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精选(九篇)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

第1篇: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技能;迁移;干扰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很多,如个体差异、运动项目的特点、动作的性质,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然而,研究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迁移与干扰规律,对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本文作者拟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运动技能形成的迁移和干扰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意见。

所谓运动技能的迁移,是指已经掌握了的某些运动技能,运用到学习某些新的、尚未掌握的运动技能中去,促进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譬如,先学会山羊的分腿腾越技术之后,就有利于促进纵箱分腿腾越技术掌握,掌握了单杠的前上技术之后,再学双杠的屈伸上就容易得多了;学会了双杠的前摆上之后,再学吊环的前摆上又会有良好的影响。又比如,掌握了打篮球的技术之后,再去学习打手球的技术也就不难了。这是因为这些动作的基本环节相同,在大脑皮层中原来已形成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本环节,即可为新的运动动力定型的基础,只需要补充一些附属环节的运动条件反射,新的运动动力定型就可以形成,这就是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俗话说:“以一贯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均具有技能迁移的意思。

所谓运动技能的干扰,指的是以前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对于学习新的技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妨碍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或者同时学习某几个动作时,彼此相互产生消极的影响,妨碍了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跳远的踏跳,要保持助跑过程中所获得的水平速度,所以踏跳时身体重心较高;而跳高的踏跳则要求把助跑的水平速度,迅速转变为垂直速度使身体向上腾起,因此踏跳时身体重心较低。由于跳远和跳高两者踏跳的要求绝然不同,所以,学生掌握跳远踏跳的正确技术以后,再去学习跳高踏跳的技术,往往容易产生身体重心过高的现-象,不容易正确掌握跳高屈膝送髋、由脚跟过渡到脚掌的跳技术,不会把助跑的水平速度迅速转化为垂直速度,这样,学习跳高技术就受到以前学习跳远技术时的干扰,妨碍了跳高技术的掌握。又如,在教单杠时如果先学会挂膝上的技术,而对于学习骑上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在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有些运动技能之间能相互迁移,而有些运动技能之间则会相互干扰呢?

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大脑皮层接受各种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指挥身体各部器官协调用力完成的。倘若大脑皮层经常受到外界一种固定的刺激,就会对这种固定的刺激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动力定型”。人体活动的动力定蛩,就是指熟练的技能,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知道,篮球技术和手球技术对人的刺激到反应的神经通路基本上是相同的,而条件反射泛化的原理告诉我们,相似的刺激可以引起类同的反应,这就是运动技能迁移的生理机制。不过,运动技能的迁移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某项运动的技术,牢固地建立了完成某项运动技术的暂时性的神经联系之后,对学习相类似的新技术才具有迁移的作用。比如,山羊的分腿腾越技术与纵箱的分腿腾越技术;单杠的前上技术与双杠的屈伸上技术,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因素,跳跃的技术和用力的方法基本相同,课堂的组织和教学的方法也大体一致,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大同小异,因此,它们之间技能的迁移价值就较大。但是,如果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技能,它们之间除了有共同的因素之外,对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具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它们之间就可能产生相互干扰,如前面所说的跳远的踏跳和跳高的踏跳,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为了促进运动技能的迁移,防止相互干扰,根据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各项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了解各项教材之间的共同因素和不同要求,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与课堂教学的内容顺序,不要把会相互干扰的教材安排在一起,将它们间隔开来,使学生学习后一项教材能够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习时错误动作出现得少一些。反之,可把技能相互迁移价值较大的教材安排在一起,并注意诱导学生在学习后一项新教材时,能够把已经掌握了的运动技能,运用到新教材技能的学习上来,实现运动技能的迁移。

第2篇: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

摘要:新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的过程在不断地进行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围绕“健康第一”思想组织教学,但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问题目前存在不少的讨论与争议。文章指出在体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今后培养运动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运动技能;体育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课程改革也全面开展起来,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无论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还是在各类示范课、观摩课中时刻都能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但是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有些体育教师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理解不全面、甚至曲解了“健康第一”的含义并忽略了体育运动本身的重要特点和作用从而走入了一些误区。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来看,笔者发现如今的课气氛活了、内容也新颖了,但是却忽视了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使得有些体育课缺少必要的运动负荷,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和体育的功能。更有些课在教学过程中矫枉过正,使得体育课成为纯娱乐性、兴趣性的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甚至更有些人在当今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欣赏叫绝,甚至极力推广,若此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抑制,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会失去课程改革真正的功效和意义。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新课改下的运动技能教学界定

虽然《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丰富了体育课的功能但却从未否定运动技能的教学,并且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且专门设立了“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而且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都做了具体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和文化课有着本质的不同,体育与健康课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其实体育新课改想要淡化的是体育课教学的竞技化而不是竞技运动本身,我们不能将体育课按照竞技运动训练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一些竞技项目进行合理改造,例如:简化技术动作,从生活实际入手,使一些竞技项目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

由此可见,体育新课改不是全面否定原来的“三基”,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用新“三基”来充实、丰富和完善原来的“三基”。

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在重视竞技运动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事实上,这些非竞技运动项目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这些运动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为这些非竞技项目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要使非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有内容,教法新颖,组织得力,需要体育教师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二、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重要性

运动技能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教学的主干领域,它最能体现体育课的性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如果缺少运动技能学习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领域必将成无源之水,从而失去体育课程的特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运动技能的重要性。

1.运动技能为实现五大目标提供基本保障

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是体育新课改设定的五大目标。以往的体育课教学总是过分追求运动的强度和密度,成绩考核也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用运动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而目前的新课改,课程的设计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高地强调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这三个目标的地位,必将体育课带入一个误区。更有一些教师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进行放羊式教学。

