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化社区范文

智能化社区精选(九篇)

智能化社区

第1篇:智能化社区范文

关键词 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企业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184-01

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是智能社区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它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一体化,使各个系统形成有机整体,进行系统集成,实现社区的智能化,减少人们日常生活的手工操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性和舒适性。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的施工处于发展缓慢阶段,主要由于垄断企业和建设成本的制约,发展比较被动和诸多阻碍,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加快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建成,离不开国家信息部政策的推动和垄断企业思想上的转型,优化和组建新的产业模式,开放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建设。

通讯、有线电视、网络、消防、楼宇对讲、自动抄表、智能电器等企业垄断性比较强,近年来也适当放开此类行业的竞争;但由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积累的资本使其目前在行业中垄断地位不可动摇,而各个行业巨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关系,不愿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建立新的经营模式、产业链,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还积极的阻碍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

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初期建设和维护成本是比较高的,需要高速通讯线路、各个子系统建设、大量信息处理的高速电子计算机、环境良好的机房、工艺较高的施工和专业技术的维护等因素,使得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单个子系统建设成本。

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采用综合布线方式,各个子系统建立统一的通讯协议、同一个信息共享平台、高速处理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和高速通讯线路。综合布线已形成专门的学科,它是一个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社区的“信息高速公路”,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相连接;国内外也涌现很多专门从事此行业的公司,如IBM、耐克森、华为、中兴等公司。各个企业对于本公司的系统网络化建设已普遍存在,信息的网络化、保密性等各企业也一直致力建设中,如物业公司有物业管理子系统、治安管理设立的安防子系统、通讯公司的通信网络子系统等;国家信息部也对通讯协议进行了采用TCP/TP的规范,TCP/TP是由一组具有专业用途的多个子协议组合而成的,这些子协议包括TCP、IP、UDP、ARP、ICMP等,TCP/IP凭借其实现成本低、在多平台间通信安全可靠以及可路由性等优势迅速发展,并成为Internet中的标准协议,在20世纪90年代,TCP/IP已经成为局域网中的首选协议,在最新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7、Windows XP、Windows Server2003等)中已经将TCP/IP作为其默认安装的通信协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信息共同分享能够合理地达到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财富,比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就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下成功企业;高速处理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对于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以万亿次单位的处理速度来说,是完全能够胜任处理信息网络一体化的数据。高速通讯线路可以采用光缆传输系统,光缆传输系统具有传输速率高、衰减低、频带宽、抗电磁干扰、传输距离远等特点,现百兆光纤到户在大城市也实行起来了;所以总的来说,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的主要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虽然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非常快,但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发展缓慢、成果少,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城市或社区。由于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滞后性等,各企业只顾自身企业发展,比较少自发组织企业联合,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因此出现各个企业只建设自身企业需要信息化管线、设备和系统等,造成繁多的管线和设备、重复施工,无规范的管理和专业的维护、信息无共享等。不但造成信息网络化建设成本过大、维护难度增大,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财富的浪费。

本人认为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缺失的是国家信息产业部强力带动和各个企业的跨行业联合、产业创新、产业转型和资源共享。只要国家信息产业部制定合理的施工规范、施工标准、奖励和补贴政策,初期试点一线城市新建大楼施工中提出明确要求信息网络一体化的施工,试点成熟后逐步覆盖全国新建大楼信息网络一体化的施工,并鼓励和补贴旧建筑物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的改造,城市规划局带动和组织建筑施工前信息网络一体化方案的开展,规定或协议布线成本、机房建设和维护成本等由相关企业分摊,后续企业采用租用等方式,有效解决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成本过高问题;这样不但节约了各个子系统建设总成本,还有节能、环保、消除重复施工等功能。各个企业跨行业联合,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一起开发和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减少建设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中繁多管线和设备,从而减少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各个企业在致力于本企业专项产业外,还可以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开创新型产业,不但更有利于在新型产业的竞争力,还创收更多的企业利润,如物流企业可以构建网上超市、电信企业可以发展家用电器维修连锁模式等。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必然会使得一些企业面临淘汰,这是自由商业化竞争发展的趋势,但企业可以择优去劣采取产业转型,避免企业倒闭,如有线电视可以转型为家庭影院模式构建企业等。资源共享是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节约建设成本主要方法,也是建设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的根本目的;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也是合作的时代,因为资讯太发达,而且对人对团队的要求也更高;只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达成共赢,创造更多的财富及价值。

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不是太先进、太虚幻、太遥远的建设,而是有些人自己的观念太保守、太功利、太近视。希望有远见卓识的各企业领导人尽快加入建设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进程,做好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企业产业创新与转型和企业资源共享共赢,促进建设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从而与国际接轨,引领区域经济之先。

总的来说,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是多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不是单一的人或企业就能够完成其建设,需要国家的倡导和支持,需要各行业企业通力合作与促进,才能更快发展智能社区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才能让社会资源更好的共享,才能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跟上信息化社会的步伐,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第2篇:智能化社区范文

万基・爱丽斯特项目总户数526户。主要户型在1302左右,拥有青田绝无仅有的楼中楼户型(LOFT),是青田第一个配备到户式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先进设施的高档居住小区。也是青田县唯一获得由住建部颁发的“中国品质人居经典楼盘”称号的住宅项目。

项目需求分析

1.品牌需求

万基・爱丽斯特倡导的是极致追求的贵族式生活,力求用最优质的建筑材料,配备最人性化的设施,为业主带来全方位的细致服务。在该项目中,智能化配置被定义为成就房子中的汗血宝马,开发商要求该项目选用功能强大、外观精美、操作便捷、品牌知名度高、售后服务好的全数字智能家居产品,同时要求设备使用寿命长且系统兼容拓展性强,能满足未来功能拓展的需求。

2.产品功能、性能需求

项目总共6幢楼,要求整体采用全数字智能家居系统。

每个小区出入口配置1台围墙机,具有门禁刷卡功能。

整个小区配备1个非可视管理中心,配合管理中心电脑,进行封闭式管理,管理中心电脑可以向用户发送小区公告等信息,管理中心可以随时接听住户及门口机呼叫,并可以随时处理报警信息。

