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生物化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化学教案

第1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生物化学;典型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77-02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包括教师研究型的“教”和学生研究型的“学”[1]。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完美结合的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对未知领域内的问题的不断探索,对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揭示,逐步积累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高度统一的过程。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也就是科学问题探索实践过程的再现。结合我们十余年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就生物化学中的几个案例谈一些研究性教学的体会。

一、“科学实验再现”型研究型课堂设计

作为一门探究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在设计研究性教学时,可以循着“提出问题、科学实验再现、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的模式。如教学案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提出问题:“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科学实验再现。重点讲述经典的三个实验。

①1928年,Frederick Griffith利用肺炎双球菌和老鼠进行的体内转化实验,结果证明细菌的遗传讯息会因为转化作用而发生改变。②1944年,Avery等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首次证明DNA是细菌遗传性状的转化因子。③1952年,Hershey和Chase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T2感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DNA携带了噬菌体的全部遗传信息。

3.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自20世纪上半叶三个经典实验的证明,继而1953年W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解析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分子机制,自然转接到后续DNA结构的相关内容的讲述。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究,如:Avery转化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自主设计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证明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类似的案例如:三联体遗传密码的证明;脂肪酸β氧化途径的发现等。

二、“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型教学设计

这一类型的典型案例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学习了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蛋白质的共价结构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后,教师通过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指导,促使学生探索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紧密联系,自主地提出、解释、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性主题承上启下、知识容量大、开放性强,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有所研究和收获。

1.教师布置任务,启动研究。蛋白质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方式,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包括同源蛋白质的特种差异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以细胞色素c为例)、分子病(以镰刀状贫血病为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改变引起空间构象的变化进而导致功能改变:包括血液凝固的机制、酶原激活的实质以及核糖核酸酶变性与复性实验;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引起功能改变:变构现象(以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关系为例)[2]。以上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该章节的内容,它们涵盖了蛋白质、酶、核酸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物体内大分子物质的相互联系,为后续的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知识作铺垫。

2.组织协调,跟踪指导。教师深入班级,巡回检查或召开分组会议,听取汇报,掌握学生的研究过程,督促学生的研究正常开展,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答疑解惑,保证研究进度和质量。

3.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汇报研究成果,“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一章节内容是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结构复杂。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背景丰富,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鼓励每位同学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应用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学会探索性学习,探索性工作。类似的案例如:DN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糖链的结构与糖生物学等。

三、“例证型”研究型教学案例设计

生物化学是解释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因而其理论内容与实际紧密联系,在理论教学时教师常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以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如:禽流感病毒,其案例应用主要有以下章节[3]。

1.蛋白质的分类。禽流感病毒表面有两种蛋白质都属于糖蛋白,一种称为红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另一种称为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中的“H”指代前者,“N”指代后者。而就目前而言,红血球凝聚素有18(H1-H18)种形态,神经氨酸酶则有11(N1-N11)种形态。

2.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在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中典型的例子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丙二酸。禽流感防治药物的开发是酶竞争性抑制机理的完美应用。目前市场上有效的抗流感药物是罗氏公司独家生产的达菲,通用名称为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phosphate),化学名称为(3R,4R,5S)-4-乙酰胺-5-氨基-3(1-乙基丙氧基)-1-环己烯-1-羧酸乙酯。奥司他韦口服后经肝脏和肠道酯酶迅速催化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奥司他韦羧酸,奥司他韦羧酸的构型与神经氨酸的过渡态相似,能够竞争性地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位点结合,因而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的流感病毒NA抑制剂,它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3.酶的作用机制。“流感酶(Fludase)”是美国NexBio生物制药公司研发的最新抗流感药物。与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不同,“流感酶”的主要成分是唾液酸酶融合蛋白。它作用的对象是细胞本身,使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失去活性,流感病毒就无法与受体结合,也就无法附着细胞。而达菲等药物的原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使其无法感染细胞,因此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流感酶的作用机理可以用来说明酶的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认为当酶与底物分子结合时,底物分子诱导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酶的催化基因与底物的反应基因正确结合,形成酶与底物复合物,以利于催化。流感酶能切断唾液酸的糖链,使神经氨酸酶与无法与底物结合发挥催化,则流感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去感染新的细胞,从而达到预防流感的目的。

