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精选(九篇)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

第1篇: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于当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解决大量充斥社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应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即:确立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区分救助政策相关者的救助责任。

自2003年8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发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一转变,表明了救助方式从管制发展成了管理,提倡的是对弱势人群的服务;也表明了现代救助规范逐步形成从遣送发展到救助,提倡的是对弱势人群的帮助与扶持。这以后,收容遣送站改变为救助管理站,流动人口中的街头流浪者将被当作需要救助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治理。无疑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落实,也为我国最终将要形成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体系准备了条件。

一、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形成原因

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成因复杂而多元,贫困、资源配置失衡是造成流浪乞讨的原生原因;流动失范是造成流动过程中生存状况恶化并逐步趋向流浪乞讨的重要原因;而农民人口流动政策、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流落街头的弱势人口社会救助政策不完善,是加速流浪乞讨群体形成的客观原因。这些综合性原因决定了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构成的多层级,而这一群体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

据研究资料显示,收入低下、土地资源及多种经济成分匮乏造成的贫困,是流浪乞讨群体大范围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个群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低收入和绝对收入低。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看法,2003年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与低收入人口两者相加为90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1%。截止到2004年,我国有2610万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由人均纯收入637元调整为668元,低收入标准由882元调整为924元),当年人均纯收入在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占50.2%。入不敷出的生活水平必然促使相当一部分人加入向外流动并行乞的队伍。2.土地资源匮乏,非农产业低下。在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稀缺一直都是影响农村人口生活水平提高的难题。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通常又都是以单一的农业经济为主,从事其他生产活动比例较低的地区。农民纯收入低下,生活相对贫困,这是导致人口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3.工商业薄弱,剩余劳动力外流。外流人口多的地区,通常也是流浪乞讨人口输出数量多的地区,原因就在于城市工商业和城乡民营企业不发达,第三产业薄弱,无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往往不能适应发达城市工作与生活的要求,成为向城市流动过程中的贫困者。流浪乞讨群体的产生和这种社会流动存在着高度相关的关系。4.劳动力能力状况不足。农村劳动力能力状况包括劳动力状态、人力资源状态、劳动力资源配置状况、生产工具状况四个方面。中西部地区在这四个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劳动力严重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半文盲、文盲比例高;劳动力资源配置单一,主要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缺乏先进的劳动工具,生产力落后。5.外部、内部发展条件恶劣的双重挤压。即: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导致贫困人口产生强烈的外流动机;不顾个人年龄、身体、技能等情况的盲目外流很容易使他们陷入赤贫状态;人地矛盾加剧了贫困人口的贫困现象;劳动力价值没有保障,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使他们失去了发展的前途和基础,进一步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而无力自拔。于是,流浪乞讨就成为最简单的维持生活的方式。

(二)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

农民在流向城市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陷入贫困状态甚至成为流浪乞讨者,部分是因流动失范造成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传统与新价值观冲突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称为“失范”。“失范”理论对社会、心理、文化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文化结构理论从目标与手段的角度,提出在社会与文化结构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社会认可的目标;一是达到目标所运用的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如果目标与手段在社会结构中不被认可,失范便产生了。具体到关于农民的“流动失范”问题上,其含义是指农民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个人素质、个人能力、城市生活能力、城市生活信息、城市生活支持系统均有不足,从而使“生活目标”与“实现目标手段”之间出现不平衡,导致找不到工作、失业、生活资源缺乏、生存状态恶劣、信仰迷茫、越轨行为等,属于“常态流动”秩序的“失范”。

(三)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

“边缘”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边缘地位”;一是“边缘人格”。形成流浪乞讨群体边缘化的问题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成群体,如农村贫困人口、身患重病人口、部分处于流动地位的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就是处于边缘地位。特别是流动中的农民工,无论职业稳定性、经济收入还是基本生活保障,都处在“被城市生活忽视”的边缘地位,往往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收入不高、克扣工资、无疾病劳动保障、找不到工作、失业等如影随形。那些生存能力更弱的人被抛离城市生活的轨道之外,乞讨常被他们当作一种非正规的职业而采纳。目前很多大城市中的乞丐增长较快,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很稳定的赚钱“职业”。其次,由于流浪乞讨群体属于绝对被剥夺群体,他们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内心充满着矛盾、冲突、无奈甚至扭曲,向往过好日子却常常遭遇唾弃,不甘心底层生活又无法从边缘向上回流,对美好生活憧憬而整天灰头土脸,没有钱却对比他有钱的人不屑一顾,想过体面生活而对一切约束怀有敌意,这就导致当代流浪乞讨群体经常表现出一种并不反社会,但也不健康并伴有诡异、无序迁徙、无视社会规则、越轨等边缘人格特征。流浪乞讨人员的这种边缘人格的发生机制与其生成人群长期被远离、被排斥、被忽视、被遗忘有关。

(四)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

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导致的流浪乞讨现象,既有客观原因,如人口抚养负担沉重、经济状况低下、承担家庭变化的能力脆弱等;也有主观原因,如家长教育不当,青少年出走甚至流浪街头;还有的属于主客观原因兼有,如家庭矛盾导致出走,浪迹天涯或者乞讨度日。但在我国,目前与流浪乞讨现象相关的保障政策救助机制还远未完善,具体可以归结为:农村人口流动政策、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导致许多农村流动人口因流动而贫困,无业和无生存保障的流动人口成为职业流浪乞讨的生成源;现有的救助站模式不足以解决流浪乞讨问题;救助政策体现了救急救难,没有体现“救穷”,难以从根源上解决流浪乞讨现象;对流浪乞讨人员界定的涵盖面不够宽泛,使许多职业流浪者成为无法救助,也无法管理的人群。救助政策不完善,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不力,那么流浪乞讨群体在现代大量生成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二、完善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议

在中国慈善文化历史的演变中,个体贫困论和社会推恩论始终受到普遍的认同并流传至今:个人无颜向政府诉求,社会往往将救助区分大小,大则救,小则弃;重则急救,轻则缓救,乃至不救,逐渐演绎为临时性为主、定期定量为辅的社会救助特征。在这种救助文化下,处于特殊地位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难以获得物质帮助。而解决大量充斥社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无疑要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在我国,完善当代流浪乞讨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确立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弱势群体,属于社会救助对象。但是不能给予笼统式救助,要锁定不同对象,提供不同救助项目,特别应该依照这一思路设计出分类分层的救助项目:

1.补救性救助。补救性救助是指为贫困、疾病流浪乞讨者、短期流浪乞讨者、部分反复流浪乞讨者提供小额救助金等资金援助。救助金额要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被偷盗骗”、“投亲不遇”等原因的被救助者,提供免费食宿和往返路费;另一种是针对贫病流浪乞讨者、短期流浪乞讨者、部分反复流浪乞讨者,提供小额救助金等资金援助形式,促使他们积累最基本的生存资金、资本,救其危机,解其困难。2.开发式救助。开发式救助指为除疾病流浪者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劳动、学习机会等,通过心理、行为、能力、劳动态度的适应性调整,达到人力资源再开发。3.有限救助,是指对自觉选择并执意流浪乞讨生活的反复流浪乞讨者、越轨流浪乞讨者实行维持基本生存的低救助,同时提供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对乞讨行为进行一定限制,促使其承担行为责任。4.安置劳动救助,即对部分越轨流浪乞讨人员提供集中安置,让他们参加劳动。这既是一种有目的的劳动力迁移方法,又是一种行为干预方法。通过劳动让他们积累资金,也促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缓解他们对流浪乞讨生活的依赖。5.全面收养,这是针对精神疾病、流浪儿童的一项救助内容。关于精神疾病流浪者的收容,关键是要建立精神疾病医院、社区医疗站、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制度,以及争取政府资金援助。对于流浪儿童要实行收养与教养相结合。6.治安管理,即要将救助和社会治安管理结合起来,对挟持儿童和其他人进行乞讨的丐帮头目实施打击,缩小打击面,增强打击力度,对那些跟随者起到惩戒作用,以阻止他们向违法行乞方向发展。

(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区分救助政策相关者的救助责任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但不同政策相关者在整个救助体系中的责任应各有侧重:

