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候鸟日范文

世界候鸟日精选(九篇)

世界候鸟日

第1篇:世界候鸟日范文

看着天边变幻不定的色彩,任凭暗蓝的光芒披在身上。被雨打湿的翅膀再也无力承受风的重荷,无法承受路途的颠簸,便如秋后的枫叶,悠悠然飘下,落到了一个心灵的孤岛。岛上依稀能看见曾经缤纷绚丽的色彩,依稀能听见童年里那单纯天真的笑声,依稀能想起曾经美好的回忆。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一切已被灰色的忧郁所替代,被人们忽略的蓝愈加浓厚,愈加孤独,愈加冷漠。

候鸟在这片孤岛上开始了她孤独的一生。或许大雁曾经飞过,但却不曾驻足在这片土地上用心聆听过候鸟的倾诉;或许蝴蝶曾经来过,但却嘲讽候鸟的平凡;或许海鸥停留过,但却无法理解候鸟的悲哀。日子一久,候鸟便已经习惯了孤独,习惯了秋天的萧瑟,隆冬的寒冷。候鸟的生命中已经没有了春季的曼妙和夏季的缠绵。因为候鸟的悲哀,秋风能理解,所以便有了秋天的萧瑟;因为候鸟属于冬天,所以便有了隆冬的寒冷。

候鸟的生命中也没有了颜色,只有一片忧郁的蓝,所以便停留在这片被忧郁的蓝包围的孤岛。她关上了敞开的窗,在那片宁静的世界里,独自享受着孤独的美丽。也许是因为候鸟的忧郁与孤独,所以便有了天空那淡

淡的蓝和大海那浅浅的蓝。

第2篇:世界候鸟日范文

[关键词] 诗意化;生物纪录;纪录片;生命;和谐共生

一、序言

自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在1996年成功拍摄《微观世界》以后,“生物纪录电影”便作为纪录片中一个独特的分支而渐渐被更多的人关注,从而也使这一热潮成为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的一股新生力量从而焕发出旺盛生命力。2001年,雅克・贝汉又拍摄了他的“天地人三部曲”之《迁徙的鸟》,和《微观世界》相比,无论从拍摄手法还是从构图设置等各方面,都上了一层新台阶。2005年又一位尊重生命的导演吕克・雅盖延续并发展了雅克・贝汉的风格拍摄了精美绝伦的《帝企鹅日记》,至此可以说,“生物纪录电影”终于正式成为一个独立派别,并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本文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来做一个共同性的概括。在欣赏它们时,无一例外都会被片中唯美的镜头、生命的感动、天籁的音乐、流水的叙述所吸引,每一次都会惊叹:原来纪录真实还能如此诗意表达;原来真实的生命那样令人感动;原来纪录片也能拍得美轮美奂而又不失真实性,这就是此类电影带来的直观印象。与此同时,以观赏评判的眼光去发掘它们所要表达的更深层的涵义,揣摩影片内外贯穿始终的那根主线,从而和导演一同去关注地球上的生物;关注人类以外的生命带给世界的执著感动;关注此类纪录片的进步和其未来前景。

二、主题选择以反映生命、反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主导

1,第一主题:对生命的敬畏

《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这三部纪录片都是以反映生命的诞生和世代生生不息、动物族群之间的合作与抗争、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为主题的。

观众看完这三部片子后,会沉浸在片中的动物主角为生存而努力与外界的险恶环境顽强抗争的感动中。《微观世界》中的小屎壳郎在遇到阻碍时仍然坚持不懈,终于克服困难;《迁徙的鸟》中各种不同鸟群为了同一个“对回归的允诺”而奋力飞翔;《帝企鹅日记》中的企鹅父亲在孵化小企鹅的过程中。生怕由于疏忽而弄破蛋。在冰天雪地里岿然不动。生命最令人敬畏,而“生命”二字在“生物纪录电影”中得到了最完美也最真实的诠释。导演在影片中以一直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平静、甚至景仰的心情去诉说不同的动物族群对于生命同样的珍惜和把握。通过影片中对于各类动物的觅食、求偶、、孵化、新生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展现生命的另一面。展现人类渴望知道的动物们对于生命的追求和生命沉甸甸的质感。

2,第二主题:合作与争斗

第二个重要主题是动物族群间的合作与争斗。印象深刻的是《微观世界》里小蚂蚁的群力合作和蜘蛛与那只小虫间的斗智斗勇;《迁徙的鸟》中鸟群与其他鸟类的争斗,有的在母鸟保护下逃过一劫,有的却只能成为大鸟的猎物:《帝企鹅日记》中小企鹅为保护自己,不得不与敌鸟进行抗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永远是自然选择的惟一标准。合作是一个族群之所以能生存下去并逐渐强大的必要条件。所以当一次次看到片中同一族群动物聚集在一块的情景,不能不真切体会到合作精神的真实所在。而争斗又必不可少,同物种间为觅食求偶会争斗,不同物种间为生存会争斗,最后自然选择的胜者就是最后的赢家,生命的真谛也在这残酷血腥的争斗中慢慢被揭示出来。

这让人联想到自己,联想到人与其他生物、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是不断杀戮、以人为中心,还是要适时保护,以和谐发展为中心?答案当然是后者,但现实却与这答案背道丽驰。《迁徙的鸟》中那随着枪响应声倒下的鸟是人类疯狂杀戮生灵的见证,影片结尾那侥幸逃生的鹦鹉命运令人唏嘘。还有片中那老妪的喂食被惊恐的鸟群拒绝的镜头都令人们反思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后工业社会留下的对于自然保护的种种弊端。令人欣慰的是,最后鸟群终于接受了老妪的喂食,这是在提醒人们反省自己的行为,也在预示人类的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和其他生物和谐共生的愿望,大方向是真善美的,人类就有希望。

此类纪录片运用了接近于“直接电影”的叙述方式来表现主题,在创作中采取类似于零度写作的方式,导演将自己隐藏起来,用真实的现实去引导人们把握主题,展现纪录片的“真实”这一特性。

