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水产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水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淡水渔业;现状;策略

引言

淡水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项基础产业,对农业整体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渔业发展因为受到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渔业发展缓慢。正因为如此,渔业养殖才应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积极寻找问题,并提出有效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对策。

1 淡水渔业生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淡水渔业养殖技术不先进 当前渔业停留在传统养殖模式之下,技术简单落后,一些养殖技术运用不当,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无法满足生态化渔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渔业产品质量不断下降,消费者对渔业产品也逐渐失去了信心,市场占有率无法得到提升。因为养殖技术的落后,养殖品种无法繁衍,养殖品种老化单一成了当下养殖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淡水产品主要还是以鲫鱼、鲤鱼等为主,而且还停留在粗养状态,没有实现精细化养殖管理,在固定的淡水区域中产量无法得到提升,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1.2 难以分散的渔业养殖风险影响渔民养殖积极性 渔业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容易遭受各种天灾人害的影响,其主要风险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鱼病,很多鱼病无法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一旦发病,就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淡水区域,从而涉及多品种的鱼类,发病时间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时候将是对整个产鱼季节的影响。也正因渔业有这样的养殖高风险,很多渔民对养殖心存担忧,所以不敢大面积、大规模养殖,造成养殖规模始终停留在小散乱的状态,无法促进渔业养殖规模化发展。尤其是当前随着水土污染情况的不断增加,渔业养殖的风险也将变得越来越高。

1.3 加工水平、运输手段落后制约渔业发展 一方面,水产养殖加工上规模企业不多,水产加工技术水平有限,水产养殖和水产加工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很少。导致水产品研发力度不够,附加值普遍较低,绝大多数集中在售卖鲜活鱼类,最多也就是冷冻加工、初加工等低端的水产品加工。一些涉及高科技的功能食品研发、药物的研发以及水生活性物质的提取等渔业科技产业少之又少,从而无法将渔业产品进行高效利用。另外一方面,水产的储藏、运输设施和装备比较落后。当前我国的水产运输很大一部分都是活体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只是靠简单的增氧设备来保证水产品的成活率,但是这种运输方式只能使水产品保持二十小时左右的成活时间,造成了很多水产品在运输途中死亡,导致水产品活体运输成了制约渔业做大做强向外发展的可能。

2 淡水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水产良种繁殖,加大良种质改力度 加强水产良种繁殖,加大良种质改力度是完善养殖种类的一个有效方法。为了实现养殖产品种类的完善,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良种补贴政策,通过经济利益的刺激影响渔民加快对水产品种类的改良,促进优良品种的养殖,提高渔业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良种繁育的方式,可以在原有固定的水域资源条件下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通过良种覆盖率实现对传统品种的取代,实现渔业养殖优化。同时,还需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养殖模式,采用生物、物理的方法改善水质,通过生态养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水循环系统的自然和谐,淘汰传统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养殖模式,保证渔业养殖生态环境,从根源上减少各种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从而降低渔民养殖风险,为创收创汇打下基础。

2.2 完善水产养殖防疫体系 各级政府应该在水产养殖防疫和病害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并逐步稳定投资渠道,建设鱼病防治中心等防治中心。这些防治中心要与当地渔民紧密联系,不定期走访各大渔业养殖基地,对各品种渔业水产品以及水域质量抽样调查了解,并开展各种流行疾病监测,及时掌握渔业病害发生的规律情况,采取有效的病害治理措施,提高养殖水域治理和养殖病害防治效果,最终保证水产质量。

2.3 支持养殖加工和运输行业的发展 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型科技水产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扶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在养殖加工和运输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渔业养殖技术的提升和对渔业的科学利用,实现渔业产品的利用率。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养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扶持或者政府补贴引导养殖加工龙头企业配置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让更多科研工作者能够有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政府通过着力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技术优良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推动渔业养殖加工和运输的发展,将渔业水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增加渔业养殖的市场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从而吸引更多渔民能够主动参与养殖,促进渔业的发展壮大。

总而言之,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积极寻求各种办法突破传统渔业的养殖问题,通过技术提升、风险防范等措施实现渔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智伟. 湖泊渔业生态化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第2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漫水河百合;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51-02

霍山漫水河百合是安徽省名优特产。漫水河百合是卷丹百合的变种,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其鳞茎圆整,鳞片肥厚,色泽洁白微泛淡黄,香甜可口,肉质脆嫩,纤维素含量少,是百合当中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属北亚热带温室季风区,平均海拔500m。县内气候总体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水量为1 391mm。漫水河百合主要种植在700m以下中山、低山和盆地地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百合生长[1]。

漫水河百合在霍山县栽培历史悠久,清《六安周志》即有记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六安地区志》和《霍山县志》都在中草药条下记载了霍山的栽培品种百合,并将百合列入“地道药材名录”[2]。百合传入霍山后,漫水河镇农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优势,将百合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加以种植,现在百合种植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a的快速发展,漫水河百合由最初的400hm2发展到现在0.33万hm2。在漫水河百合主产区漫水河镇建立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33hm2,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区0.106hm2,从事百合种植人数达3 000多人,漫水河百合种植已成为霍山县8大支柱产业之一。

1.2 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带动了百合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漫水河镇为中心,辐射全县多个乡镇十几家加工企业的兴起。全县现有冷库5座,库容量达到120万kg,每年分两季存储,储存量达250万kg,完全能够满足百合常年加工贮藏的需要。全县年加工能力在30t以上的企业4家,这些企业全部使用了“漫水河百合”地理商标。90%以上的百合都经过加工销售到沿海发达城市。同时,漫水河百合深加工产品开发取得了进展,科技含量高的无硫百合干、百合粉、百合营养麦片、百合调味品、百合口服液都已研制出产品。

1.3 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2005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百合销售信息推介会和漫水河百合上海江桥市场直销中心挂牌仪式,同期邀请多家媒体对漫水河百合作了专题报道,扩大影响。2010年,上海江桥市场将漫水河百合基地命名为供沪“优质蔬菜基地”并挂牌,并作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的绿色蔬菜供应产品。此外,每年都请上海、苏州主要批发客商来基地考察,沟通市场信息。漫水河百合目前已占据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华东市场,受到广大市民青睐,为“漫水河百合”品牌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漫水河百合在销往大城市的同时,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2012年出口创汇达50万美元。漫水河百合的消费(下转111页)(上接51页)群体也在发生了变化,逐步走进普通市民家中。

