管理主要关联的学生处、教务处、就业处等各个部门,还涉及与现代教育信息化息息相关的技术部门。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教育决策的生成,需要各个部门协助完成,各个部门分别提供数据,但这些数据的提供,各个部门都有自身要求,具备各自特点,甚至取决于与各部门相关的上级系统,因此数据格式不统一、不标准、不规范,缺乏一套兼容的教育管理模式标准,这些部门各自为政构建信息系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4.教师缺乏智慧教育素养高校专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深厚,但缺乏智慧教育系统知识的训练,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的运用程度较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使用能力不足,缺少利用智慧教育的意识。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引用新的教学模式,如Spoc、Mooc、微课、雨课堂、翻转课堂等,但大部分老师仍采用传统模式,教学理念保守,教学方法单一,依旧只是利用板书、PPT进行课上讲解,课后布置作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授课过程中,教学重点仍然在理论知识上。甚至有部分老师对智慧教育理解有偏差,认为使用多媒体就是智慧教育,没有从本质上把握智慧教育,没有真正意义上把智慧教育与教学思想相融和,没有从智慧教育角度出发教授与学生交互共创学习内容。

三、智慧教育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智慧教育随之应运而生,它把信息技术的核心实质与教育发展结合起来,为教学方式注入全新活力,革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实践,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1.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传统的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管理者更多是的从工作绩效角度出发考量,因此,传统教育管理规则性更强,灵活性不够,各教育教学部门间虽互有关联,但彼此间由于工作性质与重点不同,一定范围内存在脱节现象。高校在建设自身智慧教育平台同时可开放平台,开通与校外高校交流与沟通的合作渠道,借鉴并引进校外优秀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高校应用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利用企业先天技术优势,与企业互联互通,借助各种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师生之间更多反映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彼此之间关系更多呈现对立性,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授模式多样化,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完美碰撞。基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智慧教育模式从学生本位思想出发,强调学生不再是被教育者,而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管理者,而是是引导者;拓宽了学生对于智慧教育的认知,通过线上与线下联动教学,打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束缚,为学生营造多元学习情境;通过信息化技术提供的设备操作,帮助学生进行课前、课堂、课后的过程式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更有针对性,实现了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自适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教学资源有限、技术平台缺乏等因素制约,课程教学中互动性明显不足,教学效果打折。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直接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资料、构思教学设计、设计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氛围;智慧教育平台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活跃了课堂中的学习氛围,又增加了课堂中的学生参与性,大为提升了课堂教学互动性。

四、基于智慧教育教育管理路径

1.建立完善的智慧教育平台为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充分融合并发挥作用,高校作为智慧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之一,应熟知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构想框架,确立思路,洞悉发展前沿动态和未来走向,树立“智慧教育是手段,而非目的”的正确理念。

2.构建智慧教师队伍在教育信息背景下有效的开展智慧教育,教师的转变极为重要。高校应加强对教师思想意识引导,确保智慧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让智慧教育理念真正在老师心中落地生根;引导老师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应用水平,找寻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以开展讲座或者专题报告的形式,向教师普及智慧教育理念,加深教师对智慧教育实践的理解;增进智慧教学管理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督促教师在原有教学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提升智慧教学的比例;转换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定位自己身份,找寻全新教学方式,用平等沟通互动方式培养学生。

3.提升学生自适应能力教育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智慧教育也不例外,对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尤其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自适应”能力,智慧教育具有独特优势。智慧教育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师生二元关系,学生成为主导者,教师成为引领者,二者是完全平等、彼此尊重的关系。在这一情境下,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体系、发展规划等多维度进行学习结构的选择与构建,构建更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学生具备更主动的参与性。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潜在能力,正确引导使学生思维发散;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提升教学内容丰富性,借助现代教育信息平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实现课程教学与网络学习资源的联通;采取全面科学的评价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考量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成效,由单一考核向多样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

五、结束语

本文从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热点“智慧教育”出发,尝试厘清智慧教育的概念界定,探析智慧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现状,审视智慧教育视域下的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模式要与智慧教育理念融合创新发展,提高智慧教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乐乐,黄如民.电子书包的新理念:“云”端阅读与学习[J].教育探索,2014.

[2]张露萍.基于共词分析的中美智慧教育研究动态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3]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

[4]祝智庭,沈德梅.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3.

