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动会优秀作文范文

运动会优秀作文精选(九篇)

运动会优秀作文

第1篇:运动会优秀作文范文

关键词:上海市; 优秀运动员; 社会认知; 社会融入;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5-0021-04

Survey and Analysis about Elite Athletes’ Social Cognition in S hanghai

DONG Chunhua1,LIU Bing2

(1.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 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Economics & Management College, Sh 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socialcognitive status of the groups of elite athletes in Shanghai. After analyzing

t he six aspects such as culture study and social skills of the athletes in the tr aining proces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ir training environment is isolated,the athletes are insulated from the society and their social recognition is nar rowed. Meanwhile the thesis suggests athletes should master some social skills

and understand social insurances for athletes.

Key words: Shanghai; elite athletes; social cognition; social inclusion;survey and analysis

优秀运动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取得100枚奖牌的 骄人成绩,运动员拼搏进取的形象成为了中国社会阔步前进的一面旗帜,同时也让更多的人 关注运动员这个特殊的群体。

运动员的社会认知是指运动员对社会的了解和自己成为社会人所具备条件的基本认知[ 1]。运动员自觉的社会认知可以帮助运动员随时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合理进行社 会化教育,以使自己在将来退役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2]。同时,加强对 运动员社会认 知的跟踪,可以帮助运动训练机构和单位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以负责任的态度对运动员进 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本文通过对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特别是一些社会普及性不 强的项目运动员进行调查,从而为运动员合理化教育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2月对上海市汇丰优秀运动员基地随机抽取,具有有效性的42名一线优秀运动 员(全部为健将级运动员)展开调查(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实地调查 利用长期担任上海汇丰基地优秀运动员文化 课教师的条件,与运动员就社会认知方面多次进行探讨。

表1 调查运动员年龄与项目分布

年龄与 项目分布频数有效百分数累计百分数年龄有效15~18岁24.84.819~22岁3276.281.0 23~26岁716.797.630岁以上12.4100.0总计42100.0项目有效蹦床616.216.2手球12.718.9举重38.127.0羽毛球12.729.7跳高12.732.4田径513.545.9柔道38.154.1游泳38.162.2武术410.873.0艺术体操12.775.7撑杆跳12.778.4跳水25.483.8

击剑38.191.9现代五项25.497.3体操12.7100.0合计37100.0系统缺失5总计42 1.2.2 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运动员训练、学习、社会 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设计问卷项,按照程度的不同由低到

投稿日期:2009-11-09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45SS08063);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S30801)。

作者简介:董春华,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高分为七段,通过运动员的填写,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 帮助运动员认知当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其二是了解和归纳运动员社会认知的基本现状及重 点突出的方面。问卷共发放59份,回收47份,其中有效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89.4%,问卷 信度检测克伦巴赫α=0.85,KMO球形效度检验等于0.87。

1.2.3 逻辑分析 通过实地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对运动员社会 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化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运动员社会认知指标的筛选

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运动员不可能对所处社会环境作细致的分析与判断,因此 所设计的指标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运动员能够理解并迅速的做出判断;其二是通过 运动员的填写,是能够反映出运动员对基本社会认知的了解[3]。在这两个基本条 件的指引 下,首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初选指标体系;然后进行专家咨询并与运动员进行沟通, 选出较好反映运动员社会认知的相关指标;最后通过小范围的调查和逻辑推理,确定最终调 查的35项指标[4]。

2.2 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社会认知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 按照降序 的排列,上海市优秀运动员各项指标的描述性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社会认知各项指标描述性统计 N=42最高 值=7

均值标准 差您觉得本科文凭对您的重要性6.330.928训练之余学习其他社会技能必要性6.311.093文化学习对您未来的可能影响6.241.303您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理解6.191.087文化学习对运动训练的帮助6.051.188通过本科教育想学到一些文化知识5.931.197您对能进上海体育学院读本科5.881.214本科文凭对未来就业的帮助5.831.124您对现在文化学习的重视性5.671.243您对运动训练可能造成的损伤5.621.209为您们进行文化课教育教师的负责态度5.521.194运动训练成绩对于您未来就业关联5.360.511运动训练成绩对于您重要程度认知5.331.408 您对未来退役后的前途认知5.141.970训练造成的损伤可能影响你的就业4.981.828退役后在体育领域工作的可能性4.831.513退役后愿意在体育领域工作的倾向性4.791.570运动训练成绩与文化学习相比的重要性4.621.188您对您所从事运动项目的兴趣4.521.627您退役后从事与该运动项目相关工作的可能性4.431.548您未来运动成绩提升的可能性4.331.946您在运动训练损伤后的就医条件4.171.395您对运动训练提供的各项保障3.791.071训练之余学习其他社会技能可能性3.500.917现在的文化学习模式能学到知识3.380.854您认为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性3.120.993当前我国运动训练模式合理性认知3.020.950您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压力情况2.981.093您对于上海市“体教结合”的了解2.931.455如果能够让您重新选择,您选择竞技体育的可能性2.881.517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相比的重要性2.811.311您对运动员社会保障措施的了解2.691.024您对每月运动训练生活补助的满意2.571.500您对国家保障现役或退役运动员政策了解2.331.162您对国家在运动员伤残认定及福利保障的了解2.051.081

从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社会认知的总体情况可以看出,运动员对后运动训练时代已经有了 较高程度的考虑,对本科文凭的重要性以及为未来就业渴望学到一些知识的心情非常迫切。 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由于运动训练成绩的重要性与就业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这就必然带来 了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因此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成绩相比,存在一定时期内的“非 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员对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在内涵上的兼容是值得肯定的,普遍 认为文化学习对运动训练乃至未来的社会就业具有重要的帮,这说明运动员社会认知程 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运动员对上海市贯彻“体教结合”的方针政策不甚了解,但学习的 重要性已经得到彰显。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运动员对国家各项保障政策 几乎不了解,这一点从众多的文献中也可窥见一斑[5-6]。

2.3 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社会认知各项指标的因子分析

通过对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社会认知各项指标的因子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指标究竟 由哪些方面来构成,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与提高。

表3 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社会认知各项指标的因子分析

指标因子成份123456运动成绩提升的可能性0.685退役后在体育领域工作的可能性0.671退役后愿意在体育领域工作的倾向性0.793运动训练成绩对于您未来就业关联0.646如果能够让您重新选择,您选择竞技体育的可能性0.662本科文凭对未来就业的帮助0.889您对您所从事运动项目的兴趣0.544您退役后从事与该运动项目相关工作的可能性0.814您对于上海市“体教结合”的了解0.671您对未来退役后的前途认知0.853您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理解0.756文化学习对您未来的可能影响0.670您认为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性0.521训练之余学习其他社会技能必要性0.728训练之余学习其他社会技能可能性0.526您对现在文化学习的重视性0.533现在的文化学习模式能学到知识0.591您对能进上海体育学院读本科0.869您觉得本科文凭对您的重要性0.878您对运动员社会保障措施的了解0.742您对运动训练可能造成的损伤0.861训练造成的损伤可能影响您的就业0.402您对国家在运动员伤残认定及福利保障的了解0.840您对国家保障现役或退役运动政策了解0.870您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压力情况0.532文化学习对运动训练的帮助0.617当前我国运动训练模式合理性认知0.617为您们进行文化课教育教师的负责态度0.663通过本科教育想学到一些文化知识0.677运动训练成绩对于您重要程度认知0.800运动训练成绩与文化学习相比0.775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比0.709您对运动训练提供的各项保障0.890您在运动训练损伤后的就医条件0.599您对每月运动训练生活补助的满意0.628

从表3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社会认知 各项指标的因子分析中可以看出,35项指标被较好的分配到六个因子之中,通过主成份分析 ,六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8.791%,说明因子的归类较好。第一个因子由“您未来运动 成绩提升的可能性”等八个指标构成,从指标构成的内容来分析,基本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特 征,即:运动项目和成绩与未来就业的关联性;第二个因子由“您对上海市体教结合的了解 ”等11个指标构成,基本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运动训练过程文化学习与掌握社会技 能的必要性;第三个因子由“您对运动员社会保障措施的了解”等5个指标构成,基本反映 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运动员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第四个因子由“您作为一名优秀运动 员的压力情况”等5个指标构成,这五个指标反映出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特征;第五个 因子由“运动训练成绩对于您重要程度认知”等3个指标构成,主要揭示了“运动训练与文 化学习的内在比较”特征;第六个因子由“您对运动训练提供的各项保障”等3个指标构成 ,主要反映了“运动训练保障现状”。