1.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救助。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是政府最应该做也是最能做好的事。针对流浪乞讨现象的社会政策需要全面规划,如流浪乞讨救助原则、小额救助金政策、乞丐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治安管理和执法裁量并重政策、职业乞丐集中教养政策等。在政府救助中,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工作应各有侧重:流出地政府侧重扶贫、资金援助与早期干预等;流入地政府侧重制订全面的救助计划——详细而全面的救助计划是对分类、分层救助的细化,以防止流浪乞讨现象深度蔓延。2.机构提供照顾性、预防性救助管理。“照顾”是指直接的物质支持和生活服务,“预防”是通过管理、劝导等方法预防流浪乞讨现象蔓延。目前救助管理站提供的是普遍的过渡性初级管理和诊断。“普遍救助”是指救助不能设标准,为入站的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初级照顾”,体现每一个公民遭遇困难时都有权利享受物质帮助的国家福利原则。但当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站的救助时,政府也应该提供街头照顾,避免“强行收容”现象再现。民政部及下设各省市民政部门要建立联合管理机构,将救助站、财政、公安、城管、卫生等相关机构联合起来,常设机构放在救助管理站,对城市救助管理工作进行政策支持、问题综合分析和协调管理。3.社区提供整合资源的支持性救助。在我国,社区组织一直比较独特,兼有“民间自治”和“官方角色”两种背景,这一组织特征决定了社区在救助工作中的最大功能是将政府、市场、机构、企业、市民各种资源进行链接整合,形成功能各异的救助网络体系,比如社区劝导系统、救助信息采集系统、志愿者服务系统、生存保护系统等。信息采集和集中提供生存物质照顾,是最适合社区做的工作。社区志愿者对行乞方式、集中地点、特殊行为、团体活动等案例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将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国际救助工作的良性发展,往往是从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开始的,他们的支持对唤起乞丐的社会情感、自我认知、行为自觉都必不可少。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发送救济物资与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只会造成更深的“依赖文化”。4.公民接纳并参与救助。任何救助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公众的接纳、善待,并提供合适的、理性的救助。流入地市民的救助态度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流浪乞讨者的生活,要倡导良好的救助价值观,如生命关怀、真情抚慰、劝告引导等。公民良好的接纳态度,能唤起人的道德感,也是救助制度完善的表现。

注释:

第2篇: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关键词:浪潮管理软件 物资综合管理 业务范围 流程说明

1 物资综合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及利用浪潮管理软件发现现状

企业的物资综合管理的把控与整合也成为现今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过去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比较混乱,信息化水平低下,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容易造成各业务部门之间数据不能统一,加大了业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困扰。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物资综合管理软件的应用可减少企业的中间成本,实现内部资源的高利用化。

浪潮GS企业管理软件是浪潮主要用于服务于大型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基于浪潮MYGS的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对深入分析企业的物资综合管理环节现状,确定系统的总体功能非常必要。应用浪潮管理软件实现企业物资综合管理,建立企业信息管理平台,资源共享。因此,本文就基于浪潮MYGS的浪潮管理软件实现企业物资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及应用作出简要概述。

2 物资综合管理系统的实现

根据企业对物资综合管理系统的要求,我们针对各业务部门的实际业务要求情况,涉及的主要部门主要有,储运、供应、销售、财务等,需要各部门结合系统功能提出管理范围和流程。

3 本系统包括业务范围

原料、成品库的入库、出库管理业务;财务材料成本核算业务;供应收货、验收、发票报账业务。本系统管理实现后能到达在同一物资管理系统,业务部门所有管理数据都进入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各业务部门所要求的统计报表,避免了数据传递过程的误差和延时。本文就原料、成品入库、出库应用物资综合管理系统流程进行阐述

3.1 成品入库、出库业务流程

①液体成品入库、出库业务流程:应用于液体产品。

流程图:

流程说明:

入库:仓库库管员由中控室获得液体检斤单,根据此单据在系统录入成品入库单。

入库确认:库管员对录入的入库单进行了确认。系统自动登记库存账增加。

出库:仓库库管员根据销售分公司开据的销售提单选择、确认出库,由系统自动生成销售出库单。

出库确认:库管员对生成的出库单进行了确认。系统自动登记库存账减少。

出库和入库数据在管理系统内部进行计算和统计生成相应的库存业务报表。

②固体成品收、发流程:适用于包括饲料等固体产品。

流程图:

流程说明:

收料:当班库管员依据手工收料原始记录,在系统录入收料记录,然后对收料记录进行确认。系统自动登记库存日报增加。

发料:当班库管员依据手工发料原始记录,在系统录入发料记录,然后对发料记录进行确认。系统自动登记库存日报减少。

办理入库:综合库管员依据系统收料记录,在系统自动生成入库单。然后对入库单进行确认。系统自动登记库存账增加。

办理出库:综合库管员依据系统发料记录,在系统自动生成出库单。然后对出库单进行确认。系统自动登记库存账减少。

3.2 原料-玉米及其它原辅料流程

通过与相关部门进行业务衔接下图主要包括三个流程:

①采购入库流程。

②采购发票报账流程。

③领料流程。

流程描述:

入库:库管员每天由检斤房获得检斤单,如果是用料单位直接保管的(如煤等),则需由接收方签字,然后据此做系统到货登记。

收货确认:库管员在系统填制到货登记单,确认后系统直接登记实物账收入增加。

验收入库:采购员根据到货记录生成验收入库单,填写采购价格、税率后进行确认,经部门领导审批后传到仓库,库管员进行确认,系统自动登记账面账收入增加。

发票报账:供应商开据发票到达后,采购员根据验收入库单自动生成报账单,填写发票号、合同号,对数量、金额核对无误后进行确认,财务材料会计根据系统数据、书面发票进行审核,系统自动提示合同已报账数量、金额,财务审核无误后进行确认,财务会计依据汇总结果做业务凭证处理。

领料:用料单位依据书面需求计划,在系统填写领料申请单,经本单位两级负责人审批后,到仓库进行调料。

库管员依据领料申请生成出库单,打印输出,发料后填写实发数量,然后由领料人签字确认,库管员依据签字确认的单据在系统进行确认。然后系统自动登记实物账、账面账。

以上针对物资管理中主要几项进行了阐述,当然企业物质管理内容有很多,如:材料成本核算流程、库存盘点流程料-收料、退货换货流程等等,通过应用浪潮管理软件都能达到企业物资管理的要求,这里就不一一阐述。

4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资源共享面越来越广。浪潮管理软件在企业物资综合管理应用中充分实现企业的资源共享,为企业带来长久发展的效益。本文就浪潮管理软件实现企业物资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及应用进行了阐述,并以本企业的实际应用为例,将浪潮管理软件的应用构建模式作做了阐述,为企业良好的运用浪潮管理软件,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做了书面说明。

参考文献:

[1]苏晓玲.浅谈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6(04).

第3篇: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这场紧张的营救行动将流浪动物的悲惨境遇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如何拯救它们却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它们是如此无辜的生命,付出忠诚却惨遭遗弃;另一方面,它们的数量激增为管理和控制工作带来巨大难题。扑杀还是饲喂,如何才能人道而有效地控制它们的数量,作为爱狗之人又当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流浪在国外

其实流浪动物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巨大议题。随着全球宠物数量的不断上升,流浪动物泛滥问题也随之日益严峻。幸而很多国家都早已出台了相关的动物保护法案,民众对待动物的态度也更加和善。成熟的流浪动物救助组织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也能够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

美国和加拿大:保护和收容流浪动物、制止虐待动物行为

在美国和加拿大,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PCA)是承担保护动物和收容流浪动物、制止虐待动物行为的主要机构,此外还有一些由私人或福利团体设立的动物收容所会参与到收容和救助流浪动物的工作中来。美国和加拿大约有7000个动物之家,每年收留1500余只流浪猫狗,其中约4%的流浪猫和16%的流浪狗能与主人重新团聚。这些救助动物组织的经费一部分来自政府资助,其余则来自民间捐款。

对于送来的和捡来的流浪动物,这些收容所会首先为它们做身体检查,未绝育的动物一律先做绝育手术,生病的动物则开始进行治疗。待动物健康后,救助组织会为其寻找收养家庭。但随着流浪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收容能力有限,一些身体状态极差或是长期无人收养的动物最终还是会被执行安乐死。

