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以人为本、创新发展

论坛由延华集团执行总裁、医疗卫生事业部总经理金震主持。金总在开场中介绍,本次论坛既有关于绿色智慧医院的建设经验分享,又有信息化在医院规划建设中的要点分享;既围绕医疗质量以及远程会诊等方面展示医疗互联网+的发展、又时刻关注绿色医院发展中的环保问题。

绿色智慧医院建设策略

首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基础建设部部长、辽宁省建筑学会委员吴桂刚教授为论坛带来题为《绿色智慧医院建设策略――百年医院智慧绿色中前行》的演讲。他向大家展示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百年前中山医院所具有的绿色智慧:从温度调控、通排风系统、物流传输、呼叫系统、百年地胶等等,虽然看似原始,但却处处体现了绿色智慧的雏形。在科技不断更迭发展的今天,绿色智慧医院运用最新的技术已形成两大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集成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临床业务、医惠互动、科研支持、医院管理、区域医疗等;智能集成平台包括信息设施、公共安全、楼宇自控、机房工程、医疗辅助。两大平台相互融合以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以医务人员为主体,以智能建筑为基础,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智慧医院的建设目标。

医院信息化与工程设计

来自中国国际工程设计院的王健教授围绕“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工程设计阶段的要点”作专题报告。他指出,长期以来,医院一直围绕着智能化系统的概念进行设计。而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管理要求的提高,需要更加深化医院信息化技术与应用。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医院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内容、综合医院信息系统机房设计以及网络、布线与终端设置等内容向与会者展示了如何在医院的建设设计中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与要点,从而推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迎接+互联网的时代!

绿色医院与智慧环保

深圳世纪天源高级技术工程师谢文明围绕医院污水处理的主题通过生动的案例剖析向大家展示出绿色智慧医院的环保环节:针对医院污水分类、处理设施、处理级别等现状,以全面考虑生态环境安全、进一步优化医院污水处理工艺过程,提高系统整体自动化控制水平,在考虑医院污水处理无害化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化”措施。

医疗互联网+时代

来自延华集团医疗卫生事业部的程正义总监向大家全面描述了在医疗互联网+时代的医疗质量管控和远程医疗协作。程总在报告中提出,因为互联网+医疗,改变了过去封闭、孤立的医疗系统,将形成开放的、协同的医疗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机构高效、民众满意、社会发展的发展目标。

如今,医疗安全日益成为医疗机构“不可承受之重”,通过实施医疗质量控制,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医疗风险、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保障医疗安全。他重点介绍了构建基于电子病历的全程全面质控以及通过大数据支撑临床提升医疗质量:医务人员仍然以熟悉的临床自然语言输入,而将复杂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过程交给计算机。这将有效节省医务人员时间,减少书写错误,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并实施真正的医疗质量控制。

程总还与大家分享了延华远程医疗协作的方案――把远程的医疗资源带到患者面前:以消费者(患者)为中心,把服务者(专家)带到病人面前。延华智慧医疗以120个系统、12000名医护人员、50万次远程诊疗/年的技术积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实时的、及时的、面对面的远程医疗服务。这改变了国内传统的远程医疗主要是发生在医疗机构之间的、让病人围绕医生转的诊疗模式。

绿色智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悦明提出,智慧医院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与医院实际应用环境相结合,通过资源的共享,形成高品质、优服务、高效率的新医疗生态系统模式,应以智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围绕以人为本实现环境安全、舒适、节能,流程便捷、完整、可扩展以及管理精细、资源可共享。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建协以及业内同仁们的大力支持,会议现场人气爆棚,嘉宾演讲精彩纷呈,与会人员互动频繁,成为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会现场最为热点的论坛之一。

第2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IBM与广东省中医院的合作已久,近几年来广东省中医院通过IBM的解决方案深入落实“新医改”政策,建立了高效透明、惠民可及的智慧的医疗体系;尤其针对中医临床特点,借助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造了兼顾中西医学差异的现代医院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未来,广东省中医院将建立医院总部和分院一体化整合的CHAS平台,实现跨区治疗、跨院病历共享,以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

广东省卫生厅廖新波副厅长、中国医院信息管理协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李包罗教授、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和IBM行业解决方案客户支持及行业产品框架服务全球副总裁David J Sawatzky、IBM全球副总裁和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以及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行业解决方案业务总监李永财先生共同出席此次活动。

携手共建智慧医疗

广东省中医院始终在中医现代化方面不断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极思考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效介入传统中医治疗,利用信息手段解决诸如中医的效果验证问题,利用临床累计数据分析疗效从而以全方位、可量度的方式分析疗效和患者反应,让中医疗法在慢性肾脏病等的治疗中能被广为接受。2009年,广东省中医院被选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之一,其信息化发展也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从现在至未来几年,广东省中医院制定了的信息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利用临床科研整合平台推动广东省中医院的中医临床科研能力。例如:利用语义化电子病历所提供的量表功能,实现更方便的在临床过程中采集具有科研价值的高质量病历数据,避免医生的临床与科研数据两次录入问题,将医院诊疗病人规模转化为科研优势;基于CDA标准的整合平台,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临床信息整合,集成了病历、医嘱、检查、检验等各种临床数据,使利用数据积累和数据分析证明中医诊疗方案的有效性称为可能;利用科研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支持研究人员自定义多角度的数据分析,从而探索病例的潜在规律,甚至建立某些疾病发病治疗规律的疾病预测模型,推动中医诊疗水平的提升。

第二步,实现信息系统“从服务于临床的业务流程”到“帮助医院掌控和优化业务流程”,称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届时,借助医嘱闭环管理系统,可以跟踪每一个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未来每一片药的开立、发药、服药、甚至未来服药的计划,为实现临床过程质控提供了基础;还可以借助面向医院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俗称“院长指挥舱”,使医院的流程与运营更加透明与优化、使患者的诊疗过程更加安全和可追踪。

第三步,利用即将上马的“跨院整合平台”项目,帮助医院进一步集团化医院优势和建立区域辐射服务能力,例如:借助跨院服务平台,优化集团内部各家医院配置的诊疗资源,建立跨医院跨地域的服务理念,病人可以选择更舒适的住院环境的同时,也能享受异地的专家临床服务;打破部门和医院的界限,为整个集团内临床一线人员提供每一个病人完整的临床信息;逐步实现集团医院经营管理的核心化,以及医疗服务网点化和社区基层医疗的协调。

