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建筑市场特征精选(九篇)

建筑市场特征

第1篇: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建筑 地域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 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适普性, 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以世界交流和世界技术为条件的现代统一趋势,正超越国界, 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发展, 而个人和民族却仍然被约束在这个界限内。这种思潮成为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然而, 即使在国际主义流行时, 也存在着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的潜流。随着人们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世界化的巨大压力, 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到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 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

二、地域化建筑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 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 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 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

建筑产生于环境中, 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 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 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 避自然之害, 展现环境特色, 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 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 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 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 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 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 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 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 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 反映着民俗、风情。文化根殖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 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 ; “ 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 , 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挖掘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种种方式, 如从地方的气候特征出发寻找地域性建筑文化, 从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寻找失去的建筑文化。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 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 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 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 , 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 发挥创造力, 挖掘技术潜力, 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 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在地域化建筑创作中, 建筑师们总结传统经验, 走适宜技术的道路, 并且积极地融汇各种技术, 推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形态的创造, 出现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设计作品

三、关于我国现代建筑地域化的思考

现代建筑地域化面临巨大困难,那么现代建筑能地域化吗?路在何方?答案是现代建筑地域化只能采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1、隐性继承传统

对传统的继承,除了显性继承,还有隐性继承,即内涵式继承。既然现代建筑地域化不能走显性继承传统的手法,那就得采用隐性继承传统的手法,即分析造成传统建筑形式的内在原因。如吊脚楼这种传统建筑,我们要继承其传统时,不是简单地继承其形式,而是先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吊脚楼这一建筑形式。是为了通风、防潮?还是为了尊重自然环境?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是在解决建筑通风、防潮或尊重地形的情况下,在原有建筑技术手段的制约下形成的一种独特自然的传统建筑形式,并不是为了体现一种文化特意而为的一种形式,建筑文化的东西是在这种形式形成后后人附加上去的。那么,对于吊脚楼建筑应怎样继承呢?如果现代建筑不过分依赖现代建筑技术,能很好地、符合生态地解决当地建筑的通风、防潮和最大限度地尊重当地的自然的地形地貌,即使现代建筑没有继承吊脚楼的形式,那也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是一种内涵式继承。内涵式继承传统,是现代建筑地域化的必然方向,也能创作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象。

2、以人为本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即建筑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而且要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的精神需求。只有满足了差异性的人们的需求,现代建筑地域化才有生命力。所以,现代建筑地域化的正确方向是采用现代建筑材料、技术和建造手段解决好建筑的物质功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舒适性需求;然后,挖掘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独有的特征,让建筑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独特精神需求,现代建筑地域化才不会走形式主义的老路,现代建筑地域化才有出路,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毫无疑问也会产生一种全新的地域化建筑形式。

3、挖掘场所特征

任何一栋建筑都是建在一个特定的场地里,一个特定的场地蕴含一种特定的场所精神。如果我们能挖掘这种建筑场地的场所精神,并充分尊重这种场所精神,使建筑与场所精神合二为一,现代建筑也不会越来越雷同,地域特色也不会消失。建筑的场所精神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周边建筑特色、场所周边交通等要素。如果现代建筑尊重这些要素,建筑的地域特征就会自然形成。比如,莱特的流水别墅充分尊重了场所特征,因而成为了一座举世闻名的建筑。

4、保护和发扬乡村建筑地域特色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规模也是一环环在增大。城市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城市市政投入的加大,因而城市的特征注定城市只能是一个高密度的生活工作场所,城市建设中城市建设用地的原始自然地形地貌的保护存在很大难度,建筑的场所特征容易遭到破坏,场所精神甚至消失,因而城市面貌越来越雷同。但农村不同,它是一种村落聚居的模式,建筑的密度较小,尺度与传统建筑类似,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也存在巨大差异,建筑场地的场所特征容易得到保存,因而传统建筑,特别是传统居住建筑的地域特色容易在乡村建筑上得到体现。目前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重点,应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期,把传统建筑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扬光大,千万不能把城市化的模式用到新农村建设上,那样,农村目前的特色将会消失得一干二净,到时悔之晚矣。

结论

现代建筑技术在运用中的几种地域化倾向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提倡整体的、创新的人性化设计观念。结合地域特殊的自然、文化因素,在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建筑的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形成符合现代生活要求,又能表现地域特点的新的建筑技术表现手法。它将使我们在历经了技术崇拜和技术恐惧之后,重新运用我们的智慧,理解技术、驾驭技术,将技术的发展纳入到人类真实生活的环境中,在建筑与技术的全面协调中,创建人类的理想家园。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特别是最近几年,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税款都以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建筑业具有建筑项目生产周期长、建筑施工企业多而杂,且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不一、工程项目流动分散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为纳税人主观上的拖延和偷漏税款提供了很大便利。如何强化对建安房地产业的税收征管,是摆在当前地税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建筑业市场现状分析

受利益驱动的作用,许多建筑行业的纳税人想尽办法利用政策制度不完善的“天时”和行业特点的“地利”,加上部分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互相配合的“人和”,使得建筑业偷逃税收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相得益彰”。

(一)建筑行业欠税严重

目前建安企业的欠税绝大多数是由于垫资经营和工程款回笼迟缓造成流动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无力缴纳税款或不开具发票,逐渐形成欠税。再加上执法部门对外来施工单位监控不力,使得其工程竣工后很快离开本地,而部分工程款到外地开具发票,欠税难以追缴,甚至形成死欠。

(二)粗放型的税收征管模式,效率较低

由于目前地税机关征管人员较少,专业性管理较弱,征管流程设置尚待科学,各征收单位普遍采取“以票管税”手段,仅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上。税务部门对建筑业纳税人仅从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获取征管信息,只能从整体上掌握其收入、成本、费用、税金、资金流动等财务指标,而对纳税人具体施工工程项目纳税状况如何难以准确掌握。经常发生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未能掌握施工企业完整、真实的纳税和财务情况,给工程税收监控造成困难,税款流失或滞后现象仍很严重。

(三)个别施工单位搞资金体外循环,影响税收监控

由于竞争激烈,建筑市场压标压价、暗箱操作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私营经济建筑企业、个体建筑户、无证包工队为承揽建筑工程,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挂名、挂靠、承包经营等不同的经营方式挂靠在施工资质较高的企业或向其借用施工资质。施工企业向这些建筑队、挂靠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放任自流。使地税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给日常的税款征收和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二是建筑施工企业与建设单位进行工程价款结算时,一些建设单位因资金困难等原因,用材料物资、车辆、房产所有权抵顶部分工程价款。对这部分抵顶工程价款的实物,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不计入收入和相应的账目,形成资金帐外循环。

