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智慧生活的作用精选(九篇)

智慧生活的作用

第1篇: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提倡“智慧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中学课堂作文自我封闭的怪圈。一方面教师劳于改判,苦于点评;另一方面学生累于写作,忙于交差,而学生写作效果却不佳。症结何在?——学生写作动机不明!现在的课堂作文可以说是“被动写作”:限定时间、限定地点、限定体裁,甚至限定字数等等,这些无疑成了写好作文的“杀手”!这样的作文怎么能让学生充分“享受表达的快乐”呢?——“智慧写作”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智慧写作”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情感与意志”,注重让学生体验“表达的快乐”。“智慧写作”可以概括为“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即用富有“智慧”的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智慧”。一是要“表达自己的智慧”:人生感悟、思想火花、独到见解、深刻认识等,注重自己的个性感受;二是运用“智慧”表达(即表达的技巧):生动、形象、流畅、富有张力和磁性。

那么如何进行智慧写作呢?写作来源于生活,反映了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进行“智慧写作”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发现、发展、发掘、写作。

一、发现

发现即“智慧地看”。在一般人眼里生活平平淡淡,难有真趣,可在作家眼中却又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如常人看到秋风扫落叶,感到的是萧条、凄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结合作者本人的主观臆象而产生的想法。

二、发展

发展即“智慧地思”。在看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发现深入到自己的人生体验中,寻求认识、情感、智慧的广度,使自己的观点、认识更有广度,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颤动,超越小我,融入大我。通过“智慧地思”便会在思想空间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三、发掘

发掘即“智慧的悟”。将“看”和“思”有效地结合起来,向认识的深度挺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一些现象的思考与分析、储存与酝酿,将某一主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或产生对自己(别人)有益的忠告(哲理);或体会到生活带来的真趣;或加深对主题或命题的认识。“生活有没有滋味,在于你会不会品味。”对生活的品味就是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意义的挖掘。

四、写作

写作即将“看、思、悟”的结果进行整合后,产生一种明确的认识倾向,即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思想认识、爱憎好恶等,继而进行“智慧地表达”。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采用适宜的写作技巧,体验“表达的快乐”,产生创造性的产品——文章。

当然,“智慧写作”倾向于师生“自由写作”或写“随笔”,这样会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更易培养一种写作的习惯和兴趣,能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第2篇: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一、对道德、智慧、道德智慧的解读

道德智慧涉及两个核心的范畴――道德和智慧,这里首先要对道德和智慧本身进行解读。道德和人的存在密不可分。人的自然性存在是感性的客观存在,是道德生活的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道德起源于社会,道德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前提,是社会他律与个人内在自律的统一。有论者认为道德关涉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和调节,其中处理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利益关系是道德教育最核心的主题。道德教育要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人的自然性存在,追求人的社会性存在的道德理想。

对智慧的认识,目前有以下几种看法:其一,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一种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现行为目的的能力。其二,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出来的,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其三,智慧是知、情、意的统一。是对人的最高规定。此外,智慧一般都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静态的认知结构,指才智能力;二是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指智谋创造。智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共同本质的透视,对天、地、人普遍规律的提炼。它提供给人的是一种观察事物动态,认识事物本质,判断事物变化方向,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思考方法。

在什么是道德智慧这个问题上,具体有下面几种看法:

(1)道德智慧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与人的一般智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认知上的共性,而且具有不同于一般智慧的特质。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智慧的特质就在于它的道德性,这就是说,道德智慧实际上是人在长期的道德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分辨善恶的“是非之心”,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具有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智力。道德智慧区别于人的一般智慧(即非价值智慧和非道德智慧)的另一个重要特质是一种在“事实”与“价值”、必然和应然、“是”和“应当是”、现实和理想、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结合统一的视角上,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

(2)道德智慧是与智慧、情感同等重要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是从道德领域的角度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命性建构,是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尝试性把握和描述。道德接受主体在各种复杂情感、复合经验的作用下对道德戒律(概念、规范)进行判断、择取、整合、内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即为道德智慧。目

(3)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觉察到宇宙万事万物之根源同体的心灵觉悟状态。它发端于人对宇宙、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切关怀和理解,建立于广泛的人类知识和智慧大厦基础之上,是已被内在化并表现在行为中的、对个人的身心起调控和导向作用的践履性品质系统,是从反躬自身到求良知并进而致力于知行合一的过程。

(4)道德智慧就是人们运用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关系所作出的积极的道德审视、道德觉解和道德洞见。凭借它,人们能够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面向历史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关系的明智果敢的判断和选择。

(5)道德智慧是智慧的特殊形式,也是特殊的价值智慧。它是道德主体在体悟道德知识和复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情境、场合和对象,灵活发现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能力,蕴涵着对人和社会的关怀品质。具体体现为对道德知识的运用不呆板、不教条,在可能性中通过理性自觉的方式进行灵活机智的判断、选择和行动。

二、道德智慧的构成、形态及特征道德智慧的构成包括:

(1)道德感知能力。道德感知是指道德主体与认识对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后形成的最初的感知觉,也包括关于认识对象道德特征的某种印象。

(2)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自己、他人或社会群体的品质、行为和可感知的意向所表示出的善恶、好坏的价值判断和褒贬态度。

(3)道德选择能力,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出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4)道德想象能力,道德想象是指由我们人类头脑的所有情感与智力综合形成的对于是非对错的反应能力。

道德智慧包括四重形态:

(1)宇宙道德智慧,是一种人认识和理解宇宙自然的本性,恰当地处理人与宇宙、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知物的意识和能力。

(2)生活道德智慧,指伦理关系中的智慧,是一种知人的意识和能力,要求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他族、人与文化、人与政治和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保证人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3)生命道德智慧,即个体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智慧,指人认识和领悟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意义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知己的意识和能力。

(4)人生道德智慧,指涉的是人向道德本性、智慧本性和审美本性回归而引发的人生智慧,关涉到个体如何安身立命之根本。其中人生道德智慧是宇宙道德智慧、生活道德智慧和生命道德智慧的综合统一,是超越世俗世界和见闻之知的大智慧。

道德智慧具有五个特征:

(1)终极性特征――道德智慧具有终极意义和本原意义,可以引导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学会洞察人生、关怀人生,涵养时代悲情,承担着“终极关怀”的重任。

(2)体验性特征――道德智慧是一种生活体验性智慧,它指向生活本身,是在生活体验、经验和经历基础上升华出来的、一种在自然之境中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性进行建构的能力,而不是对生活的支离破碎的解读。

(3)整体性特征――道德智慧是道德理性与道德非理性高度融合、交融、共生的结果,是凭借人的各种精神力量对宇宙万物进行整体性观照的睿智体现。

(4)践履性特征――道德智慧是真

正的实践智慧,扎根于生活世界,是对生活真谛的亲历,它以改造生活世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为根本目的。

(5)反思性特征――道德智慧是一种内省性思维或品质,它是指向个体内心道德世界、对自我道德性的觉解,个体对自己的道德言行能否进行反思、监控、调节和矫正,是有无道德智慧的重要标志。

三、道德智慧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生命成长呼唤道德智慧,道德与人的生命是不可分割的。道德教育必须肩负起唤醒生命、提升道德自觉、寻回道德品格、探寻道德智慧、促进生命创造性生成发展的使命。首先,道德教育要关注作为生命存在的现实的人,关注人的自然生命,将人作为道德的存在,唤醒生命的道德意识。其次,道德教育还要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人的自然性存在,不断地帮助人形成或打破道德习惯,生成和改造道德经验,不断地融合已有的道德视界,完善人的道德规范,追求道德理想。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道德批判、道德创造、道德超越的成长过程。

