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范文

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精选(九篇)

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

第1篇: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 循证护理;普外科;手术;围术期

普外科是外科系统病种最多,临床手术量最大的科室,普外科患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开腹手术是临床最常见手术方式之一[1]。对于开腹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除了与临床医师手术水平有关,与护理队伍的护理技术亦有重要关系,护理干预对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手术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循证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尚未明确循证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的、科学的循证护理成果数量十分有限[2]。所以,在学习了循证护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观念模式之后,更重要的是依据循证护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开展脚踏实地的循证护理实践。作者近3年来,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对100例开腹手术患者进行干预,并与100例常规护理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枣庄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普外科开腹手术患者200例,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根据手术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3]。观察组100例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783±452)岁;其中胆囊手术33例,胃部手术29例,脾脏手术23例,肝脏手术15例。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6253±537)岁,其中胆囊手术35例,胃部手术27例,脾脏手术25例,肝脏手术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普外科手术围术期常规护理,不再赘述。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围术期循证护理[4],实施的步骤主要包括:①征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②成立医院及科室循证护理小组;对相关人员举办培训和讨论会。③设计临床循证护理表格,选择循证护路径的结构。④收集临床循证护理中的资料和研究结果。⑤起草临床循证护理路径,确定实施循证路径的程序。⑥试行临床循证护理路径,并加以改进、修订。⑦在普外科开腹手术患者中推广临床路径。循证护理临床实践中应以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患者的需求,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并发症进行针对性的循证护理决策,使围术期的循证护理与基础护理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相互促进,使护理效果达到最优状态。

13 观察指标 根据NRS疼痛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疼痛严重的程度,0级:患者没有疼痛的症状;I级:患者有轻微的疼痛症状,但能够忍受;Ⅱ级:患者虽然能够忍受疼痛,却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Ⅲ级:患者的疼痛逐渐强烈甚至剧烈难忍。观察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心理状态及患者的满意度[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均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住院时间和心理状态和患者满意度比较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循证医学的定义简单说来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也就是说,医生在做出诊断、开具处方、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在实施护理保健措施时,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都应当采用系统研究的证据,并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与愿望相结合,作出决策[6]。循证决策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系统评价的外部研究证据,决策者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患者的价值观和知情选择,三者缺一不可。证据获取的情景分析包括对象的特征、代表性,干预措施的方案,结局评价的指标,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面对的患者的情况是否与证据研究的情景相符,切忌盲目地、不加选择地应用。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遵循五个基本步骤:根据对患者医护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把它转化成为一个清晰的、通过研究可以回答的临床问题;针对该问题检索相关的文献,获取临床研究文章;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可用性;有机、灵活地使用临床证据;对使用证据后的医疗护理的质量,即患者的结局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7]。

以循证护理为基础,加强个体化护理外科患者病情轻重不一、症状复杂,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需要根据不同病情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8]。而普通护理忽略了个体化护理,干扰了患者的独立性。循证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可得到的最好证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患者的需求和意愿以及护士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方案[9]。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个体化治疗的难题。虽然目前的实际情况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循证护理方法学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距离这样的目标将越来越近[10]。

作者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方法,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本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本临床研究发现,循证护理能够显著减少普外科开腹手术患者的并发症,降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是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金梅保.循证护理在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4041

[2] 曾玉琼. 循证护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0,7(2):101102

[3] 龙文平. 循证护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外医疗.2011,2(10):157158

[4] 叶红. 优质护理服务在普外科的实施和体会. 全科护理,2012,10(6):1601

[5] 刘爱红. 循证护理在普外科围术期治疗中的应用. 吉林医学.2011,32(27):58195821

[6] 覃雷.循证护理在普外科病人围术期的应用. 全科护理,2012,10(4):909911

[7] 占琼英,黄玉婷.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评价.临床医学工程,2011,l8(6):941942

[8] 樊俊梅.临床护理途径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中外医疗,2012,31(23):144145

[9] 王玲.临床护理路径及其作用.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4142

第2篇: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 医学急救;心脏骤停;CPR;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64-01

心肺复苏简称为CPR,即抢救呼吸心跳停止的突发性和急症危重的病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利用胸外按压以形成短暂的循环以使其心脏能够获得重新的自主搏动,由人工呼吸来代替自主呼吸,使用快速的电除颤来转复心脏的颤动,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使得病人心脏获得自主循环的方法。因此CPR技术是当前医学急救中心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措施之一,提高CPR技术的成功率一直是当前医学急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的心脏调动突然停止即为心脏骤停,此会导致病人的泵血功能丧失,进而使得病人缺氧缺血,然后引起死亡。一般情况下出现心脏骤停十秒左右就会失去意识,再接下来的五分钟左右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现象。抢救不及时的话将会直接导致生物学的死亡。心脏骤停出现的原因较多,一般情况下如丧失机械收缩功能、心电功能出现异常、呼气出现异常以及循环受到阻碍等。心脏骤停时必须要先判断其是否有心跳,然后再进行人工呼吸和按压心脏等措施,与此同时还要保证病人能够得到血液灌注和氧气的供输。心肺复苏急救措施是必须要及时采用的,此时的时间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要有非常灵敏的判断力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对病人进行及时迅速的抢救。判断其复苏是否成功的条件为:首先是心跳是否恢复;观看病人嘴唇是否出现红润;看病人是否能够自主进行呼吸;观看病人瞳孔是否能够进行对光或者眼球活动等。

