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动症康复培训范文

多动症康复培训精选(九篇)

多动症康复培训

第1篇:多动症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 自闭症 儿童 体育教学

0 前言

开展体育教学对自闭症儿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注意力、动作协调能力、耐力等的提升,还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可有效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沟通和社会交往。①另外自闭症儿童普遍体质较差,运动能力低下,迫切需要体育活动来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运动素质的发展。②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学对自闭症儿童的后续的教学大有裨益。本文以绥化市自闭症教育机构负责人、教师以及部分家长为访谈对象,了解了绥化市自闭症教育机构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以期为自闭症教育机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绥化市初阳自闭症康复中心与新起点自闭康复中心均为民办自闭症教育机构,入训自闭症儿童分别为近40名与近30名,授课教师都是8名。两所康复中心均采用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初阳自闭症康复中心注重小组课的教学效果,而新起点自闭症康复中心则更加注重个训课的康复效果。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公立学校,入训自闭症儿童不到5名,授课教师1名且教学以小组课为主。

1.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选取绥化市新起点自闭症康复中心、绥化市初阳自闭症康复中心以及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的3位负责人、13位教师以及8位家长为访谈对象,了解了自闭症教育机构、学校开展自闭症体育教学的现状,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自闭症教育机构针对自闭症体育教学的立场、观点不同,导致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不同,重视程度也不同,但总体来说自闭症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大都不是很好,具体分析如下:

2.1 自闭症教育机构与学校方面

2.1.1 对待自闭症体育教学的态度与体育教学开展的现状

本次调查访谈的三位自闭症教育机构负责人、十三位教师及八名家长分别来自绥化市新起点自闭症康复中心、绥化市初阳自闭症康复中心以及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校。其中绥化市初阳自闭症康复中心比较重视自闭症儿童的体育教学,专门开设了感统课,但是教师贯彻执行的情况一般,且户外体育活动很少。新起点自闭症康复中心的负责人认为自闭症儿童体育教学是个训康复效果的辅助手段,因此认为体育教学没有太大作用,仅仅是为小班儿童开设了感统课程,无户外活动。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由于自闭症孩子较少,且儿童障碍程度较轻,于是认为自闭症儿童体育教学没必要,因此,感统课是否开课取决于班主任的态度,而实际上该学校半年仅上2次感统课,且冬季不开设感统课,无户外体育活动。

2.1.2 自闭症体育教师的招聘与培训

通过访谈,3位自闭症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均反映,开展自闭症儿童体育教学均存在体育教师缺乏与培养问题。他们均认为由于自闭症儿童认知、障碍程度的不同以及社会上缺乏专门的自闭症体育教师,普通教师的培训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同时科任老师担任体育教师或者参加培训体育教师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负担等原因,为自闭症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比较大的阻碍。对此,可以通过海报、宣传标语、广播电视媒体、报纸、互联网等手段进行自闭症体育教师的招聘宣传,拓展自闭症体育教师的招聘渠道。同时自闭症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要安排本教育机构的培训人员及其他有经验的人士为自闭症体育教师安排上岗培训,其中主要包括,自闭症儿童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自闭症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自闭症儿童的一些基本干预方法、自闭症儿童班级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此外,自闭症体育教师在岗期间自闭症教育机构也可为其安排体育教师培训,从而提高自闭症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与知识储备,以期自闭症体育教师尽早与自闭症儿童班级融合。同时,自闭症教育机构也可以在学校的公共主页及博客等其他网络媒体上定期关于自闭症儿童体育教师培训的视频及自闭症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感想等等与广大特教专家、学者及其他社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不断改进培训方法,同时可以针对培训内容、手段等进行点评,以期自闭症体育教师的培训达到最佳效果。此外针对经费短缺的问题,自闭症教育机构领导也可向社会大众筹集钱款或政府申请教育经费及教学仪器设施的支持。

2.1.3 自闭症体育教学的方式、内容

通过对绥化市三家自闭症教育机构的访谈,目前自闭症教育机构针对自闭症儿童开展的体育教学内容几乎全是感觉统合训练,活动方式、内容等缺乏创新,且自闭症教育机构负责人、教师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将教学场所固定化,几乎全是室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开展室外体育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可根据普通儿童体育教学活动适当修改并结合自闭症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自主设计。同时可根据自闭症儿童障碍程度、年龄等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教学语言尽量口语化,诙谐幽默,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自闭症体育教师要注重协助语言发展的基础行动训练,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可以尝试加强和语言能力、养成有关的感觉活动,特别是与生活相关的经验的参与。③此外,对于程度较重、能力较差的学生,应适当放宽要求,循序渐进,要耐心引导,增强自闭症儿童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另外,必须注意的是,一个自闭症孩子如果接受感觉统合训练,这一方面的干预必须是辅的和第二位的,而不应该喧宾夺主地超越沟通技能、社会技能和适应行为的教育训练的干预。④同时,自闭症教育机构也可在学校的公共主页及博客等其他网络媒体上定期关于自闭症体育教学的相关视频,请广大特殊教育专家、学者及社会工作者等等进行点评,提出问题与改进意见,以期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

2.2 教师方面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时期内体育教学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加之自闭症体育教师报酬可能较低,因此自闭症体育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且严重影响了自闭症体育教师的自信心;此外,由于目前广大社会成员对自闭症教育缺乏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很多自闭症体育教师的父母、亲朋好友并不鼓励支持自闭症体育教师的工作,导致自闭症体育教师家庭矛盾与冲突不断,从而加剧了自闭症体育教师的精神压力。因此,虽然很多人可能愿意投入到教育机构体育教师团队的队伍中来,但由于某些原因(例如,家庭)致使体育教师的来源可能出现缺乏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 自闭症教育机构应做好自闭症体育教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使其明确自闭症教育工作的艰辛并帮助体育教师调节自闭症儿童体育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等方面的冲突。此外,自闭症教育机构还可以与体育教师一起向社会广大民众(包括自闭症儿童家长及亲朋)宣传自闭症体育教学活动及其重要性,使其关心、理解自闭症儿童及体育教师,认识到自闭症儿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为自闭症儿童体育教学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3 家长方面