虽然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五大目标,但是学习运动技能始终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主要目的。一切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以运动技能的形成为载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更不能因为一些竞技运动项目比较枯燥学生不喜欢就不教。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在兼顾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关注。

2.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必要条件

终身体育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它的形成是以运动技能的形成为基础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才有可能形成参与运动的兴趣,也才有可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才有可能执行。哪怕进行徒手练习也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知道做什么运动可以提高灵敏素质,做什么运动可以加强上肢力量等。缺乏运动技能的运动就如缺乏地基的高层建筑,必将不可能实现。所以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这是实现终身体育的有力保障。

3.运动技能教学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

运动技能的教学不能单纯地“为运动技能而教,为运动技能而学”;在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将运动技能的教学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新体育课程强调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教师如何结合新课改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1.更新观念,全面理解新课改精神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针对新课改下的运动技能教学,作为体育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组织形式要新颖。运动技能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适宜的运动量,也就是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运动量,使学生的运动技能都有所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总结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教学新模式并最终达到“健康第一”的目标。

2.运动技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运动技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各阶段应该有所区别。例如:初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而高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最终目标是“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和“增强运用运动技能的能力”。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好每个教材教学计划和设计合理的教学进度,使各教材的教学内容形成循序渐进逐步递进的模式,使各单元相匹配,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3.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保持和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性兴趣,使之成为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主要动机源。随着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不断积累和健康价值观的逐步形成,那些有利于终身体育发展和身体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体育学科兴趣,才会慢慢的形成。实践证明,运动技能的提高是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第一要素,同时运动技能的提高也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挑战自我、展示自我、交流结友的前提和条件。如果体育课缺少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提高,体育课也只能是浮浅的趣味体育活动。从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角度考虑,如果现在的体育课不教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学生就无从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不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而也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

4.丰富教学内容,教法灵活多样

(1)技术教学简易化。过去的体育课教学完全忽略了教学对象个体差异,而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并不过分强调技术的细节,而是要突出“技术要点”,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效果,培养终身意识。

(2)教学内容实用化、个性化。新体育课程强调发展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要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吻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往的体育课教学,在项目的选择上,多而滥,而且大部分不太实用。特别是枯燥的田径项目,既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也不明显。试想,没有人会在追小偷时,先要做好蹲踞式起跑,然后再追的。因此,这种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可以作为选修内容,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3)教学方法要趣味化。运动技能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而学生们正处在活泼好动、充满激情、兴趣转移快的青春时代,作为体育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搞好运动技能教学,是值得每个体育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运动技能的教学要向趣味化、多样化发展,让运动基本技术的学习与体育游戏有机地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4)技术教学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每一种新学的科学知识,都是在前面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而以前学过的知识,又是通过以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运动技术的形成,只有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技术以后,才能再去学习更深层次的技术,从而有效完成递进交接。如果教学开始时就教学生既难又复杂的动作,学生不仅一时学不会,还会遏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技术教学就会陷入困境。运动技能是一个持续不断而且需要终身追求的漫长历程,而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欲望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是成功走完这一漫长历程的关键因素。

5.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

第3篇: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运的 技能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54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所谓身体练习是指不同于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各种活动,而是具有一定规范的动作技能。作为手段,这些技能是实现健康目标的主要载体,离开了技能,体育教学就失去了目标实现的基础,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可见,体育技能的教学在体育新课程中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之一。

一、在新课标理念下,体育技能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体育运动技能提升的教学内涵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在于能掌握技能、发展体能,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仅学习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是将运动技能教学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中学体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技能教学观念,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是学习基本的运动技术,还需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生存方式和做人准则;掌握技能本身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手段和载体,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才是技能学习的终极目标和根本追求。体育教学中的每一种技能都隐含着自身特有的教育人、发展人的功能,同一技能在不同的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下也会有不同的教育价值。想要实现技能教学的价值,就必须提升技能教学的内涵。从全方位视角来认识与把握其教育的价值。

(二)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生活条件的差异也造成了兴趣、爱好、需求的不同。教师选择统一的运动技能教学标准是不合理的,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学生个体差异,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技能教学中体现差异性和选择性。此外,中学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训练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不能完全照搬训练运动员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将运动技能分为“基础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两个层面,所谓“基础运动技能”,即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和发展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性运动能力。

比如:跑、跳、掷及攀爬等技能。中学的运动技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水平,使运动技能教学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和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其难度、复杂程度以及竞技水平。因此,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技能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培养生存能力的过程。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重要在于感受,而非单纯的体育知识与技巧的掌握。如果把学生仅是看成是接受知识与技巧的载体,而不是把学生作为感受主体对待,就不会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不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产生的诱因是什么。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必然产生对引起他们体验生命活动的忽略,使教师不能把自认为设计好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现状密切联系,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地理解体育教学的意义,影响个体积极性、自主性的有效发挥。

二、在新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一)动态生成的技能教学方案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中,师生共同面对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学生真正能体验到理智探险的愉悦,也能毫无顾忌地批判与存疑。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教学目标能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课堂也就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能够充分的张扬和获取。技能学习的教育价值,并不是技能本身固有的,可预先测量的,而是生成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教案改变以往静态封闭的模式,注重其开放性和动态性。因此,教学方案必须要从以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使教案能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动态方案,给学生的即兴创造和师生互动留有空间,真正把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渗透在体育教师的教案中。

