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

第1篇: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 加拿大: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医疗服务队伍 软硬结合的“家庭医生” 以和谐医患关系为基础探索家庭医生契约制服务新模式 以家庭医生为主导团队式管理社区2型糖尿病的效果评估 探索中践行长宁特色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 上海农村家庭医生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捷克家庭医生工作模式简介 菊园新区“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 家庭医生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新探索 感受英国的“家庭医生” 厨房里的家庭医生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的思考 家庭医生的一天 “体制外”的家庭医生 群众身边的家庭医生 我的家庭医生菲尔德先生 天山牧民的“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等 家庭医生飞利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佘瑞芳, 谢宇, 刘泽文.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中国医院管理, 2016, 36(7): 7-9.

[6]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 人口学词典[M]. 查瑞传, 邵宁, 杨魁信,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92.

[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报告[EB/OL]. (2007-12-27)[2016-12-29].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 19(8): 511-512.

[9] 王丽敏.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及对策[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 35(5): 94-97.

[10] 王素英, 张作森, 孙文灿. 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 社会福利, 2013, 22(12): 11-14.

[11]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 残疾人研究, 2011, 1(2): 11-16.

[12]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4)28号][EB/ OL]. (2014-04-04)[2017-03-14]. .

第2篇: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及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日益严峻且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分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探索解决基金缺口对策,对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营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现状

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的相关报告,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统筹账户的隐形债务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的隐性债务为2.6万亿元,合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性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形势已经不容乐观。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预计2025——2030年将延长至76.3岁,2045——2050年延长至90岁。人口老龄化及预期寿命的延长不仅意味着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而且是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与缴纳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在法定退休年龄未作调整的情况下,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直接导致了养老金领取年限的增加。最终的结果就是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扩大,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的持续。

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

1.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群体减少;老年抚养比上升,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将越来越重,如果不对退休年龄及计划生育的相应政策进行调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势必会越来越大。2.转制成本问题。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将职工分为老人、中人、新人。“新人”在其工作期间内可以建立完整的个人账户基金;而“老人”没有缴纳过养老金,在其工作年限中也没有建立个人账户;“中人”的个人账户是不完整的,1997年后个人账户的积累不足以满足以后养老的需要。由于政府始终没有明确转制成本的承担者,也没有明确提出相应的偿还计划,于是“统账结合”在实践中变成了“混账管理”,试图用社会统筹基金来偿还隐性债务,当社会统筹基金不够支付时,就直接使用个人账户基金来偿还。3.覆盖面窄,收缴率低。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私营、个体工商户户和灵活就业等)就业人员大量游离于制度之外。覆盖面窄导致了基金增幅不明显,支付压力沉重,职工未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短期内收入降低,共济性减弱。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报告显示,2014年,企业缴费人员19431亿,占参保职工的比例为81.2%,比2013年的占比下降2.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下降6.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基金收缴率低必然导致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减少,从而对基金缺口造成影响。4.退休年龄偏低。退休年龄是领取养老金的资格限制之一,是养老金支付条件的重要构成指标,它影响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两方面。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年限,减轻社会养老负担;退休年龄低,则增加养老金领取年限,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则不容易实现。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了我国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职工为50岁。在当时看来,这一规定是合理的,然而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偏低的退休年龄将直接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影响基金收支平衡。5.基金投资管理不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发展不够成熟,为了确保基金安全,我国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严格限制于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由于投资渠道单一,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结余的快速增长,基金保值增值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挤占、挪用养老金的案件时有发生,基金征缴过程中少缴或漏缴的情况频发。这也对基金缺口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对策

基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形成原因,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化解转制成本,明确政府责任。转制成本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产生的一大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真正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消除部分隐性债务,缩小基金缺口。采取股市变现、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出售公有住房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实现国有企业对职工养老的反哺作用。2.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收缴率。通过立法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非国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然而扩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覆盖率越高,基金收入越多,但同时基金支出也会增加。因此在扩面的同时,必须提高基金收缴率。加大拖欠、逃费等问题的处罚力度,强化社会保障部门的征缴责任,以做到应收尽收。3.延迟退休年龄。根据测算,退休年龄每推迟1年,全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基金缺口就能缩小200亿元。基于我国经济、人口、就业等现状,过快提高退休年龄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选择逐步延迟退休年龄,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抑制提前退休现象。4.完善基金投资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体现在基金的筹集、运营和支付一系列过程中。因此,一要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制度,规范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二要加快制定和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方案,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三要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机制,确保养老金支付水平同经济发展及物价等水平相适应。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各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确保基金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的反思——半数省份收不抵支的本质、成因与对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赵应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原因分析与对策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13(3).

[3]祁恒珺.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的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4]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5]胡秋明.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乔玲.我国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天津大学,2006.

[7]郑波.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6.