部分家长认为对于自闭症体育教师的培训浪费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自闭症儿童接受适应、社会技能等正规康复训练的时间。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自闭症体育教师的到来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自闭症体育教师缺乏专业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知识,可能危害自闭症儿童的安全并影响其进行康复训练的效果。对此,自闭症教育机构领导及管理人员应提前与教师及家长进行沟通协商,使其明确自闭症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定期组织自闭症儿童家长、自闭症体育教师、康复中心教师见面会,交流心得,答疑解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使其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第2篇:多动症康复培训范文

孤独症至今病因不明、无特效药物,且终生无法康复;

前我国没有针对孤独症患者的单独学校或教育机构;

孤独症患者在教育就业及融入社会方面均存在困难。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但却并不具备都教授的超能力,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智力较常人偏低,而且还会表现出刻板、焦躁等异于常人的行为。他们是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患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因为与常人不同,他们的学习、就业都面临巨大困难。从1984年中国确诊首例孤独症患者至今,孤独症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如何?在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星星的孩子”。

之所以孤独症患者被称为星星的孩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崔永华解释,正如我们能看得见星星但实际距离很遥远相似,即便我们与孤独症儿童共处一个环境中,但其实彼此之间难以交流,距离非常远。

周文(化名)是一位孤独症患者的母亲,她的儿子十多年前被确诊为孤独症,“当初我们也不知道孩子得了什么病,只是觉得他不会说话,行为也很奇怪,当时在儿童医院、儿研所就诊后医生建议去北大六院,最终确定为孤独症并伴随智力障碍,当时医生跟我说这种疾病病因不明、无特效药物,而且终生无法康复,当时就觉得一切都完了”,她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知也很少,慢慢在接受这个打击之后开始着手孩子的康复训练,但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心态的反复,毕竟教会小孩往往半年甚至一年都看不到什么效果,孩子对危险没有意识,时时刻刻都得牵着孩子的手,以防危险。孩子现在已经十多岁,也不知道以后会去向何处,能否有企业会接纳。

这样的状况只是众多孤独症患者家庭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其生活、教育、就业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在孤独症患者中,一些儿童基本在家,由家长进行陪伴,还有一些会选择进入孤独症康复机构。

现场探访

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康复

康纳洲是一家致力于孤独症儿童康复及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机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有9个孩子,此外,针对一些大龄(16岁以上)人群,为满足其职业技能需求,这里周末开设的烘焙班有接近30个孩子在学习。“我们这开设了烘焙、电脑技术等技艺班,其中烘焙班就是专门针对大龄孩子开设的,属于职业技能班,烘焙班有时会举办义卖活动,我们鼓励孩子参与其中,与陌生人接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家长也希望在自己老去之后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至少能养活自己,现在也有很多机构在尝试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职业技能培训,如绘画、陶艺、烘焙等,而且职业技能培训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利于患者的康复。

“在教学之前,也会针对每个儿童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及课程的设置,我们采用的是应用行为分析的方法,是特殊教育干预的一种方式,也是目前学术界唯一得到实证研究的方法,先对儿童进行观察,以确定引起其行为的刺激,老师便可以介入其中的环节,给予一定的指令,根据孩子的反应逐渐塑造其好的反应,弱化其不适宜的行为,这一过程并不是通过惩罚的方式,积极强化其良好的行为和情绪,逐渐代替其一些不良的行为。借助行为分析方法,老师需根据每个儿童的水平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其中包括团体课程,但更多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一对一的模式。“因为孤独症有其特殊性,虽然每个孩子表现症状有相似性,但每个人的情况其实都有所不同,在进行行为干预时介入的方法自然有所区别,一种方法未必适用所有儿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也要根据儿童自身病情的不同水平进行,“比如说,我们有些高功能的孩子已经可以完整做出烘焙产品,拥有就业技能,但对于一些低功能患者来说,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可能在经过两三年的培训之后仍无法掌握,职业技能培训的真正目标并不是使其就业,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一些社会及生活技能的培训,如打扫、系围裙等,”工作人员介绍。

家长要“高质量”陪伴

崔永华告诉记者,在孤独症患者的陪伴中,大多数时间是由家长完成的,但这种陪伴并不是简单地跟随患儿及防止意外情况的出现,从康复训练的角度出发,家长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培训,如学会如何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因为患儿很难常年在一些机构中进行训练。

首先,家长应转变心态,即接受事实,其次,关于孤独症儿童的陪伴方法等诸多方面,家长都应进行相应的学习,也希望家长能够成为专家型的家长,家长能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将这种教学延续下去,也能够做到在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通过赞美等予以强化。

自闭症人士的教育和就业是他们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保障,也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关键途径。我敦促所有有关人员通过支持教育计划、就业机会和其他措施致力于促进进步以帮助实现我们创建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的共同愿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孤独症患者随班就读常规学校还是比较困难的。

在孤独症患者的陪伴中,大多数时间是由家长完成的,家长也应该得到相应培训

三问孤独症

孤独症孩子如何上学?

极少数能进入常规学校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孤独症儿童在上完小学后,往往都很难有学校接收,只有个别恢复情况较好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初中,而16岁以后的孩子基本没有上学机会,回家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崔永华表示,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患儿恐怕很难跟周围环境相融合,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及情绪问题,如果无法得到特教的恰当干预,反而对成长没有帮助。

常年从事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研究的张俊之老师解释,从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班就读是比较困难的,即便智力较好的孤独症患者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也是需要一些辅助资源的,但目前这类资源我们并不具备。而儿童在进入学校后还需要一系列心理辅导等,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因为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儿童与周围环境产生一些冲突,但目前并未配备相应资源,“有些家长则承担了这个角色,即在儿童进入学校后,家长全程陪伴,这种陪伴不仅仅是陪读,还要辅导其学业、向孤独症儿童讲述周边环境等,以帮助其适应学校生活,因为孤独症患者社交功能缺乏,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无法理解,但家长的陪伴仅能算作个例,并不是长久之计”,张俊之表示,其实患者也可以进入特殊学校,但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孤独症患者的单独学校或教育机构,往往都会依附于一些培智学校。

如何就业?父母老去谁接着照顾?