(四)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

由于建筑企业的各主管部门配合不到位,税务部门与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必要的配合和协调,因此对建设工程的情况不能及时沟通,给税收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一方面在竞招标过程中地税部门存在着空白点。建筑工程实行竞招标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点。在竞招标过程中,建设、计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都参加且分别要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只有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才能参加竞招标。而地税部门不参加竞招标过程,不能从源头上掌握单项工程施工计划,而纳税申报表又未要求纳税人按单项工程进行申报,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施工项目难以进行有效的源泉控管。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未与建设单位建立委托关系、对建设单位取得发票检查不力;未与审计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不能及时掌握竣工工程最终造价,确定最终应缴税金,清缴税款。

(五)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

建筑商作为纳税义务人积极纳税的意识淡薄,对工程收入则是尽量少列,现金能坐支的就坐支,能进入小金库的也绝不入账,或者长期挂在“预收账款”或“其他应付款”账户上,但企业以工程未结算而迟迟不转收入。再者,一些建筑公司对转包工程不进行税款代扣,只提取管理费,在财务核算上编造虚假记帐凭证,虚增工程成本,致使无法完成纳税义务。

二、根据行业特点,寻求合理性对策

通过以上对建筑业市场及其有关涉税事宜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该行业税收征管,规范该行业税收秩序需要采取以下途径:

(一)加大税法宣传的针对性,形成依法诚信纳税的社会共识

有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新闻媒介进行税法宣传,扩大影响面。重视对施工单位,特别是工程项目承包人的税法宣传,把宣传材料送到建筑工地,让承包人知法、懂法、守法,形成自觉纳税的共识,从源头减少偷逃税。抽调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式的税法宣传。使纳税人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自觉依法纳税、社会协税护税的良好氛围。

(二)适应形势,转变观念,创新征管手段

对建筑业营业税的征收管理,实行“项目登记”和“以票管税”相结合的管理制度重点解决税款征收和税源监管问题。建筑业纳税人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后,办理《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纳税登记》,按工程项目申报缴纳营业税。办理纳税申报时,须同时持纳税申报表、《已完工程项目明细表》和《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纳税登记》,由主管地税机关登记、验证并作纳税记录。同时,要求纳税人进行已完工程结算时,必须开具建筑业专用发票;建设单位在结算或支付工程款时也必须以建筑业专用发票作为结算或支付凭证。建筑业专用发票交由主管税务机关保管,实行监管代开制度。如此以来,既遏制了一些建筑业纳税人欠税的连续发生,也可以堵住小型零散建筑单位利用发票偷税的空子,从而管住建筑业税收的源头。

(三)守住源头,密切配合,形成综合治税机制

针对建筑行业的特点,遵循“部门配合,源头控管”的税收征管思路,努力加强各级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在目前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基础上,可积极利用税收征管信息化,与工商、公安、建设局、公路等职能部门建立信息联网。如与建筑管理部门协议,对全市建筑施工工程招投标和承包合同实现信息共享,实行辅助项目登记管理方法,有效控制税源;抓住总承包人不放,要求其切实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对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可委托投资方(建设方)依照工程进度税款,加强与审计部门的配合,在工程竣工进行审计时代扣建筑业税收。真正实现源泉控管。形成部门配合、职能协作、信息共享、控管有效的运行机制,及时掌握建筑业税源信息,切实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推进建筑市场的规范化,使建筑市场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3篇: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学校 “经济、合理、实用、美观” 青少年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070-02

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体现时代精神,贴近青少年心理特征,以及合理的控制造价,成为学校设计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立足于“经济、合理、实用、美观”的设计要旨,希望可以将青少年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发现同现代建筑艺术的空间和形态组织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灵活多变、富有朝气的奇妙空间,做到既符合现代青少年心理特征,又节约造价。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师,本人在短短2年内,有幸参与了上海周边多个新建居住区的学校方案设计,这几个项目大小不一,但其核心问题都是集中在以下的几点。

经济―― 在保证良好的设计同时控制造价;

合理―― 集中紧凑布局,合理分区,便捷联系;

实用―― 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出发,将青少年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发现的心理同现代建筑艺术的空间和形体组织结合在一起;

美观―― 创造一个造型活泼、灵活多变、富有朝气的建筑造型,营造学术气氛及人文气质。

1 设计工程实例

1.1 市属航头基地M-3地块45班九年一贯制

基地位于上海市配套商品房市属航头基东南部。基地东侧为经五路,南侧为纬二路,西侧为经四路,北侧与居住小区相接,为45班九年一贯制。建设用地面积约36480m2,建筑面积18092m2。

以下是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绿地率应达到郊区新建学校35%的要求,而现建设用地面积比规定用地少了7862m2。

(2)由于规模为45班,面积大,功能多,需认真规划,合理布局,解决好学校的出入口设置和大量人流集散的问题。

(3)作为公建配套项目,预算投入有限,因此,在突出建筑形象的同时,通过合理的平面布局,恰当的材料运用来控制造价。

如图1所示。

设计构思如下。

从中小学的心理特征和学校使用特征出发,满足其生活需求的同时,打破了学校的常规布置模式,设计以半圆弧的建筑结合“1”造型的斜插式铺地形式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奋进广场,寓示了每个学生争取进步的精神。巧妙的创造出了校园门口三角形的缓冲地,有效的解决了人流集散及非机动车停车的问题,缓解了上、下学时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并有效的延长了校园门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

奋进广场结合建筑半圆形的设计,使其形成了大气、别具一格的校园生活,同时又强调了其空间感,序列感,增加了校园的可识别性及归属感。

如图2所示。

结合整个基地的周边环境,沿基地西侧布置篮球场、排球场和风雨操场,与运动场共同形成校园的运动区域;东侧则是教学区。

基地出入口要求布置在南北向的经五路上,因学校人流较大,怎样处理好学校的出入口与道路交叉口的关系成了关键。

本设计通过斜插的广场与经五路相交,创造了校园门口三角形的缓冲地,有效的解决了人流集散及非机动车停车的问题,缓解了上、下学时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并有效的延长了校园门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

教学区根据使用功能设有:三幢普通教学楼、一幢实验教学楼、一幢行政楼及图书馆,几部分单体通过连廊和庭院加以联系。

整个校园以贯穿南北的立体走廊联系起来。在东部以教学楼,图书馆及行政楼围合成开阔的入口广场,既提升了校园气势,又能满足学校大量人流集散所需要的空间。图书馆采用弧形设计,既加强了与教学楼的联系,又在纬二路上形成了较好的建筑形象。

