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统筹城乡发展精选(九篇)

统筹城乡发展

第1篇: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引起了各地较大的反响。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拟就如何具体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首先,正确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涵义。统筹城乡发展应包含五个基本内容:一是“城乡制度统一”,即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制度;二是“城乡权利平等”,即赋予城乡居民、企业和其他主体平等竞争的权利;三是“城乡自由互动”,即促进人口、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城乡合理分工”,即促使城乡之间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理的分工定位,避免同质竞争;五是“城乡广泛协作”,即鼓励城乡之间开展广泛协作,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等。

其次,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总的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增长,即实现城乡GDP(或人均GDP)的均衡增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即,使得城乡之间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统筹城乡企业发展,即实现城乡各类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使城乡企业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即实现城乡之间劳动力和人口的自由流动,按照平等交易原则,实现城乡之间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包括统筹城乡人口发展,即逐步推进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统一,实现城乡之间人口的均衡增长;统筹城乡科教文化发展,即逐步推进城乡在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实行统一的法律、政策和标准,实现城乡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福利保障,即尽快建立起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统筹城乡资源环境保护,即尽快按照基本相同的标准和协调一致的步骤来实施城乡资源环境保护。这些目标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具体的指标,以衡量城乡统筹的进展和成效。

再次,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一是统一城乡基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财产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福利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等;二是统一制定城乡规划:按照统一的思路和步骤,制定和实施城乡各种规划;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城乡各自比较优势,发展城乡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加强经济协作和交流;四是统筹城乡基础建设:按照统一的政策和安排,推进城乡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五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按照公平标准开展城乡公共服务,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加强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开展城市对农村的帮扶;六是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协调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区域品牌建设。

第四,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建立城乡统一制度。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包括建立城乡统一或衔接的土地产权制度、城乡统一或衔接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流转制度、城乡统一或衔接的住房产权制度、城乡统一的资金产权制度等;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价格制度,如实行城乡统一的自由价格制度,彻底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定价等;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如建立城乡统一或衔接的劳动择业制度、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建立覆盖城乡的人才和劳动力服务网络,逐步取消“农民工”称谓,实现城乡劳动力的择业自由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规定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并履行相应的义务;五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包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待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农民也应同样享有,即归还农民基本的国民待遇;六是建立城乡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统一城乡居民的非税负担,使城乡的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适应,对农村金融资金的转移进行适当的限制,考虑到农民过去做出了较多的奉献和牺牲,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今后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推进如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改革:一是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如减少政府层次、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农村自治组织等;二是推进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如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提拔、加强上下级之间的干部交流等;三是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如按照经济区域的要求,适当调整行政区划等;四是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如促进不同等级城市或城镇之间的公平竞争,减少上级城市对下级城市或城镇的收入上缴等;五是推进农民权益组织变革,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第2篇: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关键词:统筹城乡 经济 一体化 收入 差距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城乡贫富差距比较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仍然突出。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工农、城乡关系,已经成为繁荣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乃至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在立法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保障

随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正在向民主法治国家迈进,而关乎国计民生的数十亿人民的发展蓝图更要有立法的保障,从我国目前现有的城乡模式是来看,界限比较明显,但对于现今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已经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大大的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在我国的新的立法形势与内容上,首先,要打破仍然存在许久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迅速解决城乡发展仍然存在的失衡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工农、城乡关系,稳定不变地繁荣农业经济,有步骤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乃至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其次,用立法对已取得的成果加以保障。最后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长期稳定地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工业反哺农业。

二、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从我们国家的整体来看,城乡发展很不协调,差距比较明显,其中最主要问题是农村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这里的水平不仅指技术水平,也还指层次水平,而农村三农的发展水平低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而农民收入水平低,又会阻碍农村三农的发展,这样的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要不断地有层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农村劳动力逐渐、大幅度地转移到城市来的政策环境,因为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从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需求者,供给减少了,需求增加了,农产品的价格才能提高。要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首要的一个就是要从政策上放松,比如户籍政策上的放松,打破目前严格的户籍分开制度,让外来农民工解决身份上的政策问题,其次,政府要扶植些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给予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这样会大大吸收劳动力,现在来看劳动力要流动,除了在城市里要有适当的就业机会,还必须让农民有能力在城市就业,这就非常需要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水平。这点需要农民工和政府双重的努力。

三、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在我国农业地区普遍落后,而工业地区比较发达的尴尬境况,若要实行好国家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型国家政策,就要发挥政府的相应职能,政府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使农村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经济与政策支持: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切实增加对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播电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网络。三是继续提高对农林牧渔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对种植大户、畜牧大户、养殖大户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及时掌握重要的、易产生波动的农产品、畜产品产销信息,应用财政补贴等手段进行政策引导,避免产品和价格的大起大落现象,稳定市场价格,统筹兼顾城乡居民利益。 政府的公共服务到位才能很好的解决当下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资金配置效率低下、贫困加剧等等的问题。

四、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系统的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和精髓不仅仅指经济范畴,比如缩小经济差距,单单把统筹城乡发展定义于经济量的增加,这就是种误区,统筹城乡发展其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界限与状态明显的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优先发展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让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础设施。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总结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全民发展,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伟大实践。因此,我们全体必须从现在起,认真解决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城乡间经济信息滞后,城乡间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问题,全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和目标,明确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改革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总之,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要靠大家群策群力,一起为城乡发展出谋划策,为有一天翻开城乡发展新一页做努力。(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良.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路明.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3] 《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6日 第十三版)

第3篇: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财政对策

在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之际,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成为现实和可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涉及方方面面,重庆市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其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特点更为突出。继2007年6月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改试验区后,重庆市又相继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首个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内陆首个开放型经济“试验田”以及信产部确定的全国首个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和卫生部确定的全国首个统筹城乡医保试验区。从财政角度看,重庆市要实现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政府就必须把消费(启动内需)放在首位,进一步制定、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出台一系列支持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的优惠财政政策,做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切实加强农村市场网点规范建设,强化商贸功能,提升商贸品位,完善商贸设施、美化商贸型态。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促进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和发展对策。

