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范文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精选(九篇)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

第1篇: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能力平台 实训模块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是部级示范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有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

1.电子工艺实训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纪、操作规范的职业作风。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职业意识。

为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实训中心结合每个实训模块制定和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并结合技能培训题目,专门设计培养团结合作、求实创新意识的内容,将素质养成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多个技术领域、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的产业。因此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目标确定为:

(1)电子基本能力平台――从事电子操作技工必备的基本能力。

(2)电子专业能力平台――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制造,维护技术人员必须的基本能力。

(3)电子职业能力平台――从事高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和对高新技术设备进行操作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环境对实训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的效果,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均按照电子工厂的环境、氛围设计实施的。

1.实训场地

目前实训基地一期建有三个实训车间,每个车间建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有20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一套工具和一只万用表,可供一个学生使用),总共120个工位,可同时接纳三个班120人的学生进行电工、电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训。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已启动,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和职业能力的培训。

2.实训车间工位的布局

由于电子工艺实训离不开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总装等工艺流程,故将实训车间分成两个区域:装配区和调试区,装配区有40个工位,调试区有6个工位,这两个区域完成的功能、培训目标不同。装配区用于完成手工焊接练习、电子产品装配等过程,调试区用于完成电子产品的测试、调试等过程。

3.实训车间的环境布局

营造一种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对于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实训车间的墙面上悬挂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并布置与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相关的实物(各种电子元器件)展板。

三、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效果。

1.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模拟工厂的管理模式,设立拉长(Line)、总拉长负责制,即每条生产线配备一名拉长(指导教师),指导20名学生的实训工作,各拉长服从总拉长的统一管理。拉长和总拉长都设立了相应的岗位负责制度。

2.实训教学课程及内容。电子工艺实训属于电类各专业最基础的技术层面,也是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已开设的实训教学课程有初级、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实用电工实训、电气工程实训、计算机拆装实训等。将要开设的课程有:集成电路应用实训、彩电维修实训、表面贴装实训、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等。其中初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三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简单电子产品――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六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较复杂电子产品――调频调幅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电路工作点的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收音机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等。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学生实训管理。为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接受实训前的教育,内容有实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安全用电教育等,学生考勤要打卡,上下班各一次,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必须穿工作服,佩带胸卡才能上岗,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实训内容的实施、操作要点,设立一些实训内容专门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学生实训考核评定。学生实训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结果,采用模块考核与评分结合的方法,例如,电子工艺实训成绩100分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职业道德素质考核占30分,操作技能考核占70分。在教学内容的实施操作中,始终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在实训的全过程中,培养出工科电类、非电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四、在实训教学中完善实训教学文件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了实训教学文件。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应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此,实训中心把教师分批送到电子工厂参加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电子工艺生产实习,熟悉工厂生产程序及全面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从电子工厂引进技术人员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取得技能资格认定,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电子工艺实训面向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学生。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岗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因此,经过正规培训并获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配合信息产业部进行相关的技能等级鉴定方面的工作,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后,还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这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短短两周的实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东西,有岗前培训之意,这适应2l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陈桂珍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

第2篇: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范文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实质性模式转型的新阶段,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这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这一模式转型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坚持教育教学过程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要求和“准职业人”的原则,强化市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关键举措是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五大原则

一条主线的原则: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教育这一主线,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实到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这个根本上来。两个加强的原则:即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不但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数量,还要从教学过程中多涉及材料、工艺、设备等内容入手,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的针对性和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适应性。三个结合的原则:三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相结合。四个突破的原则:四个突破是指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课程界限,突破传统的课堂界限,突破传统的考试方式。五种能力培养的原则:五种能力是指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新技术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能力。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到三年的教学全过程,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活动全方位着手,不拘时间地点,特别要注重生产一线所需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目标———“五会”即会电子线路的绘、读;会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和SMT操作技能;会常用电工电子仪表的使用;会EDA仿真软件;会家用电器和手机的维修保养。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关键能力目标:电子识图能力、电路设计能力、设备维修能力、工作沟通能力、技术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程项目运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

