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第1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55-04

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开展警察教育训练的理念、内容、方法、管理、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它既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警察院校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被广泛采纳并用来解释和说明许多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以信任、规范、参与网络、文化认同为基础的社会资本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社会资本在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社会资本”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1980年正式提出后,经詹姆斯・科尔曼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D・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作为一种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资本形式,社会资本是以信任、合作、规范及认同为核心,以参与网络为载体,使参与者更有效地共同行动,促进个体内部与相互间协调、互惠和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结构性资源。社会资本理论与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强大的社会资本存量对推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一)信任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心理基础

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广西和东盟警察教育训练机构以共同利益和信任为前提,以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思维、熟悉国际规则和现代管理知识、善于把握国内外大局的国际警务执法合作人才为目标,搭建高层次国际警察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教育训练的交流合作活动。为了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给参与博弈的各方带来损失,这种交流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对共同参与的行动后果共同承担风险的行为,这意味着博弈的双方或各方要求建立一种对称性的信任关系。信任是对他国未来行动的一种预测,判断他国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依据就是对他国声誉的评估,对促进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发挥着作用。首先,信任具有重要简化功能。信任以内心保证的安全感代替信息的匮乏,促使政策制定者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其他国家的相关利益以及国家之间的分歧,简化交流合作程序与实践,减少国际冲突,增进国家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其次,作为全球合作的重要纽带,信任有助于增大国家间透明度,减少国家间交易成本。正如伯纳德・巴伯所言:“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或一种社会体制中为所有成员增进利益的创造者。”再次,在现代社会,互惠、道德义务以及社会责任与信任具有维护交流合作秩序的功能,并为不断相互作用的交流合作者和体制提供了道德认识和道德期望,促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正常运转。

(二)规范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运行准则

规范是指人们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交流与合作目标,通过长期博弈而形成的、对人们相互作用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规则。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作为一种社会规定,它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惯和习俗等,影响并规定着国际政治中行为体的具体利益、行为、交流合作以及国家安全目标的工具。它贯穿于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过程中,从交流合作意向的形成、交流合作的具体施行以及交流合作的监督等都离不开规范的约束和调节作用。“社会资本所包含的信赖与互惠规范有助于促成自发性的合作与协调,可以用来改善社会行动”。有效的规范可以为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提供一套框架与秩序,使交流合作具有可预见性和可依赖性,减少交流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信任,创造互惠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地促成合作,促进交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为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氛围。有效的规范还可以“促进互利主义道德观念在群体中的普及和发展,并有效抑制自我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观念”,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增强透明度,减少合作者对合作伙伴的担心,促使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建立一种正式和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减少机会主义的威胁,降低交流合作的交易成本,减少管理与监督成本,把阻碍交流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交流合作的稳定与有序,为巩固和发展交流合作关系扫清障碍。正如科尔曼所言:“有效规范是一种作用很大的社会资本,规范对个人行为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因此,它能够有效规约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行为,促其达到相互沟通、理解、认同和协同,并在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和集体行动,形成交流合作的整体性秩序,从而提升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推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网络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渠道与载体

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提取一定资源的、持续性的、体制化和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存在于人与人特定的亲属关系、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等各种现实网络之中,“体现为约束网络社会和团体成员并使合作成为可能的彼此信任、相互理解、共同价值和行为取向等”,并通过某种制度化的关系和行为来得到保障和加强。中国和东盟之间经过长期的交往,反复筛选,选择那些遵守国际交流合作规则、信誉较好的警察院校作为合作对象,互利互惠,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交流合作人员在中国和东盟各国警察院校之间频繁流动,结成广泛的同事网络,又会与同学网络、朋友网络、血缘网络相互重叠,从而形成一个范围广、领域多、链接多的交流合作渠道与载体。这些关系网络可以促进广西和东盟的警察院校、警察机关内部与外部间有效联动与相互配合,创造出良好的交流合作环境,使得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更容易快速流动,警察机关、警察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资源互补、知识共享、人才支持、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资源合理配置,强化信守诺言、遵守行为规范的美德和声誉,培育强大的互惠规范,促进广西与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信息沟通,提高交流合作的互信程度,提高交流合作效率,使交流合作变得更容易。

