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

第1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摘要:儿童画的辅导,其方法要科学、合理,依照儿童心理及生理状况进行,决不可用成人的绘画标准来教导儿童。若过早地让儿童接触成人画,不但会限制儿童的思维、想象,而且会使儿童的心境受到压制,影响其童心艺术表现。在美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科学有效辅导儿童画,让儿童画出真正的儿童画?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关键词:儿童画 创作 辅导

记得一位美术教育专家为《綦江少儿版画》一书写了一段话:“綦江的老师们高明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同孩子在一个视角上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观察事物,进行创作。”这句话既是对我们的鼓励,又是对我们的鞭策。当我认真学习了很多美术理论,真的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发现孩子们的每一幅简单的画面里都充满了童真童趣,竞是那么的美。在美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科学有效辅导儿童画,让儿童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教研,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懂得儿童画的内涵

1.什么是儿童画

儿童画,从字面上应该理解为“儿童画的画”。但是目前我们会在画展或者一些孩子的作业上能发现非常专业的赏心悦目的作品,不管从构图、色彩的处理、点线面的运用等都很完美。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儿童画,而是“老师的思想、儿童的手画的画”。这样的画只能叫“小大人儿童画”。真正的儿童画不仅仅是儿童画的,更应是儿童想的,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画。

2.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儿童的画无拘无束,他们往往运用象征性的主观形象来表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他们创造出的形象不会是我们大人所看到的或思维中的客观物体形象。他们用特殊的符号代表房屋、桥梁和其它难以真实再现的东西。常见到儿童画中“物体夸张变形或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妙趣横生,这些儿童的天性、天真、天趣是自然年龄所特有的,在画中显示出独具的稚拙也是自然的,并非是刻意追求;在儿童画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喜欢幻想,喜欢把不可知的东西变成现实,“超常想象”是儿童画的一大特点,但是写实性却很差;儿童画中对色彩的运用是“大胆而毫无顾忌的”,大多用原色作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随意涂抹,有很多违背自然的色彩,如太阳可以画成绿色、小河画成红色。色彩鲜艳的红色、黄色、橙色和大紫、大绿、鲜蓝是儿童画中常见的色彩,因为鲜艳的色彩在视觉感官上要比黯淡色彩强烈得多。

二、摆正辅导教师的角色

儿童画的辅导,其方法要科学、合理,依照儿童心理及生理状况进行,决不可用成人的绘画标准来教导儿童。若过早地让儿童接触成人画,不但会限制儿童的思维、想象,而且会使儿童的心境受到压制,影响其童心艺术表现。所以,教师首先要研究孩子的心理和孩子绘画的特点。对各年龄段的创作要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发挥他们的丰富想象,发扬他们的大胆表现的优点。

在儿童画创作中,老师的角色仅仅应该是“孩子创作兴趣的激发者、引导者、欣赏者和鼓励者”。在创作中,学生才是创作的主体。

三、掌握儿童画辅导的方法

范围“广”、题材“新”、构思“巧”、命题“趣”。具备了这个四要素的画才是儿童画的上乘之作。辅导时因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1.以儿童般的激情激发孩子参与创作的兴趣

在启发、辅导孩子创作时,可以先让孩子参与相关的活动、游戏,欣赏同年龄的优秀儿童画作品,再进行激发、引导,以提高儿童的创作兴趣,消除对创作的神秘感或畏难情绪,调动创作的积极性,开阔孩子们的思路,启发孩子联想。

2.以儿童般的心灵帮助孩子找准创作主题

很多老师在辅导孩子创作儿童画时,都是老师给予孩子题材、范围及内容,孩子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回忆等,并非他们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辅导儿童画时,最重要的是努力去理解他们试图要表现什么。儿童画终究是由儿童自己来画,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放手由孩子自己确定。儿童画画最大的优势是以其未被破坏的形式感,让所有形状和色彩都完全听其调遣。作为辅导老师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套用成人形式美学观念去评估儿童绘画,对儿童创作加以影响。