英国:依法对待流浪动物

英国动物保护组织Dog Trust于2011年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显示,2011年英国有超过12万只流浪动物,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上升。在英国,有超过300个独立团体从事动物保护和救助流浪动物的工作,其中也包括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的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PCA)。

根据英国有关流浪动物的管理条款,如果是由政府逮捕到的流浪动物,将由政府相关收容机构负责喂养7天,在这7天内,主人可前来领取走失的狗狗,同时接受公众领养。但一旦超过7日期限,这些狗狗必须由其他独立救助团体接收,否则官方收容所有权对其进行安乐死。

幸运的是,英国拥有历史悠久的《动物保护法》,这部1911年通过的法律在之后的百年间不断完善,在保证动物不受虐待方面有非常细致的规定。法律鼓励动物饲养者以最好的措施对待动物,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将被。明确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止流浪动物大幅激增起到了作用。

泰国:与流浪动物和谐共生

泰国一直被认为是流浪动物的天堂。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人们对于动物有着普遍的慈悲之心,人与狗之间一直保持着和谐共生的关系。

不仅民众会拿出家里的剩饭剩菜喂养狗狗,一些佛教寺庙也成为狗狗的集体居所。一些寺庙中的流浪犬超过700只,每周的饲喂花销就超过1500美元。

虽然长期以来泰国人民已经习惯了与这些闲散的狗狗共同生活,但近年来受到环境变化和现代生活因素的影响,流浪狗的数量在泰国也有直线上升趋势。首都曼谷的流浪犬已超过30万只,这也促使一些民间团体开始采取干预行动。他们一方面鼓励民众登记自己的犬只,另一方面对于流浪犬采取“捕捉-绝育-放归”的人道干预手段来控制其种群繁殖速度,但科学家也表示,过多的人类垃圾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链的破坏才是真正导致流浪动物激增的原因。

德国:政府支持收容,领养代替购买

德国设有公立的流浪动物收容所,动物收容所都是由民间自发成立的公益团体设立的。民间收容所通常会通过契约方式获得政府补助,如在资金方面,一些县市政府会把政府预算中用于提高动物福利的款项直接拨给民间收容所。即便没有直接金钱补助,政府也会确保收容所获得合法用地,并给予免地租或水电费及垃圾费的优惠政策。作为德国第二大城市的慕尼黑,其惟一的收容所已有近150年历史,23名工作人员负责照料所中近120只的狗及150只猫,还有马及其他小动物。这些动物中包括弃养动物或政府强制不容许该主人继续拥有此动物而没收的,而如果是政府没收的动物,政府则会负责养育费用。

除了救助收容会受到政府支持外,“领养代替购买”的理念也深入德国民众心中。在德国,想拥有狗的人通常会到收容所去领养动物。领养者除了要通过包括领养动机、喂养经验、家居空间、经济状况等审核外,还要签署接受志愿者随时追踪的法律文件。而那些喜欢狗却不能养狗的人,也会到收容所去带狗散步或做义工。在安乐死方面,德国收容机构遭循的原则是:对健康的狗及还没病到不能医治的动物决不宰杀。

对扑杀SAY NO!

任何生物在生活环境中,只要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它们,如食物、居住的地方和配偶等,它们的数量将保持不变,这在生物学中被称为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当动物从生活环境中被移除,资源则会形成相对的富余,被称为环境的“真空效应”。此时周边地区的动物会被吸引过来,并与剩下的原有动物繁殖出更多后代,最终动物的数量会回到原始的环境可承载的数目。这种现象在种群动态及生态学里被称为“竞争释放”效应。

流浪动物在城市环境中也遵循这一定律,当流浪地区内动物的数量超过食物等生存条件的承载能力,流浪动物的繁殖率与数量都会相应下降,最终形成稳定数量。而大规模扑杀虽然移除了部分消耗资源的流浪动物,降低了疾病传染的机会,同时也为幸存下的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间,但这些动物在充足的食物保证下会和新迁徙而来的流浪动物继续繁殖,最终这个地区流浪动物的数量又会回升到最初水平。

而且,大规模的扑杀移除的往往是性格相对较好的流浪动物,余下的流浪动物则会因为扑杀更加惧怕人类并产生攻击性,给后续的人道干预带来巨大阻碍。

人道干预

1970年代,为更好地管理流浪动物,英国与丹麦制定了“抓捕-检验-免疫-绝育-放归”(Trap,Tlest,Vaccinate,Alter and Release,简称TTVAR)方案,以此来控制社区流浪动物的数量和增长速度。相比扑杀,这种干预方式更加科学和人道,因此得到众多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此后,这一方案逐渐被推广至全球其他地区的流浪动物救助工作中,美国等地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将这―方案简化为“抓捕一绝育一放归(Trap Neuter Release简称TNR)”。

“抓捕-绝育-放归”的主要对象为没有主人的流浪动物。这些动物中有些以人类垃圾为食,而另一些则有社区爱心人士不定期喂食。为了避免这些动物过度繁殖,动物保护组织会组织志愿者或鼓励社区居民将它们带到指定的动物医院,由兽医对其进行健康状况评估,未绝育的动物将进行绝育手术,同时还要完成所有动物的疫苗注射等防疫措施。在这些工作完成后,救助组织会安排公众领养活动,无人领养且行为健康符合放归条件的可被放归回社区。

由于失去繁育能力,社区流浪动物群体的数量会随时间递减,生存资源相同的情况下其生存状况也会改善,对社区的负担也会减小。国内的动物福利组织也已将TNR方案应用于控制社区流浪动物数量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然,TNR方案的效果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断出现的新流浪动物以及人们对绝育理念的争议都会影响TNR措施的实施,但这一方案至今仍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认为是最稳妥和人道的控制流浪动物数量的措施。

流浪狗狗潜力大

在成功培训导盲犬和助听犬后,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工作犬训练学校又推出了阅读犬和检疫犬的训练项目,而训练的对象正是来自台湾流浪动物收容机构的流浪犬。

阅读犬的主要工作是陪伴那些不爱读书的小孩子,通过让他们说故事给狗狗听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训练学校会从流浪犬中挑选乖巧亲人的狗狗进行培训,使小朋友与狗狗成为好朋友,这一方面是创新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方法。屏东大学还与台湾农委会动植物防疫检疫局检疫特侦犬训练中心合作,在流浪犬中挑选适合的接受检疫犬训练课程,已有多只流浪犬经训练后成为活跃在海关一线的检疫工作犬,负责嗅探入境违禁物品。据海关人员反映,这些流浪犬有时比普通检疫犬的表现更突出。由于成效显著,现在只要收容所有新犬,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前往挑选。而面对偷吃饲料的牧场老鼠,台南市动物防疫保护处同样选择对流浪犬进行专项训练,使其成为具有高超捕鼠能力的“牧场卫士”。这些接受训犬师训练后的狗狗会到畜牧场进行实地演练,毕业后可供畜牧业者认养。

流浪动物问题与人类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人们从自身的行为及思想方面有所转变。从TNR干预到创意地训练流浪狗狗作为工作犬,我们的目标不应当是消灭它们,而应当是管理和引导它们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的生活。倡导领养代替购买,做负责任的养宠人,帮助流浪宝贝发挥自身潜力,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流浪宝贝打造一个充满爱与幸福的世界。

流浪狗的华丽转型

提起工作犬很多人都会直接联想到各种名犬,但其实流浪狗狗在工作能力方面一点不逊色于专门培训的名贵犬种。训练流浪狗成为专业工作犬,不仅能缓解都市流浪动物问题,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日本:流浪狗受训驱猴护农田

日本山区的农田经常会受到附近野生猴子的侵扰。2008年,日本爱知县首次从财政预算中划拨出约350万日元(约合3.5万美元)用于训练专业驱猴犬,而作为训练候选对象的恰恰是来自爱知县动物保护中心收养的一些流浪狗。

这些流浪狗被送往专门的训练中心,接受为期四、五个月的训练。最终将有6只训练有素的驱猴犬被送往爱知县山区,负责把侵扰庄稼的猴子赶回深山。爱知县此举获得了动物保护志愿者的高度赞扬,认为行政部门考虑到了流浪狗的“第二人生”,为它们提供了生存下去的方式。

泰国:流浪狗当“保安”