IBM在医疗IT解决方案方面有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并始终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致力于推动中国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2009年,IBM与广东省中医院启动了“临床科研整合平台(CHAS)一期项目”,正式建立中医临床科研基地综合信息化平台。在这个项目中,IBM为广东省中医院总院住院部提供了一套整合了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影像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综合系统平台;通过基于标准化、语义化的电子病历系统和整合平台,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整合,以帮助积累高质量、能够服务于临床科研的病历数据,为中医临床科研基地构建数据基础。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表示:“未来,双方将着眼于当前医疗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展开通力合作,我们将借助IBM提供的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迎接信息化建设道路上遇到的诸多挑战。”

CHAS智启新征程

IBM与广东省中医院的CHAS项目合作,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重大成果,该项目完成了全部科室的割接上线工作,已成为医院运行的核心系统之一。借助该系统,不仅实现了院内系统整合,也奠定了未来总院―分院共享和面向医院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的模型、系统架构及接口方式等基础框架。诸多前沿性研究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两个预测模型――慢性肾病预测模型和脑中风预测模型。此前的医生诊断,只能依靠个人经验进行描述,但是有了预测模型之后,就能根据模型数据提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病人发病的概率。对问诊的病人而言,也能够得到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方案。

基于双方深厚的合作背景,结合广东省中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蓝图,双方将进一步展开合作,把CHAS项目推广到包括大学城、二沙、芳村等广州市区的分院及分门诊,实现广东省中医院广州院区的统一化信息系统平台;并针对广东省中医院特色的集团化的跨院诊疗模式,对CHAS系统的功能进行增强,实现多院区业务联动,充分优化医疗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跨院电子病历信息共享网络,使医生在相应权限控制下能够跨院访问和编辑某个病人的所有电子病历,为患者就医服务提供了快捷的诊断服务流程;最后建立“面向医院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这个“院长指挥舱”帮助医院各级管理者快速全面掌握医院运营状况,及时抓住医院运营管控重点,保证医院运营的高效、安全,提高业务科室的工作效率,使患者的诊疗过程更加安全和可追踪。

此外,还将通过跨院诊疗模式解决流程问题。这个全新的模式主要应对跨院、跨地域治疗,解决主院和分院医疗水平分配不均等问题,旨在实现资源优化。例如,位于大学城里面的广东省中医院分院,环境较利于处于康复期的治疗病人,因此可以选择在主院实施完手术后,到大学城分院康复。对医院的好处是资源优化,对病人来说能够提升主院体验,更有利于康复。同时,在现有应用基础平台上,IBM与合作伙伴华海医信积极尝试推进跨医疗机构的业务协同处理,广东省中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共享到广州萝岗开发区中医院。通过远程业务协同处理平台积极带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偏远的老百姓也能及时享受的三甲医院专业的医疗诊断服务,为基层医院业务发展,促进专科优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IBM还将与广东省中医院及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同步展开基于SPSS决策支持平台的创新性联合研究,在此合作研究中,双方将共同研究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一些非常创新的医学规律研究任务,例如针对一些慢性病,可以通过对历史病例数据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尝试建立帮助未来病人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例如,脑中风病人再次中风的风险预测模型、脑中风病程发展指标体系、包含中医特色诊断辨证风险因素的慢性肾病的预测模型。

IBM全球副总裁,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表示:“IBM长期致力于为中国医疗事业提供最佳技术支持和行业实践,智慧医疗也正是建立在IBM对新技术的开发与投入。秉承不断创新的精神,IBM中国开发中心为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的不断演进提供着强大支持。”

信息化引航惠民生

第3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正确

2.家庭规模缩小强化了代际支持能力。

错误

3.在中国,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比西部地区要低。

错误

4.受尊重需求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

错误

5.目前我国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智慧养老绩效评估的手段和标准。

错误

6.智慧社区在养老服务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或没有足够的共识,导致了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

正确

7.我国现如今已经进入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成热期。

错误

8.根据《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变化。

正确

9.中国选择了家庭医疗储蓄的医疗服务体系。

错误

10.大数据时代要求架构云化,这对网络安全没有威胁。

错误

11.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激情碰撞,虽然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格局,但是没有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错误

12.大数据要跟“互联网+医疗健康”紧密地结合起来,国家明确的支持“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所以在新的医改背景下,互联网医疗跟大数据的结合将会取得更重要的发展。

正确

13.沃尔玛的尿布啤酒效应体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关联性。

正确

14.以大数据来促进我们健康管理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正确

15.推动大数据在健康档案和数据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

16.1947年第一代机器人主要用于医疗领域。

错误

17.医疗机构的盈余,并不是会拿给股东去分红,而是要用到医院的发属、医生人力资本以及整个医院的管理上。

正确

18.建立伦理道德多层次判断结构及人机协作的伦理框架,制定人工智能产品研发设计人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守则。

正确

19.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要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面临五个“新”——新模式、新焦点、新应用、新机遇和新挑战。

错误

20.2016年9月开始,微软的技术与研发部门和人工智能(AI)研究部门相互分离,督司其职.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21.智慧社区的概念强调用().物联网这种新型的治理形态。

C互联网

22.腾讯研究院认为智慧养老是指利用先进的(),开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机构的物联网系统平台。

B.T技术手段

23.智慧养老以解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要为目标。

C.养老健康

24.“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医疗服务体系。

D.一体化

25.鼓励开展(),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的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和延伸处方等服务。

B.网上签约服务

26.提高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要坚持:提高服务水平,推广().

D.“智慧化药房

27.由于工业发展和智能化生活的需要,目前国内智能机器人行业的研发主要集中于()、工业服务

D.家庭机器人

28.德国经济部和()两大部门对人工智能研究给予了很大支持,前者注里实际应用,后者关注科研。

D.敦研部

29.德国未来高科技战略计划包括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内的技术得到大力支持。

D.3D打印

30.为满足人们提高()的需求,具有扫地、擦窗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已经面世,空调、电饭煲、微波炉等智能家电产品不断推出。

B.家居生活质量

31.对人工智能发展态势的判断中的新挑战是指人工智能发展的()带来新挑战。

C不确定性

32.人工智能正处在第三次热潮中,核心突破是()。

C.深度学习

33.人工智能产业三大要素是技术产品、改造提升行业融合和()

A.集成应用

34.督个医院之间的标准不统一,容易造成()。

C.信息孤岛

35.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7年12月8日下午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集体学习.