二、社会资本缺失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重要制约因素

社会资本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其是推进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重要资源,但在当前复杂国际大背景下,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社会资本总体发育还不是很成熟,这构成了对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重要制约。

(一)信任有待深化

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意向或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上而敢于托付(愿意承受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另一方倾向于相互合作而不是盘剥自己的合作的一种信念(beHef)”。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涉及许多因素,信任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交流合作的必要前提。交流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对未来行为的一种承诺,只有彼此相互认可,各方信守诺言,才能使这种承诺成为可靠的计划并最终得以实施。中国-东盟关系走过了从消除疑虑、开展对话、增进互信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不平凡历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通过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从政府层面到民间交流合作层面的全方位展开,中国-东盟各国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双方安全关系、政治关系和战略关系的互信不断增强,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互信既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基础也是挑战。由于中国与东盟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双方在冷战结束之初形成的是一种负向认同即对双方交流合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还存在许多阻力因素。例如对中国有疑虑和担心的“中国”、矛盾错综复杂的“南海问题”和悬而未决的“”以及美国介入东亚事务都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交流合作各方很难在互信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而影响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和正常交流合作事务的开展,不但提高了交流合作的交易成本,更增加了交流合作的困难。

(二)规范有待加强

作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规范是指在特定的交流合作共同体中相互认可、信任并具有约束力能够自我维系的一种社会规则。在国际关系中,它是对国际行为体制度化了的“以权利和义务定义的行为标准”,能为人们的社会行为确立起一个合法性的边界,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帮助达成各国意愿的契合,建构和实现国家的身份与利益,减少国家间互动的不确定性,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推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仅靠信任、认同和声誉还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套相应的约束性和调节性规范,有效保障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服务贸易协议》等一系列文件,组建了多种多边合作协商机制,为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和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我国改革开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国际警务执法合作的产物,是建立在相关法律授权基础上的一项涉外警察教育服务贸易活动。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交流合作中的教育、利益回报、适用法律、中国与东盟法律渊源和法系的差异、教学语言使用、优惠政策法律界定等问题日渐凸显,加上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缺乏规范性、全面性、权威性的条约和协议,双方仍然只是停留在探讨、研究和意见交流的阶段,真正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使交流合作只限于签订协议、参观访问、开研讨会等,还没有长期、中期、短期专项培训,交流合作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与政府积极提倡形成较大反差。

(三)合作网络有待健全

“行动的成功与社会资本正相关”。社会关系网络既是社会资本的来源,同时也是社会资本本身。交流合作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广,与他人联系越密切越频繁,意味着其社会资本存量越大。社会资本存量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与他人联系的数量与规模,还取决于与他人所建立起来的关系质量。因此,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依赖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特定行动者占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依赖于行动者可以有效加以运用的联系网络的规模大小,依赖于和他有联系的每个人以自己的权力所占有的资本数量的多少”,依赖于其摄取的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过去孤立于国际社会的状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与东盟形成了从双边到多边、从政府到民间的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关系网络。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网络急剧扩大意味着中国的国际社会资本增大,但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网络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现有的交流合作大多是政府层面的合作或者是政府主导下的或行政力量推动的,还缺乏政府、市场、社会多层次的组织互相交叉、互相组合而成的立体网状的组织机构。同时,当前我国警察教育训练主要侧重于偏向封闭、内向型,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开放度和国际视野,国际化程度比较低。有关公安部门和警察院校还未真正树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缺乏把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的强烈意识,没有真正成立相关管理机构或部门,也尚未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体制、机制,以支撑、规范、推动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发展。

