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人才范文

水产人才精选(九篇)

水产人才

第1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校企合作;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027-02

水产养殖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农业项目,关系着我国渔业的发展规模。而且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国的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是院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大专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水产养殖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实践锻炼不足

由于当前我国在职业院校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方面还不完善,没有足够的资源创建学生的就业实践平台,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得不到相应的实践锻炼,导致专业知识的不稳固,难以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没有经过实践经验的培训条件下,很难激发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运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专业发展成为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由于各种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计划基本上是对本科院校教学方案的压缩,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导致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薄弱,缺乏专业上的创新。

2.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衡

我国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除了海洋类的大学以外,还包括综合类的、师范类的、理工类的都相应的设置了水产养殖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各个院校的师资力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大中专院校,由于教学条件、科研实力的不同,很多具有丰富水产经验的教师都聚集在重点院校或者相应的科研院所,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开展来说,专业教师的人才队伍还是十分匮乏,教师对专业知识比较熟悉,但是对当前的企业生产实际并不了解,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锻炼,不利于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

3.缺乏对学生专业理念的培养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但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探究能力,能够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合理的应用到水产养殖的生产实践中去。另外,对于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精神意志也是一项很大的考验,需要学生能够在实际的锻炼中具有热爱水产专业、不怕吃苦、勇于献身水产事业的毅力。而当前的水产养殖专业缺乏对学生在专业理念上的意识培养,没有从最初的专业认识上,使学生养成不怕吃苦、热爱水产养殖专业的奉献精神。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过于重视水产养殖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在应对未来岗位的变化时,对专业变化的适应力较差。

4.水产养殖专业学科的发展困境

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或者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上存在误解,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水产养殖事业。导致水产养殖专业在每年的招生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其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国家也在不断关注水产养殖专业的发展前景,其专业面逐渐从传统的水产品养殖技术与管理转向了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技术与管理,使水产养殖专业的发展规模逐级扩大。另外,由于水产养殖专业与农学专业比较相近,其生源质量也并不占优势,据调查,国内水产养殖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还不到30%,很多在校的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或者是补录进来的,对职业院校的水产养殖专业在学科发展上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5.学生与企业对养殖专业兴趣不高

水产养殖在当今社会是一门冷门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以及兴趣不高。学校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到专业知识,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作为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也应该协助学校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二)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目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展开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企业热情不高的现状。随着水产养殖基础知识的传承和新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但是由于学生对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在最终的就业中,其实际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差较大,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积极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加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端丽能力,从最直接的就业环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补充相应的知识,改善学校人才培养良莠不齐的现象。另外,政府对于校企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还存在很多欠缺,需要政府更加关注校企人才培养的物质和经费问题,促进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建立。

二、校企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

(一)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构建

1.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在校企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对于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上的教学模式形成双方的协作意见,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全过程都由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并且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践的锻炼。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企业可以提供困难学生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的奖学金,以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服务,学校也可以开设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通过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加实用的水产养殖技术,增加恶露就业机会,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人才的引入,实现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赢。

2.在企业中实践,增加技术应用能力

对于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将知识熟练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中。通过将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培训基地,可以实现水产养殖全过程的实习培养模式。通过在实践中展示水产养殖的全过程培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能够具备独当一面的水产养殖技术。

(二)校企人才培养的策略

1.学校提供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平台

职业院校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专业基本技能的了解,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知识结构体系。水产养殖专业的内涵已经从以往的淡水鱼、虾、蟹的人工繁殖发展到了多样化的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学校提供的专业知识学习应该更加全面化,加强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涉及到名特优和高附加值养殖品种的开发以及养殖技术教学,促进学生对水产养殖的全方位了解,增加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创造更大的利益价值。另外在大力推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学校还可以增设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使学生在毕业之前更早的接触到科研工作,帮助其提高专业素养,为未来的就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企业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

由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重点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群体中稍微处于弱势,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双方共同培养水产养殖专业人才,这样的培养条件可以增加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上的实力。

3.企业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

通过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实习和锻炼,学生对企业的内部文化和组织建构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所以企业可以对实习的学生进行优选,学生也能从实践中得到企业本身的素质熏陶,可以直接与合作企业之间签订就业协议。由于毕业生之前的实习经验,在正式进入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很快地适应相应的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校企人才模式的培养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了企业更快的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良好发展模式。

