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运动能力教案范文

运动能力教案全文(5篇)

运动能力教案

第1篇:运动能力教案范文

一、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重运动技能轻教学技能

长期以来,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放在运动技能上,把重心停留在个人技能的提高与完善。进入新世纪后有些学校专项课开设的时间已从大学三年级提前到大学一年级,课时也从每周4学时提高到6学时。可见课时量的增加,对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提高意义重大。另外,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对其他运动项目进行专业化学习后,基本都能掌握各项技能。然而,由于教学重心偏向运动技能的提高,导致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一种“会做不会教”的尴尬局面。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这种教学技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实习的质量,无法满足实习单位的要求,也给实习生造成了不小的困惑,这也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在师资培养方面的缺失。

二、中小学体育师资应具备的教学技能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指体育教师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传授体育知识和机能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才能。主要有知识素养、课堂实施能力、体育拓展能力、体育指导能力、教育能力。本文主要指课堂实施能力,包括课前设计、课堂实施、课后反思。1.体育课前的设计。体育教师课前有“三备”———备教案、备学生、备场地器材。一份高质量的教案设计不但能有效地强化体育教学的计划性,而且还是体育教师高质量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更是体育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同时也是衡量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指标。所以体育教师在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认真钻研教材,制定恰当的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一份具体的、可行的教案是课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2.体育课堂的实施。一节体育课效果如何,关键是课堂实施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教案设计的动态展现,靠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完成。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在口令、讲解、示范、纠错、调整队列队形等行为;学生的学主要表现为听讲、观察、身体练习、互相帮助保护等。这些行为以教师为主导,显然,体育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能力、对时间的掌控等,直接影响到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3.体育课后的反思。课后反思指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教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再认识和思考,并进行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归纳。通过课后反思,及时发现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避免以后课堂中重复出现,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为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指明了方向。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途径

一些研究结果已说明,一个运动技能好的学生未必是一个具备良好教学技能的教师,从中体现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性不能应用到师范性当中的这样一种现状,这就提醒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本科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了夯实技能的基础上适应“由学生向教师”这样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是多么重要。

1.端正学生态度,提高其对体育师资职业的认知度。不少学生认为当体育老师很容易,自己已经掌握了一些项目的运动技能,只要拿到教师资格证,就可以上岗。正是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他们忽视了教学技能的提高。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均有责任告知提醒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让学生对体育教师职业有清晰的认知。

2.加强相关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和培训。在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学校体育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揭示学校体育运行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所以,在培养体育师资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学》起着重要作用。这门课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体育教学规律、原则、方法及体育课教案的设计与编写等,这些恰恰是体育教师必备的素养和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这门课开设的第二个学期,再开设《体育教材教法》和《体育游戏》。因为有了相关教学知识的基础,这两门课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加大实践比例,大胆让学生进行教学方面的尝试。比如在《体育教材教法》课中编写教案、模拟上课、说课等。这些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课前设计编写教案的能力,在模拟上课时,检验其教案合理性的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示范、纠错等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能力和队列队形变换、分组等组织能力,以及对时间分配、练习次数安排、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课后进行的教学反思,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游戏》中通过创编游戏、讲解、分组组织游戏等实践活动,学生在深刻体会游戏教学法魅力的同时,知道如何有效激发兴趣、如何有效表达、如何快速组织教学。这些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亲自参与教学的机会,将理论的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出来,感知理解何为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技能。

3.提高专项课和其他术科课中教学技能的培养。任课教师应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学生“会”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教”的技能,本文中的“教”指“教什么?如何教?”很多学生设计编写教案时,基本部分教学内容一栏里往往只有两个内容,即动作要领和某某技术练习。这说明学生对“教什么”(教学内容)的理解是浅薄的、陌生的,对动作技术内在结构是不理解的。那么,“如何教”(选教学方法)就更不知所措了,对应的右侧栏教学方法的选择当然也就很简单:讲解法、动作示范法,有些学生还知道用纠错法。教案编写如此简单,那么到真正实践时一定是枯燥的一节课。究其原因,与师生在术科课堂中偏重学习提高运动能力,忽视对动作技术的深入理解,忽视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分不开的。所以,术科教师应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教学实践环节,并对他们的操作加以指导,使学生不仅运动技能得以提高,也能在教学技能方面有实质性进步。