(二)开发和拓展体育技能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必须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运动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和实用化。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的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充分发展。体育教学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改造、建设和更新这些运动项目,充实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丰富多样的体育与生活技能作为体育课程资源中的素材性资源。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充分地利用,挖掘技能教学中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教育价值,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索,从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成为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人的发展目标

(三)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评价教学机制

第4篇: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高职体育教学 体育教改 优质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贾娟(1982- ),女,安徽泗县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4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它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教学领域受新技术手段的影响日益深刻。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今,高职体育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多媒体运用的时机、方式,以期对高职体育教改起到推动作用,甚或催生新的教改思路。高职体育教学在多媒体的参与中,从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的容量与教学节奏的提高等方面,呈现了高效、准确、兴趣浓厚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从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多媒体运用的情况来看,主要受限制于学校硬件设施与体育教学内容,只能立足于现实客观条件相对性创新运用。

(一)标准性或高水平示范性体育教学运用

由于高职学校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方向与擅长的项目不同,因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网络视频或精品优质教学视频等辅地开展教学,是当前较为通用的做法之一。其一,专业技术动作标准性教学运用。高职体育教学项目的时代化改变,也是教改的内容之一。相对一些相对时尚或全新的教学内容,高职体育教师未必能真正达到相关技术的理论要求完成示范动作,或者即使完成了也没有实现其动作的美感或要求的造型幅度等,因而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专业人员的相关动作示范,再结合教师的指导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瑜伽、健美操等动作示范,相对那些年龄稍大或身材较胖的男教师而言,采用多媒体示范教学是较为节约高效的选择。其二,高难度技术动作示范性教学运用。体育的美感与体育项目的难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在瑜伽、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学习中,高难度技术动作的编导与完成,直接展示着教师的研发与教学水平。由于各个教师的自身条件不同,其在教学示范中的效果也不同,甚至一些老教师根本不能完成示范,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完成既定内容的教学,也能通过高难度示范动作的反复播放,达成对学生教学强化的效果。

(二)体育理论教学运用

针对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学校或体育院系也可以采取讲座或上大课的形式,集中多个班级或院系的学生,在安装多媒体设施的大教室里上课,只需要相关主持教师播放多媒体或根据多媒体课件做讲解即可。这种多媒体运用形式,主要是发挥某些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并节约其他的师资资源,为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研究创设空间。一是体育发展理论知识教学运用。由于体育教学内容多以实践活动性内容为主,相关的体育发展理论知识教学尽管很必要,却需要相对地压缩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容纳更多的知识,也能在相对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学生,把多媒体教学的声、像、图等直观性充分发挥出来,既可以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也可以在高节奏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二是体育技术分析教学运用。虽然高职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专业体育院校或其他方式学习培训的,但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相对体育科学的发展而言相对较为浅显,一般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技术技能与终身体育意识为主。因而针对那些体育技术分析性教学,教师直接采用多媒体技术做深入浅出的教学,显然对其教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针对游泳运动员的身体比例、肌肉力量等参数对比,采用多媒体技术就能相对避免各种参数的枯燥性而展现为菲尔普斯或孙杨的直观性,让学生在掌握各种动作要领的同时,也对游泳的技术技能有着科学的了解。

二、多媒体运用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根据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与高职体育教改的实际,多媒体运用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之间存在着手段性、方法性与辅的关系。

(一)教学技术提升性

首先,教师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提升。作为高职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体育器材及其现代化辅助设施的运用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技术也要掌握。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验教学课件的制作、视频的编辑、音乐的选用、个人教学视频或示范视频的录制等,都需要根据高职体育教学的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且能根据学校、体育院系与个人的教学计划做出创造性的运用。如室内体操教学的运用、理论课教学的运用以及对其他教师或专家的优质教学视频的运用等。其次,教师体育教学技术本身的提升。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是相对作为补充性的教学手段出现,即主要以体育教师的示范性实践教学活动为主。因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体育教改中就会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用。一般有两类应用:第一类是辅的,即在帮助教师完成动作的示范或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便不再运用,或者在课堂教学中以非常短的时间多次运用等。第二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如上面讲到的整堂课都是依靠多媒体来完成,其直接作用就是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手段。

(二)教学视野开阔性

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也实现了网络化与远程运用化,无论对于教师或学生,都在立足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开阔教学与学习视野。其一,专业性知识视野开阔。由于多媒体教学内容相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超大容量性,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相关技术技能动作的示范教学,都会以较为专业、精准、规范的动作影像或技术分析来展示。这种教学方式,超越了教师本身限制性的教学,让其在学习的方式与学习内容、视野上得到了全面地开阔。其二,教学技术视野开阔性。这种技术视野,有多媒体相关器材与设施运用技术、多媒体软件技术开发与运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多媒体内容播放技术、多媒体视频录制技术等,学生在接受多媒体制作的成果性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地向学生简介一下多媒体其他相关技术,使学生对各种教学运用的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会自己运用这些技术开展自学。

三、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在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改的形势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也在多媒体越来越多的应用中展开,其对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绩效的提高等,都具有现代化技术运用的推动意义。

