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植物学的认识范文

植物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植物学的认识

第1篇:植物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植物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80-03

植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提奥夫拉斯图斯被视为植物学的创始人。公元前300年他在哲学原理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分类和描绘[1]。19世纪中叶,李善兰与外人合译的《植物学》传播了近代植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后,我国才开始有了植物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大学也开设了植物学方面的课程。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渗透,促使植物学各分科的不断发展和更新[2],并形成了不少的交叉科学。美国植物学家哈什伯杰于1895年最早提出民族植物学的概念,即Ethno-botany,定义为“研究土著民族利用的植物”。美国民族植物学家福特(R.I.Ford)发展了这一定义,着重强调“人与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这一核心[3]。在没受到科学教育等外界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人们已有的零散的对人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的认识,即民族植物学知识,与人们在生活中同植物之间的关联程度有密切关系。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若能在植物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可为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服务。

一、植物学教学的特点

植物学是生物类专业一门经典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结构、分类、起源演化及与人类关系等[4-5]。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它是大学低年级首先接触的直观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6-7]。植物学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组织培养、植物资源学等)的基础,对于师范生而言,也是未来中学生物教学中可以运用的重要内容[4]。因此,应该充分认识植物学教学的鲜明特点,以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源泉,植物学教学的过程,需要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实际,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进而整理、概括,得到有关植物的本质的认识。故植物学教学中应着重强调观察、比较和分析的学习方法;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植物学教学需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着重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中学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中学生物教学活动中的课堂实验、课外实践、科技活动等都有赖于带队老师的生物学专业素养和知识功底。故植物学教学应契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实际运用能力。

二、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的利用对于植物学教学的启发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把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我国高等教育按专业培养人才,地方高师院校中生物科学专业旨在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有用人才。但要注意到,植物学具有名词术语繁多、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实验材料的季节性强等特点。如何使之与时代需求和发展相适应是目前植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7]。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对促进植物学教学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可增强植物学教学效果。植物学的教学对象具有生物学的基本常识,对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植物,尤其是有花植物具备不同层次、水平的认识。在将这些认识系统化,传授和强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民族植物学内容是最“接地气”,最能增强教学效果的。在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的教学中,许多知识点的讲授、课堂互动的形成中,均可见一斑。例如,桔子、花生、桃、玉米、苹果等均是常见可食植物的果实。学生成长过程中接触上述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植物种子所形成的感性形象,无疑对于理解它们千变万化的外表背后共有的或极相似的内部构造很有利。再如,许多植物的变态营养器官是人类利用的主要部位或有用成分的主要来源。餐桌上见到的萝卜、胡萝卜都是变态根;马铃薯、洋姜则均为块茎;以洋葱、大蒜调味是利用了它们的鳞茎或鳞叶间的腋芽。运用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植物器官各部的形态和结构。

另外,孢子植物及种子植物分类部分的教学中,可将民族植物学知识,即关于“人与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的知识,紧密地结合至各个植物类群的教学内容中去。被子植物种类众多、规模庞大,了解和掌握代表类群的重点特征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单纯、机械的文字描述的堆砌,有碍于学生对植物类群的形态特征的认知和植物进化演化规律的把握。结合民族植物学知识,将教材中平面化的“植物”立体化,是优化植物学教学的一种良好尝试。例如,被子植物分类的不同科中,禾本科包含了人类的粮食作物中的绝大部分种类,如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十字花科中有多种植物为常见蔬菜,花椰菜、大白菜、小白菜等为极佳的代表;同时常见于餐食的还有茄科的辣椒、茄子、西红柿、马铃薯;葫芦科的丝瓜、冬瓜、黄瓜、苦瓜等;另外,极大地丰盈了水果世界的蔷薇科,囊括了梨、苹果、桃、杏、李、樱桃、枇杷、覆盆子等很多种类。在药用植物的宝库中,五加科、伞形科涵盖了很多药源植物,诸如,人参、三七、五加、当归、柴胡等。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关于“人与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的知识)背景为植物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运用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可创设良好植物学教学氛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植物学教学开始之前,学生所具备的民族植物学认识是零散的、模糊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但合理利用他们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却可为良好的植物学教学铺平道路。比如,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针对蔷薇科植物金樱子,很多学生难以陈述它的营养器官的特征,但可以欣然讲述应于何时采集它多刺的果实,如何处理,之后熬糖、酿酒。巧妙、合宜地将民族植物学知识与植物学教学结合,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再如,很多学生自小喜欢吃山上的板栗,对于野外环境中与板栗果序外形相像的锥栗、茅栗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此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归纳讲述壳斗科(含物种板栗、锥栗、茅栗)的重点形态特征及常见种类的简单区分;另外,针对某些出现在同一小生境中的藤本植物,像何首乌、绞股蓝、乌蔹莓等,可以将各种类的识别特征、经济利用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目标植物有好奇心(如何食用、药用等),从而对相关专业知识保有深刻记忆。