3.以儿童般的眼光引导孩子选择取材形式

内容已经选好了,接下来就是在画面上要安排哪些物象来表现自己选的主题?也许孩子现在想到的物象很多,什么都想画进去。对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证明,不同年龄儿童的稚拙表现也不同,往往较小的儿童在绘画上表现的比大孩子更大胆、更单纯,即体现在绘画上的“稚拙”和“粗狂”。儿童的“糊画”很大程度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老师在指导时,要牢牢记住所指导的“儿童画”是儿童的画,必须要有较强的“儿童味”即“童趣”。如果让孩子们画成人的画,那就会成为“小大人画”,这样缺乏“儿童味”又不具成人功力。这种创作当然是失败的。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提示方法:图片局部扩展、图片写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新的感受、画肖像、画自己的心情故事、画故事、童话、典故等。

4.以儿童般的手法指导孩子应用绘画技法

在一般绘画中我们会用水粉、水彩、国画、蜡笔、版画等材料,而现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画种,形式多样。在这个环节里,就要体现出“新”字。一是材料运用的新:各种不同的材料都可以用在创作中来。二是表现手法的新:孩子好玩和好奇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喜欢用各种种样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我们不应该禁锢着他们,让孩子多多的尝试更新的画法。其实在这里,老师就要注意提醒孩子要根据自己的创作内容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

总之,在辅导孩子创作的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只能在构图的处理及整体效果方面帮助学生出谋划策,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特征进行表现。这样由孩子自己用“心”表现出来的作品,才是有真正品味的“儿童画”。

5.以儿童的心理评价儿童作品

孩子们在创作完成后,总会把画拿给教师评价,而作为教师不能完全以成人绘画的艺术标准去衡量和评价,而应建立在对儿童身心发展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对儿童画进行客观和正确的评价,并对儿童绘画进行有效的指导,这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否则,很有可能会将优秀的儿童画说成坏画或丑画,而强迫儿童按照成人的意志去学习绘画,这样就会扼杀儿童给画的兴趣,或者扼杀他们的天真烂漫的天性,如儿童会把树杆涂成红色,仅仅因为“我喜欢”,他们的绘画重在情,重在有自己的想法。

总之,辅导儿童绘画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培养对美术浓厚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辅导孩子创作儿童画时,应该更多地从儿童的角度去体验儿童创作,引导他们自由发挥,用自己想用的方式,画自己想画的画。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喜欢绘画,创作出优秀的儿童画来。

参考文献:

[1]《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童心童画》杨景芝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2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毕节第十九小学 551700)

【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本文提出了怎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效的、常规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心理辅导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针对问题,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一些参考对策:?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于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更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能赢得未来,我们要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健康的生长环境,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

参考文献?

[1] 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第3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儿童特殊教育 心理辅导方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6-01

前言

特殊儿童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属于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要高于一般儿童。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问题对于儿童今后的成长发展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及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

1.1 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

大多数的特殊儿童在其接受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业成绩不理想及人际交往能力偏差问题。针对此种状况,对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具体为采用专注、倾听、反应、引导以及探究等方式。这些心理辅导方式均较为传统但其最终效果依旧无法忽视。专注以及倾听等心理辅导方式所具有的效果最为明显。大多数的特殊儿童在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是一大问题。因此,大部分的特殊儿童并没有许多关心特别好的朋友,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自然无法对人倾诉。久而久之,大量的负面情绪积压于心,一旦处理方式存在失误,则极有可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敌意,致使人际交往的效果越发消极。针对此种状况,儿童心理辅导教师首先应加强与特殊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熟悉了解到其所希望进行人际交往的人员类型,尽量寻找一些与之相关的人员与特殊儿童进行交流。如此一来,儿童较为容易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一一倾诉给心理辅导专员,由此将心理辅导方式的整体效果达到最佳。

1.2 行为纠正疗法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对其进行相应科学的行为纠正疗法。首先应帮助儿童将其心理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行找出,促使其真正认识到造成自身人际交往状况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态度问题,并不能将过错完完全全推给身边的同学。对于一些存在争执的问题也不能以恶制恶,而是采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及行为去面对问题,从而科学的解决问题。另外还应让儿童真正明白的是,如果想要得到一个优良的集体环境,应积极地为之努力。只有通过将自身的行为进行科学正确的纠正,才能够为自己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

