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精选(九篇)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第1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古埃及最早的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一说公元前3300年),距今5500年左右。当时是被称为“法老(国王)时代”,早在公元前3300年,埃及就出现了象形文字,出现了歌谣、诗歌、神话、故事等口头文学。

中国古代最早的王朝是夏朝,始建的年代是公元前2070年,距今4000年左右。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当时是商朝的统治者用来占卜吉凶、记事的。甲骨文比古埃及文字要晚将近2000年。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夏朝往上追溯,那就是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其年代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最早距今4500多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所说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头。但是对于这个源头,到目前为止,我们更多的只有传说而已,尚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和实证。即使如此,这个年代比古埃及的法老时代,还要晚了1000年左右。

除了上述一些年代特征之外,我还可以列举建筑、医学、数学、历法等“含金量”的差别,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总之,我们要承认古埃及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文明古国,它是当之无愧的。我想,对人类古文明的崇敬,并不会影响到对于自己祖国文明的崇敬的。

金字塔之谜

说到埃及,不说到金字塔,也是不行的。金字塔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约有80座。它们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里穆斯”,是“高”的意思。“金字塔”是中国人发明的称呼,因为从四面望去,金字塔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字。

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约建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高的大楼。由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总重量约684.8万吨。如果用载重7吨的卡车来装载,约需要100万辆,把这些卡车一辆接一辆连接起来,总长度是6200公里,可以从我国长江的源头一直排到上海的吴淞口。

第二大金字塔“哈佛拉”比上述的“胡夫”仅低3米,塔旁还雄踞着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这是公元前2610年,法老哈佛拉命令石匠按照自己的脸型雕刻的。石像高22米、长75米,下巴还下垂着五米多长的胡须。179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时,曾下令用重炮轰击狮身人面像,结果狮身人面像岿然不动,只被轰断了几根胡须(现存英国)。

据估计,支撑如此宏大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万人口的国力,而一般认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何况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每30年完成一座,也需2400年,实在不明白,古埃及究竟是怎么承受的。

还有技术之谜。例如:如何运输的?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无法把最小1.5吨,最大160吨的整块巨石运送到工地。那时的埃及还没有马,也没有车。马、车是公元前16世纪(即建筑胡夫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引进的;

金字塔设计师和建筑师是超越时代的天才。金字塔的四条底边相差不到20厘米,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l.27厘米,误差率不到万分之几……

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却拼接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也是一个神秘课题。有人说是运用一种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逐步举高,一层一层垒砌而成。但能吊起几吨乃至l00多吨的支架、绳索从何而来?有人说是运用填沙法、填盐法,但如此庞大数量的沙、盐哪里来呢?

金字塔的数据之谜,也令专家学者迷惑不解:等式一:(金字塔)自重×l0l5=地球的重量;等式二:(金字塔)塔高×l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等式三:(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长×2=赤道的时分度;等式六:(金字塔)底周长÷(塔高×2)=圆周率(∏=3.l4l59)。难道这一系列的数据,仅仅是巧合吗?

金字塔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神奇,还有“法老诅咒”等一系列神秘、恐怖的色彩,这些课题也许会永远困扰着人类。

世界旅游圣地

古埃及文明影响到了古希腊文明,然后又影响到了古罗马文明,而后两者又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自豪的西方人对于古埃及文明也都是崇拜的,现在对于古埃及进行考察和研究的大军,仍然是以西方人为主的。今天欧美的很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往往都是古埃及的文物。欧洲一些大城市的广场上树立的“方尖碑”,就是历史上从埃及运过去的。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完成于1884年,高169米,它的造型也是模仿古埃及方尖碑的,可见古埃及文明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

第2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然而,世界历史的沧海桑田和人类民族的兴衰变化,始终是一个令人欲罢不能的话题。

一切寻找你的人,都想试探你,那些找到你的人,将会束缚你,用图画,用姿势/我却愿意理解你,像大地理解你,随着我成熟,你的王国也会/成熟,/我不想从你那儿获得/证明你存在的虚荣。/我知道时光有自己的/名姓,你有你的/姓名。——里尔克

原来我们都爱谈神秘的话题

我们都爱谈古老神秘的话题。譬如神秘宗教,神秘哲学,神秘文明,还有那些已经消亡和等待复苏的。我说我喜欢说点非人类,但一切非人类不过都是人类的臆想。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在创造一些东西,让人惊心动魄,欣喜不已,有时候,这个世界摧毁一些事物的力量更强大。我时常觉得自己习惯活在一些幻想里面,面对世俗生活极不认真。然而,在面对人类精神世界时又会产生困惑、困扰、虚无感、弱小感甚至是不安和逃离。到最后,在世俗面前我是痛苦的,在精神文明面前我是浅陋的。

请原谅我做了一个看似宏大的选题。我在人类的文明世界里晃晃悠悠,我甚至有些后悔去向你们阐述这些内容,因为我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

天玄地黄,宇宙洪荒。从宇宙的角度看,人类短促的历史实在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不过作为目前我们仅知的生命文明,宇宙的意义恰恰是从沧海一粟的人类文明开始的。倘若要我们用语言来叙述人类与宇宙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想就是最精密的逻辑与语言都难以十分准确地叙述出这之间的奥妙。我们应该把全世界的科学家、语言学家和神学家等召集起来,创造出一个关于宇宙的思维体系,分结构,分类型去了解这个世界上消失的一切。好像,说这话也显得很傻很天真,有些事情,本就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我的编辑助理反复的问我,我们究竟要写什么啊?我说,“写消失的文明,以及能代表这些文明的符号或图腾。就这么简单。“现在看来,一点都不简单。因为他交给我的三分之一的稿件像是神话小说。我不能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打击他,于是说,“很好很好。”估计在快餐阅读和偶像剧的消费时间里,已经很少人能安静地写上个神话故事了。现实如此刺激,谁还爱好这口。总之,人类的意识在精神世界里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许,所有人类幻觉或人类意识都是建立在一些假设上的。

那么,所有的神秘事件不过都是一些假设。那我了解的和不了解都是一些虚设。我究竟在担忧什么呢?如果接下来的文字,你们都看不懂。写作最终也成了一些符号写作。最终感谢那些学者们研究并编著的著作。

一些古老的记忆

起源于今伊拉克南部的两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埃及可称古代世界最早兴起的三大文明。从新石器时代起,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条大河哺育了这一地区许多农业村落。约公元前3000年,从外部迁移到伊拉克南部干旱无雨地区的苏美尔人开始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一批人类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的说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加入了文明历史的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两个帝国。随后,苏美尔人消融于塞姆人之中。塞姆语的汉穆腊比王朝把位于两河之间最窄处的巴比伦城变为两河流域南方的中心,发展成为巴比伦帝国;而沙姆西阿达德把底格里斯河岸上的阿淑尔城发展成为两河流域北部的中心,建立亚述帝国。两河流域文明因此以巴比伦—亚述楔形文字文明(现代人文学科亚述学由此得名)而闻名于世。

两河流域文明消亡的奥秘

第3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提起中国,首先想到的就是汉字。汉字源远流长,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符号,如今放眼全球,有多少人对汉字着迷。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读懂汉字的魅力,为中国骄傲!共同阅读演讲稿汉字的魅力2020,请您阅读!

