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合作用发展史范文

光合作用发展史精选(九篇)

光合作用发展史

第1篇:光合作用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生命科学史 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兴趣

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将“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列为课程目标之一。相比于机械的知识灌输,充分利用科学史素材开展生命科学史教育,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初中生物教材的不少章节中,都有生命科学史素材的渗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课程中,结合生命科学史进行课堂教学的典型范例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生命科学史教学进行探讨。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开展生命科学史教育的典型例子。教材在安排这一节内容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而是通过回顾科学家们认识光合作用的几个经典实验,按照科学史的发展顺序,呈现出人类认识光合作用原理的光辉历程。教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再现当时的实验情景,在回顾这些经典实验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人们对光合作用的基本认识。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而且使学生体验了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笔者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要点如下:首先通过提问“绿色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需要吃饭,那么是如何获得营养的呢”引出光合作用这一主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营养,那么,这些营养究竟来源于何处呢?引出海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在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中,柳树重量增加了74kg,但土壤只减少了60g,表明柳树生长过程中获得的营养绝大部分并非来自土壤。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唯一浇灌的是水,因此海尔蒙特实验表明,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教师随后指出,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局限性,海尔蒙特实验并没有关注空气中的成分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引出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发现,在罩着小鼠的密封钟罩内放置一盆绿色植物,可以延缓小鼠的死亡时间,表明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由于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科学的发展通常不会一帆风顺,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并非每次都能成功,直到几年后英格豪斯做了数百次实验,发现绿色植物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更新空气,这才消除了人们心中的疑惑,同时使我们认识到光合作用的发生条件――需要光照。随着化学的发展,数年后,科学家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更新空气,是因为它们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随着对光合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不禁要问:“除了更新空气外,光合作用究竟产生了什么,为什么植物不需要吃饭就可以生长发育?”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引出萨克斯的实验。萨克斯检测了叶片的曝光处和遮光处经过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变化,发现曝光处叶片遇碘变蓝而遮光处不变色,表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产生了淀粉,而淀粉可以为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萨克斯的实验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但是,我们还关心一个问题:光合作用发生在细胞内的什么场所?这将引出恩吉尔曼的水绵细胞叶绿体实验。这是一个设计得十分巧妙的实验,首先,该实验选择了极好的实验材料,由于水绵细胞内只有一个带状的巨大叶绿体,这将非常有利于实验观察;其次,该实验通过观察好氧细菌的分布得知植物细胞内氧气的释放情况,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视。因此,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才是真正发生光合作用的场所。笔者认为,在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回顾上述科学发展史,逐渐揭示出人们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认识,并最终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发生场所,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体验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且对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方法大有好处。

除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外,人们对遗传规律的认识过程也是初中生物课程中开展生命科学史教学的经典范例。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是,遗传的基本规律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掌握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在述及这部分内容时,对著名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一般过程和若干细节做了简要介绍,以便有助于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充分运用科学史材料,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还原孟德尔当时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跟随孟德尔的实验思路,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从而在思想上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第2篇:光合作用发展史范文

1.关注学生经验,优化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中,已经初步了解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在初中学习光合作用时,既有对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分析,又有“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等的验证或探究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内涵有了感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得到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高中阶段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忽略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沿着时间的主线,去分析那些经典的实验,表面上是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实际上教学效果会不理想。受认知水平和实验技术的限制,当年许多学者提出的极有价值的问题在今天已是一目了然,当年巧妙的实验方法在今天可以用新的技术取代,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一问题,当年只能说明“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变得污浊的空气”,而高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头脑中想到的是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上述问题已经不能成为真正的问题。

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关注学生已掌握的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优化教学内容,从科学思想与方法、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技术的创新等角度,对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进行分解和重组,使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2.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科学史中的学者和他们完成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遥远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尽量去还原当年的实验过程,但不同的人头脑中对实验材料、方法、过程、现象的认识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如同“盲人摸象”一样。通过讲授法学习科学史,缺少体验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常常得不到保证。

许多经典的生物学实验,操作起来其实很简单,现象也十分明显,并且能够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如直接讲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都很简单,没有探究的价值,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将玻璃钟罩、植物、蜡烛等材料带到教室里,教师演示一遍或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图1所示,教师首先提出“在A、B两个钟罩内同时点燃蜡烛,哪一支先熄灭呢”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A钟罩中的蜡烛将先熄灭。但实际结果却是B钟罩中的蜡烛先熄灭,与学生预期完全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分析,A、B两组实验的变量不是唯一的,B中多一盆植物,A中的空气体积比B中的大,氧气含量多;从实验进行的环境条件分析,教室内的光照相对不足,B钟罩内的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可能低于呼吸作用,不但不能释放氧气,还要吸收钟罩内的氧气,导致蜡烛先熄灭。