2.儿童特殊教育的科学策略

2.1 为儿童提供合适的心理宣泄场所

学校需建设可供特殊儿童心理宣泄的场所 特教学校的校园环境除了满足特殊儿童日常的需求之外,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特殊儿童建立一个可供宣泄情绪的场所[1]。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无法像其一般进行不良、负面情绪的发泄,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略带艺术性的发泄方式。如视力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可引导其应用吹拉弹唱等音乐活动进行负面情绪的宣泄;而聋童则可通过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来将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科学排解。不良及负面情绪的长期积压而无法宣泄会使得儿童内心产生郁结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而言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同时爆发于特定类的场合,则极易产生一种的人格,在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更加会对社会的安定发展形成阻碍。因此,在儿童的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学校的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设置出一些专属类的教师,为其配备相关设施,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不良负面情绪进行完整的宣泄。

2.2 借助相关福利机构平台及专业团队

对境外相对成熟的儿童特殊教育相关做法进行丰富经验的吸收及借鉴,将福利机构作为一个广阔的平台,将其对于儿童特殊教育的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从构建规范机构的多重障碍儿童教育康复体系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入手,积极进行特殊教育实践,为推动特殊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我国内地特殊教育法规贡献一份力量[2]。

另外还应积极选择一些业内较为知名的教育学者及社会工作者,将多方面的社会力量进行集聚处理,组合成一个专业性的特殊教育团队。之后再和不同种类的特殊教育相关机构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构建起一个大型的特殊教育相关网络,为社会中的相关儿童提供相应科学的特殊教育,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咨询及安置服务。

3.结语

当今社会中的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而设的。这些特殊儿童或多或少的在身体或心理上与其他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针对其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较强的特殊性。对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及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加强其有效性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1.不善于交往,性格孤僻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跟父母,大多跟爷爷、奶奶或亲友生活,所以存在大多孤言寡语、性格孤僻、内向等的心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据统计:25.1%的“留守儿童”对儿童的集体活动没有兴趣;18.2%的“留守儿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12.3%的“留守儿童”不合群,人际关系较差;常常表现为独来独往、性格内向孤僻;近半数的“留守儿童”只有别人叫才去参加集体活动。

2.不同程度的存有情绪低迷、困扰不安、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的关爱,从小缺乏管理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沉默、内向、不开朗,表现为情绪低迷,困扰重重,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据调查分析发现,21.5%的“留守儿童”常常想念父母,表现为一说父母就焦虑、悲伤、哭泣。但也有19.9%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对父母失去所谓的母爱和父爱的亲密关系,表现为无所谓,满不在乎。还有少数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比上上一代的老人要求严格,而表现的不愿跟父亲和母亲生活。但是,总的来说,调查发现79.2%“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迷、困扰、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3.在学习上疏于管理

据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留守儿童”生活疼爱与监管方面比较重视;而严格要求上就显得惯着、迁就,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疏于管理,61.8%的“留守儿童”学习意识淡薄,贪玩懒散,纪律性不强,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不高,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很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二、对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模式

1.建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档案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个人喜好、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状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成绩、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使心理辅导教育工作针对性强,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如:组织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组织有关专题讲座,请专家现身说法;密切与家长联系,拓宽除电话以外的沟通渠道,增加沟通频率,提高沟通效果。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育环境,及时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掉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要在注重知识性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调到留守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展游戏活动,创设氛围,突出现场效果,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讨论等方式来增加心理健康活动课趣味性。此外,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心理健康专栏等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

4.创新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相结合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共性问题,要召开专题会,有效面对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解答和疏导。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解决。在工作方法上,对存在问题严重和突出的,要采用多个老师共同帮扶的办法;对碍于情面,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要采用一对一的疏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做同学的疏导工作。总之,个别辅导与集体引导相结合,疏导要及时,要有耐心,帮助学生彻底解除心理障碍。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第5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的改革与深入,一些负面的社会因素由此产生,并不断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逐渐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起始阶段,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儿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应当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积极探索其教育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 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将心理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教育者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应减少知识和理论的成分,突出与儿童实际结合的成分,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着眼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所有的儿童都参与其中,所有的儿童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要分清暂时性的发展性问题和稳定性的心理疾病之间的区别,使儿童理解、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存在不能自我解决的心理困扰时能主动寻求正式帮助。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儿童解除心理障碍,不能回避,更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对这部分儿童歧视、推诿、冷漠。采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处理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心理安全的原则、保密的原则,既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又尽可能不留下心理阴影和各种后遗症;各种技术方法要考虑到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意志力等各种心理因素。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了个别的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外,一般不主张采用医学模式进行矫正。对于超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范围的较严重心理问题,应采用稳妥的方式通知家长,及时建议儿童到正规的心理矫治机构接受治疗。