道德智慧对于道德教育本身具有以下价值:

(1)道德智慧为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提供了思想的桥梁。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对生活本身规则的总结”虽然包含着智慧因素,但本身并不是道德智慧,而只是道德知识。面对特定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教育主体需要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但支配主体作出抉择和行动的则是道德的思想,包括对自身已掌握的道德知识的解读和阐发,对教育对象和活动情境的事实进行辨析及对于教育方法的选择、把握和运用等。缺乏这样的思想基础,单纯知识形式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只能是道德的教条,难以转化为道德的价值事实。

(2)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的一个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德(得)道”,化社会要求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德性。而人的德性历来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不仅包含着对道德知识的了解,还包含着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积累和固化以及自觉的行动。后三个方面的德性因素的形成,都离不开道德智慧。

(3)道德智慧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专门从事道德建设工作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任何一个社会,道德建设都需要一批专门的人才来组织、指挥和实施。从事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人,不应当是只会记忆和传播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的“颂经者”,而应当是善于将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智慧,用道德思想塑造人们心灵的智者和艺术家。

四、道德智慧教育的理论模式

第一,道德智慧教育的理论主题―一培养道德智慧型人格。道德智慧要求从人的潜能出发,尊重人的生命内在需求,重视人的道德理性与道德非理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统一起来;重视在人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德育,从人的道德经验、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出发,进而形成人的道德反省和道德判断能力,发掘人的道德直觉、道德信念和道德觉解能力。道德教育以道德智慧为主题,意味着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特征,开发人的道德智慧潜能,帮助人确立各种道德关系,教导人遵照道德原则进行生存活动。

第二,道德智慧教育的价值追求。追求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和个体身心关系的和谐;追求共生,即追求人与人之间内在的、适切的、和谐的、圆融的、相互创生和相互提升的关系;追求圆融,圆融是道德智慧的重要特征,它有平等、随缘、周全、融合和整体的内涵,道德智慧教育追求圆融,就是追求完满人格的教育。

第三,道德智慧的生成路径:

(1)反观内省是道德智慧生成的基础。反观内省法,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体认自己的本性或良知,以确证自己的内在道德本体。这个德性确证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确立的过程。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是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启发学生获得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意识和能力。

(2)体验生活是道德智慧生成的沃土。道德体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晶,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为此,学校德育要关注通过学生的道德体验进行教学。一是回归生活,二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三是通过创设情景将道德教育内容具象化。

(3)道德实践是道德智慧生成的关键。实践在人的道德发展中的意义在于:首先从道德本质来看,道德是一种实践哲学,体现为一种实践之知;其次从个体的道德成长来看,实践活动是促进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有鉴于此,学校德育应当组织丰富多样的满足学生需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利用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他们的道德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第四,培养道德智慧:

(1)活化德育内容。今天的德育内容被理性话语充斥,遮蔽了德育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诗意。要通过寓情于理、“咏物言志”、“索物以托情”等方式,使教育内容更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理兼容的情境下,产生学习道德规范的浓厚兴趣,激发想象力,增强理解力,深刻领悟道德哲理,形成伦理性的道德观点和自己的道德智慧。

(2)扎根现实生活。生活是学生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那里存在着无数无声的智慧性道德资源,等待着教育者在生活中通过各种载体将它们呈现出来,让学生们去体悟和认同。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当今多元化生活世界里丰富的德育资源,把学生生活中和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实际,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对学生作出的选择进行分析评价,以使他们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3)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生活中要面对的场合、人物和事物纷繁复杂,要培养学生在复杂中识别是非的能力,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爱与智慧。师生应互联互动,在相互交往中共同反思彼此对世界的理解。教师要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正是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携手获得对道德智慧的理解和把握。

第3篇: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智慧 概念框架 哲学的智慧 智慧的哲学 知识型哲学 问题的哲学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10―0031―07

当前,中国哲学界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回归哲学的本性”。人类当今所处的时代,既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又是一个“智慧贫乏”的时代。由于“智慧已经衰退”或者说“智慧被人遗忘”,致使当今全球人类陷入了重重生存危机之中,因此“恢复智慧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行动之一”。由于智慧和哲学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本原关系,哲学一向被看成是“爱智慧”,所以“无智慧的状况”表明“哲学错了”,哲学“弃绝智慧”而沦为知识。可见,“恢复智慧”就是要“回归哲学的本性”。然而究竟什么是智慧?哲学与智慧到底是何关系?哲学智慧同其他智慧区别何在?智慧的哲学与遗忘了智慧的哲学有何不同?“恢复智慧”的本真意义是什么?

一、智慧辨义

“哲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因此,要想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智慧,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去理解“爱智慧”。然而“知识易言,智慧难说”,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对智慧的理解不同,从来没有关于智慧的统一的定义,由此导致哲学自身的难以定义。在此,本文欲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对“智慧”的理解,从语义学的角度考察“智慧”的词义,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对比中来领悟“智慧”。

在西方,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智慧”这个词,他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如果你不听从我本人而听从我的‘逻各斯’,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可见,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智慧就是认识“多”中的“一”,就是认识到一切是“一”,“一”统一着一切。苏格拉底提出了“自知元知的人是最有知的”的智慧观,意在表明唯有神才有真正的智慧(智慧是神性的);人没有智慧,只能在承认自己无知时才能去追求真正的智慧,把智慧看作是人类通达真理或真知时必具的谦逊“态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首次对“智慧”提出确切的定义:“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不同于两个东西:一是与感官认识和神化幻想不同,它追求的是对自然事物的合乎理性的解释:二是不同于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它注重于对事物所以如此的原理的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智慧观代表了西方古代人们对智慧的认识。

在中国,“智慧”或单一的“智”字,在先秦时已出现,但其含义在当时并没有直接的界定和解释。譬如老子讲:“智慧出,有大伪”。(《道德经・十八章》)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论语・雍也》)孟子认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提出:“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以看出,先秦诸子已大量使用“智慧”或“智”这个词,但对这个词的词义本身没有给予直接的解释。直到百年后汉初的贾谊,才第一次对“智慧”作出明确的界定:“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谓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谓童(蒙昧)。”(《新书・道术》)就是说,智慧是指人们对未来祸福的深刻预见和敏捷把握的思维能力。