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电子装配工、电子厂的QC和IQC、维修工、售后服务生、助理设计员、仓管、生产技术管理员等。

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考核方法的八个结合:平时与终考相结合;技能与态度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与考证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工艺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

5•电子电气实训中心的整合改造的四个特点:做到“新、老、特、齐”,新是指要有最新的工艺与设备供学生实训,老是指要能反应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特是指要有特色实训项目,齐是指要能满足应用电子专业基本核心技能的全面培养的要求;技术按10个能力模块分馆;馆内专业职业氛围明显;馆内实训岗位尽量按职业标准设置。

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电子产品制作、生产、销售流程所需的装配工、质检员和维修工等岗位为培养目标,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与素质的训导融入到各个教学实训环节中。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完成电子元器件识别、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和单片机应用技术等项目训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校内生产性模块实训,完成SMT、机床电气控制实训、数字视听技术和电视技术应用、手机维修实训等项目训练,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校外顶岗实习和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训,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际电子产品生产与制造企业中,完成从学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掌握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实训的方方面面,健康人格、阳光性格、严谨态度、团队精神是企业优秀员工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作为社会人应当具备的品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图略)

第3篇: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范文

电工电子专业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坚定“产教结合,突出技能,强化实践,资源共享”的办学定位,为电子加工制造业培养有道德、有技能的一线优秀操作人。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为主线,为满足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实验、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的教学,建立理实一体化电工电子实验室,为行业的科研、生产、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社会技术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对社会承担培训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氛围的实训条件,并为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场所,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研究的背景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以及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大纲为依据,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根据专业建设需求,以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技能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

三、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1.具体目标

以电子专业建设为主线,建设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在满足电工、电子专业实训需求同时,为行业的科研、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引企入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1)建设电子产品生产技能实训室,主要包括电子专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岗前培训实训室。

(2)建设电气技能实训室,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继电器控制系统及变频器控制等项目的实训。

(3)扩建单片机应用实训室,主要任务是满足学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学习并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为生产、科研提供条件。

(4)在原有电工技能实训室和电子装配实训室中增加计算机及大屏幕等设备以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2.实现功能

(1)专业课程实训。能够完成电子专业文化知识普及、常规课程所需的专业实践教学。

(2)专业技能实训。能够完成毕业前电子、电气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实训,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3)提升专业能力。学生能够完成电子、电气专业实训项目,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毕业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四、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

1.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1)有用。实训基地设备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教学的实际,确保建成后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切实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

(2)实用。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相一致,确保建成后实训基地的实用性。

(3)够用。实训基地建设在保证先进性的基础上不盲目追高、追新,以满足专业教学、服务社会、服务教师为原则,避免资金过度浪费。

(4)应用。实训基地建设要依据电子企业的生产实践,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

2.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要求

(1)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社会需要相结合。通过建设电子实训基地与相关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师资、技术、设备、人力等资源共享。

(2)实训基地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信息化程度,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适应,充分考虑教学仿真系统与实训设备的衔接。

(3)实训基地建设与服务教学、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相结合。建设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既能够面向学生开展技能训练、职业资格培训,又能面向电子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同时面向社会提供电子专业技术服务和培训场所。

(4)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相结合。相合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不能只满足单一专业的需要,就同时满足相关专业建设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一专多能,满足学生学习通用专业技能的需求,拓宽了就业渠道。

(5)实训基地建设与师队伍建设相结合。通过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使大多数电子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明显得到提高。

(6)实训基地建设与教研相结合。通过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从参加企业实践、调研、论证,到制定建设方案、确定模块,提高电子专业教师的研发能力。

(7)实训基地技能鉴定与岗位相结合。能够承担电子、电气的从业资格培训及考试鉴定工作,将实训基地技能鉴定与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相结合。

3.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方案

(1)建设规划。电子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电子等相关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践教学单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电子实训基地应满足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企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变化的需要。