成群结队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流浪狗一直是令泰国政府头疼的问题。在动物专家的帮助下,政府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将流浪狗训练成“保安”。第一批受训的流浪狗有150只,大多是半岁到一岁之间,其中既有经过市兽医局挑选推荐的,也有直接来自街头的“古惑仔”。经过一番训练,这些训练有素的保安犬被安排在包括国家公园、外贸出口仓库、机场和港口等区域协助工作人员巡逻。据国家公园的负责人介绍,受训的流浪狗上岗后,减少了过去巡逻人员被偷伐原木者伤害的情况,而且这些受训狗还可以守护国家公园中的珍稀野生动物。

第4篇: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我国民政部定义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把在某市无固定居所,无合法经济来源,无正当职业的外来人界定为流浪者,把以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财物的人员界定为乞讨者。

流浪乞讨群体具有流动性强,覆盖面广,活动方式多样的鲜明特征。根据年龄,健康状况,行为方式,来源地的不同我们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照年龄不同,分为老年流浪乞讨人员、中青年流浪乞讨人员和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学龄少年和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的老龄化和低龄化已成为今后这一群体年龄构成的主要趋势。

2按照健康状况不同,分为身体健全的流浪乞讨人员、患有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和身体残疾的流浪乞讨人员。

3按照行为方式不同,分为强索的流浪乞讨人员(多为儿童),挟技艺的流浪乞讨人员(卖唱等),示残示弱流浪乞讨人员、跪托流浪乞讨人员等。

4按照来源地的不同,分为本地流浪乞讨人员和外来乞讨人员。

二、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和存在的问题

1982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办法》主要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温饱,住宿等生活问题而制定的收留和救济措施。

随后,国务院出台《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扩大了收容遣送对象的范围,使收容遣送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3年国务院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办法》,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救助管理办法》,民政部也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

虽然新法的颁布,“救助办法”取代了“收容遣送”,政府的“义务本位”(临时性救助义务)取代了“权利本位”(强制性收容遣送),并且遵循了自愿救助和无偿救助和帮助的原则,更好地体现了社会的人性化,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民主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家制度以及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但是,当前的制度仍存在不足,很多地方依然能看到旧制度的影子。

第一,在立法方面,《救助办法》中救助对象范围泛泛,目标模糊,给非法流浪乞讨人员留下了法律空子,导致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却得不到救助,制度失去了内在的意义;《救助办法》过于吸取了旧办法的教训,忽视了人类内心的私欲,人性恶的一面。赋予了流浪乞讨人员过多的权利和救助人员的过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导致被救助人员无视法律,大行投机倒把之事,而救助人员却因法律的过分约束,束手无策。

第二,在法律实施方面,行政部门不够重视,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因地制宜地落实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难免治标不治本;行政部门之间分工过于明确,相互推诿责任,缺乏配合,导致救助工作开展困难;救助部门规划不科学,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仅给予物质救助,没有精神抚慰,导致被救助人员处于隔离于世的境地。

三、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让所有人过上真正的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可以从以下“五个结合”方面入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第一、强制性规定与精神软实力相结合。我国颁布的《救助办法》和《实施细则》从法律制度层面做出了规定,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宏观方向。但是,仅有法律的规定,没有精神的抚慰,治标不治本。因此我们应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唤醒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灵,扭转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强制性规定与精神软实力相结合以其达到标本兼治。

第二、国家救助与地方救助相结合。国家出台实施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地方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地积极地落实,保证中央和地方共同救助,增加社会力度。

第三、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政府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注度,制定合理的法规,设置一些配备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救助机构,保证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改善的他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拓宽社会性团体组织救助主体,鼓励志愿者协会、慈善机构、心理咨询人员、医疗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帮扶工作,及时向他们了解情况并虚心听取和采纳社会各界的建议,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致取得更佳的效果。

第5篇: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中国实验话剧自然也遵循这样的生存规则,但对于中国实验话剧导演来说,采取一种边缘身份,在意识或者潜意识中则是为了从相反的角度更好地接近中心部位,它或者出于有意,或者出于无奈,但都以一种边缘的姿态,眺望和包围戏剧关注视域的中心位置。

流浪艺术家的行为艺术及其自我确认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实验话剧导演的边缘人身份,主要是指两个层面,一是实验话剧导演没有国家体制内的正式职业,二是非官方或非学院的民间戏剧人以及校园戏剧人,前者因为没有正式工作,所以只能体现为民间姿态的戏剧行为,而后者为了获得一种独立的文化发言权利,他们也自动放弃了国家体制内的活动方式甚至社会位置。他们构成一种新的文化群落。

这些被有些人称为文化“盲流”或者流浪艺术家的人,企图在国家体制外寻求艺术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并不想抵抗和反对主流意识形态系统,而只是在自信而又自由的心态准备中,实现一种艺术的开放性和市场化,并渴望能够走向国际舞台,构成了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边缘人现象,而他们的最后目的,是实现从边缘地带向核心部位的策略转移。

这些文化“盲流”在八十年代就开始出现,然而,它与后来世俗社会所称呼的盲流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它主要是指主动从国家体制中撤离出来而追求艺术理想的文化人,而在九十年代出现的盲流,它是对于从土地中逃亡出来而涌向城市寻找出路的农民的一种统称,他们已经不再具有八十年代文化“盲流”的意识形态追求,而只是一种沉重的生活以及生存渴求。从八十年代的文化语境来看,文化“盲流”意味着一种前卫而又浪漫的人格体验,而且,将生活与艺术相互联系一起,颇有一种行为艺术倾向。

这些文化“盲流”,当时大多处在青春年龄阶段,在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冲动中,渴望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远游生活方式,他们或者去了新霾,或者去了,但最后大多汇集在北京。独立电视制作人吴文光曾拍摄了一部反映北京流浪艺术家的电视作品《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因为吴文光自己也是从云南“流浪”到北京的文化“盲流”,故而他很自然地将目光转向了和他具有共同精神血缘关系的其他文化“盲流”,他拍摄了张慈、张大力、高波,牟森、张夏平等五位流浪艺术家,其中牟森属话剧导演身份。吴文光和这些他电视作品中的主人公有过大致相同的生活,都经历了希望与失望、痛苦与快乐、幼稚与疯狂的生活经验,因此,他对这些人物存在着强烈的认同感受,他不受约束和干扰地拍摄出了主人公在严重的物质短缺中追求理想艺术的矛盾和痛苦的生存处境。作为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艺术家,他们满怀期待,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一群卑微的人,在残酷的生活中无力地挣扎着。理想与现实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现象,对于他们而言,唯一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只是他们的梦想,而并非生活本身。

正是这种社会和文化边缘人的身份,这些流浪艺术家的美学表达方式,完全是一种个人化和极端化格局的。即以与六十年代出生的实验话剧导演同时开始进行艺术写作的“第六代”电影导演而言,他们的作品主人公大多是都市社会的边缘人,例如《湮没的青春》描写的是“包妹”和“包哥”,《头发乱了》则是中途退学的大学生,无业摇滚歌手和个体户,《冬春的日子》的主人公是一对流浪的画家。这些非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既新鲜又陌生,似乎在街头、商场和歌厅曾经擦肩而过,但又是在传统社会规范群体以外的人,难以确认他们真实身份。中央戏剧学院演出的实验话剧《飞毛腿或无处藏身》,也描写了一位离家出走者和他从事性工作的姐姐,弟弟阿伟因为不满意家中的生活,父亲离家出走一直没有音信,母亲长年卧病在床需要人去照顾,姐姐天天忙着她的“工作”而又无法照顾家庭,他感觉被活活闷在家里,以至没有时间参加长跑比赛,而选择了离家出走,而他的姐姐完全可以从事别的工作维持家庭生活,却是做了。

在他们的作品中,大多是采用一种近似原生态的描写方式,例如牟森导演的话剧《与艾滋有关》,没有剧本,演员也都是非职业话剧演员,还雇来了几个民工,除了演员当众讲述自己的事情以外,民工在砌着墙,整个演出是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形态中进行的。演员聊着人格自卑、“”感受,性意识、同性恋以及艾滋病问题,例如金星讲述了她在纽约时,与一位同性恋和艾滋病患者的著名摄影师友谊的故事,后来他突然间就死去了;文慧则说他从来不觉得金星是个男的,于坚说金星是他看到的心理最健康和最正常的人,因为她敢于说出自己的一切,这些演员每次演出所说的都不一定一样,有时甚至抢着说话,结果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民工也上台跳着舞。这种原生态的描述方法,达到一种如同牟森所描述的“展示生活中的某种状态,人的这种生活态度”,在第六代电影导演的作品中也有显著的表现。