演讲稿汉字的魅力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的文字是极有魅力的,它们以独特舞姿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唱着一曲曲动人的歌。

蝶让我想到的不只是“庄生晓梦迷蝴蝶”,也不只是梁祝双双化蝶飞去,也不只是“柳锁莺魂,花翻蝶梦”……

悠闲的落花轻点着水面,翩跹的蝴蝶萦绕着安静的秋千,娴静的女子斜倚楼头,薄薄的纨扇遮掩着惆怅的粉面,碧云间多了几根银弦。翩跹的蝶影萦绕心头,她默默的说着:“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独在异乡的游子,在看尽了异域的姹紫嫣红之后,在放飞了所有的梦想之后,在充满朝气的脸庞蒙灰尘之后,一丝丝失落感也在心底漫延、滋长。于是,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憩疲惫的身心。面对一轮孤月,想那明月另一端的故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也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折一枝柳赠别即将离去的友人,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漫天飞舞的柳絮也成了缠绵的离别之泪。只有杨柳岸的晓风穿梭在杨柳之间,回头一望,只知如勾残月在天……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风是多情的种子,摇落了屋檐下细碎的风铃声,似一串串纷乱抖落在人的心版上,又似点滴的甜蜜。

清风,小径,竹林。

风吹着,撩动着发丝,拂面而过,如丝般润滑。风有着我们不能走近温柔,因为她也是任性的,不高兴就把树大哥的“头发”吹光,一高兴便“春风又绿江南岸”。

“锦瑟无端五十弦”,瑟是一种五十根弦的乐器。我宛如看见一个身着素衣的女子,端坐其前,纤纤素手拨弄着那些相思弦,诉说着天涯的旧恨。可她依然相信“天不老,情难绝”,所以她又“琵琶弦上说相思”。

白色的衣裙在风中飘荡,一颗清泪落在弦上砸得粉碎……

芳草萋萋,柳丝袅袅。痴迷憔悴的也只有自己知道,远方的人又何曾知晓。花开花落绕天涯,明月照谁家?情思化泪,虚掷韶华。

风中袅娜的柳丝是伊人的愁绪,丝——思?

……

这些文字是有魅力的,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演讲稿汉字的魅力2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它们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就是汉字。

汉字通常有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四种结构。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形声文字是指“一个由两个或多个部首组成的字,他的读音与他部首里的完整子读音相似”例如:躯与驱就是一组形声字。

会意字指的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例如:婚,古代入洞房在黄昏时期,是女儿出嫁。这个字就可以根据意思来写。

汉字跟世界各国文字比起来,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隶书到楷书,没有哪一个演变过程不该去细细品味。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仿佛天生就有诗的灵性,这些有感情,有声音,有气味的小精灵,怎能不诱发你写诗的兴致啊!

这几年,我国明显加大了对汉字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时代,锻炼了几根手指,却让人们忘记汉字的写法。所以,为了不让汉字在互联网的时代流失,在各种频道都有《汉字听写大赛》,《汉字英雄》等等,在北京高考语文提升到一百八十分等等够可以体现出国家对汉字的重视。

现在我国有大多数人在学英语,报各种各样的英语补习班,因为人们总觉得我们是中国人,说的汉语已经很熟悉了,绝导致现在有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淡忘我们的汉字,出现提笔就忘得现象。可那二十六个英语字母并不具有感情,声音,气味。我并不是盲目的维护汉字,而是它的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深深打动了我,在我学习了一些西方文字后,我是越来越惊叹中国汉字的无与伦比和盖世无双了。曾经有一个外国的小朋友,看到“明”这个字后,就能立马说出“太阳和月亮在一起了。”是啊!“明”就是代表亮的意思。就可以更加体现出汉字的魅力了和形象了。

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趣妙横生的歇后语令我开怀大笑;妙语连珠的诗句使我心旷神怡;感人至深的篇章哺育我成长;铿锵有力的语句激励着我的斗志……只要我们多了解汉字,用心去体现,就能得到它的知识与财富!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演讲稿汉字的魅力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汉字真是个奇妙的事物,人类的文明需要文字,感情也需要文字来传达,当文字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时,便成了语言,人说话时的一停一顿,变成纸面上一个个的标点符号,巧妙地表达了人的情感,尤其是汉字。当我咀嚼汉文字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感,人道仓颉造字,以人力造出文字不简单,而形成一种真正简单直白的文体,汉字,中华古国五千年来沉淀的精魄更为不易,时间使然,现在在我书写着的时候,把那人们忽略的文字的魅力慢慢地拾起、品味。我不知是否还有人同我一般痴迷于汉文字,但我能感觉到汉文字的魅力。

中国的汉字,且不说文字所组成的文章,单从文字本身就有令人着迷之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那时人类的文明才刚刚出现,不足以创造出更方便的文字,但已可以表达事物,具有文字基本的功能,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似画非画,但也可以识得大体意思。西周晚期时,便有“大篆”诞生,大篆比之甲骨文与金文,更为简洁,我也更喜爱一些,在初一学历史时,曾展现一个用大篆书的“马”字,我用笔照着那个“马”字描了一遍,奈何描得再像,也是有其形而无其韵,有时我自己都微微恍惚,我爱古典文字到底是爱它本身还是古典文字所附带的中华古文明的古韵?那古韵饱满而沧桑,厚重地压在你的心头,却又轻盈如风,一瞬间便被现实的浮华惊扰,逃了出去。我可以在文字上摸到这韵的一点点痕迹。

尤其是古文字,除了那特殊的“韵”外又多了一股神秘感,接着向前走去,随着人类精神的变化文化的进步,使我可以看见小篆的形影。小篆跟现在的隶书、楷书(因为隶书、楷书接触的比较多,也有许多人懂得,所以我有“现在的”)很是相似,从中可以看出大致痕迹,我在书籍资料给我铺成道路中,幸福而又贪婪地咬着这些文字,我的手指微微颤抖——这是一个华夏子女对其文明的热爱!再看看楷书与篆书,一笔一画,简单明了,有力而不失均衡,方正又蕴曲滑,从各式各样的字中可以看出各种各样情感事物,但所有的字又都含了一种神意,那是气节!是中国民族的气节!汉字由形为基,托意为主,附则表音,(文字有三种格式: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但古老的文明又给予汉字表样的意义,给了汉字高贵的品质,这也影响到了与汉字息息相关的汉语,“铿锵”迸发出来了、“清脆”蹦跳起来了、“敦实”在地上、“清扬”舞云间、“车马”载着你远去,夕阳被“染”,“磐石”任我蹲坐其上,苦读贤“书”……每一个字,发音都恰到好处,好像天渝如此,没有任何跟汉字本身不地方,我突然感觉一阵骄傲,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华的汉字、华夏的语言!

