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

生物技术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生物技术发展前景

第1篇: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

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开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得益于国家的重视。国家不仅将生物技术列为863计划之首,而且纳入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我国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同时使生物技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生物技术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环保、轻化工等重要领域。另外,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国外留学人才的回归以及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进入,这些因素加速了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已经达到200多亿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目前,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但是生物技术应用到医药领域在我国的起步较晚。随着生物制药企业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一、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是指“用活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物质)来改进产品、改良植物和动物,或为特殊用途而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生物技术统称为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生物医药制品主要包括三大类: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成为衡量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生物制药产业也成为继IT产业后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

二、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1.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

然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大力支持下,这一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15种基因工程药物和若干种疫苗批准上市,另有十几种基因工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验证,在研制中的约有数十种。

随着国产生物药品的研发不断取得成绩,涌现出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生物制药企业。在对医药企业的管理上,我国为了更好的与轨迹接轨,对药品生产企业采用GMP管理方法,为医药的国际化奠定基础。这样不仅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生物制药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促进国内企业的更快发展,同时可以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2.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技术由于在医药领域的发展时间较晚,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产业规模小。从销售额看,我国只有5家销售额在亿元以上,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一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由于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2.2产品缺乏创新。我国的生物制药产品主要是对国外产品的模仿,原因是仿制的产品费用远远低于自己研发的费用。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间,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只需5年左右时间,费用也只需要几百万元人民币。所以在利益的追逐下,导致国内制药企业对产品研发不重视,在产品眼地方上投入严重不足。这使得我国的生物技术落后,产品研发速度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3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生物药品的附加值高,而且可以通过仿制的手段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回报,所以很多企业,甚至是一些非制药的企业,对生物医药项目进行投资开发,导致同种产品多家企业生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出现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

生物制药产业存在的问题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除了上述问题外,市场开发理念失常、品牌意识缺乏、企业管理方法落后、人才匮乏等也是影响生物制药发展的制药因素。

三、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分析

虽然生物制药产业存在各种问题,但国内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许多成绩。科研能力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上升。例如中国是第一个批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而且有8家公司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批准。中国的生物制药公司正在开发的新的人重组蛋白药物已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外生物制药企业的进入,虽然在一定程度对国内制药业形成了冲击,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外国制药企业在与国内企业的合作中提供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国内企业的软实力。国内市场的需求旺盛,也为生物制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另外,国家对生物技术的重视,加大了对该行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为生物制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尽管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还很年轻,但是发展的动力却十足,并且正在稳固发展。随着生物制药行业基础结构的改善,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加强和寻找不同资源能力的提高,预计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在未来必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预计中国生物制药市场未来几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8%,到2015年,这一市场将达到350亿美元。

三、结语

面对国际生物技术药物的飞速发展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坚持立足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转化医学的最近进展,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优先发展方向,通过政府、监管体系和研发机构的联合,建立技术平台、培育复合型人才和优势企业,进一步强化产业化能力建设,同时建立良好的资金运作机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梅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王正国编 《院士笔下的现代医药》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06月第1版

[3]陈德亮,王爱君 《有效市场竞争环境建设的理性选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0(3):21-23.

第2篇: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字:物联网;情景感知;物流;仓储

中图分类号:E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5-0047-03

0引言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商品流通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仓储是现代物流的核心之一。仓储管理活动 (如订货、入库、盘点、出库等)会产生大量的仓储信息,而且一般具有数据内容复杂、操作频繁、数据量大等特点。如何加强存货控制与监管, 提高空间、人员和设备的使用率以及缩短入库、出库流程和查货时间等,以便对货物和人员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

自从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物流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该规划强调,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并要加快制定和推广物流标准,适时启动物联网的应用示范。

物联网是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研究热点。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1]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也为物流仓储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仓储系统能根据叉车的状态、货物的内容、货物托盘的状态等情景信息来为管理员提供行为决策建议,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而其中对于情景信息的相关应用是整个智能仓储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一种通过各种接入技术将海量电子设备(如RFID、传感器以及其他执行器)与互联网进行互联的大规模虚拟网络。“物联网”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此后,欧盟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作了“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的报告,并在报告中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4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为物体互联期;2015~2020年为半智能化节点;2020年之后进入全智能化阶段 [1]。从那时开始,各个国家都开展了自己的物联网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韩国相继提出了“U-Japan”和“U-Korea”项目,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在中国, 2009年,总理在无锡调研

时,提出了建立“感知中国”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1]。

2情景感知

情景(context)的概念最早是由Schilit和Theimer提出的,他们把情景定义为:位置、附近的人和对象标识以及这些对象的变化 [2] 。Dey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情景概念是现在业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他认为:情景可以是描述实体状态的任何信息;这个实体可以是用户和应用程序交互时相关的一个人、位置和对象,当然也包括用户和应用程序本身。同时还指出了4类主要的情景:位置、标识、活动和时间,这些情景可以作为进入其它情景信息资源的索引。

所以,情景可归纳成用户和相关应用程序交互时产生的所有信息,包括用户的环境、状态、活动等,甚至环境中相关的人或物的信息都可以是情景。

情景感知的过程就是把在人机交互环境中产生的情景信息获取、采集后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而相应的情景信息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或传感器采集的方式来获得,再采用相关技术让计算设备对这些情景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其最终目的是让计算机能够主动获取情景,并进一步感知情景,根据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来提供更为合理的“智能”服务。