2.4 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社会认知情况分析

2.4.1 运动项目和成绩与未来就业的关联性分析

在“运动项目和成绩与未来就业的关联性分析”因子中,可以看出“运动训练成绩对于 您未来就业的关联”得分为5.36分,且标准差为0.511,说明所有参加调研的运动员,均 一 致反映出运动训练成绩的重要性,如果在训阶段没有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至少要在全运会 上获得好成绩),那未来的就业将无法进行很好的选择。同时,调研发现“如果能够让您重 新进行选择,您选择竞技体育的可能性”得分发现,运动员重新选择的可能性很低,这也说 明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彰显无遗[7-11]。

尽管在第29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了51枚金牌和100枚奖牌的好成绩,但取得奖 牌的运动员相对于优秀运动员的整体来说,将是沧海一粟,特别是51枚金牌的项目构成中, 大多是本次调研的项目主体,这些项目存在群众基础差、市场化运作先天瓶颈、优秀运动员 群体庞大的特征,从事这些项目的运动员同时也存在训练环境封闭、运动员生活圈小、社会 隔离程度大、社会就业面窄等客观因素,种种问题显示参与这些项目的运动员,运动成绩将 成为未来绩效的根本保障,因此,运动员社会认知的降低便有了存在的前提。

2.4.2 运动训练过程文化学习与掌握社会技能的必要性

在“运动训练过程文化学习与掌握社会技能的必要性”因子中,指标“训练之余学习其 他社会技能的必要性”高达6.31分,而实际上“训练之余学习其他社会技能的可能性”只 有 3.50分,这种显著性差异说明,本次调研的优秀运动员群体已经切实感知到将来退役风险 的 存在,掌握一些社会技能的必要性凸显出来,实际上从2006年以来,课题组多次到上海市优 秀运动员汇丰基地以传递技能的方式给运动员进行社会技能方面的培养,受到了运动员高度 赞赏,可见运动员的社会技能缺失已经被运动员意识到成为优秀运动员成长的制约瓶颈。

另外,“文化学习对您未来的可能影响”和“您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两个指标分 别得6.24和6.19分,这与很多文献中涉及的运动员自身对文化学习不重视在结论上有所偏 离 ,这种原因的出现可能存在两个方面,一则是优秀运动群体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对文化学习有 了新的认识,二则社会关于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生存的负面影响也使得他们必须要关注文化学 习问题。

当然,也应该看到“您觉得本科文凭对您的重要性”指标得分为最高的6.33分,且标 准 差为0.928,趋向一致的认识也使得运动员充分认识到,尽管不能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但 有本科文凭至少也是对多年来参与运动训练的一种回报。目前,上海市优秀的健将级运动员 通过一定的考核测试可以进入到上海体育学院攻读运动训练专业,毕业后将获得本科学历和 学士学位,这一有利的政策性保障获得运动员的高度认同,但潜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 解决,在大学生就业面临如此困难的今天,本科文凭的价值已经不可同日而语[12] ,况且是社会技能系数很低的本科文凭。

2.4.3 运动员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

社会保障的不断提升是任何一个责任国家必须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地方政府更是责无 旁贷[13-16]。目前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相对比较完善,运动员的生活 、学习和就业 均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怀,为运动员落实就业、提供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以 及建立体育基金保障运动员的权利等等。

应当看到,在政策保障的前提下,仍然有许多工作不尽人意,“您对运动员社会保障措 施的了解”、“您对国家保障现役或退役运动员政策了解”以及“您对国家在运动员伤残认 定及福利保障的了解”等指标得分分别为2.69、2.33和2.05,列在得分值最后几位。运 动员 在训期间,由于运动训练的高度封闭性,信息已经产生了严重不对称,事实上,为运动员落 实的就业岗位,运动员大多去不了或不能胜任,基金保障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运动员的社 会保障依然艰难,且难以持续发展。

运动员社会保障政策的建立应采用对运动员“授之以渔”的政策,建立在对运动员进行 科学调研分析,以培养运动员能够积极融入社会的技能性教育为主导,并广泛征求运动员和 社会各界认识的基础上来制定,否则,最终会导致水土不服,明明是很好的政策,却无法推 广和落实。

2.4.4 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从政策的角度看,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的管理大多考虑到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也相应安排了文化学习的时间,可作为一名一线优秀运动员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该指标得 分仅为2.98,说明运动员目前训练成绩的压力主导了运动训练过程,尽管运动员也想通过 本 科教育学到一些文化知识(得分为5.93),但普遍认为目前运动训练模式的合理性不高( 得 分为3.02),由于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大多安排在晚上,每天在训练疲惫之余,保质保量 完成文化学习,不可能也不现实。

2.4.5 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内在比较

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本可以成为相互和谐的统一体,“体教结合”模式的提出也是基于 这一理念提出来的[17],由于运动员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的功利性特征,运动训练 和文化学 习的矛盾日益突出,无论是从主管部门还是教练员,给运动员传递的信号大多基于训练成绩 的重要性。

本次调研的两个指标,“运动训练成绩与文化学习相比的重要性”得分为4.62分,而 “ 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相比的重要性”仅得2.81分,两者的显著性差异非常明显,事实上也 说 明了尽管政府颁布了运动员保障的相关政策,但真正落到实处依然有许多路要走,其中如何 树立正确的培养运动员目标,克服功利性绩效评价是重中之重[18]。

2.4.6 运动训练保障现状

目前上海市在役优秀运动员依据他们的运动员等级和取得各类比赛成绩,领取相应的报 酬,各项保障措施落实较好,无论是居住环境、伙食条件还是就医条件等,运动员对此评价 较高,这从一个角度上反映了我国的大部分优秀运动员在役起间能够安心训练,并为之投入 全身心的精力[19],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运动员对社会的敏感性在逐步降低, 如果国家 和运动训练主管部门不考虑运动员的社会性问题,运动员整个训练过程只能是离社会越来越 远,最后无法融入社会,现实的教训已经很深刻。

3 结论与探讨

3.1 结论

1) 优秀运动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优秀运动员的社会认知直接影响到运动训练的培养目 标和运动员自身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2) 通过本文的调研,优秀运动员对社会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受到了训练环 境封闭、社会隔离程度大等影响,目前运动员的社会认知途径依然无法解决;

3) 从优秀运动员社会认知的因子分析中可以看出,运动项目和成绩与未来就业的关联、 运动训练过程中文化学习与掌握社会技能的必要性、运动员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文化教育 的重要性、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内在比较以及运动训练保障现状等六个方面构成本次调研 的核心内容。

3.2 探讨

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优秀运动员将来无论在训练环境、生 活环境等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缩小这个特殊的群体与社会融入之间的差距,寻找一 些社会介入的途径,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2) 优秀运动员社会介入的途径除了运动员在训期间加强对运动员后运动训练时代的升学 教育外,还应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融入操作技能性教育,运动员利用训练的空闲时间掌握一 些社会生存技能,更容易推进运动员的社会化进程;

3) 由于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中文化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体教结合”效果很难达到,因 此,运动员在训期间,管理部门应不断强调运动员自身要正确理解社会保障政策,提高运动 员社会适应压力,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否则,由于运动员自身社会适应的低水平,保障政 策的效应同样无法发挥。

参考文献:

[1] 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3):6-10.

[2] 李鸿江,李颖川,王守恒,等.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 院学报,2004(3):13-14.

[3] 厉丽玉.浙江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8):38-41.

[4] 王凯珍,潘志琛,王华倬,等.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 育学院学报,2008(1):1-4.

[5] 吕予锋.对竞技体育运动员权益保护有关问题的分析和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4):21-24.

[6] 李艳,黄亚玲,王伟.对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009,32(12):82-86.

[7] 钟秉枢.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J].体育科 学,1998(3):45-49.

[8] 刘平,孙富强.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结构与分配模式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09,28(2):7-10.

[9] 程杰,宋全征,王永,等.我国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管理研究[J].沈阳体育学 院学报,2009,28(3):40-42.

[10] 刘建,沈文宇.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及其属性[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 1):24-28.

[11] 符明秋,张锡萍.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及其角色转换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1):141-144.

[12] 罗晋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现状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 ,17(3) :9-11.

[13] 俞继英,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J].体育科学,2004,24(1):15 .

