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管理要点范文

资源管理要点精选(九篇)

资源管理要点

第1篇:资源管理要点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转变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分析论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决策水平和人才素质的竞争。企业领导者怎样选好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的骨干力量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优秀团队,这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的关键。

民营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所有管理者,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个主管以至员工都应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并强调企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级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的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因此,如果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员工的高流失率等是人力资源部失职的看法是片面、错误的。其次,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要的还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重视、支持甚至亲自推动。一些民营企业寄希望于参加一两次培训,或请咨询公司在某个操作点上提出一两个改进方案是很难奏效的,这种零散、不完整的管理方式正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加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除了要注意上述所讲问题外,民营企业的决策者们还必须树立以下观点。

一、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

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应该知道,企业的法人是你,这只意味着企业过去是你的,企业的现在和将来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全体员工的。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只有勇于面对这一点,舍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营效益,舍得把“我的公司”变为“我们的公司”,同时要做到以德服人,在权利的分配上做到客观公正,使得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你工作,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做成“百年老店”。民营企业必须同时兼顾业主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树立“双赢”的价值观,才能摒弃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对员工而言,只有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企业产生忠诚感和向心力,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与企业的效益和前途关系是直接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其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让企业核心层和骨干员工拥有企业的股份。企业的核心层和骨干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知识人才、营销高手等。这部分企业的中坚力量人数上虽只占整个员工人数的20%,但他们创造的企业价值和利润却占企业总利润的80%,报酬应向这20%倾斜,并和这些中坚力量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分享报酬”体系和“持续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拿出一定的股份或“让购”、或“奖配”、或采用“职位股”、或采用“期权股”等形式配售给这部分员工。

2.实施公平、合理和多种价值的分配奖励体制。依能力强弱、责任大小、贡献多少、工作好坏,按绩按劳分配,分配形式应多样化,既有工资(岗位工资、职能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突出功效奖、科技创新奖、特别贡献奖)、股份(奖励股份、职责股份、配售股份)、福利津贴(特岗津贴、住房福利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物质奖励,又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等非物质奖励。企业要针对不同员工、不同人才,实行不同的分配和奖励政策。对普通员工采用多级别职能工资,每年按考核情况适时提升工资和给予绩效奖励;对知识型员工应依据可持续贡献才能、品德和职责采用职能工资为主,结合股份奖励等分享式分配形式;对中高层管理员工宜采用以职务、责任和绩效价值为本位的职务工资、年薪效益工资加股份分享制报酬体系,年薪效益工资部分按所负责部门和工作的实际绩效确定。需特别强调的是,要做到使报酬与奖励公平、合理、科学,真正起到激励员工发奋向上、团结和凝聚员工的积极作用。

3.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体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劳动职责、劳动时间和基本报酬标准,要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住宿及伙食条件,要依法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险。

4.勇于放权,让“干部”责权一致。企业“干部”或称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用好这一批人,使其成为能同企业一起抗击风浪的不可动摇的层层核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内容。民营企业的老板要转变人才观和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要超越自我、信任人才、放手放权。在加强审计稽核和严格各种绩效考核的前提下,让“干部”有职有权,能说话,能拍板。老板要注意在下级员工面前维护“干部”的权威,不能只突出自己,总是向员工暗示“我才是老板,我才能决定一切”。如果这样,员工就会“看轻”干部,使层级管理流于形式,事无巨细都去找老板,去讨好老板。

二、转变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刻意挖掘、科学管理。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转变思想,把人的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上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比如,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计划、职务设计与职务分析,对员工进行科学的招聘、选拔与任用、对员工进行事业生涯的设计、进行绩效评价、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制定薪酬政策、缓和劳资关系、关心员工的安全及保健等。在这里主要谈以下几点:

1.建立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一套人才竞争机制,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家族外的人才,都应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大胆选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要职,并使家族外的管理人才应有职有权。对员工实行“三工转换”,优秀员工、合格员工、不合格员工不是终身的。对中高层干部实行公开竞聘上岗、职务转换和定期述职,干部能上能下。对知识型员工解决好人才流动与稳定骨干人才的矛盾,对能给企业创造持续价值或可以作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员工,应采取领导与被领导角色置换的互动式情感化管理体制。

2.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开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才管理首先应从直接控制式转向间接遥控式,建立良好的劳资之间的沟通与信任,要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淡化过程控制,强化结果评价,创造一种宽松的又可有效评价工作实绩的工作环境和管理环境。增加人才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性,按人才的知识、能力、贡献确定其在企业的地位和权威性,让人才的知识、能力充分为企业创造价值。

3.建立严格、公正、准确的考核制度。民营企业的考核应规范化、制度化。考核是奖惩的依据,奖得不公正、罚得不公正,都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考核应以关键业绩为主,对不同类型岗位制定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使考核尽可能量化。

4.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受益的是企业和员工。使员工在培训中接受到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能够认识到企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及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个人的发展目标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企业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

三、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第2篇:资源管理要点范文

一、加快进度,高质量地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多方式、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进度,力争在20__年5月20日前完成农村土地电查工作,20__年6月30日前完成城镇调查工作。

二是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加强对作业队和各乡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保证调查工作达到国家的质量要求。

三是各乡镇要积极配合,组织工作力量,全面完成辖区内的调查工作。

二、认真完成我县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基本农田划定、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动员力度,积极调动各乡镇、村的力量,按时按质完成我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二是在把握好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好我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县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不可避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长远考虑,科学规划,消除总体规划中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因素,解决好保吃饭和保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我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既达到国家的要求,又能较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建设的规划,而不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规划。科学分解并层层落实规划指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合理安排城镇工矿、农村居民点和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将农村宅基地纳入规划统筹考虑,既要有规模保障,也要有标准控制。对各类基础设施项目进行重要性排序,区分轻重缓急,强化规划引导和调控。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改变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现状,防止过度扩张。

