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范文

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精选(九篇)

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

第1篇: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范文

关键词:消费者教育 世界遗产地 必要性 途径 意识

消费者教育是指针对消费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传播产品信息、消费知识、传授消费经验,培养消费技能,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素质的一系列活动。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开展世界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是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手段。本文就我国开展世界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进行分析。

我国开展世界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

(一)保护世界遗产的有效措施

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一个项目被评为世界遗产,那么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它。我国现在逐渐地迈向全球化,很多工作是与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处遗产的破坏必将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心。我国保护的世界遗产不仅属于个人,同时属于全人类,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是世界人民的责任。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就是要让旅游者充分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必要性,主动发挥自身保护世界遗产的作用,积极履行保护世界遗产的公民责任。

首先,开展世界遗产旅游消费者教育能改变旅游消费者的观念、规范和引导旅游者消费行为。观念是行为的指导,营销活动中倡导和培养何种消费观念对营销结果有着重大影响。遗产地旅游消费者观念教育的核心是在正确的遗产地经营理念指导下,通过大力倡导和宣传,使旅游者树立与消费水平相适应,与优秀文化传统相适应,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相适应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方式观,能提高旅游者素质,培养理性成熟的旅游消费者,达到旅游消费者利益和遗产地利益的高度统一。

其次,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能提高旅游消费者素质,增强旅游消费者自觉保护世界遗产的能力。当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遗产,公民责任”这一遗产保护宣言的时候,遗产地的保护工作便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我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全球化的加快推动了人们寻求民族身份特性的需求上升,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和文化都将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其中,从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方面,全球化趋势将成为世界各民族密切关系的一个有利因素,但资源的共享不应导致文化价值的趋同。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能使本国或本民族的人民在同质化的过程中保持异质化的进程,能够使旅游消费者寻找本土文化的根源,能展现本土文化的杰出表现,赋予国民以自豪的身份特性。

民族意识首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而且能够居于主体地位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广大社会成员认可的价值判断体系,构成社会的精神支柱或者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深厚土壤和现实基础,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该民族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离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继承发展,所谓“文化创新”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脱离根基、失去前提。世界遗产的终极价值在于集中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便能使旅游消费者形成共同保护世界遗产的价值取向、充分认识世界遗产所代表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从而达到培养民族意识的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遗产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极强教育功能和启智功能。目前,由于我国旅游消费者知识水平的有限性,遗产地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很多游客还停留于“走马观花式”的初级旅游形式,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工作,使旅游者充分认识遗产地的价值、使遗产地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能贯彻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使旅游者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遗产地知识,使旅游者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热爱文化遗产,自觉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同时能让游客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文化,并让其了解遗产地的奥妙之处,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墩煌莫高窟”这一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游客对它认识的有限性,使它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果通过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工作,将莫高窟的历史沿革、艺术价值、风格特色等知识传达给消费者,使其把莫高窟旅游当作是一次自然之旅、文化之旅和审美享受,那么就能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的产生,使莫高窟得到保护。由此可见,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既提高了旅游者的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又有助于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四)遗产地促销的重要手段

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不仅只是一种环境力量,而是作为遗产地营销的具体构成,在现代营销理论和现代营销实践活动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价值。遗产地的“消费者教育”意识是对现代营销观念的发展和完善;“消费者教育”理论是现代营销理论的修正和补充;“消费者教育”活动是现代营销活动的新的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消费者教育的行列,在倡导消费观念,宣传商品知识,引导顾客购买,净化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和自身权益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可以说,消费者教育已经被具有现代市场营销意识的企业作为一种有效的竞争利器,应用到了营销的实践中,作为全人类共同财产的遗产地更应该充分发挥“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利器作用。

旅游消费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要经过一个决策过程,包括认识需求、收集信息、选择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感受。遗产地应重点了解目标顾客在认识需求和收集信息两个阶段中的消费者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将遗产地的相关知识、遗产地的特色等信息传达给旅游者,使旅游消费者了解遗产地,激发旅游者对遗产地的兴趣,从而作出购买决策;遗产地消费者教育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旅游者的需求,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制定合理的营销和服务方案,让他们获得满足,从而提高遗产地的美誉度,促进遗产地的销售。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客观上要求我们不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遗产地的“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性正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要求,遗产地本身就是和谐的产物。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营造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氛围,开展遗产地保护工作,同样体现着和谐的要求。

我国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媒体教育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介是消费者接触最多且覆盖面最广的宣传手段。报纸传播信息量大、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具有较强的读者选择性和地域范围选择性;杂志印刷质量高、实际阅读率高、目标对象明确;广播传播广且受众广泛;电视声像结合、表现丰富、注意率高、覆盖率高。四大媒体各自的优点应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游客,提高消费者素质、改变消费观念,从而具体来讲,报纸应及时报道世界遗产的最新动态,让人们时刻了解遗产地的情况。杂志应开辟专栏,介绍世界遗产地概况、破坏情况和保护措施。广播应制定遗产地保护专题节目,并长期定时播出,覆盖广泛的听众。电视媒体则可结合知名节目,如社会记录、今日关注、百家讲坛开展遗产地审美教育,聘请专家介绍新产品或新技术,并开通热线电话请旅游消费者现场咨询,举办遗产地知识擂台赛等,教会消费者如何欣赏遗产,提高旅游消费者审美情趣,让旅游消费者感受到遗产地的美。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得以诞生并给消费者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报告称,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6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1.12%。网络媒体受众多、互动灵活、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国家可通过网络媒体建立遗产地保护专题网站,介绍遗产地知识、适时遗产地情况报告等。媒体宣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营造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的氛围,掀起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热。

(二)加强政府立法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遗产地的保护的专门政策法规的出台,不断地在痛惜某某地方的遗产遭破坏、某处的世界自然遗产上又新建了人文景观,但是我们就是很难看到哪个人或哪个组织因为破坏行为而接受了惩罚。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世界遗产?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那就是要将世界遗产的保护纳入制度化轨道。

政府机构立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遗产地消费者教育问题。要吸取国外相关规定和条例的精髓,因地制宜地订出符合国情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依法保护世界遗产。建立统一的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改变中国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分别由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管理的多头领导局面,从而使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工作更加可行。利用世界遗产保护日,进行一些全民的普及性遗产地知识教育与宣传,让教育能覆盖更广阔的群体,把遗产日作为动员日,动员社会组织、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新的保护体制中来。设立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专项基金,培养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专门人才。通过法律法规调节游客的出游时间,避免遗产地游客短时间急剧增加带来的破坏。加强立法宣传。例如在遗产地积聚的地方设立遗产地保护知识宣传点,招募有着丰富遗产地保护法律法规的人员担当义务宣传人员,提高旅游者的保护意识,让法律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三)制定“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长期战略

景区景点管委会是遗产地的直接管理和监控者,同时也是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应贯穿于遗产地营销的全过程,并成为遗产地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为此,遗产地要相应地制定整体规划,系统地确定旅游消费者教育的战略目标、重点、步骤和措施,建立独立的旅游消费者教育营销职能机构、配备专业化的营销管理人员,统一策划,从整体营销上贯彻旅游消费者教育理念,科学配置旅游消费者教育资源。

景区景点管委会可开展的旅游消费者教育工作有:制定完整的消费者教育计划,使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工作长期、稳定的开展。向游客发放包含遗产地保护知识的宣传资料,每位游客都希望更多地了解遗产地的相关知识,宣传资料便成了他们的首选。因此,宣传资料应承载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宣传工作,在推介产品的同时达到教育消费者的目的。在遗产地内悬挂醒目的遗产地保护宣传标识,或者写一些警示性的语言,以达到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目的。

