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精选(九篇)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第1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艺术设计

0 引言

当今我们社会文化艺术得到高速的发展,城市建筑技术以及城市建筑艺术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新时期里作为环保科学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艺术这门重要学科,在今年来也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如今我们城市建筑设计艺术环节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对环境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城市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环境艺术设计恰恰就是以“人”为中心,它结合了民族文化、社会发展需求、经济建设需求以及其符合人们审美和实用等多个方面需求,环境艺术不只单单体现了城市环境的特色特点,并且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趋走向环保节能、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慢慢地由经济上的发展转移到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上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最初的影像就是通过对这些城市建筑设计艺术、文化风格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开始变得更加重要,这不仅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的手段,而且这种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还能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意识观念,因此认识和了解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

1 城市建设与环境艺术关系

城市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目的是以带给人们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城市建设是环境艺术的表现者,而环境艺术又是城市建设的必需品,所以说,环境艺术的变迁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变迁是同步的,两者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

2 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文化内涵的体现与改进

2.1 对城市建设科学的规划

近年来很多城市在不断改善城市建设,但是有很多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在现有环境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很多的城市建设在初期进行规划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更为长远的环境艺术等因素的需求,因此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并且也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科学的规划,不仅能够节省很多的资源和时间,而且也是促进环境改善的一种方式,因此科学的规划中能够体现一个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

针对这一点,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科学和完善的规划来实现对于文化内涵的表述。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当地的人文景观、风俗文化等融合进去,要综合地考虑历史的延续需求和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保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还要体现出一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2.2 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质的项目,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涉及包括但是不限于艺术、设计、建筑、人文、生态、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其构成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并不是一个单项的学科知识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如果想要表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对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

现代城市形象之间的竞争,并不单纯的是对经济和基础设施之间的竞争,而且还涉及文化内涵的竞争,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中,一定要对具体城市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就这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人员知识覆盖面很广,不能仅仅是精通于环境景观的设计或者是建筑的设计,这就要求更加专业和知识面更广的人才的介入。

2.3 对城市建设与设计的高效管理

尽管我们强调的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建设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缺少高效的工作管理,就会让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很多城市建设的案例中,有很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景观和建筑等,最后都会因为工作效率的原因,让很多的人期待一降再降,最后耗时很久才做出来的项目,已经不被人们所看重了,失去了其原本存在的意义。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统筹的方式,让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变得更加的高效,在设计中每个环节都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并要保证在高效的工作之外,这项设计本身的安全性是能够承载起很多市民的安全需求的,是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不会出现浪费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

2.4 设计理念秉承以人为本观念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载体是人,只有生生不息的人才能够将人们的文化传承下去,因此无论城市的建设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考察,其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落脚点应该要回到人本身来,只有在设计中体现出充分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才算是真正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设计。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总体上来说,应该要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文化需求,要在一般结构性的功能上对其进行满足,在精神文化内涵上对其进行拔高,只有这样,才算是实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城市也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城市。

3 结语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核心,而不论是参与设计工作的工作人员还是城市文化活动载体的市民,都是作为具有思想的人而存在的,因此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上来。

参考文献:

[1] 果策.我国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的建设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

[2] 殷国祥.关于城市建设的微观细节思考[J].金山,2011(07).

[3] 李效军,陈翔.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1(05).

[4] 王思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处理浅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4).

第2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

建筑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往今来,人们所居住的场所,无论是洞穴、帐篷、茅草屋直至现代的高楼大厦,都与自然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能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等因素,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生态文化因素的探索,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与表现,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生态化的发展过程。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即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是从原始文化、人本文化演化而来的,原始文化的核心是“自然中心主义”,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1],而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纽带,具有人类文化的结构,通常情况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物质文明生态文化、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制度生态文化。物质文明生态文化包括人口、资源和环境,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社会、生态伦理,制度生态文化包括政治、政策、法制、法规,这些因素都与建筑艺术不可分割,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此外,生态文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时代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生态文化强调大自然是一个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具有稳定整个生物群落的作用。生态文化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不但要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存在,人类社会也应当为自然界万物生物生长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2]。

二、传统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一)传统建筑艺术富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营构过程中,有很多都富含着“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等传统文化思想的设计理念,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等级化较为严重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传统建筑的营造和布局。在儒家思想观念中,“礼乐观”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礼乐的基础是“孝悌”,以及我们以前经常听到的“和为贵”“父慈”“子孝”“长幼尊卑”等等,以这些较为严重的等级关系为基础,决定了传统建筑应当注重“群体序列的组合”[3]。例如,在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中,其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伦等级”观念。即在院子内正中间的位置是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并且是举办家庭重要活动、接待贵宾的地方。中间两边的厢房即为小辈居住的地方(儿子或孙子),后院即为仆人的住处或厨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理念集中体现了儒家“人伦等级”观念,即“父权至上”“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等等,所以,传统建筑艺术的建构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

(二)传统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其建筑特点与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古老的中华文明聚集地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在黄河流域一带,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夏季非常干燥炎热,并且雨季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暴雨较多。所以,这些气候因素决定了传统建筑的基本要求,即防寒、防暑、防雨等。此时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大多设计出“大屋顶、高墙和厚墙”的房子,即突出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房子的朝向为“坐北朝南”,以此获取更多的阳光。此外,在黄河流域一带,森林植被非常茂盛,并且其土质主要以“黄土”为主,此种土质决定其建筑结构为土木结构。在我国古典哲学中,就有很多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内容,即“天人合一”“天命论”“天人关系”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庄子、荀子都不同程度的提出了“天人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经常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主要体现了我国人民传统的世界观,即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4]。

(三)传统建筑艺术集中体现了“经济实惠”尊重民俗生态观

传统建筑艺术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习俗,并且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社会习俗等,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之内,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并且融合在一起,在传统建筑布局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传统建筑中,内部庭院的布局非常严格,以此为基础,反应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传统建筑也会体现出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传统建筑的一些细小特征,例如,门楼、窗户、大门等,这些细小特征也具有很深的艺术内涵与功能。门楼能够充分体现出家庭的兴衰荣辱,因此,“门第之分”也就随之产生了。窗户的大小、样式、花纹、工艺能够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居民的业余爱好以及审美情趣。

三、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的启发

(一)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建筑布局中,每座建筑的单位为“间”,每一座建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庭院,然后以庭院为主要单位,组成形式不一样的组群。以单体建筑为例,最为普遍的是长方形平面图。在庭院布局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种为在纵轴线上配置主要结构,将次要结构布置在主要结构两侧或对面,从而形成一个组合式、封闭式的空间,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另外一种布局则是“廊院制”,在纵轴上建立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然后,通过回廊把很多单座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廊院布局形式[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均衡对称是大部分建筑的布局模式,这也是生态文化中生态美学的重要体现,现代建筑可以借鉴这种布局模式,通过借助建筑群体的完美组合和衬托,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宏伟壮观。例如,北京故宫、明代的长陵和曲阜孔庙等,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布局的生态美学。