三是切实把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基本要求,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严格考核措施,完善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联动机制,分工负责,齐抓共管,保持我县至20__年耕地保有量56440公顷(846602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9800公顷(747000亩);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55830公顷(837452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9800公顷(747000亩)的目标。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严格落实建设占用补充耕地责任制,坚持“先补后占”。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切实转变耕地保护思路,将耕地保护由单纯的数量保护转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稳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依据,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分析,从数量和产能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基本农田调整划定,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低于上一级规划确定的指标,平均等别要高于调整前的平均等别,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

三、按照要求,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推进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保护农民权益、稳定农村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针对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提出要“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因此,要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和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一是组织摸底调查,摸清我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是认真组织领导,加强协调,按照方案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实现我县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全覆盖。

四、抓好用地保障,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是认真做好20__年已报批的404亩建设用地的供地工作,除基础设施用地外,其余的严格按招拍挂制度进行供地,将每一寸土地用到实处,用出效益。

二是积极向国家争取用地政策、争取用地指标,保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

三是通过节约集约用地一系列措施,挖掘用地潜力,提高用地对发展的保障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业各类用地作出统筹安排,协调好、统筹好各类用地之间的矛盾。

四是认真研究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各项重点项目建设的用地保障,服务好经济建设。

五、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一是认真实施好在建项目。目前,由国土资源部批准立项,总投资3318.89万元的三川镇2万亩农田整理项目已在实施中,通过加强对项目工程的监督,高质量地按时完成该项目的建设任务,发挥好项目效益。

二是积极争取,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积极争取已被省国土资源厅列入了项目储备库的涛源乡上六土地整理项目和羊坪乡土地整理项目得到立项实施。继续争取片角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和永北镇土地整理项目得到立项,并在全县范围内选择符合条件的项目上报争取立项。

六、强化矿产资源管理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的《云南省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办法》、《云南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和使用办法》和《云南省矿业权交易办法》等三个办法,转变管理方式、管理思路,加大监管力度和矿产资源规费收缴力度,促进我县矿业权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开展专项行动,加大对私挖烂采的打击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重点对期纳、程海、六德、顺州、三川等乡镇无采矿许可证的小采石场、采砂场、砖厂和未在丽江登记备案,探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不清的探矿企业(探矿权所有人)(项目)进行认真清理,该整合的整合,该关闭整改的关闭整改,该取缔的取缔,并对死恢复燃的非法矿点(洞)给予坚决炸封和打击,全面整顿规范我县的矿产资源秩序。

三是做好煤矿企业采矿许可证延续登记的服务工作,并加强对各煤矿企业采矿许可证延续登记期间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经济局做好煤矿的整合工作。

四是按照要求,按时按质完成好矿产资源的第二轮规划修编工作。

七、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网络,确保监测预报网络的信息畅通,及时预报灾害信息。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加大汛期巡查力度,开展好灾害应急调查和地质灾害“两卡”的发放,打牢基础工作,防范灾害的发生。

二是做好争取立项治理工作。筛选条件成熟的项目上报,争取立项实施,通过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改善灾害点周围群众的居住环境。

八、强化执法监察,规范国土资源秩序

一是加强对国土资源巡查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好巡查员情况熟悉、反应迅速的特点,加 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

第3篇:资源管理要点范文

1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困境

1.1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观念较为落后在我国很多企业中,绩效管理就等同于绩效考核的思想盛行,这种思想认识实际上是错误的。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并且与其他环节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若仅仅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就会使员工产生烦躁、焦虑和恐惧的负面情绪,使绩效管理的结果不佳。1.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领导的绝对权威和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中,往往导致一些有突出贡献或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员工不能得到合理的报酬。长此以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幅下降,企业甚至会流失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1.3绩效管理的方法指标运用不当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的指标是不容易量化的,过细的量化又不能准确反映出部门和岗位的工作实际。也因为此,极易发生因绩效管理指标选择不当造成的绩效管理的结果出现偏差的问题。另外,在我国很多企业中,普遍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也相对缺乏,信息反馈的路径也不顺畅。

2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对策

2.1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考核体系2.1.1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案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考核体系,首先应该有一套切实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案。该方案的制定要结合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根据不同的发展周期分别制定出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绩效管理方案都包括绩效管理政策方针、绩效管理实施阶段以及实施方法、绩效管理人员职责、绩效管理实施流程等基本内容。2.1.2加强绩效管理目标的落实和监督在制定出完善的绩效管理方案后,就要对方案中的绩效管理目标进行落实,严格控制绩效管理的过程。要做到定期对企业各部门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尽快修整。另外,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也要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加强其自我考核和评价的力度,使其真正参与到绩效管理中,通过双向的作用取得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成功。2.2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在现代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对信息处理的全过程进行高效的控制,从而有力的辅助企业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工作。分级授权的信息披露体系是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该系统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公正和透明,减少人为干预的几率。并且该系统有利于绩效考核流程的简化,从而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除此之外,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使信息达到标准化和具体化的效果,这大大有利于对绩效管理进行分析和反馈,并且对保证信息的客观性有重要作用。2.3及时反馈绩效评价的结果企业要对绩效管理的结果进行及时公示,以保证企业上下沟通渠道的畅通。管理者要充分重视员工反馈出的问题,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及漏洞要及时进行改正和弥补,从而增强绩效管理的正确导向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4保持良好的双向绩效沟通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必须做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绩效沟通,可以说,连续有效的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企业的市场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那么其经营策略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员工绩效目标的调整即是经营策略调整的一部分。而在绩效调整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努力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积极为员工提供帮助,指导他们更好的完成业绩,提高其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就能够使得绩效目标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取得绩效管理的成功。2.5强化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培训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培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2.5.1新进人员的培训由于新进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新进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本职工作和公司环境。2.5.2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许多企业忽视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事实上,这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高层和底层之间联系的纽带,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针对中层管理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绩效管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绩效工作中的方法和技巧。25.3基层绩效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于基层绩效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应当注重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更突出关注实际应用的效果。这样可以使绩效管理工作从理论走向实践,使绩效管理发挥出更加实际的效果。

