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范文

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精选(九篇)

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第1篇: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特别是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业压力,爱情,人际交往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大量的大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点不如意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那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验者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做了展望。纵观以往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马家爵事件等一系列由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A.家庭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作为基础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其深远。如Millikan(2002)等人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发现家庭的作用和大学生的抑郁有显著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社会化的过程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电子通讯设备的普及等因素,大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仍然十分紧密,大学生迟迟不能够做到“心理断乳”。

首先,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专制型(不考虑子女的要求)和溺爱型(无能的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凌四宝,舒曼,2003)。如果父母对孩子充分理解,给予温暖,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多干涉,拒绝否认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其次,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显著。兄弟姐妹为2个或3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明显差于独生子女。并且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父母离异比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差,并且父母离异比父母去世的大学生更为敌对(曾美英,晏宁,于红军,卢丹蕾,2008)。

除此之外,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关系,家庭气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也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B.个人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样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着光环效应,成为大学生的青年人一般都会经历很多的成功,也受到过很多赞美,因此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往往会偏高。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周围的一些客观评价与他们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不一致,他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造成心理失衡。

其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大学时期是一个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期,不同个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就容易心理失衡,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诱发心理疾病。

此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学习的压力容易带来负性情绪,并且大学生的情绪处于比较复杂的时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个体的心理就会受到影响。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

C.社会影响因素

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很少,在当今的社会竞争压力下,理想主义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破灭。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而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有益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发展及生活的各方面都时时刻刻与这个社会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人的成长离不来社会的支持(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

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建设中,宿舍管理和宿舍人际关系也同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谐共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出利他、自信的人格,有利于对学习社会经验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思想品德的修养。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孤独忧郁,甚至与人交往时产生恐惧,长期持续下去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引发心理障碍。

D.其他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何蕊,2015)。

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社会,“低头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恋也都十分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会渐渐地将网络上那个虚拟的“自己”带进现实导致心理扭曲,严重者还会发展为精神分裂。

相关研究表明,个体遭遇的应激性事件影响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张晨艳,周宗奎,耿协鑫,牛更枫,2015)。这是因为应激性事件会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从而降低其对心理健康的保护,引发个体的负面情绪及适应问题。

除此之外,睡眠障碍也可以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睡眠障碍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贪多、难以入睡等。这大多数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三.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运动,网络,应激性事件和睡眠障碍等。

四.思考与展望

1.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进

至今为止的多数调查研究的样本不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均存在不足,只有少数调查研究涉及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全国性的调查较为少见,这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而且我们还应该注重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方法仍是问卷调查,我们同样应该注重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不同的测量方法综合运用,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运用。

2.注重做发展研究和干预研究

如果能够在研究中对同一批大学生跟踪两年到三年,并且能够在过程中对被试进行干预,然后对进行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将会更加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3.注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目前大学生对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的认识还不全面,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情绪调节,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各高校都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Millikan E,Wamboldt M.Z.,Bihun J.T.Perceptions of the Family,Personality charateristics,and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symptom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2,41(12):1486-1494

[2]凌四宝,舒曼.(200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3):91-94.

[3]曾美英,晏宁,于红军,卢丹蕾(2008).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31(3):597-601.

[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1):35-37.

[5]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7(5):41-47.

[6]何蕊(2015).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社会体育学.22(5):187-188.

第2篇: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范文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第一,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第三,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第四,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2.心理活动因素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第一,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想极力减轻或消除。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甚至导致人格变态。

第二,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元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第3篇: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范文

一、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生物因素,二是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三是学生自身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就是指从自己父母的遗传基因中获得的某些生物特征,它是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物质前提。人的外表、性格、智力、神经等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根据调查表明,很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确实与遗传有关,特别是针对某些具有家族史的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更是不容小觑的。

2.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健康的人体是由内分泌系统各种激素(荷尔蒙)和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内分泌系统主要由若干内分泌腺构成,包括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等。内分泌分泌激素,它能直接渗入血管,对不同的器官选择性地发挥作用,特别是人的情绪活动刺激最大。