三、摄像注重“真实性再现”,用诗情画意的构图展现主题

纪录片的摄像讲究“真善美”三要素的呈现,在这类新生的生物纪录电影中,导演时刻不忘纪录片的本质,注重摄像的“真实性再现”。由于这类电影是以其他物种作为拍摄对象,所以不能在拍摄中用“真实电影”的方式介入拍摄。但这类电影的拍摄风格又不完全等同于“直接电影”的不介入,而是虚拟了动物视角去拍摄完成。用跟踪拍摄的方式得到真实的全方位再现。

在这三部影片中,我们或看到瞬间花开花落,或看到候鸟飞去又来,或看到帝企鹅族群新生命的诞生,这些都是导演历时几年的时间来完成拍摄的。所以经过后期剪辑,我们才能看到一幅幅唯美的场景。值得关注的是,在《迁徙的鸟》中,导演尤其注重真实性的展现,长时间的跟拍使得影片要表达的“鸟与梦一起飞行”的意境一帧帧展现在人们眼前,似乎观影者也随着这些追寻梦想的鸟群飞了起来,穿越在洋际、高山、大河、南北极之间;穿越在梦想与现实、天空与大地之间。

这种模拟视角的拍摄方式将动物主角拟人化了。在片中,它们不仅是动物,也是被赋予了灵性和理智的生灵;不仅是繁衍生息。而更是为生存不断抗争的象征。拍摄运用多变的跟拍、航拍、微距拍、长焦拍、长镜头等方式对于诗情画意的构图设置也极为重要。片中的很多特写对于塑造意境、升华主题也很必要。如《帝企鹅日记》中企鹅的场景和《微观世界》中那令人惊叹的蜗牛的场景,通过特写使这两幅构图呈现出咏叹调般的意境,绝美非凡。又如《微观世界》中露水在阳光蒸发下消失的那一幕,美妙得几近令人窒息,这些都是通过多样的拍摄手法和诗意的构图一一体现出来的。

四、强调以自然音响来呈现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并配以空灵的音乐以营造诗意的境界

毋庸置疑,生物纪录电影只能用自然音响来呈现生物族群最真实的生存状态,而这一点运用,竞成为这类纪录片的极大亮点。音响和音乐是影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只能以自然声响还原真实的生物纪录电影中,它们的地位便显得尤为重要。自然音响不仅最大限度地再现了真实,而且使得影片从传统纪录片宣教、僵硬、沉闷的工具理性风格中完全跳脱出来,从而形成一种情绪化、 鲜活化、形象化的诗意风格。

如《迁徙的鸟》中的自然声,既有原生态的同期声和鸟鸣声对位,也有自然界的声响,多重声响组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的绝妙合唱。叉如《微观世界》里花开有声,滴水也有声,使得人们原本忽视的自然的原生态之美逐一呈现出来。《帝企鹅日记》里以企鹅的叫声为主,穿插了众多的自然声,使得影片在自然声响的衬托下活跃灵动起来。

与此同时,导演并不满足于完全的自然音响的映衬,在每部片中,都有贯穿始终的空灵主题歌加以辅佐;同时配合画面,在不同情境下用不同的音乐加以强化。《迁徙的鸟》中,制作人时而以北欧民歌清亮悠长的气质加深候鸟归来的优雅意境,时而又以紧张的管弦乐合奏描绘迷途于工业污染烟雾中的候鸟,进而用福音合唱赞颂候鸟飞跃海洋荒漠、森林河流、冰川山谷的壮丽景象。所有这些绝美和谐的音符无不表现出对神秘大自然造物主的温情与崇敬。又如《帝企鹅日记》的开头是艾米丽・西蒙用天籁嗓音演唱的主题歌“Auis white”,全片始终回荡着这首曲子,紧密贴合情境,也在第一时间将人们带人那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身临其境地和帝企鹅们同呼吸共命运,如痴如醉,似梦似幻。

五、风趣又不失深刻的字幕与配音为影片增色,以满足多元的审美意识形态

在生物纪录电影中。风趣又不失深刻的字幕和配音是其另一亮点。《迁徙的鸟》开头就有旁白:“候鸟是个允诺,对回归的允诺,在数千公里的危险旅途中,只有一个目的:生存,迁徙是为生命而战。”伴着高飞的群鸟,一个深沉的男声娓娓道来。也暗示了全片的主题:生命是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帝企鹅日记》中,配音和字幕的运用则更为多元化,片中设置了男声、女声和童声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代表母企鹅、公企鹅和小企鹅,它们一家是其他所有企鹅的缩影。是有代表性的“意见领袖”。它们之间有对话,也有自言自语,这就使得此片相较于《迁徙的鸟》和《微观世界》而言,更风趣也更有看点。如开头一片白雪皑皑的大全景中,远处有几只企鹅在游走,这时一个甜美、稳重的女声说道:“这里曾经是一个花园,一片肥沃而富饶的土地,生命在这里繁衍。很久以前,在冬天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这时,男声插入:“但有一天,白茫茫覆盖了一切。植物、生物……那些可以逃走的,都逃走了,但是我们的始祖决定留下来,无论如何,坚持要在这些霜冻面前挺起头颅。”女声又说:“时间慢慢流逝,地球也改变了上百次容貌,我们一直在那里,俨然就是一群哨兵,这就是我们的故事。”这样的配音将动物主角拟人化了,也使得它们和观影者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感染了每一个人。

观影者的审美意识是多元化的,所以此类影片为了避免单调而别出心裁地加入了拟人化的自白,这是人类在对其他生物生活现状的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造与加工,也是人类与各类生灵之间达成理性默契的重要纽带,所以如此风趣、深刻的字幕与配音必不可少。

六、结语

综上所述,法国兴起的这类生物纪录电影始终以自然题材为对象,反映生命的伟大,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多种拍摄手法,以富于视觉美感和诗意化的画面再现真实,并且始终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它描述的情境不单纯停留在生物的世界,而是充满了情感、关怀与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另一个生存之境。

第3篇:世界候鸟日范文

世界自然基金会4月5日警告说,世界上一些最壮观的自然奇景正遭受全球变暖气候威胁,处于消失的危险中,其中包括喜马拉雅山冰川和亚马逊平原。

亚马逊森林栖居着地球上近三分之一物种。基金会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在1990年的基础上上升2至3摄氏度,60%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将变成半贫瘠的热带大草原。一些物种很可能在被人类识别前就遭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科学家拉腊・汉森说,虽然一些生态系统能对气温变化产生适应性,从而获救,但只有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阻止生态系统被完全破坏。