结束语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产业也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面对我国职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发展现状,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通过结合学校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锻炼,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共同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 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丽水旅游业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两省的结合处,这里被称为华东最大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丽水市正努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丽水市整个旅游产业正走入快速发展期。但是丽水市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还较弱,旅游英语人才为紧缺。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制约丽水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因此,培养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等高层次、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将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旅游英语人才的素质构成

旅游英语人才既要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又要了解相关旅游知识,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的第一线工作。主要包括三种素质:

(一)基本素质。

旅游英语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化素质、计算机运用能力、调研能力和公关能力。

(二)英语交际运用能力。

英语交际运用能力主要包括:

1.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

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音知识包括重读、弱读、连读、失去爆破、辅音连缀等,是与外国游客沟通的前提。语法是保证语意正确表达的基础,如果学习者与外国游客交际时不注意语法的准确性,不仅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还会受到游客对服务质量的质疑。正确的语音语调、扎实的语法功底、充足的词汇量和准确多变的句型无疑是一个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

2.较高的听力和口语水平。

很多人具备了较高英语基础知识,读写能力较强,可是一旦要与老外“正面交锋”,就会觉得“话”到用时方恨少,难以与外国游客进行深入流畅的交流,影响到正常接待工作的开展。针对我国大学生听说水平滞后的现状,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听说能力的培养放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首位,提高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成了当务之急。

3.全面的英语文化背景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文化知识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语言则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掌握。因此在语言学习中,文化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英语教学专家王佐良先生曾经指出:“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入乡随俗永远是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原则,一个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宗教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欧美游客的行为、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三)专业素质。

旅游英语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英语导游素质、旅游法规应用能力、旅游活动组织能力、旅游市场营销能力及旅行社管理能力。

二、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使学生获得文凭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技能,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但现在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没能体现出高职教学的特色。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学形式传承学科本位。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教师由于是在学科本位下形成的知识体系,所以当其站在讲台上时,重讲授,轻实践;重语法,轻口语。重点放在语法词汇讲解,学生缺少课堂锻炼机会,忽略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及旅游专业技能的培训,这就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特色不相符合,无法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考试导向不合理,评估方式单一。

考试导向偏重于书面和语法知识,而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考试方法固守笔试答卷。目前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对理论性的内容教授十分丰富,但对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很多旅游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采用期中期末笔试答卷的方法,这些课程的实践性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理论性。所以只采用笔试考核的方法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师复合能力欠缺。

旅游英语的教学,既包括使用英语授课的英语专业课,又包括使用中文授课的旅游专业课,而往往这些课程都是由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分别授课。作为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旅游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所以授课重点放在了语法、单词等内容上,不能使学生通过英语专业课学到旅游专业知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旅游专业的教师身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英语水平所限,无法将旅游专业方面的一些重要词汇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体现不出本学科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点。

(四)教学与专业实习脱节。

实习对于在校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讲是增强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较新经营管理理念的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旅游企业也成了各大旅游专业院校争相抢夺的合作伙伴。但是这种合作更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双方各取所需,学校完成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要求,旅游企业得到较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至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符合从业要求却很少过问。

这就使得教学与实践生产脱节。

三、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要使旅游英语人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就必须使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保证英语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比例。

建立独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旅游英语专业各个门类的社会调查、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定性的论证与划分,制定各个环节的管理细则和评估方案,改进实践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办法等,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

(二)实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针对旅游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要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求职的需要。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

1.课堂实践。以听、说、读、写、译为训练目标的英语课,本质上就是实践课。教学原则是“精讲多练”、“听说领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听、说、读、写、译的实践。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示、旅游案例分析和导游中英文模拟讲解训练等。对于从事旅游服务的人来讲,流利的英语表达是服务的基础,也是了解服务对象的基础。如果我们用两到三年时间培养的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用英语表达或者表达时错误百出,就是我们教学的失败。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应当以口语表达作为核心和基础,突出语音的训练,突出相关服务用语的训练,突出实际情景训练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训练。

2.校内实践。组织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各种英语学习小组,以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作文比赛、“英语角”等;在校内建立“导游模拟翻译活动现场”,在教师的带领下到“模拟现场”进行较为逼真的口译训练。

