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的必要性范文

水产养殖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养殖的必要性

第1篇:水产养殖的必要性范文

中国作为一个渔业大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由于建国以后受到水产养殖行业重捕捞轻养殖极端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利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近年来,随着养殖局面的改善,以及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开始蓬勃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水产养殖行业其成本核算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水产养殖业成本核算特点

水产养殖业是指在可供养殖的水域中,根据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运用多种水产养殖技术培育生产出各种水产品。水产养殖行业因其特殊性,工厂地址一般都选择在水域附近,比如一些沿海、湖泊地带、小的地方江边、河滩等都是可以的,这些地方大都离城镇较远。因此,水产养殖业的成本核算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水产养殖方式多种多样,但其生产程序基本都如出一辙,无论是海水养殖还是淡水养殖,其都要经过育苗、繁殖、培育、投入放养等五个重要步骤才能完成生产,一般来说,生产周期都会在1-2年,有的也会长达两年以上。由于生产的时间过长,而资金的投入也是常年性的,所以资金的周转速度相对较慢。

(二)季节性生产销售,资金占用量大

水产养殖业与其他生产业不同的是其具有较强的生产季节性,收获期比较集中,需要经过大量的储藏和运输。由于它的销售是季节性的,所以在水产养殖业中经营资金所占的比例最大。比如对于虾和淡水鱼的养殖来说,其生产期都是春放秋捕,生产期长而收获期短;但是对于海水鱼类来说,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的捕捞期较为集中,鲜活水产品市场一定时期内的货物进出总量有限,根据不同的需求会有不同的加工方法,一部分需要保鲜冷冻,另外的会加工成其他加工食品,因此,企业经营资金大都投入到了流通、加工环节中,而且占用时间较长。

二、水产养殖业成本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反映、核算成本项目

养殖成本项目的设置至关重要,它能够反映水产养殖成本的范围及其构成,项目划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养殖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在水产养殖的费用核算中,费用的支出并不一定都是作为养殖成本来核算的,要看它是不是用到了养殖生产方面,与此方面无关的费用支出都不应该计入此成本中。所以,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必须准确地确定养殖成本核算项目。水产养殖业根据需要应该设立苗种、材料、饵料、工资及福利费、其他费用这五个项目。其间,苗种的费用要归集核算用于养殖生产的鱼种和鱼苗等;材料主要是指养殖生产中的渔具和渔需物资,以及用于生产的各种油类和水电等等;饵料、饲料主要归集核算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饲料;工资及福利费主要归集核算水产养殖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费等,承包人的工资也算在此中。其他费用主要核算为养殖生产过程中各管理部门产生的费用,还有一些零碎的无法直接归入以上分类的各种费用支出。

(二)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1.收入与支出配比。在进行养殖成本核算时,应该把会计消耗的费用成本与相关的收益结合起来。做到收入和相关的支出成本相互配比。比如一些工资费用和工程消耗费用等不能直接明确地归集入以上五项的费用,可以采用一些科学的分配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分配到各种养殖品种中去。进行成本核算时应遵循配比性原则,这样才能精确地统计出每个时期和每个品种的养殖成本。

2.划分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指养殖生产过程中直接以及间接产生的费用支出。而资本性支出则包括工程的建设和购置的装备器材等,以及开发过程中一些无形资产的支出。划分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能够明确的判断出某些成本是否应当计入当期成本,只有这样养殖成本的核算才能更准确。

3.核算周期的确定。水产养殖较为复杂,专业性较强,养殖生产的过程一般都要经过育苗、繁殖、培育、投入放养等四大步,而且生产周期普遍较长,所以应该从幼苗的购入时就开始计算养殖成本,对于不入库的产品,销售完毕时即停止计算,入库的要计算到入库停止。尽量保证成本的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

三、水产养殖行业的成本预测管理

(一)建立健全健康的水产成本核算模式,借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要保证水产品的健康安全,首先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养殖模式,针对各种养殖产品不同的生活习性来建立不同的养殖场所,制定科学的养殖方案。选择那些健壮的、抗病能力强的、生长周期短的水产品种进行投放育苗,选取合理的养殖方法,控制养殖密度,对水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对饲料进行科学的选取,借以促进养殖产品的快速健康生长。

(二)发掘特种养殖,规避市场风险和效益风险,节约养殖成本

现阶段,随着我国渔业结构的改革和调整,特种养殖的市场前景以及收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广泛的被养殖户所青睐。特种水产的养殖是一项十分好的增加效益,提高产值的途径,为了能让特种养殖健康稳步发展,必须要对财务成本进行合理的预测管理。首先,必须要预测出特种养殖的可行性以及发展趋势。实现一定要对信息进行详尽的走访和了解,了解该特种产品的平时日常消费需求量以及节日期间的消费需求量。了解附近的宾馆以及饭店的消费需求量。了解大中城市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切忌盲目养殖,造成供大于求的不良后果。其次,要充分的考虑到饲料的品种以及供应能力。饲料供应对于水产养殖来讲,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不但影响到养殖的成本而且对经济效益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饲料必须要具备稳定的来源,在供应不上的情况下,一定做好预测,采取以饲定产的养殖模式,借以避免饲料不足带来的损失。第三,考虑苗种的来源,一定确保其稳定的供应。第四,严格对综合经营管理进行控制。

总结

第2篇:水产养殖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淡水;养殖;无公害;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7.03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认识逐渐深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对食品的基本要求。无公害食品生产地、产品、加工等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我国对无公害食品需求量巨大,无公害食品已经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淡水养殖不同于海产品养殖,淡水养殖需要利用湖泊、水库、江河等内陆水域进行水产动物饲养与繁殖,常见的淡水养殖产品包括鱼类、虾类、蟹类等,目前,我国淡水养殖面积居全球首位。淡水养殖具有一定局限性,内陆水域的流动性较差,导致水质更换速度慢,加大了淡水养殖的病害防治难度,本文结合实际调研分析无公害淡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控技术。

1 养殖水域设计与建造

在筹建淡水养殖场时需要提前对附近的水源进行勘测,保证水源达到养殖标准,一方面水源不能带有有毒物质与病原体;另一方面水源的水质情况必须满足产品的生存标准,保证水源可以不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关于水产品水质的要求可以参照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在涉及淡水养殖场时需要综合考虑养殖场地的面积,为养殖场地设置完整的进、排水系统,每一个养殖池塘都具有独立的进、出水口,引进水源之前先对水进行消毒,可以将水引入蓄水池暴晒数天,如果引入的是地下水源,则需要保证水温与氧溶量达到相关标准。

2 病原体控制与消灭

内陆地区的水域流动性较差,需要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保证清理池塘的药物可以杀灭病原体,除此之外,还要对池塘的水质进行改善,可以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改善池塘水质。另外在引进苗种之前必须对苗种进行检疫,水产苗种的检疫可以参照《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一方面必须保证繁殖的亲本来源于良种场;另一方面必须保证苗种生产条件与设施符合生产标准。同时必须加强养殖场的日常消毒工作,从苗种、饵料、场地、工具、水质等五个方面控制疾病传播。

3 无公害渔药的使用

无公害渔药指的是渔药中的成分对水产品与其他生物无毒副作用,且在环境中的滞留时间较短,不对环境造成破坏,无公害农药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无公害农药的使用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防预为主,提前预防池塘中的病毒与害虫,注重防治结合,尽量使用生态友好型的生物制剂,避免对水池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二是安全性原则,淡水养殖场必须保证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渔药中的成分不危害人类健康。

4 季节性疾病的防控

水产品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些疾病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养殖场应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外用药物、饵料预防以及中草药预防,外用药物是在养殖场附近悬挂药用竹篓,或者直接将药物进行全池泼洒,这种方法适用于鱼类鱼鳍、体表的疾病防治,常用的药物包括漂白粉、硫酸亚铁与硫酸铜的合剂等,饵料预防主要针对鱼类的肠炎疾病,常用的药物包括大蒜素等,中草药预防是我国所特有的养殖技术,流苏子等药物可以防治草鱼细菌性皮肤病,地锦草可以防止甲鱼温病,乌剑梅可以防治白头白嘴病。