16岁后的学业就业还是空白

中国残联精协孤独症委员会总监郭德华表示,目前中国孤独症康复事业中,人们普遍把低龄儿童的康复作为重点,因为这一段时期为关键康复期,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可以恢复到接近常人的水平,但对于大龄患者的就业等方面,则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尤其是一些成年孤独症患者,他们有劳动需求,但很难被社会接纳。由于跟社会的接触减少,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社会功能的退化,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干预训练往往付之东流,16岁之后的孩子如何继续学业或就业等基本是一个空白领域,也没有引起政府、社会足够的重视,周文表示,这也是很多家长普遍担心的问题,因为目前并没有专门接收这个年龄段患者的机构,而政府政策支持的往往都是低龄儿童。“我们最担心的其实就是我们年老或去世后,谁来照顾我们的孩子”,周文说。

国际普遍做法是怎样?

倡导在正常学校接受教育

郭德华表示,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来看,一般都倡导孤独症患者能够在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创造机会让患者融入周围环境,但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少有患者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郭德华解释,一方面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师资,另一方面,儿童进入学校后可能很难与环境融合,“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师资,无法对儿童进行有效的行为干预”,郭德华表示,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孤独症儿童在入学前会接受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应选择普通学校(普通班或特教班)、特教班级等,学校也会结合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支持,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常规的做法。

另外,张俊之表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一些概念、情绪等,孤独症患者往往无法理解,“有的孤独症患者在看到抽水马桶抽水后会一直在旁边追问,不知道水到哪里去了,因为他不理解这是抽水马桶,而且他们很难表现出疼痛、需要等”,这类辅导需要的是特殊心理辅导,并非简单的心理疏导可以胜任。如果不被周围人群接纳,孤独症儿童反而容易变得更加敏感,症状有可能加剧。

孤独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患者一般属于低智商人群吗?

25%患儿智商正常

崔永华:跟所有的精神疾病一样,独孤症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在治疗时也没有特效药物,其中25%的患儿智商是正常的,75%的患者则存在智商低下,所以每个患者的能力、水平、病情等都有较大不同,举例来说,有些患者可以说话,但有些则无法做到,一些患者同时会伴随出现注意力差、精神难以集中等症状。

郭德华:有些孤独症患者在某方面的能力可能远超普通人,如绘画、音乐、机械记忆等,但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更多工作还着眼于如何解决问题,涉及开发孤独症患者能力的内容还比较少。

孤独症有特效药物吗?

6岁之前是黄金治疗期

崔永华: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容易区别,一般来说家长能够及时发现,但在孤独症的治疗方面,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如果患儿伴随出现多动症症状、冲动行为等,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仅针对伴随症状,对于孤独症的核心症状,目前并没有有效药物。

对患者的早期干预很关键,一般6岁前是孤独症的黄金治疗时期,教育和训练是这一时期的干预方法,至于患儿恢复的程度,这与儿童自身的病情相关。对于病情不是很严重,智力正常的患儿来说,及时、恰当的干预可以使患者的智力接近正常儿童水平,如果本身基础病情较严重,即便进行干预,也很难恢复正常。

孤独症目前的主要康复方式有哪些?

医教结合为主要康复模式

第3篇:多动症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儿童家长;知晓度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5-0150-04

家长作为自闭症儿童的监护人,在儿童的教育、康复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自闭症的知晓度表现在:自闭症的症状有哪些;自闭症出现的时间;进行干预的时机;自闭症主要干预手段及渠道。家长对自闭症的知晓度,直接决定着他们对自闭症的教育理念以及康复干预的信心、行动及投入,影响着自闭症儿童教育和康复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以及自闭症家长本身也意识到了家庭教育对自闭症康复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有大量关于自闭症家长的压力以及自闭症家庭的社会支持的研究,这些研究分析了自闭症家长压力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抗压对策以及自闭症家长的需求等。本研究着重对自闭症家长的自闭症知晓度和态度进行调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上海(57人)、武汉(112人)、贵阳(39人)、郑州(20人)、深圳(74人)、南昌(28人)、赣南(31人)、九江(5人)等8个城市的309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通过自闭症机构或特殊学校进行发放与收集。309名儿童都具有明确的诊断,正在或者已经接受康复干预或教育训练。

(二)调查问卷

此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自闭症家长公众知晓度调查问卷》,该问卷是在前人研究、专家访谈以及家长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分为五个维度:受访者家庭基本信息、家长对自闭特征及病因的了解、对干预方式的了解及态度、社会支持、压力与期望,问卷共33个题目。问卷题目为选择题,答案可以多选,部分题目可增加补充项。通过计算一致性系数得出问卷信度为0.86。

(三)数据处理

发放问卷31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8%,数据采用Excel2007与SPSS16.0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信息

1自闭症基本信息

表1自闭症来源及年龄分布(名)

来源113岁前113~6岁116~12岁1112岁后机构112711 971175117特殊学校11011011901113

2自闭症家长基本信息

问卷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调查,其中父亲占159%,母亲占621%;家长的文化程度:“小学”为52%,“中学”437%,“大专”32%,“本科”162%,硕士及博士22%。

3自闭症患儿康复基本情况

自闭症患儿月平均康复费用集中在1000~4000元区间(738%),有103%的康复费用处于千元以下,有99%的康复费用为5000元以上。

自闭症患儿的主要照料者为父母或其他亲属(861%),其中母亲(525%)远远大于父亲(183%),这与传统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有关。[1](P100~102)自闭症儿童母亲的压力及需求应该是关注重点。

目前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或康复训练的场所主要集中于专业康复机构(575%)和特殊学校(282%),其中专业康复机构比重高,说明大部分自闭症家长积极寻求自闭症康复治疗的各种渠道。我国特殊儿童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自闭症儿童的入学率近年来开始上升。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家庭干预(7%)及在普通学校或幼儿园(49%)接受融合教育的比例较小。仅有24%的自闭症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目前自闭症接受最多的干预方法是感觉统合训练(363%),其次为行为干预303%和结构化教学19%。地板时光的比例较小,仅有51%。药物治疗63%,其他29%。

(二)对自闭症特征及病因的了解程度

有783%的家长认为自闭症出现于3岁前,这说明家长对于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需求表现高度重视。有94%的家长认为自闭症出现于4~6岁,反映出目前自闭症症状集中出现的年龄特点。还有23%的家长认为出现于7岁以后,同时有87%的家长认为可以出现于任何时期。