第2篇:运动能力教案范文

关键词:乒乓球;课程设计;实践;研究

一、体育高职院校乒乓球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义

高职体育院校对乒乓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指能够将现代乒乓球运动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具备较高能力素质,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乒乓球运动领域能发挥示范作用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作为高等体育职业教育中乒乓球领域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强调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层次的高等性,是人才、技术和能力素养的高度统一,在乒乓球运动学有专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为体育行业产业服务的针对性和覆盖面,不仅精确定位了乒乓球项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为现代体育职教体系构建了立体通道。

二、在乒乓球运动领域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改革

本文通过仔细分析了市场对乒乓球技能型人才需求和培养对策,并遵循乒乓球运动的规律,针对乒乓球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每个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做、练、赛”的一体化,使教学内容符合项目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便每个教学模块以及总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更好地完成,突出体现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突出职业学院的教学特色,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下:1.采用分段教学方法,依据运动训练的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规范其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意识,培养学生合理运动各项技术的能力。2.采用理论知识在术科实践课上获取的方法,结合乒乓球运动的规律和文化内涵,编制实践课理论教程,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乒乓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3.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主动的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针对学生中出现不同的错误动作,让学生予以指出,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要领的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在寻求问题的答案中体验成功的快乐。4.采用分组教学和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团队与院队、乒乓球协会等多边互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评价与借鉴,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能力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层次,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并让其自身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6.采用模拟教学比赛的形式,在校内组织乒乓球竞赛,让学生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加强学生作为裁判员的执裁能力。7.教学内容课外传授,根据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特点通过第二课堂进行辅导,让常规教学内容得以延伸,同时加强乒乓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乒乓文化素养。8.依据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原则,构建综合动态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态度、习惯、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为使学生能够成为一名体育职业人,而得以全面锻炼,全面发展。

三、乒乓球运动领域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乒乓球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及其素质框架对乒乓球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具体内容如下。1.以“善执导、强技能、懂策划”作为高职体育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定位。要求乒乓球项目的学生具备国家二级乒乓球裁判资格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具有组织策划比赛及指导参赛人员比赛等能力的实践考核。使得乒乓球赛事的组织与训练指导的实训变成既是培养和提升乒乓球领域技能型人才职业综合能力的一个平台,又是乒乓球课程实训考核的一个部分。2.具有组织策划比赛及赛事指导等能力的实践考核改革要求大一乒乓球班的学生分小组的形式(一般为4人一组)完成院级乒乓球比赛的临场裁判工作;大二乒乓球班的同学以分小组的形式(一般为2人一组)以教练员的角色完成院级比赛参赛组队工作,同时完成队伍的组队方案、训练进度及教案的编写及赛前训练等任务。而整次比赛的组织、策划、宣传工作则由乒乓球协会完成。3.在乒乓球课程实训的考核改革中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导,对于组队方案、训练进度及教案不做格式统一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同时也通过乒乓球比赛执裁实施的全过程,对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学生进行乒乓球裁判员的实操考核。

参考文献:

[1]李荣芝.运动研究进展及热点评析——以10钟体育类核心期刊为分析样本[J].体育科研,2017(1).

[2]黄鹤.如何转变师生在生物课堂中的角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5).

[3]徐洪生.启发式学习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3(23).

[4]郝刚领.“阳江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5]于素梅.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运动能力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能力;提升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特征和运动能力差异,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生理健康发展的同时磨炼坚强的意志、强化心理素质,进而使学生在灵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更积极、主动地探究体育知识,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体育重视力度不强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是创新体育教学的重要体现,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初中体育教学仍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体育课程没有被作为学生必不可少的主要课程来对待。初中阶段的课程安排相对宽松,体育课程始终是副科,学生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具体细节和整体把握不够全面,甚至部分学生会对初中体育学科产生错误认知,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不高。

(二)教学方法单一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有的初中体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单方向”输出的方法,使学生被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学生长期在该模式下学习,很难激发出对体育知识的探究兴趣,甚至会由此产生消极应对的态度。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差异化发展的需求,导致初中体育课程经常出现集体活动后就自由玩耍的情况,这既不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技能,无法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也会让课堂始终处于乏味、单调的氛围中,致使初中体育课程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高。