在这些颇有生活质感的文本作品中的边缘人物形象,实质上也是同样处在社会和文化边缘状态的导演的一种自我写照和确认,正如社会对于他们难以辨认一样,公众形象具有一种模糊性质,他们在作品中也无法说清这些边缘人物的真实身份和动机,他们自己也曾经宣称为“只是展示这么一个东西”,表达一种“情绪”或者“氛围”,在说明了在他们自信甚至张狂的外表形象内部,仍然是一颗颇为虚弱的心灵,是处于一种“脆弱,敏感,自身免疫力的缺乏”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这些社会和文化边缘人,在艺术作品中边缘人形象的描述中,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美学视点。

流浪的身体姿态

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些社会和文化边缘人脱离国家体制范畴,在一种流浪状态中,将生活和艺术混合为一体,采用一种对于艺术的献身姿态救赎和激发自己卑微而高傲的生命。这种具有殉道精神的生活方式,确实使社会对他们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想象。

例如“圆明园画家村”,在社会公共舆论中,他们似乎颇有一种“梵高”情结,由于在生活的艰难困苦中追求艺术真相,几乎可以造就出一些中国的梵高,并且将他们与 巴比松、东村、格林威治等绘画流派相比较。从实际情形来看,巴比松等绘画流派是一种艺术现象,存在着比较一致的美学观点,而“圆明园画家村”,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社会现象,艺术家为了实现艺术的职业化道路,从外地甚至是非常偏远的地区,来到充满着文化资讯和机会的北京,实质上是为了达到一种扩大商业机遇和知名概率的目的,渴望利用叛逆的艺术家身份以及怪异的艺术风格,在追求新奇的商业社会中,能够产生一种新闻效应,并且,通过社会公共舆论系统进行传播,从而成为一种文化明星,构成一种新的主流艺术形态。他们在文本创作中,大多充斥着人格以及情感的极端宣泄情绪,相反在美学思想和修辞语言上并不一定具有创造价值。

他们与梵高不同。梵高是为了远离商业社会而选择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们虽然选择流浪,放弃了原来较为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却是来到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城市,目的则是非常明确。只是由于他们没有主要采用精神流浪方式,而采取了身体姿态,因此他们在社会上也就产生某种象征效果,成为中国前卫和先锋的标志群体。应该说,虽然他们中间的个别艺术家也有一种梵高一样的艺术献身精神,但他们这种身体流浪的激进性,并不能够代表作品的前卫和先锋性质,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等同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艺术现象。

正是这种流浪动机的复杂性,一些文化“盲流”最后选择了再次逃亡,悄悄地结束了流浪生活。吴文光又拍摄了一部《流浪北京:量后的梦想者》的续集《四海为家》,原来拍摄的五位主人公,四位已经离开北京,在四个不同的国家生活,只有实验话剧导演牟森仍然留在北京,继续他的流浪北京生活。其实,在吴文光拍摄《流浪北隶最后的梦想者》的过程中,或者刚刚拍摄完成不久,就已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流浪北京”的历史。他们这些八十年代的最后梦想者形象逐渐模糊起来,随着时光不断流逝,它慢慢地融入日常生活图景之中。吴文光在拍摄完成《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时,就阐述了八十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对于另类中国青年来说,也许是意味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梦想时代的结束,而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则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面目,即使是《流浪北京》里的主人公,他们操行的艺术人生也有可能变成一种人生艺术的观点,具有人文精神的最后梦想者已经渐渐远去了。

第6篇: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问题的出现。

2.  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2.1 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2   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2.3   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 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应、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意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与物资供应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3.  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3.2   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与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意度。

3.3   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应。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3.3实施的关键

3.3.1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

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是物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和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动态平衡是按照项目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施工阶段的物资投入,并对物资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以保证整个建造过程的均衡性、实现物资供应的动态配置、平衡协调和均衡投入的过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有机、紧密地结合物资投入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的计划与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使物资、人员均衡地投入到工程项目中,实现物资综合控制、工程项目均衡节奏性地建造,达到预期进度目标,实现精准物流管理,减少物资浪费,降低建造成本。

3.3.2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

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时的获取物资现状、工程项目进度状况和阶段性计划,精准预测工程物资需求。在工程项目立项之后,工程管理子系统将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工程项目数据库中。在工程项目实施后,仓库管理子系统实时动态追踪物资库存状况,并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物资现场管理子系统实时记载物资入场、物资损耗、物资生产、物资回收、物资退回仓库等详细内容,快捷的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进展状况,报告累计未完成工程以及变更工程,并依据约束限制条件,动态制定阶段性进度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预测物资需求。

因此,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是精准物流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达到精准建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供应渠道的选择

供应渠道的选择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是物资的源头。供应渠道的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设q、l、s是企业对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d是需求总量。设阶段性一次需要采购m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者租赁公司)有n个,则xij表示第i种材料供应商j供应量,di是第i种材料的总需求量,tij是材料xij的运输成本,pij.qij,lij,和sij分别是有关供应商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参数。可得到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物资采购、租赁总成本最小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时,需要将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等进行量化,其量化的标准如图2所示,也需要事先确定,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供应商供应的物资和租赁公司租赁的物资设备。

4.  结论与建议

精准物流管理是精准建造过程中关键工作之一,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各种物资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精准物流管理,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物流,实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因此,精准物流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实施中需要以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流程重组以及采用精准建造思想作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应急于求成,要搭建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硬件基础后,再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姚建明、蒲云、周国华、赵正佳。多品种供应的多供应商选择模型及分解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8 vol(40)4:521-527

「2江伟、赵振宇、朱莹玮。我国建筑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探究[j].建筑经济。

2003.5:23-25

「3叶少帅、杜静。建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关键因素[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3.8:5-8

「4李效廷。 施工项目材料管理。山西水利科技[j].2005.8:89-90

「5glenn ballard. lean project delivery system.[j] lean construction institute.2000.9

「6herman glenn ballard. the last planner system of production control.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2000.

abstract: the material cost takes up a greater proportion in the total cos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rough reducing the material cost to reduce the total cos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nd lean supply management is one effective material management way.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terial management pattern, based on this foundation proposing material lean supply chain; secondly analyzed the foundation of material lean supply cha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es reengineering based on lean construction and lean construction; thirdly analyzed the model and key factors of lean material flow management; finally, give some constructive advice to implement the material lean supply chai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ean construction; lean supply

作者介绍:

1.祁神军,男,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博士;

第7篇: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关键词:动物福利、动物保护法、严禁虐待动物、普法 教育 及宣传

一、在《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现阶段倍受人们关注的保护客体

今年九月,我国公布了《动物保护法草案》。人们对此草案的出台形成了两个派系,赞成及反对的声音来自全国各地。这两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看法及立场,即动物保护法是否应纳入我国 法律 体系以及人对动物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应受法律限制。这其中包含了对虐待宠物的惩罚和屠宰牲畜应采取人道手段以及如何来处理那些流浪猫狗等一序列问题的规定。

