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际贸易合作专业校企合作浅议

国际贸易合作专业校企合作浅议

摘要:高职院校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校企合作,提高自我价值。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针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进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的优势

1.1推动职业教学发展

校企合作能引导学生客观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时,教师需要了解技能培训与校企合作接轨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明确通过技能培训与校企合作接轨提高职业学生的能力,为职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校企合作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知识能力的延续,同时又可结合学情弥补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为推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育更好地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课程模式,不管是专业技能课还是基础文化课,服务对象都是学生,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推动职业教学发展。

1.2强化职业教育意义

随着职业教育的进步,在高职国家贸易教学中,要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在整个过程中完善职业教育,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进步。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让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明确的方向。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教学与工作的对接,帮助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同时,让学生更了解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技能培训来提高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应用的了解,促进学生的能力学习。

1.3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

院校人才培养主要针对的是各具体岗位的需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与课程创新设计,充分增强了学生对面向岗位的适应性。通过实践化的课程体系,把岗位中的细节要求,以及对相关人才标准化的需求都巧妙地融入课程中,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课程充满互动性,课堂气氛活跃,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具备技能应用能力[1]。

2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现状

2.1教学资源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多地需要加强资源的建设、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构建良好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时,缺乏对教师的能力培养,缺乏对教师进行科研能力的考察,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教学中缺乏先进设备的引进也影响了最终的教学质量[2-3]。

2.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

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充分,导致对专业内涵缺乏认知,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培养以及兴趣的激发。教师如果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关系就不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情感中与学生建立联系,和学生成为朋友,能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部分教师缺乏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意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存在高低之分,由此抑制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2.3实践应用能力训练不足

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实践应用能力,保证其在学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不足。进行实践培养时过于形式化,缺乏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导致学生在进行实践训练时缺乏目标,不重视实践。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中,教师缺乏完整的教学方案,对学生整体的教学不足,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规划不了解,使学生的自我发展得到了限制。另外,学校在进行实践培养时,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的整体发展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了影响[4]。

2.4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有局限性。在进行教学时,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定位以及教学方案的制订,缺乏对教学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模仿教学,导致整个教学产生了局限性。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发展前景较好,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保证教学方法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不符,会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足,影响了最终学生的发展。

3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措施

3.1强化师资力量

教师是整个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进行专业教学时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强化其专业教学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保证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符合现代化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在进行师资力量的培养时,需要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进行培养,保证教师可以科学有效地制订教学计划。在进行教师能力培养时,还需要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强化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保证现代化教学方式与实际需求符合。

3.2开展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5]。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通过系统地对学生的动态、性格特点等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分析,让教师从中得到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对学生进行科学归纳,根据学习风格、行为等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活动。

3.3创新文化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化氛围的创建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整个过程中也需要组织一些形式多元的文化活动,引导众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结合的了解。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竞赛,通过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喜欢的项目中,在比赛过程中体会到别样的文化。在此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其中融入多种文化精神,向学生宣讲文化建设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学习。近几年,部分学校将传统工艺引入到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结合建设中,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时间,而且将文化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借助最明显的明星效应,让学生主动去接受健康、积极的学习方式。

3.4开展实训课程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以教学教材为载体、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开展相应课程,这样使高分数毕业生掌握了基本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管理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无法完成相关实践工作,而企业作为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主体,并不愿意接受这一类型的职员。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务岗位需求。为了有效改变该现状,首先要实现教学实践改革,实现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有效结合的目标。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建立仿真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能源动力的发展,以及我国面对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要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积极为国家培养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能源发展趋势。教师要布置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校企合作,保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开展教学实践改革、优化专业教学课程、构建专业师资队伍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四方面入手,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深度结合,致力于培养更高质量、更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为实现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鑫,翟菲.基于企业角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研究[J].经贸实践,2016(17):24-25.

[2]黄毅青.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12-413.

[3]张劼彧.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447.

[4]鄢小兵,徐艳兰.基于“互联网+CDIO”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8(11):5-7.

[5]赵海菲.“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纳税,2018,12(21):200.

作者:付帆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