一、编制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规划

支持和鼓励规划先行,以城乡统筹的理念从整体上科学规划城乡建设、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城乡商贸网点规划布局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建设重庆市城乡商贸市场,是重庆市城乡商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重庆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走向和谐、协调的必然趋势。要建立一个有权威的、统一的、高效的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专门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指导和组织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工作,编制全市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全市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通过制定和完善城乡商贸产业发展规划及市、区、镇、街4级商贸网点建设规划、“双建”及“双进”工程规划(即农村乡镇建市场和超市,村社建便民店;城市便民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加快城乡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业结构调整和流通现代化,提升城乡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完善基础设施和城乡商贸流通网络

保障道路及城乡商贸流通网络的畅通是商业经济建设和商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促进商贸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城乡商贸的基础设施投入,对建设或改造配送中心的银行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予以贴息,进一步改善商贸经营、流通和仓储条件。重点抓好市场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向农村倾斜,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要在加强重庆市城市各主要交通干线改扩建的同时,不断修善商贸市场内部和周边乡镇的交通设施,通过加强农村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激活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提高构建面向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农业信息网和农商专网,促进农业信息商务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推进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把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将收集到的农民的消费需求、农副产品生产信息向社会,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服务。

三、发展龙头企业,培育龙头市场

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支持和鼓励更多的龙头商贸流通企业以自身的活力与实力激活农村市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积极重组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打破区域、行业、部门所有制的界限,广泛吸纳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金,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壮大完善一批股份制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体系。通过引进国内外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对一些有前途的农副产品加工及商贸企业的嫁接改造,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出口制成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培育、发展、壮大、提高一批农村龙头企业。通过发展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粮、油、畜禽、水果的精深加工新“龙头”企业,带动农副产品提效增值。

区(县)一级应根据当地农产品优势集中建设一批蔬菜、优质粮、油、水果和养殖等特色市场。省(市)级则根据区位优势,建设档次高、批量大、辐射广、功能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发挥市场商品的集散作用和对外商品流通的辐射效应,培育龙头市场。

四、积极开发新型商贸平台

大力发展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镇乡村便民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建立起以超市为先导,以农业生产基地为支撑,以科研、生产、加工与流通为动力的经营新体制,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优势,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全力打造(区)县、乡、村3级经营服务网络,实现镇镇有超市,村村有连锁,解决农民“销难”、“买难”问题,使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和零售网点逐步退出市场,促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流通业快速转变。

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重点的商贸流通现代化框架。

一是促进连锁经营规范化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推动连锁经营向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鼓励城市大型商业企业、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开办城镇店、农家店、便民店,并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以便加快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通过县、乡、村3级层层配送,形成了自上而下畅通的连锁网络,做到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办证、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六个统一”使连锁供销成为有机整体。

二是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开展网上购物、自动售货等无店铺新型业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农户既是向连锁超市或其他需求企业提供农产品的供货方,同时又是连锁超市和农资产品生产商的消费者。连锁企业和农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了解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过物流配送中心把适合农户需求的产品配送到终端的零售店,同时向农户市场信息,告知农产品供求的最新动向。/

三是积极配合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城乡商贸统筹、农副产品批零市场高效运行的强力支撑。

五、大力兴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鼓励和支持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以组织化的推动,畅通农产品输出的绿色通道。要鼓励农民在生产、运输、销售、加工、服务等环节上开展专项合作,自愿创办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引导各类农村能人(大户)、龙头企业、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技术服务部门大力兴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在合作经济发展中,坚持经营服务社会化,利益连接紧密化,共同出资,共同参与,共提风险,共享利益,加入自愿的原则。

一是引入股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集体资产通过作价参股形式进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产供销、贸工农一体的经济实体,积极探索“组织+公司+农户”、“组织+基地+农户”、“组织+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鼓励设立商会和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作用,防止无序竞争,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通过信息引导、保护企业合法利益、促进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商业竞争环境。

三是壮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协会合作、农民参与”的“四轮驱动”方式来扶持和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培育农产品赊销组织,壮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业专业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素质较高的经济能人牵头领办合作组织,开展销售、加工、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合作。

四是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民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各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统一注册商标、统一购销价格、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和动物防疫以及疫情监测体系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建立健全财政长效运行机制

创新财政体制,逐步建立完善的财政均衡机制,尤其是要建立和完善横向转移与纵向转移相结合、一般转移与专项转移相结合的纵横交错的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减少财政级次,实行“省管县”和“乡财县管”。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元税制改革进程,使广大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和承担合理公共产品供给成本的职责。从税务方面看,要改革和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保证地方政府拥有提供公共产品的稳定收入来源。

一是从政策优惠上扶持。对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商贸流通企业、超市实行挂牌保护、开通绿色通道。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减免税费、减少审批程序等政策,凡到乡镇村开办连锁超市、便民服务店、农副产品加工店的商贸企业,可以享受比在市区内投资更加优惠的政策。

二是从资金信贷上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对2005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予以资金支持的政策,对新建的农村连锁、便利店、验收合格的放心示范店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或贷款贴息。

建立规划、商贸、工商、市政、质监、药品监管、卫生防疫、财政、税务、金融、公安、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联系会,定期研究商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立镇街商贸发展情况通报和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市场开拓力度,促进城乡商贸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定规划、搞服务、抓示范、创环境上来,尽快建立健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工商、民政部门应简化登记手续;税务部门应减免有关税收;金融部门应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分支机构,重组或新设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新型金融组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农经、科技部门要加强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联系,为经济合作组织开拓市场创造条件。各职能部门应协同配合,既要避免职能交叉或空白,又要形成相互衔接、密切配合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开展专项治理和综合执法,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维护农村商贸市场的经营秩序。

参考文献:

3、赵旭.增加农民收入与城乡统筹的财政政策[J].经济师,2006(3).

4、于国安.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财政支农新体系[J].东岳论坛,2004(6).

