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区块链保险理财精选(九篇)

区块链保险理财

第1篇: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审计系统;事前预警;事中控制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66-02 收稿日期:2016-09-28

作者简介:毕瑞祥,男,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财税管理、管理信息化。

传统的审计方法是在过去几十年累计的经验中形成的,如从很多的纸质凭证中按照一定的规律抽出样本进行测试等。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基本上所有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均实现了计算机记账,大量的会计档案以计算机数据文件的方式存在。审计方法和审计工具需要跟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如逐步建立计算机审计系统,实现计算机联网审计等。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和传统集中式数据管理方式不同的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分布式存储等技术优势,会逐步应用到金融、会计等领域,在此情况下,需要研究区块链如何应用在审计系统,如何提高审计系统的适应性。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交易记录总账,数据库由所有的网络节点共享,由使用人更新,由所有网络节点监管[1]。区块链并非单一创新技术,而是将许多跨领域技术融合在一起,包括密码学、数学与经济学等,结合点对点网络关系,利用数学基础就能建立信任效果,成为一个不需基于彼此信任、也不需依赖单一中心化机构就能够运作的分散式系统。比特币是第一个采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一套P2P电子现金系统,用来实现一个可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系统,比特币系统可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可追踪性。

区块链可以分为交易(Transaction)与区块(Block)两个部分。以一笔比特币交易为例来分析区块链的运作流程,在比特币区块链中,当一笔交易经由某个节点产生时,这笔交易需要被传送给其他节点来作验证。做法是将交易资料经签章加密并经由Hash函数得出一串代表此交易的唯一Hash值后,再将这个Hash值广播(Broadcast)给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中的其他参与节点进行验证。每个节点会将数笔未验证的交易Hash值收集到区块中,每个区块可以包含数百笔或上千笔交易。各节点通过工作量证明(POW)的方法来决定谁可以验证交易,由最快算出结果的节点来验证交易。取得验证权的节点将区块广播给所有节点。其他节点会确认这个区块所包含的交易是否有效,确认这个区块有效后,接受该区块,此时这个区块才正式接上区块链,无法再修改资料。所有节点一旦接受该区块后,先前没算完POW的区块会失效,各节点会重新建立一个区块,继续下一个区块验证工作。区块链通过这种区块接收和验证方式,有效实现了对数据的分布式管理,实现了去中心化应用,这对传统的数据集中管理模式是个全新的挑战。

二、区块链在审计系统中的作用

1.实现自动化审计

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分布式总账系统,对一笔交易能够记录其来源和去处,还能记录业务发生的原始依据。如在企业中一笔产品销售的业务,在企业的财务账中会进行复式账登记,借贷方分别记录货币资金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变化,使用区块链后,企业在记录这笔经济业务借贷方的同时,可以记录这笔业务的凭据-发票,通过记录这笔经济业务的全部信息,提高了记账过程的透明性,使审计进程更快速、更低耗,从而可以实现自动化审计。著名的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德勤、普华永道、安永三家都重金押注区块链技术研究。如德勤从2014年起就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对其应用和开发进行研究,其开发的Rubix平台允许客户基于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创建各种应用,并且也与部分银行、企业合作成功创建了区块链应用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和财务系统对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账簿,便于审计。

2.降低审计成本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不断应用,计算机联网审计成为主要的审计方式。计算机联网审计的成本可分成一次性成本和经常性成本两部分,包括人员成本、硬件维护成本、软件维护成本、耗材成本、风险控制费用、其他费用等[2]。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等不断升级换代,计算机联网审计成本较高。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被审计信息分布存储在区块链节点上,不需要中心服务器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对计算机服务器硬件和数据库软件的要求降低,就降低了计算机联网审计的硬件维护成本和软件维护成本。

通过区块链可以记录原始业务凭证信息,可以减少原始凭证等材料的收集,降低审计成本。如一个组织在保证财务支出合规的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一个学校规定教师报销书费时,需要提供报销发票和销售单位的明细小票,如果发票金额超过100元,需要通过学校提供的公务卡支付,报销时需要提供公务卡的支付明细表。教师在网上购买书籍,网站可能没有提供销售时的明细小票,教师需要熟悉发卡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以便打印公务卡的支付明细表,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网站规定100元以下要收取运费。考虑到这些细节,如何买书、如何报销都需要教师认真准备,耗费较多精力。从学校的制度定看,主要是为了加强财务监督,保证资金支出按规则进行。但这些允许教师报销的金额不高的业务成为教师的鸡肋,不报销可惜,如报销,付出的综合成本几乎超过报销的金额。如果结合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等特性,销售单位在发生销售业务时直接把销售信息登记在区块链系统上,需要验证这些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时,相关单位可以直接进入区块链系统查看,减少了一些费用的报销环节和提供的报销资料,降低了报销环节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降低了审计成本。

应用区块链技术后,企业不需要招聘专门审计人员来公司内部审核账本,所有交易可以集中记录储存在内部区块链,由于区块链具有不可逆性和时间戳功能,会计事务所等外部审计人员和监管机构通过跟踪这些区块链可以实时监控公司账本,将会明显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有效降低审计人力成本。

3.实现事前预警,防患风险发生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等,可以把审计活动前移,实现事前预警,提前防止风险的发生。如在保险业务中的投保人风险管理业务, 在日常的保险经营中,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纠纷时有发生,原因可能是投保人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骗保,或者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对免责条款的认定不一致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可信的投保人信息管理系统。随着个人征信系统等权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为验证个人信息等提供了可信的数据源。如果能够把这些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将成为伴随每一个人的数字身份,这上面的数据真实可信,无法篡改,实时同步,终身有效,将给投保人的风险管理带来较大的益处。

4.实现事中监督,加强风险控制

传统审计重点是事后检查分析,如果能够有效实现事中监督,就会加强风险控制。如果一个集团企业把成员单位的采购信息和销售信息等加入区块链系统,集团总部可以随时监控集团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通过O置一定的监控分析指标,随时发现一些经营异常的行为,可以有效实现事中监督,降低事后审计面临的问题风险。如保险公司的风险监督业务,如果保险公司将日常运营流程搬到区块链上,并向监管机构开放一个记账节点,监管机构就可以实时观察到保险公司的全部业务动向,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业务风险和违规操作。

三、促进区块链在审计中应用的策略

1.加强区块链技术研究,促进区块链技术成熟

区块链技术已经在金融领域的比特币中得到成功应用,但区块链技术在普及应用前仍面临较多挑战。如区块链在面对大量交易的承载和可扩展性问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金融服务业务,他们的交易量往往是海量的,区块链是否能和市场的海量交易需求相结合是个关键。目前还无法证实区块链能够解决过多数据量的问题。要在区块链开发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等机构间建立研发同盟,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促使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面临的各类隐患、在技术上早日完善和成熟,解决大家担心和关注的关键技术问题。

2.研究区块链应用的监管问题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技术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应用,但对数字货币体系如何监管还需要充分研究。在未来,如果整个社会上并存多种区块链系统,比如说比特币链,以太链、太一链等区块链系统,如何实现对这些区块链系统的有效监管是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审计业务系统方面,要研究从区块链提取审计数据的全面性、可靠性、保密性等问题,确保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审计系统能够健康运行。