教育者可以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既是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第一环境,儿童的许多人格问题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相关的发生因素,同时家庭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保健功能。加强家校联合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心理问题既可能由教育方式不当引起,也可能与家庭教养方式紧密相关,单纯从学校角度进行教育,难以发挥最好的效果。一方面,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家庭的系统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要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等条件使孩子健康心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同时,要让家长明白,自身素质的水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树立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和观念并付诸行动,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榜样。

5.创造轻松健康的课堂气氛

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夏妮.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谈[J];《中小学德育》,2011(04).

[2]李志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学周刊》,2011,(06).

第6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听障儿童;阅读辅导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一个阅读的时代,对阅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是,阅读障碍的儿童却越来越多,尤其是听力障碍儿童。我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据资料显示,我国已有超过2.2亿的0岁到14岁婴幼儿,而其中残疾现残率为2.11%,也就是说,全国有总数超过460万的残障儿童。这些残障儿童大都与普通学校无缘。早期阅读是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促进听障儿童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图书馆的职责是为读者服务,为听障儿童提供阅读辅导服务是图书馆的义务。听障儿童能够从图书馆获取知识得到关怀,并能从中获得阅读之乐。因此,图书馆对听力障碍儿童的阅读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听力障碍儿童概念

听力障碍儿童,简称听障儿童,是指无严重的智力或情绪障碍,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减退,以至于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的儿童。听障儿童须要借助人工助听技术或者获得特殊、额外的技能以克服他们的障碍。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体现在智力、视觉记忆、认知等方面。

二、听障儿童的特点

(一)听障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

早期阅读教育是听障幼儿语言康复活动的充实和整合,是注重在培养听障儿童学语、朗诵、讲述、文学欣赏等多种能力的活动中,让听障儿童多了解一些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增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听障儿童的个性特点

听障儿童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脾气倔强、好冲动、固执、自我中心、缺乏控制力和易受暗示等特征。虽然正常儿童也有这些特点,但是听障儿童表现得会更为强烈一些。另外,全聋的儿童会常常感到孤独,不快乐,没有朋友。自卑的听障儿童大多孤僻、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在心理上,常常笼罩在悲观、失望的阴影中。

(三)听障儿童的认知模式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是人反复感知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听障儿童的视觉在整个认知模式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听障儿童的形象记忆比语词记忆好,无意记忆优于有意记忆。研究表明,听障儿童的认知主要依靠视觉补偿,他们在信息处理上完全依赖于视觉信息。

(四)听障儿童的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儿童思维发展有3个黄金期,第一阶段(0~3岁)直观动作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刚刚萌芽;第二阶段(3~7岁)具体形象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第三阶段(7~15岁)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国外的研究者认为,听障儿童的抽象思维水平不及听力正常的儿童,并提出语言缺陷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五)听障儿童的语言表达特点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联。当前我国多数听障儿童的有声语言发展具有不完整、不流畅的特点,大多数聋童的有声语言发展很难达到完整和流畅使用的水平。口语发展水平和速度难以跟上认知的发展。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迟缓, 主要依据头脑中的表象或表象的联想来思考。人们对听障儿童的理解也依靠其表情动作,所以容易产生误解,导致其在人际关系方面产生困难,表现出沮丧、退缩和孤立的情绪。

三、 听障儿童阅读辅导工作策略

(一)设置醒目的标识指引

在图书馆内张贴醒目、易辨的标识。比如在地面上铺设彩色的线条指示,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图书资源。因为大多数听障儿童除了阅读文字有困难外,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对图像有高于常人的抓取力和理解力。图书馆内的各种标识应当尽量简单清晰,可以多使用象形图案,且尽量使用色彩鲜艳的颜色。