第3篇: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那么,如何使这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取得更好实效?笔者以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把中心工作放在首位,做到胸中有大局,眼中有百姓

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在“走转改”实践中,要围绕中心工作接地气,带着思想做报道,巧妙兼顾两头。既要抓“活鱼”,更要抓“大鱼”,切忌流于形式走基层,就事论事。要不断寻找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之间的共鸣点,把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中心工作与百姓的思想、情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今年4月的一次走基层采风中,内蒙古日报社社长刘惊海发现:化德县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新模式非同小可,在当今中国城市化和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经验值得推广。之后,他和同行记者对这一重大新闻选题深入挖掘,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事实是,化德县通过调整优化村镇布局和撤并“空心村”、“老龄村”,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和资金,集中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将60岁以上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老人搬迁到幸福院入住,纳入社保集中供养。

这一做法,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深层考虑,是有效解决了农村城镇化、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农村孤寡困难老人的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了进城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优良平台;解决了部分“空壳村”问题,将废旧住宅进行复垦,整合了土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恢复了生态环境;在建设幸福院的过程中,坚持项目资金捆绑集中使用,避免了项目重复投入建设的弊端;就近居住解决了老人故土难离情结,同时有利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

编辑记者“走基层”,就应善于从微观入手反映宏观问题,选择小的切入口,从百姓最易接受的角度落笔,不仅要“跟着上层看全局,田间地头找感觉”,更要“带着政策沉下去,怀揣民意跳出来”。

二、要把扎根基层当常态,做到身在现场,心系基层

深入基层一线,带着对群众的炙热感情,切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现新闻,传播新闻,是党报宣传工作改革创新的方向。只有走出办公室、走出会议室、走出互联网,改变“网来网去、文来文去”的工作状态,带着对人民的感情回到基层——新闻实践的主战场,才能在新闻的源头吸取“氧气”和“养分”。刘云山同志曾经说过,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都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切有追求、有抱负的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奔波在路上、扎根在基层 、活跃在现场,把新闻写在广阔的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实践证明,“走转改”不是一次行动,是一种工作状态,更是一种态度,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三、要把改进文风落实处,做到用事实感人,用群众语言说话

近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公安局黄泥河派出所警方,针对辖区及周边地区冒充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采用退还摩托车下乡补贴方式进行诈骗案件高发的态势,在加大打击破案力度的同时,将此类案件做案手法及防范技巧运用当前流行的“元芳体”进行宣传,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好评和认可。

第4篇: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绪论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 “安全阀”,是一项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的经济保障制度。所谓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为保障劳动者在离开劳动岗位以后,能获得国家的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更是成为了经济学家高度关注的研究对象。自从德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养老金制度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养老制度的研究,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养老负担沉重,国家实在无力完全承担,于是不得不大力着手改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期间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进行了多次修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按照国务院1997年所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的,基本模式是将原来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以社会统筹与个人统筹相结合的为特征的部分积累制,将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对其收支实行两条线管理。该种模式的确定,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标准化,规范化,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特征。”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的部分,而养老保险基金无疑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重中之重,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关系着每一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着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现阶段中国养老基金运营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正在高速地发展,老百姓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其收入大幅提高,而且由于政府增加了对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参加养老保险人口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因而,养老金的余额自然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见表1):

从上页表1中可以看到,到2010年底,养老金累积金额达到15 000亿元。对于这样一笔庞大数目的养老金,如何妥善对待并使其保值增值,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的发展。现阶段中国养老金运营中的主要问题是:

1.投资渠道狭窄,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巨大。按照现行的筹资制度计算,企业按工资总额的20%以及在职职工按个人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样下来,每年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可以达到2 000多亿元人民币,并且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参保人数的增多,这个数字还会增加。因此,管理好养老保险基金,使它保值增值的任务非常艰巨。如果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有效地保值增值,不仅难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也会降低个人账户对劳动者的吸引力。

第5篇: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应对;老年教育;养老人才

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以及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强调,“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来应对”。寻找老龄化的应对之策已经成了社会各界的当务之急。

一、快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0.21%,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程度呈加速发展态势,到2016年末,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已上升至2.3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达到16.7%。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数将达到2.43亿人,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越来越严峻。[1]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是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老年教育需求大幅增加老年教育已经被证实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获得文化、精神方面的满足,老年教育需求日益增加。从我国老年教育的规模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点。1985年我国仅有老年大学61所,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学员为4万人,到2015年底,全国老年学校已经达到5.3万所,在校学习人员达到732.8万人(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口对老年教育的需求呈快速增加态势。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未来老年教育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急需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对护理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近年来在我国整体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同时,老年群体内部人口结构也逐步老化,即80岁以上高龄老龄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另外,统计表明我国空巢老人数量也逐年增加,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我国的空巢老人已经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3],再加上我国家庭大部分属于“421”式结构,使得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的可能性逐渐减少,这些因素将导致未来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的大量增加,因而对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面还非常薄弱,供需矛盾已日益突出,这就要求现有的教育培训系统必须对未来急剧增长的护理人才需求及时做出反应。