教师通过精心的预设,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生成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不是被动地去了解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的实验过程和结论,而是通过自主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合作学习,从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的控制等角度,发现教师演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

3.以问题为主线,培养探究能力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进行分解和重组,需要依据相应的逻辑基础,如现象与本质、过程与方法,创设新的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使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教师在一节课中提出的问题不宜太多,但要能把握教学的重点,关注各环节之间的过渡。

问题一: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O2和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对高中学生来说,设计实验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不是难点,因为初中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如人教版教材中有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选择碳酸氢钠溶液和自来水作为对照组;苏教版教材中有“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资料分析,选择氢氧化钾溶液和清水作为对照组。教师引导学生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证明H2O是光合作用原料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从前一个实验迁移过来,如取同一植株上大小相同的两片叶,切断一张叶的叶脉(或直接从植株上切下来),从而切断水分的供应,放置在阳光下2h,再应用萨克斯的方法检验淀粉的生成情况。也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观察参加反应的CO2和H2O中相关原子的转移路径,从而确定CO2和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等合理答案。

问题二:如何设计定量实验,说明光合作用的强弱?

学生在初中阶段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等实验,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等有了感性的认识,设计实验以说明光合作用的强弱,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选择一个可测量的观察指标,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提升过程,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高中生发展的需求。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很多,首先要明确实验中的自变量,合理设置自变量的梯度,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而光合作用的强弱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米定量地表示,比较简易可行的通过排水集气法,收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为降低问题的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指向性,教师可以提供部分实验材料,如金鱼藻、天平、量筒等。

问题三:纵观光合作用发现史,从实验材料和实验技术两个角度分析,有什么规律?

第3篇:光合作用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光学;发展;应用

前言:光学即使物理学中最古老的一个基础学科,又是当今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前沿阵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前途。光学的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很多规律和理论都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光学的发展对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了光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光学的发展简史

(一)萌芽时期

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是和生产、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它的气源的是火的出现和光源的利用,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大多集中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成像等多个理论方面。并且人们已经逐渐的发现其中的原理,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经》就记载了小孔成像实验,这是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镜子出现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以及海市蜃楼的现象就是大气光学原理的体现。

(二)几何光学时期

这一时期可以成为光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以内在这个时间建立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奠定了几个光学的基础。同时为了提高人眼的观察能力,在这个时期人们发明了光学仪器,人类第一架望远镜的诞生很好出尽了天文学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同样显微镜也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相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也被发现,从而使光学历史朝着播放光学时期发展[1]。

(三)波动光学时期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侠缝干涉现象。菲涅尔在1818年以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便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尔原理,从而在光的本性方面人们的认识更进一步。

(四)量子光学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光学的研究深入到光的发生、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中。其中1887年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1900年,普朗克从物质分子结构理论中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运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20初光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确证了光是电磁波,光和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个认识租金了原子核和粒子研究的发展,也推动了人们去进一步探究光和物质的本质[2]。

(五)现代光学时期

20世纪中期,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也已经逐渐形成了新的科学分支和边缘学科,光学的应用变得十分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把数学、信息论与光的衍射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傅里叶光学,它可以在光学计算、像质评论、信息处理等光面应用进去,特别是激光发明,可以说是光学发展使上的一个座里程碑。再加上由于激光所以共的相干光和有利思及阿帕特内克斯改进了全息术,成为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叫做光学信息处理,其重要成就就是光纤通信技术,它为处理信息和传输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技术保障。

二、光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把现代光学和其他学科技术的紧密结合,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现代光学也被用到了很多领域,如:通讯、医疗、农业、军事、测量等各种行业,并为其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X射线

自从198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X射线的透视和摄片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X射线具有穿透性、摄影效应和荧光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X射线穿透人体不同结构所吸收的程度也会不同,最后到达荧光或X射线片上就会有差异。

X射线CT扫描机是70年代初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X射线医学诊断学科,是吧计算机技术与X射线相结合起来,并且把其影响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储存和直观的表达方法。该装置可以在现代医学中的临场发现中,科学有效的为疾病进行诊断。并且该诊断方式对病人的疾病诊断没有痛苦、没有任何伤害,不存在检查危险,诊断价值极高,所以对医学诊断的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成为医学诊断领域史上的重大给个。从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医生对疾病的确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3]。