(二)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建筑的主要功能即为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不但内部组成要求协调,外部也要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以此达到“生态文化”的基本要求。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非常重视周围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即山川形式、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植被林木等,设计师要深入调查这些自然因素,以使建筑布局、格式、色调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进而为人们构建出一个较大的居住空间。所以,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提前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对建筑物周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气候,要仔细认真的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使建筑格局、色调、样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为人们创建舒适、优雅的生活空间。

(三)要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

我国传统建筑之所以会受到现代人们的仰慕,主要与建筑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例如,北京故宫,是群体性组合的主要代表,使传统建筑体现出以下特性,即序列性、和谐性以及空间组合的内向性等等。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继承这种文化思想,领会文化内涵的精髓,并且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使现代建筑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境界,这种哲学思想意在说明建筑与环境不可分割、相互联系[6]。例如,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设计师可以借鉴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园林建筑在文化识别方面与整体园林规划及格局形成耦合关系,从而为我们营造出完整的自然山水的视觉、直觉氛围,在如此的景观感知与认知中建构的文化内涵,使建筑与景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生态文化的内涵、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对现代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启发,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密切关系,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能够将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与生态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更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要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将建筑理念赋予文化内涵,使建筑景观具有生态文化的生命力,由于生态文化具有的可识别性,使得建筑景观与生态文化具有一定的表征和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宗之,李泽厚,毛满军.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8):134-136.

[2]王振复,王陆敏,李晓波.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4):118-119.

[3]靳翠英,陆小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内在联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07):170-172.

[4]郎东梅,李丽丽,曾军红.浅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美学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318-319.

[5]齐莲花,江滨.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陇东学院学报,2012,(04):158-159.

[6]彭丽丽,李晓雨,郑楠楠.浅析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J].吉林科技信息出版社,2015,(05):91-92.

第3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一、封建礼制思想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以礼治国,其核心是等级制,规定了一系列制约着社会伦理道德和人们生活行为的具体规则,其中包括不少有关建筑形制的规范与要求。例如,《周记.东官考工记第六》中把城市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及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唐代的《营缮令》和明代的《明会典》都对城门门洞、各类建筑的开间进深、屋顶形式以及装饰都有着明确的等级规定。这种等级的礼制同样也表现在门窗的形制与装饰上。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中的主从、尊卑等关系,在传统建筑的门窗中有明确表现,是等级观念制度的物化形式。宫殿建筑中,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和后三宫,除了在殿堂开间数和屋顶形式有差别之外,格扇和槛窗也体现了等级差异。等级最高的太和殿,是举行最隆重庆典的场所,其格扇格心为三交六椀菱花,裙板与绦环板上均饰有雕龙装饰;而等级次之的保和殿与中和殿,格扇的裙板与绦环板上则以如意纹装饰。后三宫也是如此,皇帝寝宫乾清宫比皇后寝宫坤宁宫、皇后举行庆典之所交泰殿在格扇装饰上要讲究得多,龙纹装饰用得更多。而三殿三宫两旁配殿上的格扇、槛窗,在格心上只能用等级较低的双交四椀菱花格和正方、斜方格,甚至用直棂条窗。这种等级制同样也体现在住宅建筑门窗上。传统住宅中,父辈、儿孙辈、佣人用房的门窗在形式、装饰上各有不同,体现了父子、主仆之间的等级差异。同时,封建礼制下的男女有别和家庭中妇女的从属地位,在门窗上亦有所体现。比如,徽派民居天井院住房中,堂屋两侧主人卧室的“护净”窗是卧室唯一一扇朝向天井的窗户,分内外两层,外层窗的实心窗板保证了从天井看不到室内;凡有客来访,女性必须回避而退入卧室。

二、不同文化艺术的体现

受不同文化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门窗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体现了宫廷文化、宗教文化、文人士大夫文化和乡土文化与民间文化等不同的内涵。宫殿建筑的门窗,包括皇家的陵墓、坛庙、园林,表现出明显的宫廷文化艺术。北京紫禁城的黄色琉璃瓦顶,红墙、红柱、红门窗组成的屋身,白石台基与深灰的地面,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建筑形象。在农耕社会中,黄色代表土地,是最尊贵的色彩;红色是传统的喜庆色彩;金作为一种贵重金属,色黄而带光泽,既高贵又极富装饰性。因此,在宫殿建筑上大量采用黄、红、金三色,不但具有色彩与形象之美,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明、清两代朝廷对建筑上使用黄琉璃及红、金二色作了专门规定,非皇家建筑不能使用黄琉璃瓦顶、大门上不许使用红色门板和金钉等。宫殿建筑殿堂正面成排的大红格扇,格心饰菱花和金色菱花钉,裙板和绦环板上饰金漆雕龙,格扇边框包镶着饰龙纹的金色面叶,整个建筑金碧辉煌,显示了宫廷文化的高贵与富丽。同时,明清皇陵、祭天的天坛、祭祖的太庙、皇家园林建筑的门窗上,同样富丽辉煌,显示出皇家建筑的气韵和独特的宫廷文化。宗教寺庙的门窗体现着宗教文化艺术。汉地佛寺殿堂的门窗装饰,其形式和内容与宫殿、园林、住宅的门窗相同,装饰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所以佛寺门窗之间的共同点不太突出,体现了汉地佛教的民俗化。藏传佛教则与汉地佛教不同,受佛教教义、佛寺程序、佛寺建筑等方面一套完整规则的影响,佛寺的门窗几乎都采用相同的形式和做法。在新疆的伊斯兰教清真寺,成排的尖券门窗,饰有不同形式的几何纹样或植物图案,既具形式之美又具人文内涵。那些几何形体象征着四面八方、天穹与土地,反映了伊斯兰教天地融合的观念;变化而组织有序的大面积植物图案装饰,表现了伊斯兰教主张的宇宙万物所具有的动态美和在真主支配下的统一而有秩序的整体关系,表现了伊斯兰特殊的文化与艺术。私家宅园中,则显示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与艺术特征。现存的私家园林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宅园里规模最大的厅堂,往往在前后两面或四面都设木料本色或单一褐色的格扇,格心多为几何形的棂条格,木板上加简单的线条或如意纹。廊和院墙上的漏窗都是灰砖窗框和白色窗心,反映了文人士大夫文化艺术幽寂、淡雅的格调。而乡土建筑和各地城市建筑中的门窗,则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文化与民间文化艺术。乡土建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使用地方材料和传统技艺建造,表现了各地、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如藏族民居中的牛角形门窗套,羌族民居大门上的门神和牛肋窗、羊角窗等,都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融汇