3.加强和区块链技术相关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目前区块链的基础技术研究看,国外比国内领先明显。国外一些机构积极把研究和实践结果申请专利,如美国银行一次性就申请了70多项区块链专利。国内已经有区块链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申请区块链方面的专利。未来需要加强和区块链技术相关的专利保护,促进区块链基层技术研究和应用。

4.加快熟悉区块链和审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国内区块链技术应用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人才极度匮乏,一方面缺乏能够对区块链底层技术进行研发的人才,另一方面既了解区域链技术又了解产业知识的复合人才也很缺乏。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区块链人才的培养,如高校联合区块链企业建立区块链实验室,针对一些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开设一些区块链技术培训班等。

5.建立审计区块链应用生态系统

目前,中国的很多区块链公司主要在国外区块链系统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能够独立进行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的公司较少。从区块链的长远应用角度,中国国内企业应从中国区块链领域知识产权自主性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区块链基础技术的研发,各企业间开放融合、共同发展。一项信息技术要能够推广应用,需要建立一个涉及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产品应用、产品服务等的生态链系统。区块链在审计应用方面,需要国内的区块链创新企业合作共赢,逐步建立一个涉及审计区块链技术研究、审计区块链系统开发、审计区块链系统实施服务等区块链生态链系统,共同推动区块链在审计业务上实现规模化应用,提升中国在国际区块链技术创新竞争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第2篇: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 去中心化 保险 金融

区块链技术最早诞生于2008年,其表现形式为比特币。到了2014年,比特币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其背后的技术――区块链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从定义来看,区块链是一种新型去中心化协议,能够安全地储存各类交易数据,且这些信息不可伪造和篡改,可以自动执行智能合约,无需任何中心化机构的审核。从整个金融领域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有望促进现有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改良。

一、区块链特征概述与不足

(一)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

总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包括去中心化、非对称加密、可信赖、时间戳和智能合约五个特征。

去中心化指的是不存在中心化的管理机构,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基于分布式的结构体系记录和验证数据,这也是区块链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区块链技术让所有个体都有成为中心的可能,因此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从垄断性的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

非对称加密指的是区块链采用的现代密码学技术。区别于传统加密方式,这种加密算法的“密钥对”是非对称的,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用公钥加密一段信息,而只有信息的发送对象才能用私钥进行解密。这类现代密码学技术使得信息的私密性得到了保障,也使特定的人能够接收到信息。

可信赖指的是区块链技术中交易记录的真实性。在区块链中,修改交易记录相当困难,若无法得到51%的人的认可,修改就没有意义。此外,区块链实际上是以数学方式解决信任问题,参与者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担保,只需要信任一套共同的算法即可。

时间戳指的是参与者都可以在每个区块上盖上一个时间戳,以说明信息是何时写入的,以此构建出一个可以追本溯源的大账本,可为每一笔交易提供查找功能。这样便构建了一套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

智能合约满足了一些无法预见性、非常规的交易需要,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套智能合约具有可编程化的特点,能够控制各项限制条件,省去了法律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技术的不足

首先,区块链技术需要海量的存储空间。区块链记录了系统由始至终的每一笔交易,并且每个参与者都可能在各个时间节点记录数据。在每个节点的数据都需要实时同步的情况下,存储压力和网络传输压力较大。对存储空间的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

其次,区块链技术需要高能耗,其电力和硬件成本不可忽视。

最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抗压能力较强的整体系统。在金融领域,如果每秒交易量超过系统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排队等待状态,造成用户体验的下降。

二、区块链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展望

(一)区块链带来保险交易双方的交互性

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个性化和可编程化能够实现保险合同在分布式系统下的自动和自执行,极大地提高了保险交易双方的交互性。在保险交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需求不同,交易模式多种多样,所满足的交易条件也千差万别。智能合约则大大降低了传统合约修改的法律和时间成本,其可编程化能够随意给交易合同添加限制条件,满足了不同的人对保险条款的不同需求。此外,区块链的分布性使得系统可以根据智能合约实际执行情况不断地实现自动重置和修正,保证模型实时客观地反应实际风险情况,合理调整赔付资金池,确保风险的可控性。

(二)区块链带来保险互助新模式

在区块链中,传统保险机构不再是强中心,相反,保险交易的每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中心。这种“点对点”的互助保险平台,类似于一个个去中心化的组织,能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安全可靠地在预先设定的业务规则下,以一套固定模式自动运行。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的风险吸收者和处理者,而是变成了风险资金池的管理者。最终,保险可能演变成去中心化的自治型保险,市场中各方在业务规则下各尽其责,打造一个透明、可信任、满意的保险社会。

(三)区块链带来监管模式的改变

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金融机构对自身业务的监管,传统的保险监管需要较高的合规标准和内控要求以降低风险,这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成本,也限制了监管效率的提高。然而,风险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监管的形势依然严峻。在区块链技术下,监管模式将发生改变,有望以技术监管取代传统的制度监管。区块链采用的是多方验证的交互式共识平台,能够促进保险平台的自我监管,其信任机制大大降低了弄虚作假的可能性。交易参与者在各个节点都可以对保险业务进行参与和审批,监管将只需要对相关技术和平台进行查漏补缺即可,确保系统中的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欺瞒系统。

(四)区块链带来保险行业的新突破

传统的保险受到地域限制,只能在线下当面进行,其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则实现了基于全网共识机制的跨区域的信息和价值的交流,模糊了地域限制,全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得到了强化,尤其是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此外,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完整记录了交易过程,扩大了影响范围,缩短了时间周期,使得保险期限得以更加灵活,由此可以开发出更多保险产品,大大促进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目前,区块链技术尚处于早期理论阶段,各项应用还刚刚起步。然而,我们无法忽视区块链技术可能给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的变革。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再细分到保险领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可能会对传统保险行业的模式带来创新甚至颠覆,区块链的新型智能合约、信息和数据加密方式等也有望对保险行业进行改进,加快行业运作效率,从而使得保险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峰.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前景分析[J].智富时代.2016(5):25-27.

[2]王和,周运涛.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保险[J].中国金融.2016(10):74-76.

第3篇: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一、新时代下会计电算化面临的困境

(一)会计数据利用率低

会计电算化是最早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行业,现在会计电算化发展越来越成熟,在会计应用很广泛。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的发展,在会计电算化会计应用中显得滞后,面临着困境,各单位产生海量的数据,各单位把自己的门关得死死的,这样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数据的开放、共享、流通和企业商业机密保护成为难题。数据需要流通才能体现价值,没有流通的数据只是一堆数字。当前会计电算化处理的信息虽然在企业内部实现了共享,数据来源于单位会计软件产生的是基于去中心化思想的产物,这导致数据过度集中,形成了数据孤岛。

(二)会计数据获取大部分还是靠人工录入

我们知道会计电算化数据大部分软件还是采用人工录入方式,不能适用现在电子发票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录入效率低下,与原始数据出处关联性不够。

(三)原始凭证产生传递发生了变化

同时由于发票方面的改革,出现电子发票等新事物,在这些原始凭证传递过程中,出现原始凭证权属无法清晰地界定,原始凭证质量的标准不统一,原始凭证安全无法保障,原始凭证价值无法准确衡量。因此,对电子原始凭证传递问题如何得到解决是未来会计电算发展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会计电算化下数据安全面临许多不利因素