物联网是个涵盖种类繁多的物品和设备的网络体系,其具有海量信息的突出特点。由于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物联网时代的信息“膨胀”,所以,要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革新,从各个角度致力解决物联网中的信息情景感知问题。情景感知信息的采集层次有GPS、红外、射频技术、基于信号传输时间差的CRICKET系统、基于视觉技术的定位系统等;在信息建模层次有模式标识模型、本体模型等;在信息处理层次则有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等。种种技术的联合使用,都是为了能在物联网时代实现各个行业的“智能化”。

3情景感知在智能仓储的应用现状

通过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发现,目前,在我国仓储业应用最多的物联网感知技术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 这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技术能脱离人工干预,自动完成目标对象信息的输入和处理,同时具有操作便捷、数据存储量大、安全性好、读取速度快、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流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也成为当今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

由于RFID标签的唯一性、便携性和对用户的透明性,所以,RFID技术已成为实现情景感知体系的基础技术之一。相关管理系统能通过RFID来感知计算场景中与交互任务相关的情景,并能实现交互的隐式化,从而让计算终端和日常物体具有与人自然和谐交互的能力。

在一些先进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RFID标签及智能无线射频(RF)手持终端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在仓储配送过程中,可以闭环使用RFID和托盘系统,以有效降低成本。此外,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手持拣选终端的出现,可以提升拣选效率和速度。根据有关数据报道,在2010年, RFID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仓储业获得了普遍应用,增长速度达到18%以上[5]。

基于条码的自动识别技术在仓储领域已经具有广泛的应用,而电子标签辅助拣选系统也达到了一定的应用范围。在应用中,可以利用电子指示标签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读取和识别,辅助和引导拣货人员进行拣选作业。这一系统简洁实用,能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近两年,在仓储配送过程中还出现了使用无线网络来传输拣选数据的通信技术,采用激光、红外等无线技术来完成对物品的感知、定位与计数,进行全自动快速分拣,最大程度提高拣选速度,降低人工成本。此外,为了使仓储作业达到图象实时监控的效果,仓储系统还对仓库搭建了视频监控网络,一些仓储系统甚至采用了基于视频感知的监控系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6]。

2010年,国内还出现了一种基于辅助语音的拣选系统。这一系统将货物订单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语音提示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和相应的语音通信设备,向拣货员发出语音拣货指令,帮助拣货员快速完成拣选作业。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已经实验成功了一批物联网感知技术应用项目,如2010年在无锡的粮食物流中心和济宁的物联网大蒜冷库基地,通过利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感知技术,并将感知技术与其他技术集成,实时感知物品在仓储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物理信息,使感知技术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应用。

4情景感知技术在智能仓储业的应用发展

4.1用RFID技术实现对物流仓储的全覆盖

物联网的发展给RFID技术的应用在仓储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RFID技术将向多功能、多接口、小型化、便携式、嵌入式、模块化、多读写器协调与组网技术等方向发展,这使得仓储管理将被现代技术覆盖得更加全面。在货物的生产、入库、盘点、出库、配送等环节,通过发挥RFID技术的优势,可使货物成为可跟踪、定位并封装有自己独特情景信息的“物品”,让物流的各个环节的衔接更为灵活和紧密,为物流产业链的整体化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4.2感知技术集成化让仓储业更“智能”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仓储业各类感知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也更让人关注,其中集成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如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集成,能对具有特殊要求的仓储物品(如粮食、水果、蔬菜、药品等)进行深度感知,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在感知技术集成应用环境下,可以对特殊品仓储进行监测。比如可以通过对仓库环境的监测,来满足物品对于空气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等环境参数的需求,实现仓储环境智能化;在危险品的物流管理中,可以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实时监测危险品和盛装容器的状态,一旦超过警戒值,即及时报警,这样就能在危险品物流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的跟踪、监控和管理;在冷藏物流系统中,可以全程监控冷冻环境中的产品温度及湿度,及时调控温湿度,保证产品的质量。事实上,在2010年,集成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如无锡粮食物流中心、济宁的物联网冷库系统、汉口中储公司仓储优化项目、嘉兴电力局物质储备仓库等成功案例都已经说明,感知技术的集成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潮流[6]。

4.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管理扩展

物联网领域有6大关键技术: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异构网络与通信技术。随着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升温,除了前面提到的RFID技术外,中间件、云计算、异构网络等也成了科技界的研究热点。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技术难关的攻克,这些关键技术势必会出现交叉和融合,对仓储管理的帮助会更大。在全新技术环境下,仓储管理的外延将扩展到物流的整个链条、甚至延伸到商品的最初生产环节。由RFID技术和中间件技术对商品的生产和制造进行全面监管,在投入物流环节前就形成商品自身的“身份档案”。同时,随着物流环节的推进,传感网、云计算、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使用将使商品在其跟踪、定位和有效管理方面的各种信息,都成为用户可以随时掌握的数据;甚至商品到达最终用户时,用户也可对商品进行“溯源”,了解商品的全方位信息,对商品的各种品质进行分析。相信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将使得传统物流中的仓储管理出现理念和技术上的全新改变,并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5结语

实现仓储物联网可以使仓储物流网络实现仓储系统中的“物”联网与智能化,使“物”在仓储物联网大系统中具有一定的智能,让物流中的“物”能根据相关的情景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去哪儿,怎么去,去到后怎么做”等。这样将大大改变传统物流信息的系统架构,甚至会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现代物流技术装备革新带来巨大影响,从而使现代仓储、物流中心的结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也将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智慧物流”。

参考文献

[l]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6):30-35.