整个系统可视对讲时要求声音清晰、图像亮丽,互不干扰。

室内分机要求采用7寸带安保功能,能够控制紧急按钮、煤气、烟雾、门磁、红外等探测器。

室内分机能够实现灯光、窗帘、空调等家居设备的控制,并能进行个性化定制情景模式。

室内分机要求可以播放MP3、MP4、数码相框等多媒体功能,满足项目品质生活需求。

室内分机要求具有免打扰功能。

室内分机可以接收管理中心发来的信息。

室内分机具有户户对讲功能,能和小区内的任一住户进行通话。

越层房型配置副分机,与主分机实现家居控制联动。

商业区公寓楼要求配置非可视门口主机及非可视分机。

所有门口主机、围墙机应具备密码开锁、感应卡开锁功能。所有户外设备要求具有防水、防潮、防雷、防晒的特性。

整个系统要求能够轻松实现故障识别和升级维护。

系统特点及优势

1.系统特点

青田爱丽斯特社区采用狄耐克全数字智能家居600系统,该系统在联网布线、信号传输、功能实现、系统运行、抗干扰性和升级维护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系统采用ARMl 1+DSP SOC架构,集成度高,电路简单,元器件大大减少,功耗降低的同时稳定性大幅提高。

系统采用标准通讯协议,模块化设计,完善的协议保证系统内各子设备间通讯工作正常。

系统采用专业DSP技术,保证全双工语音通讯,无延时、无啸叫、无回声、无变调、声音完美还原。

系统内设备与设备之间完全独立,各设备共享网络带宽,点对点通讯,保证网内呼叫无需管理中心服务器转接,有效解决多通道的通信对讲占线与干扰问题。

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有利于维修和售后维护,也有利于功能的升级和扩展。

采用Linux2.6系统,主频高达640MHZ,开机速度在10秒以内,实现全行业同类产品最快开机运行速度。

采用G.711/H.264数字音/视频压缩技术,码流小,图像清晰,声音流畅。

采用Linux系统软件,减少系统和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具有较强的病毒免疫能力(金钟罩原理抗病毒),避免受外界病毒感染出现系统死机。

2.系统优势

爱丽斯特项目采用狄耐克全数字智能家居600系统,集成了可视对讲、安防报警、家居控制、信息、图像存储、多媒体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住户提供了安全、舒适、节能、便捷的现代智能生活。系统通过多防区的安防监控、保障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便捷的信息收发功能,满足社区的智能化高效管理,通过实时同步更新时间、万年历、天气预报、丰富多彩的数码相框、背景音乐播放等服务,真正实现用科技创造生活,用细节成就品质的现代人居理念。

系统方案及配置

1.系统方案

根据开发商项目规划,青田爱丽斯有526户,6幢楼,2个小区入口和一个管理中心。

(1)小区的出入口和管理中心

为提高小区的安全防范及社区管理,对该社区的2个出入口配置数字围墙机一台。

在小区的物业管理处,配置一台数字中心管理机,实现用户呼叫的接听,报警信息的处理等功能。

(2)1―5栋楼

每户安装一台G8款数字可视室内分机,越层户型再安装1台副分机,实现窗帘、灯光、空调等的控制。

每户配置1台RF无线发射器、信息家电控制器、电动窗帘控制器、无线/红外转发器,实现智能家居的信号传输和功能实现。

每户配置2个单键智能开关,实现灯光的智能控制。

每户配置1台电话远程控制模块,实现用电话来远程控制家电设备。

1~5栋公寓楼共计7个单元,每个单元楼配置1台数字智能门口主机和数字智能门口副机。对于有地下室的楼层,配置1台数字智能门口副机。

(3)6栋楼

6栋楼是商业楼,有3个梯位,每个梯位配置一个非可视门口主机。

第3篇:智能化社区范文

论文摘 要在国家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智能社区的构建成为信息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目的出发,分析论证构建智能社区需要遵循的原则,并提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构建的几点建议。  

 

我国社区智能化起步比较晚,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智能化小区的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相应产品的开发也还停留在单一功能阶段。因此,大力发展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构建,使小区智能化产品向集成化发展,由单一功能的专用产品向多功能集成化、一体化系统发展成为社区建设的重点。 

1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目的 

智能社区系统是将现代建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进行密切结合,为小区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管理,为居民生活提供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社区的物业管理水平,以实现快捷、高效的物业服务,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1)物业服务与管理。包括如下几项:物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如收费、结算等信息服务;远程抄表及管理,如水、电、煤气、暖气的抄表与收费等;车辆的出行、停放管理;公用设备的监控和管理,如垃圾储运、园林浇洒、排污等;电子公告牌的管理、小区广播或音乐播放的管理等。 

2)安全防卫。小区出入管理、社区周界防卫、电子巡逻、电视监控、对讲与门禁控制、防盗防宰报警、紧急求救等。 

3)多元信息服务。综合信息网络,如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internet等;公共电视、vod点播;开关的远程控制等。 

4)家庭办公智能化。家庭远程办公、室内环境的调控、家电智能化控制等。 

2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需要遵循的原则 

从构建智能社区的目的可以知道,社区的智能化就是为了综合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质量。因此,构建智能社区网络,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前瞻性原则。住宅智能化建设是以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要求为前提的,因此,构建智能社区要有前瞻性。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家庭的家用电器是非常缺乏的,住宅建设也就无需考虑电气设备的所需的配套设施及放置空间,而近些年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因此,住宅建设中就要通盘考虑相应的配套措施。如电话、电脑的布线及相关信息的接收平台等,都需要考虑在内。此外,小区是一种使用寿命很长的大件商品,所以,要选择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智能化系统技术和智能设备,以免因为技术的落伍造成智能化社区性能太低而被淘汰。 

2)成熟性原则。在考虑技术设备前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技术的可靠性和成熟性,保证智能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实现最大的投资效益。 

3)兼容性原则。作为依托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化设备系统,因其技术更新换代升级比较快,所以,无论是系统设备还是操作软件,都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以避免因为硬件种类的不同而系统不兼容。 