(二)外部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对于从小在家庭中长大且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中小学生来说,则“家庭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了他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我们从家长因素、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期望、等方面来理解。(1)家长素质。每个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都是有差别的,导致他们有很多错误观点和做法,使一些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贻害无穷。(2)父母期望。大多数父母往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将来变得优秀。父母对孩子适度的要求,是可以促进孩子成长的,但是如果要求太过严格,按照自己的评价来要求孩子,让他们承受过大的负担,那么对孩子们的成长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要求,甚至有的家长会贬低、责骂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

2.学校因素。中小学生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在学生智力、能力、个性、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健康的环境中,学生会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其良好的个性也会逐渐地形成,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在学校因素中,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的素质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目前,许多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随意延长学习时间,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让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问题,甚至还诱发逃学、欺骗等不良行为。(2)教师素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三)社会环境

学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学习生活环境等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1.文化背景。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便是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思想观点、态度和情感都要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程度也不一样。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以来自于别人的间接传授。

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某一时期流行的思潮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社会风气可以激励儿童奋发向上,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团结协作、自立自强。而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则会吞噬人的灵魂,消磨人的意志,甚至会诱发一些犯罪行为。

3.社会生活环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不同社区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色彩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绿色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使人放松,利于消除视觉疲劳,而橙色则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专心上课。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心理发展与生理成熟的速度不协调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如果不能很好的调控自己,妥善地解决这些冲突,那么这些心理冲突将会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情绪、意志、需求、动机与性格等。

第4篇: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一、学校因素

现在在中国流行的素质教育正在广泛的进行着,但是都是在表面上进行的很热闹,考试仍然在中国的教育中占据着很大的位置。现在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学生在这种考试的压力之下,心理慢慢的就会积累很多的问题,学校只会对学生进行学科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和对生命的关爱方面的教育都是很不到位的。而且现在很多的学生成绩是十分不错的,但是心理上却十分的不健康。现在中国的教育与成绩和分数是息息相关的,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导致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都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很多的学生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顺利,常常就会导致学生的消极状态越来越多,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的。而且现在的学校由于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平时很少安排体育课等一些集体的活动,很多的学生彼此之间缺乏健康的交流,很多的学生得不到除学习之外的表现机会。还有很多的老师对于学生所出现的心理状态不加以重视和指导,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很多学生的自尊心受损,长此下去就会使得学生的心理出现扭曲,就会导致更多严重事情的发生。

二、家庭因素

现在很多学生的父母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不懂得该怎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习,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且现在很多的家长平时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健康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只忙于自己的工作,而且现在大多数的家长也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注重对孩子心理上的关系和指导,长此下去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但是现在还有很多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太过看重,想让孩子的生活更好一些,对自己的子女的保护太过严格。如今在父母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点,他们大都缺乏吃苦的精神,缺乏努力奋斗的决心,更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这些孩子很难去克服磨难和经历挫折,由于其承受能力极差,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变得萎靡沉寂。再者现在很多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压力和负担,使得孩子们没有自由和个性。很多的家长由于不满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会一味的埋怨和批评孩子,不能够及时的安慰和鼓励孩子,长此下去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极大的扭曲。现在随着孩子的学习压力越大,作为父母给孩子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很多不幸的事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类似的一些自杀和他杀事件也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心理教学和家庭的因素也正慢慢的被重视起来。很多的专家认为现在的家庭和学校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太大,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的重视,这就会使得孩子们的心理极其的脆弱,不能够承受更多的困难和挫折,长此下去就会使孩子们走上违法的道路。而且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心理把握的不够准确,不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关心和教育,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经常会对孩子打骂,不能够和孩子进行有效的健康的沟通和交流,长此下去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现在还有的学生的家庭可能不够完整,父母在外地打工或者父母离婚等情况多有出现,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缺乏家庭的关心和父母的疼爱,由于长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关心和疼爱,孩子的心理慢慢的就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比如抑郁、孤僻、不合群等等。因此家庭在一个学生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那么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