[5]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

第5篇:高校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智慧校园;管理;现代科技

一、定义以及特征

什么是智慧校园呢?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且将高校的教学、教科研、学生的课程和日常管理等多项学习、服务智能化系统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能够实现教学、学习和生活为一体化的系统。智慧校园主要有四个特征:

1.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化实现终端覆盖

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覆盖在校园内,并且通过智能化终端将校园内的教学、环境、老师及学生的生活信息通过网络反馈至控制系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事物提供大数据。

2.智慧校园中大数据的优势

由于智慧校园可以采集大量高校内的各种数据,并且具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智慧校园明显区别于数字校园的一点就是,可以利用其数据进行分析,为高校的各项事务提供数据支持。

3.智慧校园的个性化服务

智慧校园的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师生更好的进行生活和学习,强调了能切实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校园建设管理中以更好的满足学校师生的各项需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不同的、多元化的技术以满足校园师生个性化需要。

4.学习环境的开放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学习方式。在系统中,信息可以进行共享,学习的方式、时间、空间都可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的更加多元化,教学实践的扩展性以及教学空间的多样性,这些都能够实现学习环境的开放式。

二、高校建设智慧校园中管理工作现状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这一优点众多高校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智慧校园系统的运行仍存在多种问题。

1.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全面

想要利用好智慧校园系统,整合校内资源,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全校性的智能化是必备的结实基础,智能化基础打实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模式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但是,据调查,众多高校虽然在建设智慧校园,但是学生的管理仍然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教师的众多工作也没能和智慧校园有效的结合,仍然是数字化校园的的模式。智慧校园中的众多系统也没能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建设智慧校园的形式化大于实质的意义,师生的管理工作仍然处于瓶颈状态,导致智慧校园的功能作用未能在学生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影响了学生的管理质量。

2.智能化服务不足

高校的管理工作是日常重要工作之一,智慧校园系统的建立理论上可以为高校的师生带来智能化的服务,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校园实时信息。但是,这一智能化服务需要将校园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融入智慧校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并没能进行资源的整合,导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以考勤系统为例,没能整合学生信息等现象,就导致仍需要高校的教师人工进行考勤,这不仅低效率,也浪费宝贵的教科研时间,增加教师的负担,且工作管理也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而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生教育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运用,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出现的明显的转变,微课等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在了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这明显给高校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来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同时也是智慧课堂建设的必然要求,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要想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往往要求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能有效摆脱机器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以促使智慧课堂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智慧校园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作用的发挥,而影响了学校学生管理的质量。

三、优化智慧校园中管理工作方法

在现在这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同时也是新一轮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下,利用智慧校园,依托信息化管理高校,提高工作水平是大势所趋,也是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要进行的必要步骤之一。

1.依托信息化技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智慧校园的建设其根本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提高师生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为校园内师生建设智慧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环境,让管理模式与时代接轨。因此,在智慧校园应用的时期,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深入一线教师之中,指导教师使用智慧校园系统,学会操作终端如手机、平板等。同时技术人员也应该将相关学生的信息录入系统之中。在系统的稳定和完善后加之以技术成熟和制度的完善,来构建一个安全稳定,全员参与的智慧校园。据悉,宁波某高校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将早操晨跑打卡制度融入其中,以相应教育部门的“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倡议。学生的管理十分便捷高效,只要刷自己的校园卡即可。同时早操晨跑的相关信息如时间、次数等与体育成绩挂钩,不仅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更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2.融合信息资源,加强智能化服务

青年接收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目前高校内的学生大多是1995年后的青年,这一代更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于智能化的服务兴趣浓厚且有着较大的需求。这些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上,甚至平日的生活中都紧密的与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结合。高校中,能全面并系统的融合信息资源,在智慧校园的平台加以共享来服务学生,这是一个创新且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的方式。这也是智慧校园系统的达成目标之一。为了体现人性化、清晰化的迎新方式,突出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众多高校采用网上迎新的方式。在学生生活方面,部分高校的宿舍管理员采用智慧校园终端,通过发送视频指导学生如何整理宿舍、安全用电等方面。学生通过登录智慧校园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的观看和学习,提高自我管理和生活的水平。

3.建立智慧课堂,完善信息平台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也是主流趋势。例如现在较火热的翻转课堂。这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深度协作式教学。翻转课堂也是目前许多高校主要打造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应梳理校内资源,促成各学科相关院校资源共享,并将资源进行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平台,然后向教师和学生提供这一平台,课堂教学无障碍。同时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和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并评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在部分高校中,为了进一步引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等等,高校建设微课堂、微教室。通过建设这些新颖的模式,引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模块化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讲授方式不同,课堂有着更加活跃的气氛和民主的氛围。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学生可利用终端设备与同学、教师进行小组交流或者在线指导。这一模式的构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风气的浓厚,同时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奠定了结实的基础,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高校而言,智慧校园是一种相对较高的目标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竞争实力水平。基于此,要想提高高校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要能给予智慧校园的发展充足的重视,并切实有效的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要求能切实从智慧校园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出发,基于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保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来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亚杰,王克勇,何健勇,孙明利.基于PDCA的智慧校园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

[2]张虎.智慧校园建设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以河南工学院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