1.4 基地建设卓有成效,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标准化百合基地建设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效益的前提和保障。经过多方努力,霍山县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已取得实效。例如,133.3hm2绿色百合生产基地已经建成,目前正按照市县的规划,进行绿色百合生产。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 由于科研和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农民对百合种植技术的掌握还相对比较粗糙,如开垦翻土过浅,施用基肥不足,种植密度不够,病虫害防治不合理等等,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这些因素导致了漫水河百合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漫水河百合自然繁殖多依靠鳞茎无性繁殖,加剧了种球退化,导致单产逐年下降,产品的独头率从原来的80%下降到不足50%[3],严重制约了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产业延伸不够 一是漫水河百合目前还是小产业,没有涌现出具有较强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由于现有百合加工企业成品包装多年一贯制,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加之资金筹措困难,缺乏融资管道和手段,流动资金不足,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二是加工企业和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几十家企业和几千家农户参与漫水河百合产业,彼此之间没有规范自律和约束,没有合作协商机制,企业和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大了生产和经营的风险,引发了恶性竞争,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百合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附加值低。目前百合主要以真空包装的鲜百合、百合干等初级产品面市,科技含量低。虽然研发出百合营养麦片、百合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但由于缺乏资金,始终无法打开市场。

2.3 标准化技术规程不完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质量营养及口感风味。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质量,才能扩大影响面,占有市场份额。漫水河百合作为安徽省名优土特产,在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的同时,要保证其质量和品牌效应,这就需要建立标准体系,包括栽培技术规程、生产管理规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等。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生产,才能保证其质量,维护产品品牌效应。目前,漫水河百合标准体系建设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百合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尚待完善。

3 发展对策

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百合产业目前已成为霍山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为使百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 建立百合种苗繁育基地 建议省市县三级政府在百合种苗繁育扶持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建立优质百合种苗基地53.3hm2。为了解决漫水河百合因种球退化引起的质量、产量下降问题,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漫水河镇实施百合鳞片及百合种子繁育示范工程。

3.2 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有实力的企业推介,努力吸引他们参加百合种植、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二是规范加工企业市场,走集团化经营之路,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统一价格,开拓市场来增加百合的经济效益[4]。建议政府部门列出专项资金对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用3~5a的时间培育和壮大百合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百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3 加强生产科研攻关 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应对百合生产过程遇到的难题。从繁育优质种球和绿色标准化种植入手,对百合种球进行提纯复壮,彻底解决百合种球退化问题,繁育出高产优质百合种球[5]。同时在百合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研发出多种副产品,为漫水河百合开拓广阔的市场创造条件。

3.4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管道 漫水河百合主要产自霍山县境内,应将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优质的自然环境、百合饮食文化及丰富的营养价值上,提高漫水河百合的知名度[6]。同时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拓展产销市场经营平台,打破目前百合销售受制于代销商,销售环节被动的局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拓展销售市场,健全营销网。

参考文献

[1]刘志超.霍山石斛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2(10):13-16.

[2]肖培根.新编中药名志[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2: 320-321.

[3]梁旭东.兰州百合的快速繁殖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8): 839-842.

[4]彭志云,梁玉文,冯炜弘.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科技,2009,25(21): 8-9.

[5]盛国成,张俊科,盛哲.推动兰州百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温室园艺,2009(9): 59-60.

第3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建设农业强省,畜牧业要先行;推进畜牧强省建设,产业化要先行”。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和“千湖之省”的美誉,水牛资源丰富,水牛饲养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水牛的繁衍生息。发展奶水牛产业,既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又是畜牧业内部增加草食动物比重、改善奶业内部结构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湖北省奶水牛产业是推动畜牧强省建设及农业强省建设的必然选择。

1 湖北省奶水牛产业概况

1.1 饲养情况

据统计,湖北省有天然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507万hm2,人工种草面积20万hm2,年产牧草3 000万t,年产农作物秸秆3 051万t,能为300万头以上奶水牛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而目前湖北省水牛总存栏量仅165万头。

1.2 经济效益

目前,湖北省已有多家奶水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饲养一头奶水牛仅售奶一项每年纯收入在5 000元以上,但由于资金、产奶量和地域分散等因素的影响,农户挤的水牛奶一般自产自销,销售半径较小,辐射范围有限。2011年,湖北省水牛奶平均收购价为7元/kg,消毒水牛鲜奶销售平均价格更高,达10元/kg,但因各地区挤奶水牛相对较少,水牛鲜奶销售仍呈供不应求状态。

1.3 加工状况

湖北省现有的水牛奶产品主要为大众化的巴氏消毒奶、酸奶和果奶等,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水牛奶深加工产品不多,正在筹建的湖北劲牛牧业有限公司加工厂拟生产纯牛奶、酸牛奶及奶酪等水牛乳产品。

2 湖北省发展奶水牛产业做法与成效

2.1 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由于品种的差异,我国只能采取杂交改良的方式来发展奶水牛产业,而种源的缺乏是制约奶水牛品种改良的重要因素。为解决湖北省极度缺乏高产奶水牛种源这一问题,自2007年起,湖北省先后两次从云南腾冲引进槟榔江水牛种公牛共16头。目前,已有11头槟榔江种公牛纳入国家奶水牛良种补贴范围,暂时缓解了湖北省奶水牛种源缺乏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扩大品种改良面、加强基层品改队伍和设施建设,湖北省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如:加强基层品改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发放配种设备设施、与品改县市签订《牛品种改良责任状》等,在政府引导、资金扶持下,增加了杂交水牛群体,在局部初步形成群体规模,带动了当地水牛品种改良的发展。

截至2011年末,牛的品改网络已经覆盖湖北省近50%的县(市、区),开展水牛品改工作的县(市、区)有35个,湖北省基层水牛品改罐点达340多个,遍布于全省12个市(州)。2009~2011年3年间,湖北省累计利用引进品种人工冻配改良水牛超过11万头。

2.2 加大扶持力度

近年来,奶业的发展特别是奶水牛业的发展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9年3月,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副省长汤涛等省领导对湖北省农业厅提交的《关于请求支持奶水牛产业发展的报告》做出重要批示,指示其“组织论证并提出具体意见”。湖北省农业厅、省畜牧兽医局多次研究奶水牛发展议题,并出台多份指导性文件和扶持措施。如2007年,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对2名年配种水牛超过1 500头的品改员授予“湖北省水牛人工授精技术能手”称号;对10个年配种水牛超过1 000头的人工授精站授予“水牛冻配优秀站点”称号;2008年,筹集资金45万元从意大利进口了4 600余支优质地中海奶水牛冻精,并组织专家开展地中海水牛杂交改良试验研究,现已出生地中海杂交后代100多头。湖北省畜牧兽医局专门设立奶水牛技术服务机构,为奶水牛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指导,答疑解难,开展技术合作。在政府支持下,湖北省先后建成5家奶水牛规模养殖场和一家水牛奶加工厂。