(三)老年生活用品及设施设备需求的增加亟需更多专业的老年用品研发人才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身体的各项机能也逐渐下降,因此在生活上产生了诸多的不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90%的老人愿意居家养老[4],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客观情况使绝大部分子女不可能时时在老人身边照顾,因此大量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安全便利的老年用品将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同时社会公共设施设备也将越来越多地考虑老年人的特点与需求,以方便老年人的出行。这些产品和设施将使得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方便舒适。但目前我国老年用品的设计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因此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社会对更加专业的老年用品研发人才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这势必为教育培训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二、未来我国教育应对老龄化挑战的趋势

(一)满足老年群体精神需求角度:老年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资源逐步整合,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

1.从政策推进看,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老年教育的力度将持续增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重,老年人口的教育问题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仅从政策推动上看,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起,国家就陆续出台了大量文件促进老年教育发展。早在2001年6月,由中组部等5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尽快制定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科学指导,逐步规范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老年教育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视老年教育”。2012年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办好老年教育机构”。在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和“老年人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2016年6月由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又提出“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将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任务”。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发展老年教育做出总体部署。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全国许多省市紧随国家政策的脚步,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政策与规划,以保障老年教育应对老龄化的有效实施(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老年教育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老年教育的政策法规逐渐健全,并成为重要的社会政策,未来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鼓励和支持老年教育的力度将持续增大,与此相对应的工作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将持续稳步开展。

2.从资源建设看,教育投入不断社会化,整合资源、扩大开放仍是丰富老年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资源供给从总体数量上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目前全国参加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只占全体老年人口的3.3%。据课题组调查,超过30%的老年人有参加老年教育的意愿,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缺口巨大,老年大学“报名难”已经成了全国各地的普遍问题,因此为了满足老年群体不断增加的学习需求,加大各种资源的整合力度仍然是未来丰富老年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第一,社区老年教育将得到大力发展。老年人退休后,基本上以社区为生活圈子,因而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大众化的最好途径。在国外社区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老年人参加学习的主要场所。近年来由于国内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社区建立了一大批社区学校和社区学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社区教育资源为老年教育服务,未来社区将成为大部分老年人的学习阵地,社区老年教育也将进一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第二,普通教育将进一步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首先,高校教育资源将逐渐面向老年教育。在国外有许多普通大学都开设老年教育。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普通大学里开设老年班,二是老年人直接进入普通大学就读,三是在普通大学中设立独立的老年教育部门。目前国内高校资源也逐渐以不同形式向老年教育开放,如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南通学院,可以让老年人就读并获得学历。这将成为扩大老年教育资源新的增长点。其次,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在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提出了共享学校资源的要求,以推动普通中小学有序向社区居民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这也是丰富老年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全国各地实施开放又相继停止的中小学不计其数。管理部门间协调不畅、学校权益缺少保障等诸多阻碍,始终影响着学校资源的开放。在应对此类问题上,英、法、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可以作为借鉴。一是在大学中直接设立老年大学,同大学共享教育资源,包括师资、财务、场地等。二是利用学分认证方式,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为所学课程付费,从而也解决了学校资源维护与管理的资金问题。

3.从学习形式看,老年教育将向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将是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和体能逐渐衰退,学习障碍增加,活动范围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教育的普及与推广受到影响。而当今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给老年教育带来了新变革,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形式使老年教育变得更加便利。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都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在线课程。目前国内各地在面对面的传统老年教育课堂模式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普遍尝试依托开放大学或广播电视大学建设老年教育新媒体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建立了“逍遥学苑”这一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服务的网络平台,提供适合老年人学习的微课程。老年人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并利用微信等智能化手段,接收多类别微课程的推送服务。在地方层面,长三角地区的实践较为突出,如上海市建立了老年远程教育平台——“上海老年人学习网”,老年教育信息,提供视频课程,组织主题活动,开展咨询互动。宁波市依托宁波社区教育网开辟“老年学苑”栏目,并打造宁波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结合线下老年教育资源,提供多种学习渠道,积极应对老年大学求学难问题。数字化、智能化的在线学习将成为老年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之一,它将会使老年教育更加普及,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老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4.从课程设置看,由主打“玩乐”与“保健”提升为推动老年人群实现自我价值,构建老年教育学科体系老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和精神两个方面。当今,随着生活水平与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寿命的延长,他们对于老年教育的认识不再是“唱唱歌、写写书法”,而是不断追求着老年阶段的自我发展。首先,老年学习课程的设置要在内容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与多层次的结合,科学构建学科体系,聚焦老年人群差异化的需求,按需施教。其次,要充分树立“以老年人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老年人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度,推动老年人与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与融合。再次,鼓励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不拘泥于传统形式,随时随地开展知识的分享与交流,组织和参与各类活动,鼓励老年人继续为服务社会发光发热。

(二)满足老年群体生活需求角度: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培养体系逐渐完善

1.从政策推进看,养老人才培养已纳入国家战略,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养老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已经对这一问题逐渐加以重视,并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2014年6月,教育部、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对国家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在地方层面,许多省市也先后下发了有关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相应文件。北京市201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管理的通知》;浙江省201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2014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江苏省201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及《养老护理员培训实施方案(2012-2015年)》;山东省201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护理培训工作的意见》,2014年下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随着社会对养老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国家将会进一步出台更为详细的、具有可执行性的相应政策,推动老龄社会所需的养老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

