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国际艺术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国际艺术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国际艺术教育

第1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一)强化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教育的专业领先性

专业音乐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音乐人才的专门机构,钢琴教育专业水平和硬件设施条件非综合大学艺术院系与民间音乐培训机构所能比拟。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模仿、积淀,中国专业音乐院校不但拥有但昭义、朱雅芬等国内领先又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杰出钢琴大师,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也迅速成长成为支撑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栋梁,如中央音乐学院吴迎、卞萌,上海音乐学院李坚、唐哲,中国音乐学院李民等等,他们中大都在国内完成了扎实的钢琴基础教育,有国际著名音乐学院深造或交流学习经历,理论知识丰富,善于将东西方文化中精彩的音乐篇章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教学风格。现在,这些钢琴专业教师们正活跃在中国钢琴教育事业上,成为提高中国钢琴世界影响力的有力保障。专业音乐院校作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火车头,没有国际眼光就不可能有领先眼界。要加强钢琴教师国际交流学习,突出培养和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解决好钢琴教育后继有人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年轻教师走出去,充分学习借鉴国际一流院校的先进的办学、教学经验,始终保持钢琴师资力量的领先和先导地位。

(二)增强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教育的创新性

专业音乐院校在推动中国钢琴教育创新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专业音乐院校钢琴创新性作品层出不穷,比如,王建中的《情景》、徐振民的《唐人诗意两首》、刘力的《秋山鸣》、张朝的《皮黄》等,这些作品整体风格现代,结构完整,与传统联系紧密却不失个性,而且不再盲目追求现代技术和模仿西方钢琴流派,注重诠释时代旋律,具有典型的中国音乐风格和民族音乐特色。同时,钢琴与中国民间乐器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出现了很多如钢琴与古筝,钢琴、二胡与箫,钢琴、二胡与古筝,钢琴、笛与箫等合作的作品,一改钢琴只与西洋乐器的合作形式,形成独特的东方韵味。此外,钢琴教育内容也冲破西方传统教材模式束缚,开始重视演绎中国音乐风格和再现民族音乐特色,让习惯于演奏西方作品的学生逐渐接触并转向演奏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增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这已经成为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中国钢琴教育要增强世界影响力出路还是在于创新。专业音乐院校作为中国钢琴教育的旗帜,加强创新是本分也是责任。钢琴来到中国的一个多世纪里,历经模仿和学习,到现在的融合和创新,所形成的独特中国韵味的钢琴之声,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又能被西方人接受的审美体验。正是这种独特的东方音韵,才使得中国钢琴艺术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钢琴教育也唯有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专业音乐院校拥有最优秀的师资、生源和教学土壤,加强钢琴教育创新责无旁贷。

(三)推动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教育“走出去引进来”

国家有疆土,音乐无国界。专业音乐院校要推动中国钢琴教育增强世界影响力必须走出去。目前,国际著名音乐院校每年都有中国学生考入,国际重大钢琴赛事也必定有中国专业音乐院校选手参加,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人走出国门在各类重大国际钢琴比赛中拔得头筹,如李云迪荣获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宋思衡荣获第61届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孙颖迪荣获第7届弗朗茨•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沈文裕荣获美国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张昊辰荣获第13届范•克莱本钢琴大赛第一名……这些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的中国青年一代钢琴演奏家,大都经历了先国内专业院校学习,然后到国外学习深造的人才培养模式。他们的成功刷新了中国钢琴教育历史,也标志着中国钢琴教育事业及钢琴演奏艺术进入一个崭新时代。专业音乐院校要推动中国钢琴教育增强世界影响力还必须引进来。举办国际钢琴艺术节、邀请国际著名钢琴教育家开办讲座、举办国际钢琴大师班等都是引进来的主要方式,吸引国际优秀钢琴大师来华讲学,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也有利于拓展国内钢琴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钢琴业务水平。另外举办高水准的国际钢琴比赛,也是“引进来”的有效手段。如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代表我国钢琴演奏艺术最高水平的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坚持按国际标准和水平来组织和筹办,每届均邀请世界一流的钢琴家担任评委,至今已吸引了众多国际优秀钢琴选手参赛,并正式加入国际性权威音乐组织——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这些中国举办的国际钢琴比赛已逐步成为一种最有吸引力的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方式,为提高中国的艺术形象和国际地位夯实了基础。