4)升级性原则。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区智能化系统的规模、技术水平、功能都将不断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社区的智能化需求也将不断变化,因此,智能社区系统要把未来的可能性和系统的适应性放在一起考虑,以满足智能化小区服务的升级发展要求。 

3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建议 

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不但是企业单方面关注的课题,也是政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构建智能化社区也要综合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要统观全局、科学规划,加速发展社区的智能化。 

1)政府与企业形成联盟,共建智能化社区。社区智能化是政府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能够更好的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社区智能化建设也为企业开辟了一片新市场。如果政府能够积极引入企业投资,在相关项目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并给予企业以政策支持,不但可以减轻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负担,还能壮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2)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选择发展模式。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状况不同,因此,各个国家的社区智能化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及地域特点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构建社区智能化系统的发展模式时,绝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某些比较成熟的社区智能化发展模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宣传模式,加大宣传力度。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已开展了社区信息化服务工作,如社区网站、社区娱乐系统等,为市民提供了各种智能化服务(餐饮、教育、维修、家政等)。但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宣传系统,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居民并不了解社区所提供的这些服务,这就使得很多社区的智能化设备形同虚构,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参与企业投资效益很低。这样,肯定会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未能够达到社区信息化利国利民的目的。所以,应该加大社区智能化的宣传力度、完善宣传模仿,让社区居民都能够了解并意识到智能化服务带给他们的便利和好处,并促使其尝试使用。 

4)利用智能化设备提供教育学习机会。随着我国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产品的普及,网络成为最便捷、信息量最丰富的媒介。如果能够通过社区服务网站提供居民所需要的信息,将会迅速的促进社区智能化的发展。针对我国目前部分中老年居民缺乏使用互联网能力的现状,还可以通过社区智能设备,为居民提供网络教育培训,给居民提供学习的机会,这将会培养社区居民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和习惯,促进社区智能化的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玉坤.居民社区网络管理平台的开发[j].信息技术,2006,06. 

[2]李凤安.网络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03. 

[3]孙春燕.智能化社区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6,01. 

第4篇:智能化社区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幸福广州;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N71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2-00-03

0 引 言

智慧社区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智慧城市理念贯穿到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全过程”的重要落脚点。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智慧城市理念贯穿到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全过程。因此,在分析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框架,提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措施,对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具有重大意义。

1 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现状

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1-2]。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不断高涨。北京市制定了《智能北京行动纲要》,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武汉市已初步编制完成《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天津、重庆、深圳等30多个城市,也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和设想。2014年2月,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产业,加快推动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

在这一场智慧领域的赛跑中,广州不居人后。中共广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在中共广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智慧树”形象地描绘了“智慧广州”生机勃勃的发展蓝图。这是广州市委在万亿元GDP这个新的发展台阶上,以全球视野、前瞻眼光、创新意识谋划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是审时度势,把握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广州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战略。

智慧广州是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是信息化城市的高级阶段。哈佛大学教授诺兰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模型。信息系统发展是一条学习曲线,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从“信息广州”到“智慧广州”是符合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的演进规律的,也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一次新跃升。

近几年来,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推进了一系列重点工作[3]。

(1)组织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攻关。以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高端芯片、高端软件、信息服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组织专项攻关。一是设立科技攻关项目,二是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了高端芯片、3D、LTE基站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一是稳步推进光纤到户工程,光纤到楼超过95%,光纤到户覆盖50万户。二是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完成WLAN无线接入点13万个,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大幅提升,市区覆盖率达到98.5%。三是大力推进以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规模试验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成TD-LTE基站254个。四是启动实施“天云计划”,出台了“关于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编制。

(3)发展智慧产业。以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为重点,抓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2011年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电子商务创新和公共平台项目共39个,带动企业投入3.9亿元。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828亿元,同比增长12.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 750亿元,同比增长25%。

(4)全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以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为切入点,积极组织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力争每个试点区至少建设成1个以上“智慧社区”并投入使用。

(5)大力抓好智慧乡村试点。以北部山区镇发展为契机,以网络覆盖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为手段,通过示范带动、政企合作,积极开展智慧乡村试点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网络化转型,助力农民实现“信息技术改变生活”。

智慧社区的提出,是从强调以技术为核心到强调以技术为人服务为核心的一种转变。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提出“条块结合、整合资源、统一平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本思路,打造贴心服务的智慧社区。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大中城市都己制定了“智慧社区”的规划,有些城市在着力打造“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的实验工程[4-5]。广州建设智慧社区,必须建设一个广州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围绕市民需要,整合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市民服务事项,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业务处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统一规范前台受理和结果发放环节,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捷化的就近服务,实现服务就在家门口。越秀区在建设智慧社区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一库,两个平台为支撑,以一站、一页、一卡为载体的智慧社区框架。其中,一库指的是越秀区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包括有人口、企业、房屋、城市部件和空间地理等信息。两个平台是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家庭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应用层中的便民服务渠道包括有市民网页,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会保障卡,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自助服务终端等。天河区正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智慧广州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体验展示区的细化设计,并确定汇景新城、穗园小区、南国花园等7个社区开展智能家居、远程教育和医疗,以及综合互动服务等全方位服务的智慧社区试点,争取年内实现光纤到户,5年内覆盖智慧社区示范区90%社区和家庭,服务60万户家庭。

2 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

广州建设智慧社区以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的多个社区作为试点,重点先行,分步实施,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及应用推进工作。通过对广州智慧社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提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是“一个平台、二个载体、三个基础、四大支柱”。基本框架具体构成:

(1)一个平台:就是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

(2)二个载体:社区服务站和智慧家庭。

(3)三个基础:即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基础数据及管理“智慧社区”和使用“智慧社区”的人。

