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影《流浪地球》美学分析

电影《流浪地球》美学分析

一、引言

2019年贺岁档上映的《流浪地球》在上映之后受到了观众的热议,在《流浪地球》票房取得好成绩的同时,电影也引发了中国极大的讨论,其中针对《流浪地球》究竟是科幻片还是灾难片产生了较大的争议。产生较大争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国内外电影行业对类型片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划分,例如之前同样受到极高关注的《战狼2》即可以称之为战争片,同时也可以定义为主旋律电影。第二,影片本身给观众带来的直观感受在科幻片与灾难片之间摇摆不定。第三,《流浪地球》的导演团队以及宣发团队并没有明确定义《流浪地球》是标准的灾难片抑或是标准的科幻片。那么,《流浪地球》究竟是灾难片还是科幻片?本文将从电影美学分析系统的两个逐级层面:知觉以及思想入手探讨《流浪地球》的类型归属。电影美学是电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电影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电影艺术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1]。本文将运用电影美学分析系统下的知觉层面和思想层面两个方面对《流浪地球》隶属于复合类型电影进行论证。知觉层面是囊括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视觉和听觉所带来的直观感受,包括4D电影中,通过座椅摇晃以及周围环境特效模仿而形成的立体感知,同属于知觉层面,是决定观众对一部电影的主观感受的主要来源因素;思想层面则是一部影视作品主创团队最核心的价值观和思想传播,也是一部影视作品对于观众最深远的影响及情感触动。故本文将从电影美学中的知觉层面和思想层面两个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流量地球》隶属于复合类型电影。

二、《流浪地球》知觉层面的灾难元素

知觉层面作为一部影片的最突出特征,是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传感到大脑的第一感受。《流浪地球》中大量出现带有灾难色彩以及灾难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的场面和音效。在听觉层面所突出的灾难元素有:(1)大量的全球性新闻及广播,报道地球出现即将毁灭的危机,全球一半的发动机停止运作,以及高潮部分地球即将撞上木星,人类进入死亡倒计时。(2)冰封的北京、济南、上海,片中人物站在地面呼啸的风声,所体现出来地球表面的灾难和荒凉。在视觉层面所突出的灾难元素有:(1)影片18分30秒到19分20秒一镜到底的超长镜头,从冰封的北京逐步上升到领航员空间站,明显交代了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灾难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2)点燃木星引发的冲击波达到地球时,地表所有建筑大面积坍塌,呈现出宏大的灾难景象。以上各个场面的设计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大方面对观众产生直接影响,促使观影人通过知觉层面明显感受到《流浪地球》中大量的灾难元素。

三、《流浪地球》知觉层面的科幻元素

知觉层面是一部科幻片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流浪地球》作为中国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科幻片,在其制作成本上耗费3.2亿投入特效制作。在听觉层面上,最为显著的部分就是对领航员空间站上“moss”的设计,moss最常以声音的形式出现,以冷静客观的音效和不带感情的思想为其最大特征,提醒领航员空间站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生活作息,并使得空间站工作人员可及时跟地球进行沟通,是高智能化机器人的设定,突出了《流浪地球》的科技感。《流浪地球》作为一部挑战国产片类型空白的硬科幻电影,其恢宏的故事设定、荡涤悲壮氛围的末日感受式、俯瞰式与浸入式的宇宙器官,让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科幻电影下的一次新尝试,而是一次巨大跨越,一个高起点。片中“行星发动机”贯穿着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发展,也频繁出现行星发动机的远景、近景、特写画面。剧导演郭帆所说,为了制作这台“行星发动机”,制作组对行星发动机的设计经过十多次修改,用了大概3000张概念图,8000张分镜手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方米实景搭建,甚至还请来了四位中科院的科学家担任顾问,以确保行星发动机在科学方面的合理性。

四、《流浪地球》的思想层面

(一)《流浪地球》思想层面上的灾难元素。有责任感的电影人不仅只为观众提供最底层的感官享受,更应充分认识到电影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警世醒世功能,将电影注入思想,使得观众的审美情怀和艺术细胞打开,从而领悟电影的真正价值[2]。在电影《流浪地球》中首次提出“饱和式救援”这一概念,5000台发动机坏了,运送70000个火石,派出410000人参与救援行动,全人类生死存亡的事情,没有一人敢懈怠。这一设定,本身就是灾难性思想的设定,在面对危机来临之时,没有采用需求=供给的总体思想,而是采用了供给=需求×10。因为导演对本影片注入灾难的思想元素,在面对人类共同的危机之时,以最稳妥、最饱和的营救手段和方法去拯救地球,把灾难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人类承受最小的风险。固《流浪地球》在思想层面上充分体现了其中的灾难元素。(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电影是思想的产物,它反映时代潮流和国民审美,提高电影人的责任意识和观众对电影的审美鉴赏能力,实质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修养和欣赏能力。在影片《流浪地球》中灾难是科学幻想出来的,面对这场灾难,不仅需要人道主义,更需要应对的社会组织机制,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思想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社会科幻概念的载体就是影片中的“联合政府”,首先,联合政府这一机构在目前现实世界并没有得以实现,属于导演对于社会组织机制的科学幻想;其次,联合政府消除了目前世界各国存在的竞争与矛盾,真正意义实现了世界大同这一梦想。所以《流浪地球》本片不仅是在浅层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方面展现了科幻思想,更是在深层次下的社会文明上寄予了美好的科学思想,科幻在未来可能会实现,同时社会科幻在未来也可能实现。

五、结语

复合类型电影的大量生产是目前电影趋势所在,复合类型电影的出现满足了不同观众的不同审美需求,也使得电影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3]。《流浪地球》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导演对灾难元素和科幻元素的充分融合和展现,也让《流浪地球》在电影价值方面不仅展现了目前中国的特效技术和科学幻想,也承担了对人类社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想象,从电影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上进行深度开掘,使其成为一部兼具商业性和人文性的优秀复合类电影。

参考文献:

[1]【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胡克.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策略——中国类型电影特点与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1(9):4-8.

[3]王永收.讲述还是建构:叙述者问题与电影叙事的理论模式[J].求索,2013.

作者:彭萌 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