现在的会计电算化数据是依赖中心化的管理,中心数据的安全性容易受攻击,中心数据遭到破坏,整个系统就会瘫痪。

二、区块链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工作就是一个用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获取、存储、传递、加工与分析过程。区块链技术利用分布式的数据处理方式,与会计电算化的数据获取、存储、传递、加工与分析的过程直接相关。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区块链公认具有以下特征: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区块链从数据应用来讲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有一张区块的列表,由持续增长并且排列整齐的记录组面。每个区块都包含一个时间戳和一个与前一区块的链接:区块链间数据不可篡改,形成记录后,在这个区块中的数据将是不可逆。

区块链的设计采用高容错的分布式计算系统保护数据,区块链适合记录事件、交易、原始记录和其他需要收录数据的活动、身份识别管理,交易流程管理和数据源证明管理。

(二)区块链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区块链可以为会计电算化中数据录入、提取、编辑提供便捷渠道和安全保障,犹如一个巨大的数据账本,为需要大量处理的会计电算化带来便利。从以上区块链的特点及应用可以看出,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主要有:

一是影响会计数据的获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职能等在会计中应用,对会计电算化数据获取更全面、更快捷,但区块链的技术影响原始凭证的记录,操作身份识别,会计原始凭证的来源产生巨变。

二是对会计电算数据的存取发生变化,现在会计电算化?稻荻际谴娲⒃谥行氖郊钦恕G?块链去中心化,运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采用分布式记账,这样对数据存取发生变化,会计电算化系统应适用数据库系统的变化。

三是区块链是实现会计电算化数据共享的有力工具,由于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技术,具有开放性特性,除了交易双方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中的数据对有人公共,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利用数据。

四是区块链技术提高会计电算化数据安全性保证,防控财务风险。区块链具有防篡改特点,应用于会计电算化,确保会计数据产生后,其他方不能修改,确定信息的安全,防控财务风险。会计电算化把数据开放给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存储平台,各应用方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访问数据,确保数据应用和安全。

五是区块链能够降低信任风险,使用区块链看去中心化、加密共享、分布式账本技术特性。区块链提供了一套记录时间先后的、不可篡改的、可信任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分布式存储且使数据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证的技术。采用这项技术,即使没有中立的第三方机构,互不信任的双方也能实现合作。区块链会点对点产生信任,降低信任风险。

六是区块链能够创新驱动新的会计电算化新模式的诞生,促进会计电算化的转型。

七是能对会计电算化的效率和成本产生影响。

三、区块链与会计电算化融合

从上可以看出,区块链对会计电算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根据会计电算化的处理的实质,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各方面的融合,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一)实现数据获取方式、方法的融合

采用区块链数据记录的特性,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确保会计电算化下获取数据的准确、可靠性。采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结构特点,会改变会计电算化数据存储和传输方式,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中原始凭证取得、确认、真实性检查方面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实现数据传递方式融合

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不需通过第三方对交易双方数据信息做监督和验证,也不需要特定的书面文件作这双方取得信任的证明,实现数据在点对点之间的直接传递。

(三)实现安全性融合,确保会计数据更安全

区块链产生的数据具有不可篡改、不可撤消,经过每一次运作都进行记录,进行加密共享等技术特性,应用于会计电算化中,使会计电算获取得的利用原始数据生成一套记录时间先后、不可篡改、可信任的数据库,确保数据惟一和正确性,同时利用区块链可追溯路径技术特性,能确定原始凭证数据来源,及操作轨迹,防止数据泄漏、篡改等会计电算化面临安全性问题。同时利用区块链分布数据库,高冗余的特性,使得会计电算化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中每个节点中有备份,这样在单机出现故障,不损害会计电算化中数据完整性,确定数据安全。

(四)实现数据授权的融合

区块链可以使用私匙,进行私匙密发授权,这样区块链能做到数据使用规范,精准授权,防止数据滥用和违规使用;在数据使用过程建立征信机制,可实现数据溯源,这样有利于数据流通更有利,突破数据信息孤岛,建立数据横向流通机制。会计电算化下应利用这一特性,加强对数据授权控制。

第4篇: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互联网金融;信用机制;风险控制

一、引言

2012年开始,在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下,社会爆发了对互联网金融的讨论热度,电商巨头、行业龙头依靠其自身优势和新型的商业模式,开始将其业务范围伸向传统金融领域,产生了诸多以互联网信息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形式,由此给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并带来越来越多的影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由阿里巴巴发展起来的支付宝、余额宝等,依托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的巨大客户资源和互联网技术优势,余额宝的合作方天弘基金取得了爆炸性的增长,资金每月以100亿元的量积累,不到半年,天弘基金由不见经传的普通基金公司成为行业内的一匹黑马,而且余额宝也为大众带来了更好的便捷服务和资金收益的提升,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发展。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一种极为颠覆的新型模式,加之大众对其参与度的高涨,互联网金融短短几年就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构建于互联网和金融两大基础,其所隐含的各种风险问题随着其发展也逐渐显示出来,如技术风险、网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可以说互联网金融行业地飞速发展也是行业内各种潜在风险爆发的过程。表1展示了几个比较有名的行业失败案例,可以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失败的原因有一个更好的了解。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总结和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验可以看出,各种潜在风险都会成为致命伤,如果企业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互联网技术人员还是金融行业专家都在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互联网金融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潜在问题。尽管互联网金融中有众多创意的解决方法,但金融依旧面临一些关键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如信用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等。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以互联网底层技术解决行业问题逐渐成为研究者的新突破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二、区块链概念与特征

区块链的起源与比特币概念及“挖矿”的盛行分不开。随着互联网中比特币的“挖掘”和相连,比特币区块之间产生的一种链式结构,就是区块链,可以说区块链实质上是通过自身分布式节点进行网络数据的操作,摆脱目前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这样的结果都是记录在一个类似于云的系统上。由于互联网网络的公共属性,区块链技术使众人可以在同一账本中进行操作,而后账本信息会传递给系统内所有人,就是众人共同维护同一个账本,这属于典型的分布式共享记账方法的应用。因此区块链中所有的记账者可以不需要对彼此有认知,也不需要进行信用评判,只需要通过共同的开放且不可篡改的系统达到资金和信息安全等目的,这极有利于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共享机制建设,从而更好的解决金融信息和信用等问题。根据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三种。公有链的去中心化最彻底,可以说是未来行业最佳的实现方式,在这种区块链中,全体机构和人员共享所有信息,完全开放;相对于公有链的全体开放,私有链则较为封闭,某些控制权可能会掌握在机构或人员手中,可以说其专属性是比较强的,去中心化程度较差,主要是为一些特殊的金融交易进行操作的区块;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联盟链,其去中心化程度也较彻底,只是区块参与人员有数量限制。区块链具有众多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四点是:第一,集体维护,由于系统的公开性,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承担维护人员的角色;第二,数据库可靠,系统的公开数据都是众多参与者确定后的,且由于互联网参与者极多,不会有人控制网络中过半的节点,篡改可能性极低,数据安全十分有保证;第三,无中心,区块链使参与者地位均等,系统无管理中心,参与者的任一离开对整个系统无影响;第四,去信任,由于公开性和无中心,参与者和数据交换都不需要监管,加之集体维护的结果使欺骗无处存身。此外,运用到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区块链技术还将展现如下特点:首先,区块链的存在将会极大提高交易的便捷程度,可以很好的降低交易的成本,商业交易的最佳实现方式由此开始,边际成本将会为零;其次,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关系将由安全有效的计算机程序得以保持稳定;再次,商业交易将成为代码的沟通交流,具有编程功能的数字货币将成为交易的媒介;最后,区块链技术下,有关金融资产都可以虚拟化并且实现数字锚定,从而在编程的自我控制下进行自动操作,无需交易者实时对其进行监控和操作。