(2)建设项目。为了便于学生了解电子企业的生产流程,熟悉电子企业的生产环境,建设一条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流水线采用电子企业常见的结构型式,全面模拟电子企业的生产流程,使学生在校就能掌握电子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生产流程,从而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4.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

(1)运行模式与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管理和维护好各实训室的实训设备,维护好实训环境,保证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进行,并降低设备维护费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资源和教师资源,实行实训室全天开放,满足实训教学、培训、教学研究等需要。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对外技术服务领域和社会知名度,使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制定并严格执行《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维护责任制》《实训课课堂质量监控制度》《实训基地学生管理要求》,细化到每个项目、设备,信息化、制度、评价体系,依托基地项目教学等。

(2)校内外培训与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特别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应用服务,利用实训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不同程度地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提供咨询与培训服务。

(3)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在实训基地建设得基础上,充分发挥关系单位的资源优势,与关系单位就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支持学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

第4篇: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理实一体;改革方式

为切实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电子专业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使电子专业的教学更切合中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兴趣浓厚,对理论学习感到比较枯燥,学习难度较大的实际,改善目前学生流失率高的现状,专业部经过全体老师的研讨,决定对电子专业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一定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针对的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 ,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由集成电路或(和)分立元件构成的基本电路单元进行分析和设计,并能够根据实际要求应用这些单元电路构成模拟电子系统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子实训》是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训练课。其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专业必需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单元电路的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测试方法,具备各单元电路操作技能。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及采取革的主要方式

1.教材改革

为使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紧密衔接,让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解决重复教学的问题,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与就业所需专业知识要求,现将《电工基础》和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实训》两门课程内容分别进行整合,形成项目式教材《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在市面上有关《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所谓的项目教材有很多,但大多数都只是简单将电工的基础理论和电工实训内容组合在一起,在内容上还是偏重于理论。这并不符合目前我校电子专业学生实际,为此专业部组织本专业上电工和电子实训及理论课的老师根据上课的实际需要,删除部分比较困难,实际应用较少的电路理论,增加涵盖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训操作的项目,编写出本校的校本将以《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施课程改革后就就采用专业部自编的校本讲义,一个课程由一个教师分项目采取理实一体的的形式完成教学。

2.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体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思想,切实实施理实一体教学,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将《电工基础与技能》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全部教学都放在实训室上,把整书内容分为多个操作项目,分项目进行教学指导。对每个项目所包含的基础课程中的一个或多个重要知识点,联系实际操作再进行理论学习。用这种方式既解决了《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的问题,也推动了理论学习,从实践到理论,又由理论到实践,这必定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3.教师综合教学技能的培养

现在电子专业教师,有些常年只上基础课程,很少实训,为能胜任课程调整后的教学任务,需要对上基础理论课的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但是目前电子专业在职教师15人,要担任一、二年级共17个班的教学工作,平均每人每周22节课,大部分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很难派出更多的人出来培训或学习。因此我们考虑采用以“老带新”的形式。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步骤

由于此次教学模式改革,牵涉多门课程和多位任课教师,具体的实施过程分四步走:

第一步,教材编写。2011年7月,国家示范校建设开始后,经学校领导审核通过,专业部就已经组织相关教师将这几门教材进行整合,按照学校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一些简单且适用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完成,正联系出版社准备出版中。

第二步,实训设施设备的完善。为满足上课的需要,学校增设了三个电工实训室(励志楼502、505、407)和两个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励志楼401、402),为这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但在基础课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动画、投影示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训效率,对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也为这几个基础实训室配备了投影设备及教师示范工作台。

第三步,教师培训。基础课老师要能胜任理实一体的教学任务,肯定需要大量的培训和长时间的学习。但是面对课时量重、专业课教师严重紧缺的现状,专业部组织上基础课的老师在这个寒假期间(2012年1月——2月),对下学期教学中的实训项目,逐一练习,通过亲自实践练习、熟悉实训内容,总结实训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和问题。除此之外还采用了以“老带新”的方式,即安排一个长期上实训的老教师带一个上理论课的新老师,开学后,把老教师的课安排在 周一至周三,新教师的课安排在周三至周五,这样理论课教师可以先去观摩老教师上实训课,再来给学生上课。通过实训练习、观摩实训的方式,让理论课教师尽快胜任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

