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精选(九篇)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

第1篇: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造价指标;现状;分类;调整汇总

0 引言

走入现代社会,城市住宅建筑项目越来越多,人们对造价指标要求的提高,控制好工程造价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因为住房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住宅建筑工程造价指标编制工作的繁杂。如何能做好住宅建筑项目工程的造价指标是现如今人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工程造价指标的应用现状

我国在工程造价指标问题上的研究并不多。且我国东西部差异、南北差异较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企业管理方法、信息采集标准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工程造价指标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同时,各行业间的信息不能有效利用和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对工程造价指标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控制工程造价,减少建筑成本,为社会节约资源,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和理论依据。

2 建筑项目分类

进行建筑项目分类的目的是为编制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的造价指标提供参照,从而提高建筑工程造价指标测算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工业建筑、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三大类。工业建筑主要是指各类工业企业生产用房以及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例如单双层的厂房等。农业建筑主要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房屋,如种子库、粮仓、农业物资存放房等。而非生产性建筑又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学生宿舍、招待所等,而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少年宫、医疗、商业、邮电等。

按照结构类型划分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混凝土板墙结构、间架结构四个类型。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制作的梁、板、柱形成的骨架是砖混结构的承重部分,而墙体只起到围护和分隔的作用。这种结构具有空间划分灵活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中。混凝土板墙结构的竖向承重构件和水平承重构件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施工时可以现场浇筑,根据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大模建筑和大板建筑。

间架结构比较适用于大跨度的公用建筑,如体育馆、航空港、火车站、大剧院等。其又可分为悬索结构、壳体结构、折板结构、拱结构等形式。

按照建筑物高度或者层数可以划分。建筑1~3层为低层,4~6为小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高超过24m为高层建筑,低于24m为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又可以划为9~16层,低于50m的低高层建筑,17~25层、高度在50~75m的中高层建筑,26-40层、建筑高度在75~100m的高高层建筑,层数为40层、高度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

按照施工方法划为为现浇现砌式、预制装配式、现浇现砌式和预制装配式结合式。施工方法是指房屋施工中采用的施工方法。现浇、现砌式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均是在施工现场浇筑和砌筑而成。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在加工厂制成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而成。部分现浇现砌、部分装配式建筑物的一部分构件(如墙体)是在施工现场浇筑或砌筑而成,一部分构件(如楼板、楼梯)是采用在加工厂制成的预制构件。

3 典型项目采集及测算步骤

项目分类后,就要根据各种类型的项目来寻找符合特征的相关项目。工程造价资料是测算工程造价指标的重要依据。工程造价资料收集应坚持三个原则。首先,工程造价资料的收集应遵循客观性、真实性的原则,收集已经过核对的竣工结算资料;其次,应遵循代表性的原则,收集本地区该类造价资料中有代表性的资料;第三,应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的工程项目。

工程造价资料的收集渠道。一是向业主、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收集;二是施工合同备案和网上业绩备案系统。目前,某省已经建立了网上业绩备案系统和施工合同备案系统,这里面的工程造价咨询成果都可以作为造价指标的数据来源。其中,施工合同备案系统要求建设单位提供合同价计价软件电子文档。工程造价指标的测算步骤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大量的项目资料。项目造价资料是测算工程造价指标的基本依据。项目造价资料的收集工作是做好工程造价指标测算的基础。收集资料时主要应收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符合我国现行的产业发展政策、有可能在今后的项目当中再次运用、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施工图及相应的工程竣工结算资料等。如果没有充分、完善的造价资料就很难对工程造价指标进行测算,做好工程造价指标的编制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资料收集的工作应该以收集竣工结算资料为主,以收集工程概算、预算、工程招标投标标底以及工程施工合同等资料为辅。收集的资料当中的数据要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工程项目的特点、技术水平、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劳动力市场价格、施工机械价格、工效水平等。只有全面系统地搜集涵盖工程项目所有特征的资料,然后再系统地分析,才能保证工程造价指标的测算准确、有效。

(2)对收集资料进行系统的分类。在全面获得造价资料之后,还应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类。分类的标准有很多,既可以按照专业划分,也可按照使用功能进行划分。由于收集到的资料来源不同,这直接导致了造价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不能完全满足工程造价指标测算的要求,所以应该区别对待来源不同的造价资料。对于那些占投资比重较大、直接联系较多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同时还要对资料数据进行去伪存真辨别,放弃其中不合理或者准确度不高的数据,然后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3)取定计算。收集到的资料来源不同,施工单位和业主采用的计价方法不同,工程材料价格和计费标准也大不相同等原因,导致工程造价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而缺乏可比性。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在工程造价指标测算之前,应确立一个合理的同一的测算标准。同时在测算工程造价指标时,也应公布取定的价格、费用标准,以便使用时能够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对工程造价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汇总。将具有相同特征或者近似特征的工程进行分类汇总,根据造价指标的具体内容进行工程造价的测算,这要求工程造价指标测算人员首先能够对工程项目的特征进行准确和完整的描述。由于工程概算、预算、结算与造价指标的汇总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口径,工程材料费、劳动力成本、机械台班价格也不相同,造价指标的主要材料的规格多,工程项目子项目多和施工程序及工艺不同,其价格也不相同。再加上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价格不同以及价格变动区间大,这方面的工作量和难度非常大,这说明工程造价指标测算工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经验丰富的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完成这项工作。

(5)对工程造价指标进行审查修改。为了确保测算出的工程造价指标确切、实用,测算出的工程造价指标应与选定的工程概预算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检查测算出的工程造价指标是否符合规律。如果偏差较大,应该仔细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如果是新测算的工程造价指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应该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同时对指标编制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指标的完整性和编制标准的统一性。

4 住宅建筑造价指标测算

根据工程造价指标测算和编制步骤,结合住宅建筑工程的特点,住宅建筑造价指标的测算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描述项目的主要特征。工程造价指标的计算必须充分考虑特定项目市场、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可能由于基础形式、桩基、混凝土强度、门窗等不同而对指标造成较大的影响。

(2)明确计算对象。造价指标可以细分为“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经济指标指单位面积的费用,如800元/m2;技术指标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材料用量,如钢筋用量50kg/m2。

(3)依托软件。工程造价指标软件的研发及使用不仅提高了日常工作的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为工程造价指标的编制工作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方法和手段。加大与软件公司的沟通与协作,研发工程造价指标软件对工程造价指标的编制和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划分项目子目类别归属。