(三)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薄弱首先,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然而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够或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甚至部分学校由体育学院的实习生担任体育教师。这样一来,体育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研究,进而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其次,部分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不够完善,如学校的场地不足、体育器材较少、设施资金不够等,只能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1]。

(四)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现自身短板和优势,更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最终出现体育运动能力不强的情况。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措施

(一)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兴趣是带领学生探索未知空间、获取知识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性,优化教学模式,积极应用游戏活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终实现逐步提升其运动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学篮球相关知识时,就可阶段性地开展“篮球技能大比拼”。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先将该阶段的篮球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微视频的形式到班级学习群中,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二次回顾。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具体情况、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并将课堂中具有不同难度的篮球技能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要按照“均衡搭配、共同推进”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匀地组合成小组,并引导学生以“运动接龙”的形式完成“参赛活动”。教师先引导某一小组成员根据篮球技能的简易程度一字排开,在第一名成员完成规定的篮球动作后向下传递,教师则根据学生动作的规范程度及用时长短来进行评分。在各小组比赛时,教师要着重记录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问题,并将其归纳成班级统一性问题以便在课堂后半段重点探究和分析。在每个小组完成比赛后,教师要根据记录的信息评判出优胜小组,并给予其一定的奖励和表扬,并鼓励其他小组在下阶段的活动开始时向优胜小组发起挑战。然后,教师要根据该阶段篮球技能的具体标准,集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全面、仔细地调整和完善该层次学生的技能动作。最后,教师应将活动中的精彩部分或重难点内容整理成微课视频分享给班级里的学生,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薄弱点进行反复练习。在这样的模式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取教师针对性的指导,能够在良性竞争中迅速发现自身的短板,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进行弥补和完善,从而实现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对体育知识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二)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转换教学角色,在课堂中以“引导为主、教导为辅”的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例如,在教学武术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课下收集和归纳自己感兴趣的“武术”知识,并将与其相关的图片或文本资料带到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教师还应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剪辑,制作成PPT教案在课堂导入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在课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阐述已获取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并简单发表自己对武术的想法和认知。其次,教师将准备好的导入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自己的想法展开交流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其中,但不能针对学生在讨论时出现的偏差或遗漏点给予消极负面的评价,更不可采取直接制止的手段终止其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成员综合讨论结果,以简短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使用现有的图片或文本资料加以佐证。再次,教师要以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部分为线索,带领学生实践学习武术的相关技能和技巧。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挖掘课前出现偏差的原因,并再次生成简短的报告分享给其他组人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始终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中获取丰富的学科知识,并运用实践学习检验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深化实践操作,最终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运动水平和实力。

(三)挖掘个人差异,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多方原因而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来自家庭背景、教育资源,也来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使学生出现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和评价,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处于积极进步的趋势[2]。例如,在教学“长跑”这一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差异化指导的价值。长跑是初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推动学生快速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引导学习能力、运动能力、感悟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进行训练时,要关注他们的综合性发展,在该层次学生对某一环节内容进行反馈时,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突破自身的局限,逐步完成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阶段性地推动学生逐步在单位时间中增加跑步的长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感知到体育运动与自身发展间的密切关系。针对学习能力、运动能力和感悟能力相对欠佳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基础性内容教学,在该层次学生进行反馈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跑步水平,并一起探究他们在该阶段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跑步姿势错误”“呼吸方法不正确”“身体生病”等。在寻到阻碍该阶段发展的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进而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前进。此外,在统一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保有共性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发展。比如,对于喜爱球类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大该部分学生的球类训练比例,让他们能够在满足自身喜好需求的同时,得到教师系统的、规范的、准确的动作和技能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要求学生在身体的允许范围内充分完成基础训练,从而让学生的基础运动需求得以满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搭建情感沟通的桥梁,进而使学生在教师差异化的帮助下,切实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并让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魅力和趣味,进而形成自主探究、自主运动的良好意识。同时,教师在进行差异化指导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状况,从而有效地调整教学模式,使初中体育教学向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也应重视优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挖掘初中体育教育的内涵,并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进而优化体育教学策略和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健康、正向发展的同时,切实增强自身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吕佳才.浅析快乐体育导向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9(13):88-89.

[2]龙宇.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需注意的若干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22):143-144.

