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植物保护概述精选(九篇)

植物保护概述

第1篇: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关键词:公路路基;防护;坡面防护;冲刷防护;加固

中图分类号: U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路基是公路的根基,起支撑路面整体、保障公路稳定性的作用。但长期的太阳暴晒、雨水冲刷侵蚀,给路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如路基不均匀沉降、局部塌陷、胀缩不均等,很大程度制约其功用的发挥,严重时甚至导致路基失稳,对路面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尤其当前随着公路发展进程的加速和公路等级的日趋提高,对路基进行适当的防护与加固处理,以提高其稳定性,进而保障公路质量、确保行车安全极具现实意义。

2 路基防护

2.1 坡面防护

保护路基边坡表面尽可能免受冲刷和侵蚀,同时减轻湿度及温差变化对边坡的影响程度,从而提高路基边坡整体的稳定性,是坡面保护的主要目的。要实现这一防护目的,需借助特定的设施,比如喷浆、石砌护面等工程防护设施和树木、草皮等植物防护设施。对上述设施而言,从生命属性的角度区分,前者属无生命防护范畴,后者则属有生命防护的范畴。工程应用效果显示,有生命防护设施在改善路容和保障边坡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远胜于无生命防护设施,这也正是前者更受青睐的原因所在。下面,对两种防护设施分别进行详细概述。

(1) 工程防护。工程防护适用于植物防护无施展空间的场合,石砌护坡、护面墙和砂浆抹面等是其主要实现形式。总的来说,各自有其适用空间,共同承担着重要的防护任务。举例而言,石砌护坡一般用于暴雨集中地区及重要路段的防护,起减轻坡面受冲刷程度的作用;护面墙因具有不承受除自重外的其它载荷的优点,因而多用于对较破碎挖方边坡和各种封闭软质岩层的防护;至于砂浆抹面,石质挖方坡面是其最佳适用对象。通常在应用过程中,为增强防护效果,多在砂浆中添加适量卤水盐,这是因为卤水盐一方面可加速抹面硬化速度,另一方面可避免抹面开裂。

(2) 植物防护。相比于工程防护,植物防护的有益效果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①可协调环境,调节边坡土的温度和湿度;②能稳定和固结边坡的功用。尤其是对于边坡较为平缓且小坡高的土质坡面,植物防护通常是首选且极为有效的防护措施。

植物防护功用的发挥需依赖树木和草皮等载体。具体来说,前者主要适用于河滩堤岸边的防护,起促使泥沙淤积,降低水流速、减缓冲刷的作用。在特定情况下,即树木密集成林时,还可改变水流方向和流量,阻沙防雪。后者主要应用于土质适宜种草、边坡陡直度不低于1:1且地面径流速度低于0.5m/s的边坡防护。当边坡较陡且坡面受冲刷严重时,须结合水流速及坡度等参数条件,选择性采取平行于坡面平铺和水平叠铺的方式。当坡面与水平面近乎垂直时,可采用片石铺砌成拱式边框或方格,再于方格或边框中铺设草皮的方式。

2.2 冲刷防护

河滩路堤、桥头引道和沿河滨海路堤及路基边旁堤岸的防护是冲刷防护的最佳适用对象。此类堤岸因常年受流水冲刷和侵蚀严重,极易造成路基失稳、边坡塌陷,因而采取冲刷防护方式最为合适。依照所采用的防护与加固设施的不同,冲刷防护与加固设施又分直接和间接两类。

(1) 直接防护。直接防护细分又包含石砌防护、植物防护、抛石防护和石笼防护等类型。其中,石砌防护和植物防护与前文所述的坡面防护原理类似,在此不过多概述,重点介绍后两者。抛石防护是在坡脚处设置护脚。因抛石具有不受制于气候条件且可在路基沉实前施工,因而赋予了抛石防护诸多突出优点。概括来说,该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水流速介于3m/s至5m/s之间且无法采用石砌防护和植物防护的情况。但当水流速超过5m/s时,则须采用石笼防护,特定条件下(即便于就地取材时)亦可采用其衍伸方式——竹笼防护。

(2) 间接防护。区别于直接防护,间接防护是通过设置导治结构物改变水流的方向,从而以间接方式减缓乃至消除水流对堤岸的直接破坏作用。这当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导治结构物,多数情况下,其实体为坝,如格坝、丁坝等。需强调的一点是,导治结构物的布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要保证导治结构物功能的最佳化发挥,必须综合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如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和河道状况等进行合理布设。

3 路基加固

以软土质路基为例,对路基加固进行详细概述。众所周知,在软土质地基上填筑路基可能出现失稳或沉降过快的情况,从而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为提高路基稳定性、均化沉降速度,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至关重要。但加固方式并非随意选择,通常需综合考虑多种条件后择优采用:(1) 路堤宽度、道路性质等;(2) 地基土层构成及土质状况;(3) 材料供应及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归纳而言,工程中常用的路基加固方式有六种,这六方式既可单独使用亦可组合使用,完全取决于现场条件。

(1) 换填法。顾名思义,换填法是借用其它材料替代软土,从而实现减缓路基沉降速度、保障整体稳定性的目的。该方法对填料的要求较为严格,通常可用于替代的材料必须兼具承载能力强和排水性能好等优点。具体实施中,强制挤出和完全开挖是换填法的两种实现形式。

(2) 砂垫层法。砂垫层法的原理是于软土地基表面垫铺约1m厚的砂层,以起到降低路堤内水位和湿度、改善路基工况的效果。

(3) 反压护道法。反压护道法适用于软土层路堤达不到要求的滑动破坏安全系数的情况。实施该方法,通常是于路堤两侧砌筑一定高度的护道,借助护道增加稳定力矩,从而平衡主路堤的滑动力矩。尽管反压护道法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经济性差是制约其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学红. 公路路基的防护与加固[J]. 山西建筑, 2007(27): 306-307.