冬季变暖 英国花园鸟类数量大减

近些年创纪录的暖冬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却给鸟儿们带来了一些“好”消息,那就是,很多鸟儿们从此不再光顾人们的花园。

由于欧洲冬天气温的普遍升高,英国鸟类迁徙数量逐年减少。

近一年,花园中画眉和山鸟的数目分别减少65%和25%。光顾花园的鸟类减少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

五岁苏州华南虎将飞赴非洲

近日从中国华南虎苏州培育基地里了解到,生长在此的一只五岁华南公虎将于四月底启程,飞赴南非老虎谷保护区,肩负起中国华南虎非洲野化的任务。

据介绍,来自苏州的五岁华南虎因健康状况良好,同时具有繁殖能力,和“国泰”的年龄相适应的优势,被列为“国泰”的“准男友”。飞赴非洲后,“苏州小伙”将首先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在适当时机与“国泰”谈情说爱,进而繁育后代。

岩羊数量增多影响贺兰山生态平衡

最近几年,贺兰山正被一个巨大的生态难题所困扰,这就是山上岩羊数量已经达到临界点。

据宁夏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经过多年的保护,目前贺兰山岩羊的种群数量由20多年前不足1800只增至现在的1.5万只左右,岩羊的分布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17只,成为世界岩羊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

研究表明,岩羊在贺兰山的合理容纳量应为每平方公里17.6只,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按照目前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预计数量将很快超过贺兰山生态的最大容纳量。岩羊天敌少、繁殖力强,不仅践踏破坏草地,还吃灌木枝叶,将对贺兰山生态造成破坏。

“中国小鲵”百年后 重现湖北宜昌

素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国小鲵”,在消失110多年后,被武汉一群高中生发现!在武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华师一附中3名学生及相关人员首次披露这一惊人消息。

据悉,目前发现的“中国小鲵”种群数量很少,只有数十条,分布在高家堰地区的不到1000公顷的范围内,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专家称,“中国小鲵”系国际级保护古珍稀动物。它的存在对于研究动物的进化和人类起源及古生物的生态环境等都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电塔上筑巢候鸟变留鸟

第4篇:世界候鸟日范文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害。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掉队。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阴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是着了迷似的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鸟儿想错了,它们最大的不幸是以为只有尽快飞翔才是进步,它们以为地面上的一切都是为了鸟儿而存在着。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第5篇:世界候鸟日范文

到目前为止,让人们闻之色变的禽流感病毒H5N1,仍是一种在病毒学家看来“致命但不太恐怖”的病毒。虽然感染者死亡率高达50%,但均以密切接触病禽为前提,而普通公众与禽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故禽流感“致命”但“不太恐怖”。

虽然禽流感“不太恐怖”,但其蔓延之势已势不可挡,逐步从亚洲扩散到欧洲,呈袭击全球之势。有研究人员称,这可能是病毒加快变异的结果,但公开的检验结果显示,目前的H5N1依然呈很难与人体细胞结合的特性。据此,从流行病学角度看,禽流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H5N1变异为易于在人群中传播的新型病毒的可能性。

迁徙传播与防控难题

2005年10月21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部长莱维特在美国国务院简报会上表示,如果禽流感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那么世界上将无安全之地。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将在人群间传播,但是“野生鸟类是禽流感的传播者,禽流感的病毒很可能沿候鸟的迁徙路线传播”。

今年5月,我国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出现候鸟异常现象,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刘金华教授得知消息后,会同其他科研工作者专程赶赴现场实地研究,发现候鸟死亡的主因是禽流感病毒感染。刘金华等人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对迁徙鸟类的感染》,并于7月6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

禽流感病毒通过迁徙鸟类的携带传播,表明禽流感病毒具有在短时间内迅速演化为全球危机的可能,因此,任何小范围的局部病毒传播,都应当引起世界各国的一致重视。

防治禽流感已成全人类的共同课题,更是我国当前须谨慎应对的重大考验。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候鸟的异常死亡,预示了我国禽流感防控形势的严峻与艰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密度大,是候鸟主要集散地。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目前饲养着130多亿只家禽,水禽养殖占全世界的1/3,并且以散养、家养为主。因此,中国能否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于本国,于全球也有重要意义。据了解,我国仅北京地区就有鸟类410余种,每年春秋两季,南北迁徙的鸟类多达353种。一旦候鸟感染病毒,当迁徙季节来临时,病毒可能随着候鸟的迁徙飞出亚洲,传遍全球。

人体感染与疫苗研发

2004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泰国和越南11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8人死亡,但未发现人际传染。与此同时,我国首次公布H5N1禽流感疫情。2004年1月27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最终确定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市丁当镇的禽类死亡事件是因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所致。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的广泛传播,直接威胁着野生禽类及家庭饲养禽类的生存。

虽未发现人际传播的可靠证据,但致命的人体感染仍让全球惶恐不已。对越南地区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调查发现,所有确诊人员都是H5N1亚型流感病毒感染,并且都有与禽类的密切接触史。尽管未出现人与人之间传染的现象,但专家仍对病毒变异表示担忧。根据禽流感病毒的特点,先是在禽类之间传播,进而由禽传播到人。病毒一旦适应人体生存环境,人际感染难以避免。

基于对人际感染的担忧,近两年来,我国禽流感相关领域的科技攻关取得了大批成果,突出体现在禽流感的防控技术上,包括疫苗研制和诊断技术。在日前结束的亚洲禽流感防控合作部长级会议上,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表示,中国禽流感疫苗研究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据了解,我国自行研制的H5N2灭活苗、H5N1基因重组灭活苗、H5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等系列疫苗,可分别用于鸡、水禽、肉禽的免疫接种,有效降低免疫成本,保证各种不同禽类的免疫需要。由我国提供的H5N1的基因重组疫苗,在东南亚国家已取得非常好的使用效果。