第4篇:运动能力教案范文

关键词:业余体校;基础体操;训练监管;管理机制

业余体校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重要桥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三级分化初始化阶段,是为省和国家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来源。体操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有效可持续发展体操梯队建设正是业余体校所承担的重要角色,所谓任何事务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参天大树也是从小小的幼苗成长起来的,体育运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家体育总局第15号令《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于2011年5月5日经国家体育总局第10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经教育部同意,以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教育方针,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1]。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第15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少年儿童体育发展是尤为重视,特别是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实施监控。少儿体操业余体校训练监控与管理应围绕国家的政策,结合各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好有效管理条例。

1业余体校基础体操发展现状

体操业余体校是承载少年儿童运动员训练的基层建设阵地,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三级训练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业余体校为基础的基层后备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受到巨大阻力,这阻力主要源于训练人口下降导致的生源不足、人才缺失,而且伴随着基层体育部门的合并及撤销,诸多业余体校人才培养、人员管理上出现了松懈、怠慢等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基层体育部门对教练员的管理和制度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其中教练员学历、年龄、训练理念、理论科研等综合素质缺乏管理和控制,最终导致了现在基层教练员教学理念与现实的脱节。通过对体操业余体校追踪调查发现,目前基础体操有在人才断层、后备人才培养紧缩问题,教学训练依然以传统、单一组织形式开展,在人才培养上过于功利化,急于让运动员参加比赛、拿奖牌、向省队输送,剥夺了运动员自由选择训练、自由参赛的权利,未能遵循少年儿童成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和增强儿童的体质健康根本动机。

2建立监管机制

各地方政府、体育局、业余体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建立有效监管和相互督促机制,真正把业余体校基层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同时对教练员的监管制度进行全面升级,第一,抓好教练员招聘与竞聘制度,招揽高学历、高技术双向性人才,以高要求、高标准设置考核制度,打造一批有责任、有耐心、有理论结合训练实践的优秀青年才俊。第二,加强教练员年度考核制度,对教练员训练计划、训练进度、教案、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阶段性和年度考核,对于未能达标的教练员采取奖罚制处理。第三,加强运动员选材制度,由主管教练员牵头认真严格做好选材事项,引进先进测量仪器对运动员各身体指标采取科学选材办法。第四,实时监控训练情况,教练员是否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认真负责对运动员训练内容进行制定,针对运动员个体差异安排各项任务以及训练方法和手段。第五,加大资金扶持,优化训练环境,更新先进的体操训练器材及安全保障,同时加大意外保险资金投入,使体校、教练员规避承担风险责任。第六,建立优秀运动员人才库,根据学校每年选材情况、训练情况及竞赛情况进行跟踪测评,并且成立技术等级库,把优秀运动员成立专职档案,最后校方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3优化基础体操训练方案设计

训练方案设计是对运动员身心全面发展及获取优异成绩的重要体现。基础体操训练与其他项目差异较大,其训练属于年龄小、入门早的个体性体育运动。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的各项机能和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过程,要想使少年儿童在体操训练过程中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提高运动成绩,是我国业余体校训练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因此,设计好训练方案有助于推动基础体操事业发展。

3.1重视对基础体操兴趣培养与体质健康全面发展

竞技体操是一项有着历史传统性体育运动,是以高难度、高技巧并与多项器械结合完成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如今百姓看来竞技体操缺乏新鲜感,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小孩涉及其中,担心小孩太小怕受伤,而且面临的训练周期又长,怕影响自己的孩子正常的成长发育,严重导致业余体校生源断层。因此,少儿体操业余体校一定要转变角色换位思考,才能吸引更多家长和少年儿童参与其中。第一、转变思维,提高创新意思。第二,增强趣味性,设置多样性、多变性等体操训练内容,使孩子乐在其中。第三,增强体质健康,从孩子实际出发,遵循少年儿童生长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不宜过早或过多安排训练负荷及训练强度。第四,发挥好教练员指挥棒,正确引导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培养少年儿童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使少年儿童互帮互爱、享受基础、健康发展。