3.校外实践。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和周末到旅行社实习,担任兼职导游,并指定老师加强指导。组织毕业生利用毕业实习期间到一些著名景点、酒店、出入境口岸、旅行社进行导游翻译实习。平时可承接一些资料翻译任务,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参与翻译实践。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英语教学应该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与各大中型旅行社、旅游景区加强联系,为学生开辟多个实训基地,邀请优秀导游员作讲座和现场示范,利用丽水召开“国际摄影节”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同时,要争取创办自己的“教育旅行社”,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习培训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系统、综合的训练和培养,而且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改革评估手段。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比较客观的方式,但是目前的考试形式比较单一、方式比较单调,很多考试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趋同,这样的考试对考查学生英语理解能力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对学生的英语表达和综合语言素质的考查就显得不足。对于旅游专业这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说,这样的考试手段是不合适的,它既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目的,又不能对以后的考生学习提供指导,就很难达到培养目的。既然旅游专业的英语实用性很强,我们不妨就用接近实际的方法进行测试。比如加大听力、口语的力度,在口语考试中增加模拟情景的成分,教师根据实际不断设置一些障碍,考查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等。

四、结语

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就必须使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能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11届至第15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在丽水连续召开,以及国际生态经济博览会在丽水的召开都将大大提高丽水的知名度,直接带动国内外游客的大量增加,促进丽水旅游加速发展。为此,我们应不断完善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创新,为丽水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旅游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1.6.

[2]姜希星,王鹏.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3]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

[4]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3.7.

第3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员工流失 用工管理 激励手段 人才培养

我国水泥工业产量是世界之最,据中国建材联合会统计,2009年全国水泥产量16.48亿吨。其中,西部地区水泥生产能力59438万吨,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0319万吨,新型生产线325家。在这些生产线中,西部地区新建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96条,占全国新建投产干法生产线的54.55%。随着新的水泥项目持续开发、新建生产线陆续投产。在资金和设备都具备的条件下,熟悉现代化设备操作的技术人才和掌握现代管理制度的管理人才,成为西部水泥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点。特别是由于西部水泥企业通常处在沙漠和戈壁高原上,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唯有创造更好的人才战略,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一、目前水泥行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专业型、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水泥企业建立新型水泥生产线,引进新设备,企业规模扩大,必然对新型技术操作人员、高级工艺工程师等技术人才需求加大。另一方面,水泥企业为扩充企业本身实力,配合企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管理人才。但是由于水泥行业是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低,产业发展速度也因此而受阻。

2.工作环境及地理环境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众所周知,水泥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及噪声影响职工健康,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在此行业工作。另外西部由于经济发展问题,提供给人才发展的空间有限,难以给高级人才带来足够的吸引,因此不利于人才的引进。使西部地区的水泥企业在与中东部的人才竞争过程中落于下风,限制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3.后备人才乏力

每一个专业领域的发展,都取决于国家对本行业人才教育的水平,然而目前国内有许多大学都取消了水泥工业的相关专业,没有了人才的定向培养,这直接导致本行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而在管理人才方面,由于尚未形成健康有效的人才流动和补给机制,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在人才市场上得到充分的人才补给,企业获得人才的难度加大。

二、解决办法

1.实施正确的招聘策略引进人才

人才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组建招聘团队对人才进行逐层筛选,确保选出的人才具有可塑性。必要时可邀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与企业中高层人才的选聘,保证关键岗位储备人才的总体质量。

2.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培养人才

除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也至关重要。为此公司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培训方案。首先,企业应制定技术基础工作管理纲要及技术进步发展纲要,明确技术人员的努力方向和锻炼考核标准。使企业的技术发展脚步与新型水泥生产技术合拍。反过来,人才成长起来的过程,不仅决定了企业发展规划方向与模式,还会使这种发展规划变成企业管理与操作的细节。其次,企业应该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企业文化环境,让那些有独立见解,并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有发表自己看法、并能够付诸实践的机会。赋予员工使命感,鼓励员工认同公司的发展方向并且提高员工执行力;为员工营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对工作产生主动性。特别是那些虽不具备领导才能、却是肯于钻研的技术人员,根据他们的技术水平、能力与贡献,享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3.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留住人才

可按照员工所处的层次和类别对全体员工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分类实行不同的薪酬体系,比如中高层管理人员享受年薪制;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除了科学的薪酬制度外,公司为全体职工定期组织体检,保证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并制定实施了有竞争力的福利制度。

4.校企合作与内部培养储备人才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西部,不少科研院校和水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的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战略。一些学校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其中多人已进入管理岗位,成为企业中坚力量。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的培养,需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方案,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培养方式:如对于中高层人员,为使其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积累各岗位工作经验,增强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行岗位轮换制度,使其成为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而针对技术人才,企业为其准备了在职学习、培训、继续教育等措施。