(二)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又称通信工程,现代人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电脑和手机都离不开通信技术的支持,同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方便性。通信技术主要运用了光学的波分复用技术和光纤接入技术,把传统的电信号转化成光波信号,实现了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并且可以把信息源传输到一个或多个接受端,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同时,光纤通信技术具有多种可以拓展的结构,它可以在构成的网络局域构架中共享信息资源,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全息技术

全息技术主要是利用干涉原理对物体的光波信息记性记录,即在拍摄过程中在激光辐照下被拍摄物体形成了漫射式的光束,用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底片上,和物体光束相叠加干涉,从而利用干涉条纹的反差和间隔把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而在全息技术的实际运用中,可以用来复制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物、一说、信息储存和记录物理状态变化几块的瞬间现象、瞬间过程(如爆炸和燃烧)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用。最为常见的便是应用到全息技术的防伪技术,可以适用于银行卡、身份证、驾驶执照等各种主要证件的防伪。

而全息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军事上,一般正常情况下军事雷达只能探测到对方具距离和方位,但是运用到全息技术后雷达在达到最基本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对目标进行立体成像,这对于及时发现飞机、舰艇有很大作用。因此,全息技术与备受我国重视。但是由于不良气候以及可见光在大气或水中的传播速度会减慢,所以无法有效的进行。为了克服这种困难,红外微波及超声全息技术就被应用到其中,通过相干的红外光、微波及超声波拍摄全息照片,在通过可见光现象。因此,超声全息技术对水下舰艇军事行动的侦查和监视起到了重要作用[4]。

结语:光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总之,作为最物理学中的一个基础学科,光学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人们对光学的探索和学习从未停止过。因此,光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同样为人类健康和科技发展做出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吴若.浅谈光学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展望,2016,(28):265.

[2]李奇峰,沙乾坤,王洋,陈达.基于非线性光学的2PE-STED显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5,(02):81-89.

第4篇:光合作用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生命科学史. 教育价值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生命科学史的教育蕴涵的教育价值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实施新课改的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细想起来,生命科学史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一、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话,处处闪烁着人类高尚精神的光芒。生命科学史,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命科学的思想历程,它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思想,时代的烙印。例如,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位用显微镜观察和描述细胞结构的学者,他不但将观察到的软木每个中空的“小室”称为细胞(cell),而且描述了植物活细胞中的物质。罗伯特.胡克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传奇性,也给予科学家们一定的启发。在细胞概念的教学中以罗伯特.胡克的事迹导入教学过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文.胡克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充满活力的一生及其研究成果令人钦佩和赞叹,人们称道他的事迹之余,也在学习科学家的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精神。施旺和施莱登是细胞学说的首创者,他们不仅初步阐明细胞的概念,而且开创了细胞学说的新纪元,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通过这些生命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一定会惊叹于人类高尚的精神,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理论的形成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又对科学发展进程产生深远而又有决定性的影响。微耳是19 世纪的一位才艺俱佳的学者,文艺界和社会活动的杰出人物,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并提出"细胞来自于细胞"的观点,从而修正和完善了细胞学说。微耳和他的事迹有助于学生领悟科学家们的博学多才、严瑾求实和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探究史、科学过程史。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不,无不前人探索的艰辛。例如,对于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材料,1642年,范.海尔蒙特通过柳树称重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光合作用需要水。迄今为止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已经有了360多年的历史。初中新教材的教学在于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以揭示柳树生长之谜为线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实际上是重复了普利特斯利、英格豪斯、谢尼伯和萨克斯等科学家的研究的经典实验。高中阶段的教学在于阐明光合作用的氧化-还原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因此将瓦伯格、卢宾、卡门、卡尔文、阿尔农、派克等科学家的研究史料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不仅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有助于从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人的探究方法,并且深受启迪,获益非浅。

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实质。自然科学的实质可以归纳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1、定量化是将生命科学同数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孟德尔就是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才发现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中变异分开,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如鱼得水,如日中天。

2、观察、实验是生命科学基础。通过观察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19世纪70、80年代萨克斯领导的植物学派对生物学中的实验方法的应用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19世纪80年代,鲁(1850-1924)将实验方法引入胚胎学领域。并扩展到生物学其他领域,最后扩展到进化论中。到了20世纪30 年代,大多数生物学领域,除了生物学中的系统分类学,都采用了实验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而取得新进展。

3、生命科学史显示了知识产生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遗传因子可能在染色体上。但是,当时无证据证明。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位于性染色体上,才验证了萨顿和鲍维里的假说。