3.2改善训练理念,提倡用心和用脑训练

有人说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真正的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都是非常“聪明的”,是“智慧”与“运动能力”的共同体,在训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思考”与“训练”相结合,做到发展身体素质与技战术水平的同时,对运动员的思想也进行训练。竞技体操运动员的训练不能单单只关注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只重视体操训练的理论与训练方法,而忽视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在“用心”“用脑”方面的训练。少儿体操运动员的训练是一个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系统教育过程,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关注训练效果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变化,重视运动员对体操运动的兴趣及取得运动成绩的渴望度,将少年儿童运动动机和兴趣与运动能力同样作为运动员培养目标,倡导用心、用脑训练的理念。

3.3遵循科学训练,解决三早训练问题

近年来,在少儿体操训练中一直存在着“三早”的现象,即为:过早的高强度、成人化训练,过早的达到最高运动成绩,过早的结束运动生涯甚至出现高的运动员损伤率。而这种培养模式并不会为我国体操运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相反还会有严重的阻碍问题,比如:成年体操运动员运动水平很难达到世界级高水平、成年体操运动员过早出现运动损伤、过早结束运动生涯等问题,因此从事体操少年儿童运动员训练的教练员应该能够将少年儿童的训练划分成合适的运动发展阶段,并应充分的认识少年儿童每个运动阶段的的身体发育特点。

3.4遵循周期性、阶段性、系统性训练原则

业余体校男子少儿体操为何要遵循周期性、阶段性、系统性原则?原因在于少儿竞技体操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事物从出现到事物的发展直到事物的结束都有着一个必然过程,该过程是从时间上对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的一种行为制约,使运动员身体机能从不成熟到成熟起着重要作用。竞技体操运动训练特点正是从幼儿开始到少年、青年至成年运动事物发展完整过程。然而,发展业余体校少儿体操训练遵循周期性、阶段性、系统性原则是刺激运动员对人体发育过程有着相互牵制的作用,该作用正是提高少儿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心理品质全面结合。周期性、阶段性、系统性训练原则发展。男子少儿体操教学训练原则较为特殊,从时间上看它与其他项目有所不同,男子少儿体操涉及年龄较小、时间跨度较长,平均年龄在4-12岁之间,属于幼儿与少儿时间跨度。该种类体操需要经过长期训练、不间断训练、连续训练和循环训练等充分的过程来合理设计训练内容。其内容包括了基本姿态、基本技术、基本难度、基本成套等重要组成,通过循序渐进和同步性等有机结合,为运动员身体发育规律,找到不同训练阶段及训练过程并安排适当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通过有氧与无氧供能相互结合采用周期性、阶段性、系统性训练原则对运动员合理安排,使运动员的有氧与无氧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按照运动训练学中关于训练原则的划分,阶段性一般为启蒙训练,是指运动员从零开始的训练过程,要经过启蒙时间为1-2年。周期性一般为基础阶段,要经过的时间为1-2年,该阶段主要以一般运动能力出现转换为运动能力主要发展过程,是指以模拟测试和小型比赛为目的,为大型比赛和正式比赛做铺垫。然而,一个完整周期可分为准备、竞赛、调整三个重要阶段,逐步向系统性训练过度。系统性训练是结合阶段性和周期性两个重要时期过度,是运动员从启蒙与基础阶段向专业化阶段的全面升级。该阶段主要以竞技技能为主要发展,需结合专业运动训练手段和特有的技术难度对少儿体操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系统的安排,在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运动员竞赛成绩。

3.5突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提高奖励训练机制

教练员应突出人文关怀,对运动员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在训练过程中少骂多表扬。第一,不要以锦标主义为目的,过早的培养运动员出成绩、进省队。应根据个人不同生理、心理差异进行合理训练,做到先健康再成效,只有运动员体质健康了再能有长远发展机会。第二,提高奖励机制,少年儿童处于懵懂期,对于很多实物是缺乏自我判断能力,但少年儿童好奇心是比成年人要高于很多,所以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多鼓励、多表扬,对表现好的孩子要给予奖励机制,并且要分享给其他孩子。这样才有更多孩子以其为榜样,向他人学习,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4结语

第5篇:运动能力教案范文

关键词:业余体校;基础体操;训练监管;管理机制

业余体校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重要桥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三级分化初始化阶段,是为省和国家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来源。体操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有效可持续发展体操梯队建设正是业余体校所承担的重要角色,所谓任何事务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参天大树也是从小小的幼苗成长起来的,体育运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家体育总局第15号令《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于2011年5月5日经国家体育总局第10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经教育部同意,以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教育方针,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1]。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第15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少年儿童体育发展是尤为重视,特别是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实施监控。少儿体操业余体校训练监控与管理应围绕国家的政策,结合各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好有效管理条例。