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充分重视遗产地形象的树立。遗产地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应该站在社会的角度,立足于长远的发展。要严格控制景区客流量,充分考虑景点的承载能力。同时,遗产地还应建立严格的景区商贩准入制度,制定商贩准入标准,并加以适时监督和管理。合理规划遗产地的景点,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参观,防止游客由于麻烦而不能参观到所有景点产生抱怨,从而对旅游地进行破坏。

聘请专业的专家学者,定期向游客讲授遗产地保护的相关知识,给予遗产地周围居民、旅游消费者最权威的教育。设立遗产地旅游消费者中心(游人中心),将遗产地的知识突出在游人中心进行详细的介绍,给予旅游者最权威的解释,避免一些导游人员偏离实际讲解导游词,在增长消费者知识的同时也要激励导游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涵养和素质。为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例如赞助拍摄遗产地保护专题宣传片、提供遗产地维护资金等。

培养社区居民加入导游人员行列。如今在不少遗产地,由于导游人员不了解遗产地历史沿革而出现乱编导游词讲解的现象,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办法便是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导游讲解的行列中来,他们对遗产地的发展是最了解的,景区景点管委会就应该提供对社区居民的培训支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载体,宣传遗产地特色,建立遗产地网络交流平台。例如,峨眉山近日推出的电子杂志便是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的旅游消费者教育方式,它通过网络将遗产地适时动态、各季节景观传递给旅游消费者,教会旅游消费者如何欣赏遗产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得到了网民的一致好评。

(四)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并引导旅游消费者科学旅游消费

作为旅游服务中“人”的因素的导游员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传递、引导、调节作用,以帮助旅游者满足审美需求,实现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引导旅游消费者科学消费,导游人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导游人员以身示范,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导游人员具有一般消费者的属性,他们的举动会对游客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导游人员应监督游客行为,及时制止游客破坏行为。导游人员都需经过一定的考核后才能进入遗产地工作,他应该更懂得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对游客不当的行为应适时指出和制止。引导游客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习惯。导游人员除了告诉游客不能怎么做以外,还应告诉其应该怎么做,使他们将保护世界遗产作为一种习惯和自身内在的品质,时刻将遗产地保护铭记于心。提高遗产地导游人员素质。遗产地导游人员除了承担一般导游的职责外,还应该掌握各种遗产地知识,让游客感受到遗产地的美。

(五)加强遗产地旅游相关组织责任感

遗产地旅游相关组织包括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纪念品生产商等,这些组织的发展同遗产地的发展紧密相连。旅行社、宾馆饭店应营造遗产地保护氛围。旅行社、宾馆饭店应通过宣传资料、房间布局等体现遗产地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则应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宣传遗产地文化。提高内部从业人员素质。遗产地旅游相关组织同导游人员一样具有示范作用,只有当从业人员懂得珍惜遗产地,他们的行为才能给消费者正面的影响。不定期的开展遗产地保护相关活动,调动员工及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六)消费者协会充分发挥教育能力

我国消费者协会是政府部门主导发起、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组织;是由国家法律授权、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职能的组织;是国家法律规定不得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的组织;是不同于民间社团的社会组织。消费者协会应充分发挥好消费者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带头人的作用,不仅自身要身体力行,还应做好动员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到旅游消费者教育事业中来。

在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中,消费者协会应履行下列职能:向旅游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旅游局、旅行社等组织联手,宣传遗产地保护知识;与景区景点管委会等部门合作,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消费者的投诉问题,向管委会反映、查询,提出建议;对不当的开发行为、遗产地服务缩水、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积极引导大众媒体营造全社会消费者教育氛围。

(七)抓好学生遗产地消费者教育

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遗产地保护工作长远而艰巨,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重在弘扬和培育,应该从学生着手,必须从长远出发,从小抓起。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指出:“消费者教育应有适当情形下,成为教育制度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成为现有科目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学校、教育部门应当把世界遗产保护列入教学日程,设置专门课程以普及遗产保护的知识。前些年环境保护的宣传措施,将遗产地保护知识同学生日常学习内容相结合,如美术、生物、地理、政治、历史、化学、语文、英语等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遗产地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遗产地保护意识;通过他们向周围的人宣传遗产地保护知识,宣传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范文

(一)保护世界遗产的有效措施

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一个项目被评为世界遗产,那么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它。我国现在逐渐地迈向全球化,很多工作是与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处遗产的破坏必将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心。我国保护的世界遗产不仅属于个人,同时属于全人类,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是世界人民的责任。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就是要让旅游者充分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必要性,主动发挥自身保护世界遗产的作用,积极履行保护世界遗产的公民责任。

首先,开展世界遗产旅游消费者教育能改变旅游消费者的观念、规范和引导旅游者消费行为。观念是行为的指导,营销活动中倡导和培养何种消费观念对营销结果有着重大影响。遗产地旅游消费者观念教育的核心是在正确的遗产地经营理念指导下,通过大力倡导和宣传,使旅游者树立与消费水平相适应,与优秀文化传统相适应,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相适应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方式观,能提高旅游者素质,培养理性成熟的旅游消费者,达到旅游消费者利益和遗产地利益的高度统一。

其次,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能提高旅游消费者素质,增强旅游消费者自觉保护世界遗产的能力。当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遗产,公民责任”这一遗产保护宣言的时候,遗产地的保护工作便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我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全球化的加快推动了人们寻求民族身份特性的需求上升,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和文化都将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其中,从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方面,全球化趋势将成为世界各民族密切关系的一个有利因素,但资源的共享不应导致文化价值的趋同。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能使本国或本民族的人民在同质化的过程中保持异质化的进程,能够使旅游消费者寻找本土文化的根源,能展现本土文化的杰出表现,赋予国民以自豪的身份特性。

民族意识首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而且能够居于主体地位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广大社会成员认可的价值判断体系,构成社会的精神支柱或者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深厚土壤和现实基础,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该民族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离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继承发展,所谓“文化创新”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脱离根基、失去前提。世界遗产的终极价值在于集中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便能使旅游消费者形成共同保护世界遗产的价值取向、充分认识世界遗产所代表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从而达到培养民族意识的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遗产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极强教育功能和启智功能。目前,由于我国旅游消费者知识水平的有限性,遗产地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很多游客还停留于“走马观花式”的初级旅游形式,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工作,使旅游者充分认识遗产地的价值、使遗产地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能贯彻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使旅游者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遗产地知识,使旅游者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热爱文化遗产,自觉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同时能让游客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文化,并让其了解遗产地的奥妙之处,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墩煌莫高窟”这一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游客对它认识的有限性,使它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果通过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工作,将莫高窟的历史沿革、艺术价值、风格特色等知识传达给消费者,使其把莫高窟旅游当作是一次自然之旅、文化之旅和审美享受,那么就能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的产生,使莫高窟得到保护。由此可见,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既提高了旅游者的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又有助于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四)遗产地促销的重要手段

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不仅只是一种环境力量,而是作为遗产地营销的具体构成,在现代营销理论和现代营销实践活动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价值。遗产地的“消费者教育”意识是对现代营销观念的发展和完善;“消费者教育”理论是现代营销理论的修正和补充;“消费者教育”活动是现代营销活动的新的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消费者教育的行列,在倡导消费观念,宣传商品知识,引导顾客购买,净化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和自身权益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可以说,消费者教育已经被具有现代市场营销意识的企业作为一种有效的竞争利器,应用到了营销的实践中,作为全人类共同财产的遗产地更应该充分发挥“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利器作用。