4.基因重组。核酸作为遗传物质有三个功能:一是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二是通过转录使遗传信息在子代得以表达;三是通过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新的遗传信息。变异是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改变的结果,它包括由于核酸损伤和错配得不到修复而引起的突变,以及由于不同核酸分子之间的交换而引起的遗传重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包括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基因点突变正是造成病毒抗原漂移的主要因素。抗原转变的主要原因则是基因重组。如果两种不同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则可发生基因重组形成新亚型。中国杭州疾控中心和WHO中国流感中心共采集,分析了4个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基因组,并在GISAID数据库上公布。2013年,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贺建奎副教授用这4个基因组以及1193个已知的流感各亚型的基因组,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生成树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8个基因中,表面血凝素蛋白基因来自于H7亚型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来自H11N9,其余6个内核基因都来自H9N2。也就是说新H7N9甲型禽流感是由这三个病毒的基因重组产生的一个全新的基因。禽流感在近几年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禽流感病毒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发掘,一方面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收获,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禽流感,消除对流感病毒的神秘感,建立科学防控流感的信心。类似的案例如反式脂肪酸、各种激素等。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许多同学在学习时缺乏自信,怯而止步[4]。我们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教学实践证明:生物化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关于研究性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若干思考[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3,32(增刊):187-188.

[2]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学科作为一个富含理解性的学科,需要同学配合老师指导学习,老师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案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如此深厚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案整体组合,才能不断适应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使教学效率全面提高,这才是一个高素质教育工作者的真正需要。因此,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整体化的研究探索,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一、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的背景

高中生物的教学是一个研究为什么的生物学科教育,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不断获取知识、理念以及对方法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必须以学生体会为基础,教学方案为主旨,体现出高中生物内容的重点,分析课堂知识难点,达到教学与学习的平衡统一。高中教学难免有应试成分,在知识点的分析层面也很是显露,课堂四十分钟,尽管不能详细论述一个要点,但是依然能够仔细概括出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前进,因此教学案要详细统一,把知识概念的重难点做出归纳,使预计教学和实际教学达到完美的契合。

二、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的模式

(一)教学案必须有合理的编写目标

1.教学案的编写要以教学以及考试大纲为基础。教学即是知识的传授,期间包含了重难点的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点的传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满足于考试的要求,毕竟教学课时有限,学习科目多,完成不了太过于详细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案的编写是重中之重,只有编写好教学案,才能积极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最佳目的。高中生物教学案需要明确地符合以下要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教学大纲》、《高考生物考试大纲》等,当然,这些只是教学案编写的依据罢了,教学案的编写还必须有灵活性,客观性以及幽默属性等。

2.教学案的编写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授课的真正目标,如果一味地进行讲述,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程度等,最终效果是不可想象的。在教学案的编写中,优先考虑学生们的学习以及接受能力,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一,如果不能侧重,则会事倍功半,比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章节中,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功能,以及有关氨基酸的计算公式。如果就单纯讲授蛋白质的内部结构,来源以及关系,不仅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还增加难度。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满足一个教学考试的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克服学生在教学之中会质疑的问题,找出章节的教学难点进一步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在本章节的要求是对计算公式的练习等,才能举一反三,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它。在以学生为本的要领中,还有一个就是满足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毕竟学习是件苦力活,一个班级不能保证所有学生接受能力都一致,再加上不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前后的掌握程度不一样,更加不能一致对待,所以要做到平衡统一,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要求,注重知识面由简单到繁难的过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的收获从基础到提升的内容,这是教学案应该归纳和总结的:以学生为服务主体,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全面提升教学案的编写质量,做到教案与学案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案的整体化模式探索

教学案的目标是根本的,但是要实施,不仅要详细具体,还要考虑诸多方案,应对不同的教学环境。

1.教学案要编写具体,不能泛泛而谈。教学案是对学生教学的一个参考模板,教案和学案要做到和谐统一,就必须在每一个关键的点子做到平衡统一。每个章节的每一小节都要注释清楚,标注出难重点,侧重点于教学内容,同时侧重于学生的基础。教学案记录将要讲述的课堂细节,以及课堂要点,甚至根据课堂要求预点名提问的学生都可以指出。

第3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 高中生物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84-01

我国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讲授,轻实验技能和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注入了活力,使传统课堂焕然一新,生机盎然。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课堂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生物课堂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高中生物本节的课堂学习,取得具体地进步——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等。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①以学生发展为主旨;②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③教学生态和谐平衡等等。

二、教学案的编写要求

首先应该明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江苏省生物考试说明》和教材是教学案的编写主要参考和依据。教学案方便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与具备的经验,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活动。

1.教学案的编写要借助于高中生物教材

教学案的编写要依据高中生物教材,要多看《高中生物教学参考》,要体会教材中的教学思路,实验设计,前后逻辑关系。要一课时一个学案,完成当堂课程目标,力争做到课课清、周周练。