在印度佛学中,智慧,或智与慧的连用,或二者的分别称谓,它是梵文“般若”和“若那”的音译。在《佛教大词典》(2002年)里它是指一种破除人生迷惑、破除“我执”的能力,包括判断、辨析、洞察、彻悟。如“般若”,有彻悟之意; “若那”,泛指一切有分析和有决断性的认识能力。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在英语中,表达“智慧”的词有两个:wisdom,intelligence,前者有智慧、才智、明智、知识、学问等意,后者是指理智力、理解力、聪明等等。在汉语中,古代人讲的“智”包含有聪明、智谋、智慧、知道等意,“智慧”指聪明、才智、知识。在《现代汉语词典》(2001年)中,智慧被解释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可见,在汉语和英语中,智慧一词的用法基本相似,概而言之,它主要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把智慧理解为知识学问,或者是见识、创见(此种含义具有知识的性质);二是把智慧定义为一种洞察、预见、辨别、创新的能力(才能)。由此看来,智慧好像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某种“知识”和某种“能力”。事实上,从前面引述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侧重于从知识的层面理解智慧,中国人侧重于从能力方面理解智慧,印度人则把智慧看作是“识”(彻悟、洞悟)。但是,智慧肯定不同于知识,也不单单是能力。因此,对智慧与知识、才能的对比分析,构成我们理解和领会“智慧”的不可或缺的视角。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博学并不能使智慧。否则他就已经是赫西阿德、毕泰戈拉以及克塞诺芬尼和赫卡泰智慧了。”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智慧和知识是不同的。那么,智慧与知识究竟有何不同?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契,在1947年的《哲学评论》第10卷第5期上,发表了他的硕士论文《智慧》,该文集中地探讨了知识与智慧的不同以及二者的关联。他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是从三种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即“以我观之”、“以物观之”和“以道观之”,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结果。所谓“以我观之”是指从常人的主观角度去认知,其结果只能形成主观性的意见;“以物观之”是指从事物的客观角度去认知,结果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以道观之”则是从宇宙本原的高度来透视,从事物的内在本质来剖析,其能力为智慧力,其结果便谓之智慧。可见,意见、知识和智慧之间,有层次的分别,有高低的不同。实际上,冯契的观点是直接继承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思想。在《庄子・秋水》篇中,就有“以俗观之”、“以物观之”、“以道观之”的提法。冯契把庄子的这一提法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并将它运用于对意见、知识和智慧三者的理解上,颇有启发意义。

就智慧与知识的关系而言,智慧不等于知识,但基于知识。它是在知识(包括意见)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对于事事物物的本真的洞见,是对知识融会贯通后形成的见识。比如,我们可以说,“举一知一”是知识,“举一反三”是智慧;“见微知微”是知识,“见微知著”是智慧……。推而广之,“一叶知秋”、“闻一知十”、“闻声知情”、“张往知来”等等,皆可谓智慧。从本质上看,智慧与知识的不同在于:“知

识是一种从生活中分离、结晶出来的东西,是已然生成的东西,而智慧则是一种活生生的、永不封闭、永不僵化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向一切可能性敞开着的。”从智慧、知识、能力三者的关系来看,此三者类似于我国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的“才、学、识”三长之说。“才”即才能,“学”为知识,“识”就是智慧。而对于才、学、识三者的关系,我国清代的诗人袁枚,曾经有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令我们耳目一新,为之折服。他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为药误。我有神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续诗品三十三首・尚识》)袁枚把智慧(“识”)比作“神灯”,看作是“学”与“才”的“统领”,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的确,智慧是知识和才能的统帅,它指导着知识和才能的获得和运用方向。当然,智慧也离不开知识和才能,它要以知识为其奠定基础,要通过人的才能来显现自身。由此,我们可以说,凡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惊人的模仿力、深邃严密的思考、神妙高超的悟性、卓越独到的见识,明察秋毫的判断,能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触类旁通并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智慧即是一种基于知识、显于才能、达于彻悟的高、深、远、广的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一方面,它是一种认识能力,是人的一种深层次的、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探赜索隐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境界,即是一种通彻事理、了悟世情、洞达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哲学的智慧

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原因在于,智慧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比如,从层次来看,有高级智慧和低级智慧;从性质上讲,有“形下智慧”和“形上智慧”;从表现方式而言,有常识的智慧、艺术的智慧、宗教的智慧、伦理的智慧、科学的智慧和哲学的智慧等等。因此,对于理解哲学本身来说,不仅要懂得智慧的一般含义,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弄清楚哲学智慧的性质。美国科学哲学家瓦托夫斯基曾提出“概念框架”的理论。他说:“概念并不是一些孤立的理解。相反地,它们是彼此联系的,而且,联系于一个概念网络并依照这个概念网络而得到理解,形成我们称之为概念框架或概念结构的东西。”据此,孙正聿把概念框架区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即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和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并认为:同一个“名词”或“语句”,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却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含义。例如,“物质”这个“名词”,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中,它是指各种各样的东西;在“科学”的概念框架中,它是指构成世界的“要素”;在“哲学”的概念框架中,它则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人的思想所把握的“客观实在”。同理,“智慧”这个“名词”,在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含义。换句话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智慧”,即常识的智慧、科学的智慧和哲学的智慧。那么,在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智慧”的性质和含义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在我看来,常识之“智慧”是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的“聪明”、“精明”和应对具体事物时所具有的“智谋”、“见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遇事反应迅速、机敏,考虑问题细致、周到,足智多谋(如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办事精明,或有精湛、娴熟的技艺(如庖丁解牛时的游刃有余),那么,他就是富有智慧的人。但是,这种“智慧”具有某种形而下的品质,它是一种求“器”的意识。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经验的、技术的、常人的智慧,受个人的生存意志的驱迫。是应对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种能力。美国的斯顿伯格说:“有一个为许多专家所接受的智慧观点是:智慧是对生活中新问题、新情境的一般适应能力。”本文觉得这种智慧可理解为常识的智慧。总之,常识的智慧是为个人的生存作谋划的,因此可以把它叫做“小智”或“小聪明”。有小智者的智慧仅仅是有利于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小集团,它甚至会促使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所以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可见,老子在这里说的“智慧”正是“求器”的常识的智慧。

科学之“智慧”是在某一领域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辨析、预见能力。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孟推教授认为,“智慧就是指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人认为,“智慧是多种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判断力)的总和”,“智慧就是智力测验测得的东西”;还有人把智慧定义为:“是指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是科学意义上的智慧。这种智慧,由于它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事物的本真的洞见和发展趋势的预见,还未超离“求器”的范围,因而,其性质仍然是一种“形下智慧”。比如《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智慧,爱因斯坦的科学智慧,就是这种智慧的典型表现。

哲学之“智慧”则是冯契所说的“以道观之”的智慧。具体来说,它就是对“道”的体悟,是一种通彻事理、了悟世情、洞达人生的精神境界。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首先,哲学智慧是一种“大智慧”。其“大”在于:它是对世界与人生的博大与圆融的理解;它所追问的是作为整体的存在,而不是对具体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说明;它指向无限的超验领域,是一种“形上智慧”,而不是对有限的“形下之器”的关注。简言之,哲学智慧之所以是大智慧,就在于它是对“天道”和“人道”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之“道”的透彻领悟。这样的智慧,就是庄子所说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也如司马迁所言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更是张载所确立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意识。按照西方哲学的看法,这种智慧,是“专门研究‘有’本身”,是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语),是对“在”的“思”和“谛听存在的消息”(海德格尔语)。

其次,哲学智慧是一种精神境界。毫无疑问,哲学智慧首先是一种“高、深、远、广”的认识能力和卓越的“见识”,但更为根本的,它是一种精神境界,就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层次和心灵超越所达到的一种境地,或者叫“心态”、“心境”。精神境界不同,人生态度就不同。而精神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人的本质、地位(即“人生在世”的问题)和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即“人活一世”的问题)的“觉解”,取决于主体对“存在世界”(存在本体)和“意义世界”(价值本体)的理解和追求。觉解愈透彻,理解愈深刻,追求愈高远,则精神境界就愈高。然而,“人生在世”和“人活一世”、“存在世界”和“意义世界”,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哲学智慧的独有的“地盘”和“世袭领地”。因为,哲学智慧的本然旨趣就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语)。中国古代的老子明确指出:“知人者智”。所谓“知人”,就是认识“人是什么”(包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确定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明白了“人之为人”的依凭,才能度过一个合乎人的“本性”的有意义的人生,才能具有高尚的人格和高远的精神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冯友兰说:“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再次,哲学智慧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智慧。哲学,作为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理论,它必然