5 提高水产品抗病力

除了外界的防治措施外,还需要加强水产品的自身抗病能力。一是科学放养,在放养前选择合适的品种,在同一池塘尽量放养同一种类、同一规格的苗种,避免混养造成的疾病感染,北方地区可以实行冬放;二是科学投饵,在使用饵料前需要对池塘的养殖情况进行调查,保证天气、水温、水质等外界环境符合投饵要求,同时提倡绿色饲料,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多酶制剂、天然矿物质等;三是调节水质,随着水产品的体积增大,池塘中的水产品单位空间更小,每隔15天向池塘中灌注10厘米左右的新鲜水源。

6 标准化的生产技术

淡水养殖场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淡水养殖产品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与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日常维护、疾病预防、苗种引进、渔药投放、饲料喂养等,通过建立全程管理体系严格监控水产品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定向控制,保证无公害水产品的安全生产。除此之外,淡水养殖场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员工培训,保证养殖场每一位员工都能掌握水产品疾病防治的相关技术,提高工作人员对水产品病害防治的意识,保证每一个环节具有标准化的参照资料,实现水产品生产标准化操作。

综上所述,无公害淡水养殖的病害防治技术具有多维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本文从养殖场的日常管理、水质净化、苗种引进、渔药使用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水产品病害防治技术,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无公害淡水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高中.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孔江红,刘襄河.鳗鲡无公害健康养殖及主要病害防治技术[J].河北渔业,2009(10):32-35.

第3篇:水产养殖的必要性范文

1、水产养殖疫情诱发因素

1.1 物理因素。

水温是重要的致病因子,水温过高会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水生生物的呼吸,进而加剧融氧,引起缺氧症状。一般水温不要超过25℃,否者很容易引起某些疾病的流行,像是肠炎、病毒性出血病等等。此外,水中泥沙含量、操作中的物理伤害等等,都可导致养殖对象染病。

1.2 化学因素

比如说PH值,一般在7~8.5为适宜,高于10.4或者是低于4.2,鱼儿都难以存活。再比如池中腐殖质或有机质过多,不仅消耗水中溶氧,而且,还能释放出硫化氢、沼气、碳酸气等对水产养殖对象有害的气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鱼池土壤中释放出来的过量的重金届,易引起养殖对象致病、致畸、致突变。

1.3 生物因素

水中植物性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可以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动物性病原体,包括原生动物、蠕虫、钩介幼虫、甲壳类等,可以引起侵袭性鱼病和寄生性鱼病。虽然水中病原生物种类繁多,而且普遍存在于水体之中,但致病的情况并不相同。

1.4 自身条件

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有的养殖对象对某些恶劣的生存环境,如水温、PH、溶解氧等,有适应能力,能够存活生长,不发生疾病:有的则承受不了这种变化,而诱发出多种疾病。又如,在养殖水域中存在某种或某些病原体,但有的机体就被感染得病:有的则对这些病原体的侵入具有抵抗力和免疫力而不发病。即使是同一养殖对象,由于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饲料饵料,其发病情况和程度也是各不相同。

总的来说,认真研究养殖对象生物习性,实施健康养殖理念,提高养殖对象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做好疫病防控的关键所在。接下来,在综合养殖经验的基础上,就水产养殖疫情防治技术进行介绍,为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2、水产养殖疫情防治技术与经验

2.1 建立快速的早期疫病诊断技术

及早诊断,积极治疗,是有效预防水产养殖疫病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水产养殖疾病诊断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方面问题:第一,不少地方缺乏疾病监测仪器,主要依靠养殖者养殖经验目测诊断;第二,有的地方配置疾病监测仪器设备,但是操作复杂,耗时较长;第三,一旦有疫情出现,描述不规范,病症介绍不清,这样给诊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加强早期诊断,必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者疾病防治知识和目测诊断能力;第二,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服务,尤其是对疾病多发区、高发区要及时诊治、加强监督;第三,加强科研攻关力度,积极研发小型、方便、经济实惠的鱼病诊断设备,供养殖者生产使用。

2.2 对症施治,合理用药

一旦养殖区域内发生爆发性、流行性鱼病,不少养殖户处于遏制疫情蔓延的角度考虑,开始盲目地把投药防治作为控制疫病的唯一手段,很多户主在不明病因的基础上,参照过往经验,在饲料中超剂量的乱用药物。实际上,滥用药物,不但难以起到治疗疫病的目的,而且还会带来诸多的副作用。引起施药对象慢性中毒,妨碍生长发育,直到死亡:产生耐药性,使用药量越来越大:使残毒留在体内大量富集,危害食用者安全等。由此,一旦出现疫病,不建议立即用药,必须要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对症施治,合理用药,这样才是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的立足之本。此外,在用药防治的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养殖户主自身的疾病抵抗能力。

2.3 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方式,优化养殖结构

处于疫病防控角度出发,养殖户主在确定养殖项目、选择养殖方式时,必须以疾病防控为中心,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养殖模式。如在对虾养殖中,有的发展封闭、半封闭循环水养虾。有的开展两茬养虾,第一茬利用早繁大规格虾苗,养到7月中下旬病害暴发期前捕捞,第二茬在7月底8月初投苗,10月份收虾,使两茬虾都可避开虾病高发期。养虾业者还采取以虾为主,实行虾鱼、虾贝、虾蟹混养。尤其是虾鱼混养,不仅对于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而且混养的副产品效益,往往不亚于养虾的收入。

2.4 综合防治,全面遏制病害发生

为了预防水产养殖病害的产生,建议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这样对于预防和遏制疫情蔓延都大有好处。以对虾养殖为例,在养殖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病害防治措施,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在放养伊始,要及时清除虾池内的淤泥,并及时消毒处理;其次,加强水质管理。阶段性组织监测水质、配置必要的增氧机、定期合理换水,保证对虾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最后,在疾病防治方面,坚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在提高对虾自身免疫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用药,提高养殖效益。总的来说,水产养殖疫病防治理念应该贯穿在养殖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

第4篇:水产养殖的必要性范文

摘要:水产品不仅为国民提供优质的食物蛋白,而且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对提高我国和区域性的经济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品种增多,产量迅猛增加。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进入环境的有害、有毒物质越来越多,对人类的食用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健康技术和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21世纪水产研究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无公害养殖;现状分析;方法对策

一、养殖质量安全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水产养殖生产中滥用违禁药物的事件屡有发生,养殖质量安全案例频出不鲜。如出口饲料中有“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导致美国宠物猫死亡。在少数出口水产品中检验出孔雀石绿、绿霉素、硝基呋喃类等药物残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发达国家消费市场严重萎缩,向渔区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敲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因此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保护渔业生态环境,解决养殖生产中病害、滥用违禁药物等问题非常重要。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追求速度,大量使用促生长剂。追求产量,高密度,导致池塘水质恶化,养殖病害频繁发生,用药量大增,增加了养殖风险和生产成本,有的养殖户一年的用药占到投入的10%-20%。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无公害养殖的技术要求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监管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威慑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能不清,监管不力;食品安全标准技术含量低、不统一、不完善。

我国水产养殖多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普遍较差,水产养殖生产多凭经验,尤其用药上盲目,缺乏严格的操作规范。

(二)无公害养殖的技术的要求

无公害养殖是指养殖产品有害物质含量或残量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5073-2001)标准及养殖废水排放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最近国家农业部颁发了2003年第31号令,《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该规定明确规范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操作流程。

首先,养殖基地必须经过论证,大气、土壤、水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农产品安全质量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有当地政府颁发的养殖证。

其次,必须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的养殖生产规定进行养殖。养殖用水应当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养殖单位与个人应定期监测养殖用水水质,发现受污染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向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苗种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质量标准;养殖必须填写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和《水产养殖用药记录》;渔用饲料应当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标准,禁止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饲料添加剂;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标准,禁止使用假、劣兽药,以及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氯霉素、孔雀石绿、环丙沙星、甲基酮、喹乙醇等31种药品、其他化合物和生物制剂;实施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应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并获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销售养殖水产品应符合国家与地方的有关标准。