早在2008年,我国就动物保护法律建设性问题在北京举行了国际性研讨会,这体现了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动物的保护及管理。加强动物保护的法治建设,既可以体现我国对动物保护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 经济 建设的同时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类和动物的和谐状态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其对整个社会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的。动物保护法在欧洲国家已有一两百年的 历史 了,他们这些国家在动物保护法律方面比我国先进,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也比亚洲国家的人们要强些。毕竟他们在这个法域里是比较成熟的,人们的意识也就 自然 而然形成了一般共识。而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涉及到有关动物保护方面的只有:1、《刑法》,只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及违反此法的相关刑罚处罚【3】;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4】。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 发展 ,对一般动物的保护意识也开始在大众中逐渐得到认同并受到关注,动物保护法也因此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当我国《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将受此法保护的客体大多数理解为狗狗猫猫,即家养宠物以及生活在居民环境周边的流浪猫狗这个范畴,同时《动物保护法》对此类动物所作出的篇幅也最多。这种现象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动物保护法要保护的一般是那些生活在我们人类生活周围的动物。根据就近原则,这些动物是人们在自己生活中可以接触得到的,并且经常受到人的行为影响的动物。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化、人性化地协调人的行为与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些就近的动物之后才有可能关注别的领域里的动物。因此,《动物保护法》草案出台后,人们最关心及争执最激烈的也就是这些家养的宠物猫狗与流浪猫狗的问题。至于应以何种人道的方式宰杀那些被饲养在棚里的动物(即后期成为人类肉类食品的动物),人们现阶段不是很关注。这是因为这些动物已被商业化了(即从这些动物的出生到死亡),确切地说它们是生产线上有生命的产品。因为不管是在国内国外,人们一般看不到它们的生命过程(即从开始的饲养棚到最终的宰杀场),所以即便宰杀过程很残忍,人们对此也感触不深。例如法国鹅肝残忍的制作过程【5】。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等待宰杀的那些动物它们其实也是有血有肉、有神经、知疼感喜的动物。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眼不见,心不烦。而关于对所有野生动物的保护则有赖于国家的相关法规及条例的健全(如禁止猎捕猎杀野生动物、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及违反者应受到何种处罚等)。  因此,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自然就是那些宠物猫狗方面的问题了。但流浪猫及流浪狗其实与人们所饲养宠物的特性相差并不大,所以它们同样能牵动那些关注动物福利人士的心,同时它们的存在也会令那些受到干扰的人们或是厌恶那些流浪动物的人们产生反感。当然,《动物保护法》实际需要调整的及涉及保护的客体超出了这些人目前关注的范围,即涉及面更广,而不只是这些接近民生的动物【6】。

二.如何正确看待《动物保护法》超前说与滞后说

 动物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保护它们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和虐待,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文明。不仅欧美各国有动物保护的法律系统,我们的亚洲邻国以及香港特区和 台湾 地区也都有动物保护法。我国虽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但其主旨纯属保护和更好地利用“资源”,与保护动物受到适当照顾、免受虐待与痛苦无关。所以自从《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中国国内民众及国外人士对我国即将颁布此法道出了不同的心声。

(一)《动物保护法》在中国实施持超前说观点者的理由及论据:

我国有部分学者及部分民众认为,此《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在我国现阶段不合时宜,脱离了中国国情。“动物被赋予权利,有其必备的历史条件:首先是中产阶级兴起,一些动物由役畜变为宠物,人与动物的情感联系加强了;其次是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使人权有了一定保障,然后始能惠及动物;第三是保护动物权利的社会共识,没有保护动物权利的社会共识,法律就不会得到普遍遵守。不具备这些经济社会条件,即使进行立法,最终也是纸上谈兵。选择一个国际场合公布立法建议稿,体现了法律专家的‘国际视野’,但有国际视野的法律专家可能忘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有8亿农民,而农民与动物关系复杂,其中既有人对动物的悲悯,也有人对动物的工具性、物质性利用。在城市,人的权利意识刚刚觉醒,人对动物的权利意识自然还很淡漠。保护动物权利,需要价值观念、法律制度作为前提,但真正的基础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对动物权利与福利的保护,是在人权得到保障、福利国家成为现实之后,人的权利和福利向动物世界的自然‘溢出’。中国刚刚解决人的温饱,人的就业、居住、卫生、出行乃至丧葬问题成堆,要同时承认和保护动物权利与福利,确实不切实际。 所谓法律,并非人的发明创造,它应该早就存在于社会风俗、习惯、道义中,立法只是对法律的‘发现’。如果城乡居民爱那些动物,在迫不得已时必须按照习惯处置那些动物,而法律专家弄出一部法律禁止那样做,那么很多国人就会一夜之间变成法律上的罪人。这样的立法,显然就不是对法律的发现,而是一种专家专断意志,是对西方制度的生搬硬套。这不是说,中国不应当立法保护动物,而是说,中国城乡之间、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都不宜出台法典式动物保护法,对人们要求过多过猛。可以针对动物实验、 工业 屠宰、动物园及演艺业等,先行出台行业性动物保护规范,有条件的可以专门立法。城市可以完善养犬法,可以将养犬法规拓展为保护宠物的法规。但所有的这些法律都一定要有可操作性【7】 ”。

(二)《动物保护法》持滞后说(即支持实施此法的学者)之所见:

动物福利法在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年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动物福利作为道德问题在西方成为社会意识和广大公众关心的社会运动却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而动物法作为一门学科更是近几十年才新兴的法律分支。所以动物法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今在中国,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动物法和动物权利在中国现阶段太超前,为时过早。“人们认为现在制定动物福利法不现实,即使制定了也无法实施。人们常常说,人的福利、人的法律及权利还顾不过来呢,哪能顾得上动物。然而,动物保护立法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实施,不仅在欧洲各国,而且在许多亚洲国家均有动物福利法,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就为时过早、超前呢【8】”?常纪文教授主张中国在努力考虑和探讨制定动物保护法的同时,需要对动物的地位进行广泛的公众讨论和知识界的探讨,相信对动物福利理念的公众探讨和普及教育将有助于中国的立法,同时也将确保普通国人和知识界重新认识动物作为有感知生灵的地位并接受作为伦理道德关注的动物福利是21世纪中国社会进步的上一个台阶的新观点。“不管我们现在是否贫穷,不管人权得没得到保护,我们都要人道地对待动物,这也是人权保护的一种延伸【9】。”

(三)笔者本人对此所持的观点:

在此,笔者本人也非常赞同常纪文学者的观点。在欧洲传统的道德观是基督教的道德观,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动物和人类是上帝在不同阶段先后所创造出来的,都同是“上帝的造物【10】”,从这个信仰上来说,这两者的关系从“在上帝面前平等”演化成“生存权的平等”。在上帝面前,人和动物都是他创造的生物,人与动物在世界上均应有生存权。虽然人类强于动物,但强者应该保护弱者是人类文明进化高尚之处。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中,以天地人和为人类思想最高境界。印度名人甘地曾说过:“一个国家的伟大程度和道德进步的标准可以用她对动物的态度来衡量”。结合国外在此法领域的成熟发展以及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思及对生命的重视,显然我国在现阶段出台《动物保护法》是比较滞后的。尽管我国经济整体水平还不谈不上发达,但出台一部《动物保护法》难道就会阻止或影响中国现在经济增长的步伐吗 ?在笔者看来,人道地对待动物与我国经济状况绝不是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体。打个比比方来说,这就像我们对幼儿的教育一样,不因为他们不会说话也不会明白大人的话以及不识字和分不出人间是非而不给他们交流和受教育的机会,我们还是很乐意地尽一切可能让他们明白人们的语言及风俗习惯,让他们能在我们父母及社会现有的条件下快乐及健康成长,而不是等他们自己具备了这些自身条件才积极地配合他们。同理,我们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经济不发达,所以不能在此法领域效仿西方发达经济国家超前颁布动物保护法。动物保护立法绝不意味着向西方盲目靠拢,这些理由都是说不过去的。任何法律的颁布实施到该法的稳定与成熟都是需要经过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动物相对我们人类而言是弱势群体,很多情况下它们的生与死掌握在我们人类的手中,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中国是时候该填补这个法律的空白领域了。万丈高楼平地起,众人拾柴火焰高,法律的完善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当人类的行为违反人类道德,仅依靠道德及社会舆论又无法制止这种行为的蔓延及恶意传播时,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让法律成为其最后一道阀门也是最难逾越的屏障。所以保护动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体现,也是人类义无反顾的责任。

三、如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体现动物的法律地位才能更确实有效地保护动物的生存权

(一)动物的法律地位在一些国外法律体系中的体现:

    在动物福利立法建设中,动物应该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受到保护。《德国民法典》规定“动物不是物”【11】,这一定语没有全面的解释清楚,动物在人类的法律体系当中它到底是什么。又如《俄罗斯民法典》规定:“动物是物权的客体,并不意味着权利人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役使动物,而应该受到合理限制”和“在行使权利时,不允许以违背人道原则的态度残忍地对待动物。在动物受赔偿的问题上,要注重动物的生命价值,不能单纯地以动物市场的市场价值来界定赔偿标准【12】”。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是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动物究竟是继续作为法律关系保护的客体加以保护,还是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来加以认定。因此动物能否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成为了法学讨论的焦点,学者观点大致有三种:1.是动物依然是法律关系的客体;2.动物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3.动物是类主体或是准主体。不难看出此三种观点是基于不同的思考方向而形成的。