要面向人自身存在的本身。哲学智慧作为对一般智慧的超越,表现在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和个人生存的问题,是为人类生存和个人生存提供指针。就对整个人类生存而言,哲学智慧规范并指导人们的价值取舍和人类努力的方向,关涉人类根本选择和文明根本走向,其目的在于推进社会的协调进步和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对个体生存而言,哲学智慧是人的“幸福的寓所”和“安身立命之本”。因为,哲学作为生存智慧是与人的幸福、正义等德性寻求密切相关。“生存智慧是一种获得内心的幸福感和德性满足的方式,由此,生存智慧便为人类的内心塑造提供指引。”更为实质的是,哲学智慧以其对“本体”(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世界的追求,在理论上为个人的生存确立一个安身立命的根基,使个体生命的心灵得以“安顿”。唯其如此,个体才能够体验幸福、欢乐、喜悦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总而言之,哲学智慧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焦虑,对人类生活的挚爱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最后,哲学智慧是一种“酸性”智慧。美国哲学家L.J.宾克莱在其大作《理想的冲突》一书中说到:“‘一些现代性的酸’已经使过去各种宗教式的笃信溶解了。”我们可以借用这种说法,把哲学智慧比作“酸性”智慧,意在表明哲学智慧是一种批判的反思的智慧,是对思想的“解冻”。“它要求把基本假设、概念系统和思维框架看作是成问题的,看成是无法冻结的动荡的海”,通过对既定的知识、现成的结论和流行的观念的怀疑和挑战,通过对思想前提的批判以及智慧本身的自我批评,从而防止人的思想的冻结和思维的凝固,并实现人类思想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如果没有这种酸性智慧,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精神生活就会陷入贫瘠。

综上所述,智慧有许多种,而哲学智慧仅是其中之一,它与常识的智慧和科学智慧有着显著的不同,如果我们对三者不加以区分甚至混淆,就会导致对哲学的歪曲和误解,当代的“哲学常识化”和“哲学科学化”的倾向就是例证。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三种智慧之间又有内在的相关性。哲学智慧是对常识的智慧和科学的智慧的反思和提升,并以理论的形态将这两种智慧扬弃地包含于自身之中,从而实现对它们的超越。同时,哲学智慧要借助于这两种智慧或者说通过对二者的“作用”而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三、智慧的哲学

如果说哲学就是“爱智慧”,而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追求和反思,那么,哲学所热爱、追求和反思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哲学的智慧”。因此,所谓“智慧的哲学”就是对“哲学的智慧”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此其一。其二,“智慧的哲学”是相对于“知识型哲学”而言的。就是说,哲学追求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是“智慧之思”而不是“知识之学”。所谓“知识型哲学”,也可称之为“哲学的知识化”,一是把哲学当作是知识;二是用探求知识的方法来研究哲学。由于没有厘清“智慧的哲学”的深刻内涵,造成了对哲学的双重误解。

第一,没有把哲学智慧和其他智慧区别开来,把哲学简单化和庸俗化。每当人们谈论起哲学的时候,或者说当你刚开始接触哲学的时候,有人就告诉你这样的答案:哲学是一门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且不说在这种理解中把哲学仅仅看成是智慧学、聪明学,而丢掉了“爱智慧”之本义当中的对智慧的“爱”(热爱、追求和反思),由此势必导致把哲学看成是一大堆现成智慧的总汇。而且,这种理解中所讲的智慧。多半是常识或科学意义上的智慧,远未达到哲学层面。正因为这样,人们学习哲学都抱着实用的目的,企图从哲学中获得一些论辩的技巧、抽象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和分析问题的普遍方法等,以为如此,人就有了“智慧”,也就变得“聪明”起来。更有甚者,想从哲学中寻找解释世界的“终极真理”和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而使哲学沦为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工具理性”,失去了其作为“人生境界”、“生存智慧”、“价值理性”和“人类生活的样式”或“人的生命形式”等等的深厚意蕴。如此一来,哲学就难逃被简单化、庸俗化和工具化的厄运。

第二,把哲学知识化。哲学知识化的根本在于,把智慧等同于知识,把哲学理解为“知识之学”。哲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爱智慧”到“弃绝智慧”。哲学在其产生的源头便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紧密相关。也就是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与人的生活和德性的塑造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其后来的发展中,哲学却越来越远离智慧,哲学由“智慧”滑转为“知识”。在我看来,这种“滑转”始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如前所述,亚氏把智慧定义为“是关于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而哲人(即有智慧的人)则是“知得多”和“知得深”的人。他说:“我们先假定:哲人知道一切可知的事物,虽然每一事物的细节未必全知道;谁能懂得众人所难知的事物,我们也称他有智慧(感觉既人人所同有而易得,这就不算智慧);又,谁能更擅于并更真切地教授各门知识之原因,谁也就更富于智慧;为这门学术本身而探求的知识总是较之为其应用而探求的知识更近于智慧,高级学术也较之次级学术更近于智慧;哲人应该施为,不应该被施为,它不应听从他人,智慧较之少的人应该听从他。”尽管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智慧不是对世界万象的个别性和经验性的认识,而是对普遍性知识的获得,是关于原因、本质或根源性的知识。但是,这种对智慧的理解,将哲学导向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导向对客体的认识与关注。由此,也使哲学与科学混为一谈,哲学只不过是“知识之总汇”,它与科学的不同之处只在于二者追求的知识的普遍性程度不同罢了!到了近代,哲学的知识化倾向进一步加强。培根和笛卡尔确立起一种知识论形态的哲学,哲学成为滋养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的母体。笛卡尔曾用一棵树来比喻整个科学知识的分类:形而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其他自然科学是树枝。他要求哲学像几何学那样建立一系列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体系。他用“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建立了以“我恩”主体为核心的主体形而上学,试图回答一切知识的根据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近代哲学才成为“科学之科学”)。此后,经过康德的“批判哲学”,再到黑格尔,这种知识论形态的哲学达至巅峰状态。现当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仍然是奠基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哲学知识论立场”,并且这一思潮又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对哲学的“知识论立场,,的固守。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中,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普遍地把哲学视为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最大的普适性的知识;把科学视为关于各种“特殊领域”的“特殊规律”,而把哲学视为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知识。这样,哲学就成了具有最大普遍性的科学了,成为一切科学的基础。

哲学知识化不仅表现在内容上把科学所追求的知识当成自己的追求对象,而且,表现在方法上把科学的实证方法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当作典范推广和应用到哲学的领域中,哲学被实证化、科学化和技术化,逐渐丧失其思辨的性质和反思的维度,失去对“在者”的超越和对“在”本身领悟的能力。哲学由此日益走向智慧的反面,其内在活力也一点一点地丧失殆尽。事实上,正是由于哲学的知识化和

科学化,导致哲学自身的“终结”或被科学“消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三部哲学名著当中,得出一个共同的哲学结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已经被“驱逐”出了自然领域,而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哲学又被“驱逐”出了社会历史领域,哲学只剩下一个纯粹的思维领域了。可是,我们知道,到了20世纪,思维科学的兴旺发达,哲学合乎逻辑的又被“撵出”了思维领域。这样,哲学被“驱逐”出了整个的世界,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了。于是,各种消解和终结哲学之声不绝于耳。然而,人们并不甘心哲学被“消解”或“终结”,总是习惯于为哲学寻找新的“地盘”而使哲学苟延残喘地“活着”。但是,如果不改变哲学既有的“知识论立场”。任由科学知性思维模式的摆布,那么其自身生存危机的“魔咒”就无法消除,它必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而丧失其独立存在的必然性。