2.教学案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导”的思想

教学案要有导学提纲,质疑、对抗贯穿始终,在知识的重现、产生、梳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案的引导下,学习生物学的课堂知识,提高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导找出问题:本节新课,《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还有哪些知识点辨别不清?……然后学生在教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本自行解决;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这样既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在体现“导”的同时,要注重问题的梯度,要满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表达的问题要简洁明确,能突出重点。只要我们老师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教学案适当引导、循序渐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将会非常好。

3.教学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所教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爱好不同和认识水平不一样,要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要注重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培养自信。

三、教学案如何编写

(一)课题

要按照本节课教学要求设计,一节课一课时,包括本章名称,本节名称。

(二)教学目标及考点能级要求

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堂始终贯彻三维教学目标,要依据《江苏省生物考试说明》明确考点能级要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物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突出重点才能使学习“削繁去冗留清瘦”。突破难点才能化难为易让学生茅塞顿开、拾级而上。如讲《酶》这一节时,酶的发现过程是导入,酶的特性是重点,酶发挥作用的本质是难点。

(四)基础知识梳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知识是课堂的核心,在生物教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应用。

(五)拓展与联系

教学案在把握本节教材的同时,可以对有关知识进行拓展与联系,前瞻后连,既能夯实学过的知识,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例如:通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一主线可以将必修三《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与联系,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和多角度的认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知识的灌输,而是在于学生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实践和概念基础,构建他们自己的高中生物知识网络。

1.拓展重点概念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需要依据生物学的概念,拓展重点概念,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概念的定义﹑背景﹑适用的范围,再逐渐由单个的概念逐渐积累起来,找出其中的联系,逐步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概念网络。因此,拓展重点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2.拓展重点原理

高中生物学中有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相联系,对这部分内容需要加以拓展和联系。例如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节时科技结合温室大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谈起,通过控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如何对光合作用的过程产生影响,加深对光合作用的认识。

3.拓展生活中的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教学生活化,充分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有关的现象、生活经验,做过的有关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常用的加酶洗衣粉为什么用温水浸泡后洗涤效果更好?用冷水或者开水效果却不好?通过案例,让学生感性认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接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进一步予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生活中的案例,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六)例题精析

努力挖掘典型例题的知识落点,生物学的原理,知识背景,从而建立已知与求解的关系,答案的组织。以达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例题精析学生对所学的本节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师再因势利导对知识作一些必要的点拨、拓展、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主线,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认识。

总之,运用教学案一体化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是将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推向深处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生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而神圣的工作。虽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是问题,但我会力争做到“授之以渔”,只要我们勤摸索,多总结,从细节入手,从单点突破,必将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第4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知道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2.知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2.

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三、

教学准备:

教师:纸张、火柴、金属汤匙、蜡烛、白糖、豆子、沙、水、烧杯、筛网、记录表等。

学生:观察周围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过程:

1、趣味实验导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纸,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下面请同学们也各取一张纸,跟老师一起做试验。

1)将纸整齐地折叠几次,然后伸展开。

2)将这张纸团成一团,然后伸展开。

3)在将这张纸撕成几条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让这张纸发生了变化,这张纸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纸本身发生变化了没?

学生根据试验得出:纸在形状,大小等发面发生了变化,但纸本身没有变化。

教师谈话:下面老师再跟同学们做一个试验。

实验演示:取刚才撕的一张小纸条,用火柴点燃纸条,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变化过程中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纸燃烧后产生了灰烬,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

教师谈话:世界是有物质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各种各样。这节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物质的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生互动学新课

活动一:观看视频《炝炒青菜》,观察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盐溶解了,青绿色的菜变成了黄绿色。

活动二:混合沙和豆子

教师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两道“菜”,第一道“菜”:“凉拌”沙和豆子。

(出示沙和豆子)谈话:这是豆子和沙,将它们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要想知道这些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师生交流并达成共识:豆子和沙原来的样子,豆子和沙混合后的样子。

教师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豆子和沙原来的样子。

学生分组观察:从杯中取出少量沙和豆子,分别放在纸上观察,看看沙和豆子本来是什么样的。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并留一小部分豆子和沙为后面的对比使用。

教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简单描述各自观察的结果。

师生交流并达成共识:每粒沙,没颗豆子的形状、大小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沙、都是豆子。

教使提问:混合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猜测。

教师提问:混合后,有什么证据证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呢?