由于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就会使得现在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由于现在的家庭和经济条件的差异,逐渐的社会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不良风气。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出现也给社会以及学生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很多学生的心理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而一些网络游戏更是使得无数的学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还给家庭学校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有太多的学生不听家人和老师的劝告,经常从家里偷钱逃课去网吧打游戏,他们沉溺与网络世界里,不管外界的任何评论和劝告,有些甚至走上了极端,开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因素对现在学生的冲击非常大,很多学生都经受不住来自社会的诱惑,从而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因此在解决现在孩子们心里健康的时候,一定要从社会因素上着重下手,警告学生不要受现在社会上形形的诱惑影响,要一心学习,能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四、自身因素

不只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这些外界因素带给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自己的自身原因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学生时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极为重要的特殊的时期里,学生的心理一般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自己的情绪一般也不是很稳定,容易冲动,情绪中也存在很多的矛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时期一般都是出于青春时期,正是一个人感情的萌芽和发展阶段,一般都会对异性充满了兴趣,很多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就会陷入情感之中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甚至有的由于一时想不通还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而且由于这么多的矛盾结合在一起,如果学生的内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现在很多的学生可能学习不存,但是在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学生如果遇到巨大的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就会容易钻死角,这从而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们应该能够准确的知道,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十分重要的,都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健康和统一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学生的未来才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刘贵萍,邹瑞莅.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03)

[2]刘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第5篇: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赖以依托的内在资源和健康生活的精神支柱。随着现代化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行业逐步向市场开放,护理工作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建立和运用,给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士作为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和医务护理工作主体的行业,长期置于特殊的环境,生理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护士除了需要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丰富的边缘科学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水平。护士在业务发展、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受到的压力,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从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影响医疗水平提高及患者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能否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护士来讲显得更加重要。

1 资料与办法

1.1一般资料 我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工作4年以上的护士,共100人。

1.2方法 制定调查表,内容包括各种压力因素(多选),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资料。

2 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由七个方面组成。

3 判断分析

3.1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分析

3.1.1护理工作的高负荷及工作压力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日增长。患者的增多使各所医院床位明显不足,加之护理人员的紧缺,使护士工作量急剧上升,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调查中绝大部分护士反映,高负荷的工作量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有的谈到,以往两个人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变成了一个人完成;以前轻轻松松能完成的工作现在需要加班加点完成。还有的在问卷调查中写到:白班要负责20余名患者,夜班还要负责40多名患者,只要一上班,神经就高度紧张,几乎没有坐下来缓口气的时间,就连喝口水脑里都想着工作。此外,为适应医院的改革和创新,护士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还要挤出时间参加各种业务学习,紧张和劳累的心理不能得到很好的调节和缓和,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压力。据有关部门统计发现,临床护士平均每天要从事104项工作,催账、电脑录入、陪检、拿药等工作如今已全部都压在护士身上,其中有1/4的工作为非护理专业内容。有的护士甚至开始感叹:已经很长时间不知休息是什么滋味,也有好长间没有按时下过班。好不容易有休息,也要参加上课、考试和业务学习,考护士执照、考护理师、考主管护师,等到什么证都到手自己也该退休了。不难得出结论,护士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过大,已成为影响护士队伍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

3.1.2职业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 第3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原北京朝阳医院护理部主任司曳对诮邮懿煞檬彼倒:"护士的细心有时对患者有决定性的作用。"护理工作是神圣的,但也存在特殊性和高风险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医院护理工作手册》一书,就归纳了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工作流程等相关内容。其中,仅护理工作制度就有109条。随着对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工作风险性相比一般群体明显增大。在日常护理中,一些技术性操作本身就带有一定风险性,加之护士自身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和患者条件的多样性,操作难度往往不尽相同。遇到患者或家属不理解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必要的争端和麻烦,甚至造成患者或家属的不满意引发护理纠纷。护理工作时时处处存在风险,这样的风险势必导致护士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增高,影响工作情绪。