3.借助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可提升师范生植物学知识应用能力。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培养对象很大一部分将来会成为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新生力量,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阶段,通过植物学教学对学生已有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补充和丰盈后,将显著地提升其植物学专业素养。中学生物课程要求初任教师快速、高效地将教材内容与鲜活实例相结合,这使得植物学知识的就地利用能够展现最大的魅力。例如,编写中学生物校本教材。就植物在国民经济、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而言,地方常见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别、利用、采收、种植等即为较好的校本教材素材。再如,中学生科技活动的实验设计。有针对性地选择地方经济植物、环保植物等作为实验对象,可以有效发挥植物资源优势,甚至为长远的开发应用提供创意。另外,中学生物实践教学。地方中学的生物教学天然地易于与植物学知识相融合,中学生的户外实践、夏令营活动等,均会对带队生物科任教师给出最直接、最真实的检验,因此,对未来中学生物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植物学教学对其已有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进行完善和提升,对于巩固其已有的植物学专业知识,促进其理论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专业素养的扎实积累,均是意义重大的。

三、关于植物学教学中有效利用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的几点建议

植物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习者了解掌握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研究中比较成熟的结果,但同时,植物学教学也是将学生既有的零散、模糊的一些植物学常识进行抽提和升华的重要途径。在植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既是植物学教学的需要,也是展现民族植物学的社会及文化价值的重要方式,对植物学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1.在植物学理论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植物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可将民族植物学知识结合到植物形态解剖部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分类部分内容中。形式不必拘泥,如讲授植物的根这一营养器官时,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预先收集所熟知的相关民族植物学信息(如对植物根的利用方式),整理汇总后,由任课教师在植物学教学中对结果评析、校正错误(如将变态茎看作根);再如,以个人为单位,将学生熟知的当地观花植物或蜜源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知识集结,在课堂上形成口头报告,可为花部结构变化及与传粉昆虫关系的教学提供优质素材,同时也为锻炼、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做准备。

2.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植物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在当地的不同生物群落中、不同小生境里,借助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加深教学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达到传统教学无法匹敌的教学效果。如在带队野外实习过程中,若要介绍不同植物用途、形态、内部构造和进化演化方式,可以从民族植物学的视角,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以科学知识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普通植物学知识。“人与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要求人类的理性回归,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应传播建立和谐的人类与植物、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理念。

3.借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赋予植物学教学文化韵味。传统的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文化气息往往较为稀薄,应着力注入更多的人文血液。植物学教学中,孤立地关注植物本身,而忽略人类在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积淀,势必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植物学教学应借民族植物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文化韵味。人类文明史上几千年来传承的民间药物对传统医药文化的极大丰富;通过乡规民俗、禁忌等,运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崇拜和保护的某些植物、大片原始森林;热带地区经济植物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冲突等。植物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中的潜能,满足教学目标的眼前需要,助力文化气息的长远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国芳,冯志坚,马炜梁,周秀佳,朗奎昌,胡人亮,王策箴,李茹光.植物学(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陆时万,徐祥生,沈敏健.植物学(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斐盛基.民族植物学[J].科学杂志,1985,37(2):23-32.

[4]周建良,刘炳荣,严岳鸿,何祖霞.论植物学课程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03.

[5]陈东红,黄勇,阮颖.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36.

第2篇:植物学的认识范文

摘要:结合当今大学的实际情况,报道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分批实习,限制标本采集数量,改革考核模式,培养学生野外仔细观察、对植物的识别、描述能力、检索鉴定能力,从而保证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药用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学科,与中药的基源研究、品质评价、临床效用及开发研究密切相关,是中药学、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以实践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学科主要特点。而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笔者针对目前该校开展野外实习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团结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1 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经费短缺、师资比过低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费、食宿费和景点门票不断上涨,交通费及高额的门票使实习经费变得异常紧张。按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费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学费没有区别,实习费用即成为学校的额外支出,这部分费用与野外实习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另外,缺乏师资培养经费,能带教野外实习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少。据专家论证和国内外高校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一般规定为1:14,而本校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师生数量,2009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254人,师生比为1:36.29;2010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318人,师生比1:45.43;2011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61人,师生比l:45.13;2012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82人,师生比l:47.75。而且在所有带教教师中,主要是青年教师,占到70%的比例。青年教师理论知识强而实践经验匮乏,带教困难,而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性很强,需要经常在野外了解、认识、熟悉、辨认各种植物,而植物种类多样,记忆也非常困难,没有严格的培训计划是很难培养成熟的带教老师,这已成为开展野外实习的瓶颈。