(二)笔者本人对此所持的观点:

笔者则认为动物不可能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因为法律毕竟是人的法律,法律关系是由人类行为而形成的关系,即由人类相互行为所产生相应后果的各种法律状态。而动物怎么可以和人同为法律关系主体呢?动物的权利最终还是有赖于人的行为及意识得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动物只能属于被人类所保护的客体这一形式体现在法律当中。因此,动物成为法律保护客体的规定应该在不同的相关法律部门中有相应的明文规定,如《刑法》、《民法》、《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各地方政府单行条例等等法律法规,其内容应相互一致,不得相互抵触。也可以考虑是否将虐待动物行为列入我国刑法领域或单独进行立法,以此来规范及制止残忍虐待动物的行为,更有效地保障及保护动物的生存权。保障无辜的生命免受来自人类无理和非人道的侵害及剥夺。

因此,也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下,才能确实保护动物的生存权不受人类无谓的侵害及剥夺。在诸多国际社会动物保护法中,禁止虐杀动物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底线规则,其理念是尊重动物的生命及保护动物的权利,并将保障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纳入到法律和司法制度中来,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使人类承担起保护动物的责任。“而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保护自然),最终是出于对人类全局的,长远的生存利益的终极关怀【13】。” 现在生物物种在逐渐消失,对整个生物金字塔即食物链来说都是一个阶梯式的毁灭,也就此可断言:“在世界上生物消失之日,即是我们人类的灭亡之时。” 毕竟动物为我们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及牺牲是无法用统计学里的数字来恒定及衡量的,从物质的供应到精神的供应…是无法估量的。 例如导盲犬对残疾人的帮助、警犬对国家警务工作及边防工作的贡献、看门犬对单位及家庭的财产安全起到的作用、宠物在带给人类的精神快乐的同时人们也被他们那忠诚及知足的特性所影响着从而优化及促进了我们人类性格的不足及缺陷…等等。

四、我国动物保护立法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及为何地方性《饲养宠物法规》难以见效?

我国的动物保护、管理立法体系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一部综合性的动物保护基本法,动物保护法制系统性不强,制度建设不周全,难以对所有的动物予以应有的保护;二是立法目的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了几千年的怜悯生命的道德传统,没有体现

五、依据本国国情,通过完善我国国内立法及借鉴国外经验来促进和协调动物和人的和谐相处

    笔者拙见如下:

1. 加大司法力度,对于无谓虐杀动物者应一律追究行为人的 法律 责任。毕竟法律的颁布是为了实施以限制及禁止某种行为的发生而不是为了流于形式。

2. 启动群众监督制度,实行匿名举报电话及邮件,制定奖惩制度。发动群众的监管力度及积极性。

3. 明确动物保护法的职能机构及司法程序。

4. 结合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饲养宠物法规》来限制及规范饲养人的饲养行为,使其饲养行为符合我国的相关政策。

5. 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严格的城市居民饲养宠物的相关数据并存档,每年向中央相关职能部门汇总一次,这样就可以知道我国宠物的整体数量及其变化,从而有效地预防及控制宠物过多繁殖。

6. 严格审批动物及宠物繁殖基地公司的成立。即繁殖基地的繁殖计划也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从源头上控制城市宠物以及流浪动物数量的急增。制定一套严格的动物繁殖基地经营法规体系来控制各繁殖机构盲目进行繁殖计划。

7. 繁殖基地应按规定将出售的宠物动物进行归档,并上交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登记,这样有利于明晰宠物的个体流向,形成一个联锁档案机制。

8. 没有被注射疫苗的宠物猫宠物狗严禁在市场上待售,被出售的宠物狗或猫应佩戴标有宠物身份代码的胸牌(即宠物在出售时,胸牌已在网上注册并登记了买主的信息)。

9. 进行法治宣传及编制相关教科书, 教育 我们的下一代如何正确了解及尊重 自然 界的一切生灵,毕竟教育从娃娃开始抓起是关键。突出人与自然的重要性,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的对人类的益处。

六、如何规范人们饲养宠物之行为及如何处理好“寄”生存在人们生活周边的流浪猫狗

    人们是否应该有养宠物或动物的权利以及人们是否有反对养宠物或动物的权利呢?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只要饲养人所养的宠物或动物没有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时,他人是没有权利来反对饲养人的饲养行为的。因此,目前动物保护法急需处理的动物问题首先是那些被人类饲养的宠物以及寄生存在人们生活周边的流浪猫狗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两类动物呢?

(一)首先应规范对宠物的饲养及管理(即对宠物狗及猫的规范管理).

对于被人饲养的宠物,除了需要我们对国人进行教育外,用法规来规范饲养人的饲养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即严格又要可行的法规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各地区都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来规范此类行为,即便是有也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实施及操作,主要原因是法规制定不合理,民众不愿配合,司法力度不强。其次是饲养人的饲养意识比较散漫及薄弱,也没有饲养人应尽的责任及义务的概念。根据我们立法的原则是既要保护人类及人类环境又要保障动物应有的生存权。笔者拙见如下:

1.  对职业性饲养动物人的资格及场所的规定及限制

2.  规定以家庭为单位来限制被饲养的动物数量。

3.  饲养人必须为动物提供足量的、质量好的、适合卫生的食物和水及提供适宜宠物场所供其休息及活动。对宠物不能进行心理吓唬。

4.  对宠物的管理(办证、及收费政策应该改革、打疫苗、绝育应纳入到强制行为)。

5.  对宠物培育机构及销售市场的数量的限制及经营规范的规定。

6.  对宠物 医院 的资格审批及经营性质的限定及按规范职业。

7.  宠物致人伤害的应该如何赔偿及如何界定赔偿义务人。可结合我国现行《民法》的相关规8定来认定及处理,及时用可行的法律条文来替代不可行之法条

9.  规定及明确饲养人对饲养场所及环境卫生应尽的责任及义务。

10. 应禁止各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宿舍饲养宠物。

11. 饲养人不在居住地且家中无人看管宠物时,应该实施寄养行为。

如何认定遗弃宠物行为及应如何加大处罚力度,除非这种遗弃行为属于法律   所规定的例外情节。

12. 有专门的行政部门处理因饲养宠物行为而产生的邻里关系。

13. 要对饲养人人群进行医学知识科普宣传及相关《动物保护法》法规宣传。

(二)流浪猫-流浪狗――应该如何进行人性化安置及处理?

流浪猫流浪狗的问题比较特殊,其特殊性在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人类的生活垃圾而存在,且这些流浪的猫狗生活在人类边缘,容易接近我们人类, 因此大多数这样流浪的猫及狗都乐意接近人,接受人们给他们喂食物这一行为。也因为其中有许多是被人们所遗弃的宠物。例如北京著名的收养流浪猫300多只的丁奶奶【19】。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像丁奶奶这样关注这些小生命的个人及群体是越来越多了,这说明了 中国 人在自身 经济 改善的同时,还有那么一份额外的善心及爱心去关注这些流浪的动物,这也表明了我们中国人的内在修养及善良意识在不断的提高。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及安顿这些流浪的猫及狗呢?笔者拙见如下:

1. 各个地方政府应该新增一个特殊部门,即流浪动物防控部门。招收具有兽医资格的人员为国家特殊性质公务员。用于专门处理流浪猫流浪狗的绝育及疾病救助。如何控制流浪猫流浪狗数量的问题其实就像我国二十年前实行人口计划生育的情况一样,绝育是最关键的一环,不管是雌雄的流浪猫及狗,只要被人  抓住后送至救助所,在动物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绝育手术,待其伤口痊愈后放归自然,这样即保障了动物的生存权又控制了流浪动物的增长势头,实行几年后,流浪动物的数量自然呈下降趋势。

