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范文

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

第1篇: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多动症;感觉统合训练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常伴有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1]。

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妇女儿童科接受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多动症儿童15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多动症儿童诊断标准,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4~10岁。

2 应用方法

2.1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造良好且安全的训练环境 对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室设计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各感统训练器材布置摆放合理,环境色彩搭配上运用冷暖色调相结合,墙壁图案动静结合,为多动症儿童训练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氛围。做好训练中的入门关,即在训练的第一次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带领其熟悉环境,进行简单快乐的游戏,消除其紧张情绪的同时也让儿童对训练产生兴趣,让儿童喜欢身处其中。同时树立权威有亲和力的老师形象。

3.1 量表的应用。根据儿童的年龄、言语功能和合作情况,进行可行性的测试。

3.1.1 心理测评 (1)智力测验 常用中国修订的韦氏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智力量表(C-WYCSI和C-WISC);(2)注意测验 如划销试验、威斯康辛图片分类测验和持续性操作测验(Cotinuous Performance task,简称CPT)。

3.1.2 儿童行为量表评定 Conner儿童行为量表 包括Conner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和Conner教师用评定量表(TRS)。

3.1.3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量表分为五项,内容包括大肌肉及平衡、触觉敏感及情绪稳定、本体感及协调能力、视听觉及学习能力、大年龄的特殊问题。

3.2 合理使用感觉统合训练器材及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主要器材:滑梯、滑板、大笼球、羊角球、蹦床、踩踏石、独角凳、滚筒、平衡踩踏车、摇滚跷跷板、彩虹隧道、海洋球池、圆筒吊缆、四足位吊缆及精细操作等器材。训练计划安排技巧:训练难度由简单到复杂、动静组合 、平面和立体运动相结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遵循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原则,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不能高估也不要低估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高度使孩子产生较强的挫折感,不合作,使训练无法进行下去,更谈不上什么训练效果;低估则无法利用有限的时间 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2]。对多动症儿童可应用场景教学方法,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角色的选择可根据儿童的喜好,此方法能充分调动其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更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

3.3 与家长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 在训练过程中教会家长如何参与,把亲子的理念融入感统训练的教学中,家长的充分配合是感觉统合训练取得最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在进行项目训练时,新的训练项目由老师亲自示范动作要领,并告知此项训练的目的及安全注意事项,防止儿童对环境评估不足及危险行为认识缺乏而发生意外事件。训练中充分与家长沟通,告知其训练的目的方法等,对家长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为了更好地配合感觉统合训练,纠正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需要做好课堂和家庭的相互配合。除完成课堂的感统训练外,还需制定家庭训练计划,让家长在家指导儿童完成,对在课堂中完成效果不佳的训练项目可在家里进行强化巩固,并用一些简单易行可替代的用具。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能使感觉统合训练产生更好更快的效果。

3.4 掌握儿童心理需要和情绪反应 训练中观察多动症儿童的心理活动,尊重多动症儿童的人格,建立良好的关系,激发多动症儿童的训练兴趣 [3]。当儿童在训练过程中有不良情绪反应时,应及时分析原因,消除诱因,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训练计划,用耐心爱心对待孩子。训练项目的制定和选择上注意孩子的兴趣点、能力及潜能,重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使孩子的身体和大脑间的反应及协调能顺利发展。

4 小结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需充分了解多动症儿童的情况,清楚地检查出其在感觉失调上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重视其心理与情绪反应。此外与家长积极沟通,指导家长参与训练。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加强了肌肤与各种直观刺激的接触,以达到矫正前庭有关触觉刺激的抑制和运动能力,使大脑处理信息能力和身体的触觉神经,建立起协调关系,从而达到改善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毛病[4]。

参 考 文 献

[1] 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

[2] 杨霞,叶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9.

第2篇: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政策困境;对策

一、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与救助问题的提出

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加与人们对弱势群体关注度的提高,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明确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①,而且还存在大量未被诊断发现或已有自闭症倾向的儿童。

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也已了一系列法令法规,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医疗救助、经济补助以及康复培训。例如,2014年国家教育部联合中国残联等其他部门共同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2014〕1号),旨在加快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健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各项福利政策具有局限性,并未使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广泛受益。

首先,社会公众对自闭症群体的社会接纳程度普遍偏低。自闭症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已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线,但自闭症方面相关知识的宣传不足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使得自闭症儿童群体始终在社会环境中处于较为边缘化的状态②。许多自闭症儿童自身的一些行为问题加之自闭症患者家庭大多处于沉默的状态,导致自闭症群体相较于其他残障群体往往承受了更多的社会偏见与误解,使一部分原本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社会人士望而却步。

其次,多数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发展不成熟。总体来说,我国接受自闭症儿童的特教机构数量并不少。但其中较权威的大型特教机构却屈指可数,并且基本不只针对自闭症儿童开设,收蓄能力非常有限。许多小型民营机构还面临着教师流动性大和场地租金不断上涨的压力,因而不得不中途关停。

同时,自闭症儿童家庭面临沉重负担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一,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问题仍然存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范围仅局限于有一定工作基础和服务能力的城市中符合标准的康复训练定点机构,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自闭症儿童家庭都能够获得政府的经济补助。由于市场上没有制定特殊教育收费的参照标准,使得公办、民办机构收费价格参差不齐。家长对患儿康复治疗的个性化需求对于需要长期接受康复治疗的儿童家庭来说,也无疑是一笔巨额开支。其二,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负担沉重。家长无法接受孩子是自闭症的事实以及孩子康复过程、康复成效的缓慢。调查显示,坚持康复治疗逾3年的自闭症儿童家庭仅占25%③。其三,自闭症儿童家长还需承受社会负担,即孩子成年后依旧无法回归社会,生活问题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国在有关保障成年自闭症患者护理、托养、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救助政策方面还不完善,为成年自闭症患者提供康复和托养服务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