二、综合大学艺术院系是提升钢琴教育的基础保障

综合大学艺术院系是音乐教育中一个大的群体。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专业音乐院校已经不能满足全社会对钢琴教育的需求,全国各综合类大学、民族大学纷纷建起艺术学院音乐系。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近八百所高校设有音乐专业,拥有师生上百万。综合大学艺术院系在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和普及钢琴艺术方面作用凸显,成为提升中国钢琴教育的基础保障。

(一)必须夯实钢琴基础教育

钢琴基础教育是综合大学艺术院系提升中国钢琴教育的基本点。与专业音乐院系所追求的高、精、尖、新所不同的是,综合大学艺术院系所进行的钢琴教育,一方面是搞好专业教育,为广大的师范教育和音乐普及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是搞好普及教育,起到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社会音乐教育的普及,综合大学艺术院系生源素质逐年提高,但仍有大半以上学生是为了高考,只经过了一年或半年的专业强化训练,大多基础薄弱,学生之间实际能力差异较大。因此,落实钢琴基础内容的教学是必须的,也是符合实际的。钢琴基础教育包括技术基础和音乐基础。在基础训练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这样夯实钢琴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后续提高也提供了可能性。

(二)必须增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培养是综合大学艺术院系提升中国钢琴教育的着力点。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综合大学艺术院系培养的学生大多将工作在音乐教育战线的基层,是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因此,钢琴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除具备一定程度的钢琴演奏技能外,应用能力更应得到重视。如视奏能力、背奏能力、钢琴伴奏能力、简谱移调与移调演奏能力、教学能力、即兴创作、倾听和理解艺术音乐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艺术审美感受力、音乐审美趣味的提高等,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必须坚持错位发展错位发展是综合大学艺术院系提升中国钢琴教育的生命力。民族院校音乐教育重点是收集、保护、传承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其钢琴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如果仍然沿用18、19世纪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审美标准显然是不可取的。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如果一味地与专业音乐院校比较演奏水平的高、精、尖、新同样不可取。而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教育如果降低标准面向普通大众,则是浪费资源……“大而全”是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各取所需、各展所长、资源共享、错位协调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更有利于综合性艺术院校钢琴教育发展。

三、民间钢琴培训机构是普及钢琴教育的重要补充

钢琴普及教育既是发展钢琴艺术的社会基础,又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重视民间钢琴机构钢琴普及教育,积极培养基本功扎实和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钢琴人才,不仅可以为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输送大量合格人才,也可以通过基础钢琴教育陶冶情操、锤炼品质、提升素养。据调查,全国除少数民间钢琴培训机构是职业化、品牌化、专业化外,绝大多数培训机构缺乏培训纲要和职业规范,缺乏合格的培训场所和师资力量,普遍存在家庭作坊式培训,培训效果良莠不齐。因此,鼓励和规范发展民间钢琴培训是当前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民间钢琴培训机构应该走品牌化道路

民间钢琴培训走品牌化道路有两个用处,一是识别,二是信任。品牌不单纯是一个辨别的名称,一块区别同类的招牌,更多的是取得社会的信任,是品质的保证。这些年,全国各城市民间钢琴培训机构纷纷打出名家的旗号,如刘诗昆艺术学校、周广仁钢琴艺术中心、孔祥东音乐艺术中心、雅马哈音乐中心、郎朗音乐世界等。这些由名家引领的钢琴培训机构,一方面大量消化了音乐院校钢琴毕业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也为我国钢琴普及教育,挖掘钢琴“苗子”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为广大的钢琴爱好者提供了展示的舞台。然而要真正做到品牌化,仅仅是靠一、两位名家来做品质证明是不够的,机构的实力、文化、个性、师资、管理等都是品牌内涵的重要体现。

(二)民间钢琴培训机构应该走职业化道路

民间钢琴培训走职业化道路,实质就是追求培训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针对我国现阶段民间钢琴培训管理缺失,必须尽快明确培训职业资质、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规范性要求,包括对培训机构教师素质、办学理念、机构设置、管理措施、行为规范等都应有制度性约束,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机构专职监督管理。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一些培训机构视商业利益为唯一,从而还原钢琴普及教育以培养国民艺术审美情趣、提高国民音乐鉴赏能力、增强国民音乐文化素养的本来目的。

(三)民间钢琴培训机构应该走大众化道路

第2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

从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到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一批一级学科点和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研究结合国内外学术期刊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教育学学科门类(04)下的二级学科教育学类(0401)的8个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教育学专业保持元层次学科地位