二 案例分析医学急救中“心肺复苏”

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2月一2013年2月,乐山市人民院急诊科现场心肺复苏院前急救患者600例,其中一共有410例成功,达到68.3%的成功率。而其中心源性导致的共有173例;出现意外情况导致的为200例;休克原因导致的为70例;手术等意外导致的为13例;麻醉意外导致的为24例;交通事故导致的为110例。

2.急救方法

在现场必须要采取有效及时的心肺复苏,抓住最佳时机,使用人工呼吸加心脏胸外按压,以尽量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在最短时间内采用静脉通道等,以为后续的抢救工作奠定基础。

(1)首先要观看患者的具体反应。只要抢救现场是安全合适的,就应该首先确定下病人出现的反应,拍打下患者肩部,对患者进行大声的呼喊,如:“你听见我说话吗?”要是病人出现了反应,不过仍需要救助,此时应离开病人并拨打急救电话,再及时到病人身旁以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

(2)迅速启用EMS系统,病人不出现反应,即没有一点活动现象或者对病人进行合适刺激而无反应时则要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启用EMS系统,再使用AED对患者进行CPR。如果现场需求,则必须即刻进行除颤工作。急救人员若较多,则可以让其中一个按照以上步骤进行并开展CPR工作,其余人则迅速启用EMS系统,使用AED。若病人为窒息性以及淹溺者类型的心脏骤停,救护人员应该进行专业的救护工作,即五大周期、共两分钟的CPR,再离开病人去拨打急救电话或者开启EMS系统以检查病人的气道呼吸情况。

(3)让病人进行仰卧在硬质的平面上,然后对病人实施CPR。具体操作步骤为:将患者气道打开,其中有两种具体操作方式,若急救人员为非专业人士,则应该打开病人气道,让病人进行仰头举颜的动作以使其气道得以打开,最好不要使用双手抬举病人下颌,该方法操作难度较大,非专业人士掌握技巧不成熟容易引起病人脊髓的移动。若急救人员为专业人士,其打开气道则要观察病人的颈部或头部是否出现受伤等情况,然后再进行仰头举颜的方法将其气道打开。若专业急救人员也不能肯定病人头部或颈部是否出现受伤也应该采取双手推荐下颌的方式。只有在该方式不能有效打开病人气道的时候,再采用仰头举颜的措施去打开病人气道。

3.结果分析

心肺复苏工作在实施时,必须要在病人出现情况的早期进行抢救和护理,进而使得其CPR的成功率得以保障。在文章所研究的600例心脏呼吸骤停病人中,其CPR的成功率达到68.3%,即410例。

三 讨论

病人出现心脏呼吸骤停和意识丧失一般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紧接着就失去了生命特征,此时必须要进行非常及时的急救措施,医学护理人员必须要有非常机敏的判断能力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其急救的成功率,才能为接下来的抢救和治疗提供条件。对其进行总结为:

(1)急救人员必须要有非常灵敏的判断能力和掌握熟练的急救操作技巧;

(2)实施初级心肺复苏时,要有现场120急救站的高年医生进行指导才能进行急救操作;

(3)心肺复苏必须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抢救工作此时是真正的争分夺秒,对于病人而言,时间就是生命;

(4)医护工作人员必须要有熟练的心肺复苏操作能力,对病人实施熟练、正确的抢救工作,才能保证其抢救的成功率。因此医护人员抢救技巧的熟练度对于病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病人生存下去的希望。

四 总结

心肺复苏是一门将临床与实践相结合的抢救工作。医护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抢救措施和技巧,而且必须要具有非常准确和灵敏的判断能力。医护人员只有在抢救能力、观察力和洞察力都非常好的条件下,才能使得抢救工作的成功率得以提高。心肺复苏工作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心脏骤停是非常危险的病理,因此我们也要制定出预防其发生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万立东,李斗.北京市院外急救死因分析及急救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9):50―51.

[2] 吴全红,陈翠霞.心肺复苏护理体会[J].北京:中国医药卫生2010:21-23.

第3篇: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范文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叶,基本含义指“审慎、明确、明智地应用现有最好临床研究证据对患者进行诊治”。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是针对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有关质量评价的标准,经过认真分析与评价,获得的最新、最真实、可靠且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证据,并应用这些证据指导临床医疗实践,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1]。

循证医学及其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而这也正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2临床教学与实践的现状与弊端

临床教学与实践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医科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实践,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临床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将来临床医疗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

多年的医学教育传统延伸下来的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2],即依教学大纲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见习为辅进行教学。由于课堂授课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中少有机会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而学生也缺乏主动思考,难于发现或提出问题。在这种教学环境的熏陶下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得到了检验。

其优势是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理论水平较高;但其弊端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学习依赖性较强,不愿主动思考问题,教与学不能相长,造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偏低,与病人的沟通技巧欠缺,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显然是不能适应现行的医疗环境的需要。

3循证医学在临床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类先进的新信息不断地冲击传统医学教育的观念,循证医学的迅速崛起及其对临床医学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促使我们必须对现行医学教育方式进行反思[3]。如何将最新、最好、最科学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医学理论知识是临床教学与实践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非常值得探索[4]。

3.1更新理论,积极培养临床循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临床思维能力主要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运筹等来完成,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象。在临床教学与实践中要坚持循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重。循证思维是临床思维的基石,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人体的整体观,不断产生问题从而不断激励创新;而创新思维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成为新的证据,由此推动临床医学向前发展[5]。