C.第二次

36.人工智能诞生在()。

D.1955年

37.()可以预测经济违约概率。

B.芝麻信用

38.根据《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爆发。谷歌所测算出数据与官方最后的数据相关性非常接近,达到()。

C.97%

39.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铁三角定理中不包括()。

A.普及性

40.按OECD统计的排位,中国国民的平均健康水平排在世界上排第()位.

D.55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41.人工智能下游应用场景众多,如()等。

A.智能机器人

B.智能医疗

C.无人驾驶汽车

D.智能家居

42.《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隐私规则规定了以下数据共享方式()不受该法案限制。

B.涉及的组织对病理信息进行“去身份”处理

C.医疗机构在有数据安全违规风险时加密ePHI,以降低数据泄露带来的风险

D.旨在向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使用协议并让他们得到需要用于研究的最小量数据

43.我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政策、法规制定的建议()。

A.创新综合监管机制建设

B.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规划

C.夯实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基础

D.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

44.家庭医生的工作主要是().

A.首诊

B.就医就诊指导

D预约

45.在医联体中()。

A信息互通

B.资源共享

C.病人双向转诊

D.医生上下流动

46.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问题()。

A.公立医院跟社会资本能否合作?

B.亏损是怎么发生的?

C.公立医院在现在的资金组成模式下能不能运转?

D.公立医院在现在的资金组成模式下不能运转的话,缺项在哪里?

47.医保的引擎作用体现在()。

A.定价机制与支付

B.抑制道德风险

C.智能审核与监控

D.服务协议与评估

48.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有()。

A.为业主委员会在房屋、物业管理等小区管理方面提供支撑

B.提高社区居委会的服务效率

C.使市场服务性企业能够提供针对性的主题社区活动

D.为居民提供一般的便民生活、金融服务

49.发展智慧养老的原因()。

A.提高老年人自理自立能力,有尊严地生活

B.促进公民在老年期的全面发展

C.高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普遍性问题

D.更好地融治代际关系

50.大数据被多国上升为国家战陷的原因()。

A.全球进入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时期

B.全球掀起开放政府数据热潮

第4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智慧养老;养老体系;顶层设计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属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4亿,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空巢老人”“未富先老”等现象随之而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协同和共生等特性,使得人们在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时,自然而然的转向了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对智慧养老的概念、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策略对策等方面的梳理,从政府、公众、产业的需求出发,提出了我国发展智慧养老的对策建议。

二、 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直接使得国家在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养老服务等方面面临不断攀升的人、财、物压力。另一方面,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导致我国人口的高流动性,间接阻碍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因此,在“十三五”这一新时期,采取有效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从结构上优化养老金制度并做好相应的财务准备已经迫在眉睫。

从微观层面来看,老年人口的增加还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现有家庭在以下六个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4-2-1”的家庭结构模式让老人无人照顾、年轻人压力重大的矛盾凸显,“老有所养”受冲击;“医养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看病难”“报销难”“养护难”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老有所医”受阻碍;目前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机构较少顾及老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从而使一些老人在退休后产生“精神贫困化”的症状,“老有所乐”被忽视;当前未能真正从老年人的认知结构、知识背景、情感动机和现实需求等角度深入探索老龄教育的发展理念、内容和形式,“老有所学”受阻碍;目前很多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都存在较大的隐患,相关法规和政策缺乏,“老有所住”遇窘境;目前养老制度、养老政策和相应的养老模式和结构都无法很好地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才干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老有所为”难实现。

三、 智慧养老的定义及优势

1. 智慧养老的定义。“智慧养老”最早是来自英国的生命信托基金会,起初也被称为“智能化家居养老”,意指通过物联网等技术随时随地、全方位监控老年人的各种信息,让老年人在家就过上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如通过地面安全传感器,可以在老人摔倒的时候发出警报等。而后很多学者对“智慧养老”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如郑世宝(2014)提出智慧养老的概念,指出智慧养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综合性、线上线下、医养融合、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左美云(2014)强调智慧养老从衣食住行、娱乐、健康等方面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务,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忘帮助其体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

现在的智慧养老更多的强调智慧、更加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层面、也更加注重多个主体(老人、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的协作。因此,智慧养老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结合传统家庭、社区、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将各方紧密联系起来,满足老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致力于为老年人打造更加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环境的新型现代养老模式。

2. 智慧养老的优势。传统养老的主体主要是家庭、机构和社区。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即家庭养老,老人在家中自我照顾、由子女照顾、请保姆照顾或由专业服务组织定期提供上门服务。但是该模式存在老人自理有安全隐患、子女忙于工作而照顾不周、专人照顾服务费用过高等问题。以养老机构为核心的养老即机构养老,老人在养老机构接受统一的养老服务,难以实现个性化需求。以社区为核心的养老即社区养老,社区以家庭为单位,合作养老机构承担养老服务责任。在该模式下,老人服务消费意识不足,导致有些服务少有老人问津,服务提供商在运营初期存在严峻的生存问题。而“智慧养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构建的高科技集成平台可以应用于任何传统的养老模式,对其服务进行整合和改善。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智慧养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服务能力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从多个层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智慧养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适老化智能设备,可以解决护理人员不足及护理费用过高的问题,提高了服务工作的水平,降低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实现服务的优质和高效。同时,依托社会公共信息平台或单独建设的智慧养老系统,将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对接,为老人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实现服务的供需平衡。此外,通过对涉老数据的收集,建立老人基本信息数据库,为政府给予老人相关补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提高政府为老服务能力。

在服务形式方面,运用实惠便捷的包对点服务形式,从家庭及社区层面创新社会保障形式。传统养老的服务形式主要有点对点、包对包两种。点对点服务形式,即老人在家接受钟点工或保姆的上门服务,该服务形式针对性强,能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但成本较高,且需要较多的人力。包对包服务形式,即将老人集中在一起,提供统一的养老服务,该服务形式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但服务较为单一,众口难调。“智慧养老”打破以上两种服务形式,运用相关技术将养老信息集成到一个载体,该载体同时连接个人(点)和服务终端(服务包),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为老人提供多样化选择,实现“自助式”服务。

在服务内容方面,满足老人多层次需求,从个人层面落实社会保障内容。传统的照护和医疗等方面的服务普遍位于需求层次的低端,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服务内容已经难以满足老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智慧养老”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助老”范畴,同时兼顾“孝老”和“用老”,让老人摆脱被“监控”、被“服务”的束缚感,通过“嵌入”的方式进行智能提示来提供友好的养老服务,让老人实现被尊重的需求。“智慧用老”即通过网络技术及社交平台,利用老人的经验智慧,使老人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实现老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智慧养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顺应“互联网+”的浪潮,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物联网、移动计算等现代科技技术,建立起连接老人、家庭、社区、机构及政府的适应性系统,是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四、 发展现状