[14] 宋铁男.社会学视野下的运动员角色转换方式、问题与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27(2):31-34.

[15] 刘仁盛,张国海.我国专业运动员退役安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1):120-123.

[16] 马耀琪.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 (6):141-144.

[17] 陈林祥.建立与完善我国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 学报,2003,(2):19-21.

第2篇:运动会优秀作文范文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对策

Abstract:Top athlete's culture education is always the weak part for current sports systems in China.Through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ing cultural education of excellent athlete's current situation, discussing the measures to solve current situation: building the new system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reforming the cultural education stage of amateur training work, increasing college's direct engagement, exploring law system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tensifying teaching reform. Its purpose is to guarantee to go on wheels for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the top athletes in the existing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on.

Key words: top athletes;cultur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一、我国竞技体育文化教育的历史沿革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为了参加当时的国内外大赛,在赛前各省、市或国家都要从各级抽调运动成绩优秀的运动员组成相应的代表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由普通学校承担。1956年后逐渐形成了以省市体育工作大队(简称体工队)为基本形式的运动员集训体制。由于许多队员尚未完成基础教育,又无法继续留在教育体系中接受文化教育,于是体工队开始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1956年--1965年原国家体委训练局和部分省市设立了体工队文化教育科;1978年,国家体委设立了科教司,主管运动队的文化教育[1];1989年以后,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又通过一系列方针政策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权利,这也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但我国现行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系统依附于训练竞赛系统,文化教育的机构设置[2](见图1)情况也相当复杂,由于运动训练的规律和特点,各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互相交叉,既有成人高等教育,又有全日制高等教育;既有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又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二、我国竞技体育文化教育现状

现代竞技运动呈现出专门化早期训练的趋势,早期训练起始年龄越来越小,从业余训练到进入体工队是一个逐步脱离原有教育环境,运动训练不断强化,文化教育相对弱化的过程,这使运动员成为文化基础先天不足的一个群体,它背离了竞技体育系统办文化教育的初衷,导致文化教育出现偏差,进一步加重了体育局的负担。

1.改革对现行竞技体育文化教育质量带来巨大冲击

在业余训练阶段,加强业余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对于后续教育非常重要。然而现实是业余训练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正在由“以学为主”向“以练为主”变化。许多进入专业队的运动员由于业余训练阶段就荒废了学业,致使入队后的文化教育基础水平低、进入高校以后的文化教育困难,出现了“挂名教育”,这正是竞技体育文化教育体制的局限性所在。而且我国大部分运动员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且集中在一些“少年”项目的专业运队员。有调查显示,许多“少年”项目运动员入队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最小的只有8岁,这是近年训练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然而,“少年”项目运动员入队后的文化学习十分不正常,很难完成普九教育任务。1998年开始的竞赛体制改革给“少年”项目运动员文化教育也带来了新的冲击,竞赛的频率增加,经常安排在正常文化教学期间,学生参赛后补课效果不好。而且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后,尤其是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对竞技体育后备力量选拔带来了巨大冲击。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和牺牲文化教育时间的现实,使许多家长把有运动天赋的孩子送到普通高校,我国“一条龙”训练体制的中间层出现断层。[3]

2.社会用人机制与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就业和用人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带工资指标分配”安置退役运动员的办法已经无法实行,退役运动员也必须参与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新的社会现实给运动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据调查显示:有95.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对于就业非常重要,有62.8%的被调查者认为运动员实际文化水准与现有学历不符;有66.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退役运动员就业必须是运动成绩和文化素质都优越[4]。新的社会用人机制给现役运动员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变化,甚至产生运动员无法就业仍滞留在体工队待业的典型事例。退役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安置困难,滞留运动队,占据工资指标,影响新运动员入队,成为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虽然运动员在社会用人机制发生改革后对文化学习变得重视起来,学习观念也出现较大变化,对文化学习有了极大热情,许多运动员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与社会学习。部分省市也曾组织文化教师到基地来为运动员上课,希望尝试缓解此类问题,但由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专业局限性等一系列原因,当前体育系统自办的文化教学体系不能满足真正的需要,办学结果并不理想。

3.运动技术学院和体育运动技术中专的办学方向不明确,教学质量不高

运动技术学院是优秀运动队教学训练的组织形式,属地方成人高校性质。自80年代中期成立以来,对满足优秀运动员学历教育做出了很大的付出。但由于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致使毕业运动员的学历与实际文化素质不符,文凭的含金量进一步降低,致使运动员愿意到普通高校或体育学院学习。而且近年来,运动技术学院和运动技术中专为了自身的发展,对社会招收所谓“师资班”,偏离了运动员文化教育主业。在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着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和专业而过窄、无专门教学经费、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与运动员实际情况不符、专职教师队伍退化等亟待改革的问题。

4.“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是矛盾焦点

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难点在于学习与训练的矛盾难以调和。其原因在于: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各自的规律不同。竞技体育是年轻人的事业,竞技体育又有一定年龄限制,而青少年又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优秀运动员训练竞赛需要大量时间,不可能与普通人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文化学,国家规定的学习时间在许多情况下,如备战全运会等被挤占。目前对于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矛盾尚未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机制。

三、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主要对策

1.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教育新体系

21世纪初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应以实现竞技体育回归大教育环境的“院校化”为目标[5],构建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接轨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所谓“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利用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宽运动员接受不同层级文化教育的渠道,同时形成运动员文化育的良性运行机制[6](见图2) 。

2.改革业余训练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

以各地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为契机,借助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东风,主动地把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交给教育部门,体育局则集中精力抓好业余运动训练和竞赛。改革与完善以运动技术学院为主的优秀运动员成人教育体系,改革体育系统自办的教育体系,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在中专层次,应改变过去单纯搞体育教育的办学模式,根据社会需求,按两条主线来开展文化教育:一是高中教育,一是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完成中等教育之后或升学,或就业,各得其所,实现合理分流。在运动技术学院等高等教育层次,也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主动进行开门办学的改革。要利用社会和其他高校的教育资源,大力改革和拓展专业设置,跳出计划经济时期仅办体育专业的思维定势,把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教育拉进来,开设非体育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以满足广大运动员而向未来择业的文化学习需要,使其在退役时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在办学模式上要发挥固有训练基地的优势,退出与各体育院校进行的“雷同”竞争,要主动地为各类高校成人教育进基地办学和为广大运动员就近上学创造条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 3.加大普通高等院校直接参与力度

随着办学实力的增强,对体育运动认识的提高,以及为在国内、外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87年非体育高校开始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并介入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首先,招收退役运动员,解决

了部分优秀运动员的出路问题。近年来又逐步扩大到招收现役优秀运动员,有的院校结合本校体育特色,将某一单项运动队优秀运动员集体招收入学。非体育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直接介入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极大地扩展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空间,由于其是按本校体育特色和需要招生,因此只有部分运动项目的部分优秀运动员有此就学机会。其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虽然尚未象体育学院、竞技体校一样培养出一流运动员,但应该看到其规模庞大,竞赛制度日益完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1997年起,清华大学创办高水平跳水队,虽目前运行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这种探索令人耳目一新。普通院校积极参与竞技体育文化教育的发展体育院校分为体育总局直属院校和省市地方体院两类,是具有数十年办学历史、学风优良、设施完善、师资雄厚的正规高校。积极参与竞技体育及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实行教学、科研和训练三结合是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将所在省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全部纳入体育学院教育序列,构建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职教、成教到普教,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严谨规范的教育平台,积极推进优秀运动员学生化的改革进程,为转变现有训练体制进行积极地探索。

4.探索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

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只有按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特殊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重新制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标准,建立与运动训练竞赛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模式,如:长学制、学分制、中一科结业积累制、保留学籍集中学习制等。要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坚持素质教育,构建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实行“送教上门”,有条件的优秀运动队应增设专职文化课教师的指标,常年随队上课,保证运训练之余坚持经常性文化教学[7]。在条件成熟时,可把训练基地建在各体育院校或普通高校,为实现竞技体育教育体制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最终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协调、集约化发展。同时,将多媒体教室建设及其教材的选用和制作作为切入点,借助远程教育终端,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运动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阅读、讨论和自主点播学习。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运动员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保证学习的连续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切实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

四、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系统自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脱离了教育大环境,是在不完善的教育环境下对优秀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进行着不完善的教育。其结果造成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应从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教育新体系,改革业余训练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加大普通高等院校直接参与力度,探索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几个方面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切实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同时受我国特有的竞技体育体制影响,需要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努力。加强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现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保证运动员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降低发展竞技体育的社会成本,从而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重干,郭修金.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理念的重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 王揖涛,李杰凯,郑凯等.关于21世纪初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3。