对,理应骄傲,当这些文字组成文章时我的喜爱不受控制地抑出胸口,五千年的沉淀从我口中流出,怎能不激动?文字的巧妙组成,可以形成多种文体,汉文字更尤其显著,汉文不仅继承着文化,更是一种艺术,古诗更是如此。诗可看人,杜甫在意气风发时写的那一首《望岳》,字里行间,无不显得豪情万丈,再看《春望》,那心凉愁绪,无不令人心酸,几首诗就可看出杜甫文才的斐然,以及他一生不同时期的跌宕坎坷,汉字的魅力与作用,真是令人叹服。当然,女子的诗比起男子要婉转很多,诗前诗后尽现小家碧玉,添了愁后更是无比凄美,那“绿肥红瘦”四个字后更是有李清照转千年的一滴清泪和一抹叹息。诗中品尽历史百态,人世兴衰,无不引人感慨。汉字在现代也有诸多妙用,巧语解疑,妙言引乐,有时还可以用歧义来讽刺黑暗,但——古人在诗中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其中,在当下我们却利用汉字去花言巧语,写的东西也毫无灵魂,这也是我为什么痴迷古典文学的原因,我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去说他们玷污了文字,但在我看来,他们至少不懂得文字的魅力,不去珍惜自己使用文字的权利,这只能算是一种悲哀,世人不识的悲哀。

我痴于汉字,汉字的魅力,是最具有诱惑的,对我而言是这样。人类需要汉字,我也需要,汉字已成为我每天必不可少的养料。我欣赏汉字,我品味汉字,我用我的文字记录下华夏文明精魄的魅力!

演讲稿汉字的魅力4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大家都说,中国字是世界上最难写的文字之一。确实如此,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老百姓呕心沥血才造就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那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字感染着我,带领我走向丰富的世界。汉字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无法想像道的。世界是海,书本是舟,我就是坐在这叶扁舟上慢慢地去欣赏那无际的海啊!

可而今,科技越来越发达,有了吸引我们眼球的PSP游戏机,MP5,电脑电视等等。已经很少有同学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某本书籍了。很多同学认为书籍很枯燥,密密的字一看就烦,根本没有电脑好玩。

汉字与汉字组成文章。在品读时感受优美、隽永的文字魅力,而且好的文章还有深邃的思想内容。当我读意大利作家阿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时,我的心情随着那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而激荡不已。书里讲述了许多爱国英雄和不良小人,读完书后,我们将被那些故事所感动,会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爱自己身边的人。中国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也令我久久难忘。他的文字,优美而不失幽默,幽默而又不失庄重。作者注重细节描写,读着读着,思想便不由自主的飞向远方,脑海里就产生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

而电视电脑呢?虽然也可以学到知识,但往往都很肤浅,没有更深的含义。

其实,看电视有时也未尝不好,我只是建议同学们:走进书里去,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体验文字的魅力吧!

演讲稿汉字的魅力5汉字是世界民族语言史中为数不多的完整的表意文字体系之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文字。她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书写着华夏民族古老的记忆,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悠悠情愫。法国作家都德在他的代表作《最后一课》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对于这话我一直不愿苟同。如果从热爱自己的祖国,钟情本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我能理解《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心情,但真正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窃以为只有简洁明快、朴实无华、意蕴悠长,充满诗意,充满灵性的汉字才当得起都德先生“世界上最优美、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一评价。

汉字是简约的。鉴字如赏人,很难想象一个全身赘肉,满脸横皮的人与美联系在一起。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熵:信息论的一个概念。当一种信息出现概率更高的时候,表明它被传播得更广泛、被引用的程度更高,其熵的值也就高了。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信息熵可以表示信息的价值。】

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汉字的信息量最大,其熵值超过了其它四种文字中任意两者熵之和。有一个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问题:20__年签订的《联合国宪章》,在所有语言的版本中,汉语的最薄,只有18页,英文28页,法文没有查到资料,估计不会少于40页。每论及此,季羡林先生总是显出自豪地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汉字是典雅的。蕴藏无尽的文化意蕴和魅力,诠释着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情趣。她时如忽卷忽舒的云彩变幻莫测,时如吞吐日月的沧海博大精深,时如刺破青天的叠嶂耸峙巍峨,时如拳拳在心的乡愁亲切温暖……“子所雅言,诗、书、艺、礼,皆雅言也”(《论语·子罕》),孔夫子平时使用鲁国方言,但读《诗》、《书》、《艺》、《礼》,则用雅言——以陕西语音为标准的周王朝的官话。想来夫子定然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音韵之美,众弟子一定得以窥识先生吟诵时端正大方、高贵典雅的形体之美。那饱含生命精神、富有灵性的吟咏之声穿古越荒,时下吾辈仍恍闻其声、睹其形,领略到汉字的光彩、优美、灵性、高尚的特性。

不能否认,我们当下的语言环境渐趋粗鄙、庸俗,生活在读图时代、动漫时代、微时代、云时代的我们,自觉或不自觉接受着低级粗俗的口语教育,久受语言垃圾浸渍的人,对汉语的使用自然会呈现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的特征。这时端正我们对汉字、汉语的理解和认识,就成为世外学子又一己任。有人说过“粗鄙的心灵是配不上优雅的汉语的,但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深表认同。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家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踏实安宁,不会垮。我们世外要培养的是走向世界的二十一世纪全球型人才,但如果你没有了中华文化的根,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是什么,当然是汉字了!余光中先生说:“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只有真正了解、认同、热爱上了汉字,在你精神世界中才会有不变的炎黄底色,这底色就成为与你血肉关系中最亲密、最不易泯灭的部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大门的钥匙……”都德的这句话,很有见地。我把它改成“当你远离祖国故土的时候,只要能好好地保存最精美的汉字,你不管身处世界何方,都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纯粹的中国人。”以此,来送给在座的各位同学。

世界汉语宗师、瑞典著名汉语家高本汉曾形象地把汉字比作典雅的贵夫人,而把西方拼音文字比做一个实用的女仆,认为现在女仆早已爬到了贵夫人头上。这个比喻用在世外中学再贴切不过了,但是我想,因为我们要走向世界,暂时受点尖酸刻薄、鄙陋粗俗的女仆的气是可以的,可你不能因为自己受多了这样的气,就把自己也变成欺负贵妇人的帮凶吧,你总有一天要如贵夫人一样,吟咏着华夏文化精美的篇章,优雅大气的行走在世界的舞台上吧!