2.3 提升产业发展后劲

湖北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整合技术资源,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下,持续开展了奶水牛饲养繁育试点项目,相继进行了奶水牛种源培育、性控冻精研究生产、奶水牛胚胎移植、奶水牛克隆、奶水牛DHI性能测定以及水牛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湖北省奶水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 湖北省发展奶水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水牛存栏量逐年下降

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饲养耕牛的积极性逐年下降;同时,因湖北省是血吸虫病重灾区,而水牛是血吸虫囊尾蚴的重要携带者,为了控制血吸虫病,现采用的办法是逐年屠宰水牛,鼓励农民购买机械代替耕牛。“以机代牛”的推行使得湖北省水牛的存栏量呈现下降趋势,如2001年湖北省水牛存栏189万头,2010年为165万头,10年间水牛存栏减少了20余万头。

3.2 能繁母水牛大量流失

湖北省每年人工冻配母水牛已超过3万头,年产杂种犊牛1.5万头以上,其中母犊牛近万头,但存栏的杂交水牛数量仍然徘徊不前,没有明显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杂交母水牛市场行情一直看好,农户饲养母牛积极性不高。据调查,每头杂交母水牛平均售价在1.2万元左右,比本地母牛多收入3 000多元,怀胎母水牛每头卖到1.5万元以上,造成湖北省“年年改良,年年不见杂交牛”的现象。

3.3 种源瓶颈问题依然严峻

随着湖北省水牛品改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台阶,对优良种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虽然已通过从国内引进种公牛(槟榔江、摩拉、尼里)使种源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现有的水牛种公牛存栏量仍然还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国内现有的摩拉和尼里水牛品种由于多年封闭式的自繁自养,近交系数已很高,奶产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所以,湖北省还需引进高产奶水牛品种,建立高产奶水牛基地,进一步解决依然严峻的种源瓶颈问题。

第4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1 中国小水电发展概况

1.1 资源条件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按20世纪80年代初标准,把1.2万千瓦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站,我国小水电理论蕴藏量达1.6亿千瓦,相应的年电能为13000亿千瓦时,可开发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000~2,500亿千瓦时。按现在的标准,把5万千瓦(按每千瓦投资7000~8000元估算,总投资在4亿元以下)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则这些数字将大大增加。

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分布很广,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1500多个县有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其中可开发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县有1100多个。

1.2 特点与优势

1) 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2) 小水电资源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鼓励、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开发。

3) 小水电资源可以就近供电,就近消纳,不需要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发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相对较低。

4) 小水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电站的有益补充,可为“西电东送”提供有力的支撑。

5) 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相比,其技术比较成熟、造价低,非常适合为分散的农村供电及电气化建设,其开发利用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中国农村无电可用的问题,政府结合江河治理开发农村水电,解决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目前仍有800多个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通过开发农村水电,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中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水电站4.8万座。2003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70万kw,全国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3120万kw,年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40%。2003年中国农村水电增加值482亿元,税利84亿元,其中税收42亿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务院部署开展了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县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用电量“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水电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是中西部地区税收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小水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小水电建设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小水电开发程度还很低,仅占可开发资源的28.6%,发电量也仅为全国总发电量的5.5%。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定位不准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小水电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确认。主要表现在:在国家产业政策中,小水电被不加区分地与大中型水电一同列入了甲类竞争性项目,造成了与小水电已有政策的偏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水电的发展;与常规能源建设项目相比缺乏固定投资渠道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有关优惠政策。

2) 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各级水利部门是小水电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的主管部门, 承担着小水电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项目审查、 建设施工、生产运行、质量监督、 安全监察、技术标准制定、科研培训、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拥有配套完整的小水电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组织体系和一支70多万人的水电队伍。目前管理着4万余座小水电站、3000多万kw水电机组的生产运行和400多万kw电力装机的在建工程。鉴于这种情况,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时候,成立了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行使水电及农村电气化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国务院几个部委都在对小水电进行管理,在部门间产生了职能交叉。 由于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小水电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在省县级机构改革中,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使部分地区小水电管理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从国务院部委职能划分看,综合部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政策、 协调、指导和监督等方面对全国电力进行宏观调控。水利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方针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立项审查、生产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对农村水电进行行政和行业管理。

3) 产业自身的限制

小水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造价持续上升, 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电站本身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果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此外,小水电还存在因季节因素导致的丰枯矛盾,电力输出困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管理运营费也居高不下等问题。

4) 大小网关系的协调问题

小水电开发初期,分散开发的电源一般都是发、供、用独立运行,主要解决当地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生产用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原来分散的小水电供电区连片成网,形成了地方电网(小网),成为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主要电力供应来源。国家大电网也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不断向四周延伸,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跨区域的骨干供电网络。大网与小网两个供电区的连接是在国家实行中央、地方“两条腿走路”正确方针指引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网连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及利益上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如何正确引导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小水电与国家大电网在自身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形成互利互补关系。

在大小电网关系处理上,我国目前出现的问题包括大网依靠资产、技术和价格优势,抢占小网的供电区;利用电网管理和调度权随意限制小网上网电量,压低上网电价;借电力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之机,大力“上划”和“代管”小水电自供自管供电区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大量的无电区域和无电人口,发展电力工业必须长期遵循中央和地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5) 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

我国小水电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80年代出台的“以电养电”政策,90年代颁布的税赋政策和贷款补贴政策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被取消,如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有的逐步失去可操作性,如开发小水电的“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等。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6) 国家对小水电投入不足

与小水电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相比 ,国家对小水电的投入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小水电建设项目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缺乏资本金投入及其他必要的资金支持。

目前小水电开发资金大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取消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后,小水电开发主要依靠当地商业银行贷款。但许多小水电地处贫困山区,当地银行多为“贷差”行,资金十分有限,由上级银行拨付转贷,又会加大放贷成本和风险,造成贷款渠道不畅。我国小水电正处于开发高峰的前期,在建规模为400万kw左右,却长期没有规范畅通的资金渠道,这对小水电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我国小水电发展的前景及建议

从目前来看,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前景看好。 水利部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小水电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0个装机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小水电基地,40个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小水电基地,10个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强省。

规划还确定,发展农村水电,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规划到2020年新增年发电量781亿千瓦时,解决1.04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每年减少砍柴量1.49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00万吨,获得生态效益360亿元。

水利部还将实施无电人口光明工程,在有水无电的边境地区、边远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发小水电,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此外,水利部还确定,将按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改造农村水电电网结构,改善农村电网设施,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将农村水电网低压线损由原来的30%降到12%以下,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普遍降低50%。

结合我国小水电发展的现状,为了达到国家的规划目标,促进我国小水电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产业政策进行修订,将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区分开来,进一步理顺小水电管理体制;

针对小水电自身弱点,加强小水电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小水电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强化企业管理,减员增效,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小水电企业资产组合,组建小水电集团公司,发挥规模经营效益;