师生交流:运用“用筛子筛”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然后对分离后的豆子和沙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实验步骤:

取样

混合

搅拌

分离

对比

教师谈话:下面我们一起交流沙和豆子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样。这道凉拌“菜”就做完了。

活动三:观察白糖的变化

教师谈话:做完了第一道菜,接下来我们做第二道“菜”“铁板烧”白糖,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那加热白糖会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预测并把实验前的白糖特征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预测并记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预测。

教师谈话:这些不仅仅是猜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获得证据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再次老师要强调一下,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老师带来的演示实验。(出示白糖加热的小微课)

教师:看完了视频,同学们认为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交流,最后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1)在勺子内放入少量白糖,大约占勺子的1/3。

2)用蜡烛的外焰加热,脸不能距离蜡烛太近。

3)加热时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加热结束后,把勺子放在玻璃片上。

5)不能用手直接摸加热的部分,小心烫伤,注意安全。

各小组开始给白糖加热,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白糖变化。

师生交流讨论实验现象,最后达成共识:白糖在加热过程中,首先由固体变成液体,再继续加热后又变成了有焦味的黑色固体。

教师提问:黑色固体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

教师谈话:我们知道,白糖能溶解在水中,且使水变甜。下面请同学们将白糖加热后成的黑色固体放到水中,看能否溶解在水中。

学生活动,交流现象:黑色固体不能溶解在水中,说明黑色固体已经不是白糖。

教师谈话:这种黑色固体不是糖,那它是什么呢?科学家早就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固体是“炭”。

活动四: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做了两道“菜”,两道“菜”的变化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像撕开纸片,混合豆、沙,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形态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活动五: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总结两者的本质区别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实验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蜡烛也在发生着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科学家已经证明了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即也生成了其它物质。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活动六:说一说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七:学生谈本节课“我的收获”。

第5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 生物化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70-01

1 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或译为个案教学法,是一种透过案例来进教学的教育方法,1870年首先由哈佛法学院提倡应用,1889年案例教学法成为哈佛法学院的教学特色,并且逐渐扩张至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之中。Kowalski在1991年指出案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讨论的教学方法,它除可以用来传授信息、概念、以及理论外,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批判思考、问题解决的技巧;案例教学法乃是由具有多元表征与潜在价值的案例,导引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历程,透过尊重、倾听的批判思考对话,协助学习者跨建构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为及动机;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一种以案例作为教学材,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的教学方法;综上,认为案教学法是运用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叙事体的方式呈现案,透过学生主动学习与课堂互动讨论,学习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并增进学生高层次思考与问题解决能的教学法[1]。

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特质,归纳出五项要素:(1)教学材──以案例为主;(2)适用范围──教学主题或学科需能与案例进结合;(3)教学方式──主要以讨论、问答方式进教学;(4)师生角色──师生互为学习伙伴;(5)功能与价值──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并培养高层次的推理与思考的能力[2]。

2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2.1 生物化学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化学领域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其在医学上的作用;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功能,三大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以及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向;对细胞间信息传导规律有所了解。要求学生知道现代医学生物化学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理解深刻。掌握医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的专业词汇和专业英文词汇[3]。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机体的代谢疾病,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打下基础。

2.2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举例

生物化学具有渗透性强、联系广泛的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生物化学有兴趣,才会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知识。在课堂中的生物进化过程理论,学生对相关的概念模拟不清,知道其大概的内涵,但又不够明确,而且进化学知识零散的、抽象,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逐步说明生物拥有共同起源,生物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利用具体问题如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主要由什么决定的(DNA),[3]最终又是通过什么表现表现的(RNA)。物种进化在DNA和RNA中会留下证据。引导学生自主从蛋白质的分子上去思考分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最终获得细胞色素C氨基酸结构越相似,亲缘关系愈近;相应的,亲缘关系愈远,氨基酸的构成相差就愈大的论断。又可以使学生在分子层上生物存在极大的同一性,来更加深入探讨生物共同起源理论。上述观点都是生物的分子层面具有统一性的理论基石,通过教学案列,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容易紧跟老师思路,同时使得教学课堂流畅自然,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也被触发,最终对教学的内容理解透彻,并能学以致用利用进化的理论解释有关生命现象,这样教学目标可以落实的很到位,教学效果得到最佳的体现[4]。

3 案例教学法教师的准备工作

3.1 案例的挑选

案例的选择要与本学科教学大纲及学校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选择的案例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案例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媒体等各种讲学方式,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及把我,提前布置相关学习任务,以期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3.2 提高综合素质

教室的自身素质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作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视野,因此,能否选择合适的案例需要教授广博的知识,教师需要针对每一个的典型案例,查阅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理解及掌握相关知识临床的联系,这样对一些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的老师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所以,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水平,对案例充分准备,全面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做到这样,方能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互动充分,达到预定的效果。

4 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抽象、复杂的医学生物化学课堂中采用此种方法,使得学生由原来填鸭式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追求知识。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雅梅,韩玉英,孙丽翠,等.案例式教学法在专升本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87-188,191.