乡土建筑是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建筑类型。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功能的门窗,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建筑中不尽相同,丰富多样而各具特色。比如,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住宅,为了充分地采光和通风,多把窑面槛墙以上都开设门窗,窗格和门上饰或间或繁的条纹格心。但在浙江、福建一带民居建筑的门窗上,往往可以见到饰有动植物或故事雕刻的三交六椀、菱花,前后几层相叠,既不通风又不采光,其装饰功能远远超过了实用功能。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气候条件对门窗功能的需求,冬暖夏凉的窑洞民居多开窗以便在严寒时节接纳阳光的照射,而南方天井院民居,冬季人们喜欢宅墙下晒太阳,不透光的门窗在酷暑反倒可以保持凉爽。又如,云南大理白族四合院民居的大门,都有一个装饰华丽的门头,门的梁枋上绘制或雕刻着传统神兽、当地民间动植物图案等各种装饰,绚丽鲜活;川西的羌族民居则使用仿制的汉式垂花门并在门上张贴门神,门前立“泰山石敢当”,窗户主要为传统的羊角窗、牛肋窗、或汉式花窗与传统的窗相结合;徽派传统民居的大门上有门罩、或垂花门式额和字牌式的门楼,上面有精美的砖雕和石雕,而外墙由于防盗的需要几乎不开窗,通过天井采光和通风。可见,即使在同一个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各地域、各民族的门窗形式与装饰仍然表现出不同文化艺术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结语

第4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

大多建筑物都在极力的追求自身的个性化特点,这就要求有独特的建筑装饰在修饰和衬托。随着人们对建筑装饰艺术的日益重视,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大多将传统的装饰艺术与现代的装饰艺术完美巧妙的相结合。不仅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更是建筑功能的体现。当然,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1.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建筑装饰艺术在很多人的眼中只是一种设计的艺术,只为了达到给的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的目的。这是人们对建筑装饰艺术的误解。建筑装饰艺术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某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特点,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缩影。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用艺术的手段将时代文化与建筑结合。所以,每一个建筑物都是时代文化的标志,特别是一些纪念馆、公共场所等,都是文化的视觉盛宴。接下来就从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方面出发,探讨其表现的几个方面。

第一,人们在对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建筑设计的实质来对其进行建筑的,这不仅充分的体现了传统建筑结构的美感,还表现了其建筑结构的功能。而且在传统的价值结构中,我们还采用了一些传统的工艺饰品,来反映出建筑文化的特点。为此,传统建筑装饰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玻璃,大多数建筑装饰都是利用皮纸在对门窗结构进行装饰,而且在对其进行装饰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出门窗装饰的特点,人们都是采用的细格装饰的方法,来体现出传统建筑的艺术美感。

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传统建筑装饰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对三纲五常的重视都在建筑装饰中有一定的体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不仅对建筑装饰有一定的促进意义,而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扬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文化与民俗文化密切结合。在一些制作考究的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仪门上方的砖雕无与伦比的精美巧妙,其艺术价值当然无可估量,但这些砖雕的内容却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如一些砖雕、木雕以及壁画等经常出现“二十四孝”“桃园结义”等内容。这种民俗文化一直沿用至今,在一些经济相对来说不是很发达的地区,体现的更加明显。这两种艺术的巧妙结合不仅达到了人们的审美效果,更是民俗文化的传承。

2.建筑装饰的功能性

提到建筑装饰,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审美功能。不错,对建筑进行装饰,美观是任何一个设计师都要遵守的原则。这是美化我们周围的环境,让人们产生美感的前提。但是建筑装饰不仅仅具有审美功能,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例如,室内的立柱不仅可以起支撑作用,还可以经雕刻成为文化立柱,也能成为旋转楼梯的轴心,还能在室内中起过渡作用。从整体来看,建筑装饰的功能大致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的功能。建筑装饰的审美功能自古就有,这也是最容易被人们理解的功能。建筑在经过装饰以后,它的色彩以及造型都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心情愉悦的感觉。(2)对建筑的调节功能。一些设置巧妙的装饰往往可以将空间划分成几个功能区域,从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协调。三、对建筑的强调与突出功能。装饰可以使原本风格并不凸显的建筑更加凸显,或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不同风格的装饰以凸显建筑的整体风格。四、装饰作为符号以及标志的功能。每个建筑都会体现反映当时时代的特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建筑装饰来研究当时的文化特点,从而获得真实的历史资料。由于建筑装饰具有多功能性,设计师在进行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挖掘更新颖的创意。只有在建筑装饰过程中充分把握建筑装饰的功能特性,才能将完整有个性的建筑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3.中西的建筑装饰风格的异同点

对建筑装饰有所了解的人们会发现,中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以欧洲的建筑风格为例,他们的建筑物给人一种庄重、艳丽、大气的感觉。就如童话中的城堡一样,并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总结起来,西方的建筑装饰有几个主要的特点。首先,雕刻是建筑装饰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某些大的宫殿里就会出现明显的石雕艺术。这与整体庄重的建筑特点相协调。其次,在西方的建筑装饰中会更多的出现壁画艺术。特别是一些教堂,会出现与基督教有关的壁画,这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再次,西方的建筑装饰充分运用了色彩的艺术。充分运用光鲜的色彩来体现一种审美的效果,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最后,在西方的建筑装饰中,对点、线、面的应用可谓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不仅使得建筑物的立体效果更加明显,而且对建筑物的稳定程度和审美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们的审美取向的不同,建筑装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整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建筑通常都秉持对称原则,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总是以轴线为中心对称而建。这种风格主要是受“周礼”思想观

念的影响,比如说北京的故宫以及大多数寺庙都依据这一原则而建。第二,中国建筑惯于使用大量的木雕。例如,中国的园林、寺庙以及家居都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结构体系都是以木构架为基础。第三,中国传统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装饰画,例如彩画,它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建筑中看见例如北京故宫,是我国古建筑中极为常见但又特别重要的修饰手段。主要的彩画有高档的和玺彩画。另外除了在宫殿中出现彩画外,民居建筑、寺院等建筑上也使用了大量的装饰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在现如今的建筑工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师们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建筑装饰的审美效果,更要着重考虑其功能性效果。特别是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要与现当代的文化进行深入融合。当然,这项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知识和自身的素质要求比较严格。只有将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的装饰艺术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建筑装饰的完美体现。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建筑装饰艺术可以对西方的相关方面有所借鉴,中西融合的建筑装饰艺术在很多的建筑中有所体现。总之,只有不断地进行思考、实践才能推进我国建筑业的不断进步。 [科]

【参考文献】

第5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环境艺术

文化对艺术设计的渗透是影响其形式表现的重要因素,就环境艺术设计而言,文化对其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制约与影响。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不同的地域环境因其文化内涵的不同,所体现出的人文环境特征也有所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个民族、地区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因习俗和地域的不同又伴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也形成了不一样的环境风格特征。因此地域文化在环境中的物化结果,最终形成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外在表现——即人文环境体貌的差异。

文化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综合体,按照传统对文化的提法,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要了解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也应从文化的这两个层次入手来进行探究。