第2篇: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关键词]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国际化;教学改革;自主学习;双语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升级与农产品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的植物化学保护理念与技术迎来了许多变革与挑战。一方面,为了顺应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不仅促进了绿色植保、精准植保技术的显著进展,也进一步消除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跨国农化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不仅在植保产品研发过程中投入多、进展快,其产品在我国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升。此外,重大生物入侵事件时有发生,这也要求对国外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充分了解,实现及时预防与高效防治。以上发展态势,均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农药学领域人才展示了旺盛的需求。《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是我国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针对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方法与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植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课程由赵善欢院士开创于1952年,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教学体系[1-3]。针对植物保护专业相关课程的全英、双语化教学,许多高校也已进行了一定的尝试[4-5],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双语、全英教学形式并不等同于国际化的授课形式。如何将这样一门传统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国外植物保护前沿进展相接轨,培养顺应本领域国际化进程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是进一步提升《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效果与实际意义的重要教学改革议题,也是推动我国植物保护产业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的有力力量。本文针对将《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进行国际化建设的思路进行探讨,分析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国内外相关学术资源与教学材料,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潜在限制因素

1.1学生状况。《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植物保护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英文读写能力。但是,不少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仍然是应对英语水平考试,缺乏专业英语词汇储备,英语综合应用水平较低。此外,本课程涉及的专业英文单词数量大、难度高,导致教师在对英文材料进行讲授或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英文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不仅限制了授课内容的深度,还容易影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整体教学效果。1.2师资力量。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大部分是植物保护学科的专业教学科研人员,不少教师具备海外学习经历,对国外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也具有较高的熟悉程度。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本科阶段学习依然是在国内完成的,并没有参与过国外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因而在对课程进行国际化建设时缺乏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且在专业知识表述、学习思路引导方面仍可能存在不足。1.3授课内容。国外高校与植物化学保护相关的课程内容常常分属农业科学、园艺等不同学科,课程也基于不同防治对象类型分别开设,鲜有与《植物化学保护学》授课内容完全对应的课程设置。因此,在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国际化改进时,依然缺乏可供借鉴的思路。当前全英、双语教学的常规做法,仍是将原本的中文授课内容翻译成英文,虽然有效地使学生对相关专业名词的英文表述进行了熟悉,且在教学内容上依然保持在原有框架以内,距离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1.4教材选择。由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差异,国外并无与本课程内容对应程度较高的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教材的直接使用,一方面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其阅读难度、内容深度也超出大部分国内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已有中文教材内容进行英文直译,也可能由于教师英文水平不足、缺乏参考材料等原因,在语法、表述方面存在不严谨之处,对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1.5授课形式。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国外常用的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已在国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6-7]。但是,国际化课程通常涉及大量英文阅读材料,大部分学生受限于有限的专业英语水平,很难有效地参与至互动或讨论环节。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甚至挫败,从而丧失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2《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参考思路