第四步,实训项目材料的准备。在寒假期间,专业部负责人要把下学期,需要实训项目的所有器材、耗材准备齐全,然后每一个项目相应的元件、材料配齐装袋,教师上课时只需按人数领袋数就行,避免理论课教师对实训内容不熟悉,元件装配不奇的现象。

四、实施理实一体教学课程的考试安排

这两门课程考试按照项目采用实训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共要求完成五个项目的电路安装,《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全部共需完成五个项目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每进行完一个项目,就按照KOMET测评能力级别和指标测评一次;并将每次的考核成绩纳入总评分数,期末进行总评。每个项目考核中实训考核80%,平时成绩占总评分的20%(其中出勤占5%,实训报告占5%,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占10%)。

【参考文献】

第5篇: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 中职 中级维修电工 教学改革 模块化实训 任务驱动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确定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应取得“双证”――毕业证和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而成为实训中级维修电工并获取中级资格证是取得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的前提和基础。

以前,本院的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完全是照搬技校的方法,先上理论,再进行实训。其特点,一是实训时间长,二是实训项目重复交叉。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一名熟练电工虽然有效,但存在严重缺陷:①理论与实践脱节,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和机械式的实践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②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③实训时间长,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④实训项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与时俱进。因此,改革中级维修电工教学内容和实训模式势在必行。

学习情境的选取职业资格标准对中级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要求主要分为以下两项,一是安装、调试操作技能,二是故障分析、修复及设备检修技能。围绕这个标准,并根据调研得到的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同时考虑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我们对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内容进行了取舍。装接电气控制线路配电板,车间低压动力、照明电路的安装、检修,检修、修理各种继电器装置,检修和排除典型控制线路的故障等项目安排到电工基本技能实训中完成(考取电工操作证);拆装中小型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同步电动机等项目调整到电机实训中完成;同时增加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和小型PLC技能实训,以适应科技生产发展的需要。交磁电机扩大机、电磁调速电动机的拆装、检查、修理等项目,因工厂已经淘汰这些设备,所以取消。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电力变压器等设备的修理,其原理和方法同电动机的修理相似,且实训教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也取消。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建设原则,重构了《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了3个实训教学模块、14个学习情境。笔者针对中级维修电工教学不同的实训模块,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模块包括4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是检测与焊接基础,后面的三个学习情境是三个具体的任务,分别对应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晶闸管技术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小型PLC技能实训模块包括了7个学习情境。围绕PLC控制皮带传送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这一职业活动,设计了皮带启停控制、皮带点动连续控制、皮带正反转控制、具有延时功能的皮带往返控制及具有零件计数和显示功能的皮带控制等7个学习情境。机床控制线路维修技能实训模块包括3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是维修基础,后两个学习情境分别选择了M7120平面磨床和Z3050摇臂钻床这两种典型机床的控制线路安装和故障检修作为训练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教师要预先制定教学目标,然后按照做什么(任务)怎么做(准备)跟我想(准备)跟我做(行动)自己做(行动)几个环节展开,最后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合作态度及实训成果进行评估。这种OTPAE(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教学方法不仅规范了教师“教”的步骤,而且确定了学生“学”的步骤,还指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这种一边进行知识讲解和操作示范,一边引导学生同步训练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做三者融合,教为指导,学为过程,作为中心。

模块化的中级维修电工项目驱动式实训教学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我院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开始试运行。迄今为止,在2006~2007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2006~2008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共3个专业、20个教学班进行了教学应用,效果良好。学生普遍认为:通过亲自动手、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只是侧重于从旁指导,使他们有了很多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自己动脑得出结论,动手做出电路板件,不仅可增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2009年5月,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对正在企业实习且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的114名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毕业咨询。结果表明,从事机电和电工电子设备的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工作的学生有55人,占48.2%;85%以上的人认为中级维修电工三个模块的实训经历对他们的就业很有帮助。