三、培育社会资本,促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

(一)树立警察教育训练的国际化观念

国际化是警察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借鉴国际经验,拓展国际空间,与相关国际组织、大学和机构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新形势下我国警察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推动公安院校、训练基地与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单位和国(境)外警察教育训练机构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干部国际化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思维、熟悉国际规则和现代管理知识、善于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优秀中青年领导及后备干部”。为了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警务执法合作人才,公安部把广西相关警察院校列入全国首批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政法院校之一。因此,在全球化、国际化、区域化背景下,要牢牢抓住机遇,把握当今警察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依据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具体部署,更新警察教育训练的认知,树立国际化观念,不断地增强国际合作意识,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主动开展国际警察教育训练的交流与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国际上警察教育训练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加大国际优质教育训练资源引进力度,推进教育训练国际化工程建设,积极构建警察“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将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国际化、应用型警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广西和东盟国家发展、CAFTA建设、国际警务执法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增加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信任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重要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促使信任产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中成员间物质利益的等价交换,而在于其他,即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共享规范价值’,还在于通常存在的‘义务与期望’关系”。互信是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前提,是促成国家集体行为的一般逻辑。因此,中国要世界推广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全方位地参与地区合作,努力推动东盟地区主义向前发展,在尊重东盟在地区合作中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发挥一个地区大国应有的影响,维护中国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向世界展示自己和平的、合作的、负责任的、以追求世界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大国形象,增加国际社会的期望和信任。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1-2015年)》,妥善处理双方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和拓展政治、经济、安全、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增强CAFTA的文化认同感和群体凝聚力,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东亚地区整体发展与繁荣,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以睦邻、互信、对话、合作为核心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不断地得到巩固与发展,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提升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规范社会资本

建立和完善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加深各国相互依赖的过程,并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自我约束性,即稳定的国际合作必须通过有效的机制加以保障。在国际关系领域,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和机制是国家间信任的重要制度保证,并与国际合作呈现相关关系。中国和东盟各国要充分考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各国复杂的法律关系,在WTO的法律框架下。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涉及政治、军事、宗教、种族事务的原则,限于警察教育训练的原则,自愿合作的原则等,完善调整组织机构法律地位、组织内外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关系和内部争议解决的规范。要认真解决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法律冲突,要以战略眼光,科学地预测警察教育训练的未来发展,对我国现有的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法律法规与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和价值评价,对于那些不相适宜的、有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并制定出一些有利于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良性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规范社会资本建设。要参照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融入区域性警察教育训练的特点,建立健全中外警察教育训练管理制度,构建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联络机制、定期会谈机制、对话协商机制、质量保障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和教育训练准入机制,积极探索并创造独具警察特色的育人模式和发展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合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现代大学组织、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

(四)构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网络社会资本

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运行载体和渠道。构建社会关系网络是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发展载体和渠道,拥有更多的国内外社会关系网络,是推动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物质基础。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枢纽、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永久承办地和中国一东盟国际区域性人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等优势,积极利用东亚合作、东盟地区论坛、联合国等地区和国际论坛等现有机制,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公安部国际合作局、东盟秘书处、区域性合作组织等的功能,构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主导系统、协同系统、协作系统和辅助系统相互联系的运作系统。要在组织上尽快成立从事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工作机构(东南亚警察交流培训中心),搭建国际交流合作、援外(外警)培训、引进国外智力等平台,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参与交流合作、探讨交流合作、研究合作搭建交流平台,最大地聚焦国际视野、聚集各国智慧、增进各方互信,推动中国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发展。要创新《公安部外警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外警培训、边境警务会谈(会晤)、国际警务合作、警务联络官等跟踪联系制度,逐步形成纵横交织的多维跟踪联系网络,加强学员与中方的感情、友谊和继续深化、持续扩大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促进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渠道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广西警察院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2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一、在合作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习惯。由于不少学生存在着害怕出错的心理,在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是个别学生在唱主角,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尽量鼓励学生勇于交流,积极参与,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且给后进生多一点机会。

第二、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想法简单,只知道自己的是对的、是最好的,不明白有时候其他同学的意见更好。

第三、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己见,我就经常鼓励学生要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而且这也是乐于倾听的表现。

例如,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25×44时,问学生有什么办法时,让学生讨论,学生边讨论边动手,得出了好几种解法,比如25×(4+40),25×4×11等等。但有些差的学生连一种方法也想不出,我就让想出办法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让这些差生仔细听,这样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我想,很多老师跟我一样认为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运用合作交流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当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时,我会让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学生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动手合作交流,很顺利的用不同的方法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2)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时,我会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很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互相说想法,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在合作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习惯。由于不少学生存在着害怕出错的心理,在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是个别学生在唱主角,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尽量鼓励学生勇于交流,积极参与,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且给后进生多一点机会。

第二、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想法简单,只知道自己的是对的、是最好的,不明白有时候其他同学的意见更好。