食堂及风雨操场位于整个基地最北侧,两者结合设计,提高了建筑的利用率。位于走廊的尽端,方便学生就餐。同时靠近学校位于经五路的次入口,便于食堂货物车辆进出,并邻近西侧运动场地,方便学生运动。

各单体在满足所有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建筑面积控制较少,体现了其经济性。

根据规划条件,考虑在经五路设置2个出入口。

其中,主要人行出入口位于经五路中部,由几幢建筑围合成一个大的校园景观广场,满足了大量人群集散的需要,合理避免人流混杂。

在经五路基地北侧设置一个机动车入口,结合入口处设置机动车停车场。

校区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布局,机动车道沿学校基地布置。人行流线以交通主轴为核心,分别向南北发散进入各个功能体。交通主轴采用立体式交通,整合各层交通空间,形成多流线、立体化的交通流线体系。

机动车停放采取就近布置的原则。非机动车停放在主入口外侧和实验楼的路边,及行政楼西侧,方便了学生上下学的问题。

校园内部景观通过入口广场景观节点、内部及外部的绿化以及组团建筑间的庭院绿化3个不同层次的绿化,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景观布置手法,构造富有变化的园林校园环境,提升效益环境质量和视觉感受。

校园内部绿地主要沿基地布置。在交通主轴两侧结合功能需要设置3个集中绿地,把绿化引入到建筑中,有机结合,提升了校园建筑的品质。

方案立足于中、小学生本身的心理特征及航头基地的地方特色,强调简洁、典雅的元素,塑造教育文化氛围,提倡典雅的学校理念,突出教育建筑的形体特征,建筑色调以相对典雅的浅黄色块为主,大面积采用涂料,局部采用面砖的形式,既符合现代学生心理特征和地块的整体公建设计风格,又节约造价。

建筑设计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空间利用率高,结构形式合理,平面布置规整,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施工难度,控制造价。

行政楼、图书馆和教学楼在学校入口出围合出气派的入口广场。设计中,考虑强化门洞的概念,通过立面材质变化,在立面上界定出一个醒目的入口形象。整组建筑立面通过典雅建筑元素的变化组合,形成风格统一的整体。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基础上,避免了校园建筑的单调。颜色以浅黄色为主色调,在局部构架上使用了跳跃的白色,活泼了整个建筑立面,体现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

整个设计富有新意,突出了传统设计的框框。设计在保证功能合理的同时,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特征以及工程造价的问题,使得“经济、合理、实用、美观”的设计要旨得以很好的体现。

如图4所示。

2结语

本方案设计立足于“经济、合理、实用、美观”的设计要旨,立足于高中生本身的心理特征及三林基地的地方特色,强调上海海派文化元素,塑造教育文化氛围,提倡现代学校理念,突出教育建筑的形体特征,建筑色调以相对活泼的砖红色块为主,大面积采用涂料,局部采用面砖的形式,既符合现代高中生心理特征和三林地块的整体公建设计风格,又节约造价。

参考文献

第4篇: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传统建筑;生存现状;商业运营

1引言

自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研习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应用与传播工作。协助导师完成“太和自在城-大藏阁”、“麓湖四合院”、“武鸣壮楼”等传统建筑艺术实践项目,并取得社会的认可。学生自硕士研究生后阶段开始致力于研究传统建筑和传统建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经营模式,力图探索传统建筑在现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式。在此期间,学生走访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市,着力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用途的传统建筑的存在和使用方式。收获颇大,同时也增加了疑惑。

2研究课题论证

2.1拟开展研究的方向

《西城文庙建筑群概念性方案》及《桂北地区传统文教建筑的继承与发展》获得了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及优秀毕业论文的肯定。这从一个侧面印证,将传统建筑艺术形式赋予更多现代化功能需求与导向的研究,或许是可行。

2.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国内传统建筑老八校之中。各方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古村落保护与改造、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建筑防火防灾、传统建筑现代化等等方向均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学生读研之时,曾有幸参与导师负责的“南宁青秀山凤凰塔”塔楼建筑的保护与重建项目,从2003年至2007年,反复更易8稿,数代研究生生涯倾注其中。但是最终却与项目失之交臂。学生对于导师展现的传统建筑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亦深深思考其项目得失与定位问题。如此丰富多彩且精妙绝伦的传统建筑艺术,究竟缺失哪一块未被社会所认可?可惜穷尽学生硕士三年跟随恩师进行实践与探索,仍未能找到明确答案。但是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并未在现代社会受到冷落,社会对于传统建筑艺术的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3研究的主要思路

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入手。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探索如何将传统建筑艺术赋予更多的社会职能。基本内容:首先对传统建筑进行以社会使用功能为依据的分类研究和调查:

3.1高大型地标建筑物——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南宁邕州阁、南宁畅游阁、桂林逍遥楼

上述建筑形体高大,建筑年代跨度大。在城市中起到地标性建筑物作用,兼具一定的观景、会展等职能。其主要功能为城市或者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形象。

3.2商业步行街业态——桂林东西巷、桂林袭汇世界、南宁恒大苹果园

以传统建筑民居艺术与形式作为经营卖点,突出民居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

3.3人文旅游景点——长沙岳麓书院、广州陈家祠、大理张家花园、丽江木府

传统建筑失去原有职能,所谓地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且得到很好的修葺与保护。

3.4娱乐体验场所——杭州宋城。完全仿制古代宋朝街市进行复刻,经营模式纯粹娱乐化

将古代市井文化生活进行还原,鼓励交互性体验,并且包容各种演艺、户外、猎奇、游乐等项目与设施。

3.5延续原有职能——无锡灵山梵宫、珠海普陀寺、桂林牺霞寺、厦门普陀寺、上海静安寺、恭城文庙、广州光孝寺

继承和发展原有建筑职能,作为地区重要人文历史风光和文化载体存在。

3.6博物馆及会展职能——恭城周渭祠(反腐倡廉博物馆)、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玉林谢鲁山庄(名人故居)

在承担原有职能或者原有职能式微之后,进行职能变更或者兼职,以进行保护和发展。

3.7观光旅游体验——周庄、西江千户苗寨、丽江古城、镇远青龙洞

古民居古村落的现代化旅游开发建设与保护,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

4研究核心: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分析

4.1新建建筑:南宁逍遥楼、南宁邕州阁

分析新建建筑的消费热点与成因。如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所形成的独特地标性建筑风貌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出现的主要原因。如悦榕庄连锁酒店,其传统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性建筑艺术特征是其呈现的主要消费热点,也是影响市场供需关系的关键因素。优秀新建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必然符合其市场定位规律,也必然有将自身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进行独特的创新与设计,其本身具有研究意义。