[2] SCHILIT B N,ADAMS N,WANT R.Context-aware computing applications[C/OL]//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pplications.[1994-12-10].http://www.ubiq.eom/want/papers/paretab-wmcdec94.pdf.

[3] BROWN P J, BOVEY J D, CHEN X.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 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marketplace[J].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1997, 4(5): 58-64.

[4] RYAN N, PASCOE J, MORSE D.Enhanced reality fieldwork:the context aware archaeological assistant[R]∥VAN LEUSEN V,GAFFNEY M.EXXON S.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Archaeology 1997.Oxford:British Arehaeologieal Reports, 1998.

第3篇: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施工技术;问题;措施

现今,风景园林建设要求大大提高,为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势必要创新工程施工理念、完善施工技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处理工作刻不容缓,具体落实此项工作于细节,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为风景园林工程后期施工奠定良好基础。

1风景园林工程特点及建设意义

1.1特点

风景园林建设效果间接反映城市风貌、美化水平,利用植物优美外形吸引群众前来观赏,为欣赏者带来良好体验,可见,该工程具有观赏性。工程设计者客观分析欣赏者需求,在需求引导下明确施工方向,进而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增强城市人文魅力[1]。实际上,风景园林工程以多学科知识为施工基础,且项目效果契合相关标准,确保人文与自然有机融合,将工程科学性淋漓尽致体现。

1.2意义

风景园林工程是城市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工程质量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该工程能为居民带来精神享受,让城市居民在喧嚣城市中找到休憩场所,进而放松身心、卸下疲惫。此外,园林中植物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温、湿度作用,对城市环境改善有促进意义。城市园林工程施工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并深入挖掘城市生态价值,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2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设计规划方面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时,部分设计人员仅根据资料制定施工方案,实际上前期调查工作过于片面,致使关键技术问题被忽视,最终在施工阶段遇到重重阻力。此外,规划期间缺少沟通,既会影响工程施工进程,又弱化风景园林工程建设效果。一旦设计规划缺乏合理性,则施工技术优势无从体现,并且施工问题接踵而至。

2.2放样测量方面

工程施工实践要想与设计图纸相一致,务必有效应用放样测量技术,否则施工位置准确性会受到影响,最终园林植物间距设置不当,园林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大幅降低。目前,工作人员形式化应用放线测量仪器,不仅会浪费工作时间,还会加大测量误差,最终为后续施工带来负面影响。

2.3土壤优化方面

不同植物生长习性各异,所以施工人员要适当处理土壤,以便为植物提供良好土壤环境。一旦土壤处理技术应用不当,那么植物生长效果不尽如人意,且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无从保证,导致风景园林建设水平得不到提高。

2.4材料使用方面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时,应选用适合技术和工艺,确保工程质量整体提升。各类材料选用时,通过性能分析敲定适宜材料,如果监管工作流于形式,那么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且施工技术有效性大幅降低。

2.5植物养护方面

风景园林工程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植物养护技术尤为关键。如果植物养护工作不到位,那么植物成活率会大大降低,进而影响植物功能作用,且风景园林工程价值随之弱化,导致人与自然间矛盾大大增加。

3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提升措施

3.1设计规划技术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前期,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场地,全面调查现场情况,及时记录地势、地形、气候等信息,全面保证设计规划方案合理性和安全性,以便为工程施工实践提供依据。设计规划阶段统计材料、设备用量,进而优化施工程序、细化施工目标,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施工目的,确保技术优势全面发挥。设计规划技术升级的前提条件,即创新设计理念、改变设计方法,为风景园林项目现代化施工提供可靠性支持。除此之外,适当优化施工工序,这对交叉施工环节有导向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各部门间协调关系,并明确工作任务,高效完成工程施工任务。

3.2放样测量技术

为保证放样测量精确度,应摒弃方格网放线测量技术弊端,结合地貌、地形等要素选用适合技术,以便合理确定植物间距、行距,为植物健康生长提供技术支持。在这一过程中,细致审核施工图纸,针对细节问题逐项确定,以便放样测量技术有的放矢,为后续施工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从中可以看出,放样测量技术在工程质量保障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对此,要培养专项技术人才,并构建放样测量团队,以便为放样测量活动提供优秀人才,推动放样测量工作专业化发展。

3.3土壤优化技术

园林植物各阶段的生长离不开土壤,适当改良土壤处理技术,考虑养分、温度、湿度、透气效果等影响因素,以便为植物提供所需养分。在此期间,综合性分析影响因素,据此优化土壤改良方案,进而提高植物成活率,并保证生态环境稳定性和平衡性。现今,园林树种日益丰富,且外地树种大量引进,要想真正提高土壤质量,定要创新土壤优化技术,以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各类植物提供适宜土壤环境。