(二)设置专用阅览区域

为听力障碍儿童配置专用的阅览区域,创设互动阅读环境,把这一区域设置在图书馆的显著位置,为他们营造一个既舒适、又温馨的阅读场所。在这个场所,听障儿童的身心没有负担,不受打扰,能全身心放松欣赏图书。他们读书兴趣点的激发,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提供的书单的丰富程度,阅读方式是否单一,阅读氛围是否浓厚都有关系。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补充、完善听障儿童的阅读技能。比如,让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与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孩子在一起阅读,能起到带动的作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听障儿童服务是专业的、深层次的服务,阅读辅导人才除需要了解文献资源分布、具备图书馆学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接受专业化的阅读辅导训练,在继续教育和培训中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强化,以增强为听障儿童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懂得听障儿童的心理和特点,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打造一批拥有专业知识、了解阅读心理学的阅读辅导队伍。以这样的阅读辅导引领图书馆的听障儿童更好的在图书馆获得读书之乐。

(四)加强藏书建设

图书馆搞好藏书建设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如果缺乏丰富的文献资源,那么,对听障儿童的阅读服务就无从谈起。图书馆应为听障儿童提供类型丰富的、能够满足他们兴趣需要的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主观能动性。儿童对图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故事,以及他们身边日常事物的模仿。选择书单时,兼顾上述原则可以扩大儿童的阅读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因人而异的提供阅读材料。

(五)倾注爱心,耐心辅导

听障儿童做的每一件事,都十分在意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如何呵护其敏感而又容易受伤的自尊心是图书馆员工面对的一大课题。工作人员应积极正面回应听障儿童的眼神和手语交流,保持细致的观察,和蔼的微笑及肯定的赞扬。积极的表扬能让听障儿童精神振奋、充满自信、心情愉悦。

(六)设计角色的扮演

儿童在阅读时,很容易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角色,以至于扮演角色。扮演角色是能被儿童快速接受的游戏,可以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在辅导听障儿童阅读时,可依据故事情节,选择场景,设立角色,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心仪的角色现场表演,设身处地地体验从故事中迁移出来的亲情、友情。图书馆阅读辅导员要提前设计模拟舞台剧的情节,寓教于乐,让阅读和表演自然转换,激发听障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表演过程中加入定量的语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使其讲述更为完整、连贯、生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应针对听障儿童的特点,积极开展听障儿童阅读辅导工作。要以爱心为桥梁,耐心指导,为他们提供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源,帮助他们开启心灵的窗户,点亮多彩的未来。让更多的听障儿童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为听障儿童的未来撑起一片美好的蓝天,使其真正享受到图书馆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娜,巧新.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4):372―374.

[2] 张静漪. 预防和消除听障儿童自卑心理的几点建议[J]. 赤峰学院学报,2016(7):197―198.

[3] 陈,孙喜斌.学龄前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5):413―416.

[4] 孙伯. 图书馆如何为阅读障碍症群体服务[J].当代图书馆,2016(2):18―20.

第7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亲情陪伴,感受家庭温暖

由于缺乏来自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孤单、失落、自卑等心理现象。安丘市青年志愿者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状况,通过建立“代管家长”队伍;为留守儿童寻找“阳光伙伴”;开通“亲情热线”和“亲情邮箱”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温暖,健康快乐成长。

“代管家长”教育引导。按照“就近、便利、自愿、适用”的原则,各青年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志愿者们争做留守儿童“家长”。志愿者们定期与留守儿童开展谈心交心、教育辅导、帮扶救助、共度节日等亲情陪伴活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努力弥补家长不在身边给他们造成的亲情缺失,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

“阳光伙伴”牵手相伴。安丘市青年志愿者依托各级团队组织,在学校中选取一批品学兼优、性格开朗、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作为留守儿童的“阳光伙伴”,让他们走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青年志愿者作为专门的辅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指导“阳光伙伴”开展活动。

