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国际业务审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业务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业务审计

第1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关键词】我国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趋同

1.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关联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我国的经济已日渐融入全球经济的大潮,完善审计准则,加快国际趋同,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质是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不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随着持续的全球化,许多主要资本市场正在积极努力,推动向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趋同。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欧盟委员会、金融稳定论坛、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都强调全球资本市场需要高质量的、统一的会计、审计准则,提出了各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应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要求。世界各会计组织,只要不想游离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之外,不想游离于国际会计市场之外,就不能无视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一趋势。

2.我国审计准则建设现状

尽管独立审计准则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审计准则建设,满足注册会计师执业需要,并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距。

第一,行业面临很大的风险。近年来,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审计风险日益增大,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方式日益复杂,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日益加深,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日益复杂,一些企业管理层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如何使审计实务更加有效地应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给行业带来的风险,迫切需要通过出台有关审计风险准则予以解决。

第二,传统审计实务存在缺陷。现行审计准则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因为企业是整个经济网络中的一个细胞,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可能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企业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是失效的。注册会计师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第三,国际审计准则有了新的进展。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丑闻发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包括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内的准则制定机构影响很大。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针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巨大审计风险,于2003年底及时出台了4个审计风险准则,以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与此同时,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还正在加紧修改其他相关准则。如果我国不加快有关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不仅部分准则项目将难以满足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要,还将拉大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距。

第四,会计准则加快制定进程。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需要两把尺度,一是会计准则,一是审计准则。由于部分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存在紧密联系,一旦会计准则出现制定、修订和废止的情况,审计准则应当及时出台或修改。目前,我国正在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审计准则建设也要相应加快步伐。

3.国际审计准则发展现状

审计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审计准则诞生至今不过50多年的时间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民间审计准则不仅规范着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而且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制度安排在降低其交易成本维护其有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0年来西方职业界在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审计准则理论方面创立了E斯坦泼M穆尼兹的国际审计准则为代表的审计准则体系在审计准则的实践方面建立了以美国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审计准则为代表的民间审计准则体系。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与审计实务的国际协调相适应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国和各个区域性国际性会计组织乃至证券组织以及其它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纷纷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作为直接成绩一套较为成熟的国际审计准则早已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利益的斗争使得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并非一帆风顺。

从国际审计准则看其体系已经发生变化国际审计与可信性保证准则理事会前身为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已将审计纳入可信性保证业务,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分为可信性保证业务和相关服务可信性保证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和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系统与过程行为等针对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保证业务有会计报表审计和审阅业务针对财务信息的可信性保证业务有财务信息审核业务,上述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有所不同审计提供的可信性保证程度最高相关服务针对的对象是财务信息包括商定程序和信息编制业务,两者不提供鉴证意见美国审计准则体系包括公认审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说明审计业务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则由鉴证准则进行规范面对国际审计准则体系的变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正在对其准则体系进行研究以期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协调一致

4.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综观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与趋势;影响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正在大幅度削减,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推动着经济领域中各种标准、制度的国际化趋同;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广泛的区域、更多的群体所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所有这些,都为以知识化、信息化为核心的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活力。

会计服务业是专业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服务业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报表事实上成为一种全球化资源分配的决策依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业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真正的趋同将使投资者更容易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而无论这些投资机会在地理上相距多么遥远。投资者们将推动会计体系的趋同,使之更透明。

针对目前的国际情况我们应该注意到:第一,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是协调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任何一个不想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的组织,就不能无视准则国际趋同这一发展趋势。第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忽视各国国情,忽视会计审计发展状况和环境特点,趋同是难以实现的。第三,趋同需要一个过程。各国国情的差异决定了合作自愿性,需要积极且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努力追求符合国际效率、公平、和全球多样性发展要求的建设机制。第四、趋同是一种互动。趋同并不意味着单向运动,它是世界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各国与国际准则委员会之间、国际准则委员会同各区域会计组织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

5.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意义

第一,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如果双方都依据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来编制报表、披露财务信息,则会有利于双方的理解和沟通,从而达到加强合作的目的。

第二,有利于促进我国会计实务的协调。会计的国际协调可分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两个方面,前者也被称为是形式上的国际协调,后者则被称为实质上的国际协调。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旨在消除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使得会计准则更加科学和合理,为企业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高质量的准则;而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是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实务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协调的必然延伸,是会计准则协调的目的所在;会计准则协调是实现会计实务协调的必然条件。

第三,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在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的,而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目前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还需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和准则,循序渐近的制定相应的具体会计准则,而且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因此,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找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分析协调状况,有利于中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廷.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2007.

[2]贾建军,张文贤,陈高才.会计形式协调与实质协调:文献综述[J].会计研究,2007.

[3]曲晓辉,高芳.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量化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6(2).

第2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一、国家间审计准则的差异

由于审计准则是各国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制度及经济环境等各种变量相互牵联的复合物,因此,现在不利于审计准则实现国际协调的力量很强大。一般说来,国家间审计准则的差异越大,国际协调就越困难。

(一)政府部门的

尽管各国都有法律法规,但由于其政府代表不同的利益,因而他们不同程度地左右着审计准则的发展。如法国,尽管其民间审计准则是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发布,但在这些组织中,都派有审计法院、财政部和司法部门的代表,以贯彻国家的意志。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体的审计准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或完全取决于政府部门。

(二)审计人员承担的法律义务

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范围的不同,则相关的审计准则各有差异。如果某国法律规定,审计人员对第三者负有重大责任,那么,审计准则对一些敏感事务,如查找舞弊的写法,就与那些法律规定审计人员对第三者不承担责任的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会计职业的基本客户

在世界各国,会计职业的基本客户有很大的不同,并影响着审计准则的发展。如法国《商法》要求,所有有限责任公司(除小型以外),无论何种性质,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其财务报表都必须接受审计,则会计职业团体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应不偏不倚,考虑一般公司的要求。而根据美国《证券交易法》的规定,只有资产总额和股东人数符合条件的公众性公司才必须进行财务报表审计,那么,制定审计准则必然首先考虑公众性公司的要求。

(四)竞争环境

一个国家审计人员之间的竞争程度和形式,对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发展也有影响。如在美国,当竞争不激烈时,制定准则的重点放在报告一致性,而不太注意审计范围。同时,从美国一般公认审计准则的可以看出,其报告准则很具体,而现场作业准则很原则。此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39~1972年间发布的有关审计的54个声明中,近60%(30份)只涉及报告事项,其他声明虽然涉及报告和审计范围两个方面,但存在一个共同点,即报告部分极其明确,范围部分较含糊。而到了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抽样和审计程序等方面的审计准则说明书,都受到不同审计范围限制竞争的影响。