[2] 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39-142.

[3] 许红艳.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27:109-110.

第6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现阶段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较快,对于人才的综合要求较高,所以教学方法的优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是借助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此类教学法在实践应用中具有良好成效,当前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药物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根据教训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从案例中学习,掌握更多学习知识。

一、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1.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能够适应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以及制药工程相关专业重点课程,课程涉及多个教学方面内容,其中有药物的发展、组成结构、性质特点、药理作用等,其中应用的领域较为广泛,在教育新时期各项内容更新速率较快。综合以上特点,致使目前药物化学需要以基础教材展开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度拓展。教学课堂上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各类问题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记忆,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能够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2.案例教学法符合药物化学教学目标

药物化学教学与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旨在培养药学、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人才,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事药品管理、经营、生产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所以当前药物化学教学需要着重突出实践性和应用型的特色,这也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向。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补充教材内容中缺失的部分,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能够适度讲述学科相关的知识以及发展动态,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

二、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1.整合教学内容,实行多层次案例教学

1.1 目前药物化学课程内容较多且复杂,实际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梳理,这样才能使得教学中所采用的各项资料能够全面反映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根据药物化学知识体系内容将教学分为不同阶段,其中主要有药物化学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应用教学、药物设计、新药物发展趋势。然后教师再根据不同的教学层次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对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可以选取趣味性案例,所选的资料需要以各类药物实际发展实例为主。比如抗疟药中介绍了青蒿素发现背后的故事,在学习普萘洛尔时,教师可以融入药物发明者获取诺贝尔奖时候的资料。在讲述麻黄碱时,能够穿插社会热点关注的感冒药制毒事件。在学习激素类药物时,列举学生感兴趣的兴奋剂事件。通过此类学生感兴趣、喜闻乐见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1.2针对药物临床应用以及生产方法这一层次的案例教学,可以设定问题型案例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具体实例,然后根据实例为学生设置不同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探究,加深学习印象。比如在教学解热镇痛药时,在教学课前为学生引入具体实例,比如一名四岁男孩由于误食了乙酰氨基酚,在医院经过洗胃之后还需要进入下一阶段治疗。再提出具体问题,那么大量服用乙酰氨基酚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毒副作用,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洗胃之后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对每个药物介绍时都通过此类教学案例,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让学生掌握更多基础知识,提高对药物研究的全新认识[3]。

1.3针对药物设计可以选用典型案例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对已有的典型药物对学生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需要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他汀类药物发展过程、紫杉醇的发现过程等,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展开积极讨论,从而培育学生的药物创新意识。对于各类新药的发展趋势,可以选用研讨式案例教学,由于现阶段我国医药科技发展较快,市场上各类药物更新速率较快,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后时间搜寻新上市的药物,在课堂上通过报告的形式分析药物化学原理以及对我国今后新药的研发有哪些参考价值,让学生对各类资料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

2.案例教学法具体应用中的思考

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逐步接受此类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教学参与度逐步提升,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学习,积极收取资料。培养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多渠道资源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此外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也是极大考验,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案例实际来源受到限制,很难从根本上反映出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所以,当前需要将案例教学法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补充形式,不能作为主体教学,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适度融入案例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5]。

第7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主旨与根本,也是评估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集实践性和探索性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全球范围内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式。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发明了案例教学法,并编写了《合同法案例》一书,这本书是历史上首次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材。目前,哈佛大学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备的案例库,如工商学院案例中心和法学院案例库等,分别拥有几十万个实际案例,在实际教学中被校内外教师广泛使用。

物流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的物流工程技术和物流工程管理人才。物流工程相关专业课程与商业实践联系比较紧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与工程硕士培养应用型人才相契合。因此在物流工程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物流管理实务能力和应用能力。

选取和编写恰当的教学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根本保障和基本要求。通过案例资源库的开发和建立,将不同课程、不同教师的授课案例进行整合,实现课程资源和评价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案例资源分类和课程质量评价的科学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以教学案例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契机,建设开放性的案例开发与应用平台,提高案例库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