第4篇: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统筹城乡发展,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成果,是一道时代的命题。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的战略部署,市政协把“加快推进____市城乡统筹发展”确定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组织专家学者就推进我市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深入研究当前城乡统筹理论内涵,科学借鉴____x等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市城乡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推进____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策略和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____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____城乡统筹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1、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____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__年的10712元增加到20__年的22331元,年均增速12.6%;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4154元增加到20__年的8134元,年均增速11.4%。20__年城乡收入差距为12539元,小于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水平。

2、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____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__年的8110元增加到20__年的15760元,年均增速11.5%;农村人均生活费支出由20__年的3137元增加到20__年的5887元,年均增速10.5%。

3、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__年以来,____市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和覆盖,逐步完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供电、供水、燃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行政村道路硬化通车,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也基本解决。

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时期,____市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五年累计投入超过250亿元。城乡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__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99.5%以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2%;城乡低保水平明显提高,累计救助低保对象5万多人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5、就业结构逐步完善。____市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由20__年的74.1%增加到20__年的76.5.9%,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20__年的55.2%增加到20__年的59.0%。

6、推出了一系列加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了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市委在去年9月出台了《中共____市委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计划单列镇试点的意见》,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同时,将云龙镇作为第一个试点的计划单列镇,今年5月,又将演丰镇确立为第二个试点的计划单列镇。以计划单列镇试点为突破口,通过体制创新、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释放发展活力,为全面提升____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探索出一条新路径。6月,组建成立了____市统筹城乡发展公司,采取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统筹全市示范项目和示范镇的建设。公司已于近日正式启动了演丰示范镇路网、演丰西河河道整治、保障性住房等11个项目。

7、关键领域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__年,规划部门已完成了主城区外17个镇总规和镇区控规、131个行政村村域规划、1296个自然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今年又启动了主城区内5个镇(不包括已撤镇设置街道办的府城镇)、68个行政村、635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国土部门已基本完成云龙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云龙计划单列镇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工作实施方案》,草拟了《南渡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优势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供应和管理的意见》,上报市政府(待批),为农村土地流转、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供应提供政策依据;市公安局积极开展建立统一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调研,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关健难题,代拟了《____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代拟稿)》,报市政府(待批)。

8、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开发银行、农业银行、

邮政储蓄、____农商行等分别出台了针对农民小额贷款的相关政策,使农民小额贷款更加便利。涉农金融机构种类取得新突破,成立了____农商行和____农信社、____联合农村商业银行、____苏南村镇银行、甲子镇龙谭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兴起,截止目前共有21家小额贷款公司。

(二)____市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贫富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十一五”时期,____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 %,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1.4个百分点,20__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2.74:1,20__年为 2.75:1,与20__年2.58:1水平相比,呈现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收入决定消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差距扩大。20__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3.5%和52.5%。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比20__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却上升了1.3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迥异。长期以来,财政资金集中投放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公共投资严重不足。 20__年城市用户燃气普及率达95.97%;农村抽样调查每百户用气仅为60户;____城市公用基础设施齐全,但各乡镇设施却存在较多问题,街道基本上没有排水设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难于系统处理,而广大农村则更是垃圾随意堆放,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非常突出。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从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情况来看,我市的社保显现出城乡分设、标准有别、待遇不一的典型二元化状态,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分健全、保障水平低问题比较突出。如低保,20__年农村低保标准为300元,而城市低保标准为390元,相差了90元,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从医院的资源情况来看,20__年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市区10.74床位,农村1.07床位;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市区5.67人,农村0.61人。而且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基层卫生医疗人才严重不足。再从教育资源看,20__年城市中学本科以上教师占94.0%,农村占40.0%;城市小学本科以上占59.0%,农村占10.0%,城乡共公服务均等化路之遥远。

4、新农村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的缺口。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期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征地、拆迁等方面的成本明显上升,造成人均城市化成本逐年提高。虽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农村广阔的资金需求来说,投入严重不足。20__年,____四个区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占整个基础设施投入的29.69%,20__年仅为21.11%。再从金融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来看,____农村金融机构少,限制多,金融支农力度也明显不够。20__年____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0.6%,20__年为0.75%;20__年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仅占全年贷款总额的19.4%,其中农户贷款仅占0.2%。由于长期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尤其是镇(街)的环境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249宗蓄水工程绝大部分都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修建。据发改委提供的资料显示,到2018年,____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财力需求约477亿元。其中,20__—2015年需新增投放203亿元。再以美兰区为例,据初步测算,目前共涉及四个镇墟市政设施改造项目共28项,需要投资14亿元;公共服务产品包括文教卫等项目需要投资7830万元,建设资金面临着巨大的缺口。因此,____城镇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5、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形成。目前,____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一系列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集体土地利用“小、散、低”,承包经营权分散零碎,全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面积仅占集体土地面积5%左右,土地利用效率低,从而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再从农业局提供的数字来看,目前,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12万亩,仅占耕地面积17%;已发包给农户的耕地80.1万亩,完成土地经营流转权8.89万亩,占11.0%;流转土地面积2868宗,参与流转农户仅占承包农户的2.3%,与发达地区(上海53%、广东14.55、浙江13.12%、苏州39.3%)的土地流转比例相差较大。而且农户的土地流转大多是私下口头协议和简单协议,未到有关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6、“新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受农村“二元结构”等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民缺文化、缺技能,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再加上缺口经济社会加速转型,____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农民和空心村的“新三农”问题日趋严重。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民沦为失地农民;农村二三产业严重落后,提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有限,农民进城打工又受歧视,逐渐形成“务农无地、上班无岗、进城无户、低保无份”的特殊群体;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沦为只有留守老人儿童的空心村。“新三农”问题的日益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

7、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镇政府责与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公安、司法、国土、教育、工商、税务等“七所 八站”行政职能游离于镇政府职能之外,镇政府的职能发挥受到极大限制。二是城乡财政体制极不完善。目前实行的体制是“镇财区管、村财镇管”,镇政府管理的事权与财权极不对称。三是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相对落后。各镇虽然已逐步推行村民自治,但却缺乏有效的自治规则,不能有效发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参与农村重大事项决策和监督的作用。再加上农村干部升迁机会较小,部分干部缺乏积极性,未能真正树立服务群众的观念。四是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为推进城镇化发展是政府工程,与自己无关,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