(五)对现有准则的态度

一个国家制定准则的,必然会影响现在准则的质量以及对新准则的接受程度。如由于文化差异及历史原因,美国审计准则的制定活动经历了相对较长的时期。现在许多美国有识之士都宣称“准则泛滥了”,这种批评可能更多的是指会计准则而非审计准则。但他们的意思显而易见:新准则不能提高为客户服务的能力,不能满足指导工作的需求。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准则制定得还不是很成熟,因而,新准则还没有产生同样的反响。由此可见,各国之间现有准则的不同情况,可能对准则制定活动的方向和侧重点产生影响。

二、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L,M,塞缪尔斯和A.G.派拍认为,协调(Harmollization)就是意图归纳不同的制度,是把多样化的实务并入和组合成能产生共同合作结果的有序结构的过程,是减少差异的过程。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则是指如何平衡世界各国不同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统一的行为过程。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环境中,投资者要求提供可靠、透明、一致并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财务信息,以及20世纪90年生的危机影响了全世界的经济,这都表明了国际会计、审计在促进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稳定中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公司规模日益扩大以及两权分离程度显著增加,对审计工作可信性的需求亦与日俱增。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力一面的差异,以及地理的界限等原因,跨国公司管理部门与外界的分离越来越大,使得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责任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关于跨国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靠性的审计报告,比纯粹的国内企业更为重要。同时,由于财务报告的国际使用者需要了解和掌握规范跨国公司审计行为的审计准则,以评价其审计质量,确认其审计对财务报表“附加可信性”的程度,这就相应地增加了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同步配套

现在,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如2000年5月,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发布了一份官方文件,要求跨国间发行证券及证券上市时,要提供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这大大提高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认可度,同时也促进了审计准则的发展。国际审计大师斯坦泼 (stamp)和莫尼茨(Moonitz)认为:“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发布,国际性的审计事务所的地位将会更重要。他们的声誉、壮大以及健全的内部职业行为准则的存在,无疑有助于促进并发展一套公共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国际会计准则要更具权威性,就需要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适应的国际审计准则。‘物因为,如同按众所周知的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能使国际投资者更容易充分了解另一国所编的财务报表的含义一样,如果投资者对外国审计人员在其工作中所采用的审计准则赋予较大可信性时,则投资者对任一外国机构所提供的审定财务信息,将寄予更高的信任度。国际审计准则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执行,使报告使用者得到更大程度的保证。公认国际审计准则所起的促进作用,清楚地表明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三)促进审计准则的国际统一

前已述及,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审计准则也存在差异。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一些不发达国家,由于其会计职业界尚不成熟,因而,缺乏必要的财力、经验及知识结构来开发或实施本国的会计、审计准则。在此情况下,这些国家可以借鉴或不花太大的代价引入国际审计准则,并取得国际认可。同时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范例的作用,规劝或阻止世界上各种远离国际规范的审计准则的出现,并促使现行各国的不同审计准则向国际准则靠拢和过渡。

(四)改善资源的国际配置

表明,当国际投资者不了解资本投入所在国的审计准则,而他们又不得不依赖当地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由于这些国家审计准则不同于母国审计准则时,他们可能会对其投入的资本能否获得充分的保护而感到忧心忡忡。因而,这些国际投资者将从能否充分保护其投入资本的完整和投资利益的个人偏好出发,选择最有利于保障其利益的审计要求。当不同的审计要求和审计准则明显侵害其利益或使其投入资本的安全表现出倾斜水平时,投资者将毫不犹豫地选择最佳投资环境,从而导致资本新的流向和重新配置。由此可见,由于投资者的利益与所在国审计要求和审计准则之间存在冲突,这就要求各国政府和职业界,从保护投资者利益这个最基本的观点出发,协调各国的审计准则。

三、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可行性

尽管审计准则是各国按当地需要、传统、法律环境及经营力一式等制定的,并且要克服或改变这些现实也是困难的。但有意义的国际协调要求对有关国家具有强大而影响深远的约束力,因此,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存在现实可行性。

(一)存在寻求协调的强大力量

尽管要实现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存在阻力,但国际上寻求协调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些力量包括跨国公司和国际业的扩大,以及必须在规范和要求统一的环境下从事经营的国际公司的出现和,如包括“四大”在内的23家国际最大的会计公司加入了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论坛(IFAC Forum of Finns),承诺使用国际审计准则作为他们在各国执业的标准,并接受定期的外部质量检查;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开始认可国际审计与签证准则理事会(IAASB)发布的国际审计准则,这些都为国际协调提供了动力。

(二)各国审计程序的相似性

尽管广义的审计准则在国与国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但审计人员所遵循的审计程序基本相似。菲利克斯·帕莫兰茨(Fdix Pomerallz)认为:“各国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都存在主要的相同点。当对某一会计账目进行具体审计测试时,审计程序的相似性就特别明显。尤其当审计人员运用机操作来完成审计程序时,其相似性更加突出。”同时他又指出,既然世界审计程序基本相似,那么就应该及时制定国际审计准则,即规范审计程序,并局部或通过国家职业会计师的管理部门加快其进程,使国际审计准则得以在本国实施。

(三)会计职业的内涵

会计职业本身代表着广义准则的运用,即审计人员只要遵守了审计准则的精神,就可以自由进行专业判断。更为重要的是,审计要符合国际公认的准则,则必须取得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即审计是高质量的。如果满足会计职业这些条件,则意味着审计准则向协调跨进了一大步。

(四)协调作用的发挥

到2001年12月止,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设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已陆续颁布了50项国际审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现在仍在为提高审计质量继续制定或修订国际审计准则;多个欧共体法令,如第4号和第8号指令,都涉及了会计和审计;欧洲会计师联盟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合作发布审计准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准备使用国际审计准则,如荷兰就是百分之百地采用。这些现象都表明,审计准则正朝着协调的力一向。

四、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

在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过程中,协调方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策略性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协调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成功的程度。

勿庸置疑,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推动国际审计准则全球协调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认为只有通过国际水平的正式程序进行准则协调,才是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协调方式,则这样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一些非正式方式,如国际会计公司的执业规则,国际会计公司参与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各国负责制定审计准则的组织机构之间交换信息等,对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国际会计公司的内部执业规则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型会计公司的声誉的评价,是以该公司从事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的比例作为唯一特定的指标。但即使使用这样的统一准则,仍难以说明某些情况的问题。因而,近些年来,衡量国际会计公司的重要标志,是其内部广泛运用的审计执业规则,主要包括:有关的统一准则;有关审计计划的系统;为控制评估工作而广泛采用的决策辅助手段;以及关键的计划、决定和重要事项评述等文件的通用格式。