教育学的发展面临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一是国内主要期刊《教育学报》《中国教育学刊》等发文讨论教育学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问题,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lAchievement)和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联合编辑Large-scaleAssessmentsinEducation(《教育大数据评估》)等在教育学研究学术化的基础上,对教育学量化研究提出新要求。二是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存在研究领域多元化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组织编辑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国际教育评论》),韩国首尔大学教育研究院编辑出版英文版AsiaPacificEducationReview(《亚太教育评论》等,都突出了一些需重视的研究命题。

二、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自2002年以来有6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1]。国内学术期刊主要是各师范院校的学报。国际上,由韩国科学教育协会(TheKoreanAssociationForScienceEducation)组织编译的英文版Asia-PacificScienceEducation(《亚太科学教育》),还有CulturalStudiesofScienceEducation(《科学教育的文化研究》)、JournalofScienceTeacherEducation(《科学教师教育期刊》)等都提出了科学教育的专业命题。

三、人文教育专业的人文概念多元化

2002年教育部首次将人文教育专业以目录外专业的身份放在教育学科门类中。至2008年,我国有近80所高校开设人文教育本科专业[2]。人文教育在国内的主要期刊包括《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国际期刊包括隶属于国际道德教育协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Ethic)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EthicsEducation(《道德教育国际期刊》,以及EthicalTheoryandMoralPractice(《道德理论与实践》)、InternationalJournalofPolitics,CultureandSociety(《国际政治、文化与社会杂志》)等。人文教育专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凝练专业发展方向,突出专业建设的重点和专业特色。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正在蓬勃发展中

随着现代技术和多媒体的突飞猛进,一些院校建立了独立的教育技术学教学单位。国内主要期刊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等。国际期刊包括Computer-AidedEducation(《计算机辅助教育》)、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InternationalReviewofResearchinOpenandDistanceLearning(《开放与远程学习研究的国际观察》)、Computers&Education(《计算机与教育》)、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等。近年来教学设计师(InstructionalDesigner)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流行起来,部分国外院校开设教学设计师专业。

五、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跨界融合

至2010年11月,我国开设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400多所,2010年招生总数达40多万人[3]。2011年国家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艺术教育需通过学科的贯通,培养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美术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具备良好艺术审美能力,能胜任中小学教学活动要求的合格教师。艺术教育在国内的期刊包括各艺术院校的学报等,国际期刊包括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美育杂志》)、OxfordArtJournal(《牛津艺术杂志》)、JournalofPerformanceandArt(《表演与艺术》)等。教育学门类下的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需确定各项艺术技能的标准,合理利用高校艺术学各专业资源。

六、学前教育专业的扩招与挑战并存

2015年10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学前适龄儿童人数增长,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儿童游戏和体育、儿童语言、儿童自然科学和数学、幼儿园管理、教学用具的应用与设计等。国内期刊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早期教育(教师版)》等。国际期刊包括由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儿童教育协会(The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等机构编辑的EarlyChildhoodEducationJournal(《早期儿童教育杂志》,另有EuropeanEarlyChildhoodEducationResearchJournal(《欧洲早期儿童教育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ChildCareandEducationPolicy(《国际儿童护理与教育政策》),InternationalJournalofEarlyChildhood(《早期儿童国际期刊》),以及JournalofEarlyChildhoodTeacherEducation(《早期儿童教师教育杂志》)等,研究主题涉及关爱儿童项目、营养与健康、幼儿发展、保育员的发展等。

七、小学教育专业需进一步整合资源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最早于1999年开设。2010年我国小学教师需求达580.05万人,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峰值692.84万人[4],国内主要期刊包括《外国中小学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国际期刊包括Child&YouthCareForum(《儿童与青少年护理论坛》)等。

八、特殊教育专业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

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学系建立了第一个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心理学系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随后,部分重点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地方大学陆续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国内主要期刊有《中国特殊教育》,国际期刊包括由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理国际社团(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andAdolescentPsychopathology)主办的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非正常儿童心理期刊》),以及CultureandBrain(《文化与大脑》)等。

参考文献:

[1]肖磊.科学教育专业“有市场无需求”急需改变[N].中国教育报,2011-02-14.

[2]柳敏和,鲍远明,张玉文,等.人文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122-124.

[3]朱锦秀,罗晓欢.试论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向度:艺术学成为门类后的艺术教育路径之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5):40-42.