1业余体校基础体操发展现状

体操业余体校是承载少年儿童运动员训练的基层建设阵地,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三级训练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业余体校为基础的基层后备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受到巨大阻力,这阻力主要源于训练人口下降导致的生源不足、人才缺失,而且伴随着基层体育部门的合并及撤销,诸多业余体校人才培养、人员管理上出现了松懈、怠慢等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基层体育部门对教练员的管理和制度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其中教练员学历、年龄、训练理念、理论科研等综合素质缺乏管理和控制,最终导致了现在基层教练员教学理念与现实的脱节。通过对体操业余体校追踪调查发现,目前基础体操有在人才断层、后备人才培养紧缩问题,教学训练依然以传统、单一组织形式开展,在人才培养上过于功利化,急于让运动员参加比赛、拿奖牌、向省队输送,剥夺了运动员自由选择训练、自由参赛的权利,未能遵循少年儿童成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和增强儿童的体质健康根本动机。

2建立监管机制

各地方政府、体育局、业余体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建立有效监管和相互督促机制,真正把业余体校基层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同时对教练员的监管制度进行全面升级,第一,抓好教练员招聘与竞聘制度,招揽高学历、高技术双向性人才,以高要求、高标准设置考核制度,打造一批有责任、有耐心、有理论结合训练实践的优秀青年才俊。第二,加强教练员年度考核制度,对教练员训练计划、训练进度、教案、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阶段性和年度考核,对于未能达标的教练员采取奖罚制处理。第三,加强运动员选材制度,由主管教练员牵头认真严格做好选材事项,引进先进测量仪器对运动员各身体指标采取科学选材办法。第四,实时监控训练情况,教练员是否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认真负责对运动员训练内容进行制定,针对运动员个体差异安排各项任务以及训练方法和手段。第五,加大资金扶持,优化训练环境,更新先进的体操训练器材及安全保障,同时加大意外保险资金投入,使体校、教练员规避承担风险责任。第六,建立优秀运动员人才库,根据学校每年选材情况、训练情况及竞赛情况进行跟踪测评,并且成立技术等级库,把优秀运动员成立专职档案,最后校方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3优化基础体操训练方案设计

训练方案设计是对运动员身心全面发展及获取优异成绩的重要体现。基础体操训练与其他项目差异较大,其训练属于年龄小、入门早的个体性体育运动。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的各项机能和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过程,要想使少年儿童在体操训练过程中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提高运动成绩,是我国业余体校训练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因此,设计好训练方案有助于推动基础体操事业发展。

3.1重视对基础体操兴趣培养与体质健康全面发展

竞技体操是一项有着历史传统性体育运动,是以高难度、高技巧并与多项器械结合完成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如今百姓看来竞技体操缺乏新鲜感,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小孩涉及其中,担心小孩太小怕受伤,而且面临的训练周期又长,怕影响自己的孩子正常的成长发育,严重导致业余体校生源断层。因此,少儿体操业余体校一定要转变角色换位思考,才能吸引更多家长和少年儿童参与其中。第一、转变思维,提高创新意思。第二,增强趣味性,设置多样性、多变性等体操训练内容,使孩子乐在其中。第三,增强体质健康,从孩子实际出发,遵循少年儿童生长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不宜过早或过多安排训练负荷及训练强度。第四,发挥好教练员指挥棒,正确引导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培养少年儿童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使少年儿童互帮互爱、享受基础、健康发展。

3.2改善训练理念,提倡用心和用脑训练

有人说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真正的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都是非常“聪明的”,是“智慧”与“运动能力”的共同体,在训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思考”与“训练”相结合,做到发展身体素质与技战术水平的同时,对运动员的思想也进行训练。竞技体操运动员的训练不能单单只关注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只重视体操训练的理论与训练方法,而忽视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在“用心”“用脑”方面的训练。少儿体操运动员的训练是一个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系统教育过程,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关注训练效果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变化,重视运动员对体操运动的兴趣及取得运动成绩的渴望度,将少年儿童运动动机和兴趣与运动能力同样作为运动员培养目标,倡导用心、用脑训练的理念。