二、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及其实施困境的根源分析

首先,社会宣传不到位和相关机构舆论引导工作的错位是造成救助实施困难的重要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公众目前对自闭症的认识依旧滞后,不仅相关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源严重不足,相应的研究及诊疗投入较少,社会舆论支持也相对不足,许多民众对于自闭症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为个人的曲解。其一表现在大众媒体自闭症宣传存在偏差和片面性。虽然自闭症逐渐受到大众媒体的关注,许多关于自闭症的新闻报道也不断见诸报端,国内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自闭症的影视、文学作品,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但从传播需要理性引导这一角度来说,现阶段的自闭症媒体宣传中还是不乏存在一些过于片面和容易引起受众理解偏差的信息。例如在许多自闭症报道当中,自闭症天才的故事更是为患者悲情的遭遇增添了一分神秘的色彩,更易激发人们的同情和好奇心④。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自闭症儿童都能够及时地被诊断出自闭症并接受系统的训练和治疗,也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如此幸运地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大众媒体宣传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公众对自闭症的态度和行为。其二表现在社会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不足。自闭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尚处于空缺阶段,许多自闭症儿童家长对于自闭症认识存在缺陷,大大地降低了自闭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机会,使大量自闭症儿童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另一方面,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还基本处于浅层次,尤其是校园宣传的缺失使自闭症儿童往往很难获得同龄人的接纳和理解。

其次,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无论是公办康复机构还是民营康复机构,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先全面地认识机构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当前我国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无论是内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生存环境,都存在着诸多可持续性发展的障碍。

在内部组织结构上,位于起步阶段或中期阶段的民办康复机构在此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更甚严重。一是机构内部教师的资质良莠不齐。不少民办机构内部的教师只经过长期或短期的实践培训便开始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其在专业认知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教师的专业与职业认同感不高,也严重影响了其对自闭症儿童的教学效果⑤。二是场地与资金运作遇到困难。场地有限的问题就使多数机构难以拓展规模,无法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并且多数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都是非盈利性质的,机构多只收取自闭症儿童在校内的食宿费等一些基本费用,这意味着机构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资金问题上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外部生存坏境上,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面临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与传媒关注随机性的困境。就政府而言,自闭症儿童的救助并不是其工作重心,政府对自闭症康复机构的扶持范围有限。民办康复机构多依靠社会捐助和慈善款项来维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但民间力量具有严重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的弊端⑥,使机构承受着随时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压力。同时,政府在学龄前的康复教育机构的监管更加缺失。由于学龄前的康复教育跨越了医学与教育两个领域,负责教育的教育厅与负责医学的卫生厅对这块内容皆不予审批,加上市场上没有对特殊教育康复费用制定统一的定价标准,使一些民办的学龄期前自闭症康复机构的教学质量、收费标准都得不到保障。就社会传媒对自闭症儿童救助的宣传来看,自闭症康复机构没有与媒体建立长久的关系。机构只有在发展中遇到困难时才去找媒体,或是社会上发生了相关热点,媒体人才去播报自闭症话题。对于自闭症的宣传,每次只是以新闻点的形式出现,曝光率有限,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度不高。

最后,在某种程度也是最重要的,是多数自闭症儿童家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集中表现在对孩子康复问题持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其不仅增添了家长自身的负担,而且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认识误区主要归根于家长自身对自闭症及其诊疗途径认识不足以及缺少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机构。

在自闭症儿童确诊前,大部分儿童家长对于自闭症病理的认知几乎为零,因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对其一些异常行为有所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自闭症儿童的许多行为问题在早期就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纠正;在自闭症儿童确诊后,家长普遍难以接受孩子为自闭症儿童这一现实,且不少家长对目前的康复机构的诊疗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持怀疑态度,于是转而寻求一些民间偏方或者私人机构的帮助。导致家长产生上述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对于自闭症病理认知的缺乏,从而使其在自闭症康复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部分家长对于自闭症儿童是否接受融合教育缺乏理性认识,片面地追求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没能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重点放在行为的引导上,而是一味地注重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能力。在没对现实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的情况下,就将孩子送进了普通学校,直至孩子的行为问题难以克服后才又辗转送入特教机构,最终不仅拖延了孩子的治疗时间,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与此同时,国内目前尚未出现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权威医疗机构或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机构、场所。许多自闭症儿童在医院被诊断为自闭症后,缺少权威的医疗机构对自闭症儿童个体的阶段性治疗效果进行定量判定,给予针对自闭症儿童个体进行下一阶段康复治疗的指导性建议。因此,家长在决定是否让自闭症儿童接受融合教育时过于主观,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专业的自闭症医疗咨询机构的匮乏使许多自闭症儿童家庭获取专业自闭症医疗、康复资讯的信息源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都大打折扣。

三、走向行动的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对策讨论

在总结国内已有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我国当下为给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有效的社会救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在行动上推进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

首要任务是推进立法进程,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细化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分工。现行的有关自闭症群体的法律保护政策都较为笼统,并且对于处于精神残疾边缘的自闭症群体,还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因此,立法机关要统筹现行各项分散的救助制度,建立起系统的自闭症群体社会福利的法律框架。加快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单行法律,明确其所享有的各项社会保护政策。借鉴美国的经验,从自闭症的发现、研究、干预及各种服务⑦等方面,明确各相关部门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过程中的分工,为自闭症儿童从医疗诊断阶段到康复训练阶段都提供具体的求助渠道。

其次,加大对自闭症教育、康复机构的扶持与监管力度。在针对自闭症康复机构发展的问题上,政府要进一步建立示范性的康复机构并加大对示范机构的扶持与管理,支持其发展壮大,从而能为其他机构提供发展借鉴与指导。政府机关要尽快对民办机构的混乱局面进行整顿,制定行业标准与管理规范,帮助完善康复机构的内部组织形式与日常运行模式。对于符合条件的民办机构给予资金补助或政策优待。

再次,加大人才的培养投入,建设数量足够、素质优异的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如鼓励康复机构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定期召开各地康复教师的经验交流会,特聘权威专家对在职教师的再教育,并在具备严密的学术论证和严格测试的基础上,引进新型教育手段和康复训练机械等。另一方面,鼓励各大高校设立相关方面的学科,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以培育更多具有高素质背景的自闭症康复教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提高特教教师的福利待遇与社会地位,根据国家规定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津贴,提高特教教师在优秀教师表彰中的比例,增加自闭症康复机构教师的入编人数等,吸引更多社会人士投身于自闭症事业。

最后,政府与机构要发挥好宣传工作的中介力量,积极引导媒体人对自闭症的宣传与普及,引导受众的思考,从而帮助社会大众形成积极正确的观念。在保护患儿家庭隐私的情况下,通过个别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报道尽可能做到真实、通俗,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可信度⑧。政府基层部门必须加强自闭症知识的公益宣传和推广,促使潜在的自闭症儿童家长重视其发病现象,及早诊断、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做好各项救助补贴政策的入户宣传工作,提高自闭症儿童家庭寻求政策支持和补助的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尊重自闭症儿童群体权益的意识,提高自闭症儿童对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和政府各项优待政策的普及范围的了解程度。

四、结语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仍然处在建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社会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自闭症患者的接纳程度以及减少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认识误区;如何落实、推进政府出台的各项救助政策,增加受益人群范围;如何加快专业医疗、康复机构的发展速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如何为自闭症儿童接受融合教育提供现实保障,减少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障碍与压力……而解决上述问题,不仅需要法制保障与政府负责,更需要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在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长久的共同努力之下,建立立体有效的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的美好愿景才可能尽早实现,才可能使不同的自闭症儿童个体受助程度最大化。

注释:

①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公益研究院,2012年4月2日.