再次,无公害水产品必须经过政府指定的权威质检机构的抽检、完全合格并颁证后方能进入市场用“绿色无公害水产品”挂牌销售,销售水产品应当附具国家规定的《产品标签》。

三、无公害养殖与健康养殖

(一)无公害水产品养殖

对于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首先,养殖基地必须经过认证,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气、土壤、水质必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国家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农业部标准的要求。其次,必须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养殖,从苗种放养到饲料、肥料、渔药等一切投入品的使用,再到产品的捕捞、贮运、质检、包袋、上市的各个环节均需符合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再次,产品必须经过政府指定的权威质检机构的抽检、完全合格并颁证后方能进入市场销售。

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方法,下面主要介绍一下人工生态系统养殖法。

人工生态系统养殖法,指人工创造一个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环境条件的水域,依据水生生态学原理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进行无公害养殖。例如,种草养殖虾、蟹,现已成为发展无公害虾、蟹养殖,建设大面积生态养殖基地的主要模式之一;在鱼池埂子上种植葡萄或藤蔓类植物用以搭建遮阳棚养蛙,已成为蛙类生态养殖普遍采用的类型;鱼、畜、禽、草(菜)有机结合养殖法,即把畜、禽、水产养殖与饲草种植结合在一起,用无公害商品饲料饲养畜、禽、鱼,池埂边坡种饲草饲养鱼类和禽畜,畜禽粪肥经沼气池发酵后作饲草和培育水质的肥料,冬季清塘的鱼池肥泥又可用作种草的基肥,从而形成了物质流的良性循环,这是我国最经典的人工生态系统养殖法,也是无公害水产养殖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形式。

另外还有如多品种立体(循环系统)养殖、开放式流水或微流水(控制)养殖、水产品与农作物共生养殖、使用微生物制剂养殖、休药期自然养殖、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养殖等方法,都可以实现和达到无公害养殖、绿色生态养殖的目的。

(二)健康养殖

健康养殖的管理主要包括巡塘、药品投入、养殖对象的活动、生长情况、水质检测、病害防治等方面,应严格按照养殖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尤其是药品的使用应严格遵循《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另外确保健康养殖也应做到:养殖模式包括养殖设施品种选择搭配、放养密度等多方面,模式的好坏对养殖效果和生产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人们对消费品要求的不断提高,健康生态养殖、现代化设施渔业等应作为首选模式。苗种的优劣是养殖是否成功关键的第一步。优质苗种是指高产、高效、抗病力强的品种。购买苗种应考察其生产操作是否规范合理、繁殖亲本是否经过检验不带特异病毒,是否为原良种,生产的苗种是否经过国家专业部门检验。养殖技术是养殖成败的关键,是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养殖生产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生产技术规范执行,初步使生产操作规范化、科学化。饵料是养殖对象满足生长、生理营养需求的主要来源。所用饵料应符合国家饵料标准的规定,多使用营养全面的绿色饵料,少用或不用对水质有不利影响的饵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产品质量。

第5篇:水产养殖的必要性范文

一、海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自90年代后期针对养殖污水对邻近海域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海水鱼虾养殖引起的水体恶化,水产养殖造成水域生物多样性减少,网箱养殖投饵对附近海域造成的营养盐符合成为赤潮发生的诱因、导致鱼虾大量死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我国,2002年国家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第一次提出海洋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包括自身污染问题、海水养殖品种退化问题、养殖所带来的生物栖息地环境损害、外来物种侵害问题等。2006年上海“多宝鱼”风波①以及2007年福建省鱼类“白点病”事件②已为“水产养殖热”之下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高密度网箱养殖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具体表现在对海水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与近海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两方面。

(一)网箱养殖对海水水体环境的污染

高密度网箱养殖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养殖生产投入的饵料、排泄物和化学药品等等的投入对养殖海鱼的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包括营养物污染、化学药品的污染两方面。一方面,营养物的污染。大规模海水养殖是指大片水面被围栏或密植网箱,水面超负荷运载,由于围网精养采取高密度放养,并大量投喂外源性饵料,排泄物增加,致使水中氮、磷等营养要素和有机物含量猛增,透明度下降,水质和底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加重。研究表明,投入虾池或网箱的饲料只有70%被鱼虾所摄食利用,其余30%或更多则浪费掉形成对环境的污染物。国外曾有人研究表明,一个年产60吨靠人工投饵网箱养殖鲑鱼的养殖场,每年排放的有机废物,大约相当于居住2000~6000人的建筑单元每年排放的有机废物量,这些有机废物散布在网箱周围500m2或更远范围的水域中[1]。营养物质的大量输入不仅直接和间接地造成了鱼类死亡和珊瑚礁的破坏,营养物质的大量增加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导致生态系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化学药品的污染。海水养殖中使用的治疗药物、消毒剂和防腐剂已成为直接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因子。随着海水养殖的迅猛发展,养殖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呈不断扩大、增多的趋势,杀虫剂、抗生素和疫苗等生物活性物质作为海水养殖业防病治病的唯一措施也得到广泛使用。但这些化学物质的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药物滥用现象,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也使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益菌、虫受到抑制、杀伤甚至致死,而这些有益微生物群落、单细胞藻类的存在有助于提高虾类的抗病能力。不加选择的使用消毒剂、抗生素会造成微生态严重失衡。对于一些低浓度或性质稳定药物的残留,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整个水体的生态系统乃至人体造成危害[2]。

(二)网箱养殖对近海生态系统的破坏

第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网箱养殖水体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养殖对象一般是单种群,即使混养也是少数种群,大面积的单种海水养殖,必定要造成海区生物多样性向单一性转化和海洋生物的“内循环”发生变异,当生态变异过大时,将导致物质循环平衡的失控,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第二,养殖逃逸的鱼类对其临近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水养殖逃逸的鱼类可能在疾病的传播、野生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等产生副作用,可能会将地方流行病传给野生种群。养殖鱼类的活力不如野生种群的活力,逃逸后会对野生种群的数量变动、产卵场产生影响。第三,对沿岸滩涂、红树林的破坏。我国的海水养殖大部分集中在低于15米深的潮间带滩涂、浅海和海湾带。沿岸滩涂和红树林素有“海岸保护神”之称。这些地方是许多鱼类和甲壳类动物的栖息、产卵和避难处,某些盐碱地在洪水、风暴和飓风来临时还可以成为重要的排水通道。另外,它们在大陆-沿岸水体交换过程中还同时充当十分重要的缓冲器。网箱养殖是海水养殖的主要方式之一,高密度的网箱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造成的破坏远远超出海洋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加剧了水质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并有进一步影响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之忧。环境已经成为网箱养殖过程中的有机部分。只有对网箱养殖活动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才能保证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网箱养殖过度污染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一)网箱养殖的负外部性造成海洋资源价值被低估