(三)____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

____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目前至少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受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____基础差、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下游,总体经济实力较弱,产业处于小、散、弱状态,与内地其他城市比,仍属于欠发达城市,带动能力十分有限。20__年____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818.76亿元、38634元、73.17亿元,在全国(除拉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排名倒数第1、第27、第29位。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01.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24.6%,在全国(除拉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排名倒数第1,而且,工业总量较小,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关联度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而造成工业化水平低,“以工哺农”能力有限。从农业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实力普遍不强,农产品有序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加工运销仍是瓶颈,出岛运输流通损失率超过20.0%。从第三产业来看,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不强。20__年____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和gdp的比重分别是63.0%和43.0%左右,传统服务业比全国平均水平(41.92%)高出22个百分点。另外,农村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____重要的特色之一,但由于配套设施及宣传不到位等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建设,没有形成优势的产业。

2、受城市带动能力的制约。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城市化率均已超过70.0%,农业所占的比例不到5.0%。“大马拉小车”式的城乡统筹模式使城市有足够的实力辐射带动全域发展。相比之下,____的城市功能不强。一是城镇化水平较为落后。20__年,按常住人口算,____城镇化率已达74.0%,但剔除20__年琼山并入____等因素,实际为55.0%左右。二是建成区面积小。主城区只有103平方公里,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0%,在所有(除拉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建成区面积中排名倒数第2,仅高于西宁。三是建设用地指标匮乏。按照新一轮土地使用规划,至2020年,____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66.35平方公里以内,20__年城乡建设用地327.14平方公里,20__—2020年净增量仅39.21平方公里,年均增长不足4平方公里,按照近两年的平均用地规模,5年之内所有用地指标将消耗殆尽。产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以工业为例,“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工业用地达到30平方公里,但目前我市规划工业用地不足15平方公里。因此,____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属于典型的“小马拉大车”模式。

3、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近几年,____市经过两次强区扩权向区里下放了99项权限,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市、区行政管理关系,激发了区一级的发展活力,但尚未完全到位,如土地、资金、项目等区、镇仍没有自,权限过于集中于市级政府部门,区、镇两级级权受限,自主发展能力差,发展空间有限,而承担的事权过多,责任过大。

4、受小城镇发展滞后的制约。____现有建制镇人口偏少,等级偏低,每百平方公里建制镇为1.04个,密度超过东南沿海地区,但人口规模偏小,平均每镇只有32995.75人,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同时镇域经济也发展不足,基本上以自发式、分散式经营的传统农业和商贸批发零售业为主,产业规模化、集聚化程度不高,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不鲜明,而且,总量不到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从20__年起,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建设10个中心镇,依靠中心镇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落后于全市发展水平。如“十一五”时期,全市十个中心镇经济总量仅为全市的6.0%,增幅为57.0%,明显低于同期全市的71.22%和全省的93.73%。再加上,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农惠农政策效果有限,发展空间受到规划和土地的双重制约,导致带动农村发展的节点作用不突出。

5、受现行土地政策的制约。国土资源部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量身定做的20条优惠政策,到现在都没有真正落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土地权属不清。截止目前,全市农村除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基本完成确权外,其它权项还没有完成确权。二是配套政策法规缺位。国土资源部的20条措施极具含金量,我市也相应出台了25条贯彻意见。政策的顶层设计有了,但是一年多来,具体操作细则没有跟上,项目配套措施没有完善。三是流转平台建设滞后。信息服务体系和流转平台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目前,各镇虽然都设立了土地流转市场,搭建了土地流转平台,但设置简陋,有电脑没信息,有设备没联网,甚至相当部分镇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身兼数职,没有形成一个从信息的、竞价到结算的完整体系。四是没有试验载体。土地问题十分敏感,在实施前应在一地或多地“试运行”,待成熟之后才在更大的地域推广。然而国土部20条没有与项目、产业对接,精心筛选试点,导致无法落地。五是没有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土地确权流转工作涉及面广,由于缺少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国土、住建、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之间不能实现良好衔接、密切配合,导致遇到问题时责任不清、分工不明。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农业部门负责确权,但承包地界线没有采用市国土部门土地数据库坐标,造成农户承包经营地面积不实、四至不清、证号重复、实际情况与账簿不符等问题很突出。

二、____、____、____等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____、____、____等城市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借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编制规划是前提条件。都把科学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一件事,推动科学发展的引领,精心组织,从城镇体系、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等方面,高水平编制城乡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并要求城镇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 环境保护规划“四规衔接”、“多规合一”和刚性执行城乡规划。

2、盘活土地资源是重要途径。这几个城市都非常灵活地运用土地政策,通过开展“宅基地换房”、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治理、用地增减挂钩、“地票”交易等方式,来解决城镇发展用地问题,同时,也农民获得了可观的土地收益。完善土地流转办法,积极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又促进了农民分工分业、多元化增收。

3、推进“三个集中”是核心要求。这几个城市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推进“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就是把工业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带动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就是进一步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就是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抓住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促进了“三化”联动发展,实现了城乡同兴共荣。

4、创新政策体制是根本保证。这几个城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制定出台了多个相互衔接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基层治理机制等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和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的体制机制。正是这些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使这些城市能够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突破一个个难题。

5、政府投入是巨大推力。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大力调整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特别是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上,注重加大前期投入,着力改善设施,优化发展环境,聚集人气,培育市场,吸引资本。

三、____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二元发展是一个延续了多年的难题,要实现城乡统筹,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搬,诸多的问题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改革任重道远。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认为,____市要充分利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机遇和享有特区立法权的优势,发挥____在生态环境独特、人口少、面积小、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上较易突破的优势,大胆实践,勇于担当,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

1、确立全域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按照“城乡一盘棋”和“全域____”的理念和要求,对全市的城镇建设体系、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认真梳理和整合,形成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全域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城镇总体规划、土地整理与利用规划、项目策划与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四规衔接”。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全覆盖、硬约束,有效推动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2、强化产业支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就要以推进“三个集中”为主要路径和关键举措,调整结构,抓好产业发展。一是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依托海南特有的花卉、冬季瓜菜等农业品牌,抓住南渡江流域30万亩土地整治机遇 ,打造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依托云龙、美安等产业园,大力发展高科技的低碳产业,打造生态低碳型工业;围绕着热带作物和海洋资源,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农副产业深加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三是依托农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开发田园观光、农家乐、捕捞垂钓等旅游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