3.2教师是推行循证医学教育的先行者

实施循证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步骤:(1)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和各种检查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2)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查询现有最好的相关证据。(3)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4)运用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指导医疗决策。(5)评价上述实践的效果和效益[6]。

这五个步骤需要临床医师不断总结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更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并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予以正确评价,才能掌授人以渔,以后终生受益;少部分学生忙于应考研究生等等,不安心临床实习,但给与明确的“三基”要求后,这些学生可以柔性安排实习计划,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掌握“三基”的基本要求,完成医学本科实习教学要求,从而达到医学本科毕业水平。

强化临床实习医生的“三基”水平教学,还可以让临床实习医师在实习期间明确实习目的,避免因其他因素干扰后出现的实习目标茫然状态。实习医师毕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存在着连续的对其掌握“三基”水平的考核。毕业1年后,以“三基”要求为基础,进行执业医师资格考核;毕业5年左右,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考核,其要求模式仍然离不开“三基”内容;在晋升为主治医师后的继续教育阶段,还是要以“三基”为模式进行学习考核。因此,“三基”教育是临床医学的基石,是我国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为广大患者服务的基本功,是提升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最基本条件。能给予实习医生规范、扎实、熟练的“三基”要求,并严格训练,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执业医师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及日后业务素质的提高,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保证对医学生的教育与对毕业后的医师教育表现为连续性的教育。

第4篇: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范文

古代医师的中医临床实践,主要构建在辨证论治、整体观等经典哲学思维之中;其疗效评价主要围绕个体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测评,从而为医师的后续诊疗决策提供依据,这是中医辨证论治核心理念之一。针对个体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采取两种优化策略:其一,患者对用药后自身的感受及体验进行报告;其二,医者对患者“神”的状态及各种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并对疾患病机转归进行推断。基于此,中医历代医案、医话等典籍文献,对不少疾患的疗效评价均有相应记载[1-3]。然而,先前中医临床实践评价,多数侧重于个体患者诊疗的传统临床研究,这过程尚未从群体层次对相关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临床疗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导向,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近十年随着临床流行病方法学的广泛推广,中医临床实践从群体层次进行相关探索,陆续开展了不少临床试验研究。从设计方法层面,强调病证结合,不乏系列研究报道[4-5];从评价指标层面,对现代医学公认标准进行辨证吸纳,兼合患者报告结局(PRO)、生活质量(QoL)等多参数分析[6-7],并辅以临床研究涉及的过程管理、质量控制、数据统计与监管等专业技术人员[8-9]。这过程进一步促进了中药新药研发和新型诊疗技术的探索,特别针对慢性重大疾患诊疗采用中医介入的诊治调理,及在SARS等传染病防治的积极效果[10-11],均为社会大众所推崇。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近些年临床研究实践为传统中医药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其从经验医学进一步导向循证医学的转化发展。临床流行病学,作为现代临床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学之一,其多从群体层面、采用量化科学方法对临床疾患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有助于临床相应研究成果的提炼优化。20世纪90年代初,临床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我国中医学与西医学所同步引进。1983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3个部级的临床研究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MeasurementandEvaluationinClinicalResearch,DME)培训中心,并在1984年4月于原华西医科大学召开第一届部级DME学术研讨会,为我国DME工作的开展揭开崭新的一幕。于此,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我国中医系统临床流行病学最早构建的平台之一;以赖世隆教授、梁伟雄教授等为代表的方法学团队,首倡在中医药领域开展临床疗效评价研究[12-13],并著书《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学》等教材,成为当时国内相关人才培养、学术推广及科研咨询服务的培训中心。随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陆续成立了中医临床评价、循证医学等相关专业委员会,通过系列学术推广交流,人才传承培养,进一步在发展中促进优化。基于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推广,我国中医药领域陆续围绕各学科重点病种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促使传统经验医学提升至循证医学研究,有效的综合推广当前的临床研究成果,促进了中医临床实践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近年的普遍共识认为,中医临床实践或绝大多数卫生保健行为,均应基于当前最优证据(循证)而使决策科学化[14-15]。然而,这准则通常受累于卫生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及差异性,因后者涉及到临床医师对证据的解读及证据如何为诊疗决策提供依据等。基于此,把循证医学方法应用于卫生保健决策,这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忽略或淡化了中医临床实践证据与医学伦理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中医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决策的盲目或偏倚;然而,鉴于中医临床实践本身内在的、既存的不确定性,在证据量化分析环节有必要对其伦理合理性进行充分评估,从证据、伦理、社会效应等多层维进行整合优化,统筹兼顾,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临床医学循证及其证据解读