由于一个国际会计公司的审计执业规则要受到一个国家审计准则的严重影响,因而,要解决与该国审计准则之间的冲突,它就必须将本公司的审计实务与审计准则进行适当的协调。

当然,国际会计公司内部审计执业规则的内容比上面所谈到的要广泛得多。但无论如何,国际会计公司遵循一个审计执业规则,总是要比遵循不同所在国的不同审计准则出现较少的差异。因此,国际会计公司所制定的在本公司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审计执业规则,已经为国际审计准则的协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会计公司参与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

世界各国制定审计准则的程序和方法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审计准则来源于审计实务,经过提炼,再由委员会批准通过。一般情况下,这项工作的论证以及最初的起草工作,都是委派从事该项审计实务的审计人员的机构(特别工作组或委员会分会)完成的。

如果项目的主题广泛涉及某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惯例,而其成员又参与该项目的研究,则这些事务所的执业惯例就会对所提出研究的项目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遇有这种情况,聘请国际会计公司的人员参与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会更有利于审计准则的协调。

(三)各国全国性职业会计师团体之间的交流

世界各国全国性职业会计师团体的交流,既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通过职业会计师团体之间的合作。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就建立了审计准则委员会,其领导成员几乎都要参加每两年召开一次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大会。当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研究一项重要的审计课题时,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中研究相关课题的人员也被指定参与。

多年来,不同国家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相互交换文稿,进行信息共享,这些努力对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第3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一、我国与国际准则内部审计定义的比较审计署2003年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称“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机构、事业组织、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化的,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这三个定义里可以看出:审计署2003年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定义关注于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审计的关键点是财务活动的合法有效。不难看出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正处在监督评价和系统导向的内部审计阶段。而国际的内部审计定义则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性的内部审计。国际的内部审计定义已完成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过渡,并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战略审计转变,它们重视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内部审计的目标也从服务于管理层为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结构的比较任何的审计活动均应该是依法审计。所谓系统化、规范化内部审计应该是依据审计规范进行审计。审计规范是审计主体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审计规范是由审计立法体系、审计准则体系和审计标准体系构成的。审计规范体系是指各种有关审计的、法规及准则的总称。

审计规范体系包括:

Ⅰ、审计法规:审计法规通常是对审计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审计范围、审计行为、审计责任等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审计法规由国家权利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在我国审计法规包括:《审计法》、《注册师法》、《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审计条例》、《注册会计师条例》、《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等。

Ⅱ、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规范审计主体的职业道德行为,为审计人员履行职业责任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审计职业道德准则通常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在我国审计职业道德包括:《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等。

Ⅲ、审计准则:审计准则主要规范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操作规范,为审计人员如何进行审计提供指导。审计准则通常也是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在我国审计准则包括《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指南》等等。

Ⅳ、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主要规范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行为,为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指导性意见并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通常也是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等等。

Ⅴ、其他审计规范:其他审计规范是指上述审计规范以外的审计规范。其他审计规范的比较多。包括一些“实施办法”和“暂行规定”。如《注册会计师注册审批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检查办法》等等。

1978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正式批准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对应该能够代表内部审计实务的基本原则进行表述;为开展并促进广义范围的价值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活动提供框架;为内部审计工作业绩的评定确立基础;扶持经改进的组织流程和业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99年通过内部审计的新定义非常重要,它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重大变革,预示着内部审计职业进一步扩大其职能,它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服务目标、工作范围及定位、工作条件和人员品质。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框架分为六个层次:

Ⅰ、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Ⅱ、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正直、客观性、保密性、胜任能力。Ⅲ、属性标准:属性标准说明了内部审计活动的机构及人员的特点Ⅳ、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描述了内部审计活动的性质并提出了衡量内部审计活动开展的质量准绳。Ⅴ、实施标准:是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在特定类型的审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只有一套,实施标准有很多套。每种主要类型的内部审计活动都有一套实施标准。

Ⅵ、指南:实务公告、实务公告开发和目标。

其中第1、内部审计定义。2、内部审计师协会职业道德规范。3、属性标准。4、工作标准。5实施标准。这五个层次是强制性的。而第6、指南。这个层次是非强制性的。

虽然从形式上看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结构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不相同。但都是由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两部分组成。但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得更详细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而且充分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其内容十分丰富,实际上涵盖了我国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大部分内容。

三、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组织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如何。

而国际内部审计确定的适用范围是:适用于各种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而不论该组织的目的、规模及结构如何;适用于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的审计人员。只要是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都应该遵守准则。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对应该能够代表内部审计实务的基本原则进行表述;为开展并促进广义范围的价值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活动提供框架;为内部审计工作业绩的评定确立基础;扶持经改进的组织流程和业务。

因此,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中国范围内的组织,不具有国际性;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则具有国际性,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但二者都是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

四、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主要内容的比较1、宗旨、权力和责任。

我国基本准则中对于内部审计的宗旨,没有专门规定,只在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及。关于责任,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表明内部审计对于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负有责任。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属性准则中首先提出了这一,规定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力和责任应该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写入审计章程中,并由董事会通过。

2、独立性与客观性。

我国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组织应该具备独立性。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实施业务和提交结果方面不受任何干扰。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即内部审计师应该有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并避免利害冲突。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中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内部审计活动应独立开展,并且内部审计师在工作时应保持客观。内部审计师在他们能自由、客观地进行工作时是独立的。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做出公正、无偏的判断,这对业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独立性要通过组织的地位和客观性来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还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应直接向组织内的高层人员报告,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内部审计师应该取得管理高层和董事会的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取得业务客户的配合,并且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开展工作。首席审计执行官应向组织内有足够权限的人员负责,促进独立性并确保广泛的业务范围、对业务沟通的恰当考虑以及对业务建议的适当行动。如果独立或客观性实质上受到损害或看起来受到了损害,应将损害的细节向有关方披露。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1130.A1-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估自己以前负责的具体业务时,应该回避。如果某位审计人员为自己在以前年度中负责的活动提供了确认服务,可以假定客观性受损。内部审计师不应该承担经营责任。如果组织管理高层指示内部审计师开展非审计工作,他们必须明白,内部审计师不是在以内部审计师的身份开展此类工作。而且,当内部审计师对他们在上一年度负责的或管辖的经营活动进行确认检查时,其客观性就受到了损害。在沟通审计业务结果时,应该考虑这种损害。

3、熟练性和应有的职业审慎。

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我国的基本准则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我国基本准则中也提到应有的职业关注,即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应有的职业关注是这样规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业务时应具备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并保持应有的慎重态度。