[3] 陈鑫.新世纪我国竞技体育文化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8.1

[4] 苏明理,陈鑫,李君.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5] 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育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6] 王鲁宁,张世林.我国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9,20.9

第3篇:运动会优秀作文范文

关键词:运动员 退役 转业 安置

海南省高级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是海南省唯一的省级体育训练单位。该校创办于1989年12月,是集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三种职能为一体的处级事业单位。作为省级体育训练单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奥运增光计划,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代表海南省参加国内外比赛。建校以来,该校为海南省培养了王丽芳(第九届全运会帆板冠军)、王伟东/邓道坤(第十届全运会帆船冠军)、莫泽海(釜山亚运会帆板亚军)、陈哲(帆板世界锦标赛亚军)等优秀体育人才,然而,运动员毕竟是吃青春饭的,运动生涯是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运动伤病的增加,当运动员最后一次从运动场上走下时,面对他们的现实问题就是退役。优秀运动员退役后转业安置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优秀运动队人才培养管道的畅通,影响到新生力量进入这一行业的积极性,甚至会使现役运动员产生思想包袱,影响其竞技运动水平的发挥。

一、 运动员退役后转业安置工作的现状及其影响

对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党和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重视。200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体育、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研究制定非职业化运动队优秀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对优秀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和伤残保险制度,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200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等6部委办局联合下了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出台了招收优秀运动员入学的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压力。以上政策对成绩优秀、层次高、影响大的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如何解决一般的省级优秀队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才是安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已经成为优秀运动队队伍建设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各级政府的关注和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有力地促时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地方行政机关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竞聘上岗位、企业减员增效带来下岗人员增多,原先的计划分配方式基本阻滞,安置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同时,长期的训练、比赛势必影响运动员正常的文化学习,运动员的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仍在低位徘徊,适应市场选择的能力先天不足,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的难度随之日益加大。

三、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如果运动员退役后未能得到妥善安置,将直接带来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退役运动员就业形势的严峻影响了青少年体育尖子投身竞技体育的热情,家长的一般心理也是宁愿走教育培养之路而不愿走体育培养之道;第二,就业前景暗淡,已经成为大多数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不利于运动员专心致志从事运动训练,影响了运动成绩的提高;第三,大量退役运动员挤占了运动员编制,影响了队伍的良性循环,不利于优秀运动队队伍建设。

四、 海南省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探索与尝试

为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和社会资源,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

(一)建立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保证运动员能接受最基本的文化教育。激励运动员在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同时,努力学习文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的竞争能力,为退役后的第二次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各级体育政府部门要重视运动员文化学习。指定相关学校设定运动员文化学习教学点,配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的专职教师,并匹配相应的教育经费。运动员入队后应编入相应年级进行文化学习,保证文化学习的延续性。

2.运动队建立建全运动员文化学习制度,规定文化学习时间,对文化学习态度好且成绩优秀者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文化学习态度不好,成绩较差者要进行批评教育。管理干部、教练员要配合文化教师共同抓好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并将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态度和成绩与运动员的考核挂钩,与领队、教练的业绩挂钩。

3.根据运动员的职业特点,教育部门提供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众所周知,运动员平时忙于训练,难与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全日制文化教育。可根据运动员的职业特点和训练、竞赛的特殊要求,为运动员单独编班,根据需要适当延长运动员的学制,并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授课方式作灵活安排。

4.鼓励运动员进入高等教育进一步深造,以取得高学历和高学位,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

5.举办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班,鼓励和帮助运动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免费对运动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增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

(二)积极鼓励、正确引导退役运动员走市场化货币安置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退役运动员进行市场化货币安置是大势所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海南省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实施意见》,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离开运动队,同时根据运动成绩和运动年限的长短,获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经济补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建立起畅通的运动员进出机制,保持运动队伍的稳定性。这种方式是目前的主流运动员退役安置方式。

(三)依靠政府指令性安置的辅助渠道,对曾为国家和省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运动员实施政府重点推荐、专业对口的指定性安置。体育部门及相关体育事业单位,要为以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退役运动员建立就业平台,如:体育管理、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岗位,通过考核的方式择优竞聘上岗。

第4篇:运动会优秀作文范文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完善,对体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体育教练的要求标准也相应地提高。作为一名体育教练,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能够符合我国教育对体育教练的要求。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就成为优秀教练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优秀 体育教练 因素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练,就要坚定自己成为优秀教练的决心,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辛苦、不怕困难,不断地让自己向优秀的教练的目标靠近。通过自身的体育教育经验,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练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并能够执着追求

优秀的体育教练,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并能够执着追求。责任心让教练能够对其学生负责,用心培养、耐心指导。事业心让教练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不断地提高教练的素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能够执着追求才能够坚持,不管碰到怎样的劣质运动员都能够用心辅导,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够不忘初心,坚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练。众所周知,培养一名优秀的体育人才,除了其具备一定的体育天赋外还需要的是大量的训练和时间的打磨。这就需要教练细心地教导并与学生一起坚持辛苦训练,向运动员示范,可见教练对运动员的影响非常重要。

二、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体育教练应当有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教练与运动员一起锻炼,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非常辛苦。而教练与运动员一起参与训练才能让运动员更加投入,教练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运动员产生影响[2]。教练有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教练任务顺利完成,才能保证跟随他的运动员训练效果佳。这就对教练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对体育教练的心理素质要求高,是因为如果运动员在比赛时未能够发挥正常水平甚至出现意外成绩很不理想,这意味着教练之前所付出的心血算白费了。成绩不好,运动员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再加上教练心理承受能力不佳会让运动员失去所有的信心。所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练,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是不可缺少的。

三、加强自身建设、以身作则

体育教练要以身作则,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为人师表应有师表的样子,不能在运动员面前表现出吊儿郎当的样子,更不能丧志。这些不好的方面都会对运动员产生不好的影响,不能让训练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教练一定要以身作则,让运动员摆脱不好的习惯,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体育教练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只有自身的水平上升才有资格训练运动员,也才能够建立教练的威信,也才能够有资格去要求运动员如何做,怎么做。否则,教练自身水准不高只会适得其反。故,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练要全方位提高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变得优秀,培养更多优秀的运动员作为教练目标。

四、加强教育与管理

教练自身能力突出不一定能够培养出好的运动员,还需要好的教育管理。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练一定要高度重视教育管理工作。我国经济不断地提高,人们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运动员的生活水平同样提高,有利于运动员的发展。但从另外角度看,运动员的生活太好会造成不愿吃苦训练的情况,也会出现为了减轻训练强度动些坏主意。这些都需要优秀的体育教练给予有效的教育管理。首先,教练需求对运动员的生活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教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管理方法,给运动员最为合理的管理方式,促进运动员的多方面发展。在管理运动员时教练还需要给运动员灌输爱国精神。运动员爱国才会听从祖国的呼唤,才能在比赛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才能忍受训练中所有困难。国家对于运动员获奖的奖金较为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运动员奋斗的决定。但仍存在负面影响,不能让运动员产生金钱至上的想法,不能只是为了钱而投入到运动生涯。这样的想法是不能够明确运动员的真正使命,这样的运动员也是无法站上更高的舞台。所以教练一定要做好教育与管理工作,让运动员有民族意识、明确自己的使命,通过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来为国家做贡献。

管理上还需要重视运动队作风问题。没有良好作风的运动队的发展会受限制。而这也是抓管理的目的之一。许多优秀的运动队,管理工作到位、作风严谨,整个队伍非常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3]。当然,一味地效仿其他队伍的管理模式是不行的,也爻注意管理的方式与实际情况相匹配,平时多观察对总结。教练在平时也需要关心运动员的方方面面,教练能够与运动员知心,达到共识,在体育训练中才会更容易突破运动员的成绩。对运动员始终是高标准要求反而会让运动员产生反感心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发展与动机是相互统一的。

五、总结

本文的分析是笔者结合体育教育经验所做的分析。如果体育教练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的教练生涯估计也不会有较高的高度。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不枉“教练”这个称谓。也才能为国家献出我们的力量,让我们的国家更好、更强大。

参考文献:

[1] 杨杰.基层体校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J].现代经济信息.2008(10).