4.2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最好的保护是对于建筑的合理的日常的使用。延续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与失去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二者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发展。市场对于原有建筑物有哪些期待,如何针对市场的期待进行再次设计。

4.3古村落古民居与新建仿古步行街的总结与思考

在旅游和消费导向的大市场前提下,传统建筑艺术的供给关系如何。古镇旅游及古镇经济所带来怎样的思考。古镇是现实存在,在节假日古镇人满为患的前提下,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市场前景可观。带动一系列仿古步行街的出现。但是电商网购的出现,使得实体店经济受到重创。在这样的背景下,仿古的商业形态及传统建筑空间体验形态应该如何调整。

5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如何承担更多公共建筑职能

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与空间体验所适应的建筑类型有哪些?有住宅建筑、图书馆建筑、商店建筑、旅馆建筑、剧院建筑等。思考和探究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首先,满足其现代社会使用功能和使用习惯的需求。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对于类型建筑的一系列要求;再者,提供传统建筑文化与空间的体验,在空间体验和文化传达方向进行研究与创新;其次,突出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原有时代特征风貌,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

6结语

第5篇: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建筑行业;失信行为;诚信建设;诚信体系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失信现象,也成为了当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失信现象的存在,促使了建筑行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建筑企业守信意识和诚信行为更多的关注和要求。

一、中国建筑行业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经济转型期的负面影响

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也仍然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旧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新的市场体制还不够成熟的特殊时期,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似乎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洗礼,进而引发了诚信危机的现象。由于建筑行业的竞争较为激烈,因此受到经济转型的影响也更为突出,不正之风似乎也成为了建筑市场中的普遍现象,从而引发腐败、违规违章等现象的存在。

2.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缺乏自我约束

在经济利益的影响下,建筑行业的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能力差,是造成建筑行业诚信缺失的一个客观体现。个别参建主体人员主观上的趋利动机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是造成自我约束能力缺失的主要因素。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过程中,个别参建主体和政府监管人员为了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在高额的利润驱使下,必然会引发腐败、恶意排挤、违规违章建设、有关领导干涉等现象。同时,建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也是诱发建筑行业诚信缺失行为的一个因素。

3.建筑市场缺少外部强有力的监管

建筑市场交易多方守信与失信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都守信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不仅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还为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信息不对称、外部监督不严、社会人员敢怒不敢严的坏环境下,不守信很容易成为优先选择。诚信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规违章行为,经济活动主体是否选择违规违章,关键看违规违章成本的高低,当违规违章成本的预期效果超过诚信所带来的收益时,便会产生违规违章行为。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主要人员履职不到位,权责利益分配不公平,政府监管不严的现象,以及社会人员敢怒不敢严,造成了台上信誉第一、台下诚信缺失的怪现象。

二、加强中国建筑行业诚信建设的措施

建筑行业的诚信建设涉及面广,而且内容也较为复杂,为了确保建筑行业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诚信建设。

1.尽快建立诚信体系建设

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就是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归纳设定为企业素质、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社会信誉等多个方面的多项具体指标。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将被用于对市场主体进行约束、测评、考核和比较,是运行诚信评价制度的客观依据。诚信评价实施和保障体系针对于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科学设定诚信评价的实施办法、奖惩机制和保障措施等,是建筑行业诚信评价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

2.强化行业自律与行规建设

行业自律与行规建设,在提高建筑企业的社会声誉和树立建筑行业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另外,在行业自律和行规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建筑市场内的各个市场主体都要自觉的加强行业自律的建设,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够真正的从整体上提高建筑行业的诚信水平。行业自律与行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宣传与引导,才能够实现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3.大力强化和完善监督惩戒机制

针对建筑行业内的不诚信行为,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惩戒机制,形成一个强大的诚信监督网络,通过法律、行政、舆论监督等手段的并行,全面强化监督的管理机制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依靠数据信息以及权威的诚信评价结果,形成一个立体的评价网络,提高失信成本和风险,降低守信成本,以此来维护守信的市场主体所具有的经济地位,迫使失信企业失去市场,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失信行为进行界定和评价,根据失信行为造成的不同后果,进行必要的司法程序,对失信企业进行严厉的惩治,以此保证建筑市场的有效秩序。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要在诚信建设中充分发挥其行政监督的作用,坚持依法治国的思想对建筑市场进行治理,形成法治市场,加强政府监督职能。另外,大力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对守信行为进行表彰和弘扬,而对于失信企业则通过曝光、检举等形式,使其失信行为公之于众,净化建筑市场的内部环境。

4.加快建筑行业征信系统建设

征信系统指的是对市场主体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并且将相关的评估结果形成一个数据库,将市场主体的信息及时、客观的体现在该系统中。只有一个完善的征信系统,才能够使诚信管理做到有理有据。在发达国家中,建筑行业征信系统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政府经营、企业自主经营和特许经营。采用政府经营的国家,由政府出资成立建筑行业的征信机构,各项经营和管理业务都由政府直接管理,这种经营模式一般适合于规模较小或者是处在转型期的国家;自主经营模式一般是由政府对征信系统的建设进行立法管理,但是政府不参与其中的经营活动,所有的征信业务都由行业内的机构或者是企业依法进行,这种管理方式也是当前征信系统管理的一种主流方式;特许经营一般都是由政府建立征信数据库,然后指定保险、调查、教育等企业进行系统的经营与管理。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自主经营模式和特许经营模式都可以成为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征信系统建设的首选,为此,我国应当尽快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征信系统,不断的提高系统的管理水平,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愈加的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行业出现的失信现象也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为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建筑市场引发失信现象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建筑市场诚信建设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以期为建筑行业的诚信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建议。通过有效的诚信建设,有利于建筑企业品牌的建设,从而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旷开萃,马自强.建筑业诚信管理制度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2] 王仓.浅谈建筑业的诚信建设[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11)

[3] 马自强,旷开萃,方建慧.建筑企业诚信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4] 王旭.提升我国建筑行业企业品牌策略的若干思考[J].商业经济,2012(05)

第6篇: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一、地域建筑文化

“文化”一词至今未有确切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地域建筑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与其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形成特定关系,并体现地域基本特征的建筑。地域建筑文化正是这种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在建筑中的反映,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特征,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它们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数不尽也道不完,正是它们孕育了本地区的建筑文化与特有的“场所精神”。