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对熟练性和应有的职业审慎解释是: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拥有知识、技能和其它必需的能力以履行自己的责任。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1210熟练性是指:内部审计师应具备履行其职责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的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活动应在总体上具备或获取履行其职责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的胜任能力。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实务公告1220-1: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规定:①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具备谨慎态度和技能,人们期望具有合理地谨慎且有能力的内部审计师在相同或类似情形下都能达到上述要求。因此,应有的职业审慎性应该适合于正开展的复杂业务。在行使应有的职业审慎性时,内部审计师应警惕故意做错事、发生差错和遗漏、无效率、浪费、工作无效和利益冲突等情况的可能性,还应该警惕最可能发生违规的情形和活动。此外,他们应该识别控制不够充分的领域,并提出促使遵守可接受程序和实务的改进建议。②应有的职业审慎性意味着合理的谨慎和能力,而不是永不出错或永不出现反常工作表现。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要求审计师在合理程度上开展检查和核证工作,但不要求对所有交易进行详细检查。相应地,内部审计师不可能绝对保证组织不存在违规或违纪行为。此外,无论何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师都应该考虑存在重大违规或不合规情形的可能性。

另外,当内部审计师缺乏履行全部或部分业务的知识、技能或不具备胜任能力时,考虑到内部审计师应该具有应有的职业审慎性,因此可以聘用外部服务提供者。

很明显,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表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十分重视内部审计师的能力,这是内部审计师实现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经营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而言,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熟练性和应有的职业审慎的更为具体、细致。

4、质量保证和改进方案。

我国的基本准则中对于如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到: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此外,《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中较详细地谈到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如何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人员实施督导的包括:①应确保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并且有完成审计项目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应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③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④应复核审计人员所编制工作底稿的质量;⑤应确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⑥应确认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⑦对被审单位提出的异议,应进行核实复查,并及时给予答复;⑧应确认审计目标实现的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⑨应确认审计人员是否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有所规范。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规定:总审计师应该制订和保持一种涉及内部审计活动方方面面的质量保证和改进方案,并连续监控其效果。这项方案旨在帮助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并保证内部审计活动遵照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执行。这一过程要求:①对内部审计活动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估,审查其业绩;定期由组织外部的独立审计师进行评估,至少每5年一次;②总审计师应将外部评估的结果报告给董事会;③当内部审计师的活动符合准则规定时,应对他们业务活动遵守了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加以鼓励;④当内部审计活动未遵守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且这种不遵守到内部审计业务的总体范围或经营时,应该向高级管理者和董事会进行披露。

比较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关于如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加强监督指导的规定,可以发现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外部评价。

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所说的外部评价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以下途径选择外部评价机构和人员:(一)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二)师事务所;(三)管理咨询公司;(四)内部审计协会;(五)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

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所说的外部评价是指:来自机构外部的内部审计师、IIA质量保证检查员、考官、咨询专家、外部审计师及其他职业服务提供者,并且明确至少每五年一次,这就对质量评价的客观、真实性起到了更有力的保障。

第4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关键词:做大做强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 实施效果

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长期以来呈现半边倒的趋势,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诸多方面超越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使得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受阻。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对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服务于企业“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实现行业做大做强和国际化的发展目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7年审议通过33号政策性文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该文件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要求用5至10年时间,培育出100家左右规模大、实力强可以为大型事务所提供综合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时隔七年之际,本文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2008-2013年前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公开信息以及年报审计快报的相关信息,分别从规模、审计质量、发展能力、公信力四个方面比较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以四大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国际所)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本土所)七年的发展成效。旨在分析33号文件的出台是否有利于本土所向做大做强方向发展,从中发现本土所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本土所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33号文件实施效果描述性分析

(一)本土所与国际所规模比较分析

事务所承接的上市公司审计业务数量最能直观地反应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大小。统计显示,在2008-2013期间,国际所始终保持35家每所的审计业务数量,而本土所在七年时间里,平均每所的审计业务数量从30家增至66家,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七年里,本土所数量规模增长明显,整体翻了一番。

分所数量作为另一指标反映事务所发展规模的情况。自2010年起,百家信息中就不对外公布会计师事务所分所数量的情况,因本文受限,通过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一栏中查询至今为止会计师事务所分所数量20家作为典型代表进行分析,其中剔除2013年存在,但2008年还未成立的事务所以及2008年之后合并的事务所,这有利于与2008年数量进行比较。据统计,四大国际所自2008-2013期间分所数量有小幅度增加,但变化不大,而本土所在此期间,分所数量增加明显,其中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从2008年9所增加到2013年58所,增加最少的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在此期间内也有3所的增加量。本文研究的20所会计师事务所中,4所国际所在5年内平均每所增加1所,而16所本土所在5年内平均每所增加14所。由此可见,本土所自2008年以来规模不断扩大。

收入规模是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内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最常用的指标。从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来看,2008年96家本土所总收入还不及4家国际所总收入,差距达110622万元,到2013年,本土所总收入比国际所总收入高出1707731.64万元。本土所年收入占百强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从2008年不到百强的一半,上升到2013年71.91%,而国际所则相反,年收入占百强收入的比重从2008年的52.81%,下降到2013的28.09%;从会计师事务所平均收入分析,通过比较平均每所年收入的变动情况,我们发现,本土所平均每所的年收入虽然在逐年上升,但是与国际所平均每所年收入相比,每年都存在20万以上的差距,且在七年时间内,差距并没有缩小。究其原因,从总体收入上看,本土所在七年时间内,总收入上升明显,整体有向“做大”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是国际所也在稳步上升,从平均收入上看,就会发现,本土所个体实力与国际所差距悬殊。数据表明,2008年本土所收入最高的要数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年收入才65217万元,到2013年有两家本土所挤入年收入20亿以上的行列。然而,4大国际所自2008年以来基本都保持20亿左右的年收入,百强中96家本土所只有2家可以与国际所抗衡。由此可见,平均每所本土所与国际所年收入每年高达20万以上的差距就不足为奇了。通过对收入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自中注协2007年33号文件以来,2008-2013年间,本土所收入总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个所实力较国际所仍相差甚远,本土所发展向“做大”方向效果显著,但“做强”方向表现较弱。

(二)本土所与国际所审计质量比较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要做大做强,提高审计质量,人才是根本。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衡量企业的专业胜任能力高低,拥有的专业证书人数最具说服力。本文以注册会计师人数反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经统计,2010-2013年,本土所平均每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保持在200人左右,与国际所平均每所800人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国际所占据绝大优势,且该优势一直保持,本土所自文件出台后至今,专业人才数量变化不大,与国际所还是相差4倍的差距,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从而降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公信力,成为削弱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做强”的主要原因。

中注协在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和惩戒得分是衡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另一个直接指标。2008-2012年,本土所从153.5分减至31分,分值逐年减少,国际所一直保持O分的无污点记录。相比较国际所,本土所处罚和惩戒次数较多,但逐年减少的趋势,可以反映本土所近年来向着规范行业发展,逐步提高审计质量。上述不包括2013年的情况,理由如下:据数据统计,本土所2013年处罚减分回升到72分,一直无减分的国际所也有了12分的处罚,因而,我们猜测该年行业整体管制加紧了,导致国际所和本土所惩罚力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分析时把该年作为特殊情况排除在外,待以后年度发生时再来验证。