第5篇:光合作用发展史范文

高中新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可行的途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史的内容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生物科学知识.教学中合理地进行生物学史的教学,不但可以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第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恩格斯在谈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时,曾指出:“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一个“主要仪器”.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展生物学史的教学,通过重演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结论的由来,还能使学生体验科学家思维发生发展的轨迹,体验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的演变和完善过程,从而使他们学会用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审视现有的科学知识.第三,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科学史不仅揭示了生物知识的探究历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的火花、求知的态度、探究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场景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和模拟实验,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科学方法往往寓于具体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只有把认识过程合理地展现出来,学生才能领会科学方法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方法.而在当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把生物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生物知识教学内容上,而忽略了生物史的科学探究过程,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角度去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在应用生物学史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应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把握好“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这两条主要线索,组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方法”的教育.下面结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过程谈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利用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阶段,教师将生物科学史上引发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研究的生物学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一方面能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身感受什么是科学发现,怎样提出问题,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讲故事、文字展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生物学现象,然后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教师先展示同学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图片,再播放达尔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单侧光和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现象中都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自然地迈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沿着科学史的发展轨迹,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推理法

在生物科学史中,一般都展示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生物学史的学习过程就等于学生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针对上面所提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达尔文的几组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己关于向光性原因的假设或猜想,并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教师再引入科学史中达尔文的假说,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达尔文所处的历史背景讨论思考为什么达尔文会有这种假设,再思考自己所做的假设是否合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接近科学研究,并能体会达尔文得出结论所采用的具体科学方法———假说法.假说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来验证?自然地引出詹森和拜尔的实验,从不同角度验证达尔文的假说.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詹森、拜尔的实验思路、结论: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到下部,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提出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该假说是否正确呢?科学家继续探索的步伐前进到了温特的实验:让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结果胚芽鞘生长或弯曲生长了,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生长素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共同合作的结晶,通过该过程的学习既让学生理解了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又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现有手段的基础上对于事物本质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在做出猜想和假设时所用的具体科学方法,从而实现渗透具体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

3.模拟科学史中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史中科学家的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科学方法,在科学史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模拟生物学史中典型实验并对设计原理、思路、试验方法和结论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生长素的发现这一生物学史的教学中,除了需要学生学会达尔文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做出实验设计分析外,温特的实验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科学研究的典例,因此在温特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前面科学家的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相互讨论分析所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再和温特的实验设计做比较,分析实验的原理、对照的意义、实验设计的注意点,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的训练、操作和详尽分析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再认识,也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实验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验证植物激素极性运输的实验帮助他们对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进行了较好的巩固.

第6篇:光合作用发展史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现为关于开展当时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县妇联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以学习党史为重点,贯通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强化引领联系服务,扎实推进妇联改革,团结动员全县妇女为推动“十四五”顺利开局、建设活力智慧和谐幸福美丽民族强县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为妇女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围绕“党政所需、妇女所盼、妇联所能”,聚焦妇女群众“急难愁盼”,传递“民生温度”,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让妇女儿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妇联组织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三、活动时间

2021年3月—12月

四、具体安排

1.把妇女“两癌”免费检查作为学史力行的重要内容,将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开展关爱女性健康“两癌”免费检查及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今年,为我县为400人进行“两癌”免费检查,2021年5月底前完成全年检查任务的50%,8月底前完成全年任务。充分利用全国妇联发放的“两癌”知识U盘开展“两癌”宣传进村庄、进社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参与“两癌”免费检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积极参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加快推进我县女性健康社会保障体系及关爱救助机制建设,不断增强广大妇女抵御女性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为全县18至65周岁、身体健康育龄妇女购买“两癌”保险,每人每年30元保险金。5月底完成基础人数统计工作,6月底完成项目经费的申报工作,9月底完成保险购买工作。

3.大力争取“两癌贫困母亲”专项救助、“春蕾计划”暖心包、“母亲健康快车”等公益项目,持续关注关爱留守流动、病残、单亲、老年等困境妇女儿童和家庭,深化巾帼志愿服务,探索建立帮困解难巾帼志愿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困境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在母亲节、儿童节为留守儿童、困境妇女送上“母亲邮包”“爱心大礼包”。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要把“为群众办实事,为党旗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与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系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具体举措,摆上议事日程,统筹规划、整体联动,要成立组织机构,加强活动领导,推动全系统基层单位深入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

第7篇:光合作用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观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72-03  

 

一、传统观光型景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观光型旅游是一项最基本的旅游活动,也是目前最为传统、最为普遍的旅游形式,如观赏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景观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民风和乡土人情等等。观光型旅游最大的特征就是旅游方式的单一性、旅游资源的依赖性、客户群体的广泛性和消费价格的低廉性。但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旅游产业结构变化促使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的升级,传统观光型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暴露出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也受到了游客们的冷落。 

