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

资源共享的意义精选(九篇)

资源共享的意义

第1篇: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文化建设;共享工程;知识产权;精神文明;持续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二、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知识产权问题

国家中心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与国家版权局和有关法律界专家共同探讨海量资源的服务与使用问题;开展名人名作征集活动:与几十个作者签订了资源使用协议;专门编辑了《版权合同签署手册》供各省分中心的人员在操作时参考;同时国家中心研制了drm管理系统,通过高新技术解决上网资源的版权保护和使用平台。

三、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效应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的指示精神以及“科教兴国,以德治国”的战略要求,而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以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探索繁荣城乡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恩路、新方法;是一条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以适应时晨的与时俱进的新途径:是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的一次全新尝试;是充分发挥文化系统整体优势,增强市、县及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盘活全国文化系统宝贵资源,有效实现全国文化系统优秀文化资源共事、对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技术含量高,它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持续、健康地发展“共享工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共享工程”“共享工程”,是一项依靠政府行为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这一工程的实施与发展有可靠的保障。

2.注重政府调控与各部门合作,“共享工程”属于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它由政府投资,政府调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目前“共享工程”的实施单位主要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各参与单位要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进行整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切忌搞形象工程、浮夸、不落实应用。

3.在进行“共享工程”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共享工程”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4.“共享工程”是一项应用高科技来实现的,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但要抓紧研究数字图书馆领域中涉及的众多技术课题,造就良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应用环境,而且要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积极开展服务工作。它涉及数字图书馆四大平台,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要均衡发展。

第2篇: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或协作关系,利用各种方法共同利用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全部活动。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没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就没有资源保障。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图书馆早已深入人心,从最初的"图书-情报一体化",到目前正在构建的各级"文献保障体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较快发展,其中心思想和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信息资源的共识、共建与共享。

目前,高校图书馆面对资源不断增多、在校学生增加、工作人员不足、经费紧张、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闲置与短缺两个极端并存的现实,使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更为迫切。然而目前还存在很多制约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全局观念,资源共享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仍然习惯于以馆藏多少作为评价图书馆的等级标准,共享意识淡薄,缺乏全局观念,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2、僵化滞后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共建共享的发展空间

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一直存在整体事业与分散管理的矛盾,由于缺乏宏观管理,没有权威性的协调机构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各自为政,欠缺协作意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较差,造成资源的分散无序和重复浪费,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闲置与短缺两个极端并存的局面。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机构,没有权威性,很难调动各高校图书馆,因此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3、缺乏相应的标准化制度加以保证和管理

目前各图书馆之间的数据不能有效的衔接,网络交流受到严重的限制。作为共享文献资源的主要检索手段的联合目录,其编制的数量少,及时性差,利用计算机编制联合目录尚未进入实质运行,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明确通过标准化作业制度引导、推动和保障。

4、馆员素质普遍偏低,阻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而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5、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高校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

6、信息安全和版权问题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安全问题是高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保证。目前由于保密技术的不完善,网络传播的随意性、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使网络安全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而且由于目前尚无完备的网络信息资源保护法,鉴于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考虑,许多图书馆不愿意或不敢将全部的信息资源网络化。如何在网络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是一个需解决的问题。

二、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1、更新观念,增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识

共建共享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建"和"享"与共,权利与义务统一,各高校图书馆应该克服和彻底摒弃信息资源共享的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撇开门户之见,同心协力,共建共享。资源共享应建立在共建的基础上,每个高校图书馆都应从全局出发,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成为文献的"输出馆",都要根据协议与承诺,承担有计划地进行特色数字化建设的任务并向共享网络提供自己的储藏资源,都有分担建设和运行管理各项费用的义务,都拥有共享网络中各馆资源的权利。

2、建立协调机构,制定共享机制

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多方合作工程,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该机构负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筹备策划、资源的配置调度、工程的分工协同、义务的承担、权利的分配等。这一机构应有一定的权威性,最好能得到政府的有关支持,这是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保障。

由于各高校图书馆办馆规模大小不一,资金投入不均衡,对共享系统的贡献及需求有着较大差异,要使各馆携手合作,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制定相关的细则条例,实行内部协调、外部补偿的方式平衡各方利益,从而建立起良性的利益动力机制。

3、加强业务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与规范化是网络化与资源共享化的必备条件,没有标准化与规范化,资源共享就失去了保障。业务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体系包括目录格式、数据库建设、文献传递的方式和方法、硬件设备建设等。各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和落实,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来实施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以保证信息和系统能够良好地相互兼容、识别和传递,特别是要重视书目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它直接影响到书目共知和数据库服务的效果。