在我看来,真正的哲学是不可能被消解的(无论是就事实而言还是从逻辑而言),人们只能“终结”某个时期或某种类型的哲学(比如知识型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不会是“无家可归”的,而是“四海为家”。因为,真正的哲学不是以“世界”为对象,而是以关于世界的全部“思想”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它提供给人的不是知识(尽管它自身是一个由概念、范畴、命题、原理等组成的知识系统,且有自己的哲学史知识,但它不以追求知识为目的)而是智慧。也就是说,哲学存在的根据和意义在于,它是“智慧之思”而不是“知识之学”。真正的哲学就是智慧的哲学。

智慧的哲学的要义在于: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哲学的智慧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这就决定了智慧的哲学必须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做出合理的回应,不断解答基于人之存在的矛盾性问题,从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理论智慧。唯其如此,哲学才能成其为“哲学”,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与此相反,知识型的哲学,只满足于揭示各种“存在者”背后的具有最大统一性和普遍性的终极知识,找寻客观世界最确定、最普遍的必然规律,企图建构一个庞大的关于世界绝对真理的抽象体系,而失去对人类生存活动的现实关注,或者说,“遗忘生活”,因而注定要被终结。因为人及人的生活世界是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而这种“终极知识”和“绝对真理”是抽象的、超历史的和超人类的,因而是“非人的”。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它是一种“科学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本质是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切割、遗忘和抽象,它不关心人的内心痛苦,更不能为人生提供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撑,相反,人要受这种抽象的理性的“统治”和“奴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哲学变得“敌视”人了。不仅如此,知识型哲学或哲学的知识化、科学化,又使哲学功利化和实用化,这不仅导致了人们只拥有知识而缺乏智慧,而且还导致了人类社会畸形和片面的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种种生存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人们过分追求(科学)知识而缺乏(哲学)智慧造成的。这也说明,仅靠知识型哲学和科学不仅无法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反而可能深受其害。只有哲学智慧才能提高人类自身生存能力,引导人类走向自由幸福的生活。

更为根本的是,智慧的哲学是“问题的哲学”,它不同于体系的哲学(建构体系、寻求确定性)。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所谓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的智慧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毫无疑问,科学也解决问题,但是,科学的问题,主要是事实的、经验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依赖于人们对某种科学知识的掌握,因此,科学的问题,又可称之为知识的问题。而哲学的问题是超验的形上的问题,比之科学问题显得更具抽象性和思辨性。提出和发现哲学问题,不能光靠知识,而主要靠智慧,就是说,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直觉领悟。可以说,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但是,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在“反思”的意义上提出和形成的,这就表明,“智慧的哲学”之所以是“问题的哲学”,就在于哲学的智慧是反思的智慧。

问题的哲学,标明哲学不是对知识、真理的占有而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哲学总是“在途中”),意味着哲学关注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视野、开辟新路径、“试图改变问题”而不在于给出答案。 “拒绝答案可以防止思想变成制度化或官僚化的知识,这样思想才是活的。只有当思想是活的,生活才是活的。”所以,“哲学问题不是用来回答问题,而是用来形成思想和生活的诱因,它展开可能性,它意味着有事情可以折腾,生活因此就开展起来。”此乃问题哲学的实质。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才成为“酸性智慧”而实现“解冻思想”、“前提批判”和“引导时代”的目的。

第4篇: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经济

一、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理论基础

1.智慧城市的内涵

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另一个方面进行解读。从广义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同工业城市、信息城市和数字城市一样,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城市展现出绿色和谐、赏心悦目、市民全面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对城市智慧化程度进行评价、分类分析并建立智慧城市分类评价模型,对智慧城市以狭义的形式进行定义。即智慧城市是伴随着物联网、元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智慧产业”、“智慧治理”、“智慧保障力”等为主要内容,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管理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不单单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智慧城市涵盖了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地理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新兴领域,与传统城市相比较有很多不同之处,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概念。

2.智慧城市系统构成

通过对智慧城市概念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智慧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通过绿色、高效、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寻求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而不是不顾后果地争夺资源。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发展至一定水平城市必然进入的阶段,对于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资源紧缺等瓶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包含经济、科技、生活和环境四个方面。

(1)智慧经济

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综合载体,其中经济是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和职能的重要组成。智慧城市的经济方面应当体现为智慧的经济结构和高水准的经济产出,通过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零污染零排放最大程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及经济水平的稳健增长。

智慧经济系统依赖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管理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即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利用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及时回收利用废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通过科学地组织生产活动,优化生产工艺,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前进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2)智慧科技

智慧城市的科技系统通过对城市内各个感应装置和信息处理平台,实现对大气、水源、排污系统等信息的全面感知,及时智能识别和分析处理感知到的数据积极做出响应;通过有线宽带和无线网络将城市中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充分连接起来,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帮助市民从更高的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城市的运作方式;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处理,系统而全面地发掘城市运作存在的缺陷,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协同运作能力,同时让市民“智慧”地参与到城市的管理中来,提升系统决策和应急指挥的能力,进而实现城市各关键系统与市民之间和谐高效的运作。

(3)智慧生活

城市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高学g水平、高创新型人才在知识创新和运用上的碰撞,市民不再是简单成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是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智慧城市借助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市民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和运作的过程中,汇聚公众的智慧,激发用户开放创新,从而推动城市全面和谐发展,更好地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因此,智慧生活方面应当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如交通、医疗的便利程度、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和生活安全感等。

(4)智慧环境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共处,且智慧城市的建设又将发过来促进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视频、RFID、红外设备、卫星等传感器全面感知城市大气、饮用水源、森林生态补偿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传输至信息处理中心,利用生态分析模型、决策支持系统、云计算等实现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理,营造一个自然清新的居住环境。同时,绿色科技和相关设备的运用将促进节能减排,城市低碳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二、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发展程度进行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城市智慧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构建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从智慧城市基础理论出发,准确的反映智慧城市的实质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智慧城市真正的发展状况。指标的分类、数据的采集、指标权重的确立、指数的计算等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准确,做到有理有据,真实可靠。

2.系统性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是有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智慧化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反映城市智慧化的发展程度。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要有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观念,尽量做到指标全面而不冗余。

3.层次性原则

智慧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包涵城市智慧化系统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由多层次结构组成,每层分别反映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层次性原则体现了指标体系由整体局部,由具体到详细的递进关系。另外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也是由最底层统计指标演化而来,有着十分紧密的层次关系。

4.可操作性原则

目前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有很多,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指标在现实当中很难找到数据进行量化操作,使得智慧城市评价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指标的选取必须符合可操作性原则。另外指标的数据应尽量采用国家统计年鉴或其他权威部门的数据信息,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

三、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构建

1.构建思路

根据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的建设目标,先系统分析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框架,将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状况的诸多指标列出,将其划分层次,逐层分解,最终得到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架构。在分解的过程,尽可能将所有相关指标逐个列出,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初始指标进行逐个筛选,尽可能降低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使其涵盖的范围相互独立。并且在不断地对指标系统进行不断地完善后,最终得到一套科学可行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构建框架与内容

依据智慧城市的具体内涵与相关系统构成,结合国家政策,联系城市现实状况,对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构建出涵盖的三类指标维度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于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具体的内容如下:

智慧基础维度的分解:智慧基础维度覆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设备两大关键要素,考虑参与要素的重要性,可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总要素分为两大类,即技术类(非物质类因素)和设备类(物质类因素),构成指标为技术基础特征指标和设施特征指标。智慧目标维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智慧管理要素可拆分为主导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政府管理能力,反映城市运行管理绩效的城市管理能力指标,以及体现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管理指标,为了保证智慧服务维度下的指标不存在交叉,我们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将智慧服务维度拆分为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智慧保障维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O准备阶段、建设阶段、完成阶段以及最后的运营阶段,都离不开智慧保障维度内指标的控制及保障作用。智慧保障维度包括强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保障特征指标、突出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维护保障特征指标。

至此,我们构建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

其中,智慧基础类指标由技术基础和设备基础两类指标构成;智慧管理类指标由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两类指标构成,其中又可分为城市管理能力、建设运营管理、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四类指标构成;智慧保障类指标由参

与保障和维护保障两类指标构成。

参考文献:

[1]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3-47.