(一)发展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观光型旅游目的地是以当地的风景名胜为旅游的重点,所以在旅游产业开发中以景区景点为主体,所有的规划和开发都要以风景名胜为中心,为风景名胜服务。所以,观光型旅游目前基本上都是属于短暂而低廉的一次性旅游消费,到一个地方进行旅游观光的游客基本上不会再回去进行同样的活动。对于大多数风景名胜区来说,单纯发展观光型旅游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观光型旅游的审美特性,这种旅游形式与经济消费的关联性最差,游客的绝大部分消费用于交通,对于风景名胜区来说,投资开发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二)观光型旅游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目前,如桂林、黄山、丽江、九寨沟、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名胜区,其旅游产业大多是以开发山水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主的传统观光型旅游产业,经过多年持续的投资开发之后,已逐渐形成了旅游产品大同小异,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发展空间紧蹙的局面。同时,观光型旅游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资源,对资源开发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很多风景名胜区由于过度、无序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促使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必须把开发严格控制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这样,观光型旅游的外延扩张空间也就受到了限制。 

(三)观光型旅游的不能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 

旅游是一种关联度很高的现代服务业,涵盖了以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诸多产品服务及其部门。由于观光型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娱乐及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品位、不同个性特征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因而形成了旅游供给和需求结构性矛盾。尽管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强制或诱导游客进行消费活动,但这必然要以声誉的损失和对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为代价,从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观光型旅游中往往流传这样一句话——“上车歪头睡觉,下车找厕撒尿,到了景区就拍照,回来啥都不知道”。 

二、传统观光型景区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 

如何借助外部力量深入挖掘、整合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传统观光型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国内许多传统观光型景区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一)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已迫在眉睫 

传统观光型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奠定了观光型旅游的基础,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热爱旅游的人们,形成了以旅游观光为市场导向的游客消费模式。传统观光型景区虽然旅游资源独特、品牌知名度高,但以旅游观光为市场导向的游客消费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产业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升级的大趋势,也无法满足景区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出现了旅游产品雷同、景区吸引力不足、游览时间较短、游客消费水平较低、停留时间较短等一系列问题。从国际惯例和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来看,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已迫在眉睫。 

(二)传统观光型景区需要提升文化底蕴 

传统观光型景区面对旅游产业升级和游客需求层次的攀升以及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只有在旅游产品结构上进行转型升级,在旅游服务项目上增加创意元素,在旅游活动环节上吸引游客参与……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从以观光为主的产品结构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产品结构升级。对景区景点进行创新创意设计,深度挖掘景区景点现有和潜在的文化资源并提升其文化底蕴,通过文化底蕴的提升来进一步增加游乐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项目,并以相应主题进行包装、形成主题鲜明,集观光、游乐、参与、体验、互动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型文化旅游景区。 

(三)传统观光型景区需要体现体验价值 

随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传统的纪念品,游客更希望买下的是“体验过程”的“记忆瞬间”作为纪念。因此,传统观光型景区必须赋予文化创意内涵,利用现代科技,通过设计景区景点的虚拟体验系统,将景区景点的建筑群落和历史故事设计成3D动画或球幕电影,增加互动性、娱乐性和动感化体验项目。通过建立虚拟操作系统,体验者通过操纵杆可以以多种方式漫游在虚拟的历史场景中,可以随心所欲地徜徉在历史时空中,和与他们擦肩而过的历史人物进行谈话、握手甚至拥抱。同时,还可以根据参与者、体验者扮演的角色,设定一定的故事情节,让体验者切身感受回到了穿越时空的乐趣。 

三、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在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务院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 94号)的文件精神,全国各地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突破口,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增长。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指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创新的知识和先进的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测算,文化创意产业直接影响运输、餐饮、零售、娱乐服务业等26个行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超过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2009年,由广东动漫公司制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红透半边天。据有关方面统计,《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电影票房早已超过亿元,漫画书发行量突破200万册,销售额超过2 000万元,相应的电影图书、玩具产品等衍生品也陆续跟进,成为文化产业扩展经济链条、发挥乘数效应的最佳例证。 

 

四、传统观光型景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 

一个旅游产品的开发,其基本点是提供游客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构成很复杂,异地性和文化性是构成这种体验的重要构件。文化创意在旅游体验提供方面具有很大的适用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旅游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开发就是给游客创造一种文化体验,满足其内心的需求。而这些文化创意产业绝不可忽视。 