二、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

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是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每当人们置身于历史街区或传统村落时,总会觉得非常亲切和温暖,被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所打动,这种强烈的场所感正是由生活在特定的地域街区、建筑和广场中的人群,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积累发展而来,并形成特定的地域建筑文化环境。它不仅是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的一种反映,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是人们认同和依恋的生活场所。经济全球化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导致了建筑文化的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使得民族和地域文化失去了归属感和凝聚力,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发展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如何辨证地对待“地域性”与“现代”的问题,如何传承和发展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使其得以再生,已成为促进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1.地域建筑的适应性

传统地域性建筑历经几千年的沉积,发展到今天,仍然不失其魅力,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对于地域的适应性。建筑师在进行地域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1)对地域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由于建筑所处的地域的不同,其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也不同,这就要求建筑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2)对地域经济技术的适应性

地域建筑总是适应当地的经济条件的,并采用与地域相适应的建造技术及地方性建筑材料,形成一套比较生态的建筑技术。

(3)对地域文化的适应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现象和产物,是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要素的综合体,理应具有鲜明的时空和地域特征,这是不同地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必然反映。因此,地域建筑必须适应特定地域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等,才能形成有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

2.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策略

新形势下,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的简单模仿与复制,还包括保护、传承与创新等多个层面。面对新的创作环境和要求,建筑师不能一味地接受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要理性地学习各个国家优秀的建筑文化,同时注意挖掘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优秀地域建筑文化,将它们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要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认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设计者在创作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进行地域建筑的再生。

(1)传统地域建筑造型的模仿

传统地域建筑都有一些代表当地建筑文化的显著的外观造型特征和当地特有的建筑细部构件,设计者在创作现代建筑设计时,应将这些重要的地域建筑造型和细部构件在现代建筑中重现,再现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使现代建筑造型具有传统地域建筑的风格和空间形式。例如,传统建筑坡屋顶、青砖灰瓦等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这在各地古建筑保护中是常用的手法。

(2)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再现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这些人类文化的具体精神形式均统归于符号的范畴④。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正是通过符号来表达地域文化的。设计者对具有文化特征的建筑符号进行提取、总结,将其具化为一种可识别的图形符号,进而成为地域建筑文化的象征符号,并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结合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加以运用,使这些融入了地域建筑符号的新式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组成,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3)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抽象变异

传统地域建筑空间及其特征构件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蕴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建筑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一些建筑构件也已经不具有当初的功能,新型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的出现,加速了传统建造技术的更新。因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要认真研究传统地域建筑符号,对其进行抽象变异,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对地域建筑进行再设计,创作的新建筑不仅具有现代化的特点,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4)地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现代更新

设计者在创作现代建筑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地域传统建筑的外观符号元素,还要了解这些符号与地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内在联系。传统建筑材料及技术许多都是低级的,现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短缺,能使用的原材料太少,且价格昂贵。因此,采用现代材料与技术来再现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符号,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还能创新建筑空间与造型。除此以外,设计者还要注意节能环保材料的运用,不但要再现传统建筑意境,还应满足生活、工作的舒适度。

3.地域建筑文化再生的原则

在现代地域建筑再生创作中,除了要注意的设计策略的应用外,还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把握地域建筑特色,延续传统地域文化的原则;

(2)坚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建筑创作原则;

第7篇: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一)如何健全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监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确保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信息的搜集整理、评价及时准确,并实现社会共享。同时,信用信息平台要作为建筑市场管理部门的办公平台,日常对建筑市场主体行为管理和检查结果要实现与平台数据同步,充分发挥两场联动作用,即将建筑市场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联动,将建筑市场和现场的失信、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及时纳入信用平台,对建筑企业或从业人员做出全面信用评价;通过平台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或等级,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罚”的市场环境,以此推进建筑市场诚信制度。二是要以政府对市场主体守法诚信评价为前提和基础,积极推进综合信用评价。对建筑企业进行综合信用评价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守法、守信、守德、综合实力为基础进行的综合评价。具体评价指标由相关协会指导社会中介信用机构研究制定。

(二)横向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信用意识,为诚信奠定文化基础。加强对公民、企业进行诚实守信教育的力度。对企业、个人及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促进它们在经营活动中始终坚持讲信用、守信用及履行信用契约,保持良好的信用状况。二是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传导机制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必须依靠扎实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原则,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建筑市场信用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达到制约和惩治失信行为的目的。同时,还需建立守信奖励制度。三是加强政府引导,行业自律。政府推行信用制度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建筑市场信用制度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转变管理模式、缩减政府部门裁量权、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市场信用体系不仅要发挥政府管理职能,还要加快建立健全、完善信用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察力度,构建激励机制,着力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解能力。建立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具体评价指标。

二、探索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收集整理建筑市场主体行为是信用体系管理的起点。健全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制度必须建立多种征信渠道,开展征信活动,进行企业信用资料库建设。信用评价阶段是信用管理的核心。这一阶段主要是信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政府行政机构、信用中介机构或行业协会等,通过此前收集的数据,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恰当的信用评级方法,最终对评价客体即被评企业或个人的信用做出恰当的评价。

(一)信用评价体系常用模型

1.特征分析模型。特征分析作为目前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管理工作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分析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用途就是对所要评价分析的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综合判断和评估,并以量化的方式对所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评定。特征分析的技术理论涵盖了被评价客户经营实力的重要指标。该模型将定性或定量的特征全部进行定量处理,将一些模糊的或直觉的、感观的印象和信息指标变为确定指标,使信用分析更加精确、直观和易于理解。2.5C模型。5C法主要考察企业的品德、赢利及还款能力、资本实力、抵押品和经营环境。在我国综合类企业信用评估中,采用5C引申出来的五性分析法来评价企业信用状况。所谓五性,即安全性、收益性、成长性、流动性和生产性。具体到实际的信用评级体系中,评级要素一般包括管理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3.骆驼分析模型。骆驼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经营机构的业务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数据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评级制度。骆驼分析模型包含5项考核指标,即资本的充足性、资产的总量、资产管理水平、利润水平和资产流动性,采用五级评分制来评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及管理水平(一级最高、五级最低)。骆驼评级方法因其有效性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二)建立适合国情的信用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已在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使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部分省市在工程招投标中简单地应用各种信用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没有真正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综合信用程度。为此,在初步应用信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施工企业的多方面征信,深入研究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定量考核和评价标准,确定信用评价模型,根据5C模型和3F模型的思路,并结合其特殊性,形成完整的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以此建立起建筑业管理与信用管理的长效机制,使信用管理成为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据我国建筑市场和建筑业的企业特点,信用评价内容可分为对建筑业企业自身经营能力、资产充足度的评价;对其承担建设项目履行合同能力、履行行为的信用评价两大类。企业基本情况按照目前国内外成熟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按照信用评价工作的可执行性、可实践性和可区分性,对建筑业企业的评价内容可分为企业经营能力、财务状况、技术能力及获奖受罚记录等几个方面。