第4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美丽的欢迎焰火绕场一周,在鸟巢上空花朵般绽放,激活了古老的日晷。我们共同期待、共同见证的历史时刻终于梦幻般降临!在钢架编织而成的“鸟巢”内,传来了震撼的缶声——“嘭……嘭……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2008尊缶开始每隔十秒发出整齐的响声。从鸟巢的远方传来沉重而坚定地脚步声,人们仿佛感觉天上的一个巨人正在赶来。29步以后,这位巨人在鸟巢的上方骤然停下脚步,似乎突然间融化在刚刚开始地盛典。

在梦幻的五环旗帜下,美丽的奥林匹克在这里上演,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奥林匹克的精神。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一个巨大的中国古代的“和”字出现在人们面前,又一个中国古代的“和”字展现在眼前,第三个现代的“和”字出现,三个“和”字,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一个和字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历史悠久,传统优良。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

“我和你 心连心 同住地球村 为梦想 千里行 相会在北京……”如果说“和”字展现的是中国古老文明,那么这首《我和你》将呈现的是在现代文明之下全世界渴望和平的心声。

第5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2017年10月30日从联合国教bai科文组织传du来消息,中国2016年提交的甲骨文zhi申报“世界记忆亚太dao地区名录”(Asia/PacificMemoryofTheWorldRegister)与“世界记忆国际名录”(InternationalMemoryoftheWorldRegister),入选获得通过。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古巴比伦:梦幻伊甸园

透过巴格达南90公里处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元前3000多年时强大的巴比伦帝国的风采。它创立了世界第一部法典,筑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以及据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巴比伦人首先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实行七日一周制,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伊拉克是先知亚伯拉罕的出生地,是许多象征基督教传统的标志性建筑的所在地,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伊甸园。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伊拉克的“每一寸沙下都可能埋藏着文明的基因”。

《一千零一夜》的故乡 楔形文字的发源地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伊拉克,两河流域产生了饮誉世界的两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巴比伦文化。这片土地是脍炙人口的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的诞生地,还有被列为世界奇观的巴比伦古城废墟和巴比伦“空中花园”遗迹。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分支,两河文明涵盖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曾与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比肩齐辉。及至中古时期,与中国大唐帝国同时代的阿拉伯帝国的盛世文化,又在两河流域发源、繁盛。

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就有了类似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的图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管刻在泥版上,晒干后成为长久保存的文书。芦管刻成的笔画如同楔形,因此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长期为古代西亚各国所采用。在这一时期,口述和笔录的神话传说,成了宗教神话的衍生物,并为世界其他宗教的创立和立论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古巴比伦盛行星宿崇拜,观测天象,预测吉凶的习俗促进了占星术的发展,天文学以及由此引领的其他学科也逐步建立和繁荣。

历史上第一部法典 一年长度精确到秒

古巴比伦时代的科学以数学和天文知识最为发达,计数法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所沿袭。尽管古巴比伦人将圆周率计算为3,不及古埃及人准确,但已知应用勾股弦定理,并能计算截头方锥体的体积。在代数领域,古巴比伦人可解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天文学方面,则已知如何区别恒星与行星,还将已知的星体命名。当时的历法为太阴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一年分为354日。为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已经知道设置闰月。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蚀和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日6时15分41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6分55秒。

及至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朝的汉谟拉比国王在其统治时期(前1792~前1750)编纂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部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法典,以楔形文字浮雕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石柱上。这部法典详细规范了国王、奴隶主与自由民、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还规定保护孤寡,将债奴期缩短为三年等等。这不仅具有进步性的历史意义,而且堪称人类社会法典领域的开先河之作。

世界奇迹“空中花园” 文明影响欧亚大陆

从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巴比伦一直是西亚最繁华、最壮观的都市。特别是在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4~前562)的治理下,新巴比伦城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史无前例的扩建工程使巴比伦以宏伟的市容和豪华的宫殿闻名天下。据史书记载,尼布甲尼撒二世扩建的新巴比伦城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0公里,外面有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主墙每隔44米有一座塔楼,全城有300多座塔楼,100个青铜大门,城内有石板铺筑的宽阔通衢,还有90多米高的马都克神庙,兼有幼发拉底河穿过城区,上有石墩架设的桥梁,两边有道路和码头,其恢弘壮阔可见一斑。国王的宫殿奢华至极,宫墙都用彩色瓷砖和精美的狮像装饰,宫中还以“空中花园”装点,古称“悬苑”。这座方正的“空中花园”周长500多米,建在23米高的人造山上,园中遍植珍奇花木,宛如人间仙境。新巴比伦王宫的“空中花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7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兴起,巴格达又迎来了它的第二次辉煌。作为帝国的首都,它对古希腊、波斯、中国和印度的各种科学和文化兼容并蓄,创造了不朽的文明。伊拉克现存的乌尔城遗址、亚述帝国遗址和哈特尔城遗址等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两河文明的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的发展也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和促进。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

伊拉克萨马拉古城有别具风格的螺旋塔。这座名叫“玛勒维亚”的塔高52米,位于巴格达以北约100公里处,建于837年,是阿拔斯王朝时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两河古迹在悲鸣

当连绵的烽火遮住了人们的眼睛,当多年的经济制裁使伊拉克人民饱受煎熬,人们是否还能把楔形文字、“空中花园”、古巴比伦城与伊拉克联系起来?人们是否想到,除了哭泣的儿童、流离失所的难民、战争牺牲品,还有独一无二的古老文明吗?在考古学历史上,伊拉克的文明确是独一无二的,很少有地方像伊拉克这样经历过如此悠久而复杂的历史。除了已经挖掘的地上遗址,有将近90%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还埋在地下,5分钟的地毯式轰炸就会使5 000年来埋在地下数以万计的文明遗址毁于一旦。油田的大火可以扑灭,焚毁了的家园可以重建,倒退了的经济还可重新振兴。然而,古文明遗址一旦遭到毁坏,损失将永远无法弥补。

连年的经济制裁和战火,使人已经很难把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楔形文字和伊拉克这个名称联系起来,仿佛伊拉克只是一个遍地沙漠点缀着几口油井的国家。西方某些国家领导人称伊拉克是未开化的国家,真是一个绝大的讽刺。当巴格达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精妙绝伦的城市的时候,整个欧洲还处于蛮荒状态。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其科学、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见的。

位于巴格达市中心的巴格考古达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展品既有来自两河流域、希腊、波斯、伊斯兰等地的文物,也包括犹太人始祖亚伯拉罕的遗物等稀世珍宝。海湾战争爆发前,为保护文物免遭战争破坏,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把收藏的数以万计从旧石器时代到伊斯兰时期的文物转移到各省博物馆收藏。但各地有30座博物馆被多国部队空袭摧毁,5座在内战中被洗劫一空,有些文物还被偷运到国外。

据新华网4月12日报道,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混乱和抢劫现象越来越严重。人类最早期文明的象征――巴格达考古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已遭浩劫。