3、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是重点统筹农村公路、自来水管网、供电、垃圾、污水处理、水库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五大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二是市、区、镇联动,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性,多元融资,市场化运作,重点要抓好10个中心镇的建设。同时,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可能成为小城镇的重点村,使其进一步扩大规模。三是积极开展村庄布局整理,推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自然条件较差、公共设施落后和生态敏感区范围内的村庄以及人数较少的居民点逐步撤并、建设新社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加快了传统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已经建成的新农村重点村加快提升改造,把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模式向农村推广,逐步将农村全面改造建设为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融合。

4、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充分利用中央给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国土部20条政策,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加快制定与国土部20条政策相配套的具体操作细则。明确集体土地流转的原则、条件、方式、程序、期限、税费、产权抵押、评估、风险管理等。二是成立相应的牵头协调机构,协调国土、规划、住建、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之间关系,使部门之间实现良好衔接、密切配合。三是搭建以区级政府为管理主体的农村产权信息和交易平台,将现有各镇、行政村的土地流转中心进行联网,定期公布土地资源信息,做好土地供求双方服务,培训土地流转经纪人,构建起“市—区—镇—村”四级土地流转交易和信息服务网络。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四是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承包经营权,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允许城市企业通过租赁、入股、接受土承包权等形式到农村进行开发经营;改革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深入探索开展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试点,积极实行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土地置换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

5、创新投融资理念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一是整合政府可支配的资源要素和资产,通过组建设国有投资公司,搭建起有效对接市场的投资主体和融资平台,并充分发挥启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建设。二是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引导拓展服务农民的业务,加快实现金融机构对农村的全覆盖;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发展生产开展的信用合作,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资金互助合作社,金融部门要优先货款,并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和利率优惠。三是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凡是不违反法律规定、财产权益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着力构建涉农金融业务新模式。

6、进一步“强区扩权”激发镇域发展的活力。下放更多有用、实惠的权限和配套政策给区、镇,尤其是事权、财权、人事权,逐步实现规划、国土、建设、环保、工商、 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服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区、镇财政体制,合理确定区、镇财力保障水平,使区、镇承担的责任相适应。如可参照省对市县的税制分成比例,提高区级共享税种分成比例。积极探索中心镇财政计划单列。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财政管理体制,将中心镇财政预算纳入市级财政管理体制中,与现行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并列,充分调动中心镇各部门参与财政管理的积极性。

7、创新农村新型治理机制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在区、镇(街)整合部分职能相近的部门,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改革。整合村级服务和管理功能,以建设常态村级民主管理机制为核心,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配套服务。加快农村“两委”建设,构建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管理机制。

8、抓好示范试点工作促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琼山区云龙镇和美兰区演丰镇作为全市首批统筹城乡示范镇,就应该作为国土部20条政策的试验地,努力在“三个集中”、政府职能转变、户籍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积极探索、创新突破,为推动全市工作探好路子、积累经验。建议首先在这两个镇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学习外地经验,这两个镇首先要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化结构”体制,推进一元化管理。如可取消农业与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差别,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按照公民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将公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的户口”,对可以登记为“居民户口”且在农村有承包土的人员,可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享有和履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将这两个镇纳入城市民政服务保障计划,农转非的农村低保、五保、孤儿、优抚、老龄等民政服务对象纳入统筹范围。

9、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促体制机制创新。建议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从____实际出发,尽快研究并出台比城市旧城改造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推进城乡统筹的相关配套措施,从财政、税收、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如村庄拆并、社会资本参与乡镇建设的门槛和政府资源配置、宅基地整理与置换、土地流转管理、失地农民再就业与再生产、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又如最近省政府及部分市县都已陆续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办法》,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居民养老保险范畴等等,希望市委市政府也尽快出台相关的实施办法。

第5篇: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跳出“高速”看高速公路发展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已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1988年上海至嘉定15.9公里高速公路的通车,实现了我国大陆上高速公路零的突破。1991年9月,沈阳至大连375公里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揭开了我国修建高标准长距离高速公路的序幕。我国的高速公路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06年通车总里程已达4.53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

笔者不久前在考察调研郑石高速公路时了解到,河南的高速公路发展非常快,2005年以来,每年以一千公里左右的速度增长,今年底已达到4500公里,初步建成以郑州为中心,纵贯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八方的高速公路网络。

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跳出高速看,高速公路就是一个系统,作用十分显著。就城乡关系来讲,它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形态、疏通城乡经脉、协调城乡关系、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沿线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郑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就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高速公路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从国际上来看,意大利于1924年建成了长约80公里的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德国是第一个提出修建高速公路网的国家。美国在1937年修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自上世纪50年代起,拟定了修建6.8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计划,每年投入上百亿美元修建高速公路,目前其高速公路总里程已位居全球第一。

全世界之所以对高速公路如此关注,不仅因为高速公路通过能力大、行车速度高,而且能解决“路”之外的许多问题。

郑石高速公路是河南省高速公路“686”建设规划网的一条重要联络线,也是新规划“两桥三路”中的“中央辐射线”,是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条能源和旅游大通道。线路途经郑州、许昌、平顶山3个地级市的9个县区、34个乡镇、204个行政村,建设总里程183.539公里。可谓一条高速路,带动一条线,连接城和乡,推动一大片。

以郑石高速公路为例,它关系到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发展旅游、文化、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而这些正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从旅游角度看,伏牛山生态景区沿线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由于交通不发达,这个“富矿”一直没有好好开发。郑石高速公路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交通部“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其建成通车,将会大大加快沿途市县生产资料的流动,进一步促进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经济带动、城乡联动共繁荣。

高速公路建设应有促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强烈意识

据有关研究表明,当一条高速公路建成投运3―5年后,就会使高速公路两端的大城市沿高速公路走向延伸发展,形成以高速公路为轴线,以各处立交桥为轴心的一系列卫星城镇。经济学家称之为“经济走廊”或“通道经济带”。