第三、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己见,我就经常鼓励学生要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而且这也是乐于倾听的表现。

例如,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25×44时,问学生有什么办法时,让学生讨论,学生边讨论边动手,得出了好几种解法,比如25×(4+40),25×4×11等等。但有些差的学生连一种方法也想不出,我就让想出办法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让这些差生仔细听,这样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我想,很多老师跟我一样认为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运用合作交流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当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时,我会让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学生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动手合作交流,很顺利的用不同的方法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3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国际间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教育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文化事务交流与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事业在传统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力位置,也是非常活跃的部分,具有长期稳定性。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对外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完整的立法体系,并建立了专业的机构,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国际教育的发展,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以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二、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

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延续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间的交往密切,国际教育交流加强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使教育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手段,成为国际文化关系的长期组成部分,构建起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第二,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体系的形成是按一定规范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三,国际教育交流具有传播价值观的重要特征,当一个国家形成了规范的教育体系后,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其国家形成有一定的基本价值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可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第四,教育具有受众主体年轻化的特征,主要是针对年轻的一代来进行的教育,因此要怀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进行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要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民众的了解,建立互信的交流氛围,各国要加强关注和重视,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国际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界的和平与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我国教育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际教育交流官办化程度太高、行政限制过强

中国留学生中虽有较大部分是学生自费出国深造,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公派留学生,由政府出资出国深造。我国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在资格审查方面和出国留学条件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如教育代表团互访、合作办学等,但我国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管理有较多限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利于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活动高效、快速的发展。

2.我国国际教育交流还存在教育资源的浪费闲置

我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现了很多留学生不回国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留学生归国后学习内容与实践脱节,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海归”变成了“海待”,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了人才流失和人才闲置。

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两种模式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1.国际教育交流和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

政府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由于政府实施不是国际教育交流,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双边条约;二是文化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三是要建立双边条约教育合作的原则规定;四是多边条约,国际教育组织和其他多边教育合作协议,并在政府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教学的全球或区域会议,自然也有官方合作的特点。政府和国际教育交流的国际法律效力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符合整体利益。

2.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民间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不同,民间教育交流是在政府教育交流协议的框架下,由民间机构从事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民间国际教育交流较政府间的教育交流而言更丰富多彩,形式更多样化。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科技与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与发达国家、教育大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南照.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国家政策比较和世界态势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13(04).

第4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确定了影响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在初中化学与数学的教学中,合理应用交流与合作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是21世纪的人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传统的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认知的价值,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体现,学生的意愿、差异、情感态度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一种压力和感到威胁的环境中学习。新课标下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是“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源泉。

一、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现状

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构建“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还存在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导致交流与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设问,宣布讨论,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为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wWw.133229.cOM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当教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有“形”无“质”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目前交流与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将小组交流与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

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和指导。

3.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4.“热闹”掩盖下的少数人学习而多数人休闲。

5.分配交流与合作学习小组的随意性。

二、影响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其学生时代,交流与合作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人交流与合作的技艺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理念也未能有效构建,从而造成交流与合作教学技巧的贫乏。尽管许多教研活动都把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适度难控,很难收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学生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违背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讲清要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没有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成员的角色,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处理好独立学习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讨论,结果只能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同时,教师往往忽视学习小组带头人的功能,没有让“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好,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协调发展,使得交流与合作不能深入。另外,教师还没有及时转变角色,融入小组讨论中。

2.学生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必然有限。二是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存在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意识和机会。有的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有的学生不愿意当众表露自己的思想,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常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影响“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3.评价方面的影响因素

目前尚不能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教师分不清“交流与合作学习”是手段还是目标。有的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某个学生的成绩好了就可代表集体成绩;或者是小组成绩一般就说明全组学生都一般。操作上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念指导和科学评价,缺乏创新,长期以往,势必造成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三、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初中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呢?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对必要的社交技能进行了总结,认为“组成技能、活动技能和交流技能”是交流与合作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交流与合作学习应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技能技巧上入手。

1.组成交流与合作小组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分组或自己组合活动小组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交流与合作的第一步就卡住了,其原因在于一些基本交际语言的使用上出了问题。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学生的基本社交性语言入手,积极引导,提出要求,让学生学会沟通成为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一个重点。如:“你好,交流与合作愉快”等一类的打招呼,互相问候,自我介绍,或微笑、握手、击掌等,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这些常见的“打招呼”语言和动作是组成交流与合作体的重要开端,具有“打破僵局”的作用。

