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际医学教育范文

国际医学教育全文(5篇)

国际医学教育

第1篇:国际医学教育范文

现阶段,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医学教育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需要不断进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早在2002年5月,在我国教育部、卫生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第一个医学教育专题研讨会,这是我国新世纪第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医学教育会议,这次会议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到2003年初,教育部正式立项“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以期能够更好地规范我国的医学教育,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医学教育国际交流经验探讨

2.1医学生提高外语水平的途径

医学教育国际交流对我国医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提高外语水平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互相带动。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将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对于公共英语课程,可以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词汇量的扩展方面和听说技能的提高方面。比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场景对话,以医院为场景进行教学课程的开展,可以选取一些医药发展相关知识的短文进行讲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医药知识有关的辩论等。其次,多开展一些和医学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不应局限在学校的交流,可以是国际化的交流。通过国际化的交流模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语言能力。学术交流尽可能用外语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术的沟通,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意义更为显著。一些医学外语形式的讲座等,也是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2.2留学生双语教学的探讨

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做事”的能力,而现阶段,需要将教育模式转变为既培养学生学“做事”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学“做人”的能力。通过教育模式的转变,实现我国医学教育在科学精神方面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双重发展。在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加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开设,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关爱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思想。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道德思想的教育和人文情感的培养,努力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实现医学教育的新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留学生的双语教学。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同提高医学知识,留学生来我国学习的目标包括学习中医药学,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学习西医的留学生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来我国的医学留学生很多来自以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国家,这些学生在国内就已经接受双语教学了。留学生来我国学习需要掌握中文,尤其是医学教育的留学生,学生至少要在华学习达5年以上,掌握中文是十分必要的。医学留学生在学习方面,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通常包括语言沟通问题和文化差异。当来华学生遇到这些方面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地为他们讲解,逐步融合到一起,减少文化差异,促进语言沟通理解程度。

2.3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应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瑰宝,我国的中医药业是国家大力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通过深入国际,才能够认知国际,这也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必由路径。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是实现中医药和现代西药融合的过程。要在医学教育国际交流过程中,让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国际认可,推广我国的医学成就。

三、结论

第2篇:国际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医学教育;国际化

一、引言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新媒体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医学教育资源,让医学生对在线教育的兴趣,成指数级增长。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创造更生动有趣的优质医学学习体验,为医学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新媒体在国际化医学教育中的优势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2]。新媒体拥有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多元的互动教学方式等优势,实现了医学课程和信息的国际共享,为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打破时空限制 实现移动式学习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量大、理论深奥、学业繁重、学习周期长,集文字、图像、视频等为一体的APP学习软件,能为医学生碎片化学习时间提供需求的载体。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媒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目标,主动进行移动式学习能帮助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医学知识,掌握更多的医学技能。新媒体使医学教育移动式学习变成常态化,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全球范围内的医学资源和知识,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共同讨论,从而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

(二)因材施教 实现个性化学习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倡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究其根本就是培养充满个性化、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新媒体为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载体,让因材施教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现变为可能。以丁香客、用药助手、杏树林医学文献、医景Medscape、医维度、iRadiology等医学相关软件为例,临床、药学、影像学、解剖学等各专业的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软件;Coursera、edX、Udacity和FutureLearn等平台则为医学生开辟了学习新途径,在这些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思考能力,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

(三)开放互动 实现多元化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在线互动,实现多元化学习,是新媒体时代实现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手段。S.Khan等在研究报告中指出,2020年肺炎疫情爆发,导致医学生对手术的学习兴趣下降,进而提出借助远程技术和VR技术,来对外科手术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3]。VR技术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多人挤在手术室观摩学习手术的问题;通过VR眼镜和录制直播高清晰的VR视频,医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用现场视角观摩手术过程。新媒体背景下医学知识的高速传播和医学课程资源的高效共享,以其多维性、交互性、共享性带来了开放互动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能够理解。包容并尊重他国的文化,培养多元的文化素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从而为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诊疗奠定了基础。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医学教育国际化

信息化时代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了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生命线。作为一种新兴得且被广泛应用的媒体形态,医学院校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给带来的优势,增强国际化建设师资队伍,抓住学生需求,提供国际化医学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国际化教学方式,构建多样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4]。