三、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一)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对于从事互联网金融的机构而言,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对各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而言,区块链给当前行业发展的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因此多数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努力进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整体来看,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有:第一,可以有效的减少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各种限制。由于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安全的特点,使很多机构可以更好的进入行业,减少了诸多为风险控制而进行的资金或技术限制等。第二,相较于传统的金融交易过程,区块链技术使很多商业运作的过程简化,省略了诸多后续操作,诸如清算、审计等,极大的节省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时间、人力等成本。第三,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更好的进行有关商业模式的创新,囿于以往中心控制模式的特点,很多具有创意的商业模式难以实行,如对于“物联万物”的创新发展,区块链将促进其更好的实现和发展,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好地连接不同物联网设备的支付维护等任务,也可以更方便物联网设备生产商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该领域的合作,从而降低有关合作的成本与障碍等。第四,三种不同的区块链类型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了灵活的技术构架,按机构对于不同的金融交易需求以及客户的不同,可以方便的选择技术层级,而且各类型的区块链具有相似的技术构架,从而更好的进行转换升级等。第五,区块链技术所独有的特点使协作成为发挥技术优势的。基于程序源代码的可获得和参与者的权限开放,协作成为区块链技术所应有的新型商业关系,不同机构和不同人员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效率、高安全和高顺畅的交易,协作成为最好的选择。第六,区块链技术有助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和资产价值的共享,区块链技术能很好的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实现交易信息共享的有利工具,同时减少信息不对称后,在共同的监控下,资产价值也可以更好的实现有利配置,降低异常的金融交易发生频率,维护金融资产的价值稳定,从而减少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交易风险。

(二)区块链对信用机制的影响

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其本质就是对信用的评估和控制,而互联网金融更是对信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信用机制的建立同样是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问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信用构建的基础在于信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信用准确的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对数据的积累和理解,信用数据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但传统的信用数据获取仅限定于特定的征信企业,但这些企业的所获得的信用数据因为与其自身利益紧密相关,往往无法有效快捷地分享给互联网金融机构,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又因为无法获取有关征信的资质,所以缺乏其客户发展所需要的真实有效数据。如果共享信用数据会影响征信企业自身的利益,但无共享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影响,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既能顾及征信企业的利益,又可使其他企业获取所需要的数据,成为业界共有的认识。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区块链的产生极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改变了互联网金融的信用机制构建,也能很好缓解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问题。首先,为了防范不良客户,减少风险,互联网金融最应该分享的是黑名单信用机制,尽管目前已有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在积极布局有关黑名单分享机制,如“陆金所”与我国十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构建了信贷黑名单的共享联盟,但这些布局都是基于传统方式的数据共享方式。而传统型的数据共享方式存在以下问题:信用数据往往存在一个中心管理机构,很可能造成数据的被盗和篡改;系统复杂,共享机制发挥作用过程繁琐;共享系统存在时长和数据量的拖累问题,维护起来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数据收集和更新速度慢,影响利用。以上问题的存在都将严重影响黑名单信用机制作用的发挥。区块链技术则能较好解决这些传统数据共享机制的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建构黑名单信用系统的总体布局(见图1)。首先,各参与者商定出共同的黑名单登记规则,然后在规则之下进行信用数据的有偿分享,之后利用区块链技术对黑名单信用数据存储并加密,最后即是参与者对信用数据的有偿使用。区块链黑名单信用机制呈现如下特点:保密性。信用数据统一加密上传到系统中,这样即可保证所提交数据的安全性,也能减少篡改的可能性。同时在后续数据使用时,使用者根据分配的ID身份,登陆验证,从而使用数据;交易的唯一性与不可逆。区块链技术可以很好的确保使用者能被追查,且查询过程不可逆,保证了对查询记录可能的更改;提交数据和使用数据的等价匹配。参与者对所提交的数据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为此,当其将所拥有的信用数据共享后,可以适当的获得相等量的其他信用数据的使用,保证公平性;使用积分和现金付费两种方式的系统使用权限。参与者要想获得信用数据的查询,要么使用提交数据所得积分,要么付费进行查询。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下,黑名单的提交登记过程,具体可以参照流程,如图2所示在黑名单信用机制构架建立后,还需设定具体的规则。首先,共享数据的提交方面,某企业其提交的数据越新,则有关黑名单的信用质量更好,效用越好,其可获得积分也越高;其次,在数据查询方面,基于有偿原则,企业对数据的查询越多,扣除积分或者交纳使用金越多;最后后续数据更新方面,及时对所提交的数据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维护的,所获得的积分也不一样。通过区块链技术所构建的黑名单信用机制,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数据分享系统的问题。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存储使所收集的数据安全性得到提高,减少了篡改的风险或者盗窃的机会,同时信用数据因为采用区块链技术,各节点可以同步更新和查询,所以数据共享及时、有效。此外,数据的使用要求ID访问验证,就只有经过系统允许的参与者才能访问数据库并使用数据。其次,通过建立黑名单信用机制解决风险问题后,互联网金融需要构建更为有用的白名单信用机制,互联网金融需要发展,不仅只是单向的解决信用风险,而且还需要秉持创立企业的初衷———获得利润,而构建白名单信用机制,则能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客户资源和合作者等,基于以上互联网金融经营发展的出发点而言,白名单信用机制更具有现实意义。国家同样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我国有关机构也制定了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和认证的国家标准,为互联网金融行业设定白名单标准,从而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但白名单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白名单的评定依赖于第三方,或需要其他无关利益者参与,但都无法很好的保证白名单的可靠性。同样,这一弊端的解决也可以依赖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在该技术支撑下,互联网金融机构不仅能成为白名单信用机制的参与者,也可以更好的成为监督维护者。且由于行业众多参与者的监督,白名单信用机制也更加可靠和安全。区块链白名单信用系统的构建,最基础的一点是无管理中心,信息同样属于分布式存储,这样各机构参与者都能得到比较透明可靠的信用资料。在得到信用数据的可用性后,所有系统参与者都可通过其上传的有关白名单信用资料获取一定的积分奖励,其用途类似于黑名单信用系统中的积分,即可获得后续使用信用数据的资格。白名单信用机制的构建完成后,信用数据查询依靠区块链技术能做到点到点及时使用,此外,新信息数据的上传者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等限制其所传信息的使用者范围。区块链白名单信用系统的构建可以说类似于黑名单信用机制的构建,两者不一样的规则在:白名单目的是为了寻找好的投资客户,帮助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好的获利发展,黑名单存在的意义则是为了规避有风险的客户,减少互联网金融机构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带来的问题。