3.4材料使用技术

要想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水平,应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及工艺,针对施工材料细致筛选,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对于质管员来说,应结合工作经验详尽分析相关施工材料性能,根据检测项目差异性对其细致记录,使其满足优质园林建设标准。具体来说,风景园林建设单位组建专业化技术团队,技术人员动态观察施工材料在市场流通情况,并主动与生产厂家取得联系,真正掌握施工材料使用效果,避免后期出现返工现象。选用材料时,从实用性、安全性、艺术性等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施工需要,适当改善工程施工技术,确保材料资源有效配置,进而提升园林工程管理水平。

3.5植物养护技术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期间,涉及植物品种选择、植物移栽、植物后期养护等工作,对于外地植物,应考虑环境适应性,否则植物将缓慢生长,大大降低成活率。基于此,合理应用植物养护技术,客观分析不同品种植物生长条件,在土壤性质、土层深度、土球半径等方面认真分析,尽可能满足外地植物健康生长需要。具体养护注意事项为:观察栽植土是否有更换必要;分析地表土层结构,记录不同地表土层深度的土层结构,参照相关要求予以判断;挖坑栽植时,妥善处理土球半径与树坑大小间的关系;裸根植物根深浅于树坑深度,二者差值最少为10cm;植物移栽后,定期除草、除虫,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并适量输入营养液,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需要;苗木修剪后,于剪口处均匀涂抹保护剂,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根据植物各生长阶段水分供应需要,适当控制浇水量;因植物肥量存在供应差异性,且施肥间隔不等,所以要选择适合肥料,合理控制施肥频次和数量;一旦气温升高,针对苗木遮阳处理,避免阳光长时间照射产生灼伤现象,最终降低苗木成活率。

第4篇: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

一、生物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1.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方式主要有:作物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农作物人工种子、转基因育种等。农作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用于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其次用于无性繁殖作物的脱毒和快速繁育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体细胞杂交可以创造出更有经济价值或更广泛适应性的作物新品种;人工种子可对一些自然条件下不结实或种子昂贵的作物进行繁殖,缩短育种年限,并可人为控制作物生长发育和抗性,防止种性退化;转基因育种是对农作物进行基因转移,使其获得新的优良品性,培育出具有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抗逆特性及品质优良的作物新品系。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工作,我国已培育了包括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甘蔗、橡胶等一大批作物新品系。如我国将苏云金杆菌的Bt杀虫蛋白基因转入棉花,培育出的抗虫棉,对棉铃虫杀虫率达80%以上。

2.生物技术在肥料上的应用

近年来,各种生物肥料不断出现,已经有几百种产品获得农业部登记,这些产品有的已经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地使用效果表明,生物肥料在改善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益等方面有一定的功效。如钾细菌肥料类,能缓解钾肥使用不足而引起的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下降,全国已经推广应用200多万公顷,为缓解我国钾肥资源紧缺矛盾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3.生物技术在秸秆还田上的应用

我国传统农业中秸秆直接还田数量较少,还田形式主要是通过养畜过腹还田和作燃料以后的草木灰还田。近年来,秸秆还田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很多新的还田技术,象玉米整秆覆盖、小麦—玉米连作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留茬、秸秆快腐还田等。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了利用“301”菌剂、秸秆催腐制剂和酵素菌制剂快速堆腐秸秆还田新技术,是用生物技术进行秸秆还田的新发展,把传统粗放的有机肥料积造方式向先进、集约的生物技术转变,为秸秆还田从技术上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4.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上的应用

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核心内容,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有益的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如用瓢虫防治棉蚜,用杀螟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等。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采用处理稻根、保护寄生蜂和冬耕灌水等控制螟虫危害。70年代以来,我国首先开创了利用柞蚕卵大量繁殖赤眼蜂工厂化生产技术。近年来,又在赤眼蜂人工卵培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利用赤眼蜂规模化防治玉米螟、甘蔗螟、美国白蛾等重要害虫。2000年全国在玉米上生物防治病虫害面积超过200万公顷。与此同时,平腹小蜂、瓢虫、草蛉、捕食螨等天敌的人工繁殖也获得了成功;引进利蚜小蜂防治白粉虱,引进微孢子虫防治蝗虫等也取得了明显效果;到2010年底,我国正式生产的生物农药品种达100多种,产量近30万吨,使用面积约9000万公顷。

二、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发展前景

1.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前景

粮食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人口在增加,耕地不会增加,今后如何满足人们对粮食的要求,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代生物技术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生物技术培育抗逆的作物优良品系,对优良品种进行大量的快速无性繁殖,实现工业化生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如袁隆平教授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产量已达12000Kg/hm2。所以,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前景广阔,且必不可少。

2.生物技术在肥料上的应用前景

当今国际社会十分重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生物肥料既具有促进农业增产和改进农产品质量的经济效益,又有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良性循环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今后肥料发展方向,必将带来我国肥料工业的一场绿色革命。

3.生物技术在秸秆还田技术上的应用前景

随着农作物产量的不断增加,秸秆量也较大增长,秸秆焚烧、乱堆乱放,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因焚烧秸秆造成的机场、高速公路关闭等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地制宜的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模式,进一步优选秸秆还田生物处理技术,达到减少秸秆还田的堆沤时间,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之目的。因此,进行生物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增加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4.生物技术在我国植保上的应用前景