旅游消费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要经过一个决策过程,包括认识需求、收集信息、选择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感受。遗产地应重点了解目标顾客在认识需求和收集信息两个阶段中的消费者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将遗产地的相关知识、遗产地的特色等信息传达给旅游者,使旅游消费者了解遗产地,激发旅游者对遗产地的兴趣,从而作出购买决策;遗产地消费者教育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旅游者的需求,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制定合理的营销和服务方案,让他们获得满足,从而提高遗产地的美誉度,促进遗产地的销售。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客观上要求我们不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遗产地的“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性正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要求,遗产地本身就是和谐的产物。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营造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氛围,开展遗产地保护工作,同样体现着和谐的要求。

我国开展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媒体教育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介是消费者接触最多且覆盖面最广的宣传手段。报纸传播信息量大、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具有较强的读者选择性和地域范围选择性;杂志印刷质量高、实际阅读率高、目标对象明确;广播传播广且受众广泛;电视声像结合、表现丰富、注意率高、覆盖率高。四大媒体各自的优点应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游客,提高消费者素质、改变消费观念,从而具体来讲,报纸应及时报道世界遗产的最新动态,让人们时刻了解遗产地的情况。杂志应开辟专栏,介绍世界遗产地概况、破坏情况和保护措施。广播应制定遗产地保护专题节目,并长期定时播出,覆盖广泛的听众。电视媒体则可结合知名节目,如社会记录、今日关注、百家讲坛开展遗产地审美教育,聘请专家介绍新产品或新技术,并开通热线电话请旅游消费者现场咨询,举办遗产地知识擂台赛等,教会消费者如何欣赏遗产,提高旅游消费者审美情趣,让旅游消费者感受到遗产地的美。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得以诞生并给消费者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报告称,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6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1.12%。网络媒体受众多、互动灵活、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国家可通过网络媒体建立遗产地保护专题网站,介绍遗产地知识、适时遗产地情况报告等。媒体宣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营造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的氛围,掀起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热。

(二)加强政府立法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遗产地的保护的专门政策法规的出台,不断地在痛惜某某地方的遗产遭破坏、某处的世界自然遗产上又新建了人文景观,但是我们就是很难看到哪个人或哪个组织因为破坏行为而接受了惩罚。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世界遗产?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那就是要将世界遗产的保护纳入制度化轨道。

政府机构立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遗产地消费者教育问题。要吸取国外相关规定和条例的精髓,因地制宜地订出符合国情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依法保护世界遗产。建立统一的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改变中国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分别由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管理的多头领导局面,从而使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工作更加可行。利用世界遗产保护日,进行一些全民的普及性遗产地知识教育与宣传,让教育能覆盖更广阔的群体,把遗产日作为动员日,动员社会组织、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新的保护体制中来。设立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专项基金,培养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专门人才。通过法律法规调节游客的出游时间,避免遗产地游客短时间急剧增加带来的破坏。加强立法宣传。例如在遗产地积聚的地方设立遗产地保护知识宣传点,招募有着丰富遗产地保护法律法规的人员担当义务宣传人员,提高旅游者的保护意识,让法律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三)制定“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长期战略

景区景点管委会是遗产地的直接管理和监控者,同时也是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应贯穿于遗产地营销的全过程,并成为遗产地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为此,遗产地要相应地制定整体规划,系统地确定旅游消费者教育的战略目标、重点、步骤和措施,建立独立的旅游消费者教育营销职能机构、配备专业化的营销管理人员,统一策划,从整体营销上贯彻旅游消费者教育理念,科学配置旅游消费者教育资源。

景区景点管委会可开展的旅游消费者教育工作有:制定完整的消费者教育计划,使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工作长期、稳定的开展。向游客发放包含遗产地保护知识的宣传资料,每位游客都希望更多地了解遗产地的相关知识,宣传资料便成了他们的首选。因此,宣传资料应承载遗产地消费者教育的宣传工作,在推介产品的同时达到教育消费者的目的。在遗产地内悬挂醒目的遗产地保护宣传标识,或者写一些警示性的语言,以达到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目的。

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充分重视遗产地形象的树立。遗产地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应该站在社会的角度,立足于长远的发展。要严格控制景区客流量,充分考虑景点的承载能力。同时,遗产地还应建立严格的景区商贩准入制度,制定商贩准入标准,并加以适时监督和管理。合理规划遗产地的景点,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参观,防止游客由于麻烦而不能参观到所有景点产生抱怨,从而对旅游地进行破坏。

聘请专业的专家学者,定期向游客讲授遗产地保护的相关知识,给予遗产地周围居民、旅游消费者最权威的教育。设立遗产地旅游消费者中心(游人中心),将遗产地的知识突出在游人中心进行详细的介绍,给予旅游者最权威的解释,避免一些导游人员偏离实际讲解导游词,在增长消费者知识的同时也要激励导游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涵养和素质。为遗产地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例如赞助拍摄遗产地保护专题宣传片、提供遗产地维护资金等。

培养社区居民加入导游人员行列。如今在不少遗产地,由于导游人员不了解遗产地历史沿革而出现乱编导游词讲解的现象,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办法便是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导游讲解的行列中来,他们对遗产地的发展是最了解的,景区景点管委会就应该提供对社区居民的培训支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载体,宣传遗产地特色,建立遗产地网络交流平台。例如,峨眉山近日推出的电子杂志便是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的旅游消费者教育方式,它通过网络将遗产地适时动态、各季节景观传递给旅游消费者,教会旅游消费者如何欣赏遗产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得到了网民的一致好评。

(四)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并引导旅游消费者科学旅游消费

作为旅游服务中“人”的因素的导游员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传递、引导、调节作用,以帮助旅游者满足审美需求,实现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引导旅游消费者科学消费,导游人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导游人员以身示范,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导游人员具有一般消费者的属性,他们的举动会对游客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导游人员应监督游客行为,及时制止游客破坏行为。导游人员都需经过一定的考核后才能进入遗产地工作,他应该更懂得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对游客不当的行为应适时指出和制止。引导游客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习惯。导游人员除了告诉游客不能怎么做以外,还应告诉其应该怎么做,使他们将保护世界遗产作为一种习惯和自身内在的品质,时刻将遗产地保护铭记于心。提高遗产地导游人员素质。遗产地导游人员除了承担一般导游的职责外,还应该掌握各种遗产地知识,让游客感受到遗产地的美。

(五)加强遗产地旅游相关组织责任感

遗产地旅游相关组织包括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纪念品生产商等,这些组织的发展同遗产地的发展紧密相连。旅行社、宾馆饭店应营造遗产地保护氛围。旅行社、宾馆饭店应通过宣传资料、房间布局等体现遗产地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则应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宣传遗产地文化。提高内部从业人员素质。遗产地旅游相关组织同导游人员一样具有示范作用,只有当从业人员懂得珍惜遗产地,他们的行为才能给消费者正面的影响。不定期的开展遗产地保护相关活动,调动员工及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六)消费者协会充分发挥教育能力

我国消费者协会是政府部门主导发起、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组织;是由国家法律授权、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职能的组织;是国家法律规定不得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的组织;是不同于民间社团的社会组织。消费者协会应充分发挥好消费者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带头人的作用,不仅自身要身体力行,还应做好动员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到旅游消费者教育事业中来。

在遗产地消费者教育中,消费者协会应履行下列职能:向旅游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旅游局、旅行社等组织联手,宣传遗产地保护知识;与景区景点管委会等部门合作,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消费者的投诉问题,向管委会反映、查询,提出建议;对不当的开发行为、遗产地服务缩水、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积极引导大众媒体营造全社会消费者教育氛围。