(4)统一计价依据。价格套用同一期信息价,不同地区信息价不同;劳保类别统一取定为甲类。

5 造价指标调整汇总

对抽取的实际工程造价数据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是否剔除了特殊影响因素等问题做出验证与分析。比如桩基工程。某安置房A5#楼,层高7层楼,单价192元/m2;某某安置房2#楼,层高12层,单价67元/m2。12层的反而比7层楼的桩基单价低,分析其原因,是因为7层楼的桩长是25m,而12层楼的桩长是8.3m,此时,就应该对这两个项目的桩基进行调整修正。设计对象的结构特征与概算指标有局部差异时的调整;设备、人工、材料机械台班费用的调整。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工程开展之前做好造价指标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此,要充分收集工程造价资料,分析住宅建筑工程的特点,类比其他工程的例子,这才能更精确地测算住宅建筑工程造价指标,有效地减低工程的成本达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层高;夹层;框架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O571 文献标识码:A

在日常建筑设计工程中,很大一部分工程属于多层建筑,结构受力体系通常采用框架结构。有时我们会遇到底层层高较大,局部带夹层的情况,例如多层厂房,底层需要安放较高设备或者在纵向布置轨道吊车等,底层层高可能达7至9米。由于底层层高大,底层楼梯往往布置成多跑楼梯,中间楼梯休息平台就会形成夹层;另外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充分利用层高,在不影响底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紧连楼梯部位,通常会布置一些辅助用房,这样底层平面就会形成局部带夹层的平面布置。

在结构建立模型时,在夹层楼面标高处,通常就要增加建一个标准层,以便能绘制夹层平面的柱、梁、板配筋施工图,这样底层就被划分为二个标准层,二层以上各楼层单独建立一个标准层,将所有各标准层组装,形成结构模型。确定各项参数,进入Satwe-8计算,计算完成后,查看结构计算书,在《结构设计信息》、《周期 振型 地震力》、《结构位移》中,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以上简称为“六比”,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各项指标限值。如果“六比”满足要求,就直接进入梁、柱、板施工图设计,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将底层划分为二个标准层后,《结构设计信息》中Ratx1、Raty1数值并没有反映底层侧移刚度与二层侧移刚度的比值。这里的Ratx1、Raty1是表示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邻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这里的层是指所组装的相邻上、下标准层,而非自然层(底层被分为二个标准层)。层侧移刚度与柱长度密切相关,各层柱的长短对层侧移刚度影响最为明显。将底层(一个自然层)人为的分成二个标准层,柱高度降低近一半,标准层侧移刚度就会增大很多,第一、二标准层的Ratx1、Raty1值就显得偏大。事实上如果底层柱、梁断面不是足够大,底层侧移刚度与二层侧移刚度的比值往往很小,甚至小于0.5的情况。根据《建筑抗震规范》关于结构规则性的划分,整个结构就会出现特别不规则,或者是严重不规则的情况,这在结构设计中就应当避免。

为了能判别结构的规则性,因此必须另外拷贝一个结构模型,夹层楼面标高处的梁以层间梁建入,梁上墙体重量以梁上荷载输入。由于夹层平面面积与整个底层平面面积相比较,通常较小,为简化可以忽略夹层平面楼板对底层侧移刚度的影响;楼梯建模根据实际情况,按多跑楼梯建入,形成后的结构整体模型,经Satwe-8计算后,《结构设计信息》计算书中的各层Ratx1、Raty1值,才是真实反映下层侧移刚度与相邻上层侧移刚度70%的比值。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建筑形体及其构体布置的规则性有专门规定。3.4.1条是强制性条文,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建筑结构的不规则分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二种类型。《建筑抗震规范》表3.4.3-1、表3.4.3-2列出了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特别不规则、严重不规则三种不规则程度划分,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中有具体阐述。厂房类建筑或者是其它平面比较简单的建筑,其平面布置比较规整,一般不会出现平面不规则,主要还是存在竖向不规则情形。当本层侧移刚度小于相邻上层侧移刚度的50%时,就属于特别不规则,当然还有其它指标如扭转周期比大于0.9时也会出现特别不规则等。

底层层高很大的框架结构,底层侧移刚度是比较小的,为了使结构不出现特别不规则或严重不规则,底层其侧移刚度与相邻上层侧移刚度的比值要大于0.5。也就是要满足Ratx1、Raty1≥本层侧刚/上层侧刚0.7倍=0.5/0.7=0.714,当Ratx1、Raty1值小于0.714时,说明结构出现特别不规则,就要调整结构构件截面,加大底层柱、梁断面,同时基础要做到尽量浅埋,减小底层柱长度,以增强底层侧移刚度,直至Ratx1、Raty1值满足大于0.714的要求。其它各层如果层高不出现异常,Ratx1、Raty1值一般情况下往往都大于1。此外,检查“六比”各项指标值,只有当上述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后,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的受力体系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安全的。接下来进入结构构件如梁、柱、板的配筋计算才有意义。

第3篇: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孔深子样数场地类别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A

一、勘察方案中的问题

1.勘探孔的布置未能对建(构)筑物地基实现有效控制,如勘探孔的位置未能控制建(构)筑物的外边界,或宽度较大的拟建物不恰当地采用了“之”字形或“V”字形的布孔方案。

⑴原因分析:勘探孔的位置未能控制建筑物的外边界,大多是由于勘察方案实施过程中受场地施工条件限制,勘探孔无法按预定孔位就位造成的。但调整孔位时,放弃对建筑物外边界等重要部位的控制实不可取。尤其是地基土层分布不稳定时,无勘探孔控制部位的地基土性状不明,将造成勘察成果资料无法满足设计需要。

“之”字形的布孔方案适用于建筑物平面狭长、排列密集,且地基土分布较稳定的场地,即在满足规范与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体现勘察方案的经济性。但用于单幢和宽度较大的建筑,会使拟建物某些角点部位的地基土层缺乏有效控制,“V”字形布孔方案的缺陷则更为明显。

⑵规范规定: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中第5.2.1条:勘探孔宜沿建筑物周边或主要基础柱列线布置。对排列比较密集的建筑群可按网络状布置,但勘探孔位置宜布置在建筑物周边或角点处;第5.3.1条:勘探孔宜沿建筑物周边和角点布置,对宽度较大的高层建筑,其中心宜布置勘探孔。