第5篇:运动会优秀作文范文

关键词 标枪 最后用力技术 运动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2

掷标枪运动是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的轻器械投掷类项目,它是由加速阶段的周期性向非周期性动作转换的项目,也是投掷项目中唯一一个不采用旋转来加速的项目。近几年来我国虽然涌现出了张连标、李荣祥、陈奇等一批优秀的男子标枪运动员,但是距挪威选手托希尔德森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的98.57m的世界纪录和日本选手沟口和洋创造的87.60m的亚洲纪录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如何使我国男子标枪尽早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现阶段我国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8年参加奥运会选拔赛的12名运动员,参加全国田径冠军赛的8名运动员。2009年参加山东省第11届全国运动会预选赛的12名优秀男子运动员,共计12名32人次的试掷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右手投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标枪比赛记录,对国内外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2.观察分析法

3.比较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便于研究,将最后用力的过程分为:1.准备阶段(针对身体姿势而言):右脚落地后单支撑阶段的屈膝缓冲到开始蹬伸结束;左脚落地阶段:即右脚开始蹬伸到左脚落地;2.“满弓”阶段(包括形成和发力两个阶段):即左脚着地后经过被迫性的屈膝缓冲到开始蹬伸发力;3.挥臂阶段:即整个身体带动投掷臂投掷的阶段;标枪出手阶段。

(一)国内外选手完成最后用力各个阶段所需时间的分析

1.完成最后用力阶段所需时间分析

从表1可知,我国运动员最后用力的平均用时为0.35±0.05s,相比较国外选手,虽然我国有部分运动员的用时很少,但从解析的技术图片中可以看出,他们用时少并不合理,是在“满弓”状态没有充分形成的情况下完成的,即上肢在提前用力的情况下完成了“鞭打”用力动作。

2.完成单支撑阶段所需的时间分析

经研究发现,我国的12名运动员32次的单支撑平均时间为0.21±0.04s,单支撑平均缓冲时间为0.08±0.02s。蹬伸时间反映出运动员从右脚开始蹬伸到左脚着地所用的时间,从表1的蹬伸时间看平均用时为0.13±0.03s,而陈奇在此阶段的平均用时仅有0.09s,这表明他左脚着地较快。

3.完成双支撑阶段所需的时间分析

从表1显示我国运动员的双支撑阶段平均用时为0.15±0.02s,而优秀运动员此阶段的时间在0.12-0.145s之间。这表明我国运动员平均用时不在此范围内。双支撑阶段由形成“满弓”状态和蹬伸鞭打用力两个阶段构成。从表1可知,我国运动员“满弓”形成的平均时间为0.08±0.01s,“鞭打”用力的平均时间为0.07±0.01s。

(二)我国运动员躯干倾角的分析

从表2可知,我国运动员右脚着地时躯干后倾角平均为67.88±5.63°,这和运动员的交叉步技术有很大的关系。从表2可知我国运动员在左脚着地时倾角为73.589±4.573°,其中李荣祥等选手上升的幅度较小,这表明他们能很好地控制住上体,完成对器械的超越。“满弓”形成瞬间我国运动员平均倾角为87.706±6.812°。从“满弓”瞬间到出手瞬间躯干倾角上升的幅度较大平均达到106.384±5.067°。其中李荣祥上升幅最大达到44.678°,这表明他“满弓”后的用力幅度较大。从表2的左脚着地到标枪出手躯干倾角的变化幅度看,我国运动员平均为37.567±5.577°。

(三)国内外运动员左膝角度的分析

左脚着地后是最后用力的最有效阶段。根据力学原理,左腿在180°状态下其制动效果最佳,但人体是有机体,因此在左腿制动过程中必然有适度的弯屈。从表3 的数据可知,我国运动员左脚着地瞬间的左膝角平均为169.898±3.753°,有一定的弯屈,根据资料显示最后一步左膝关节角度应保持在160-180°之间。弯曲度过大,将会影响水平速度向器械的传递。从表4可知世界优秀运动员左脚着地瞬间左膝角为171.916±3.528°。在最大缓冲瞬间我国运动员左膝角平均为151.81±7.165°下降了18.087±8.512°,优秀运动员平均为148.5±11.220°下降了23.416±11.252°,世界优秀运动员下降的幅度要比我国运动员大。这表明我国运动员膝关节缓冲幅度没有世界优秀运动员大,这将影响到后面的蹬伸效果和幅度。我国运动员在标枪出手时左膝角平均为165.44±10.548°,从最大缓冲瞬间到标枪出手瞬间上升平均为13.631±8.525°。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出手瞬间左膝角为154.588±15.216°,膝关节蹬伸的幅度为6.083±5.976°。从出手瞬间看我国运动员比世界优秀运动员高10.852°,蹬伸幅度也高7.548°,这表明我国运动员最后用力时左腿蹬伸较为充分,能很好地把左腿力量传递到上肢,这一方面要好于世界优秀运动员。

三、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运动员最后用力要长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虽然有部分运动员的用时很少,但是在“满弓”状态没有充分形成的情况下完成的,上肢在提前用力的情况下完成“鞭打”用力动作,是极不合理的。

(二)我国选手普遍存在右脚着地瞬间躯干倾角偏大的缺点,身体对器械的超越不够,在“满弓”形成瞬间上体抬起过大,上肢过早过了支撑点,缩短了最后用力的距离和用力的幅度。

(三)我国选手左脚着地不积极,膝关节缓冲的幅度也比较小,但最后用力时左腿蹬伸的较为充分,能很好的把左腿力量传递到上肢,这一方面要好于世界优秀运动员。

参考文献:

[1]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 国际田联组.现代田径技术[M].北京:中国田径学会.1990.

[3] 闫西松,柳方祥.国内外标枪优秀选手技术参数比较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8(3):68-69.

[4] 李建臣,赵宪智.田径技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40-366.

[5] 郑贵忠,宋树国.对优秀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中左腿支撑角度始末变化的分析与建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6.12(1):40.

[6] 董海军.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中“延缓”动作的运动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7] 谢慧松.现代田径运动专项速度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1.

第6篇:运动会优秀作文范文

【摘  要  题】人才培养

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是“社会公众人物”和新闻媒介关注的“焦点人物”,他们在赛场上的精湛技艺或出色的表现被誉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反映和体现。一些体育明星被人们视为民族的英雄和骄傲,是广大青少年崇拜、模仿的对象。这就对优秀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广阔领域,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优秀运动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理论,特别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专家咨询、逻辑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了解和掌握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社会层面总结和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后当代运动员价值观的变化和特点。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炼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使运动员成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为开创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注重基本理论的研究、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50多年来伴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十分注重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基本理论的研究,1964年8月国家体委颁布的“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就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作出明确阐述。多年来优秀运动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工作,初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体育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运动员成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勇攀竞技体育的高峰,确保《奥运争光计划》的实现。例如中国女排坚持思想领先,思想政治工作做得生动有力,有声有色,各项工作上去较快,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她们以攀登世界高峰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奋斗目标,把祖国的荣誉、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胸怀远大的理想,立志夺取世界冠军,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献身精神,为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贡献。

2 结合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全方位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中国体育事业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为发展体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其根本目的是着力于改善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着力于迅速攀登世界体坛高峰。50多年来,我国运动员创造和夺得了上千个世界纪录和世界冠军使中国走向世界体育强国。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实现了零的突破。1990成功地举办了北京亚运会。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特别是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利,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新面貌,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所矗立起的一座里程碑。结合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对各级运动队特别是高水平国家优秀运动队进行以爱国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立体的、全方位的途径和方法。多年来中国乒乓球队以爱国为中心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全队的爱国热忱及敢于创新和拚搏奉献精神,促进技术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争取优异成绩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在世界三大赛中共取得124.5块金牌,其中三次大满贯;技术创新27项,占世界乒坛技术创新总数的58.7%;创造了几十个经典战例;培养了80多位世界级的体育明星。可以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乒乓球队50年来保持长盛不衰的法宝。

3 “爱国与奉献”是新中国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

“爱国与奉献”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引导和激励运动员团结拼搏、勇攀竞技体育高峰,为祖国争取荣誉。对此,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深有体会的认识到:“要登上运动生涯最辉煌的顶点,天赋和刻苦训练是基础,但作为中华儿女,把我们托上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领奖台最大的动力却是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国体坛健儿在50多年来争先夺标的征程中孕育出一系列倡导先进文化的警句、格言、故事和激人奋进的口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实践,凝聚而成“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中华体育精神,激励着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无私奉献为国争光。李志坚同志在国家体育总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体育界创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警句、格言和经验,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精神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体现在通过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扩大了阵地,提供了有利的方式和手段。”