1.2 实习地点过于集中,教学时间短而集中

在传统《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药用植物辨认和标本制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均以辨认药用植物、采集标本为前提。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仅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种类、常用生药进行基本识别,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表面地识别药用植物的水平上,而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周围总是形成多层包围圈,无片刻闲暇。这种实习模式表面上看具有一定规模,而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因为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很多,但学生能记住的内容却很少。另外,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药学或生物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开设药用植物学或植物学课程,而野外实习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3 考核模式不当

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与之对应。不合理的考核制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校虽然把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作为单独一门课程,但考核仅仅只要求每组采集150份植物标本,每个同学制作、鉴定一份标本,而且制作、鉴定的这份标本是在老师讲解后进行鉴定,所以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实习,将野外实习当成了观光旅游;同时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常见药用植物的采认、重点科的掌握以及标本的制作进行,而植物形态描述、未知植物的检索、已知植物正确与否的鉴定以及资源调查方法等涉及不多,整个实习过程最后在考核的方法上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

2 改进对策和建议

2.1 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

针对实习经费短缺,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对策,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本校内植物种类丰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参考书,根据《药用植物学》及多种参考书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鉴别校园内的常见物种。也就是教师可以采取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习质量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实习成本,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平时实验中,植物分类部分的实验带领学生到校园认识、鉴别植物,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让学生识别校园内各种药用植物和其他如观赏植物等,这样做能够与教学进度相协调,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选择实习地点,确定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实习内容;便于学生多次观察,增强记忆;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园内组织实习,也不需要经费、经济、安全、易于组织。而且识别校园植物是学生了解物种、走向大自然的第一步。针对教师少学生多的特点,本教研室进行了一些改革,将实习时间固定,在每年的9月初;学生分两批实习,中药专业7天,药学专业5天,这样学校野外实习的师生比就有了转变。

2.2 学生分批实习,限制采集标本的数量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随意采集、随意丢弃植物标本的现象,在实习前一周,教师必须做好必要的宣传和讲解,还要重点强调对标本采集的要求,重点讲清学生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必须保证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能认清的则不采,需要采集的标本要严格控制"质"与"量"的关系。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又要突出药用部位和鉴别特征,还要附上详细的产地、生境、性状等记录;"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同种植物每组不得超过两份,两份标本本组同学可以互相传递着观察、识别,进一步用于复习和练习制作标本。对于个人而言,老师在讲解时可用手机或数码相机将要认识的植物及时拍摄下来,以备复习和制作标本时使用。坚决杜绝过去那种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并将这种行为作为学生平时表现和考核的二个评价指标。同时,学生采集标本时,要分工协作,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标本,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收集采集好的标本,有的同学负责拍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保证采集单份标本而不至重复采集造成浪费。

2.3 明确考试模式

药用植物实习考核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和制作:在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时间内识别出50 种药用植物(学生自采40 种,教师另采10 种),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术语描述药用植物的基本特征、所属科及其生长环境。观察描述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求学生除了观察植物形态、解剖特征以外,还要仔细观察植株生长环境、群落特征,并且能够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这些是学生进行检索鉴定的前提基础。在以前的辨认中,学生每看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总是直接去问指导教师,教师也往往是直接给出答案,一种植物常常要问教师多次后才能记住。改革后,教师不再直接告知这是什么植物,而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用专业术语讲出该植物的特征,并与已经掌握了的该科的主要特征相比较,判断是哪个科的植物,这样有利于巩固和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可避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指导者,学生必须自己动眼、动手、动脑,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2)查阅检索表进行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培养检索鉴定能力是野外实习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它包括对已知科属"种"的检索,未知植物"科、属、种"的检索,还包括已知科属种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野外实习认药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认药方法--检索表的使用。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做到一通百通,离开教师后,对不认识的植物也可独立查出属于哪一个科,为何种植物。检索表是辨认植物的一把"金钥匙",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把这把"金钥匙"。教师在实习中进行专门讲授、辅导、练习,令学生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与此同时,练习已知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遇事不盲从,就是教师讲解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掌握自己鉴定真理的实践方法。(3)药用植物实习报告的撰写与汇报(以PPT形式)。(4)药用植物实习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考核(团队精神、互助互爱、实践动手能力等)(见表1)。

表1 中药学本科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综合考核表

考核项目

内容要求

分值

总体表现

遵守实习纪律,圆满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各方面表现良好。

20

实习报告的汇报

以PPT形式总结报告,专科专属资源调查报告。

25

药用植物种类识别

完整描述3-5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不得与其他同学重复。写出教师给定的30种药用植物的科名、种名及药用部位。

35

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每组采集的药用植物标本150份以上,每组上交合格的腊叶标本80份以上。

20

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把十种花大、特征明显,易于解剖观察的花自主检索到科,编制给定的20种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