第3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特点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在应对全球一体化市场需求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模式方面,艺术教育发展也呈现出日益开放、多元化、国际性的特点,传统封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时代提出的新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的、具备良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当下中国艺术类专业教育亟须解决的课题。

二、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现有专业课程体系难以与国际化接轨,也严重滞后于信息化科技的发展状态。课程体系中前沿性的理论或成果不突出,课程内容更新缓慢,当今技术学科的知识更新已是1~3年一个周期,而我区几所高校内艺术教育课程除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偶有变化外,其他体系未有过多变化。2.教学手段较为滞后。针对艺术教育的教学,没有充分引入现代科技教学手段,教材也重在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忽视了前沿科技所引发的最新案例的引用与分析,对于构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的教学手段重视不够。3.教学实践环节的国际化投入较小。目前我区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以本地师资授课为主,缺乏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联合教学环节,学生的国际视野不足,师资的海外培养不够,整体教师与学生参与国际化比重仍不足[1]。

三、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众通识教育为社会输送不竭的动力,高校在社会工作中扮演输送者的角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有良好的培养体系。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更要求在其教育体系中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加大改革步伐,以更新、更敏锐的视角优化教学形式、从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两方面加以引导与促进,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为己任。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举措

(一)明确培养目标,努力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缺一不可,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亟待加强,避免单一、片面的专业技术能力而忽略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程体系上应加入思政教育、注重显性与隐性相统筹,多方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抵御危机解决困难的能力;在全球政治与经济、卫生事业局势严峻的今天,更需要具备全球化格局的眼光,高尚的爱国情怀,明辨是非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2]。

(二)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积极鼓励师资提高学历,进行海外访学,增加校企间交流合作,引进双师型教师进行授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建立与国内外高校进行联合授课和培养的合作机制研究,创造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环境,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化技能、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变革,利用线上教学、网络资源等教育教学。

(三)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创新为导向,实践为抓手,进行科创实验室等基地的建设,推动创新创业等实践项目竞赛规模,在实践环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并大力推动社会专家导学模式、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校企双向延伸模式[3]等多种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四)跨学科跨专业配置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往往要求学生更优的综合能力与更高服务社会的水平,在课程配置上应打破狭窄的教科书式学习方法,采用能力倒推法,分析市场对人才的普遍需求,不仅训练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理论水平,更要扩大视野,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设相应的实践与教学相统一的渠道,配置多效的师资队伍,自学与教学相统一,学校与社会相衔接。

(五)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提升软硬件设备,双管齐下1.引入最新科技手段,建设具有示范化效应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主体的课改体系研究。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课堂、混合课,微课、慕课等多重手段的混合教学形式,将传统课堂翻转,提倡多思考,勤动手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解决的能力,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思考,提高自觉性与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2.通过不断更新图书阅览室、资料室。通过查阅资料,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创意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开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课堂、导师工作室、研究所等机构进行一对一、一对多进行小组式互动学习,并真实参与项目的建设与施工,通过高年级对导低年级,本科生协助研究生等互助形式,使学生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综合业务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角色认知等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增强自身竞争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落实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加大学生参与实践工程的机会,通过等一系列优质的软硬件环境助力使学生的素养向综合型转变。

五、结语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设计专业类教育要跟上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通过多渠道的国际化培养,以新科技发展成果为支撑,努力塑造全区艺术类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则成为支撑我区高校加快建设区内“双一流”高校和学科的关键环节。致力于我区新时期人才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总体改革,应研究如何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入手,改善艺术教育课程的总体改革方案,突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和实践,从而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7):111-112.

[2]朱力.初探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5):174.

第4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由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其课程体系建设上缺乏具体研究内容,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几乎千篇一律;二是很多高等院校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质与内容的充分认识,不能针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完善教学方案;三是一些高等学校一传统的“学院派”的风格向学生只灌输与环境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不能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创新,尽可能设置与教学目的与课程相关的课程,注重教学实践的可行性.使教学的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让学生在通过实践,掌握自我判断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充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

2.1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大教育观下的创新

大教育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把教育作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出大批的、各类杰出的人才.其特点是时间长(终身教育)、空间广(各类教育)、效率高(智能教育)、质量好(未来教育)、内容多(博才教育).当前国内传统的教育大多都是学校课堂教育,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教学急需改革,树立大教育观同时建立相应的大教育体系迫在眉睫.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在大教育观下的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点:一是尽最大可能开发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赢得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关注与支持,为环境艺术教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二是是在大教育观的倡导下,拓展教育空间,巩固、开拓社会教育资源,譬如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当地的历史遗迹等,从而丰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资源;三是以书籍、报刊、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以及地点,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三是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发展成为集环境学,几何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设计专业课程,因此,高等院校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掌握与环艺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今后的设计中,以增加设计作品的内涵与深度;四是大力开展与设计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课程.高等院校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时,必须增加一些必备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例如PHOTOSHOP,AUTOCAD,3DMAX等,让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基本的操作方法与常用命令,为设计更好的作品奠定基础.