4 结合优秀运动员的成才之路有针对性的开展“祖国培养意识”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7篇:运动会优秀作文范文

关键词: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法律思索

中图分类号:G8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1-0044-03

Abstract:The paper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athlete social security from the legal angle,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athlete social securit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athlete social securityregulation system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proposals to modify and complete the athlet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Key words: athlete;social security system; legal thought

1 前言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一定的法律规定,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社会矛盾、缓解社会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原则的贯彻,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稳定,使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安全感和稳定感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运动员是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人才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人文奥运”理念的具体体现,关系到整个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我们的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荣誉,长期从事着挑战人体极限的竞技体育运动,顽强拼搏,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退役后由于运动伤残困扰、受教育时间不足等原因导致他们在社会竞争中面临不少的困难,理应得到国家、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为此,对于运动员,我们必须要从制度上保障他们在役期间和退役后的基本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 运动员社会保障的概念

运动员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保障运动员权益而依法建立的,在运动员发生伤残、疾病退役、待业等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运动能力,丧失收入来源等原因而造成经济无保障时,由国家和社会通过一

定的方式筹集社会资金以收入再分配的形式给予补偿,以维持他们一定生活水平或质量的制度。

3 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法规制度的演进

运动员社会保障法规制度的演进,是伴随着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而变化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3.1 建国之初~1978年

建国初期,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新中国在世界体坛的地位,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195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负伤、生育、医疗、退休、死亡待遇和待业救济等项目,这一条例同样适用于运动员。1956 年,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国家体委办公厅《关于运动员在比赛中负伤应给予何种劳动保险待遇的通知》中指出,“ 在实行劳动保险或某单位参加运动会或比赛而负伤时,可参照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按因工负伤待遇处理,未实行劳动保险条例的,亦可参照上述精神,按各单位的劳动保险集体合同或现行办法按因公负伤待遇处理”。1962年,原国家体委出台了《关于处理伤病运动员的几点意见》,提出了“对伤病运动员的处理,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到底,力求安排得当”的原则。1964年,原内务部、劳动部、国家体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优秀运动员工龄计算等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凡自学校或社会上正式参加到省、市、自治区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自进入优秀运动队之日起即算为参加工作,成为国家正式职工。”随后,又在《关于做好调整处理运动员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留者安心、去者愉快”等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原则。

这一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以医疗、就业安置、工伤为基础的运动员保障体系,运动员的受保障程度远远高出其他行业人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运动员的关心和爱护,充分地调动了运动员参与训练与竞赛的积极性。在当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3.2 1979年~1992年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79年恢复了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后,竞技体育工作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例,极大地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1980年4月,民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国家体委联合制定了《 关于招收和分配优秀运动员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80年,原国家体委印发了《关于优秀运动队建设的几个问题》,要求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强文化教育,认真解决优秀运动队文化学习的问题,建立正规的文化学习制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体委颁发了《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奖励试行办法》,开始对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教练员给予国家奖励。1986年11月1日,国家体委颁布了《 优秀运动队工作条例( 试行)》 ,对优秀运动员的生活、学习、工资、福利等社会保障的内容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其中第28条规定:“ 运动员的工资、福利、奖励、伤残劳保以及其他物质等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推行社会保险,对优秀运动队可以拨出一定经费缴付人身安全保险金,对于受伤致残的运动员,争取从社会保险中获得补偿。”1987年,国家体委与国家教委颁发了《 关于著名优秀运动员上大学有关事宜的通知》 ,规定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单项前3名获得者和集体项目前3名的主力队员以及世界纪录创造者,可免试上大学。同年,在运动员管理方面,原劳动人事部制定了《关于招收运动员如何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要求原国家体委就运动员实行合同制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招用运动员的具体方案。

虽然这一时期的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还存在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当时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水平下,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运动员享有当时社会条件所提供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运动员在就业、奖金、福利、教育、医疗等方面都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时期

1992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体育管理体制也逐步实行管办分离,各运动项目的运动队管理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群众基础较好、观赏性较强的运动项目逐步实行了职业化的管理机制,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一些奥运金牌项目政府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实行强化管理;一些非奥运项目,政府削减了投资,让其在市场中生存。由于管理体制的改革,各运动项目的经济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展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局面,导致各项目的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出现了较大差异。

这一时期,国家体育总局针对运动员的保障工作加大了工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如: 1995年2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发展优秀运动队职业教育的意见》,尤其是1995年10月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8条指出:“ 国家对优秀运动员在就业或者升学方面给予优待”。 2002年,中央8号文件要求:“体育、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研究制定非职业化运动队优秀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对优秀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和伤残保险制度,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按照该文件精神,国家体育总局与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当年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决定尝试市场化的退役运动员安置途径。2003年,在该《意见》的基础上,总局与财政部、人事部联合印发了《自主择业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2004年,按照中央领导的有关批示精神,总局与财政部、人事部、卫生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对部分老运动员、老教练员给予医疗照顾的通知》,决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及其教练员给予医疗照顾,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超破世界记录的运动员给予医疗补助。

但是,这些政策与法规,大多是针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而颁发的,未能全面考虑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与军队等其他行业相比较,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显得明显滞后,与这一时期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相比,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也显得尤为落后。社会保障工作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已经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06年11月,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第一个综合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运动员享受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从根本上将运动员保障工作纳入到国家保障工作的制度体系之中,使运动员保障工作基本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

4 当前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和目前存在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2006年11月份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也是建立在原有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之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还很明显。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的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新的客观要求,有的则是其制度本身存在有严重的不合理或不公平的因素,急需进行修改和完善。其主要表现为:

4.1 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极不健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法治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也必然要求法制化。目前的运动员保障制度是建立在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之上的。但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比较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极不规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的立法相当欠缺(虽然2002年9月《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使运动员优抚安置的工作向社会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它只是一个行政法规,缺乏国家基本法的强制。运动员的优抚安置制度应实行国家、社会和和个人相结合的制度,加强立法,保障运动员的抚恤优待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优抚安置工作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推进优抚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国家立法滞后,地方立法分散,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分割,造成各地运动员参加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进展工作不一致;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当运动员因社会保障问题发生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讼时,由于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或判决,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4.2 现有的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

社会保障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但是,自1979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和通过了300多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却没有一部是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在国务院已经制定的条例中,也未见到有专门规范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法规。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的规定,主要是由相关部委制定的,这些规定的法律效力较低,难以对运动员的有关权益进行有效的保障。

4.3 现存运动员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

完整的法律规范应由假定、处理和制裁构成,无法律责任、无制裁措施的法律规范,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强制功能。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的法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无法确保运动员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

4.4 运动员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

合法的筹资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都不够健全,导致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化,不能产生体系效应,这是当前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明显缺陷。

5 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建议

5.1 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规范运动员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和统筹管理;进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方面的立法;完善运动员权益救济机制,当运动员因社会保障问题发生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讼时,能够有法可依。

5.2 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尽快制定关于全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法――《社会保障法》;出台相应的社会保障单行法,如《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优抚法》;国务院及各有关部委也应针对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制定相关的运动员社会保障单行法,即制定一系列的条例、实施细则等;并且制定运动员社会保障专项法――《运动员社会保障组织法》和《运动员社会保障基金法》,完善对运动员社会保障的组织问题和对加强对运动员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使用、运营等方面的管理。

5.3 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的法律责任制度

完整的法律规范应由假定、处理和制裁构成,无法律责任、无制裁措施的法律规范,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强制功能。应当对已经制定出来的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的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明确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以确保运动员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

5.4 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

建立合法的筹资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有力的监督机制,强化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发挥体系效应,从而更好地实施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

姚家新.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及相关政策法规[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89-95.

[2] 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95-554.

[3] 陈林祥,李业武.我国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12-15.

[4] 陈林祥.建立与完善我国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19-21.[5] 高寒,乔羽佳. 关于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9):24-26.

[6] 罗林,符业清,刘春来. 我国现行运动员保障体系的障碍及再构建举措[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14-18.

[7] 蔡晓卫,唐闻捷.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72-874.