作者:黎明 单位:新疆新油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第4篇:资源管理要点范文

1 设计原则    

分布式计算管理平台的计算资源分布在多个调度机构,物理上独立部署。由于对数据安全性和实时性存在特殊要求川,其不同于传统的云平台模式,无需在公用网络上自主发现计算资源和考虑计算资源的失效影响}m认也不同于传统的集中式计算中心仅基于固定的计算资源进行计算任务调度Ciz7,需支持计算资源异地备用。因此,分布式计算管理平台的计算资源一方而优先满足本地在线计算域和离线计算域的计算需求;另一方而作为异地调度机构的计算资源后备,必要时可接收异地调度机构相关计算域下发的计算任务进行计算。    

在具体设计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多级调度机构间基于松藕合方式进行信息交互。多个调度机构间计算资源监视和动态分配、计算任务调度都通过信息进行交互。    

2)遵循调度机构己有的安全防护机制。计算资源在多调度机构间不进行跨安全区共享,只有处于同一安全区(生产控制区和管理信息区)内多个调度机构的计算资源才可以进行全局共享。    

3)计算资源按照计算域进行自治管理。一个调度机构内支持划分多个计算域,各计算域之间计算资源相互独立,计算流程和计算周期独立控制;各计算域内的计算资源互为备用,一方而支持为各个计算域设定其优先级和计算资源分配系数,同时也支持根据计算任务数量对各计算域的计算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多个用户的离线应用功能以多个离线计算域的方式并行。 

4)计算资源状态自动监视。各个调度机构内的计算资源的状态信息和负载信息周期进行收集,并通过信息进行全局共享。   

5)计算资源分配分层管理。每个调度机构内都设有统一的本地资源分配管理模块,负责监视和管理本地所有计算域的计算资源;多个调度机构间设有统一的全局计算资源管理模块,由各调度机构动态选举产生,负责全局计算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6)计算任务调度分级管理。对于跨调度机构的计算域,采用“根管理节点一子管理节点”两级调度管理机制,即:在接收到计算任务的调度机构内为该计算域设立全局的根管理节点以及为该计算域分配计算资源的相关调度机构内设立子管理节点,由根管理节点对上述所有子管理节点进行调度机构间计算任务的一级调度管理,由子管理节点对本地调度机构内该计算域的所有计算资源进行计算任务的二级调度管理,从而实现该计算域的计算任务基于多级调度计算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    

7)计算资源在动态分配给计算域时遵循“在线计算域优于离线计算域;本地计算域优于异地计算域”原则,即本地计算资源按照“本地在线计算域>异地在线计算域>本地离线计算域>异地离线计算域”次序进行分配。

2 体系架构    

动态树形架构的分布式计算管理平台通过将计算资源分配和计算任务调度分别独立进行管理,采用“全局一本地”两层角色管理机制实现计算资源全局共享;采用“根管理节点一子管理节点”两级调度管理机制实现计算任务的跨调度机构管理,避免计算资源管理和计算任务调度的交叉影响。具体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1)计算资源分配    

通过设立“全局资源管理节点一本地资源管理节点”两层管理角色,实现多级调度计算资源的分层统一管理。其中全局资源管理节点,在所有调度机构中有且只有一个,作为而向所有调度机构的全局管理角色,负责所有调度机构的全局计算资源统一分配;本地资源管理节点在每个调度机构内都有且只有一个,作为本调度机构的局部管理角色,负责本调度机构内多个计算域的计算资源分配。    

2)计算任务调度    

通过为每个计算域设立“根管理节点一子管理节点”两层管理角色,实现计算任务基于多级调度统一分配计算资源的分层统一调度。其中根管理节点位于接收到用户直接提交计算任务的调度机构,在所有调度机构中有且只有一个属于该计算域的根管理节点,作为该计算域而向所有调度机构的全局管理角色,负责所有调度机构的全局计算任务调度;子管理节点位于为该计算域分配计算资源的各调度机构内(并不强制要求每个调度机构都需要为该计算域分配计算资源),在一个调度机构内有且仅有一个,作为此调度机构该计算域的局部管理角色,负责此调度机构内该计算域的计算任务调度。    

3)运行角色自动识别    

为提高平台运行的可靠性,调度机构和机群节点在运行前不指定其担任的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的角色类型,在实际运行时自动进行识别,逻辑上相互备用,能够自动感知异常并进行自主切换。其中全局资源管理节点由本地资源管理节点自动选举产生,全局资源管理节点和本地资源管理节点可在一个调度机构内共存。一个计算域的根管理节点位于提交计算请求的调度机构,由该调度机构此计算域内的计算资源推举产生;为该计算域分配计算资源的所有调度机构,在本地选举产生一个属于该计算域的子管理节点,负责和该计算域的根管理节点进行计算任务调度信息交互(通过信息中转)。

3 功能组成    

动态树形架构的分布式计算管理平台从功能上分为用户管理、计算管理、资源管理和信息四层,具体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1)用户管理层    

用户管理层为多级调度机构的用户(或计算域)提供统一的人机交互接口,主要包括用户并发管理模块和计算资源需求评估模块

其中用户并发管理模块基于而向服务架构(SOA)的设计思想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人机交互接口,实现多个用户(包括离线和在线计算域)的计算任务提交、计算过程监控和计算结果返回。计算资源需求评估模块主要根据计算请求内容包含的应用功能及其各自的计算任务数量,结合其预期的计算时间要求,预估该计算请求的计算资源需求,为后续的资源优化分配模块提供资源需求量化指标