此外,我国还研制出一批可以用于禽流感的临床诊断、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的诊断技术。据《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计划》显示,我国每年检测200多万份样本。2004年,全国共监测禽流感样品286.8万份,其中血清学样品278.8万份、病原学样品8万份。2005年1至10月,共监测禽流感样品165.2万份,其中血清学样品153.9万份,病原学样品11.3万份。

共同威胁下的全球科技合作

席卷亚洲每个国家的禽流感H5N1病毒,在2005年夏秋之际入侵欧洲。引发了新一轮对全球人类大流感的担心和恐慌,更推进了面对禽流感共同威胁下的全球科技合作。

其实从禽流感2003年底在亚洲爆发以来,研究人员就一直警告可能面临禽流感流行的威胁,呼吁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在禽流感病毒研究的全球合作中,病毒的样本分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分享信息和标本。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人士曾表示,WHO手中掌握的数据如此之少,以至于“评估目前的情况非常困难”。

事实上,与WHO共享样本非常重要,因为只有那样才能对病毒了解更多。同时,WHO可以根据样本来判断不同类型的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并可以依此来开发疫苗。因此,收到每次禽流感爆发的病毒样本至关重要。

而目前为止出现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的四个亚洲国家中,病例最多的越南截至2005年5月,只给WHO提供了6个样本,其中有几个含有一种H5N1的变异版本,这些变异版本并不足以证明该病株已经有更广的变化。

据了解,2004年,WHO接到了我国政府的4个活性病毒标本;今年,我国政府已明确同意给WHO提供活性病毒标本,以积极姿态融入禽流感病毒研究的全球科技合作进程中。

第6篇:世界候鸟日范文

一、“再引入”和无线电跟踪

根据鸟类活动的特点,一般可以分成留鸟和候鸟。留鸟一般终年栖居于同一地域,或仅有小范围的游荡或沿山坡进行的垂直迁移,而候鸟则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定期的迁徙活动。

我国的留鸟中有不少种类是闻名中外的珍贵特产,特别是雉鸡类、画眉类等,但由于野外资源已经受到破坏,许多种类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所以将人工繁殖群体释放到该物种的原分布区内已经绝迹的地区,使之重新适应野外环境并存活下来的再引入工作,已经成为恢复和扩大濒危物种的野外自然种群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再引入”。

目前世界上对欧洲野牛、阿拉伯大羚羊、夏威夷黑雁和生活于我国的麋鹿等物种的再引入工作已经获得成功。在雉鸡类方面,国外近年来主要对普通松鸡、彩雉和红嘴凤冠雉等进行了再引入工作,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进行雉鸡类再引入的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向原分布区内已绝迹的地区释放亚成体。在实施再引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态生物学研究,如调查该物种的典型栖息地和依赖性食物,了解其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选择适当的释放地点,以及被引入物种的历史分布,造成其灭绝的原因等。但要实施再引入计划必须首先在人工饲养繁殖方面取得突破,包括建立优质的基础种群,建立谱系,掌握人工饲养与繁殖的有效方法,进行有效的疾病防治和免疫工作等,进而对所释放的个体进行野化训练,然后才能释放相当数量的个体,使之在野外生存、繁衍并建立和维持稳定的种群。

对于释放到野外的个体,还要使用无线电跟踪设备,这是准确掌握野放个体活动方位、地点、范围和行为的有效手段。无线电跟踪设备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发射器为太阳能脉冲信号发射型,重量一般约占鸟类体重的2%左右,使用寿命通常为5年左右。使用时,要以背负式戴于鸟类的背部,固定用松紧绳设置于两翅的下面,天线向后,与发射器硅板主体成35°角。发射器的佩戴对鸟类的正常生活没有较大的影响,大多数佩带发射器的雄鸟都能参加繁殖并获得成功。发射器信号的接收距离在平川地带可达10千米,但在山区则仅在2千米以内。因此,跟踪人员所处位置以视野开阔、地势较高的山顶处为最佳。

我国鸟类学工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黄腹角雉原产地之一的浙江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将人工繁育的亚成鸟佩戴无线电发射器和彩色脚环,释放到林中,取得了我国进行野生鸡类再引入的初步经验。后来,又在陕西洋县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对我国另外一种珍稀鸟类,有“东方鸟类明珠”盛誉的朱鹃开展了研究工作。

二、壮观艰难的候鸟迁徙

迁徙虽然不是鸟类所专有的本能活动,但是作为一个动物类群来说,鸟类的迁徙是最普遍和引人注目的,因而一直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早在秦汉时代就有关于鸟类迁徙的文字记载,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中便记录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的鸟类应候现象。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改变的一种积极适应本能,这种迁徙的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徙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迁徙的类型、时间、高度、速度、路线和定向等都是鸟类学家关注的问题。

候鸟的迁徙通常为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南向北,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秋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北向南,由繁殖地区飞向越冬地区,但是几乎没有一种鸟是从它的繁殖地区笔直地飞往越冬地区的,而且中途还要多次在合适的驿站作停留。

大雁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迂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有时边飞边鸣,不停地发出“伊啊,伊啊”的叫声。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等。

鸟类迁飞的途径也都是常年固定不变的,而且往往沿着一定的地势,如河流、海岸线或山脉等飞行。许多种鸟类,南迁和北徒,是经过同一条途径。不同种的鸟类迁徙的途径,一般是不相同的。雁类、鹤类等大型鸟类在迁飞的时候,常常集结成群,而家燕等体形较小的鸟类,则组成稀疏的鸟群。绝大多数鸟类在夜间迁飞,特别是食虫鸟类,以躲避天敌的袭击,而猛禽大多在白天迁飞,这不仅是由于它们缺少天敌,并且在白天易于寻找食物,而且还可以利用太阳光下的热气流进行翱翔,节省长途迁徙所消耗的体力。

鸟类从千里之外定向识途的本领,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奥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北极星?太阳?月亮?风?气候?还是地磁?它们的方向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这始终是自然界中一个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科学家通过环志、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测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最近的研究还表明,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被称之为松果体的神经细胞就像脊椎动物对光的感觉器官一样起着重要作用。对哺乳动物和信鸽进行的多次电生理学试验表明,部分松果体细胞能对磁场强弱的微小变化作出反应。