2.2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大环境设计观的创新

环境可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领域,一般是指作用于人类的外部世界的与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大环境设计观就是撇开传统专业边界,升华大教育观,在设计中充分体现环境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充分展示出环境的大视觉、大美术、大设计、以及大环境科学.一是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置要以“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为基础,正视生态的困境,注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二是环境艺术设计要把握环境设计与经济发展挂钩原则,虽然国民经济的发展绝对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但环境艺术设计尽可能的兼顾经济发展,在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基础上科学决策住宅建设、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环境设计;三是环境艺术设计不能脱离设计范畴,设计者不能急功近利,将设计纯粹地商业化,要通过充分融合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保持其艺术特征;传达艺术思想;四是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追求变化,追求创新,追求发展,通古今之变以及中外之变,同时展示出各个地区建筑文化的独创性.

2.3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教育特色观的创新

不同国家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从教育地位、教育目标、教育改革、教育基础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理论体系.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观就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纲,形成了自己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特色,在具体实施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本文主张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立足点:一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创新时要具备民族特色,通过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不断创新出与时代文化的需求相适应的文化规范,逐步形成民族化的艺术风格,从而让艺术设计教育逐步形成适合我国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质,同时具有特定面貌的完善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课程;二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创新要应具备地域特色.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分布在全国不同区域,同时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地区的地域性环境特色也大有不同,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地域性特色不可忽视,在创新中要以各个民族的教育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设计中尽可能保留地域性良好的文化特色,高等院校校应该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规范,大力借鉴地域特色的典型环境风格,譬如湖南岳阳楼、如苏州园林、陕西窑洞、湘南洞穴民居等地域独有的文化特色,为学生发展个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要抓好学科优势,注重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建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营造独特的教育环境;四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过程要具备人性化特色.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过程是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集中体现教与学的价值阵地,教师和学生合作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是平等互爱的生活关系.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环境以及方法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发挥他个人创造性和个性的生活道路.

2.4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国际化观念的创新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有着不同的艺术设计特色,但总的规则是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发展产生共鸣,其设计形态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影响着未来的传统,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虽然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会黯然失色,但不与国际接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很难突破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国际化观念的创新的出发点就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才可能不断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创新设计作品,同样对于艺术设计类高等院校来说,也只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才可能寻找到世界性的、先进的、科学的设计教育方式.因此,国际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大力倡导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面对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和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广泛地接触到国际艺术设计前沿,了解到世界上更为科学的学科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特别是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在课程开发方面要建立多层次、多种类的国际化教育课程体系,把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作为教学的过程与内容,同时促进学院在教学各方面的改革,为其融入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第5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面临的问题

1.程式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的设计教育方式表现出一种对本质的敷衍,即出现程式化的现象。①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学上缺乏创新精神,各学校教育方式趋同,既没有精英化教育对艺术设计的超前探索,也缺少与普通大众密切联系呼应大众需求的艺术设计,停留在为教育而教育的程式化趋向。缺乏研判时代趋势的远见,较少关注如何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长久保持不变,带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对于教师考核的科研倾向,使得广大设计教师不再将重心放于对实践与创新的关注。一以贯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现今的设计教师们,设计教师们也用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一代的艺术设计者进行教学培养,完全没有加入时代的变化,没有创新精神的体现。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只会在课堂上用耳朵进行被动的输入,没有通过自我思考对信息进行筛选与加工,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些习惯性的行为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2.脱离市场的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是一门对实践要求很高的学科。设计灵感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并接受生活的检验。但从我国开始培养艺术人才后,由于教学理念与条件的限制,一门需要创新的学科反而因循守旧,人才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许多课程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纸上学到的知识无法进行实践操演,缺乏亲自参与艺术设计的经验,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不够。部分想主动参与实践的学生,也因为学校设施条件不足或是整体氛围的不允许碰到很多阻碍。当脱离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只是单方面拥有理论与基础专业知识的学生无法胜任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设计人员就业难与企业缺乏设计人才的矛盾依然存在,并将随着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维持原状而不断扩大。