(一)精品教学视频重复运用

多媒体教学中最常见的应用方式,就是体育教师直接采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一致的精品教学视频资源。如教师根据篮球教学内容,播放国际或国内较高水平的专业球队教练教学的训练视频,如关于无球队员的跑动训练教学视频,学生则会在这种专业性强且具有良好战绩的教练教学中,收获更多更专业的技术技能知识。第一,精品教学视频体育课堂教学实践重复运用。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质的精品教学视频,高职体育教师的采用对其教学本身,及通过视频运用与开课教师的超越空间性时间流,既能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也能对相关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技术的教育和创新有所启发。如教学内容中重难点的创新处理方法;如在开展前滚翻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滚翻前,能准确地把握时间与距离,不至于用头或颈部着地造成伤害等。通过那些体操运动员或其他优秀者的示范,让学生能清晰地掌握动作的细节,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既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启发与指导,也能对教师的教学重难点突破制造实践性的切入口。第二,精品教学视频的校本教科研重复运用。高职体育教学精品视频,是最佳的教科研原始资料之一,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运用中与教科研的探讨中,通过不断地观摩与学习,去挖掘其中的优秀元素,以及其中存在的瑕疵甚至缺陷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个性化地运用或避免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素材的积累,相关的教科研资料也就越全面,为高职体育教学的创新积累了最珍贵的原始教学资料。

(二)加强高职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相对于教师教学示范,多媒体的示范更具有兴趣性、趣味性,尤其是视频中的教练或示范者,都具有形体美好的引领性,多媒体声、色、形、像、图并茂的立体化特点,无论是知识的讲解,还是具体动作的动漫或真人视频演示等,都呈现了直观与形象的教学内容。首先,体育教学项目内容动作示范直观性。运用多媒体的高职体育教学,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演示各种动作:一种是动漫形式的演示,即教师运用FLASH或动漫制作方式,让虚拟人物等来示范体育教学需要完成的动作;第二种是真人视频录制与播放演示需要教学的动作。演示方式的选择,既要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喜好,也要结合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其次,正确与错误体育项目技术掌握对比形象性。体育作为一种技术技能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由于学习时所处的位置,或对教师教学语言的理解有出入,总会出现各种细节出入性的差别。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中,也会因为视角等不同造成学生相关体育知识信息接收的差异。因而,教师在学生的练习巩固环节,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如录制学生练习时的视频,根据学生的学习播放规范精确的动作视频等,让学生在各种对比中来发现自己动作掌握的对错,并根据教师与视频展示的动作或要求去改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显然在动作的正确示范与动作要领的讲解上,减少了教师的口舌,实现了学生兴趣性引导的自觉学习。

四、结语

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展开。既有步步踏实的教改尝试,也有发达地区学校间的大胆创新,如在同时段教学中不同学校学生的远程或网络视频互动交流,包括同一教师不同学校学生远程或网络视频教学互动交流,与不同教师不同学生远程或网络视频教学互动交流。总之,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参与,展现了其高科技性、学生学习经历接近并切身感受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创新性、远程合作性等,为高职体育教学与教改的开展,创设了更为高速、便捷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黄晓红,周军华.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出发点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0(2).

[2]倪隽.多媒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性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4).

第5篇: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小学生很难掌握,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不仅可以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照搬竞技运动项目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域”。对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造与转化,使其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竞技素材教材化。同时,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一个崭新的理念。理念一:健康第一,使每位学生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都达到最佳,通过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不仅要求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将落脚点归为健康,认为健康才是个体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理念二: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胆改革传统项目,将部分陈旧的,及一些过分强调标准技术动作而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内容删除。在吸收旧教材精华的同时,及时引入各种新兴的运动项目,精选一些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及树立“健康第一”观的内容。强调传授具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与社会需求较远的繁、难、杂内容。学校与地区可以根据本学校与地区的优势,建立校本教材与地区教材。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三、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1.竞技体育运动的特点

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1)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2)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3)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4)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5)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2.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小学体育当中小学生抱着大篮球投高篮筐,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小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国外在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教材化方面给了很好的启示。例如,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了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日本在“快乐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广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半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小学体育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策略

余仲平、曹玉梅在《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思考》中这样表述,竞技体育教材化:(1)向游戏方向教材化;(2)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3)向文化方向教材化;(4)向综合化方向教材化;(5)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 技术, 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发展;(6)向趣味化方面的教材化;(7)向简化方向教材化;(8)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刘卫中在《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几点思考》中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材化改造中,首先要紧紧围绕体育教材的健身性、文化性、基础性、科学性、趣味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选编原则。从体质健康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视角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体育教材的挖掘与建设。对一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项目要进行改造,具体的改造的方法,可以用简化、变形,游戏化、生活化等多种途径进行。樊炳有、梅建峰在《对竞技运动教材化有关问题的探讨》提出对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材化改造要向动作教育方向教材化,要素化、淡化竞争的因素,追求动作的合理性和美感;向游戏方向教材化;向理性方向教材化,追求“懂与会的结合”,其方法主要是挖掘运动背后的原理和知识,并将其“编织”具有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向文化方向教材化,理解运动的文化背景,突出文化的情调和氛围;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使运动更贴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这种教材既突出了运动的实用性价值,又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向简化方向教材;向变形方向教材化,把几种运动进行重新组合,在器材和规则上进行大胆的改造,成为一种“似是而非”的新运动项目;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化。

四、小结

小学体育竞技运动教材化,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对竞技运动要简化技术结构,降低运动难度,使其既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身心负担;调整场地、器械的规格,修改竞技竞赛规则,使其能适应广大小学生的实际,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价值阈内,满足学生健康需要。应遵循完善人体和增强体质的原则、学生可接受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渐进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杰凯.论“轻体育”与竞技运动项目“软式化”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