一、文化的物质层面对环境艺术形态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所谓:凡居民材,必因大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在人类聚居、建筑空间等方面自然地理要素始终起着制约作用。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建筑是体现文化的物质层面对环境艺术形态的影响的重要元素之一。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建筑形式多样,民居建筑形态的多样性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好写照。在我国的传统地方建筑的建筑形式处理、材料运用上都体现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东北建筑比较厚重,南方建筑比较轻巧。这就形成了因环境气候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建筑形态。再如我国西北地区四季干燥,多风沙,因此很适合用土坯建房,像山西的窑洞,新疆的土坯房从建筑材料到空间布局都适应了这一地域的气候特征。而我国云贵地区气候多潮湿炎热因此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建筑整体通透轻盈,这样的建筑形态与自然地貌和气候有着深层次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建筑的空间构筑、细部处理上无不深深烙下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印痕。例如建筑的架空、阁楼空间、敞廊与檐廊、挑檐与格栅窗、屋顶的坡度等。

另外建筑的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任何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因此建筑所处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也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乃至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特征,将建筑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与自然的关系相融合。

二、文化的精神层面对环境艺术的影响

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表达方式,无论是宗教文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都成为建筑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因此社会思想意识及民族文化特征对环境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

1、自然崇拜对环境及建筑艺术的影响

自然崇拜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引火器,其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化。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及生存的自然环境萌生了神秘莫测的崇拜意识。对自然崇拜意识的长期积淀进而内化为不同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生态文化观和特有的地理环境观。独具藏民族特色的林卡艺术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藏族林卡是藏民族创造的园林形态,是依托大面积的绿色自然环境,形成以非规则式布局为主体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蕴涵了藏民族审视高原自然环境的空间意识,是藏民族心目中理想景观的现实神物。其特有的艺术特征与藏民族自然崇拜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崇拜对建筑的影响仅从我国古典建筑的大屋顶形式就可窥见一斑。我国先民崇尚凤鸟,大概因为凤鸟能在天空自由飞翔、更接近伟大的自然神——太阳,进而将凤鸟通过符号性的象征赋予其天空、太阳的隐喻。在建筑屋顶的形式与结构的表达上充满了这种隐喻的意味,那飞挑的屋檐更像是羽翼的象征。

2、生活习俗及图腾崇拜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在环境艺术当中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也可以说是地域民俗风情的体现。在我国不同的民族建筑中,其用以装饰的吉祥图案就把这种民俗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五翎”(指“五伦”)的凤凰、白鹤、白头、鸳鸯、燕子组合的图案,就象征儒家严格而有等级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种伦理关系;狗的不侍二主喻为忠、羊羔跪而吃奶喻为孝,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等等。还有道家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使追求长生成为了普遍的人生目标,于是就有“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吉祥字样以及“五福捧寿”、“群仙祝寿”、“寿比南山”、“松鹤长春”等吉祥纹样。传说吃蝙蝠肉可以成仙,蝙蝠图案成了吉祥的象征。这些名目繁多的吉祥图案被大量应用于各类装饰构筑物之中,成为民俗文化的一大特征。

图腾信仰,即图腾崇拜,是古代大自然信仰中发展出的信仰形式。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的译音,意即原始时代的每个氏族部落,都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以至无生物作为保护他们的象征或标志,因而这个氏族或部落视之为忌物,信仰并崇拜它,以促使氏族或部落的发展或繁荣。如侗族人所崇拜的图腾图式主要有龙蛇,尤其对龙图腾意象的文化表达,风水、民居、寨门、风雨桥等无不与龙的喻象有关。鱼也是侗族的主要图腾之一,在侗乡处处可见鱼的形象,以鼓楼的雕饰彩绘最为常见。

三、环境艺术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遵循原则

1、 遵循地域文化的本意内涵

任何一个地域的文化都是经过千百年来不断沉淀传成发展下来的。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的号角吹响了很久,但是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确立,反而更多的表现出来一种弱势文化的味道,它自身的特色,在多种社会因素尤其是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容易被忽视,丧失文化上的识别性。因此在设计中遵循地域文化的本意内涵,而不是过于追求摹写符号的表象形势,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性发展重要条件。

不同的地域环境,无论是在何种文化脉络下成长的,其形体环境均能自然而清晰的展示它的特色表达其文化上的魅力。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只有准确把握并挖掘地域环境的的文化特征,才能使其的设计富有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文化的内涵,做到科学利用,合理传承,使不同地域的环境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延续。在设计中肤浅而表面化地运用传统符号和艺术形式只能是表象的对文化的理解。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的融合要理解传统形式中的内涵,深入分析和提炼其精华,运用不同的设计语言,表现其文化内涵、人文意境和美学特征。

2、尊重人们的生活习俗及审美习惯

不同的地域环境因自然环境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从而伴生了不同的民俗风情,也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标准首先要满足当地居民的习俗及审美习惯。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人们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的思维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郁民族精神的、意境深邃的设计作品,才能形成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

3、尊重地域的自然差异符合自然规律

地域环境的自然特征,包括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城市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城市的自然特征是城市形体环境特色的结构层面,一定地域环境的自然特征往往是独特的、无法模仿的,人类在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审慎地“装点自然”。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巧借自然、融于自然、丰富场所、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环境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方能显示出新地域文化的特色,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四、总结

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的关系相对文化而言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而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则是一个特色与内涵的问题。设计是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与延续,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中的体现更多的是文化的意象,使环境具有易识别性及亲和性。在环境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抄袭与模仿是阶段性的,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阶段,一味的抄袭与模仿会使地域文化丧失鲜活的生命力,破坏文化环境的生态性。只有立足于本土、坚守本源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合理的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

参考文献

[1] 祝后华《自然崇拜意识中的藏族林卡艺术》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29卷第6期

第6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建筑艺术魅力;本质;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方法论

The Analysis and search of Architectural art Charm

Lou Shi-feng

( Pingdingshan City Planning Bureau Planning Center, Pingdingshan,henna 467000 )

【Abstract】Th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cont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auty effect, aesthetic power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movement;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updated change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architecture artistic charm of static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artistic charm,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roups in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methodology describ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with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art contains the charm Some clues.