现场履约行为记录,结合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及履行项目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及社会反馈建筑行业的问题,可分为市场交易行为、质量控制行为、安全控制行为、文明施工控制行为、劳务招募和使用行为以及承包合同履行行为6个主要方面。建筑业信用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立实现了工程建设现场与招标投标活动的有效联动,将建筑业的企业施工现场各种行为表现纳入企业综合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监督,以及对建筑市场的检查、劳务用工分包情况等,由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业主单位和分包单位,将各种行为作为指标进行量化,然后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计分,最终将通过量化评价的结果运用到招投标活动中的评标定标环节,实现从“两场脱节”到“两场联动”的彻底转变。这样做必将促使企业改变以往注重招标市场经营、轻视工程管理的行为,以利于信誉良好、施工现场管理好的企业中标,以利于引导企业注重标后管理,踏踏实实搞好项目本身,认认真真做好多方主体评价行为,注重长远发展。

三、探索创新建筑市场监管手段,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行在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个环节上来。信用体系建设要从长远着想,科学规划,也要立足当前,从现在做起。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环境。建筑市场信用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加快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既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经济社会活动的可预期性和效率,又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做好“放与管”结合的必要条件。因此,按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机制,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资格管理、工程担保与保险、评优表彰等工作中,应当将信用信息作为依据或参考。同时,考虑鼓励社会投资项目在工程发包过程中使用信用评价结果,查验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

四、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制立法工作

第8篇: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走出狭义认知局限性的必然途径

凯瑟琳・斯莱塞在《地域风格建筑》一书中,不仅简述了地域风格建筑的共性,而且还通过不同国家当代四位建筑师(其中就有我们所熟悉的安滕忠雄)的作品,进一步指明了,由于“都散发出他们各自拥有的哲学修养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背景”,所以尽管在建筑形式与材料运用上表达出了某些“共性”,但“他们的作品仍各自具备了强烈的且富生命力的地方语言。”[1]作者在批评“对于地方乡土风格粗俗地迎合大众的模仿”之风的同时,十分赞赏那些“坚持理想”、“对于特定的地域主题做出严肃而缜密的思辨”[2]的建筑师。斯莱塞在这里所批评的“对于地方乡土风格粗俗地迎合大众的模仿”,也正是我们司空见惯地将新地域建筑文化及其艺术风格标签化、简单化的缘由所在。《地域风格建筑》一书言简意赅,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地域建筑文化共性特征与其个性特征的完美整合,是我们走出狭义认知局限性的必经之途。这其中,既包括了建筑师对共性因素――特别是“地境与气候”(斯莱塞语)的尊重,也包括了建筑师对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因素――文化修养、审美观念乃至设计才干的发挥。实践证明,这两方面的交合与圆融,必然会使建筑作品的外显特征,既不同于对传统地域建筑机械地进行模仿,也不同于流行建筑单纯追随时尚,这里,我们不妨统称其为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

隐性特征中的建筑文化气质

地域主义也存在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领域中。“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地点与文化,关心日常生活与真实且熟悉的生活轨迹……”[3]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是与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特征一脉相承的,它们所具有的建筑文化气质是一脉相通的。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的不同,山区建筑与江河流域建筑的不同。这种区别不在于建筑类型,也不在于建筑规模,而在于气候特点、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乃至民风民俗等所带来的总体建筑风貌的特质――也即建筑文化气质方面的差异。我在《自在生成论――走出风格与流派的困惑》一书中,将建筑的文化气质归纳为质朴型、粗犷型、文雅型、浪漫型及混合型[4]。这种分类虽只是大体上的勾画,但对我们去把握建筑作品文化气质的创造,却还是有一定参照意义的。

任何建筑文化气质的表现,都是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结果。脱离开地域建筑文化中的这种共性特征,也就失去了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的基石,到头来建筑师只有随风飘、跟风走。当今我们分不清自己所见到的是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是沿海城市,还是内陆城市,究其原因,都无不是由于它们失去了应有的建筑文化气质的缘故。

隐性特征中的建筑文化表情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巨大变化,集中地体现在现代形态的文化“正在以各种方式消解着传统社会的古典文化曾确立的那些类型和边界。”[5]尽管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各自的口味不同,但“推陈出新”仍被视为“游戏的共同规则”。这样,赋予地域建筑以面目一新的个性特征不仅成为时代审美的需要,而且,也使时代催生新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可能。

仅仅认识到地域建筑文化生成的源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不同的具体条件,从实际的生活感受与审美体验中去学习,这样,才能在把握地域建筑文化气质的基础上,对其外显系统中个性化的形象特征加以琢磨、比较、取舍、调整和修饰。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们就不再会是“照猫画虎”似地去照搬传统地域建筑的形式语言了。

建筑的文化表情,也即通常说的建筑表情.是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中艺术个性的生动写照,也是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徐中教授语)[6]在建筑创作中的真实反映。关于“建筑表情”在建筑审美中的诱惑力,以及它与“建筑形式完美”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已在《自在生成论――走出风格与流派的困惑》一书中作了论述。这里要再次强调的是,对建筑表情的敏锐眼光与艺术直觉,可以使我们在体验中捕捉到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某种特定联系,并使这种联系形象而艺术地反映到建筑作品的外显系统中来。

追寻隐性特征的辨证过程

如上所述,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的共性,是体现在建筑的文化气质方面,而其个性则是凝聚在建筑的文化表情之中了。同样是质朴或浪漫的建筑,它们的具体表情仍会给人们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建筑文化气质是建筑文化表情之魂,因此,建筑作品若失去了它应有的文化气质,也就失去了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的基础,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化气质的把握上,缺少它独特的文化表情,那么,我们也同样追寻不到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也就只能停留在对传统地域建筑的模仿上。这样看来,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这既是一个执着坚守地域建筑文化气质(常常被称之为“乡土特质”)的抽象化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发现地域建筑文化表情的具象化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反复穿插与调整,最终会在建筑作品的外显系统中得到整合与统一。

力求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以下结合具体实例,对设计中要处理好隐性特征与几个方面的关系作一些简要分析。