5.建立人才流失预警系统

对于人才流失,应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原因出发,通过分析,找出人员流失的根本原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二是从策略出发,通过一些有效的激励系统来留住员工,比如加薪、情感留人、建立心理契约等等,有效缓解人才流失这一问题。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实施正确的人才招聘策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打破旧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激发人才创业激情,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肖恒.论自然环境与人才成长的辩证关系.沈阳大学学报,2008,10

[2]胡旭红.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人才战略的思考.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4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2013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衡水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 2013079B)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指出,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提出包括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在内的九项重点产业工程。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必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衡水市市委、市政府决心在文化产业上做文章,推动衡水经济的快速发展。衡水“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衡水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打造。在“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衡水发展的支柱产业。

本文意在通过对衡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合理把脉,推动衡水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一、衡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衡水市有文化经营单位近2000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全市内画、年画、剪纸等行业协会已有10多个。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衡水法帖分别被列为部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画、年画、乐器、人造水晶、毛笔、剪纸、雕刻、彩陶、金鱼、古玩十大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总产值约25亿元,并初步形成了新闻出版、网络文化、古玩经营、文化旅游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文化产品异彩纷呈。

二、衡水市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从全市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没有充分利用好衡水的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突出表现在:

1.文化管理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有部分人对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文化观念缺乏,文化资源整合不够,部门协商机制还没有形成。投入不足,经费依然短缺,一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力度不够。

2.文化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培育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竞争力差。城乡文化市场需求不旺、总量不大、发育不充分。

3.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由于社会养老保险等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不完善,用于乡镇文化站“以钱养事”的财政拨款仍然只能用于“养人”,不能真正向“养事”转变。

4.文化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市内图书馆、群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简陋,要提档升级,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性作用。

5.文化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充实

目前,我市宣传文化战线人才队伍总量虽然不少,但结构不合理,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体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包袱沉重、专业技能落伍的现实情况。缺少后备干部、缺少专业人员、缺少创作人才,优秀人才易流失难引进,文化人才不足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加快衡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创造良好氛围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形成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成立衡水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确定衡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原则、主要目标、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为未来五年衡水市文化产业发展描绘蓝图、确立导向和提供服务。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尽快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出台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采取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要积极推动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区块、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建设或改造,提升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促进重大文化产品生产,加大文化产业宣传推介力度等。

3.做强文化产业龙头,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发展要靠企业带动。全市要努力发展倾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市涌现出了金音、习三、一壶斋、青竹、华建板业等一批重点企业。这些企业,技术水平领先,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优势明显,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和中坚力量。

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是产业集约发展和集群建设的“孵化器”,也是项目建设和企业成长的重要载体,一定要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内画、中西乐器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大园区、大基地建设。全力推进以衡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衡水水晶内画产业基地等大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重点,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4.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第5篇:水产人才范文

生产工艺采用现代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生产控制采用电子计算机,微机失重秤、钙铁铝率值分析仪及自动化中央控制系统等现代先进设备,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及时准确。

公司是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产品已广泛用于各种高层框架结构建筑、普通民用建筑、隧道、桥涵等工程及水泥制品加工。产品自1995年以来,在高等级公路国家重点工程中多次中标;高标号水泥熟料是**省水泥粉磨站的主要供应货源。可靠的质量 ,稳定的性能,企业规范严格的管理和便捷的铁路、公路运输,赢得了用户的好评。企业自改制以后,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以ISO9000管理为载体,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司目前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19人,中专27人,高中59人,其余为初中和小学文化人员。其中有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会计师)中级等职称人员4人,助理工程师等初级职称人员21人。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或持有岗位上岗证的员工197人。在46名大、中专毕业生中经过多年的生产和实践,除三人还在车间一线岗位外,其他全部处于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岗位。公司人才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下面结合我公司的实际,简要谈谈人才应用或存在问题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公司人才缺乏的原因

公司成立之初,因资金困难,面向社会集资,每人只要出资3000元,即可到水泥厂工作。在此背景下,大量低学历和无所技能社会和农村的一些劳动力进入了公司,这是公我司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的一大原因。1993年,在公司即将投产前,根据人员不能适应生产的要求,公司派出部分员工到其他水泥水产企业跟班学习,同时面向社会招聘人才,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和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开始陆续到公司工作。经过十多年的生产实践和不断培训,目前人员基本可以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求。但是在此之前,公司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目前基本熟练的操作工是用“缎子当布培养学徒”的方式,从实践中产生的。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员素质偏低,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和壮大必将会起到抑制。所以必须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注入新的生产力。