2.1与国际化接轨的建设目标。《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其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课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展对国外植物化学保护行业发展焦点、前沿进展的认知,学会应用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与探索,从而成长为符合植物保护行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与双语课程建设相比,虽然同样注重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英语读写的等方面技能的培养,但其侧重点更偏向于对学习方法的国际化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综合使用国内外教学方式,还应教授学生主动获取国外相关信息的渠道,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仍能有持续性地自主获取相关知识。2.2英汉互补的教学内容。《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国际化建设中,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是至关重要的议题,也是其区别与双语教学的主要特性。《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发展已有多年,现有的教学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徐汉虹教授主编的《植物化学保护学》第五版教材中,已经为许多专业名词的英文表述作了明确的注解[8],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专有名词的英文表述进行初步了解。可以考虑在本课程已有教学体系的框架外,在合适的切入点引入、借鉴国外专业书籍中的有关知识作为延展与补充,着重分析国内外在研究重点、实施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讨论,从而充分帮助学生在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熟识相关知识的英文表述,有效扩展对前沿进展的认知与理解,切实体会国际化思维的特点与必要性。一些可供参考的国外专业书籍与信息资源举例如下:2.2.1“IntroductiontoCropProtection”。[9]本书是由“美国作物科学学会教学提升委员会(theTeachingImprovementCommitteeofthe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组织国外植物保护领域杰出专家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撰写的阅读材料,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植物保护的相关概念、技术及原理、系统构建等内容。虽然出版年份较早,但其深度、广度均比较符合学生在本科生阶段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初步通识本课程中基本概念与原理的专业英文表述。本书可结合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学术书籍与科研论文,共同作为课程内容的参考与补充。2.2.2“ModernCropProtectionCompounds”[10]本书编者均来自国际顶级农业化学品公司,对农用化学品的研发、产业化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入的见解。书中通过“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三个章节的阐述,针对主要农药品种的化学性质、作用方式、应用范围、工业化状况和商业产品等信息进行了详尽地介绍,不仅可以作为《植物化学保护》对应章节的扩展内容,也适合农药领域科学工作者的“一站式”参考材料。2.2.3“PesticideChemistry:CropProtection,PublicHealth,EnvironmentalSafety”。[11]本书内容主要来自于2006年在日本神户召开的第11届IUPAC农药化学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论文。多名国际顶级农药开发与使用领域专家集思广益,聚焦植物保护行业的新兴技术与聚焦点分别进行了针对性阐述,具体内容涵盖了农业发展、农用化学品的开发与管理、环境安全、食品质量安全等全球性议题。通过阅读本书相关章节,有助于学生针对感兴趣的植物化学保护领域前沿热点进行深入了解。2.2.4国际农药管理信息官方网站。关于农药合理使用、环境安全方面的规定,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管理规定与标准,国际上也有一些明确的准则与条例,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标尺作用。在《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相关章节是最能体现出国际化差异的部分之一。教师可适时向学生介绍国外相关管理部门官方网站资源,如国际粮农组织植物生产及保护司、美国环保局农药信息网(epa.gov/pesticides)、欧盟官网农药信息页面等。授课时可以考虑将相关章节提前讲授,便于学生在课程早期便了解到建立国际化思维、了解国内外行业差异的必要性,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2.3灵活多样的授课与考核形式。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讲授形式,也是实现课程建设国际化的重点与难点。与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国外的本科生课程的授课形式通常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能力,不仅经常在课堂穿插互动讨论环节,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也常常是开放性的题目,并且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成绩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课程纲要,一些可供参考的形式如下:2.3.1海报制作。针对国际关注的植保领域热点话题或重大新闻(如生物入侵、新农药开发、食品安全问题等),可以让学生收集总结国内外相关新闻、政策动态、科研进展等信息,制作“专题海报”,面向全体学生及授课教师进行展示,并接受其他学生与老师的提问。通过这种简约而直观的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初步熟悉国外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还可以对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同时锻炼信息整理与表述能力,加深学习效果。2.3.2视频学习。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英文视频,并在之后设置分组讨论环节或者请学生课后撰写评论,阐述观点。视频内容建议选取引发广泛国际关注的相关新闻,浅显易懂且能提出引人思考的议题,便于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产生进一步的探索与学习兴趣。来自于国际粮农组织库、国际知名新闻媒体网站等在线资源的相关视频,均可作为学习资源所使用。2.3.3文献翻译。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进一步学术深造的必备技能。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的前言部分通常能够很好体现国际上相关学科的发展热点,且在研究现状、常用实验方法等方面都有概括性的阐述,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授课教师可以收集部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前言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初步锻炼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当前学科研究热点问题的认知。2.3.4课题讨论。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力手段。教师可以将学生随机分组,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议题,给学生预留时间自主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储备,之后在课堂上阐述观点、相互提问并回应质疑。教师可以根据提问、回复的数目与质量给予一定分数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结语

综上所述,《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的国际化进程虽然具有很高的必要性,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在对本课程进行国际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国外教学科研资源与授课考核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仍能持续、自主、高效地获取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植保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家莉,易欣.基于本科学生分类培养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教学刊,2017(14):120-124.

[2],周利娟,徐汉虹,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01):237-239.

[3]兰亦全,林美珍.《植物化学保护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193-194.

[4]刘铜,侯巨梅,左豫虎.园林植物保护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2):19-20.

[5]王香萍,王文凯,李传仁.普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双语教学情况调查研究——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9):89-90.

[6]巩文峰,卓玛曲措.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植物化学保护学》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03):41-43.

[7]张永强,杨晓琴,肖伟.基于OBE理念的植物保护专业《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2):69-70.

[8]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第五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9]EnnisWB.IntroductiontoCropProtection[M].Madison,Wisconsin,USA:AmericanSocietyofAgronomyand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1979.

[10]KramerW,SchirmerU,JeschkeP.ModernCropProtectionCompounds,SecondEdition[M].Weinheim,Germany:Wiley-VCH,2012.

第3篇: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关键词:有机农业种植;保护核心;对策;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着。有机农业在我国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当前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对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况进行概述,分析有机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

1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况

1.1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

在生产中不用或用非常少量的人工合成肥料,一般使用营养价值高的有机肥料来满足农作物基本需求的农业就是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顺应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种植与养殖逐渐平衡,有机农业植物保护是有机农业发展的重点。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业植物保护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有机农业可保证农作物的品质,而有机农业植物保护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与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影响产品品质的要素进行预防或整治[1]。

1.2有机农业植物保护核心分析

时代在进步,我国经济也在迅猛发展,科技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不论发展经济还是科技,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量都十分大,我国能源的使用量在不断提高着。随着能源危机与生态恶化等问题的逐渐频繁出现,我国应该提高对自然环境、能源、资源等的重视程度,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牺牲环境与能源等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人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促进我国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队列之中,而农业的可持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

2保护有机农业植物的核心技术分析

2.1使用合适的种植方式

轮作就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而且要按照固定的顺序轮流种植,种植的农作物中有部分农作物的作用是抵挡病虫害。这种有序的种植方式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次数,而且还不会损害有机农作物,有利于保护农作物种植的多样性,给有机农作物提供更加优良的生存空间,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合理运用轮作方式,将轮作与复种结合起来,这种方式不仅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率,还能给农作物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生长环境;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农田附近种一些树木、灌木等,不仅可以给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还能帮助农作物抵挡病虫的侵袭[3]。