目击者说,从当地时间11日下午开始,一群人就开始哄抢巴格达的博物馆。由于维持秩序的市政当局已经崩溃,这种洗劫行为一直延续到12日。在世界著名的巴格达考古博物馆,古代陶器和雕像的碎片遭洗劫后散落一地。还有目击者称,两个抢劫者扛着一扇古代的门跑了出去。馆内的管理员办公室已经被砸毁。

博物馆一位负责人哭诉说,大约有17万件文物已经被抢劫或破坏,这些文物上溯到数千年前的人类古代文明,价值可能有“数十亿美元”。

这位负责人还说,占领巴格达的美军没有接受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来保护博物馆。他说:“我认为美军应该对博物馆发生的一切负责。”

乱建堤坝 文物走私 古迹面临灭顶之灾

近10年伊拉克农业状况恶化,灌溉设施侵犯遗址问题严重。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的粮食主要依靠从英、美等国进口,而海湾战争后的经济制裁,使伊拉克粮食大量短缺。对于世界上最早发明了农业的文明国家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沙化,伊拉克经受着严重的粮食短缺。由于粮食匮乏,迫使人们任意修建灌溉设施,而无暇顾及该地区的文物,也无力请考古专家对该地区先进行勘察。而根据官方统计,伊拉克近万处重要文化遗址仍然深埋地下。灌溉设施的任意兴建使大量的古文化遗址遭到破坏。

另一个严重威胁伊拉克文物的是走私和盗墓猖獗。经济制裁下的伊拉克,任何可以兑换为货币的东西都非常珍贵,加之西方富商对于走私文物的贪婪需求,使战后伊拉克的文物走私异常猖獗。自1991年海湾战争后,由于文物保护部门一度陷入瘫痪,伊拉克成百上千的珍贵文物被盗,许多文物被走私到了纽约、日内瓦和伦敦。此后,为了使珍贵文物不再进一步流失,伊拉克采取了一些严厉措施,重要的文化遗址都有重兵把守,同时政府还颁布了严苛的法律,凡是倒卖文物者一律处以死罪。

西方列强垂涎珍宝 巧取豪夺难以记述

伊拉克的文物之丰富,早在19世纪就已令处于资本主义全盛时期的西方列强垂涎欲滴。这些国家的政府于是打着“文化考察”的旗号巧取豪夺,把大批的伊拉克文物运回了本国,填满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德国柏林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展厅。英国人大肆劫掠雅典帕特农神庙后,德国考古专家们则想到了位于伊拉克境内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在该遗址上整整挖掘了20多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着挖掘出的数不尽的珍宝回到了德国。在这些珍宝中,有价值连城的金狮子――这些金狮子是古代巴比伦中央大街的守护神,以及大批金银首饰、器皿等文物。另外还有希世珍宝是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巴比伦门”,竟被德国人生生拆卸下来,分成小块的大理石运回欧洲,在柏林的一家博物馆里,照原样复原供观众参观。至于海湾战争期间损毁的文物则已经无法估算。

首都:巴格达(BAGHDAD),人口600万(1999年),面积4 555平方公里

面积:441 839平方公里

人口:2 400万(2000年)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73%

语言:阿拉伯语,少数人操库尔德语

货币:第纳尔

民族:阿拉伯人占总人口74%,库尔德人占22%,其余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和伊朗人等

宗教: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97%的人口为穆斯林,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占3%

第7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关键词:道德经;深度翻译;文化内涵

1.引言

《道德经》是影响中华民族2500年的道家开山之作,也是中国传统典籍的经典之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物,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其影响之深远不仅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世界各国的宗教、哲学、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前,世界性的“老子热”正是老子道德文化真理的现实再现。因此,翻译界对为什么要翻译典籍达成共识之后,产生争议较多的则是《道德经》英译版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道德经》英译的时候,应当选择最接近原著本来面貌的文本为底本,采用深度翻译策略,在传递原文书面意义和语言形式的同时,来再现原文文本的作品风格和文化内涵。

2. 选择《道德经》英译底本应遵循的原则

编辑出版有多个不同文本的古代文献,应当选择最接近原著原来面貌、最少受到后人篡改的文本作为底本,这是版本学最基本的一条原则。翻译古代文献,也应当遵循同一原则。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译者同时也是编者,面对不同的文本或同一文本的不同释读,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世传《道德经》版本繁多,流传较广,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弼本和河上公本这两个注本的传本,世传本经过多次传抄、刻印,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祖本的原貌,导致世传本中多解、难解和无解之处比比皆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甲乙两种抄本出版后,海内外掀起了一阵《道德经》研究热潮。帛书本《道德经》与世传本相比较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帛书本《道德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世传本相比,它更加严格地恪守语法规则,保留了许多语法虚词,这些虚词为《道德经》的解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解决了前人在校释时解决不了的一些难题;之后,《道德经》研究进入了相对稳定期。然而,1993年考古学家在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的竹简《道德经》又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轰动,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竹简本与世传本和帛书本相比,在内容篇幅、篇章结构和用字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虽然竹简本是《道德经》现存最早的版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内容却远不如帛书本丰富,不可取代帛书《老子》。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以帛书本作为现代注释本的底本或译本的源本,同时,就帛书本和竹简本两个版本的重叠部分而言,应该将更古老的竹简本作为源本,订正帛书本中的讹误,才符合版本学的基本原则。

3. 文化翻译策略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其中必然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首先体现在语言作品的内容上,如中国传统典籍《道德经》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翻译通常被看做是跨语言的活动,即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笔者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美国翻译理论家奎姆·阿皮尔(Kwame Anthony Appiah)提出了“深度翻译”的理论。所谓“深度翻译”是指一种学术翻译,即通过注释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源语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深度翻译在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各种注释,帮助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笔者以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英译本为例,分析深度翻译方法的应用。为了能更好的理解《道德经》原文及英文译文,笔者选取了梁海明《老子》的中文译文以供参考。笔者对于英译文本的研究主要从数字方面进行分析。因为在《道德经》中,老子多处使用数字,这些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关系,其中还隐含着古老的中国文化内涵。

· 数字“五”的翻译

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

梁: 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五味杂乱让人胃口败坏,五音纷杂让人听觉失灵。

Waley: The five colors confuse the eye. The five sounds dull the ear. The five tastes spoil the palate.

中国读者在阅读此译本时能够明白这三个“五”的所指,但是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西方读者看了这个翻译会困惑不解,不知道“five colors” ,“five sounds”,“five tastes” 是指哪五种颜色?哪五种音符?哪五种味道呢?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音”指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为了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使西方读者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字魅力,笔者认为应在此处对这三个“五”进行进一步的解释“The five colors refer to blue, yellow,red,white and black. The five sounds mean Gong,Shang,Jiao,Zhi and Yu. And the five tastes are sourness,sweetness,bitterness,spiciness and saltiness.”