(三)区块链对风险控制的影响

金融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本质上是对风险的合理利用,风险与收益往往都是并存的,高收益也可能意味着高风险,所以不论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金融行业,都需要在为了获取高收益的同时控制由此伴随的高风险。传统金融行业,由于发展历史久远,且经历过多次危机事件,已经构建了很好的相关风险控制流程,如图3所示。但是,互联网金融未经历太久的成长和发展,其风险控制难度大且也缺乏相关经验,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问题成了一大难题。而风险控制又面临着潜在收益的追求与资金安全性间冲突,区块链技术的产生刚好可以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主要基于上述信用机制的构建。利用信用机制,可以将客户进行准确划分,白名单上的优先级客户、未入信用机制的潜在客户、黑名单上的规避客户。对于优先级客户,可以大力展金融服务,因为其有着良好的信用,能较好的保证收益;对于黑名单上的风险客户,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减少接触,甚至不与之有任何关联,信用的缺失使这些客户的风险比收益更大;对于未入信用机制的潜在客户,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共享各家机构对这些客户的生活习惯和日常收支记录及借贷情况等,从而判断这些潜在客户的价值和风险,选择较好的客户展开有限度的合作和服务。通过对不同客户采用不同策略,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另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很好的对金融交易的诈骗行为进行防范。利用区块链独有的分布式加密手段和数据的不可篡改,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同时,在区块链的协助下,所有交易过程都可以实现代码自动化,减少人为的干预,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误风险。此外,由于分布式交易具有不可逆和可追溯性,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过程和结果都可以进行唯一性认定,从而减少了重复和伪造的诈骗可能性。目前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防诈骗行为做的较好的是Everledger公司对钻石骗保的防范应用,运用钻石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客户购买都进行唯一的编号,并且这些数据都保存在不可更改的、永续的数据库系统中,且记录的所有信息都与时间相对应。

四、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可应用场景

从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可以看到,基于其优秀的去中心化及高安全性等特点,其未来在金融领域将会产生很多新型的应用场景。尽管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未显现出许多比较特别的新型场景模式,但是金融界已经对未来区块链可应用的场景进行了很好的预估,且有些企业已经着手进行技术开发和投入。从目前行业的有关认知和预测可以判断,未来互联网金融可能出现以下应用场景,如表2所示:五、区块链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的机遇与挑战区块链技术方兴未艾,互联网技术大国也都在积极进行有关的研究,我国很多企业也开始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和使用的尝试,且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区块链的应用有很好的契机:首先,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且很多方面都已接入互联网,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很好的与区块技术进行连接,这样各行业都将很好的进入互联网,从而为互联网金融共享有关信用信息提供极大的便利和客户资源。其次,区块链技术的产生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对信用机制的建立,进而为我国商业环境的发展变好贡献更好的信用体系,使社会交易具有更低的成本。再次,区块链可以减少我国各地区金融体系因差异所造成的各种时空矛盾等,做到诸如实时结账、实时划账,实时监控等。最后,区块链技术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最重要的机遇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借助这一波浪潮,积极将其运用在金融交易中,增强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的话语权,从而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在全世界的地位。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我国区块链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运用也还有很多挑战需要面对。首先,区块链技术方面。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初期阶段,实际运用跟传统方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区块链技术是比较复杂的高综合技术,包含了诸如密码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技术,研究投入巨大,难度也很大,这些都制约着其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实际运用方面,互联网金融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很多领域都还没有发掘,当前仅在比特币的开发和互联网支付上有所发展,应用场景的不足导致缺少相应的客户量和信息数据,限制了区块链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最后,政策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特性使国家的监管角色丢失,对目前的金融监管模式有很大的冲击,且比特币等会影响国家货币体系的稳定,因此国家在这方面并未积极予以支持。尽管困难重重,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制度的完善及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我国必然会积极支持该技术的广泛运用,认识到其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意义及在其他领域的潜在优势。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区块链技术不仅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大放光彩,也会在其他诸如教育、医疗、设备制造等行业展现其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永珍:《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塑与挑战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2]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新金融》2017年第1期。

[3]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10期。

[4]康双勇:《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金融》,《保密科学技术》2016年第9期。

[5]赵亮、程静、范斌:《区块链是“互联网+金融”的战略性机遇》,《银行家》2016年第7期。

[6]于佳卉、陈旭东:《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约束研究》,《财会通讯》2015年第8期。

第5篇: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区块链将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将促进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规则的改良,构建共享共赢式的金融发展生态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人类信用创造的一次革命,它能让交易双方在无需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情况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价值转移。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时代效率更高的价值交换技术,互联网由此从传递信息的信息互联网向转移价值的价值互联网进化,这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借势转型,将内生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场景互联网化。

 

一、区块链的特征与不足

 

(一)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1)去中心。在区块链中,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分布式的结构体系和开源协议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自中心”,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区块链又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是多中心或弱中心。当物联网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节点时,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发生改变,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

 

(2)去信任。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采用一套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下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区块链实质上是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所有的规则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达,参与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交易背书或者担保验证,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通过算法为参与者创造信用、产生信任、达成共识。

 

(3)时间戳。区块是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和代码打包而生成的,下一区块的页首包含上一区块的索引信息,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链。记录完整历史的区块与可进行完整验证的链,形成了可追朔完整历史的时间戳,可为每一笔数据提供检索和查找功能,并可借助区块链结构追本溯源,逐笔验证。所以,区块链生成时都加盖了时间戳,形成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因此区块链的数据可靠性很高。

 

(4)非对称加密。区块链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特点。在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中,一方面,密钥是所有参与者可见的公钥,参与者都可用公钥来加密一段真实性信息,只有信息拥有者能用私钥来解密。另一方面,使用私钥对信息签名,通过对应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确保信息为真正的持有人发出。非对称加密将价值交换中的摩擦边界降到最低,能够实现透明数据的匿名性,保护个人隐私。

 

(5)智能合约:由于区块链可实现点对点的价值传递,传递时可以嵌入相应的编程脚本,通过这种智能合约的方式去处理一些无法预见的交易模式,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种可编程脚本本质上是众多指令汇总的列表,实现价值交换时的针对性和条件性,实现价值的特定用途。所以,基于区块链的任何价值交换活动都可通过智能编程的方式对其用途、方向和各种限制条件等做到硬控制,省去了以法律或者合同软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能耗问题。传统货币银行学体系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高度安全,在区块链构建中也同样存在不可能三角。比如,在比特币的实际应用中,其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硬件的快速膨胀,在“挖矿”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转移到硬件成本和电力成本等。所以,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益成本收益后,让其技术功效发挥至最大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存储空间问题。由于区块链记录系统中自初始信息的每一笔交易信息,并且每个节点都要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数据区块,所以,每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的话,网络压力较大,每个节点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3)抗压能力问题。基于区块链构建的系统遵循木桶理论,要兼顾所有网络节点中处理速度和网络环境最差的,所以,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推广至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其整体的抗压能力还有待验证。如果每秒产生的交易量超过系统(最弱节点)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队列进行排队,带来不良用户体验。

 

二、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可能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金融行业中,区块链技术将首先影响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交易数据库等金融基础设施,随后该技术也会扩及一般性金融业务,比如信用体系、“反洗钱”等。这是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其将首先切入信任要求高且传统信任机制成本高的基础设施领域,过去,基础设施都是公共产品,而区块链新技术和新制度使更多人有可能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是要利用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生产系统,把金融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

 

当前的信息互联网可统称为TCP/IP模型,HTTP是应用层中最重要的应用协议。在价值互联网中,区块链是在应用层里的一个点对点传输的协议。它的价值与信息互联网中HTTP协议的价值是一样的。区块链的巨大潜力和前景就是可以重构传统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与核心生产系统,而不仅仅停留在APP等应用层面。这是因为,在网络层次,区块链是建立在IP通信协议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的;在数据层面,区块链这一数据库系统是崭新的,明显优于现有金融体系的数据库;在应用层面,基于区块链的登记结算、清算系统以及智能合约、物联网能大幅提升效率,区块链上的金融活动是可编程的金融。.