(七)抓好学生遗产地消费者教育

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遗产地保护工作长远而艰巨,遗产地旅游消费者教育重在弘扬和培育,应该从学生着手,必须从长远出发,从小抓起。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指出:“消费者教育应有适当情形下,成为教育制度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成为现有科目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学校、教育部门应当把世界遗产保护列入教学日程,设置专门课程以普及遗产保护的知识。前些年环境保护的宣传措施,将遗产地保护知识同学生日常学习内容相结合,如美术、生物、地理、政治、历史、化学、语文、英语等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遗产地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遗产地保护意识;通过他们向周围的人宣传遗产地保护知识,宣传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范文

关键词:古城;共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世界遗产保护属于公共事业,公共投入,公共受益,而开发是自负盈亏,以营利为目的,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尽管实践中许多实例证明,二者可以协调发展,但是勿庸讳言,从旅游业产生起,二者的矛盾就一直是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几大矛盾

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人民安居乐业之间的矛盾

为了缓解人口压力过大的矛盾,政府实施了古城居民外迁计划,采取多种鼓励措施引导城内居民向新城搬迁。然而,原住居民的外迁导致了本地传统文化的“空心化”现象,旅游促使外地客商和游客的大量涌入,强烈冲击着尚未受到良好保护的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传统化面临“空心化”危机。据统计,丽江古城里的商铺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

2.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古城遗产与古民居建筑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后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仅仅一小部分的城市发展资金可用于遗产保护和维修,需发展旅游经济作为保护资金的补充。与此同时,旅游经济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贡献,地方政府将旅游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内容。甚至有的政府领导为追求政绩,对古城当地进行了过度开发,致使商业化味道浓厚。这都对古城遗产的“原真性”造成严重损坏。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以旅游促保护”成为了政府的开发理念,然而,这开发的过程中中存在着巨大的矛盾。第一,开发和保护资金的分配矛盾。通过发展旅游来获得保护古城的资金是一种现实的做法,然而在发展旅游后,古城的保护资金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这些收入中,投入保护古城的资金所占比例甚少。第二,开发的过度商业化倾向。在利益的驱动下,旅游地居民将面对更大的商业诱惑,将一些传统民俗过度开发,而忽略了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使他们的一些民俗活动更倾向于表演,原有的独特的特色文化正在淡化、变味或者消失,导致旅游者参与的热情降低,失去旅游地的文化吸引力。

4.保护主体与开发主体之间的矛盾

毫无疑问,市场经济环境下,旅游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产生经济利益。受旅游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遗产的管理目标发生了改变,由实行传统的保护性的单一目标,转变为保护性与经营开发性的双重目标。这产生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主体之间的矛盾,其中政府机构既承担管理职能,又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且不能依法进行古城遗产的管理和开发活动,造成旅游市场的不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政府缺乏运作经验造成古城旅游经济效益不显著,投资渠道也不畅通。有些项目,政府无力开发,但其他企业、个人的投资却受到多方限制。以平遥古城为例,古城的开发和保护是“两个机构、两种体制”的局面,即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平遥县文物局。

二、如何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共赢

1.正确处理古城新、旧生活方式的关系

古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历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开发古城遗产资源时应当充分考虑并加以合理利用。一方面,建议管理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补贴,资金从旅游收人中适当划拨,保持古城文化的原汁原味,使得古城文化在传承人的传承下永放异彩。另一方面,要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的国民教育。古城遗产开发的进程中,培养当地居民的双重身份的责任感,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既是发展遗产开发的主要受益者,也是世界遗产的重要保护者。同时,培养他们的遗产价值认识度,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通过教育和培训,掌握与文化遗产旅游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使当地居民参与新行业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让遗产造福于当地居民。

2.正确处理对古建筑保护利用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实践证明,古城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古建筑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日常维护,以确保古城的旧貌。同时,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现代化生活,在推进考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可按照“新城旧造”原则,在城外另辟新址,而新城的建筑样式以古城的规划设计风格为准,内部的生活设施等实行现代化。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缺少保护资金问题,应尽快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最好能设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会,财政实行专项管理,并从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遗产保护。

3.正确处理古城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转换关系

尽管平遥等古城的文化产业已取得了较好发展,但整体上尚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经济量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还不适应,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要努力发现新的文化遗产,进而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适时机地发掘、整理、开发和利用。文化的出路在于走出象牙塔,与经济相联姻。总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尚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4.大力加强各个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改革古城目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格局是做好保护利用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政府理应成为古城遗产资源的保护主体。政府健全古城管理、审批的专门机构,制定出规划和总体政策,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以便于名城的保护管理有章可循。同时,政府应出台社会资金资助政策,对提供资金资助的企业给予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另一方面,古城的具体运营应交由地方的旅游集团等企业,充分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整合资源要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合力,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显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不是矛盾的,即使是古城,也必然会在保护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以促进精髓的流传,实现共赢。

第4篇: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范文

摘要: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草原,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世界遗产价值。近年来,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均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拟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体系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浅谈 元上都 考古 保护 管理 体系

我国遗产保护总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遗产的保护管理需在遵循国家既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遗产保存现状,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都河北岸,蒙古语称为“兆乃曼苏默”(108座寺庙)。元上都是13-14世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蒙元帝国的第一座都城,它与许多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类文明成果密切关联。它是亚洲北方草原地带保存最好的大型都城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世界遗产价值,被称为“具有突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环境特色的考古遗址”。近几年,笔者参与了元上都考古工作,根据工作实践和个人思考,认为应结合世界遗产标准和要求,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保护管理体系,具体包括法律保障机制、规划体系、保护管理机构、资金、监测体系、旅游开发。

一、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及对社会发生作用的机制,最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遗产保护的首要依据是法律,它可以为保护遗产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及《实施条例》(2003),这是目前遗产保护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律,内蒙古自治区据此制定了适合本地的《文物保护条例》(1993)。2010年11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由自治区政府公布实施(内政发[2010]106号),主要内容包括: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的适用范围、管理体制、资金来源、保障体系、保护区域、保护要求与重点、环境保护、日常监测、诠释和展示、宣教和奖惩等。此办法是第一项专门保护元上都遗址的政府规章,是遗址保护的主要依据,建议以此《办法》为蓝本,进一步形成《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增强法律效力和遗产保护的执行力。同时,我们呼吁政府尽快出台“世界遗产保护法”,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规划体系

保护规划是对遗产开展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遗产的未来进行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考量,并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一般有全面规划和专项规划。对于元上都遗址来说,全面规划主要是《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评估保护管理现状、规范考古遗址、周边环境和监测、展示等方面的保护管理,制定规划分期、估算投资等。《管理规划》遵照世界遗产的管理要求,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使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获得有效保护和延续传承。它是有关元上都遗址最为重要的规划,建议政府部门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类规划中,积极组织实施,创造综合效益。

三、建设保护管理机构

2002年,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文物事业管理局(以下简称“正蓝旗文物局”)成立,专职负责元上都遗址的日常工作。2010年5月,成立了锡林郭勒盟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但是此委员会仅是个临时的松散机构,并非实体,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因此,2010年11月底成立了锡林郭勒盟元上都文化遗产管理局。此实体部门专职负责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并协调正蓝旗和多伦县文物部门开展工作。