例 2. 数字“六”的翻译

原:六亲不和,有孝慈。(第十八章)

梁: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于是才会提倡孝慈。

Waley: 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the six near ones” refer to father, son, elderly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husband and wife)

在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关系中“六亲”是表示家庭成员及其关系,指父、子、兄、弟、夫、妇。东方看重家庭人伦,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西方注重个人主义,西方的家庭伦理关系比较简单。如果没有此注释,西方读者看到此处会感到费解。Waley的注解让西方读者一目了然,在领悟这句话含义的同时能积极引导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例3. 数字“一”、“二”、“三”的翻译

原: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梁: 道产生原初混沌的元气,这原初元气生出天和地,天地生出阴气和阳气及和气,和气生出千差万别的物质。

Waley: 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 three things, up to ten thousand.

此处,Waley译出了字面意义,把“一”、“二”、“三”译为简单的数字,并没有体现出《道德经》的哲学内涵。本句中的“一”、“二”并非通常所说的数字,在道学中有特指意义。“一”可以理解为道是天地未分时的原初混沌的元气; “二”的含义是“阴和阳”。译者若能以注解的形式对其加以阐释,其间的文化内涵才能被西方读者领略。这句话不妨译作: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 — yin and yang, then another new things, up to all things of the world.

数字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以上数字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方面采用深度翻译的策略,能将原语中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很好的达到文化交流传播的目的,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5. 结语

面对一部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典籍作品时,译者的责任不仅仅是翻译,他还必须在校勘方面下功夫。译者须对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选择最早、最接近原著本来面貌的版本作为源本。源本一旦选定,译者在进行《道德经》翻译时,应采用深度翻译策略,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引导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忠实传递中国文化的意、韵、味。

来稿属于基金项目成果,项目名称:从英译《道德经》看典籍翻译的文化传真和应采取的翻译策略,项目编号:2011YF071.

参考文献:

[1] Appiah, K. A. Thick Translation [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2000

[2] 老子著.Arthur Waley 译.道德经 [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第8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首先要讲一下我们这里说的语言和文字是什么。这里的语言主要指人们进行交流沟通时口头说的话。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是指语言形成之后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在现今,除汉字外,绝大多数都是表音文字。

但是,语言和文字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比如,日本人在没有发明片假名之前,完全使用汉字,但发音却跟我们完全不同。所以,尽管他们的文字属于汉文,但语言却属于日语。即使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虽然文字属于汉文,语言也属于汉语,但却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用汉字记录下来的这些方言是无法用汉语解释的,如粤语中的“点解”(为什么)、“老豆”(爸爸)、“细路”(小孩)等等。

在考古学上,一种未知的语言只有等考古学家搞清楚了它的语法,有时候甚至是文字的发音,这种语言才算变成一种已知语言。而一种未知的文字,也要先搞清楚了它的语法、含义甚至发音,这种文字才能算是一种已知文字。

最早的语言我们现在无法界定,但迄今所知最早的真正算得上文字的,当推苏美尔人刻在陶土片上的楔形文字,为大约距今5000年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今天伊朗和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的苏美尔人所使用。之后不久埃及也创造了文字,尔后在欧洲、中国和中美洲也先后出现了各自的文字。我们现在虽然把世界上主要的语言分成四大语系,但事实上现在世界上存有8000多种语言。同样,人类历史上曾经发明了数百种不同的书写体系,有些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中国的象形文字,而多数则已经失传了。

看着那些死去的文字,真让我们心焦。我们明知道它们是文字,但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破译古代文字的人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人们需要深入到远古的时代中去,挖掘那些已逝的人们留下的声音。说实话,这项工作是非常刺激的。当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在1823年被破译的时候,埃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下子往前追溯了近2000年。而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则让我们认识到,美洲大陆早在欧洲的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拥有了发达的文明。

那么,怎么破译一种未知的文字呢?有两个最低的要求。首先,需要挖掘出足够多的资料以供破译之用。第二,必须设法把它跟已知的语言或文字建立联系。如果一段铭文分别用两种文字书写,或者里面含有可以辨认的地名、人名,那么对破译工作会有很大的助益。譬如,古埃及罗塞塔石碑上的铭文就是同时用古埃及文字和古希腊文字书写的,而且包含有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公元前30年)的名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是从这里入手最终被破译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关联,那么考古学家就需要设法找出可能潜藏的关联。

虽然许多古代文字已经被破译了,但还有一些重要的文字没有被破译。这些未破译的文字可归为三类:已知的文字用未知的语言书写;未知的文字用已知的语言书写;未知的文字用未知的语言书写。前两类更容易破译;第三类,借用有些人的说法就是“未知的未知”,破译起来则要艰巨得多,但这也并没有让人望而却步。

下面我们由难到易逐一向大家介绍一下。

文字未知,语言也未知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美洲的一种文字未知、语言也未知的古文字。

我们虽然知道典型的玛雅文明(大约在公元250年到8世纪)是有文字的,但对这些文字的来源却一无所知。这一地区有大量没有破译的古代文字。其中三种文字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奥尔梅克文、萨波特克文和伊斯米安文,其中最难破译的当属奥尔梅克文,因为它的文字是未知、语言也未知的。

奥尔梅克文恐怕是美洲最早的文字,可能来自这一地区最古老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这一文明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400年曾一度繁盛于墨西哥湾沿岸特旺特佩克地峡。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奥尔梅克人还没有学会使用文字,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被筑路工人发现,奥尔梅克文明才被认为是拥有文字的文明。这块石铭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900年。它由62个符号组成,有些是重复的,很可能这些就是文字。当然由于没有发掘出更多的碑铭,这一点还无法定论,由于奥尔梅克人的语言并没有保留下来,所以这种文字目前也没有办法破译。

其次我们介绍一下一个名叫费斯托圆盘的古文字。

1908年,考古学家从希腊的第一大岛――克里特岛上发掘出来一件非常神秘的圆盘,由于是在古代费斯托(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700年)遗址上发现它的,所以人们称它为费斯托圆盘。

这个圆盘直径大约15厘米,现在是克里特岛上一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些人认为它不是一件文物,而是一场恶作剧。但多数权威人士一直把它当做真实的文物看待,因为它外表看起来像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然而,很少有学者能提出一种破译办法。

费斯托圆盘实质上是一件双面刻有字符的烧制陶器,字符排成螺旋形状。上面总共有242个字符(其中有1个磨损),被分成了45组,组与组之间用短竖线隔开,字符是由45枚印章在陶器烧制之前印上去的。

现在令人迷惑的是,为什么要把这些文字分组?并且制盘工人为什么不把文字直接写在未烧制的陶版上,而去费劲地刻45枚印章?如果说它是为了大量复制的“印刷品”,那为什么找不到任何其它的费斯托圆盘?这些字符看起来和任何一种克里特文字都完全不一样,这又如何解释?