高密度、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破坏日益明显,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产生了生产行为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表现为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意味着企业不必承担其收益的全部成本,从而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导致企业网箱养殖的密度过高,加剧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的核心是反映了某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福利产生消极影响,却无需作出相应的补偿。图1表示的网箱养殖的负外部性。横轴表示的是网箱养殖的产品产量,纵轴表示的是产品价格。由于网箱养殖的私人边际成本(PMEC)小于社会边际成本(SMEC),网箱养殖具有负外部性,具体表现为网箱养殖者的养殖过程中对海水水体环境与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破坏,但是这部分对环境的损害并没有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这部分环境成本是由社会而非网箱养殖者承担,从而产生负外部性。社会边际成本(SMEC)与私人边际成本(PMEC)的差额就是网箱养殖产生的环境破坏成本,而且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边际环境成本是递增的。在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私人边际成本线(PMEC)与私人边际收益线(MER)相交于A点,此时的市场价格为P2,养殖规模为Q2。虽然边际环境成本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只按私人边际成本确定养殖产品价格(P2)和养殖规模(Q2),养殖的负外部性不作考虑,造成了网箱养殖的大规模和高密度,产生了环境污染成本。海水养殖负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海域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外部性反映了某一经济主体造成另一经济主体福利变化,却没有人作出相应利益要求,这种行为不符和理性假设。环境具有稀缺性,经济主体在使用时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福利影响却没有进行弥补或获取收益,原因在于相关利益主体没有能力或权力要求相应利益,他们之间缺乏调整稀缺物品利益关系的有效准则,即产权不清。因而外部性源于产权不清,产权不清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调节环境的根源.海洋资源产权制度不明确。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清楚地定义海洋资源的产权,海洋资源具有自由进入的特征,自由进入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海洋资源,而不支付任何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海洋资源使用者之间进行浪费性竞争,带来我国海域过度使用,资源利用冲突、资源利用的无效率以及资源利用的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最终导致海域的滥用、资源系统功能完整性的破坏以及海洋环境的蜕化,危及到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3]。光褒的海域对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并且海水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对海域功能利用中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海域资源具有无主和公开进入的特点。由于无主先占的原理,使养殖户竞相圈占海域,加大养殖密度,投放大量饵料和化学药品,以提高产量,这样养殖规模不断增大,养殖密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竞争的激烈化,不但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养殖业本身产品质量提高、产量扩大带来不良影响,导致整个社会的效率下降。

(二)海洋资源的经济管理手段缺失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关于海水养殖的管理体系是以法律管理为依据,行政管理为手段,技术管理为方法,而经济管理则明显不足。相关的法律规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法》此外还有资源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和水产养殖安全管理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2003)为海水养殖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相关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还颁布实施了一些专门的管理行政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等。功能区划制度和养殖许可证制度将是这些法律制度的具体执行体现。目前我国是使用“两证制”,即“海域使用许可证”及“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许可证”。由海洋渔业管理部门根据海域使用功能区划负责对养殖区域进行规划,制定一套综合性的海岸带实施利用计划,来保证对所有活动和利益各方冲突的解决。在规划的养殖区内可以进行养殖活动,但养殖公司或个人需要向政府申请两证,而政府则通过两证的发放来调控生产[4]。技术管理方面,对于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者纷纷从技术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李纯厚等提出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二元混养或多元化立体养殖,利用不同养殖种类生态习性,进行合理的生态养殖,既可充分地利用水域生态环境,又可有效地降低养殖自身污染[5]。吴益春等提出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研究,包括微生物修复,大型藻类生物修复与其他生物修复,以控制海水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问题,降低海水养殖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修复退化的养殖海域[6]。宁修仁等提出推广使用高效配合颗粒饵料,改进投饵技术以及应用复合养殖技术,优化水产养殖系统的结构,并制定相关网箱养殖的标准和法规[7]。经济管理方面,海水养殖是利用海域资源的人类的经济开发行动,当这种大规模的经济开发行为超过了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便对环境产生破坏,并影响到自身产业的发展。经济学家在剖析市场经济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污染的经济学解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手段,这种手段通过确定污染环境的经济代价,来限制经济当事人的污染行为。这类手段包括:污染税或排污费、污染物减排补贴、产品税、罚款、押金、排污权交易等。但是在海水养殖的管理上,根据海域法的规定,单位或个人使用海域必须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并交纳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金是目前国家对海域使用进行管理的唯一的经济手段,对合理配置海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海水养殖的其它经济管理包括项目开发的经济评价、税收和收费管理等等则是空白。以上行政规制和技术指导在网箱养殖的环境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环境和经济的协调效率上还不够灵活有效,特别是我国的海水养殖是分散的大规模的市场行为,环境管理中如何更多地应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三、减少污染的经济管理手段

(一)排污收费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高密度、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破坏日益明显,产生了生产行为的负外部性。外部性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因为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存在差异,从而扭曲了相应的激励机制。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有效解决价格机制的缺陷,使环境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网箱养殖具有负外部性,养殖者的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造成对海洋资源供求失衡,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污染。政府利用经济管理手段通过征收相应排污费用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使环境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使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产生合理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养殖者的行为,将排污量控制在最优排污水平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解决过度污染问题。在图1中,征收P1~P2的排污费,于是将海水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纳入到养殖成本,私人边际成本就转化为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导致最优养殖规模从Q2到Q1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来减少污染或改善污染物的质量,从而解决环境问题。通过此种方式。排污费可根据等边际原则来决定,即在这一点上,每单位污染控制成本恰好等于养殖者不控制污染所必须交纳的排污费,此时可以达到社会总效益最大与总成本最小。

(二)排污税率的确定

通过排污收费可以将海水养殖的外部成本包括在生产成本之中,从而使养殖者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来减少污染或改善污染物的质量,从而解决环境问题。根据等边际原则,每单位污染控制成本恰好等于养殖者不控制污染所必须交纳的排污费,即排污税率。假设根据N个企业污染治理样本点,通过统计回归得到企业平均污染物治理或削减费用函数为:TAC=g(w),企业的总外部成本函数为TEC=f(w)。在污染控制条件下的社会总效益函数为TR=h(w),w为单位时间内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则MAC为边际处理费用,MEC为边际外部成本。已知:其中,QP为污染控制下的产值,EP为污染控制情况下环境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QN为无污染控制下的产值,EN为无污染控制情况下环境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可见,污染物排放的收费标准应该等于相应污染削减或排放控制目标下的边际处理费用[8]。因此确定排污税率的关键在于边际处理费用的计算。边际处理费用可使用人造处理系统的成本来评估,替代成本法是笔者在此以部分黄渤海沿海地区的对虾养殖为研究对象,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崔毅等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用青岛污水处理厂公布的数据,使用污水处理厂单位面积的P、N处理成本来估算单位养殖面积的处理成本,以此来替代边际处理成本,粗略估计黄渤海沿海各地应征收的排污税费以供参考。其中,PO是海水网箱养殖排污对环境破坏的价值量,即边际处理成本;C是单位体积污水中N、P的去除成本;Q是海域所接纳的含N、P污水量;S是海域面积,根据青岛地区污水处理厂提供的数据,P/N平均处理成本是0.8元/m3[9]。计算结果见表1。

第6篇:水产养殖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诸城市;水貂养殖;交易市场;裘皮拍卖;可行性措施

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下达了“关于创办野生动物饲养业”的指示,从苏联引进狐、水貂、海狸鼠等毛皮动物,开启了我国毛皮动物驯养业的新篇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毛皮动物特别是水貂养殖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各养殖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宏微观经济的影响,以及主要贸易国政局的动荡,水貂养殖产业,特别是水貂皮的交易环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变水貂皮交易方式,建立健全新型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孙广才指出,在我国水貂养殖产业链中,貂皮加工业及批发零售商只靠产品销售来赚取廉价的加工和销售利润,很少有企业注重企业产品品牌营销,这就使我国水貂皮产品的交易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徐永认为,生产企业应提升毛皮产业链的附加值,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打通线上线下,加大同消费者的互动体验,促进新品开发,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国际毛皮协会亚洲区荣誉主席邓晓兰认为,当今中国电商迅速发展,毛皮产业要抓住机遇,必须运用互联网对传统经营模式进行创新,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企业的所有问题,交易方式的改变势不可挡[1]。本文利用诸城市水貂皮交易市场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与国外先进养殖产区进行比较,对规范我国毛皮交易市场做出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范措施,以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阶段落后的毛皮交易市场,增加养殖户收入,提高我国毛皮在世界毛皮市场中的地位。