1. 发展情况。

(1)国外智慧养老的发展情况。英国、美国等国家已率先进行了有关智慧养老项目的实践,并获得一定的成效。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就有很多门诊都安装了“远程医疗”网络,服务对象的三成都是老人。投入使用后有效的提高了服务效率,并减少了护理费用。英国则使用了机器人护士,服务于家庭或社区。不仅可以完成日常护理,还能够与老人互动,为老人提供咨询建议。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将智慧的理念运用到老年公寓的建设中,通过在家具、地板中植入芯片等方式实现老人生活远程监控。“机器外套”是日本一所大学专门为行动困难、肌肉萎缩的老年人设置的,现已被普遍推广。

(2)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情况。我国的智慧养老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推动,已有很多优质的智慧养老项目得到实施。如全国老龄办计划在全国推进“智能化养老试验基地”建设,并批准筹建全国智能化养老和全国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乌镇联合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引进椿熙堂项目,拟建设惠及全镇的“物联网+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长沙韶山路社区上线了“康乃馨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智能终端和体检设备为老人提供远程高科技养老服务;常熟市建设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出“CCHC持续照料社区”模式,打造“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养老体系;内蒙古自治区也积极行动,以“互联网+”为抓手,构建“一台五网”智慧养老应用体系,通过为老服务热线对接需求与服务,实现多样化养老。老年信息科技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方兴未艾,动力十足。

2. 存在问题。

(1)规范化管理机制、统一信息化标准缺失。智慧养老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规范的管理机制就会造成养老服务参差不齐、资源利用率低下、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需要有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提供保障,而从当前来看,不仅不同省份的智能养老产品差异很大,就连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相关资源的浪费,使得经验的总结和分享没有规范化,不利于推广,同时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信息化产业发展。

(2)老龄社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力度不够。目前智慧养老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当前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领域相关的产品上;智慧养老的系统和平台虽然由政府主导,但大多数还是分而建之、分而治之,并没有从全局进行规划和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存在譬如重复建设、多头管理、无人问津、沟通不畅、体制桎梏等问题;另外,我国养老领域还存在政策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力度不够。

(3)养老信息化建设滞后,智慧养老面临技术发展障碍。当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刚刚起步,物联网、信息安全等相关技术还处在萌芽期,甚至在某些技术方面仍相对空白。在智能终端上的体现尤为明显,有些终端检测存在误差,售后服务滞后,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同时信息安全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

(4)优质智慧养老项目覆盖面过窄。通过比较养老信息平台的覆盖面,可以发现当前已推广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设备配置以及技术水平相对有限。烟台、南京、北京等地的智慧养老项目有些仅仅覆盖了部分小区和福利院,多种类似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等优质产品完全可以大范围推广,使更多老人受益,但事实却仅仅覆盖一小部分人群。由此可见,智慧养老的优质项目推广范围有限,并未得到真正的推广。

(5)智慧养老项目普遍缺乏专业团队。在当前的智慧养老项目中,缺乏专门负责的团队进行持续推动,难以很好的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很多涉及技术的专业知识,削弱了专业化。此外,对于如何科学有效接近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等问题,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才能制定出更加具体、可靠的方案。

五、 发展对策

1. 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标准建设、规范先行。建立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是推进智慧养老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为老服务发展的保障。从业务需求的角度看,相关标准规范应涵盖智慧养老事业、智慧养老产业和智慧养老服务三个方面。从项目实施的过程看,需要制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做出制度性和流程性的规范;从项目覆盖的技术角度看,需要制订所涉及的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物联/互联技术等做出技术性的标准和规范;从项目的层次结构上看,需要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层标准、信息数据资源层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层标准、信息应用系统接入标准;从项目整体性上看,需要形成总体建设运营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和标准规范的评价体系。

2. 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涵盖了体制机制改革、标准制定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能够在智慧养老的概念下有效的对接。其实现路径为:

政府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和集中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智慧养老云平台,汇总全国老年人各项基础信息到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为老龄事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涉老数据的集中和贯通,形成智慧养老的数据基础;

第5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查看更多《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中国医院管理》编辑部     

        论坛

        (1)新时期医院行风建设需要解决的五个关键性问题 赵忠厚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医院 辛衍涛

        医院改革

        (6)多元化办医格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曹剑涛 袁素维 马进

        (9)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企业医院的改制之路术——以湖南省株洲市为例 涂晓晨 谢金亮 方鹏骞 卢祖洵

        (11)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现状及策略 许栋 王国斌 张明 张玉 彭义香

        医院评价

        (14)德国医院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解读 冉利梅 王华 高欢 欧阳波 吕潇

        医疗管理

        (1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医疗服务诊疗范围探究 舒琴 陶红兵 周俊

        (19)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不适当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 邱元作 孟开 李宁

        (22)基于fmea和possum评分的手术风险评估研究 李萍 王朝昕 冯铁男 刘虎沉 李新明

        (25)医师协作团队模式对患者转出重症医学科的影响 要跟东 刘芙蓉 张天敏 栾玉杰

        安令管理

        (27)灾害医学视角下的中部地区三甲医院脆弱性评估——以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 何思忠 李琦 赵顺

        (30)城市综合医院急诊科病人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单娟 吴国松 柯云楠 赵璐 刘矣航 吴丹 韩冰 岳玺中 姜乃浒 王红娜 王影慧 齐英 毛静馥

        (32)医疗安全监督现状与对策探讨 沈慧 史晓东

        人力资源管理

        (34)临床科室医师工作量调查问卷研究 王娜 罗正学 张小平 王一娟 刘苗苗 闫晓飞 孙海婷 关可心 邱纯 苏景宽

        (37)县级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讨 王聪 李成智

        (39)天津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徐霁 龚超 杨文秀 骆达

        药事管理

        (41)持续改进围术期预防性抗茵药物不合理使用成效分析 糜琛蓉 倪语星 杨婉花 陈尔真 金筱泰 方洁 何乐 孙木 袁克俭

        (43)智能麻醉药品管理系统药柜的研究进展 王标

        护理管理

        (45)某大型综合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王一娟 王明诚 闫晓飞 刘苗苗 王娜 胡雪慧 张敏 苏景宽

        (48)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病人安全与风险管理培训现状分析 王影慧 柳丽颖 姜乃浒 杜雨珊 郭思佳 张莹 刘行字 毛静馥 曹德品