(一)巧借新媒体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医学生国际化培养的第一资源;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是医学教育国际化事业发展的内力。加大国际医学教育的信息化运用,是切实提升教师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革命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素养、人机协作能力等,俨然已是新时代医学教育者所应具备的重要核心能力。医学教育者应深入了解学习各种新媒体技术,利用Vlog、微信、易班和慕课等新媒体平台和资源,抓住数字校园和智慧课堂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结合自身专业,借助新媒体积极学习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医学院校的教师也应该通过Zoom、MicrosoftTeams和腾讯会议等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在交流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外语能力、提升文化底蕴、提升国际知识,从而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助力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依托新媒体构建国际化医学课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国际范围内的知识共享。课程教学国际化是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支撑,是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体现[5]。2020年,约15%的医学慕课课程,由世界顶级医学殿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供[6]。这些线上医学课程所蕴含的知识丰富、内容专业,且提供了包括慢性病、全球卫生健康和伤害预防的课程资料与课程大纲。中国大学Mooc和StandfordOnline、Open2Study、Coursera、edX、Udacity等全球通用的在线教育平台,不仅让外国人可以学习本国的课程,也让本国的文化走向世界,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三)应用新媒体探索国际化授课方式新媒体为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授课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为医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Schools.com对美国2000名大学教师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教师大多热衷于社交媒体,91%的教师认为社交媒体是工作的一部分;很多教师把社交媒体当作新式教学工具;三分之二的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社交媒体。在线课程网站是引进国际化医学课程、传播国外先进医学研究理念和实践的最佳工具。教师可以结合VR技术、大数据和教室多媒体等软硬件设备,开展国际化教学活动。通过引进国外一流高校和一流专家学者的高质量慕课,极大地弥补了外专、外教来华当面授课的不便;此外,国内顶尖医学高校积极携手打造知名慕课品牌,建立和完善都能够代表中国水平的医学慕课体系,并将其向外推广,让国内外更多的医学学习者和研究者发现并深入这些课程。共同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国际化授课方式,进而在医学界形成稳定并强大的学术聚合吸引力。

四、结语

新媒体给医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教学体验;展示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医学教育质量,提升了师生国际医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医学人才,为医学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信息化时代,利用新媒体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前沿医学知识并且掌握全球顶尖医学技术的医学生,将助推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王兰兰,李瑶,肖倩.新媒体信息技术在我国医学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趋势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12):1481-1484.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4):118-125.

[4]王英.新媒体视角下通过英语教育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究[J].现代交际,2017(18):53+52.

[5]田舒,刘杰.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以慕课促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86-91.

第3篇:国际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和多个国家(地区)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或学历、学位证书互认协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2012年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未来我国医学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1]。

因此,为了我国医学教育能够适应新医学模式发展,实施国际化培养已成为必然选择。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才培养,驱动教育国际化全面推进。这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以立足实际为前提,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最终将服务当下与谋划长远结合起来。医学教育要以行业和学科特色为优势,实施差异化对外合作策略。以政府、企业为依托,推进地方高等教育走出去。以人文交流为载体,推进公共外交,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恰恰就是如何跳出狭隘的个人、组织、地区乃至国家的角度,从全球的角度谋划自己的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紧密,医学教育应当抓住机遇,加入到国际化发展的浪潮中去。

第一,要具备医学教育国际化所需的要素构成。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受到资金、地理位置等初级要素的困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不再是制约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受信息技术、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科研机构等高级要素的影响制约。初级要素如果欠缺,放眼全球医学教育市场,是可以通过替代或转换找到解决方案的,所以其重要性是在降低的。高级要素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且需要时间的培育和持续的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高级要素很难从外部直接获得,通常要自己培养才能实现。医学教育作为一个非常专业的教育门类,其要素本身就具有稀缺性、专业性和集聚性,造成教育资源要素分布不平衡,容易产生强者愈强的现象。但是这种要素的不平衡分布往往是没有效率的,且在不能保证得到充足的初级要素支撑时也是不稳定的,这就为要素的流动提供了机会,使得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可能并形成需求。

第二,医学教育国际化受到需求条件的影响。这里的需求可以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种。国内需求是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能够更好的为了人民群众健康事业服务的专门人才,所以医学教育要首先立足于本国市场,了解本国市场的实际需求,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开展医学教育国际化,立足合作与交流的出发点上,培养专门人才,更好的服务本国人民。国际需求是推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升级的动力。通过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我们可以开拓视野,弥补自身的不足,更好的把握预期性需求,有利于在尖端和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优势。另外随着全球人口流动加速,各国面临着许多新的医学难题,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教育背景的医学人才共同参与,互通有无。