国际上许多高技术产业带基于信息、原材料和产品流通的需要,都是沿高速公路两侧发展起来的。如日本名古屋――神户高速公路建成后,爱知县的小牧市,由一个小乡镇很快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10年中工业产值增长38倍,远远超过其它地区的发展速度。意大利的“太阳道”路经17个省、37个区,全国63%的地区受到该线的吸引和辐射,改变了这些地区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与西方国家发达的路网相比,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网络化程度还较低,路网发展不平衡。为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于2004年底审议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计划用30年的时间完成全部规划,在2010年以前国道主干线规划有望实现;在2020年,中国将建成国家骨架公路网,其核心是通过高速路网的规划建设突出服务经济,强化高速公路对于国土开发,区域协调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6篇: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Guo Ling-ling

(Kuitun Nongqishi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Limited) Kuitun Xinjiang 833200)

【Abstract】ban planning is a strategic spatial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n integrated control mean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needs to adhere to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development focus shifted from simply better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d balances, shift from one-sided pursuit of economic efficiency better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planning;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1. 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1)《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2. 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2.1 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2 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2.3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3. 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1)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4.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4.1 以城带乡、以乡保城。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4.2 空间集聚、划定城乡。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4.3 设施先行、区域共享。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4 错位发展、尊重文化。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5.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5.1 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5.2 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1)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2)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5.3 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5.4 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1)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2)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2] 贾若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决策[M].中国发展观察.2008.

第7篇: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一、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的基础条件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必须调整与改变,也具备了相当的物质与理论基础。

(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奠定了调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10年的397983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目前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3年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2010年人均GDP已经超过4300美元。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83080亿元。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城乡人口、产业和收入结构的变化是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的社会基础

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20%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49.68%,近年来每年提高1.3―1.4%。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城乡人口结构的重大转变。2010年我国统计城镇人口达到6.65亿(含农民工),农民为6.74亿,两者之比接近1∶1,但是城镇人口中的2.4亿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与纯务农农民之间的第三极,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新的表现形式“城市二元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同时,我国的城乡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28.1%下降到2010年的10.2%,第三产业从22.3%上升到43.0%。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平均每年增加180.8元。但城乡差距仍然不断拉大,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23∶1,绝对差距达到13190元。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新的和更迫切的要求。

(三)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除了按照原来思路继续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之外,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并明确指出“要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两个趋势”的分析,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三大思路;2008年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再次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的政策措施渐成体系

1、推行农业生产者补贴制度

从2004年开始,我国陆续实行了种粮补贴、购买良种直接补贴、农机具直接补贴、生产价格直接补贴、生猪生产补贴、奶牛生产补贴和油料生产补贴等七项针对农业农民的直接补贴,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弥补生产成本作用巨大。

2、减免农业税负

2006年取消了在我国有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共减免农民税赋1350亿元。

3、大力推进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

2006年国务院5号文件提出,在劳动合同签订的规范、工伤支付制度、大病统筹的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10个方面进一步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生活成本高昂、户籍制度壁垒、社会歧视严重等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4、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着手推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已逐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健全农村临时救助制度。

(五)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入

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成都市的情况最为典型。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率先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主要展开了四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规划城乡发展新形态,从城市规划转向城乡规划,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以市场化为动力,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了投资体制改革,采用市场化的办法,盘活用好政府可调控资源。搭建投融资平台,培育农村的市场化主体。

第三,以“三个集中”为手段,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重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已经初具规模,工业集中度达到70%。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截至2010年底,全市1/3的耕地已实现规模化经营,带动67%的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向城镇集中,截至2010年9月底,成都已经累计建成农村新型社区1334个,106.3万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最后,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为保障,建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成都从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入手,推动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变革。2004年,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完成;2008年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待遇一致;2010年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

(六)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衍生出更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作为城乡分割标志的户籍松动后,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转移的问题;当前土地制度对农村人口迁移的影响问题;促进资本要素在城市和农村间更有效流动的问题;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等,这些都将是消解城乡二元结构过程中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寻求平衡,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的基本要点

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要将城乡关系放到当前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把挖掘农业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快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发展和改革是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两个基本要点。

(一)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第一要点是发展

核心是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城乡视为一体地安排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战略发展层面来看,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必须兼顾两个方面:

1、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通过多元化城镇发展来带动农村,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小城镇发展必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紧密结合,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使小城镇建设与小城镇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大力培育小城镇的特色经济,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小城镇应根据自己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乡土资源相对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及旅游业等,真正把各种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济方面,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社会建设方面,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文化方面,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政治方面,在提高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利。

(二)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根本要点是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由一系列相应的制度、政策和社会规范构成的,但关键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二元人口管理体制与社会总体发展不相适应

自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后,中国形成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户籍制度不仅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而且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社会权力与国民待遇,严重制约着社会公正公平与和谐的推进步伐。

2、城乡分割的土地管理制度阻碍了农民转移,降低了农民的土地权利

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把农民的身份权与土地权利捆绑在一起,在目前的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下,农民的土地权利流动性较差,其拥有的土地权利很难变为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真正向城市永久性迁移的成本。此外,国有土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二元土地管理结构,进一步制约了农民土地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权利。

3、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上表现为城乡差别,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上表现为巨大落差

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来看,2010年,中央财政为2310.5万城市低保对象付费524.7亿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10年,中国农村仍有2688万贫困人口,其中有相当部分由于不具备扶持和脱贫条件,需要给予常年救济才能维持生计。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鸿沟。城乡分治的财政投入体制更是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财政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目前,在教育、卫生、电力、公路、信贷、水利建设、邮电通讯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决策的城市倾向较为严重。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为4.83万亿元,但用于“三农”的支出仅为0.86万亿元。因此,要破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必须从财政开始,在逐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的同时,逐步废除决策的城市倾向现象,实行城乡发展同等待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的关键问题