10

另外,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中,还需邀请辅导员参与野外实习,可加强学生管理。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更熟悉和了解学生。邀请他们参与野外实习,并做好学生的动员、分组、带教等组织工作,使带教老师专心教学,不用分心管理,争取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从而提高实习效率。

总之,通过改革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又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仍需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振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第3篇:植物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2-04

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室内设计专业,这是国内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室内外优美环境的渴求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国内普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初期,环艺专业主要以室内设计发展方向为主,后期由于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为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很多内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专业延伸至室外环境设计,以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为多个发展方向。农业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林学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条件,室外环境设计景观方向专业发展主要倾向于绿化设计、种植、施工方向,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非农业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限制环艺专业室外方向以艺术创作、规划设计为主,由于专业发展时间短、办学条件等问题的限制,景观设计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面对如此种种,如何根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发挥艺术类学生特长以及合理开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就环艺专业本身而言,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方向核心课程,但纵观我国当前环艺专业教育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着重强调软件、规划设计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对园林植物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初期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后期通过学生就业反馈信息以及景观行业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课程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栽树、绿化认识方面,缺乏对园林植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园林植物造景能力较低,如城市公园设计中,园林植物造景面积占整个绿地项目的80%,由于学生对园林植物造景轻视,大面积的植物规划设计造景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严重影响了规划设计水平。

(二)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材缺乏

当前针对环艺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材不多,且大多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农业院校教材编写的,但农业院校课程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教材内容过深,专业性太强,课程延续时间漫长;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开设课程以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专业知识比较浅显、深度不够,导致设计中无法灵活运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进行造景设计,并且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与其它专业课的连贯性不强,在后期规划类课程中,由于课程教师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知识的欠缺,概念设计阶段的植物造景往往被忽略,导致环艺专业同学对园林植物空间造景一片茫然[1]。总的看来,结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园林植物规划类教材缺乏。

(三)教学资源缺乏

相较于农林院校非常齐全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设备而言,其他院校就显得空白,没有相关的实验室、标本室开展教学,课程教师往往只有一名有着相关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采取外聘教师或者是其他课程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背景专职教师只有一名,有时兼职到其他职业院校上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同时由于教学资源、设备、课时限制,教学手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为主,项目辅导为辅,缺乏实践教育环节。这就使得课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好保障。

(四)理论知识方面欠缺

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植物类知识[2],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类高考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种类繁多、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让学生应接不暇,严谨的植物施工制图规范让思维活跃的环艺专业学生极不适应。学生主观上普遍存在对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有偏见,认为这是园艺工人专职工作,作为设计师是不用做类似工作的,从而е卵生在植物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部分留白。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美学认知和图面表达比较强,这些方面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指出了明确方向。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大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等因素制约,非农林院校和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一般停留在理论课本上,学生在校期间较难获得实际工程的锻炼机会,即使有机会参观考察苗圃、施工工地,也是走马观花晃眼而过,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和后期施工工艺不了解,从而导致对园林植物规划后期效果把控不够,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环艺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差以及就业市场对环艺专业实用性要求这一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们经过研究,将环境艺术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熟练掌握该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主要识别特征以及园林用途;运用环艺专业课程所学美学以及理论知识,从植物平面布置、空间布局、造景形式、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对各类风格、各类型空间植物景观进行优劣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阶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培养并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植物识别标本法。根据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该专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学生需掌握和准确认识本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首先对植物品种的识别,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针对学生对植物品种、观赏特性易记易忘特点,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在了解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并发挥专业特点手绘绘制植物树形和树叶,通过拍照、记录的形式收集植物种类并装订成册,经常翻阅查找。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赏树木挂牌活动,此项活动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学生会对自己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可加强记忆,并且在校园游览中增强专业知识。

2.空间体验法。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人们使用的是空间,环艺专业学生对建筑墙体形成空间比较具象,而对植物形成空间比较抽象,习惯性思维以为植物景观设计就是栽树,聚焦在植物美学特征上,是否开花结果,形状是否独特性,季相变化是否丰富,对植物群落立面上的层次变化和整体主次关系的概念理解不深,对室外植物景观空间把握不准确[3],导致设计中不能熟练地利用园林植物围合或分隔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植物景观调查,对不同类型空间、不同尺度空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临其境去感受空间。在对植物空间体验的同时,学生应将植物空间形成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详细研究植物是怎样的布局和材料形成的独特空间感,对照相同空间不同材料围合形成空间的不同,以及相同材料形成不同空间的区别,以此找到设计的关键点,为后续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设计之初在于多看、多分析、多动手,学习好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也不例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场地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优秀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对植物景观有比较直观的体验认识。现在大多数学生设计中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图纸图面的表达能力。在对优秀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采用临摹法,首先对其周边环境、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造景特点、品种进行分析,总结要点,启发学生,避免空谈设计理念的现象,并收集总平面图以及其它效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到现场去测绘、体会、临摹,通过组织学生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测量、评价与现场绘图,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分析能力、手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4.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通常采用虚拟项目进行设计,学生由于处于初步专业设计阶段,对植物空间想象能力差,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植物景观形象及适当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缺乏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程序、设计方法特殊性的了解,最终图纸的表现形式主要以CAD格式的施工图表现,对后期形成的实景效果没有概念,景观方案设计最终停留在图纸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施电脑实训教学,让学生使用各种制图软件进行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如草图大师软件,该软件易学易用,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可自制植物素材,根据学生所作CAD图形文件,采用相同素材和规格制作三维效果图,在场景内可人视角度360旋转观察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立体景观效果,让学生可预见方案后期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