4、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5、普及使用新技术。

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和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6、加快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数字化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给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要实现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内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建立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必需加快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我们不断改善高校图书馆的网络环境,建立海量存储系统,装备高端服务器,建立自己的Web网站,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异构检索平台,要根据本校本地区信息需求不断引进新的电子资源,要采用标准的规范的元数据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描述,建立基于Web的各种特色数据库,加快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等而逐渐成为必然并不断成熟的,这是今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珊:网络环境下区域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构想[J]. 冶金信息导刊,2006,(1)。

[2]刘亚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6)。

第3篇: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

可以看出,平台上的应用都是通过建设“服务”手段实现的,而需要提供各种服务,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底层数据的应用和共享。因此,在平台的建设之初,就需要考虑到信息的共享问题。在医疗信息化领域,信息共享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门户共享、交换共享以及数据集中落地共享,这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共享水平和实现难度。

其中,门户共享是最简单的信息共享;交换共享涉及两个以上业务系统流程互操作,是更高层次、难度更大的信息共享;数据集中落地信息共享,是动态获取“全景业务信息”,可提供决策自动化的信息支撑手段,是最高水平的信息共享。显然,不同的共享水平需要不同的管理、技术且分别对应不同成本效益目标。

那么,如何处理数据分布管理与数据集中管理的问题?这必须从客户实际出发。如果业已处于“应用烟囱群和数据孤岛群”的历史遗留环境,原始业务数据资源的分布是不可改变的现实,这时我们必须考虑业务需求是属于哪一层次的信息共享:当不需要全局性、动态、海量业务分析作为管理和业务决策支撑以及不需要全局性同步共享全景业务信息时,采用前二个层次信息共享相关的部署就足够;反之,则需要针对第三层次信息共享的相关部署。

信息资源的结构化和颗粒度水平

尽管数据集中落地模式能提供成本效益最佳实践,但从“数据孤岛”中获取原始业务纪录所采取的结构化水平和信息颗粒度不同策略也决定着信息共享的层次、水平、和成本效益。

《指南》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给出了医疗卫生数据资源分类目录和综合管理信息指标体系的基本规范框架,为将业务数据资源加工成为可重用的管理信息资源奠定了逻辑建模参考。考虑广义平台建设时,则可增加参照《区域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及建设指南》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和建设指南》实现临床数据综合共享库(CDR) 以支持快速客户化整合订制可共享的区域级综合电子健康/医疗记录。数据资源利用端到端服务价值链的构建及其部署维护则是另外一个影响平台建设实施效果的方面:在“数据获取―数据整合―数据利用”多环节中,前/后端不同权重的部署策略将对项目实施提出不同的配套管理协调强度要求和中心端综合共享库数据资源整合技术配置要求,对本期项目实施的成本效益及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关联影响。

标准化

标准化(规范化)的关键在于对其合规的要求应贯穿于平台建设全周期及多方面: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梳理出基本业务建模后,按照统一概念和功能模型可推导出管理规范,业务规范,技术应用和运营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或制订本级)各类信息标准/规范。所产出的信息标准/规范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中介要素,规范的项目方法论即信息资源规划是构建上述中介要素的关键。

借鉴国际卫生信息标准也是一个具有前瞻意义的做法:考虑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时,基于通用对象数据模型支撑数据资源端到端服务价值链的实现及维护对支持本地化信息标准动态扩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将HL7应用于数据资源存储整合而不仅仅是数据集交换,可支持基本数据集扩展时信息资源综合共享库的设计不需要改动(通用对象模型具有持久层属性),从而数据资源端到端服务价值链的实现、部署、维护均可维持相对稳定。

安全服务体系

《指南》已就狭义平台建设的安全体系给出全面建议。当平台建设按广义定位时,应考虑强化信息访问控制对“隐私保护”和“知情同意”环节的支持:隐私保护要求绝对的信息访问控制,例如杜绝系统管理员滥用自身“超级用户”角色对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医疗记录的无授权访问;“知情同意”则要求系统设计的逻辑模型支持相关的信息被访问者参与对访问的授权,以充分体现客户的知情权和同意权。在此类案例中,笔者所见最严谨的授权是在识别、认证、基于角色访问、加密等“系统级”安全部署基础之上再加以业务流程控制。