(一)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的大型歌舞剧——《长恨歌》  

《长恨歌》是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九千多万元,历经一年多创作排演而推出的一部以唐代华清宫遗址为表演地,以盛唐文化为主题,以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主要内容,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之奇为一体的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全长60分钟,包括《两情相悦》、《恃宠而骄》、《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章节十一幕场景,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作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通过近300名专业演员的表演,艺术再现了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长恨歌》的品牌效应,有效带动了华清池景区游客人数的大幅度上升,据统计,游客人数每年增加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4%,一举跨越了多年来华清池游客维持在5%~8%自然增长率的台阶。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宾馆、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了游客在临潼和西安的逗留时间,成为了“西安的金边名片”。 

(二)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型歌舞剧——《宋城千古情》 

《宋城千古情》是由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国内首家室内立体全景式大型歌舞剧,分为《良渚之光》以及《宋宫宴舞》、《金戈铁马》、《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世界在这里相聚》五场,叙述时空追溯到文明曙光初现的新石器时代,同时又展望了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的美好图景。《宋城千古情》的演出,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却长演不衰十五年。年均演出1 000场,最高日演8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 000万人次,创收15亿元,成为中国夜游市场最为响亮的招牌,被誉为休闲之都——杭州市的标志性演出,为杭州文化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积累了经验。《宋城千古情》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运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法国巴黎红磨坊和美国拉斯维加斯“O秀”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名秀”。 

(三)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歌舞剧——《印象》系列 

《印象》系列由著名导演张艺谋领衔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作主创团队,根据地方政府牵头组成的投资方的要求,结合景点特色和文化,打造的大型实景歌舞剧。然后由独立的经营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印象》系列共由五部分组成,《印象刘三姐》中最感动山水的壮美,年演出收入超过2.6亿元;《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最震撼少数民族粗犷的气势,年演出收入超过了1.5亿元;《印象西湖》最打动人的是那场人工雨,充盈着烟雨江南的朦胧意境,年演出利润达到了4 500万元;《印象海南岛》能让游客享受海边的放松和休闲;《印象大红袍》能享受到茶文化的情趣。“印象”团队通过借助张艺谋的明星效应,精心打造了一个以“强大演员阵容、政府倾力支持、科技手段参与、融入旅游线路”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崆峒山风景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探索 

《问道崆峒》立足于特色资源优势,对崆峒山黄帝问道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包装整合,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武术表演、生活体验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个性鲜明、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问道崆峒》的剧情介绍 

《问道崆峒》是由崆峒山管理局下属的崆峒山艺术团继《黄帝问道》大型历史歌舞剧之后的又一力作。《问道崆峒》依托中国道教创源之一的崆峒山而闻名于世,因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有关。而陇东崆峒学,与甘南藏学,河西敦煌学并称为“甘肃三大地域学”。藏学以甘南藏民族为主题内容,敦煌学以河西走廊的西域壁画艺术为主题内容,崆峒学以“道的生长”为主题内容,是各具特色的学术内容。 

《问道崆峒》全剧约55分钟,共分五幕十一场,五幕依次为盘道、闻道、修道、问道、求道。《问道崆峒》在艺术手法上运用现代舞蹈与古代舞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年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得道后,与友人赤松子以棋会友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黄帝闻讯广成子的养生之术和治国之道后,三次登临崆峒山问道、求道,黄帝在统一中原后,教人耕作、捕鱼的全过程。整个舞剧气势磅薄,规模宏大,让游客在饱览山川美景的同时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和艺术盛宴。 

(二)《问道崆峒》的创新探索 

《问道崆峒》改变了传统观光型景区以游客观光为市场定位的经营模式,阐释并赋予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观光型景区从单纯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的游览观赏式旅游升级为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休闲体验式旅游并以大型歌舞剧形式展现出来,提高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品牌价值。 

《问道崆峒》作为一种鲜活生动、文化精深且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借助于历史典故对中国“儒、释、道”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旁白式的阐释,把沉寂的、静态的、传统的中国“儒、释、道”文化变成了立体的、可感受的娱乐体验,实现了动态文化演出与静态旅游资源的巧妙嫁接,促进了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提升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与游客基础,从而达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艺术与市场的对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六、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一个全新的命题 

第8篇:光合作用发展史范文

按照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统一安排,今天,我们举行党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围绕学习《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内容,集中开展学习交流,重点是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开展专题学习研讨。

这次会议共有两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首先,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同志领学《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的《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和《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中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两篇规定篇目。