        (50)基于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管理年”活动实践及体会 肖岷 王晓红 胡艳玲 郜红梅 周艳 方媛

        (52)电话随访实施延续护理对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 谢风兰 成守珍 蔡卫 陈利芬 何瑾云 佘喜云

      

  调查报告

        (54)二级综合医院脑卒中康复服务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 王乔 潘习龙 李昂 能伟刚

        医事法苑

        (57)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侵权责任法》的冲突 刘炫麟

        (59)对医疗纠纷调解中法律关系问题的探讨 王将军 曹艳林 曾庆

        他山之石

        (61)加拿大医师能力框架对我国制定执业医师能力标准的启示 冯攀

        (63)2001-2010年国际临床路径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曹洪欣 蔡海英 王侠 徐维

        医院文化

        (66)医院软实力建设的内涵与把握原则 姚国庆 樊光辉 赵育新 谢峻 袁学武 李移

        (68)医院文化“以文化人”的本质分析和路径选择 谢志娟 陈炳锡

        绩效管理

        (70)论医院绩效管理的人性化管理及其柔性化操作 蒋宗顺

        (72)基于医院核心工作量指标的三级梯级激励机制构建 周瑞 金昌晓 陈伸强

        经验交流

        (73)中南大学湘雅系统医疗对口支援工作的创新 肖自安 孙维佳 胡致学 姜新雅 周慧智 常青 陶立坚

        (75)公立医院改革中对口支援管理体系的实践探索 喻明成 王东 鲜于剑波 谭学书 何梅 宋中金 马瑛

        (77)推进医院门诊优质服务的实践探讨 王秀菊 刘明 于淑玲 王齐 林伟 王宏伟

        (78)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陶玉秀 姚锦 陈媚

        (79)流程重组在病案质量控制中的实践应用 唐丽华 黄丽丽 沈玉梅

第6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如今,信息化作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让医生满意,让病人满意的智慧工具,已经成为了各大医院改善医患关系、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柱。作为智慧医疗的实践先锋,北京电力医院一直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数字医疗建设为根本努力改善自身的智慧医疗环境,随着医疗业务量的逐年递增,电力医院对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做了很大投入。

创新IT思路

受制于现有网络系统

智慧医疗因高科技的发展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而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IT技术也正在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抓手。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交通枢纽的北京电力医院,不但是一所诊疗环境优越、学科涵盖全面的三级综合医院,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创建智能化、人文化发展的医院。

“信息化不是简单项目,而是一个长期优化和融合的过程。”林方才院长卓有远见的视角引领了北京电力医院的信息化创新之路。他表示:“信息化不是为建而建,不是面子工程。我们需要先明确网络和应用平台的服务对象,而对于医院来说,这就是患者。如果把电子挂号、药房自动化系统看作‘首’和‘尾’,而中间的过程好坏,离不开信息的安全集中、高效传递、离不开运维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智慧医疗落地的台阶,就是要消除技术上的瓶颈,为整个医疗过程提供无可挑剔的服务”。

据了解,定于2013年投入使用的医院新大楼,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确实存在着“三项”技术问题亟需解决。首先,作为负责医院内各项数据传输的网络基础设施,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都非常高,7x24小时的高可靠网络决定着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率;其次,移动医护会因为病房墙体厚、病房结构复杂、AP间干扰造成信号差、系统掉线和反复验证的问题;最后,不需要优化、没有故障的网络是不存在的,而各大业务系统的运维管理不但要能够事先发现IT故障隐患,更需要为医院信息化整体决策提供详实的数据依据。

创新思维部署

提升全院网络体验

如何通过信息化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让员工满意,让病人满意,是医院信息化领导班子长期思考的问题。而传统的网络建设和管理技术很难解决目前的技术难题,基于上述背景,北京电力医院开启了新大楼信息系统创新思维部署之旅。

网络系统升级

结合现有的业务需求,北京电力医院信息中心决定,对新大楼内信息化应用可能出现的瓶颈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为此,北京电力医院邀请行业专家,以及国内外知名的IT厂家进行了长时间的技术交流及产品测试。通过综合评比,最后制定提出了创新网络的设计思路,为基础网络建设、移动医护实现、智能网络运维开出了“三剂良方”。

基础架构:双核心+VSU虚拟化

双核心+VSU虚拟化技术组建的万兆核心网络,为北京电力医院6000多个信息点提供性能极强的千兆接入能力,在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环境下满足了7x24小时无间断运行的需求。当万兆链路出现故障时,链路切换速度仅为1.16ms,这不会对客户端造成任何操作上的影响。而VSU技术将多台物理设备虚拟为一台逻辑设备,管理员所有的操作只针对一台交换机即可实现,全面降低了管理与维护的成本。

医疗移动应用:零漫游解决方案

按照创新网络的设计思路部署,同时可为48个病房提供“满格”无线接入。通过隐装在电源面板后的天线,医护人员可以在任意一个病床前进行调阅病历、录入体征、执行医嘱等工作,使医护工作效率更高。在管理方面,无线智分技术可以将AP干扰和AP漫游切换降到最低,一次认证后就可以长期使用,最大程度保障了医护人员工作的持续性。另外,针对婴儿房管理,医疗智分漫游解决方案可以与物联网标准RFID技术进行融合,确保了婴儿房区域的安全防范。

运维管理:以业务为核心的RIIL

第7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7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92-02

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四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民基本医保初步建立,为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实行药品零差价,结束“以药补医”历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触及到多方利益,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阻力,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

1当前背景下改革深入推进面临的问题

当前各项改革的社会背景是: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协调各方面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难度加大;改革越来越多地触及现有利益格局,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重大改革阻力较大;社会各方面利益意识明显增多,分享改革成果的愿望强烈。改革面临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1.1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协调统筹欠缺当前包括医药卫生体制在内的各种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但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越来越大,一些改革被碎片化倾向更加凸显。医改这类涉及重大民生、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的范围广,利益关联群体多,改革需要支付的成本高、难度大,单项改革效果逐步弱化,有“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表象改革的趋向。解决表象改革、改革碎片化等现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缺乏,使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步调一致显得更加困难。

1.2口头改革未能变成行动改革“口头改革”常常表现为说一套、做一套,是指许多理论、方针政策只是挂在墙头、说在嘴上、传达在会议上,打印在文件上,而不是坚决地去落地、去执行、去落实,从而损害了制度的权威,使某些改革没有迈出大的步子,取得好的效果。