第4篇: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关系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教育工作者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学子的求知需求。“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的各种感官中提高对知识体系的认知效果,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2011年起,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制定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精神,“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必然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社会环境变化很大。与此同时,现代大学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他们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对事物的选择显得多样,对信息革命带来的变革反响显得比其他群体更为热烈。面对这些新情况,教师们必须要不断努力,调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观念、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扩展延伸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使过去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不断得到新鲜元素的补充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现代大学生发展新趋势促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

新时代里,学生的发展呈现出正负两个方面的特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对正特征如此表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对负特征表述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正是近年来大学生发展呈现出来的趋势。

这一正一负的特征使得现代大学生多数表现出一种“理想很丰满”与“现实很骨感”的矛盾。因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故而他们多数一开始就认为世界是理想的。可是矛盾论告诉我们世界是充满矛盾的,而且这些矛盾不断激化,产生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们多数还未懂得鉴别、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实质。因而也就暂时无法化解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从现实性上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思想观念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而发生快速的转变。大学生们作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对大学生有着不可小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导致其价值观念发生偏差。其次,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们在生育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得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学习、生活条件被长辈长期“包办”而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优越,以至于自我意识过强,学习容易懒散,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焦虑感等。再次,由于我国中小学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不少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活与知识之间的逻辑,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结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或者发展不健全。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法律意识的课程,务必要扛起改革的大旗,从实际出发,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强化大学生正确、积极、健康的正特征,调整、改正、削除他们的负特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网络、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新趋势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强调,“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网络系统资源无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图文、声音、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而且更利于学生的吸收理解,增加了思政理论课的趣味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思维更加活跃,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深入,使本门课程的教育摆脱了过去空洞、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21世纪新的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渗透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前兴起的慕课、微课、资源共享课、翻转课堂等遍袭教育界,使一线名师们甚至是普通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足不出户就能传播五湖四海。另外,近来新兴的自媒体移动端学习技术亦迅速影响着现代大学生。大学生们不断地体验到来自移动信息技术的新鲜、高效、便捷的教育改革,学习成为一种随时随地,无时不刻的事实。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改革要不断地被新时代新技术推动从而被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几个逻辑关系

(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非从属关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门的技术能力,为将来专门化职业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而基础课程具有专业课程无可替代的独特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创新逻辑思维、综合能力,是全面培养发展学生能力和人格的重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个重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培养人格健全,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的。任永辉在《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的思考》一文中论述到处理思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途径,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道德规范;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要相融通,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融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类课程联动起来,共同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摩擦生热,打造出具有专业职业特点的思政理论课。

(二)精品课程与精品共享课程的关系

精品课程与共享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优秀课程的代表,有扎实的课程建设基础和较突出的教学特色,对其他一般的课程建设启发和影响。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功用上,精品课程强调的是与其他一般课程比较而得出精致性和品牌效应,重点在于建设,是一种示范,是一个窗口。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强调的是共同分享资源。资源才是这项工程的重点,如何把丰富的具有特色的资源共享是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会对其他一般课程的建设和实际教学产生直接的实质性的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前期建设重点是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过程中要在继承原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更新课程教学资源,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进行建设,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成功转型,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因此建设精品共享课应该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挖掘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打造更出色的品牌效应,以发挥其共享的功用。

(三)思政课程与地方资源的关系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地方本土资源,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资源特色。在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不可忽视对地方本土资源运用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多数高职院校一直不太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由此带来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诸多方面的欠缺。利用当地的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通过参观丰富的、珍贵的馆藏文物、自然生态资源、社会发展资源,培育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之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更容易接受,避免了强行灌输。促进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很好的融入地方社会,并为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其二,因为地方资源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可能是唯一的,独具特色的,离开本地可能就没有这种资源了;同时越是地方的资源,就越是全国的越是世界的,需要全国化世界化,应该挖掘出来推广之,并且让所有的师生共享之。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特征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必须要对课程进行定位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课程建设应该注意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突出特点。针对这些特征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涵?

首先,政治性特征说明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会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而发展变化。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2006年出版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进行了四次修订,目的在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写进教材,及时更新供学生学习。2013年为了用党的十精神武装大学生头脑,又一次修订,全书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确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性。其次,思想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在本质特征。从树立崇高理想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树立现代法治意识,无不反映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强烈的思想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武装,形成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体系,以确保他们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方向正确。再次,实践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特征。理论应该联系实践,知之而行之,把思想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科学的理论来之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应该成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师生均能参与实践,分享共用实践资源。

四、结语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系逻辑分析,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是人们主观愿望强硬推行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应该关注几个逻辑关系和课程性质特征,这样才能更了解我们建设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用意和路径。

参考文献:

第5篇: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是可以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共享模式。目前我国在文献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意识薄弱、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法规滞后、人才紧缺、缺乏统一标准和通用规范等问题,因此需要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加快法制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推进文献资源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利用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储、检索和传递,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种共享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共享意识薄弱。目前,尽管图书情报界在理论上认可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但共享实践却不尽如人意。传统图书馆习惯于“自给自足”式的管理模式,共享意识薄弱,在馆藏建设方面,不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追求“大而全”的建设模式,不仅无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预期目标,而且导致了大量资源的重复浪费,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合作双赢”理念相去甚远。

其二,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WWW.133229.cOM目前,我国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三大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它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统筹规划。这不仅不利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系统和部门,需要建立高层次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共享协调组织,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加以保障。

其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约共享。随着现代信息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的知识产权概念受到强烈冲击,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化的形式传输、下载、复制信息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非常方便,如果不加约束,必将严重损害著作人的利益,从而违背“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的版权通行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这将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四,专业化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紧缺。人才问题与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成败息息相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从事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多,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研发的人员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实施。

其五,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众多成员单位的共同协作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然而在现实当中,很多文献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各自为政,采用的存储、检索与数据传递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既导致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复和浪费,又严重制约了各个信息服务部门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对策

其一,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更新观念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为此,图书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资源共享中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切实树立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将本馆的馆藏资源看成是社会的资源,将本馆看成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员,将共享看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另外,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图书馆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文献收全。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图书馆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才能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跳跃式发展。

其二,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要打破图书情报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献信息共享环境,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横向协调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具有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规划、确立统一标准及资源共享规范的权力,由它组织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还可以在数据库加工、联合进行图书馆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协调。另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还应该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控制中心,一方面对网络建设布局实施调控,另一方面在网络内部确立明确的共享关系。

其三,加快法制建设,寻求均衡发展。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献复制、计算机检索、本馆资源的保护和加密、用户隐私权不被侵犯以及文献信息资源不被窃取和篡改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公共借阅”。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条例,但其远远不能适应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确保文献资源共享活动顺利进行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代表了用户的利益,而知识产权则代表了创作者或投资人的利益。如果过分保护知识产权,就会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反之,如果不限制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又必然给知识产权人的权益造成侵害。因此,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按照市场规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和保护方式作出合理的规定,便于科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使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总之,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应该兼顾知识产权人、传播者、网络提供者和用户利益之间的平衡。

第6篇: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本文化权益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55-02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文化基础工程,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改变落后地区文化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体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向广大基层群众传播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从城乡共建进入到全面共享的发展阶段。

1 基本情况

贵州省兴义市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国土面积2915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聚居着汉、布依、苗、彝等27个民族。辖22个乡镇、8个街道办、37个社区,184个行政村。截至2012年12月,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和22个乡镇、4个街道办、188个行政村、16个社区、5个机关企业等共235个基层服务点,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企业)三级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村村通、全覆盖”,全市各级基层服务点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均接待各类读者20万余人次,扩大了共享工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发展状况

2004年以来,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在网点建设、经费投入、资源建设、技术合作、合作共建、惠民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在网点建设、经费投入及资源建设方面,兴义市2004年建成兴义市图书馆、马岭镇平寨村两个基层服务点,分别安装了共享工程服务器1台、卫星接收系统1套、投影播放设备1套和500G数字资源,为读者提供文化信息阅览查询服务。2007年10月,组建兴义市文化共享网络图书馆,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方式,筹资36万元配置电脑85台/套等设施设备,开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网络室、多功能视听室等服务窗口,依托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平台资源,开展电子图书/音像资料借阅、网上资料查询、参考咨询辅导、举办专题讲座、免费播放优秀影视片、提供网络服务活动,年均接待各类读者10万余人次,为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2008年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221.6万元,建成兴义市支中心1个,乡镇(街道办)、行政村(社区)基层服务点213个。2008年10月建成兴义市县级支中心,新增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配置读者端计算机36台(套),卫星接收系统1套,投影播放设备1套,资源服务器4台等设备。2008年12月在兴义市图书馆内挂牌成立兴义市县级支中心,贵州省分中心授牌并配送了约1.0 TB的数字资源。

2011年6月起,兴义市县级支中心及各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全部实现免费开放,2011年至2012年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补助免费开放经费共256万元,获中央财政补助村级文化事业经费共134万元,主要用于村级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文化服务项目。全市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获得国家财政统筹配套价值约210万元的设施设备。2012年建成全市22个乡镇、4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每个点配备了6台读者端计算机,并安装了1.0 TB数字图书馆资源。目前,通过资源配送、卫星接收、网络下载、自建购买等途径,兴义市支中心已整理存储数字资源约4.5 TB,初步形成图书期刊、影视曲艺、知识讲座、法律常识、农业科技、卫生保健等数字资源库,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满足城乡群众学习需求提供了资源保障。