四、拓宽保护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筹资机制

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资金主要来源有二: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当地旅游和产业收入,主要用于元上都遗址的考古发掘、学术研究、保护维修和日常管理、工作人员开支等,资金来源较为稳定,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遗产保护的深入开展,建议:1.利用元上都文化遗产的感染力,大力倡导社会团体或个人捐助,在民众这个广阔范围内筹资,扩大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2.通过遗产价值的宣传提高知名度,推动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如餐饮住宿、房地产和旅游消费品的发展,开拓经营性产业筹资渠道。3.建议当地政府发挥服务职能,鼓励各种形式的文化投资活动,为其进入遗产保护领域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

五、针对遗产各要素,制定系统的监测体系

监测工作能够为我们在如何保护管理、修缮等一系列工作方面提供准确的数据,保证我们工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根据世界遗产的要求以及遗址各要素面临的问题。据调查,元上都遗址监测体系的实际建设情况并非十分理想,目前只有气象、水文和生态环境的监测指标和设备较为完备,监测档案建设进展顺利。2007年,正蓝旗环保局专门成立了环境监测站,近几年不断完善监测设备,改进监测手段,并组织人员多次与文物部门合作,赴元上都遗址现场考察,收集资料,制定《元上都遗址周边环境监测方案》,取得明显成效。其余考古遗址人文环境和旅游开发的监测均不完善。其原因主要是监测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而每一项都归属不同的部门甚至归属不同的地域,导致难以有效整合监测资源;同时,经费投入不足和技术手段的落后,导致监测指标不明确,监测结果不准确,加之档案保存意识淡薄,造成累年数据缺失,最终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无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六、元上都遗址的旅游开发

第5篇: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范文

兵马俑属于古代墓葬雕塑,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泰兵马俑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泰兵马俑导游词1大家好!我是你们这次游览的导游。大家能够叫我小陈。

秦兵马俑在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谁明白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呢对,就是20000平方米,大概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大家想不想明白他的来历呢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以前有几个农民相约一齐打水井,发现了有一些陶片,他们继续打井,发现那是一条通道。他们陆陆续续下去察看,就发现了‘秦兵马俑’。好!大家一齐参观一下吧!

兵马俑不仅仅规模宏大,并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你们看,那些身材魁梧,头带鹤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是什么俑他就是俑。那神态自若的样貌,一看就明白他们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身的领军人物了!

大家跟我来。那些身高1。8米什么俑,体格健壮,体形匀称,身穿战袍,披挂铠甲,手持兵器的是什么俑对,就是武士俑。

谁明白身着短甲,下穿紧口裤,左手握弓箭,右手执缰绳的又是什么俑错了,是骑兵俑。你们看,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术珍品。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走近他们身边,似乎还能感受到他们轻微的呼吸呢!哈哈!!!!

好了,还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大家自由参观,自我欣赏吧。活动时间,请大家注意安全!

泰兵马俑导游词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西安的秦兵马俑世界遗产景观。我姓罗,大家能够叫我罗导,请各位跟着我一齐进入秦兵马俑内参观。

秦兵马俑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享誉世界,举世无双。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大家此刻身处的位置就是兵马俑一号俑坑的上头。一号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有六千多个兵马俑。大家站在高处鸟瞰,能够看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排列十分整齐,构成一个行止有序、进退有据、组织严密、固若金汤的军阵编列。

兵马俑不仅仅规模宏大,并且类型多,个性鲜明。大家仔细看看,那些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的是俑,而那些身着铠甲、足登长靴,右手执兵器的就是骑兵俑。看他们神态自若的样貌就明白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那里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剩下的时间,各位能够仔细端详,领略一下兵马俑的雄伟气势。

泰兵马俑导游词3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你来到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我叫唐宇佳,是你们这次参观秦兵马俑的导游,我十分高兴为大家服务。

秦兵马俑是世界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位于西安临潼区,是秦始皇陵墓重要的组成部分。

你们此刻看到的,是最早发现的一号坑,也是最大的,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一号坑的左右之后又各发现了兵马俑坑,着就是此刻的二号坑、三号坑。

兵马俑是用泥巴烧制的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陪葬品。秦兵马俑能够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让我们站在高处往下看,这些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一队队,排列的十分整齐;如果仔细看,每一个兵马俑的脸型、发型、体型、神态都不一样,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十分高的智慧水平。

秦兵马俑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期望大家能够自觉的保护它。同时,我们有职责要保护更多的还没列入世界遗产名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因为,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啊!

今日的参观就要结束了。秦兵马俑恭候大驾再次光临。再见啦,朋友!

泰兵马俑导游词4各位游客: 你们好,我就是你们的导游,能够叫我张导,今日我们要去参观的地方是西安的秦兵马俑,兵马俑可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兵马俑规模大。已经挖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大概有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呢,坑内的兵马俑近八千个,兵马俑可真多啊!

在这三个俑坑中,一号俑可是最大的,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约14260平方米,你们说大不大,坑里的兵马俑也是最多的,有六千多个呢。大家向上看,此刻一号俑坑上头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进到大厅,大家向下望,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看!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不愧是秦始皇当年统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仅规模宏大,并且类行众多,个性鲜明。

兵马俑有四种俑,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和马俑,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昂首挺胸。

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体格健壮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蹬前端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骑兵俑上身穿着短甲,下身穿紧口裤,足蹬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上马冲杀。

陶马与真马一样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貌,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好了,此刻能够自由参观了,可是注意不要乱扔垃圾,不要破坏文物,1小时后到那里集合,祝大家参观愉快!

泰兵马俑导游词5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张子齐,你们能够叫我张导。期望我的服务能为本次兵马俑之旅增添一份温馨、一份欢乐。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中的陪葬品。1974年在西安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国,震惊了全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旅客朋友们,秦兵马俑有3个俑坑。在3个俑坑中,一号坑是最大的。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一号俑坑。这个俑坑东西长约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近1426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6000多个。为了保护好这些兵马俑,国家此刻已经在那里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我们此刻前往大厅,大家不要乱涂乱画。

旅客朋友们,你们看:那个身披铠甲、头戴鹤冠、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的兵俑就是将军俑。在他前面那些体格健壮、体型匀称的兵俑就是武士俑。武士俑身穿战袍,披挂铠甲,手持兵器,整装待发。这些骑着战马的兵俑就是骑兵俑。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蹬长靴,右手持缰绳,左手挽弓箭,随时上马冲杀……旅客朋友们,兵马俑之游到此结束。期望大家能够记下这举世无双的兵马俑。

泰兵马俑导游词6

尊敬的游客们:你们好!欢迎大家乘坐前往秦兵马俑的专车。我是您的导游我姓石,你能够叫我小石或石导。下头我为您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命令工匠们制作用来为他陪葬的,就埋在离秦始皇凌不远处的地底下。1974年2月,当地农民杨志发等人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有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马俑坑组成。展出了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8000个。看来秦始皇还想在阴间地统一天下,所以用秦兵马俑组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呢!