第6篇: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 主导地位

一、前言

体育课堂上的运动技能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以后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一部分认为,运动技术不应该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教学重点,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上来,在小学让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在高中阶段形成一两项的运动特长。所以,运动技术的教学被人们谈忘。从而使大多体育老师以为,运动技术教学已经不是体育课堂的核心。但运动技术依然是体育课堂的核心。而且,体育课离不开运动技术的教学,如果离开运动技术教学,那体育课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体育课。也失去了体育课的本质。我认为,既然是新课程标准在提倡运动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运动技术的教学,技术教学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形成特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才能真正产生兴趣,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二、运动技术

1.运动技能目标在新课标中的主导地位

身体健康、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技能目标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大目标,但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几种目标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而实际的教学告诉我们: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相反,课堂上交给学生适当的体育运动技能更能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快乐;有目的、有计划的适当强化运动技能更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2.运动技能目标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目标的基础

终身体育习惯与运动技能一样都是自动化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运动技能是人们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利用也可以不利用,若不利用它,就不具备实践的意义与价值;而终身体育习惯已经转化为一种“完成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一种惯性,一种良好的习惯。如不去完成这种动作,长期形成的习惯会让我们健康的身体产生不良的反应。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运动技能是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基础,因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终身体育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才有可能长期坚持锻炼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的长远目标。所以运动技能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必要基础这一结论是毋庸质疑的,体育课上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运动技能更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信念。

3.运动技能目标是实现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桥梁

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的能力,都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运动技能目标。因为,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良好的身体素质,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一种激励,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某种本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意义。以昂扬的斗志、顽强的体育精神来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运动技能这一“载体”产生身心各方面收效的基础上,才能具有良好的体验。也更能促动新的需要与动机产生。如此良性的循环,运动参与和终身体育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另外,体育新课程中对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单纯的运动技能,还包括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体育新课程中对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设置是最基础的,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的;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突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因此,作为体育老师,更应该义不容辞的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成一定的运动技能的训练。

三、运动技能

1.制定多元化的目标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技术规范来确定技能学习的目标,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动基础如何,都必须掌握规格较高的运动技术为目标,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而丧失学习信心或者因缺乏特长发挥机会而丧失兴趣。因此新课程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一位学生的技能水平在达到一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在自己的特长上有所发展。如根据自己的喜爱,在运动项目上侧重于对裁判、教练、组织比赛、队员、评论、欣赏等方面的选择。

2.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纲要》中没有对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做出严格规定,也没有具体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这实际上对老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另一方面为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设置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要精选教学内容,应将那些具有广泛迁移性和对终身体育学习有深刻影响的基本运动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收获最大教学效果。比如,根据小学生爱跑跑跳跳,打打闹闹,喜欢翻滚玩耍的身心特点,要把简单的走、跑、跳、投、滚翻、攀爬、对抗与角力的内容列为必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要把简单的基本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作为必学内容;根据小学生喜欢玩手中东西的天性,要把小篮球简单的拍球、投篮、运球动作作为必学的内容。

第7篇: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

1 《课程标准》下正确认识和定位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必修课程,只要人类从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运动技能教学就必然存在于体育教学之中,可以说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课程标准》的性质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础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在领域目标中提出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不应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不强求技术动作细化和统一化。以上说明新课程不是不要运动技能,而是给运动技能的传授以更大的空间和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首先,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其次,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前提;再者,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是更好地实现其它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对待运动技能的学习上,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它对实现其它课程目标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克服以往的技能教学的:“繁、难、严”,要把技能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把运动技能教学过程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上。

2 《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的教学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确实有很多“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之说,要实现更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过去,对运动技能传授方法有的是蜻蜓点水、有的是低级重复,如侧向滑步推铅球可以说是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运动技能的教学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学得不积极、老师也不愿意教,还有其他一些运动项目也是如此。当然这里面除了教材内容的选择及安排有些问题,我们老师的教学中也有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盲目,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尽量多地给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讲解时间,教师的指导有时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同水平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不同年级来实现。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性质。

3 《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教学的策略

3.1注重基础性的运动技能教学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关键,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打好运动技能基础。

3.2运动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这种阶段特征的存在决定了我们必须打破以往按年级来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做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来选择运动技能教学的范围和方法。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考虑和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并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认真研究、组织教材,运动技能的教学一定会富有成效、生动活泼、受学生喜爱。其实,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让受过正常体育教育的学生无论其天分如何,都有着参与体育活动、发展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适当技能的机会,并且身心健全和健康快乐。因此,运动技能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3.3运动技能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体育学科的多功能性决定了体育除了具有健身的价值外,还具有其它许多价值,其中包括参加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价值。这是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的技能教学只有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体育课程要积极挑起重担,尽可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运动技能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并注意教授学生走向社会后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及个人交往时所需要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贴近社会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4 《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4.1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实践发现,没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是不会受到学生喜欢的。切合学生实际的、适宜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以目标为诱导,让学生达到目标的过程同时变成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必须说明的是: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能力和水平,过高或过低既不利于运动技能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4.2遵循运动技能教学规律

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多年来,我们一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体、从分解到完整的规律来设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但是在落实到一个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个项目的特点来确定其应该遵循的规律,否则,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运动技能教学是有规律可遵的。那么,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必须要从简单的动作和从分解教学开始呢?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可以从较“复杂”的动作和完整教学开始呢?这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项目特点上去把握,因此,运动技能教学规律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运动技能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4.3制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单元计划