[2] 毛艳华.基于S0P模型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11):11-16+74.

第5篇: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不过,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可以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

智慧生活新概念

你所在的城市是智慧城市试点吗?在各大城市上班的朋友们经常问候的一句话,显示出了“智慧城市”的受关注程度。

智慧城市源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两年后IBM又提出“智慧的城市”理念。对于智慧城市,目前业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智慧城市是有机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运营理念,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让现代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

近年来,成都人身边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科技“潮品”,3D打印体验中心、4D电影院、工业机器人、4G通讯技术等。它们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也拓展了人们对于未来智慧生活的想象。

在手机上安装打车应用软件,手指一点就能“叫来”出租车,还能远程遥控空调、洗衣机等家庭电器设备。随着成都启动“智能互联天府新城”建设,制定《智能城市光纤接入规范》标准,更多智慧家庭、智慧小区的信息化应用将陆续出现在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四川大学眼下正聚集医学、新材料等领域的优势资源,采用3D打印技术,在“人造骨骼”、“人造牙齿”等医学应用领域进行创新突破。

打开通往未来之门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发展水平,成都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处于追赶者的地位,与无锡、大连、杭州等城市并驾齐驱。

作为全国首批20个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之一,成都怎样开发自己的“智慧”?

在今年5月举办的用友企业信息化高峰会上,世界500强企业思科中国区副总裁张坚就表示思科很关注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设。“新四化”中的工业化和信息化都是其关注的重点,但关注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智慧”概念在成都落地,在教育、应急措施以及政府效率等方面发挥作用。

其实,成都市政府几年前就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开始策划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早在2011年7月,《智能城市光纤接入规范》在高新区正式实施。这不仅是全国智能城市光纤入户领域的第一个联盟标准,也是相关领域全国首个地方标准。

此后,成都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道路上迅速奔跑,物联网产业一马当先。

在双流交通智能指挥中心,一个巨大的屏幕显示区域内所有道路的路况信息,数十台计算机高速运转,连小街小巷的情况也不放过。工作人员马晓红说,她们曾经用这个系统帮车主找到丢失的物品,在十分钟内定位汽车并追踪一辆醉驾逃逸的车主。“只要你曾经出现在我们的监控区域内,想回头找东西、查询车的信息,我们都可以快速提供帮助。”

这只是成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其实,“智慧城市”的身影已然无处不在。今年,成都更是加大了发展的力度,与知名企业携手共话未来。

10月12日,成都高新区和中国电信共同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让智能互联天府新城打开了通往未来之门。未来,城市服务将以创新的方式融入高新区的生活;城市管理将变得更加快捷高效,将诞生更多新兴的产业形态,出现更新的科技服务托管模式。“智能+互联城市”的全新理念,意味着今后的高新区将开始超乎想象的高新科技生活。

10月底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首次设立“物联网——智慧城市展区”。本展区主要展示物联网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与会观众充分体验和感受了绿化的、资讯化的、无缝联接便捷的生态型和智慧型城市。

日前,四川联通与IBM正式签署“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据悉,双方将围绕四川省内城市的民生服务、行业发展、城市管理等信息化建设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合作领域包括智慧政府事务、智慧城市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资源、智慧建筑、智慧教育以及智慧能源等。

为做好试点示范工作,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方案》,将重点在夯实网络基础设施、云化数据中心等2大基础设施的同时,构建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城一卡通”多应用平台等公共平台,推进商贸、交通、科创、社保、社区等5大领域示范。

为了打造“智慧城市”,成都市引入首个国际组织落户,即世界城市和区域电子政府协议组织(英文缩写为WeGO)的亚洲总部。未来WeGO将与成都市政府之间进行合作,特别是在公共交通领域。“成都地铁发展很快,WeGO的到来将把巴黎、首尔等更先进的技术带给成都,通过他们地铁网络建设的经验,帮助成都规划科学、高效的交通网络。”WeGO秘书长金景瑞说。

智慧城市的多重效应

成都市郫县是国家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为了抓住这一机遇,郫县在多方面发力。

近期,郫县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签署了《郫县创建国家智慧城市任务书》,计划总投资上百亿元,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建成“智慧城市”综合体系。

郫县建设“智慧城市”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围绕建设“智慧工业园区”,全面提升成都现代工业港和川菜产业功能区信息基础建设水平;围绕打造“产城一体”的数字德源新城,打造高端集聚的信息产业;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试点——郫县豆瓣产业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为推手,推动物联网信息技术在传统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的信息化应用。

这些举措将极大地提高郫县人民的生活便利性。“与成都生活是一个脉络,再也不会认为我们在乡下了。”经常往返于成都市区和郫县的陈先生高兴地说。他说从电视上看到“城市一卡通”平台的计划后,自己内心十分感慨并憧憬着。

此外,在产业升级中,成都明确发展的主攻方向,清晰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技术瓶颈,开创了全国首个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多部门联合协同研制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模式,成为成都在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竞争中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成都首批产业技术路线图将“锁定”移动互联网、汽车、3D打印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已聚集企业近500家,推出了“Camera360”、“酒店达人”等一批热门移动应用。3D打印产业,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意义,作为引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打印技术,势必给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

第6篇: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智慧城市”这个字眼大概是五六年前,感觉那时“智”字还比较稀缺。如今已经是一个“智”字盛行的时代,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商业智能等等,不一而足。从生活到生产,从生产到商业,可谓遍布“智”字的足迹。这些大大小小的智能概念构成了城市的方方面面,那么智慧城市的“智”就是这些“智”字的简单相加或汇总吗?智慧城市的“智”有着什么样的独特内涵?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困惑过。现在我认为,智慧城市作为一座城市,它的首要智慧是管理。

曾经有段时间,每当别人问我在做哪方面的研究时,我会别别扭扭地回答:“我在研究智慧城市。”我为什么会别扭?因为我感觉这个回答比较空洞苍白,说了像是没说。就像前面说的,智慧城市是个很大的概念,它包含很多中宏观和微观的领域,从中观的角度来说,就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物流等众多方面;从微观层面来说,那包括的具体领域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打车软件就属于智慧城市。因为打车软件便利了市民的出行生活,属于智慧交通的范畴,而智慧交通显然是智慧城市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所以打车软件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本质上也属于智慧城市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既然他们都没给自己贴上高大上的“智慧城市”标签,我怎么好意思自贴呢?于是我开始思考,在这样一个各领域言必称“智”的时代,智慧城市“智”在何方?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在做哪方面的研究,我会很从容地回答:“我在研究智慧城市的管理。”经过一段时间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和思考,我渐渐认识到智慧管理是智慧城市的首要智慧。现在提到的很多“智”大多还是在技术层面,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而智慧城市的“智”远远不是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叠加,而是基于新技术之上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像本期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管理策略创新》研究报告所提到的,“智慧城市的本质不是新技术,而是以新技术为依托形成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新理念、新模式。”如果智慧城市的管理做不到与时俱进,那么无论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技术所能发挥的功效也会大打折扣。智慧的管理,会充分激发新技术的活力;缺乏智慧的管理,会压抑新技术的活力。