2)计算管理层    

计算管理层实现多级调度机构的统一计算管理,主要包括各个计算域的计算流程控制和计算任务调度、计算数据交互管理以及计算环境远程部署。    

计算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每个计算域的计算流程组态和自动控制,包括流程定义与解析、执行过程中的分支自动识别和选择等。计算任务调度模块主要实现每个计算域内包含所有应用功能各类计算任务的异步并发组织、管理和调度,主要包括多应用功能的计算任务分解、调度粒度划分、计算任务分发和计算结果回收。计算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本计算域内(包含根管理节点与其他调度机构的子管理节点之间、子管理节点与本地计算节点之间)各类计算任务相关数据文件和结果文件的统一组织、压缩、传输和处理。计算环境部署模块主要实现计算相关程序及配置文件的远程分发维护。    

3)资源管理层    

资源管理层实现各类计算资源占用情况的统一在线监视、各个计算域内的角色管理和计算资源的统一优化分配。具体包括本地管理和全局管理,本地管理主要是指单个调度机构内计算资源管理,主要实现本调度机构内计算资源的监视和运行状态识别、单个计算域本地的子管理节点角色运行管理和本地多个计算域之间的计算资源优化分配;全局管理主要是指多个调度机构资源的统一协调管理,并基于信息模块实现跨调度机构的各类信息交互,主要包括跨调度机构计算资源的集中监视和运行状态识别、根管理节点角色运行管理和跨调度机构的计算资源优化分配。    

资源监视模块主要实现计算节点的硬件资源状态信息和负载信息的在线监视,运行在每个计算节点上,并将本地参与全局优化分配的计算节点资源信息通过信息实现共享。运行状态识别模块主要实现计算节点的运行状态在线感知,以及故障节点的主动识别和自动隔离。运行角色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管理角色的自动选举、计算角色的加入管理、管理角色和计算角色异常感知。其中本地管理中的角色管理是指单个计算域内本地子管理节点的识别管理,将每个计算节点作为一个逻辑单元实现单个计算域内的子管理角色的在线备用;全局管理中的角色管理是指全局根管理节点的识别管理,在接收到用户计算任务的调度机构内,将该计算域的每个计算节点分别作为一个逻辑单元实现根管理角色的在线备用。计算资源优化分配模块主要实现计算资源在多个计算域(本地)或多个调度机构(全局)上按照约定的算法根据优先级、分配系数以及计算任务数量等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分配。    

第5篇:资源管理要点范文

一、工作准则和目的

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工作在区指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依照“街道牵头,部分协作,综合法律”的工作准则,力争用较短时间建成掩盖全区的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详细工作目的是:建成收受接管站(点)280个(分街道建设目的见附表),95%以上的收受接管人员归入规范治理,95%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化收受接管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划化买卖和集中处置,基本消除二次污染,80%以上的可用垃圾品获得收受接管应用,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应用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施行步调

(一)制订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工作施行方案,成立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工作指导小组。

(二)依照全市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规划的结构要求,遵照便民和维护市容情况卫生,公共安全治理以及保证大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准则,做好网点结构规划,提出制止设立的详细地址和区域,报市县政府同意后进行布告,逐渐构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收受接管系统。

(三)依照“规范一批,整理一批,裁减一批”的思绪,普遍宣传《条例》的基本内容,指导广大再生资源收受接管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从事行业行为,取缔无照收受接管运营企业和个人。

(四)完成280个再生资源规划化收受接管站(点)的建设工作。

三、责任分工

(一)各街道办事处

依照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行业“街道牵头,部分协作,综合法律”准则,切实承当起辖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收集系统的建设和宣传工作。组织做好辖区收受接管站(点)的摸底查询和结构布点规划,提出辖区内制止设置网点的详细地址和区域;组织相关部分增强市场监管,共同工商、城管、环保等部分取缔无照收受接管运营企业和个人,施行规范化站点建设;协调做好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相关工作。

(二)区商务局

依法负责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行业治理工作,做好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站(点)的结构规划;做好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运营者立案工作,坚持全区再生资源收集信息平台;协调本能机能部分增强市场监管,规范站(点)设置,整理市场次序;监督和指导昌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施行再生资源收受接管产业政策、收受接管规范和收受接管行业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分制订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治理的处分细则和财务扶持政策;制订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工作施行方案,明确相关部分治理权限和相关治理办法。

(三)区发改委

负责将再生资源收受接管工作归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导区商务局制定再生资源收受接管产业改革和行业发展方案;依法对再生资源收受接管投资项目进行监督治理;共同区商务局制订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规范化网点的结构规划。

(四)昌规土分局

共同区商务局制订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规范化网点的结构规划。

(五)昌工商分局

根据国家相关司法、法律和《条例》规则,处理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运营者处理工商注册注销并督促其到商务局立案;增强对再生资源收受接管市场主体的监督治理,加大对无照运营的查处整治力度,公安、城管、环保等部分大力共同;共同区商务局制订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规范化网点的结构规划。

(六)昌公安分局

监督指导各街派出所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废旧金属收受接管运营者执行立案治理;组织打击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行业中的收脏、销脏、窝脏等违法犯罪过为;组织再生资源收受接管市场、收受接管(站)点的日常治安和消防检查、车辆运输治理等工作;协助昌工商分局依法取缔无证照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运营者;共同区商务局制订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规范化网点结构规划。

(七)区环保局

依法审批再生资源集散买卖市场和建设项目标情况影响评价文件;依法对再生资源集散买卖市场和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网点的日常运营活动中的情况维护进行监督治理;依法确定本区具有抛弃电器电子产物处置资历的企业;协助昌工商分局依法取缔无证照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运营者;共同区商务局制订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规范化网点结构规划。

(八)区城管局

依法对再生资源集散买卖市场和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网点的市容情况卫生施行监督治理;对占道运营的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网点进行规范治理;协助昌工商分局依法取缔无证照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运营者;共同区商务局制订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规范化网点结构规划。