【Keywords】architectural art charm; nature; static analysis; dynamic analysis; Methodology

1.前言

建筑艺术的魅力不仅是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建筑艺术欣赏者刻意探寻的秘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与探寻建筑作品蕴涵的艺术魅力的一点线索。

2.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

建筑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是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表现的统一体。因此,研究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就必须把它置放在整个建筑艺术活动的审美调节机制之下来考察、研究建筑艺术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建筑艺术魅力只是建筑作品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中介,它不是建筑作品自身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审美系统复杂运动的产物。

2.1建筑艺术魅力具有系统性、多因性、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艺术魅力是建筑作品的美感动力系统,它产生于美的整体性,每个建筑作品的魅力都是一个系统,要揭示一个建筑作品的魅力的本质,就必须要考察它的系统结构。多因性是指构成建筑作品魅力的美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动态性是指艺术魅力表现为审美主客体在审美环境的作用下辨证运动的过程,它是动态发展着的。建筑艺术魅力的上述特点告诉我们,要弄清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系统结构。

2.2建筑艺术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建筑作品的再现因素、评价因素和表现因素构成了这个结构的三个方面。这个三维结构在运动中产生出三种不同方向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表现为三种审美形态,即由建筑作品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愉悦性因素、由建筑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认知性因素和由建筑作品的情感性所产生的感染性因素,这就是建筑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建筑艺术的魅力,就是建筑作品审美形态的深层结构衍生出来的复杂功能体系所激发出来的综合美感效应。

2.3我们把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界定为美感效应,就是说,艺术魅力并不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客观属性,而是人对建筑作品的审美关系的产物,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它是发生学的概念。因此,分析与探寻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不能仅仅到建筑作品中去寻找,而应该在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寻求解释。同时也必须借助辩证逻辑的方法,根据它的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它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建筑艺术魅力的静态分析

3.1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建筑艺术魅力是建筑审美主客体辨证运动的动态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探寻建筑艺术作品的审美素质与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我们首先应对引起美感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静态的分析。

3.2艺术形象是建筑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建筑艺术的魅力实际上就是建筑形象的魅力。建筑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作品产生美感效应的四个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处在艺术美的整体结构之中,是建筑作品产生魅力的内在根据。

3.2.1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审美素质,是历史的真实性与心理的真实感的统一。它由细节的具体性、特征的鲜明性、内容的逻辑性、关系的整合性和价值的协调性五个因素构成,是现实感、真切感、逻辑感、生命感、历史感的综合。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感知的表象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知觉功能,使欣赏者产生某种如临其境的幻觉,从而激发出再认。

3.2.2新颖性。

审美感受的独特和艺术表现的新颖,也是建筑作品的基本要求。形象的个别性、变化性和表现的独创性构成了建筑作品的新颖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想象的自由性,激活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了涉新猎异的满足感。

3.2.3动情性。

情感的深沉、情感的丰富、情感的辩证、情感的凝聚和情景的交融是动情性原则的五个具体要求,它构成了建筑作品的动情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情感的动力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不由自主的情感陶醉,因而建筑作品具有感染力,激发出欣赏者的移情。

3.2.4蕴籍性。

蕴籍性指的是建筑作品生活内涵表现的基本原则。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理解的非概念性特征,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理解因素,使得艺术形象的认识性因素与欣赏者的审美理解的功能相契合,从而获得回味的。

以上所说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艺术作品的四种基本的审美素质,它们的复杂综合正是艺术魅力的内在根据或产生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作品的信息状态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功能状态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审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当然,这种联系在建筑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表现形态是极其复杂的,故必须在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中才能看得清楚。

4.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

4.1建筑艺术欣赏活动包含着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心灵化的过程,一是欣赏者审美能力外化的过程。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作品的审美特性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契合之后产生的,因此建筑艺术的魅力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不是既定的、而是发生的,不是先验的、静止的美感结构的复演,而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

4.2建筑艺术魅力生成的动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二是欣赏者的个人条件;三是欣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魅力的产生就是这三种动因获得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魅力的发生,是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包括审美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和伦理道德结构等)与欣赏者的心理组织功能(包括对刺激的同化和异化机能)共同对建筑艺术美的信息系统在审美场(包括社会环境和具体欣赏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心理组织过程之后所产生的美感效应。从以上艺术魅力生成的心理机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魅力形成的过程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进行;二、心理组织功能和心理文化结构始终成相辅相成;三、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起主导作用。

4.3心理的层次之外,历史的层次也不容忽视,建筑艺术魅力的生成是人类建筑历史不断发展的伟大成果。从宏观角度看,人类审美的总体实践逐步赋予了人类审美感官和审美直觉力;从微观角度看,欣赏者个体的每一次欣赏实践都能够发展和完善他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艺术魅力的形成,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和心理的组织作用的基础上,欣赏者的审美感知图式对建筑作品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美感效应,是审美动力系统运动的产物。

5.建筑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

5.1建筑艺术作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是超意识形态的抽象形式,即符号。作为建筑师创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观念性的,独特的;作为欣赏者欣赏的起点,它又是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媒介,可以成为被不同的欣赏者共同用来寄托情怀的抽象形式,具有符号性的特征。

5.2建筑艺术作品是通过概念逻辑的告知、艺术形象的象征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三个层次来分别传达它的语义信息、形象信息和形式信息的。概念逻辑的告知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两个层次的信息传达都畅通无阻,不需要中介,而艺术形象的象征这个层次的信息传达却需要借助形象体系这个中介来进行。一方面建筑师用形象符号系统作为外壳包裹着观念内容;另一方面欣赏者为了超越形象符号系统的不确定性,又把它作为生发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外壳,即表现的媒介。正应为这样,建筑作品才具有了观念性和符号性统一的两重性特征,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的建筑作品必须首先过度成为激发欣赏者展开经验联想和情感表现的符号,欣赏者借助于这种符号的媒介重新创造一个渗透着欣赏者自己的观念内容的审美意象。这种符号性能够使作品超越自身观念内容的个体性局限,普遍激起欣赏者群体进行经验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建筑作品成为欣赏者个体经验与情感的异质同构的象征。因为是异质同构,故不求经验和情感的完全契合,只求结构特征相似,所以同一作品可以与不同阶级、民族和时代的欣赏者建立起感情的联系,从而产生普遍和永恒的魅力,这就是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艺术魅力的普遍性、永恒性并非来自建筑作品自身的某种客观属性,而是来自艺术欣赏中的象征表现运动,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社会性的象征功能。

5.3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艺术启示力,即具有超越作品内容自身的具体性而指向无限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容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它能过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建筑艺术欣赏的中心任务,就是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启示力。

6.建筑艺术魅力探寻的方法论

6.1建筑艺术的审美结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是建筑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所唤起的深层意象;二是建筑作品的意象所指示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生活内容和建筑师个人主观的理解评价;三是建筑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即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的象征意向。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架构起了建筑作品的哲理和诗情,其基本性质是建筑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其依托是建筑作品个性特征表现的鲜明性,其表现形态则是从建筑作品个性特征中抽象出来,能够超越建筑作品自身特定历史内容的局限性而指向无限暗示性的象征意蕴。它是建筑作品触发欣赏者联想和想象的媒介,是建筑艺术启示力的源泉, 是建筑艺术不朽生命力的基因。

6.2建筑艺术的三个审美层次,决定了建筑作品欣赏必须按照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和建筑形象的感受、对建筑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建筑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步骤进行。真正意义的建筑艺术欣赏,必须深入到建筑作品所涵括的象征意蕴之中。因此,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就必须运用新的方法论原则,即“远观”、“圆识”和“静悟”。

6.2.1 所谓“远观”,就是把建筑作品中复杂的多样性还原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审美观照,然后考察其内容、情绪是否展露得有序、和谐与完美。

6.2.2 所谓“圆识”,就是多侧面、多角度、调动各种经验知识去理解、认识建筑作品的内容。

6.2.3 所谓“静悟”,就是在欣赏中全神贯注,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让自己的心灵完全融入艺术形象之中,进行超实用的观赏,同时又融入自己的经验,在凝神观照中进行心灵的象征表现活动,从而对建筑作品内容达到超出表象的理解,彻悟出深刻意蕴。

7.结语

建筑艺术的魅力是一个永恒而神秘的话题,它是一种综合了社会物质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美感效应,它所涵括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因此,对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漫长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为此而付出艰辛和不懈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世纪;罗马风建筑;哥特式建筑;基督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89-03

一、“千年中世纪”真的是如此黑暗吗?