(三)课程设计

完成前期的理论知识和调查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选择面积适中的场地进行课程设计,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了解熟悉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总体布局结构规划、空间营造、群落构建、主体造景植物景观设计,并且可以结合模型设计、电脑建模来感受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劣,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调查实践中所获得的设计经验进行植物规划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场地设计两个步骤。

1.实地调查。运用空间体验法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选择植物景观特点突出、代表性强的场地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景观空间有具象的认识,特别加强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手法、主题、空间、尺度等认识和理解,以便为后期的场地设计服务。在调查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具体包括整个调查场地的场地分析、空间分析、植物空间结构布局、栽植形式、植物配置模式、植物主题及种类、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调查场地分析图,实测到的植物景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以及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图(可手绘或拍照),同时附上植物品种表格[5],其中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形状等,这样学生即认识了品种,又知道如何造景配置植物,为后续场地设计打下基础。

2.场地设计。场地设计通常会选用同一场地进行不同类型空间设计,或者对不同场地进行同一类型空间设计,设计之初,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植物景观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求详细具体,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阶段,规定各阶段要求的步骤、设计内容、图量、图纸表达方式。

(1)场地调查。首先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认识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其次植物规划要与场所固有属性结合,注重场地关联性;最后要将规划落实到元素层面,并调整为可以实施的详细设计。该阶段要求有详细的场地分析图,用简单的符号并配以文字、图片说明,形象生动表明场地属性。

(2)植物景观方案设计。结合前期场地调查进行园林植物方案设计,要求既要满足景观空间需要,又要体现地区文化,同时突显植物配置对景观空间的营造作用。结合平面和立面布局来塑造空间,并做到植物四季景观变化和立面层次搭配。为丰富植物景观效果,要求规定一定数量植物品种进行配置设计。该阶段图纸要求植物平面布局图、植物层次剖面图、植物效果示意性图片、植物品种附表。

(3)施工图设计。植物方案确定以后要绘制施工图,通常采用CAD软件绘制,要求图纸绘制要详细规范,并附植物栽植品种表格,主要包括:品种、规格、园林特征,其中规格主要是指乔木的胸径、冠幅、杆高,灌木的高度、冠幅,同时要说明灌木的栽植密度,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颜色形状等。由于学生难以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景观空间形象,可运用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将平面转为立体效果在电脑场景中三维旋转观察设计效果。为加强学生对植物施工工艺了解,学生之间可交换图纸制作实体模型,一方面植物方案设计很具象的展示出来,另外通过交换图纸做模型可互相检测施工图作图是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跨度大,学生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室内外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学习现象。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作为核心课程,希望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能够重视这类课程学习,专业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初步建立学生的植物空间感以及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表示方法以及n程设计教学途径,把控每一个学习环节,提高课程效果,增强学生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菲,卢伟娜,张丹.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5(8):37-38.

[2]杨凤云,王首一,李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78-82.

[3]李彦雪.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9):194.

第4篇:植物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自然角;幼儿教育;观察能力;培养

一、在认识植物中培养观察能力

处于幼儿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比较低,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尚未完全,还处在认知阶段。此阶段,幼儿园中自然角的设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园方应该在学生经常进行课间活动的地方开辟出一块种植植物的场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幼儿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认识自然角中的每一种植物,让学生熟悉自然角,对植物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熟记植物的种类和名称。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植物名称卡片放在相应的植物旁边。最后通过文字和实物的对应加深记忆,在观察和认知事物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在向学生传授自然知识时激发观察兴趣

据人类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成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世界的认知,在对世界的认知基本完成之后便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对内心的认识。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好处于成长的第一阶段的初期,对世界的认知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自然角的设立可以在幼儿园中把孩子们和大自然很好地联系起来,也正好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应用合理方式传授观察方法