②吴国栋.自闭症儿童社会支持活动实务与评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③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儿童福利研究中心.中国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现状与需求[R].北京:首届全国自闭症儿童家庭大会,2011年12月.

④金恒.大众媒体自闭症报道的偏差和建议[J].传媒观察,2012年7月.

⑤张梦莹.民办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评估研究――以武汉启慧特殊儿童教育中心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6月.

⑥曹烁玮.福利多元视角下我国孤独症群体的社会政策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5月.

⑦林晨昕.美国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及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3月.

第3篇: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表现 解决对策

案例一:男 13岁 父母离异与母亲生活 六年级

有人际交往障碍,课间从不与同学出去玩。初次接触询问其年龄?名字?年级?都答不知道.我想他是怕继续询问家庭.父母的情况;上课过程中目光语言都不与老师交流;主动询问,多数情况答:“不知道”。布置什么任务不完成,不放在心上的感觉,可当他看到老师与其妈妈沟通时,他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最后妈妈虽答应却没去做,孩子变得更加沉默了。想想还是妈妈对孩子关心照顾的不够,不是孩子不去完成任务,而是孩子无能为力。爸爸长期在外不接触孩子,妈妈再这样,孩子幼小的心灵一次次的接受这样的打击,能不走向自闭吗?

案例二:女6岁 父亡母亲常出差 同姥姥生活 大班

接触6个月后,聊什么都一字不说,经常主动接触她,偶尔买些玩具时会回答一句。她妈妈出差回来时,却非常的活泼,说话声音都异常大,妈妈无论怎样累,都抱女儿,背女儿,任女儿在她身上骑,闹。每次妈妈要出差走了,她总会提出买昂贵的玩具,然后孩子出神的玩着,妈妈悄悄的走了。发现时孩子会哭上半天,哭到嗓子哑,由于没有父亲的关爱,哪怕舅舅来到,也要在舅舅身上闹一番,把正一起玩的小伙伴放在一边了。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缺乏关爱是导致孩子产生自闭倾向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长和老师多给儿童一些关爱,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帮助他们转变为正常的儿童。

一、自闭症儿童的表现特征

1.对自己的东西过分的爱护。通常,自我封闭的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有一种过于夸张的依恋。他们不会让任何人接触自己的物品,一旦外人越界,他们往往会大哭大叫。

2.喜欢独处,不愿与外人交往。这些儿童独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们害怕与外人交往,对陌生人熟视无睹,也排斥和别人进行目光的互动。

3.喜欢一层不变的生活。“独”宝宝的个性执拗,拒绝变化。每天都会重复相同的生活内容,如物品必须放在固定的地方、玩相同内容的游戏等。

4.感官能力方面存在障碍。是机械的几个词,难以成句。对声音和光的刺激反应较迟缓,通常会无视身边的人和动静。

5.智力异常。自闭儿在智力发展上要明显逊色于同龄的普通孩子。但有的往往在某个方面具有天赋。

二、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对策

1、奖励和动机。正常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取悦于父母或者其他像老师这种有权威感的成年人。通常我们将这种需求纳入教育和治疗系统。然而,对于很少有这种动机的孩子,要通过外在奖励激发出他们的动机。

2、简化信息输入和模型加工。主要是有轻度自闭症类综合征的学龄儿童,即那些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广泛性发育障碍非特定型或高功能自闭症的孩子。我们将围绕三个方面讨论与自闭症相关的行为:(1)自闭症的社会性问题;(2)自闭症的交流问题;(3)注意及自我调节。

3、重视语言方面的训练。语言训练对于自闭儿的康复很关键,但同时也是非常艰难的。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治疗和康复树立“五心”:一要至始至终对孩子保持爱心。二要坚定能让孩子更快进步的信心。三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四要有百厌不烦的耐心。五是要有决心,而且在训练中对于自闭儿来说,不光困难很大,而且在训练中会有多次反复,一定不能半途而废。

4、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当家长进一步地了解了自闭症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情况之后,大都又表现出痛苦,无耐或愤怒心理。这也就形成了家长在对待孩子康复训练过程中,截然不同的三个观念:一悲观绝望;二顺其自然;三多方求医,积极寻求配合孩子训练。要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孩子的训练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孩子的社交、生活、语言等方面的障碍为目的。既然这个“不幸”已经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就不要回避它,家长自身要学习或咨询一些关于自闭症的一般知识,正确对待孩子的疾病;要坚定对孩子治疗和康复的信心,按照机构训练师的治疗方案进行积极的配合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

5、注重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完全、不完善的地方。观察其理解到什么程度,可了解其认知发展的水平,并且对预测其今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使用剪刀剪纸这一任务中,正常3~4岁的儿童能使用剪刀,但不能沿着线条剪得很整齐,而到5~6岁,儿童的精细运动就发展得较好了。这就是他们的精细运动的“萌芽反应”。此外, 自闭症儿童有一个特点,就是缺乏一贯性。昨天能完成的任务,今天就不行了。或者一段时间学得快,但又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什么也学不进去,处于一种“高原期”现象,即各方面处于停止发展的状态,因而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首先要了解哪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真的不行”,哪些只是“不理解”而已。如果真的不会做,就不要再教了。如果硬要他们做,他们会出现情绪障碍。这里的“不会做”是指行为技能层面上的,而“不理解”所导致的“不愿做”是一种心理认知障碍。所以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先要了解什么是其会做的,在会做的当中,只要他们有“萌芽反应”就可以了。教师要多鼓励,多称赞。