为加快我国小水电发展, 政府需提供减免税收、价格补贴、 低息贷款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激励政策,完善小水电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

小水电属于非碳清洁能源,既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 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把水力资源转变成高品位的电能,不仅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的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中国小水电发展概况

1.1 资源条件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按20世纪80年代初标准,把1.2万千瓦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站,我国小水电理论蕴藏量达1.6亿千瓦,相应的年电能为13000亿千瓦时,可开发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000~2,500亿千瓦时。按现在的标准,把5万千瓦(按每千瓦投资7000~8000元估算,总投资在4亿元以下)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则这些数字将大大增加。

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分布很广,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1500多个县有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其中可开发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县有1100多个。

1.2 特点与优势

1) 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2) 小水电资源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鼓励、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开发。

3) 小水电资源可以就近供电,就近消纳,不需要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发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相对较低。

4) 小水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电站的有益补充,可为“西电东送”提供有力的支撑。

5) 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相比,其技术比较成熟、造价低,非常适合为分散的农村供电及电气化建设,其开发利用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中国农村无电可用的问题,政府结合江河治理开发农村水电,解决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目前仍有800多个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通过开发农村水电,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中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水电站4.8万座。2003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70万kw,全国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3120万kw,年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40%。2003年中国农村水电增加值482亿元,税利84亿元,其中税收42亿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务院部署开展了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县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用电量“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水电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是中西部地区税收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小水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小水电建设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小水电开发程度还很低,仅占可开发资源的28.6%,发电量也仅为全国总发电量的5.5%。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定位不准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小水电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确认。主要表现在:在国家产业政策中,小水电被不加区分地与大中型水电一同列入了甲类竞争性项目,造成了与小水电已有政策的偏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水电的发展;与常规能源建设项目相比缺乏固定投资渠道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有关优惠政策。

2) 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各级水利部门是小水电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的主管部门, 承担着小水电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项目审查、 建设施工、生产运行、质量监督、 安全监察、技术标准制定、科研培训、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拥有配套完整的小水电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组织体系和一支70多万人的水电队伍。目前管理着4万余座小水电站、3000多万kw水电机组的生产运行和400多万kw电力装机的在建工程。鉴于这种情况,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时候,成立了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行使水电及农村电气化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国务院几个部委都在对小水电进行管理,在部门间产生了职能交叉。 由于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小水电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在省县级机构改革中,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使部分地区小水电管理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从国务院部委职能划分看,综合部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政策、 协调、指导和监督等方面对全国电力进行宏观调控。水利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方针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立项审查、生产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对农村水电进行行政和行业管理。

3) 产业自身的限制

小水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造价持续上升, 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电站本身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果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此外,小水电还存在因季节因素导致的丰枯矛盾,电力输出困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管理运营费也居高不下等问题。

4) 大小网关系的协调问题

小水电开发初期,分散开发的电源一般都是发、供、用独立运行,主要解决当地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生产用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原来分散的小水电供电区连片成网,形成了地方电网(小网),成为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主要电力供应来源。国家大电网也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不断向四周延伸,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跨区域的骨干供电网络。大网与小网两个供电区的连接是在国家实行中央、地方“两条腿走路”正确方针指引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网连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及利益上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如何正确引导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小水电与国家大电网在自身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形成互利互补关系。

在大小电网关系处理上,我国目前出现的问题包括大网依靠资产、技术和价格优势,抢占小网的供电区;利用电网管理和调度权随意限制小网上网电量,压低上网电价;借电力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之机,大力“上划”和“代管”小水电自供自管供电区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大量的无电区域和无电人口,发展电力工业必须长期遵循中央和地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5) 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

我国小水电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80年代出台的“以电养电”政策,90年代颁布的税赋政策和贷款补贴政策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被取消,如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有的逐步失去可操作性,如开发小水电的“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等。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6) 国家对小水电投入不足

与小水电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相比 ,国家对小水电的投入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小水电建设项目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缺乏资本金投入及其他必要的资金支持。

目前小水电开发资金大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取消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后,小水电开发主要依靠当地商业银行贷款。但许多小水电地处贫困山区,当地银行多为“贷差”行,资金十分有限,由上级银行拨付转贷,又会加大放贷成本和风险,造成贷款渠道不畅。我国小水电正处于开发高峰的前期,在建规模为400万kw左右,却长期没有规范畅通的资金渠道,这对小水电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我国小水电发展的前景及建议

从目前来看,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前景看好。 水利部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小水电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0个装机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小水电基地,40个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小水电基地,10个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强省。

规划还确定,发展农村水电,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规划到2020年新增年发电量781亿千瓦时,解决1.04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每年减少砍柴量1.49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00万吨,获得生态效益360亿元。

水利部还将实施无电人口光明工程,在有水无电的边境地区、边远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发小水电,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此外,水利部还确定,将按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改造农村水电电网结构,改善农村电网设施,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将农村水电网低压线损由原来的30%降到12%以下,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普遍降低50%。

结合我国小水电发展的现状,为了达到国家的规划目标,促进我国小水电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产业政策进行修订,将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区分开来,进一步理顺小水电管理体制;

针对小水电自身弱点,加强小水电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小水电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强化企业管理,减员增效,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第5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计

冷藏库数(座)

5

12

19

36

比例(%)

13.9

33.3

52.8

100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8.6%,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学3名,占8.6%;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42.8%。

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学的占19.8%,小学以下的占2.4%,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

分类

项目

30-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

合计

人数(个)

7

10

18

35

比例(%)

20

28.6

51.4

100

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

合计

人数(个)

3

11

18

3

35

比例(%)

8.6

31.4

51.4

8.6

100

(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

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5.7%。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57.2%,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14.3%。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

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

项目

ISO9000

HACCP

国内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

2

20

4

5

35

比例(%)

11.4

5.7

57.2

11.4

14.3

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10

16

9

35

比例(%)

28.6

45.7

25.7

100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支持捕捞渔民的作业结构调整。

上述原因直接影响嵊泗县的渔业产量,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经济类水产品大幅度下降,经济鱼类收购价格的上升,高昂的收购价加上全县水产加工业多数以粗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的产品,使简单的水产品加工几乎没有利润,有的企业采用代收购、代加工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给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市场竞争能力薄弱

从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看,嵊泗县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无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加工设备简单,产品单一,加工量比例较低,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很少或没有开发废弃物综合加工和利用,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水产食品仍然沿用几千年来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场需求逐渐萎缩,明显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直主营以冻小黄鱼、冻鲳鱼、冻虾仁、冻蟹等各种经济水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加工,直到近几年才发展有星鳗片、贻贝等加工。企业缺少配套产品及特色产品的生产,产品升级换代缓慢。截止2002年底,水产加工产品中获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有8家(见表六),占企业总数的22.8%,在获名牌产品企业中,有1家企业获得部级名牌产品,6家获省级名牌产品,1家获市级名牌产品。