二、高低人才缺乏是目前企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包括水泥在内的非国家垄断行业,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效益多不可观,高级人才难进,难养;技工方面的一线可用人才企业难找或者没有人才供应。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调查报告,当前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技师、高级技师年龄普遍偏高。技术工人中,高级以上技工只占3.5%。技师和高级技师也不过100余万,相对于7000万技术工人来说,可谓凤毛麟角。预计今后几年,中国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增加25%,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量将翻一番。因此,加快启动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尽快培养一大批既懂现代技术又会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务之急。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全省现有技师19700名,而高级技师仅有67名,加上主要技术岗位和关键工序的高级技工,我省高级技能人才队伍不足4万人。在全省200多万名各技术工种从业人员中,具有初级职业资格的占55.6%,中级占40.1%,高级占3.5%,技师占0.78%,形成了“金字塔”型结构,与公认的“纺锤”型合理结构相差甚远,我公司更是相差太大。而且,我省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客观上存在数量严重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状况。一是高级技师、技师和重要技术岗位与关键工序的高级技工的数量不足;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在传统产业,而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建材、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等朝阳产业人才短缺。

此外社会上存在片面的人才观。不少人一提到人才,想到的是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自觉不自觉地把技术工人排斥在“人才”之外。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人人都可成才、岗岗都有出息、高技能工人也是人才的共识。当工人、学技能被视为没出息。现实生活中,技校生与大学生在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方面,仍存在着明显落差,致使年轻人只愿上普高,将来考大学,而不愿上技校。这是导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三、以人为本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的兴衰与人才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任何一个企业都渴望拥有自己所需要的人才。2000年我公司转变为民营企业后,公司提出了“以人为本,质量兴业”的经营方针。确定了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出人才的机制来运行。开始我公司期望到人才市场上去进行引进,每年派人道人才招聘会上招生,结果好的人才不愿来,低的我们有没有必要用和养。后来我们还是继续每年抱着希望坚持去引进,同时开始走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道路。根据岗位的需要,选送文化水平相应高的人出去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创造出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水平的公平竞争的机会,以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实行“平者让,能者上”原则。目前我公司管理岗位上的大多是大、中专生,公司并不是开始就把他们放在管理和主要岗位上,而是他们确实有文化理论基础,经过实践,自身出类拔萃上来的。同时公司对企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思想素质要高,如果没有努力的诚心和实际行动,再大能力的人我们也不要。

近几年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公司在不断开展减员和减费增效的管理过程中,都从来没有拒绝人才流入,每次人才交流会议,公司都派人参加,但每次均没有建材和机械方面的人才来应聘,低水平人才本公司已经富余,高人才不愿进入,这是公司目前所处的一个尴尬局面。

在对外引进人才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公司为鼓励员工自学成才,还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措施和政策,并纳入人事管理和考核制度中,以保证长期有效和具有连续性。大的鼓励政策是:与水泥生产工艺直接相关的,经批准,可以带薪全脱出学习,并报效相应的学费;半脱产的给予带薪学习。不乱何种学习形式,只要拿到国家承认学历的员工,本科给予奖励3000元,专科2000元,中专1000元。

除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外,公司结合年度考核,每年开展自帮自教,开展竞赛的学习形式。每年均举办文化基础知识,电脑、网络基础知识,水泥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电工基础的培训班,培训技术后还要进行考试和考核。此外针对大部分员工文化水平低,岗位技能接受慢的特点,公司还聘请专家来公司,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进行授课。经理论和实践考核大部分员工拿到了岗位操作合格证书。

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教育,公司所有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有所提高。表现在:产品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逐年提高,水泥产销量从1999年的9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3.5万吨。相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和质量事故大幅度减少。应该说这是和公司鼓励自学成才措施的执行,每年进行年度教育培训考核和全方位开展员工岗位培训分不开的。

当今世界,人才已经成为各国、各个企业争夺的焦点,人才资源以比物质资源更快的速度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战已经拉开序幕。人类已大步迈进了一个新的千年,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以高科技为主要依托,势必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

第6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烟叶产业、技能型人才、人才开发

农村乡土技能型人才是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者,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贵州作为我国第二大烟草种植产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土技能人才开发的工作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极具潜力的一个新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贵州烟叶产业农村技能人才开发的可行性,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全省烟叶产业带动性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贵州烟叶产业中农村技能型人才开发资源分析