(一)“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顾名思义,就是“中间的世纪”,它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Giovanni Andrea提出的,意在指“介于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中间的那段时期”。“中世纪”也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四大历史时期之一(古典时期、中世纪、现代时期、当代时期),一般认为该时期的起始时间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束时间为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期间历经大约1000年,故后人称其为“千年中世纪”。

(二)“黑暗”的中世纪

从最开始得名的时候,“中世纪”似乎就背上了贬义的内涵,并且后人多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千年中世纪背上了如此“黑暗”的名声?

众所周知,在“中世纪”之前,欧洲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这两大文明可以说是欧洲文明的鼻祖,也是近现代欧洲文化的基石;在“中世纪”之后,有令后人记忆深刻、几乎影响欧洲近现代文化格局的“文艺复兴”。因此,这夹在中间的1000多年,似乎就显得“黯淡”了许多,后人索性直接称其为“黑暗的堕落期”。

另一方面,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统治整个社会,包括文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必须遵从基督教文化的规定。教会在整个社会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人们所有的言行都受宗教神学思想的控制,并且根据教会规章,依据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情况,人们被分为不同的阶级。总而言之,中世纪的社会“神权”统治着一切,“人权”被完全束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文化都必须遵从基督教义的规定,而基督教文化是反对一切“古典文化”的,他们将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文化全部销毁,并禁止一切反对基督教义的文化行为。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看,“中世纪文化”与“古典文化”完全对立,并禁止一切反对其教义的文化存在,确实是文化的悲哀,也足够“黑暗”。

(三)艺术的繁荣

但是,抛开文化范畴,“中世纪”在其他一些领域,特别是艺术领域,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从艺术角度来看,中世纪艺术可以说达到了西方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更为当代艺术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黑暗的中世纪也有其光辉的一面,那就是艺术。

为什么中世纪的艺术会如此繁荣?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文化就是基督教的文化,教会统治了一切。教会需要一个宣传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更好地来传播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媒介是什么呢?答案是艺术!因为艺术具有沟通和装饰的功能,还具备其他如宣传、纪念、评论社会、解读现实、表现美等功能。在文盲率超高的中世纪,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宗教思想的宣传,的确是一个绝佳的手段。

(四)建筑艺术对于基督教文化的重要性

教会为了更好地宣传基督教文化,利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段,其中建筑就是一个典范。相比较其他的艺术手段,例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建筑能够更好地诠释基督教的内涵,也最具持久性、保存性,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更容易观察和识别。

建筑和宗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感情和对推动建筑艺术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上帝是人的精神产物,人住在屋里,当然也要把上帝安顿在建筑空间内,所以,一切宗教都是建筑的宗教。

中世纪建筑风格的代表,非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莫属。接下来,我们通过解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基本上就能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内涵及其转变了。

简言之,“千年中世纪”并不是完全黑暗的,中世纪的建筑艺术就是“黑暗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艺术以及现当代建筑艺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考。

二、罗马风建筑――欧洲中世纪第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

(一)罗马风建筑的来历与兴起

罗马风建筑,又译为罗马式建筑、罗曼建筑、仿罗马建筑等。“罗马风”,是法国历史艺术家科蒙于1824年最早使用的一个词。他用这个词表达一种受到古代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主要指表现在建筑、雕塑、绘画以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风格。

罗马风建筑,与古代罗马建筑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西方中世纪早期教堂建筑的一种流行风格,盛行于9-12世纪的西欧以及北欧的部分地区,并在11-12世纪,在西欧、北欧,以及没有受到拜占庭艺术影响的东欧地区广为流传。

罗马风建筑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中世纪狂热的宗教风潮。中世纪是基督教崇拜的时代,人们需要建造教堂举行宗教仪式,以此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另外,当时贸易路线的开通,促使宗教活动家们相互往来,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教堂建筑,对罗马风教堂建筑的形成和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基督教会在当时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领袖,占有社会财富的一半以上,故教堂和修道院以及后来发展的城市住宅成为罗马风建筑的主要类型。

(二)罗马风建筑的主要特征――“又矮又胖的丑男”

罗马风建筑借助早已式微的古代罗马建筑技术与艺术手段,吸收了拜占庭等东方艺术的元素,力求适应受基督教支配的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的需要。这种建筑风格以教堂建筑为中心,形成了圆拱、厚墙、巨柱、交叉圆拱顶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1、是一种多种建筑风格的复合体。它糅合了之前加洛林艺术、奥托艺术、拜占庭艺术和日耳曼建筑风格,但总体上继承了古罗马半圆形拱券结构,窗、门和拱廊,普遍采用罗马式半圆拱顶,以一种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

总而言之,哥特式教堂通常建造地又高又细,十分地修长轻盈,并且营造出一种飞天的感觉。与之前的罗马风建筑相比较,哥特式建筑系统地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并以明亮的彩色大玻璃窗,取代了罗马风建筑厚重的墙体。这种建筑样式,比罗马风来得空灵、纤瘦和高耸。为了追求高直形象,其构件都做得细长,不像罗马风那样壮实、敦厚。如果说罗马风建筑是“又矮又胖的丑男”,我们形象地将哥特式建筑比喻成“又高又瘦的美女”。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哥特”这个词最初是由意大利人喊出的,他们将这种与“传统、经典的古罗马风格相异的建筑风格”称之为“野蛮人的艺术”。因此,受早期罗马式建筑风格和古典艺术的影响,意大利人始终没有完全接受哥特式建筑,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在意大利很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建筑。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通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差异,在标准结构与当地特色文化的结合中产生了一些不同的风格。

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非米兰大教堂莫属。这座被马克・吐温称为“用大理石写诗”的教堂,是“米兰精神的中枢”,也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世界第二大教堂。

(三)哥特式建筑中基督教文化的变化――飞向天国,人们需要更好地接近上帝

哥特式建筑形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高直的形体,玲珑剔透的装饰,表现了崇高、神圣、与天接近、超凡脱俗的效果,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用神权思想来统治群众的精神工具。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大,对人民影响很深,宗教色彩必然也要影响着建筑风格。巨大的教堂,在中世纪的城市中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而这种建筑新风格---哥特式建筑的产生,与城市的发展和宗教势力的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欧洲,教会需要用教堂高大向上的形体来表示神权的尊严、崇高,需要用体积庞大的教堂来容纳众多做礼拜的教徒。

从宗教本身看,高耸的教堂建筑形态,更能表达基督教的内涵,它象征宗教的至高无上,也表达信徒赎罪升天的感情和精神追求。如果说罗马风建筑体现的是坚固厚重、踏实敬重的威严感,让人类感觉到“上帝与人同在”的话,那么哥特式教堂展现出的“向上飞升”与“超凡脱俗”的幻觉,则完全符合封建国家和教会以宗教的观念从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需求:上帝高高在上,人类如此渺小,走进哥特式大教堂,人类可以更好地接近上帝,读懂上帝,向天国靠拢!