 

(二)数字货币

 

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纸币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应由央行主导,体现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5页)

 

区块链技术在比特币上的成功证明了可编程数字货币的可行性。英国央行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发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这可增加金融稳定性。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篡改,如果数字货币重点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可选用这一技术。不过,目前区块链占用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太多,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推广应用。

 

(三)自金融

 

如果从服务的角度、从非货币创造角度来看,现代金融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实现去中介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金融。不过,这种可能性还不完全,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金融基础之上的,无法跳出来,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区块链可分为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公有区块链就是像比特币这样的,认可了协议,就成为区块链的组成部分。私有区块链仍然是要获得许可的,银行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审核。私有区块链非常近似于一种自金融的形态,公有区块链更类似于对私有区块链底层的支持和保障。当区块链技术普遍应用,金融管理技术的第三方化普通呈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金融就完全成为可能。

 

三、区块链应用与金融监管

 

区块链技术是目前唯一无需第三方就可用于记录和证明交易一致性和公司财务准确性的工具。因此,它可以满足潜在监管者和公众对于审计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在金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发展仍受到现行制度的制约。一方面,区块链对现行体制带来了冲击,因为其去中心、自治的特性淡化了国家、监管等概念。比如,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挑战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调控权,导致货币当局对数字货币的发展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这项新技术也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法律和制度建立将会严重滞后,导致区块链运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增大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区块链金融技术一旦在金融业普遍展开以后,监管的去金融属性化就产生了,监管职能、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将会被重新界定。比如,证券借贷、回购和融资融券如能通过区块链交易,监管部门就可考虑利用这个公共账本的信息对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不仅高效而且可靠。从宏观金融视角看,当自金融时代产生以后,货币创造和传导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格局将会变化。从微观金融视角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与商业已经难以区分,将超越分业和混业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需要从这个视角来探讨。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仍需要中心化的部门提供规范和保障支持。监管机构可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美国证监会委员Kara Stein认为,监管机构需要处于引导位置,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并快速响应其潜在的弱点。比如,区块链技术希望打破特权和人为操纵,让计算机算法实现“信用自由公证”。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监管,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交易面临的投机和洗钱风险就很高。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需要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得到合理运用。同时,还要提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第6篇: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关键词:电子发票;高校财务管理;挑战

电子发票的应用可简化报销流程,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易伪造、监管难、重复报销等难题。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将是高校财务所面临和必须迎接的挑战。

一、电子发票概述

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部开始推行为财政票据电子化工作,旨在提高票据监管能力。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和财政厅有关单位在使用财政电子发票。在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为电子发票的技术实现制定了相关标准的基础上,2015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电子发票,并在2016年年初开出了第一张电子发票;从此,电子发票逐渐在各行各业被频繁使用。

二、电子发票的优势分析

(一)对于票据使用方,电子发票节约成本。传统纸质发票带来了大量的票据管理工作,需票据专管员按照规定流程领购、使用、核销、保管和销毁票据而言,而电子发票不仅大大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成本,而且避免了上述的繁杂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二)对于票据印制发售方,电子发票减少了传统发票印刷、库存管理、发票发售、发票开具等各环节的工作量,使发票的管理工作简单化。(三)快捷安全。电子发票符合无纸化和即时电子商务的特点,它可以在交易完成时及时向消费者提供发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四)便于存储管理。电子发票以信息方式存储,可以在线检查、下载和打印,便于查询和保存,不需要特殊的存放地点,用户也不需要考虑发票的损坏和丢失。

三、电子发票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一)如何鉴别电子发票的真实性和唯一性伴随着电子发票的频繁使用,财务人员接触到的电子发票越来越多,但是目前高校财务工作仍以纸质发票为主。另外,基于电子发票可重复打印的特点,电子发票是否已报销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给财务人员的账务处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二)如何将电子发票与高校财务报销系统对接随着高校财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更多的财务软件在建立了以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为特征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并与主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相连接,主要为实现开票、流转、收款、报销等程序上的无缝连接。那么,如何避免重复报销和虚假入账,并将电子发票与高校财务报销系统相连接,是当前高校财务报销工作中的最大难点。(三)如何将电子发票与高校财务收入系统对接高校目前的主要收入来自于财政拨款收入、捐赠收入、学费收入等方面。在电子金融票据,尤其是非税收入票据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高校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电子发票与高校财务收入系统对接。虽然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在使用电子发票,但电子发票想要作为财务会计的原始凭证,就必须下载和打印,并加盖专门的财务印章才可以。据了解,陕西省高校财务收入系统尚未与非税收入电子发票实现电子化对接,而应用电子化处理尚在电子发票的流转环节中。(四)如何进行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随着电子发票的日渐普及,传统会计档案保管的方式受到了冲击。2015年12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对于电子会计档案与会计资料的具体管理要求。因为会计档案涉及确认归档、查询借阅、移交流转、库房保管等诸多程序,所以,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电子化档案管理平台,并与财务系统实现无缝对接。

第7篇: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一、科技改变支付手段

支付技术使金融功能直达消费者活动的终端,深入到工作场景和商业场景。完善的移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使得我国的支付业务从现金支付为主迈向网络支付。

根据《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网络支付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依托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支付指令,且付款人电子设备不与收款人特定专属设备交互,由支付机构为收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活动。

网络支付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它能有效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兼具了支付中介、技术服务、信用增信、个性化等增值服务功能,解决了网络时代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错配问题,节约成本,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双方的效率。例如,基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的近场支付,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近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大大简化整个认证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间的互相访问更直接、安全和清楚。又如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的远距离支付,能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的目标,并读写相关的数据,而不需要识别系统与这个目标有机械或光学接触,无须人工干预,可用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也能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二、科技改变信用征集方式

传统金融信用的理论基础是大数定理和抽样调查,具体要通过事前尽调、贷前抵押、客户维护和贷后管理实现。而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信用技术将改变信用征集方式。

大数据不仅包括财务、资产类信息,还有非财务类的,例如社交行为、文字言论、谈话语音、图片等各种社会性信息。运用这些信息锁定信用轨迹,描述综合信用,进而可以说明信用行为状况,评估信用交易风险和偿还风险。例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P2P、众筹等也快速发展起来。其以“快速、高效、移动化、无空间限制”为特征,通过完备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风控,如有认证的个人金融信息、可考察的社交关系等,来有效保障资金安全。借款者可自行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投资者可自行决定借出金额,实现自助式借款。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网络借款模式,就是通过打通电商平台,将小微企业在网上操作的交易数据转化为行为数据,进而成为协议数据,从而揭示个体行为,精确控制风险水平。这些真实的行为数据,定位了企业资金需求和时间分布,为获得外部融资提供了可能渠道。

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通过密码学算法将信息计算和记录到一个数据块,生成该数据块的数字签名以验证信息的有效性并链接到下一个数据块,系统所有结点共同来认定数据块中记录的真实性,实现了“去中心化的信任”。2016年7月29日,阳光保险推出了“区块链+航空意外险卡单”,这是国内首个将主流金融资产放在区块链上流通的保险产品。传统的航空意外险一直是保险造假的“重灾区”,被渠道中间商抬高价格赚取差价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有效避免这些造假行为的发生。