贵州地处西南部地区,多山的地形使得交通非常不便;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使得土地集中程度低,“十天无雨就旱,三天连下就涝”,农业基础十分脆弱;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教育文化水平和素质水平相对滞后,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物质资源的短缺和人才资源的匮乏不能很好的促进贵州工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成为制约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贵州省是中国烟叶种植和卷烟生产的重要产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造就了贵州烟草的整体强势。位于“北纬27°原生态烟草产业带”云贵高原上的贵州有着300多年的烟草种植历史,基于云贵高原上得天独厚的阳光、雨水和土壤等生态条件,使得贵州年产烟叶600多万担,占全国烟叶产量近20%,成为卷烟品牌中的佼佼者。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烟叶资源的质量及特色在烟草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品牌竞争中的决定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贵州烟叶产业中农村技能型人才开发政策分析

近年来,贵州烟草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贵州省委、省政府把烟草种植作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致力于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加强烟农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烟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一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烟草农业建设,走打造贵州特色的道路。

2000年11月,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伊始,我省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省人事厅出台《关于加快我省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意见》,把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四个一工程”和乡土人才的开发管理工作。2003年2月,贵州省人事厅黔人通[2003]10号文件《关于建立省市两级农村乡土人才开发重点联系县的通知》,确保了重点联系县对乡土技能型人才的政策、资金和智力支持。在各级人事部门牵头带动下,全省形成了各有关涉农部门联合的乡土技能人才开发的局面,整合各部门的力量,为我省乡土人才开发工作的初步探索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2011年,贵州烟草部门的烟叶收购价格整体上调10%,并对实行专业分级散叶收购的烟叶价格另行上调3%-5%。2012年将持续上调趋势,并执行每担30元的新技术推广补贴,确保烟农收益不受其他烟用物质价格涨价的影响。11月23日,在贵州省烟草产业发展大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指出,到2015年,烟草工商税利、“贵烟”品牌产销规模及烟农种烟收入比2010年翻番,全面提升烟草农业发展水平、现代烟草工业水平、烟农收入水平、“贵烟”品牌打造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

“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开发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生产经营人才和技术推广人才,为贵州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贵州各级有关部门应充分了解农村技能人才的有关政策,把握做好人才工作的重点,并且抓紧宣传和落实中青年农民的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问题,争取与城市人才管理同等的政策倾向,改变农村人力资源传统的就业思想,实现农村技能人才的规范管理。

三、贵州烟叶产业中农村技能型人才开发经济分析

贵州省烟叶产业农村技能人才开发要综合对比考虑人才的外部引进及本土开发之间的经济可行性。由于贵州耕地土地资源极其匮乏,单户种植不能使用大中型机械化管理,有些农户为了节省成本开支故意减少某些环节的用工量,从而影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增大了技术人才的重复引进和劳动力资源的劳动量,增加了机会成本。再者,由于烟草种植是一项收益高但是耗期长的农业作业,烟草种植业的收入主要来自劳动力的转化和对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大量聘请外来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的成本较高。本土技能人才开发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技能教育都会使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更加适应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于全面提高乡镇文化素质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本土化开发培养有利于节约成本,在短期上看,由于开展大量的学习培训及服务项目,会增加政府开支,但是从长远看,对教育的投资永远是值得的,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第三,培养农村技能人才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闲置人口就业问题,可以不必外出务工,凭自身技术在本土成为有生活保障的产业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对于稳定我国烟叶生产和烟草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贵州烟叶产业对乡土技能人才需求量较大,贵州烟叶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支有文化、懂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村技能人才队伍,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指导下,创新适合贵州本土人才开发的创新型农村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开发模式,吸引青年及本土进城打工农民回来再就业,不断地推进烟草行业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优化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贵州财经大学2011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贵州烟叶产业中农村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艳霞.农村人才开发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4(18).

第7篇:水产人才范文

[论文摘要] 文章分析青岛市海上体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青岛市海上休闲产业的发展应开发设计独具特色的海上休闲项目,实施品牌化运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城市间合作,从而不断提高海上休闲产业和休闲消费的质量。

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预计,到2015年左右,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一年有114天的法定节假日,居民一年有将近1/3的时间在休息,这意味着人们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同时,有数据分析显示,2004年是我国进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新阶段的第一年。从国外的经验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及总量的增加,也必将促进休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海上旅游观光、水上运动、水上娱乐等水上休闲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青岛海上休闲产业发展现状