部分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的典型症状有相当程度的准确认识,但比例偏低,可见对于自闭症的科学知识普及和家长培训需要加强。

超过半数的家长认为自闭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被阐明或对病因不清楚;认为与基因有关的占207%;认为不应该责备父母的有85%。

家长如何看待自闭症儿童的障碍以及预后?有43%的家长认为是“终生障碍并不可治愈”,但其中有304%的家长认为虽是“终生障碍,通过有效的干预可以正常生活”,94%的家长认为自闭症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477%的家长持有保守态度,认为“不可能完全治愈,但干预会有一些效果”,而这部分家长往往会采取积极的态度配合并进行自闭症的康复干预,另有126%的家长认为自闭症“不可治愈,是家庭和社会沉重的负担”。

(三)对自闭症干预的了解及态度

大部分家长认为自闭症干预越早越好(689%)或者是在6岁以前(256%)。有19%的家长认为“无所谓最佳时期”,这部分家长对自闭症早期干预持消极态度;有607%的家长认为自闭症主要干预手段是专门的教育训练,295%的家长认为家庭训练同样重要,仍有部分家长不清楚自闭症干预手段和途径,感到迷茫与无助。

有574%的家长认为自闭症主要康复场所为专业康复机构,256%的家长认为家庭为主要康复场所;家长认为目前国内的自闭症康复机构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办的(397%);分别有554%和329%的家长更信任专业人员和政府办的康复机构。家长认为最有效的干预方法分别为行为训练(344%)、感觉统合训练(326%)和结构化教学(186%),而地板时光还未被家长熟知或认可,仅为74%。

对自闭症的阶段性任务,大部分家长(781%)特别看重“通过早期干预促进能力发展”;有部分家长关注其他三个目标(见表2)。表2家长对自闭症康复干预的态度

目前,在自闭症干预领域内,有专家提出“扬长不补短”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内涵是指在干预过程中应该尽量发挥和发掘自闭症儿童的长处和潜力,挖掘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并发展其各种能力,避免机械地纠正儿童的缺陷与问题行为,从而给儿童带来负面情绪并引起行为退化或能力倒退。本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家长(618%)同意该观点,说明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自闭症儿童潜质发掘具有积极意义。[2](P66~71)

表3显示在影响自闭症康复效果的因素中,家长普遍认为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康复效果,而其中早期干预尤为重要(631%)。

表3自闭症康复的效果取决于哪些因素

项目11内容11百分比(%)自闭症康复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11发现早,干预及时11631干预方法科学、规范11453自闭症的类型和程度11474家长的重视程度11419

表4显示,对于营造自闭症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认为最重要的是“自闭症家长建立联盟,政府给予更多支持”(634%),并有64%的家长认为“康复费用应该纳入国家医保”,这说明自闭症康复是一个全社会的工程,迫切需要国家及政府提供各项支持及政策,同时需要各方的积极力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技术服务。表4如何营造自闭症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

项目11内容11百分比

(%)要营造自闭症儿童良好的成长氛围,最需要的是对于自闭症患者,您认为11自闭症儿童家长建立同盟,政府给予更多支持11634学校和训练机构应当加强宣传11404应该让媒体介入,报道更多关于自闭症的信息11404优化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升综合服务能力11458康复费用应该纳入国家医保11640生活应该享受国家低保11435应该享受残疾人的各种权利11485不应被贴上残疾人标签,与正常孩子一视同仁11239

对于中国自闭症儿童服务现状,仅有52%的家长认为“得到满意的服务”,而有76%的家长认为“虽然得到一些服务,但不尽如人意,有待改善”,同时有188% 的家长比较悲观,认为“孤立无援,求助无门”,这说明目前自闭症家长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满足,家长获得的支持远远不够。

在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家庭所发生的变化中,389%的“父母中有一方放弃或改变工作”,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导致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很多父母放弃或改变工作,其中52%的照料者是母亲,她们面临的压力更大。有171%的家庭“不堪重负,夫妻离异”(24%)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冲突增加,矛盾增多”(147%),主要原因有:1、自尊心以及病因的追究等心理变化导致家庭关系受损;2、沉重的经济负担对婚姻关系的破坏;3、过度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影响家庭关系;4、正常的生活被打乱,家庭生活单调、无趣。[3](P209)但仍有35%的家庭持乐观积极态度,全家更加齐心协力面对问题。

70%的家长认为公众对自闭症“忽视,不关心”并“有歧视”,仅有237%的家长认为公众能够理解和接纳自闭症,这说明大部分家长仍然感受到了来自于社会的压力。在遇到困难时,家长会首先求助于残联部门(348%)和专业机构(297%),其次是民政部门(154%)和所在社区(121%)。

(四)家长的压力及需求

387%的家长会感到焦虑,也会有家长感到抑郁(207%)、内疚(174%)、恐惧(108%)。目前自闭症家长最大的挑战是“孩子入学及以后的生活问题”,这也是普遍存在于特殊教育领域内的问题,而其他几项挑战也不容忽视。

在问题行为中,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分别占389%和35%,其次是自伤和攻击行为以及睡眠习惯,分别占147%和89%。

(五)家长的需求及期望

1需求

自闭症家长最需要的专业帮助是“及时有效的专业指导”(425%),其次是系统的干预方案(337%),对于诊断和评估也有一定需求(127%和112%)。

自闭症家长最希望了解的内容是“先进的干预技术”(277%),其次是“发病原因”(212%)和“相关政府政策”(22%),上述两个结果表明自闭症家长迫切需要康复干预的服务信息及专业指导。

2家长的期望

有392%的家长认为虽然“可能终生保持自闭症特征,但能发展一定的功能和特殊才华,可以从事相关工作”,307%的家长希望自闭症可以“如正常人一样生活,成家立业,有所成就”,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终生需要家长陪护,对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存在相当程度的担忧,并对自闭症未来的安置存在迫切的需求。

三、讨论

第一,加大对自闭症群体的宣传,让社会充分了解自闭症并给予了解与包容,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因此,学校和训练机构应当加强宣传,同时应该让媒体介入,报道更多关于自闭症的信息,例如,电影《海洋天堂》则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以及李连杰等名人效应将自闭症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展示给大众并引起强烈反响。