2.从培养类型看,养老服务及老年用品开发人才的培养力度将不断加大首先,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将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和老年服务需求缺口巨大,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刚刚起步,根据《养老蓝皮书:中国养老产业和人才发展报告(2014-2015)》,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仅有30余所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从毕业生情况看,全国每年输出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只有千余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5]随着老龄人口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将有更多的高校、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开设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相关专业和课程,社会将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其次,老年用品开发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将进一步受到关注。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关怀,需要更具人性化设计的用品。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都十分重视老年产品的开发,他们的大学和研究部门也都非常重视老年用品研发人才的培养。比如,在日本许多大学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都非常重视老年用品设计人员的培养。日本的老年人用品设计非常成熟,其产品设计人性化程度较高,无论从生理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全面周到地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产品种类也非常齐全,从生活用品、家政服务到心理辅导等应有尽有。目前国内“银发市场”刚刚起步,随着老龄化的深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用品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老年用品开发与制作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3.从培养体系看,多元化的养老人才培养体系将逐渐建立与完善在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许多发达国家都探索出了比较成熟的养老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建立分级分层的养老人才培训体系。德国养老护理教育分为中专、专科培训和大学本科三个层次。在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上,分别由学校和企业对有关养老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实行双证书制度。在大学层次上,许多学校开设了养老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如护理科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等。[6]日本全国设有老龄服务相关专业的学校就有100多所,另外日本还有专门的大学培养老龄社会工作人才,如东北福祉大学。美国大学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同时还提供以网络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并且形成了养老护理员准入制度。目前我国在养老人才培训方面还非常薄弱,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随着养老需求的加大,各地教育和培训系统逐渐加大了对养老人才的培养力度。2014年国家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7]。为了满足不断深化的老龄化社会对养老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将不断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养老人才的培养模式,未来多元化的养老人才培养体系必将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zhengce/content/2016-10/19/content_5121344.htm.

[2]历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article/sj/tigb.

[3]孙乐琪.2015家庭发展报告: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一半[N].北京晚报,2015-05-13.

[4]刘声.我国九成老年人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员供需缺口大[N].中国青年报,2016-12-30.

[5]陈少远.专业养老人才缺乏,如何“老吾老”?[N].中国教育报,2015-11-23.

[6]崔炜,文秀泽.国外养老人才建设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N].中国社会报,2016-6-27.

第6篇: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媒体更需要承担一定的职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不仅要求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同时也要求“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办好老年文化专题节目;文学、影视、戏剧界要积极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新闻出版部门要重视办好老年报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媒体特别是广播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紧迫性问题。

老龄化社会与广播媒体服务

老年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养老政策、养老理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婚恋状况等都需要媒体协助解决。从这种意义上看,传媒的传播活动对老年人解决自身的社会适应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老龄化社会的研究者在给出解决老龄问题的建议时,都会把媒体的作用纳入进来。

与其他媒体相比较,广播在“老龄化”进程中更有可为,这是由广播的优势所决定的。首先,广播的伴随性是最吸引老年人的地方。现代广播接收装置的不断改进,使老年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广播相伴,解除寂寞又方便自如。其次,广播的接收方式比较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它既可以避免损耗视力,又不会使人久坐,最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再次,广播的收听成本低和对受众的文化要求较低,符合当前我国老年受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另外,面对这个其他媒体容易忽视的群体,广播面临的竞争较少,再加上现阶段我国处于老年期的受众早已形成了收听广播的习惯,广播极有可能成为老年人最主要的接触媒体的类型。

国外老年广播的实践

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世界上不少国家的老龄化问题都非常突出,如日本、英国、美国等。因此,参照这些国家的广播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实践,可以为我们打开自身发展的思路提供镜鉴。

1,日本NHK的老年广播以受众为本位,重视受众调查。日本广播电台对社会结构的变革比较敏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出了积极的反应。NHK的《广播深夜便》是日本老年听众最喜爱的节目,也是日本老年广播节目的旗舰节目。《广播深夜便》在话题选择、音乐选曲、播音语速等方面体现了老年广播节目的特点,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晚上23:20到次日凌晨5:00。《广播深夜便》还被称为“没有副作用的安眠药”,采取的节目编排是“在任何时间可以收听,在任何时间可以入睡”的方式,适应了广播“边……边……”的特点。

2,法国的专业老年广播频率为老年人提供倾诉、交流的平台。法国广播公司设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老年电台,为老年人提供了倾诉与交流的平台,深受法国老人的喜爱。④法国老年电台设立后,老年人在生活中有什么难处,都可通过电台热线电话请求帮助,电台能及时提供服务。如果遇到无力办成的事,电台便通过广播向社会呼吁,或把问题直接反馈给政府,由他们来解决。因此,法国的老年人特别喜欢老年电台,遇到困难或有不开心的事,都愿意向电台倾诉。该电台每天播出的时间约10个小时左右,播出的节目视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而定,电台还专门聘请了两位退休的节目主持人,以及100多位60多岁以上的特约记者。这些老年记者活跃在城乡之间,为电台提供大量适合老年人“胃口”的稿件。电台还定期邀请有关保健专家讲解健康知识,热线回答老人的咨询,免费为老年人服务。此外,电台每个年度都要搞一次联谊活动,由电台台长、编辑、主持人、记者直接和老年听众见面、对话,还会组织忠实听众和幸运听众外出参观、旅游等。