1.与符号运用的关系

在许多情况下,传统建筑中典型部件的造型,即使是经过提炼加工,也很难自然而有机地融入到新生的建筑作品中来。因而,在对空间与环境设计合宜选择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从建筑的文化气质与文化表情上去推敲形构、色彩、光照与肌理(均属广义上的建筑符号类别)的运用,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处在黄河三角州中心的东营地区,原是一片荒滩碱地,根本找不到可以参照的地方传统建筑。然而,它毕竟还是地处黄河流域,平实、朴拙、粗犷应是它建筑文化气质的根基,再加上北方气候的特点,所以,我一向倾爱于在空间组合的层次及其量感和雕塑感上做文章,并取较疑重的色彩基调,较粗糙的材料肌理。为了强化视觉效果,我从黄河流域窑洞建筑造型特征中吸取形构灵感,将大尺度的圆券和半圆券引入到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来(实例1、2、6)。这类形构符号的运用,既丰富了建筑形体的光影变化,展现出与使用性质相协调的建筑表情,同时又起到了在视觉关联域内使建筑群富有“变化中得统一”的凝聚力作用。虽然都是圆形母题,但建筑语境不同,给人的审美感受也就不同。受黄河奔放性格的启示,结合室内空间构成,

有时还采用土黄色带或色块“跳跃构形”的表现手法(实例3、4)。

总之,摆脱对传统建筑典型部件造型变异的完全依赖,是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探索途径。

2.与气候设计的关系

国内外众多专家称,建筑超常耗能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极大隐患。我十分赞同张钦楠先生指出的,“用贫资源建造高文明”是创造中国建筑特色的基本精神所在[7]。就常规而言,通体玻璃幕墙建筑或全封闭巨构式塑形建筑,均与节约能源、节约投资、节约日常运营成本的原则背道而驰。当有实力真正能做到常年采用系统空调和人工照明时,那也是以牺牲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为巨大代价的。退一步,即使是从建筑艺术的视角去看,这一类完全着眼于外表的“大手笔”,也往往与建筑所在地域、所在城市、所在场所本应具有的建筑文化气质相抵触。所以,在我看来,对待建筑非要以玻璃或金属去作“通体包装”的做法,还是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为妥。

建筑发展至今,气候设计也并不绝对排斥特定情况下“大玻璃”墙面或屋面的引入,关键在于,要像“惜墨如金”那样去精用和巧用,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换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防直接暴晒、防辐射热渗入、对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进行组织与引导,以及各种改善室内外环境小气候设计手法的运用等,都可以激活我们的创作思路,并进而大大丰富建筑语言的表现力。我最早以浓厚的兴趣引入气候设计的建筑项目,是20多年前建成的重庆白市驿机场航站楼(第一期),取得了良好效果[8]。最近设计的位于武汉长江边上的金都・汉宫A公馆,其设计灵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适应武汉夏季炎热(过去称“三大火炉之一”)的气候设计分不开的。作者曾对该公馆平面――空间组合所展示的个性化特征反复进行推敲,以求与创意中“取龟山之神凝,借蛇山之灵动”和“神凝于外,灵动于内”的建筑文化气质相吻合(实例5)。

3.与场所意义的关系

场所意义的表达.是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生成的一个重要源泉,我们常说的地标建筑也往往会由此胜出。对场所意义的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探求恰如其分的建筑语言加以表达,这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要点所在。下面通过列表,来简要

4.与文脉延续的关系

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城市建设中所保留下来的难以更改的问题,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投资规模之间的矛盾.乃至当地领导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与决策水平,都无不会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文脉延续产生直接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情况。在综合应对上述各种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城市设计去探索城市文脉延续的方向和途径,往往可以为我们对新地域建筑文化领域的开拓提供舞台和表演机遇,山东广饶新区城市设计论证就是其中的一个实例。

该论证方案设计,是要将广饶新区的行政中心与文化中心向东推移,并与城市南北干道相邻.以便使新区的这两个中心与开发区,以及与另外两个重要城镇之间,在地理上与心理上都能有必要的直接联系。想不到,有两个因素对该核心区的城市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历史上形成而又难以变动的南北斜穿的地下输油管道,二是南北干道东北角一侧为需要加以保护的地下古墓群。正是这两个重要因素,导致了城市设计中北侧行政中心与森林公园《地下古墓群保护区)的对话.以及南侧文化中心步行街呈斜向自由式布局等外显特征的出现。此外,由于城市规模与投资规模所限,文化中心采取了“低层数、小体量、有转折和多层次”的人性化空问设计手法,使其隐蔽于行道树和重点绿化之中(这也是受巴西利亚新都花园城市设计的启发),而不是去与宽阔的南北干道比尺度、攀高低、争街景。这种文脉延续所形成的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虽没有传统建筑符号系统加以渲染,也没有主干道上流行街景中的那种夺目体量加以陪衬,但其深层文化内涵所包含的地方环境因素与地方人文气息,却仍然会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实例8)。

5.与时代气息的关系

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的隐性特征,要想得到社会,特别是相关决策层的认同,确实是一件相当艰难而困苦的事情。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决策人往往会把”要时代感“的审美判断,与“要时髦样式或流行风格”等同起来。不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中看,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建筑作品,无一不是它外显系统中艺术气氛,文化气质与时代气息三位一体、彼此融合的结果。有必要强调指出,如果脱离了应有的建筑文化气质,那么,建筑作品中所要体现的艺术气氛与时代气息的创造,就必然会失去基础,失去方向。在建筑创作中.如果不能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个原则,那么,不仅会有损于建筑外显特征中艺术个性的表现,而且,还往往会破坏“视觉关联域”中建筑群的整体风貌。

东营职业学院图书馆顶部的轻薄挑檐和顶盖上挖大圆洞的造型处理,便是某决策者只认同“流行风”,而于校园新建筑群平实、朴拙,简洁的外显特征予不顾的一个典型实例。在实施过程中,作者最担心校园新区各建筑不能一气呵成,为此,曾做过取消落挑檐并与新建筑群文化气质相协调的改进方案[9],但还是受到冷落。看来,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建筑表现中文化气质与时代气息之间的关系.确实是我们在追寻新地域建筑文化隐性特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要害问题。

注释:

[1][2][3]凯瑟琳・斯莱塞 地域风格建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布正伟 自在生成论――走出风格与流派的困惑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P34-p40

[5]周宪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徐中 论建筑风格的决定因素 见纪念徐中先生诞辰90周年暨建筑教育研讨会文集 天津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2

[7]张钦楠 特色取胜一一建筑理论的探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布正伟 当代中国建筑师――布正伟(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17-p24