学生在观察自然角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花儿会开花,小草却不能?为什么蝴蝶和蜜蜂喜欢到自然角中来?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来一一解答,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自然,理解自然中的奥秘。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教授自然知识过程中也要掌握良好的方法,选择幼儿易于理解的语言配上生动的语气,加深学生的印象。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后学生才能更好地观察自然角,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四、在种植植物中培养观察能力

幼儿园在建立自然角的时候既要注意植物种植的多样性,同时还需要注意,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在对自然角中的植物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观察之后,教师就需要带领孩子们自己动手,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一开始动手种植植物时,要选择生长周期短、生命力强的植物进行种植,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动手的快乐,同时也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如,蒜苗、黄豆芽、小麦种子的种植等等。

五、在照料植物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

在学生成功栽种植物种子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每天细心地观察和照料学生自己种下的植物。每天都要按时浇水,添加适当的养料,观察植物一点一滴的成长动态。在观察植物成长中也要掌握观察的要领,注意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的变化,注意体会植物的成长和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大自然的生长情况,知道每一种植物都是具有生命力的,都需要关爱和保护。

六、在对自然角植物观察过后善于总结与归纳

在学生经历了观察植物的栽种、发芽、成长、成熟和枯萎死亡过程之后,学生对于自然界的植物的成长规律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时候教师需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将观察之后的感想和体会总结出来,对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观察方法进行分类归纳,以此来培养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让学生牢记不同植物的观察方式,并继续运用到下一次实践活动中去。在归纳与总结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随着季节的变化,幼儿园中自然角的植物也在不断地成长、成熟,经过教师和学生细心地栽培和保护,自然角中的花儿和小草茁壮地成长着,我们在幼儿园成长的孩子也好像这些花儿一样需要细心的照料和保护。随着幼儿园中自然角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也逐渐地被培养起来,有了良好的观察能力孩子才能在以后的成长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玲.让自然角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J].新课程:教育技术,2010(06).

第5篇:植物学的认识范文

1 科学课程:“校园植物的分类与识别”

1.1 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

设计思路:在介绍植物学分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校园植物为蓝本进行分类和识别,最后尝试编制植物分类检索表。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分类的相关知识,掌握植物分类的一般原理,识别校园中80%以上的植物,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分类思路,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1.2 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表1)

1.3 课程实施及评价建议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植物学分类基础”和“校园植物的分类”两部分内容可交叉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开设之前,建议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成绩认定结合出勤情况、上课表现、课程作业和课程考试进行。课程考试内容为从校园中随机抽取10种常见植物,要求学生进行辨认,能准确辨认出8种或8种以上的为合格。

2 文学课程:“校园植物与诗歌创作”

2.1 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

设计思路:在认识校园植物和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植物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诗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最终能独立以校园植物为意象进行新诗的创作。

课程目标:了解校园中的植物种类,理解诗歌中的植物意象,掌握诗歌创作的构思和基本表现手法。

2.2 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表2)

2.3 课程实施及评价建议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由语文教师和生物教师共同指导,利用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优势组织教学,保证教学的效果。在课程开设之前,建议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课程评价以学生的最终作品为主,建议将学生习作汇编成册。

3 技术课程:“校园植物标本制作”

3.1 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

设计思路:在认识校园植物的基础上,学习制作植物标本的技术,最终能独立以校园植物为对象制作标本。

课程目标:了解校园中的植物种类,掌握浸制植物标本和干制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

3.2 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表3)

3.3 课程实施及评价建议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可适当设计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用某种叶片制作叶脉书签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程开设之前,建议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课程结束之后,可举办标本成果展。

4 艺术课程:“校园植物摄影”

4.1 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

设计思路:在认识校园植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摄影技术,最终能独立以校园植物为主题进行摄影创作。

课程目标:了解校园中的植物种类,掌握植物摄影的基本技术。

4.2 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表4)

4.3 课程实施及评价建议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由美术教师和生物教师共同指导,利用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优势组织教学,保证教学的效果。在课程开设之前,建议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课程评价以学生的最终作品为主,同时在课程结束之后,可举办摄影成果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汪劲武编著.种子植物分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陈学伦著.植物摄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 吴佐建.校园植物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4,(5):9.