第6篇: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范文

关键词:文化遗产 遗产地旅游 协调发展

一、文化遗产概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公布《保护世界文化和遗产公约》,2003年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根据这两个文件的阐述,我们可以将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两大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审美、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

人类文化遗产和文化遗迹应受到尊重,都应该得到人类细心的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是两个不同的理念,保护只能保证文化遗产不受损害,在全球化浪潮中,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大面积集群式地遭遇厄运和灾难,正是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之下,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通过文化产业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来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不仅可以保护文化遗产,如通过旅游开发利用旅游经济收益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修复完形等,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还可以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前提之下,对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给予第二次第三次以至无穷次数的生命再现,这正是为什么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当代全人类认同鼓吹的主要原因。

三、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几种基本关系分析

中国是目前拥有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众多,旅游业又处于如火如荼的兴盛阶段,繁荣的旅游业已使部分遗产地不堪重负,处于十字路口的遗产地,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酿成"遗产"变"遗憾"的悲剧。因此很有必要理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发展的几种基本关系,分析如下:

(一)、文化遗产"保"和"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保护好才能更好地利用,同样,只有合理的利用了才能更有利于保护,而且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其作用,不是为保护而保护,保和用应该也必须统一于文化遗产工作的始终,偏于任何一方都是有失公允的。在新的发展时期,文化遗产的经济意义不仅不能回避,而且是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于发展旅游之外,完全可以也应该探讨更多的、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方式,使其与旅游利用补充结合,共同来发展完善文化遗产利用体系。

(二)、文化遗产利用和旅游发展

文化遗产利用有多种实现方式,发展旅游只是其中一种,不是也绝不可能是其全部,但是,旅游能为人们认识、利用文化遗产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旅游发展已成为不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实现文化遗产价值、促进地区发展的普遍做法,在新的发展时期,文化遗产的经济意义不仅不能回避,而且是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启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一)、在科学规划下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遗产保护是全人类交流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有利于文化的延续,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繁衍,有利于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

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旅游,可以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重要地位及价值的社会认知度,延续遗产文脉,传承人类文明。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多角度挖掘遗产地的旅游价值。要使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共处,对于政府而言,应建立一套针对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发展的新的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规划、有效的法律手段、合理的政策、利学的指导,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博弈中,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全面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目前,旅游业收入占全球国民收入的比重和旅游从业人员占世界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在10%以上。据该组织顶测,到2010年,世界旅游业接待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2020年可能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研究表明,在中国,旅游业每创造1元钱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钱的社会财富;旅游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而我国作为遗产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旅游大国,更是一个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处理好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和谐社会的建立也是颇为重要的。

旅游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旅游己经成为一种时尚,可以说旅游己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消费阶段,再不是某种特殊阶层所独特的享有。旅游业被誉为"朝阳行业中的朝阳",它不仅是个重要的经济部门、产业部门,可提供最具潜力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是满足人们精神、物质文化不断增长需求的部门。

在旺盛的旅游中, 我国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我国旅游业将会创造一个新的高峰。前不久举办的2008年中国文化展,广大国际友人领略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风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文化遗产旅游在世界的旅游业发展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学、合理、有序地开展文化遗产旅游将提高世界旅游的文化品位,提升旅游者的精神境界,展现文化旅游的永恒魅力。

(三)、树立学科、综合的科学旅游观,使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持续合理有序的发展,真正保护好人文与自然环境。

在合理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优势,把科学、经济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着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保护文物。

大众旅游的发展在局部地区会造成对遗产资源的商业化利用,从而使遗产资源面临退化和枯竭的危险,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在更大层面上将会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当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力监督下,审慎的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为二者的和谐共赢找到一条合适的路。

五、参考文献

[1]易小力.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策划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

第7篇: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范文

[关键词] 世界遗产地 旅游业 循环经济 丽江古城

一、旅游循环经济的由来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个世纪60年代,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的线性而提出的。自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由此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然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物质反复循环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废弃物,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循环经济的原则有: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简称“3R”原则。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方式,是循环经济发展思想在旅游中的具体实现,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活动,不仅美化旅游者的旅游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使旅游目的地资源环境贡献消耗比达到最优。它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旅游业经济发展生态化,无害化,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旅游开发对当地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的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一致的,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

二、丽江古城概况

1.地理概况

丽江是举世罕见的拥有三项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典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的地方。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世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汇交、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境内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璀灿夺目。

2.古城的价值

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 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的评价是: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三、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旅游循环经济

2003年9月之前,丽江市称为丽江地区,是一个地级行政单位,下辖丽江,永胜,华坪,宁浪四个县,古城在丽江县大研镇内,游客一般从丽江县出发,到周围的各个景点游玩,事实上,古城是游客集散中心。丽江的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旅游业属于外事接待型,1992年初丽江地区成立了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办公室,1992年底,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玉龙雪山为省级旅游开发区,1994年11月,省政府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发展思路,云南省把旅游开发重点转向滇西北地区,从丽江发展来看,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在GDP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丽江的旅游业已经从外事接待型转向经济产业型。丽江旅游业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业成了丽江的支柱产业。1996年“2.3”大地震恢复重建,1997年12月古城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1999年昆明世博会圆满举办,对丽江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6年2月省政府召开了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大会,提出实施“做精大理,做大丽江,做优迪庆,开发怒江”的发展思路,极大地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现在旅游产业创造的各种收入已经超过GDP的一半,并成为丽江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支撑。如何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在旅游景区资源破坏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式下,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是丽江旅游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已有的成功案例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手段,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达到可持续发展。2003年为了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了禁止使用方便餐具、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的“禁白”行动。古城是丽江发展旅游业的中心,这是丽江旅游形象支撑区和产业核心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滇西北旅游精品线和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节点,对于全市旅游业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从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旅游业迅猛发展,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丽江先后创造了民族文化开发与市场经济对接,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丽江模式,创造了被誉为2004中国经验的束河古镇保护开发模式。丽江,已成为云南旅游的优势骨干品牌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丽江同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旅游经营者高强度地开发旅游资源,会对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环境资源的破坏制约旅游业的发展,与发展综合效益型旅游有较大差距,从而导致旅游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好的选择。现在古城旅游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资源禀赋不可替代,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如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又会延长古城的成熟期,并能对同类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30个,其中文化遗产644个,自然遗产162个,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4个。中国的世界遗产为33处,其中文化遗产24处、自然遗产5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可以看出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在世界遗产数量中占的比例较大,因此,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对于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理念是在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是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资源是出售对象的组成部分,因而明确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依据世界遗产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针对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世界遗产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最佳途径,从而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四、发展的途径

1.对旅游企业的管理

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旅游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丽江古城的地理环境优美,各类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但必须维护好,旅游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应尽量减少废气、废水、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要通过发展旅游来促进保护,通过保护提高旅游经营的效益。旅游企业应倡导与环境和谐的旅游活动,以旅游企业水的管理为例。水的管理包括净水资源和废水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旅游业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在气候炎热的时候,净水资源的管理主要包括净水水源保护和净水的节约使用。节约用水是许多旅游企业水管理的首要目标,因为节约用水不仅意味着本身的减量,也意味着废水的减排。

2.发动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能为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旅游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监督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加大保护力度。他们能组织和参与各种公共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实施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支持。丽江有一个非政府组织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即美国大自然保护组织驻丽江办事处,该组织的宗旨是:“Save the last great land on the earth”,即“拯救地球上最后一块宝贵的土地”。 TNC作为民间组织,与政府、行政机关的政策引导和决策等形成了呼应的效果,在节约能源、加强当地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也有规划相当好的项目。如TNC实施了替代能源项目,用沼气,太阳能,小水电,节柴灶具改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2005年3月,这个项目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十佳案例奖。TNC的替代能源项目和旅游业循环经济有很大关联,因此可以让相关政府部门和TNC共同推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理念。

3.政府引导

绿色招商与实施节能降耗,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要求,进行绿色招商,使旅游产业既符合经济效率的需求,又不危害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互动。引导企业,个人的绿色采购机制,在采购原材料产品时,对相同产品实行优先选定环保型产品。监督宾馆、客栈、饭店、酒吧和商铺的绿色采购,工业品材料的绿色采购,游客的绿色消费。