······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进行交流发言。

······

刚才,大家共同学习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的《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和《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中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几位同志结合各自思想和工作实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畅谈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听了以后,感觉很受启发。

下一步,希望大家继续聚焦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任务,保持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党的理论方面常学常新、常思常明、常悟常进,并不断提高将科学理论转化成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和举措,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一是深入全面学习党的理论,在学史明理上下苦功。要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切实树立起“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断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归属感,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回望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各种理论、各种政治势力纷纷登场施展救国救民抱负,但是无一不是抱憾而终。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要从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纵观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马不停蹄地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正是一直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才使得全党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才能够获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通过学习党史,就可以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把学习党史与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从中认识先进属性,感悟初心使命。要立足党情社情民情,既读史实,又品精神,既看现象,更究本质。要善于在学习和实践的大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增强本领,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在工作中开花结果。

二是坚守政治信仰,在学史增信上作表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成就凝聚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更树立起了共产党人投身伟大斗争、追寻伟大梦想的信仰丰碑。要通过学习党史不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自觉把个人发展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予以考量。有一首歌唱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到现在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从苦难深重、备受压迫,到现在生活富裕、充满希望,都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在那些异常艰难的时刻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对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能将其变成可能。我们能够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究其原因,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使然。学习党史,就是要从中深挖理论支撑、细悟精神支柱、筑牢思想根基,深刻认识到对党忠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领导干部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关键少数”,更要发挥表率作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史为鉴,从中观古今、知兴替,从中明方向、强自信,从正反两方面汲取经验教训,取其精华、指引工作,真正形成经验之“盾”,为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从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在学史崇德上争先进。要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更要传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充满活力。之所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因为百年来持续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党员、优秀战士,他们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共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曾经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还是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都彰显着共产党人吃苦耐劳、大公无私、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终生学习和借鉴。对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要切实做到推崇备至,对英雄人物和模范典型,要切实做到见贤思齐。要常怀敬重之心,向革命先辈学,向先进模范学,向英雄人物学,重温历史背后的道理逻辑,重温前辈楷模的精神密码,把初心融入血脉,将使命扛在肩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挑重担、苦干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工作业绩。

第9篇:光合作用发展史范文

1.1大数据对大量数据信息的处理

由于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数据采集、建筑测绘等软硬件设施已经大量应用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与利用当中,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大数据能够对这些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所谓“大数据”就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例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通过激光反射的原理,将被测量对象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处理,构建成一整套的点云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的三维软件技术对于被测对象进行逆向的数字化构建,从而能够进行后续的数字化的研究与利用.在此过程中,点云数据会大量涌现,尤其是对于展示与利用真实性要求更高的项目而言,所产生的数据将会无限接近于真实的被测对象,数据会呈现出几何数量级增长.数据量大,能够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在探索方法和研究理念的层面上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对于早期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与利用来说,由于受到认知性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影响,人们就某一处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与利用的形式、内容以及方法上,仅仅是能够通过数量有限的样本案例和数据资料,利用较为传统的技术手段进行数据的分析、评估和管理.大数据的应用,能够将大量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信息进行有目的性的筛选和处理,为展示利用的方式、方法在名城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对策措施,提高展示利用实施的精确性.

1.2大数据对多样数据类型的处理

历史文化名城在展示利用时涉及到的数据繁多复杂.单就其中的某一处历史建筑来讲,《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建筑本身的历史档案包括了5项内容:1)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2)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3)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4)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5)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历史沿革、历史事件、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资料.上述几项内容,基本涵盖了一处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这些详细资料,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利用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利用的过程中,数据的类型非常多,有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图纸资料、点云数据等.在以往展示利用处理数据信息的时候,利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事先定义好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化数据是将对象数据向便于查询、处理的方向抽象的结果.结构化数据即行数据,存储在数据库里,可以用二维表结构来逻辑表达实现的数据.结合到典型场景中更容易理解,比如企业ERP、财务系统;医疗HIS数据库;教育一卡通;政府行政审批;其他核心数据库等.在结构化数据过程中,通常会忽略一些特定条件之下所不必考虑的细节,筛选出有用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展示利用技术以及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进,非结构化的数据大量的出现,难以用结构化来进行表示,在存储记录数据的同时还要储存数据的结构,增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难度.相对于结构化数据而言,不方便用数据库二维逻辑表来表现的数据即称为非结构化数据,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图像、文档文本等形式.具体到典型的案例中,如医疗影像系统、教育视频点播、视频监控、国土GIS、设计院、文件服务器PDM/FTP)、媒体管理等具体应用资源,这些行业对于存储需求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备份以及数据共享等.目前在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当中,所利用的数据大部分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而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将会逐渐成为主流化的数据.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与展示利用相关的影响因子指标数量上必定会更加的丰富和细化.为了满足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的目的,在相关数据激增的同时,新的数据类型还会不断出现,很难用一种或是几种规定的模式来描述趋于复杂、多样性的数据形式.而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在非结构化数据和信息的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大量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的相关影响因子指标的细节信息进行数据非结构化,可以减少在数据处理过程当中的数据流失现象,为展示与利用提供更加充分的情报信息与技术支撑.