[5] (日)市川桃子著.莲与荷的文化史古典诗歌中的植物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 余德予著.诗歌写作入门[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7] 曾焕鹏著.当代文艺写作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8] 刘芳著.诗歌意象语言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第6篇:植物学的认识范文

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植物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植物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结语

第7篇:植物学的认识范文

1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思路

“植物体的组成”是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章第一节内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在本节中会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本节主要是探究植物体的组成层次,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组织等重要概念后,对生物体结构层次的进一步学习。教学从宏观入手,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过渡到微观领域,逐层揭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本节涉及到器官和个体两个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对于学生理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进而构建植物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成植物体的各个层次有共同的规律:组织、器官的结构都与其功能相适应,植物体的每一层次都是由低一层次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同一层次的结构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更高一层次的功能。本节内容暗藏明暗两条主线:明线是植物体各层次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暗线是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具体教学思路见图1。

有关植物体的知识,学生在小学的科学课中就已有所涉及,对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这六大器官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具体的概念缺乏科学的理解,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组织是由细胞通过分裂、分化形成的,这为其学习植物体器官的构成提供了基础。

本节课教师拟从学生元认知的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做。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完整植物体的观察,描述组成植物体的器官;通过对叶片模型、小麦根尖临时装片的观察,分析组成植物体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一定的观察植物体整体结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植物体组成的学习,体验自然、关爱生命;通过观察和实验,逐步形成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蚕豆叶横切模型,分析叶片的结构和功能;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难点:“探究小麦根尖的组织”实验。

4 课前准备

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所培养的小麦根尖;制作好的小麦根尖临时装片。

5 教学过程

5.1 回顾温习:观察金桔树

教师展示实物――金桔树,请学生观察并回答:金桔树是由哪些器官构成的?学生通过观察,一般能说出金桔树有根、茎、叶、花、果实这些器官,但他们很难发现金桔树还有其他器官――种子。因此,教师追问:还有一个器官是什么,在哪里?这样启发学生将金桔的果实剖开,学生自然地认识了种子这一器官。之后,请学生归纳出结论1:金桔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六大器官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金桔树的观察,学生直观地认识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将金桔果实剖开后观察种子。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的能力。

学生认识了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后,教师追问:

① 每一种器官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② 植物体的六大器官中,哪些是营养器官?哪些是生殖器官?

这时,学生不仅能够根据学过的知识,准确地说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的功能。并且学生的回答条理清晰,能够按照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长顺序进行。教师对回答准确、条理清晰的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2:植物体的六大器官中,根、茎、叶与植物的营养有关,称之为营养器官;而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的繁殖有关,称之为植物的生殖器官。

设计意图:从器官的功能上,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营养器官,哪些是生殖器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5.2 辨别蚕豆叶片组织

师: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那么,器官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什么是器官呢?我们以叶为例,进一步探究植物体器官的组成。

学生分组领取材料(蚕豆叶横切模型、各种组织的标签纸)后,观察蚕豆叶横切模型。在学生观察前,教师提出观察的要求:① 对照教科书,尝试辨别蚕豆叶的各个组织。② 将各个组织的标签纸贴在蚕豆叶模型的相应位置。③ 每组派代表带上自己小组的模型,上台交流展示。

教师巡视各组完成情况,适时指导、答疑。学生观察后,小组代表带上贴好标签纸的蚕豆叶横切模型上台展示。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对比,各组会发现,每组标签纸粘贴的位置不完全相同。激发小组间再次进行激烈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辨别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蚕豆叶片是由保护组织、薄壁M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四大组织构成的,叶片中没有分生组织。这时,教师要求小组长将粘贴错误的标签纸撕掉,或者重新找准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蚕豆叶横切模型,初步认识叶片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同时为探究根尖组织的实验做知识铺垫。小组之间相互纠错,可以加深学生对叶片四大组织的认识。

5.3 探究小麦根尖的组织

师:通过观察,你们会发现器官――叶是由四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构成的,那么植物体的其他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的呢?

这时,教师播放“生物兴趣小组学生制作小麦根尖临时装片”的视频。学生观察视频后,再次分组观察小麦根尖的临时装片,探究其中有哪些组织。在实验的过程中,请学生完成表1。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在显微镜下找到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还能明显地观察到各个区细胞的特点,并且结合教科书,填写组织的功能。学生完成实验后,小组代表将表1粘贴到黑板相应的位置,进行展示。师生共同检查完成的情况,小组之间交流纠错。最终,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4:根尖是由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五大组织构成的。

设计意图:在观察叶片横切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实物――小麦根尖临时装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填写表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5.4 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师:同学们观察非常认真仔细,记录也很全面。其实除了所观察的根和叶,植物体的其他四种器官也是由各种组织构成的。结合今天的探索,我们知道:① 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了器官;② 每一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你现在能尝试给器官下定义吗?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及教师的引导,能够总结结论5: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这时,教师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体是由器官构成的,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那组织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通过分化会形成组织,所以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很简单,他们会很快地说出组织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虽然已经显现,但是,学生脑海里还比较凌乱。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整理:细胞是如何构成植物体的?学生思考整理后得出结论6: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叶片模型,探究小麦根尖的组织,学生对器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器官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知识,说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5.5 归纳拓展

学生简要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观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了器官叶和根的结构,体验到了探究的成就和乐趣。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其他器官中含有的组织,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得很好。