3.1.3护理差错风险 护理差错事故是护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失控现象,是质量管理缺陷造成的。担心差错事故是护士的工作压力源之一[1]。护理工作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护理差错的发生。出现护理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护士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因素,有心理不稳定情绪因素,有防范意识和工作经验不足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医院床位的扩展、护理人员的紧缺和护理工作量的增加,有时人为地简化护理工作程序,使护理工作难免杜绝差错事故的发展等等。护士在实施医疗护理过程中,长时间处于一种"不能出错"的紧张状态。一旦发生差错,还会被领导和同事埋怨而受到处罚,经济上也要蒙受损失,从而心灰意冷,不同程度出现焦虑、抑郁等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3.1.4福利待遇及护患关系 由于社会对护士的认识不足,存在偏见,在医疗过程中,人们往往"重医疗,轻护理", 认为护士所作的一切是理所应该的,没有尊重,没有理解,没有重视,使得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尊重和认可,影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调查中有的护士坦言:"平时除了正常的白班、夜班,还要应付各种考试检查、频繁的技能操作培训,还要经常忍受患者或家属的蔑视,真是苦不堪言"。加之,称职评定、经济收入的不容乐观,造成护士不平衡心理状态。在工作中,护士不仅要面对患者,还要处理护士、医生等其他关系。长期以来的医尊护卑的观念依然存在。人们认为医生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是对的。然而却忽略了护理工作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现在由于各所医院的床位增加,患者的数量增多,医护人员资源的短缺,有的患者对医生的不满而不敢把气撒在医生头上,在护理工作中挑剔护士的小毛病而大动干戈,有的甚至在语言上大肆攻击和侮辱。近几年来,甚至出现了患者动手打伤医护人员的现象。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以及对护理工作的不支持和配合,让护士对工作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

3.1.5家庭因素 由于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环境下,工作量多,精神压力大,加之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躯体的不适应,导致失去心理平衡和没有充足时间、精力关心家人。护士上班工作往往是早出晚归每天下班回家总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一天的工作量,加上上班时的紧张工作情绪,使护士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感到十分的疲惫。现在大多数在家里都面临着四个老人,一个孩子需要去照顾,老人的身体健康,孩子的学习成长都需要去照顾,然而每当护士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面对家里的繁琐事情,又是难免会加重护士地心理压力。护士在工作和家庭协调中失去严重的平衡,使他们每天面临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工作,同时心里觉得对家人和孩子存在亏欠,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3.2减少影响护士心理健康因素的对策

3.2.1填补护理人力资源漏洞和缺口 国家卫生部1978年提出的病房护士与床位比例为0.4:1。从调查情况看,几所医院现大多数病区护士与床位比例达到卫生部规定要求,但仍有部分病区住院患者增多,导致病房床位增多,护士数量少的问题,不仅容易导致护士超负荷工作出现心理负担和压力,同时也可能使护士为患者实施的护理服务"缩水",对患者的医疗安全和康复带来隐患。医院应根据各科室的临床工作特点,合理地安排和调配各层次护理人员,增加护士编制,提高床位与护士比率。对于各所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急诊科、手术室、以及患者人数多,工作量大的科室更要提高床位与护士的比率,从而减轻护士工作量,使得护士有充足的时间,更好地照顾和护理患者,使其早日康复。同时,也可合理增加和完善护工的编制,使得护士与护工合理分工,减少护理工作量,减轻护士负担,提高工作效益。除此之外,医院领导者还应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坚持尊重人才,发展人才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尽量满足护理人员的各种需求,为在职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良好的环境,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以此鼓励护理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提升自豪感。

3.2.2提高护士福利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同样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现在很多医院都面临护士资源紧缺的现象,其中不乏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水平的护士,因为难受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而辞职改行,给医院正常的护理工作造成严重损失。除工作压力外,福利待遇底也是医院护士离职人数每年不断递增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医院管理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要充分认清护理人员在患者护理质量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护士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以提高护士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和积极性,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医院还应提高护士的其他各项福利待遇,如提高夜班及节假日值班的补贴;在产假、婚假、补休假等支持和批准,对护士子女的入托入学;住房问题;家庭问题等与护士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给予关心,竭尽所能帮助护士卸下思想包袱,解决实际困难。在工资待遇和奖金福利上,应根据护士的工作量合理分配、适当调整,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效益。

3.2.3重视护士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 护士心理健康的水平影响整体护理的质量,影响患者的康复。护理管理者要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充分考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及时发展护士的不良心理状态,给予充分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多开展有益的活动,制定科学的护理管理制度,使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使护士始终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同时,作为护理人员也应该学会自我减压。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性质,正确看待工作压力,把它当成自身成长进步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和助力器,以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加以对待工作,这样你将会别有一番体会和感悟。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练就过硬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最大限度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减轻心理的压力和负担,更加从容应对护士这一高风险岗位。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通过与家人一起旅游、购物等有效方式,想方设法给自己减压,这样,不仅能使自己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疲惫的身心得到恢复,还能增强家人的相互沟通和关爱,减轻来自家庭的牵挂和自责,使自己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发挥自身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争取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夏柳勤,柴惠红,朱明丽.护理人员离职原因及对策分析[J].护理杂志,2010,12(27) :1815-1817.