第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离不开相应的政策与支持。国际上认可的“国际化教育”应包含课程学习、师生间的交流、这些交流不应该只局限于本国的发展方向以及全球化意识等方面,还需要强调学生和教师间的访学活动、联合办学、课程和专业内容的国际化、以及政府间签订相互认同协议、科研院校的合作研究、在线网络远程教育和学科专题交流网络等方面的内容[2]。学生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和培养方案的国际化应当是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三个聚焦点。具体可通过定期开展学生以及教师间的国际交流,与国外知名医学类院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学分互认等方式,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立体式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在保证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为拓展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医学国际化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略。我国的医学教育国际化既面临着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又有来自国内卫生行业的压力和医药市场的推力。目前通过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绝对数量并不少,但是学生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而且低水平同质化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也会引起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另外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还会影响到关联和辅助性行业的发展,中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仍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国际化吸收国际上先进和成功的经验和成果,将关联和辅助性行业里的发展红利扩溢到医学教育当中,提升我国的医学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关联和辅助行业完成趋向聚集,形成以医学教育为核心的行业集群。第五,当今教育的大环境为医学教育国际化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国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经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以人民的消费和需求为导向,引领各行各业的发展前进方向。教育事业作为百年大计,国家高度重视,投入持续增加。医学教育的专业性更强,培养时间更长,其国际化的开展需要的资源投入也更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我国通过国际流动、合作办学、课程和专业的国际化、相互认同协议、大学合作研究、远程教育和大学交流网络等方面,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加强了联系。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承担着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任务。全球化的到来挑战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在教育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医学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建立国际参照、分享国际知识、参与国际行动、贡献国际能力、建构国际网络,站在国际化的高度重审医学教育的使命、功能、质量和效益[3]。做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举,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并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列,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并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

[2]周作宇.跨境高等教育:国际思维与实践响应[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1):7-10.

第4篇:国际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

0引言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未来发展之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未来的临床医生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患者,因此,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我校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此次改革的研究对象,借助新型的学习技术和教学方法,与不同国家的大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估体系,进对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探讨,积极推动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旨在培养出具有视野广阔、具备跨文化诊治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医学生。

1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纵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2]。为了培养出国际通用的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桂林医学院从2000年起开始试行培养一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这些五年制的临床医学课程已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也改革为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整合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科的重组与融合,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不同,这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与发达国家培养的医学人才还有一定差距,仍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临床医学高端人才。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限;课程设置的目标及内容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缺乏将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引入教学的高端课程。这就需要我们改革五年制医学生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并且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真正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2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意义

五年制医学本科国际化教育是国家针对现阶段社会医学专业人才储备不够充裕的状况,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学制接轨,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与教育利益群体渴望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心理预期相一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医学教育学制改革。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将有如下意义:(1)建立与完善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水平接轨、与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内涵一致的课程体系,使五年制医学生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并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潜能,真正成为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2)培养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3)临床医学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推进教育资源国际化共享与学术交流国际化。(4)提高五年制医学生医学专业英语的实际理解、沟通及运用能力。(5)将我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真正打造为“高起点、优产出”一流医学教育品牌。

3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改革措施

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如今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应当从学生、教师和课程设置三大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索和改革,而且这种教育应该贯穿于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研究生学习阶段和职业生涯阶段。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3.1设立培养国际化医学生的目标。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化教育的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达到世界医学教育的标准与基本要求(GMER),通过接触临床学科世界级知识的创新点,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开设全英文病历书写及英文教学查房,提高五年制医学生的医学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使我校培养出的五年制医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够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来,真正成为能够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临床医学人才。

3.2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通过国内外互派教师访学或讲学、项目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围绕学院教学改革目标,对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培养出一批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平的优秀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国际化。

3.3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内容。

3.3.1组织各学科专家讨论:遴选部分国外原版优秀临床医学教材,指定国外出版的参考专著等,整理编写英文的讲义及大纲,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作为已有课程内容的补充或作为选修科目。3.3.2关注临床课程的国际趋势及动向:介绍最新医学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开设部分高端课程。3.3.3加强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校际之间的网络式交流:如邀请发达国家医学院教师来院讲学或开设主题性的系列学术活动,作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3.3.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与国外医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双向交流互访等,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既往临床课程的封闭性,顺应世界高校改革潮流,推进了五年制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自从我院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施以来,五年制医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在医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临床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也为我们继续推动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注入的强大的动力。总之,在全球化这一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的进行国际化改革已经成为必然,我们只有培养出具备核心能力、具有全球职业视野的临床医生,并通过日后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为本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与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丽群,吴平,朱海,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国际化探析.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164-166.

第5篇:国际医学教育范文

1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1.1教育过程

美国对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2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师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Councilof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认证的[3]。在此之前,需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如能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可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师,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另外有一部分医师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师的培训,专科医师的培训是住院医师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还能通常同时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

1.2培训项目

为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4],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师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师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师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而全美急诊专科医师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1.3资金保障

专科医师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师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而这部分的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师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师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2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5],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教育工作。

2.1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6]。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的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师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师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医师还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额外的博士学位。

2.2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类[7]。通过培训,希望达到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等,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快的合格急诊科医师做努力。

2.3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于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另外,为保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多部委决定设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支持,使急诊医师毕业后教育能顺利贯彻进行。

3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3.1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我们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022人,医师占29.5%,其中医师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编制。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师。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许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师、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提升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而做出积极的作用。

3.2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急诊科相对独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一一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3.3加强急诊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以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防治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5个创伤急救中心、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3.4加强人员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