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第1篇: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先把目光投向济南。2007年7月18日下午,一场持续3小时的大暴雨,造成当地大部分路段交通瘫痪,造成人员财产严重损失。据初步统计。22名市民不幸遇难。6人失踪,142人受伤;而截至18日16时。重庆暴雨天气已造成该市5∞余万人受灾,37人死亡、1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24亿元。

天灾的魔影总是不期而至。而且。还不断变幻着形态。暴雨,只不过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已。但是,一场暴雨,就成了一次剥夺数十条生命的大灾。带给我们的,恐怕就不能只是怨艾天灾无情的伤感,更多的还应该是教训,是自省。

以济南为例,这场为时3小时的暴雨,让市区低洼地区大量积水,造成多种事故频繁发生,造成22名市民遇难,此外还有许多失踪与受伤人员,这还只是初步统计。面对这样的灾害性天气,有关人士在不断地强调这场暴雨的“突如其来”,强调这场暴雨3小时的降水量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的”。对此,一言以蔽之。即强调,一切都是天灾使然。

由此,不禁想到。这些年,每逢天灾发生。我们常听到的一种说辞,就是什么“百年未遇”“出乎意料”之类的理由。难道说。此前没有发生过。就是“想不到”的理由7抑或还是对“可能发生的灾难”想到了。但是还缺乏具体的合理的应对制度和操作措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灾情扩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太多的生命在灾害中无助地守望?

事实上。现代社会必须强调应急管理。国务院总理早就强调过,“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我们很多城市,尽管针对种种灾害性天气。也有所谓的应急预案,可惜的是,这些预案,要么是不完善、不周全的,要么是停留在文本上,是为了应付检查而预存的。而不会真正走进生活。于是,一旦灾害性天气发生,应急所需的物资、设备、人力总是很难到位。相关的应急机制总陷于失灵。

于是。一场暴雨,就成了夺命的天灾,发生这样的无情现实,也就不足为奇了。试想,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应急机制和物资准备,又怎么可能对这样灾害性天气下的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和生活进行有效的调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救助与服务呢?于是。面对不断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公共部门和普通公众只能无奈地陷于被动。拿不出相应的防范操作措施来,最多在事后。以诸如“突如其来”“不期而至”“百年未遇”之类的说辞。来掩饰应急管理滞后的尴尬。

第2篇: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然而,同样是“百年不遇”,重庆与卢氏在特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面前却给出了两个不同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案例。

先来看一下重庆。

重庆的强降雨天气确切地讲是从7月16日午后开始的。7月17日18时,重庆市政府应急委特别重大暴雨洪灾红色预警信息,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也于7月17日下午防汛橙色预警信息。灾害发生前,市气象台首次对外“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红色预警表示暴雨严重程度已达3小时内降雨量100毫米以上,或已达到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灾害发生后,重庆市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民政部立即启动了四级响应。

我们在这里不惜笔墨地介绍重庆在应对这起突发性自然灾害时的处置过程,是因为事前的预警、准备,事件发生后的快速反应,对于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多么的重要。正如重庆市应急委的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在这场百年未遇的特大山洪中,各级政府为何能做到处变不惊?为何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两个字:预案。

再来看一下卢氏。

7月29日凌晨1时至30日10时,卢氏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暴雨。来自卢氏县政府最新数据显示,该县有74人死于洪水,另有15人失踪。12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的电力和通讯中断,占全县51%的17.7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4.1亿元。事发时,县政府通过县电视台打出字幕预报,但未有专列出险情报告。当地有村民反映,事发时并未受到任何预警。卢氏当地官员表示,该县的山地特征和洪灾预警手段的落后,是导致伤亡惨重的最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卢氏县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时所表现出来的手足无措,也同样缘自两个字:预案。

显然,危机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事前的预警、准备,事件发生后的快速反应,事后的评估、学习,而不仅仅是一个应急反应的问题。那么,卢氏县有没有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制定应急预案?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有了预案并不意味着很好的落实,束之高阁的预案有时比没有预案更可怕,就更谈不上平时的演练与检查了。

自SARS以后,从国家层面来看,已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和部门也相应地制定了总体应急预案,可以说,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仍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政府的危机意识、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还有待加强,卢氏的“山洪事件”就是例证。

那么,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之时,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之时,处于“尖峰时刻”的政府,能否做到在危机来临时处变不惊呢?由此又联想到今年安徽面对特大洪灾时所表现出来的从容与淡定。