3,美国目前有1.3万多家广播电台,其中有800多家老年电台。在节目产品的制作和销售上,美国已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细分化的媒介产品运行机制。成熟和完善的广播产品运作体系不仅包括播出机构,还包括节目的制作、发行和为广播服务的调查机构。美国广播细分市场,寻找准确的受众定位,以专业化和本地化为宗旨,不以综合节目吸引广大受众,而是面向特定听众,办出专业特色。

国外老年广播实践对我国办好老年广播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述几个国家的老年广播实践从服务老龄社会的宗旨出发,在服务的内容、方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尽管我们不能照搬它们的做法,但是这些特色可以为我们开办和发展老年广播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政府重视与支持。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老龄工作摆在了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指导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扶老政策和措施。然而,在媒体中,由于资金的原因老年广播市场不断萎缩。比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将内部创收效益不好的内容大量裁减,老年节目从一个频率缩减为一个栏目,从全天播出18小时减少到每天播出1小时。当然,老年广播市场的萎缩是老年商品市场不景气的缩影,但无论怎样,对老年广播的价值衡量不应该用市场效益一把尺子,还需要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扶持。在国外的媒体机构中,老年、妇女、少儿、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广播节目由公共频率来承担,纳税人通过纳税的方式支撑这些媒体,这些媒体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服务,频率不承担商业运作的压力,承担更多的是社会责任。

建立面向老年市场的受众调查。我们通过调查得知,我国的许多老年广播节目创办多年来没有真正对老年受众做过调查,更谈不上根据调查来设置、调整节目。日本广播以受众为本位,重视受众调查是我国老年广播节目需要学习的地方。

市场调查不光可以为节目内容提供参考,在开发老年市场方面也大有作为。老年人不但接触广播的时间多,且由于出行的不便,他们对很多消费品的认识都来自于广告,其消费决策与消费行为对广告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尽管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不如年轻人,“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入,为老年人提供的消费品与服务势必越来越丰富多样,再加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许多家庭日常用品或大宗消费品(如住房)的购买上仍拥有不可忽略的决定权和影响力,因此,在老年人身上体现的广告商机绝对不容小视。”这些事实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媒体经营注重开发市场“长尾”,着力大造一片“蓝海”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办好服务,实施开门办节目的方针。有研究机构用开放式问卷要求被试者列出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主要会遇到的问题,结果发现,自身对现代生活适应能力不强被列在首位,生活单调或感到孤独被列在第四位。从这些结果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老年广播要想真正贴近老年受众,关键是要解决他们自身对现代生活的适应能力。而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服务老年人的意识。在这一点上,法国老年电台的做法值得借鉴。另外,聘请老年人做特约记者,进行联谊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老年人参与电台日常活动的积极性,不但可以拉近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受众的忠诚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的无聊和孤独。

第7篇: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办报最重要的是定位,定位最关键的是贴近目标读者群。近年来,在报业竞相实施品牌战略的热潮中,上海老年报量体裁衣,制定和实施了以“质量为上,发行为先”的品牌战略,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坚持为老年人服务、为老龄工作者服务、为老龄事业服务的办报宗旨

1.扩大目标群体,把握宗旨定位

按照国内的划分标准,60岁以上的人群是老年人。因此,目前老年报的读者定位非常明确,即上海300多万的老年人口就是我们的目标群体,而非仅限于老干部。我们以这一群体为主要对象,强化读者本位导向意识,始终坚持为老年人服务、为老龄工作者服务、为老龄事业服务,使之真正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2.围绕“老”字做文章,坚守内容定位

读者意识是贯穿报纸工作各个环节的主线。老年报应该有怎样的读者意识,是否办成一张面向老年人的综合性报纸呢?近年来,上海老年报在内容安排及报道重点上始终坚持办报宗旨,紧紧围绕“老”字做文章。由于是周三报,新闻资讯获取渠道非常有限,在新闻时效性方面远远滞后于电视、网络和大报。所以,与其面面俱到,跟着炒冷饭,还不如把版面留出来刊登一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医疗养生、法律维权、旅游休闲、文史科普等,这样才会更受欢迎。

走自己的路,咬定“质量”不放松

我们认为,不管是新媒体还是老媒体,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并希望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因此必须要有好的内容,有技术保障,还要有新的技巧来吸引读者,与他们贴得更近。

1.坚持开好编前会,确保新闻选题质量

近年来,我们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质量为上”的办报理念,坚持开好每周一次的编前会,对每一个选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策划,并坚持选题质量,使头版新闻保持了贴近老年人生活的特点和风格,无论新闻性和可读性都有进一步提高。