表六水产加工业获名牌产品的企业统计表

项目

总数

获部级

获省级

获市级

小计

企业(个)

35

1

6

1

8

比例(%)

100

2.9

17

2.9

22.8

(三)企业负债严重,抵御风险能力弱

到2003年7月为止,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共计负债总额22386万元,其中长期负债4328万元,短期负债1796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1%,比标准值超出19.1个百分点。从企业现有流动资金来源构成看(见表七),银行贷款占63.6%,自有资金占27.6%,外来资金占2.6%,民间借款占6.2%。因此,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负债经营程度高,贷款比例高达75.6%,偿贷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无力支撑的困境。同时,企业负债率过高,产生企业融资信用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融资渠道不畅。

表七水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表

资金构成

银行贷款

自有资金

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

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10

6.7

33.3

6.7

43.3

100

表九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

14.9

6.3

100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仅占占20.%。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仅有3名,占8.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0%。在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9.1%。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己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同时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偏低。

(六)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制约

嵊泗渔民久居海岛,世代以打渔为生,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捕捞渔民家庭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渔民长期出海作业,加之海岛的相对封闭,较少与其他方面人员接触,对外面的产业的信息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掌握新的信息。加之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嵊泗仍有部分渔民喜爱捕捞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喜爱与大海生活,也比较爱渔村这种闲暇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缺乏发展与创新意识,要求他们放弃原来喜欢的工作方式,去寻找新工作,去搞科技创新,将会承受一种非经济的和经济的压力,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停步不前的局面。

三、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点:

嵊泗县水产品生产和加工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几家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加工产品的开发,要开发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既有营养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1、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

2、产品开发以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为主;

3、扶植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快餐水产食品及开发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4、开发新捕捞对象加工成食用及制成优质鱼粉、鱼片、鱼糜、模拟食品和调味品,重点研究蟹类加工,枸杞的贻贝加工,黄龙的虾米、鱼粉加工等。

5、尝试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进而以鲜鱼浆为原料生产风味的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合成水产食品,提高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6、加强水产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严格保证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水产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四、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水产品加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水产品加工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二)深化改革,培育龙头企业

面临新的形势,培育龙头企业迫在眉睫。为此,要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确定主导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围绕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系列化经营。对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扶强扶壮。促成水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素质较高的企业集团的成长和壮大,推动渔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加快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要加快企业的人材培养,包括技术人材、外贸人材、经营人材的培养和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金融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努力使嵊泗县水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同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系列化发展;从大包装向小包装,大冻块向小冻块、冻块向冻条、单冻转变,提高其产品附加值,重点要加强对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方便休闲食品。逐步加大水产精加工的比重。

(四)加强和改进水产加工业的行业管理

目前,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除少数几家重点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管理薄弱,装备落后,各类人材缺乏的情况。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压价,低价竞争,最终导致“肥水外流”。因此要加强对水产加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行业管理协会、各专业协会),并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嵊泗县实际,适时提出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积极招商引资,加速推进水产品工业的建设

遵循“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积极参股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建立规模适中的工业园区,生产模式以大企业为龙头,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进行产品配套生产,从而提高“团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避免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加强水产加工业的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质量效益型的水产加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工企业要尽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出口企业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政府应集中建立水产加工检测中心。加强检测,提高防范能力,避免“绿色壁垒”阻档。要积极培育水产加工的新品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加强水产加工业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信息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此,要把信息化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销售、生产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用信息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企业的“造血功能”。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制作企业网页,扩大企业知名度,从而改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增强企业广告投入,设立专业销售部门,增加连锁销售点,建立固定的销售网络。采用互联网大力收集人才信息和科技信息,密切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第6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科技 水资源 节水

一、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分析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在能够根据水资源情况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结构、功能和行为的能力。人类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对自身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用水方式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即量水发展或适水发展。量水发展战略就是指根据增加供水量、合理分配给水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转变生产生活的用水方式、提升大范围的供水综合配置效率的需求管理方针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先进的水资源开发工程和科学技术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开发并通过对污水的净化处理提供更多的可使用水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做好节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水需求,即使这样我国对水资源的供需缺口还是不断地在扩大。经过专家的预测,在20年以后,我国对水资源需求将会更大,预计这时我国对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到669亿立方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需求的缺口会越来越大,2050年的需求缺口将达到719亿立方米。从这些数据上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非常严重,必须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去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二、对我国节水产业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日益严重。在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状况下以及水质的逐渐下降趋势下,国家大力地发展节水产业,不断建设节水型农业,从各个方面着手做好节水、净水工作。我国的城市节水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国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城市节水的目标是解决城市供水设施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城市节水的基础设施和水资源不足问题共同存在,这时我们国家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开发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并重的节水理念;第三阶段是在我国步入20世纪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水平飞速发展,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质量型短缺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又制定了“科学发展、节水减排”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努力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建设,调整水价,控制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不能只依靠节水,还要从源头出发,做好供水工作。为有效开展节水试点工作,近年来,政府坚持开源节流,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其中包括城市供水能力建设。目前,各市不仅依法征收水资源费,还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自来水供水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从2012年年底起,多市计划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利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来调控用水,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1∶1.5∶2”的三级阶梯计量水价,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农业节水灌溉有效解决了水源污染,工业和生活节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逐年减少,湿地面积逐年扩大。

1、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跟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由于我们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节水意识,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非常淡薄,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运用科技发展节水产业的能力较低

科技水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科技水平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节水产品的功能单一

由于我国整体水平的限制,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我国节水设备不够先进,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换代,配套设备跟不上,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节水设备体系,从而导致我国对节水新产品的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4、我国的节水产业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经验手段能够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管理。在我国的节水产业管理中,缺乏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管理经验缺乏,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的支持,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运行的状况相对较差,我国的节水产业起点较低,发展较慢,从而使得一些节水企业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导致节水产业的发展缓慢。

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节水产品的研发

1、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品的研发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使得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不能够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充分暴露了我国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需求缺口,这样对我国的节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旧的设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节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新的节水产品来解决节水需要。并制定我国的节水改造计划,积极推动我国的节水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先进的国外节水技术,不断学习,自主研发,保证我国的节水技术能够跟上国际水平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2、在严重缺水区建立节水技术示范基地

我国西北地区虽水资源非常匮乏,但地广人稀,土地非常广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光照时间长。但是雨水量较少导致这些有利条件都无法发挥其特长,膜下滴灌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还在严重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研发出更适用、更先进的技术产品。为我国解决贫水地区用水困难作出贡献。