[8] 罗寒光,黎大有.关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6,(6):47-49

第8篇:运动会优秀作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优秀运动员 训练体制 展望

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出通知,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全国50余所高校相继试办了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改变了原有单一训练体制的“一坛死水”的现象,促进了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对改善高校课余训练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这一改革措施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到位,高校尚无(较大的)自主权的情况下实施的,人们对这一改革措施缺乏理性的思考,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意义以及它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运动训练体制改革将带来的影响也估计不足,加上当时体委系统的运动训练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这一改革措施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历史回顾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高校曾经培养出一批高水平运动员。参加第一、二届全运会的运动员中,就有来自清华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运动员,并且运动成绩在当时均属佼佼者。此后,由于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体育系统专业队的相继设立(实际上应该归咎于此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委系统训练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逐渐失去了其正在形成的优势。

原国家体委系统的优秀运动队,采取的是“三级训练网”式的构成体系,一些项目的运动员(如体操、游泳等),从小就开始从事专业训练,其它项目开始专项训练的年龄也逐渐低龄化。他们中的少部分人,随着运动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潜力的显现,逐级向上一级专业队流动,继续接受专业训练。而大多数未能继续向上流动的青少年,则不得不中途分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尚可由国家为这批退役运动员安排工作。问题是,这部分人在本应接受学校教育的年龄阶段即进入专业队,没有或基本没有得到同龄人应得的文化教育,唯有一身体育技能可使他们在为数不多的单位运动会或体育活动中一显身手,而在涉及文化知识的业务进修和工作技能方面,他们往往表现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即便是那些曾经在运动场上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优秀运动员,由于运动员这一职业的“中继性”(指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年龄或由于伤病等原因不能继续从事专业训练时,都要重新选择职业)特点,他们在达到运动生涯的顶峰(或再持续若干年)后,都将无一例外地要重新择业。这时他们中有的人尚可凭借昔日的“光环”觅得较称心的工作,如继续从事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的教练或管理工作,或是从事商业活动等。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择业时却往往面临窘境,尤其是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不再是“来者不拒”,多是取决于择业人的知识结构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恰是运动员的共同特征。不仅如此,由于运动员这种社会流动的结果,造成的负面社会效应是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期望较少指向运动员这一职业,以至于一些运动项目后继乏人而青黄不接。进而引发了人们对原有的训练体制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借鉴发达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成功经验和我国曾经有过的经验教训,为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队伍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提高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水平,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相继召开了有关会议,并于1986年11月1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目标,以及10项政策和措施。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出通知,在全国51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并提出实行小学、中学和大学相互对口衔接、“一条龙”式的选拔和训练体制。

10多年来,共举行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各5届,各项运动纪录多次被打破。1988年至1998年我国学生参加了4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以课余体育训练试点学校为骨干的学校课余训练网初步形成,为省、运动队和高等学校输送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体育运动后备人才。

应该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的训练经验和体验在这段时间得到了明显提高,训练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

在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在招收运动员时国家还有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为了解决优秀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和对运动员的后备人才以激励和示范,国家还制定了对奥运会、全运会及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免试上大学的特殊政策。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往往成为“双刃剑”,《规划》只着眼于通过课余体育训练可以培养一些全面发展、又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才能的个人,没有注意到这些个人的成长与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争夺教育资源的一面,因而对普及与提高、学校体育与课余体育训练做出了看上去可以统一实际对立的论述(宋尽贤,2001)。在照顾到高水平运动队生源的同时,也冲击了原本就比较薄弱的学校体育。

按国家政策招收的退役(优秀)运动员,实际上主要是解决了这部分人的学历问题,也是对他们由于多年从事专业训练而失去学习机会,且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一种补偿,他们的运动成绩大多已无继续提高的可能,如果高水平运动队的来源仍局限于此,结果只能是重复投资和低水平上徘徊。

如果从80年代后期开始,有条件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形成“一条龙”式的培养和输送途径,基本可以使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衔接起来,而不至于成为“高运动技术、低文化水平”;若是继续招收退役运动员组成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则不仅不利于稳定现有的优秀运动员队伍,导致一些运动员“见好就收”,在出成绩阶段为获得大学文凭转入高校,一些进入高校的运动员水平未见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进而造成国家在运动员培养方面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的高校也通过招收这些运动员而“现得利”(应该承认,这些运动员在长期训练和竞赛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要超过大多数目前的大学生运动员),导致对口的中学失去向高校输送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是高校的运动技术水平难以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在低水平上徘徊。

事实上,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来源大多是特招的退役运动员或二、三线的运动员,尽管这一做法解决了部分优秀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这些运动员的引入,也活跃了高校间的体育比赛(如大学生CUBA联赛等)氛围。但是,正如运动训练有其固有的规律一样,人的心理、生理和智力的发育和发展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在成人后再学习往往是事倍功半,因为错过了相应的“敏感期”,尤其是心理成长方面的许多体验,可能影响人的一生。而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多年的专项训练和早期专项训练,导致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在单调、枯燥的训练环境中,容易造成某些心理和智力缺陷。

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争论中,涉及的问题之一是运动员的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的矛。其次是教练员水平问题,认为教练员缺乏指导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验与体验。此外还有训练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这些问题当然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但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即要重新认识在高等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中,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意义。

关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意义。国内学者对此已有了许多论述,若将视角放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中去考察,则可以认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对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亦具有积极意义。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履行契约和诚信的特点需要自强不息、遵守“规则”和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才。优秀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具有榜样的力量,紧张激烈的比赛本身和它所营造的氛围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它对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团队精神,接受挫折教育都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其积极意义要超越体育的范畴。

关于学习与训练的矛盾问题。据对国内有关高校的调查,理工医农类(含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按正常完成学业,各科成绩达及格水平,平均每天需3—5小时不等(按大学本科4年计算)。而优秀运动员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需要多少训练时间呢?据对运动员和教练员分别进行的调查,训练时间为4-6小时(依项目不同各异)。即是说,至少有的项目在时间上是存在可能性的。实际上,我国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缺乏科学训练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训练中以训练量的积累和高淘汰率层层选拔和训练运动员,被称作“广种薄收”。即便在高水平运动队,“科学训练”也常常难以落实,因为这不仅是理论问题,它涉及操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如果从中学选拔具有一定运动素质,且文化素质达到同龄人平均水平的运动员,通过学分制(延长学习年限)和适当选择专业以及运动项目,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是可以培养出合格(高运动技术水平,学习成绩达及格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的。应该认识到,高水平运动员所具有运动技能本身,也是在前人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自身的刻苦努力和“悟性”基础上,所形成的一门综合知识和技能,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关于教练员水平问题。教练员的训练经验和体验可以在实践中积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目前有的高校已经拥有了一批优秀教练员。以他们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所在大学的综合优势,如能增加他们指挥高水平竞赛的机会,相信会逐渐显现出作为大学教师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优势。目前国内高校间的运动竞赛活动逐渐增加,为教练员积累比赛经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关于训练经费和场地设施问题。经费问题一直制约着许多高校的发展,高校实行有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经费不足的矛盾,目前企业与一些项目的俱乐部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做法,有的已经收到了“双赢”的功效,可以引为借鉴。如果按成本核算的话,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可以说是“低投入、高产出”了。有人粗略核算过高校与体育部门培养运动员的投入产出情况,结论是,培养同样水平的运动员,高校的投入不足体育部门的1/2甚至更少;现在许多大型运动会放在地方举办,举办城市为此建了较高质量的体育设施,这些设施在比赛结束后有的往往闲置或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高校的体育设施又严重不足和落后,应该考虑今后在新建体育设施时,尽可能将其中的一部分建在高校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高校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也可以校园文化的氛围融进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中,会对培养文明观众群体发挥积极作用。

三、今后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展望

我们注意到,在参加历届奥运会的各国选手中,都有来自大学的运动员。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将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大学。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教育制度的影响,同时他们的训练体制也与我国有很大区别。如美国、日本,由于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加上两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大学中的体育氛围造就了许多运动人才(或者说是这些运动人才造就了大学的体育氛围)。又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每年两校间的赛艇活动,既是校际间交流的媒介,也促进了两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我们称之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并成为两校历史上的一大特色。似这样,世界一流学校与体育结成如此紧密的关系,我们有理由说,体育的发展与名校的形成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在体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体系居“龙头”地位的教育机构,能够而且应当对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体育人才做出更大贡献(陈希,2002)。

近几年北大和清华效仿牛津、剑桥,也有了每年一度的赛艇,未名湖畔的北大学子与置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骄子也将目光盯在了世界一流学校。