⑶控制措施:通常情况下孔位的调整应执行外控的原则,当由于场地施工条件限制,孔位调整后,相邻孔距过大时,应增加勘探孔;当设计方案调整,使建筑物外边线超出勘探孔控制范围时,建筑物外边线或角点处应增加勘探孔,以保证对地基土分布规律的控制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2.桩基工程勘察一般性孔深小于桩端以下3m,大直径桩小于桩端以下5m,勘察方案孔深未能满足规范要求。

⑴原因分析:委托勘察时,设计工作尚处在初步设计或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程师提供给勘察人员的有关拟建物的信息可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由于缺少沟通和认真分析、研究,一些勘察人员对结构工程师提供的资料常会出现某些理解上的偏差。

上海市建筑工程中,常用作桩基持力层的土层有上海地区统编⑤层、⑥层、⑦层、⑧2层、⑨层。受沉积环境影响,这些土层并不总是土性均匀、分布稳定的,勘察过程中,当预计的桩基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或因预计的桩端入土深度附近出现软弱夹层、透镜体,以及土性出现变相等而需要调整桩端入土深度,造成勘探孔深度不满足设计要求。

d≥800mm的桩为大直径桩,当预选桩基方案中桩径大于等于800mm时,一般性勘探孔深按不小于桩端入土深度以下5m确定,有些工程由于未考虑到有可能采用大直径桩,仅按桩端下3m确定孔深,导致孔深偏浅。

⑵规范规定: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4.9.4条第1款: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3~5d(d为桩径),且不得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得小于5m。

⑶控制措施:勘察方案制定时应详细了解项目的设计要求,如建筑物的荷载、基础埋深、基础形式、是否有覆土、沉降控制标准,高层与地下室是否为统底板等,并加强与设计人员沟通。如通常地下一层车库基地压力小于地下水浮力,须设置抗拔桩,当地下车库上方绿化覆土厚度大,则地下车库基底压力有可能大于地下水浮力,底板下桩以承受抗压力为主,则一般性孔孔深应满足桩端下3m的要求,勘探孔孔距按50m控制也不符合规范要求。再如高层建筑与地下车库是否采用统底板,建筑物沉降控制标准不一样,当采用统底板时为防止底板应力集中,对沉降差的控制标准一般较为严格,通常采取减少高层建筑的绝对沉降来控制差异沉降,桩端入土深度一般较常规要深一些,因为孔深确定时应考虑此类设计要求。

二、现场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同一建筑物范围内,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变化 ,勘察过程中未按要求加密勘探孔。

⑴原因分析:同一建筑物的桩基持力层起伏较大时,如勘察时没有加密勘探孔,查明持力层的起伏情况,设计人员往往同一幢建筑采用同样桩端入土深度,就会发生沉桩不能到位、桩身容易打爆或打裂,给施工带来很大麻烦,给工程带来隐患。

⑵规范规定: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4.1.16条第2款: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

⑶控制措施:同一建筑物的主要受力层起伏较大时,为了合理确定基础的砌置标高,需要加密勘探孔;考虑地基土层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性对建筑物的变形有着重大影响,当同一建筑物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很大时,需要加密勘探孔。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发现主要持力层起伏大时,应及时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联系,根据规范加密勘探孔,以使勘察成果更好地为设计和施工服务。

2.静力触探探头未按要求定期率定,导致测试数据偏差或异常;贯入深度较大的静探孔实施中,未按要求进行护管,孔斜导致土层尤其是重要桩基持力层的划分不准确。

⑴原因分析:静力触探探头是否完好,关系到静探测试成果的正确性。静探探头未按期率定,或短期内使用频率高且多数孔深较大时(深孔进入密实砂层探头易磨损),未适当增加率定次数,则不能保证测试时探头的完好,易引起测试成果曲线异常。按异常的测试成果推荐岩土参数,会误导设计。

当进行贯入深度较大的静探测试时,未按规范要求采用防斜措施的情况时有发生,孔斜导致深部土层,尤其是重要的桩基持力层划分不准确,主要表现在静探曲线显示的持力层埋深比实际埋深大,工程地质剖面图显示静探孔的持力层深度普遍比钻孔大,形成“持力层面波浪起伏”的假象,设计人员按此确定桩端入土深度后,易导致预制桩进入密实砂层深度过大,影响沉桩顺利进行。

⑶控制措施:静力触探其探头应定期率定。贯入时的防斜措施应严格按规范进行,当贯入深度超过30m,或穿过厚层软土后再贯入硬土层、密实砂层时,宜采用导向护壁等方法,防止孔斜或断杆。

三、勘察成果报告中的问题

1.主要土层子样数或原位测试(组)数不符合规范要求。

⑴原因分析:主要土层是指基础持力层、软弱下卧层和主要压缩层。主要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对建(构)物地基基础设计甚为重要,因为规范对主要土层的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数量提出基本要求,主要目的是避免主要土层测试数据偏少,代表性不足,影响勘察成果报告的质量。

勘察报告在确保子样数的同时,应注意指标的有效性,对于异常指标不应统计在内,对于较为均匀的土层,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宜小于0.3;但对于粘性土与粉性土(或粉砂)互层或夹层土,变异系数偏大恰体现了土层本身的特性。变异系数大的指标,需要较变异系数小的指标更多的统计样本数量才能保证统计结果的可靠度,因此对于不均匀的土层,取样数量要适当多些,仅局限于满足6个子样数是不够的。

⑵规范规定: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4.1.20条第2款:每个场地每个主要地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为主要勘察手段时,每个场地不应小于3个孔。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5.1.4条:取土数量应根据钻孔数量、地基土层的厚度和均匀性等确定。详细勘察阶段每一主要土层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个;或静力触探孔的测试数据不少于3个。

⑶控制措施:取土及原位测试数量,应根据工程规模与性质、土层分布特点确定,在数量满足规范的前提下,更应关注其指标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勘察报告对于取土及原位测试数量应严格满足规范的要求;对于变异系数大的不均匀土层,取土数量要适当多些。当工程规模大、勘探孔数量多时,取样数量要相应增加,以使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结果更可靠。

2.部分区域场地类别的确定依据不足。

⑴原因分析:按现行规范的划分标准,上海地区大部分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在基岩浅埋区、浅部有硬土层分布区(湖沼平原区),场地类别就有可能为Ⅲ类。目前湖沼平原区暗绿色硬土层埋藏浅的地区场地类别划分问题较为突出,不布置波速试验,随意确定场地类别为Ⅲ类或为Ⅳ类的现象较为普遍。

⑵规范规定: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6条: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上海市标准《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