(2)在技术支持、合作共建、惠民服务等方面,兴义市县级支中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与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贵州网恒科技服务公司等单位进行技术合作,根据《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远教工程整合建设实施方案》等安排部署,推进共享工程与远程教育工程等合作共建,整合建成223个乡镇、社区、行政村基层服务点。同时,协助建成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黔西南分行、兴义市饮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兴义市总工会等单位“职工书屋”服务点,由企业和建设单位投资60余万元,组建开放4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受到了企业职工和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3)在宣传推广、培训工作、工程管理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兴义市支中心不断加强与新闻媒体进行合作,借助地方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平台优势,通过电视专题片、宣传资料、宣传展览、网页平面等途径,抓好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工作,让广大基层群众逐步认识、了解并参与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了工程设备及资源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国家中心、省分中心工作安排部署,通过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全市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使之较系统地学习了共享工程硬件安装与操作,计算机与网络基础知识,投影机的使用和上机操作,基层服务经验等方面内容,达到了培训预期效果,为推进兴义市共享工程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完善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增强了图书馆的服务活力,推动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解决。

一是基层领导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没有落实工程运行保障经费,影响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是共享工程专业人才匮乏和不稳定性,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开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公共数字文化创新工程,特别需要熟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开展工作。由于兴义市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展滞后,导致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加之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没有严格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范围,使得基层文化队伍几乎没有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乡镇文化站(室)有岗无人或人员被借用到其他部门工作等现象非常普遍,基层文化队伍的不稳定性导致部分基层服务点无法正常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设备为广大群众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共享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目前贵州省文化共享工程管理办法尚未正式颁布实施,其运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全省大部分地区还未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对地方党委政府目标考核范围,从而影响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服务功能正常发挥作用。

四是共享工程宣传力度还不够,基层服务点工作自觉性不够,服务内容和方式有待加强,广大城乡群众对该工程的认知度不高。虽然兴义市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和服务过程中也注重了宣传工作,但总体来说宣传的力度和效果不佳,宣传的方法和途径单一,深入农村基层服务点开展宣传与服务工作的力度不够,导致城乡群众对文化共享工程的认知度不足,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共享工程对农村群众的服务程度和服务面。

4 关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建”与“管”的关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确保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二要正确处理“建”与“用”的关系,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三要正确处理“供”与“需”的关系,坚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数字资源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吸引力。四要正确处理“有”与“用”的关系,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全面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管理服务工作。

(2)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将共享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共享工程纳入巩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等相关评比标准,把共享工程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纳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规划,以及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寨、文明社区的工作要求,将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管理与服务情况作为衡量地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抓好落实。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工程运转经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和省级财政配套,地方财政需配套落实各基层服务点运行管理基本费用。地方政府应逐步加大基本费用的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管理各项经费落实到位。

(4)加强协作共建、促进资源共享,扩大工程服务范围。借助国家“三网融合”工程发展机遇,加强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工程等合作共建,完善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厂企业、政府机关、部队军营等开展合作,拓展工程服务渠道,扩大共享工程惠民服务覆盖面。

(5)坚持建设、管理与服务并重,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工作形式。通过完善工程技术支撑平台,健全管理制度,丰富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内容,推进免费开放惠民服务。利用工程资源和设施设备,搭建科技助农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推出文化共享工程便民服务卡、为群众提供方便、免费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播放优秀电影讲座,开展科技、法律、文化与政策等讲座培训,为农村敬老院、留守儿童、农民群众、特殊群体等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工作简报、宣传展览、宣传标语、定点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对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等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共享工程有所了解和认识,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6)加强督促检查,完善考核制度。制订完善共享工程管理、评估和考核办法,加强县(市)级分中心对各乡镇(办)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服务点的指导管理工作。加强对基层服务点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提升工程管理服务运行效益,将共享工程建设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每年底对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综合考评,确保工程建设真正收到实效、长期发挥作用。

第7篇: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共建 共赢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总书记提出了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和谐”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在信息化社会中,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际竞争能力强弱的关键。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支撑科技创新的水平,正在成为国际较量的新焦点。同时,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全球科技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大型先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信息的通畅,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和特征。本文仅就构建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我国科技资源投入和利用的有利条件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投入,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总额快速增长