策划和选题是报纸竞争的灵魂,读者对新闻事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开掘新闻资源,研究大局、大势,大胆接触和报道现实问题,把新闻素材做深、做透。如我们对一些受关注的老龄话题,善于从信息中挖掘新闻,通过增加背景材料,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化平面为立体,使新闻丰满起来,先后刊发了“居家养老、养老保障、机构养老等牵动百姓神经”的报道;针对社会上出现敬老卡转让买卖的现象,发表了“敬老卡应该给谁用?”的文章;针对老龄事业尚未成熟的现状,提出了“培养老年用品市场尚需政策牵线”、“老龄产业万亿‘蛋糕’期待有志者分享”等问题;针对中老年再婚及新空巢家庭等社会问题,提出了“中老年再婚问题亟待社会关注”、“‘新空巢家庭’心理问题困扰中年父母”等问题。我们始终把维护老年权益作为维系读者的纽带,对老年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如“谨防遗产税惹出的风波”、“老年护理的重点需从医院转向社区”、“别让以房养老带来幸福的烦恼”、“为精神赡养立法刻不容缓”等,受到了广大老年读者的肯定,引起社会反响。2007年~2009年的三年间,本报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早新闻摘播的头版新闻达198篇,年平均摘播率达42.3%。

没有好新闻就没有冲击力,就不能抓住读者;而没有文化生活服务内容,就没有报纸特色,就不能留住读者。在做好新闻版面的同时,我们在专副刊的原创性和可读性上下功夫,着力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招牌副刊。

本报的专副刊历来是报纸的重要看点,养生、医疗、文史版是读者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读者对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有关健康的新知识、新科技、新信息,都是他们十分关注的。于是我们强化健康话题,加大报道力度,还设立专门版面,听老年人聊家务事、儿女情,在交流感应中松弛神经、调剂身心。红枫、文化生活等专副刊版面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三年来,专副刊的文章被其他报刊转载达400多篇,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板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报刊管理》对此做了专题介绍。

2.强化“专、深、透”,实施采编分离

目前,专业报及小报大多实行的是采编合一的运作模式,老年报也不例外。这虽然能够降低人力成本,但与品牌战略的实施、报纸市场化运作是不相适应的。自己采,自己写;写什么,发什么,客观上造成记者编辑热衷于跑会议新闻;另一方面,编辑常常处于无米之炊的状态,编辑既不编,也不辑,填满版面就算完事,报纸的新闻含金量低。

因此,我们在新闻采编部推行了采编分离的运作模式,并对发稿字数、见报篇数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可促使记者专心采写稿件,不断提高采写水平,逐步形成独特的采写风格。编辑的工作重点转向观点提升,加强策划,加大信息量,将所有的思考和理念体现在版面上,把整张报纸的风格统一起来。由于时间上有保证,记者在“专”字上下功夫,在“深”字上做文章,在“透”字上显功力,在同质化竞争态势下脱颖而出。而编辑则可以好中选优,精心编辑,尽量满足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并以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逐步确立报纸在老年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

3.做专家型记者,凸显差别化优势

由于上海已进入老龄社会,媒体对老龄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综合类、都市类报刊刊发的老龄新闻比重加大。面对双重挤压,我们认为竞争对手正是自己,在竞争中取胜须苦练内功。要确立独树一帜的品牌地位,就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报纸须有可读性、必读性,这不仅指独家题材独家报道,更是指独特思维、独特感受、独特角度、独特语言、独特处理。我们鼓励记者向专家型方向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是老龄媒体的专业记者,又是老龄问题的专家,从而凸显对象报(专业报)的差异化优势。

比如,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问题,很多报纸把责任推向政府、推向社会。而我们则认为,这些年政府出台的惠老政策很多,各级老龄部门对老年人的结对关爱工作很重视。由于出现意外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向政府、推向社会。所以,我们刊登了《有一种责任叫亲情》的文章,明确指出,子女是家庭的第一责任人,社会关爱取代不了亲情关爱。针对一些老年人对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相关企业推出的惠老政策时有质疑,如希望将现行的敬老卡使用方式改为发放交通补贴的形式,我们刊发了《惠老举措不应视为政策性补贴》的文章,得到老龄工作者的充分肯定,也受到读者好评。所以,对象报的记者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的记者,才能准确地解读政策,才能为助推和谐社会发挥老龄媒体应有的作用。

经营定位:两条腿走路,确保可持续发展

1.薄报精做,提高自费订阅率

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国内报纸为迎合厚报时代的发展趋势,纷纷扩版、加厚,以期获得发行市场的份额和广告市场的份额。

其实报纸发行量并非取决于报纸的厚薄,而在于报纸的内容与质量。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报纸在传媒产业的比重下降,广告收入的增幅远低于新媒体的广告增长。因此,如继续依靠广告为主支撑,报纸财务运作的状况风险将会越来越大,很难实现报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上海老年报所处的经营环境,我们坚持薄报精做,在稳定集订份额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费订阅增长率。上海老年报的发行量已连续四年达到平均9%以上的增幅,且基本上都是自费订阅。当然,随着读者结构的变化,报社的发展方式也会作出相应的改变。