第二,提供完善的社会支持。

首先,完善家长培训机制。自闭症家长对自闭症障碍的了解及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观念和对自闭症发展的期望。[4](P541~542)数据表明,大部分家长通过自身的学习以及长期的经验,对自闭症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掌握,但仍有部分家长存在一定的误区以及知识的缺乏。目前自闭症领域的研究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和康复治疗技术方法,而家长作为自闭症儿童监护人,这就要求家长的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而由于家长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很难及时并系统地获得这些信息,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对家长进行培训,及时更新自闭症信息,并对家庭干预方法进行普及和指导,加强自闭症家长与教师、专业人员以及专家的沟通。同时家长之间应建立有效的团体,以随时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对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宣传,使更多的群体去认识、关注和帮助自闭症患者。[3]

其次,对自闭症家长进行心理援助。由于自闭症的问题行为、康复干预、家庭关系、公众对自闭症的态度以及未来安置问题等因素容易导致家长焦虑、抑郁、恐慌等情绪的产生,其中最担心的仍然是自闭症儿童的自理能力以及未来的生活问题,即孩子今后能否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由于其特殊性,自闭症家长这个群体更需要长期的心理调适以缓解来自于家庭、来自于自闭症儿童的压力,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自闭症康复的信心,这需要社区、研究单位以及自闭症家长联盟定期举行各种活动,首先使家长对自闭症得到充分的认识,同时家长之间通过信息交换及情绪宣泄获得力量,此外研究单位也应该利用各种咨询辅导技术为家长提供心理援助。

再次,提高特殊教育机构与学校的素质,加大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特殊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自闭症群体的需求,特殊教育机构与学校的水平也良莠不齐,有些机构和学校的教学内容还不适合于自闭症的康复,因此特殊教育机构与学校应当不断吸收新的干预理念与技术,加大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存在很大缺口,迫切需要增加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

再再次,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策扶持。一方面,完善自闭症患儿的早期发现与诊断体系,为自闭症儿童建立医疗补助制度;另一方面,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医疗、康复等方面的福利支持,以减轻家庭的压力;再次,借助社会力量,优化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升综合服务能力[5](P17~19)[6](P51~57)。

四、结论

第一,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参差不齐。

第二,多数家长认为康复干预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

第三,自闭症家长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的干扰。

第四,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迫切需要更加全面和充分的社会支持,包括专业的支持和物质的援助。家长期望政府有关部门伸出援手,有所作为。

目前在我国,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理解还存在许多误区,公共保障力度有待加强,专业服务水平不高。家长的呼声要引起关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应尽快行动起来,对自闭症儿童开展研究和服务,对家庭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这已经是许多研究的共识[3][4]。研究机构和大学应发挥引领作用,提高特殊教育和训练机构的专业水平,这是当务之急[5][6]。由政府主导、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强学术引领,提升综合性的自闭症康复和教育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急迫的课题。对于家长的支持和培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1]吴旻.孤独症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杨广学,郭德华.自闭症康复机构教师职业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1,(11).

[3]雷艳芳.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婚姻关系维系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4]江琴娣,王悦.上海市特殊学校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的学校教育的态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第4篇:多动症康复培训范文

2009年12月,刘莹、温嘉吉、罗福香3位妈妈在江西省赣州市残联支持下,成立了江西省第一家为身心障碍儿童家庭提供服务的民间机构――赣州市身心障碍儿童家长支援中心。2003年,这3位妈妈,创办了江西省第一家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赣州慧聪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训练孤独症为主的精神发育障碍儿童,至今已8年,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和精神发育障碍儿童及其家长的领路人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求索之路。

2001年起,芸芸、田田和豆豆3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温嘉吉、刘莹和罗福香,各自带着孩子四处奔波,在北京、上海、广州找机构给孩子训练。外出训练花费高,人生地不熟,精神压力重,愁苦中几经周折,在朋友帮助下,她们相识相知,成为相互鼓励的好姐妹。2002年冬,3位妈妈把家里的训练器材放到一起,租了间民房开始家庭训练,半年以后收效显著。她们出外培训碰到来自江西各地的孤独症孩子家长,思想碰撞中,创办一家非盈利性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机构的想法形成了。2003年7月,在赣州市章贡区残联支持下,她们创办了赣州慧聪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接受孤独症为主的精神发育障碍儿童。找不到专业老师,3位妈妈就亲自讲课,来自南昌的自闭症孩子小宇和他妈妈接受训练,回南昌后,小宇妈妈也开办了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

3人创办赣州慧聪儿童训练中心8年,为600多位身心障碍儿童进行指导,开设专业知识讲座近百场,培训家长、医疗和残联工作者千余人。从孤独症儿童训练,逐步发展成为孤独症,智障和脑瘫等身心障碍儿童及家长服务与技术转移机构,建立了常规教学、培训、宣导和心理援助、支持性入学体系的服务模式,并与高校合作,形成了教、研一体化的思路。2008年世界银行第二届中国发展市场项目征集时,她们的“身心障碍儿童、家长支援中心”项目成功入围。项目的开展让她们有了更多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在贫困山区,她们走乡串户,到家里给孩子进行能力评估和训练指导。

第5篇:多动症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 团体康复训练;慢性精神分裂症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存在多方面社会功能的缺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广泛使用,使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药物治疗不能自动地使患者适应病后的环境,培养社会交往、独立生活和职业能力,这些需要心理社会干预来解决。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呈缓慢起病,病程持续缓慢进展,意志减退,精神症状改善相对比较长,通过团体训练可以减少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利于矫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态行为,改善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江西省精神病院二病区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符合CCMD-3有关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有病情5年以上、复发3次以上、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定,ADL共有14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共6项: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二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共8项,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总分>38,排除有严重自杀和冲动伤人行为、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18-50岁之间的男性患者,6人为一组,共5批。

1.2 方法 两组入院患者均按照精神分裂症诊疗常规,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除外),给予系统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按目前精神病医院常规康复模式,实施健康教育和一般心理干预及工娱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团体训练。两组干预时间为6周。