7月初,安徽省内淮河流域遭遇1954年以来最大的区域性洪水。然而,在这场50年不遇的洪水中,安徽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灾区的群众同样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从容。人们不禁要问:这种从容而淡定的底气来自哪里?安徽的一位官员一语道破:“就是层层做预案,从省里面开始一直把这个预案做到村,省里面就是做了很多大纲,市里面做预案重点是什么,县里面做预案重点是什么,到村里面我就不要它做文章。就给你几条,你村里面多少人,多少户多少人,有山洪预警的时候你这些人往哪里去,哪个人哪个党员负责,哪个干部负责哪几户,什么预警情况就行了。”

第3篇: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山西省 气象灾害 应急 措施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暴雨洪涝和台风灾害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气候年景差。《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1℃,全国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南北洪涝并发,此外,台风登陆多、台风强度也不断提高,2016年登陆我国的强台风比例为历史最高;强对流天气也多发重发,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损失惨重。为了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管理,各地纷纷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如今,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气候变化未来将连续对中国天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一、当前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现状

气象局是以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等服务项目为主要工作的部门。在中国,一般指中国气象局及其下属单位,属于从事气象业务的政府单位。

山西省为了做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政府不同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联动防御,做好防范工作,进一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水平,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降低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水平,山西省颁布了《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该预案为气象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方案和实施依据,明确了气象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该预案根据《山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山西省抗旱条例》《山西省气象条例》《山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暮救助条例》等编制。通过该预案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实现了以科技为支撑的责任到部门的协调有序的现代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目前该预案已应用于寒潮、暴雨、低温、大风、雷电、霜冻、冰雹、干旱、沙尘暴、雾、高温、降雪、霾、冰冻等造成的灾害的应急处置。为了提高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效果,降低气象灾害损失,山西省还成立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省公安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广电局等全部为指挥部成员。

二、山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

虽然山西省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预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全省范围内的气象灾害形成联动响应,但是如果气象灾害强度大或者多种灾害同时发生,现有的应急制度和应急措施还不够完善,存在应急联动响应不到位、效率不高等问题,并且在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信息报告、监测预警、隐患排查等方面衔接机制还不完善,同时乡镇的气象灾害预报也不及时,公众灾害风险意识差,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等,影响气象灾害应急结果。

(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次数较少,应急管理仍然处于喊口号的阶段,导致各部门在气象灾害应急中协调力不强,尤其缺乏跨区域、跨行业的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其二,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缺乏有关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预案以及重大气象业务系统保障应急预案等,还有县以下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一些乡镇的气象硬件设施不完善,信息化能力较低,导致不能及时了解灾害信息。

三、提高山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建设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

由于乡镇的气象灾害应急和防御能力较弱,通常一些气象灾害信息不能及时在乡镇,因此,为了实现省市乡镇的联动,需要加强乡镇气象灾害的防御建设,提高公众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和防御能力。通过当地气象部门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认证,自动安排气象灾害之前的预防工作和气象灾害之后的抢救工作,降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山西省气象局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为指导方针,建设标准化的防御体系,各个部门基层领导要支持气象应急管理工作,并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及时拨款,建立为气象灾害管理和防御服务的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化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二)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理的硬件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理的硬件建设主要内容如下:其一,山西全省安装了气象预警大喇叭系统并已正常投入使用,这让农民群众每天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听到天气预报及农事信息,解决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递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气象预警大喇叭群众可直接了解当地天气变化,特别是掌握突发性的短时灾害性天气信息,遇到灾害性天气或恶劣天气,将随时播报最新天气情况,以增强农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降低各种灾害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方便群众安排生产生活。其二,建设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专门针对区域小气候环境的参数和气象要素进行连续监测,主要观测基地雨量、气温、湿度、风向风速、浅层地温等环境参数,监测数据通过LED屏实时显示,同时通过GPRS无线网络传输回数据库,达到实时监测农田小气候的目的。其三,在气候自动观测站安装LED显示屏,让老百姓可以更直观地观测到气候信息,通过“三农”专项建设,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加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三)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开展重大气候事件和气候趋势监测预测及影响预估,加强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强化和规范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同时,开展灾害性天气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评估,强化应急救援服务保障,共建共享共用基层防灾减灾设施和信息员资源,解决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开展应急演练可以提高应急管理效果,提高各部门应急指挥中的协调性,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避免人员伤亡。如山西2016年开展了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桌面推演,旨在检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成员单位对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的操作性及完善度,提升各部门应急管理水平和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省军区、武警山西总队、公安、水利、国土、住建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9个成员单位以及太原、吕梁市政府参加了演练。各参演单位按照《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职责及分工要求,积极响应、协调联动,既演练了暴雨气象暮η榭鱿缕舳应急预案的工作流程,又对各种救援力量的集结拉动和应急物资的紧急调度等进行了模拟部署,是一次要素全、过程实的演练。在演练中各部门能够认真履职、快速响应、周密部署、高效联动,各项应急响应措施采取得力,组织部署高效严密,信息互通及时快捷,表现出较强的防灾救灾组织能力和应对水平,取得了预期效果。