三、从红丝线到环志

鸟类环志是获得有关鸟类迁徙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早在 2000多年前,吴王宫中的一个宫女就曾经用红线缚在燕子的脚上作为标记,以便观察其翌年是否还回来。现代则通过环志来了解和研究鸟类的迁徙、散布、季节运动、归巢能力、死亡率、存活率、寿命、种群大小、种群结构、配育经久性、地点和场所、日活动,以及有关生境、行为等方面的基本数据。从环志所取得的大量资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学术上能够对候鸟迁徙的规律和鸟类物种的生态生物学进行认识和了解;另一个是在实用方面,可以控制害鸟对农作物的影响,防止鸟类与飞机相撞,以及为合理狩猎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提供可靠的依据。总之,保护和合理利用候鸟资源,对于工业、农业、林业、国防、科学研究和疾病防治、植物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鸟类环志所使用的志环一般都是由金属制成,固定到鸟的跗跖部(偶尔也固定到胫部),其大小从内径的1.8毫米至30毫米。材质大多用铝和铝合金。较小的脚环,常需做成C形,这样很容易在跗跖部合拢,较大的脚环,多在腿部固定弄紧,这些统称为“脚环”。有时,对于猛禽来说,因为跗跖较短,也可以使用“翅环”。还有一种塑料脚环,又叫“色环”。用赛璐璐或塑料或阳极处理铝,便于在野外的观察和识别,此外,还有一种“实环”。这种志环无开口,是完整的实环,常常用于养禽业,或者用于雏鸟套环。

鸟类志环必须清楚地表示号数、释放的国家和单位,使人一目了然。在放环以后,必须做出详细和重要的记录,如环号、环志鸟名、性别、年龄、体重、体长、翅长、尾长的基本测量记录、环志时间、环志地点和经纬度、海拔高度等。这些原始记录有时可保留在两个地点,以防遗失和毁损。

鸟类的迁徙绝非轻易之举。通常飞越一个宽阔的海面和高大的山脉后,其体重会减轻一半,大批当年出生的幼鸟在迁徙途中或到达迁徙终点后都难逃夭折的命运。在迁徙的途中来不及觅食、骤起的风暴、浩瀚的水域等等,无时无刻都在吞噬着这些生灵。同时迁徙时间的早晚也蕴藏着危机,太早意味着北方的生活环境还被冰雪覆盖,过晚则会遭遇暴风雨的危险,而且还有无数人为的干扰:高大建筑物,无线电天线,灯塔与烟囱、与飞机相撞等等,都潜伏在鸟类漫长的迁徙途中。

四、令人头痛的“鸟撞”

飞机在天空中与飞行的鸟或鸟群之间因物理相撞所造成的事故,在科学上被称为“鸟撞”,民间则通俗地叫做“飞鸟撞飞机”。据航空科学研究测定,一只体重仅2千克的飞鸟,如果撞击正在以时速900千米飞行的飞机,其瞬间的撞击力高达400千克,其威力相当于一枚重磅炸弹。随着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宽体客机等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广泛使用而且逐年增多,再加上飞机场大多建立在城市郊外的苇塘、农田、草地、湿地等鸟类栖息地、取食地的附近,使飞机在起飞和着陆时更容易发生鸟撞事故。因此,鸟撞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航空界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从前,人们关注的大多为鸟撞事故对飞机和飞机上的人员所造成的伤害,因为这种事故轻则造成涡轮机叶片损坏,重则引起飞机起火爆炸或坠毁,造成重大空难。但实际上,鸟撞对自然界的鸟类的伤害更是十分严重的,每次鸟撞都会直接导致很多鸟类死亡。由于人类活动对森林、湿地等地面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使很多鸟类濒临灭绝。乌撞的频繁发生则是人类对地球的占领和破坏已经发展到了空间环境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更为确切地说,这种“鸟撞”事故的发生,实际上都是人类(驾驶飞行器)“撞鸟”所造成的。

为了避免或减少鸟撞事故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失,国际航空界绞尽脑汁,试图采用高技术手段来阻止鸟撞的发生。德国专家在“空中客车”飞机上试验装备了一种预警系统,这种与飞机飞行控制系统连接的系统只要发现障碍物,无需飞行员干涉,便会引导飞机自动绕飞或爬升。当飞机作这类机动飞行时,谁也干预不了它。如果飞行员出现不规范动作,如爬升太陡或速度太慢等可能导致坠机的动作均会进行自动修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引起诸多的问题,因而受到了飞行员的强烈反对,“空中客车”采取的这种措施是否安全,仍然处在激烈的争论之中。

美国在航空观测方面主要依靠机场雷达。一旦发现可疑飞行器可以立即加以确认。专家曾提出过用雷达卫星进行空间观测,该技术可以报告飞机偏离航线的情况,但基础设施需投入数百亿美元,因此美国政府一直没有同意。

最近,一种新开发的仪器――排着192个麦克风的“声音望远镜”能通过鸟类的叫声将它们一一识别出来,从而避免鸟机相撞。不过,此系统只能识别大约100米范围内的声音。如果要用机场的话,则需要将识别范围扩大到2500米,这将需要装更多的麦克风。

对于机场面临的鸟撞问题,除了采用原始的单纯靠人工驱赶、鸣枪示警、设立拦鸟网或围墙等驱散鸟类的办法之外,还发明了各种从鸟类的视觉、听觉、食性等方面入手的各种先进设备。

不过,世界航空界至今尚未找到一种能够真正有效地防止鸟撞的灵丹妙药。上述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或者没有持久的效果。

第7篇:世界候鸟日范文

“啊,爸爸又要去打鸟啊,不行,这次我一定要阻止他去。”小明心想。

于是,小明拉拉他爸爸的袖子,说:“爸爸,为什么非要去打鸟呢?小鸟也是有家人的,它们都是有亲情的。小鸟的爸爸妈妈一定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就像您疼我一样。”“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呀!”小明的爸爸生气地对他吼到。“爸爸,我的知识是没有您丰富,但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啊,我们为什么总要去无情地杀害他们呢?”小明说道。只见小明的爸爸说:“动物本来就是我们人类的盘中餐吗!”小明生气的说道:“爸爸,您怎么能这样想呢。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你这么想,那么迟早会有一天,动物会被我们人类吃完。到那个时候,地球上只剩下我们人类,这样快乐吗?即使不会这样,可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报道,说如果世界上的鸟类全部灭绝了的话,那么就是到人类灭绝的时候了,到最后,地球只会剩下鼠类。再说现在平均每分钟就会灭绝一种动物,照这样下去,离我们人类的末日也不远了。所以,爸爸,我求求你放下猎枪,不要再去打鸟了,不要再杀害动物了,好吗?这么多的时间,你可以陪我一起运动,辅导我作业啊!”