此外,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视觉记忆力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仪器,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视觉化。

第4篇: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观察收集2013-03—2013-12我院儿科门诊(38例)和住院(32例)患儿70例,均诊断为儿童支气管哮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11岁,平均(7.5±1.3)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8±0.7)年。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5~12岁,平均(7.2±1.2)岁;病程3个月6.5年,平均(3.1±0.6)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不监测PEF,按照医嘱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每日用上海丸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科卡牌KOKA儿童型(700mL)峰流速仪对PEF进行监测,先调试好仪器,指针拨到“0”位,患儿取站位,嘱深吸气后用最大力呼气,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建立护理记录表格,连续监测7d,每日均把记录的数据提供给主诊医生作为调整用药治疗的客观依据,7d后绘制PEF变化曲线图,作为制订下一步治疗计划的客观依据。根据数据变化情况针对性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发病特点、治疗过程、治疗方法、饮食、休息、锻炼以及用药治疗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帮助患儿及家长建立疾病健康正确的认知观,增强治疗的依从性,树立治疗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后第7d和第30d观察疗效,采用量表评价方法,条目包括日间症状、活动受限、夜间症状/憋醒、缓解药物治疗/急救治疗的要求、哮喘急性加重,评估并记录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观察组同时观察PEF值的变化。

1.4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订的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判断标准,分为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控制:无明显日间症状(或≤2次/周),无活动受限,无夜间症状/憋醒,无缓解药物治疗/急救治疗的要求,肺功能正常,无哮喘急性加重;部分控制:任意1周出现以下1种表现,日间症状>2次/周,有1次以上活动受限或夜间症状/憋醒,对缓解药物治疗/急救治疗的要求>2次/周,肺功能正常值<80%的预计值;未控制:任何1周内出现部分控制表现>3项或出现1次急性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2组第7d疗效比较

观察组第7d控制率、部分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2组第30d疗效比较

观察组第30d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第5篇: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范文

一、自闭症儿童概述与特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在儿童早期出现的一种涉及儿童各方面发展障碍的精神疾病,包括感觉、知觉、语言、动作、思维等[2]。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受限,他们不愿意与外人交流,将自己封闭在自己所画的圈子当中,当外人与他们进行交流时,他们的反应迟缓,眼神游离,像是说话者在与外人交流,而非他们。

(2)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明显不足。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不愿与人交流,从而造成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

(3)自闭症儿童的兴趣与活动范围较小,有一定的限制性,并且这类儿童的刻板行为比较明显,反复重复同一个行为,例如在与他们进行交流或是教学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摇头或是玩手,如果外人不加以制止,这些动作会反复进行并持续下去。

(4)自闭症儿童多在儿童时期被发现,并且伴有一定的精神发育迟缓现象出现。自闭症儿童通常是先天的,在一到两岁期间,家长通过他们不正常的反应,在医生的鉴定下被诊断为自闭症,且这类儿童的智力发育相对正常儿童来说较为缓慢。

(5)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年龄与正常儿童相比明显偏低。

(6)自闭症儿童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一旦周围环境发生改变,他们就会觉得不安,变得烦躁。例如,在教室当中上课的儿童,他们左右的同学位置应当是固定的,并且整个教室的环境也应当是不变的,这样,自闭症儿童在上课的时候才不会有异常反应。但是,一旦他们周围的环境稍有变动,他们就会变得有些急躁不安,无法安静地上课,从而使得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7)当自闭症儿童成年之后,通常会出现癫痫病的症状。

二、奥尔夫介入自闭症儿童治疗

目前,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在逐年的增长,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度也在逐年的上升,全国各大城市都相继设有为自闭症儿童服务的教育机构或康复机构,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治疗。这些机构或是通过医疗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或是通过感觉统合训练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

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之后,人们发现自闭症儿童对于音乐有着先天的敏感性,并且已经进行音乐治疗的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也较为明显。音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训练:交流能力训练、语言能力的训练、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促进情绪表达。[3]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舞动旋律、音响的大小以及器乐活动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并通过观察自闭症儿童参与活动的情况来判断儿童的康复情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自闭症儿童在参与音乐舞动旋律活动中的情况,来判断儿童的交流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进行器乐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自闭症儿童敲击乐器声音的大小来判断儿童的内心感受,大声音的敲击乐器表明儿童的内心是比较愤怒、急躁的,小声音的敲击乐器体现儿童内心比较胆怯,不敲击乐器的儿童表明他们不愿意参与到社会交往中[4-5]。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育,让大声敲击乐器的儿童在敲击乐器时,逐渐降低响度,以此来减少内心愤怒、急躁的情绪,让小声敲击乐器的儿童在敲击乐器时,逐渐增大响度,以此来克服内心胆怯的想法,鼓励不敢敲击乐器的儿童敢动手进行敲击,愿意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

三、奥尔夫音乐治疗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个案

(一)臨床资料

李明(化名),男,2011年5月1日出生,5岁。家庭成员:父亲、母亲、姐姐、李明。父亲为医院医生,母亲为律师,姐姐为在读高中生。最初发现异常时的表现是:

(1)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让人亲近、搂抱;

(2)情绪不稳定,时而开心,时而暴躁,有时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3)眼神不与人进行对视和交流,常处于游离状态;

(4)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常独自一人呆坐一旁;

(5)经常反复性地做同一个动作,例如摆手、旋转、蹦跳、晃头等;

(6)不主动和人打招呼;

(7)独自一人单调地摆放玩具;

(8)怕水,一旦有水溅到身上就会僵持不动。

教师在进行治疗之前,对他的情况进行了记录,并通过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对李明的病情进行评定,测评结果显示成绩为35分,属于重度孤独症患者。

(二)治疗过程

治疗计划:

自2015年5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为期五个月,每周治疗四次。每次课时常在40~45分钟。

治疗过程:

(1)针对李明不愿与人交流、亲近,不愿让人搂抱,眼神不能与人对视、常处于游离状态的情况,教师首先要和他建立友好的关系,让其产生信任感。其次,在每次上课和下课的时候,教师播放《问好歌》和《小手伸伸》的歌曲,在歌曲播放的同时,教师同他一起歌唱这两首歌曲,并与他进行眼神和动作上的交流,例如伸出手和他进行握手的动作交流,点点头与他进行问好的交流,摆摆手与他进行再见的交流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他养成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并可以做到同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2)针对李明情绪不稳定,时而开心,时而暴躁,并出现伤人的情况,教师可以透过器乐活动来对他进行治疗。教师为他准备器乐,例如大鼓、锣等,然后通过即兴演奏的方式让他自己进行敲打演奏,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师在一旁观察,随后,教师开始进行演奏,演奏的声音要与他的演奏声音基本相反,若他的演奏声音小,教师的演奏声音就要相应的加大,演奏的形式要与他的相符合,随着他的演奏节拍进行演奏,从而使他沉浸在自我的演奏过程中时,逐渐意识到有人在关注他,陪伴他。通过此种方式,来提高他的有意注意并稳定他的情绪。

(3)针对李明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喜欢自己独自玩耍,呆坐一旁且出现刻板行为的状况,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上播放《开火车》《五只猴子》等音乐,来对他进行治疗。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前后排成一排,后者手臂搭向前者的肩膀,扮演火车开动时的样子,并发出动哧动哧的声音,或者扮演小猴子的样子,将手放在脑门前,左顾右盼,在他的身边蹦来蹦去,并向他眨眼睛、用手挠挠他等,以此来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逐渐参与到家长和教师的活动中去。

(三)治疗结果

在李明经过接受一段时期的奥尔夫音乐治疗之后,他的各方面表现均有好转。

首先,由最初的不与他人进行交流、眼神不能与他人对视并常处于游离状态,到逐渐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简单地和他人进行问好,可以短时间内同父母或者熟人进行对视。

其次,由最初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对于自己情绪的表达可以做简单的控制,随意打人的情况也在逐渐减少。

最后,对于最初出现的一些刻板行为,例如晃头等动作,到现在,该情况发生的频率也在降低,并且愿意主动参与到群体活动之中。

从总体来看,他的总体情况在逐渐得到好转,音乐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6篇: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自闭症;沟通行为;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87-03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讯息、意念、感受、需求与渴望的过程,它包含了讯息的传递者、讯息的接受者、共有的意图及共有的沟通方式[1]。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限制性的兴趣或重复,而在社会交流障碍中,沟通障碍又是最核心的障碍之一。沟通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存在个体间的差异,而对于大多数自闭症儿童来说,这种能力又是最为缺乏的,这使得他们无法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恰当的沟通行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困难,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体其他能力,如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和能力,使其适应正常生活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改善自闭症沟通行为的研究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探讨了我国对于自闭症沟通行为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自闭症教育的发展提供启发与参考。

一、改善自闭症沟通行为的作用与意义

沟通是一个人在社会参与中相当重要的能力,而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能否表现出适当的沟通行为是他们能否适应正常生活的重要条件。

(一)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

大部分研究结果证明,改善沟通行为能够有效促进自闭症的社会交往。马蓉蓉在研究中发现,在运用辅助沟通技术恢复自闭症沟通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提高自闭症说话与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其进行更有效的社会交往[2]。魏寿洪也发现,通过使用自然环境教学干预自闭症幼儿的主动沟通行为是有效的[3],沟通行为改变后,自闭幼儿能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促进个体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在社会交往中,也能够发展出多样的沟通方式促进与完善社会交往。

(二)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情绪

从郭建华运用体育舞蹈教学改善自闭症主动沟通行为中可以发现,被试在基线期会使用“哭泣、跺脚、尖叫”来表示抗议,在介入期能够用正确手势与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抗议,以此改变社会情绪的表达方式[4]。事实上,自闭症表现出的情绪问题有一部分是因为沟通和交流的不畅所导致的,在改善了沟通行为以后,自闭症的情绪也能够通过适当的形式被表现出来。

二、对改善自闭症沟通行为干预方法的探索

随着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自闭症的干预方法和干预模式也大量出现。以下介绍几种在改善自闭症沟通行为中运用较为广泛的干预方法。

(一)AAC辅助沟通系统

AAC辅助沟通系统是由扩大性沟通系统和替代性沟通系统组成,包含了任何能帮助说话或书写语言的沟通方式,是利用沟通符号、沟通辅具、沟通技术以及沟通策略四大要素构建有效且便利的沟通方法[2]。通过使用辅助的或非辅助符号来扩大或代替自然语言或书写技能;辅符号包含了如图片、实物、语音沟通板等工具,非辅符号包含了如手势、手语、姿势、表情等等。

1.手势语

手势语是通过手或手臂的有意义的动作表现出的一种体态语言,在AAC中属于非辅的沟通符号,无须科技辅具。张悦采用单一受试研究法对一名低口语中重度自闭症男生进行了手势沟通干预训练,结果发现,研究对象使用手势沟通技能进行要求功能、拒绝功能及社会性沟通行为的次数增加,并在学校情境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类化效果[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性辅助沟通系统运用到有沟通障碍的人身上,因此,由于实践研究较少,手势沟通训练在沟通障碍者身上的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支持。

2.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是以图片为沟通工具,通过交换图片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沟通以获取想要的物品。胡晓毅等人通过对一名重度自闭症幼儿进行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干预,其结果使该幼儿的需求表达行为明显增加,而其攻击也随之减少,沟通行为得到明显的改善[6]。在王芳的研究中通过使用PECS有效提高了一名无语自闭症儿童语言沟通方面的能力[7]。其他研究者也有类似的发现[8-9]。

虽然有研究证明了AAC辅助沟通系统在对改善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上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如AAC的使用是否会阻碍自闭症儿童自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研究的结果仅仅使个别被试出现了少量语言,而对多数其他自闭症儿童来说并没有起到直接、明显的效果[10]。

(二)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媒介,让儿童有机会自然地表达自己感情,暴露问题,并从中自我解除困扰的一种治疗方法[11]。毛颖梅、田赛等人采用单一被试研究中的交替处理设计,发现游戏治疗阶段个案的沟通回合增加,非指导式游戏治疗能有效减少个案的刻板行为,有利于增进孤独症个案的沟通意向,提高其沟通主动性,并且可以有效减少其刻板行为,改善沟通行为[12]。姚嘉采用游戏治疗对一名轻度自闭症幼儿沟通能力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患者与研究者的眼神对视明显增加,并伴有主动沟通的语言和动作[13]。