四、结束语

气象是关系到一个地区民生和地方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气象的变化和研究及观测都非常重视,只有及时有效的做好气象的管理和检测工作才能有效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文章对山西省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进行了分析,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突发事件处理提出了有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月清.南宁市气象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S1]:184- 186.

[2] 朱明,潘杰丽,黄仁升.钦州市雷电灾害分析和防雷减灾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3):64- 66.

[3] 姚家钊,陈华宣.基层气象台站防雷问题浅析及其解决方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1):76- 79.

[4] 王高芳,师高峰,马国凯.气象灾害应急与预案初探[J].北京农业,2012,(21):89- 90.

第4篇: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灾害救助其目的是通过救助,使灾民摆脱生存危机,同时使灾区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河南暴雨洪灾补助申请书模板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河南暴雨洪灾补助申请书申请报告

尊敬的村委会:

由于连日来下大暴雨,造成我家住宅大面积倒塌,受灾较为严重,现要进行拆除等以免造成新的灾害等,为此,特向我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并委托代向上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申请,请求给予我家一定的受灾补助,用于后续安置、善后处理及进一步防灾之用。

特此申请!

此致

敬礼!

申请人:/shenqing/

__年__月__日

洪水是怎么形成的洪水是由于暴雨、融雪、融冰和水库溃坝等引起河川、湖泊及海洋的水流增大或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洪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给人类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损失与祸患,简称洪水灾害。

按成因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常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山洪以及溃坝洪水等。海啸、风暴潮等也可以引起洪水灾害。洪水一般出现在多雨季节。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后,有的渗透到地底下去了;有的蒸发到空中去了;还有一部分,就顺着地面流,经过小沟、小溪,进入江河。进入江河水量的多少,首先要看雨量大小。雨下得越大,时间越集中,流入江河的水也就越多。如果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入江河,水量超过了江河的最大输送能力,就会发生洪水,造成水灾。

另外,洪水的形成也受当地的气候、下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1、流域广支流多,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2、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4、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

5、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洪水来临前的应对措施1、我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应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夏秋季降雨集中,洪涝灾害多发,受灾范围广,突发性强。夏秋季节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洪涝灾害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做好防灾准备,提前熟悉最佳撤离路线。

2、根据当地政府防汛预案,做好应对洪涝灾害准备。

为了应对洪涝灾害,各地政府都会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个人应通过政府网站或大众传播媒介提前熟悉本地区防汛方案和措施,包括隐患灾害点、紧急转移路线图、抗洪救灾机构联络方式等。

3、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居民家庭应自备简易救生器材,以备洪水来临来不及撤离时自救和互救使用。

为了在发生洪涝灾害来不及撤离时自救互救使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居民应提前储备家用洪涝救生器材,如木盆等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必要时应提前购置救生衣、应急手电、帐篷等。

第5篇: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徐绍史指出,当前是地灾防治最关键的时期,要坚决做到认识到位、研判到位、部署到位、检查到位、应急到位,全面开展巡查排查,严密实施监测预警,及时处置灾情险情,确保地灾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尽最大努力避免地灾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7月31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带领地灾防治专家组,冒雨来到北京市房山区查看灾情,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汪民强调,“7·21”特大自然灾害给北京造成的损失前所未有,目前降雨仍在持续,地灾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决不可掉以轻心。