有一种看法认为,圆盘可能是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进口的,因为盘中有个别的符号与安纳托利亚石墓上的符号非常相像。如果是这样,盘中所用的语言可能不是克里特语,而是某种未知的外来语。然而,除非更多的遗迹被发现,否则费斯托圆盘将始终是一个让人费解的谜。

文字未知,语言可能已知

相对于文字未知、语言也未知的古文字而言,有一种古文字虽然不认识,但有可能和现在某种已知的语言建立起联系,那就有可能破译,考古学家发现的这样的古文字有4种。

第一种是美洲的萨波特克文,这是又一种古印第安语文字。

前面说过,在玛雅文明时期是有文字的,在这一地区没有破译的三种文字中,就有一种文字叫萨波特克文。

历史上在如今墨西哥的瓦哈卡州一带曾出现过萨波特克文明,这个文明肯定已经有过文字。从涂过画的墙壁到陶罐、骨头和贝壳等,人们目前已经找到约有1200件萨波特克人在其上刻有文字的物品。这些刻字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

目前学者们已经能够推算出萨波特克历法,有证据表明,在历法方面,萨波特克人是玛雅人的先驱。萨波特克语至今还被这一地区的人们使用,但这一事实反而让破译工作变得更困难,部分原因是,现代萨波特克语系很复杂,使人怀疑它可能和古萨波特克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用现代萨波特克语的语音、语法和词义去推测这种古文字反而会走入歧途。

第二种也在美洲,被称为伊斯米安文。

伊斯米安文也是玛雅文明时期留下的文字,这也是目前几种文字中争议最大的。人们甚至对它的名字都还没有取得一致:一些人叫它前奥尔梅克语,意思是奥尔梅克文明前期的文字。

1902年,一个非同寻常的小雕像在奥尔梅克地区的一块农田上被犁了出来。雕像是用翡翠做的,是一个鸭身人面形象,其上刻有大约79个未知的符号。后来在1986年,又找到第二件刻有同样文字的古物。这是一块4吨重的光溜溜的玄武岩石板,上面的题字要比翡翠雕像多得多。

这种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人们认为它很可能是今墨西哥湾沿岸特旺特佩克地峡现存语言索克语的古代版本。索克语是特旺特佩克地峡地区至今还在使用的一种语言。曾经有两位语言学家声称他们重建了古索克语,并在此基础上破译了这种被称为伊斯米安文的地峡文字。但是在更多的铭文出土之前,这种破译根本不足为信。

第三种出现在著名的复活节岛上,这种文字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朗戈-朗戈。

朗戈-朗戈在复活节岛现在当地语中是“圣歌”的意思,因此这种文字也被称为复活节岛上的圣歌。朗戈-朗戈语现存只有25段残文,有一些残文相当长,所有文字都刻在浮木上。

复活节岛是一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当地的朗戈-朗戈文也不例外。

首先,它的年代就是一个谜。当地传说,这些残文是复活节岛被波利尼西亚人定居时用船运到岛上的。年代已不可考,很可能早在公元300年前后。但是蹊跷的是,当1722年荷兰舰队作为第一批欧洲人登陆该岛时,荷兰人并没有看到这些文字;1770年,西班牙船只抵达复活节岛,并与岛民签署“条约”宣布该岛归属西班牙,可是在“条约”上岛民签署的笔迹也不像朗戈-朗戈文;英国著名的詹姆斯・库克船长于1774年登陆该岛时,同样也没有看到这些刻在浮木上的文字。第一次看到它们的是1864年来该岛的一名法国传教士。后来在1870年代,有人花了很大精力,依然没找到一个能读懂这段文字的岛民。

有一件事情是大家已经公认的:朗戈-朗戈文的阅读方式别具一格。首先,你要从左下角起横着从左读到右,读完顺时针转180度,然后再从这个时候的左下角横着从左读到右,读完再转180度……依此类推。遗憾的是,即使你会阅读,也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第四种是被称为独角兽符号的古印度文字。

印度河河谷文明包括现在整个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面积大约有欧洲的1/4,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盛极一时,其主要城市的规模可与同时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北非埃及的大城市相媲美。

刻有这个文明时期文字的残笺至今已发掘出5000块,其中大多数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散落于印度河河谷城市废墟的房屋和街道上。在这些残笺中时常出现的图形是一只独角的四足动物,很像印度传说中的独角兽。文字非常简短。平均只有5个符号,最长的也只有20个,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是文字,但多数专家认为是的。

印度河河谷文明的语言大概已经全部失传了,有人猜测现在仅限于印度南部和俾路支斯坦(今巴基斯坦境内)使用的德拉威语有可能是残留的古印度河河谷文明时期语言中的一支,因为这两个地方离印度河河谷都不远。如果这个猜测是对的,那么德拉威语的一个支系――至今仍被泰米纳度(印度的一个州)的人们使用的古泰米尔语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把残笺中的文字与古泰米尔语逐字进行比较,就有可能破解这种未知的文字,因为残笺中有些记号与这种古泰米尔语言里某些记号相似。

举例来说,在残笺中一个常见的符号是一条鱼。在古泰米尔语里,鱼的发音是“min”,但“min”还有另一个意思“星星”,所以,也许在残笺中的鱼形符号也并不在任何时候都代表“鱼”,在某些时候可能是别的意思。

尽管这种猜测很有意思,但破译古印度文字依然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自上世纪20年代这些文字被发现以来,各界学者已经提出了100多种解读办法,但它们之间往往大相径庭,有些简直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文字已知,语言未知

还有一种古文字似乎与现在的某种文字差不多,但意思却与现在不一样,这种古文字相对于文字未知、语言也未知的古文字而言,可能好破译一些,这样的古文字也有4种。

第一种是伊特鲁利亚文,这是一种似希腊语而又非希腊语的文字。

伊特鲁利亚是公元前兴起于意大利半岛西部的一种古代文明,在公元前1世纪被罗马帝国征服,其地域包括今天意大利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的部分地区。这种古文字在当时的伊特鲁利亚人中已经广泛使用,给我们留下了数千段残笺。许多伊特鲁利亚的手工制品上都刻有希腊字母,可以完全肯定,这种文字是从公元前775年左右从定居于意大利西部的希腊殖民者那儿借用来的。

对于那些对语言和书写感兴趣的人来说,伊特鲁利亚人的文字是让人迷醉而又吃力的。破译伊特鲁利亚文就好比一个只认识英文字母的人看英文报纸一样。伊特鲁利亚文字用古希腊的字母书写,但语言却不像是古希腊语。所以尽管伊特鲁利亚文的句子很容易“读”,但除了人名、地名和少数的习惯用语,没有人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尽管伊特鲁利亚文的字母与希腊字母非常相近,但所代表的意思却迥然不同。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是,伊特鲁利亚文书写的顺序跟希腊文刚好相反,是从右向左写的。