⑶控制措施:湖沼平原硬土层起伏大,宜按波速试验实测值或经验值估算具体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确定场地类别。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做出了具体规定:

①每个建设场地,测试土层剪切波速孔的数量不宜少于3个。单栋高层建筑(≥10层)场地,测试土层剪切波速孔的数量不宜少于2个;

②对丁类建筑及丙类建筑中层数不超过10层、高度不超过24m的建(构)筑物,可根据土层名称、埋深、性状等,按表8.2.2选用剪切波速νs值。

结论:上海的城市建设发展非常快,建设项目的推进速度也很快,如何在保证工期的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是我们工程建设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工程各方的沟通和交流,是控制工程质量的一个很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M].上海市建筑建材市场管理总站.2012

[2]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保障性住宅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 上海.2012

第4篇: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八度区;高层建筑;结构;方案;设计;规划

高层建筑往往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作为城市的主要标志,往往张扬着其显著的个性。高层建筑的设计规划不仅能够将建筑物完美的展现,同时也将是控制建筑质量的首要步骤。

一、八度区高层建筑结构方案设计规划的认识

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紧张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即使城市已不断向周边城区拓展,但虽如此,也仍然不足以发展的需要,高层建筑不断的树建起来,它不仅是城市发展起来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一大表现。八度区高度建筑结构方案设计是针对目前对建筑物影响较大的地震灾害的一种设计理念,合理的规划设计将给人类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对其的认识。

(一)对周边街区的影响

在八度区的建筑结构方案设计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其将会给周边的街区所带来的影响,其规模与住户的数量有着相当大的规模,对城市集中化的构建以及范荣华的街景等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换句话来说,高层建筑与环境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将成为一定位置上有效的城市设计主题。要充分考虑的是,改如何决定其楼体面积以及新塔楼等问题。建筑的基层必须要与街区的城市结构保持联系,并且要控制其保持在相当的尺度之中,另外还应注意周围建筑物的场地范围。要保持接到空间与视觉的连续性,尤其要注意的是对历史文物建筑等的保护,并且要尽量使其与周边建筑相互协调。

(二)整体造型与尺度的控制

在设计和规划中,要注意建筑物中立面细部应当有的层次性,在整体上要将群房、主体以及顶部三者进行紧密结合,统一这三者的比例关系,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感。将整座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进行有机的协调,适当的使用装饰效果和手法,把握一个较合理的尺寸维度之中。

二、针对融侨曲江观邸-32#的案例分析

本工程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其二期32#楼共有地上28层,地下一层,房屋高度为84.45米,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从±0.000到主要屋面。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图示1为标准层结构平面图。

(一)结构体系的制定和选择:与较低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较柔,地震作用下变形较大,为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然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需要在构件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现代高层建筑结构分类如图2所示。在结构的制定中要注意结构体系受力的合理性,要保证其与抗震设计的基本远射中的不足,本工程虽然通过加层解决了抗震侧向刚度不足的问题,要因此却存在着结构刚性或者内力突变等不足,常常引发结构的破坏,呈现为强柱弱粱”和“强剪弱弯”的延性屈服机制。本工程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严格遵守国家现行规定,对结构体系进行制定和合理选择。

(二)地基与基础的设计:本工程由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供的相关岩土勘察报告书为地基处理基础依据,规划要求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设置沉降观测,注意异常情况的发生,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图示3所示:

(三)材料的选择:八度区高层建筑结构方案的设计规划中,材料的选择是其要点之一,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建筑的要求,其采用的所有材料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对质量的规范要求。包括混凝土、钢筋钢材、填充墙、内墙、外墙等的材质控制,本案例要求,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结构在采用普通钢筋时要使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比值保持在1.25以上,其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应控制在1.3以内,钢筋最大拉力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强度标准值不应小于95%。

(四)混凝土结构:本案例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基础层垫层者为40,无垫层者为70,桩基承合为50,对于其受力接头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下面我们进行分析本案例对结构构件钢筋连接的规定:1.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情况: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的纵受力钢筋不应采用搭接接头,钢筋直径超过28;2.错开钢筋接头,采用绑扎搭接时对受力钢筋搭接接头和柱类构件等都应控制其与受力钢筋搭接头的百分率,各自为:25%、50%、50%;3.纵受力钢筋接搭长度范围要配置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五倍的间距范围之内,但要控制其不超过100mm。结构间之间要有合理的受力量,降低抗震设计中的不足。在设计中不能忽视轴向变形,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结构在塑形之后仍然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以避免倒塌,在结构的控制上要保证其有足够的延展性。在八度区高层建筑结构方案的设计规划当中,楼房自重与楼面使用的荷载成一定比例关系。基于计算机的快速自动化进行的结构优化设计是目前结果设计理论发展极其重要的表现,得出并计算对设计变量优化的设计的方案,能够保证设计的质量,并且将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设计造价。

1.控制结构高度问题。在八度区高层建筑结构方案的设计规划中,对抗震的结构及其重视,除了把原本限制高度为A级之外还增加了B级的高度,在处理的措施和设计方法都较之前有较大的不同。

2,短肢剪力墙设置问题。此项目根据实验数据与测试数据,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还提出了更高的规范,同时,为了使得设计更加合理,要尽可能少的采用短肢剪力墙。

3.建筑地基浸水湿陷问题。 此项目采用的是在建筑物布置排水防水措施,包括:场地排水,屋面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沟雨季管道的敷设、材质选择、接口等采取较合理的防水措施,并且,在做好这些基础准备之后,为了防护范围之内的地下管道,还增设了检漏管沟与检漏井等措施。

三、小结

第5篇: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 资质管理 ,现状 ,未来

【 abstract 】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qualifications, and administr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qualifica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ong-term development.