智慧城市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智慧技术”,更离不开智慧的管理。城市管理做得好,即使没有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市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适与便捷。当然,如果将“智慧管理”与“智慧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市民将进一步感受到城市的魅力、智慧的魅力。

第7篇: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智慧校园;服务与应用;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最近几年,数字校园有逐步向智慧校园发展的趋势,这是数字技术和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传统的数字校园是建立在掌握校园虚拟信息基础上的。智慧校园在保留这一概念的前提下,将虚拟校园向实体过渡。智慧校园是校园信息化进程的主流方向。

1 “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是一种依靠信息技术,将校园的各种组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人力、设备、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校园系统。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技术平台,围绕信息相关性建立起来的,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节点是多平台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这一手段实现各个层面和领域的信息传递,最终达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简言之就是促进学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校园的技术基础是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各种方法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其中感知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技术都是其重要的应用方式。在校园建设的安全防护、网络管理、智能教学、图书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感知、及时反映的信息化校园系统,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

2 智慧校园的特征

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区别是什么?有观点将智慧校园看作是数字校园的高级发展阶段,是校园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一观点的核心是将数字校园当作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强调网络技术设施的建设是智慧校园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在网络基础设置的支撑下奖励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校园内的数据传输畅通。以校园一卡通为例,学生从入学开始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实现智能化管理;其次是感知化。感知化是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图形识别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全新特性,他可以帮助管理者将教学、科研、生活各方面的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管理和整合。感知化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校园管理工作的统一,提高整体管理效率。比如教室照明可以根据学生人数自动调整。第三,互动性。智慧校园可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动,使其联系更加紧密。比如校务管理平台就集成了网络、手机等多种通信功能,并且实现了语音通信功能,可以再校方与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更加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了三方之间的沟通效率。最后是灵活性,因为智慧校园建立了无线、有限双网,并且实现了双网无缝衔接,因此其网络设施的基础条件是十分完备的,不仅网络容量大,而且具备了很强的拓展性,后续的客户可以自由的接入网络而不会受到容量和接入方式的限制。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时灵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3 智慧校园的内容

3.1 智能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智慧校园的物质基础,是建设智慧校园的前提条件,因为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是智慧校园的必要条件。硬件设施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硬件设施在物理空间上上应该确保覆盖全校园的范围,既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教学设施,也要涵盖生活区。此外,网络硬件还应该具备可拓展性,随着校园建设的推进实现网络覆盖的跟进,确保智慧校园建设无死角。

3.2 云计算平台

智慧校园之所以能体现出智慧性,其根本原因是它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而这个处理系统的核心就是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具有信息传输效率高、硬件集成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的三大特点,它可以利用网路技术将不同的计算处理器和存储单元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计算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3 构建物联网

物联网,即物与物之间互联的网络,物联网的定义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首先,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条件的,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功能拓展而得到的信息网络系统,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实现信息交换的平台。

4 智慧校园的服务与应用的案例分析

4.1 智慧校园的服务与应用的案例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早在2010年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发展规划,就已经确立建立智慧校园的目标:首先是构建智慧的校园环境,以物联网作为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打造一个教学、科研和生活一体化的智能校园环境;第二,向全体教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校内的人员、设施等资源信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第三,提升管理水平,在智慧校园的平台上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和管理方法的改进,为学校开展体制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第四,提高决策水平。决策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数据的准确度,智慧校园可以提供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保障;第五,提高资源共享效率,智慧校园里将不同的系统平台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实现在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并且能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最终实现提高教育及科研水平的目的。

4.1.1 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包括食堂管理、浴室水控管理、考勤管理、智能照明控制等。

4.1.1.1 食堂管理

食堂管理是智慧校园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校的食堂管理系统中,师生每人拥有一张“校园一卡通”的电子卡,卡里面包含了用户信息。食堂的所有窗口都安装了读卡器,可以将学生的刷卡信息与系统数据库建立通讯链接,实现远程数据查询功能,在学生购买饭菜时自动查询一校园卡内的余额,并按照消费金额在卡内消去相应的数额。数据库可以将每一名学生的注册信息储存起来,为管理者对食堂消费数据进行查询提供便利。

4.1.1.2 浴室水控管理

浴室实现了用水自动控制,这一功能也是建立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其主要的过程是将校园一卡通的电子卡放在浴室安装的读卡器感应区,然后同样可以显示出校园卡余额,刷卡之后可以自动进入消费状态。消费分为及时消费和流量消费两种模式,所谓即时消费是在读卡之后立即出水并按照出水量计算费用,而流量计为需要安装流量计,流量计对一次使用的总流量进行统计并将其作为计费标准。

4.1.1.3 考勤管理

学生考勤管理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教师来承担考勤管理工作,但是这项工作会在耗费教师大量时间与精力。该校通过在教室中安装读卡器,在每次上课前学生都必须刷卡才能够进入教室,读卡器可以将学生的刷卡信息发送到远程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接收到刷卡信息后,将每一次刷卡行为保存着数据库中。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内就可以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查询考勤急了,对任意一节课中任意一名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实时监察,还可以对一段时间内的考勤情况进行统计。整个学期的出勤情况可以按照学生或者课程名称进行历史统计,为教师开展考勤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节约了大量时间。

4.1.1.4 智能照明

校园照明设施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实现所有灯具的远程监控和操作,教室照明和路灯按照总控制室的远程操作命令实现开关控制,而灯的开关状态也将传回控制中心,通过照明强度的反馈信号自动调节照明亮度。比如可以通过监控教室的照明强度来控制室内照明的开关状态,如果教师内没有人,则可以通过远程信号自动关闭照明系统。

4.1.2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包括日常教学、智慧图书馆和实验室管理等。

4.1.2.1 日常教学

利用物联网技术,该高校建立了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 评价和考核系统,从而对教学的质量建立保障和监控体系。首先,物联网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提供支撑环境,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1.2.2 智慧图书馆

通过物联网技术,该校实现了图书馆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以智能书车为例, 智能书车是一种移动式RFID文献归架管理设备,通过智能书车可以实现图书信息远程查询、自动定位、文献架位信息导航等功能。智能书车的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将书籍放进车内,读取书籍信息并与书架信息进行对比,方便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率归架。

4.1.2.3 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利用阅读器地获取存储实验设备的基本属性等信息,学生可以实验室内通过电脑登陆网络,获取实验的操作流程,操作难点等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操作,可以通过远程信息系统发出自动警告并切断实验过程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实验过程的全部数据可以被记录下来并提供给实验者,以方便实验者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进行改进。实验室内还安装了智能插座,智能插座除了提供传统的电源更能够之外,还可以将实验设备的耗电量反馈给管理者,使管理人员国力能够通过控制插座的开关动作来完成实验室的能耗管理。

4.2 案例分析

以智慧校园在以上案例中高校的应用与服务可知,智慧校园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其目的是实现校园服务的智能化,物联网可以实现校园内的信息共享,将全校的人力、物力、信息资源全天侯、全方位的进行互联共享。海量信息通过物联网的整合能够推出新的信息,从而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智慧校园的建立为师生开展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提供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但智慧校园在高校中应用的与实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建设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是师生隐私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可以跟踪用户的行动、习惯以及偏好等,信息资源及师生隐私如何得到保护成为创建智慧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管理机制尚不完备,物联网如何维护、如何管理、如何使用都是很大的问题。

5 结束语

从目前来看,智慧校园还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智慧校园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的校园,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智慧校园的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统筹规划、逐步实施、通力合作,使智慧校园的建设日趋完善,突显校园信息化的魅力和物联低碳的生活乐趣。

参考文献:

[1]“数字学习与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举行[J].教育学报,2012(2):99.