今后,我国农业发展将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植保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十一世纪的植保工作应更好解决的问题有:①极研制推广应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环保形生物农药。②大力开发推广应用生物制剂。③改进天敌昆虫的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天敌抗逆性和适应性。④注意选择品质优和抗(病虫害)性好的品种以及种植中的合理布局。⑤研制推广应用兼抗多种病虫害具有持久抗性的新品种。⑥在种植制度和结构调整中,注意通过作物布局和栽培方式的协调,对重大病虫害实施生态控制。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生态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三、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应用

生物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把我国农业科(下转第138页)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通过秸秆还田、生物肥料改良、培肥后的土壤上,种植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的作物新品系,再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综合防治病虫害,生产出的农产品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生产过程中减轻了污染,保护了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泗水县农业局从2000年开始在西瓜和花生上示范推广了生物技术的农业综合应用技术,通过秸秆还田、增施生物肥料、利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结果表明,综合应用生物技术的地块,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对照田有机质含量0.9%,秸秆还田区有机质含量增至2%以上,土壤理化性状好转,西瓜和花生产量及品质显著提高。泗水县成为“中国优质西瓜之乡”和“中国优质花生之乡”。

第5篇: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动画产业;三维动画;应用发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手段开始更新与进步,数字技术逐渐运用于各个领域。在当今动画制作中,数字技术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动画的制作开始依赖于数字技术,并能从数字技术中获取新的灵感和力量。动画产业的发展相对于电影电视要晚一些,还不到一百年,但动画产业自兴起到发展起来的速度较快。在动画产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三维动画的发展。

1数字技术的发展背景

第一,动画制作中数字技术的发展历史。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蒸汽船威力号》诞生,该制作中第一次采用移动背景的拍摄技术手段;1932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诞生;1937年,利用“多重景深”拍摄手段拍摄的动画片《白雪公主》问世,标志着主流商业动画技术手段发展成熟;1950年,麻省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家制作了动画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动画;1992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由计算机三维技术手段制作的动画片,开创了世界范围内使用三维技术手段制作动画的风潮。

第二,动画制作中的数字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操作平台,使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作为制作工具的一种技术手段。先进的数字技术可以打造出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动画效果,使得动画中的特技部分展现出更加真实优良的视觉效果。传统的动画制作中,制作人员通常是借用透明的纸张来对动画的绘制过程进行复制,并将动画的人物和风景分开复制,因此传统的动画制作技术下的动画画面都不精细清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动画制作中数字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制技术,成为全新的动画制作方式,并开始运用更多的专业合成软件等。

第三,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动画的出现,对动画表现领域的扩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得动画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这种媒介也适用于各种动画,如网络Flas,宽带传输的web3D动画、手机动画等。对于动画事业而言,三维动画的出现丰富了动画的表现,使动画更加真实,并促使动画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在动画制作中运用数字技术的意义

2.1模型设计能力高超

在动画制作中,数字技术的运用主要是计算机通过相应的数学方法来实现动画的设计制作,不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将现实存在的人物或景观逼真地模拟出来,也可以制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景观等。这些都是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动画制作独有的,超越了实景拍摄和手绘的方式。在动画制作中,可以通过专业的制作软件,创建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建筑、街道、家具等,使其生成自然景物,如植物、蓝天、白云等,也可制作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景物,即抽象的物体,甚至可以制作出生物的模型,最主要的是人和动物。这些都是三维动画中较为复杂的模型效果。

2.2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效果

在使用数字技术制作动画的过程中,模型的运动和变化不会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制作动画的人可以根据需求或是自己的想法任意指定模型运动的方向和轨迹,调整模型的任意角度和照明效果等。此外,设计人员可以变换制作好的模型,使其发生任意的改变,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和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2.3质感表现丰富完美

三维动画的模型制作完成后,为了达到真实物体的效果或增加模型的质感,一般要通过材质的选择和场景灯光的设计,来使模型表现得更逼真。

(1)模型的质感和逼真度取决于选择的色彩、表面的光亮程度、反射效果、透明度等,而这些属性又取决于组成模型的基本材料。常用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里都会提供丰富的材质库,如玻璃、金属、水、大理石、木材、面料等。设计动画效果时,还可以通过变换材质的各种参数,改变模型的材质效果。

(2)灯光的设计效果会直接影响模型的最终质感表现。三维动画制作中的灯光设计一般有如下特点:1)可以自由选择灯光的类型,包括点光源、平行光源、摄影光,还有专门用来产生金属、玻璃等光亮效果的MAP光源。2)可以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灯光的颜色、强度。3)可以根据设计需要或个人喜好,确定灯光的位置和运动方向。4)可以设置灯光照射到模型上的阴影效果,以及反射、折射效果等。

(3)三维动画制作时,可以将前景模型和背影场景分别设计,输出时再进行合成,这样还可以随时更换不同的模型和场景,大大减少了动画制作的工作量,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预览最终动画效果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对演示的动画结果进行反复的修改、调试,直到满意为止。

3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动画技术的主要类型

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模型的建立是整个动画制作的基础,模型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动画的质量。在动画制作中,三维动画技术从出现以来,模型建立的技术已经发展出了几种不同的分支,主要包括常见的Polygon模型建立技术(多边形)、NURBS模型建立技术(曲线)以及division模型建立技术(细分曲面)。在不同的建模软件的支持下,这几种建模技术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一般最常用的建模技术是前面两种:

(1)一般来说,Polygon建模技术适合建立没有曲面、形状较为规则的物体,这种技术能够自由地调整UV分布,很方便在贴图的时候根据场地的需求来进行设计。但这种方法也有其缺点,不能生成光滑的曲面。

(2)NURBS在计算机图形学上是一个数学概念,在曲线运动轨迹上可以形成一定的形状,主要用于表现曲面的物体,创建光滑、复杂的模型,对于模型细节有逼真的效果,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这种模型建立技术建立的模型在曲面上的结构是网状的,在复杂模型的设计中,由于控制点的增加而很难控制。

因此,在进行模型建立时,要注意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总的来说,这些建模技术各有特征,但却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它们的基本理念不够统一,相关的三维软件也不能兼容这几种建模方式。因此,在动画场景的制作中,主要的要求和趋势就是模型的类型能够统一。

4数字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通常来说,数字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可根据其是平面还是立体,分为在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中的使用和在三维动画制作中的使用。在不同的使用形态下,需要达到的效果也有所差异。所谓二维动画,也就是指将在平面上利用手工绘制会形成一定的画面,呈现在镜头之中;而三维动画,也就是指在通过一定的构思,完全利用计算机软件将该种构思制作出来,所形成的立体画面,以镜头的方式呈现出来。就目前来说,数字技术使用于动画制作之中,不仅是对其动画特效的制作,还包含了后期的技术处理。其中,数字动画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使用于动画制作之中,可以极大地缩短动画片的整体制作时间,还能利用其虚构场景的技术,节约大量的制作经费。同时,还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突破了原有的技术手段,为动画制作带来了新的发展途径,也精致了动画艺术。其实,数字技术应用于动画制作之中,除了各个场景的技术处理与前后期的技术合成,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数位板的使用。一方面,数位板的使用有助于作者个人风格的保留,在最大程度上保存原作者的作品,并将其展示到观众的面前;另一方面,数位板可以用于绘制,且其绘制出来的图像能够直接保存,该种方式极大地缩短了动画的前期制作时间,整体制作时间也相应缩短。以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论述数字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4.1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技术的使用

专业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与传统的手工绘制制作虽然在流程上相对类似,但是,专业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是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主导。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让整个动画制作中的工作都可以用计算机数据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这点上来说,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技术可以直接缩短整个动画制作的生产周期。除此之外,传统的手工绘制,它的画面都是以手工的方式形成的,所有的内容都是以想象作为出发点,但是制作技术却不一定能让制作画面与想象持平,这就导致构思表达存在一定的偏差。而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技术,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可以通过手绘、数据调整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动画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制作出来的动画作品更为科学化,在动画的整体质量和画面品质上有着极大的提高。

4.2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的使用

传统的动画制作缺乏应有的立体性。就观看感受而言,传统的动画片虽然会有动作,但是经常会给观众一种纸片人的感觉,视觉效果相对较差,而且在某些细节的表达上不够生动、具体。例如,在《葫芦娃》中,蛇精的表情和躯体显得十分僵硬,无法诠释剧情。而三维动画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制作上,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可以将角色制作得更为精细、生动,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呈现上,会更能让观众接受,也就是说三维技术的表现手法相对鲜明,画面感较强。除此之外,三维技术手段的使用会让动画画面的色彩更丰富,呈现出来的角色也能根据后期需求做出对应的更改,使得动画人物和动画场景达到一致,给观众带来更加舒适的观看感觉。世界上第一部由计算机制作的动画片是《玩具总动员》,这部动画片的问世不仅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动画制作,也让计算机技术根本取代了传统的动画制作手段,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目前,国内外已经逐步认识到了计算机技术对于动画制作的作用与意义,并且通过实践在不断对其具体的应用进行探索。但是,就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而言,数字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具体应用仍旧受到现有科学技术的制约,使其在艺术效果的表达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技术手段与艺术效果两者还需要不断地磨合与衔接,以实现数字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完美使用。总的来说,目前的数字技术为动画制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创作者的理念可以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5运用数字技术的动画制作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各种动画大片的上映,尤其是三维动画,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动画的魅力与发展方向。在很多发达国家,三维动画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国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三维动画制作是一种高技术、高智力和高艺术的创造性工作。目前,三维动画技术已经发展成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领域技术,它以计算机图形学,特别是实体造型和真实感显示技术为基础,涉及范围有图像处理技术、运动控制原理、视频技术和艺术,甚至于视觉心理学、生物学、机器人学、人工智能学等领域也需要三维技术的支持和辅助,所以三维动画技术已经以其独有的特点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目前,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与相应技术的提高,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进行三维动画制作的方法也日益提高,通过不同的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平台,已经可以生动地制作出各种人物或动物角色的运动方式与表情,也可以制作各种逼真的虚拟场景。

当前,由于美国具有丰富的制作经验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无论是在数字技术的运用上还是三维动画制作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不仅是动画行业技术的引领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三维动画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在动画产业,日本在整个世界绝对属于佼佼者,日本的三维动画具有独特的风格,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制作CG为主的企业,在动画方面具有较为成熟和良好的运作基础,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来说,从动画制作中运用数字技术以来,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不乏获奖作品,尤其是前期。但在近年来,随着国外加工动画片的大量引人,国内优秀的动画片反而越来越少,动画片制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大不如从前,逐渐失去了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但我国正在发出“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号召,相信国产动画片会快速发展起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令国人期待的动画作品。