(三)本土所与国际所发展能力比较分析

收入增长率是评价企业成长水平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2008-2013年期间,国际所年收入增长率一直呈现负增长趋势,表明业绩一直有不同幅度的下滑,最高一年较前一年下滑了17.46个百分点。本土所在年收入上虽然与国际所有一定差距,但自2008年以来,进步显著,每年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尤其自33号文件后两年,至2009年高达18.04%,达到了发展规划的要求,但是自此之后,收入增长率却出现了下降的态势,到2013年降到3.93%。可见,33号文件的,对本土所收入的增长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尤其在短时间内使得本土所收入出现迅猛增长的势头。长期来看,虽然本土所年收入有稳步增长,但增长幅度逐年减小,离中注协的行业发展规划要求的15%增长率渐行渐远,这需要引起重点关注。推动本土所做大做强单靠短期投入是不够的,这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支持。

(四)本土所与国际所公信力比较分析

公信力是一个综合指标,是企业在日积月累中的成果展现。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排名、事务所变更次数、审计费用三个指标来反映事务所的公信力。用中注协一年一次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得分名次(由事务所业务收入指标、综合评价其他指标和处罚和惩戒指标计算排名而得)来反映会计师事务所公信力大小再合适不过了。2008-2013年期间综合排名情况统计可知,2011年及以前四大国际所稳稳占据前4名的位置。到了2012年瑞华会计事务所超越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排到第3位,立信会计事务所超越毕马威会计事务所排到第5位。到了2013年,瑞华和立信会计事务所分别占据第3名、第4名,将四大中其中两大事务所挤出前四的行列。这一变动,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引起轰动,令本土所无不感叹见到了希望的曙光,如今本土所有实力与国际所抗衡,本土所向做大做强的梦想逐年靠近。

会计事务所变更的原因一直在学术界成为争议的话题,本文不细究其原因,借用会计事务所变更次数来反应事务所整体公信力。本文理由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政策原因也好公司原因也罢,即便为了出具标准审计意见也耍考虑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公信力,一个公信力差的事务所,即使为企业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又有多少可信度呢,请事务所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想通过第三方向公众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公信力是企业选择审计单位的主要参考标准。本文通过整理证券资格事务所向中注协报备的审计机构变更信息,统计2010-2013年本土所和国际所之间变动次数情况。以年代为横轴,以变更次数为纵轴,其中,“本土所一国际所”代表上市公司审计机构将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所一本土所”则相反,“本土所一本土所”、“国际所一国际所”则分别表示发生在各自内部更换的事务所变动情况。据统计,2010-2011年,“国际所一本土所”变更次数减少,“本土所一国际所”变更次数增加;2011年以后,“国际所一本土所”变更次数开始增加,“本土所一国际所”变更次数开始减少;至2013年,“国际所一本土所”变更次数甚至超越“本土所一国际所”变更次数。从这一现象表明,2013年,企业对本土所有所改观,从企业原先倾向于变更为国际所的趋势,到如今原本选择国际所审计的企业也乐于尝试让本土所进行审计,可见,随着本土会计事务所的不断壮大,其公信力有所提高。

审计费用作为一个辅助指标也可反映事务所公信力程度,审计费用是会计事务所向企业收取的劳务报酬。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商品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价值。在会计事务所行业里,审计费用犹如商品价格,事务所整体实力和社会公信力犹如企业价值,因此,本文用审计费用反映事务所的公信力度,通过比较本土所和国际所收取的审计费用来间接反映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整体情况。由于审计交易数量庞大且本土所和国际所数量上差距较大,所以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2012-2013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简要情况明细表中沪市主板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了未披露和新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分析可知,国际所审计费用远远高出本土所的审计费用,2013年国际所平均审计费用1324.8万元,而本土所为95.8万元,国际所单笔最高审计费用达17000万元,而本土所单笔最高审计费用仅1524万元。在如此高收费的情况下,国际所仍然拥有大规模的业务,因为大家相信国际所不会冒着损害声誉的风险降低服务质量,即使审计失败,其赔偿能力也能最大限度弥补投资者损失,这充分说明了国际所在行业内的信誉度极高。本土所起步晚,数量多,规模小,导致容易被替代,因此审计费用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本土所公信力与国际所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文件实施存在问题及建议

据上述统计,本文就中注协33号文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一)文件的出台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发展,尤其对本土所来说是一场变革。在2007-2013的七年时间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无论在业务规模、审计质量、发展能力、综合实力方面相比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都取得明显成效。

(二)文件实施短期效益大于长期效益。从收入增长率指标可以明显看出,在短时间内,本土所收入出现迅猛增长的势头,从长期来看,虽然本土所年收入稳步有增长,但增长幅度逐年减小,离中注协的行业发展规划要求的15%增长率渐行渐远。

(三)文件实施推动本土所做大做强,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做大”方面成效显著。在2008-2013年期间,本土所不断扩大业务规模、扩大收入规模、增加分所数量、变更为本土所;然而,本土所在“做强”方面与国际所差距仍然存在。虽然本土所在业务规模上可以与国际所抗衡,但是由于审计费用相比国际所低很多,所以本土所平均每所的年收入普遍较低,阻碍本土所向“做强”方向发展。而审计费用的高低与事务所整体实力密不可分,它间接反映了事务所在行业的公信力程度。公信力高,意味着事务所在行业中拥有影响力大和吸金能力强。

(四)本土所对人才重视度不够,在“做强”方面相对薄弱。本土所对人才重视度不够,期间人才数量变化不大,与国际所相差4倍的差距,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从而降低本土所公信力,成为削弱本土所“做强”的主要原因。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旨在推动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向“做大做强”方向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文件的总目标。

1.高审计质量、重视人才培养。

提高审计质量,重视人才培养是关键。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才紧缺,一方面,中注协需要通过与高校合作,多开设CPA方向的专业,开展相关培训项目,提供实习机会,为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拔人才时,要重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制定专业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吸收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2.树立品牌形象,提高行业专业化

如今,国家所业务收费标准比本土事务所要高很多,但很多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仍然愿意聘请他们做审计咨询业务,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替代性大,因此,要与其他事务所区分开,树立自我品牌,提高行业专业优势是关键。重视品牌建设,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公关能力,在市场拓展中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提高行业专业优势,指要求认清自身专业特长,在纷乱的业务中将专业业务进行重点培养,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做精做专战略,深化专项领域服务,突出服务特色,提供更精细、更专业、更贴心的审计服务。从而巩固行业优势,树立品牌形象。