2.2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水平

有机农作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和普通农作物一样,也会被病虫害所破坏,病虫害不仅会降低有机农作物品质,还会降低作物的产量,所以一定要提高重视程度,集中注意力于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疗。“促进天敌”是防治病虫害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主要是培养病虫的天敌,将病虫的天敌投放到田地中,有效消灭病虫。还可以用农药来消灭病虫害,一定要选取对农作物危害最轻的农药来消灭病虫,尽量避免让农药喷洒到农作物的果实上。

3保护有机农业植物的措施

3.1提高选种水平

农作物品种的质量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提高选种水平,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选种之后要对种子进行科学的处理,要选取抗病性与抗逆性强的品种,在种植时要选择颗粒饱满没有病害的种子进行播种。优良的品种可以提高种子的存活率且抗病能力比较强,可以抵御一些病虫害。播种之前一定要仔细挑选种子,将劣质种子去除,选种之后要把种子放到阳光下暴晒,可以除掉种子上的病菌。要保证存放种子的位置是干燥的,储存种子时要注意防潮,防止种子发生霉变,此外还要注意在晒种时不能将种子放到铁制物品或吸热性强的物品上,防止种子晒伤。

3.2合理进行农业培肥

农业培肥是有机农业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种技术,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使用培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改良土壤的基本结构,给有机农作物提供更加优良的生存环境,对有机农作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土壤培肥技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在培肥之前一定要进行研究,合理规划,了解种植区域土壤的基本条件,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合适的方法,根据土壤的不同性质来调节培肥要素的投入;在培肥时还要对有机肥进行处理,一定要避免污染土壤,要加大有机肥料的投入力度,让有机肥的来源与种类更加多样化,选择合理的肥种,让有机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有机农业种植的水平,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第4篇: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关键词:玉米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02

1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述

1.1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国际上是较先进的农业技术,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2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的区别

与传统的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在农作物收获之后,根茎大部分留在田里,保证农田的土壤肥力,抵御风蚀水蚀等侵害土壤,还能通过免耕、少耕等来减少耕地次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喷洒化学试剂或者机械除草来提高劳动效率,取消铧式犁耕翻,实行免耕或少耕,通过节本增效的方式逐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势

提高劳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保护性耕地使得土壤中的营养丰富,有充足的肥力,土壤的各项指标达到最佳标准,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几个百分点,保护性耕地技术可以使得相同品种,相同土地,相同施肥量的耕作增产。

减少生产成本和投入。保护性耕作在农作物收获之后,根茎大部分留在田里,这样减少了整理土地秸秆的时间,提高了肥力,减少农肥的投入,节约了资金,少耕、免耕方法减少了整地、打垄、中耕等作业环节。

有效抗旱。这种耕作方法容易储存土壤水分,在伏旱季节能够较少水分的蒸发,有明显的抗旱性。

2 吉林省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玉米在东北是主要的农业作物,尤其是吉林省玉米产业是该省的产业支柱,吉林中部玉米种植比较广泛,吉林省年种植玉米面积高达230万hm2左右,因此研究玉米的耕种技术对于吉林省有重要的意义。

2015年吉林省的区域化种植和机械化种植不断推进,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对从事玉米种植的农户示范区讲解了保护性耕种的技术,还统一组织编写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及相关的培训资料,免费发给各地区。到现在为止,基本已经形成规模,并且应用机械化生产。下面来看看吉林省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发展。

2.1 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策略

针对吉林省的土地状况,耕种技术,播种时间,生产收获时用的技术方法,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推广方法,在资金上给予农民补贴,慢慢的改变他们的耕作习惯,认可该项技术。

2.2 加强技术宣传和实际培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为玉米保护性耕种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有效的推广能够使人们深刻的认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集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技术的实际培训是很重要的,培训和实践可以使得农户真正的掌握技术的核心,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并将这种方法主动的推荐给其他的人。

2.3 农机和农业技术的结合

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中要与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结合,加强对各项指标的监管和研究,在农机方面现代化的机械技术有助于提高劳作效率,进一步推广保o性耕种技术,针对不同地质条件找出合适的发展之路,在完善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推进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政策扶持

吉林省政府根据国际出台的保护性耕作项目的政策,通过土地的流转,合作社的建立,农户的融资为主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用政策来带动保护农业耕地,这项技术也是保护耕地政策的一种。

3 结束语

通过对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分析和认识,吉林省对于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通过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学习,逐步制定了相应的推广措施,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吉林省对于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要加强宣传力度,在全省逐步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丽双,王春平,孙占祥.基于农户认知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评价[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1).