青岛作为著名的海滨城市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海上休闲资源,理想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地区经济发达,休闲设施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上休闲产业。除了海上旅游观光外,海水浴、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海上快艇等各种海上休闲娱乐活动层出不穷。青岛的前海一线,已建成了青岛国际游艇俱乐部、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风之帆国际航海俱乐部、城润水上运动俱乐部等多家水上运动俱乐部,在建及待建的世界之星国际游艇俱乐部、华爱游艇俱乐部等也将在不久的将来伫立于前海一线,青岛海上休闲产业已具雏形。

二、青岛海上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上休闲业在青岛虽然已具雏形,但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青岛目前在海上休闲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上休闲产品缺乏特色

在青岛诸多海上休闲产品中,海上旅游观光、海水浴、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海上快艇早已成为传统项目,缺乏特色和持久的吸引力;海上垂钓、帆板、帆船、出海游船等项目大众化程度不高。独具青岛海洋特色的休闲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各相关企业各自为政、独立作战,缺乏系统运作和整体品牌打造。因此并没有形成真正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休闲产品。

(二)休闲专业人才不足

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休闲产业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具有国际休闲市场的开拓和应变能力。青岛海上休闲产业在最近几年才得到较快的发展,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仍然比较缺乏。笔者曾经到青岛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调研,行业人士认为,青岛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产业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缺乏素质较高的休闲产业服务人才。人才是根本,人才的缺乏将限制青岛海上休闲产业的充分发展。

(三)周边地区竞争激烈

日照、威海、烟台等城市海上休闲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有的已经初步形成品牌,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例如,日照已经在着力打造水上运动之都,并把其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2005年国际欧洲级帆船世锦赛、世界帆板精英赛在日照成功举办。从2006年到2009年,日照市将先后承办2006年国际470级帆船世锦赛、2007年首届中国水上运动会、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热身赛和2009年全运会全部水上运动项目。日照水上运动基地(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已在日照海滨开发建设。按照长远规划,日照水上运动基地将能满足所有水上运动项目的比赛和训练。它既是比赛训练基地,也是大型海滨公园,更是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休闲景区、度假胜地。水上运动经济已成为日照特色经济2:--。威海和烟台也具备了诸多发展海上休闲产业的优势条件,也正在大力倡导和推行发展海上休闲产业。周边地区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必给青岛市海上休闲产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四)其他休闲产业冲击力强

青岛的旅游产业发展已趋成熟,旅游产品较为丰富,旅游产业依然是大众最为关注的产业之一。在文化娱乐业里,图书馆、音乐厅、剧院、影院、歌舞厅以及遍布各个社区的小型娱乐活动场所,已占据居民日常休闲生活的重要位置。青岛市已将文化休闲产业确立为重点发展的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2006年,在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青岛申报的60多个超过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中,文化休闲产业项目就占据了37席。休闲体育中,人们比较关注面向大众的休闲体育,如中小型的竞技体育(如跳绳、踢毽子、篮球、乒乓球、排球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如类游戏)、保健养生类的体育等(如打拳、健美操、练武、练气功等)。在餐饮业里,人们更是把去酒店、饭馆、茶庄、咖啡店等休闲餐饮场所当作最经济的休闲消费方式。人们对文化休闲、体育休闲等方面的关注,必然会减少对海上休闲的注意力。

三、对策

一是大力塑造海上休闲产业品牌。青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品牌城市。在“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活动中,青岛当选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城市中国”是这样介绍青岛的:“这是一个随时都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目前,青岛已拥有10个“中国驰名商标”、31个“中国名牌”,是全国拥有“中国名牌”最多的城市之一。青岛应借助品牌城市这个平台,开发设计独具特色的海上休闲项目,大力塑造休闲产业品牌,尤其要注重休闲与青岛特有的地域文化、海洋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青岛海上休闲产业的品牌个性。

第8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新疆六师;技术人才

1 六师技术人才现状

1.1 六师三大产业的技术人才的分布现状

新疆六师是以第一产业为支柱产业,六师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口素质偏低。一般说来,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六师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文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自身素质,已经不符合第一产业的信息化、机械化的时代背景。六师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和从事第一产业的技术人才的比例严重不符。

新疆六师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小,与中东部部分省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六师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工业化尚处在低级阶段,工业的发展缺乏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的带动,企业发展缺乏活力。其关键原因是六师缺乏大量掌握前进技术的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使人力资源配置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

新疆六师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量集中在传统行业上,从事新兴行业的人员少。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量集中在餐饮,贸易,交通等传统服务行业,而从事传统服务业的人员大多缺少专业的技能培养,还处在较低级的专业水平基础上。从事金融,保险及科学研究等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人员比例很小。