第8篇: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1什么是智慧型化学课堂

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人们“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在古希腊语中,“哲学”就是“爱智慧”。有的学者认为,智慧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感性、实践多个层面上发生,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是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在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智慧型的化学课堂,应该是源于生活,活化已知,探究未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应该是注重过程,传递方法,启思释疑的课堂;应该是实验先导,注重积淀,适时以思,灵活机智的课堂;更应该是在体验中得到愉悦,求真中寻得快乐,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课堂。

2智慧型的化学课堂应该凸显的几个方面

一个课堂有没有智慧,决定于师、生、教学资源等,其中教师是主导性的。所以,一个教师有没有智慧,要在课堂实践中来看,智慧型的化学课堂应该凸显以下几个方面。

2.1活化已知、探究未知

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中,是给学生活化的知识,还是死知识,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形式。我在讲授高一化学(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时,介绍了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如:氧化剂KMnO4、K2Cr2O7、Fe3+、Cl2,还原剂Fe2+、I-、S2-、H2O2……,并没有停止于表象,而是增加了如下四个实验:

2.3 实践积累,适时反思

在这里,笔者所倡导的教学实践积累来自课堂上的点滴积累和运用,她是丰富化学智慧的源泉。某位老师讲解Na和水反应时,让同学做分组实验,让几位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同学对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补充和完善,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出实验现象的要点:红、嘶(师)、浮(傅)、游、熔(泳),教师顺势一句“红师傅游泳――速度(反应)真快的“歇后语”归纳,自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激发。可见,幽默语言、形象的比喻往往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这些,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课堂师生之间心灵与思维的互动,据说,有一次,爱因斯坦正在上课,有一位学生问他:假如你的相对论和预言被证明是错的,你会怎么办?爱因斯坦答:那么,我会为亲爱的上帝觉得难过,毕竟我的理论是正确的。从这个小例中,我们看到了大师的幽默。

适时的反思也是积淀教育智慧的重要手段,包括了教材、教法、学法、试题、整个教学设计等等的反思。教学反思的方式有多种,教后记、案例、教学日志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关键是教师能及时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点滴闪光点,长期坚持,定能达到教学智慧的深化。

2.4 源于生活,实验先导

当今的化学课堂,知识与生活脱节,知识与应用分离的现象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知识本身并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于知识的应用之中;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鲜活的,鲜活的生活介质会拉近学生思维与知识的距离。知识、生活、应用的融合,既增长着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既起到验证所学知识的作用,也起到探究未知的桥梁作用,在适当情境中对知识进行实验探究才会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才能体会在探究的过程中智慧的生成,所以,化学教学必须实验先导,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功能。

我们可以预测,将生活、实验探究、思维融于一体的化学课堂,肯定是智慧型的课堂。在讲解Fe3+、Fe2+性质时,有位老师进行了如下的课堂设计,提供给大家赏析:

可见,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应用中深化理解知识,在过程中激疑、释疑,整节课体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融、思维互动,也充溢着智慧。

3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3.1 知识的多少与教学智慧不是正比关系

学科知识的多少与教学智慧并不是正比关系,但是知识越多的人,他对教学智慧的理解、捕捉应更深刻和灵敏。

3.2 化学课堂是形成和展示智慧的主阵地

化学教学智慧并不是自己看书学来的,这只是别人的东西,大的智慧应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产生,也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用。

3.3 教学有“格”但更要出“格”

长期以来,传统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按部就班、程序化,就象车间的生产流程一样,这样的“格”对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和年青教师的成长有帮助,但教师必须进入教学设计的自由王国,才能有利于化学教学智慧的产生。

3.4 教学机智不是教学智慧的全部

教学机智是教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但不是教学智慧的全部,因为它缺少理性和深刻。

第9篇: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8-01

"智慧环境"论主要认为智慧校园是由学习空间、工作空间、生活空间、运动空间等若干空间环境组成。布置空间环境的智能设施及后台系统能为校园活动主体提供便捷的感知手段,活动主体对空间进行基于情境的智能感知贡献和获取感知数据,享受空间智慧服务。 "智慧环境"论强调的是智慧校园硬件设施和其配套系统建设,重点主要是教学、学习、生活、管理等智慧环境,较少涉及校园信息化模型、架构、服务集成方法以及学习效果评估等。"智慧学习"论认为智慧校园核心功能是学习,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老师教学水平才是智慧校园重中之重,其核心是基于新型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他们注重数据交换、服务总线、基于云化思想软件集成方法论以及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改进等反馈机制的信息化研究。至于网络环境、安全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则完全可以借助于传统的智能化理论来解决。

1.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校园网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其客观规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校园网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搭建基础网络环境:初步具有校园网络环境,能实现简单的信息查询服务。 教学应用信息化:具有较多的数字化资源,能实现应用系统集成和相关业务整合,对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业务系统资源整合: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应用系统集成性强和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较好的支持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教育云服务平台: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并基于新型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畅、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

2.发展智慧校园的必然性

2.1智慧环境。首先对基础的网络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目前各个校的校园网络基础参差不齐,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也可以引入最新的下一代网络技术O网络。 其次在各终端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场所的温度、湿度自动感知、自动调整、灯光亮度自动调整,自动通风、自动降噪等等。

2.2智慧管理。通过对各个应用平台的整合和管理,形成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平安校园平台,节能校园平台,和谐校园平台等,也可引入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校园安全自动监控,智能考勤,智能门禁,水、电、暖等能源自动节能监控。办公文件智能流传,重要通知智能提醒,图书智能借阅,网络故障、服务器故障智能报警(故障信息直接发送给网络管理员),网络流量智能管理,教室、体育场、会议室智能管理等。

2.3智慧应用主要体现。(1)教学方面:教学内容的聚合,教学方法、模式的智能推荐,依据学生水平,智能组卷,网络协同备课,老师教学能力的智能训练。(2)智慧学习:学习情境自动识别,学习资料个性化推送,学习过程自动化分析,职业生涯的智慧资询,相同学习兴趣的伙伴智能聚合。(3)智慧科研:科研资料,最新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信息的自动推送,科研团队的网络聚合、网络协同。(4)智慧生活,生活、购物及其他需求信息的推送及提醒。

2.4系统运维。以往的信息化校园重建设,轻运维是普遍现象,最后导致网络利用率太低。智慧化校园虽然智能化程度提高,但是随着信息量及终端的增加运维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利用率,真正实现智慧校园。

总之,随着各项新兴的网络技术及硬件技术的发展,校园的信息化已基本完善,人们要求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服务网络,让现有的资源具有更高的利用率,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本文旨在提供从数字校园升级到智慧校园的方向及思路探究。各学校应因地制宜,结合现有建设和资源,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做统一方向整体规划设计,逐步扎实的分步骤、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实施,以达到符合本校风格和发展的智慧化校园。相比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由于智慧校园涉及面和内容不是很庞杂,且学校信息化基础好、人员素质高,容易协调,条块分割在现实体制机制下也容易改观,智慧校园建设将不会像目前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那样普遍受阻、难以落地,智慧校园建设将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可以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胡钦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中国电化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