(九)昌质监分局

依法对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运营者进行计量监督治理;指导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行业制订行业技能规范。

(十)区财务局

将再生资源收受接管行业行政主管部分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务预算;参加制订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财务扶持政策;依照国家规则做好再生资源收受接管企业的增值税返税工作。

(十一)区科技局、昌国税局、昌地税局、区水务局等部分,要依据《条例》规则和政办[2012]6号文件精神,共同做好再生资源收受接管治理职责内工作。

四、工作办法

(一)增强指导。成立由分担副区长任组长,各街道办事处、相关部分和单位负责人成员的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工作指导小组(详细构成人员名单附后,以下简称区指导小组),负责具体指导、监督、协调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工作,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商务局办公,详细负责组织施行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各项工作,召集区指导小组大会,实时研讨处理有关问题。区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责任指导和责任部分,抓好工作落实。

(二)通力协作。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求社会各界的参加。区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增强协作,严厉监管,构成合力,保证全区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增强宣传。各街道要组织社区精心制定宣传方案,筹划好宣传报道活动,积极宣传《条例》,提高全民节省认识和环保认识,营建社会各界注重、关怀、支持、参加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系统建设的优越气氛;要在再生资源收受接管站(点)规范化建设工作进程中发现和坚持典型,充分发扬其示范带举措用;区商务局要指导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增强对基层从事再生资源收受接管人员的技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本质。

第6篇:资源管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难点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我国的经济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而在当前的企业运营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为了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由于当前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市场竞争归根结底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是意义重大。而随着人力资源事业的发展,在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还促进了社会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然而就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还有一些难点存在,因此为了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就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这些难点。本文从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入分析,然后对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进行了探究,并且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今后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

1.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体制方面存在难点

我国的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并且随着中西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使得中西的文化和经济得到了融合,而也正是因为中西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使得国外一些先进的思想逐渐被国人所认知和接受。而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也不例外,在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已经逐步的采取或者学习了西方一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人力资源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1)用人制度僵化、缺乏竞争机制。我国在人力资源竞争中,要灵活主动,建立优势竞争机制,从而使得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在我国的企业用人制度上还很僵化,最主要表现在企业在聘用人员的过程中,没有将企业和应聘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归类,而且也没有将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分级聘用,从而导致了企业应聘工作絮乱。与此同时,由于没有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国有企业员工一旦应聘成功就基本上不会被下岗,从而使企业员工没有丝毫就业压力,从而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发展。

(2)分配制度缺乏新的突破,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没有完善。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一直以来都存在这分配制度方面没有新突破的尴尬局面,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人力资源在动力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约束机制得不到完善,如果分配制度不能有所突破就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缺失推动力,不能让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具有活力,从而更适应市场变化以及人力资源战略调整的需要,导致企业内部不能适应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弊端。

2.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难点:人力资源部如何成为经营战略上的合作伙伴

(1)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这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要将目光单纯的放在业务收入方面,要知道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战略意义。

(2)缺乏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经营战略中比较重视产品开发、质量保证、成本降低、市场占有等方面,但忽视人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如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培训、员工发展等。

二、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要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入手,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并且严格按照管理体制执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用绩效评估的方法来促进员工相互间的和谐竞争,从而为企业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由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隐蔽应该彻底的废除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同时建立起符合时代气息和国有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2.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了应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还应该拟出一份合理的用人制度,并且实行三岗制,让做得好的工人通过评选可以能够成为优秀工人,而一些积极性不强的工人则可能会转成试岗或者待岗工人。与此同时,还可以实行淘汰制,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三是对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制度,保持有一定比例有技术资格的人员落聘或低聘。

第7篇:资源管理要点范文

这次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水利发展与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努力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总理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从我国的基本水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资源管理与监督职能,继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赋予广大水利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狠抓落实。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同志,水利部原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汪恕诚同志专程莅临会议指导,并于今天上午先后发表重要讲话。钱副主席全面阐述了加强需水管理的重要意义,强调必须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防止水质污染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将水利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汪部长以“一部绿色交响曲”为题,生动地总结回顾了十年来水资源管理的探索、实践与成效,并对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期望。他们的讲话站位高、立意新,对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切实贯彻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

今天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xx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兴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近年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系统总结我国长期治水经验和教训,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第一,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继修订并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水文条例等法规,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水利部颁布了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规章,各地相继出台了水法实施办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

第二,水资源配置和水权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类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和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为标志,初步构建了我国水资源规划体系,为水资源配置奠定了规划基础。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水资源紧缺的流域实行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年度用水计划管理,宁蒙水权转换探索取得经验。国务院批复了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授权水利部批复了大凌河水量分配方案;广东东江和江西省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方案相继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各地加大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施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加强水资源论证管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遏制水资源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第三,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明显提高。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兴建,向xx应急供水工程已经通水;辽宁大伙房输水、甘肃引洮等区域性调水工程正在实施,吉林哈达山、xx玉滩、宁夏固海十一泵站以及润滇、泽渝、兴蜀、滋黔等一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调控能力不断增强。针对xx、xx、广州、澳门等重要城市和地区一度出现的用水紧张局面采取了应急调水,开展了引江济太、淮河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黄河连续9年不断流,黑河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黑河水连续6年进入东居延海,塔里木河、石羊河水量调度顺利实施;实施引江济太、引黄济淀、扎龙湿地补水,湖南、江西等一些南方地区相继开展了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为保障重点城市用水安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系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陆续开展了张掖、大连、绵阳、西安等82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近200个省级试点,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了用水定额,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颁布实施了“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制订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明显提高。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46;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07年的29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163立方米。

第五,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了水功能区划,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流域管理机构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限制排污意见。强化了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统筹取水许可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监督管理,完成了七大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严格新建、改建和扩大排污口的行政审批,促进了节水减排和水资源保护。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公布了两批118个全国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明确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目标要求。在武汉、桂林等10个城市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塔里木河、黑河流域下游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全面实施。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大部分省区实行地下水年度开采总量控制,苏锡常地区实现全面禁采,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杭嘉湖平原区地下水限采工作稳步推进,济南趵突泉复涌,部分超采严重地区的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