3.3遵循科学训练,解决三早训练问题

近年来,在少儿体操训练中一直存在着“三早”的现象,即为:过早的高强度、成人化训练,过早的达到最高运动成绩,过早的结束运动生涯甚至出现高的运动员损伤率。而这种培养模式并不会为我国体操运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相反还会有严重的阻碍问题,比如:成年体操运动员运动水平很难达到世界级高水平、成年体操运动员过早出现运动损伤、过早结束运动生涯等问题,因此从事体操少年儿童运动员训练的教练员应该能够将少年儿童的训练划分成合适的运动发展阶段,并应充分的认识少年儿童每个运动阶段的的身体发育特点。

3.4遵循周期性、阶段性、系统性训练原则

业余体校男子少儿体操为何要遵循周期性、阶段性、系统性原则?原因在于少儿竞技体操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事物从出现到事物的发展直到事物的结束都有着一个必然过程,该过程是从时间上对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的一种行为制约,使运动员身体机能从不成熟到成熟起着重要作用。竞技体操运动训练特点正是从幼儿开始到少年、青年至成年运动事物发展完整过程。然而,发展业余体校少儿体操训练遵循周期性、阶段性、系统性原则是刺激运动员对人体发育过程有着相互牵制的作用,该作用正是提高少儿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心理品质全面结合。周期性、阶段性、系统性训练原则发展。男子少儿体操教学训练原则较为特殊,从时间上看它与其他项目有所不同,男子少儿体操涉及年龄较小、时间跨度较长,平均年龄在4-12岁之间,属于幼儿与少儿时间跨度。该种类体操需要经过长期训练、不间断训练、连续训练和循环训练等充分的过程来合理设计训练内容。其内容包括了基本姿态、基本技术、基本难度、基本成套等重要组成,通过循序渐进和同步性等有机结合,为运动员身体发育规律,找到不同训练阶段及训练过程并安排适当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通过有氧与无氧供能相互结合采用周期性、阶段性、系统性训练原则对运动员合理安排,使运动员的有氧与无氧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按照运动训练学中关于训练原则的划分,阶段性一般为启蒙训练,是指运动员从零开始的训练过程,要经过启蒙时间为1-2年。周期性一般为基础阶段,要经过的时间为1-2年,该阶段主要以一般运动能力出现转换为运动能力主要发展过程,是指以模拟测试和小型比赛为目的,为大型比赛和正式比赛做铺垫。然而,一个完整周期可分为准备、竞赛、调整三个重要阶段,逐步向系统性训练过度。系统性训练是结合阶段性和周期性两个重要时期过度,是运动员从启蒙与基础阶段向专业化阶段的全面升级。该阶段主要以竞技技能为主要发展,需结合专业运动训练手段和特有的技术难度对少儿体操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系统的安排,在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运动员竞赛成绩。

3.5突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提高奖励训练机制

教练员应突出人文关怀,对运动员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在训练过程中少骂多表扬。第一,不要以锦标主义为目的,过早的培养运动员出成绩、进省队。应根据个人不同生理、心理差异进行合理训练,做到先健康再成效,只有运动员体质健康了再能有长远发展机会。第二,提高奖励机制,少年儿童处于懵懂期,对于很多实物是缺乏自我判断能力,但少年儿童好奇心是比成年人要高于很多,所以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多鼓励、多表扬,对表现好的孩子要给予奖励机制,并且要分享给其他孩子。这样才有更多孩子以其为榜样,向他人学习,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4结语

作为新时代业余体校,在政府部门应建立相互监督机制,规避庸政、懒政等不良行为出现。同时针对教练员管理方面,抓好招聘机制,应做到学历与技术并存,把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教练员作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有经验、有上进、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老牌教练员作为重要的扶持对象。针对有责任、有担当、有上进、有创新的优秀教练员及管理人员建立人才智能库。

参考文献

[1]刘丹,何俊,储志东.析江苏业余体校发展现状与改革路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7(9).

[2]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少年儿童体育“十三五”规划》[S].2016.

[3]何俊,刘彤,储志东.新常态下业余体校向何处发力:江苏省业余体校转型发展道路探索[C].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2017-10-13.

[4]姜全.江苏省业余体校网球教练员现状与对策研究[D].2009(5).

[5]袁洪波.论系统工程在少年儿童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