2.小组活动技能的培养

一个团体需要凝聚力,有凝聚力的团体才有生命力,缺乏这一点,交流与合作体就有可能解体,或流于形式。那么,这种凝聚力是什么呢?它应是小组成员对共同目标的确认和激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参与和激励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互相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表达感谢与应达感谢,倾听和尊重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应答”,“尊重差异,善于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对小组成员的成功表示赞赏,失败表示鼓励,以及倾注情感、平等相待等,都能增强交流与合作体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而“理解和友谊”则更能产生凝聚力,这样便逐步形成与人相处的技能。

3.交流技能的培养

“交流就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第三个职能是交流的职能,即传达知识、态度和感情。”在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对话,让学生积极提建议与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与不赞同的应答,或学会说服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学会微笑与倾听,做会说话的人”。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给予的积极引导,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养成习惯。

四、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1.在实施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全班教学、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不能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尤其在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只有那些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体现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价值。

2.关于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如何从整体上对每一成员进行评价,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结论评价如何有机地相结合等,都还没形成一套适宜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学会交流、交际、与人相处的过程。由于中国“独生子女”的特殊国情,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是一个普遍现象,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环境之下,既是交友,又是交流,既有交流与合作规则的约束,又有自主的探索、相互的激励和影响,对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与民主精神、个人责任感和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

在初中教学中合理使用多样化、个性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和数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一、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现状

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构建“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还存在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导致交流与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设问,宣布讨论,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为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当教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有“形”无“质”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目前交流与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将小组交流与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

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和指导。

3.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4.“热闹”掩盖下的少数人学习而多数人休闲。

5.分配交流与合作学习小组的随意性。

二、影响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其学生时代,交流与合作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人交流与合作的技艺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理念也未能有效构建,从而造成交流与合作教学技巧的贫乏。尽管许多教研活动都把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适度难控,很难收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学生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违背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讲清要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没有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成员的角色,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处理好独立学习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讨论,结果只能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同时,教师往往忽视学习小组带头人的功能,没有让“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好,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协调发展,使得交流与合作不能深入。另外,教师还没有及时转变角色,融入小组讨论中。

2.学生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必然有限。二是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存在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意识和机会。有的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有的学生不愿意当众表露自己的思想,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常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影响“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3.评价方面的影响因素

目前尚不能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教师分不清“交流与合作学习”是手段还是目标。有的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某个学生的成绩好了就可代表集体成绩;或者是小组成绩一般就说明全组学生都一般。操作上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念指导和科学评价,缺乏创新,长期以往,势必造成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三、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初中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呢?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对必要的社交技能进行了总结,认为“组成技能、活动技能和交流技能”是交流与合作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交流与合作学习应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技能技巧上入手。

1.组成交流与合作小组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分组或自己组合活动小组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交流与合作的第一步就卡住了,其原因在于一些基本交际语言的使用上出了问题。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学生的基本社交性语言入手,积极引导,提出要求,让学生学会沟通成为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一个重点。如:“你好,交流与合作愉快”等一类的打招呼,互相问候,自我介绍,或微笑、握手、击掌等,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这些常见的“打招呼”语言和动作是组成交流与合作体的重要开端,具有“打破僵局”的作用。

2.小组活动技能的培养

一个团体需要凝聚力,有凝聚力的团体才有生命力,缺乏这一点,交流与合作体就有可能解体,或流于形式。那么,这种凝聚力是什么呢?它应是小组成员对共同目标的确认和激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参与和激励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互相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表达感谢与应达感谢,倾听和尊重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应答”,“尊重差异,善于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对小组成员的成功表示赞赏,失败表示鼓励,以及倾注情感、平等相待等,都能增强交流与合作体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而“理解和友谊”则更能产生凝聚力,这样便逐步形成与人相处的技能。

3.交流技能的培养

“交流就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第三个职能是交流的职能,即传达知识、态度和感情。”在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对话,让学生积极提建议与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与不赞同的应答,或学会说服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学会微笑与倾听,做会说话的人”。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给予的积极引导,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养成习惯。