【 key words 】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qual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future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即为政府针对建筑市场实施的一个准入制度。到2007 年,制订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这象征了我国资质管理水平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由于环境的一直改变,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还具有若干问题有待处理,本文就此探讨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一、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

建筑业治理的龙头实际为建筑业的主体,也就是建筑业企业。所有影响建筑业市场的因素一定经过建筑业企业此市场的关口迈进建筑市场,同时建筑业企业管理的规范即为关口建设的合理对策。实际事实综合证明:建筑业企业管理的基础即为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于是一定要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依靠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可以确保建筑业企业诚信及管理水平的提升,最终保证建筑工程安全与质量,充分负责于百姓与社会,防止出现劣质建筑产品。

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现状

1.建筑市场没有高的市场集中度

一般,一个市场的集中度升高了,市场支配势力也就加大了,随之竞争程度也就降低,相反,市场集中度变低,竞争程度也就剧烈。另外,大企业、中企业及小企业没有恰当的数量比率,造成建筑市场临近层次或者相同层次之间企业竞争加大,出现过度竞争的现象。另外规模分部比较匀称,规模差距还小,层次鲜明不足,具有结构规模不恰当的现象。企业实力、资质以及规模接近,造成很多相等资质企业经营范围业务方面相近,致使通过公开招标工程的潜在投标人往往就有十家,甚至百家以上,恶性以及低价竞争、不当以及无序竞争经常出现,比率恰当,把专业承包视作依托,将总承包视作龙头,把劳务分包视作前提的三层次结构体系未合理产生。

2.资质划分过于精细

类别划分过于精细,进而不能发挥及发展相似专业的施工能力,企业竞争机率变小,企业竞争能力变弱。目前的三十五种资质类别内,其中的二十三种均根据国务院对应部门的业务管辖内容得以划分,一些程度地使若干企业行业面对的难度更大。和国外对比,日本划成28种,除了建筑以及土木工程总承包这些之外,另外绝大多数根据工种得以分类。英国划成20种。同时新加坡把工程仅划成五种:机电工程、建筑施工、建筑有关工程、建筑维护以及建筑材料供应,和以上发达国家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技术水平相比较,我国的资质分类过于繁多过于精细。还因为历史原因,铁路、矿山、冶金、电力、交通、市政以及水利这些建设单独产生一个资质,到目前也没有归给行业进行统一管理。

3.对建筑工人素质缺少考虑

对于资质等级的划分,针对建筑业企业每个方面的综合实力均实施了考量,不管为财务、人员素质,还是经验。然而就建筑业企业而言,建筑工人保证最终建筑产品的实现,然而,当今很多工地上的工人均是农民工,他们的劳动技能及文化素质在决定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及质量的同时,还关系着建筑业产业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劳动力的进入门槛不高,大量农民工为非建制的包工头进行带队,于工地之间进行流动的散工团体,于钢筋以及混凝土这些工种内,变为生产主力军。然而因为缺少经济以及劳动保障、社会及法律保障这些基础性的保障,还有施工点的流动与分散,造成农民工跳槽次数多,流动性加大,常常缺少职业技能以及岗位培训。技术水平不能合理提升,流动性还不能正确解决,立足于将来,

对全部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及技术进步产生阻碍。就建筑工人素质进行合理考量,为当今资质等级管理内比较欠缺的部分。

三、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未来发展

1.合并资质类别,实现归口管理

应该就目前制定的建筑业企业85个类别的资质实施瘦身及合并,资质分类应粗,不能细,应降低内部障碍,要给企业发展留下比较大的空间,进而大力发挥出企业优势及潜力,针对工程内容而言,能够分解归并成为土木工程以及建筑工程资质、设备安装的每类专业资质以及劳务资质,保证归口统一管理的实现。

2.进行每个等级建筑业企业经营下限的设置

建筑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为建立存在适度垄断特点的产业结构,确保大型建筑业企业资质评审标准的重点提升,进行每种企业市场行为及生存空间的规范,进行大型企业、中型企业以及小型企业与综合及专业企业比率关系的正确确认,产生建筑业企业分层竞争的这种格局,确保适度垄断及适度竞争这种均衡状态能够达到。针对缺少层次竞争的建筑业而言,应该制约很多企业迈进高等级企业的太高欲望,更应对中小企业利益进行保护。所以资质管理办法要恰当规范各种规模企业存在的生存空间,保证各种规模企业各获其利。

3.实施动态监管

要深化实施建筑业企业的动态监管,合理实施年度打分制,企业要是出现违规,应扣分,在分数比某种额度低的时候,使资质变低,进而制约从事每种作业,打分重点有:工程安全、质量、合同履行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状况。针对企业资质实施动态监管,随时随地会被取消、降级。某城市在2006年,就实施此类动态监管,针对建筑业企业,实施打分,在累加至某分数时,把它的资质降低,这些对目前建筑业企业降级滞性问题的解决处理是有利的。

4.深化进行建筑工人素质的考核

基于现状,应把建筑工人的素质考量增设到资质等级评定标准内。实际方案能考虑于企业资质标准内,深化进行基层劳务工的考核,针对特级资质而言,能加设就科技进步含量进行的考核,加大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以及进行企业技术中心的设置这些要求即为实际考核指标,同时就建筑工人素质进行的考核主要有企业实施农民工培训,增设的机构,以及基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状况。

四、总结

对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它的效果与作用在建筑工程产品的安全及质量、进度及效益内得以反映。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极其重要,紧抓此龙头,配设有关制度,会对建筑市场的合理建设以及建筑业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旭丹.浅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M].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09(4)

[2]李小东,我国建筑业组织及其合理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第6篇: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摘 要 论文介绍了涌金物流大楼的工程和场地基本情况。通过场地地基土性质、地下水条件、场地震效应和地震液化分析,得出场地属于地质危害小的区域,稳定性好,适于建筑的结论。

关键词 涌金物流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

一、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宁波市科技园区,东北侧为宁波院士路移动通信枢纽楼,南临通途路,西为规划道路;主楼地上26层,设地下室2层,基础形式拟采用桩基;高层单柱最大荷载约为25000kN。

二、场地概况

场地位于宁波平原中部,属第四系滨海淤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原始地面标高一般为2.00~2.30m,场地原为荒地和稻田,现表部填一层30cm左右厚的碎、块石,仅由场地西南角钻孔Z11)附近未填,有25cm左右深的积水;由于附近工程正在桩基施工,场地的西北侧被挖成泥浆池。根据以往资料分析,场地西侧处原有小的支河分布,现大部分已回填;大致近南北走向的金家河从场地东部通过,形成本区域的主要排水通道。

三、地基土层的划分

根据场地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场地勘探深度内地基土划分为18个工程地质层,具体详见地基土层划分表1。

四、地下水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

场地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粘土及淤泥质土中,潜水位动态变幅不大,分布广泛。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场地附近的金家河补给,迳流缓慢,主要以蒸发方式排泄。水量贫乏,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m3/d。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一般0.20~0.70m,潜水位主要受季节气候及大气降水控制,动态变化较大。据区域资料,变幅0.5m左右。

与本工程关系较为密切的承压水主要有二层,分别赋存于③层粉砂和⑧层粉砂、砾砂中。下部⑨-2层中砂承压含水层埋藏深,深埋于桩端持力层以下,对本工程影响不大。

五、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场地地震效应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001)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其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5条中公式计算,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134.8m/s。根据场地的地层资料,场地覆盖层Vse≥500m/s)厚度大于80m,因此确定场地类别为IV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65s。

2.地震液化判别

场地地下水位高,其埋深为0.20~0.70m,上部20m以浅属饱和砂土,存在液化可能。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次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20m以浅土的液化指数及液化等级,在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的液化土按公式(1)、(2)计算:

(1)

(2)

式中:N63.5―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Ncr―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7度设防第一组取6;ds―标准贯入点深度(m);dw―地下水位埋深,按0.50m计算;ρc―粘性土含量百分比,当ρc

当N63.5(标贯试验实测击数)

六、结论

第7篇: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实施策划;思路及要点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detail the main body of the tall building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ideas, the planning of the key point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planning related standards and precautions for construction plann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principle.