小明的爸爸听了,感到非常惭愧,说道:“小明,爸爸对不起你,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以后再也不去杀害动物了,并且与动物和谐相处,把剩下来的时间来陪你

第8篇:世界候鸟日范文

可是,你真的去了青海湖,面对那浩浩淼淼的自然奇观,又会在激动之余,显得十分迷惘。即使离开青海湖,你也会带着满脑子的疑问,甚至会产生新的向往,渴望再到青海湖,一睹青海湖的壮观景象,细细体味青海湖的神秘之处。

海心山的来历

历史文献记载,青海湖“魏周千里,唐八百里”。后来,青海湖的面积不断缩小,现在的青海湖周长360多公里,总面积4 635平方公里,海拔3 195米,平均水深19米,含盐量6%,湖水透明度达9米以上,湖水含氧量特别低。

青海湖古称“西海”。称青海湖为西海,是因为它地处西域,水面开阔,浩浩荡荡,形同大海,与南海、东海并列齐名。唐朝时,当地吐蕃民族称青海湖为“错温波”,意思是蓝色或青色的湖。

晴天的青海湖,一片湛蓝,远远望去,浩浩淼淼,无边无际。青海湖为什么这样蓝?青藏高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咸水湖?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个猜不透的谜。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青海湖一带是蒙古王爷的势力范围。他们统治青海湖期间,给青海湖起了一个古怪的名字“赤秀洁莫”。在蒙古语中,赤秀洁莫的意思是“万户消失的地方”。

这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蒙古族传说。

很久以前,青海湖是一片平坦的大草原。那里草美水美,牛羊肥壮,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有一天,一个粗心大意的神仙来到这里。他口渴得厉害,又不愿到远处的小溪中去饮水,于是就地挖出一眼泉水,饮水解渴。喝足水以后,他扬长而去。没走多远,他身后潮水汹涌而起,一时间,巨浪滔天。神仙慌了,急忙搬来一座山压在泉眼上。泉眼压住了,草原却变成了大海,生活在草原上的上万户人家,被水吞没了。

从此,草原上有了青海湖。神仙搬来的那座山,还压在青海湖中,名叫“海心山”。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从地质考察的结果来看,地壳运动前,这里是一片。海底隆起时,青海湖地区陷落,形成一个巨大的泄水湖,把海水泄入黄河。后来,第四纪造山运动出现,青海湖东岸的日月山迅速崛起,封住了青海湖的泄水口,青海湖中的海水流不出去了,青海湖成了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整个青海湖是第四纪造山运动的杰作,湖中的海心山,当然也是那个时期出现的,是造山运动神奇的产物。

海心山位于青海湖湖心偏南的地方,面积约1平方公里,形状如一只螺壳。自然造化的精彩之处在于,海心山的颜色为乳白色。从远处看海心山,犹如蓝色的湖面上漂浮的一叶白帆,给人无限的遐想。

海心山主要由花岗岩和麻岩构成。山谷中有泉水,不过,泉水同青海湖的水不同,都是淡水。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环境幽静,一直被出家人看成是一处难得的仙境。过去,不少僧人曾在这里修行,企图成仙成佛。有一个时期,海心山上庙宇林立,钟声悠扬,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可惜,这里生存环境恶劣,一到冬天,天寒地冻,暴风肆虐,与世隔绝。后来,大多数僧人逃离了海心山,那些古建筑,也大都毁于年复一年的暴风雪中。现在,海心山上,还有几处庙宇和僧人的住所,远远望去,似海外仙境中的楼阁,如梦如幻。

鸟儿王国探秘

青海湖最大的秘密,在鸟岛自然保护区。要真正了解青海湖,就要去鸟岛自然保护区看看。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包括三块石、砂岛、鸟岛、海心山、海西皮以及大小泉湾,总面积600平方公里。尽管青海湖中的五个小岛都有鸟禽栖息,但是,位于布哈河口三角洲上的鸟岛,才是鸟儿的王国。从空中俯瞰,鸟岛像一只游动的巨大蝌蚪;站在地面远望,鸟岛又像仰起的鲸鱼头。神奇的鸟岛位于自然保护区的中心,长约500米,宽约150米。就是这样一个小岛,竟住着10万多只候鸟,拥挤程度难以想象!如果你登上鸟岛,就会发现,这个小岛上禽鸟如织,鸟巢密布,鸟蛋遍地,连个放脚的地方都没有。早在宋代,就有这样的诗句来描绘鸟岛上鸟蛋的数量:“进海一只船,出海一船蛋。”

登上鸟岛,仿佛走进了喧闹的鸟城,举目所望,万鸟沸腾,令人眼花缭乱。这里,天上群鸟齐飞,遮天蔽日;地上群鸟成堆,站的、趴的、跑的、水上游的,全都是鸟,鸟与鸟相挤,鸟与鸟相撞,鸟与鸟相叠……羽毛艳丽的棕头鸥、灰白色的海鸥、乌黑发亮的鸬鹚、斑斓多姿的斑头雁、举止优雅的天鹅……白色、黑色、灰色、杂色、黑白相间的鸟,把整个鸟岛装饰得五彩缤纷。

岛上的鸟,有的安分守己,不叫不动,有的却好闹成癖。它们或直着脖子,放声歌唱;或脖颈相交,卿卿我我,闹个不停;或扇动翅膀,扭动腰肢,使劲儿跳舞;或领着小鸟,在沙滩上奔跑;或尖叫着,把小鸟往湖水中驱赶……

更有趣的是鸟的叫声。那些时高时低的声音,有的似唱,有的似叫,有的似哭,有的似笑,有的似窃窃私语,有的似高声喧闹……

一个荒凉的高原小岛,为什么能吸引10万多只各种候鸟?