1.3制度设想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许多改革举措的推出,都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目标设定也非常公正,但在实践当中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涉及重大问题的制度拟定,有时虽然进行了一些调研,也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但可能缺乏广泛性,没有全面、深入的到基层实际了解,对制度出台后出现的新问题预见性和应对措施也不够,虽然有好的出发点,但缺乏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这种制度设想与实际效果的严重背离,使改革理论创新困境加剧。

1.4理论滞后与实践突进的矛盾在中国改革实践当中,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现有理论解释不了当前现实。如何解释“中国奇迹”,如何认识中国独特的体制优势,如何把握这些现象的普遍规律,需要理论研究的不断跟进,需要在改革的实践中勤于发现、不断总结,摸索出好的经验、理论指导我们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向全面推开。

2坚定理想信念,以坚忍不拔的勇气推进改革

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涉及更深层次重大问题,需要更加稳妥地推进。只有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我们要坚定理念信念,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一定能乘风破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医改不缺乏顶层设计,但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都想好,都考虑周全,顶层设计也难免有欠缺之处。我们要有为顶层设计提供经验的勇气和担当,要敢于打破固有观念,勇于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中为医改想法子、探路子。下一步医改的重点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全面协调、统筹推进。一是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形成投入增加长效机制;二是推进补偿机制,取消药品加价,增加医疗服务价格;三是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四是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五是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采购机制等综合改革,开展管理和服务创新。

3密切联系群众,集中全社会的智慧推进改革

党的十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变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推进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到既不超越阶段、又不落后现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深化改革是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各领域各环节的系统工程,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必须以更大的智慧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必须按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思路,善于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动态发展中,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对体制对支柱性意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深化改革开发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集中攻坚克难,务求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8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信息革命,即所谓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一般被理解为客观存在,是通过物质载体发出的消息、情报、数据等所包含的可传递和可交换的一切内容。究其本质,首先,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物质的;其次,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根本属性;第三,信息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信息有2个层次,即事物的信息(称为“本体论信息”)与人们所获得的某事物的信息(称为“认识论信息”)。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有关信息的收集与。人们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然后做出相应的决策,指导自身的行动。

   

基于“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理论的中医诊疗,是医者运用望、闻、问、切4种诊断方法,获取患者反映出来的客观信息,然后根据其内在联系,“立象表意”,做出某种判断,辨证论治,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和配伍用药的过程,该过程可看作是医者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获取、理解、分析、综合、应用与评价等的处理过程。因此,基于信息处理,研究中医诊疗特征,不仅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中医诊疗加以诠释,还有助于探索新的诊疗模式与临床研究模式,以促进中医学向前发展。

1  植根于信息处理的中医诊疗

1.1  立“象”就是立信息

信息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反映。中医理论建立在对“象”的认识上,医者对人体内部情况的认识是通过“象”,也就是信息来完成的,藏象、脉象、舌象等都属于“象”。《类经》载:“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体现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即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或病理状态的各种表象加以概括,“藏象”两字就表达了这一点[1]。如《内经》所描绘的“心,君主之官”、“心藏神”、“心主血脉”等,说明“心”就是有关血液循环、意识活动等信息的全面概括。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受器,传递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活动,建立各种暂时神经联系,就产生一定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表象、记忆等,暂时联系建立以后,在一定刺激物的作用下,会进入活动状态, 参加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重新改组,建立新的联系,因而变成人的新思想,使人的心理活动不断地发展下去。医者接受患者的信息,就是将书本的知识和老师的言传身授作为条件刺激物,在头脑里建立各种复杂诊疗信息的暂时神经联系,每当接诊患者,感受到患者的信息,结合自身的体会,建立子模式,把器官感觉到的信息和知识与大脑中存储的医学模式从整体上加以比较,进行搜索和匹配,找出并识别“象”,使头脑中暂时神经联系巩固、重新复活,以及重新组合,于是开始论治。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医者大脑是信息处理与加工的器官,可以从海量不准确的材料中抽取特征,抓住主要的因素,进行模式识别,即立“象”。

信息获取有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两种途径。中医的“象”大多是通过物理载体到达人感官的宏观体征,反映的是人体的状态,藏象则具体到人体的某个功能系统,但都不是对人体某个组织器官的直接表现,而是间接的。可见,中医诊断是对“象”信息的提取,而不是病变本身,从更广义的角度讲,其更接近于疾病的本质。同时,立“象”也是医者实践与经验的积累过程,是多维的(望、闻、问、切)、自下而上的综合集成过程。因此,患者反映出的客观信息即使混杂了很多假象,与书本知识差别较大,但技术过硬的医者还是能够准确地辨证论治,遣方用药。

1.2 中医思维方式与信息科学的异曲同工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信息过程的规律为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其整体就是智能)为研究目的的一门横断科学。信息科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始终重视关系存在,在分析和处理各种要素时,往往先明确它们与其他要素的结构关系,然后再将它们本身的属性融合进去,而这一点正是中医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载:“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认为,人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结果,其机体体现着自然界的精华,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1],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中医诊疗是从系统与整体角度把握环境信息对人体生物信息的影响,重视关系,离开“病”无以谈“法”,离开“法”亦无所谓“方”,离开“方”也无法谈“药”[2]。

中医认为,大千世界中的复杂生命现象可以简驭繁地用“阴阳”理论来概括,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生命的本质也可以通过“阴阳”来认识。中医“阴阳”理论属于信息概念的认识论层次,它源于存在,又高于存在,信息科学也是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研究信息的,以“0,1”的逻辑来实现各个领域的功能,不管是中医学还是信息科学,都遵循信息内容与其形式越疏远,其反映的水平越高;信息传输和贮存的能力越强,越容易高效处理的信息活动规律。

1.3 中医疗法的信息特点

人体自身存在的调节机能是维持生命稳态的基础。疾病的产生是由于负反馈机制出现故障,扰乱人体的正常信息,正常的秩序受到了干扰,使机体偏离稳态后不能及时调整到健康态,调整的办法是让受到干扰的信息体重新得到恢复[3]。中医治疗则是引入一种干扰,输入信息(如通过服用中药),调整人体状态,激发人体自身的调整机能产生作用。如出现风寒表证的状态,服用麻黄汤,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干扰,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的“阴平阳秘”状态;若使用一个坏的干扰,则会进一步使机体下滑到更加偏离健康的状态。中药的调节作用是根据其四气五味,治疗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性味的药以及药量的配比,而绝对的药量是次要的。因此,中医的治疗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疗法,中药起作用的关键在于其对信息的综合调整。信息作用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间接性,并且要经过系统内部放大。中医往往被认为是非线性科学,而这恰恰是信息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基础就是半导体的非线性伏安曲线(也称“开关特性”)。中药信号就象小的信号电压,人体自身的调整机能就象两极的大电压,用小信号激发大电压工作,这就是所谓的放大作用,也说明了中医诊疗具有信息特性。