Key words: Tall building;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Ideas and key points

中图分类号:TU9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路线

高层建筑施工前必须首先深入分析工程特点,明确好项目的施工技术要点,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施工技术路线。工程对象不同,施工技术路线也各有差异,但是基本原则是相同的:突出塔楼、流水作业、机械化施工、总承包管理。

1.1突出塔楼

超高层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投资大、工期长、工期成本高。因此必须突出工期保证措施,采取有力措施来缩短工期。在整个工程中,塔楼的施工工期无疑起举足轻重的控制作用,因此,缩短工期关键也就是缩短塔楼的施工工期。缩短建设工期应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特别应重在施工前期。施工前期以结构施工为主,牵涉面小、投入少,缩短工期相对影响面也比较小,成本比较低。因此在施工组织中必须突出塔楼,将塔楼结构施工摆在突出位置。

1.2流水作业

超高层建筑施工作业面狭小,必须自下而上逐层施工,这是其不利的一面,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优点,即可以利用垂直向上的特点,充分利用每一个楼层空间,通过有序组织,使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紧密衔接,实现空间立体交叉流水作业。这样可以大大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建设工期。

1.3机械化施工

超高层建筑施工作业面狭小、高空作业条件差,施工进度要求高,因此必须有效利用当今科技进步成果,尽可能采用机械化施工。采用机械化施工可以减少现场作业量,特别是高空作业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快施工速度,缩短施工工期,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工厂化先期制作的积极作用,提高施工质量。

1.4总承包管理

超高层建筑功能繁多,系统复杂,参与承建的单位多且来自五湖四海,只有强化总承包管理才能将他们有序组织起来,实现对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等的全面管理和控制,确保业主的项目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总承包管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施工中后期,各个分包队伍都进入交叉施工状态,各种矛盾陆续暴露,需要总承包及时协调解决,协调工作量非常巨大,因此必须强化总承包管理,才能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 联宇工程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

超高层建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施工周期长、组织难度大,只有加强统筹规划,才能确保超高层建筑施工顺利进行。加强超高层建筑施工统筹规划的有效手段是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为完成超高层建筑施工任务创造必要的生产条件,制订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所作的规划设计,它是指导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和施工的基本技术经济文件。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约束条件下,根据超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从人力、资金、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法五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超高层建筑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施工,确保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目标顺利实现。

施工组织设计也是施工项目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施工资源组织的重要依据,具有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增强总承包管理的系统性。超高层建筑功能繁多,系统复杂,施工过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总承包单位就可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复杂的施工活动就有了统一的行动指南。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增强总承包管理的预见性。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含量高,施工风险大。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总承包单位就可以提前掌握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利情况,从而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消除施工中的隐患。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增强总承包管理的协调性。由于超高层建筑施工涉及的单位和人员众多,协调工作量大,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总承包单位就可以密切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和经济、前方和后方的关系,协调施工中各单位、各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行动。总之,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总承包单位可以显著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是超高层建筑施工准备阶段中各项工作的核心,在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1施工组织设计的分类

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一项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活动,必须随着工程建设展开而逐步深化。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分为施工组织总设计(施工大纲)、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2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要求

作为一份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2.2.1工程概况

包括本建设工程的性质、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总期限、建设面积、分批交付生产或使用的期限、施工条件、地质气象条件、资源条件、建设单位的要求等。通过深入分析工程特点和难点,明确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

2.2.2施工总体部署

施工总体部署是对整个建设项目全局作出的统筹规划和全面安排,主要解决影响建设项目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根据工程特点,优化人力、资金、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法等配置,合理划分施工区域,正确安排施工顺序,拟定施工技术路线。

2.2.3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反映的是各项施工活动在时间上的安排,要采用先进的计划理论和计算方法,综合平衡进度,使工期、成本、资源等通过优化调整达到既定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相应的人力和时间安排计划和施工准备计划。

2.2.4施工平面布置

施工平面布置是施工方案和进度在空间上的全面安排,它把投入的各项资源、材料、构件、机械、运输、工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场地及各种临时工程设施合理地布置在施工现场,使整个现场能有组织地进行文明施工。超高层建筑施工平面布置重点就是构建高效的垂直运输体系,并随施工进程实现垂直运输体系的有序转换。

2.2.5主要施工技术方案

根据施工总体部署确立的技术路线,制定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如工程测量、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机电工程、幕墙工程等施工技术方案。

2.2.6总承包管理方案

根据超高层建筑工程特点,明确总承包管理目标、原则、组织和岗位职责,建立总承包管理的程序和标准。

第8篇: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摘 要】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遭受火灾后, 受到高温的影响, 混凝土、钢筋等材料会发生化学变化, 各种力学性能指标均会发生较大变化, 导致整体结构产生损伤。某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遭受火灾长达15小时,笔者通过对火灾现场进行应急排查、火灾温度判断、初步划分过火楼层区域,进行构件检测等工作,根据构件的损伤程度及特点进行综合鉴定评级。最后,对不同等级的受损构件提出相应的修复加固措施,以期对类似结构遭受火灾后的检测加固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火灾;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修复加固

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是结构的重中之重,火灾后的建筑物是否安全可靠关系重大[1]。因此, 对火灾后结构的安全性检测和鉴定, 并提出经济、适用而又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加固方法, 是十分必要的[2-4]。笔者通过现场检测火灾后某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初步勘察与检测工作完成后,对火灾后结构构件初步鉴定评级并划分了烧伤类别,找出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造措施及建议,为完善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和砖混结构房屋改造技术规范提供了借鉴,并可供同类工程的设计与加固施工参考。