2.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意义

2.1 案例库建设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条件

进行案例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选取合适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可以引起师生的共鸣和热烈讨论,案例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哈佛大学劳伦斯教授曾说过:“好的案例就是把部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和工作实践纳入到课堂讨论中,使教师和同学对其进行剖析和讨论。优秀的案例能够使师生间的讨论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复杂场景展开,是开拓学术思路的依据。案例是对一个复杂场景或争议现象的记录和再现,需要对这一复杂场景进行剖析并如实加以还原,以便课堂中同学们能够理解并引起共鸣。”案例库的建设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基础条件,使案例教学有了根本保障,从而使培养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2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建立案例库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便于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提高教学质量。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和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同时,教学案例资源库也是其他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如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式、讨论式教学法等,都需要一定案例的支撑。通过案例库平台建设,可以不断发掘典型案例并将其加入共享,使之日渐丰富,成为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同时,借助于案例教学资源库平台,任课教师还可以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有利于打造开放性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学习成为一种趋势,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逐渐流行。通过整合案例库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取其中的物流实践案例,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环境,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在线学习平台,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通过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育人目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教学效果。

2.4 通过案例库建设带动学科专业建设

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组建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团队,需要案例编写、维护、推广、评价、更新、扩充等一系列流程,借助于工程硕士案例库建设,可以带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进而带动整个学科专业的发展。通过开展“精品实践课程评比”等活动建设实践教学精品课程,推广案例教学方法和经验,鼓励其它课程参考借鉴,引导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补充教学内容、改造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方法、强化案例和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工程硕士教育相关专业领域的整体建设水平。

3.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采编零散,案例数量不足

案例教学是物流专业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很多教师都在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并尝试建立相关的案例库。但是,在案例的选择上都是由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师独自确定,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协调,案例的使用处于零散状态,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和标准化的加工。案例编写基本上是按照个人喜好来进行,很少组建专门的开发团队,案例开发较为随意,从而也导致案例资源匮乏、案例编写水平低、重复率高。对于物流工程专业来说,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更需要与当前电子商务发展与时俱进的新型案例,而这方面的实践案例太少,无法满足工程硕士的教学需求。案例缺乏的缘由有三个:一是缺乏案例编写资金,案例编写耗时费力又耗钱,而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大多数老师都是自己收集案例,既增加了大量重复劳动,又不利于资源共享;二是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有些老师受到自我素质的约束,无法开发高水平的案例;三是各高校之间所用教材不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对同一门课程的要求也不同,导致各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各自为政,开发出来的教学案例共享性差,很少被其他院校的老师采用,案例使用率低,从而导致开发高水平案例的动力不足。

3.2 案例来源渠道过窄,质量参差不齐

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性强;二是时效性高;三是具有实践性;四是案例难易度适中;五是案例的展示形式多样化。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展示,让同学充分了解案例,设置提问、辩论等互动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案例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案例来源渠道过窄也是影响案例编写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中所使用的案例主要有两类:一是改编型案例,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媒体或者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技术发展、物流业界动态等相关信息,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对其进行编写加工而成;二是采编型案例,一般由任课教师组织研究生或者亲自参与物流工程案例实践,或者去物流公司或者行业协会实地调查、走访,结合案例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总结、改编而成,这方面形成的案例相对较少。由于跟企业或者行业协会沟通困难,或者企业出于保密的原因,使得案例的采集面十分狭小,任课教师只能更多地依赖改编型案例来开展案例教学实践。甚至大多教师直接从互联网、报纸、杂志上拷贝相关背景资料,并未根据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受众的特点对背景、主题、细节、问题等环节进行完善。也有些任课教师直接采用从国外数据库或者国外教材中拿来的案例,没有经过编辑、加工和提炼,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人难以理解。上述各种原因必然导致案例质量参差不齐,其适用性必然受限,利用率低、共享性差。

3.3 管理系统开发滞后

收集案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案例库构建,建设方案有多种,可以按学科专业分类创建不同的案例库,也可按同一专业的不同内容创建案例库。要想充分高效地利用案例库,建立相应的案例库开发与管理系统是必需的,案例库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案例编写、案例输入、案例搜索、案例讨论、案例修改等模块。开发建设案例库管理系统平台,将案例整理归档并建立索引,可以提高案例的管理与查找效率,按照需求对案例进行重新组配。目前,我国案例库应用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还很落后,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实现案例库的自动化管理,既阻碍了案例库建设的步伐,也使案例库无法共享、利用率低下。