(一)建立城乡一体劳动力转移体系以寻求城乡人口平稳有序流动

重点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更快地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缓解农村人地矛盾,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主要包括:一是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切断城镇户口与背后的各种经济社会权益之间的制度化联系,特别是与优先就业、享受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优惠和实惠之间的关系,实现户口身份识别的单一功能。二是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用工体系,形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制度。消除对农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实现城市职工和农民工同工同酬,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三是克服产业结构调整对吸纳劳动力能力的弱化作用。在制度设计时,要更加注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弱化效应,制度上要同样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机制上鼓励企业吸纳劳动力。四是增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支持功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过程中,获取就业信息缺乏政府的服务支持,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外出就业成本的上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基本上是完全由个人家庭承担,可分为货币成本和非经济成本。目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没有一个政府或社会承担机制,须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服务系统。

(二)建立城乡并重的发展机制以寻求城乡土地要素的高效互动

重点解决城乡并重的要素流动问题,建立土地这一最主要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高效流动的体制机制,更加合理地配置城乡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主要包括:一是保持现有土地承包政策的高度稳定性,不断增强并形成农户对土地使用的稳定预期,同时在法律上使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有切实的保障。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稳定是今后改革的大前提和基本条件,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将稳定土地关系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一政策必须得到切实贯彻。二是确定国家、集体、农户三方的土地权利边界,登记确认目前农户的土地使用归属,奠定土地权利法制化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三是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主导和资源配置作用,着力培育土地资本市场、土地流转市场和农村劳动力配置市场,为土地的逐步市场化进行前期铺垫。四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探索加强监管,防止侵犯农民利益的现象。这四个方面可用“稳定关系、界定权利、培育市场、强化监管”来概括,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时间上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之分,但有一定程度的优先顺序,应该说,稳定是前提,确权是保证,市场是必然,监管是保障。

(三)建立城乡均衡的保障制度以寻求城乡居民权利平等

主要包括:一是突破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分割问题,改变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状况。将长期居住城镇的农民工纳入城市低保和城镇职工基本保险体系,优先进行农民工的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城乡社会保障的衔接和接续机制,为农民工提供包括子女基础教育、住房保障、社区文化参与等方面的社会公共服务。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以保障农民基本生存和生活为目的,以法律和制度建设为核心,因地制宜,分地区(先发达地区,后偏远贫困地区),分内容(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再养老保险),分重点(先保障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再一般群众),分阶段(先试点,再推广)进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方面,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为分地区、分阶段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创造条件,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我国人力资本,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农村医疗卫生供给体制方面,建立全面覆盖、水平适度、基本满足农民医疗服务需求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供给体系。以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核心,建立资金保证、服务良好、便捷便利、可以满足农民基本就医需求的保障机制。以提高改善农民健康理念为目标,健全完善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努力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和公共卫生水平。与城镇化同步安排,探索建立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公平合理的全民医疗卫生供给与保障机制。

第8篇: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关键词】国内外经验 城乡统筹 发展模式 合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omestic first-tier citi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formulation and practice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val of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rural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related measures.Throug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clear QuanJiao count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deas and model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fast and reasonable.

Keywords :Foreign and domestic exper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development pattern , reasonable

建国以来,我国为快速推进工业化,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实行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割体制,由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拉大,并引发了许多难以回避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因此,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然而许多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时间较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日益认识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大量措施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趋向一体化,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些成功的实践为我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相关案例分析与借鉴

1、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借鉴

①英国城乡统筹的实践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城镇化速度大大加速,英国的乡村迅速向城镇转化,农业用地被城市大量侵吞,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日益荒凉,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显现,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合并解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田园城市构想。到二战前,英国形成了在全国范围进行城乡规划的共识,为促进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的解决。1948年英国制定了《城乡规划法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并设立了从地方到中央的独立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同时,英国还通过立法为政府干预和指导城市问题的治理、引导城乡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与行动框架。

②日本城乡统筹的实践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由于片面追求发展工业,引发了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等倾向,导致了农村人口急剧流向城市,地域间差距扩大,传统的村落社会迅速崩溃,乡村人口迅速减少。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日本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主要有:

一是制定和实践扶持农业和振兴农村的法规政策;二是实施政策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建设的财政投入;四是大力发展各种农民组织。

③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时间较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于重城市、轻乡村,这些国家大都出现过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协调多带来的各种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们采取了大量措施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法律,通过立法扶持弱势地区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运用“政府干预”手段,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实行多种支农经济措施,减少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完善的政府和民间组织,发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2、国内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借鉴

①嘉兴城乡统筹的实践

从2003年开始,嘉兴市就全面筹划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城乡空间布局、城乡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劳动保障、城乡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城乡环境保护等“六个一体化”同时推进。2007年底,按《规划纲要》要求,该市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2008年年初,嘉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嘉兴市2008年到2012年打造城乡一体化行动纲领》,利用5年时间,在原先“六个一体化”基础上再加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组织保障机制,形成“1+6”体系,有力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在城乡基础建设设施方面,嘉兴主要构制“路网”、“公交网”、“电网”、和“信息网”五大网。在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方向,城乡就业一体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②成都城乡统筹的实践

成都市从2004年开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将其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成都市的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三三见六,以一化二”。这里,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一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二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三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四是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五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六是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经验借鉴

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起步虽晚,但一些地区结合中国国情,从自身条件出发,成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宁波、嘉兴和成都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对全椒县城乡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坚持规划先行和实施科学系统的城乡规划,建立和完善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整治规划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制度创新,改革城乡行政区划和二元户籍等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1、新时期全椒发展目标取向

强化区域互联互通,重塑城镇空间形象,成为安徽宜居宜业宜游的东部门户城市,新滁城(滁来全城镇密集区)南部副中心城市,加速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滁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基地”,依托四位一体网络,成为区域性现代流通体系的“枢纽节点”,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成为滁州魅力山水特色的“世外桃源”,塑造良好城乡空间,成为让居民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幸福家园”。

2、全椒发展目标定位与职能方向

区域层面上,提升全椒功能、产业、品质。将全椒打造成“江淮靓门户,宜居宜业城,滁城新高地,金陵后花园”。

具体功能组成为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皖江城市带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与路径