一、我国水貂皮交易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毛皮贸易国及深加工国,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毛皮消费国,芬兰、丹麦毛皮拍卖会中有40%的皮张销售给中国客商;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裘皮出口国,具统计,2013年中国裘皮制品出口额达到36.55亿美元,占国家出口总额的16.54%,水貂皮交易达18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水貂贸易大国。由于我国毛皮养殖业发起的初衷是以毛皮换外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因此,初期的贸易方式主要以统购统销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我国水貂皮交易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发展到今天的自由贸易。交易方式以对手交易、集贸交易、门店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混合而成的自由交易市场为主。目前,我国已建有大型毛皮交易市场十余处,包括河北尚村毛皮市场、河北留史毛皮市场、河北大营毛皮市场、河北辛集毛皮市场、北京雅宝路裘皮市场,山东文登毛皮城、浙江崇福毛皮市场等。其中,河北省肃宁县尚村镇素有“皮毛之乡”的美誉,主要经营貂、狐、狢、獭兔等毛皮,是国内最大的原料皮交易市场,全年成交皮张达7000万张,占全国交易量的70%以上。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的毛皮交易方式已经突破了原始的统购统销模式,但并未走出传统交易的禁锢。交易通过集贸市场和中间商贩进行货物交流,交易环节繁杂,交易成本增加,不能使养殖户获得应有的收益。伴随我国水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标准的逐渐提高,现行的交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要求,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毛皮交易方式已迫在眉睫。

二、水貂皮交易方式的转变

(一)水貂皮交易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1.交易标准有待健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是影响供求的最主要因素,但在我国现行的裘皮交易过程中并没有关于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明确规定,毛皮交易一直停留在买卖双方的感性层面。长期以来在诸城市水貂原皮交易过程中,商贩对于价格标准的制定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养殖户只能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交易标准的缺失使得产品的真实价值难以表现出来,不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交易范式。因此,必然要在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框架下,转变原有落后的交易方式。2.交易平台尚未成型一个良好的交易平台是获得高收益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交易平台不仅能为养殖户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场所,更能够拥有较为完全的市场信息,使农户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认清市场所需,调整养殖结构。我国毛皮交易市场大多为民间自发形成,缺乏行业规范,卖家故意曲解市场信息,易形成恶性竞争。买方和卖方都高度分散的“蝴蝶型”交易市场,更是使得交易链条拉长,中间环节增多,交易成本增加。因此,必须以一种新型的交易平台来代替落后的交易方式。3.交易金融秩序缺失问题亟待解决在水貂成熟期,水貂皮大量上市,由于貂皮属于珍贵裘皮动物,价格昂贵,大量收购时需要资金的及时周转。而在貂皮的交易过程中,外地中间商的收购多为个体行为,往往不会携带大量现金,资金链较为薄弱,对养殖户货款的赊欠成为常态。虽然这种交易状态存在显著的市场风险,但由于养殖户绝大多数为散户经营,且较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无法掌握交易的主动权,只能被动接受,导致交易过程中水貂养殖户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违背了交易的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健全标准化、秩序化的交易市场成为我国毛皮行业的关键点。4.养殖户协作精神急需提高水貂养殖起步阶段以家庭庭院为“养殖基地”进行小规模的生产作业,近年来随着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在水貂皮的交易过程中仍是“各自为战”。养殖户看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只看局部收益,模糊全局效益。虽然在某些养殖产区,已经形成了类似全行业协会的组织机构,对水貂的产前、产后等进行技术、服务的支持,但对于裘皮的交易市场涉足较少。养殖户间缺少凝聚力,为寻求短期利益,价钱高时,争相抛售,价格低时,囤货累积。再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及时,在价格上涨时,养殖户坐等观望,价格下跌时却又急于抛售,进而错过最佳行情,严重打击了养殖户的养殖信心。

(二)水貂交易方式转变的可行性

1.养殖机械化渐成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各养殖户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开始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根据笔者对诸城市水貂养殖户的调查,大中型养殖场均配有饲料自动搅拌机和搅拌罐,配备自动饮水设备,有些养殖场甚至配有自己的毛皮转鼓(毛皮处理设备)。伴随水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的机械化程度将越来越高,为毛皮交易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2.市场转变推动交易转变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裘皮生产和加工中心,世界裘皮消费和裘皮动物养殖中心正在由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毛皮市场的不断壮大,使毛皮的交易量逐年增加,在旧的交易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新的交易形式呼之欲出。新贸易形势促使我国水貂皮交易方式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3.“一带一路”助推交易转变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思想,其中“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其北线就是从中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与我国长期水貂皮交易路线具有多重契合点。“一带一路”的提出将对我国水貂皮交易过程中的投资与贸易壁垒的解除及产业合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新的发展背景为我国水貂交易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国外先进养殖区产品交易方式比较

目前世界先进毛皮生产国,如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地区的交易方式均以拍卖为主。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拍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际上80%以上的生皮交易通过拍卖完成[2]。世界最著名的毛皮拍卖行是位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拍卖行,由丹麦毛皮动物养殖协会创办、经营。哥本哈根拍卖行每年进行五次拍卖,其中90%为水貂皮,每次拍卖都会吸引300-500位客户,其中亚洲区的客户主要来自于中国(香港),约占买家数量的60%。在不到一周的拍卖时间里,哥本哈根皮草的销售额可超过一亿三千万欧元,相当于每秒钟1500欧元[3]。其他还有诸如北美裘皮拍卖行(NAFA)、世家皮草拍卖行(芬兰皮草拍卖行),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皮草拍卖行等。与我国现行水貂皮交易方式比较,西方国家的毛皮拍卖形式优势显著。

(一)高信誉的交易主体

由于欧洲及北美的毛皮交易主要以拍卖为主,拍卖主体包括拍卖人、委托人、竞买人和买受人。能够进入拍卖环节、有委托资格的大多为养殖规模较大、毛皮质量较高的卖家,而买家则是世界优质经销商或加工商,信誉等级较高,不存在欺瞒信息等恶意交易史,更不存在货款拖欠等行为,因此其交易主体的品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二)严格的品牌等级

先进养殖国家的拍卖行为受到一系列拍卖准则的约束,对交易毛皮的质量有着严格的交易等级标准。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拍卖行,全球约60%-70%的原皮在这里拍卖,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毛皮分拣系统,能够准确的对不同质量的毛皮进行判定,进而制定合理的价格交易标准,先进的分拣系统甚至被各国养殖区争相学习。而像芬兰的世家拍卖行也将拍卖皮草进行了严格的等级划分(saga皇冠级、saga级、saga1级、saga2级),使交易更加公正、透明。

(三)良好的交易环境

拍卖起源于近代欧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健全的组织形式,成熟的运作环节,使得拍卖成为欧洲毛皮交易的主导方式。世界先进水貂养殖国家的交易场所均为标准拍卖行,竞拍者在正式拍卖前会在专门的毛皮检验场所进行验皮,拍卖会现场不再进行皮张的展示,买家根据之前记录的貂皮质量进行竞价,拍卖环境井然有序。

(四)高效的交易环节

世界先进水貂养殖国家在水貂皮的加工、运输、贮藏等方面有着十分专业、严格的分工。以哥本哈根拍卖行为例,每年在水貂皮成熟期,养殖户会将皮张送到拍卖行接受分拣。经过计算机系统的严格分拣后,专门的毛皮专家将对其进行复选,以保证买家的利益,同时也对卖家负责。拍卖信息将在网络平台实时播报,买卖双方的交易信息可及时查询。拍卖会为已售出的毛皮提供7-10天的免费仓储期,并允许高质量的硝染厂商进入拍卖会,为水貂皮后续加工提供服务。因此,交易环节极为简单,交易成本低,交易风险小,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养殖农场主的养殖利益。

(五)庞大的交易规模

由于有较高的准入机制,在世界先进水貂养殖国家的拍卖交易中,买家多为世界级经销商,裘皮需求量大,单次交易数额可观。例如丹麦哥本哈根拍卖行,每次拍卖会销售高达450万张的貂皮及其它种类的毛皮,北美裘皮拍卖行(NAFA)每次能拍卖近千万张水貂皮[4]14。由于我国水貂养殖方式为散户经营,交易方式为对手交易,单次成交量很小。通常一家拥有800只种貂的养殖场,将成熟水貂全部处理完大概需要进行5—10次交易,且每次的交易价格都有很大差异。通常第一把皮的交易价格最高,之后的毛皮价格逐次递减,其收购的反复性、议价压价的博弈过程使养殖户疲于应付,更影响了水貂的日常生活,违背了动物福利政策。笔者以诸城市舜王街道某中型规模养殖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调查(见附图),以2013年标准黑色公貂皮价格为例,对水貂皮交易次数与交易价格的分析:

(六)养殖户心态的不同

先进水貂养殖国家的裘皮拍卖机构一般由行业养殖协会统一领导、管理,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具备严格的法律程序,深受养殖户的信赖。养殖户会将貂皮产品完全交付于拍卖行,接受质量等级的评定和拍卖结果。而目前我国水貂皮交易方式中,中间商与养殖户各自持有不同的信息,中间商为攫取最高利润,不惜散布错误信息,对貂皮压级压价,养殖户对其有较高的警惕心和戒备心。造成的结果就是,价格高时坐等观望,价格低时,却争相出售,给养殖户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水貂养殖已具备了应有的规模,各环节有序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养殖产业链,建立健全标准化的交易市场也将成为必然。纵观国内外交易方式可以看出,建立裘皮拍卖行对于水貂养殖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标准裘皮拍卖组织的建立将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方式;第二,标准化、规模化的准入要求将倒逼交易双方对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水貂养殖产业的整体发展[5]。我国目前建立国际毛皮拍卖市场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不断推进本项工作,使我国的毛皮交易与国际接轨,逐步实现毛皮贸易强国的目标[6]。

四、建立裘皮拍卖行的对策建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东省诸城市已迅速成长为北方著名的水貂养殖产区。仅2013年,诸城市毛皮动物存栏种兽达到533万只,其中,水貂的存栏率占90.6%,达483万只。水貂养殖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业支撑,加快了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7]。近年来,由于当地交易方式落后、交易市场不规范,加之养殖户专业素质较低等因素,使水貂皮交易环节成为该产业发展的短板。本文选择以诸城市水貂皮交易市场为例,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水貂皮交易市场的真实性。笔者对诸城市3个街道400户养殖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见表1,样卷见附表),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近七成的养殖户希望改变目前的交易方式,其中有六成养殖户选择以拍卖的形式进行交易,而在有拍卖倾向的养殖户中超过八成的农户更倾向于行业协会为主导,政府为辅助。调查中还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养殖户对于新型交易方式并不熟悉,甚至对裘皮拍卖一无所知,相关部门对于专业性的知识普及甚少。由上述调查可知,养殖户并没有因为传统交易方式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对新的交易方式产生抵触。相反,为应对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获得更高的产业利润,养殖者更倾向于改变现有落后的交易方式。目前我国毛皮拍卖已初见端倪,2003年10月由河北省政府批准,肃宁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国内首家毛皮拍卖公司———尚村毛皮拍卖公司成立。但由于行业标准的缺失、专业设施设备的缺位、专业人才的匮乏,其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建立标准、高效的毛皮拍卖行,改变我国毛皮交易市场的落后状况,是转变我国现有落后毛皮交易市场的关键。

(一)发挥政府的权威性

与先进养殖国家相比不难发现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裘皮交易市场能否顺利实现。由于公众对政府有较高的信任度,因此应当依靠政府的权威性建立全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组织拍卖行为,并对其负责。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应当对拍卖行为给予鼓励与支持,必要时要给予政策性指导。拍卖组织的成员必须按比例由养殖户、养殖业协会成员、买受人代表、相关部门政府官员(应该严格控制政府人员的比例)等组成,各成员之间在权力上相互独立,决策上相互制衡,并设有专门的内部监督部门,以便实现拍卖的公平、公开、公正。政府应积极辅助拍卖组织的合法行为,尊重市场规律,在保证养殖户利益的同时,为买受人负责。

(二)加强司法部门监督

水貂皮的交易是一个高收益,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行为,涉及资金交易量较大,不排除灰色地带的产生,因此,拍卖行为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在欧美水貂养殖发达国家,拍卖行为在行业协会统一管理下进行,具有最高的透明度,因此难以发生违规操作。我国特殊的行政设置要求司法机构对拍卖行为进行监督,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拍卖过程中的违章违规行为给以严肃处理,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同时,增加公众的可信度。有了信任度高的销售渠道,养殖户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间接的促进了我国水貂养殖产业的发展。

(三)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首先,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拍卖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毛皮分拣专业人员,品质评级专家、拍卖师、统计数据分析人员、养殖场技术人员、皮草加工人员等,在拍卖过程中缺一不可,人才因素在我国皮草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的一环[8]。其次,注重此类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在丹麦,水貂养殖农场主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才能持证上岗,由于我国水貂养殖为散户经营,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行业协会可以根据需要挑选部分成员到世界先进养殖国家,例如丹麦、美国等进行专业培训。或者聘请国外优秀技术人员进行实践性指导,从根本上增强专业人才队伍,以保证拍卖行为能够顺利、公平的完成。

(四)提高市场准入机制

第一,提高裘皮质量准入标准。无论什么样的交易方式,产品的质量是关键。能够进入拍卖流程的水貂皮必然是标准化,规模化,且具有较高质量的产品。引进丹麦等先进国家的水貂皮分拣系统,利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产品进行分级、分类(见表3)。一方面有利于买受人获得高质量的裘皮,另一方面,拍卖结果将促使养殖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群结构,从而提高貂皮质量,使诸城市水貂养殖产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第二,提高买受人准入标准。对于拍卖的买受人即买家,必须依照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严格的信用等级划分。坚决遏制有信用缺失的客户进入拍卖程序,保证裘皮拍卖的公正性,保护养殖户利益。另外拍卖行要准许质量高、信誉强的加工商、中间商进入,以便买受人能够更加方便及时的寻找到最佳合作者。

五、结论

创建标准化的裘皮拍卖机构,不仅能够提升和531期于超,等:我国水貂交易市场拍卖交易的可行性分析优化产业链中的交易环节,更能通过反馈机制,全面提升我国水貂养殖产业的发展高度。高标准的准入机制将迫使养殖户不得不对现有养殖种群进行优化,转变养殖生产结构。同时,产品质量标准的提高,将带动对饲料供应、疾病防控、产品加工及贮存等环节要求的提高。同样,为适应新的生产作业标准,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标准化的设施、设备将被广泛推广和使用。改变原有的落后交易方式,将倒逼交易双方,甚至第三方提高产品质量,应对国内外市场风险和贸易壁垒。因此,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权威性的标准毛皮拍卖机构,才能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市场秩序,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交易循环体系,逐渐提高我国毛皮质量,缩短与先进水貂养殖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孙广才.全球养殖水貂皮产量现状分析[J].野生动物,2006(3):44-45.

[2]高雅琴,郭天芬,常玉兰等.国内外毛皮市场现状及我国建立国际毛皮拍卖市场的必要性[J].经济动物学报,2007,11(3):161-164.

[3]周学红.我国野生动物产品拍卖机制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4]高雅琴,王宏博.动物毛皮质量鉴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张伟,周学红.论我国建立国际裘皮拍卖行的必要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6):55-56.

[6]高雅琴,郭天芬,常玉兰,席斌.我国毛皮业现状及建立国际毛皮拍卖市场的必要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7):10-12.

[7]韩莉娜.山东诸城毛皮动物产业发展情况探析[J].当代畜牧,2014(26):34-35.