在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刚陪同下,汪民一行先后来到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和阎村镇查看灾害造成损失及安置房建设情况,对黄山店村1500多人及时转移,未出现人员伤亡,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抢险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灾前及时预警信息,转移群众,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汪民强调,当前,一要进一步认识地灾防治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加强对泥石流、滑坡的巡查和排查。二要对原有避险点进行勘查,确定是否具有危险性。要排查山区危险地域,撤离易落石、易发生泥石流地带人员,特别是旅游景区、交通要道山体两侧重要危险地段。三要做好地灾危险性评估,进一步完善防灾预案。四要加强应急演练,提升群众避险避让和转移逃生技能,做好群众生产生活安置工作。在临时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中,要对场地、选址进行地灾危险性评估,并要认真总结“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暴露出的工作薄弱环节,修订完善防灾预案。汪民表示,国土资源部将派出专家组,全力支持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7月21日,北京市出现历史上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暴雨,平均降水量为163.7毫米,最大雨量达460毫米,这是北京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21日12时左右,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与气象局联合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对房山、门头沟、石景山、海淀、昌平、顺义、平谷等各区县进行了防灾部署,有关人员全部在岗值守。为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北京市国土资源系统进入紧急状态。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北京市国土局局长魏成林,第一时间多次深入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区河北、青龙湖、十渡等乡镇,实地查看灾情,现场指挥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和临时安置避险房选址等工作。

7月23日,魏成林主持召开

“7·21”暴雨后续工作紧急部署会。会议要求各相关单位要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上来,集中精力做好地质灾害善后工作。

为全力做好“7·21”特大自然灾害善后工作,北京市国土局在28-29日,突发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启动应急预案,局防汛指挥部成员,区县分局一把手、主管领导和科室成员全部上岗值守,密切保持与乡镇村的电话联系,雨情实行零报告制度,每半小时报送一次;截至29日11时,未接到地质灾害报告。

28日下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召开专题会议,加强汛期应急值守、救灾善后工作;会议研究下一阶段要开展避险点调查和临建房选址安全性调查,及时提出防治措施,成果移交当地政府。

主管副局长李燕飞在特大暴雨灾情发生后,立即向重灾区房山分局了解了灾情和受灾情况,在听取分局有关情况汇报后,李燕飞副局长作出明确指示,要求房山分局认真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切关注地质灾害易发区动向,再次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排查,强化预警和监测措施,协助乡镇做好群众转移疏散和安置避险工作。

同时,李燕飞副局长又积极协调市地研所先期派出3个工作组,赶赴房山区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在深入房山区山区乡镇检查当中,李燕飞副局长又现场了解和督促地质灾害排查工作,要求工作组克服困难,完成好隐患排查工作。

北京市国土局党组号召全体机关干部支援房山区抗汛救灾,干部职工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共捐赠58300元,已交房山区捐赠中心。

房山分局

房山区是这次暴雨重灾区,全市最大降雨点就发生在房山北部山区大石河的中下游的河北镇,雨量达460毫米。

21日下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房山分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班子成员全部到岗到位,全面部署相关工作。晚上,局长于英虎、主管局长鲁永来等领导及时赶赴雨量最大的河北镇指挥北部山区防汛抢险工作,紧急转移群众8000余人。并且及时传达市国

房山灾情

地球2012年第08期总第196期土局要求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认真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加强对泥石流易发区、采空区的检测、预警和避险转移措施,确保人员安全;严格落实“四包七落实”和“三查制度”,必要时提前转移群众。同时,加强与乡镇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时刻关注雨情变化,准确掌握有关最新情况并及时报告上级单位。

22日,分局再次部署相关救援工作,班子成员分片负责相关乡镇,严格要求每天都进入灾区了解情况、协调问题。23日,房山分局积极协调并配合市国土局派出的3个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专家组,赴相关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为加快推进灾区临时安置房建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26日,房山分局积极协调市国土局派出5个工作组深入该区受灾地区,开展临时安置房用地选址工作。在此次灾害当中,据初步统计,房山区共倒塌民房7222间,房屋受灾涉及36652户,所需临时安置房9852间(约177336平方米)。在充分满足灾区需求和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为加快临时安置避险房建设,房山分局积极协调市国土局派出5个工作组,原计划2至3天完成完成任务,通过打破常规超常运作,仅用一天时间便完成全区16个乡镇的临时安置避险房用地勘察选址,为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和紧急避险提供了安全可靠场所,也为按时完成市领导下达的临时安置避险房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房山区临时安置避险房已破土动工。

26日分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乡镇、街道办对农用地受灾程度进行摸底调查,估算水毁面积,统计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受毁情况,并预估修建所需资金。统计完成后将立即上报区委区政府和市国土局。28日,分局领导班子分两组深入“南沟”和“北沟”相关乡镇,现场了解耕地毁坏情况。

在房山区积极组织捐款活动中,该局干部职工踊跃捐款,奉献爱心,目前已捐款18600元,已上缴房山区社会捐助中心。

门头沟分局

7月21日强降雨以来,气象预报继续有暴雨可能的情况下,门头沟国土分局第一国土所积极主动联系辖区镇政府配合市地研所工作人员对永定镇戒台寺景区、秋坡村、潭柘寺镇平原村、贾沟村四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排查,对其现状情况进行记录,拍摄影像资料留存备案。