3.树立事务所文化,注重整体形象

目前,越来越多的本土会计事务所把重心放在增加业务数量,扩大业务规模上,为了牟取暴利,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恰恰文化缺失,诚信丧失,会改变事务所整体的工作作风,降低员工素质,淡化风险意识,从而影响事务所整体形象,削弱事务所长期效益。所以,建立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

4.重视合并,增强综合实力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合并是关键。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专业度不高,将类型相同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并,有利于规模经营,优势互补,提高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审计费用,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抗衡,在事务所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

第5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财政部部长 金人庆

 

财政部门将切实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情况的监督检查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发布会上指出,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财政、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两大准则体系的发布和实施,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有三,一是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金人庆强调,经财政部决定,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力争在不长时间内,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施行。

 

金人庆透露,今后财政部门将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他说,“今后一段时间,要把上市公司执行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情况作为财政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对有关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准则体系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或延伸检查。”

 

审计署副审计长 董大胜

 

政府审计准则修订工作将借鉴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的积极经验

 

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与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密切相关。审计署要继续关注和支持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密切联系审计工作实际,在推动新会计、审计准则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具体来讲,第一,审计署要在各级审计机关广泛开展学习、宣传两个准则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二,在对相关单位的审计过程中,要以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为重要依据,监督相关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促进这些单位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第三,根据修订后的《审计法》,审计署将着手对我国的政府审计准则体系进行重新修订。

 

董大胜强调,审计署要积极借鉴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吸收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与政府审计相关和相近的内容,使我国的政府审计准则更加健全、完整、科学,进一步推动政府审计计划、规范化建设。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纪委书记 李小雪

 

证监会将研究制定会计审计准则体系衔接办法

 

证监会纪委书记在发布会上指出,为了更好地配合此次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和实施,中国证监会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近期证监会将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现场调查,测算实施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

 

在要求证监系统监管人员学习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证监会将开展大规模的专业培训,促使全系统监管人员尽快掌握新准则的精神。考虑到新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的变化,证监会还将相应地修改其发布的相关法规,使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地与会计准则的要求协调一致。

 

李小雪同时强调,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完善会计审计准则方面,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例如,新的金融产品陆续推出,迫切要求对相应的会计审计准则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又如,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等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总之,证监会将一如既往地与财政部等部门加强在会计审计工作诸多领域的密切合作,增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李伟

 

中央企业力争2008年底之前全面执行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伟在发布会上提到,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国资委正在积极推动中央企业开展与国际大型企业对标活动,以国际标准衡量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两大准则体系是中央企业更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对标的重要基础。中央企业要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做执行新标准的表率,认真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

 

李伟还透露,国资委将在推动企业认真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组织中央企业做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学习和贯彻执行工作,要求中央企业深入领会新发布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中央企业对于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并结合中央企业的实际、督促中央企业分批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力争在2008年底之前全面执行。

 

业内声音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泰迪;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中国的会计职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执行高水准的执业准则,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民众和整个中国经济。这种改革的勇气引领着中国对会计行业结构作出有意义的变革,这种变革将对赢得国际信任和国内稳定发挥长足的作用。

 

中国银行副行长周载群:刚刚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有助于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有利于消除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之间的差异,有利于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对中国银行传统经营管理理念的一个巨大挑战。针对于此,在全行范围内学习与培训的基础上,将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并建立健全保证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如对各产品领域进行全面梳理,将目前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产品设计思路及电算化系统与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比照,借此全面提升中国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

 

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顾仁荣: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于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有重要作用。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刘仲藜:这次发布的审计准则体系,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要求,满足了新形势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求,突出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增强了审计准则的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第6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一、我国与国际准则内部审计定义的比较审计署2003年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称“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这三个定义里可以看出:审计署2003年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定义关注于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审计的关键点是财务活动的合法有效。不难看出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正处在监督评价和系统导向的内部审计阶段。而国际的内部审计定义则是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增值性的内部审计。国际的内部审计定义已完成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过渡,并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战略审计转变,它们重视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内部审计的目标也从服务于管理层发展为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结构的比较任何的审计活动均应该是依法审计。所谓系统化、规范化内部审计应该是依据审计规范进行审计。审计规范是审计主体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审计规范是由审计立法体系、审计准则体系和审计标准体系构成的。审计规范体系是指各种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及准则的总称。

审计规范体系包括:

Ⅰ、审计法规:审计法规通常是对审计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审计范围、审计行为、审计责任等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审计法规由国家权利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在我国审计法规包括:《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审计条例》、《注册会计师条例》、《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等。

Ⅱ、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规范审计主体的职业道德行为,为审计人员履行职业责任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审计职业道德准则通常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在我国审计职业道德包括:《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等。

Ⅲ、审计准则:审计准则主要规范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操作规范,为审计人员如何进行审计提供指导。审计准则通常也是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在我国审计准则包括《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指南》等等。

Ⅳ、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主要规范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行为,为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指导性意见并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通常也是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等等。

Ⅴ、其他审计规范:其他审计规范是指上述审计规范以外的审计规范。其他审计规范的内容比较多。包括一些“实施办法”和“暂行规定”。如《注册会计师注册审批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检查办法》等等。

1978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正式批准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对应该能够代表内部审计实务的基本原则进行表述;为开展并促进广义范围的价值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活动提供框架;为内部审计工作业绩的评定确立基础;扶持经改进的组织流程和业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99年通过内部审计的新定义非常重要,它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重大变革,预示着内部审计职业进一步扩大其职能,它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服务目标、工作范围及定位、工作条件和人员品质。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框架分为六个层次:

Ⅰ、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Ⅱ、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正直、客观性、保密性、胜任能力。Ⅲ、属性标准:属性标准说明了内部审计活动的机构及人员的特点Ⅳ、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描述了内部审计活动的性质并提出了衡量内部审计活动开展的质量准绳。Ⅴ、实施标准:是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在特定类型的审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只有一套,实施标准有很多套。每种主要类型的内部审计活动都有一套实施标准。

Ⅵ、指南:实务公告、实务公告开发和目标。

其中第1、内部审计定义。2、内部审计师协会职业道德规范。3、属性标准。4、工作标准。5实施标准。这五个层次是强制性的。而第6、指南。这个层次是非强制性的。

虽然从形式上看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结构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不相同。但都是由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两部分组成。但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得更详细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而且充分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其内容十分丰富,实际上涵盖了我国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大部分内容。

三、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组织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如何。

而国际内部审计确定的适用范围是:适用于各种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而不论该组织的目的、规模及结构如何;适用于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的审计人员。只要是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都应该遵守准则。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对应该能够代表内部审计实务的基本原则进行表述;为开展并促进广义范围的价值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活动提供框架;为内部审计工作业绩的评定确立基础;扶持经改进的组织流程和业务。