3、政府应针对节水产业发展推出优惠政策

新科技的研发成功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榜样。我国的节水产业也正处于上升阶段,将来也定会让人们受益匪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样一些龙头产业,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积极鼓励。在研发、项目建设、产品推广中给予优惠政策,并积极鼓励企业在设计、施工、运行、培训一条龙服务的推广应用模式,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水资源节约综合应用技术,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节水产业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针对水资源短缺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节约用水这一现状,新科技的研发及普及应用意义非常深远。水资源短缺对缺水地区的农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城市居民已经增强了全民爱水、节约用水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素质。我们还要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不懈的使人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郑智韬,张仁陟.民勤县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1(05)

第7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河北;散装水泥;产业;策略

当前,河北省散装水泥产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污染、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尤其是在国家去产能等政策影响下,河北省各级政府对小型散装水泥厂关停、整改,对促进河北省散装水泥产业的良性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一、河北省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现状

2016年,河北省水泥总产量为9861.22万吨,增长率为9.01%,其中散装水泥供应量为6066.96万吨,相比减少114.11万吨,下降了1.85%。这说明我省的散装水泥在整体水泥总产量上升的同时,略有下降。在省内,共有6个城市的散装水泥供应量实现增长,依次是:沧州、承德、保定、秦皇岛、邯郸和张家口,其余如邢台、石家庄、衡水、唐山、廊坊诸市均有所下滑,反映出在散装水泥市场上充分的市场竞争。整体而言,2016年河北省散装水泥产业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散装量率小幅波动

由于自2016年11中旬开始,由于北京等地雾霾现象严重,国家整治小型散装水泥等高污染单位,城市建设也基本停工,导致我省散装水泥的消耗量大幅下滑,进而使得全省2016年全年的散装水泥产量及消耗量略有下滑。

2、混凝土行业运行平稳

2016年,河北省预拌混凝土产量略有提升,同比增加了194.9万立方米。由于河北省今年一些新开工的数量的减少,且部分地区的房地产行业进行整顿,对混凝土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6年全年仅相比于2015年,混凝土产量仅提升了3.5%。

3、预拌砂浆行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6年,河北省A拌砂浆行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组织下,通过质量整顿、暗访和现场会等措施,确保了全省预拌砂浆行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因此,河北省全省2016年预拌砂浆实现增长17.62%,引导预拌砂浆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河北省在散装水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第一,河北省混凝土产能严重过剩,产量已经基本超过市场的实际需求量。第二,预拌砂浆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制约了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

二、加强河北省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1、积极引导预拌砂浆产业有序规范发展

当前,应合理引导河北省内预拌砂浆产业的各方力量,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盲目的市场竞争和重复建设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促使预拌砂浆行业在空间上与周边市场需求很好的对接,对小型的预拌砂浆企业进行关停,对部分经营状况不加的进行重组兼并,对部门企业进行联合建设,推动河北省预拌砂浆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经营。

同时,不断拓展预拌砂浆的应用范围,在县城、农村等广大的范围内积极推广,适应农村空间分散、使用零散和交通条件差等难题,因地制宜的选择预拌砂浆的推广方法,使农民和小城镇居民认识到预拌砂浆的优势,循序渐进的引导预拌砂浆的市场推广。

2、积极推动散装水泥行业发科技进步

要鼓励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方面的技术进步,引导各类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工艺,推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研制新型的散装水泥机械设备,解决关键性共性技术难题,通过机械化施工等技术创新推动散装水泥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散装水泥领域的科技性和创新型,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提升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质量标准。

3、合理规划散装水泥的产能

当前,河北省散装水泥的整体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应对河北省及周边区域的市场需求量进行科学预估,并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确保产能的合理化。同时,应看到当前建筑行业向建筑产业化和绿色化的转变,推广工业化生产的预置装备式建筑体系,推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向构件化方向发展,确保散装水泥的产能合理化。

4、加大预拌砂浆物流行业发展

当前,预拌砂浆物流对预拌砂浆发展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应积极聚合各类服务要素,加大对预拌砂浆物流领域的重视程度,扶持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物流部门或组建第三方的预拌砂浆的物流公司,构建高效有序的预拌砂浆物流体系,实现区域内预拌砂浆物流的无缝覆盖,可以减少砂浆企业的物流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提高物流车辆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小结

发展散装水泥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大气污染的直接抓手,对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河北省散装水泥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河北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努力,为促进河北省散装水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出更大的奉献。

参考文献:

第8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 、生产现状

1.水果种植规模发展迅速

2010年全镇水果总面积5.633万亩,总产量10.121万吨,总产值4.070亿元。 2011年全镇水果总面积已达6.567万亩,挂果面积5.432万亩,总产量11.4万吨,实现总产值6.1亿元。其中:柑桔2.949万亩,挂果面积2.712万亩,产量0.689万吨,产值1.98亿元;葡萄3.196万亩,挂果面积2.309万亩,产量6.43万吨,产值3.66亿元;其它水果0.422万亩,挂果面积0.410万亩,产量4.28万吨,产值0.46亿元。鲜食葡萄总面积居全镇水果产业第一位,挂果面积仅次于柑桔;而总产值超过柑桔,居水果产业乃至种植业第一位。葡萄、柑桔种植面积和效益稳步提升,水果产业已成为金牛镇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

2.主要种植品种和上市时间

2.1葡萄

2002年以前金牛镇葡萄品种以巨峰为主,不耐运输,效益低。近几年来,金牛镇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以优质耐运品种为主的格局。以红提为主的优质耐贮运品种达90%,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夏黑、克瑞森等品种占10%。维多利亚等早熟品种5~7月上市,红提等晚熟品种6~9月上市,同品种比北方产区提早40天左右成熟。金牛镇的葡萄成熟上市早,有较强的市场优势。

2.2柑桔

目前,金牛镇柑桔品种结构不合理,存在“两头小中间大”,即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少,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5%,特早熟品种在7月份上市,早熟品种在8~10月上市,晚熟品种在翌年3~4月上市;中熟品种多,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5.5%,在11月至翌年2月集中成熟上市,容易与全国各地同类产品同时上市争市场,销售半径受限制。加之,多数品种主要以鲜食为主,无加工型品种,产业链短。

2.3水果生产技术服务现状

2.3.1生产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金牛镇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改良着手,大胆进行科技创新,优质水果的生产基本实现科学种植,并得到省州县的肯定。

2.3.2技术服务主要模式和特点

金牛镇水果生产特别是葡萄生产由于技术要求高,新植农户多,种植技术需求量较大。近年来,金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组加大了水果产业的技术培训力度,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入户率和农户种植水平。由于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农资经营服务也由传统的购销模式向生产技术服务模式转变,农资经营户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式的服务,并采用一对一式的服务模式,提高了科技的到位率,促进了水果产业的发展。