产业经济学理论表明,产业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发展,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在工业化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整个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呈现“一、二、三”产业总体格局。在工业化中期,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第二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呈现“二、一、三”或“二、三、一”总体格局。在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呈现“三、二、一”格局。通常以人均GDP指标划分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1000-3000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按六师2013年的人均GDP65798.68元,约合10624.34美元,六师的经济应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相对应合理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格局,但六师为“一、三、二”,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比重过低,二产对一产的拉动作用和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产业结构的聚合效益难以发挥。

1.2 六师三大产业对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学历和文化基础,要求以中等文化水平为主。三大产业对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学历要求总体不高,中等文化水平即可。对企业管理层技能人才的学历和文化基础要求在逐步提高,一般要求达到高职教育水平。

社会能力,要求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企业对沟通能力更为看重。现代的三大产业强调在劳动中促进员工个性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这样,就需要其具有协同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专业技能,要求技能熟练。三大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至少要达到专业技能可以应用的程度,最好能够达到熟练掌握和娴熟运用。当然,岗位技术含量不同,对专业技能熟练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样。

职业道德要求,要求诚实、信守承诺,具备一定组织忠诚度和社会公德。三大产业对一般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比较看重,认为作为一线员工必须诚实,做到自己承诺做到的任务,不损害产业的利益,立足本职工作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

2 教育机制对六师三大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影响

新疆着力建设第二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以及信息化培训基地这三大基地,大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六师在煤化工、机电、纺织、建材、电子商务等紧缺人才培养规模、专业设置上取得突破。继续组织开展六师中小企业技术工人免费培训,重点培训吸纳劳动力较多、经济贡献较大、纳入经信委“富民产业”的中小企业,全年免费培训2000人左右。

在当前六师的技术人才培训需求不断扩大且加快分化的背景下,整合集成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加强六师三大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对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的整合,应建立在鼓励不同类型培训机构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主要服务于培训六师技术人才而不是救活培训机构,否则,就难以保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通过严格教师录用标准、重视实践技能和完善教师进修制度等措施,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

3 六师引进技术人才引进机制的不断完善

为抓住中央的引才支持政策,自“”新疆项目启动以来,六师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和生产一线服务。为加强和巩固人才引进工作,鼓励引导人才安心基层、扎根基层。2010年以来,六师各团场引进的大学毕业生;六师国有企业以短期服务形式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在团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700元、450元不等的补贴;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每人每月给予补贴400元。此次共为238名大学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发放了补贴。2013年该师、市决定为基层单位引进的大学毕业生、高技能人才发放补贴150.6万元。组织用人单位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引才活动,已吸引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疆创业发展,为推进六师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六师将进一步完善援疆技术人才管理、服务和使用制度,研究制定鼓励援疆技术人才长期留在兵团工作的政策措施;探索技术人才援疆模式,争取更多能推动兵团“三化”建设的技术人才到兵团任职;继续做好“ 一对一”帮扶到团场工作;按照“ 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孟玉杰;六师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分析[J];北方经贸;2005年08期.

[2]张少平;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六师人才结构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3]刘林军,罗灿.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2).

[4]纪晓宇;新疆六师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美]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李光明.西部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动力机制构建――以新疆为例[J].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09(02).

第9篇:水产人才范文

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曾多次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没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巩固开拓脱贫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时下农村工作重点课题。

一方面,要加强产业融合,积极发挥当地龙头企业“领头羊”作用,坚持市场化道路、科学性运作。要以农村供给侧性改革为主线,激励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借助“互联网+”等科技力量,实现“小木耳”也是“大产业”的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千城一面”。乡村振兴要注重文化发掘,与地理、人文等要素有机融合,有山水景观的绘就“秀丽山水”图,有庄园景观的绘就“幸福庄园”图……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精神需求,真正的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实现“面子”与“里子”的双丰收。

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是支撑。乡村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才能把产业发展好,以往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既破坏了自然环境又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乡村振兴要做到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要发展高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同时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实“厕所革命”,杜绝“污水排放”,严管“秸秆焚烧”,开展“垃圾分类”,通过监督管理与群众宣传,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发展效能树立信心。

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乡村振兴,人才力量是关键。“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更是如此。发挥人才力量,首先要“聚集”人才,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科技、管理人才,也需要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这就要求当地ZF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深入挖掘本土人才,科学引进外部人才,吸引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投身基层建设;其次要“培育”人才,新业态的出现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一批“爱农业、懂农业、精农业”的“新农人”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