[9]布正伟 创作视界论――现代建筑创作平台建构的理念与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见图lV-2.10

第9篇: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规划布局;空间布置;符号形态

建构合理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前提是城市活动的原有模式与理想形态所提供的场所能否吻合,同时影响与被影响着城市的活力。因而,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模式,不能做武断的判定。城市发展的过程犹如生物的生长过程,动态而开放,同时需要有规律地生长和突变。城市新陈代谢的痕迹、现状和未来,是城市改造和更新的依据。

1 依山就势的规划布局

对于当今城市快速发展下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遇山推山,遇水填水,只为寻求更高容积率的做法,是对地形的极度不尊重的态度,也是对社会发展不负责的行为。因此,与其在住宅区建成后,挖空心思拿各种噱头吸引住户,不如一开始对地形规划就做出研究和遵从的姿态。对于建筑物和聚落来说,地形是最大的潜在力量。要建造适合于地形的建筑和聚落。要特别善于利用地形的几何学特征,赋予地形新的意义,建筑物的天际线是新的地形。通过山的地形,可以看出聚落的空间结构。即使地面平坦没有变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建筑物变化而感受到假象的地形。不仅是作为物理性的构筑物,它还蕴涵了各种“场”所包含的深意。人们在城市不断通过尝试和记忆而逐渐形成一个认知地图,时刻伴随他们将过去的生活空间与有关的世界模式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有关城市意识的空白是通过自己所居住的房间、空间、楼梯、街道、商店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景象逐渐填充,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图。认同的对象是实在的环境要素,是人类感觉归属的基础。

2 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布置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都具有原本应该存在的场所,而事物真正回归到这一场所时,它也就恢复了其本来的面貌,这就是运动的原因。城市聚落的发展告诉我们,场所中蕴藏有历史的力和自然的力,当场所中“力”聚集,才能达到所需表现的“意”,是设计存在的本质。

在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社会地位也在提升,全球关注的目光使得千年的文化再度受到高度的评价和推崇。因此,与其照搬欧陆风情的外壳,不如寻找和发展传统的特色。从空间布局的角度而言,因地制宜的院落空间是传统民居区别其他建筑文化的最大特征:1)方向性,是除了均质空间之外给空间以秩序的最基本的因素。一个地区的建筑井井有条的原因之一,都在于有共同的方向性。根据日照、风向决定住宅机能上的构造,使之成为建筑和环境配置的依据。不限定在轴线或东西方位,但是朝向的考虑仍然是当今购买住房或其他建筑的首要考虑条件之一。2)在空间上有流通性的,界线模糊的设计。从长沙大多人群而言,住宅设计考虑到如何舒适地度过梅雨季节开始的炎炎夏日,有着通透的门窗设计是吸引其投资房产的重点之一。3)材料的使用和耐久性的考虑。虽然国内建筑设计界不仅在设计上,同时也在材料使用上有着不同时间上的流行趋势,但是原始和有历史传统的材料更加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要,如原木、青瓦和麻石的再度流行就证明了这一点。走访老民居街巷,我们看到天井多数置正厅两侧且对称分布,屋场沿横轴伸展;也有在中轴线上的,屋场沿纵向步步升高,呈窄而深的布局。其中的包容力不仅体现于布局造型对多种风格的兼收并蓄,还体现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荣。建筑本身既反映了自给自足、诗书传家的农耕文化,同时倡导天人感应的道家文化的印记也无处不在,如房屋设计可见五行相生相克理念等,与此还兼顾尊卑有等、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儒家礼教。

3 个性鲜明的建筑形式符号

建筑符号形态传递一定的信息,且表达一定的概念,是人对建筑的视觉感知以及理解其符号意义的客观前提,与人的心理结构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感受活动有关联。由于各人躯体的和社会的经验不同,空间与实体给人的体验和感受也不同,人们对建筑环境的感知也不同。但是在特定社会成长的群体,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方对建筑环境的感知也会趋向一致。大众希望看到具有个性、历史感和地方传统的建筑形象。因此,除了空间布局上的考虑外,建筑形态上的学习和运用也是当今建筑设计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方式。虽然说在北京,曾经一度非大屋顶不用的极端方式受到很多的批评,但是合理适度的使用建筑符号来表现建筑形象,绝对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手段。以长沙传统建筑为例,据《长沙市志》十五卷,记载长沙传统民居特点:1)平面强调对称,突出堂屋地位,空间形象严谨工艺;2)外墙上的门窗较少或较小,对内利用天井组织空间,并能解决采光通风;3)洁白的檐带、灰黑的瓦饰,与大面积灰色清水砖墙互相衬映,主要受湖南传统民居的影响。

人们情感发生的场所是构成聚落环境的灵魂和人性的地理,历史文物和情感场所构成人类的存在空间,情感场所或许是一栋普通的建筑物,或是一些特定的地点,让人们感到自我的存在。分析当地传统建筑中那些给人们以情绪与情感影响的各种空间与实体(也即情感场所)的构成方式及其构成要素,提取恰当的形式符号,将有助于创造出独特的地域建筑风貌。

湖湘文化的浪漫主义人文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性格特征,让资本萌芽的初期在混沌的状态下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组织:我们似乎看到晋商和徽派混搭的建筑风格的影子,但又再生出“本地化”的依山就势、随遇而安的古城形态。在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古迹逐渐消亡,出现历史断层,设计中的“非理性状态”:感觉好却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仅仅笼统用“感性”一词概括,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有效借鉴,将理性思维和感性表达统一到平衡的境界,构想混沌,但现实有序地运用于设计,不是仅仅模仿与重复,才是研究过去的原动力。可以肯定,创造性地继承传统中合理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必须的,传统形式符号的变形与简化并不能形成建筑创作的全部。分析当下特定的城市和特定的建筑环境,包括历史、文脉、自然地理、人文风俗的各方面的环境特征,这才是建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基本途径。应立足现代,放眼未来,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提炼出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根”或“遗传基因”。

在现今融合多元化的世界环境中,可持续发展、保护地方特色,是当今世界两大主要课题。独特的地方文化遗产无疑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王牌。创造性地保护城市整体环境、历史性的建筑和传统的建筑技术,创造性地保护历史性街道、建筑、景观等,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同使汉墓文物维持出土时的鲜艳,而不是在接触空气后就开始暗淡甚至无光。现代化进程与历史维护怎样双赢,实现四度空间的持续和谐发展,确是建筑设计业界需要认真考虑的。

参考文献:

[1] 王钊.生态视野下的聚落形态和美学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06.

[2]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