中医临床行为实践,从理想情况下均应基于证据而力趋决策科学化;否则,这过程将会沦为决策层面的任意、臆想或权威武断等。然而,循证医学最初仅在20世纪后期才作为临床研究方法引进应用于临床医学,并在随后迅速占据中医临床各专科领域,被不少研究者视为当前临床医学与实践标准化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当前冠以“循证”标识的文献报道几乎无处不在,尽管他们声称采用了循证方法进行研究,然而其结果提示存有相当大的潜在异质性。循证医学实践一般可简化为以下5个步骤,见图1,其核心内涵在于:临床实践过程的医疗决策,必须最大化的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16-18];而中医临床诊治决策过程,应充分考虑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具体的医疗环境和患者的价值偏好取向,见图2。在中医临床实践层面,上述循证思维模式特别侧重于当前最佳证据、临床专业知识与经验、患者需求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化的过程,亟需中医临床医师从多层维对疾患进行有针对性的把控,兼统筹协调当前的医患关系;旨在致力于构建临床医师和患者之间和谐的联盟诊治关系,尽可能的让患者获取最优化的生命质量及诊疗结局。图1循证医学实践五步骤分析1.提出拟弄清楚的临床问题2.全面检索证据相关的医学文献3.对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严格评价4.把最佳成果应用于临床决策5.对决策效应及评价能力进行总结•关键词•期刊检索系统•电子检索•手工检索•其他补充来源•肯定最佳证据:个体化的临床应用•无效或有害:停止/废弃•不确定的证据:提供进一步研究计划•疑难•重要ⅤⅣⅢⅡⅠ•有效性•适用性•重要性•临床正/负效果•提高临床水平•继续教育前后比较、评价自身的临床能力和水平图2临床实践与医学循证决策模式ABCDD具体的医疗环境最佳证据循证医疗决策患者价值取向假想上述这过程依次对证据层次进行分级,且与中医临床实践证据推荐强度相衔接,那么,此类治疗决策优化多数偏向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及随机对照(RCT)试验。可什么是中医实践医学循证所涉及的“证据”?对此类证据的确切定义,当前却很少有研究者提及。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教授R.BrianHaynes早前曾较详细地阐述循证医学证据结构“5S模型”[19],其中,涉及对“某些研究类型的系统观察”的概述,即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全面检索搜集相关文献(一次研究证据),并从中筛选出与纳排标准相匹配的合格文献,借助统计学原理及方法,对此类纳入文献作进一步综合研究而产生的新文献(二次研究证据)。然而,此类证据怎么对诊疗决策提供依据,这流程仍有待理清。当前多数中医临床研究倾向于对研究效应值进行估算,并把此类估算值相关的“不确定性”范围以统计术语(如置信区间等)表示。此类中医临床实践声称结果“真实”,然而不一定是确切的“事实”,也无法适用推广至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彼时的证据表明推论,或许随后便被新发现的证据,替换或取代。上述这些效应量以概率的形式出现,并未能转化或确保在任何特定情况下均恒定的效应值。从本质而言,上述的中医临床实践涉及的“证据”通常为狭义的定义,对某一特定中医药干预行为是否可应用于某临床语境下等问题进行临时阶段性的判断。然而,这过程仍存有其他证据成分需要纳入作全面综合评估。对当前系列证据的获取,并不意味着其适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涉及的所有专业人员的临床实践。从伦理合理性层面分析,某些证据类型并不具备科学适用性,如某些研究者提出构想:针对抽烟给人体带来危害进行RCT试验以作后效评价,可此类研究被禁止开展,因不符合相关伦理学原则。为此,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仍存有亟需进一步探讨的不确定性或研究层面的“灰色区域”。

中医临床循证研究与医学伦理合理性分析

循证医学方法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从某种程度而言,其本身蕴含着一个道德层面的考虑,即推广或废止其应用的伦理合理性。当前既存的观点多数想当然的认为,应该大力推进中医临床实践循证研究的进程,因医学循证其证据最优化的基本价值理论是正确的。然而,中医临床医学循证化的过程,在当前陆续出现了不少的质疑;倘若中医临床实践涉及的决策证据其本身既存着固有的问题,是否会在伦理层面对循证决策科学化造成影响?中医临床循证研究的过程存有质疑,多数在于其理论片面的认为,中医临床实践只有通过医学证据循证化的过程,才能让结论趋向“事实”的潜在可能最大化。然而,在循证医学证据校正与偏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证据循证化过程并非必然导向医疗结局科学决策本身(如有利/不利结局等),见图3;而此类不确定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既往医疗决策最优化的理念带来系列争议。鉴于中医临床循证化过程其初衷在于追求决策科学化,保障患者接受当前最佳治疗及健康获益;可上述此类治疗效能(不)确定性的存在,让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决策过程是否与相关伦理原则相符备受质疑。在对医学研究相关证据进行提炼合成过程中,存有不少潜在影响的偏倚因素,通常包括实施测量等技术层面的偏倚、文献发表偏倚、经费资助来源等所致偏倚,特别涉及开发性试验、商业利润导向为主的治疗研究。如,针对轻中度抑郁病研究评价,对接受抗抑郁方药提取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干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其一,从技术偏倚层面分析,这过程更偏向于药物干预,因试验药品本身容易模拟操作、更易接受双盲等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而心理治疗等相对复杂的过程,则几乎无法符合双盲等研究条件。其二,从发表偏倚层面分析,这在两种干预方法研究中均有存在,可其效应更偏向于药物治疗。因药物的介入与心理干预法相比较,前者治疗疗程相对较短;而较短的治疗疗程可让患者更容易的完成这一项研究,从而增加试验的统计效能。其三,从经费资助来源所致偏倚层面分析,与心理疗法相比,将有更多的试验研究偏向于新药的研发;特别涉及到商业利润获取、专利权保护等,这将进一步促进着新药试验的开展;而对从事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者,并未有此类效益导向的心理与激励机制。在此背景下,药物研究进度继续扩大,而心理治疗法研究的进度则相对偏缓。随着时间推进,很可能产生更多的药物治疗相关的研究文献,且此类研究数据多存有显性的统计意义;而心理治疗法相关的文献则越趋偏少。上述两类证据量化的综合推断,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即与抗抑郁方药提取物治疗相比,心理干预法相对无效或效果不显著。其次,即使对心理治疗法的效应量偏低,可通过证据解读(如当前既存证据不足或其他因素影响)使之合理化。然而,基于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决策,药物治疗则更偏好地被研究人员推荐应用于各种临床语境下,因为这抉择过程更贴近趋向于当前最好的证据(即循证决策)。可药物治疗“真实”作用,或许并未如循证推导出的这般显性有效,而心理疗法干预则可能比当前已获取的证据效能更优。基于此,上述这类推荐建议或许是患者接受治疗的最佳选项,也可能并未能改善患者疾患症状、或对患者幸福安康产生获益效应。因此,循证医学决策所依据的证据推荐,在临床实践过程亟需作进一步严格的权衡评价。上述语境下的伦理分析,仅从个体层面阐述中医循证医学实践对患者医疗行为产生的潜在效应。然而,在社会层面,循证医学同样对中医临床实践不乏影响。如,当前为众多临床研究者所关注的是中医药系统卫生决策者或政策制定者,参照或冠以所谓的最佳循证证据推荐建议,间接的剥夺社会公众某些基本健康保健服务。此外,其他社会效应还包括:中医实践循证研究可能会导致某些临床医师出于巩固或维护权威而牺牲特定组群的健康利益;或循证化过程加剧着经费资助所致的偏倚、及其对中医医学研究证据的影响等;上述问题尚有待进行广泛的社会探讨。