三、科技促进普惠金融、共享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共享金融的全面发展是金融科技带来的重要变化,它让更多的群体更直接、更便捷地享受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不受地域、空g的限制,尤其是在金融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同时,基于互联网的交易数据和信息可以作为金融消费者的信用证明,使得一些小额融资的可得性增强,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创业与发展的机会;也让中等收入群体可以便捷地进行财富管理,让资产得到保值和增值,这些都可以间接地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例如,随着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金融中汇聚,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支持开发了“智能投顾”等新业态。智能投顾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依靠互联网的量化算法,根据个人投资者提供的风险承受水平、收益目标以及风格偏好等要求,把以前对高净值客户的专属理财服务以快速、简单、低成本方式提供给所有人,利用移动终端和量化的技术红利,为投资者进行智能化的、科学化的资产配置。

四、科技发展催生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目前全世界发行有数千种数字货币。2017年1月25日,人民银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也在该平台试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上已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数字货币的发行将解决货币在成本、监管、安全性等方面的属性困扰。

五、金融科技衍生出金融新业态

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金融新业态,大致有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第一种,互联网企业应用技术的独立性,在线上建立银行,没有营业网点,没有分行,没有柜台,没有信贷员,没有现金业务,只有个性化的APP;以互联网方式经营,让真实的数据决定企业是否满足借款的条件,让设备准确无误地执行,尽显“互联网+”技术的巨大魅力。例如,由蚂蚁金服作为大股东发起设立的浙江网商银行,以及腾讯设立的前海微众银行。

第二种,传统商业银行顺应金融科技发展,建立直销银行。这一经营模式下,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邮件、手机等远程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降低了网点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可以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存贷款价格及更低的手续费率。例如,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都开展了直销银行业务或建立了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

第三种,互联网企业与实体金融机构在核心优势上深层对接与互补。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客户流量与范围、信息传输速度与准确性等优势,与实体银行线下服务的标准化、高质量、产品设计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等优势密切配合,显著提升客户体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在支付系统协调、金融生态圈建设、理财产品设计、网络征信、云计算大数据、风险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共同促进金融发展。

第8篇: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行业;数字货币;数字金融;金融科技

2019年10月24日,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是区块链技术首次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高级别定位,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代表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区块链正在与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起来,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未来势必对经济模式、金融组织和社会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重塑经济社会生态。

1区块链技术的内涵

最初,人们是通过比特币了解到区块链技术的。尽管比特币目前面临较大争议,但是比特币的技术核心区块链却可以继续深加挖掘,带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比特币也成为区块链技术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应用[1]。区块链技术主要由共识机制、密码学原理和分布式存储三大技术构成。所谓共识机制,是指区块链具有“少数服从多数”的特点,区块链节点由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共识结果需要各个节点达成一致。密码学原理是指区块链技术涉及私钥和公钥两种数字加密技术。信息加密发送时需要使用公钥,而解码信息则使用私钥。与传统的储存方式不同,区块链分布式储存的每个节点都按照块链式结构布局,而且每个节点的存储都是独立的。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一个共享的共同维护的数据库,而这三大技术使得存储于区块链中的信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等特点。因此,区块链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技术增信,受到各行业的欢迎和重视。

2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路径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与各行业融合,形成区块链产业化,而金融行业以其先天优势与区块链技术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理财,还是企业或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活动,抑或是中央银行对资本的管控,都需要可信的数据为其决策做支撑。因此,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覆盖面广,模式多样,影响深刻。

2.1供应链金融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经济贡献度高,被称作经济的“毛细血管”,然而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微企业,阻碍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大量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急需资金输血。供应链金融则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手段之一[2]。在不改变现有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区块链平台覆盖整个供应链内的上下游企业,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物流公司等。小微企业的全部交易信息都上链记录和储存,并支持防伪溯源。至此,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情况的可信度得以保障。金融机构根据区块链内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可以降低风控成本,提高借贷业务效率。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便能够更便利地融资,形成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双赢局面。交叉验证是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可信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仓单质押融资是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手段之一。企业购买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加工后的制成品在交易物流中要经过多个仓库,仓单便是仓库管理人员在收到仓储货物后开具的凭证,存货人可凭此提取货物或者作为资产质押融资。在引入区块链技术之前,仓单质押融资这种极具潜力的融资手段很少被使用,主要原因就是仓单容易造假,给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仓单造假通常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机构核查仓单真实性的成本太高,往往会拒绝仓单质押融资,使得小微企业又失去一个可以用作融资的工具。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尴尬局面,依靠的就是其交叉验证的共识机制。电子仓单必须多个机构交叉验证才能成功“入链”,成为数字仓单。当存货持有者发起创建数字仓单请求后,区块链各节点会在各自的数据库内查找相关证据,仓库出具库存照片,物流机构出具运输物流记录,质检机构出具货物质检信息等。各个节点的查证过程也就是交叉验证的过程,全部在区块链内完成,可以迅速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依靠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一旦核验完成即达成多方共识,有效避免仓单造假。仓单质押融资成为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有效方法[3]。

2.2数字资产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将成为一种新型资产和生产要素,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影响未来的财富分配。2.2.1数字票据作为金融行业的传统业务,票据市场的发展面临不少困境。一方面,大多数电子票据仍然需要与纸质凭证匹配生效,验证和交易流程复杂烦琐;另一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票据造假事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存在一票多报或虚报的欺诈现象,严重影响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区块链技术凭借其不可篡改和防伪溯源的特性,可以有效解决票据市场面临的困难。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向数据票据转变,成为新型数字资产,票据交易通过区块链平成。区块链技术特有的时间戳和智能合约能够清晰地反映票据的签发、背书、流通等全过程,实现高效、便捷的资产存储、价值提取和转移,提升票据交易效率和安全性[4]。2.2.2资产证券化作为近20年最受关注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缺乏流动性,但可以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使之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从而衍生出新型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整个过程参与主体多,流程较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材料披露,目前国内市场运作效率不高。此外,资产证券化依赖于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但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风险较大。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资产证券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通过去中心化的联盟链,基础资产的准确信息可以实时上传和分享,数字化信息披露能够提高证券化资产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投资人风险,减少沟通成本。同时,方便监管部门的动态监控,提前防范系统性风险。

2.3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是人们在探索比特币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最初的设想便是创造一种数字货币。虽然比特币目前面临较大的争议,多数情况是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被大众熟知,但是借由比特币诞生的区块链却可以成为新型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数字人民币(DCEP)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纸币、硬币等价,具有国家信用背书,这种新型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区块链。首先,数字人民币可以与纸币、硬币自由兑换,不会对现有的稳定货币体系造成太大冲击。其次,数字人民币的区块链节点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控制的,便于金融监管,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性与安全性的兼顾。此外,区块链的防篡改、可追踪和私钥加密技术可以有效防范货币伪造、虚假交易和其他不法行为。最后,数字人民币使得各方面的经济数据更加准确,便于评估和分析,从而支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如今,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平台使大众不需要携带纸币便能够便捷地购物消费,但是微信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支付,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结算。数字人民币是央行直接发行的,安全性更高,摆脱了第三方电子支付所需的银行账户绑定限制。此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数字人民币则不受网络信号的限制,支持离线支付,简单便捷,对广大老年群体更加友好。2020年末,数字人民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北京等地开展试点工作,成效颇丰。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投入试点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数字人民币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能够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有效保障人民币的体系和币值稳定,提高跨境支付效率,促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必然会成为影响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明显已经具备先发优势,数字人民币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并正式推出后,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2.4数字征信