第6篇: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市政景观园林工程;新技术;新材料;运用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被应用到市政园林工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绿色、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了我国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该文对市政园林工程中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希望能给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帮助。

1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新技术、新材料的意义

新技术、新材料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是针对景观园林工程而言,及时进行土方工程施工,建设园林理水工程,塑造更具艺术性的园林艺术形象。目前,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是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关键课题,它在很大程度上贯彻了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增强了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又有效地协调了市政园林工程与景观设计和施工之间存在的矛盾。具体地说,市政园林工程新技术、新材料的含义如下。

1.1优化市政景观园林环境

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市政园林设计的环保性,优化市政园林环境,提高市政园林设计的应用水平,实现市政园林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协调市政园林设计与资源消耗之间的矛盾,解决市政园林设计中的内部矛盾,实现市政园林建设的水循环、绿色化。

1.2缓解市政景观园林工程资源消耗难题

新材料、新技术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极大地缓解了市政园林工程的资源消耗难题。特别是目前市政园林设计中,居民对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更多的发展调整,不仅要实现市政园林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提升市政园林设计的品质。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为景观园林工程提供了更多的绿化材料,并使部分资源得到回收和再利用,从而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市政园林工程设计更加理想,市政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提高。

1.3带动市政景观园林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来说,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特别是景观园林设计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材料生产行业需要突破研究技术,研究更多市政景观园林工程所需材料。在供给侧改革和市场模式创新的推动下,市政景观园林相关工程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创新,相关行业的发展模式也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市政景观园林产业的发展。

2当前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运用的新技术

2.1BIM技术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BIM技术有助于提高设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市政景观园林工程的设计一直停留在二维图纸的技术层面上,不仅对设计者的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容易造成图纸设计和施工效果之间的差异。将BIM技术应用于市政园林工程,使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更高效、更精确,不仅使工程设计调整更方便,而且使设计与施工的衔接更紧密。

2.2绿色环保设计

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来说,其设计工作往往决定着工程建设水平和方向。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我国市政园林工程设计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设计,不仅增加了生态环境中绿色植被,而且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也越来越绿色环保,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在我国市政园林工程中,绿色环保设计的普及和应用,使其在建设水平上不断发展和创新,促进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3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趋势,其目标是建设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改善城市蓄水功能。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水资源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如何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在市政园林工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就是力求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功能调节,同时通过市政园林工程对雨水的有效吸收,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市缺水的不利状况,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当前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运用的新材料

3.1透水材料

透水材料是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很好的渗透性能和防水性能。透水性材料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道路铺装环节上,通过透水性材料铺装的道路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能在雨天迅速吸收路面和绿化带积水,排入园林工程给排水系统,达到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效果。当前,在市政园林工程中所采用的渗透材料有渗透砖、渗透砼、渗透软管等,其效果和市场价值是非常理想的。

3.2万能支撑器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水景工程,起到了良好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形象。多能支撑体是一种高密度聚丙烯材料,具有抗腐蚀、质量轻、承载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广泛用于水景等工程的架空铺设,减少了相关施工作业的难度,减少了工程总量。通用支撑板的应用,解决了水景工程施工和维修养护的难题,同时也为市政园林工程的施工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

3.3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生长调节剂是市政园林工程中的一种重要材料,也是一种全新材料。特别是园林植被的设计,由于植被是营造植被景观的关键,因此,植被的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在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同时,生长调节剂也能很好地调节植物,增强植物的生长发育能力,满足市政园林工程不同季节的植物需要。生长调节剂是一种新型杀虫剂,能满足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通过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控,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当前景观园林工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植被生长新材料。

3.4仿木纹混凝土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常见的亭、椅等便民休闲设施,不仅能点缀园林景观,还能提升生态环境意境。木料在市政园林工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但由于木料具有易腐蚀的特性,在长期使用中易发生褪色、生虫和损坏。与实木相比,仿木纹混凝土在外观上更接近自然,厚重感和层次感更强,不但不会出现褪色、变形等问题,而且还减少了木材的消耗,具有较高的环保和实用价值。

4结语

总之,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园林工程在满足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绿色与环保的设计,从而创造一个更适宜居住和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在新形势下,新技术、新材料是市政园林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对市政园林工程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晓宁.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新技术与新材料运用[J].居舍,2019,(13):35.

[2]邹赞军.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新技术与新材料应用[J].城市建筑,2019,16(3):150-151.

[3]欧国栋.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与技术难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15):92.

第7篇: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

针对园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新技术在园林景观布局、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以期为园林工程建设新技术的具体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园林景观;微灌溉技术;透水软管;生态环境

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园林工程建设是一项备受人们关注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城市园林工程建设,改善和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而在园林工程建设中,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效率。

1新技术在园林景观布局中的应用

1.1景观布局景观布局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从书画艺术中常用的轴、转、台、承等的布局中可看出,景观布局具有疏、密、直等特征。这些布局要素能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比如不同植物的组合景观能表现出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征,体现出自然界本身的流动感、协调感和韵律感。由此可见,纷繁复杂的园林景观布局是要遵循一定规律设计的。