四、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更加追求和享受精神生活。学习西方文化,了解欧洲风情,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赴欧洲参观游览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人们来到欧洲,参观欣赏一座城市的时候,通常最先、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城市的建筑物。因为相比较其他的艺术手段(绘画、雕塑、音乐等),建筑能够更好地诠释文化的内涵,也最具有持久性、保存性,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更容易观察和识别。如果能够通过对眼前建筑风格的分析,体会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那么学习一种新的文化将变得更加简便、更加迅捷,也将更加有趣。笔者希望大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领略欧洲建筑艺术的魅力,让旅行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大致了解欧洲文明的精髓――基督教文化。

参考文献:

[1] Piero Adorno e Adriana Mastrangelo, Arte―Correnti e artisti, vol 1, Dalla preistoria al primo rinascimento, Casa editrice G.D’Anna Messina-Firenze, 1994.

[2] Marcello Tomei, Tutto Architettura―Studio, riepilogo, sintesi, Deagostini, 2010.

[3] Carol Davidson Cragoe, Leggere l’architettura―La grammatica degli edifici, Logos,2010.

第8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风格与文化的探索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在十几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对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对主要表现的装饰内容的风格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在此列举较为典型的工程实例,一为中国传统风格的“九华山庄”工程,一为近百年的欧洲新艺术派风格的一类保护建筑“龙门大厦贵宾楼”工程,以总结、剖析在实践中如何将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风格与文化的结合,从而达到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以及创造出理想的文化氛围和使人震撼、愉悦的空间。

二、实践中的体会“九华山庄”装饰工程(北京)1996年 座落在北京小汤山温泉疗养区的“九华山庄国际保健俱乐部”地处龙脉,上风上 水,为明清两代行宫旧址,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采用皇家园林的设计风格,环境清幽雅致,五星级酒店管理标准,集保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度假乐园。我公司承建是整个“九华山庄”的核心部分,俗称“五大殿”。

五大殿由主殿和四座偏殿组成。主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设计为丁字形。在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对功能及空间组织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在功能分区上以大堂所在中间正殿为中轴线,咖啡区及总台接待区分为两侧,多功能厅在后殿,餐饮区、医疗保健区分别在左右殿,线路清晰,功能明确。

殿内装饰设计遵循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表现手法有机结合的原则,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我们把传统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归纳整理,让繁锁的雕梁画栋符号化,让久远的历史文化气息隐隐在地面、天花及四壁中流淌,通过意会达到交流。由此我们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檩椽、柱式、栏杆、垂花、雀替、挂落、抱鼓、美人靠等,以美的联想,严谨的法度,对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进行了艺术形象的重构,对传统造型中的线的表象提炼加工,变的简洁、挺拔。对具象的元素处理,升华为抽象的符号。大堂主墙面迎门而立的壁画,表现了羲与女娲的形象组合,用青铜铸造,古风颇浓,与光滑的墙面形成对比,夺人注目,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两侧横梁用印度红石板贴成,石板上凿有古代图案中夔纹与凤鸟纹,形象优美古拙,配合设计所选用的各种装饰材料,经过工匠的精雕细刻,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九华山庄”装饰工程是我们把握具有传统风格的神韵又富有时代感的较成功的作品,在此工程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追求神似,追求意境,表达储蓄与神秘,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吸取中国传统风格及文化的“神韵”,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以现代设计意识与传统风格有机的结合,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此项工程的作品图片被编入建设部主办的《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作品集锦》大型画册,并参加了中国首届建筑装饰成果展览,编入《中国建筑装饰优秀作品选集》一书。

历史沿革 该建筑始建于1901年,1903年落成,为中东铁路宾馆,也是当时最豪华的宾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一度改作临时野战医院。1905年为沙皇俄国护路军司令部。1906年为沙皇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年改为沙皇俄国军官俱乐部。1921年成为中东铁路公司理事会办公楼。1926年5月开始第一次大修改造,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工务处承建,1927年11竣工。

1935年满铁接收中东铁路后,于1936年6月对这座建筑进行了第二次大修改造,于1937年改名“大和旅馆”并正式开业。(当时东三省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处均称“大和旅馆”的建筑)张学良将军,爱新觉罗

溥杰等政要曾下榻此处。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哈尔滨,接收东北铁路的干部大部分住在这里。1950年该建筑划归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接待来华苏联军事专家的专家楼。1968年归还哈尔滨铁路局,初期为铁路医院,同年末改为铁路局招待所,并确认为一类保护建筑。1995年6月并入龙门大厦。

1996年9月开始历史上第三次大修改造,由我公司负责设计、承建任务,改名为龙门大厦“贵宾楼”。我们本着保护历史,继承文脉,创造时代精品的原则,使这座哈滨最早的豪华宾馆成为哈尔滨市政府拯救重点文物主(索菲亚教堂修复,中央大街改造)的又一举措,溶入抢救城市文化的主旋律之中。

设计措施 由于历史的变迁,该建筑的原始技术资料已荡然无存。我们组织了专家对建筑的现状做了测绘,对建筑结构体系、质量做了全面鉴定,形成了测绘图集和结构检测报告,其结论意见是::“该建筑已使用九十余年,由于使用单位对房屋维护较好,目前基本保持完好,不存在致命损伤,在今后的装修工程中,除局部需对其加固修缮外,主体结构基本不需要做较大的翻修,预期今后在四十至五十年内,仍可安全使用。”据此结论意见,我们在对原建筑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探讨,并请有关专家论证,认为此改造装修要十分慎重,应本着尊重历史,完美功能,努力保持原建筑的艺术风貌,认真发扬蕴藏的文化内涵,体现“风格修复”的设计思想,使其再现历史辉煌。

该建筑是20世纪初哈尔滨出现的一批具有新艺术派建筑风格的大型公共建筑之一。楼高两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黄色粉饰墙面,仿石粉饰的壁柱、阳台、檐口、门窗套等夹有新艺术派建筑特征的曲线轮廓和纹样,篷架檐部铸铁纹样,钢架彩色玻璃的入口雨棚,尤其是铸铁支柱顶端与蓬架连成一体的树枝形支撑,更显见新艺术派建筑处理的特色物装饰手法。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讲是有机统一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正当学院派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盛行之际,一个试图摆脱旧传统束缚创造新形式的新建筑运动已经兴起,哈尔滨出现的新艺术派运动处理手法几乎遍及各类型的建筑物,故哈尔滨享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诞生的这座建筑,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几经变迁,功能异变,有些已面目皆非了。