运动技能教学为什么要涉及到单元计划?因为在体育的各类教材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单元名称一般为“跳远”、“单杠”、“篮球”等,单元的顺序基本上也是按运动技术的传授顺序来设计的。由此可见,单元的本意是指“某个运动项目技术教学和过程组成的教学板块”(毛振明),而课则是组成这个“教学板块”的有机部分,某节课的运动技能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只有根据它在单元中的位置才能进行评价。比如,只有知道某节课是否是新授课后,才能对教师是否讲多了或运动密度、负荷量大小是否合适作出评价;也只有知道学生的运动技能达到的程度,才能对教师采用的教法是否合理作出判断等等。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单元时,要特别注意通过对运动技能教学顺序和技巧的把握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讲:

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确定每个年级段的学年(学期)教学内容和数量(教学内容不宜过多,以确保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编排教材的单元顺序和大小。

把一项运动技术单元化的最大优点是便于运动项目的教材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就会提高。为了避免以往体育教学单元的重复,必须合理地安排每个教材的教学时数,要有大单元(10学时左右)、中小单元(3-5学时)和超小单元(1学时,甚至是融合在课中)的概念。对体育教学单元过程标准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运动技能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质量进行研究。因此,应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合理确定单元的规模,单元间相互匹配、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各类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也就造成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运动技能的情况。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你讲我听、你做我看、机械模仿的过程,而是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地体验、感悟教材,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师生交往频繁,生生交往复杂,物理空间多变。教师的教学安排不再受制于课前的精心策划,而是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在这样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有了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将得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生命发展成为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雁飞.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看待运动技能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5(4).

第8篇: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动作示范技能;体育教学技能;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23-03

一、动作示范技能概念解析

体育教学技能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成某种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掌握运动技能以外,还要掌握动作示范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直观教学技能。据此,把动作示范技能理解为:“体育教师以具体动作为范例,把内在运动技能准确、适时、适度、适宜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的直接观察,了解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方法以及时空关系等,使学生对技术动作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顺利完成动作教学的能力。”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为例,体育教师通过对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正确技术动作示范,同时对该动作示范的目的、面、时间、节奏、距离、位置、次数、效果等要素的预设与运用,从而使学生通过观看示范动作,获得对原地单手投篮的身体姿势、用力顺序、瞄准点、球飞行的抛物线、球的旋转、球出手后的身体姿势等一系列感性认识,在学生大脑内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体育教师的这种在动作示范过程中表现出来对动作示范的预设与运用的能力称为动作示范技能。

动作示范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教学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是把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需求与教师教授运动技能的供给通过体育教学的形式联系起来的桥梁(图1)。

影响体育教师动作示范技能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也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难以想象不会踢毽球的人如何教会别人踢毽球,甚至扣杀和战术。不会游泳的人如何教会别人换气与游泳,甚至打水球与救生。第二,动作示范技能的设计与表达能力,动作技能的设计能力体现在如何将自己已具备的运动技能转化为动作示范这种教学行为。这一点涉及到体育教学原则遵循、教学法的运用、要领口诀的编制、示范要求的遵守等内容。第三,对体育教学所需要的解剖、生理、教育、心理、教学、体育课程论和各运动项目教学法等等理论基础掌握程度成正相关。从现象看是体育教师的示范技能的高低,其本质是示范技能下众多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好比手艺人不缺乏,但是能说明手艺背后原因、原理,甚至建立该手艺的理论体系者却寥寥无几,这也许是体育教师与手艺人的区别吧。第四,与动作示范技能专门学习与训练成正相关,包括训练、研讨等一系列专业的培训与引导,理论的建立、专门教材的开发、资金与时间的投入是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技能提高的保障。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技能不是掌握了运动技能就能够自动获得,而是要在体育教学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实践、不断总结、完善、发展、沉淀的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实践过程。

二、缺乏动作示范技能表现出的问题

1.不敢做动作示范

体育教师未能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具备一专,但是未能做到宽基础和多能;由于教学技能的“高原期现象”,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自觉教学技能已经能够满足现实的教学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的再学习与体育教学技能训练不足,都是导致不敢做示范动作的原因。如:新教师因害怕出丑而不敢在学生面前示范;具备篮球技能的教师不示范体操动作、具备武术技能的教师不示范排球动作,具备乒乓球技能的教师不示范游泳动作等。

2.忽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动作示范

泛化阶段有的教师一开始就分解示范,过度强调细节;分化阶段有的教师不示范,使学生没有正确技术动作的参照与对比;动力定型阶段有的教师动作示范质量不高,使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质量不高。

3.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动作示范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教学特点缺乏了解和认识,而做不适度、不适宜的动作示范。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是形象思维、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针对小学生有的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动作技术,过分强调动作技术的细节,技术动作示范少、示范难。中学生好表现,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小学生长,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发展的时期,是速度、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针对中学生有的教师仍然讲解过多,动作示范少。大学生沉稳,喜欢讲究方式方法,是逻辑思维、力量发展的敏感期,针对大学生,有的教师个别纠正动作示范少、对比示范少。

4.忽视示范教学要求的动作示范

对示范目的、位置、距离、时机、次数等把握不准,而做不合适的动作示范。有的教师示范没有明确的目的,示范没有结合教材、学生的需求;有的教师示范位置离学生过近,两排学生把教师夹在中间,既不利于教师做示范,也不利于学生观察示范;有的教师从始至终都没做所学动作的完整示范,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有的教师采用圆圈队形,自己在中间做示范,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到的示范面各不相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示范的效果;有的教师集体示范次数过多,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少,违背精讲多练的体育教学原则。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动作示范