四、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1.在实施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全班教学、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不能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尤其在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只有那些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体现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价值。

2.关于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如何从整体上对每一成员进行评价,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结论评价如何有机地相结合等,都还没形成一套适宜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第6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学 迁移 合作

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交流是多项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互相评价,师生、学生之间教与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及获得知识、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恰当运用合作交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协作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一、在突出重点中运用合作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重点,围绕重点内容开展合作交流,使学生对重点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深入,最终达到深刻理解内涵,掌握学习的重点。例如,在讲解“平移”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等各个环境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物体由一个位置沿某一方向移动到另一个位置,针对物体的移动,让学生指出生活学习和其他环境中物体运动的情况。如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列车;被吊起的重物;文具在桌面上沿直线移动到另一位置。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现象,再思考下面问题:“(1)正在运动的物体由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后它们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了变化?(2)在上述物体移动过程中,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移动的方向是否一样?移动的距离是否相等?最后,总结出:“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由一个位置沿某个方向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因此,学生在掌握平移概念的同时,讨论前面各组指出的物体运动中,哪些是平移,哪些不是平移,从而更深入地掌握物体的平移。

二、突破难点运用合作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突破难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供同学们讨论,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认识更为具体形象,使原本很抽象的数学题变得更有趣味性,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的教学,通过合作交流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如教学“函数”时,函数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可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知识迁移运用合作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似之处,如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可通过设计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如在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

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公共点的个数有几个?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半径大小关系怎样?

2.观察两个圆的相对运动。(1)两个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有何变化?圆上其他点的位置是怎样的?(2)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大小关系?(3)在每个位置时,公共点的个数和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四、解惑释疑运用合作交流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解惑释疑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时可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如在讲完“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后,许多学生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时,可设计出以下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1)切线有哪几种判定方法?(2)切线有哪些性质?(3)将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两个推论概括成一句话。(4)有哪些常用的辅助线?分别举例说明。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交流讨论和解决,学生对切线的认识更清楚更完整。

五、深化知识运用合作交流

某些内容或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接受能力进行扩展和深化,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平方根”的概念,可先提出问题进行讨论。(1)正数的平方是( )数。(2)负数的平方是( )数。(3)零的平方是( )。从而得出问题:“能否找到一个数的平方是负数?”最后得出结论:“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是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又如,在讲“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的运用”时,可让学生先计算“堆集的木材和钢管的数量”和“连续自然数的和”。通过计算,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与“三角形面积计算”或“梯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把知识进行扩展。通过交流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等差数列的初步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

六、矫正错误运用合作交流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很容易对某些知识理解错误。如果学生能够拿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来进行讨论和交流,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若能顺势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以后的学习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之后,学生在运用“AAS”时最容易产生错误,往往认为:“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产生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这一条件。为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做出“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再作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通过交流讨论,找问题,探原因,改正错误并且总结归纳,做到再出现类似问题迎刃而解。在合作交流中探索问题,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教师直接“灌输”要有意义。

第7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一、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

二、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

(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

(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

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

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三、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

四、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合作交流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另外,在数学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五、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

六、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缤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为使评价落到实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对学生有长进,学有创见的学生要明察秋毫,及时表扬鼓励,让成功与快乐大家共享,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不要过多地渲染评价结果的阴暗面,也不要以一次评价来定夺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免学生偶然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

教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反思得失,认识自己的发展区和不足之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知识掌握要求,思维品质要求,实践能力要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要求,学习情感要求等。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第8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加强与改进;干部交流;交流工作;工作措施

 

    一、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1、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市、县级领导干部交流的重点是:需培养锻炼和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在同一市、县级任职时间较长和按规定需要回避的领导干部。原则上市、县级主要领导干部任职满二届应实施交流。中层干部交流的重点对象应当是部门主要领导以及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5年的领导干部。

     2、树立正确的交流导向,不搞照顾性交流,使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结合。

     3、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注重选拔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和岗位去磨练,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加强宏观管理,形成有效的干部交流调控机制