门头沟国土分局主管局长在“7·21”强降雨过后来到国土一所辖区,对永定镇、潭柘寺镇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地察看。期间分局领导与镇政府、村委会就平原村泥石流、秋坡村采空塌陷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群众进行宣传,明确应急避险路线和临时安置点,确保汛期人身及财产安全。

为防范辖区“7·21”强降雨之后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国土二所积极联系辖区各镇政府,配合市地研所专家及分局地矿科,冒雨对辖区1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排查,对其现状情况进行记录,拍摄影像资料留存备案,并请市地研所专家现场指导,为隐患点涉及的镇村干部答疑解惑。

门头沟国土分局第三国土所在北京遭遇61年来最大暴雨后第二天迅速与辖区镇村联动,共同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排查。25-26日与辖区镇街村居、市地研所共同对每一个受灾现场进行深入排查,共计完成排查110处。

“7·21”强降雨过后,地处深山区的国土四所积极联系辖区镇与村委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逐一进行详细排查。在排查过程中发现上清水村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第一时间报告分局地矿科,并配合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工作人员对隐患部位进行勘测,初步核实为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威胁到村民53户160人的安全。国土四所在防灾工作中加强宣传,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理念,保护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昌平分局

7月21日接到预警信息,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昌平分局按照《昌平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启动蓝色预警响应,并与区防汛办沟通情况,分局主要领导、防汛工作主管领导、分局和国土所值班人员,全部在岗值守,密切关注全区雨情,及时将相关情况向区政府、市国土局上报。特别是接到橙色预警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应急调查组工作人员立即到局值班室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应对地质灾害险情;

在应对“7·21”特大暴雨灾害过程中,昌平分局主要领导全程盯守,实时了解最新进展情况,果断指挥,使防险救灾组织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昌平区在此次特大暴雨灾害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垮塌和泥石流等重大灾害,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昌平分局高度重视“7·21”特大暴雨灾害后的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应对工作。同时由地矿科牵头,应急调查组会同国土所、镇村工作人员对山区各镇的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保证了对已掌握的隐患点全面覆盖,并对泥石流隐患点的发育状况、转移路线、转移地点进行重新评价,并将评价意见反馈各镇,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

面对受灾的群众,市国土局昌平分局干部职工伸出援助之手,124名同志共捐款17600元,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受灾群众的问候。

海淀分局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海淀分局积极应对暴雨灾害:

一是领导到位、责任人到位、二十四小时值班到位、通讯到位;二是加强地质灾害易发点排查工作,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必查、雨后核查;三是密切关注雨情变化,及时掌握各隐患点的情况,随时做好应急预警响应,并随时保持与各隐患点监测人通信联络;四是及时处理排查中发现的问题,竖立警示牌,并向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户补发防灾明白卡。

7月22日早8时,分局接到甲19号房屋北侧斜坡发生崩塌的报告后,立即会同市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大队共同赶赴现场展开调查。经现场调查,21日中午至22日凌晨的强降雨是本次崩塌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崩塌未造成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分局发出建议函,请香山街道办事处对该崩塌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彻底解决该处崩塌灾害问题。

朝阳分局

近期,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朝阳分局坚持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摆到当前的突出位置来抓。

7月25日,该局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以樊文祯局长为组长、李燕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领导小组,分析研究朝阳区突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形势,明确了区、乡、村三级监察体系,建立了汛期领导带班、巡查和险情报告制度,修订了汛期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深入街道、乡村发放宣传资料,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群测群防的积极性。

25日,朝阳分局做出各项工作部署,启动应急预案,对执法巡查、现场踏勘等外业工作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加强土地储备工地现场安全管理,组织人员排查机关办公大楼安全隐患,开展防汛应灾安全知识培训,强化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为应对将来几天可能出现的强降雨天气做好充分准备。

为积极响应区直机关工委关于为北京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捐款的通知精神,该局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了党员干部救灾捐款活动,活动共募集资金9950元。已按照工作要求提交至朝阳区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