第6篇: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076-01

护士是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她们不但具有高尚的情操、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护士从事的护理工作,是一种需要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双重劳动,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高强度的压力,使护士的心理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从而易使护士对工作产生疲惫感,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现就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作以下探讨:

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工作环境压力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全面照顾的“人性化服务”,这种复杂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劳动。护士除了从事繁重的工作外,还要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脑力和体力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转状态,导致她们经常出现精力不足、头晕眼花、腰酸腿痛等亚健康状态,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1.2 紧急而繁重的工作性质

临床护理工作经常遇到急症、抢救、生离死别以及各种疾病的威胁,患者病情变化快,护士必须及时发现,并迅速做出反应。尤其是急诊室、ICU、CCU、新生儿病房,这些地方重症患者多,护理任务重,特别是中夜班,护士单独值班,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又要防止患者出现意外,使护士心理压力增加。

1.3 人际交往活动受到限制

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大部分护理人员需要频繁倒班。尤其是夜班,打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规律,给护士心理、生理功能、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1.4 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士每天在工作中和患者及其他医务人员接触,护理中最主要的关系是护士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如果护士之间、医护之间关系处理不好,就不能互相尊重和很好地合作。而护士与患者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导致护患冲突。护士即使被歪曲事实的患者责骂,也要保持冷静平和,理解患者的心情,甚至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使护士的心理受到伤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1.5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由于社会偏见,认为护士永远是医生的助手,患者的“高级保姆”,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尊重与承认。再加上职称评定、经济收入问题上的不尽合理,独尊医疗,不承认护士的价值,造成护士心理上的不平衡,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6 高风险的工作

担心差错事故是护士工作压力源之一。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直接在患者身上实施治疗与护理,如注射、给药,护理不当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护士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风险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护士产生疲惫感,对工作失去兴趣。

2 对策

2.1 国家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

卫生部门主管领导应注意护士工作的疲惫感对护理工作的不利影响,提供更多继续深造的机会,适当放宽护士的职称晋升条件,改善护士的生活待遇如福利、工资、住房、护理工作津贴、夜班补助等,加强社会支持,大力宣传和树立护理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对有突出贡献的护理人员进行奖励,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的良好风尚。

2.2 医院管理部门的制度支持

医院的主管领导应定期召开座谈会,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了解,形成合作友好的气氛,注意体谅护士工作的繁重及不规则性,合理调配人员,尽量减少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现象,减少轮班的压力,缩短工作时间,增加休息时间。给护士办理工作风险保险。

2.3 护士的自身调节

2.3.1 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2.3.2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调整好身心状态,才能更好地工作。

2.3.3 增强自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的调节和完善。

2.3.4 保持平和心境,有效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使自己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

2.3.5 经常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疏导精神紧张的状态,保持健康。

第7篇: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焦虑;抑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26-1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rent city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hypertension,high blood pressure for the city state of mind control as a reference. Methods: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500 hypertensive patients selected city health officers and 200 normal persons. Results: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SAS and SDS scores were 481±10.1 minutes and 40.5±8.5 min,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P

【Key words】hypertension;anxiety;depression;Mental Health

为了准确了解我市新时期发展形式下,高血压与情感障碍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能清楚认识,从而采取有力的措施,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对我市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明确焦虑抑郁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及其相关因素。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我市城乡15岁以上的自然人群。在每个城市或农村区域中,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或自然村),再整群抽取15岁以上在本社区常住3年以上的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时以户为单位进行逐人登记调查,小部分因故无法调查的对象,到相邻社区取相同人口及社会性质的对象补充。