自从201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业管理办法》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征信业的发展。个人征信业务和企业征信业务的普及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金融经济稳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综合信用的评定需要各个部门多方参与配合,例如商业银行、税务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环保部门等,效率低下,并且容易造成信息重复或错误记录。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征信系统目前的问题。各利益分散的部门成为区块链上的节点,根据区块链的交叉验证和共识机制原理,一项数据的成功上链需要多个相关节点的验证即可自动完成。而且,区块链内的数据透明、不可篡改,有效避免联合造假的情况发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各银行在区块链内共享客户信用信息,当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可直接查询区块链平台内的数据,而不用向央行申请征信报告的查询服务,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服务水平[5-6]。

3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投入

首先,在政策上要继续给予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加快研究团队的建设,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补贴。要密切跟进研究动态和阶段性成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求技术突破和创新,尤其要注意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尽快将技术上的成就应用到实践中来,实现区块链产业化。其次,应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国际交流,关注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的区块链技术研究在全球处于前列,在保证这一地位的基础上应与国际学者展开合作,参与国际区块链应用规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3.2加强区块链数字金融的法律监管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受到研究人员和投资者的欢迎,但其治理机制尚不成熟,尤其是相关完整的法律还没出台,监管面临较大的困难。作为新兴技术,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需要必要的法律规范和适度的监管。尽管区块链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动力,但是出现洗钱、非法融资等网络犯罪行为时,监管部门必须介入并打击,这就要求现行法律体系与区块链金融不断磨合,逐步弥合两者目前存在的鸿沟,必要时应出整的针对区块链金融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可以通过牌照或许可证制度规范区块链金融业务,对运营者实行实名登记的备案制或审核制。总之,区块链监管需要审慎灵活的监管理念,既要给予一定的技术创新和容错空间,又要严厉打击犯罪行为,需要把握好监管的尺度,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既有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3.3加大区块链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

区块链金融产品的推广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引导作用。一是加快数字人民币的建设进程。货币是金融和经济的载体,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就必须尽快将数字货币法定化。目前,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第三轮试点,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成果颇丰,具有无限的前景。因此,在对数字人民币进行逐步的试验和完善后,应趁热打铁进行推广。二是引导资本对区块链技术的商业性投入。企业也应将目光放长远,看清区块链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重塑性作用,完善区块链研发与应用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三是加强对区块链数字金融的宣传科普。不了解会导致不信任,因此要提高民众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就应该普及区块链基本知识,在网络和社区宣传区块链金融的优点和好处,为将来区块链在证券交易、支付结算等领域的试点工作做铺垫。

4结语

在全球进入区块链时代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翻开了新篇章。区块链技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必将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其中金融行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区块链有较高的契合度。本文着重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资产、数字货币和数字征信4个方面的应用模式。针对目前区块链金融的困境,本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未来,金融行业将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重构自身,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纳撒尼尔·波普尔.数字黄金:比特币鲜为人知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40.

[2]汤道生.产业区块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73.

[3]张恺怡.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29-30.

[4]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新金融,2017(1):45-50.

[5]张荣.区块链金融:结构分析与前景展望[J].南方金融,2017(2):57-63.

第9篇: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据悉,电商百科平台主要分为:网络贸易、网络零售、O2O、互联网金融、服务商、互联网思维六个部分。并对其进行了细分:

在网络网络贸易中,共四块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包括,网上交易、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网货、网络经济、网络贷款、网络混批、网络监管、网络市场、行业门户、手机行业门户、农村信息化、ERP、移动信息化、电子商务、应用程序框架、销售链管理、协同商务、电子化贸易、电子化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网络批发、电子商务创业者信心指数、外贸电商、电子商务企业集群注册、电子交易、信息化、SaaS、网商)、外贸(包括,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采购商、供应商、询盘、小额外贸)、模式(包括,M2B、G2C、C2A、M2C、B2M、G2E、B2G、B2R、B2B)、其它(包括,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系统、网络交易平台、企业信息服务、电子化贸易服务)。

在网络零售中,共五块内容。包括:热点(包括,微信商城、移动电子商务、POP、Amazon Prime服务、电商服务商)、模式(包括,聚石塔、O2M、垂直型B2C、综合型B2C、海淘、社交网购、B2C、C2C、C2M、反向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型、B2C网站、C2B、海淘、OTO)、网络购物(包括,伪基站、交互时间、欺诈消费者行为、7天无理由退货、钓鱼网站、货不对板、电子礼品卡、比价购物、网购后悔权、虚假交易、电子发票、水货、网络发票)、职业(包括,淘宝客、品牌投诉师、恶意差评师、麻豆、买手制、骗保师、网络砍价师、网店、円族、河狸族)、其他(包括,GMV、3C产品、淘品牌、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络零售、CRM、到达用户数、大数据)。

在O2O中,共3块内容。包括:服务(包括,本地化、LBS、本地生活服务、BATX、手机地图、打车软件)、团购(包括,网络团购、二维码、电子优惠券)、模式(包括,TTS模式、O2O闭环、MTA、O2O、O2P、B2T、OTA)。

在互联网金融中,共八块内容。包括:网络支付(包括,NFC支付、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扫码支付、近场支付、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在线支付、电子支付、电子结算、电子支票、第三方跨境支付、第三方支付、壹钱包、快捷支付、手机支付、NFC支付、微信支付、二维码、移动支付、撒娇支付、支付宝钱包、网络支付)、网络理财(包括,每万份收益、近7日年化收益率、预期年化收益率、货币基金、股票基金、网销基金、余额宝、理财产品、理财、微信理财通、网络理财)、投融资(包括,VIE、ADS、并购、ROI、天使投资、融资、PE、众筹)、银行(包括,阿里网络银行、民营银行、影子银行)、保险(包括,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保险、保险类门户)、P2P(包括,贷款、网络借贷、P2P网贷、P2P网贷)、电商金融(包括,合伙人制度、金融脱媒、证券交易佣金、券商、微信红包、互联网金融、京东小金库、阿里小贷)、货币(包括,虚拟货币、比特币)。

在服务商中,共两块内容。包括:物流快递(包括,人人快递、零担物流、集货模式、保税物流中心、COD、快递保价服务、转运公司、供应链管理(SCM)、第三方物流公司、SKU、WMS、代运营)、电商营销(包括,CRM系统、话题营销、口碑营销、全渠道零售、点评营销、意见领袖、超级病毒式营销、整合营销、兴趣营销、个性化营销、电子营销、伙伴营销、饥饿营销、在线营销、APP营销、自媒体、新媒体营销、网络营销、微信营销、内容营销、社会化媒体、SSP、Ad、Network、RTB)。

在互联网思维中,重点包括:互联网(包括,M2M、CDN、极客、中间页战略、VOIP、TMT产业、SNS、众包、KPT、云计算、UGC、智能终端设备、ARPU、SSL、DNS、VPN、避风港原则、播客、社会性网络、云服务、OTT、大数据、车联网、互联网思维、虚拟运营商、自媒体、Ad、Exchange、DMP、RTB、DSP、权重、退出率、跳出率、网站转化率、网站UV、IP、PV含义及区别、cookie、外链、内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