顺义分局

7月21日大雨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顺义国土分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雨后出现地质灾害。25日,为防范可能到来的暴雨,首先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平台、电话等将暴雨蓝色预警信息告知国土所、各镇、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事业单位等,要求各单位做好灾害排查防治工作。其次,紧急调派国土所、执法队、储备中心等科室办公车辆十余辆用于地质灾害排查、雨期点重区域巡查、以及处理突发事件。再次,国土所、地矿科等相关科室,联系配合各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排查防治。监测龙湾屯镇、北石槽镇、大孙各庄镇浅山区,高丽营镇、马坡镇地震断裂带,仁和镇沉降区,以及区内主要河流、河道等的地质变化情况,实时报告,迅速处理。最后,局办公室通知国土所、地矿科、各镇安排落实地质灾害汛期值守工作,局长韩凤桐亲自到各单位查岗并慰问值守人员。

顺义国土分局在7·21自然灾害救灾工作中积极组织捐款,支援灾区建设。局党组积极组织开展了为“7·21”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捐款活动,带领全局干部职工踊跃捐款,共计募集“爱心”捐款13000元,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重建。

怀柔分局

7月21日遭遇强降雨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怀柔区分局国土四所迅速与辖区镇村联动,询问各镇地质灾害联络员隐患点情况,并于7月23、24、25日共同对旅游景点防患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实地现场排查。对雨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全力做好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

怀柔区分局会同北京市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大队,历时3天完成了对怀柔区长哨营、琉璃庙等10个镇乡泥石流易发区隐患点及避险点的再排查工作。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把山区在坡角建房的住户列入险户管理整改建议、扩大避险点规模,并配备应急饮用水和食品等多条整改建议,为切实做好相关防汛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各镇乡、国土所也积极对所辖区域的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再排查。

密云分局

7月21日,根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地质灾害预警等级为3级(黄色预警),密云国土分局立即启动黄色预警应急响应,局长亲自指挥,主管局长、值班带班领导坚持24小时值班,分局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及应急调查队成员到局机关待命,定时与各地质灾害重点镇电话联络了解情况,并督促各镇采取人员转移等措施。

24日,密云国土分局继续加大力量进行雨后巡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石城镇作为北京市历年平均降雨量最大的地区,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局主管局长、应急调查队队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与石城镇相关领导开展巡查。北京市地质研究所专门派出一支三人小组随分局一起进行现场调查,对几处由于“7·21”降雨暴露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记录、拍照、勘查。密云分局在巡查中同时要求石城政府和镇、村各级监测员要高度重视,加强监控,做好应对本周降雨的准备,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延庆分局

7月24日上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延庆分局召开了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动员部署会,分局五个国土所、地籍地矿科及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分局局长姜卫国主持会议。会上首先通报了市国土局23日召开的“北京7·21强降雨灾后总结会议”精神,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姜卫国局长强调,目前北京已经进入主汛期,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客服麻痹思想。二是完善通信设备,确保及时接收和报送信息。三是加强应急值守,确保遇突发事件及时响应。四是加大再排查力度,使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底数清,情况明。五是建立信息群发平台,及时转发上级部门预警预报信息,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成员、各国土所及相关乡镇主要领导纳入信息管理平台。

河北国土资源厅

第6篇: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去年六七月间,暴雨侵袭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时,《中国经济周刊》(第27期)曾就此问题采访了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史培军。今年,我们再次编发这篇文章,呼吁屡受内涝之苦的城市合理科学规划,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入夏以来,从北京到广州,一场又一场的暴雨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不堪一击”的城市排水系统,也令城市规划和管理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和考验。

城市受灾责任在建设者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入夏以来,城市因下雨而导致的灾害越来越多?

史培军:究其原因是城市规划没能遵循原来的自然地理格局。北京暴雨中,积水严重的地方都是把原来的水系网格局改了的地方。中国自古以来的城市规划是追求几何美,规划理念是美观的协调,不是景观的协调,其实城市本身并不存在一圈、两圈、越摊越大的环路型的自然地理格局。反之,西方的城市规划多是按照城市所在地自然景观格局依山傍水而建。所以,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太不尊重和没有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从而导致了大城市病的出现,来大雨成水灾,下大雪成雪灾。

《中国经济周刊》:请您分析一下积水比较严重地段的形成原因?

史培军:这是城市建设者的责任,北京的总体地势是北高南低,此次暴雨(编者注:2011年6月23日)正好也集中在西南部地势偏低的地区。比如积水严重的莲花桥(编者注:今年7月21日暴雨中,积水在莲花桥路面上的长度超过了200米),这里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相对地势低洼地段,在这样的地势情况下又向下挖了一个下沉式的桥,使此地成为逢雨必涝的场所之一。城市处于一个网络化连通的关系,没有从平均设防水平提高到特殊地段的设防能力加强,就会导致由于一个地方出问题,通过其网络和枢纽地段的问题而殃及全身。一场大雨好比对一个城市的不同设防水平做了一个统一测验,高的设防水平必然也受到低的设防水平的殃及。比如旧的大院、旧的社区的排水能力弱,大雨来的时候也是专挑薄弱环节打。当然,现在城市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在提高,设防水平也在提高。

我们的应急预案都是战略性的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城市应急预案发展水平如何?