(三)体育教学干预

邓淑红采用A-B-A实验设计对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行为进行了体育游戏干预研究,其结果发现,体育游戏干预能促进自闭症儿童身心协同发展,在主动沟通行为的次数和沟通技能的改善上都表现出了较大的促进作用[14]。丹豫晋等人采用体育干预策略对两名自闭症幼儿的沟通行为的干预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幼儿的语言、沟通行为和情绪表达有明显的进步[15]。并认为自闭症幼儿的沟通行为训练应以语言运用为核心,通过创建沟通环境来促进其沟通观念和沟通意向的培养和引导[16]。

(四)其他

关于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的干预还有其他的策略,如张锐采用录像示范提高了闭症儿童的言语和非语言沟通行为的频次,降低了其不适当行为[17]。唐国愉采用情景教学策略提高了一名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18]。这些策略虽然都有一定的研究结果支持,但实证研究的数量不足,这些沟通策略对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的改善与提高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国内自闭症沟通行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晚,研究少,领域窄

从对所收集的文献分析来看,关于改善自闭症沟通行为的研究起步晚,约从2005年后开始才逐年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也很有限。研究的内容也是仅仅集中在少数的干预方法上,如AAC、手势沟通等,关注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人群很少。由此可见,关于自闭症沟通行为的研究并未被广泛重视。沟通障碍是自闭症儿童所要面临的最主要障碍之一,伴随沟通障碍,自闭症儿童会出现社交、情绪等相关问题。因此,自闭症儿童的沟通问题应该被各界人士重视,通过实践、研究来探讨改善自闭症儿童沟通的方法与策略,促进其社会交往。

(二)个案研究中的不足

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中,多数研究类型属于个案研究,或者是采用单一被试法,研究对象样本小,只有一个或几个。虽然个案研究从诞生之初,概括性就不是它所追求的目标,但在进一步研究之前很难将其结论推广[19]。同时,从研究中我们也能发现,被试数量较少,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并不一样,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何才能真正改善自闭症沟通行为至今也无定论,研究结果能否大范围产生效果也难以说明。

(三)干预方法未被证实完全有效

从搜集的文献来看,实证研究中所采用的干预方法大致有:AAC辅助沟通系统、游戏治疗法、录像示范法、体育教学法、提示一示范法、时间延宕法、随机教学、自然情景教学等方法,上述方法大都属于正在形成效果的干预方法,并未被广泛证实,有些干预方法对一些自闭症儿童来说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这些干预方法的有效性有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证实。

四、研究展望

(一)以循证实践为导向,利用已被证实有效的干预方法

循证实践强调具体的实践情景,要求结合实践者个体经验,针对对象具体的特点,然后给予对象最佳的干预方案[20]。在自闭症沟通行为的研究中,我们同样应该采取循证实践的方案,利用已被证实有效的干预方法来促进自闭症的社会性发展。如借鉴国外一些被证实有效且适合自闭症的干预方法,如同伴介入、行为疗法,来对其进行干预。在研究者们利用这些被证实的科学方法对自闭症的沟通行为进行干预的同时,也能够为一线老师、家长等社会人士提供一些本土化的参考。

(二)增加研究数量、扩大被试范围

从现有研究现状来看,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行为的研究数量很少,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将更多的研究焦点放在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的研究上。其次,要扩大被试范围。虽然单一被试研究能充分观察被试在干预中的变化,但是我们依然倡导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由于自闭症儿童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自闭症个体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我们更应扩大研究被试的数量,以便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结合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发展

从搜集的文献来看,文献的数量少,其中实证研究又多于理论研究。在未来研究中,应该同时注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拓宽理论研究的范围,整合各项干预技术的理论,也可在考虑专业人员水平、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上将国外的技术本土化[10]。在未来研究中,由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同伴、家长等共同参与将是一种趋势,干预人员的多样化,不仅会促进自闭症儿童能力的改善,更能够增加实践经验,促进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娟,张婷.特殊儿童语言与言语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马蓉蓉.辅助沟通系统(AAC)在孤独症儿童沟通障碍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3]魏寿洪.AAC在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44-48.

[4]郭建华.体育舞蹈教学对自闭症幼儿主动沟通行为的改善[J].学前教育研究,2014(6):56-60.

[5]张悦.手势沟通干预方案对增进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的成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6]胡晓毅,范文静.运用图片沟通交换系统改善自闭症儿童需求表达及攻击行为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40-44.

[7]王芳.无语自闭症儿童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9):58-61.

[8]赵晓妍.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在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6(6):40-42.

[9]杨丽民.运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促进学前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的个案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10]冯雅静,胡晚毅.国外扩大替代性沟通系统对自闭症儿童需求表达技能干预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4(6):31-39.

[11]徐景俊.特殊儿童康复概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11.

[12]毛颖梅,田赛,李博,等.两种游戏治疗干预孤独症幼儿沟通行为案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2(10):43-49.

[13]姚嘉,毛颖梅.游戏治疗对轻度自闭症幼儿沟通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123-126.

[14]邓淑红.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的体育游戏干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52-56.

[15]丹豫晋,苏连勇,刘映海.自闭症幼儿沟通行为的体育干预个案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0-122.

[16]丹豫晋,刘映海.自闭症幼儿沟通行为及体育干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65-68.

[17]张锐.录像示范对自闭症沟通能力的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18]唐国愉.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与训练策略个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第7篇: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范文

2015年,为促进残疾儿童康复医疗的开展,推进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宗旨,在省厅的领导下,在市政府的带领下,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初步完成我院自闭症脑瘫康复中心的建立,并得到了省厅的高度重视,确立我院为全省试点康复基地。为进一度促进康复基地的落成及启动,特制定如下计划:

制度建设工作

严格按照院部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完善各项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谐文化,坚持学习和贯彻人文管理的理念,做到开拓、创新、进取。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核心价值观(儿童观、教育观、工作观、管理观)的教育,真正形成优秀的部门文化,达到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部门管理制度,部门工作章程等。

建立完善的儿童康复服务档案、体检表及流程等。

康复治疗工作

认真完成现有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工作

及时跟进更新服务档案,制定完善安全的康复服务计划,定期进行康复评估,针对性的变更康复治疗内容,个性化服务每一位残疾儿童。

对所有残疾儿童做好图片或者影像的资料备案。

对科室人员进行岗位明确制,确立各个科室的负责人,并将残疾儿童档案分类管理,制定康复统计量表,便于康复治疗的统计以及康复效果的对比。

随着各项便民服务的开展,来院儿童的增加,做好与儿童父母的交接工作,制定相关交接表及责任书,明确各方关系,以便顺利开展康复服务工作。

针对中心自闭症患儿的增多,可相应开展有关入学前教育的课程,为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残疾儿童就学率的提升。