第5篇: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关键词 生态修复;河道;景观;生态护坡;植被选择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54-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层面提出的部级园林小城镇、部级园林生态小城镇等概念的提出,更促使人们加深了对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设中更加注重建设与保护相结合,保留乡村风貌、特色已经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尤其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不充分,使得污水、生活用水、雨水等大量排放,而污染治理没有及时更进,使得河道水体自净化超过预期,导致许多水体变质,有的发黑、发臭,给人们的生活和水体景观带来严重危害,治理水体已经刻不容缓。

生态修复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生物修复为基础,采用工程技术措施以及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低消耗和最佳效果的一种综合的污染环境修复方法[1]。由于其具有工程造价低、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目前已经逐步被人们认识和运用。

1 生态河道概述

1.1 生态河道的概念

生态河道是指河道的建设要具有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合理的生态系统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转功能;对长期或突发的扰动能保持着弹性、稳定性以及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河道整体功能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能够满足所有受益者的合理目标要求。生态河道是通过在传统的河道建设和整治中加入生态学原理,并根据河道现状和功能,对工程进行生态设计,构建符合流域及地域生态特征的河道水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创造适宜河道内水生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形成丰富的物种。

1.2 生态河道的功能

河道是联系城市与郊野、保证生物物种交换的重要通道,最关键的要素是清澈的水体和岸坡的自然生态。河道除满足水体流淌、物质交换、排涝泄洪等功能外,还兼顾绿化美化的功能,也是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之一,常作为人们休闲观光、游赏观景、散心的场所。

2 河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2.1 河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最初的河道只是注重排洪泄洪的功能,考虑其生态作用很少,以往的河道岸坡基本都是水泥墙的堆砌硬化程度过高,密闭了生物交换的通道,致使河道岸线单一、功能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逐步有所改善,20世纪90年代各地河道开始了一轮治理,但也是清淤、修补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规划认识的不足,只强调河道的基本功能,单纯考虑了防洪、泄洪、改善水质或经济效益的问题,而忽视了河道作为整体生态和景观的作用[2-3]。

2.2 河道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

河道建设要科学合理,注重生态与自然,尽可能保留原有风貌,切忌硬质堆砌、钢筋混泥土包裹。河道建设要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并达到保护河流生态的效果,要为广大百姓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满足人们亲水、近水的要求,充分体现河流应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力求做到自然、生态、观赏、文化、安全和谐统一。

3 河道生态护坡的类型

随着人们对环境认识的加强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生态护坡被实际应用到河道景观建设当中,并且已经初见成效,在各地建设中逐步推广应用。

3.1 木桩护坡

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具有航运功能、河面较宽的河道,由于通航,水波较大,对岸坡冲刷比较厉害,无法栽植植物[4-5]。用木桩成排进行坡脚固定,使得水面冲刷得到缓解,可以在桩基上种植水生植物,如根系发达的黄菖蒲、千屈菜、芦苇等,既保持生态自然又美化环境,还起到了固定土壤的作用。木桩的选择范围大,可以是柳树段、杉木段等,经济实用,效果良好。

3.2 生态袋护坡

一般应用于岸坡坡度较大、不能种植植被、打桩易坍塌的河道,采用生态袋堆叠方式,能够增强护坡的稳固性。生态袋中的填充营养土可用栽植地被植物。

3.3 石块护坡

河道水景景观中将石块散落于河岸线的近水边坡,模拟自然的山涧、沟壑模式,石块缝隙中填充土壤,可用种植多种水生植物被或水旱兼备植物,岸线上种植耐水湿的灌木和乔木,形成复层组合景观,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兼顾。种植植被要注意疏密结合、进退结合、自然大方、增强客观性。

4 生态河道景观建设中植物的选择

河道景观中植物的选择十分重要,关系到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另外还要兼顾景观效果的适宜性、河道的宽窄、河道水的深浅、水质情况等因素。要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植物。

4.1 乡土适生,根系发达,能够固土

现代河道要求注重生态,通常采用植被护坡,这就要求植被根系发达,尤其是有较强大的须根,无论是生长在水中的挺水植物还是种植在岸线的地被植物、灌木、乔木都有很好的固定土壤的作用。如挺水植物水蜡烛、水葱、黄菖蒲、千屈菜、芦苇等。

4.2 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以及管护简单容易

河道通常是一个地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的绿化必须考虑其景观作用的发挥,为群众提供欣赏休憩的功能,这就要求选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满足人们的需要,另外要充分考虑到后期的维护成本,便于养护管理。

5 结语

河道建设过程只有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生态学的理念贯穿整个建设中,以人为本,使得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结合,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1):103-106.

[2] 董哲仁.河流保护的发展阶段及思考[J].中国水利,2004(17):16-32.

[3] 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2001,17(6):66-69.

第6篇: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关键词:大树移植;技术规程;树木栽植

1 大树移植技术的概念

1.1 大树的定义及应用

通常我们将阔叶树胸径在10 cm以上,针叶树高在 4m 以上且冠幅在 2.5m 以上的苗木,称之为大树。这些树木的栽培往往需要一定的人力和机械才能完成栽植,且栽植后第一年发枝量大,生长量多能短期内形成比较好的植物景观效果。

1.2 大树移植技术的概念

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将符合要求的大树由起苗地栽植到用苗地,并保证其正常生长成活,以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目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总称。

2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2.1 移植前的准备

首先调查树木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如树木的种类、树龄、树高、胸径、树干直径、冠幅、树形等以及树木的生长立地类型,进行调查、登记、分类、编号。

其次是树木的修剪。对于即将要进行定植的苗木应进行修剪整形,需要注意修剪的刀口要平整,剪口要用创可涂涂抹消毒,以防腐、防干、促进愈合。

2.1.1 移植时间。大树移植在春、秋、冬季均可,从移植大树的成活率来看,认为最佳移植大树的时间是早春。因为此时树液开始流动,嫩梢开始发芽、生长,蒸腾作用弱,气温相对较低,土壤湿度大,有利于损伤的根系愈合和再生。