1995~2005的10年间,我国的科研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这使我国的科研经费支出总额从1995年世界第14位上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6位。

2、我国科研经费支出额占世界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比例不断提高

2005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额占38个国家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3.7%,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分别占38.9%、18.2%、8.5%、5.5%。如果把38个国家按地缘特征进行简单归类,美国-加拿大、欧盟15国、日本-韩国构成世界科研经费支出的三极,三方分别占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41%、28%和21%。非常明显,中国在除三极之外的国家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3、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的强度(R&D/GDP)在逐步加大

从科研经费投入的强度来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R&D/GDP增长缓慢,1999年以后这一比值开始迅速提高,2005年,我国科研经费强度为1.34%,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首位。

二、我国科技资源投入和利用中存在的的问题

在我国科技投入快速增加的大好形势下,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科研资源使用效率低,浪费、腐败等现象比较突出。比如,Modis卫星接收系统在美国仅有16套,英国、法国、德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均各有一套,他们都是通过共享满足需求。而我国目前已经购买了17套,各部门、各地区还有80套的购买计划!还有资料表明,不少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达170%-200%,我国拥有的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比欧盟15国的总量还多,但许多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到25%,甚至更低。这暴露出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存在的明显缺陷。主要有几个方面:

1、科技费用类别构成不合理

发达国家科技的劳务成本在科技总经费中所占比重一般在45%左右,其中德国高达58.62%。我国科技的劳务成本在科技总经费中所占比重24.7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我国设备仪器购置费在科技总经费中所占比重19.84%,数倍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3%。

2、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低

论文和专利基本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我国的科技成果是论文多而专利少,申请专利与的比例大约为1∶17。其中,企业的科技成果主要是专利,其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占总量的78.0%,企业的科技活动与经济结合得最为密切;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是学术研究与产业研究并重,但申请专利与的比例为1∶34;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主要是论文与著作,申请专利与的比例为1∶113。可见,我国科技活动偏重于学术研究,与产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正是科研与产业发展的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造成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低。

当然,造成我国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低的原因诸多,但缺乏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已成为制约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瓶颈”。制约了科技创新、阻碍了科研向纵深发展、造成大量重复性研究和科技人才资源的浪费等。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宏观构想

深入分析各国政府科技计划体系及科技政策的特点及其在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发现政府其实都处于主导地位,既是某些领域的科技资源投入的主体,又在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只是政府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不同而已。这是因为科技活动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需要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划和计划来引导国家技术发展路径,明确科技发展的新方向。

我们研究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更好发挥政府的这种主导作用。

1、改革和优化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宏观管理体制

(1)科技资源宏观层次的管理模式――实行“政科分离”,“全国一盘棋”。改革目前科技资源分散投入、分散管理、产权不明的管理体制,建立起全国各部门、各地方、各行业之间密切联系、共建共享、共赢高效、运转和谐的科技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明确科技资源的产权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成立由投入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对科技资源投入的立项进行科学论证,对其运行服务实施民主监督,提高资金的规范性、有效性,保障共享服务的质量。

结束政府官员主导的“项目评审制”、公务员退出科研资金分配,政府由科技资源的直接分配者变为科技资源配置规则的制定者、配置过程的监督者和配置绩效的评估者,使政府科技管理的重心上移、加强宏观管理职能。

(2)优化科技资源宏观层次的管理手段。与科技资源宏观层次的管理模式改革相适应,丰富和优化宏观层次的管理手段十分关键。国家通过科技计划调控、引导国家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2006年科技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长期科技和发展规划,是引导我国中长期科技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手段。其他的"863"计划、“星火计划”等中短期计划,科技计划都应该围绕《纲要》的要求进行部署和安排,进行重新定位和区分。这样,我国就具有了中长期、中期和年度科技计划等比较完备的调控手段,可以兼顾我国科技发展的长远需要和目前利益,兼顾全国各行各业、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利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2、完善科技共享方面制度、法规和政策

制度创新,要靠符合科技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方针政策,还要靠反映国家意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科技政策、法规和制度成为各国管理科技活动的基本手段和规则。

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引导、保障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把科技发展政策上升为国家大政方针。2006年我国科技部颁布的《纲要》首次明确地设置了“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专题,标志着我国科技法制建设也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但健全科技法制和优化政策环境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和完善:

(1)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明确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内容和重要框架,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条件资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即实现我国科技资源多主体共同投入(共建)、公开面向全社会有偿共同使用(共享、共赢)的新思路和新机制。