2  中医诊疗过程中的信息处理

中医诊疗过程可以看作是医者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其信息学内涵体现在过程中的每个阶段。

2.1  诊疗信息的获取

获取信息是指将用于问题求解的专门知识从知识源中总结和抽取出来的过程,由于其耗时、低效,是信息处理中的一个“瓶颈”。

中医四诊的实施过程就是相关信息的获取过程,人体的健康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证候)是获取的主要内容,望、闻、问、切是医者获得人体整体阴阳盛衰、正邪斗争状况“精微信息”的主要手段。医者通过望诊收集患者形态的异常和面色、肤色、舌色、舌苔的变化,以及精神、表情方面的病态反应;通过闻诊收集患者体味的异常及气息的变化;通过问诊收集患者自感症状、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病史、家族史及生活习惯等;通过切诊收集患者脉象的变化。总之,所获取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气质等整体信息,有形态信息,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环境、病史、家族史等个体信息,还有在众多信息高度融合的过程中派生出的大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隐含信息[4]。

2.2 诊疗信息的表达与分类

对获取信息的表达首先要进行标准化,使患者主诉语言转化为中医语言,即信息语言的转换,进而通过分类认识其本质属性或把握其特征,即信息的分类。分类是区别、认识患者信息的起点,如将患者脉象分为平脉、病脉、死脉以把握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再如《伤寒论》把伤寒所致的热病区分为6个阶段,形成六经分类法;还可将咳分为五脏六腑之咳;风可分为五脏风等。从信息学的角度讲,辨证是对人体感受病邪后所产生的反应状态的分类,证是以人体功能状态和疾病动力学发展趋势为目标,对人体疾病状态信息分类的单位,既有病理的,也有生理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中医对于人体功能状态有若干种分类方法,如阴阳是二分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四分法、六经辨证是六分法。

2.3  诊疗信息的认知

医者对所获取的患者所反映出来的各类状态信息,根据自身的信息结构进行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其过程是对患者信息的认知,也是思维系统形成的疾病信息与知识的转换过程。

对知识的理解,广义是指揭露事物本质的过程,包括对言语、事物意义、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事物内部构成及组织等的理解;狭义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一般所说知识的理解,主要指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以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所谓信息分析,就是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分析研究,形成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新信息的信息劳动过程,是情报研究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侧重于对信息进行精加工,既与研究对象有关,又与研究目标和任务相连。理解有不同的水平,最初是知觉水平的理解,即对客观事物进行“是什么”的揭示,这是在对映象特征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识别,确定名称的过程;其次是中级水平的理解,即揭露客观事物“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之间的联系;高级水平的理解是个体在揭示客观事物“为什么”的基础上,把有关事物归入已获得概念中去的过程,从而建立或调整认知结构,是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应用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础[4]。

所谓比较,是把两类疾病表征相对比,确定两种疾病的异同,把握患者疾病的本质属性,从而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把握疾病的虚实就要对邪气与正气的盛衰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早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记载。有时也要根据同类的已知情况去推测未知情况,即类推,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进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的相同之处。中医诊疗本身即为一个“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信息类推过程。

2.4  诊疗信息的策略生成与优化

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和程序,智能则是针对给定的“问题求解目标”,有针对性地将获取的信息提炼成为知识,并在目标引导下把信息和知识激活为解决问题的智能策略和相应的智能行为。策略是知识的升华,知识又来源于信息。因此,智能求解的过程也是“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过程。策略生成是指由信息和知识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医者施治过程是医者相关认知信息的评价和应用过程,可以看作是策略的执行。治则治法的选择是在辨证基础上进行的,其依据主要是各类信息分析、综合的结果,一旦证型确定,对应的治则治法也就相应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假定医者知识结构(即其大脑储存的中医理论、辨证方法、治疗经验、诊疗水平)是相同的,那么,临床疗效的关键就在于获取的信息是否准确、范围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合适,以及信息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即四诊信息合参的综合辨证水平。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技术,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辨证论治从诊断到处方的过程,是由知识到策略的过程,实际上产生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决策,即信息学范畴的判断与输出,如果知识是完备的,由知识生成策略可以得到唯一的正确策略。但是,在中医诊疗的复杂情况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策略未必正确,需要实践的检验,在实施治疗之后尚需继续观察疗效,获得新的信息,并以此调整对病因病机的判断和治疗的策略,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也就是信息(智能)科学所讲的反馈优化过程。

3  中医诊疗研究新模式展望

中医理论以取类比象、司外揣内见长,诊疗思路离不开推理。信息科学的出现为中医诊疗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近年来,基于模式的推理获得诸多学者的青睐。中国学者从东方思辨角度提出对复杂性问题认识和处理的模式: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所谓物理,是指涉及某项系统项目或问题处理过程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总和;事理,是指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时介入的机理,这种定义体现一种人-物界面;人理,是指所有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从这一角度着眼,医者对患者的信息处理过程具有物理-事理-人理的三维属性。通过研究和理顺这种关系,能推动中医诊疗研究寻找新的模式。

目前,信息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人类工程学、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工程技术方面的进步,为中医诊疗研究向基于交互平台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契机。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致力于把古今中外的各种情报、资料、信息、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统统集成起来,使人脑的信息处理与电脑的信息处理相结合,形成一个工程领域,以达到对整体认识的“集大成”,即人-机共创智慧[5]。由于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信息处理的工具,人脑通过经验积累与形象思维,擅长不精确的、定性的把握,而计算机则以极快的速度,擅长准确的、定量的计算,故而两者互相结合,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随着综合集成法及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信息网络上实现,既能达到集智慧之大成,又能通过反馈的作用来提高人的思维效率,以增强人的智慧,因此,可以将之用于对复杂信息处理的中医诊疗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智刚,徐永和,王乐平,等.信息结构理论与中医理论的构架与联系[j].安徽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1):80-81.

[2] 任廷革.浅析中医与信息科学[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0,2(3):90-91.

[3] 刘家强.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现代化浅识(续)[j].中医药学刊, 2006,24(8):1520-1521.