1.2调查方法

我们按流行病学的要求,结合《心血管病流行学调查方法》,设计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选定调查范围及其对象,并组织专业人员对5余名调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经过训练合格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逐一地进行血压等相关检查及问卷调查。血压连续测量3次,每两次之间至少间隔30秒。取三次血压测量值的平均值为血压测量结果。对于继往诊断明确的高血压患者及我们在调查时筛查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对象进行进一步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SAS评分标准分≥40有焦虑症状,SDS评分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

1.3统计处理

调查表由有关人员有用Epidata3.0两次录入数据并核对,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描述,卡方检验。焦虑抑郁相关因素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所有结果以P

2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高血压患者500人,有效问卷500分,有效率100%,对照组200人,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100%。高血压组平均收缩压155.5±18.5mmHg,舒张压94.5+31.5mmHg。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0.51±13.5岁和59.9±14.5岁,男性所占总体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50.2%和51.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高血压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81±10.1分和40.5±8.5分,均显著高于(P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有资料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2009年大约有26.4%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6.5%,女性患病率为26.1%。发达国家高血压发病率逐渐趋于平衡,普遍保持在不低于20%的较高水平。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但增长较为迅速,如墨西哥、坦桑尼亚等国家高血压相关调查显示出了这种趋势嘲枷。我国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也显示了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前高血压已经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外研究嘲表明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危险因素,疾病负担第三位因素。根据WHO调查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高血压。高血压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外研究发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20%-40%且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国外有研究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情感障碍症状,发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与高血压发生率增高相关的结论。同时有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与高血压发生显著相关。一个长达6-7年的前瞻性调查也研究发现高分值的抑郁症状使产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一倍,抑郁症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在国内研究中,心理健康状况的不佳,常引起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导致高血压的发生。20世纪以来,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焦虑,紧张,抑郁,愤怒以及压抑情绪是原发性高血压的诱发因素,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高血压的发展和预后。国内研究认为情感障碍不但影响着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也影响着治疗与转归,消除高血压患者的负性情绪可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对原发性带来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通过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以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精神问题的发生,确保降压效果,预防原发性高血压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高血压与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是在我市范围内进行的大样本抽样调查。我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81±10.1分和40.5±8.5分,均显著高于(P

总之,高血压与情感障碍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解释两者之间的联系。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应把情感障碍的干预措施引用到高血压常规治疗中来。

参考文献

[1] 张培信.心身疾病与心身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第8篇: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范文

性心理是人类个体伴随性生理发育而出现的一系列与性有关的心理现象,对成长中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使男女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留下了明显的性别烙印。其主要内容包括性意识及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性情感、性兴趣及性兴奋等。

性意识是性心理的核心内容。在性生理的发育成熟过程中,青少年会逐渐领悟到两性差异和两性关系,并随之产生从未有过的特殊的心理体验,这种领悟和心理体验便是所谓的性意识,人的性意识在幼儿期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主要是认清自己或他人的性别,按照传统文化的要求学习男孩女孩不同的角色规范。如早在西周时期,对儿童就提出“子能食食,数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革,女丝。”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礼记・内则》)到了青春期,因生理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直接诱发青少年的自我性意识,意识到男女性别的含义,这是他们前所未有的体验。至此,性心理才真正开始发展、丰富和完善起来(青春期正是人生的受教育的中学阶段)。这些全新的体验即性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关注,对异性的向往和对两性关系的探究。

对自身的关注又表现在:第一,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可程度;第二,对自身形象的评价,即青春期男女对自身体貌特征变化的满意度。如有一位女生这样评价自己:“我实在太不幸了,长得很难看,我自己也感到难看,单眼皮,鼻子有点塌,方脸大嘴,牙齿还有些外凸,这幅模样还有人会喜欢我吗?我只有暗自饮泣,怨恨上帝太不公平,怨恨父母对不起我了。真希望有未来,我一定会夜夜祈祷,若来世再为女子,一定要生得万般美丽……”。对有些青少年来说,自身体象的烦恼会成为他们在性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负担。第三,对自身的困扰。对异性的向往表现为希望接触异性和同异往,这种向往最初的指向是弥散的,之后,当其指向为个别异性时,也就进入对异性的爱慕期。对两性关系的探究已经超出了纯净的性心理范畴,包含更多的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等因素,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