1.依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示范

泛化阶段表现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条件反射联系不稳定,往往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练习者主要是通过视觉观察并进行模仿练习为主。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示范这种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动作的形态、方向、运动过程形成初步的视觉表象,实践证明此阶段运用示范教学最有效。例如:在跳箱教学中,学生往往害怕跳箱的高度而裹足不前,教师轻松、优美的示范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并且教师示范关键应放在踏跳和推手的重点问题上,至于伸直腿和绷脚尖等细节问题,先不急于考虑。

分化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日趋完善和精确,紧张程度有所减少,动作之间的干扰减少,多余动作趋向消除,动作的准确性提高。此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正确技术的视觉表象,可采用正误对比示范,或者某一关键技术的重点示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正确技术的运动感觉,体会重点技术环节的技术要领,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概念逐渐趋于清晰、准确。仍以跳箱教学为例,此阶段,学生敢跳敢过,而且兴趣较浓,有时还争先恐后,教师对于在掌握推手顶肩关键技术好的学生,应及时的给予正反馈,说出推手顶肩形成第二腾空的正确的用力,对于空中身体姿态的控制,稳健落地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于未能很好掌握推手顶肩关键技术的学生,教师首先应细心观察,看看究竟是练习量不够、认识不到位、还是支撑手太靠前推不起来、支撑手太靠后没时间推?通过观察,待找出症结,拟好纠正措施后,再打断学生练习,应先肯定其好的部分,再进行个别的分析与强化正确技术动作示范,效果较好。

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可在“低意识控制”下完成动作技能,此阶段教师应主要进行细节的示范,强调动作的质量,着重引导学生在技术理论方面进行探讨,加深对动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学习。这时的跳箱示范应在空中姿态、第二腾空后的展体、稳健的落地等细节与完成动作的质量上结合挂图、录像等完美示范,以提高要求与动作质量。

2.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育学习特点做动作示范

学生对教师示范所做出的反应是根据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性别、运动能力的不同有所差异。中小学生,应多完整少分解,多领做少讲解,多正确动作示范、少错误动作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上要注意控制其速度、难度。有的年轻教师初次动作示范幅度过大,有的甚至抱着露一手的心态示范,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示范双杠的完整套路时,如果支撑摆动幅度过大,后摆接近倒立,容易使学生“望师心叹”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分散了学生观察完整套路的示范。

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育学习特点做动作示范,符合学生的能力与心理特点,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出发点。新授课的动作示范,幅度不宜过大,以能完成动作、正确体现动作结构为准。随着学生对动作的不断掌握,技术水平的提高,再逐渐加大示范的幅度,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3.依据示范要求做动作示范

(1)示范目的明确。教师每次设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步骤以及学生的情况,确定示范的内容和示范的方式方法。以建立完整动作概念为目的时,需要运用完整示范,如:新授教材和初教动作时,以掌握技术动作的某一环节为目的时,可采用分解示范;以纠正错误动作为目的时,正误对照示范较理想。

(2)示范优美。教师的示范动作首先应正确,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良好的运动形象,在此基础上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运动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这是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学习欲望。例如,跳山羊教学中,教师以优美的助跑、轻松的跳过山羊、稳健的落地会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3)示范方位正确。动作示范要使全体同学看清,需要组织合适的队形并创造观看示范适宜的条件。纵队前示范,矮个学生应站队伍前;行进间示范,教师应面向学生示范;若学生队伍成圆形,教师应与学生并排站;为了显示腿部后蹬、身体前后屈、前后摆腿与踢腿等,选择侧面示范;为了便于学生观察与记忆方位、路线和比较复杂的动作,如武术、体操、艺术体操等,用背面示范;简单的动作,如广播操教学及简单的徒手操,用镜面示范;大器械运动项目,如体操的大回环等,学生的观察距离应远一些,反之,则近一些。另外,教师应让学生背向风沙与阳光观看示范及练习。

4.动作示范与其他教学技能相结合

动作示范与其他教学技能相结合,就是要发挥各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把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条件反射的形成与发展。示范与讲解配合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要先示范、多示范、后讲解、少讲解;难度小,平时常练习的动作,如跑、压腿、扩胸振臂运动等,可先练习,再根据普遍问题集体提示与示范;一闪而过、复杂的动作,如跨栏的过栏技术、蛙泳的蹬腿技术,可以把示范与图解、影视画面相结合,以利于帮助学生观察动作技术细节、掌握要点并且把各技术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提高示范效果。示范前先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示范,增强观看示范的目的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动作技术。

四、提高动作示范技能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动作示范技能概念、缺乏动作示范技能表现出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动作示范等问题的解读,来探讨提高动作示范技能的有效途径。动作示范技能不是掌握了运动技能就能够自动获得,而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过程,可以说是多种因素通过多种途径综合作用的效应(图2)。

图2 动作示范技能提高途径图

1.熟练掌握动作技能

体育教师通过职前教育、教育实习、在职进修、自我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理论、各项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走上工作岗位后应“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践行终身体育,保持继续学习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例如:在我们熟悉武术的教学中,大学学会的武术套路,参加工作后如果马放南山,丢了功夫,获得的动作技能,一两年就又遗忘了,所以古人说要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又如:学校体育随社会发展,学生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的产生需要体育教师具备新兴运动项目的动作示范技能。如:拓展运动、轮滑运动、健身球、瑜伽等二十世纪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曾在大学学过,但是,现今却备受学生们的青睐,作为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利用业余时间或者职后的培训进行学习,掌握新的动作技能,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2.动作示范技能训练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规范化地在职培训、专家指导等形式,按照“专项性、实践性、结合性”原则,通过微格教学培训或者案例进行动作示范技能训练和进行动作示范教学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动作示范教学技能,进一步使动作示范规范、方位恰当、整体分解运用得当。例如,跳山羊教学中,保护者是应该站在侧面还是正面的问题,往往两种观点均有。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如果保护者站在山羊的侧面,跳山羊学生的脚会踢到保护者,而使得保护者无法近身进行保护且无法控制跳山羊学生前旋栽倒的问题,正确的方法应是保护者站在学生落地的正前方,如有必要,用双手推落地后学生的肩部以防止其前旋栽倒。