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医学伦理的整合思维

笔者认为,循证医学方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当前中医临床实践及证据不确定性进行优化。此类不确定性存在不同的维度,如源自于医学临床数据本身的问题,在知识随处可见之处,却缺乏知识的普及;而循证医学则致力于推崇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等策略来减少此类的不足与匮乏。基于此,不确定性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知识层面的不完整;而相关研究旨在填补或减少此类不完善之处。然而,这是一个值得终身投入、止于至善的事业。当中医临床实践亟需为诊疗抉择提供参考时,或许当前相关证据尚未充分成熟,或对既存证据的解读尚未能达成一致;此类情况下则有待对循证医学方法与医学伦理合理性之间,进行整合评估以作进一步决策。在中医循证临床实践中,常存在某些结局指标其测量阴性或难以作出判断,此类本存在的证据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或淡化。基于此,相关结局测量评价从某种程度而言并不涵括其完整的、真实的依据。其次,在中医临床实践涉及证据产生及传播过程中通常会遇到某些价值或利益冲突,而循证医学针对此情况多数并不能进行有效的解释或协调。基于循证医学伦理层面的考虑,遵循文中阐述的循证研究五步法可作优化处理,最大化的确保为某一中医临床诊疗行为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撑。当然,这一过程主要设想构建在理想的、合乎伦理学的道德高度层面而展开;然而,此类伦理层面的解读,在当前尚需作进一步细化。循证医学在其本身价值“中性”层面,往往给人一种错觉的感性认识,即通过循证研究系列步骤的严格评价,中医临床实践证据数据量化的解读似乎得到了强化;然而,这过程并未充分考虑到多重因素效应,如所提出的中医临床问题价值本身及此类价值可能影响证据解读的方式等。反之,在循证医学价值“中性”理念中,那些纳入作中医循证研究的文献,通常被视为“事实”累积的一组数据集合。然而,这是非常理想的、概念化的构想;特别当前对发表文献,存有相当大的干扰影响因素(如中介论文等),可以很轻易地避开严谨的文献评价工具等关键技术把控。此外,在循证医学的讨论中,相关的价值理念通常仅存在于患者层面(如患者价值取向等),并试图结合于一个基于证据、可看似与价值无关的临床抉择依据。然而,事实本身包含着主观臆测(如此类中医临床诊疗决策是否充分顾及患者当前的最佳舒适与幸福受益);特别置身于纷繁的外界事务,大多数公众对这过程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相对而言,这过程与“价值”之间的甄别,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往往被研究者所边缘化。因此,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医学伦理之间的关系,绝不单纯的直接了当或不存疑惑。对于那些从事中医药循证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却很少谈及伦理效应的师资研究人员来说,亟需引起高度重视。笔者认为,这在当前有必要、且有义务采取确切的措施,对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伦理合理性之间进行优化整合,双管齐下,统筹评估。这过程需要对中医临床实践的不确定性效应作进一步阐述;同时也需要时间、资源、政策等多方位整合,以对那些从事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师其价值理念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深化,规范中医药循证研究及科学决策的实践行为。

第5篇: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范文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检验方法对梅毒血清学检验的检出效果,了解循证检验医学的优势。方法:随机采集相关的梅毒标本71份,采用TRUST、TP―ELISA和PCR进行血清学鉴定。 结果:使用TRUST、 FP-ELISA和PCR 3种方法对梅毒检测的灵敏度TRUST最低,PCR最高,特异性TRUST最低,TP-ELISA和TPPA均为100%。。结论:采用TP-ELISA和PCR法对于梅毒血清学检验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充分显示了其循证价值高,验证了循证检验医学的优势。