史培军:总体来说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应急预案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由市长郭金龙牵头,将主要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23分类、51种,我本人也是市应急委的专家,可以说重视程度是高的。但是为什么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水灾时,市民的感觉还是没有明显改善,或是没有根本上的改变,我个人认为应急预案中过多的理论性的、程序性的、普遍性的操作方式难以应对每次灾难个性化的东西,做不到随机应变。

换句话说,我们的预案都是战略性的而不是战术型的,可以想到大暴雨来了怎么办,但是没想到在晚高峰的时候来一场大暴雨且降落在城市相对低洼的地方该怎么办,每一次的灾难都不一样,无法预测,缺乏灵活和细致的考虑。所以说总体在改进,局部在恶化,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中国经济周刊》:市民在面对城市自然灾害时应做出怎样的应对?

史培军:关系到个人,我们在防御极端事件中的防范风险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对遇到自然灾害时的反应和认识程度还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从这一点来说,中国老百姓的防灾意识比日本老百姓差了很远。不懂最基本的概念,在大灾面前,对事情的严峻性估计不够,没有防御风险的基本逻辑,是保命,还是保财产?缺乏最基本的风险防御意识,缺乏在灾难面前逃生的观念造成了惨剧的发生。

第7篇: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中图分类号】 TU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4-045-01

1 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①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②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③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2 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2.1 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

2.2 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①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③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④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一个重要依据;⑤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2.3 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第8篇: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二、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近年来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全面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三、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一)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二)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

(三)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参考文献:

第9篇:暴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一、今年我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结合今年汛期气象趋势预测,今年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较去年有所增大,预测今年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月-7月的梅汛期及8月-9月的台汛期。5月-7月的梅汛期由于长期降雨,土层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在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极易引发以山区风化残坡积土体滑坡和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及废弃矿山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8月-9月份台汛期降雨强度大,由暴雨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概率大,易引发矿山尾矿坝和废渣堆放点泥石流,萤石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根据我市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灾害发生历史频度和强度,预测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地区为盆地东部、西北部低山丘陵区。下列镇是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重点防灾地段是:坡度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山区,交通、水利等大型削坡工程,闭坑矿山采空区,采矿场的开采工作面等。

二、主要任务

(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修编工作。上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年已到期,同时由于我市行政区域的调整,需重新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可操作性。

(二)做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在去年开展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和完成外业验收的基础上,今年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加快工作进度,争取在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项目验收,并根据实际,完成防灾避险方案的编制。

(三)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在现已编制完成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与应急预案相配套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并予以。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机制,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要充分利用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完善市、镇(街、区)、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覆盖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和有灾害隐患点的每一个村,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完善镇(街、区)、村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建立健全灾害隐患点监测技术档案,开展人员培训,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群测群防工作技术含量与减灾防灾效果。

(五)灾害隐患点勘察治理和搬迁避让。我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8处,其中以滑坡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威胁最大。市里将其中7处列为20*年度重点防治或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镇(街、区)也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根据需要,确定今年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生命财产有直接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实施应急排险或进行勘察治理;对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工程治理成本极高,且难以有效根治、自然条件不适宜居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结合下山脱贫,组织搬迁,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主要地质灾害点防治措施

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28处,其中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性较大、稳定性差,威胁人口多,需重点做好监测和防治工作。

(一)*镇方丘左岸山体滑坡。该滑坡属古滑坡,土质滑坡类型,滑坡体积约170000立方米。1939年曾整体下滑,1988年至1998年10年间又因暴雨发生多次滑动。滑坡严重威胁方丘水库安全,间接威胁水库下游50余户、居民200余人的生命安全,潜在资产300万元,目前尚处于不稳定状态。*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日常监测,密切注意滑坡体的变化,设立警示牌,制定应急救援避险方案。