原来,鸟岛周围有一个绝妙的食物链。鸟岛旁是布哈河,河水常年冲积的泥沙,造成了布哈河浅水面,水面上有20多种营养丰富的浮游植物;这些浮游植物,是青海湖湟鱼的理想食物;湟鱼又是很多水鸟的理想食物。这里还盛产禾本科嫩草、眼子菜(又名鸭子草)和藻类,这些东西又是斑头雁等水禽的食物。同时,大批鸟粪和羽毛进入湖水,又肥沃了湖区,滋养了鱼草。此外,鸟岛地温高,岛上有几眼清泉,即使-30℃也不结冰。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为候鸟生存创造了优越条件。

除了特殊的自然条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人文环境,也从一个方面保证了候鸟良好的生存状态。青海湖周围,生活的是藏族牧民。他们不伤鸟,不捡鸟蛋,也不吃鱼,世世代代与鸟和平相处,成为候鸟的天然盟友。

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候鸟把鸟岛看成了自己的天堂。每年4 月间,成千上万的斑头雁、棕头鸥、赤麻鸭、鸬鹚等候鸟,从中国的南方和东南亚各地来到鸟岛,在这里筑巢造窝,繁育后代。9月到10月间,它们又带着新生的儿女,纷纷飞向南方过冬。

鸟岛上,数量最多的鸟是斑头雁、鱼鸥、棕头鸥和鸬鹚。这四种鸟,被称为鸟岛王国的“四大家族”,占鸟岛鸟禽总数的70%以上。

从表面看,鸟岛上群鸟嬉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杂乱无章,实际上,很多鸟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鸟群与鸟群之间,有一个固定的疆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除了巢区的边缘地带有些鸟禽可以互相交叉行动外,巢区的界限还是相当分明的,每种鸟,都有自己的领地,自己的生活区。更有趣的是,这种领地是世袭的,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他们从不会搞错自己的领地。

候鸟凭什么识别自己的领地?特别是新生的候鸟,第二年如何识别自己的出生地?这又是一个谜。

斑头雁人口众多,是鸟儿王国的大家族。从体形上分,斑头雁在鸟类中属于大型游禽。它的个头之大,完全可以同家鹅相媲美。斑头雁全身羽毛为浅褐色,身上有斑纹。每年夏秋之季,它在鸟岛繁殖后代,冬季到来之前,即携带幼雁飞往南方过冬。斑头雁善于远飞,可以从青海湖鸟岛飞到东南亚一带过冬。

同斑头雁相比,鱼鸥是个游泳好手。它个头大,头部呈黑褐色,上体灰白,颈部和腹部的羽毛纯白。雏鸥出世,小巧玲珑,就可以随“父母”下水学游泳。鱼鸥不与鸬鹚为伍,对被称为堂兄弟的棕头鸥,也十分冷淡,不过,与美丽的斑头雁却能和平相处,共同生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鱼鸥吃鱼,鸬鹚吃鱼,棕头鸥也吃鱼,相互之间,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而斑头雁,却是个吃草的角色,同鱼鸥之间没有饮食矛盾,所以能和平相处,互相尊重。民以食为天,鸟也如此。有时候,鱼鸥和棕头鸥为了争一条鱼,会斗得你死我活。

棕头鸥是鸟岛王国的“小美人”。它形体如鸽,头部棕褐色,腿和嘴是红色,背部华丽,其余地方一片洁白。棕头鸥动作灵活,善于在湖面上飞翔。棕头鸥以鱼类为食,却先天不足,没有潜水的本领,因此捕不到大鱼,只能捉些小鱼充饥。棕头鸥虽个头不大,却好斗成性,有很强的自卫能力。如有敌来犯,它们一定群起攻之,死不后退。有时候,它们同来犯之敌作战,即使群鸥捐躯,最后剩下一只,也要血战到底。如果你误入棕头鸥的领地,立刻就会受到它们的袭击。开始,它们的进攻总是带有警告性质。如果你执迷不悟,它们就会使出杀手锏――“粪雨武器”,成千上万只棕头鸥从你头顶掠过,排泄出雨点般的粪便,洒得你满身鸟粪,一身恶臭。

鸬鹚又名鱼鹰,也有南方人叫它“水老鸦”。这家伙嘴尖、颈长、腿短、尾秃,全身羽毛乌黑发亮,好像披着一身青铜色的盔甲。鸬鹚勇猛而颇有心计,是捕鱼的能手,也是鸟岛上的游泳和潜水冠军。鸬鹚捕鱼,大多数情况下是单兵作战,但遇到大鱼,又会群鸟集合,协同作战,捕获大鱼后分而食之。在日常生活中,鸬鹚也发挥了这种优势,成为鸟岛上的一霸,占据了鸟岛东南方向的向阳地带,建立了鸟岛上的“国中之国”。平时,鸬鹚严守自己的国土,其他鸟儿,是不敢轻易进入的,入侵者往往被勇敢的鸬鹚打得头破血流,落荒而逃。

在鸟岛,不同的候鸟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生活圈。不过,对整个鸟岛王国来说,鸟岛又是所有候鸟的领地。平时,候鸟之间,各过各的日子,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如有外敌入侵,岛上所有的候鸟就会不约而同地群起反击。

有人做过潜心研究,发现鸟岛上的候鸟之间,实际上有个强大的防御体系。如遇到外敌入侵,不管是从天上、地上来,还从水上来,鸟儿们都会很快联合起来,根据来敌的路线、数量和实力等情况,组成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痛击来犯之敌,保卫自己的鸟儿王国。

青海湖附近的草原上,狐狸较多。狐狸历来就是鸟禽的天敌。每年春天,青海湖冰化前夕,一些早到的候鸟,会成为狐狸捕杀的对象。狡猾的狐狸,会在即将融化的冰上匍匐前进,潜入鸟岛,乘机捕杀候鸟。一天,一只狐狸爬上一块浮冰,用长长的尾巴作桨,轻轻地划动湖水。那块浮冰驮着狐狸,慢慢地向鸟岛漂去。当狐狸快要接近鸟岛时,鸟群发现了它。仿佛是有人一声令下,群鸟尖叫着向狐狸冲来,它们有的从地面向狐狸进攻,有的从空中向狐狸进攻。那些空中进攻的鸟,向狐狸发射雨点般的鸟粪,那鸟粪,如密集的机枪子弹,打得狐狸晕头转向,顷刻之间,狐狸身上满是鸟粪,看不出原形。狐狸吓坏了,慌忙掉转身,踩着破碎的冰块,狼狈逃蹿,有几次差点落入湖中。