第9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在已经过去的半年里,国家对智慧医疗的发展持支持态度,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曾提出“利用信电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而作为科技大都市的上海,正在试图将科技与医疗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促进智慧医灯的大踏步前进。目前,上海市政府已将健康物联网定为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相关工作将在近期。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表示,健康物联网处于物联网、养老看护和健康服务等领域的交叉点,其中“万亿量级”产业的碰撞令人期待。

对个体健康进行网络化管理

不同于广义的物联网,在传感器、“云平台”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健康物联网更注重“以人为本”。通俗来说,健康物联网的重点在于采集生命体征一一这些数据既能救急救命,也能为慢性病、亚健康人群服务,从而为“全程、全员、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创造可能,即“回归到人的整体,从人体功能的调节人手去研究疾病。”

专家认为,健康物联网是对全生命周期个体健康的一种社会化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对待健康的态度和方法。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及中国电子学会健康物联专委会秘书长宋瑜研究员表示,“健康物联网”的核心指导思想始终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要把提高或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身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针对疾病本身”,“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物联网则是解决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的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互联网的应用领域”。

宋瑜提及,健康物联网是由各类数据采集感知终端、近远距网络传输系统、健康云平台、健康数据存储处理计算中心、健康智能专家系统、医疗专家、被照料对象和家庭成员、服务模式和管理人员、社会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以及相关的政务服务系统等的结合,即借助于移动网络等手段以及健康状态的监测和调控技术,对人体健康进行网络化监测、辨识和管理,进而达到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和去除疾病,增进身心稳态水平的作用。

物联网时代的医疗共振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配置失衡的现状,为了缓解这种医疗矛盾,上海在推行智慧医疗方面下足了功夫。据悉,上海目前正在力推家庭医生制度,但是与庞大需求不成正比的是奇缺的医生数量:平均每位医生要服务2000位居民。

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卫生信息化建设也迎来了自己的“物联网时代”。据了解,上海卫生信息系统平均每天产生上千万条数据,已经建立起了三千万份电子健康档案,而每天调阅的信息量已经达到10000次。不断膨胀着的医疗数据使整个医疗界面临一场全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医疗数据,并将之用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运行效率?

医护资源的供不应求和医疗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一度成为上海市“智慧医疗”发展的一个难题,健康物联网的出现恰好为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对“老一代”远程医疗,健康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加深入,服务也更加透彻。与网络咨询、视频会诊等有所区别,它是对传统医疗的一种创新。一位资深的医改观察者认为,目前医患双方对健康物联网都有所期待,甚至可能因此“倒逼”医改。比如,要让物联网将优质资源从大医院传导到社区,一二三级医院间必须形成梯度服务、双向转诊的模式。

IT界限大佬IBM也从中看到了上海医疗卫生行业从医疗服务到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IBM中国有限公司医疗卫生行业总经理刘洪对此表示:“大数据、移动等IT技术正在对医院运营模式、服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事实上,上海市已率先与IBM合作,对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闵行、静安、长宁、松江、普陀等区县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使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互通。除此之外,一个覆盖六个区县的健康物联网系统正在试点中,当前已经能够为200多万人提供服务。

市场化普及探索

健康物联网将在智慧医疗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资料显示,物联网产业各个垂直领域跟服务市场之和在2012年便已经达到了4.8万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有望接近9万亿美元。2020年的全世界物联网经济增加值预计是1.9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15%、保健医疗占15%、保险占11%、银行竞争占11%。可以预见,占据物联网市场大份额的智慧医疗正成为企业的“必争之地”。

虽然健康物联网的前景得到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但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健康物联网的发展仍属于早期。整个医疗界、科技界乃至监管者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专业人士指出,健康物联网的普及仍存在一定障碍,以健康传感器为例,至今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除了脉搏、血糖、血压、血氧等,如果想要获得比较复杂的生命体征数据,现有设备的采集精度还远远不够。而有些技术问题甚至和物联网无关一一比如电池问题一一传感器要长时间联网,电池寿命必须超越现在的水平。同时,需要长时间无线联网的通信模块,必须保证不会损害健康,不会对其他医疗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而在体制机制层面,则牵涉到更多相关利益方。上海市经信委在调研后认为,健康物联网涉及政府的卫生、民政、社保、药监、科技、产业等部门,需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而且,远程医疗在目前的医疗政策框架中没有明确的地位,因此,许多项目只能以试验的方式运行。

可以说,健康物联网要想普及,技术、标准、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但现阶段上海的健康物联网市场显然仍处于摸索阶段。

尽管如此,上海市政府仍表示将继续支持健康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根据《上海健康物联网推进工作方案(草案)》,到2020年,健康物联网产业要在上海形成100亿元规模,重点在便民服务、数字医疗、养老看护、康复治疗、医药物流等5个领域推进示范工程。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的医疗信息化程度很高,但是过去更多依靠政府推动;此次在发展健康物联网方面,上海市打算主要靠市场。

智能垫片的开发方也表示,将边走边摸索,继续设计和研制其他一些有趣的传感器,以初步形成商业模式。

在这一方面,通信大佬电信早已做好准备,于数年前便开始为抢占市场做铺垫。据悉,自2007年起,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已经将目光瞄准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立项,并在古美社区率先推行。如今,上海古美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医疗已经初具规模,辖区内所有居民都能享受高效便捷的社区医疗、远程医疗、智慧药房、无线输液、健康档案、家庭随防等“智慧医疗”服务。

这个面积仅有8100平方米,常驻人口只有4.7万的卫生服务中心,其门诊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一个小城市中心医院的门诊量,平均每天可达2000-2500次。中国电信无线远程健康服务提供了可用于个人心电、血糖、血压等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分析、检测及共享的综合无线网络健康管理平台,患者只需将体征数据采集、上传,就能够得到远程检测中心的专业处理结果和建议。

截至去年底,上海电信已经打造出了超过3000个智慧医疗社区,将健康物联网服务覆盖了上海一半以上的居村委。

健康物联网是社会发展刚需

问题越多的地方,其实意味着商机就越多。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球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已达到10亿,其中,6亿以上的老人需要得到监护;糖尿病、高血压等患病人群也在逐年扩大中,仅糖尿病患者就有3.46亿人口。目前,中国已成为癌症和糖尿病的第一人口大国。尽管我国的人均GDP年增长率攀升,但是基于医疗条件、运动习惯、健康认知等各方面的因素,我国在健康方面的问题仍十分显著。因此,如何在增长GDP的情况下提升健康状况是当下紧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逼近,健康物联网再次被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