2. 每个城市都应该安置几个由政府出资的流浪猫狗固定救助所,每个救助所里应该有2-5名受领国家薪水的兽医执业。

3. 对于在一定的领养期限内无人领养的生活不能自理的流浪猫狗,可以实行人道的安乐死。但对有野外生存能力的流浪猫及狗,如在绝育后无人领养,则应放归自然,而不主张人为的安乐致死!否则这将有勃于《动物保护法》的立法出发点。同时也违反了人类情感及道德。

4. 对于对生活不能自理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的流浪猫流浪狗,应制定有关实施安乐死的条件及要求,并应该有两名医生在场,实施安乐死的兽医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及程序来执行,并留根存档,以便统计。

5. 严禁国人食猫肉狗肉。一是狗猫身上的细菌,许多对人体是十分致害的细菌及寄生虫,如“裂头幼的成虫寄生在犬科、猫科动物的小肠、且成虫在猫体内寿命可达3.5年,偶然寄生在人体……”。食猫肉对国人的身体健康也存在隐患,而且容易传染给家人及朋友。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城市边防应该把好城关卡口,禁止放行装有流浪猫或狗的车辆流通关卡,一经发现,立即扣押车辆及相关人员。通知相关部门后,应将装有流浪猫及狗的车开回原省市,并对整批流浪猫在采取绝育措施,在认养期限过后,将剩余的全部放归自然。并对涉及人员给予相关规定的刑事处罚。

6. 制定对被收养的流浪猫及狗应进行登记及拍照留档制度,对领养人进行必要的回访制度。

7. 政府的这个职能机构在各个地区均可以设置流浪动物的捐款基金帐户,有这么一个平台让有爱心人士及有能力的人士为此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及贡献,这样一是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来可以唤起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识。这个救助流浪动物捐款基金帐户由专员负责管理,并由相关部门定期进行严格审核。

8. 政府应鼓励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建立及肯定其所实施救护动物行为的效果来以此推动及推广对动物保护的宣传。

总言之,笔者对《动物保护法》在中国开始实施总体上持赞同态度,强调的是《动物保护法》应着眼于“保护”二字,既然以《保护动物法》为名来提倡及促进动物的福利,那么就不能弃我们立法的宗旨而不顾。从宠物这方面来讲,笔者个人并不赞同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饲养宠物(如猫和狗),原因是城市居民的邻里生活相互关联。家庭或个人的生活空间一般是有限的,常年生活在缺少阳光及新鲜空气的环境中,也不利于宠物的健康生长。如果对宠物猫狗不加以卫生防范,有些寄生虫是很容易传染给人类,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许多属于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经济损失。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进步与 发展 【20】。”  另一方面人们养宠物即耗资又费时。再说无论是猫猫还是狗狗,他们身上的寄生虫及细菌都有这样那样的机率传过给人类,对人们的本身健康而言也极为不利。“let's stop keeping pets-让我们停止养宠物【21】”。笔者认为是:如果没有足以提供宠物生活的好环境,如果对于已经有了宠物的人们来说,笔者还是坚持以尊重生命来论事,要以负责的态度照顾宠物。因此笔者建议,如果没有足以提供宠物生活的好环境及没有足够的时间的人们,在还没有养宠物的人们最好别养宠物,养宠物千万不可心血来潮。如果已经饲养了宠物,则请让它们成为你最后的宠物,并对它负责到底。《动物保护法》在保护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来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利、顾及动物的福利,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此,《动物保护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22】。”

第8篇: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关键词:宠物管理;问题;建议;深圳市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8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饲养宠物已经从贵族阶层的摩登时尚转变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宠物及宠物管理的诸多问题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牵动着社会的神经,从另外一个角度考验着城市的社会管理水平。从笔者多年来宠物管理的工作实践来看,宠物管理还处于比较粗放的水平,离精细化长效管理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努力加以解决。

1 当前宠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深圳市的宠物饲养现状存在种类多(狗的种类就相当多)、数量大(宠物饲养量在全国来说都是处于前列)、范围广(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也在饲养宠物)等特点。宠物的饲养活动在培育人们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保护动物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令人担忧。

(1)有饲养兴趣而没有饲养方法,饲养水平不高。对宠物有研究,善于观察,懂其习性的人并不多,许多人都是凭好玩而为之,有的甚至只是为了满足孩子的童真把宠物买回家。

(2)流浪宠物的管理难度相当大。流浪宠物靠捡拾垃圾为生,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在特定的季节下还伴随着很高的发病率,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与其接触或受到攻击,导致疾病的发生。近年来,深圳市的狂犬病发生病例保持在170~200例之间,很多都是因流浪狗咬伤而引起的。

(3)管理监督的政策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监管缺位问题不容忽视。随着宠物饲养现象越来越居民化,深圳市宠物管理的政策文件与国内的很多城市相比是较为完备的。但在专职人员的配备上并不理想,一些在宠物管理专职岗位上的人员也因为各种原因被其他工作所占用,造成在政府行为层面的宠物管理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4)宠物的免疫率低下,新型流行病的不断产生与动物的密切关系对宠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非典”、禽流感、猪流感、H7N9等新型流行病的产生都与各种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宠物饲养造成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进一步提升了疾病发生的机会。

(5)宠物的登记管理率较低。由于居民对宠物危害性的认识不足,造成对宠物登记工作往往不予配合,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偷着饲养的现象随处可见。

(6)宠物的宰杀、掩埋等不够人性化。有些人在饲养宠物的过程中对宠物的生命并不尊重,随意宰杀、宠物死后随便乱扔等现象较为严重。

2 对抓好宠物管理的建议

宠物管理是对高尚品质生活方式的一种介入,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在深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宠物管理虽然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小的剪影,但同样需要精心、细致的工作促进文明氛围的形成,是广大居民在饲养宠物的过程中享受高品质的人生乐趣。

(1)充实人员、充实队伍,提高管控能力。对于至今尚未安排专职宠物管理工作人员的街道要尽快将人员充实到位,同时在充实人员的过程中要把好新进人员的专业质量关,使人员安排做到知一行、专一行、管一行;对现有人员在调度使用上错位的,要尽快调整、纠正到位,使其专下心来干好自身的本职工作。此外,要切实做好对人员队伍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工作能力,进而提高政府对宠物饲养的管控能力。

(下转第 91 页)

(上接第 89 页)

(2)加强饲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努力降低人与动物的病源传导。每一种宠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习性,也都有着特别的饲养方式。但在宠物饲养的过程中,很多人其实对宠物的习性并不是很了解,往往造成人与宠物之间的不和谐。如何喂食、如何保持卫生、如何判断宠物的身体状况、如何与宠物交流等都有着很大的学问,需要去宣传、去教育、去引导。特别是在一些人和动物之间可以传染病上,要切实加以防范,防止病从宠物来。

(3)严格执行登记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饲养。登记是做好宠物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做到完全登记,才能做到底子清、目标明。工作起来才有的放矢。通过地毯式排查,把各种宠物的饲养情况登记在册,对不配合登记或者非法饲养的,要严肃教育,问题严重的要依法严厉打击。

第9篇: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近日,收费所迎来了七位特殊的“客人”,七只濒死流浪狗宝宝闯入所区,收费员化身一名宠物饲养员帮助流浪狗悉心照料流浪狗并帮助找到新的家园。

一名收费员下班后回宿舍途中发现七只流浪狗宝宝在躲在草丛里大口大口地哈气,由于当时天气炎热,加上户外温度更高达38摄氏度,有过养狗经验的收费员发现这些狗宝宝处于严重脱水状态,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这些可爱的生命即将凋零。

收费员火急火燎一路小跑回到宿舍,拿出了自己储备的零食,又去食堂打了一盆水送到七只流浪狗面前,由于流浪狗怕人,收费员几经折腾终于获得了信任。得到救助的流浪狗终于放下了所有戒备,缠着收费员玩耍。看着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收费员似乎也忘记了烈日的存在,静静地陪伴在流浪狗旁边。

经过两天的悉心照料,这些流浪狗已经在这里安了家并且成为了大家的朋友。因为在工作场所是不允许养小动物的,正当这名收费员不知这些流浪狗该何去何从犯难的时候,班长提议寻找相关部门照顾这些流浪狗。

班长拨打了政务服务热线,随即相关工作人员过来接收了这些流浪狗,为它们寻找新的家园,同时也对收费员表示了工作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