鹰是草原上的一种大型食肉类飞鸟。青海湖周围的草原上,鹰特别多。因此,鹰也就成了鸟岛居民的主要天敌。有人在鸟岛目睹了一次鸟与黑鹰的恶战,竟看得心惊胆战。

那天,一只凶猛的黑鹰偷袭鸟岛。土坡上,一只放哨的小鸟发现了黑鹰,立即鸣叫报警,接着,更多的鸟儿报起警来。一时间,鸟岛上空叫声尖厉,犹如急促的防空警报声。很快,全岛的鸟儿们紧急行动起来。首先,一群斑头雁凌空而起,飞向黑鹰。接着,鱼鸥、棕头鸥等一些英勇善战的鸟起飞,冲向黑鹰。不一会儿,天空中群鸟暴飞,黑压压一片,把黑鹰包围得水泄不通。蓝天上,一场群鸟斗黑鹰的大战开始了。

战斗中的候鸟,显得空前的团结。它们像有人指挥似的,把黑鹰团团围在中间,采取人间常用的“车轮”战术,一轮接一轮,轮番向黑鹰进攻。它们有的猛扑上去,狠啄黑鹰;有的从上俯冲下来,撞击黑鹰的脊梁。黑鹰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八面受敌,顿时乱了方寸,毫无还手之力。天空中,万鸟齐鸣,羽毛飞扬,鸟粪飞舞,如千军万马厮杀。不一会儿,凶猛的黑鹰寡不敌众,仓皇败走。群鸟欢叫着,犹如高奏胜利的凯歌,纷纷落在鸟岛上。

鸟岛上的候鸟,为什么在敌人来犯时,能空前地团结一致?在同入侵之敌的战斗中,群鸟为什么作战有力,进攻有序,是谁、用什么办法指挥群鸟战斗?这些,也都是谜。

日月山下水倒流

日月山古名“赤岭”,离青海湖不远,是青海湖风景线上的一个景点。

日月山横卧在青藏公路上,海拔3 520米,前有湟水,后有青海湖,一面是辽阔的草原,一面是崇山峻岭。过去,这里是汉区和藏区的分界处。日月山的神秘之处,是当地藏、汉人民赋予它过多的神秘传说。由于过多的神秘传说,日月山成了远道来的游客神往的地方。

传说,文成公主远嫁时,唐太宗为了安慰文成公主,赐她一面日月宝镜。这面宝镜十分神奇,如果把它对着长安方向,可以从镜面上看见故乡长安城和家中亲人。一路上,文成公主边走边看,热泪涟涟。到了赤岭,她看到成千上万的草原人民前来迎接,也看到了美丽的草原,心中十分激动。她知道,个人事小,国家事大;思乡事小,和亲事大。为了断绝思乡的念头,她一扬手,把日月宝镜摔在赤岭上。只听“啪”的一声,镜子破为两块,转眼变为两块石头,一块像日,一块像月。从此,赤岭改名“日月山”。

文成公主进藏后,日月山成了唐朝和吐蕃交换物资马匹的地方,成了唐朝使者进藏、吐蕃使者出藏时,互换马匹、迎来送往的地方。

日月山下的水,都向东流,惟有一条河,滔滔不绝,向西流去。这就是有名的“倒淌河”。

倒淌河的水,为什么倒着流?

传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过日月山后,弃轿乘马,进入茫茫草原。这时,文成公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思乡之情,滚烫的泪水簌簌而下。泪水落地,汇成一条河水,哗哗东去。文成公主一看慌了。她怕河水东流,会流到长安,被长安的亲人看见,为自己担忧,于是急忙向苍天祷告,请求河水改向西流。

第9篇:世界候鸟日范文

作者/许金达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教四年级。班上有一个叫刘洋的学生,十分聪明,我很喜欢他。有一个周一的早上,我在批改他的日记,里面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上星期六的晚上,刘洋和堂兄一起在他们住的村子的树林里用弹弓打栖息在树上的小鸟,他堂兄用手电筒把鸟照住,他用轴承的钢球瞄准小鸟的肚子发射。一个晚上下来,居然有二十几只,堂兄告诉他,那些鸟都是白头翁。星期天,他和堂兄把那些白头翁开膛破肚,用油炸着吃,味道十分不错。他们约定,下星期六还要去打鸟。

我看到这里,心里一阵阵发寒:天呐,怎么会这样?太残忍了。我应该阻止他,让他不要再干这种荒唐事了。但是,我又该如何入手呢?我为这事思考了许久。

第二天,我把刘洋叫到办公室,叫他背几句有关鸟的古诗,他很快就背出来了。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我问刘洋这些古诗美不美?刘洋肯定地点点头。我说,你知道吗,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还以“鸟”为题,写过这样的诗句:“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我又说:“因为有了各种各样鸟的鸣叫,大自然就增添了许多悦耳的声音,因为有它们的存在,我们这个世界就变得多姿多彩。当我们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环境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是多么的欢畅。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由此触发了灵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像你刚才背诵的那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果没有鸟类,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单调啊!你说是吗?”刘洋低声说:“是的。”我顿了顿又说:“我在你的日记里看到,上星期六的晚上,你到村里的树林里去打鸟了。可以肯定,在你打下来的鸟中,有的是父母,有的是孩子。请你想一想,如果你家,你永远回不去了,你的爸爸妈妈会多么的伤心;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永远不再回家,你又将如何生活,你说,这算不算一件令人悲痛的事?”刘洋若有所思地望着我。慢慢地低下头。

我告诉刘洋:“白头翁鸟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是国家保护鸟类。另外,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为大自然增添无限诗情画意。答应我,以后不要再去伤害它们了,好吗?”刘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