1.3大数据对数据信息的快速处理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数据越来越庞大,必须有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够将大量的数据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与利用发展到今天,展示利用的相关数据除了具有传统属性以外,还具有时效性,通常某些数据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降低,能否快速准确地处理这些数据,则是充分体现它们的价值所在,而大数据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快速、持续、实时的处理数据,从而能够满足相关的需求.在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工程中,经常会忽略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脉的科学展示与利用.有时会单纯地将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与利用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其居民生活割裂对待,这样会恶化居民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拉动居民的消费,不利于延续传统的历史文脉,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创造品牌效应,降低城市的知名度,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对传统风貌会造成严重破坏.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为了保护这些稀缺的展示利用资源,使得名城保护能够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就需要对名城的相关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及时快速的提出有效、合理的保护措施.

2大数据在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利用中数据处理的应用

2.1在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数据上的应用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提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从条例以上的内容描述可以看出,与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的相关信息具有非常典型的空间性.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中空间数据的采集,基于移动设备、互联网络、测绘系统、自动记录系统、数据档案系统等,以及通过这些系统综合分析所产生的再生数据.大数据通过整合和深入提取这些空间数据,将这些信息进行重新利用,实现海量展示与利用的数据信息的实时处理,智能判断以及快速决断,为某一项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利用提供决策依据.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逐渐成熟,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街区展示利用中,通常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历史街区现有的建筑特征和风貌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之后通过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处理,恢复历史街区传统的风貌特征,并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将其进行一定的场景重现.

2.2在历史文化名城数据分析上的应用

由于大数据在信息处理上具有透彻感知、广泛互联互通、深入智能等特点,能够借助互联网络进行传递、协同以及共享操作,在通过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深入分析收集到的展示利用的数据后,进而获取到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系统性的、全面性的数据信息来满足某一项历史文化名城在这方面的信息需求.大数据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从过去单维度的项目计划、项目管理和项目执行,转变为多维度的新兴的项目协作关系.在这种新的组织关系下,每一处历史文化名城个体,在进行展示与利用项目的筹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可以精确地、自由地、即时地共享和获得相关信息,发掘同一类型数据的共性和不同,对彼此各自的特点进行正面、真实、合理的归纳与总结,找到若干种恰当的展示与利用的方式与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展示利用的效果.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数字化基础构建和物理设备的相互融合,通过数据对于名城的数据采集和汇总,经过网络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与整合,之后再通过云计算技术,使其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与利用的管理更加动态化、系统化.

3大数据对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利用的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是由历史文脉和城市形态两大重要要素构成.现在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脉络和注重塑造城市形态,传承历史记忆,展现人文气息.在社会经济处于重大历史变革的今天,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传承的思考更加具有意义.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脉和城市形态通常表现为包括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形态、聚集形态等一些具有可读性强的、城市意向明显的、静止性的、永久性的客观物体.城市形态作为物质属性,其展示利用通常是展现城市的空间轮廓、城市肌理、街道格局、风貌特征、建筑物和构筑物本体等;而历史文脉作为非物质属性,其展示利用通常是展现与历史文化形态有直接联系的演变规律、历史事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哲学思想、伦理观念、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风俗以及地域文化等.历史文脉的展示通常是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空间和相关史实文献资料的整理,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的技术手段将抽象的历史文脉以一种相对具体的形式进行展示.大数据的功能和作用就是能够把城市形态和历史文脉等这些具有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的资料信息进行数据化、数字化的统计、整理和归纳,以一种清晰的思路与方式展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创造的成就,以生动、形象、完整的方式来诠释历史文化的脉络.通过大数据在历史文化名城形态特征的展示与利用,探索古代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的有效方式与途径,在保持相关历史记忆的同时,加入新的科学、技术的活力,从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从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利用的角度来说,加强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探索展示利用的有效解决途径和方式,是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与利用提供策划方案、拟定策略、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只有在保持古城的形态和历史文脉传承的前提下,选择大数据的方式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与利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遗产价值才能以更有成效、最佳的方式体现.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