第六,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扎实推进。深圳、xx、海南、xx、广州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水务局,全国61%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实行了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xx、xx、广州和青海、xx等地的许多城市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积极开展城市水系整治,利用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性,改善城市水生态,打造亲水人居环境,得到群众好评。xx、广东、江苏、海南等地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在理顺价格体系、推进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通过水务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城市防洪除涝、集中供水、排水治污、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一体化保障体系,逐步走上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了饮用水安全。近年来,我们成功应对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巢湖、新立城水库等蓝藻暴发事件以及汉江甲醇货轮起火爆炸等突发事件。xx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快速反应、紧急行动,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投入水利抗震救灾。面对灾区群众的饮水困难,及时制定抗震救灾应急供水保障工作方案,紧急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一线,深入灾区开展供水管网抢修恢复工作,强化水质监测,成功解决了地震灾区955.6万人的供水问题。

第八,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水资源评价、规划、论证,水功能区划,城市水系整治等一批技术标准相继颁布实施。编制完成了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24个试点城市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取得经验,各地积极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水资源公报、地下水通报等水资源信息工作得到加强。

水资源管理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实现了微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30年保持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近1.2亿亩,粮食产量提高近50%。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0%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资源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水资源管理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这不仅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

第一,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1980—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了41%,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进一步加剧。现状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去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全国耕地受旱面积高峰时达到3.01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2亿亩,高峰期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严重的旱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07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750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1.6%。不少地方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严重影响与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因素叠加在一起,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着力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推行油、气、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促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机结合,既要抓住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打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建设攻坚战;又要着眼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发挥水利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加强水资源管理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4%,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较低。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赋予水资源管理更为艰巨的任务。近年来,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相继制定了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经济发展,增产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晋陕蒙区域能源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发展规划,批准了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作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加快发展民生水利、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水资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活和生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水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目前,全国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03亿人,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人,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一些地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群众需求和利益重视不够,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用水结构调整、水权分配和流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新“三定”规定明确:“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管理取得重大进展,但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或部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对水资源管理重视不够;一些地区不顾水资源条件,热衷于上工程上项目,过度开发水资源;在水量与水质、供水与退水、节水与保护等关键环节,水资源管理职能交叉、关系不顺;政策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参与机制还不够健全;水务体制改革进程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们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能力等方面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还存在不少差距。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权威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才能根本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状况,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准确把握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着力改善民生,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设为平台,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六项目标。

——基本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水资源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较为完善,以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以取水许可制度为重点的取用水管理制度、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基本建立。

——基本建成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用水安全保障体系。2013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基本建成较高标准的城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新增供水保障能力795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城乡饮水水源水质状况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得到保障。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2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60%以上;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50%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地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严重超采区状况根本好转,河流生态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逐步修复,生态严重退化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基本建成水资源管理能力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水资源管理机构健全,规划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资源监测、计量监督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资源调控手段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水资源统计与信息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防洪除涝、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水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部门协商合作机制更加协调,公众参与管理更加广泛。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握好六个原则。

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也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

二要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要认真总结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治水,依法管水,高效用水。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要把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水资源管理从内容上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管理。在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把水资源管理的重心放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上,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方法。要注重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和效益,统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间的用水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发展用水与长远发展用水关系,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要针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制定水资源分区管理的政策措施:对已经达到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要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于接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限制新增取水,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于尚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要在有效保护水资源、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制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六要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变化,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范围、手段、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解决日趋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加强管理科技支撑,改进管理手段措施,努力解决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性机制,逐步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法制完备的现代水资源管理制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适应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要加快推进六个转变。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两条途径。供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供给侧的管理,提高供水能力,满足水资源需求;需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需求侧的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对于稀缺资源,采取需求管理来实现供需平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水资源短缺、开发潜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在规划思路上,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性、法规性依据。无论是综合规划还是专业规划,无论是流域规划还是区域规划,都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转变规划编制思路,把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形成新型的、现代的、高效的用水格局。

三是在保护举措上,要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水资源污染后被迫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被动修复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发展道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举措,健全预防水污染和防止水生态破坏的监管制度,加强预警和防控,防患于未然。

四是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配置,慎重决策,科学确定开发目标和开发规模,优化功能布局,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中移民安置、土地占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是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倡导文明用水方式,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的用水模式,增强全社会用水、节水自律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在管理手段上,要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要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和方式,统筹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当前,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配置。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规划是优化配置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布局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抓好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的编制,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二要搞好水量分配和取水总量控制。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要依据水量分配方案、区域用水协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对流域内用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各行政区域,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三要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各行政区要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任何地方和任何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四要继续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在搞好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权转让制度建设。做好水权转换试点,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鼓励水权合理有效流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相关监管制度,规范水权的分配、登记、管理、转让等行为,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五要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推动水资源论证的着力点尽快从微观层面转入宏观层面,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增强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要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用水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调节作用。要依法征收水资源费,统一账户,统一票据,统一征管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足额征收、足额上缴、规范使用。七要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各项调度方案,完善调度管理制度,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进一步完善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大力推进永定河、东江、大凌河、石羊河和江西五大水系等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调度,满足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湿地等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丰水地区枯水期的水量调度,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第二,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要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严格考核监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巩固现有试点成果,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模式与途径。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检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试点经验交流和推广。三要加大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抓紧落实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组织开展关键和前沿节水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示范,增强节水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的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促进海水和苦咸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四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农村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协会,鼓励群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水权转让等决策。建设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第三,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地要按照水法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要求,制定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要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二要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三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继续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石羊河、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取水许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四要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当前要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压采工作。抓好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积极推进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推动全国地下水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促进可持续利用。