2.培养读者的忠诚度,推进报纸市场化运作

目前,众多媒体均实行“广告+活动+促销”三位一体的品牌传播战略,且实战效果良好。我们老年报的品牌传播方式采用了“服务+策划”,首先,确立为老服务理念,坚持办报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老年报是老年人自己的报纸的品牌形象,不断提高目标读者群对老年报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其次,利用媒体信息资源优势以及在涉老部门的人脉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和策划涉老部门、企业或社会组织为老年人举办的各种健康养生、旅游休闲、法律咨询等活动,通过有机互动,使媒体融入老龄事业发展服务链,在服务中加大媒体的推广力度,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向读者传递报纸的品牌理念,实现扩大报纸自费订阅量的目标。

在各种活动中,我们着力让老年读者表达对美好的晚年生活的感受,给人以温馨、勇气和希望。比如,去年我们与市老年基金会联合举办“光辉的足迹”征文活动,与市老龄工作部门联合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区县老龄工作巡礼”活动,历时两个多月,记者深入19个区县采访,精心撰稿,得到了各区县的充分肯定。针对“老三届”已逐渐进入退休行列的情况,为了培育本报潜在的读者,我们举办了“老三届的故事”征文,向中老年读者发出约稿邀请,为读者提供交流的机会、讲话的地方,以相近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来引起共鸣。这些活动非常成功,为报纸的推广、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强化了报纸记者、编辑的服务意识,加深了与区县老龄委之间的沟通,为报纸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3.控制广告总量,维护读者利益

第8篇: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合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不仅是保障和改善老年群体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 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1. 人口老龄化催生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我国不仅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具有数量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呈上升趋势,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会愈加严重(见表1),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而80周岁的高龄老人在2020年将达到3 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与此同时,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也催生了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由于20世纪70年代始人为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在“4-2-1”家庭结构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严重削弱,为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下降,迫切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养老服务,这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目标的需要。

2. 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特征。老年人由于受收入水平、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从服务形式上看,养老服务需求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据上海市统计局对该市60岁以上老人的抽样调查显示,67.3%的老人有“居家养老”需求,21.2%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11.1%的老人特别是“纯老”家庭中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从养老服务内容看,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不仅有家政、老年餐桌等日常生活类服务需求,还有大量的医疗康复服务需求,包括长期照料、康复、护理,以及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老人对家政服务和老年餐桌服务需求分别为33.3%和42.2%;对医疗康复类服务需求的占比超过20%,其中58.8%的老人有健康讲座服务的需求。此外,老人对听书读报、娱乐、老年大学等文化娱乐类和社交类服务的需求比例也超过20%。这说明老年人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养老服务需求转向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 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1. 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进入老龄社会以前,我国养老服务的供给主要是家庭承担,政府主要是对一些城乡“三无”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养老服务,养老资源投入极其有限,养老服务政策及相应资金支持滞后。步入老龄社会后,国家增强养老服务责任,相继出台法规和政策,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2000年2月颁发的《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2000]19号文),提出社会福利尤其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和要求;2006年我国养老服务进入体系化建设时期,国务院制定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006〕6号文),明确政府作为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最近几年,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养老服务问题,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财政和信贷支持等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毫无疑问,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有42 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服务老人数达307.4万人,相比于2008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2. 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从供给角度看,养老服务有效市场的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供给者,二是供给者有足够的供给“能力”提供需求方需要的养老产品与服务;三是供给者有足够的供给“意愿”。虽然近几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产品有了显著增长,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而言,仍显不足。

(1)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缺乏,供给数量有限。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养老服务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和福利特性,因此,为了保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而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方参与。然而,我国政府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政府负有托底和提供基本养老公共服务等职责”。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政府在制度安排上没有明确政府“托底”的服务对象及相应的评估标准缺失,政府成了养老服务产品特别是机构养老服务的直接供给者和主要供给者,致使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政府供给的结果:一方面,因自身财力有限影响供给数量;另一方面,使市场价格扭曲的同时也使民办机构难以按市场机制有效供给。现实中,虽然养老床位总量缺口严重,但“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公办机构一床难求而民营机构床位闲置。据全国老龄办“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养老机构中只有28%属于民办,其余都是公办。就目前供给数量而言,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与国际通用标准每千位老人需要50张养老床位相比,实际提供能力仅为需求量的一半,供给严重短缺。

(2)养老服务产品供给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从养老服务需求来看,不仅需求量大、需求内容多样化,而且由于老人的个体差异使得养老服务的需求差异化明显。如有的偏重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有的则偏重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家庭的日益小型化和空巢化,以及老人退出工作岗位后社会化作用减弱,容易出现空虚、寂寞情绪,故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就养老服务供给来看,目前养老服务的供给对象主要是部分“三无”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而且由于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以及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限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局限在较低层次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方面,对于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服务则很大程度上难以供给。