【关键词】循证检验;梅毒;血清学;TP-ELISA;PCR

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就是按照循证医学“以当前最好的证据为基础”的原则,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规范检验医学的研究设计,用当前最好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结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它强调试验方法的渊源性及存在问题,在实际中发现后正确解决。它旨在推进临床诊断的研究,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社会科学和生化病理学的方法评估诊断试验,重点观察分析测量结果在临床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目前用于梅毒血清学检验的方法有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胶体金法(SYP)、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PI)、聚合酶反应法(PCR)等1O多种,但临床检验室较常用的是TRUST和TP-ELISA,PCR多用于实验室,临床检验室较少使用。由于检验方法较多,各种方法又有其特殊的临床应用价值,如何更合理地选用这些方法应用于临床梅毒检测是临床实验室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就采用循证检验法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根据梅毒诊断标准确定的早期潜伏梅毒12例,一期梅毒8例,二期梅毒16例,三期梅毒1例,临床治愈后梅毒复查病例9例和健康体检者25例。

1.2 试剂:TRUST试剂由上海荣盛提供,TP-ELISA试剂由厦门新创提供,PCR试剂盒由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生产。

1.3 检验方法: 采用TRUST、TP―ELISA和PCR 3种方法分别对上述71份标本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操作方法进行平行检测。3种方法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计算分别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91份血清标本分别采用TRUST、TP-ELISA和PCR法检测,结果见表1。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使用TRUST、 FP-ELISA和PCR 3种方法对梅毒检测的灵敏度TRUST最低,PCR最高,特异性TRUST最低,TP-ELISA和TPPA均为100%。TRUST与本实验所涉及的疾病有明显的交义反应,产生了加例假阳性,提示特异性差,而对早期、一期梅毒和三期梅毒却出现了几例假阴性,提示灵敏度较差。

3 讨论

检验医学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科学,国内外学者都对当今的实验诊断给予非常高的评价,明确“检验医学”而非“医学检验”。现代临床实验检测具有众多特点:微量标本、多参数分析、自动化、智能化、高质量控制、床边检测、流水线检测、简便快速,等等,但现代临床实验诊断也面临许多挑战。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临床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转变。临床医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循证医学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各个方面 ,产生了诸如循证医学、循证检验医学、循证诊断、循证决策、循证内科、循证外科等。实施循证检验医学的五个相关步骤:(1) 明确需要分析的临床疑问;(2) 围绕疑问进行系统查阅文献、资料、寻求最近证据;(3) 批判性地评价有关证据。对可靠性、有用性等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寻出最佳证据;(4) 将评价结论用于临床实践;⑤对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认真评价。

循证检验医学将各种临床检测经验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以解决现代检验诊断所面临的各种困惑和挑战。因此,临床检验医学的研究必须科学化,统计方法必须正确,才能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科学决策提供“最佳证据”;同时,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均要遵循客观的事实和基于科学的证据,两者结合,方能推动实验诊断的发展。同时检验医学发展迅速,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不断涌现。新的实验检查只有在充分评价其准确可靠,有助于医疗决策以及经济效益后方可用于医疗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成辉,贾乃光.浅论循证医学[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2(18):123-124 .

[2] 张世英,洪帮兴,司徒潮满,等.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霍乱弧菌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4,19(3):345-346.

[3] 王兰.如何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J].使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96-4197.

第6篇: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 五常法;手术室;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81-02

五常法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五常法是提高全面环境品质的关键。五常法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其他品质改善计划的基础。五常法的目的可按下列要素进行分析:安全、品质、效率和形象。实施五常法活动的5个步骤是高层管理者的承诺,拟定五常法促进计划、进行五常法培训教育、做好记录及进行评估,它是用来提升医院质量、效率的核心,用多元化的素质改善措施来完善工作环境流程,鼓励人人自律,遵守规则,提高效率,减少失误,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本院的品质与竞争力[1]。本科于2007年12月引进“五常法”这一管理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一甲”综合性区域性医院,开放床位300张,拥有4间手术间,120任务繁重,急诊手术量较大,择期手术相对较少,手术室的工作处于较被动的状态,贵重仪器多,但缺乏监管,物品器械摆放不规范,护理人员不足,缺乏管理的连续性,护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用“五常法”这一管理方法不断完善。选择2008年1~6月采用常规手术室物品管理方法的手术为常规组;2008年7~12月实施“五常法”管理的手术为“五常法”组,并根据“五常法”量化审核表,对手术室物品进行审核[2]。

1.2 实施阶段

“五常法”实施过程遵循PDCA循环法[3]:首先,对手术室人、物、环境进行现状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原因并进行论证,结合本科的实际情况,对照“五常法”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对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次的重点内容监控。在循环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所制定的内容,以达到简单、易行、规范的目的。以如此循环的程序实施质量管理及控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2.1 常组织以“人”为中心,从“物”入手。将必需物品数量降到最低程度,根据使用频率进行分层管理,合理安排其放置位置[4]。

1.2.2 常整顿对科室人员、手术物品和环境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联合改进。要用的物品定出位置摆放,并有清晰的标识,使用时能在30 s内取出和放回[4]。

1.2.3 常清洁合理布局手术环境,做好清洁、消毒隔离工作。术后做好物品补充、仪器保养,保证各类物品始终保持清洁完好,备用状态,废物处理恰当,生活垃圾、医用垃圾、锐器按规范分类处理[4]。