1.2.1 评估计划阶段 遵照“共情、真诚、尊重、个体性”原则,充分运用沟通技巧,主动热情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治疗关系。全面收集资料,了解患者身心状况,评估患者社会功能。从而了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本来的欲望,根据他们的合理要求,来完成他们的欲望实现,并利用其基本欲望,引诱或强制其参加生活技能训练

1.2.2 团体训练干预方法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后,累计满12人,随机每抽取6人分为一组。试验组的患者与康复期的患者组成一个团队,在每个训练中都是一个整体,需要康复期的患者带动他们完成,进行团体训练,组织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己动手做事,护士不能包办,但可以指导,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完成一个训练项目,和康复期患者平均分配工作量,和康复期的患者一起去完成,并鼓励他们完成的话就能达到他们的本来的欲望,对这类患者的训练应从较低标准开始,如让患者先从事简单劳动的学习技能一旦患者熟练掌握后再增加难度,使患者像上台阶一样慢慢提高,例如:吃完饭后先擦桌子,打扫卫生、叠被子开始,一个康复期的患者带着一个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成一对,6组人一起互相比赛,看谁做的快,时间是两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两周的训练,日常的生活基本能力一般是可以自理了。

各类娱乐活动组织由组织班护士组织患者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每天上、下午各60min,内容有打牌、下象棋、军旗和阅读书报杂志、书写毛笔字、观看电视节目、乒乓球比赛、学唱歌等,护士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鼓励和引导患者参加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仍然是和康复期的患者组成团队,每1周组织患者进行各类活动比赛,设立一、二、三等奖及鼓励奖,给优胜者发奖品,增强活动的乐趣,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只要他们能参与或完成1-2个动作就给予发奖品,下次完成3-5个动作就给予发奖品、1个月训练周期完成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可以完成一套比赛,退缩的患者可以相对较前活跃。

2 结 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平均得分分别为38.7±5.6和38.5±6.2,在6周后两组ADL平均得分分别为23.5±3.5和30.2±2.4,训练前,两组间ADL得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间有明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第6篇:多动症康复培训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虹桥2个街道登记在册精神病患者为915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563人,占精神患者数61.53%,其中天山街道312人,虹桥街道251人。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经市区精神卫生中心明确诊断,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各街道中随机抽取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排除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目前病情稳定的患者及其监护人作为研究对象。监护人入选条件: 精神分裂症患者法定监护人,年龄70岁以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无精神疾病史,具有较好的依从性,能够坚持参加培训课程。将天山街道作为干预组,虹桥街道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

1.2 方法

课题组成员由精防专职医师与健康教育医师等组成,区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基线调查及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使每位成员掌握精神分裂症社区管理相关知识。

开展基线调查。自拟基线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一般情况、既往病史、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

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满分为43分。SDSS共包括10个项目。每项的评分为0~2分,分值越高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共 30个条目,包含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3个分量表。回答记分方式为5点评定 ,最后标准分为 0~100分。其中分数越低 ,表明主观生活质量越好。。

对干预组对象(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进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定义、性质、具体表现、危害性、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家庭护理、监护知识、如何早期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包括药物调整与住院)。建立课题组成员与监护人的联系制度,设立咨询电话,增加课题组及患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互动,课题组成员每月督导1次,每半年进行1次访谈。对照组按区精神卫生中心工作要求进行常规管理。1年后再次进行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复发率调查。

质量控制。由专人对每份问卷进行书面质控,抽取5.00%的问卷进行电话回访,核实信息。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监护人一般情况

干预组50人,其中男25人(50.00%),女25人(50.00%),平均年龄(49.55±12.12)岁。监护人与患者关系:父母29人(58.00%),夫妻12人(24.00%),兄弟姐妹6人(12.00%),子女2人(4.00%),其他1人(2.00%)。监护人文化程度:初中26人(52.00%),高中(中专)17人(34.00%),大专及以上7人(14.00%)。

对照组50人,其中男15人(30.00%),女35人(70.00%),平均年龄(50.26±12.45)岁。监护人与患者关系:父母19人(38.00%),夫妻18人(36.00%),兄弟姐妹9人(18.00%),子女4人(8.00%)。监护人文化程度:初中22人(44.00%),高中(中专)22人(44.00%),大专及以上6人(12.00%)。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监护人培训出勤率为92.88%。

2.2 监护人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前两组知晓情况得分:干预组(21.52±7.66)分,对照组(20.38±7.68)分,干预前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知晓情况得分:干预组(34.32±5.37)分,对照组(21.70±7.06)分。干预后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好于对照组。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干预前后患者SQLS评分比较

患者生活质量基线评分比较,基线调查时干预组为(95.14±22.92)分,对照组为(95.42±23.93)分;干预1年后干预组为(84.08±19.22)分,对照组为(94.86±20.75)分。干预前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干预前后比较,干预组生活质量有一定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1)(表2)。

2.4 干预前后患者SDSS评分比较

基线时,干预组评分为(7.10±3.98)分,对照组为(7.16±3.1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评分为(4.54±1.99)分,对照组评分为(6.84±2.13)分,干预前后比较,干预组患者社会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2.5 两组复发次数比较

干预组复发8人(8/50),对照组复发24人(24/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较好的依从性是做好监护工作的保障。本研究提示,监护人培训出勤率达92.88%,监护人具有较好的依从性,说明培训内容较符合监护人的需求。监护人以父母最多,其次为夫妻,再次为兄弟姐妹及子女,符合中国的传统观念。由自己的亲人作为监护人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的指导效果应该要比普通人好,对监护人加强培训更能提高监护效果。

抗精神病药物虽然能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但药物并不能重塑患者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这些方面的恢复需要主动的康复措施,并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而康复措施的有效落实,监护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干预,监护人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对监护人培训很有效果。对患者家属实施干预,可发挥家属在疾病康复中的良好作用,对患者的照顾更积极、更有效,增加病情的稳定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2]。

干预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疾病的复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取得社会和家属的支持,改变家属的认知态度,对控制复发有积极作用[3]。

精神分裂症使监护人及其整个家庭均承受心理和经济双重负担,减少疾病的复发、降低致残概率,使得患者及其家属都能获益。可见,对精神疾病患者监护人的培训,可消除患者的精神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修复或重建社会功能,最终使其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陈汝兰,苏保育,容倩华,等. 社区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6,1(22):42-43.