第四,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一要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促进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协调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要合理划分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事权和职责范围。二要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强行政区域内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水源地建设、防洪、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能够发挥体制优势、强化行业管理的水务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积极推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

第五,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要抓紧开展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论证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较为完备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当前亟需的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管理等标准,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水资源节约保护等配套法规,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有的涉水法规,规范行政行为,重点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节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第六,以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价是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重要杠杆,是需水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既充分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兼顾社会可承受度和社会公平,有利于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终端用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二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加快完善计量设施,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调整非农业供水水价,继续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四要加强水价管理,增加水价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减轻提高水价带来的社会影响。

第七,以重大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为重点,夯实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一要加强水资源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重点开展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水资源要素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宏观水资源配置和调配、节水型社会建设、河流生态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等研究。二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技术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三要加强高新技术应用。重点研发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高精度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体系,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第八,以强化基础工作为抓手,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一要定期开展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及时准确掌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摸清水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用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对水资源的影响,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二要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对社会取用水户取水、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建立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用户安装计量设施的积极性。抓紧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中央、流域与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三要加强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工作。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发挥主动性和适应性,建立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公报等信息制度建设,及时向社会科学、准确和权威的水资源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

五、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水资源管理事关水利发展大局,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水资源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安排、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水利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要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谋划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抓紧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组织实施,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带动水资源管理工作向纵深拓展。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有关司局要加强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业务指导、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帮助基层解决难题。流域管理机构要对流域用水总量控制负总责,强化水功能区划管理特别是保护区、保留区和省界缓冲区管理,加强省界断面监测考核管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要维护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要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建立问责制度。

第三,完善渠道,增加投入。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没有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既缺少基建投入的渠道,也缺乏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许多管理工作因为缺乏经费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要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投资渠道,明确投资比例,保障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水生态修复、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投入。对水资源管理各项试点的经费要优先保证。要积极争取设立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的财政专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水资源费,必须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四,主动协调,强化合作。水资源管理存在多个环节,涉及不同部门,事关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内部,水资源管理贯穿于各项水利工作之中,是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外部,水资源管理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联系紧密。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学习兄弟部委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强化水利部、流域和地方的沟通联系,形成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的合力。

第五,抓好队伍,转变作风。做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勤政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管水的素质与能力。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廉洁自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要转变作风,认真履职,担当重任,敢于负责,把每一项水资源论证项目的审查,每一本取水许可证的发放,每一个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每一次执法监督检查,都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实践,都看做是对用水权益的一份郑重承诺,都视同为防止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一次保护行动,都当做是执政为民的一次真正检验。

第8篇:资源管理要点范文

上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的发展得到了广大企业的关注,各大中小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其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命脉,因此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经济管理工具,都进行相关理论性的研究,一个企业如果想发展,就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的理念,其包括员工的配合与经济规划等,因此在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期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保障。

一、人力资源经济在企业中的应用及其特点

1.人力资源经济在企业中的应用

在企业的管理中,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分析工具在,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回报方面效果是显著的,其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决策的重要根据。无论任何行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总会面临到一些挑战与机遇,因此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提升自身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首先就要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健全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这也是人力资源经济在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2.人力资源经济在企业中应用的特点

首先,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因此企业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科学与合理的配置,与此同时,员工个人也应该有着良好的规划,合理规划时间,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取为企业创造比较大的价值。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具有目的性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其稀缺性的特点,造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了选择性的特点,而既然有选择因此也就带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企业总是把员工创造的效益与其工资进行比较,这种就是典型的目的性特点的体现,但是这种企业行为也是理性的。最后,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具有可调节性的特点,可调节性会让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效益所发生的变化的反映做出政策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而相对的员工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员工也会根据工资的高低做出调整,选择工资比较高的企业。因此作为企业,一定要科学掌握人力资源经济的特点,实时对公司作出调整,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与更高的效益。

二、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内容与现状

1.人力资源经济包含的内容

人力资源经济主要包含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源价值与人力资源收益三个部分。人力资源投资是基本条件,其涉及面很广。人力资源价值是一种方式,其代表了能够为企业指明未来发展道路的基本价值,也包含了未来企业的价值。而人力资源收益则是结果,有投资就会有收益,但是要因具体情况而异,收益存在许多的不同点,且其也具有了间接性、滞后性与长效性等特点,其收益分析也是多方面的。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经济之中所包含的重要元素,也是人力资源经济发生作用的重要途径。

2.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现状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人力招聘、薪酬机制管理、员工绩效考核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这个机制的结果反馈,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在当下热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人才危机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的,因此在发展之中就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企业用人的机制不完善;有潜力的员工得不到重视,被企业所忽视;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脱节;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方向;没有完善的员工奖惩机制,激发不出员工的积极性等问题,这些都是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现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之一。

三、有关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两点意见

1.建立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机制

企业需要完善员工的考核机制,优者提拔,劣者淘汰。另外管理者也要看到员工的潜力,对于员工的福利要予以重视,这样就能够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企业管理者也要肯定员工的创造性,善用专业人才,一定要主要防止人才流失,不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让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效劳,因此,只有企业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落实到实处了,员工才会留为己用,汇聚人才,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准确定位,坚持创新

企业一定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创新,并且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创新观念,加强企业定位的精准度,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相互加减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在汲取其他公司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独特的自身公司的发展理念。正确利用人力资源经济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9篇:资源管理要点范文

浙江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相对不足。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55亿立方米,在全国属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地区。但人均水资源量为1780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仅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逼近世界公认的水资源紧缺警戒线。近年来,我省年实际利用水资源量约220亿立方米,已接近240亿立方米的可开发利用量,而且留待开发的水资源成本越来越高。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我省属东亚季风气候,水资源时空不均特征十分明显。最丰水年水资源量1397亿立方米,是最枯水年479亿立方米的2?郾9倍。3~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雨量最为丰富,占全年的70%左右。我省水资源与人口分布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东部温州、台州、宁波等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水资源需求增长快,而水资源少。瓯江、飞云江、鳌江、椒江一带水资源量占全省38%,而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24%。