这次工程设计本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的原则,在解决老建筑增添中央空调、消防、计算机管理等系统的现代化设备设施的同时,着重解决各系统所占有的空间和保持原有岁月风貌及各类艺术造型的矛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智慧,使这次难度相当大的改造装修工程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在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和对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人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在主要的公共空间恢复第二次大修改造时的平面布局,既1935年满铁接收中东铁路时改为“大和旅馆”的时期。室外建筑保持原有风貌,对已经残损部分加以修复、粉饰。

在宾馆的公共空间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有新艺术派装饰特征的装饰及构件,如铸铜转门,理石壁炉,木结构欧拱券造型,充满西伯利亚情调的木装饰,具有巴洛克.文艺复兴特征的木门及雕刻精美的木制构件,极具审美价值的石膏浮雕纹样,金属铸造的楼梯扶手和罗马陶立克柱式等。面对这些倾诉着历史沧桑而又意犹未尽的物体,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各自历史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外观霄壤之别但又魅力不减,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达到整体设计思想,在施工中对已经残损部分及新调整布局而需要贯穿连续的部分采用按原设计手法复制,严格比例尺度制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对雕刻精美的石膏纹样采用拓版手法,尽最大努力恢复原有面目。在整体装饰风格统一和谐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具有典型特点的金属饰物.木雕造型.灯饰.招牌.铁艺制品.布艺.绿化等均为营造气氛.情调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苏联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希斯金.列维坦.苏里柯夫等画家的风景.人物肖像的油画点缀其间,更增添了环境的和谐和蕴藏的文化的研讨。

这项工种的完成,是对保护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探索,是风格与文化的研讨。作为文化结晶物的文物建筑之所以魅力永存,实因文化价值体系的社会意义和人们心理所产生文化价值的判断和看法。该项工程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泽如何促进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其产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作用,推动建筑文化、旅游等诸多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风格与文化的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

第9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84-01

一、室内设计科学内涵

由宏观层面来讲室内设计展现的艺术风格通常可由一个侧面进行相应时期精神生活与社会物质生活特征的反映。伴随现代化社会进程的逐步发展,各个阶段的室内设计势必反映了一个时代进程的历史印记。具体原因在于室内设计总是由施工工艺、具体的设计构思及应用材料入手逐步涉及到具体的内部设施,因此势必同当时社会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及精神生活的具体状态紧密相连。而其在平面设计布局、组织空间设计与处理装饰等层面同样与当时历史阶段的民风民俗、美学观念、哲学思想及社会经济密不可分。由微观层面及作品的个别层面来看,开展室内实践设计的质量优劣、水平高低则与从事设计人员的艺术文化素养及专业素质紧密相连。而各个设计单项实施的最终成果水平、品位则同该类工程项目的实际用材水平质量、施工技术、配置设施状况及业主的关系协调紧密相连。由整体层面的室内设计实践中对具体设计对象的把握依据在于其使用的性质因素、建筑物设计功能以及室内空间状况、客观处于的场所位置、室内空间与建筑物项目工程周遭的状况环境、具体的经济成本投入以及项目工程相应的单方与总投资的标准化造价成本控制。

二、室内设计展现的环境艺术特征与原则

室内设计实践中展现的环境艺术具体通过建筑物客观存在环境、应用特性与相关要求标准利用优质物质手段技术与设计建筑科学原理设计出优美舒适、应用功能全面合理且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精神与物质生活需求的优质室内环境,该类环境空间,包含人性化应用服务价值,可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个性化功能需求,同时还能真切的反映出地域建筑特征风格、区域历史文脉以及气氛环境条件等各类精神因素。由此不难看出树立营造充分满足大众精神生活与物质需求的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目标尤为重要,当前室内现代设计属于环境的综合性设计,涵盖了工程技术与环境视觉等多层面现实问题,同时还包括热、声、光等代表心理环境的意境氛围与物理环境内容及文化内涵问题。创造设计室内环境阶段中我们应在全面保障安全舒适,对人们身体心理健康有益的设计原则基础上,对室内环境作出合理安排,令其不仅满足光照、冷暖等丰富物质功能需求,同时还应适应于建筑工程特性、类别,作出室内氛围环境的合理调整,令其良好满足精神层面的文脉风格功能需求。室内空间是人们长期活动生活的场所,因此室内设计中有关环境内容的设计与人们的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

三、室内设计实践中科学促进环境艺术创新

(一)室内设计中创新应用比兴手法

比兴手法在文学中较为常见,是一类形象生动的思维方式,将该理念创新借用至建筑工程室内环境实践设计中可良好的强化建筑空间室内环境充满感染力的氛围,因此在室内环境实践设计中应科学应用该途径方式良好创造意境。可通过形象的空间环境比附,也可将某类思想或情感予以寄托。例如在公共建筑工程室内的中庭空间设计环节,可创新的将自然界阳光、新鲜的室外空气、水、山石等环境引入至室内环境中,令人们在室内也可以享受到室外自然环境的美妙、生动之感。该类建筑室内空间环境的景物与我国大好河山相比附,营造了室内建筑环境空间的层叠起伏高潮,其飞溅的浪花、潺潺的流水激荡在人们的内心,可激发起他们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与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打造了情真意切的室内空间艺术环境。

(二)适当进行艺术陈设,营造富于创意的室内艺术空间

艺术陈设手段的科学运用主要指借助地毯、壁画、美术工艺品、雕塑与书画等多元化艺术品的适应性布置与陈设提升室内空间设计的整体艺术品味,优化空间艺术设计效果。良好优质的艺术陈设实践设计可全面揭示室内空间真正存在的内涵意义,并将其中蕴含的各类意境美良好的诱发而出。各类艺术品的布置陈设不必非要具有多大的体积或占据多大的面积,只要恰到好处的陈设便能够令其成为室内空间环境吸引人们眼球的视觉中心,在创造意境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筑室内设计实践中我们应适当的进行艺术陈设,例如在庄重的大空间公共建筑礼堂、大厅中为引导人们的视线可在公共楼梯适宜位置进行红地毯铺设,营造肃穆、庄严之感,还可位于楼梯尽端挂设磅礴气势的国画、艺术山水画,渲染空间的艺术氛围与良好意境。同时艺术陈设设计手段的运用还应依据建筑工程的具体用途、特征状况做创新的适应性调整,进而真正营造富于创意的室内艺术空间环境。

四、结语

总之,基于室内设计内涵及环境艺术展现原则特征,我们只有科学应用室内设计优质手段促进环境艺术创新,才能真正展现室内设计的功能优势,创造出富于艺术气息及良好意境的建筑室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