[2] 李幼灵. 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8(35):849-850.

第7篇:多动症康复培训范文

社区一词来源于行政名词,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体,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

2国内社区干预的模式

2.1以家庭为主的模式家庭是社区的基本组成单位,患者出院后和家属生活在一起,家庭是患者主要的支持系统,对患者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患者康复的主要地方。有文献报道,家庭教育和家庭干预是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非常有效的措施。孙文会等采用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康复培训、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家庭随访、个体康复计划和辅以心理干预的家庭模式由家属、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生和专科医生、居委人员组成干预小组对60例精神病患者实施为期12个月,干预前后使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自制康复计划书、患者个案管理手册进行评定,干预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显著,降低复发和在住院的机会,减轻了家庭负担,减轻了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社区居民的心理压力。而苏勉等采用电话随访、集体或家庭健康教育的方式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和副主任护师各1名,对患者实施为期24个月的家庭干预,干预前后使用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社会功能改变明显,复发率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更快。曹新妹等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影响中对干预组50名患者,实施家庭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介绍精神疾病的有关知识、治疗及康复知识及家庭监护知识、结合家庭情况进行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指导、药物自我处置技能的指导、建立患者作息制度及症状自我监护技能,由3名具有本科学历及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同时具有心理咨询师的护理人员担任干预员,由2名具有本科学历及护师职称或以上的护士担任测评员,干预时间1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患者与家属接触时间、疾病复发次数、SDSS量表测评,分析后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这也与国内许多研究者的结论相一致。因此,对患者实施“以家庭为主的社区干预模式”是可行的,有效地,不仅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和保证其良好的医从性,而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意识,促使其社会功能的康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主要措施,但是,家属成员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不能及时地发现病情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2家庭心理干预模式心理护理干预是心理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护理能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使其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恢复情绪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稳定状态,从而使患者心情放松,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使患者对护士的价值产生认同感。孔媛等采用“家庭心理干预”的方法,由医务人员对40例生活在社区的精神患者实施为期18个月的干预,分为准备阶段(3个月)和实施阶段(15个月)。准备阶段由家庭集体心理教育、强化干预、个别干预和维持干预4个阶段组成。实施阶段由生活技能训练、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恢复、预防复发3部分组成。每半年随访一次,随访时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SDSS、WHO-QOL-100测定简表进行量表评定,结果显示患者的社会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精神患者普遍存在自卑、退缩、焦虑、紧张等一些负性心理状态,干预过后发现患者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改善,一些负性心理状态有所下降。说明对精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必要的,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尽量满足其一些合理诉求,对生活在社区的精神患者至关重要。

2.3个案管理模式一些研究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患者个人基本信息、服药情况、生活方式等信息,建立患者个人档案,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干预。朱梅芳在社区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效果研究中,采用建立档案、服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辅以心理护理,由社区护士对100例社区精神病患者实施为期3年的干预,使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患者的社会功能、服药遵医行为、病情稳定程度有显著的改善。周建芳等采用“个案管理”的模式由医务人员对28例社区慢性精神病患者实施为期11个月的干预,步骤包括:采集患者康复状况、根据患者康复状况制定康复计划、定期随访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状况直至出组。干预前后使用治疗态度问卷(ITAQ)、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一般健康问卷(GHQ)、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结果显示,个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健康水平和康复状态以及降低家庭照料负担,周建芳使用了大量的量表,不仅能从不同的侧面来了解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状况,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其工作量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其缺点,目前不适合临床推广使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推广开来。

2.4社区主动干预模式陈钰[17]在社区主动干预模式对社会救助精神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中提出并使用了该模式,研究中由医务人员对180例社会救助的精神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干预组给予社区主动干预,对患者实施支持性综合心理干预、行为矫正、诱导与督导干预、找到家属的患者由家属陪同一起参加家庭干预,干预时间12个月。干预前后使用BPRS、ITAQ、GQOLI-74进行测评,效果明显,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提高了患者的服药及治疗的依从性。不过,这种模式只是在社会救助精神患者的研究中使用,对社区的慢性精神患者的使用效果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验证。

2.5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张明兰等[18]在社区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中,干预组由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咨询人员、经过培训的社区干部组成,对49例患者采用包括集体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社会功能训练等社区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干预时间为12个月后,使用WHOQOL-100测定简表、SDSS进行测评,结果显示,能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张金香等在系统社区干预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巩固的影响中研究的模式相似,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师和护师进行干预,干预前后使用BPRS、SDSS、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精神现状检查(PSE)进行测评,干预后效果改善明显。郭红利等在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中,由社区医生和护士,对干预组75例患者实施为期3年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由及时提供医疗指导、为患者制定适合个体的康复计划、定期举办集体活动,增加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功能组成,干预前后使用Krawiecka症状量表、MRSS、SDSS进行测评,结果显示,社区综合性精神病康复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促进患者康复。陈强等[21]对502例生活在社区的重性精神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应急处置等综合的社区干预,由家属、乡村医生、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社会工作者组成监护小组,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专业医生对监护小组成员进行四次系统培训,对精神患者干预时间2年。干预前后使用GQO-LI-74进行量表测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区综合心理干预的效果效果明显,分析作用如下:①提高了治疗依从性。②提高了家庭对患者的应对技能。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能力。④减少了患者在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心理社会应激,增加了社会支持。这与国内其他学者所报道的情况相似。单一的干预模式侧重点有所不同,干预后的效果有局限性,社区综合的干预模式在目前的文献中报道的最多,对患者作用的效果也比较明显。社区综合干预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社区综合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提高劳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社区干预效果的评定工具

在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社区干预的过程中,正确的评定工具对于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是至关重要。就目前国内报道的文献中,SDSS、GQOLI-74、WHOQOL-100测定简表、BPRS,被学者和研究者使用比较多而且效果较好,比较能反映患者的精神及生活状态。自治力ITAQ、GHQ、FIS、ITAQ、SCL-90临床使用较少,也有一些研究者使用医生专用的量表,由专业医师进行测评,如BPRS、PANSS、PSE、Krawiecka症状量表、MRSS。以上量表在临床实践中大量使用,量表的信度、效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所有的使用比较普遍,其他的研究中还有研究者自己编制的量表。在上述的测评工具中SDSS、GQO-LI-74、WHOQOL-100测定简表、BPRS、Krawiecka症状量表、MRSS对评价生活在社区的慢性精神患者的效果比较好。