(2)要树立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观念。相关的法制建设是保证科技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保证。应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明确政府对科技条件建设与管理的职责,增加国家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利用等内容,研究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资源法》及相关法律,制定有关科技资源保护和共享方面的法规;制订《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条例》,对科技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加以规范,制订有关科学数据汇交、共享管理等方面的条例等,明确政府科研项目产出的共享义务与责任。尤其是国有科技资源应该实行全社会的免费共享,尽快盘活现有数量庞大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3)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与相关制度。一要依法确立科技资源拥有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使共享得到法律保障。二要明确属于公共物品的科技资源的共享政策。国家采用投资的方式委托政府部门、科研单位或企业单位进行的科学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和信息,属于公共物品。三要建立科技资源分类分级的共建共享模式。对于科技基础设施应采用共建共享的模式;对于研究实验基地,主要采用开放流动的方式实现共享;对于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按共享原则建设专业化共享服务系统。四是制定科技资源采集管理责任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科技资源共享的公众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五是制定科技资源共享的价格政策。共享价格问题是科技资源共镶中的关键问题。根据科技资源的类型、用户性质以及预算拨款等多种因素,各国政府共享定价的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边际成本;全部成本;公私合作。使科技资源的投入方、使用方、提供方等相关各方明确各自的权力、义务和职责,激活和推动科技资源在全社会各行各业间的高效配置。

总之,通过构建我国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引导科技资源公平配置,提高科技资源效率,从而推进构建我国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共赢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

(注:本论文是河南省软科学项目的精华版,编号:0513020150)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2] 栾恩杰:《关于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意见建议》。

[3] 丁厚德:《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试论科技资源宏观层次的配置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 05。

[4] 汪涛、李石柱:《国际化背景下政府主导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2.04。

第8篇: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资源共享 现状 分析 思考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012-01

一、我国图书资源共享的现状

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因地域差异、制度构建、思想意识等方面原因,出现了极度不平衡的发展现状,相比较而言,沿海发达城市的图书馆行业发展比较快,而且效果较好,资源共享方面切实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而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加o强化,否则,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图书馆资源价值作用的真正发挥。

二、国外图书资源共享的经验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国外图书馆因其制度相对完善,人们思想意识普遍较高等原因,在资源共享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吸收。因此,注重外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动态发展,也是对图书馆资源共享事业的有益指引。

1.技术经验

在技术经验方面,外国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其能够在某个系统或网站查询到多个图书馆的相关资源信息,一旦这个图书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则另一个图书馆可能会满足人们的阅读愿望或求知欲望。因为,几家图书馆共同在一个系统或网站上集体注册,极大的丰富了资源信息,使各种有益的信息在系统中实现及时查询,得以及时应用,这种共享效果能够普遍得到业界及读者的认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对省内各个地级市的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集中,或者将省内各个高校的图书馆资源进行集中,从而使图书馆信息加以汇总,剔除重复的信息,融入自身缺乏的信息,使图书馆资源真正做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不断推动图书馆资源的共享进程。

2.权益保障

在权益保障方面,国外的普遍做法是尊重作者的著作权,并尊重信息提供者的相关权利,使图书馆资源共享不至于产生过多的问题,影响资源共享过程的推进。因此,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也应当在确保作者著作权的前提下,对信息提供者的权利予以保护,比如说,合理利用的权利,信息不被篡改的权利,资源有偿提供或是无偿提供的权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给予需求者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方便快捷的利用信息资源。

3.共享制度

在共享制度方面,国外往往预先制定了较为周密科学的资源共享制度,使资源共享在科学有序的环境中运行,一旦出现问题,则会运用完整的共享制度加以解决。我国在共享制度方面较为匮乏,因此,应当着力构建制度体系,使图书馆资源共享具备制度上的支撑和保障。否则,图书馆资源共享必然处于低级水平,资源共享目标无法按照预期方向发展运行。

三、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建议

图书馆资源实现共享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信息化、专业化及现代化及管理水平的象征。因此,图书馆资源实现信息高效调和与共享,对于推动地区或国家的文化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较国外而言,我国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尚有较大差距,我们在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应有的努力。

1.传统图书资源向电子图书资源的转变

图书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具备创新意识,摒弃原有的陈旧观念,让“大而全”、“小而全”、“部门所有”的观念彻底革新。在此前提下,图书馆工作者要强化网络意识,通过网络积极构建体系平台,通过平台作用,将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纳入一个共同的有组织的电子图书环境中,电子图书资源能够使传统的图书资源实现高效的整合。这样,就能将各地区的图书馆资源集中汇总,并实现分门别类,最终,受用者将方便快捷的使用信息资源,更加准确的查阅各种数据信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2.拓宽服务者数量和范围