2.1.2 树体挖掘。(1)裸根树的挖掘。此法只适用于落叶乔木和萌芽力强的常绿树种,如悬铃木、柳树、银杏和香樟、女贞等。挖掘时以树干为中心,以树木胸径的8~10倍为半径划圆,在圆圈处向外挖操作沟,沟宽约60~80cm,向下挖至70cm仍不见侧根时,应缩小半径向土球中部挖,以便斩断主根。(2)带土球树的挖掘。适宜于常绿树种、珍贵树木及胸径在15cm以上的树木。带土球挖掘时,土球的直径为根径直径的8~10倍。土球高度为其直径的2/3,应包括大部分的根茎在内。

2.1.3 树木装运。土球修成圆形之后,立即用预先湿润的草包将土球围住,并用湿润的草绳横腰绕7~10圈后捆紧。将围腰草绳捆好后就开始包扎土球,一般需要2~3人同时操作。包扎时先将草绳一头系在树干上,呈稍倾斜经土球底沿绕过对面,向上约于球面约一半处经树干折回,顺同一方向按一定间隔(疏密视土质而定)缠绕至满球。然后再绕第2遍,与第1遍的每道于肩沿处的草绳整齐相压,至满球后系牢。再于内腰绳的稍下部捆十几道外腰绳,而后将内腰绳呈锯齿状穿连绑紧即可。

土球包装完成后,随即装车运输,装运前应先计算土球和大树的重量,以便安排相应的起吊工具和运输车辆。吊装、运输中,关键是保护土球,不使其破碎、散开。装车时,为放稳土球,土球向前、树冠向后放在车辆上,并用木块将土球的底部卡紧,使土球不会滚动。根部盖草包等物进行保护,树身与车板接触之处,必须垫软物,并用绳索紧紧固定,以防擦伤树皮,碰坏树枝。树冠不可与地面接触,以免运输途中树冠、树枝受损伤。

2.1.4 树木栽植。(1)挖穴。穴的大小应大于根幅直径的1/2左右,比根系长度深1/3左右,穴的上、下直径要基本一致。(2)换土。如遇土质不好的栽植点时,应用疏松肥沃的“客土”进行置换后再栽植。(3)裸根栽植。适宜于多数落叶树种。先在栽植穴的底部施入基肥,并堆一个20cm左右的小土堆,将树根立在土堆上回填表土,填土一半时,抱(吊)住树干轻轻上提或摇动,使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踏实土壤,再填土至满踏实。栽植深度应比原土痕略深3~5cm。(4)带土球栽植。适宜于常绿树种和珍贵树木。先将50g保水剂充分吸水后填入挖好的栽植穴底部,并施入基肥后用土堆10~20cm的小土堆,吊装大树入穴时,使土球直立在土堆上,并尽量保持其在原生长地的方位,树木入穴定位后,用木杆支撑树体,使其稳定直立。放入土球后,将土球与穴壁间隙用土填满并捣实。栽植深度与原来深度一样。

第7篇: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紫叶李叶片色素成分分析

落羽杉秋冬季叶色变化的生理生态研究

湿地种子库研究中的问题探讨

植物SOC1/AGL20基因研究进展

胆固醇7α-羟化酶基因研究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粗木质残体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木材识别的研究进展

全叶榕营养成分分析及黄酮的测定

香榧体细胞胚发生的初步研究

光皮桦EST-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微型无人机林火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视觉因素在松墨天牛定位寄主和中的作用

枇杷果实糖酸积累的分子生理机制

植物类甜蛋白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能源植物芒草的农学特性研究进展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毛竹林地覆盖竹笋早出技术应用的思考

旱柳根系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吴茱萸组织培养的影响

苔藓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红肉和白肉枇杷果仁营养成分分析

油茶果实含油率影响因子研究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研究

影响文心兰叶片体胚诱导的条件研究

光皮桦SSR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基于SPOT-5遥感影像的小班区划探讨

汤勇到高水平科研机构调研

中国首部竹炭国家标准完成

固醇转运蛋白SCP-2研究进展

林业电子政务建设概况及建设构想

福建柏优树子代测定及初步选择

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设计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探析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研究综述

运用ISSR分子标记鉴定杉木×侧柏远交杂种

山核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

树木根系固土力学机制研究综述

木材防白蚁药剂研究概况及展望

浙江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现状分析

东北国有林区政企不分的原因及对策

浙江省逸生分布新记录植物——欧洲猫儿菊

鸟类保护的城市园林多样性途径探析

空间分析中的空间数据结构

贵州梵净山尖叶拟船叶藓生物量的生殖配置

川南地区森林养分输入量与大气降水的关系

丽水山区林业有害植物种类调查及防控对策

枫香与不同树种混交林的培肥土壤功能

第8篇: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植物造景;问题;措施

现如今,城市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园林设计工作的发展,相应地对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进行植物的配置与造景使植物园林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园林设计者的重要工作。