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省山区河流和大部分水库水体水质相对较好。全省平原地区河流水体不同程度受到污染,部分河流未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全省除嘉兴、杭州外,大部分县级城市饮用水源从河道取水转向水库取水。目前全省水污染对饮用水源的威胁呈现出从平原河网地区上溯到丘陵山区的趋势,即使以水库作为饮用水源,污染威胁也时时存在。不少平原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已经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资源使用尚显粗放。我省水资源使用尚显粗放,节约用水仍有较大潜力。农业是用水大户,目前全省农灌渠道的2/3仍是土渠,灌溉水量损失严重。工业用水增长迅猛,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35%左右(发达国家达7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55立方米(国外节水先进国家达35立方米);城市供水系统自来水管道的漏损率约为18%,发达国家的漏损率为8%,差距明显。

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略显不足。根据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成果,在节水的前提下预测我省2020年需水量约288亿立方米,已经超过了我省240亿立方米的可开发利用量。现状220亿立方米的用水量也已接近国家初步分配给我省225亿立方米的2015年总量用水控制红线。

我省水资源状况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从国家管理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处于紧平衡状态,要支撑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从以开发水资源为重点转移到以管理水资源为重点的战略转变。

我省水资源管理工作现状

近几年,我省水资源管理通过制定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与配套文件、抓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规划、规范水资源依法行政管理、建设水资源配置与保障工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措施,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从出台《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省政府关于划定杭嘉湖和甬台温地区地下水禁采限采区意见》、《浙江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浙江省节约用水办法》等到水资源管理有关指标纳入“生态省”建设及党政领导考核。规划制定从《浙江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浙江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到《浙江省百库水源安全保障工程总体方案》,水利规划重点向水资源保护与配置转移。水资源保障工程切实解决了重点区域缺水和城乡居民优质饮用水水源问题,全省70%左右的居民用水已由水利工程提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切实解决了解决全省1500多万农村居民的饮用水问题,农村饮水基本安全覆盖率从62%提高到90%;“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全省累计完成河道清淤31000km,实现河道保洁38000km,促进了水环境改善。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岱山、义乌、玉环、余姚、温岭、开化、舟山市被列为部级或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节水型社会建设由点到面铺开。通过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5万亩,新增年平均节水能力4?郾7亿方。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的建立,确定了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要求,并对全省700个水质监测站点进行监测,监测全省214个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的水量测算工作,促进各行政区域交接断面的水质保护。加强了我省沿海平原地下水保护,杭嘉湖、甬台温地区累计完成封井1440口,基本完成了省政府规定的地下承压水禁采工作任务。

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省目前水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二是水资源管理新理念、新理论不断涌现,但未形成系统工作体系;三是水资源规划体系偏重工程布置,对管理的约束性和指导性较弱;四是水资源微观监管体系不完善;五是水资源管理支撑体系薄弱,标准规范建设滞后,管理手段较为落后,水资源管理队伍力量薄弱。只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系统地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

核心理念与制度框架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核心理念。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同,第一层次是饮水保障;第二层次是防洪安全;第三层次是粮食安全;第四层次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五层次是生态与环境保护;最高层次是国家安全。我们的水资源不可能同时无限制地满足某种单一需求,也不可能无限制满足上述所有需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就是要让人类从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不超越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水需求。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国家提出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制度、三条红线、四项考核指标、十项监测评价指标、四方面重点任务、五项保障措施”。

一个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四项考核指标:区域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功能区达标率。

十项监测评价指标:万元GDP用水量、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高用水行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评估指标、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标、国家重要江河湖泊生态水量调控评估指标。

四方面重点任务:实施流域与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与水资源红线管理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具体涵盖23项重点任务。

五项保障措施:健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点。该制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强化需水管理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区别于传统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特色,在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水资源需求侧管理,来解决“水少、水脏”的问题。(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了“三条红线”控制制度、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监测统计评估制度、目标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设计,这是对传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次整合、完善、革新。(3)管理手段进步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微观基础,水资源监管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大大提高。(4)科学监测评估体系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保障,关键是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和考核制,把水资源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

管理制度的工作思路

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行动,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贯彻生态文明战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推动载体。主要工作思路为:(1)形成“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格局,通过政府考核推动地方加强水资源工作。(2)以制度贯彻落实为契机,整合、完善现有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形成水利部门的核心业务工作体系。(3)以考核促执行,倒逼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强化水资源监督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4)增强工作规范性,建立完善、高效、可行的监测计量与统计核查体系。(5)强化水资源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管理经费保障水平。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强化取水许可制度,支撑用水总量控制与用水效率控制目标的实施。建立以取水许可为主要落脚点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并以完善的监管手段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具体措施:一是开展水量分配,落实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结合当前用水情况及发展趋势,开展全省主要江河流域的水量分配工作。以国家下达给我省的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指标为基础,建立覆盖市县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和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二是深化取水许可管理,落实节水的设计、施工、投入运行“三同时”制度。三是以实时监控为核心,推进取水计量工作。四是以计划用水管理为抓手,做好相关节水工作。对突破计划用水量的取水户,征收超计划累进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累进加征价、居民生活阶梯式水价等制度。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节水型社会载体创建,建设一批节水型示范工程。

落实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打造有效的保护工作载体。建立以水功能区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具体措施:一是制定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的基础工作,完成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基本情况调查;提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及年度实施计划,实施水功能区达标率考核;加强新建、改扩建排污口管理。二是强化饮用水源区管理。启动全省水源地保护工作,参与制定《浙江省饮用水源保护条例》,落实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备用制度,探索建立水库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等政策机制。三是完善水功能区监测、统计、评估体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