成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创建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酒店和景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旅游局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研究制定我市旅游行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创建“绿色旅游饭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景区的方针和标准,各旅游行政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并指定人员分管此项工作。各主要旅游企业要成立相应的责任机构,指定分管领导,企业内部要设有创建分管人员,形成管理网络。各旅游企业应制定推进循环经济的分步方案,明确创建的目标和指标,建立并实施有关节能、环保和倡导绿色消费的规章制度。企业各级管理者要定期检查酒店各部门的运行情况,做到有记录,有整改措施,有成效。各旅游企业应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循环经济和环境意识培训和教育,特别要对资源利用和节约能源等重要岗位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确保该项工作持之以恒。要求各有关单位要将推进循环经济的成效作为主要指标列入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绿色旅游酒店和绿色景区评定机构要对“绿色旅游饭店”和“绿色景区”进行严格复核,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予以取消。要将是否制定推进循环经济措施作为评定酒店星级和星级景区的重要参考。要对推动循环经济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资源浪费严重或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由市旅游行政部门会同市环保等部门根据有关法规、规章进行处罚。开展节约行动,告别“一次性”用品行动。树立一批节水、节电、节能示范企业,在旅游企业中进行宣传推广,促进更多的旅游企业加入到节能降耗行动行列,开展“减废”行动。酒店、酒楼,饭店,客栈倡导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泡沫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台布和毛巾等;在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宣传、温馨提示等方法,鼓励星级酒店改良客房“六小件”的供给及客用床单,浴巾,毛巾每天必换制等,减少废水废弃物的排放,创建绿色酒店。旅游者要做到“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量,节水节电,物品要尽可能多次地反复使用,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缓解资源压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旅游企业通过引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对其产品及设施进行环境资源友好型的设计,并实现废弃物、能源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节约资源与实现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旅游企业是循环经济理念最大的受益者,旅游者也可以在旅游过程中要做到“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尽量减少自己的旅游行为对资源带来的破坏作用。政府则可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结合遗产地旅游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人人有责,期待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能够给予其他行业足够的启示,同样能够在更多产业身上“循环”。

参考文献:

[1]阮仪三: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2]徐嵩龄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范文

关键词:ASEB栅格分析法;文化遗产;旅游;西安

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以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为载体,旅游者从其实际需要出发对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进行欣赏、学习、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达到艺术探索、科学研究、美学观赏、拓展视野等某种目的。学者普遍研究表明文化遗产旅游将会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航标。

本文以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为案例研究对象。

一.ASEB栅格分析法

ASEB栅格分析法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一种市场分析方法,它把消费者的体验纳入分析范围中,重视从消费者的角度对项目的各个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分析体验式消费引发的问题有很好的针对性,它是对传统的我们习惯使用的以产品为导向的SWOT分析的完善与提升。

ASEB(Activity,Setting,Experience,Benefit)栅格分析法将SWOT分析与曼宁・哈斯・德赖弗・布朗(Manning Hass Driver Brown)的需求层次分析法(包括活动、设施、体验与利益)形式结合起来以栅格或矩阵的形式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更加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分析方法。

ASEB栅格分析法将SWOT分析中的四种因素与ASEB四个需求层次相互对应,形成16个单元的矩阵,按顺序从SA到TB对各个单元逐次进行分析研究(见表2),并以栅格的形式列为表格,即为ASEB栅格分析方法。

二.研究区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其中,周秦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西安文化遗产从旧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都有分布,如著名的蓝田古人类遗址、老官台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围绕西安历史时期十大遗址。有西安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半坡、汉阳陵、西安碑林、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有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等古建筑群落。有延续上千年佛教寺院和道教道观等。

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个,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80个,辖设博物馆6个,库存文物12万件,其他县区文物保护单位160个。其中有着我们熟知的“世界第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坑、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明城墙、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等历史文化遗产,也有近些年西安市以文化遗产地为载体打造的文化遗产地复原特征的大型遗址公园――以大唐芙蓉园、大雁塔为核心区域的西安曲江文化遗产旅游区。

三.西安文化遗产旅游的ASEB分析

2012年10月2-7日,笔者及其小组成员街头随机访谈100位游客,并做了详细的反弹笔录记录受访者对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的感受、期望、体验满意度。

通过对西安文化遗产旅游的整体评价,结合实地考察及对游客的随机访谈,综合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度无与伦比,但是在深度开发中游客对文化历史的接触式的体验普遍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被动的接受信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西安市有着“天然博物馆”的美称,地下地上的文化遗产族谱体系丰富无比,既有各类型文物、博物馆,又有以历史遗迹遗址为载体的大型遗址公园、主题公园,还有以寺庙、道观为基础的佛教产品,与城市建成区相结合的民居、城墙等。仅在西安市的碑林区内分布着明城墙、湘子庙街、城隍庙、钟楼鼓楼、张学良公馆、清真大寺、北院门高家大院、关中书院、宝庆寺华塔等19处文化遗产景点。同时,不乏世界级、部级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所有的文化遗产特点鲜明,与其他旅游产品的互动性结合良好。

在调查中,86%的受访游客普遍认为西安是一个良好的目的地接待城市,整体接待设施良好,居民的好客程度较高,总体满意度达到90%。同时,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行,为西安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了良好的口碑效应,高铁项目的兴建开通推动了河南、湖北、广州等地游客到访,关天一体化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强强联合也推动了西北地区游客自驾游。并且在文化遗产景点的调查中,近九成的游客对曲江新区的整体环境感到满意,曲江文旅集团的文化产业模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二)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

1.“一家独大”的局面长期的不到改善

在受访的游客中,首次来西安的游客中85%都去秦兵马俑参观,多次来西安的游客近乎100%去过秦兵马俑,而如清真大寺、高家大院、张学良公馆等景点则相对较少,严重客流分布不均。一来是因为世界级或者部级的文化遗产在促销和影响力上更容易吸引游客,二来西安的一些文化遗产如前所提到的高家大院、城隍庙等坐落于居民区内,景点与当代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散落分布、规模较小,长期得不到重视,并且承载能力较小。

级别的高低与外地游客的到访率呈现正相关,在调查中,兵马俑、钟鼓楼、明城墙、碑林、曲江等外地游客居多,旅游动机多为游览观光,其次为休闲度假,其他的景点则本地游客较多,偶然性进入。同时,政府着力打造的旅游品牌如大明宫、陕西博物馆等成为游客的首选,而那些小而精但没有得到重视的文化遗产在吸引游客的能力上较弱。

2.游客的兴趣、受教育的背景直接影响到体验的效果

受访的游客中,一半以上的游客对碑林博物馆的理解和认识都停留在表象上,并且只有不到5%的游客去之前对碑林做过了解看过相关资料,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文化信息越高的文化遗产的受众要求游客的受教育水平较高,或者有专业的信息指导帮助游客体会其中的奥秘。在现实中,除了团队游客有专业的导游解释说明外,散客对文化遗产信息的获取程度较低,仅仅通过景区游览图或者网络信息。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现任何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对文化遗产的解说系统都存在较大的缺陷,游客不能很好利用解说系统来体验文化遗产的内涵。

3.门票价格偏高,与体验的真实感受存在差距

受访游客普遍对西安文化遗产景区的门票价格反映较高,游览完成后心理存在落差:(1)66.4%的游客认为门票价格超过了预期,参与性的内容雷同化严重;(2)文化附会的现象普遍存在,文化信息的传达过于粗制滥造,游客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高要求与现实之间的错位;(3)体验方式单一,能够积极参与融合的项目不多,图文并茂式的展览占据半壁江山,大多都是文化遗产前有个解释性说明的文字表述,并且外文翻译并不是都有,影响到外国游客的理解;(4)文化遗产纪念品新意不足,仿制品比比皆是,质量参差不齐,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民年画、碑林碑石拓片、蓝田玉雕、西安景泰蓝等新品周期较长。