(4)四大支柱:即智慧社区标准体系、智慧社区管理体系、智慧社区核心技术、智慧社区政策法规。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在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基本框架中,一个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是核心。该平台以云计算、物联网、云数据等为基础,实现街道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集成平台间的网络与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交换,全面消除“信息孤岛”。在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以社区服务站和智慧家庭两个载体,为市民和居民提供智慧服务。在社区服务站,居民可以方便办理各种政务服务、了解街道和社区信息和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等。通过智慧家庭,居民可以享受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出行、智慧教育和社区便民服务等。建设智慧社区,需要抓实抓好三大基础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基础数据及管理“智慧社区”和使用“智慧社区”的人。只有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信息和设备的互联互通。我们把广州市相关单位的数据库组建成空间基础数据库,作为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统一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消除“信息孤岛”。智慧社区的目的是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居民生活更智慧。这需要“智慧社区”专家和人才,让管理智慧社区的人员懂得高效管理,让使用智慧社区的人学会使用和享受智慧服务。建设智慧社区还离不开四大支柱,就是智慧社区标准体系、智慧社区管理体系、智慧社区核心技术、智慧社区政策法规。有了这四大支柱作为支撑,我们智慧社区这栋大厦才能昂然挺立,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智慧的管理和服务。

3 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广州智慧社区建设顶层规划。

智慧城市是广州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推进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有些领导干部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理解不透彻,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能给市民居民生活带来的改变也表示疑虑。有些居民认为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提出时一种宣传政绩、妆点发展的“形势需要”,是政府提出的一个口号,没有实质性内容。这不仅是对“智慧”本义的误读,同时也歪曲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我们应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的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培训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建设智慧社区的功能体系、网络体系和系统体系,提升居民的信息素质,把全体市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所制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集全民之力、全民之思,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

(2)构建广州智慧社区建设模式:政府负责、居民参与、市场运作、智慧共享。

智慧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负责:在建设智慧社区中,政府应该成立以区领导为组长的智慧社区领导工作小组,参与研究制定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出台智慧社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具体指导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

居民参与:在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树立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地发动居民和依靠居民,提高居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智慧社区的建设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建设的智慧社区更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达到为居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建设目的。

市场运作:智慧社区的建设需要一笔巨额的资金,在智慧示范社区可以实施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但如果广州每个社区都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政府主要作主导作用,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由多方企业进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由市场化运作进行建设和实施。对于部分公益性的服务内容,各街道可通过公开招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组织负责社区的公益服务的运作,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

智慧共享:这是建设智慧社区的目标,让全社区享受智慧生活便捷、广泛的信息服务,极大地提升居民生活的品质,实现居民生活智慧。

(3)加强智慧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制定智慧社区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

物联网是智慧社区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因此,在中央政府层面,顶层设计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抓紧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容易受制于人,甚至可能对国家和城市的信息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加强智慧技术研究,挖掘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大部分使用我国自主研发产品,并建设远程灾备系统,有效保证智慧社区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保证智慧社区的长期高效运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在智慧社区建设和使用中,在区、街道和社区层面,要站在一个高度审视和思考智慧社区长远发展的问题,要勇于探索和总结,制定智慧社区的服务标准,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推广应用作出贡献。

(4)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智慧社区的智库,对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测评。

智慧社区建设,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智慧社区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对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可以说对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有着决定性作用。我们需要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那由谁来对智慧社区工作小组和智慧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呢?由谁对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成效进行评估呢?我们计划选聘由高校、研究院、党校等组成的一批智慧社区专家,建成智慧社区的智库,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从专业角度评判智慧社区建设、管理以及对智慧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有效对智慧社区工作小组和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对于社区的管理,我们可以选聘由高校、研究院、党校等组成的一批社会学和管理学专家,作为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对各级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责进一步清晰划分,把城市管理服务的事权下放区、街,进一步明确区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服务上的主要职责和事权,凸显街道、社区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5)广州成立“广州市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着力打造智慧社区产学研人才库。

广州要以示范智慧社区建设项目为依托,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和发展理念,成立“广州市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为我国智慧社区方面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广州要充分利用省内重点高校集聚的优势,促进“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共建智慧社区项目实训工作站。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组建各区的智慧社区建设专家组,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建设智慧社区的各项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学习和积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智慧社区专家。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打造好天河智慧城,吸引国内外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专业人才,为广州乃至中国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俊德,李晓峰.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J].世界电信,2014(6):24-27.

[2]李志清.广州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R].2014.

[3]吴奇泽. 从信息向智慧跃升――智慧广州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电子报,2012-02-21.

第5篇:智能化社区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用电;互动服务;系统结构设计;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1-0025-02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发展智能电网被世界各国认为是保障能源持久安全、推动后危机时代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受到广泛关注。智能用电是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用户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整合统一的主要载体。作为先进智能用电技术成果的集中示范区,智能用电社区被赋予新的特征与内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智能用电社区综合运用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高级量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电网实时信息的监测、采集以及用户与电网的双向交互响应,激励用户广泛参与需求侧响应,提供优质、多样化的用电服务,实现用户侧能效管理,满足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等多种新能源形式的规模化接入需求,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构建“友好互动、清洁环保、安全可靠”的现代居住示范区。

1 国内外智能用电社区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智能用电社区的发展概述

随着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的突破,世界各国有关智能用电社区的研究与应用迅速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居民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电网与居民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了世界各国发展智能用电社区的共同目标。基于上述目标,世界各国立足于本国实际,积极参与智能用电社区的研究与实践,呈现出不同特点。

2008年,美国Xcel Energy公司宣布在博尔德(Boulder)建设美国首个智能用电社区,为社区内每户家庭安装智能电表,可直观地了解实时电价信息,引导用户合理安排用电时段。此外,社区内鼓励分布式清洁能源接入,用户可以根据实时电价信息,优先选用清洁能源发电。从2001年起,意大利ENEL公司共投资21亿欧元改造、安装智能电表,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智能电表安装项目,为智能用电社区的前期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荷兰启动阿姆斯特丹智能用电社区的建设工作,其中包括智能供电系统、照明路灯改造、智能电表、智能楼宇、电动汽车等17类示范工程项目。法国、比利时、德国等欧盟国家相继开展了针对1 000户家庭住宅的“Econ Home Project”的住宅节能示范项目。日本针对本国实际,基于家庭能效管理目标,规划建设100个智能用电社区,开展家庭节能的相关技术研究,包括智能电表、家庭节能管理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电动汽车等。