第7篇:水产养殖的必要性范文

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海岛地区水产养殖(以下简称“海水养殖业”)业务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

论文关键词:海水养殖业会计核算;核算特点;核算对象或品种

1 海水养殖业会计核算特点

海水养殖业是通过苗种的繁育和培养或外购苗种而生产出各种水产品,海岛水产养殖业经营模式一般以育苗、浮筏吊养、底播增殖、活鱼养殖为主,其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1.1 成本具有不确定性

作为海水养殖的主要产品——水产品,主要是以繁育和养殖为主。由于受自然条件变化制约,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影响着水产品的产量和养殖成本。海域状况好、水温等自然条件适宜,水产品的产量就高,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就低;反之,水产品的产量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就高。

1.2 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海水养殖业从育苗、中间育成、海上暂养、投入放养、收获或外购苗种、投入放养、收获的生产过程,生产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4-5年,一般在1-3年或以上。由于常年性投入,使得占用在某项产品的生产资金时间相对较长,资金周转速度缓慢。

1.3 生产具有季节性,占用的资金量大

海水养殖业产品生产季节性较强,苗种投入时间相对集中,一般在每年的4~6月份或10~12月份,并且占用大量的经营资金;有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收获,比如:海湾扇贝规模养殖从当年苗种购入到浮筏吊养、直至秋季收获仅需5个多月的时间;而有的需要较长的生产时间才能回收,比如:某企业为了扩大虾夷扇贝底播养殖规模,大量购入苗种实施三龄贝底播养殖计划,从苗种购置、投入放养、海上看护到采捕收获大约需要36个月,资金占用量较大,资金需三年多才得以回收;活鱼养殖从幼鱼的投放、看护、饵料喂养、到成鱼收获,少则1年、多则3年以上,受海域状况、水温等自然条件制约,经历越冬过程,需要北鱼南养再回运过程,到回收季节还需关注市场的行情,若出口还需不断关注汇率变化,以确报该品种实现很好的效益。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占用企业经营资金较多,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

2 海水养殖业成本核算应考虑的问题

2.1 合理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或品种

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是海水养殖成本进行归集和核算的前提。海水养殖的任务是生产出各种水产品,因此,水产品品种是水产养殖业成本核算的对象,也就是对养殖期间所发生的各项品种费用进行分类、归集、核算。由于海水养殖养殖品种不同,因而在养殖过程中,各品种育苗、投入放养、收获的成本也不尽相同。海水养殖业按虾夷扇贝、鲍鱼、海参、海螺、海胆以及放养的鱼等来计算主要产品成本。这样能比较科学地归集和核算不同养殖品种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对海水养殖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2.2 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2.2.1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帐户体系

为了归集养殖业各项费用,划分有关成本费用界限,正确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应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帐户体系。根据需要应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应交税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现金、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帐户。

2.2.2 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

各种原始记录是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各种材料物资、燃料动力的消耗、各种生产工具的耗用、产品质量验收以及暂养台筏和养成台筏、当年(或以后年度)收获台筏、空筏各是多少,每月都必须有原始记录,以利于成本核算工作更好的进行。

2.2.3 建立健全养殖物资计量、验收、保管发放工作和盘点工作

各种养殖物资采购都必须有计划、按计划购买,然后办理入库验收手续,领用要办理出库手续。年终必须清点,并处理盈亏额。

2.2.4 了解生产工艺或流程

海水养殖业核算基础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说,作为财务人员或成本核算人员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全面生产工艺或生产过程,取得核算数据,为成本核算作准备。

2.3 正确核算成本项目

为了正确反映海水养殖成本项目的构成和范围,必须合理归集养殖成本项目,成本项目设置和划分的是否合理,对养殖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海水养殖过程中,将养殖相关的费用支出作为养殖成本进行核算,与养殖生产无关的费用支出均不应计入养殖成本,关键看其是否直接或间接用于养殖生产方面。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正确划分和确定养殖成本核算项目。

根据海水养殖业的实际情况,应设立苗种费用、台筏物资摊销、燃料费、维修费、折旧费、工资及补贴、饵料费用、水电费、生活费、差旅费、养殖物资盘点损失额、海域使用金等成本费用项目。

2.4 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2.4.1 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

海水养殖业进行养殖成本核算时,应将一定会计期间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益相结合,即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如燃料费、维修费、折旧费、工资及补贴、生活费、差旅费等不能明确直接进行品种归集的费用,可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和标准,分配到不同的养殖品种中。采用配比性原则进行成本核算,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时期的养殖成本和每个品种的成本。 转贴于  2.4.2 权责发生制

为了真实反映海水养殖业经营状况,各养殖企业应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因为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企业会计报表是按照持续经营原则编制的,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2.4.3 划分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发生的与海水养殖生产有关(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费用支出等等)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那些一次购置并长时间使用的耐用资产消耗(如房屋建筑物、各种设备购置、养殖台筏等)。划分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的意义在于确定哪些费用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应当计入当期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计算出各品种的养殖成本。

2.4.4 核算周期的确定

由于海水养殖专业性较强,养殖生产要经过育苗、中间育成、海上暂养、投入放养或外购、放养等过程,其生产周期一般在1-3年或以上,具有培育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海水养殖的成本计算期从购入商品苗或育苗开始,计算到销售为止,其成本计算期一般应与生产周期相一致。例如:虾夷扇贝生长周期分三种情形,(1)自当年6月份购入幼贝,经过浮筏暂养、挂养到11月份底播,到第三年4月末收获期结束,生长周期需要22个月;(2)如果养殖单位当年11月份购入商品苗直接底播,到第三年4月末收获期结束,生长周期需要18个月;(3)从育苗开始计算,经过中间育成、海上暂养、投入放养,到第三年4月末收获期结束,生长周期需要18个月;鲍鱼自底播到收获生长周期36个月,海参自底播到收获生长周期为36个月。

2.4.5 严格区分成本费用界限

严格划分各时期产品费用的界限,严格划分不同养殖品种产品成本费用的界限,严格划分收获产品和未收获产品的费用界限,凡能直接分清的成本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中,不好分清的成本费用,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计入各个产品成本。

3 养殖核算程序

现以某养殖企业外购虾夷扇贝商品苗投入底播生产,到产品收获为例,谈其成本核算程序。

3.1 成本核算

(1)某养殖企业购入虾夷扇贝商品苗直接底播,发生时,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苗种费,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2)在底播增殖期内,发生的直接费用,应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成本项目),贷:现金(或银行存款)等;若发生的费用为看护底播产品共同费用,借:制造费用,贷:现金(或银行存款)等,月末,按照配比原则将费用分摊结转到“消耗性生物资产”,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成本项目),贷:制造费用。

(3)收获底播虾夷扇贝产品时,发生的采捕费应记入收获的产品生产成本中,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采捕费,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4)虾夷扇贝收获时,苗种费按收获的程度(实收面积与应收面积的比例)逐月摊销。

(5)收获期结束后,应将该年度收获的虾夷扇贝所应承担的各种费用全部体现在当期收益中,“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帐户余额为零。

3.2 销售核算

3.2.1 主营业务收入核算

该企业收到对外销售的虾夷扇贝产品款时,记借:现金或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底播-虾夷扇贝-××场队,月末结到本年利润户,记借:主营业务收入-底播-虾夷扇贝-××场队,贷:本年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底播-虾夷扇贝-××场队。

3.2.2 主营业务成本核算

本科目核算当期已销售虾夷扇贝产品应承担的成本,月末结转时,记借:主营业务成本-底播-虾夷扇贝-××场队,贷: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月末结到本年利润户,记借:本年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底播-虾夷扇贝-××场队,贷:主营业务成本-底播-虾夷扇贝-××场队。

第8篇:水产养殖的必要性范文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当前肉牛养殖现状,指出规模化育肥牛的必要性,并且浅析了牛高强度育肥养殖技术要点。

关键词

肉牛;高强度育肥;养殖技术;高能量饲料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我国对牛肉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的肉牛养殖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养殖模式,最主要的养殖方式还是散养,并且相关养殖人员的养殖水平较低,导致牛肉产量无法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养殖的周期过长。这就需要对牛高强度育肥养殖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推广牛高强度育肥养殖技术不仅能够增加养殖场牛肉的产量,还能够有效提升牛肉的质量,因此,我国必须增加对牛高强度育肥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才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牛肉需求。