4小结

第8篇:多动症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社区康复 康复评定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19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64-02

脑卒中的致残率很高,在临床治疗阶段或限于医疗条件,或限于对康复的认识,往往得不到早期康复治疗,导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很多没有恢复到实际可以达到的水平。出院以后因缺乏有效的康复,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的肢体功能很可能长时间停滞在某一阶段的状态,有的甚至比出院时更差。且人们普遍认为存在残障是必须承受和面对的现实,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的肢体功能失去了进一步康复的信心和愿望。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脑卒中偏瘫恢复后遗症期患者迫切需要通过社区康复提高功能水平,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我们选择了一些患者,研究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进行社区康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均为淄博市张店区10个社区的家庭患者,曾在当地医院进行临床治疗,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5~86岁,平均63.56岁;病程(以发病日期为准)1年~17年。所有患者既往均未接受过规范的康复治疗。

1.2 评定方法 主要量表有社区残疾人情况调查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1]。内容包括控制大小便、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用厕、进食、转移、活动(轮椅上及步行)、穿衣(包括系带)、上下楼梯。正常总分为100分,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即ADL大部分自理),50~7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轮椅部分辅助),25~45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床上自理水平),0~20分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评定时间在入组时、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共评定3次,比较治疗前后的分值。

1.3 康复训练流程 根据初次评估的结果,对每一患者提出个体化康复目标和治疗训练计划,确定基本康复治疗技术指导培训的内容和目标,对偏瘫后遗症期患者以及社区康复员、患者家属进行基本技术培训,然后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评估和训练地点基本上都在社区卫生中心的康复门诊。对选定入组的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实施6个月的康复训练计划,每周的内容为移乘和坐立位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主被动训练、作业治疗、ADL训练、并发症的防治、自助具的应用、参与社会教育等,其中涵盖了神经发育疗法和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2]。

2 结果

30例偏瘫恢复期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ADL评定结果变化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社区康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支持,残疾人及其亲友积极参与,采取社会化方式,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全面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目标[3]。处于稳定期和恢复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是社区康复的重要对象,脑卒中偏瘫患者之所以能康复,是因为人的大脑有惊人的代偿功能,大脑功能可以重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4],脑卒中偏瘫患者存在功能可以恢复的必然性。但是要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康复治疗是必须的。而目前人们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还存在着误区,大部分患者在医院没有得到康复的早期介入,出院后更加“任其自然”,对恢复肢体功能、生活自理、重返家庭和社会失去了进一步康复的信心和愿望。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由于长期没有康复的介入大部分患者已经失去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其运动功能和社会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社区康复提高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只要坚持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还是有可能提高和改善的。我们研究的结果显示,30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经过6个月的社区康复训练,ADL提高350分,效果明显,实践也证明,对那些没有接受过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无论其病程多长,都还存在着社区康复的价值,我们决不能轻言放弃。

根据国家的“十一・五”计划,对社区康复提出了加速发展、尽快完善的要求。我们选择了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作为社区康复的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有一定的规律,按规律、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康复必然事半功倍,一旦建立了正常的运动模式就必须反复训练,强化维持这种模式[5]。有目的的康复训练可抑制异常模式,增加患肢肌力和耐力,保持关节活动度,从而改善患肢的功能,使动作逐渐趋于协调,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尽最大可能恢复。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参与康复的主动性、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是社区康复的关键因素,其中患者参与康复的主动性尤为重要。康复训练强调以自身的主动活动为主,应该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依赖心理,当运动和社会功能有所改善时会促进其进一步康复的信心,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向着预定目标争取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社区康复训练项目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的特点和康复评估的结果,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工作特点、生活环境等因素,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还要充分利用残疾人康复管理网络和社区服务网络,落实康复训练的场地、器材,专兼职康复员等必须的条件。已建和在建的社区康复站,有一些基本的康复训练条件,让患者尽可能集中到康复站训练,既有利于营造社区康复的氛围,又便于专业康复人员的指导和服务。有些ADL训练方法简单明了容易掌握,不需特殊场地与特殊器材,符合患者与家属的心态及社区卫生服务宗旨。但若对康复缺乏信心,社会、家庭协助不力,环境不好等会影响到康复的有效性[6]。此外要注意,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社区康复与住院早期(软瘫或痉挛期)的康复治疗有所不同,社区康复治疗技术的应用与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专业康复机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区别,患者功能恢复的速度也比较慢。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包括患者及家属要把康复训练作为一项长时间的治疗工作,认真反复地训练和反复体验,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32-434.

[2] Barnes MP.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J]. Critical Reviews TM in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 2003 , 15 : 223-234.

[3] 赵悌尊.社区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3-51.

[4] 周士枋.脑卒中后大脑可塑性研究及康复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7):437-439.

第9篇:多动症康复培训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方法 对205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开展示范指导、训练、特权强化等,观察3 mo~6 mo,对实施效果进行评定分析。 结果 经过3 mo~6 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后,81.95%的患者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8.05%的患者的不正确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75.61%的患者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24.88%的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并胜任一般性工作;10.8%的患者能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8.3%的患者能协助亲友经营生意,康复总有效率100%。 结论 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50%左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6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205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125例,女80例;年龄16 a~51 a,平均(36±11.5) a;已婚132例,未婚73例;病程3 mo~10 a。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定期组织学习,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 mo~6 mo。

1.2.1 示范指导 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的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齐,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 行为训练 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的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和正常人一样为国家效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 mo~6 mo。

1.2.3 特权强化 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的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2 结果

经过3 mo~6 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68例(81.95%);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37例(18.05%);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155例(75.61%);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51例(24.88%);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2例(10.8%);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58例(28.3%),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3.1 社会的歧视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不理解与偏见,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了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3]。但患者自认为低人一等,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3.3 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及的。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精神患者早日全面康复。本资料提示,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4]。

总之,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3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