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相关概述

在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工作非常重要。植物配置主要是指根据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再结合人们对园林设计的各项要求,通过合理搭配园林中的不同植物来体现园林价值的这样一项艺术加工工作。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造景工作对植物需要生长的要求全面了解和熟悉,然后再与山石等进行搭配。搭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色彩和形体美,通过科学合理的结合来满足人们对园林设计的要求。总体来说,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是相互统一的,二者密不可分,都是为了营造出具有生态美而又有满足人们审美的园林景观。植物景观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植物景观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美化和改善。园林中的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尤其是那些夹竹桃对净化硫化气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给人们视觉享受,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求。植物景观通过万紫千红的色彩和形体美个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内心感受到安静祥和,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在优美的植物景观下,人们能够进行休闲游憩,逃离城市的喧嚣,真正放松自我;再次,园林景观具有安全防护的作用。城市园林中的植物能够有效防护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合理地配置植物,能够有效防火和防止水土流失,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植物景观各项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因此一定要重视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工作,从而发挥园林应有的作用。

2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园林设计工作中,园林配置与植物造景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对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才能采取相应地解决措施,使园林设计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2.1植物的配置缺乏合理性

当前,在园林设计中由于各条件的限制,在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中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在选择园林树种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季节变化以及树种的季节性,因此选择的树种相对单一。树种单一,那么就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一般到冬季树木枯萎就会缺乏美感;其次,在选择树种时,对外来树种十分青睐,过于追求高等次的树种,忽视乡土植物,使园林的树种带有异地色彩,无法体现出当地的特色;再次,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色彩与形体搭配不合理。在进行植物配置时没有充分考虑周边的建筑,造景主题缺乏协调性和季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园林景观的美感。

2.2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时,大多引进国外的园林设计风格。由于过于追求和青睐国外设计风格,往往忽视园林植被。在种植树木的过程中,经常盲目扩大规模,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进行花草树木移植时,由于盲目种植也会影响成活率,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3文化品位有待提升

园林植物的配置与造景工作需要考虑城市群体中人们的文化品位,不是简单地通过花草植树就能够完成,而是一项系统复杂、需要耐心的工作。植物配置与造景工作需要源于自然但是还要高于自然,需要吸收当地文化的内涵和人们的文化需求。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有些偏离当地的特色文化,缺乏人文特色,文化品位有待提升。

3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提升园林设计的整体质量,今后在园林设计中需要坚持生态型、协调和对比以及整体优先的原则对进行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更需要找出解决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3.1动势和均衡

在园林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过程中会用到各种植物,由于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形态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充分考虑植物和环境等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另外,植物具有季节性特征,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状态,因此在配置时需要根据不同季节变化进行植物配置。通过充分考虑季节性特征来减少不平衡的状况。

3.2注重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的科学性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需要做好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园林绿化的功能、生态环境的平衡,又要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进行树种选择时,根据园林艺术以及生态学理论,以当地植物为主,使园林植物具有当地特色,并且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此外,需要注意不能盲目引种,不能违反自然生态规律和生态平衡,减少盲目大规模地植物种植,在引进外来树种时要充分考虑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

3.3提升植物配置与造景的艺术品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时要注重艺术品位的提升,可以通过多层次植物配置的方法来实现艺术效果的增强。例如,可以通过乔木和花卉的有机结合,通过合理搭配叶色和花色,突出色彩以及层次性,能够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为了提升观赏效果,在进行花的配置时,需要考虑不同花期的情况,实现分层配置来提高观赏期和艺术品位。园林植物的艺术品位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情况,代表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今后需要注重对植物园林设计中艺术品位的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园林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在园林设计工作中只有做好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工作,从生态平衡、人们审美以及城市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园林设计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城市人们造福。

参考文献:

[1]杨艳英.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33-234.

第9篇: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关键词:长株潭;湿地;湿地保护;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62-03

1 引 言

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各种极为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人文美学价值。国际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起才逐渐意识到湿地的重要生态功能和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并开始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我国的湿地研究与保护特别是湿地公园的建设起步较晚,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本文对湿地概念、长株潭湿地的基本情况和湿地的重要作用做简要介绍,以长沙的沿江风光带为引子,简单谈一下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为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真正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2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被喻为“地球之肾”。

由于湿地有许多特征,不同的人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目前湿地(wetland)有50种以上的定义,在我国被广泛接受的湿地定义有2个:《国际生物学计划》中的定义和《湿地公约》中的定义。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ecotone),由于土地浸泡在水中,所以湿地特征植物得以生长。该湿地定义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湿地公约》中定义湿地是:不问其人工或天然,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按照这一定义,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森林沼泽和草本沼泽)、滩地(河滩、湖滩和沿海滩涂)、盐湖、盐沼以及海岸带区域的珊瑚滩、海草区、红树林和河口等类型。

本文采用《湿地公约》中的定义。

3 长株潭湿地资源情况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借助这一春风,可将湘江风光带建设这一标志性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加快三市生态一体化建设,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

长株潭三市沿江分布,生产、生活水源90%依赖湘江。湘江风光带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景观建设水平和整体形象,还对三市防洪安全、饮水质量、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生态建设规划(2006~2020)》中提到,经统计,2008年~2020年规划建设江河风光带总长度978.3km(单边长度)、适宜绿化总面积2783hm2(含16个洲岛防护林)。其中,核心区湘江风光带全长156.3km,长沙片78.7km、株洲片42.7km、湘潭片34.9km。目前,长沙启动的一期工程已建成10多公里湘江风光带和潇湘风光带。