    一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计划性。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二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正确处理整体稳定与有序流动的关系。干部交流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既要使应该交流的人员及时得到交流,又要注意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适当控制交流的范围和人数,不搞运动式的在一个短时期内,从一个单位、一个班子中交流过多干部,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行,班子交流面一次性不超过1/3,以“适度”保稳定,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三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建立交流干部跟踪培养制度,严格对交流干部的监督。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及时将干部交流的时间、学习和工作情况、职务变动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记入档案,使被交流干部的情况明了,便于组织上了解掌握。当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予以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及时打招呼,促使交流干部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三、完善奖惩考核机制,激励交流干部勤奋工作

     1、建立完善科学评价干部业绩的机制。具体做到两点:一是显性业绩与隐性业绩相结合,有效遏制一些干部追求虚假政绩现象。二是联系本地的历史基础,联系干部的现实努力程度,对不同的基础条件采取不同的评判标准,从而提高考核的准确度,防止挫伤在艰苦环境下干部工作积极性。   2、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考核机制。一是明确一个的考核原则。就是以分工定考核,以考核论业绩,以业绩论奖罚。考核的全过程实行自上而下目标管理,自下而上民主评议几个回合,真正反映实事求是、注重实绩、体现导向、不打“和牌”的精神。在考核中,将“议”、“看”紧密结合,通过“议”、“看”结合,给干部增添了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改进工作,真抓实干,每年都力争使自己的工作跨一个大台阶。二是实行一个科学考核体系。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市、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有明确的任期岗位责任目标,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对不思进取,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要及时给以警示,直至建议或责成有关单位罢免或解聘所任领导职务。在考核中对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考核,广泛听取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最后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并与干部本人见面。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也须对照干部管理条例的考核要求,制定和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件件落实,形成职责清楚、赏罚分明的激励体制,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坚持以党性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适当的待遇激励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促使交流干部充分发挥潜能,创造佳绩。

三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业绩档案。建立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由市、县纪检部门负责对全市领导干部进行勤政、廉政、业绩的考核,并为每个干部建立起政绩和廉政档案。通过实行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避免凭印象任用、交流干部的现象,使一批政治强、业务精、公论好的干部得到了及时交流和重用。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异地任职干部管理

    对交流干部实行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对不执行制度且教育不改者要严肃处理,对交流后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干部,依照法定程序,提请罢免。要建立交流干部生活地与工作地监督部门的联系制度,形成良好的交流干部监督网络。

    五、推进交流力度,造就复合人才

    通过对市、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在市内、外跨地区之间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交流,达到发挥干部特长,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的目的。

     1、开展跨系统交流。根据中组部和省委关于干部异地交流管理办法的精神,市县可以立足自有人才的培养开发,在依法合规组织和加大市、县级主要领导之间交流同时,尤其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培养复合性干部,促进人才成长进步。

第9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能够在小组的同学以及全班同学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在相互探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是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实践

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几年,对于“合作学习”学习方式,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从开始模糊的认识逐渐到有了清晰的思路,再经过不断的实践,已经到感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就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转变观念,培养合作意识

提高认识,改变观念。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我们教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教学中大胆尝试,用实践证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作为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彻底解放,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推行新课程改革,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理的分组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的意识渗透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从中有所收获,特别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分组时,优化组合,合理搭配,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如果分组安排不合理,整个合作过程就会事倍功半,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分组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分工,每个小组中要有各个等级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根据班级人数实际情况,一般由6~8人组成一组,各小组都由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组成,尽量做到各小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经过合理、优化的组合,由各小组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活动,另外,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发挥各自所长。同时,可以不定期互换角色,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保证每个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讨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各自的任务是什么?只有让学生明确了任务,懂得用什么方法完成任务,学生才能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活动。

各小组在明确学习任务以后,由组长把任务分配给每一位小组成员,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参与其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就能够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如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千克》之前,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下一节数学课将学习《克、千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简单的实物,如苹果、梨、红薯、大米等,并估一估、称一称它们的重量。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由组长分工,各自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合作学习做好了准备。

3.探究交流、体验合作

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小组中整理应用,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到合作探究阶段,这个阶段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小组长要组织小组的成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活动,使人人都有事干。根据学习的目标要求,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探究,形成结论,然后把小组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交流,形成小组之间的交流,探讨。此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把学生的探讨问题引到重点、焦点问题,要使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有可争议性。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要避免走过场的现象,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探索交流,学生要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