此外在这些正常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有部分中学生还会产生一些异常的性心理,如露阴癖、施虐癖与受虐癖、同性恋等性心理障碍。

二、性心理的产生

性心理是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而出现的心理变化,性生理是性心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生理变化。性生理发育成熟的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存在着性别差异,一般而言,女性性生理发育成熟的开始和结束年龄都要比男性早两年左右,女性10-18岁,其中10-13岁为性生理发育成熟的迅猛阶段,男性为12-20岁,其中12-15岁为性生理发育成熟的迅猛阶段。性生理发育成熟的标志是第一性征即性器官由原来的稚嫩状态发展成为成熟状态,成为只有生殖功能的成熟器官。并在其影响下,第二性征也产生相应的明显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使男女青少年的心理开始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与性相联系的变化,突出地体现在性意识的觉醒上,即开始意识到两性差异和两性关系,并出现性的心理体验。比如在刚步入青春期,女孩会因的发育而害羞、不安,之后她们又会逐渐地发现高耸是一种女性的美,会增加吸引力,于是不再藏起,反而走路时将胸高高挺起,特别是在有异性关注的情况下,她们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感。

三、影响性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过程。正如上文所说,性生理的发育有性别差异,同性之间又有早晚之别,这种发育的早熟和晚熟现象影响着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性发展和社会行为。对于男生而言,早熟有明显的好处。由于女生的发育比男生一般早一两年,而早熟的男生也比一般男生早一两年,这样他们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的心理体验上更为相似,因而有可能进行较好的交往。此外,早熟的男生也可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因而得到大一些的或晚熟的同伴的敬重,受到老师的青睐,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领导者,所有这些对初中男生的心理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对女生而言,早熟却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女生本身的发育就比男生早1-2年,早熟的女生比同性、同伴又提早1-2年,因而她们就面临着这些同伴尚未经历过的变化,会产生与同龄人不同步的感觉,从而使她们在心理上产生焦虑、紧张等消极体验。晚熟的情况又有不同,对于男生而言,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同龄男性的身体魅力,个子矮、力量小,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不被关注而处于被动和次要的地位。这与他们内心渴望被在他们眼里所谓的“大人”认可并视其为“大人”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并对他们形成不良影响,如自卑的产生,自我评价受伤害等,对于女生而言,晚熟却是一种优势,因为这使得她们同龄男性同步成熟,具有同等水平的性心理体验,这为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二)中学生的自我解释与社会解释。前边我们谈了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实现则是通过对性生理、性心理的自我解释与社会解释来实现的。比如,中学生的早熟、晚熟还是正常发育,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事实是它的确对中学生的性心理产生了影响,起作用的正是本人或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和看法,也就是说的自我解释和社会解释,换句话说在青春发育期,身体变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由于这些变化本身,更主要的是决定于中学生对这些变化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解释,决定于中学生对他人所做出的反应的解释,以及决定于中学生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常规所做出的解释。这两方面的解释主要集中在性情感、性兴趣、性冲动、性道德、性审美等方面。

比如对于性冲动问题,本能的生理冲动引起的心理紧张在今天已是普遍的常识。安娜・弗洛伊德认为:“性能量的涌现使本身十分强大,使它开始支配自我,因而用无意识的非道德性代替自我控制中心”。性冲动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明显的,这种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理冲动需要宣泄与限制其宣泄的社会规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性认知上的冲突。

第9篇: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中途分类】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32―02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开展,医疗护理模式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护士工作责任重大、工作繁重、压力大、地位低、人际关系紧张,高标准的要求已经影响并威胁着护士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日渐暴露,寻求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推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通过对护士心理压力产生因素的讨论,同时介绍一些让护士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环境因素

1.1..1物理环境因素 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各种仪器的噪音污染、高科技的监测技术带来的电离辐射、化学消毒的残留对人体的伤害。

1.1.2生物环境因素 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锐器伤也为病原菌的传播如乙肝甚至艾滋病等的传播提供途径,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也威胁着护士的健康。

1.2社会心理因素 护士常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面对疾病无能为力和患者的生离死别及他们的愤怒、恐惧和悲伤等,护士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护患和医患关系不协调等。工作无成就感、长期的紧张工作导致了心理疲劳,长期的压力导致身心疾病。