1.2.4 常规范视觉管理和透明度管理是常规范的管理技巧。各类物品分类、分规格摆放,标识清楚。并将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护士长,便于管理。急救物品齐全,特殊仪器保持性能良好,能正常使用[4]。

1.2.5 常自律要求人人依规定行事,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好习惯,树立讲文明、爱岗敬业的精神。共同遵守有关的规则、规定。养成保持环境整洁,发现问题立即纠正[4]。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χ2,以P

2 结果

“五常法”实施前后物品管理质量比较从表1可见,“五常法”实施前后物品管理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实施“五常法”有利于提高手术室物品的管理质量,本结果显示,实施“五常法”管理后,拿物品和补充物品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查找物品和仪器的时间,从而有效地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减少了手术的风险,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手术科室及患者的满意率。常组织的技术就是分层管理。分层管理包括先判断物品的重要性,再减少不必要的积压物品。同时,分层管理还可确保必要物品就在手头从而获得最高的工作效率。所以,良好的分层管理的关键是有能力判断物品的使用率及有能力确保把物品放在恰当的地方。常整顿是研究提高效率方面的学科,旨在研究你多快就可以取到物品,以及要多久才可以把它储存好。任意决定物品的存放并不会使你的工作速度加快。常清洁应该由整个机构所有成员,上至医生、护士,下至清洁工,一起来完成。分配好每人应负责清洁的区域。在分配区域时必须绝对清楚地划清界限,不能留下没人负责的区域。常规范就是将公司的一些优良的工作方法或理念标准化。常规范活动还包括利用创意和全面视觉管理法获得和坚持规范化的条件,以提高办事效率[5]。常自律就是向每一个人灌输按照规定方式做事的思想。此处所强调的是创造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工作场所。教导每个人做事的规范方式并让他们付诸实践,抛弃坏的习惯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此过程有助于人们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6]。“五常法”的有效推行,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了医疗护理安全,起到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改善形象,提高竞争力的效果[7]。

[参考文献]

[1]周亚昭.运用“五常法”加强手术室规范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71.

[2]何广明.现代管理“五常法”[M].6版.香港:明报出版社,2000:5-24.

[3]刑文英,廖水平.Qc小组基础教材[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35-37.

[4]杨筱蓉.运用“五常法”加强手术室物品的管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8,7(5):26.

[5]李华,钟华荪,卢少华,等.“五常法”在病区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60.

[6]夏志宏.PDCA循环法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运用与体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4(190):209.

第7篇: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范文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这已被全世界的口腔医学专家所公认。根管治疗由于其适应症广泛,治疗成功率高,疗效稳定持久,早已在国外成为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而在我国根管治疗开展的情况各地区很不平衡,尤其在一些基层医院及社区门诊,根管治疗开展的普及率至今仍不是很高,而且即使已行根管治疗,其质量也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作如下分析。

治疗过程中医生的责任心问题

医生的责任心非常重要。根管治疗的适应症广泛,是门诊口腔科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重点,但因其操作复杂,耗时又较多,医生往往为了“省时、省事”而简化为“干髓术”代之。仅从我科门诊牙髓病就诊患者中可知,经其他基层医院及社区个体门诊就医后再次来我院口腔科门诊就医看牙病者中,本应行根管治疗却行干髓术治疗。干髓术是用药物使牙髓失活后,切除冠髓,根管口覆盖干髓剂,使根髓干髓化,其操作虽然简便易行、省时,但“干髓术”现已经临床证实其远期效果差,远没有根管治疗成功率高,致使患牙干髓术治疗后不久导致根尖周病进一步加重并形成龈瘘或皮瘘,致患者多次就医反复复诊,最终仍需行根管治疗来彻底治愈并保存患牙。

操作技术问题

在临床操作时,根管治疗中的的开髓、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等步骤中的操作失误时有发生。以上操作中,技术水平要求高,任一环节操作不当,均将影响根管治疗的成功。

第一步应正确开髓:开髓的目的是揭去髓室顶,清除冠髓,建立进入根管的直线入口,同时要保护健康的牙体组织,为根管治疗后的冠修复提供足够的固位形和抗力形,而开髓不当(例如开髓不全、过度开髓、髓室壁侧穿、髓底穿孔)常常会增加根管治疗后续步骤的难度,导致根管治疗失败。因此正确开髓是根管治疗的关健步骤。

根管预备中的问题

要求医生非常熟悉各牙髓腔解剖特点及根管系统(包括髓底形态、根管口数目、位置等),并善于发现可能存在的变异。

根管治疗中如遗漏根管,则会导致根管系统不能彻底清理和严密充填,引起根管治疗失败。因此根管遗漏即是根管治疗中的操作失误之一,又是影响根管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行根管治疗术前、术中、均应充分检查,拍牙片,对X线片根管系统的影像进行分析。术中使用内镜对髓室底进行观察等,防止根管遗漏。

根管探查器械的选择应用及扩锉问题:选择合适根管扩大器械,扩大针应用应遵循从细到粗,从小到大,顺号进行,边扩边挫,边扩边冲洗,注意不能扩大和阻塞根尖孔,保留根尖孔处的生理狭窄。