按照规划的目标,湘江风光带将被建设成堤防安全稳固、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休闲居住、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谷、景观项链、经济走廊。长株潭的城市建设应从整体进行考虑,而湿地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最易被忽略的部分。长沙市去年完成了首次湿地资源普查,全市湿地面积(除稻田外)达38226hm2,内五区目前一般湿润地面积1763hm2,比10年前减少了22.8%。长株潭三市湿地资源总量面积约有500km2,主要类型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4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

以桔子洲大桥为中心,划分为湘江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培育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生态休息地(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湿地展示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芦苇荡生态游览区,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的功能区。

4.1 湘江游赏休闲区

游赏休闲区融入人文元素,结合杜甫江阁、碧湘宫等故址感受古韵遗风,也可漫步湘江大道看橘洲两岸夜景闪烁,还可在各大主题广场感悟不同人生主题。但是这个最好突出所处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气息,而不是一味搞现代都市。同时结合公益宣传牌向群众宣传环保理念。

4.2湿地生态培育区

湿地生态培育区主要是用于进行湘江流域原生态动植物的恢复与重建性研究的区域。特别是湘江流域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培育和繁殖。

珍稀濒危植物的培育和繁殖是对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措施。实施湘江风光带湿地恢复与保护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并提高珍稀濒危植物种群数量,恢复被破坏的湘江湿地植被。根据湘江流域现状,拟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区和珍稀植物繁殖试验区、湿地植被恢复试验区。

4.2.1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区建设

根据湿地内珍稀濒危植物自然分布情况,分门别类对各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对保存较完整的小片原生群落,设置围栏、栅栏,实行隔离保护和观察研究。

4.2.2珍稀濒危植物繁殖试验区建设

由于自然界或自身条件的限制,珍稀濒危植物要么开花少,结果更稀少,要么繁殖技术要求高,难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育苗繁殖。建立珍稀植物繁殖试验区,对湘江流域湿地现有珍稀植物繁殖技术进行研究,促进珍稀植物种群数量的增加。

4.2.3湘江湿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湘江流域湿地,由于人类开发,严重影响湿地景观与功能。为恢复原先面貌,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进行湿地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

4.3湿地渔业体验区

湿地生态体验区则结合湘江流域的农业鱼塘进行景观营造,设置自助粮园、蔬菜瓜果园等,开展农家乐活动。同时进行生态教育,让人们体验到回归大自然的美好,从内心感受到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4湿地生态休息地

湿地生态休息区实质就是要建立一个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所谓生态恢复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和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的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和空间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甚至更高的水平。根据湿地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生境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3个部分。这是对湿地公园建设的挑战,也是公园建设最大难点。

由于防洪堤及桔子洲大桥等一系列建设,此区湿地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规划将按湘江流域湿地特征,人工模拟自然群落,重塑此区湿地环境,丰富生物物种,与生物学家密切配合重现此区典型湿地,对长株潭乃至全省湿地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此区建设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前期同时承担科学实践基地的功能。

4.5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

科普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目的,湘江长株潭段水域及沿岸洲滩主要为天然湿地,它既是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候鸟由湘江口向湘江流域腹地渗透的必经途径。湿地环境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通过各类生物观察平台,以群众参与方式,让游人在此观鱼、观鸟,观察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科普介绍了解湿地的重要性,是一处集游览、教育、科普为一体的重要景区,也成为青少年科普基地。

4.6原生湿地保护区

湿地公园建设重在保护,应切实维护好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保证湘江生态廊道及各种鸟类生存的不受干扰,在江中划出大片湿地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成为鸟岛,游人可远观,不能登临。

4.7芦苇荡生态游览区

在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中,芦苇荡生态游览区可以成为最大的一个功能区(需要论证,如果可实行应该加入湿地公园的建设规划中),湘江风光带的现状景观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 。规划本着尊重自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的原则,利用木栈道组织主要游览路线。同时结合块石小径,引导游人。全区设有亲水平台、生态休闲居、望江观鸟台、野渡横舟及芦苇荡原生态区等。

4.8湿地公园的科研基地建设

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湖南省的科研院所实施科研项目,结合专项调查,开展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有关自然资源、生态、科研和科普教育功能、生态恢复和保护、生态监测和预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适合湖南省湿地公园的建设体系、生态保护和监测体系、功能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探讨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与区域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取得体现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独特性、示范性、指导性、理论性和综合性的科研成果,为湖南省制定湿地公园标准提供参考指标。

建设环境、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和气候监测站,兼有环境、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的动态变化和气象监测功能,为湖南省的环境变化、疫源和植物病虫害和气象灾害预报提供更有利的观测及预防资料。

5结 语

如果长沙沿江风光带湿地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那么它将对长株潭湿地保护、市民湿地保护意识、建设生态大省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于湿地公园中是否设置芦苇荡生态游览区,还需要论证。本人建议建设芦苇荡生态游览区,其他各分区均的落实要根据各处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而且要特别注意沿流大桥的建设及内侧城市建设造地采沙, 而导致湿地公园面积缩小的现象。笔者相信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为长株潭乃至湖南省城市近郊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致 谢:本文的修改过程中曾得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康文星老师和张志强老师的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安树青.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黄晓鸾.保护我国湿地资源[J].中国园林,2003(9):58~59.

[3]章家恩,徐琪.生态退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J].水土保持通报,1997,17(6):46~53.

[4]张永泽,王亘.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1.21(2),309~314.

[5]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湖南湿地保护条例/S,2005-1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