研究者们孜孜不倦地花了近一个世纪时间试图通过比较伊特鲁利亚文单词和欧洲其他语言单词的相似性,把伊特鲁利亚文与已知语言联系起来。但这种努力迄今毫无结果。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伊特鲁利亚文不属于印欧语系,是自成语系的一种语言。

然而,一些伊特鲁利亚文单词通过联系上下文还是不难理解的,比如Ruma是Roma(罗马)的意思, Fufluns是指酒神狄奥尼索斯。目前大约有250个词的意思已经基本弄清,比如ci avil(三年)。未来随着新的铭文被发现,破译的单词数目还会增加。

第二种好像是一种象形文字,出自非洲,被称为来自黑法老的声音的梅罗伊文。

梅罗伊是公元前1000年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王朝建都的地方,因此,梅罗伊文明算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涌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早期文明之一。

公元前712年,埃塞俄比亚王朝吞并了现分别属于埃及和苏丹的大片地区,史称埃及的第25代王朝。因为埃塞俄比亚王朝的统治者是黑人,所以在埃及历史上又有“黑法老”之称。黑法老统治埃及仅70年,随后在公元前656年被亚述人赶回了自己的老家。

梅罗伊象形文字出现的年代可以追溯到那次被亚述人挫败的战争之后:埃塞俄比亚王朝从埃及人那里学得了象形文字,但从公元前300年始越来越多地夹杂进一些自己发明的新文字。所以,梅罗伊文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被用在纪念碑上的象形文字,这基本上是一些象形符号,还有一种是日常使用的草写体。有时候一段文章用两者混合书写,就像日文里,片假名和汉字混合使用一样。

在每一种梅罗伊文字中,都有23个符号。从一方面看,它不像埃及象形文字一样拥有数百个符号,倒更像是现代的拼音字母。在1911年左右,牛津大学埃及古物学者弗朗西斯科・格列夫斯通过碑铭破译了两种梅罗伊文字。这些碑铭上的文字是同时用梅罗伊文和古埃及文书写的。

梅罗伊文字因此也像伊特鲁利亚文一样可以被“读”,但遗憾的是无法理解,因为梅罗伊语是一种未知的语言。某些名字以及数十个单词,可认出来,譬如tenke(西方)和ato(水),都可以从上下文关系中猜出来,但能认的也就这些了。

格列夫斯一直相信梅罗伊文最终可以破译。然而,尽管学者们花了数十年对梅罗伊文和这一地区古代、现代的已知语言进行研究比较,但至今依然没有发现有何类同之处。

第三种是被称为A类线形文字,是在今希腊的克里特岛上挖掘“米诺斯的宫殿”时发现的。

米诺斯文明是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的文明,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一直持续到约公元前1450年。它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先驱。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以精美的王宫建筑、壁画及陶器、工艺品等著称于世。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岛上挖掘“米诺斯的宫殿”时,发现了不少粘土简上刻有两种未知的文字。这两种文字,一种叫A类线形文字,至今还没有被破译。另一种叫B类线形文字,在1952年已经被破译,因此B类线形文字成为欧洲最早的可读文字。

B类线形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50年。这是希腊文字的一种古老形式,被当时征服该地区的希腊人所使用。A类线形文字更古老,可追溯到公元前18世纪。这是希腊人征服克里特岛之前,繁盛一时的米诺斯文明留下的,也是我们今天与遗失了的米诺斯语的唯一可靠的联系。所以可以说A类线形文字是米诺斯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谜。

对于古代文字的破译者们来说,不幸的是,比起B类线形文字,A类线形文字的残迹要少得多,大约只有1500片残笺,其中大多数来自克里特岛本地,也有来自爱琴海的其他岛屿、希腊本土、土耳其和以色列的。而且它们大多数要么很短,要么损坏严重。

A类线形文字与B类非常相似,但这并不意味着A、B两类文字中两个符号相似,就有着同样的发音,因为B类线形文字是古希腊语,而A类却不是。当然,你可以用B类的发音来读A类线形文字,正如你可以用中文的发音来读日文中的汉字一样,但这没有什么意义。

第四种是最古老的未破译的文字――埃兰文。

埃兰文是指公元前 3000年以前,在今天伊朗西北部的底格里斯河东岸建立的埃兰古国所用的文字,这个古国人民以好战著称。

古埃兰文字是世界上至今未破译的最古老的文字――假如它的确是一种完全发展成熟的书写体系,但这一点也不是没有争议的。它仅仅在公元前3050年前后在埃兰使用了大约150年。它像西亚美索不达米亚那些最古老的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对于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我们知之甚少。

其实,古埃兰文字有三个发展阶段,继古埃兰文字之后第二阶段是线形埃兰文字,这是一种已被部分破译的古文字,这种线形埃兰文字在古埃兰文字之后750年为该地区的人们使用。第三阶段是继线形埃兰文字之后的楔形文字,这是一种埃兰人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连续使用了许多世纪之久的文字。埃兰楔形文字已在19世纪被破译。

所以,有三种埃兰文字,每一种大约相隔800年,中间没有过渡,就好像没有乔叟或者莎士比亚把古代英语与现代英语衔接起来一样。埃兰人为什么这么喜欢频繁更换文字,这是个谜。

最早的古埃兰文字和之后的线形埃兰语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目前还有争论。在20世纪初,古埃兰文字的发现者确信两种文字对应着同一种语言。但自1980年代以来,专家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这种看法证据不够充分。人们已研究出古埃兰语的语法,但对残笺上的语言依然一无所知。

第9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人类最早的文字究竟是什么呢是公元3500年居住于两河流域地区的苏美人创造的楔形文字?还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这是我疑惑不解的问题,也是考古学家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今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查阅了《十万个为什么》,终于解开我的疑惑。

有些考古学家认为,从新石器时代起,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条大河哺育了许多农业村落。约公元3000年,从外部迁到伊拉克南部干旱无雨地区的苏夫尔人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用一种楔形的尖棒在泥板上刻写字迹,从而创造出一批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

另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它与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产生于原始社会中最简单的图画,所已叫象形文字。

最早的埃及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大约在古王国是期。这种文字也被称为“圣书体”,有许多是鸟.兽和人物形象,常常被刻在石板或木板上,还要非常仔细地涂上颜色,描上细带。刻画之后的象形文字,已不仅仅是文字,同时也是一幅幅彩色的图画。

埃及中的王国时期,从象形文字中发展出一种更容易书写的草书体-“祭司体”。到后期埃及又出现更“草”的字体-“世俗体”。世俗体已没有图画特点,书写形式更简单,普通老百姓也会书写。在古埃及,这几种文字可以同时使用。后来埃及遭到外族入侵。科普特文和阿拉伯语取代了古埃及文。慢慢的,古埃及文在此后的

1500年时间里,便不再有人使用与认识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