1我国肉牛养殖业必须形成规模化的肉牛养殖模式

目前,我国的肉牛养殖行业养殖方式主要为散养,相关养殖人员技术水平不足,导致我国肉牛养殖业对养殖环境以及技术的控制能力较差,肉牛生产率无法得到提高,人工浪费极大。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对牛高强度育肥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当前,肉牛养殖业发展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肉牛养殖规模化,必须对肉牛养殖外界环境、饲料以及使用的疫苗进行严格地监督,根据肉牛各生长阶段的特点以及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科学的肉牛养殖方案。目前,我国使用的最主要的养殖方法就是通过添加相关中草药以及饲料对肉牛进行催肥工作,这样能有效缩短肉牛的生产时间,极大提升牛肉的产量以及质量。要想使我国的肉牛养殖业形成规模化的养殖,最关键的步骤是为肉牛创造更合适的生存环境。要想保证肉牛健康快速地生长,不是将肉牛进行全程放养,如果使用全程放养方式会导致肉牛群生长不均匀,肉牛生长速度产生极大的差别,这就限制了对牛群的统一管理工作。因此,肉牛养殖业必须形成肉牛养殖的规模化,对肉牛群采取栓养的养殖方式,这样就能对肉牛群统一用药,同时预防疫病、催肥等。使用牛高强度育肥技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疯牛病等病情进行有效的监控,降低肉牛发病率,提升肉牛的产肉量。

2牛高强度育肥养殖技术要点

牛高强度育肥养殖技术就是对肉牛进行催肥,使用催肥技术能够极大提升肉牛群的生长速度。同时按照肉牛群各生长周期的特性对肉牛群使用具有针对性的预防中草药,这样就能极大提升肉牛群的免疫力,降低肉牛群发病率,从整体上提升牛肉的产量以及质量,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传统的肉牛养殖方法中,使用的饲料不能有效保障牛群的产肉量,使用高能量饲料饲喂肉牛能极大提升肉牛在短时间内的生长速度。但要注意的是,使用高能量饲料的时间必须在肉牛2岁左右。肉牛在2岁时本身生长速度就极快,并且也是骨架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就必须加大对肉牛能量饲料的补充。因此,通过使用高能量饲料可保证肉牛吸收更多的营养成分,保证其肉质鲜嫩。

3结语

随着人们对牛肉需求量的增加,必须加大对牛高强度育肥养殖技术的研究。只有加大对牛高强度育肥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才能有效提升我国肉牛养殖业的牛肉产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牛肉需求量。

作者:毕成文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洪之国,胡承成.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措施探讨[J].南方农业,2016,10(27):131,133.

第9篇:水产养殖的必要性范文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后于养殖业发展,畜禽粪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忽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而采取工业废水治理模式,工业治污模式投资大且商业化产品回报率低,养殖业自身缺乏大量资金进行粪污处理,从而导致企业治污积极性下降、粪污处理效率低;二是虽然认识到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但没能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且高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由于畜禽养殖业利润空间较小,又存在高风险,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必须考虑经济性。一般工程的经济性体现在对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的控制,但畜禽养殖污染的实质是生物质资源的浪费。如果将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产生的再生资源效益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投资成本,从而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经济性。因此,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采取合适的畜禽粪污资源化技术来实现。

    新环境形势下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思路

    1面临的新环境形势

    (1)严格的排放标准。2011年陕西省发布实施《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以下称新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陕西省畜禽养殖废水排放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从表1来看,新标准的COD、BOD5、NH3-N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严于国家行业标准,分别比国家行业标准排放限值严格了87.5%、86.7%、85%。由于新标准取消执行行业标准,所有排污单位执行统一标准,因此新标准的出台使得全省尤其黄河流域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排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2)严峻的减排形势。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污染排放主要来自畜禽养殖业,其COD、TP、TN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污染排放总量的96%、56%和38%,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经给环保施加了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纳入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2010年陕西省农业源污染物COD与NH3-N排放基数分别为19.9万t和1.5万t,按照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下降7.6%和9.8%的减排目标测算,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为18.4万t和1.4万t,其中畜禽养殖业的COD与NH3-N目标排放量为18.3万t和1.1万t,相比2010年排放基数降幅分别达到7.6%和8.3%。随着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逐渐凸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减排面临的压力不小。

    2畜禽粪污资源能源化技术方向

    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是新环境形势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方向,也是推动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畜禽粪污的资源特性,其资源化利用的形式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式的代表工艺及其局限性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畜禽粪污的肥料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形式是单纯的固体粪便资源化利用,不能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未能全面考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就目前看来,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高温堆肥和烘干技术会继续存在发展,但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和严峻的减排形势下它们并不是全面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最佳选择。以沼气发酵为代表的能源化利用方向,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气用于燃料、发电等,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工程兼具能源效益、肥料效益、环境效益,能够实现畜禽粪污处理从单纯的用肥用能、末端治理向综合利用转变。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实现热、电、肥联产的沼气工程将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4]。因此沼气化是理想的畜禽粪污资源化途径,是全面应对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思路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水平不断提高,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加快了畜禽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在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保障、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规模化养殖比散户养殖优势明显。规模化、产业化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化养殖场成为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主战场。针对规模化养殖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采取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畜禽粪污处理产业化方式能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相比单纯的污染防治行为,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化方式能够将畜禽粪污从产生到消纳的整个过程形成产业链条,协调上下游物质能量的流动,最大程度提升粪污的利用价值;同时产业化方式有利于将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经济投入,将治理投资转化为产业投资,促进环保产业与养殖业共同发展[5]。综上所述,按照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防治方向,选择合适的资源化技术,并借用商业运作模式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成产业,将是未来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思路。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思路见图1。

    陕西省畜禽养殖沼气产业化发展

    沼气工程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沼渣、沼液均具备商品化、产业化条件,因此沼气工程是一项利于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的资源化技术。随着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沼气工程也呈规模化发展趋势,规模化养殖能为沼气工程保证充足的原料,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条件都有利于沼气产品实现高值高效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支持推动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陕西省农业厅已经将规模化养殖场的大型沼气工程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省沼气普及的重点任务之一,颇具前景的沼气产业势必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向资源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1畜禽养殖业潜在的沼气产量与分布

    2010年陕西省畜禽粪便产生量约4381.7万t,若将畜禽养殖业粪便资源全部进行沼气化开发利用,陕西省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可产生约22.5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6]约为225.0万t)。沼气的开发利用价值与养殖规模和粪便收集程度相关,因此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更具备实际开发利用价值,2010年陕西省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约374万t,可产生约2.1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约为21.0万t)。2010年陕西省各市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潜在的沼气产生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宝鸡(0.51亿m3)、渭南(0.42亿m3)、西安(0.35亿m3)、咸阳(0.29亿m3)、榆林(0.15亿m3)、铜川(0.14亿m3)、延安(0.12亿m3)、商洛(0.08亿m3)、汉中(0.05亿m3)、安康(0.02亿m3)。沿渭河四市(即宝鸡、渭南、西安、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经济条件好、城市发展迅速,种植业、养殖业较为发达,是全省集约化养殖水平较高的区域,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73%。陕北两市(即延安、榆林)及渭北的铜川属于煤炭资源富集区和工业集中区,工矿业发达,规模化养殖活动开展较晚,但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地域,近年来该区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20%。陕南三市(即商洛、汉中、安康)整体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近年来政府一直倡导陕南养殖业以区域适度集中、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这与陕南经济实力薄弱、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因素有一定关联,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只占到全省总数的7%。

    2规模化养殖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

    养殖业沼气工程的分布受其载体规模化养殖企业分布的限制,关中平原沿渭四市是目前陕西省发展沼气产业最有潜力的地区。沿渭四市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数量、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62%、77%和53%。区内布局有大中城市群和渭河干流,2010年渭河干流水质属重度污染(以劣Ⅴ类水质为主),为了减少畜禽养殖活动对城镇环境和渭河水质的影响,该区应该积极发展沼气产业。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关中地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苹果等农产品的优势产区,丰富的耕地资源有利于粪污资源化利用。2010年沿渭四市范围内仅14%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建有沼气工程,沼气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根据沿渭四市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种养结合程度,划定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涉及西安市临潼区、长安区、周至县、户县;宝鸡市陈仓区、岐山县、眉县;咸阳市杨凌区、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武功县、兴平市;渭南市临渭区、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等区县。规模化养殖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在养殖区域集中化进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畜禽粪污沼气化开发利用,逐步推进集中养殖、集中收集粪污和集中沼气化利用;积极培养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相关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形成产业链条,促进沼气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