1.2 国内智能用电社区的发展概述

智能用电社区建设是我国在智能用电领域的初期实践之一。20世纪90年代,基于智能用电理念的智能社区规划与建设逐步开展起来。2000年,建设部开展社区智能化标准的编制工作,批复了广州汇景新城、上海怡东花园等7个社区为国家家居示范工程智能化社区。2003年,建设部了《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明确了技术指导要求和相关标准。

自2009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智能用电社区的试点工作。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了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吉林、福建、河南、重庆、四川、宁夏等14个省市开展智能用电社区及电力光纤到户试点项目建设。

2 智能用电社区系统架构设计

智能用电社区采用先进通信技术,打造通信网络社区全覆盖,通过用电信息采集、双向互动服务、配网自动化、电动汽车充电、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智能家居等关键技术,通过智能电表对用户供用电设备、分布式电源、公共用电设施等进行实时监测,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支持“三网融合”服务,可实现对小区安防等设备和系统进行协调控制。

根据国内外智能用电社区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技术分析,结合我国智能电网规划建设实际,考虑智能电网环境下用户侧互动服务需求,归纳总结智能用电社区系统的基本逻辑架构主要分为三层,分别为通信网络层、信息采集层和业务应用层。它们对应着多个工作子系统,分别为先进通信网络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双向互动服务系统(平台)、配网自动化系统、分布式电源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系统、智能家居服务系统等。

①通信网络层是智能用电社区系统架构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联接电网与用户的桥梁,是各工作子系统的生命线。通信网络层主要由电力和公用业务相关通信网络构成,其中电力通信网络主要负责用电信息采集、双向互动服务、配网自动化、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以及储能装置的充放电管理,区间段覆盖到变压器出口至用户侧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充电桩、分布式电源以及公共用电设施;公用业务通信网主要负责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智能家居设备的通信管理。其中电力通信网络是专网通信形式,主要包括230 MHz无线窄带通信、电力光纤通信以及同步码分多址无线宽带通信。

②信息采集层是对用户用电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的系统,位于用户侧,通过智能电表和智能终端计量设备,结合应用社区电力光纤、电力线缆及无线等通信技术,实现传感测量、信息实时采集、信息监测与处理、异常用电分析等功能,为其他子系统提供基础用电信息支撑,满足智能服务需求。同时,整合电动汽车充电、分布式电源及储能装置接入的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将其统一管理,协调调度,为智能用电社区提高基础用电信息,有效地服务居民用户多样化的用电需求。电动汽车充电、分布式电源及储能装置监控系统完成电量计量、监控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有序充电管理、分布式电源与储能并网实时监控、运行监控,与营销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完善用户档案管理。

③业务应用层是电网与用户互动的有效载体,主要以双向互动平台为基础,有效融合营销业务、用电信息采集、配网自动化、95598等工作子系统的多样化业务,提供常规用电服务、智能用电服务和社会增值服务等业务应用。智能用电子系统通过家居智能终端、95598网站等途径给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双向互动服务,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智能控制、用电辅助决策等服务,实现智能用电的增值服务。配电自动化子系统完成社区低压配电系统的设备监测控制、用户故障自动报修,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停电抢修的及时性,满足用户高质量的用电需求。智能家居子系统通过自助用电服务终端缴纳电费,通过95598网站进行信息交互,实现电力光纤到户,支持三网融合。

3 智能用电社区关键技术应用

智能用电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低碳智慧城市的外在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用户期望居住社区能提供更低碳、节能、环保、便捷的供电服务,智能用电社区应运而生。然而,现阶段的智能用电社区试点中,存在运行管理技术滞后、设备集成技术不成熟等问题,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用电需求。因此,需要从技术内涵的角度对智能用电社区的先进通信设计、互动服务技术、智能家居技术、分布式电源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①先进通信技术。先进通信系统是智能用电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智能用电社区的骨架。先进通信技术是为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信息传输通道和技术保障。当前的通信技术主要存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技术、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网络光通信技术。通过运用先进通信技术,实现了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获取用户侧实时数据,有效引导用户参与电网移峰填谷,提高终端用户能源利用效率。

②互动服务技术。互动性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特征之一。互动服务系统是电网与用户友好交流的信息汇集地,也是构建智能用电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智能用电社区双向互动服务技术包含自助用电服务终端技术、95598互动服务技术以及智能交互终端技术。通过运用互动服务技术可以提升现有用电服务水平,开展智能化用电业务应用,为第三方开展其他社会增值服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③智能家居技术。在智能用电社区范围内,智能家居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家电、智能插座、智能终端技术等。通过安装智能交互终端、智能家电、智能插座、智能手机、计算机等设备,实时采集家用电器的用电信息,针对异常用电信息,进行数据检测与分析,并上报处理信息。通过智能交互终端连接通信网络,运用95598网站、智能家居服务系统(平台)完成智能家居用电信息的双向远程管理任务,优化居民用户的生活方式,提升家居生活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④分布式电源技术。智能用电社区是有效接纳清洁能源的载体。智能用电社区允许多种不同类型的发电与储能系统无缝接入,实现用户侧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从而形成微电网模式,具有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两种运行方式。智能用电社区内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实时通信、能量管理、电力电子、故障检测与继电保护等技术。智能用电社区的微电网模式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以及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实现定制电力服务。

4 结论与展望

智能用电社区在实现双向互动服务,满足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规模化接入需求,提高终端用户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效益。世界各国立足于本国国情,积极开展着智能用电社区方面的研究。我国智能用电社区的研究从互动服务促进低碳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关键技术研发,实现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目标,但是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相关技术、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促进智能用电社区在我国的规模化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9):1-4.

[2] 杨永标,周立秋,丁孝华,等.智能配用电园区技术集成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0):74-78.