(3)民办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有限且供给意愿不足。民办供给主体的供给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供给产品的利润预期,或者说是对供给产品成本收益的预期。从成本角度看,养老服务业属于资金需求量大且前期投入较多、回报周期较长的行业,而且由于现阶段老年人有足够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有限,使得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强,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缓慢。虽然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针对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但针对性不强,作用效果不够明显。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民办供给主体的成本收益预期不理想,导致供给意愿不足,从而影响了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

三、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深层机理:越位、缺位、错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服务性产品,其供给本质上由需求决定。然而社会养老服务又是一种特殊产品,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准公共产品,政府作为社会活动的管理者,对这种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造成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深层原因,是政府对养老服务职责定位不准,责任边界不清,制度安排不到位,致使在养老服务的供给实践中,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并存,“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不可避免,极大地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主导”职责的缺位。《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即发挥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教育培训、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实践中,在这些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如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并没有明确养老服务在财政预算中的资金比例,对养老的财政投入存在随意性,缺乏长效增长机制。在服务管理方面,表现为管理责任缺位,出现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问题。

其次,“主体”作用的“越位”。《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实践中,政府管理角色和供给角色集于一身,成了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从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选择服务机构以及设立服务项目,都是政府唱独角戏。面对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政府不能适度放权甚至设置过高的市场参与门槛,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致使其积极性大大降低,也使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无法体现。

再次,“托底”责任的“错位”。根据《意见》,公办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然而实践中,本应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往往被具有“特权”的富人占有,贫困老人却被拒之门外,造成了社会福利享受对象的错位和养老资源的再分配不公。

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是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失灵”的表现,政府活动并不总是如理论上论证的那样“有效”。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失灵”,对市场参与提出了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空间,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市场在养老服务方面同样存在“市场失灵”。我国政府出于养老服务产品的社会公益特性考虑,对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市场资本有非营利性要求,这与资本的逐利特性相违背。现实中市场投资的养老服务机构不得不陷入“公益”与“赢利”的博弈,其结果则是:一方面社会养老服务所要求的非营利特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失灵”。

四、 政府与市场合作: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政府和市场的“失灵”引起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结构失衡,因此,要改善养老服务的供需困境并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养老服务的社会责任,通过政府与市场的通力合作实现协同增效,发挥“1+1>2”的效应。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统筹规划政府和市场的权责关系。政府不应是养老服务产品的直接供给者,具体的供给事务应交由市场完成。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应是养老服务政策的安排者、规范者、监督者。具体说来,政府应根据社会公众需求宏观调节养老服务的供给,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关法规规范和监督市场主体的行为。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赋予市场供给主体的地位,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市场活力,让市场资本成为养老服务经办“主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次,政府应根据养老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对养老服务供给实行合理分类管理。政府作为社会成员利益的最终保障者,要针对基本需求提供补缺型供给,通过政府托底投资,保障弱势老年群体享受基本养老服务,这里的关键是政府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合理界定托底对象,否则容易造成政府资源的浪费以及引发社会的不公。对于需求较多的大众型供给,政府应通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适当的政策优惠等措施进行有益的调节,引导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对于服务高品质需求的高端供给,应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管下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最后,政府应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育。目前制约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养老服务人才特别是高级护理人才的短缺。现有的服务人员大多是以前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一般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只能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因此,政府应根据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市场需求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我国市场的养老服务人才发展规划。应当利用政策支持或者财税优惠等经济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教育投入等。

总之,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可以优化养老资源的配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新华网,2014-02-27.

[2] 施巍巍,罗新录.我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演变与国家角色的定位――福利多元主义视角[J].理论探索,2014,(2).

[3] 杨金光.民办养老院缘何陷经营困局[N].工人日报,2015-06-07.

[4] 付诚,王一.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增权--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合作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5]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本市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报告.上海统计网,2013-09-22.

[6] 钱宁.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分析[J].学海,2015,(1).

[7] 汪国华,张登国.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基于中外比较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9).

[8] 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9] 罗遐,陈武.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3,(3).

[10] 李翔.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4).

[11] 李凤琴,陈泉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以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向“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购买服务为例[J].西北人口,2012,(1).

[12] 高云飞.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变动及相应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2.

[13] 王文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9.

[14] 康顺岐.陕西农村养老资金需求预测及保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3.

[15] 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6.

[16] 于涛.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17] 韩文丽.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风险分析与道路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2.

[18]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福利事业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号:14BDJ028)。

第9篇:人口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梦视阈下的高职廉文化建设 社会资本理论视阈下的文化建设 试论制度伦理视阈下的教师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视阈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符号经济视阈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文化发展视阈下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第三种文化”视阈下孔子学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企业文化”视阈下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和谐社会视阈下社区文化建设探究 论当前农村的孝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视阈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生命教育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基于CIS视阈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第一财经网.老龄产业报告:2025年中国老龄人口突破3亿[EB/OL]..

[3]袁新立,杨东法.制定扶持政策 加快发展老龄产业[EB/OL]..

[5]新华网.全国老龄办:老龄化社会将催生六大前景养老产业[EB/OL]..

[7]人民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EB/OL]http://.cn

[8]陈朝晖.论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6):13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