“亲情热线”传递亲情。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青年志愿者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配备2-3名青年志愿者,通过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保证在校留守学生至少一周能跟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一次,感受父母的关怀;开设“亲情邮箱”,青年志愿者帮助孩子给远方父母写信,并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信封和邮票,确保留守学生每周能给远方父母写一封信,加强家长和孩子的联系。

爱心帮扶,共筑成长基石

留守儿童大多家庭收入微薄,经济状况困难,需要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的帮扶。安丘市青年志愿者不断扩大留守儿童帮扶范围,加大捐助额度,为留守儿童不断奉献爱心和热情。

构建帮扶信息新平台。安丘市青年志愿者们创建了关爱留守儿童QQ群、飞信群、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平台等,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号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各青年志愿者组织将帮扶活动信息提前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公布,营造帮扶氛围,争取更多物质和精神支持。安丘市慈善义工组织积极利用新媒体与江苏爱心企业联系,为留守儿童捐助电脑,兴建电脑教室。今年以来,安丘市各青年志愿服务队共计留守儿童信息268条,组织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30余次。

助学行动保障受教育权。安丘团市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对留守儿童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病史状况、父母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进行充分摸底调查,分类建立档案,做好入学动员,确保每个适龄留守儿童按时入学。对已经入学,家庭困难的学生,通过发放助学金、联系结对帮扶等方式,确保留守儿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积极联系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参与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走上街头发放倡议书,开展爱心募捐;利用微博、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救助信息,为留守儿童募集教育基金,建立留守儿童基金会,确保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目前已利用基金会资金建立了留守儿童爱心书屋、留守儿童医疗服务站,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点亮心愿,温暖童心。青年志愿者以“心愿直通车”活动为契机,征集留守儿童心愿,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根据留守儿童心愿,青年志愿者们捐赠图书、玩具、文体用品、生活用品等物品,向他们赠送“爱心礼物”,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收获快乐;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游览青云山等,帮助留守儿童开阔视野、加强交流、融入社会;组织开展 “爱心连线”服务项目,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到父母工作地团聚,增进与父母的亲情,帮助留守儿童结交“手拉手”小伙伴,引导他们互帮互助,共享快乐,共同成长。

多彩活动,护航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来自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得不到父母在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导致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或缺位。青年志愿者们依托学校、社区、希望乐园、青少年维权岗等载体开展了权益维护、自护教育、心理辅导、免费义诊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自护教育护成长。社区青年志愿者们依托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资源,对社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法制、心理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交通、消防、卫生、公安等系统青年志愿者组成自护教育宣讲团,围绕自我保护、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震减灾、消防安全等方面举办讲座,增强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提高留守儿童安全自护能力。青少年维权岗志愿者深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维权岗在行动‘四个一’”等活动,向留守儿童普及青少年权益维护知识,讲解权益维护案例,筑牢留守儿童权益防护墙。

第8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在职培训要帮助接受培训的教师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解决小学生在同家庭成员、教师、同龄人交往时出现的心理适应问题的基础知识。

2.熟悉心理适应问题的早期症状,学习确认和处理该类问题的技巧。

3.能够确认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把他们转介到合适的机构去治疗。

所开设的课程有8个部分,分别是儿童心理不适应的表现、儿童心理适应的生物学表现、儿童心理适应的情感因素、智力和儿童的心理适应、家庭和社会因素、班级中的群体行为、儿童工作、父母工作。课程结束之后,每位学员选一名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个别辅导和个案研究。培训小组和学员们一起工作,整个小组既是培训计划的监管者,同时在医学知识、精神病检查、心理测验及社会工作方面为学员们提供帮助。在计划执行的当年,学员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还学会了如何与正常的儿童相处。

1962年9月,东门小学的两名教师,在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培训之后,在东门小学设立了第一个心理咨询室。咨询室所做的工作有:个人咨询、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小组治疗、就学生如何与家长、老师相处提供咨询和帮助、开设心理课程、负责组织旨在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年会。在此同时,心理健康培训小组持续提供咨询服务,并有计划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退出。

东门小学等首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影响颇大,但是2370所小学中的大多数学校仍然没有具体有效的计划和行动。东门计划提供的研究和培训成果十分显著,以较小的成本培训了更多的心理老师,从而满足了台湾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