4.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原则和对策

4.1 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1)案例资源库建设要以针对性为首要原则,即以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案例资源库作为教学的配套材料在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上要与教材保持统一,在功能上,案例资源库要突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案例的选择上,做到经典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尽量与物流工程和商业实践相结合,以便让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和接触更多真实的案例,强化培养其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案例库的创建要坚持系统化、模块化的原则。案例库建设可以划分为总体设计、任务分工、案例选择、案例素材采集、案例编写、案例分析、案例入库等阶段。其中案例选择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步骤。所谓系统化,是指将案例库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是协调好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案例库的建设,避免重复和浪费;二是协调好同一案例库内部各模块的关系,即根据案例库的总体构建目标,精心选择材料,使选择的案例和知识点之间以及案例与实践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所谓模块化是指入选案例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层次、教学对象和不同需要形成不同的案例集合151。系统化和模块化原则保证了案例库内容的完整性,保证了使用中的灵活性,作为基础性资源,为通过不同的在线学习平台共享奠定了基础。

(3)坚持案例库配套体系建设的原则。任何案例库的建设和运行都离不开配套体系的支撑,物流工程案例库自然也不例外。其主要的配套体系有经费保障机制,案例开发奖励机制、案例更新与扩充机制、共享机制等。

4.2 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对策

(1)成立案例库建设专项基金。可以参照科研或者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的方法,对案例库建设项目进行专项资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进行案例研究和案例编写的教师予以资助;二是组织案例教学法教学比赛,推广案例教学法先进经验,对优秀者给予奖励;三是资助案例教学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以及案例库应用管理平台的弁发等。

(2)要加强与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物流工程案例库提供了充足的实践素材。物流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好的运作模式和经验需要学界和理论界予以总结升华,行业协会在与企业的长期互动中也会产生一些好的经验和案例,学校教学科研中产生的新成果、新理念需要企业实践平台来转化,同时学校也依赖物流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发和更新物流专业教学案例,物流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使得物流工程专业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更贴近现实并更具时代感,增强教学案例的鲜活性,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一是培训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不断得到推广,信息时代的教师需要得到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教学法等知识的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开发案例、使用案例的技能;二是评价机制,完善案例教学评价体系,运用相关指标评价案例库建设的优劣,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改进案例编写质量和案例教学的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三是保护机制,教师对自主开发的教学案例拥有著作权,受国家知识产权法规的保护,同时,学校要积极鼓励或资助教师把自己的案例开发成果以案例库的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或者出版著作向全国推广。通过以上措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案例库建设和推广,不断提高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5.结语

第8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1.典型性.

虽然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给出的案例是个别案例,但是这个案例中蕴含着这一类案例的共性,通过对这一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一类事物中存在的共性,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对类似事物的分析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生物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不能随意选择,要选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选择的案例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消极的.

2.针对性.

生物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案例,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案例,对待初一的学生要选择难度较小的案例,对待初三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大一点的案例.

3.实效性.

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生物教师在应用之前,就必须对案例教学应用要实现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根据规划进行,尽可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使案例教学目标成功实现.

4.科学性.

教师选择的案例要是科学、真实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信息汇集,但这些信息有真有假,教师在选择过程中,要重视选择案例的真实性.其五,教育性.生物学习中教学案例法的应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重视发挥案例的教育作用,尽量选择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积极作用的案例.

二、案例教案的编写

1.去粗取精,突出重点

生物教学案例首先要突出主题,教师在编写案例时,需要将实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围绕教学目标,将案例中与教学无关的部分剔除,使之简化与细化,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使之与教学要求相符合,并把其中关键性的细节描述清楚,突出重点.例如,在编写“胰岛素的调节作用”这一课的案例时,由于相关案例众多,就需要教师围绕胰岛素的调节作用这个重点将案例素材进行简化与细化.

2.合理整合,提高效率

不同的案例有其侧重点,因此,在生物案例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各种零散的案例进行合理的整合,使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与保护”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环境污染的现状的实例与各种保护环境措施的实例进行整合,使学生对全球环境污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生活中各种保护环境的方法,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1.展示案例,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纸质、口头叙述、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案例,在展示的案例之后,指导学生阅读案例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调动多个感觉器官来阅读案例,在学生阅读了案例之后,教师从中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从中提出问题或者教师通过自己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生物知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2.分析、讨论生物案例

教师在给出生物案例之后,要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通过本案例,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哪些类似的生物知识,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选取其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下面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鼓励那些不积极参与或者不敢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让学生对案例进行个人分析,先让学生做好个人准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让学生对案例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的方式最好是在容易的案例中进行,对于较难的案例分析,最好是小组合作探究买也可以是个人准备,然后再在小组中交流,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通过小组的一起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渐找到分析案例的规律与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总结和评价案例