3.观摩与教研中学习

体育教师通过开展校内、校外体育教学的观摩活动、集体教研等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优秀的教师身上获取教学经验,学习他们动作示范的目的、时间、重点、难易、次数等示范要素,以作为自己动作示范教学和掌握动作示范技能的参考。特别是年轻教师,从已掌握的运动技能转化成动作示范技能一般需要3~5年的一个过程,教研实践中,可以每学期安排本学期教材中一两个主要项目,每个项目8~10课时,对象是该年级的全体教师集体上公开课,课后对教师动作示范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这样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年轻教师的动作示范技能。

4.教学实践中创新

体育教学技能不断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保持和提高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体育教学技能离开了学习、离开了在实践中应用,必然会逐渐丧失。而结合学生的发展变化、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学习与创新体育教学技能则是保持体育教师核心竞争力,保持体育教师不可替代性的法宝,也是体育教师终身要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体育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1.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0.

[3]邵伟德.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内涵与划分[J].体育教学,2012,32(1):23-24.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9.

第9篇: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运动技能 转换 学校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58-01

1.运动技能及运动技能转换的定义

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来分析,运动技能是个体在运动或锻炼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运动行为。《课程标准》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1则将其定义为“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运动技能转换是指一个人把已经掌握的某些运动技能,运用到学习某些新的运动技能中去的过程。运动技能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积极一面,也存在着相互干扰的消极一面,对于积极的一面,我们称之为运动技能的转移或转换;对于消极的一面,我们称之为运动技能的干扰。

2.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关于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此研究领域有多种研究理论,比较权威的是经典的“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自动化过程”理论。划分依据是以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的。

3.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促进运动技能转换产生的要领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尽量消除运动技能间的相互干扰,而充分利用其相互促进的部分,以促进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

3.1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选用合适的教材

运动技能的转换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快速地掌握新的运动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及选用教材时,应提前考虑到各运动技能间产生的相互干扰,对能促进运动技能转换的教材,尽可能安排在同一学期,如可以将排球的双脚起跳扣球和支撑跳跃项目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教授,利用运动技能的技能转换规律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术要领;不要把相互干扰的教材安排在一起,避免两项技术动作的干扰。例如,不能把羽毛球与网球的学习放到一起,因为打羽毛球是靠手腕的灵活转动,而打网球则需手腕的固定。

3.2 加强体育课各部分之间的良好衔接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接着要进行专项准备活动,这样既能保证在运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有关肌肉群、关节、韧带及器官等能够达到预热,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准备活动大部分是一些模仿练习或诱导性练习。如学习跨栏跑技术时,教师教授学生原地提拉起跨腿过栏动作,使学生体会腾空过栏过程中的提拉动作。另外,合理地运用游戏也可以促进运动技能的转移。如在学习投掷垒球时,借用“投手榴弹”游戏来增加趣味性,有利于学生掌握鞭打动作。由此可以看出,课的各部分间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就能够有效促进运动技能的转换。

3.3 明确已学动作与新学动作的异同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时很相似的,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区别。如果学生能够明确不同技术之间的相同因素与本质区别,并熟练掌握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就能灵活的将新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单手肩上投掷技术和排球扣球技术各环节的技术要求基本相同,差别主要在操作器械的方式上。从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来分析,如果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单手肩上投掷技术,那么我们在教授排球扣球的过程中,重点可以放在助跑上步及起跳环节上,这样可减少在教授引臂、挥臂上的教学时间,加快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这样,也就把投掷的动作技术转移到排球扣球的动作技术中来。

3.4 巧妙运用教学方法,避免技能间的干扰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视频对比法,在学习新动作时,可以将之前的动作技术的视频与新学动作视频通过慢放或定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就可很好地避免或减少新旧技能之间的相互干扰。又比如,在教授低年级体育课时,运用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促进运动技能的转换。要想做到这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细致钻研教材、认真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学流程等,并不断创新出新的适用于各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新的技术动作,避免运动技能间的干扰。

3.5 保证充足的练习时间和合适的练习密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熟练的掌握技术动作,仅靠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安排合适的练习密度,特别是对于运动形式相似而动作本质不同的技术,最好是先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术后,再学习另一项。例如,长跑技术和短跑技术虽然在动作结构上大体相同,但在脚的触地部位以及运动神经特征上却有显著区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熟练掌握了长跑技术之后,再学习短跑技术。

4.结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的促进运动技能的转换,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思考和研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选用合适的教材;要明确已学动作与新学动作的异同;而且要巧妙运用教学方法,避免运动技能间的干扰;保证充足的练习时间和合适的练习密度。从而有效的避免干扰因素的出现,促进运动技能间的转换,提高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速率,最终达到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第一版:134一137.

[2]刘淑慧,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

[3]贝百版,陈永宜,吴佩璋.再探体育教学规律[J].中国学校体育,1992(1).

[4]肖永平.体育教学中应用技能转换规律的初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1(2).

[5]曹跃兴.对运动技能转换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4,25(1).

[6]孙丽华,关于体育运动中“运动技能”的形成、技能转换与干扰的理论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