《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改革》作为我院2008~2009年度的教研教改项目,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效果显著,解决了三个问题:①对初、中、高级维修电工的电气控制线路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规整,既达到了国家对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要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②将原来的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及中级维修电工中的电子技术实训整合为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优化了教学资源;③引入了小型PLC技能实训,贴近了生产实际需要。

通过本课程改革,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本课程改革,使我院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劳动部,机械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大纲):维修电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劳动部培训司.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3]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审委员会.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现代大职业教育之路[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第6篇: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并将其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不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很少安排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软硬件环境差,实验教师队伍薄弱,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正常、高效开展[1]。

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子系统。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全卫强等(2005)认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建立一套模块化、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训练四大模块。朱庆欢和赵永泉等(2005)提出应以学习单片机和EDA技术的应用开发为主线,构建了由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两大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2]。任国灿和汪宋良(2010)认为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核心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及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并通过实施项目训练、岗前训练、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3]。尚亚蕾和杨彬(2012)建立了以专项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为核心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4]。戚淮兵和肖顺文(2012)构建了“职业+技能”两面并重、“课内+课外”二环节紧密相结合、“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有机衔接的“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5]。贾艳丽(2013)通过企业岗位调研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三层递进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6]。

3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从内容体系和平台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其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核心,实践平台体系是保障,如图1所示。

3.1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可通过分层训练模块来进行合理设计,通过实验、实习、技能培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通常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包括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和PLC和微机操作等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包括电子CAD实习、音频实习、视频实习、SMT制程与维护、电子测量与应用实习、电工中级考核证书实训和电路设计与仿真等。综合技能训练包括电子产品综合设计、电子整机检修调试、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以及各种电子设计竞赛等。

3.2 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包括校内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实施的保障。校内实验室包括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测控技术实验室、EDA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电子综合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整合校外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而建立的稳定的实践基地,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以缩小校内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从而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通常,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全卫强,于粉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朱庆欢,赵永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3]任国灿,汪宋良.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7).

[4]尚亚蕾,杨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

[5]戚淮兵,肖顺文.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咨询,2012(15).

第7篇: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职业技能 职业能力

一、背景

以气动技术、液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相互渗透,综合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业和机械、电子、汽车、化工、材料、食品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该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装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当前劳动力市场急需大批的机电一体化岗位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岗位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

二、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合成的产物,其产品一般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通过相互渗透和融合所产生出来的新一代产品和系统。目前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

三、加强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学习的必要性

1.社会需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21世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企业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但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2.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许多职业中职、中高级技工学校、职业高中、高职高专等院校都开设有机电一体化专业,但各个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一类是侧重于机械专业,另一类则侧重于电气专业,都只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小部分,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无法达到机电一体化技能岗位的工作。导致的原因不难看出,许多学校的学生除了要拿到毕业证外,还必须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机电一体化只是一个专业名称,涉及的知识面广,国家没有这个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工种,因此各学校就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选择其一作为学生毕业鉴定合格的标准,这就使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偏离了机电一体化的本质,学生不能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全面掌握。

3.国家政策

机电一体化职业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开发的新职业项目之一,2006年纳入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为了培养出能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设置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

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现有的专业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强化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取得从业资格的认证证书,为就业奠定基础。

四、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

1.核心技术要求

传统的机电控制技术主要是指以各种类型继电器、开关为核心的继电器逻辑与模拟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机电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传统的机电控制技术与现代检测技术、新型自控元件应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岗位要求从业员工掌握机械传动技术、气动技术、液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变频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机械技术、伺服驱动技术、CAD制图技术等。

2.核心能力要求

具有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运行维护、设备故障维修能力,电工电子及控制技术应用能力,电气设备及控制电路、机械零件的测绘加工能力,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能力。

3.职业技能要求

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应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电工上岗证、中高级及以上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或CAD证等。

五、主要课程及实践环节

1.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CAD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电动机及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PLC工程及技术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自动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维修、变频器应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