清华大学培养高水平跳水运动员的经验值得国内其他高校借鉴,今后我国更多的优秀跳水运动员可望出自清华。因此,认真总结这些年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经验与不足,理顺大学生运动员的来源渠道,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新三级训练网”(目前“特招运动员”的做法仅作为对优秀运动员的奖励,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和对优秀运动员起示范作用,这在韩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按“清华模式”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运动员,使我们看到了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方向。同时,众多的家长和青少年,鼓励子女将体育作为一种爱好和亲身参与体育已经蔚然成风,他们都希望通过体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有所收获。但期望将体育作为所自己寄托的职业,在家长和子女中的比例却不高,国内多次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大多数人是难以承受职业体育的辛苦和达到职业运动员的境界的,优秀运动员犹如音乐家、画家,我们看到,体育爱好者、音乐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不少,而优秀运动员、音乐家、画家却不多,因为大多数人难以达到那样的境界。

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外环境会得到逐步得到改善,高等教育改革与体育改革将促进教育与体育的结合,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体育作为业余爱好进而投身体育而成为一种习惯,会作为更多青少年的主动选择,从他们中间会出现更多的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当然,要实现这一目的,前提是将更多的运动员置身于高校的环境中,而且他们应来源于中小学。

参考文献

[1]金育强.试论我国高校进行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特点和优势[J].体育学通讯,1988,(1).

[2]刘德佩等.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学,1988,(2).

[3]华洪兴等.关于实施运动员“长学制”文化教育的研究.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2001.

[4]俞继英.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出路.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专题报告汇编.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2001.

[5]史康成.关于“科教兴体”的基本情况、基本任务与基本对策.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专题报告汇编.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2001.

第9篇:运动会优秀作文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56-03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各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了社会经济、科学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各领域协调发展。美国的历史谈不上悠久,但世界各国移民带来了各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不断地碰撞融合、弃糟吸髓地渗透到美国的各领域,来自各国的文化精髓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促进了美国成为近一个多世纪的超级大国。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各国社会经济、科技研究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今天,更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科技、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各层次的国民教育中,以促进我国未来各领域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拟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必须加强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而高职工科学生,是担负着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即将从事生产、服务和基础管理的第一线工作,工作范围涉及国家建设的各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当前,社会普遍认为“进高职院校就是为了学专门技能以便就业”,高职工科学生虽认同科学知识、专业技术是真学问,却忽视了社会科学、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致部分学生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在这种观念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即使有着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却可能缺乏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其职业发展会受到影响;甚至一些学生因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概括起来就是,高职教育存在“重技能培养、轻素养教育”的?^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工科教学中,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学生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不知道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去启迪专业学习与运用创新思维;其二,不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的关联性,缺少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运用于学习和工作中的能力;其三,缺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融合并运用于建构新文化、新知识的能力;其四,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观淡薄;其五,个别学生缺失传统道德和民族自豪感,崇洋媚外和个人思想严重,等等。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就要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45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大学校长责任共识》,彰显了在高等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全员培训,提升师资队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由院领导牵头、基础部教师参与和邀请区内国学大师、专家,成立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指导小组,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端正思想,增强教师的使命感;邀请市党校、市文化馆的国学大师开展“国学”“柳州史”等讲座,开拓了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野;各专业教学团队结合本专业教育的特点,尝试“基于高职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并根据各自的特长,撰写了《传统文化概论》《柳宗元》和《刘三姐》等专著10余部,各团队开设了名著赏析、传统诗词赏析等多门专业选修课;邀请市内优秀技艺大师参与专业教学,通过“传、帮、带”,增强了各教学团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各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渗透到专业学科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及未来工作的研究能力及创造力。

(二)完善教育环境,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互补功能

1.以特色活动为重点,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精品化多元化。一是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川剧、京剧、话剧等传统艺术专场20余次,观看师生达2万余人。二是积极打造“道德讲堂”“名师讲学”“柳职大讲堂”“博雅文化讲堂”四大讲堂文化品牌,邀请国学大师、专家为本校师生开展国学讲座50余场。三是成立信仰学社及志愿者协会,联合柳州市内中小学进入社区、乡村举办古诗朗诵、勤俭节约等优秀美德活动。四是团委、学生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国学季风”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中华茶艺”、武术表演、中华书法等重点活动和常规活动,通过名著阅读沙龙、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经典剧目展演、知识竞赛及壮乡传统文化寻访展示等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2.打造国学活动平台,鼓励学生自觉接受、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到文庙参加柳州市举办的一年一度祭孔大典,学生分别在大典中扮演司仪、礼生、舞生、武士、壮汉、乐生、花篮礼仪等角色,演绎“祭祀先师孔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为主题的“乐、歌、舞、礼”,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赋予新时代的生命力。为弘扬中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学生每学期开学初都会自发在校园内宣传“光盘行动”,引导全体师生节约粮食。另外,以环保与食品系牵头的各种关注低碳环保的活动,彰显了中国古人一直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柳州有着丰富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在市政府极力打造“全国文明城市”的城市环境建设中,新建和修建了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百里柳江十里画廊、柳州园博园、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柳州体育馆、游泳馆、柳江喷泉、文庙、柳侯祠、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并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校外氛围。在这样良好的校内外教育环境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高职工科教育中,关键在于培育学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现代科技的一些问题,从而将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因势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职工科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一些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现代科技项目的研究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工科基础课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举例世界级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为中华汽车所设计的“尊驰”案例,让学生观看“尊驰”的设计、生产流程及效果图,分组充分讨论“尊驰”设计体现了哪些元素,学生积极找出优美的圆弧线条与翘起的尾翼、V字形底盘与中字形隔栅完美结合的感性视觉效果和唐装与咖啡、国画与歌剧等意识流的理性认知,深感大师设计的细腻人文情怀;再点出乔治亚罗设计的理念:如何将原创转化成品牌,这要扎根于你的文化,与文化能产生共鸣的产品才能成为经典品牌。这些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结合,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从而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和专业技术的积极性。

(二)渐进渗透,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职工科教育中,可渐进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育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究现代科技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工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举例:二进制是当前电子信息的数学基础,但长期以来关于莱布尼兹是否是看到伏羲八卦图之后才发明二进制的,在学术界有着激烈争论。直到2006年,比利时华人胡杨、李长铎经考证大量原始文献以及莱布尼兹本人信件后,写出《莱布尼兹: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验证了“二进制源于伏羲八卦图的思维启发”,引起各国学术界广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文、科技和思维科学的成果资料,引入学科研究和教?W。又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举例:中国古代数学体系从传统经验上,已发展到一步步的程序性算法;我国吴文俊院士应用传统数学的程序性算法,结合计算机高速运算,全面开展几何问题的机器证明,推动了机械化数学的发展,我国“银河”系列计算机的开发研制,也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

(三)迁移渗透,驱动学生建构新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推进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并迁移到现代问题的研究及建构的认知。例如,现代有数控车床、刨床、铣床、镗床等金属精加工机床,但却无法加工形状复杂的部件,而中国古代“失蜡法”有能铸造铜铁佛像或其他铸件的方法,现已由“失蜡法”发展起精密铸造业。又如,1988年我国建成的上海经贸大厦,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吸取的就是中国传统塔的符号因素,“以中国塔的形象为起点,设计一个极具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塔式建筑”。再如,柳州21座跨江大桥中的“风雨桥”“文惠桥”的设计,将我国侗、汉族的传统形式中的非精神的成分迁移到现代化的建筑,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想象共融与结合,实现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符号的美感传承。这些例子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讨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迁移渗透,促进学生建构新知识、新技能。

(四)融合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已开始解决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灾害预报等重大自然史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课题。然而,西方“还原论”科学体系已面临无能为力的困惑。这必须推进科学复杂性、非线性研究以及对综合方法和整体论的创新认识;促进当前科学由简单性探索向复杂性研究的变革,而中国传统整体论科学渗透到现代科学复杂性的研究,已令世人瞩目。例如,英国《NATURE》期刊评价:“竺可桢论点是特别有说服力的,着重说明了研究气候变迁的途径(运用中国历代气候的记载,进行现代气候变化的研究)”。又如,对于大型工程设计的论证,我国学者已创造历史模型法,通过与运用物理模型法、数学模型法的论证与融合,从历史特大灾害记录,研究历史上的巨大自然变动幅度和灾害强度,从而使工程设计充分考虑防震、防洪的等级,避免工程造价的盲目增加(如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等)。这些案例的解说,能够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深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实践渗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