[3] 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第6篇:智能化社区范文

智慧中枢:让城市管理“全面响应”

从本质而言,智慧城市可以被比喻为一个生态系统,由市民、社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等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又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科技不够发达的过去,这些子系统无法互联互通,也无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借助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IT技术,城市中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物理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等联结成新一代智慧化基础设施,构建起跨领域、跨子系统的综合应用信息系统。这犹如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城市中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拥有了“智慧中枢”,从而能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做出最佳的城市发展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智慧社区如同智慧城市中的一个个“小细胞”,是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基石。它以智能、人文、服务为理念,以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运行社会化、手段信息化、工作规范化为建设思路。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统筹各类服务资源,满足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需求。从实践成果来看,智慧社区是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模式,为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提供“全面响应”的智慧生活状态,真正实现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的社区治理目标。

作为构成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共经历了非可视楼宇对讲、联网的非可视楼宇对讲、可视的楼宇对讲终端、智能化小区、数字化社区、智慧社区六个阶段(见图1),为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帮助。在政府公共政策的指引下,构造智慧社区先进的信息化应用环境,能引导公共部门、市民、企业进入信息化时代,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三网一云”:信息技术构建人文社区

智慧社区是在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无线网)的基础上,使用高性能计算机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整合巨量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复杂计算,最终形成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社区发展新模式。概括而言,智慧社区就是“三网”与“一云”的有机结合及广泛应用。

智慧社区的结构主要包括访问层、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见图2),相应地,智慧社区拥有四个核心特征:

更深入的智慧化感知。社区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建设智慧社区可通过分布在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公共环境中部署的传感系统、自动监测和监控设施等快速获取城市所需信息并进行分析,实现社区信息与数据的实时收集与存储,便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更全面有效的互联互通。通过城市高带宽的固定网络、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可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信息及数据进行连接、交互、多方共享和协调,帮助用户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工作、任务通过多方协作或远程操作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改变城市社区管理与运作方式。

更深入的协同关联应用。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构建身份认证、目录交换、结算清分、信用评估等技术平台的体系性建设,确立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协同性,促进分布在城市不同角落大量数据的流转、交换、共享、比对,形成城市社区治理“主动发现问题一功能自协调一及时处理问题”的良性机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新颖、系统且全面的结论解决特定问题,更好地支持城市发展决策、行动和创造新价值。

更人性化的人文关怀。以人(社区用户)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以生活更美好为根本目标,力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涵盖社会管理、服务、建设、动员、组织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最终实现智能、人文、宜居的现代新型社区。

谋篇布局,打造“一盘棋”管理模式

根据调查,当前社区居民的需求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生存需求,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层次为生活需求,包括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所需的服务如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技教育、网络购物等。第三层次为民主参与需求,包括居民参政议政、参与社区民主管理、民生服务调查等。为此,上海智慧社区建设以人为本,以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实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全市通办、全年无休、全程公开”、满足居民全方位需求为最终目的,统筹利用社区服务资源,扩展多元化服务渠道,加快推动社区信息化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总体架构以社区事务服务、生活服务为核心,协同政府各类相关业务系统,统筹各类社区服务资源,形成“6+N类服务渠道、2大专业服务平台、10个应用支撑系统、1套业务协同体系、1个社区综合资源库”的总体架构(见图3),构建联通各类社区信息化资源,实现面向社区民居和基层组织的数字智慧社区。

第7篇:智能化社区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 2012 年3 月底,全国已有20 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 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 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 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 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 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 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 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 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 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 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 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 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 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 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 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 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 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

第8篇:智能化社区范文

社区是基层社会的利益共同体,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细胞所发挥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汇集着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个人社会生活及发展成长等各类资源,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社会参与、社会救助及个性发展四个方面发挥着社区特有的综合功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社区服务与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社区服务管理将呈现新需求、新发展和新格局。

一、现代城市社区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基础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1986年,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起步,最早是在一些地方开展社区服务。1991年民政部为了开拓民政工作提出了“社区建设”概念,不少大中城市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上海为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管理,于1996年创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特大型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对全国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影响很大。200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从此社区建设在全国城市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社区建设工作重点可归纳为“四到社区”:即就业和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区、综合服务社会化到社区。社区建设的内容从宏观上可以分为社区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对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城镇化和老龄化加快发展,有效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承接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快社区服务建设与管理创新;适应有效回应居民的利益诉求,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创新。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等多个指导性、规范性文件,着力建立并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创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二)上海社区服务管理具有鲜明的创新特点和时代特色

上海根据大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特点,将中心城区的社区范围界定在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服务区域(简称为“街道社区”),街道办事处作为街道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推动者;郊区的社区范围根据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确定以城镇作为郊区社区的建设主体。2004年,上海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党委领导、协调各方;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循序渐进、勇于改革”为基本原则,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准则,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为抓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工作新格局,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背景下,将国家、上海的发展战略规划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全面结合,通过基础设施透彻灵敏的感知、无缝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运作,为社区服务管理提供全新的信息图景。2011年1月召开的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将其列入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于一体的重任,是智慧城市中一个独具魅力、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发展主题。同时,为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发展战略,实现“智能化、精细化、人文化、社会化”的全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重视和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智慧城市引领社区服务管理发展新趋势

现今,全球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期。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率超50%,预计到2020年全球城市化率可上升到60%。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1.3%,同年,上海市城市化率已超89%。可以预见,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不断涌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全球8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资源和能源。城市正面临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拥堵、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新挑战,各种“城市病”与日剧增,这些都集中考验着政府对城市、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智慧模式的社区服务管理开始呈现

“智慧城市”或许为医治“城市病”提供了良药。截至2011年5月,我国一级城市百分之百制定了“智慧城市”实施规划;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任务。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宁波、杭州、武汉、无锡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相关规划、实施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梯队。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慧社区必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校园、智慧工业、智慧节能、智慧定位、智慧公用事业等各项智慧应用工程相继启动。具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特征的社区,随着各项智慧应用的逐步落地,也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氛围和实现基础。

智慧社区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满足社区管理服务及发展的各种需求,为社区各类群体提供现代政务、商务、文化娱乐、远程教育、家庭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社区服务管理,从而推动社区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未来智慧社区建设必将呈现三大发展新趋势