因此,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中国范围内的组织,不具有国际性;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则具有国际性,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但二者都是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

四、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主要内容的比较1、宗旨、权力和责任。

我国基本准则中对于内部审计的宗旨,没有专门规定,只在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及。关于责任,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表明内部审计对于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负有责任。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属性准则中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规定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力和责任应该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写入审计章程中,并由董事会通过。

2、独立性与客观性。

第7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加盟战略;审计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发展包括外向国际化和内向国际化,其中内向国际化分为合并和加盟两种方式。不同的国际化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这三种典型的国际化模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值得研究。加盟战略使中国审计市场上的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的数量迅速增加,将加盟模式与合并模式这两种内向国际化方式进行比较,可以为纯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目前还未实施国际化发展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纯本土所”)的国际化模式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师发现并揭露被审计对象在会计制度上违规并公开揭露这种违规行为的联合概率(DeAngelo,1981)。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是衡量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水平和重要指标。审计师能否发现会计违规行为,与其专业胜任能力有关。一般而言,业务能力越强的审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审计师能否揭露会计违规行为,受到独立性的影响。审计师发现会计违规并不一定会揭露,可能因购买审计意见等威胁自身利益的情形存在,导致其做出损害独立性的行为。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两个要素。

从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角度看,国际“四大”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了不少高素质审计师,加上丰富的海外执业经验,“四大”发现错报的能力要高于其它会计师事务所。在独立性方面,“四大”可以凭借其规模和实力保持客观、公正,不至于受到客户购买审计意见的威胁。再者,在消费者保护主义起、法律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四大”作为全球排名靠前的会计师事务所,一旦与客户合谋,将面临高昂的诉讼费用。受到声誉成本和“深口袋”理论的影响,“四大”更倾向于通过质量控制程度等手段来保持独立性,降低诉讼风险。因此,“四大”合作所的审计质量可能要高于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但是,通过加盟战略实现国际化的事务所,本身就是中国审计市场上比较优秀的成员,加盟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后可以利用资源共享的机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此外,与“四大”合作所相比,国际成员所具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不存在因合并产生的利益冲突,加上“品牌”溢价效应,审计质量会不断提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两者的审计质量可能已经接近,甚至“四大”合作所可能由于转制等政策的影响,审计质量已经被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超越。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1: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与“四大”合作所相比,审计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

国际会计公司是加盟模式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典型,与纯本土所相比,审计质量也可能存在着差异。一方面,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依托于良好的国际平台,可能获得更多优质的客户资源,积累更多的海外执业经验;纯本土所没有实施国际化,境外业务能力可能相对较低。但是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加盟时间不长,是否真的借助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还有待检验,为此提出假设:

H2: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与一般本土所相比,审计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设计

审计质量是审计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选用审计意见类型这一变量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当客户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表明审计师发现并揭露了会计违规行为,审计过程中保持了独立性,与客户合谋的可能性小,审计质量比较高;反之,当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时,表明审计师可能没有发现或揭露被审计单位的错报,客户购买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比较大,审计质量相对较低。参照Chan和Wu(2011)、Firth等(2012)的研究成果,构建如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模型中有关变量的解释见表1。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1.数据来源

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数据来自于201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事务所综合排名信息,13家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的部分信息来自于中国会计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13)。考虑到报告所涵盖的期间为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其间会计师事务所只审计了上市公司2012年度的财务报告,所以选择2012年度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剔除金融行业、缺失数据后共得到1779个样本,其中“四大”合作所样本60个,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样本950个,纯本土所样本769个。

2.描述性统计

(1)全样本描述性统计见表2。可以看出,审计意见类型的均值为0.04,标准差为0.194,表明全部样本公司在2012年度大多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占了少数,符合中国审计市场的事实。AUDITORSIZE标准差为1.009,CLISIZE标准差为1.23,表明三种类型的事务所规模差异较大,与之相对应的客户规模差异也较大。ECONDEP均值0.022,标准差0.058,表明事务所的收入没有过分依赖某一客户,有利于其保持独立性。BEME均值为0.9,标准差0.304,可见样本公司2012年度大多处于盈利状态,少数报表数据显示亏损,与LOSS这一指标反映的数据一致。样本公司的其它财务指标标准差都相对较大,反映出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2)以会计师事务所为特征为依据将全部样本为为三组,分别比较“四大”合作所、纯本土所与国际成员所客户企业特征之间的差异,具体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与“四大”合作所相比,国际成员所出具了更多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后者具有更高的审计质量;而这种差异在纯本土所与国际成员所之间变得不明显。从事务所规模来看,国际成员所的规模显著小于“四大”合作所,但显著大于纯本土所,表明目前“四大”合作所在规模上比其它事务所更具优势。在客户对事务所的影响方面,国际成员所对客户的依赖要明显小于其它两类事务所,表明其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客户特征方面,规模大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四大”合作所,然后是国际成员所,最后才是纯本土所,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大型企业还是更相信“四大”,也显示出“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上的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反映出规模大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国际化程度高的事务所。

三、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SPSS17.0对全部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实证结果见表4。调整后的R2为0.915,表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好。BIG4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表明“四大”合作所与国际成员所的审计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H1。结合表3的T检验结论可知,两者审计质量上差异在控制了其它变量之后变得不显著,可见事务所类型这一变量并不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可能是受到客户规模、盈利状况、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影响。LOCAL系数为正,不显著,表明控制其它变量之后,国际成员所与纯本土所的审计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H2。从客户特征来看,CLISIZE系数显著为负,反映出审计质量与客户规模显著负相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规模大的企业业务更复杂,审计师查出错报的可能性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大企业有更强的议价和更换事务所的能力,事务所可能因担心失去在客户而降低审计质量。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结合2012年度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第一,在中国审计市场上,不同的国际化模式对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单独来看,国际成员所比“四大”合作所审计质量高,但考虑其它控制变量之后,这种差异变得不显著。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第二,国际成员所与纯本土所的审计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成员所加盟时间不长,其利好效应还未充分显现出来。同时也表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不断做大做强,业务质量得到提升。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第一,由于样本数据的制约,未能将高度介入模式的经济后果与其它两种模式进行比较。第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模式,如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同时,又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由于前面所述局限,本文将其视作采用加盟模式实施国际化,可能导致结果存在一定误差。第三,关于审计质量的衡量,众多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指标,但每一个都不能尽善尽美,本文所选变量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De Angelo, L. E. Audit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1981(33).

[2]Fan, J. and Wong, T. J. Do Auditors Perform a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East Asia[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43).

[3]Firth, M. , Mo, P. ,and Wang, R. Auditors Organization Form, Legal Liability and Reporting Conservatism[J].Contemporat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2(29).