1、城乡发展模式评价

各地在城乡统筹实践中涌现出许多典型,其中以合隆镇、二春莲花山和长东北核心区等最有代表性。分析和进一步总结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对本次全椒县合理、全面地统筹城乡发展定会有较大的裨益。

①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依托中心城镇和工业园区发展的农村地区。以工业向工业集中区发展、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为发展重点,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农业生产逐渐向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积极向本地工业企业提供原材料。

②城乡融合的“合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位于城乡结合部,但城市建设区尚未扩展至此的乡镇。这类乡镇一级纳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可共享城市相应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延伸提供的便利,培育自身特色产业,壮大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动力,其主要职能是为近域城市提供综合服务。

③城市扩展的“变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紧邻城市建成区的乡镇。城市向外扩展和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延伸至这些乡镇,致使农业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转变、农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转变、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对于已经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应加强社会保障和补偿力度。

④村企共建的“新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域内有与农业生产联系较为紧密的企业的乡镇,是一种典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以企业和乡镇共建为基础,以村企融合或企业+农户的合作方式,实现原材料本地供应和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⑤城村互联的“带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城乡功能联系较为紧密的乡镇。该类村镇距中心城市较远,发展相对独立,但是城乡之间联系紧密,且配置较为均衡合理。城乡分工明确,城镇作为带动中心,强化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向外辐射能力,乡村则以供给和服务城镇为主要职能。

2、全椒县城乡发展模式选择

在全椒县的城乡统筹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尊重县域经济的客观现实,注重“城乡差异”的原则,借鉴以上几种典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针对县城不同区域分别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策略,根据城区、山区、湖区、洲区的不同区域发展情况,合理选择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3、全椒县城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基于合理规划发展模式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第一,城市通过新型工业化扩大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发展空间,这是统筹发展的起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流”的问题。

第二,“三个集中”谋求规划经济效益,这是统筹城乡高效有序发展的关键。解决富余劳动力及乡村入口“哪里流”的问题。

第三,通过城乡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改革,使进入城镇的人口及其家属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解决富余劳动力如何“留”的问题。

第四,为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落脚点。解决“不流入城市留在乡村”的居民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县统计局.2013年全椒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OL].

http:///include/web_content.php?id=25447,2014-02-24.

[2]乔森.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实践与经验借鉴[J].中国城市化,2009.

第9篇: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组织联体:创新基层党建机制

去年初,诸城市委领导班子在调研中发现,同处在一个街道,城区居委会经济实力雄厚,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想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氛围浓厚,但由于受发展空间、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发展遇到“瓶颈”;而村尤其是偏远村庄虽然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但受观念、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50%以上的村班子属维持型。

市委书记邹庆忠说:“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对城乡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组织资源的整合,实现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协调发展。”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市委确立了“组织联体、城乡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本着“因村制宜、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综合考虑联合各方产业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等因素,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引导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单位)、强村党组织与集体经济薄弱、管理相对滞后的弱村党支部,跨区域组建联合党组织。

为确保联合党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市委相继制定了《关于建立村居联合党总支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完善城乡联建党组织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城乡联合党组织的组建模式、职能定位、运行方式、目标任务等作出明确规定。

思路清,满盘活。各联合党组织把城区先进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向农村薄弱党组织渗透,将城区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等“嫁接”到农村基层组织,着力解决村级班子不团结、不健全、软弱涣散的问题,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密州街道小两河原是一个管理混乱的村子,村班子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街道党工委将其与城区的强村大洼子党支部组成联合党总支。联合党总支借助大洼子党支部的管理经验,帮助该村将一名在外工作的机关干部请回来担任支部书记,健全完善20余项管理制度,推行村务、政务公开,垫资安装了自来水、硬化亮化了村内道路,新班子很快受到了党员群众的好评,凝聚力明显增强。

截至目前,全市共调整村党支部班子138个,选派151名优秀人才到村任职;组建起城乡联合党组织190个,其中村居联合党组织37个、村企联合党组织64个、部门联村党组织84个,加合党组织的村370个,占全市村级党组织的34.7%。

优势互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借助联合党组织这个平台,将产业相近的村和社区(企业)联合起来,以组织资源的整合推动产业融合。

辛兴镇东辛兴村原来就有种植黄烟的传统,但不成规模,加上技术不精、信息不灵,收入一直上不去。今年初,这个村与镇烟站成立了联合党总支,在党总支的组织支持下,建起了占地460亩的黄烟农场,很多农户把地租给农场,然后再到农场打工,在家门口就当上了工人。该村村民吕清池谈起黄烟农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俺三亩地全部租给了农场,俺两口子也当上了农场工人,土地租赁费加工资,比去年多收入2万多元。”

该市烟草公司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组织有关乡镇烟站与11个烟叶生产专业村组建起联合党总支,带动发展起烟叶农场202个,总面积达到4.1万亩,使6万多农民实现了增收。

市直部门也积极参与联合党总支建设。市经管局机关党支部与龙都街道西见屯村成立联合党总支后,指导帮助该村成立了蛋鸡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前,该村的蛋鸡养殖一直难上规模,成立后为全村的蛋鸡养殖创造了大发展的机遇。

五里堡有30多年的特种动物养殖历史,80%以上的户从事特种动物养殖,但受城区环保、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扩展养殖规模。五里堡居委会与前姜庄等4个偏远农村结合成立密州街道第十七党总支后,很快达成发展共识,五里堡居委会租用4个村的山岭荒地,规划建设4000亩高标准“特种动物养殖区”,可容纳450个养殖户进区搞特种养殖,年出栏狐狸、水貂、貉子400万只,带动周边4个村走上特种动物养殖的致富路。去年以来,全市先后有21个强居、38个强村利用弱村闲置场院、废弃宅基地和山岭荒地,搬迁项目75个,优化了区域产业布局。

以城带乡:共谱城乡和谐文明曲

密州街道小高乐埠村,过去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而今却是旧貌变新颜:村内两条中心大街全部硬化亮化,安上了路灯,通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这一切都得益于村(居)联合党总支的建立。古城子居委会先后投资80多万元,改变了村容村貌。环境改善了,交通便利了,已有18个项目落户小高乐埠村的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