6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这堂课最大的突破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中,笔者利用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学习到的有关植物体的知识做铺垫,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对植物――金桔树的观察、交流,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植物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说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异同点(重点、难点);(3)理解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4)学会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种子植物,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生物进化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确立本节应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课前调查、观察常见的植物,课上利用实物和大量的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自学教材,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种子植物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沿着这条思路,分析种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逐层深入拓展,以达到突破本节课“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形态结构的异同点”这两个重难点。对此采取任务驱动模式,激活学生利用实物去进行探究,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这既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比较、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对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进行调查、观察;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玉米秸、带有种子的松(柏)树枝条、石榴果实。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古诗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要求学生判断它们描述的植物类群,从而对上节课所学习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进行复习,同时又引入第四种植物类群种子植物,导入新课。

2.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由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并对它们进行分类、计数、记录其生活环境。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哪一种植物是生活中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类群呢?”激发学生探究的探究兴趣。

3.逐层深入,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一: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多媒体展示银杏、松树、牡丹和石榴等几株植物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这几种植物与上节课学习的三类植物类群相比,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植物的结构特点上着手分析。种子植物的根、茎、叶内都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便于支撑枝干、运输水分。为了进一步认识种子植物的输导组织,设计一个小实验。教师提供鲜玉米秸的根、茎、叶,由学生解剖观察其中的输导组织。

(2)合作探究二:区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多媒体展示松树和石榴的图片,由学生分析这两种植物它们分别有哪些器官、都开花吗,分别属于种子植物的哪一类,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植物中开花、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是被子植物,不开花、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的是裸子植物。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种子外是否有果皮,设计一个小实验。教师提供松果和石榴,由学生解剖观察其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同时,教师设置问题,思考哪种植物的种子适应性更强,为什么。这个引导性问题,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果皮的重要性,又能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开始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哪一种植物是生活中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类群呢?”首尾呼应。

(3)合作探究三:种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播放农民喜获小麦丰收的视频片段,然后展示辣椒、大豆、苹果、茶、牡丹等图片,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发表自己的看法。

4.盘点收获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或者疑问,知识、技能、情感方面都可以交流。

5.点播建构

教师列表,由学生比较绿色植物的四个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繁殖方式上的不同。并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推出植物进化遵循的规律。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生活环境上由水生到陆生,等级上由低等到高等。

6.达标检测题

第9篇:植物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 问题 发展对策

一、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植物资源不仅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它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植物资源因为具有生态性、多样性、遗传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野生植物在在维系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同时野生植物资源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野生资源具有种类繁多,有丰富多样的基因的特点,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第一生产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和水分直接或者间接的为异能生物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正好可以满足自然界物质的能量循环的需要。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对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的平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一般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然而在当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都较低,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不够,保护意识很淡薄,加上相关部门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没有普及教育,没有在各种传媒上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严重不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法律观念的缺乏,再加上大部分人都认为野生植物是没有人管理的,可以随便的采挖,因而存在着严重的乱采乱挖,甚至是多度采挖的现象。同时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生长地被其他用途所侵占,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的大量减少,生长环境严重退化,分布地区减少,物种濒临的危险更加的严重。

一些领导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也不足,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人员严重缺乏,并且业务水平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很多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概念认识不清,单纯的把野生植物资源认为是几种花草树木嘛,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用处,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而且在我国专门从事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很少。野生植物资源的主管部门在执法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都不能适应管理保护工作的需求,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家底认识不清给科学保护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虽然相关部门组织过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普查工作,但大部分也都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只是调查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与我国繁多的濒危灭绝的野生植物资源相比实在是收效甚微。总之,我国对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晚,缺乏相关的保护管理方面的经验,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保护管理系统。

三、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从源头抓起,转变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认识的错误观念,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保护观念。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未雨绸缪,对生态和社会生产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严格管护,能够防止更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不但可以减少管护的难度也可以减少成本的投入,是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对策。在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不能够只重视对濒临灭绝物种的保护工作,要认识到很多物种濒临灭绝都是由于森林和草原等过度开垦和破坏造成的,所以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引导人们研究和开发可替代的能源,这样就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大众宣传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让人们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让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中来,主动成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力军,共同承担起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责任。同时要使得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就要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将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常识纳入到日常的课程中去,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的局面。

遵守相关的自然规律,才能让野生植物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在保护的管理工作中可以进行适度大胆的改革,既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各级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以及森林公安机关要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执法的监督,依法严厉地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促使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向良性和健康方向发展。

政府要从政策方面和资金的投入方面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并且要转变保护的对象和模式,以前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都是只注重对较大型的木本类植物的保护,经常忽略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保护。实际情况是草本植物因为生活能力较弱,对于自然环境尤为的敏感,加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易走向灭绝的边缘。所以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要注重对草本类植物的保护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