四.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ASEB栅格分析法对西安市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应确立以保持历史文化原真性和体现娱乐休闲性为主体的旅游格局。

(一)凝练已有资源优势,构造完整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族谱

结合西安市现有和潜在的文化遗产资源,一方面要体现西安作为13朝古都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秦汉唐明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体现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方式多样化,饮食、演艺活动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的景象。

(二)创造不同层次的体验项目力求满足不同要求游客的需求,细分市场

西安市的文化遗产旅游市场中一些专项内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或者游客的参与兴趣不高,除了活动内容自身设计的问题外,需要游客对该内容有一定程度的 认识和理解,例如碑林博物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碑帖、石刻都理解欣赏的。设计出符合不同性别、年龄、心理、社会地位的游客需求的项目产品,细分各目标人群的需求差异性。在旅游方式上注重可选择方案的多样性和活动的融合性;内容上充分考虑到参与性强弱、体验效果的满意度,提供不同内容的文化遗产旅游活动内容;档次上根据客源的消费水平差异,对体验内容进行高、中、低端的细分,设计不同档次的旅游商品。

(三)突出主题,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集群

西安的文化遗产旅游近些年最引人注目曲江文化产业新区,这里凝聚寒窑、大慈恩寺、曲江池、秦二世等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主题公园、开元广场等标志性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2011年曲江新区成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5A级景区和生态区,为西安市现行的文化遗产旅游的典范地区。从生态环境、配套服务、人文情怀、历史沉淀都较好的诠释了文化遗产及其所在地的风貌,成为了游客和当地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的必选之地。

(四)体验方式的多元化,参与方式多样化,文化的原真性

将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从单一的游览观赏方式拓展成为集观赏游览、参与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产品组合方式,利用“冷热点”组合,“长短线”结合,“昼管夜赏”模式,拉长逗留时间提高游客的娱乐休闲消费水平。打破传统的展览式的解说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立体化的展示提高体验的直观感受。在体验项目的设计上坚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则,避免文化附会现象,定期更新活动参与内容特别是大型实景演出,提高重游率和当地居民的到访率。

五.总结

通过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进行了剖析,指出了目前西安市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的机遇和问题,在保持原真性的原则下提出了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的产品族谱,以及开发对策建议,以期在建设国际一流目的的过程促进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婷婷.以游客体验为基础的产品开发ASEB栅格分析法-以大连金石滩主题公园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3-96.

[2]刘旭东,孔庆祝. 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的沙漠类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以宁夏沙漠体育旅游项目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23):122-125.

[3]徐林强,黄超超,沈振烨等.我国体验式旅游开发初探[J].经济地理,2006,26(12):24-27.

[4]阎丽丽,朱创业.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J].绿色科技,2012,9:234-235.

[5] 李创新,马耀峰,陈素景. 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818-823.

[6] 魏峰群. 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 旅游科学,2006,(02):30-34.

第9篇: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范文

自1987年北京故宫、长城、泰山等成为首批“世界级遗产”后,30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这也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30年,如何在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寻求平衡,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怎样守住珍贵的遗产?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奥・基肖尔。

要确保遗产的价值永远不能失落,这是最根本的

《t望东方周刊》:世界遗产的定义,这些年有没有变化?

拉奥・基肖尔:我觉得没有。发生变化的是文化遗产的划分类型,以前我们的关注点是历史遗迹、历史建筑物等,现在渐渐迁移到其他的类型,如人文景观。与那些考古学意义上永恒不变的场所不同,有些能够代表城市发展,代表近代甚至当代文化的遗产,也慢慢成为关注的焦点,比如,19世纪早期的一些建筑,或工业遗产等,甚至一些与现代科技相关联的场所。

正是因为关注范围的扩大和变化,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过程也变得更加复杂。过去,我们很容易识别哪些地方具有突出的全球性价值,但现在必须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和文件准备工作,来清晰地阐释为什么这个地方具有这种突出的价值。这个价值仅仅对这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它必须对全世界、全人类而言也是重要的,所以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必须做很多的研究和准备。

《t望东方周刊》: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是否会对世界遗产产生破坏?

拉奥・基肖尔:我不太愿意使用“破坏”这个词,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世界遗产,都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城市建设和工程项目的“威胁”。这是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给自然景观带来的压力,这种情况很普遍,并非中国独有。但正因为如此,政府在管理上的全部努力都是在发展和保护间寻求某种平衡。我们不会说“你不可以发展”,而是说,“你应该进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确保遗产的价值永远不能失落。这是最根本的。

中国目前不在世界遗产“濒危名单”中

《t望东方周刊》:2007年,《福布斯》杂志评选出“全球十大濒危旅游地点”,包括中国、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等,其中部分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94年开始设立《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提醒国际社会,部分文化遗产正在受到威胁。你觉得是什么在威胁着这些世界遗产?

拉奥・基肖尔:截至2013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44处世界遗产,中国目前不在世界遗产“濒危名单”中。

中国的布达拉宫此前是在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范围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设有缓冲带、核心带等区域,但是城市的建设发展很快,新的建筑大量出现,尤其是一些现代建筑的出现改变了布达拉宫周边的和谐环境。世界遗产公约专家委员会告诉中国,请停止对布达拉宫周边环境的改变。对此,当地政府对委员会的建议反应非常有效率,很快修正了错误。目前,同样是世界遗产的武当山也面临和布达拉宫类似的问题。

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如“年久腐变”“蜕变加剧”等,都是威胁因素,同时还遭受到自然灾害、战争与武装冲突、环境污染、日益城市化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等的挑战。但是,对世界遗产最大威胁来自我们自身,即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对遗产的漠视和模糊认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曾被一些现代建筑改变了周边环境。当地政府部门很快做出调整改善

《t望东方周刊》:近年来,世界遗产地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备受关注,对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多地趋向功利性,对此有什么建议?

拉奥・基肖尔:对于遗产来说,发展旅游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并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管理不够完善并缺乏系统,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有一个英语谚语――“你不能杀死一只下金蛋的鹅”。文化遗产就像这只鹅,你不能过度发展旅游业,因为旅游业正是基于文化遗产才有了好的发展。我知道,中国在这个方面有很好的经验,例如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慢慢摸索出了管理上的平衡点,比如采取了游客的限流措施p景区内使用电动巴士等。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游客,如果能够在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中摸索出好的解决方案,对于其他国家会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每个遗产的“负面清单”都应独一无二

《t望东方周刊》:近几年,新一轮乡村建设和开发如火如荼,使得中国乡村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了引导古镇保护和开发走向良性循环,亚太遗产中心副主任李昕和他的同事们最近正在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创意规划设计工作营”所汇聚的强大资源平台,策划制定一套“中国历史村镇资源保护与利用负面清单”,对相关方提出底线要求。你如何看待这个“负面清单”?

拉奥・基肖尔:对这份“负面清单”我非常期待,世界遗产中心也会对此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也有国家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使用了类似“负面清单”的管理,以确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主要是根据这一世界遗产本身情况作出的。

世界遗产之所以成为世界遗产,在于其突出的全球价值,这点是绝对不能被破坏的,如果破坏了,就不能称之为世界遗产。因此,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的这类案例,是可以应用到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中,比如历史文化名城、古老小镇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