1.从服务方面看,社区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多样性更加明显

(1)普惠性更加明显

随着服务的规范化、制度性的日益完善,提供服务透明度更高了,只要符合条件、有愿意,且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都能享受同等服务。比如社区住宅区域的绿化服务,同一区域的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对有些保洁、水电修理等收费项目,只要支付相关费用能够“一视同仁”地享受相关服务。近年来,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参建数字社区,借助信息化+商业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覆盖社区人群并有效形成交互的优势,积极推进社区电子政务、社区电子医疗、社区电子商务等应用,尤其是新型BTOC商业模式逐步深入社区,实现基于传统模式的创新,普惠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2)便捷性更加明显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随着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广泛采用,相关服务信息的、交换、接收等环节更加通畅,相关服务的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社区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比如有的社区探索电子超市,数字小区周边一千米内商家签约可以免费申请开网店,商家可以通过平台发送免费促销短信;社区内业主可通过手机、PC上网店下订单,或者一键呼通商家,与传统B2C相比,社区电子超市具有快速低成本配送,更显便捷的优势,这种以销售日用品为主的社区电子超市,可为业主提供一种新颖便捷的生活方式。

(3)多样性更加明显

社区服务提高到一定阶段,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当然,多样化服务也受制于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动关系。比如,基于手机、PC、电视三屏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出现,能更好地满足业主、物管、小区周边商家信息传递、交互和沟通需求,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又如,数字物管平台不断成熟,使业主可以通过手机、PC或IPTV登陆平台上传水电气消费数据,查询水电气费用、物管费用、停车费用交纳信息,甚至通过该平台实现费用银行代扣。随着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又将促使服务需求进一步细化与深化。

2.从管理方面看,社区管理的规范性、可控性、灵活性更加突出

(1)规范性更加突出,源于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制度建设力度不断增强

2008年,浙江绍兴柯亭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四统一”活动试点,即统一办公、统一社区标识、统一制度、统一佩证上岗,促进了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办公设备及规范服务都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2010年,浙江衢州府山街道着力完善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建设,在社区居委会干部管理制度方面,配有纪律考勤制度(含出勤、加班、联络、请销假等)、值班制度、社区干部服务制度(含着装、文明用语)、廉政建设制度、效能建设制度、社区干部责任片区包干制度、诫勉谈话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可见,社区管理制度正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日趋完善、日趋规范。

(2)可控性更加突出,源于社区管理建设的深入与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在社区软硬件“两手”同时抓的今天,一方面制度化建设更加合理,如上海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体系》,在申报准入条件、测评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强调反馈与可控。其中,测评体系包括“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分别占总分90%、10%。基本指标反映文明社区创建的基本情况,有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秩序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优质、人际关系和睦、道德风尚良好等6个测评项目;特色指标有反映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特色及取得成效的3条指标。同时,要求在数据采集方法上,采取“实地考察”、“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并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汇总审核,体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3)灵活性更加突出,源于“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的体现

近年来,上海的街镇社区组织了多次社区管理试点,尤其自2003年起先后启动了社区网格化、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社区求助、社区管理、智慧社区等试点,其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响应能力、处置能力、协同能力大为提高,能够更加灵活、更加充分地发挥社区公共资源的优势。如近年出现的社区警务、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社区党建等网格化,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管理需求进行灵活调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人员、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党和政府关爱的人性化服务,其深度和广度均有较大发展,这些都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3.从发展模式看,社区发展的预见性、自觉性、统合性更加鲜明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背景下,为社区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将演绎出新的发展模式。当然新模式并没有割断与现有发展模式的关系,已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将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信息设施、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网格化管理等深入发展基础上,展现出更具魅力的社区发展模式。最显著的表现是“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紧密关联,这一前所未有的社区形态,在发展模式上就有了以下三个特性:

(1)良好而系统的预见性为科学化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现有体制下,街道(社区)干部编制在数十名左右,下辖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面对的社区居民近数万人及数百、数千个驻地单位,传统的方式只能过分地依赖工作人员的经验,对服务需求的掌握只能局限在“眼见耳闻”的范围内,很难形成精确全面的系统分析与判断。而当社区信息化不断深入,社区层面普遍拥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条、块的信息有了衔接与交换的载体,积累的各类信息资源可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信息分析与提示,比如通过人口信息库可及时掌握本社区各年龄阶段人员性别比例及分布情况,以及每年新增退休人数、新增就学和就业人员等信息,为工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2)预见性增强有助于提升服务管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如某街道区域内众多商务楼和住宅楼拔地而起,吸引了大批投资客,出租私房和车库多的现象又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导致当地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该社区遗留了大量的城中村,基础设施差,计划生育等服务管理工作难度大。针对上述问题,该街道较早地建设了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沉淀了丰富的社区发展历史数据和规划建设数据。通过大量数据分析,采取了创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提高社区干部综合能力等方式制定了多项针对性对策:一是树立社会责任感,强化社区干部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二是树立平民意识,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三是针对人口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本着立足于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及时总结开展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步骤,紧紧掌握社区工作主动权。

(3)统合性成为应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有效方法

当前,社区过多地承担行政事务,整天陷于考核、检查、评比、验收的繁杂事务,每个社区仅建立的台帐就多达40-60种,社区干部需花费大量精力应付,占用了许多为民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这里的“统合性”是指必须增强统一筹划,增强工作协同。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并联作业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智慧化”程度提高,“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有效对应,服务渠道和管理方式更多样更通畅,统合能力必定有极大的提高,基层干部建立“社区服务管理合力机制”的愿望必将早日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30个重点专项和计划的137个(类)项目和任务中,就包括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社区事务综合服务平台等众多以社区作为建设主体或应用主体的项目。这些“统合性”举措可使社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加,促成社区为民、便民、利民新格局。

三、现代城市创新社区智慧化服务管理的若干设想

根据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以人为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的基本功能。既然智慧社区是一项创新举措,就需要在工作指导的理念上、实践上“顺应潮流,掌握规律”:

(一)必须强调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把工作创新点放在着力解决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上

强调“需求导向”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某一需求,确定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调节相关资源有序展开工作。贯彻“需求导向”,必须紧紧瞄准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实质上是“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深刻体现。当前,我国正以“民生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全民共享。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应当成为实现“民生优先”的重要抓手。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社区服务中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即吸引多方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确保政府的有效监管;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如挪威、美国用于养老、贫困、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分别占政府总支出的65%和60%。