2.3.3.水果生产发展趋势

结合2011年水果生产形势和2012年水果生产计划,金牛镇2012年水果生产新植面积0.5万亩,其中葡萄0.2万亩;改良换种0.1万亩,其它水果种植0.2万亩。到“十二五”末,金牛镇水果种植面积规划7.5万亩,其中葡萄4万亩,柑桔3万亩,其他水果0.5万亩,水果总产量达26万吨,总产值可达7亿元。

二、营销现状

1.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到2011年,全镇共有3家企业(协会)为柑桔、葡萄、石榴、黑腰枣等4种水果产品注册了5个商标,即:“宾晶”牌椪柑、“宾晶”牌脐橙、“宾侨”牌柑桔、“兴侨”牌葡萄、“爽馨”牌石榴等,5个品牌的水果均取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宾川县先后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果品之乡暨果品产业先进典型评选组委会评为“中国葡萄之乡”、“中国柑桔之乡”、“中国水果之乡”。

2.包装、保鲜、销售等环节服务不断完善

由于葡萄产业带动,冷藏业发展迅猛,据调查,截止2011年10月,金牛镇已建成大小冷库80余座,库容量达6万m3,泡沫塑料箱加工厂6个。2011年全镇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6个,有农民经纪人200余人,这些企业和合作社都参与了水果营销工作。

3.果品加工流通业发展迅速

金牛镇依托农业办工业,积极搭建招商平台,吸引外资开发农业,共有5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柑桔、葡萄、石榴、鲜枣、香葱等产品注册了6个商标。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的带动下,金牛镇的水果远销到广州、深圳、东莞、福建、上海、成都、攀枝花、重庆等全国各地,部分果品销到了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金牛镇积极与深圳鑫荣懋公司、沃尔玛超市在罗官建立2200亩“农超对接”基地。水果销售网络已具雏形,初步形成集生产、加工、冷藏、运输、销售为一体的水果生产基地。

4.今后一段时期水果销售情况预测分析

4.1葡萄营销趋势分析

4.1.1面积和产量预测

由于近几年来,金牛镇的鲜食葡萄市场行情较好,果农经济收益明显优于其它水果,每年都有新植面积增加,挂果面积也随之增加。产量与品质将随科技推广、栽培经验累积和面积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4.1.2市场行情分析

金牛镇的葡萄销售以省外、东南亚国家为主,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葡萄消费群体也将不断增大,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目前,新疆、甘肃、宁夏、环渤海湾等葡萄主产区面积虽大,但主要生产酿酒葡萄,占全国90%以上。根据鲜食葡萄消费情况调查资料,中国人均消费1.4公斤与世界人均消费量3.1公斤之间还有差距,鲜食葡萄总产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发展空间较大。

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金牛镇葡萄均价分别为 5.4元/千克、5.6元/千克、5.7元/千克,在面积与产量增加情况下,均价稳中有升,金牛镇的葡萄市场行情将继续走好。

4.2.柑桔营销趋势分析

目前金牛镇上市的柑桔早熟品种,蜜桔价格为 2.6元/公斤,纽荷尔价格为 3.2 元/公斤,销售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柑桔市场较为平稳。柑桔销售形势总体看好,但仍不容乐观,由于信息、质量等原因,阶段性、区域性的柑桔卖难滞销现象仍有可能发生,柑桔市场竞争仍将激烈。

三、存在问题

1.水果整体质量还需提高

金牛镇水果虽然具有优质高效的特点,但整体质量不高。一是田间群体过大,过度追求高产、早熟,难以提高质量。二是管理不够规范。三是品种熟期结构不合理。四是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五是农药、化肥施用不规范。

2.水果市场占有率低

水果产业链短,深加工企业缺乏;信息不畅;销售渠道单一、销售价格不稳定;没有统一品牌,缺乏市场占有率;专业交易市场亟待解决。

四 、对策建议

坚持行政推动,科技带动,效益驱动,实现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组织措施

1.1认真做好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充分发挥金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组的职能作用,采取技物配套、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联产承包等措施,加大水果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通过在不同区域建立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镇水果生产总体水平。

1.2引导水果专业合作社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路子

鼓励果农兴办水果专业合作社。指导帮助水果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科学培训、农资采购、果品销售等制度,积极帮助合作社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鼓励支持合作社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做好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给合作社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优良环境。

1.3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果品知名度

做实做细水果出口基地登记备案工作,建立水果出口基地档案,引导合作社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水果品牌,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加大水果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水果品牌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知名度。采取举办水果旅游文化节、数字乡村工程、网上水果供求信息等方式,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支持营销企业、经纪人向外进行市场开拓,加强宣传力度,打造金牛镇的优质水果知名品牌,以品牌促销售,切实增加水果出口创汇效益。

1.4加强水果市场营销服务工作

镇政府要组织工商、税务、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加大对水果销售市场的监管和服务工作力度,严厉打击短斤少两、强卖强买等欺行霸市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水果营销营造一个安全、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

2.技术措施

2.1水果品种早、中、晚合理搭配

经过品种筛选试验,推广适宜金牛镇种植的早熟维多利亚、夏黑;中熟红地球、晚熟克瑞森等葡萄优良品种;推广早熟日南1号、南丰蜜桔、中熟福本、天草、纽荷尔、晚熟柳叶桔、沙糖桔、岩溪晚芦等柑桔优良品种。通过调整,实现品种合理搭配,防止品种过分单一,逐步将水果早、中、晚熟品种结构调整到10:70 :20。

2.2推广抗旱栽培技术

针对金牛镇十年九旱的实际,加之水果需水量大,在全镇大力推广滴灌、滴灌施肥技术。实施滴灌栽培、覆膜及覆草栽培、施用保水剂、隔沟灌水、关键时期补水等抗旱措施,争取到2013年在全镇安装滴灌面积达到15000亩。在滴灌施肥中,推广绿色环保的的水溶性平衡肥,推荐使用高水溶性、营养全、各种元素配方合理的水溶肥。推荐使用含钙量达25%以上含有甲壳素的天然生物钙粉有机高钙肥,推荐使用易于作物吸收的叶面喷施肥。

2.3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2.3.1土壤管理标准化

在水果生产管理中,实施开春精整-五月浅耕-八月中耕-冬天深翻沟;平衡肥水,N、P、K和中、微量元素配合使用;秋施厩肥3~5吨或精制有机肥600~1000公斤和平衡型控释配方肥80~100公斤。葡萄幼果期(生理落果结束)施高钾型120~240公斤;其余根据苗情用水溶肥适时调节;叶面肥作补充。以达到壮根健树的目的。