1.工程概况

某商贸城建于1996年,总建筑面积为46481.7m2,建筑高度为20.000m。该工程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为消防水池及配电室,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为营业厅。该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板及屋面板采用钢筋混凝土井字楼盖,柱基础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础。基础、构造柱采用C15混凝土,一层框架柱采用C25混凝土,二层、三层、四层框架柱及所有层梁板均采用C20混凝土。钢筋为Ⅰ级钢和Ⅱ级钢及冷轧带肋钢筋(LL550), 冷轧带肋钢筋主要用于各层楼板、屋面板、楼梯板的受力钢筋及分布钢筋。护墙为300mm厚粉煤灰烧结大孔空心砖,电梯井、排烟竖井围护墙为240mm厚粉煤灰烧结空心砖。该商贸城于2008年4月14日发生火灾,导致该工程结构构件受损严重,故委托某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该工程结构火灾受损情况进行检测鉴定,并提出加固处理方案。

2.检测结果

2.1现场勘察检测

该商贸城工程火灾延续时间约为15个小时,过火区域为地上四层全部区域。部分柱和前寤炷土开裂、脱落、露筋,屋面个别板塌落,少数梁混凝土脱落、露筋,个别梁开裂;一层、三层、四层结构构件火灾受损严重,二层受损较轻;内部结构构件火灾受损严重,建筑四周受损相对较轻。内部结构地面堆放物品较多处火灾受损严重,地面堆放物品较少处受损相对较轻。局部楼梯破坏严重,多数梯板断裂、混凝土脱落、露筋,个别梯柱断裂。填充墙开裂破损严重,窗子完全破坏已拆除,部分外饰面破损脱落。部分柱、梁、板、楼梯、填充墙等结构构件的烧灼损伤情况如图1~图3所示。

2.2构件混凝土残余强度

现场初步勘察与检测工作完成后,对火灾后结构构件初步鉴定评级并划分了烧伤类别,现场采用钻芯法对火灾后不同类别、不同强度等级的柱、梁、板构件混凝土残余强度及烧伤深度进行了检测,全楼共钻取了359个混凝土芯样,统计检测结果得出:火灾后一层梁试压强度最大值为24.7MPa,最小值为13.9 MPa,平均值为18.6 MPa;一层楼板试压强度最大值为28.4 MPa,最小值为19.7 MPa,平均值为23.5 MPa。二层柱试压强度最大值为29.6MPa,最小值为19.5MPa,平均值为23.9 MPa;二层梁试压强度最大值为27.8MPa,最小值为14.4MPa,平均值为22.1 MPa;二层楼板试压强度最大值为27.5 MPa,最小值为19.3 MPa,平均值为22.7MPa。三层柱试压强度最大值为23.6MPa,最小值为13.3MPa,平均值为17.5MPa;三层梁试压强度最大值为26.2MPa,最小值为13.1MPa,平均值为18.6MPa。四层柱试压强度最大值为23.3MPa,最小值为13.0MPa,平均值为17.2 MPa;四层梁试压强度最大值为28.8MPa,最小值为13.2MPa,平均值为19.7 MPa。

2.3构件钢筋残余强度抽检

现场初步勘察与检测工作完成后,现场对柱、梁、板钢筋残余强度进行了取样检测,统计后发现,除初步鉴定评级Ⅳ类柱钢筋强度不符合GB/T1499.2-2007标准要求外,其他柱、梁、板抽检钢筋分别符合标准GB/T1499.2-2007和GB 13788-2008的要求;Ⅳ类柱钢筋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比标准要求分别降低了20.9%和18.7%。

3.火灾后结构构件鉴定评级

3.1初步分类评级标准

根据《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CECS252:2009)的规定,火灾后结构构件的初步鉴定评级,应根据构件烧灼损伤、变形、开裂(或断裂)程度评为4个损伤类别的状态等级(见表1)。

3.3详细鉴定评级标准

根据《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CECS252:2009)的规定,火灾后结构构件的详细鉴定评级,应根检测鉴定分析结果评为b、c、d共3个等级,具体评级标准详见表2。

3.3鉴定评级结果

商贸城火灾烧损构件详细鉴定评级表3。

4.加固处理建议

(1)结构各楼层火灾过火区域评为Ⅱa类的柱、梁、板混凝土构件,可实施混凝土表面防护材料进行耐久性防护。结构各楼层火灾过火区域评为b级的柱、梁、板混凝土构件,可剔除受火灾烧损影响的混凝土层,施抹高强聚合物修补砂浆修复至原设计截面,并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最后施抹M10水泥砂浆20mm厚进行耐久性防护。结构各楼层火灾过火区域评为c级、d级的柱、梁混凝土构件,应做好支顶防护,剔除受火灾烧损的混凝土层,可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或浇筑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或细石混凝土加固至原设计截面。结构各楼层火灾过火区域评为c级、d级的混凝土楼屋面板,建议拆除更换。天井内扶梯及挑台、所有楼梯应全部拆除更换。评为d级的填充墙、门窗、外饰面应全部拆除更换。

(2)结构各楼层火灾过火区域柱、梁、板、楼梯等混凝土构件具体加固修复方案详见加固修复施工图纸。经按上述加固处理方案精心施工实施后,该建筑物过火区域受损结构构件的可靠性可完全恢复,按原设计功能正常使用。结构各楼层火灾后加固处理宜由下向上,先柱梁后板进行,严重损坏构件或需更换构件,修复中应加支承,采取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永民,陆建勇.某框架结构火灾检测鉴定与处理[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3):370-374.

[2] 陈大川, 胡海波. 混合结构火灾后的检测与加固[C].第八届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 .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

[3] 袁庆华.火灾后建筑结构受损程度的鉴定及实例[J].工程质量分析,1997( 2) : 42-47.