与社会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发展相对应,台湾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和财政上不断给予支持。1959年开始修订,1961年完成并实施的小学课程标准中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如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儿童健康训练以及儿童人格等。1965年11月教育部门规定,学校的年度预算中应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费用,即: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必要部分,过去一直未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政府预算,现在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有效开展,各学校应该设立特别预算。

1968年台湾将6年义务教育改成9年义务教育,相应的又修订了小学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中包含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在义务教育过程中,要对“健康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行为培养及知识传授,在适应国民生活之必需的生活条件与生活需要下,按照年龄,学习兴趣,生活需要等目标,予以有系统的指导”。

台湾在实施9年义务教育之后,对中学阶段的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修订,强调的教育目标是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管理部门面对100万不同智力水平的入学新生,面对迅速增加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优先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1)制定了学生辅导和咨询计划,提供学习和就业辅导。(2)针对智商高的学生的情况修订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测验。(3)为智力迟钝的学生开设特别课程并组织教师培训项目。610所中学基本上建立了辅导中心,有一些学校还专为高智商学生开设了实验性课程。

1973年2月,教育部门公布了高中课程方案,其中包括了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要求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提供心理辅导,同时应在各种课外活动中提供心理辅导,诸如班会、课间活动和集体活动。随后又出台了三项具体的规定,列出了在学校开展心理活动和心理辅导的原则、计划和程序。也就是从1973年开始,教育部门计划在高中学校开展心理评估和心理辅导工作。目前,194所高中学校的51所设立了辅导和咨询中心,26所大学中的16所也设立了咨询和辅导中心。各个学校的心理机构名称不一,各机构的研究内容也不相同,有的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有的研究心理治疗的标准化方法。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辅导人员多数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是受过职业训练的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人员。

1975年,政府各个部门就教育政策召开了特别会议,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各级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辅导中心”。1975年2月教育部门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在1975年11月指定了三所高校对已经开始实施心理健康工作的学校进行跟踪研究。

1979年5月,学校心理辅导运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颁布了新的公共教育法案。其中第十条规定:“每一个小学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每一个公立中学应建立以专职指导教师领导的心理辅导室。专职指导教师应从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中挑选。在专职指导老师的领导下应建立有若干辅导人员组成的辅导小组。”

由辅导教师的培训就会引出其他更复杂的问题,比如辅导教师、咨询人员的资格问题。但入学率这么高,相应的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毕业生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每年只有150~300的毕业生能够在各类学校从事咨询和辅导工作。当然,近年来,许多在美国学习咨询心理学的留学生不断地回来,从事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咨询工作。而台湾的一些大学也在逐渐地设立心理咨询和辅导专业,但这一过程十分缓慢。为满足2374所中小学对于咨询人员的迫切需要,一些教师培训基地提供的短期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9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二、活动内容:

1、三月份各中队以“手拉手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为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学生主题队会活动。各中队通过精心设计队会活动内容,让留守学生在体验快乐的集体生活的同时,逐步明白做人的道理,逐渐成为懂事的孩子。同时通过班队会广泛宣传关爱“留守儿童”是少先队员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具体体现,密切小伙伴之间的感情,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关爱、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2、发挥少先队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宣传“留守儿童”中自强自立的典型。

3、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

4、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开设心理咨询课堂、心理咨询热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5、在全体辅导员中开展“每月一访”活动。少先队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教师家访”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每月一访”活动。通过“每月一访”,摸清本中队“留守少年儿童”的具体数量、家庭情况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与他们的监护人交流,及时向监护人反馈“留守少年儿童”在校相关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帮助“留守儿童”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6、建立“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保障机制。建立“留守少年儿童”档案,做到一人一卡(档),收集他们成长的信息,进行动态跟踪。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利,防止意外伤害或人身侵犯,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7、动员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帮扶留守少年儿童的活动中,担任“爱心志愿辅导员”,签订“手拉手爱心结对卡”,开展长期持续的定向帮扶活动。并要做到“五个一”,即一年互访一次;每月通讯一次;每学期资助一批学习生活用品;帮助解决一项实际困难;资助或帮助结对留守少年儿童学习一样新本领。

8、少年儿童“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