在通过个人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了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之后,生物教师还要重视对案例的总结与评价环节,对案例的总结与评价环节可分为三个方面:对案例本身的总结与评价、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总结与评价、对案例中包含的生物知识进行总结与评价.在总结与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善于发现学生言语中的亮点,并给与表扬,对其中的不足之处给予纠正意见,学生总结与评价完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言论给予指正与补充,并将学生的言论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与评价,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语

第9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精选;运用分析;讨论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01-02

    引言:在目前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讲授式为主,虽然在一些课中也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但学生主动学习缺少,大多数学生缺少有独立思考,更少有亲身去实践的。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尤其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使生物课的内容趣味化,不再枯燥;内容具体化,不再抽象。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对培养具有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善于信息整合和创新的人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对于教育案例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多种叙述。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 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986 年,“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倡议将案例方法应用到教师教育方案中,此后,各种研究者及教育者才开始把案例引人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郑金洲博士定义为“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与讲授法相对立。”换句化说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标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上,就是通过对设计一个具体的生物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信息,主动地采集信息,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必要的准备。

    二、案例教学具体应用

    2.1精选案例 激发兴趣。

    精选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节,用了动物世界的开头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样既真实又典型,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所选案例教学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能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讲述我国的动物资源时,用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并且讲述了一个故事美丽的可可西里,一位老猎人,清晨起来,走出帐篷,看到了一只肥硕的藏羚羊。出于猎人的本能,他很快取出猎枪,而那只藏羚羊并没有出于求生的本能而逃离。面对老猎人的枪口,藏羚羊两条前腿跪下去,眼里流出了热泪。老猎人开枪射杀了这只跪着的藏羚羊事情本来可以结束了,可是这跪着的藏羚羊怎么也不能拉起。老猎人用锋利的刀子剖开了藏羚羊的腹部,看到了一只小藏羚羊。老猎人什么都明白了,从此在可可西里再也没看到这位老猎人。学生观看后有了很大的震撼……综上所述,案例的选择或编写应遵循原则:(1)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2)学生的实际情况(3)当时的教学环境(4)真实性(5)完整性(6)时效性(7)趣味性。

    2.2 运用案例,巩固知识。

    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的运用的恰当与否是重中之重。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占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占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高达65%。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一个过度时期,而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教师也能更好的缓冲难点和突出重点。因此, 运用案例教学既提供了教学的素材,也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对案例的理解具有开放性师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在案例呈现时,教师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建立学生的一个框架。

    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知识分析说明与复杂多变的生物知识获得,对所学知识的会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是能理解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植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在学习能量转化器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看一个大力水手的动画片入手,先请学生观察动画片中的人物是谁?让他们讲出这个人物最喜欢的一句话,通过这句话同学们知道了什么?使他们获得了能量的概念,也了解能量可以转化的知识。从而导出“能量转化器”的知识点,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铺设了“平台”。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探究酸雨的危害”案例,通过书上案例让学生了解了酸雨这种自然现象,同时给学生一个信息的传递,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严重影响了生物圈;在人为模拟的情况下,可以再现自然过程,方便观察和实验研究;安全实验的技能。从而使学生巩固了生物圈的知识,并且又明确了在自然界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得到结果。因此,案例的运用在学生的生物学习中,既能让学生掌握,又能巩固。

    2.3 分析讨论案例,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使学生产生疑问,在此阶段,教师要学会设问。设计的问题不能简单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难度适中。案例分析、讨论过程是集中学生集体智慧,解决案例,也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

    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案例讨论的过程有不可预测性,由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初步领会和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从而获得思维上的深化,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述环境保护时展示了以下案例。

    保护我们的“水缸”阿哈水库。

    阿哈水库是贵阳的三个“水缸”之一,周边树林环绕,风光如画,景色十分秀丽。鱼类资源丰富,青山滴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阿哈水库的水情况开始逐年恶化,到九十年代阿哈水库水变色,甚至有恶臭散出,一些区域鱼虾绝迹,鱼类资源己近枯竭,两岸出现荒山秃岭,近几年为了保护水库的水资源,也为了保护我们的“水缸”,国家开始治理阿哈水库。阿哈水库的这些变化给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变化。

    问题1: 阿哈水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问题2:保护阿哈水库我们该怎么样?

    学生通过两个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对其他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其能思维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2.4、教学反馈、理论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