2.3.2整形修剪模式化

对田间群体过大,实施葡萄间伐减株,改革架式,增强通风透光,或采用隔行挖除或隔株挖除方式,把每亩降到400株左右,设置为“T”或“Y”架式,下直上平或中平上斜。实行定干、定枝、定副梢、定叶、定穗、定果。幼树定干——一株二干——4枝;成年树定枝——2000~2500枝/亩, 2000-2500穗/亩;整穗——开花前摘去副穗,生理落果结束留穗长16~20厘米去穗尖,过长侧穗回缩,单穗留5~8个侧穗,每穗80~100粒;主枝上穗位下不留副梢,穗位上3~4节位的副梢长放4~6叶,以上副梢留一叶摘心;每枝一穗,叶果比32~42叶/穗,2粒/叶;

2.3.3产量控制常态化

葡萄亩产目标为2.5~3.5吨。田间群体结构调整成行距为200cm、株距为50-80cm、栽植700~400株/亩。枝条量2500枝/亩,一枝一穗,单穗80~100粒,单粒14克,单穗重1.1~1.4公斤。

2.3.4病虫防治规范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相结合的植保方针。每年修订发放适合本地区的《金牛镇红提葡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要点》、《金牛镇柑桔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要点》。实施清园、预防——不让病害进入果园;预防、铲除——不让病害危害作物;治疗——灾害发生的施救行为。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黄蓝板诱捕等生物防治技术。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杜绝使用含重金属的肥料,限量使用农药、化肥,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保护环境,做好采、装、储、运、销的卫生,做到产品无害化。

2.3.5推广运用设施栽培技术

推广以简易小拱棚、温室大棚、地膜覆盖为主的设施农业栽培技术,以达到避雨、增温的目的,从而增强水果的熟期优势,实现错锋销售。

第9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并对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议。

为了全面了解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与烟台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的关系。本文作了调查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烟台市体育产业开发和体育市场的发展,优化烟台市的经济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法 发放含有98项问题的问卷1000份进行调查,回收890份,回收率89%。对部分城镇居民和体育干部及部分接受问卷的专家进行了专访。

1.2罗逻方法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有问题进行研究。

1.3数理统计法 统计和整理了所有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全部数据都通过Microsoft Visual Foxpro5.0数据库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人口基本情况:体育人口是决定一个地区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是反映本地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重要指标。1998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布了我国体育人口为35.6%,并将体育人口定义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体质具有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负荷强度者。在调查中发现,890人中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有332人,占37.33%;每次锻炼时间达30分钟以上者的有340人,占38.21%;每次参加体育锻炼强度在中等负荷的有374人,占42.01%;同时满足3项要求的人共有315人,占35.39%。依此推算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人口基本与全国持平,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体育人口与经济收入不相符。

2.2烟台市城市居民体育人口学历、职业和年龄分布情况:在调查中发现,体育人口中学历排序为:专科、本科、中专、高中、初中、小学、研究生。

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中,按职业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排序为:学生、知识分子、职员、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人员。他们所占的比率分别为42.35%、20.46%、16.52%、13.82%、6.85%。

按年龄统计,体育人口中18~25岁的青年人和6o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率较大,为76.6%,其它仅为23.4%。这可能与职业、时间、精力有关。

按性别统计,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跟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关。

2.3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从回收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体育锻炼、体育消费观念已普遍被烟台市城镇居民所接受。在加强体育进社区的管理后,体育健身在社区逐渐热了起来,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体育联系越来越紧密,并逐渐引申到“终身体育”这一认识上。在问卷中百分之九十的人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觉参加体育健身、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人已把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这将预示着,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2.4烟台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一个地区的经济收入决定这个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烟台市近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4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12.9个百分点,而体育产业总值却增长了63.1个百分点,年人均体育消费增长了23.8个百分点。体育产业和年人均体育消费的增长速度均大于前两项,说明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体育消费意识在增强。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年人均体育消费增长也将越来越快,这必将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5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是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们利用体育产品的使用价值或劳务来满足健身、娱乐、休闲等需要的活动,包括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两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已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消费比重正在逐年增加。但是从表(2)中可以看出烟台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001年烟台市城镇居民家庭年体育消费100元以下的占了45.1%,消费在100~300元的占了34.8%,300元以上的仅占11.3%。大部分居民都反映年家庭体育消费在逐年增加。体育消费作为新兴的体育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它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经营性体育场馆消费情况及居民的承受能力的调查,情况也很不理想。这一年中到经营性体育场馆消费,包括观看体育比赛、健身及其它消费的人占了38.7%。普通收入的居民家庭很少自己买票观看比赛或参加健身、娱乐等活动。城镇居民家庭对门票的承受能力的调查情况见表(3)。调查中发现67.7%的家庭承受能力在20元以下,50元以上的仅占9.1%。但门票过低经营者无利可图,门票过高没人去买,最好在20元以下。这对居民的承受能力较为适宜。

调查中发现一般性运动器材(如: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球类、哑铃等)进入家庭的比率较高占了61.6%,无运动器材的占了27.5%,拥有高档运动器材(如:健身器、跳床、球台等)的仅占10.9%,并且数量较小,品种也较单调。许多家庭认为,购买体育器材是一种高消费,没有必要。这说明居民对体育消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这势必给家庭健身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当人们提高了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后,其市场潜力将是非常巨大的。 从表(4)中可以看出,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有一半以上是用来购买运动服装和体育,用于体育健身、精神消费的所占比重较小,这意味着体育产业市场有待加强和开发。

在目前的体育消费结构中,体育实物消费的比重远大于体育劳务消费。其中体育实物消费达62.2%左右。这其中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居民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社会文化背景和体育传统、体育社会文化程度等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

2.6烟台市体育产业的现状:通过表(1)我们可以算出2000年体育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42个百分点,2001年体育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61个百分点,20oo年体育人均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37个百分点,2001年体育人均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51个百分点,这与国内其它经济发展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表(5)是国内几个城市人均体育支出情况,烟台市与国内其它经济发展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烟台市体育产业结构情况看表(6),烟台市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数量小,并且品种单调,很多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高档体育用品市场占有份额几乎为零,体育产品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大部分是体育专业的人士。由于人才链的封闭,其他领域的人才很难进入体育产业领域,严重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传统计划体制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也是体育产业结构单调、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发展速度不快的重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人口数量,大多集中在青年和老年人这个年龄段,中间年龄段人数较小。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中间年龄段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3.1.2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仍然以实物为主,虽然居民体育意识有一定提高,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且内容单一,需要引导。

3.1.3体育产业市场刚刚起步,还处于较低阶段。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体育服务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3.2建议

3.2.1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这一系统工程,在政策和物质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加大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中青年、中老年及高学历、低学历人口的宣传,使他们能更多的参与健身活动和体育消费。体育场馆应全方位向大众开放,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体育锻炼;为基层比赛提供场地服务,努力开拓适合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活动,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个人及家庭参加体育活动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