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1.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缺乏,仅仅是将课堂中学习的大师作品当做标杆,从未想要对其进行质疑或是挑战。大部分学生满足于对原理的学习,将更多精力放置于对原理的记诵,不关注市场潮流的新发展,不与国际对接,死守在自己所知的一小块方地里。部分学生不仅缺乏成为一名艺术设计者的技能,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主动学习能力,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学校大环境下的自我成长与提升,也因文化底蕴沉淀不足,设计不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离开学校后,面临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高要求,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但又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埋怨社会。

2.社会对艺术设计创新人才需求现状

面对世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都将人才放在发展的第一位,怎样培养高精尖人才成为摆在各国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与全球协作的增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一个大的缺口,人才的缺口控住了整个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咽喉。作为一门要求人才具有宽广视野与深度知识积累的学科,怎样培养创新型高质量艺术设计人才,是现今艺术设计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使命在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高等教育,需要尽快变革传统培养方式以适应社会需要,良好地完成自己在社会运作中的任务。

三、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创新精神是指用于挑战、用于探索的精神状态,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能敏锐的把握机会。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②

1.在创新理念指导下探索教育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自身是一种创意活动,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自主结合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知识进行创造的教育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职业人才。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各艺术设计类学科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模式与教学思考模式,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树立贯穿全学科的创新理念,不只是老师,只要是涉及艺术设计学科的人员,都应该具备创新理念,具备市场直觉,不能只会埋头做研究。老师在授课时,需要更多地将纸质内容与实践结合,不只重专业技能训练,还鼓励学生多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有一个可以融合的大环境。老师在解惑时,不只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原理性的回答,应尽量引导学生往创新的方向发展,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较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实践能力,创新性解决问题。创新思想从老师贯穿到学生,创新思维方式成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创新融入到整个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

2.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教育合作

(1)打开国际视野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由西方引进的学科,当然应该将学科放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进行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教学经验,培养获得国际认可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我们需要主动积极打开国际视野,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者来说应当积极关注国际最新潮流,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国际交流,老师不仅是老师,也应当具有学生的身份。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内容上进行变革,向学生传达国际艺术设计的更多信息。在入学初期就应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国际艺术设计信息,了解分析国际大师作品,发现国际最新流行与国内潮流的区别,把国际化的先进观念与学习融合到一起。(2)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艺术设计分享,举办高质量的国际学术论坛与国际艺术设计展览,邀请国际一流艺术设计师来校访问,更多的将国外前沿艺术设计理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国际前沿研究。积极学习其它国家先进的教学经验,如深化企业与设计院校的合作,促进成果的市场化;活络创意产业园区,构建创业产业园区生态盈利链。组织各类国际交流项目,整理国际优秀艺术设计学院留学信息,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对外探索,积极参与国际研讨交流。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得到国外艺术设计环境的熏陶,在外有所得后,能够自主运用创新精神,结合自己累积的知识,创造新的设计作品,推进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国际化进程。

3.改革教学体系

(1)改革课程体系各高校还应优化固有的课程体系,随时代对课程整体设置进行有效地更新。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单一的原理技能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意基础,学校应该不仅仅将目光聚焦于艺术设计课程,还应适当增加拓宽学生思维广度的艺术类目外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并且可以依照大家的兴趣方向,邀请各方人才来校进行讲学,增加学生的开放度与包容度。不固化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积极进行探索,提高自身自主思考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加重实践课程的比重,减少但不是忽视对于原理的讲述,打破原来单一的上课讲授型教学方式,鼓励采用新型多元化方式进行探讨式的教学。从入校初即将整个大学课程设置与每一年课程设置目的与期望学生达成的目标告知,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每一时期的任务,了解每个课程设置的价值,促进学生对本专业更深入的了解。在对专业的发展及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整体的认识后,能够主动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适合的规划,提升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有意识的自我提高,掌握创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与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回归教学评价本质。③教学评价的目的本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学,但是近年来,教师教学评价行政化倾向严重,教学评价最本质的作用被衰减。并且评价体系过于依赖单一元素,在教学评价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基本成为教师评价的唯一指标,没有考虑不同课程教师的具体情况。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在促进教学宗旨的指导下,优化现有教师评价体系,更多的关注教师教学内容设置,有效促进教师创新精神的发展。同时更新学生评价体系,优化各类别的权重,以最大化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为目的,在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实践成果,关注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里的成就,适当减少其它指标所占比重。

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