1.3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只有2家护理人力基本饱和,其余10家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护理人员缺编率为31.3%[1]。临床护士编制严重不足,一些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远远大于核定床位数,随意的加床导致护士不足。优质护理中的心理护理、健康护理、康复指导等深受患者的欢迎,但是要花费护士许多时间。工作超负荷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如护理质量下降、执行医嘱所用的时间减少、与其他工作人员协作时间减少等[2],护理人力资源不足使临床护士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产生紧张、压抑情绪,工作热情不高。

1.4护士工作压力大 临床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往往直接来源于护士的观察,这样就造成护士无论是体力的消耗还是精神上的高度紧张都会让护士身心疲惫。 国外有关护士工作应激的大量研究表明,责任重大、工作繁重、压力大、地位低、护患关系紧张等是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为了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投诉率,医院对护士的管理和要求也越趋严格,这更使护士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3]。

1.5 倒班模式的影响 倒班工作打乱了护士的生活规律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如睡眠问题、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其中睡眠问题对护理人员的认识能力和神经有着明显的影响,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出错率增加、记忆力下降等,这些负性因素不仅影响护理人员健康而且还构成安全隐患。同时也给家庭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影响夫妻感情、子女的教育等,造成家庭的危机。加大了护士的生活压力的同时也更增加了精神压力。

1.6 个人因素 目前大部分护士职业认同感较差,护士接受心理学知识培训不足,导致心理失衡,缺乏医学心理学常识,这直接导致了护士往往不能及时把握不同患者的心理,也不会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另外,护士的人格特征也是心理压力的重要变量。

2 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2.1 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护士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自己具有一颗宽容的心、乐观开朗、善于自我调节的人格特征。 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提高自我放松意识,学习在紧张环境中,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有效调节情绪,建立合理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对待学习、职称、职务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最佳的工作心态。

2.2 学会放松技术合理的释放压力 放松训练,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人在放松状态时,骨骼肌松弛,自主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处于低活动水平,有效的放松训练,对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是有效的。也可以选择合适的场所、合适的方式、合适的人进行宣泄减压,恢复心理平衡。或者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有效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

2.3 对心理压力改变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所遇到的事件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评估。认知评价不同,同样的压力产生的反应就会不同。护士可以换位思考,从他的知觉来看待事物,并将自己体会到的与之沟通。也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遇事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和思考问题,使自己保持一种宽容大度的心态,就能减轻或消除矛盾冲突引起的不良情绪。从而降低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4 学会利用各种支持系统 当护士受到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时要学会倾诉,倾诉不仅可以使护士内心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及时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宣泄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得到他们的安慰,以减轻内心的压力,不良情绪得到及时消除,减少自身疾病发生。创造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主动与家人进行心理沟通,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减轻其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其身心得到放松。

2.5 正确认识自我 做到自信、自立、自强 对自己的期望值要适中,既不要过分要求自己,也不要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学会自我鼓励和自我批评,以建立自信心,及时纠正不足。一个喜欢自己并且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受到别人欣赏和欢迎。提高自己的内控感,以及在护理实践中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成就感,也是保证护士心理健康的关键[4]。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即使遭遇到比较严重的生活事件,也不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

2.6 与人为善 广交朋友 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使自己有集体主义感,以利于满足自己爱与归属的需要;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项目,如:有氧运动、上网、户外郊游等,解除工作带来的疲乏感。与他人在一起,不仅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自己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与健康[5]。

3小结

我们通过了解各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不断的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使护士正确面对压力,应用一颗感恩和同理心,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积极适应和融入社会。掌握自我放松技巧,建立良好的心态,一方面有利于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护士的身心健康了,我们的医疗质量也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雪琴,陈玉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现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 (12):928-929.

[2] 华小芬.美国护士职业压力与护士短缺危机的最新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3,2(3):133-135.

[3] 汪涛.护士心理卫生状况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2002,15(1):50-51.

[4] 孙晓颖.国内外护士职业压力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6

[5]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110,254.

[6] 李小麟.精神科护理学.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51.

[7] 陈素文.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