[4]Post, H. ,Wilderom, C. ,and Douma, 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utch Accounting Firm[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1998(7).

[5]曾亚敏,张俊生.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的审计质量――基于中国审计市场的初步研究[J].审计研究,2014(1).

第8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权威性标准,也是衡量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的尺度,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常重视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并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拟订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经财政部批准施行。从1995年第1批独立审计准则起,到2003年5月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制定6批独立审计准则,共48个项目。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独立审计准则体系。

独立审计准则的施行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促进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政府对上市公司监管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某种意义上,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间接地实施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维护了证券市场秩序。证券市场是重要的资本市场,注册会计师通过为投资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证券市场的欺诈行为,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安全感,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三是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注册会计师通过提供审计等服务,对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全行业大力开展诚信建设。近年来,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中,存在不少有违职业道德的现象,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竞相压价、不顾质量恶性竞争,为保收益不计后果接下家,面对干预和压力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谨慎原则而违心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等等,需要通过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和强化职业道德以解决。针对行业当前紧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并通过约请注册会计师谈话,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执业质量。二是修订独立审计准则。针对一些注册会计师以披露代替发表审计意见的做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审计报告准则》和《持续经营准则》,遏制以披露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防止把本应发表保留甚至否定意见的事项放在意见段后表述。三是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今后的工作重点将转向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和对独立审计准则体系进行补充、修订与完善。为了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近期起草了《审计报告指南》和《证券公司审计指南》,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技术指导。

二、国内外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致使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动摇了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信任。因此,世界银行及其他国际组织极力促使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更加积极地关注公共利益问题,以代表国际职业界扮演监管角色,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此给予积极的回应。1999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决定取消会员委员会(MembershipCommittee,成立遵守委员会(ComplianceCommittee),并于2000年5月在爱丁堡召开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代表大会上修改了章程。遵守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确保所有会员组织履行其会员义务,使得会计师联合会能实现“以协调一致的准则,在世界范围内更快地发展会计职业,为公共利益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的目标。

同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快审计准则的制定步伐:一是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改组为“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AuditingandAssuranceStandardsBoard)。国际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机构是社会公众和监管者极为关注的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平行一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决定将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改组并更名。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目标主要包括:(1)针对会计报表制定审计准则和指南,使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被注册会计师、政府、证券监管者等所接受,从而加强公众对全球审计职业的信心;(2)针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制定鉴证准则;(3)关于审计和鉴证业务的其他文告,促使公众了解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和责任。二是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已经发生重要变化。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已将审计纳入鉴证业务(AssuranceEngagements),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分为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RelatedServices)。鉴证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和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系统与过程(SystemandProcesses)、行为(Behavior)等。针对会计报表的鉴证业务,有会计报表审计和审阅业务(AuditandReview);针对财务信息的鉴证业务,有财务信息审核业务(Examination)。上述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有所不同,审计提供的保证程度最高。相关服务针对的对象是财务信息,包括商定程序和信息编制业务(Agreed-uponProceduresandCompilation),两者不提供鉴证意见。三是对审计报告准则等项目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为了重树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目前正在修订和起草一系列审计准则,包括《审计风险模型》(此项目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与评估重大错报的风险》、《审计师对评估出风险的反应程序》和《审计证据》三个文件)、《适度保证》、《对国际会计准则(IASS)的遵守》、《集团审计准则》等项目。

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环境变化也非常大,要求我们对此加以关注:一是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以后,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注册会计师不屈从于来自客户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严格执行独立审计准则,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大胆说“不”。但是,随着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增多,通过研究发现,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采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方式,以此达到既不得罪客户、又能够规避自身责任的目的。独立审计准则的严肃性受到影响,贯彻和落实打了折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在保障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基础上增加明确性,减少模糊性,使独立审计准则得到贯彻和落实。二是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都对注册会计师履行的职责提出了很高的期

望,越来越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发现公司舞弊行为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并对独立审计准则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当前的形势,有必要对有关独立审计准则项目做进一步研究,并拟对一些独立审计准则项目进行修改和完善,严格审计程序,以使注册会计师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三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从脱钩改制逐步向合伙制推进,已把注册会计师培养成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如何缓解当前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需求和行政司法压力,对我们做好独立审计准则制定工作提出了现实要求。因此,要兼顾社会公众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

三、新出台的独立审计准则针对性强

针对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两项准则,拟订了一项准则,经财政部审批同意,并于2003年7月1日起施行,受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一是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原审计报告准则”),对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施行六年来,本身暴露出一些缺陷,并在实务中产生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以保留意见代替拒绝表示意见,以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大为降低。此外,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的要素和格式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异,妨碍了审计报告的通用性。因此,急需对原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1)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2)标准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3)明确了审计报告日期的含义;(4)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5)严格规范了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的具体情形;(6)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第9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财政部指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审计准则,这对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审计准则建设的情况,以及审计风险准则问题。

过去十多年来,在财政部指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审计准则,这对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审计准则作为衡量与保障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权威标准,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一、中国审计准则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自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我国以规范行业管理和提高执业质量为目标,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章制度,并在审计准则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审计准则建设以及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有效地适应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需要。审计准则已经成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必备指南,成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依据,成为理论研究、教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还是有关部门执法、判断注册会计师执业罪错的依据。

尽管审计准则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急速变化,中国审计准则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1.行业面临的风险有日益增大趋势。管理层财务舞弊事件频繁爆发,如科龙事件等加大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风险,严重损害了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和审计有效性的信心。

2.现行审计实务不能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现行审计实务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

3.经济发展要求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打开国门,吸引外资,使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国界。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二、以制定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创新审计准则体系

1.关于审计准则的建设情况。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我们对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审计风险的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完善审计准则。

2.创新审计准则体系。从目前看,我国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类型较多,其中既有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内部控制审核等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又有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管理咨询和税务咨询等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还有特殊的鉴证业务,如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因此,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包容注册会计师各类业务使用的执业准则,需要对此进行改进。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新准则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执业准则体系应当涵盖注册会计师所有执业领域,包括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际趋同努力的重点所在。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在对外宣传时,我们将执业准则简称为“审计准则”。

3.改进执业准则名称。由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含了部分非审计业务准则,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其业务特性冠以适当的名称。转

4.完善执业准则编号。目前执业准则是按时间顺序编号的,看起来连续,但实际上是零乱的,没有内在逻辑。为了克服按时间循序顺序编号带来的弊端,我们拟按照会计科目编号原理进行编号。

三、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的问题

审计风险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证据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获取审计证据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进一步明确了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相比,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和更深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

2.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时,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3.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种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不得将实质性测试只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4.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审计风险准则的出台,有利于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有利于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中国审计准则体系的,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它的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