(二)*镇*村滑坡。该滑坡位于*镇*村后山,属于中型浅表层土质滑坡。该滑坡1993年滑动,毁坏民房4间,2006年滑坡体出现整体下滑,滑坡体后缘地表拉张裂明显,前缘突出,饱水土体蠕变失稳引起滑坡,滑坡体体积339000立方米,目前尚处于不稳定状态,威胁居民150余户,潜在资产350万元。*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汛期监测,设立警示标志,尽早恢复山体植被,采取裂逢填埋、挖沟排水等措施减少雨水入渗,进行前期治理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镇*村滑坡。该滑坡位于*镇*村后山,属小型浅层土质滑坡,滑坡体体积约65000立方米。直接或间接威胁人口60户,约180余人,威胁资产约240万元。该滑坡形成历史较悠久,属古滑坡。1995年5月暴雨后局部产生滑动,损坏民房1间,经济损失4万元。近年来较为稳定,地表裂缝基本消失,但由于滑坡体较陡,遇雨仍具有滑动的可能,威胁人口多。*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汛期监测和巡查,并设置警示牌,在滑坡体上方减少人为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在滑坡体前缘开展截排水工程建设,建立监测点,同时制定应急疏散避险方案。

(四)*镇仙岩村泥石流。该泥石流以上游的凌塘水库为形成区,该区地形切割较强烈,岩土物质丰富,1999年4月因突降暴雨,造成泥石流发生,冲毁农田10亩。目前尚不稳定,在降雨的情况下,可能引发泥石流,威胁下游仙岩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人口30人,资产40万元。*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汛期、台汛期的监测工作,做好封山育林,加强水库调蓄水管理,在山坡修建导流渠或泄洪道,修筑拦挡工程,切断泥石流下移通道,并制定汛期避险方案。

(五)*镇朝川村东滑坡。该滑坡位于朝川村东公路边,据估算滑坡体体积可达110000立方米,属混合式岩、土质滑坡,滑坡体上拉张裂缝明显,并见“马刀树”等。据调查,该滑坡曾于1958年、1959年产生滑动,1989年7月23日在暴雨冲蚀下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动,造成农田毁坏和交通堵塞等,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目前该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威胁人口60人,资产价值100万元。*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滑坡体的监测,设立安全警示牌,保护山林植被,并做好汛期疏竣排险,减少洪水对滑坡体的冲蚀。

(六)象珠镇西辽村泥石流。该泥石流以西辽村北部山区为形成区,该区沟谷为V形谷,纵坡降较大,碎屑物质丰富,流通区和堆积区界限不明显,谷口为堆积区。该泥石流在1993年夏、1997年夏及2002年夏雨后暴发过三次规模大小不一的泥石流,造成农田毁坏,民房倒塌、大量牲畜死亡,人员受伤,冲跨乡村公路2500米,直接经济损失63.5万元。目前泥石流形成区环境地质条件不佳,仍存在继续形成泥石流灾害的可能,威胁人口65人,资产80万元。象珠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汛期、台汛期监测,加强林业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在形成区一带缓坡耕地上禁止耕种,在堆积区内修筑导流渠或泄洪道,以调节地表经流,防止沟源侵蚀;在流通区修建拦挡工程切断泥石流下移。此外,要制定汛期疏散避险方案,落实防灾应急避险措施。

(七)*镇双溪村地面塌陷。由于萤石矿开采过程中不合理开采所引起,塌陷区面积约6000平方米,塌陷深度10余米至60米不等。由于萤石采矿历史久远,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处于塌陷盛发期,导致机耕路损坏,拖拉机掉入陷坑等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4万元,间接损失无法估算。20*年,*镇人民政府对双溪村地面塌陷危险地段部分进行了铁丝网圈围、填埋采空区等初步治理,基本消除地面危险隐患,但未完全消除。*镇人民政府要加强监测,划定警戒范围,设立警示牌,禁止在塌陷区内进行一切大的工程活动,防止工程建设引发塌陷区地面变形、塌陷等事故发生。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各有关部门、镇(街、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抓实抓好。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2001〕35号)精神,建立组织,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一旦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调查灾情,做好防灾救灾工作。

(二)加强动态监测,做好险情巡查和预警预报工作。各有关部门、镇(街、区)要严格实行“汛前检查、汛中监管、汛后复查”制度,落实好临灾前的预警预报,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汛期来临之前,各镇(街、区)要组织有关人员对本辖区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个检查,做好监测工作,采取必要防灾减灾措施,设置防灾预警预报信号,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坚持汛期值班、灾情速报、通报制度,并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本辖区地质灾害现状,制订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认真落实。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巡查工作,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网络,一旦发现险情,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扩大,并按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报告的规定,向市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由市政府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汛期前要会同建设、交通、水务等部门对我市范围内易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建筑物、交通线路、重要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一次认真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措施。

交通、水务、建设、规划、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气象部门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进一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