[4] 李耀庄,唐毓,曾志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抗火研究进展与趋势[J].灾害学,2008,23(1) : 102-1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275);沈阳市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F11-165-9-00)

第9篇: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酒店;客房区;规划布局

伴随着现代化的城市进程,酒店的开发建设在国内越来越被重视,酒店设计也正朝向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前进,特别是一线城市,酒店作为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国际化的重任,酒店设计更显得尤为重要。星级酒店功能分布明确清晰,酒店系统设计更为完善,可为品位高贵的宾客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更值得设计师研究探索。

一、酒店客房区设计的重要性

酒店面临的客户不同,不同类型的酒店,面临有不同需求的人群和消费人群,因此其功能布局,风格设计也不尽相同。客房区是酒店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酒店品质的重要因素,更是客人体验酒店的重要场所。所以这里我想以高星级商务型酒店为例,浅谈一下的客房区规划设计。

二、酒店设计的原则

(一)比例原则。

通常在城市商务酒店室内设计规划时,我们将其划分三个部分:一、客房区;二、公共区;三、辅助空间。其中,客房区是酒店的主体部分,一般占酒店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公共区是酒店诸多功能集合区,一般占酒店总建筑面积25%左右;辅助空间是为酒店客人服务的后勤区,一般客人是看不到的,占酒店总建筑面积的15%以内。

(二)区域原则。

通常,五星级酒店的客房区的规划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标准层区域;二.行政层区域。标准层区域包括标准间,套间,无障碍客房;行政层区域包括行政酒廊,行政客房,和总统套房。其中还包括与建筑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的空间,如电梯间,布草间,消毒间,空调机房等。

三、酒店客房区域的实施方案

面对一个新的酒店项目,我们首先要对建筑形式以及周边情况进行分析,客房部分的位置要选择建筑物路线清晰,私密性强,风景较佳的位置来进行规划。例如高层建筑,楼层越高,酒店客房的规格就越好。预留出公共区所需的面积后,标准层一般在建筑的中高层,行政层一般在高层,总统套房在顶层。

(一)标准层区域的实施方案。

1. 标准层的规划设计。

标准间是酒店客房数量最多,入住率最高的客房,一般占总客房数量的70%,大小受到建筑的柱网的间距所制约。在酒店设计中,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酒店客房开间多采用3.7m的宽度,到八十年代,这种方式流传到我国,从那时起,我国酒店的建筑大多采用7.2m、7.5m的柱网。按照一个柱距摆两间客房的设计来计算,客房的面积约为26㎡~30㎡左右,到了九十年代建筑柱网间距扩大到8m~8.4m,这时的客房面积也扩大到36㎡左右。上个世纪未到本世纪初柱网间距又扩大到9m,这时的客房面积约为40㎡左右,现在的新建高档酒店一般柱网间距为10m,所以客房面积加大到了50㎡左右。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

综合国际国内的通行做法,我们对上述四个时期面积指标的房间的技术经济性能作了一个比较:

房间的开间在3.7m左右时,性价比(建筑成本与房间功能之比)最佳。这种房间一般净宽3.7米左右,可在墙的一边安放两张单人床或者一张双人床,在另一面可摆放写字台,行李架,小酒吧,还有较为充裕的过道。客人躺在床上观看放在写字台上的电视时,观赏的角度和距离正合适。当时的“标准间”一般是7.2m~7.5m柱网,层高为3m,面积为26m2,房间内的家具十一件,卫生间的设施是三大件、六小件,堪称经典。

如果将房间加宽到4m时,房间并不能多摆放一件家具。客人在房间内的活动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反而因观看电视的距离大于3m而感觉视觉疲劳。如果将房宽3.7m的客房的长度加长60~100cm时,则客人的活动空间加大许多。从建筑成本角度来讲,房间宽度扩大0.3m与加长1m的增加成本是差不多的,真正使房间的空间有较大的改善的是4.5m~5m左右的开间。这时客房可以采取新的布局,打破了垄断大半个世纪的威尔逊标准间的作法,使客房设计具有明显的创意和豪华舒适感大大增加。这也说明了3.7m左右开间的客房能持续六十年不败的原因,而4m开间的客房十年不到就更新换代了。

2.套间的规划设计。

套间是给有更高需求的商务客人使用的,可以设置在标准层比较私密的地方,比如平面的四个角位置,一般占据两个标准间的面积。五星级酒店套间一般占据总客房数的30%。室内布局包括客厅和主卧室,并要求客厅有独立的卫生间。套间可以考虑与相邻标准间做成连通房。

3.无障碍客房的规划设计。

无障碍客房是酒店必备的服务于特殊人群的房间,通常占总客房数的1%。在必要时也会出租给商务客人。房间对通道和一些空间要求相对宽敞,并在卫生间内考虑适用于特殊人群的五金件,方便使用人群。设计时,无障碍客房设计可以与其相邻的标准间做成连通房,以方便其他人员对特殊人群的照顾。

(二)行政层区域的实施方案.

1.行政酒廊的规划。

行政酒廊,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为商务行政客人服务的酒廊。功能上,酒廊接待入住商务楼层的客人提供房内登记,快速结账等服务;免费提供西式自助早餐,下午茶等工作之余的休闲;以及为商务会谈提供便利。因此,它要求具备一定的私密性,拒绝闲杂人等。

在布局方面,酒廊要满足以上功能要求,则需要数个柱距的面积, 其中要包括前台接待,接待办公室,等候区;休闲主要体现在餐饮部分,要有就餐区,相应的取餐台,备餐间;商务部分要有商务中心,会议室;公共卫生间。

面积规划要视建筑条件而定,通常为三部分:接待,餐饮,办公。接待要处于入口较近的位置,方便客人找到,有等候区,等候区一般配有书报架,可供客人阅读,并在附近设有电视;餐饮区规划餐位的数量一般占行政层可入住人数的15%,取餐区要与备餐间相连紧密,以备随时补充食品,服务人员的通道路线要尽量隐蔽,不与客人路线发生冲突;办公间与常规的办公空间功能一致,但装修风格相对灵活丰富,与酒廊整体风格像协调。

2.行政层的客房规划。

行政层的客房规划设计一般与标准层类似,因管井等设置,划分区域基本一致,只是房间卫生间的配套设施相对更全,基本为四件套,行政层的套间还有可能是五件套;床品比标准层更高级,为商务客人提供高质量的睡眠条件,同时其所在的楼层也意味着行政层的客人可以享有更好的视野景观。

3.行政层的顶级客房。

行政层的顶级客房就是总统套了。通常酒店总统套房位于酒店顶层,占据酒店最佳位置,拥有最好的视野和景观,面积近整个楼层,同时也更便于管理和使用,保证尊贵客人的私密和安全。

以上是对星级酒店的客房区规划总结,区域划分以及各个功能的答题分布,其内部细节就要与不同酒店管理要求,建筑条件,投资等诸多条件有关,没有绝对的设计标准和规划形式,更多新颖和人性化的酒店生活方式需要设计师来不断的思考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文吉.中国星级酒店空间布局研究[J].商业研究,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