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是读者的主观愿望,也是图书馆营造良好氛围,拓宽服务的重要渠道。因此,若想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拓宽服务者的范围,让更多的人接受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应当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以此来巩固信息资源的有效价值。同时,图书馆还应当降低门槛,但凡有需求的读者都可以光顾,都可以合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如此,接受服务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图书馆资源共享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3.拓展服务内容

图书馆应当不断充实自身的资源,让更多类型的信息资源加入,保证图书馆资源的丰富性;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应当高度重视服务理念及态度的转变问题,让服务理念更加切实科学,服务态度更加热情,打破原有的冷清局面;图书馆还应当与读者实现良性互动,为读者做好记录,哪些读者喜爱那类书籍,哪些读者提出了哪些反馈意见等等,这些都利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断优化,确保资源共享呈现良好的效果。

结语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实现长远运行的必要的科学选择,我们应当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认同,并认真分析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现状,立足图书馆的发展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完善资源共享体系,最大限度的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第9篇: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资源共享;实现条件

众所周知,信息资源在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资源的传播越来越快捷,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包括很多种,例如:比较快捷的网络途径是当前使用最多的,其二古书典籍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另一种传播途径。一般来讲,一个地区的信息资源传播快慢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县级的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对实现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县级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当地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一、资源共享的定义

资源共享在最初的概念里指的是图书馆之间的关系,能够为人们提供广阔的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共享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为人们提供切实有效的资源信息和服务,扩大人们的视野,补充人们的知识水平。资源共享在提出初期,就受到了广大人们的喜爱和拥护。从本质上来讲,资源共享是在自愿、互惠的基础上,通过与图书馆建立各种关系,利用各种资源,共同实现的满足人们的信息资源需求的一种特殊活动。

资源共享实现了人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需求,另外,还加强了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使交流和沟通工作更加方便。同时图书馆资源实现对外开放,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知识水平,对提高城市的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县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具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二、县级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还很遥远

一般来讲,图书馆能否顺利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相适应的。当然,县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和社区惠民服务工程,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县级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鉴于此,县级图书馆实现资源的共享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制约县级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原因。

1.资金是实行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由于县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置办图书馆和购买大量的图书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地的财政收入又收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因此,政府对县级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图书馆无法真正置办起来。另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的应用为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实现共享,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和方法,在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上,都优越于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这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也是制约县级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问题。

2.图书馆的建设不是随随便便说建就建的,不同级别的图书馆都要遵循不同级别的标准。对于县级图书馆的建设,国家自然也有相关的规定和相应的标准。首先,在图书馆的建地面积上要符合;其次,对图书馆的编制管理人员也有规定;第三,图书馆资源共享其实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经费支出不足,导致图书馆的实际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以上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制约了县级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

三、县级图书馆最佳共享方式-免费共享

实现县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是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政府服务于人们的表现。一般来讲,县级人们对建立图书馆的观念和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这主要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决定的,所以人们对图书馆的资源重视程度不高。鉴于此,对县级图书馆实现的共享的最佳方式,应坚持免费共享。这样能够鼓励大家参与到资源共享中来,逐渐扩大图书馆的作用,在人们心中逐渐树立起重视图书馆的观念。

四、县级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条件

目前县级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实质性的问题,因此实现县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县级政府和相关建设部门,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经济,努力促进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实现条件。

1.实事求是,制定县级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

实现县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是政府进行惠民基础服务建设的重要表现。实现县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长期努力。因此,当地政府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发展目标,增加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开拓广阔的需求市场,为县级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充足的条件。

2.加强管理,确立县级图书馆的发展目标

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目标就是一个发展方向,有了发展的方向才能更好的不断推进向前发展。县级相关管理部门,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发展情况,首先确立一个实实在在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目标。可以首先在某一地区率先建立文献资料库,同时加强对该地区的统一管理和引导,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渐的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发展目标。

3.促进县级文献资料建设

县级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我们无法一下子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建设,但我们可以首先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建立地方的文献资料库,同时不各种文献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开来。其实文献资料库就发挥着临时图书馆的作用,这时候再加强对外宣传和引导,循序渐渐,一步一步的扩大规模和积累经验,最终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五、结语

综上所述,县级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能够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加快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扩大人们的视野,提高市民的知识水平。但是县级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遗余力的使用各种方法,促进县级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袁村平.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2013(09)

[2]伍革新.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与服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