2.实践环节

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计算机操作实习、自动生产线实习、机电综合实训、数控系统维修实训、基本维修电工实训、PLC编程与设计实训、变频器实训、触摸屏及网络通讯实训等。

六、就业方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就业范围是面向各行业,主要可以从事以下工作。

一是机电设备的使用、安装、调试、维修与技术改造工作;

二是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与检测工作;

三是机电设备的管理与设计工作;

第8篇: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柔性教学环境;集成化管理;校企共建

电工电子专业基础实验课是高职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下面结合我院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实训基地”)的具体案例,谈谈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体会。

实训基地模式——柔性教学环境

建立柔性教学环境是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验教学任务。

具体思路在柔性教学环境下上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项目导入——先做后讲”等多种教学方式,体现柔性教学的灵活性。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本实验(验证性)、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以全面培养学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具体做法实训基地承担十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从培养适应 现代 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特点,把电工基础、电子组装工艺、电子测量实验教学目标定位为“验证性实验+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把“模电、数电、pld技术、单片机、射频、功率电子”实验目标定位在“验证性实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虚拟测试技术、电子创新实验”实验功能定位为在“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小班化教学。

具体课程(以电子组装工艺为例)(1)在组建时先进行 企业 调研,确定培养目标,重点培养适应企业一线技术岗位(测试技术员、smt技术员、物料准备、qc、qa等)相关的工艺知识和工艺技能。(2)开发实验项目,具体确定的项目:静电防护系统的认识;穿孔元器件与表面安装元器件的识别与简易测试;手工焊接与焊点质量标准;通孔元器件的手工组装技术;表面安装元器件的手工焊接与返修技术。(3)实验教材的开发,结合实验项目以自编为主,同时完成立体化电子教材建设。我们在建设中注重积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电子组装工艺》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二类精品课程,《电子组装工艺》一体化教学与实训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集成化管理体制

集成化管理体制主要思路对实训基地的资源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我院实训基地作为学校一个独立的机构承担实践教学、企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各项工作。实训基地内配备有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设施。为全方位地行使实验基地的各项职能,我们采取了几点措施:

日常管理——集成化集成化管理理念就是体现节约、高效、实用的管理。节约是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条主线,我们采用最小单元的日常管理模式,由实训基地主任、实验室负责人和学生志愿者构成管理团队,电子工程系主任兼任实验基地主任,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担任实验室负责人,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这样能做到及时维护设备和及时修改实验项目,实现高效、实用的管理。学生志愿者由优秀学生担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在充分节约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了向全院和社会开放实训基地的各个实验室。同时承担了职业技能训练、企业员工培训以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等任务。

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和考核。具体的做法:(1)实训基地按学年由系主任召集各专业带头人对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 总结 ,并制定改进和完善计划;(2)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鼓励开展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手段的研究。(3)各专业带头人负责教学的监督和考核。

实验设备管理——导入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目的,是对实验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控制,确保实践教学能正常有效地进行。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我们制定了《采购管理程序》、《设备安装验收管理办法》、《设备操作说明书》、《设备维护保养规范》和《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文件和相应的表单。这些文件对实训基地的规范化使用,实训基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耗材的使用,实训基地场地的安全、卫生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有力地保证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良好运行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与 企业 共建实训基地

我院 电子 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苏州 工业 园区及周边地区先进电子制造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培训目标就必须保证实验室设备配备先进合理,而靠学校投入是很难实现的,如一条smt线需要几百万,有的微电子设备需投资高达几千万。实验基地培养目标要符合企业需要,只有与企业共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我院实验基地电子组装工艺实验室是由nokia苏州公司共建而成。虚拟测试技术实验室是美国ni公司联合实验室。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共建。

“定向班培养”模式它是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企业的一种 教育 模式,是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的教育模式。在“定向班培养”模式方面,我院与德国博世汽车公司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合作。首先,我们坚持互利互惠、双向互动原则,切实从双方利益出发,寻求合作的切入点与联系双方的纽带。其次,为满足企业的培训师资要求,我们和公司签订相关协议,送我院实验基地培训教师到德国培训,让师资质量保持先进性和符合企业的要求,实现双方的长期合作。最后,为保持设备的先进性,我们与公司共建实验室,为了体现双赢,我们让德国博世汽车公司优先挑选优质的生源,组成定向班,并为其提供全面的智力、技术和人力支持与服务,在得到公司充分认可下,换取相应的先进设备。