根管充填中的问题

根管治疗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根管充填,其意义是杜绝再感染及炎症的发生,是用根充材料将根管系统严密封闭,防止微渗漏,促进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愈合,因此强调必须严密准确的充填,而根管充填不严密(即欠充),是指充填材料未到充填止点,其原因主要为前期根管预备不足或选择充填材料不当所致。而根管超充是指充填材料超出充填止点到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组织刺激,此与根管预备时根尖孔扩大有关。

操作时间问题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时间对医患双方均为宝贵,可谓时间就是金钱,对医者,常因口腔门诊就诊量大,人数多,而根管治疗中的每一步骤操作复杂又耗时,经济效益不明显,虽已公认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最有效的方法,但实际操作中不易做到耐心、细心。而对患者一方,因等侯及治疗时间长,加之爱牙的意识不高,常常来去匆匆,催促医生,不能配合等因素,也影响根管治疗的成功。因此如何保证根管治疗的成功,保存患牙,这就要求在治疗初始医患双方有良好的沟通,向患者说明保存患牙、维护其咀嚼功能及牙列整体美观、和谐的重要性,告知疗程及所需时间、复诊次数,争取患者理解与配合,增强患者的信心及爱牙意识,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根管治疗是保存患牙、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也是体现口腔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临床已证实,过去很多不能保留需要拔除的患牙,经根管治疗后均可治愈并保存。随着现代根管治疗发展日趋成熟,器械的改进,新材料的不断问世,以及操作技术和方法不断的推陈出新,使根管治疗更加规范化并走向国际标准化。尤其现在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第五轮规划教材中[《牙体牙髓病学》第2版,2005年5月第2版]教科书中已删去“干髓术”的章节,相信今后在各基层医院、社区门诊中,医生逐渐少“干髓术”的应用,增强责任心,操作中耐心,认真,减少操作失误,则普及根管治疗是一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俊,樊明文.根管治疗中常见操作失误.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8~11).

第8篇: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盏明灯。

三、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成功运用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的建设,全面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要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要创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自习课上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业余时间,教师、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并获取需要的资料,掌握总结知识,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此外,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可以创设制出中医诊疗、中药等相关学科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

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布置的学习任务,登录学习网站,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络这一章,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网站上,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规律,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记住十二经脉的规律,怎么能够更好地记忆;别的同学是怎么记忆的,哪种方法更好;经络的名称规律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把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如,第四章经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两结合,在自己搭档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模特身上用笔画线,这样知识可以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同时,一个班可以分设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中学习好并且负责任的组员可以设为组长,组员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找组长解答。

(三)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此步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提出1~2个有关知识点的问题给学生准备。这些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查阅资料,先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老师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第四章经络,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治未病?几点睡觉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对五脏的哪一脏有好处?

2.组织自讲法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以组织1~3次自讲活动,每次1学时。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部分,由学生按自讲的方式来完成,事先将学生分组,每组演示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各组再派代表走上讲台“演讲”,每组发言后,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解答所有疑问,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点评。

(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老师总结这次课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监督和检查。这里可以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内伤”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临床案例,让学生看看,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学习报告,判断该案例对应的是哪一种病因,怎样来治疗。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某次课的重点内容。再如,考试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小组组长当模特,然后让组员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师来考核。

第9篇: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 循证护理;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护理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7月我院进行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及护理前后的qol生活质量评分、ipss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qol生活质量评分、ip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在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明显,可大幅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循证护理;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护理效果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效果逐渐得到肯定的护理模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多个科室[1]。在泌尿系统治疗中的护理配合效果非常显著。本文就循证护理模式在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结果及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7月进行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前列腺增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的49例患者中,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72.1±3.9)岁,病程1.8~13.6年,平均病程(5.3±1.9)年,残余尿量66~336ml,平均(191.2±24.5)ml,临床分期;二期26例,三期23例。观察组的49例患者中,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71.8±4.6)岁,病程1.7~14.2年,平均病程(5.5±1.8)年,残余尿量64~322ml,平均(189.5±22.7)ml,临床分期:二期25例,三期24例。两组患者在各项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步骤及细节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基础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根据患者的手术状态给予相应的症状及心理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护理程序中的每一个步骤及细节,包括护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及实施均在“循证”的基础上进行处理,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详细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及提出问题,使每个护理的程序均有科学的依据,通过对以往的成功护理案例结合患者的实际及个性化情况进行护理步骤的实施。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及护理前后的qol生活质量评分、ipss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采用0~5分五级评分法,总分为0~35分,qol生活质量为0~5分。分值越低说明越好[2]。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2.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比较

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生活质量评分、ipss评分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生活质量评分、ipss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生活质量评分、ipss评分比较

3 讨 论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近年来应用较多,且效果广受肯定的治疗前列腺疾病的手术方式,其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完善,效果广受好评[3]。但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护理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配合,以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而循证护理模式近年来也在各个临床科室实施的较好,效果明显,可大大改善手术效果,对于促进患者的痊愈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可能与循证护理的指导理念及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指导理念以科学为依据,在护理的过程中不再一味遵循陈旧的护理程序及模式[4],而是通过科学的评估自行发现问题并通过查阅成功护理资料的方式进行解决,充分尊重患者个人,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对已经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解决,护理效果明显较常规护理模式要好,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循证护理模式在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明显,可大幅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donovan ji,peters tj,neal de,et 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laser therapy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men with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benign prostatic enargement:the clasp study[j].j urol,2000,164(1):65-70.

[2] 张 峰,刘思宽,江 鱼.经尿道电汽化前列腺切除术电切综合征[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