开展家长培训班,贯彻家庭康复理念,指导简易家庭康复要领及操作方法。

相关培训工作

根据我院康复中心建设情况、科室配置情况、残疾儿童类别开展相关康复课程,提升科室人员、保育员对于康复的了解以及治疗方式方法,从而达到独立作业能力。

针对自闭症患儿家长如何照顾子女的问题上,相继开展相关培训,从而促进自闭症患儿的家庭教育以及生活能力。

相关活动及日常工作

联系社会公益团体,例如狮子会、壹基金等,或者大型民企组织,与残疾儿童建立“老友”关系,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从身心,物质,文化等方面全面帮助残疾儿童。

第8篇: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兴趣;康复

1.前言

1.1 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在全球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也达到了万分之五。自闭症儿童这一群体他们的生活范围极其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在情感交流上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群孩子大部分基于3岁到12岁之间,据相关资料显示儿童在0至6岁这一阶段被称为个体超速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对自闭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康复治疗的最好时期。然而针对自闭症儿童这种群体所研制的情趣化玩具极其缺乏。

情趣化玩具设计也就是通过玩具的设计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与兴趣,使玩具富有情感化。设计情趣化的儿童玩具可以使自闭症儿童在把玩的过程中去认识周围的环境、感触外界的事物以及增长知识。

1.2 研究的流程

本项研究首先通过实际调查,探究自闭症儿童的病症特点,同时针对自闭症儿童对玩具需求加以探讨与分析,以提供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设计的想法。然后通过相关技术制造玩具实物模型,记录使用者的观点进行相应设计规划。最后希望通过自闭症儿童玩具的设计起到具体解决自闭症儿童在某一方面的问题。

(本论文涵盖的范围)

2.对自闭症儿童以及玩具的实际调查

2.1调查过程

在产品设计的前期为加深对自闭症患儿习性、兴趣爱好、智力情况的了解,我们决定对普通群众、家长、以及康复中心教师这三个人群展开调查工作。

首先我们对普通群众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方式上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谈话的形式。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群众都知道有自闭症儿童的存在,但由于缺少与他们的接触,对自闭症的成因、自闭症患儿的行为特征等理解不到位。

其次我们对康复中心的教师进行了采访,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交谈中我们还得知大多数患儿在被送进康复中心之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目光呆滞,不太喜欢或者是根本不会与人交流,但是经过在康复中心的长时间治疗,孩子们逐渐学会如何写字画画、如何使用筷子、手脚的协调性大幅度提高、与他人的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等等。

在康复中心的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与患儿一起上课、互动玩游戏。我们发现康复中心所提供的器材都比较偏向于眼手协调的玩具,这类康复道具主要给程度一般或者状态比较不理想的孩子们使用。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孩子来说,这些玩具主要起辅助作用。他们主要学习简单汉字的书写,以及对基本形状(正方形 三角形等)的填色与剪裁。调查过程中我们以拍照记录谈话等方式记录整个过程。

最后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在他们看来目前的玩具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绝大多数都希望能有更好的器材玩具来辅助治疗孩子。从中不难看出设计自闭症儿童专用的玩具的巨大必要性。

2.2调查的结果

2.2.1 自闭症儿童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通过网上查资料,以及走访自闭症儿童家长及老师,我们总结了以下自闭症儿童的主要问题: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社交障碍十分突出;不会运用语言沟通;具有特殊的语言障碍表现形式;不会运用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感知觉异常;

为了得到更合理的数据,我们又分发了1000份调查问卷,择取了一部分有效问题,结果如下:

(对自闭症儿童特征的调查数据结果图)

(对自闭症儿童玩具的调查数据结果图)

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规划玩具设计的侧重点,从以上图表分析,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注意力以及语言方面社会关注度最高,认知类玩具比较受青睐。

2.2.2目前自闭症儿童玩具的探究

经过上网查资料,亲自走访自闭症康复机构,发放回收问卷等,我们发现,自闭症儿童目前所拥有的玩具类别主要集中于以下四方面:辅助生活自理类玩具、体能康复类辅助玩具、沟通类玩具、益智玩具四类。

2.3 自闭症儿童的情趣化玩具设计要素

在儿童玩具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元素,针对自闭症群体的玩具设计更不能一概而论。不仅要遵循设计的基本规律,还要从儿童的生理、心理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包括自闭症儿童对色彩、图案、造型、材料等感知度和喜好都要被纳入剖析范围。

2.3.1视觉方面

(色彩对比图)

首先是颜色选取,经问卷调查发现97%以上被调查的自闭症孩子偏爱暖色。所以设计中尽量避免颜色偏暗,偏冷。且自闭症群体对色彩的感知度较低,那么在玩具设计方面,尽可能采用鲜艳明快的颜色。

图案选取方面,尽量筛选信息,做到简洁明了,易于记住。此外,图形要温馨俏皮,富有童真,避免让孩子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

造型方面。圆润,憨厚的造型优先,避免棱角带来安全隐患。方便使用,例如需要拿握操作的玩具,拿握处的造型设计要充分考虑。

此外,回馈方面很重要。例如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玩具会发光或者变色,对孩子的视觉进行一定的刺激,达到刺激感官的效果,这一方面也是可取的。

2.3.2触觉方面

考虑到群体特殊性,在玩具材质方面尽量选取安全,柔韧性较高的材料,如橡胶,皮质,布质,木质等,触感也会较为温暖柔软。玩具的一些细节可以融入小的触点设计,起到按摩的作用。

3.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设计与开发

3.1 自闭症儿童的情趣化玩具设计目标

自闭症儿童的玩具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适用人群方面,其设计目标也与一般儿童玩具不同。其玩具更多目的是让自闭症孩子在感觉认知,语言交流,肢体行动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恢复。一般来说,自闭症儿童玩具的设计都有一定指向性,也就是针对某一症状问题进行设计。例如有一款自闭症儿童玩具,是让自闭症儿童为小木人换表情。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区分喜怒哀乐,感知表情语言。