(二)必须把握智慧城市发展的主流,在应用场景上尽可能实现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

智慧模式下的社区服务管理是指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创新应用,将把传统社区概念中的居民聚集区逐渐演变为具有智慧功能的“信息综合体”。

(三)必须高度重视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推倒重来的建设方式

智慧社区建设必须注重以往建设成果并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不能以“创新”简单地以往的建设成果,需要颠覆性的“推倒重来”情况是极少的,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具体落实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所有项目必须具有长远规划,规划缺失的项目不予立项;二是所有项目实施方案必须对相关工程、工作成果有分析与梳理,对未来拓展和风险有所考量、有所准备、有所对策,对缺乏前后衔接的项目暂缓实施;三是参加项目论证和评审,不能仅听实施部门或技术专家,必须有相关受众代表、专业咨询、项目监管方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评议评审。由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完成的《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表明,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的城市(城区)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等。其中,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和规划方案三项指标超过49%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58.93%、56.07%、54.29%。这表明,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注重基本设施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引导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四)必须高度重视社区的实际需求,避免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和工作上的“自拉自唱”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突破瓶颈解决问题,有些问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对此,一些管理者心中可能比较倾向用“标新立异”的方式进行“创新”。要知道标新立异本意是指独树一帜、另起炉灶、别出心裁,但如果出发点是为“创新”而进行形式“创新”,而不注意实际需要和实际成效,则往往会陷入“自拉自唱”的境地。工作中必须避免主管部门“一厢情景”的现象。提高项目成功机率(减少失败概率)是最有效办法是“走群众路线”,切实从群众迫切需求出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使主观设想与客观现实相结合,让社区居民群众满意、让用户满意是最重要的。

(五)必须高度重视与总体规划相一致,避免智慧社区建设出现短期效应

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智慧社区建设必须在智慧城市的大战略引领下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因“方向性错误”而造成的“短期效应”。目前,有一些街镇急于求成,在没有全面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抢先”,这可能会造成眼前可能解决一些社区需求,但长远未必符合全局趋势,对这种风险应该有所防范。同时,应高度重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避免追求大而全、一步到位的“跨越做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及自身特点,任何思路的形成都应最大限度地建立在洞悉这一内在规律和自身特点之上,不能用主观热情代替客观规律。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自身优势和劣势,做到四个分清:分清前后逻辑,分清远近目标,分清急缓任务,分清前后计划。要善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工作更加紧密。

第9篇:智能化社区范文

在日前举行的华为网络大会(HNC2015)上,华为了业界首个全光智慧社区解决方案,并且与北京悦和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新基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云南彩立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树熊网络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共同发起“全光智慧社区发展联盟”。

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固定网络产品线副总裁李向军表示:“作为首个以全光网络为基础开放的社区解决方案,华为将能够更快速和高质量地打造可运营的全光智慧社区。与此同时,华为与合作伙伴一起,为最终用户提供丰富的智慧应用,并给客户带来新的盈利模式,助力客户实现商业成功。”

为社区妆点“智慧”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社区用户的需求,从简单的宽带上网,扩大到智慧家庭、物业管理、社区周边O2O等各方面。

智慧社区的建设也逐渐从单纯的设备制造商或集成商主导,变为需要各方参与,互利共赢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房产开发商、物业/社区运营商、业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等多个角色。

李向军表示,此次的全光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正是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更高效地整合社区中的各个功能模块,帮助客户快速建成可运营的智慧社区,让最终用户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各种便捷服务。

华为固网企业业务解决方案部首席架构师徐志龙进一步介绍了全光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全光网络为基础,承载社区三网融合业务,比传统局域网节省一半以上的布线成本和机房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还包括了业界首款物联网智能ONU,凭借此终端,即可实现智慧家庭的所有功能。华为现场演示了告警联动功能,当有人闯入时,用户手机将立刻接收到抓拍的图片,还能根据需要点击播放,观看实时监控画面。

同时,华为自主研发的NetOpen云平台,提供标准开放的API接口,供第三方系统集成,为用户提供智慧家庭、智慧物业、社区商业等丰富的增值服务。

目前,云南彩立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华为的全光智慧社区方案,在云南昆明广福城小区建设了智慧社区。彩立方董事长张学东表示,目前,广福城智慧社区已完成园区与数据中心全部基础功能建设与系统调测,开始运营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广福城,居民凭借一张卡(广福一卡通)便可以实现缴纳水费、电费、燃气费,还可以进行线上线下购物。而入驻的企业用户可以通过“云桌面”、“云应用”、“云打印”、“云计算”、“云存储”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资产等办公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

张学东表示,房地产业逐步结束资源型暴利时代,进入一个常规的市场生态系统。未来房地产行业更加精细化、专业化,超额利润由资源竞争转向技术竞争,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价值构成由平面转向立体。

“对诸多中小房企而言,继续寻求规模扩张极有可能碰壁而亡,如何在夹缝中谋求生存空间,已经成为这些企业不得不思考的命题。”张学东表示,“智慧社区为中小房企提供了转型路径。彩立方将继续和华为保持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更多智慧社区的建设。”

联盟的力量

正如前文提及的,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到多个角色的工程,因此建立一个联盟协调各方利益和力量显得尤为必要。

这也是华为携手合作伙伴建立“全光智慧社区发展联盟”的初衷。

李向军表示,过去承建电力和交通等行业的网络时,几乎依赖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就可以完成。而在智慧社区领域,由于客户分散、利益分散,导致技术方案无法统一,因此,仅凭华为的力量无法实现智慧社区的建设。

其次,以前智慧社区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是实现小区宽带的接入,也更多由运营商主导,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社区用户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上网转向O2O等,同时房地产商也面临着从增量向存量转移的挑战,他们有更大的诉求建设智慧社区,走向前台。

最后,李向军坦承,最初华为也有些担心,是否有能力牵头做联盟的事情。但是华为后来坚定了牵头的想法,这是因为在企业市场,华为需要和各个行业打交道。“我们有义务去牵头成立一个联盟。”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