第9篇: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目的范文

[关键词] 中职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

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福建工业学校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准确把握福建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电控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将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融入电气控制应用(以下简称电控)专业建设中,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实训室与师资队伍建设多方面进行探索。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具体做法。

1 培养目标

福建“十二五”规划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领域之一,以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区域为目标,将福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基地。围绕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根据“海西”制造业基地对电控技能人才的需求,我校确立电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良好工作态度、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能按照供配电系统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具备供配电系统安装、接线与调试、日常运行维护、故障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同时具备中级维修电工证、中级家用电子维修工、电工安全证之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 课程体系构建

电控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装配、调试、检修,供用电系统的安装、维护,次要就业岗位是电控设备销售、电子设备维修。根据电控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走访用人单位,通过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沟通研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列举其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从电控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素质与道德教育为基础,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电控行业所具有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所涵盖的考证知识与技能来确定学习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具体做法是:

2.1 整合课程内容

《自动控制系统装调》在设置上是这样考虑的:在原教学内容这一块,《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单独设立,变频器涵盖在《电力电子技术》内,由于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又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以下简称“PLC”)缺少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传感器、变频器不知该怎么学,用在哪里。考虑到PLC、传感器、变频器这些自动控制设备在企业中被普遍使用,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中已将其列入考证项目。基于此,为了跟上职业岗位的技术需要,把传感器、变频器与PLC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动控制系统装调》课程。

2.2 新设及其他课程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控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调研和反复论证,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电控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如:《电气制图与识图》、《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梯控制维护》等课程。将应用相对较少的《工厂供电》内容进行整理,更名为《供用电技术》,同时与企业合作,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尽量取消单纯的实训和单一的理论课程,建立理实一体、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电控课程体系

3 专业课安排

专业课课程安排见表1。

表1 专业课课程安排

专业课课程 课程安排 合计

电工工艺技术 第一学期,110学时 第一学期180学时

照明系统安装与维护 第一学期,70学时

电子工艺技术 第二学期,150学时 第二学期310学时

电气制图与识图 第二学期,80学时

电机设备安装与维护 第二学期,80学时

电气控制技术 第三学期,100学时 第三学期330学时

自动控制系统装调 第三学期,150学时

单片机应用技术 第三学期,80学时

供用电技术 第四学期,100学时 第四学期300学时

电梯控制维护 第四学期,80学时

电子产品检验与测量,电气产品销售(二门选其一) 第四学期,70学时

强化技能训练 第四学期,50学时

4 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体化课程标准

为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校电控专业教师编写了《电工工艺技术》、《电子工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供用电技术》、《自动控制系统装调》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了《电工工艺技术》、《电子工艺技术》、《中级维修电工训练》、《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指导书》等配套校本教材。同时,根据课程标准选择适用的教材。

5 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师生共同在专业实训室或现场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把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起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如实施《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时,在实训室里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作计划能力、方案实施能力。表2为教学项目设计总表。

表2 教学项目设计总表

6 实训室与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必须加强专业实训室建设,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除配备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照明线路实训室、电机实训室外,按照专业系统教学模块需要建设仿真教学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智能实训室、自动化综合实训室等作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地。专业课的教学尽量安排在实训室进行,由过去的“理论+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转到“手脑并用”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我校电气专业教学部有多名专业带头人赴德国进修,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福建省骨干教师培训”和“中职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又通过校内开展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聘请企业中具备教学能力的工程师、技术能手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并参与校本教材编写、实训室建设、技能竞赛等教学工作。

7 电控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来“教、学、做”理实一体教学活动的实施,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学生在“做中学”,指导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2009年,我校学生参加中职组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010年、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及电气安装与维修(团体赛)项目均获奖。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起薪点和就业质量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