3.2自闭症儿童的情趣化玩具具体设计流程

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一、总结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以及自闭症儿童对玩具需求的特点。二、进行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的设想。三、确定研究范畴。四、概念设计、绘制草图。五、三维建模与模型制造。六、研究实验,将设计好的玩具送到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进行使用,观察儿童对情趣化玩具的把玩情况以及玩具所达到效果。七、通过实际使用对情趣化玩具进行最后完善。

(设计流程图)

3.3 具体设计概念与模型制作

3.3.1设计概念一:“亲子玩具推车”小车的设计概念是一种协作式玩具设计,让自闭症儿童在玩玩具的时候能够学会与父母之间沟通和分享。通过小车这个媒体实现孩子与父母老师等的交流。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坐在设计的小车内部控制小车的行动方向,而父母和老师在车后面推动小车为小车提供动力,在两者的协助下,将按照指定的路线将小球运送到目的地。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告诉孩子方向孩子也需要父母的速度配合,只有两者通力协作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游戏过程中共分几组进行竞赛增加乐趣和游戏性。

电脑模型3D

(设计概念一亲子玩具推车模型图)

3.3.2设计概念二:“旋转式拼图玩具”根据自闭症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差以及大部分自闭症患儿智力偏低的现象,在原有的滑块拼图上,将滑块进行固定并让其旋转,大幅度的降低了玩具的难度。与传统拼图不同,该拼图采用了白板所用的白版面,使用者可以使用白板笔在拼图上绘制任意图案,并可用白板擦图案除去,家长可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更改图案的难易程度。

电脑模型3D

(设计概念二旋转式拼图玩具模型图)

3.3.3设计概念三:“穿啊穿”单元件是几个大小不一,上方有环形(上有同规格的缺口)的棒棒,棒棒的规格相同,另有一方盘,上有与棒直径吻合的洞口,可随意插取。孩子手握T形元件,穿过每个圆环。由于环的大小不一,愈小所需注意力愈要集中。可以逐渐锻炼孩子注意力与手眼协调能力。颜色取彩虹颜色,绚丽缤纷。材质为木质,自然亲切。

电脑模型3D

3.3.4设计概念四:“玩具肥皂”在香皂中置入橡胶小玩具,随着香皂的消耗,玩具会逐渐显现出来。父母可以教导孩子:“勤洗澡、洗手就可以得到奖励哦。”从而使自闭症儿童在形成洗澡、洗手的意识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实物图:

3.3.5设计概念五:“表情娃娃”由于自闭症儿童对于表情的含义没有意识,所以如何设计一种强化对表情的概念的玩具也是我们的考虑范围。考虑到材料的安全性,图形的简洁性,设计了一系列充气玩具。玩具形态为简化的小猫形象,小猫头起初是瘪掉的,孩子通过捏“小猫”头的下方的圆柱体,使得圆柱体内气体充入猫头,显现出不同表情。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使得孩子认知喜怒哀乐四种情绪。

电脑3D模型

4.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的设计和普通儿童玩具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功能性方面。

4.2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设计要符合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包括认知水平、触觉要素和视觉要素等。

4.3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主要是为了能使自闭症儿童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通过感兴趣的玩具来促进语言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4.4可以通过对自闭症儿童把玩玩具行为的调查与评估确认具体的设计方法是否可行。

4.5针对不同现象设计不同产品是必要的,是设计专业学生把握每个设计环节应该采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占富,王汉斌,张艳杰,孤独症的快乐疗法,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佐佐木正美,解析儿童自闭症,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

[3]王梅,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张倩,《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自闭症儿童玩具设计调研》,学位论文,2007.

第9篇:多动症儿童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儿童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1]。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皮疹、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手足口病例信息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北京市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卢沟桥派出所。

1.2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 2007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疫情概况 2011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362例,重症2例,年发病率为177.41/10万,重症发病率为0.98/10万;2012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504例,重症1例,年发病率为247.01/10万,重症发病率为0.49/10万。2013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389例,重症1例,年发病率为190.64/10万,重症发病率为0.49/10万;2014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452例,无重症病例,年发病率为221.52/10万。2011~2014年无死亡病例报告。2011~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地区分布 卢沟桥地区32个社区均有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平房集中的永合庄社区和青塔村社区。重症病例均发生在永合庄社区。

2.3时间分布 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自4月开始发病数逐渐增多,5~7月达到高峰,2011年占发病数的56.92%,2012年占发病数的69.17%,2013年占发病数的75.58%,2014年占发病数的68.36%,随后逐渐下降趋于平稳。

2.4年龄及性别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2011年累计339例,占总发病数的93.65%;2012年累计433例,占总发病数的85.91%;2013年累计347例,占总发病数的89.20%;2014年累计401例,占总发病数的88.72%。2011~2014年累计男性病例1066例,女性病例641例,男女性别比为1.66∶1,男女发病率分别为130.60/10万、78.5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人群分布 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2011~2014年散居儿童报告病例784例,托幼儿童报告病例831例,学生报告病例78例,分别占病例数的45.93%、48.68%、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卢沟桥地区位于丰台区西部,为城乡结合部,人口密度大,人员结构复杂。综合2011~2014年发病情况,从分析结果看具有以下特点:①病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5~7月,8月以后病例逐渐减少,符合春夏季高发的流行规律。②病例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平房集中区域。③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散居和托幼儿童。主要与儿童抵抗力差、卫生习惯不良有关,应加强托幼园所健康知识宣传,教会儿童认真洗手。④病例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与本市其他报道一致[3-4]。⑤病例以散发轻型为主,无死亡病例报告。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目前无疫苗预防,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严重危害儿童健康。[4]根据卢沟桥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①每年三、四月份开展手足口病的社区宣传工作,传播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②辖区托幼园所、学校落实晨午检制度,严格执行病例居家隔离制度和停班制度,六步洗手法为每个班级的必修课,召开家长会,讲解防控常识。③地段保健科承担辖区托幼园所、学校的培训工作,指导托幼园所、学校采取消毒隔离措施。④密切关注聚集性病例和重症病例情况。⑤及时对病例进行随访,关注辖区发病动态。通过以上控制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李爱军,黄绍平,王立强,等.2011年北京市房山区手足口病发病时空扫描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488-1490.

[2]张莉,李锡太,贾蕾,等.北京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359-4362.

[3]靳妍,张静,孙军玲,等.2011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9):676-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