1.2新技术的应用目前,园林景观布局素材的选择是没有规律可遵循的,这就意味着园林景观布局设计师不需要以固定的方式设计园林景观布局。新技术在园林景观布局中的应用方向为:结合城市本身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地貌合理选材,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布局的艺术性。比如,将灵璧石、太湖石等色调协调性好、美感强的景观运用到园林景观布局中,能使观赏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水景技术也可在园林景观布局中应用,具体而言,可模仿林间小溪、山泉和湖泊等自然景观,并将人造喷泉、假山等元素与园林景观融合,这是使水景园林景观与整体园林相协调的有效方法。园林景观设计师要想达到上述效果,可事先描绘草图,从而在具体的布局中修改和调整景观画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在湖泊方面应用的新技术较为空洞、单一。针对此情况,可在湖泊中加入荷花等装饰性的植物,从而使景观布局协调、具有美感。在选择景观布局素材时,设计人员应充分结合园林工程周边的环境和整体布局面积要求设计。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园林景观布局设计,可应用曲折形态设计。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体现了设计的人文性,还能使所用的景物与整体景观融为一体。

2新技术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2.1微灌溉技术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微灌溉技术主要用于促进花卉、树木、灌木等植物的生长。其具体应用过程为:利用微喷头或滴头缓慢地湿润农作物根部周围的土壤。这种灌溉技术是作用于作物局部的,可有效节约水资源。此外,这种技术的工作效率可达90%以上,且因采用该技术灌溉时的水流量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肥料。由此可见,园林工程的微灌溉技术能很好地满足植物对水分和肥料的需要,并以较小的成本促进植物生长。这有利于园林工程施工灌溉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施,还可有效减少园林灌溉施工对劳动力的需求。

2.2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技术在工艺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一些新的施工技术、施工材料被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技术是指将肥料、草籽、黏合剂、土壤改良剂、保水剂、染色剂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将配比好的溶剂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植被或草坪坡面上的技术。由于这种技术的施工方法简单、快捷,能在有效提高园林工程施工效率的同时,使草坪的发芽、生长处于同一阶段,因此,其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且造价较低。

2.3透水软管透水软管是一种新型管材,可满足工程设计的耐压要求。此外,透水软管对地质没有特别的要求,且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抗低温性和较高的拉伸强度,使用寿命是一般橡胶止水带的3~4倍;其加工工艺与橡胶材质的管材截然不同,原材料全部采用天然材料,未加入其他再生成分。

2.4种植技术园林工程施工中的种植技术是指将栽植的苗木放置在坑洞的中央。这样一来,其根系会以自然、合理的分布方式生长。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带土球的苗木,应先处理包裹苗体的草绳或塑料绳。在培土施工中,要将苗木扶正,并在培土过程中轻轻提起苗木,从而使其根系舒展,实现与土壤的紧密结合,最后将培土踏实。在浇水过程中,要保证浇足、浇透。对于灌溉水,可选择自来水、河水或地下水。如果在干旱季节无法保证苗木和树木得到充足的水分,则可采用其他灌溉技术。

2.5其他新技术其他园林工程新技术主要是指为了使城市居民能更好地接触大自然,在园林施工中采用的道路施工技术。该技术与普通交通道路施工技术不同,其需要保证园林的观赏效果和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园林工程施工的设计人员应不断地改良施工材料的使用方式和改进施工方法。就目前的情况看,较为先进的道路施工技术为采用透水砖进行园林工程建设。这种新型的施工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还能有效避免道路施工中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且不会影响周边植物的生长,是一种极为环保的园林施工材料。透水砖在雨水充沛的季节不仅能将部分水分聚集在砖下的地表中,还能保留足够的水分在砖内,进而在晴天通过蒸发将砖内的水分排出。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大气温度、湿度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城市园林的发展,新型材料的应用也极大地缓解了环境污染。目前,虽然我国的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但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园林工程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相关的行业建设者不断改进和完善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力求园林建设向着更加方便、经济、高效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强.浅谈新技术在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09).

[2]黄贵川.园林工程施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5(09).

第8篇: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 作用 关键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结合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构建了一个结构多元化、功能多样化的绿地生态系统。园林绿化规模的发展,主要是在掌握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前提下,利用施工技术中的要点,对园林的构造、实用性、功能等方面的优点加以充分发挥,以此提高绿化景观的质量,促进城市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一)改善城市环境,产生生态效益

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城市园林绿化中一定量的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在空气中的相对平衡,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据测定:地球60%的氧来自森林,1平方千米的园林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千克二氧化碳,释放600千克氧气。其中某些植物能通过自身功能,吸收工业生产排放的有害气体和大量烟尘、粉尘、污水和废渣等,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同时绿色植物能有效的吸附尘埃,减少细菌在空气中的分布,许多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可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物,减少传播疾病的发生。另外,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气温、调节空气湿度、吸收太阳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城市小气候,使人们感到凉爽、湿润、舒适。

(二)创造城市景观,产生社会效益

随着园林绿化占地份额的不断增加,其必然成为影响城市风貌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吸收人才、资金集结的重要因素,为城市带来社会效益。城市园林是人类文化在物质空间构成上的投影,它通过多种形式,向人们展示历史文化事件、人文古迹等,使人们在游玩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如:古典园林、名胜古迹增进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对古典文学、建筑、园林等艺术的欣赏能力。城市园林绿化可以通过植物景观柔化城市中建筑群体生硬呆板的轮廓线条,丰富建筑物的表现力;可以利用其植物千姿百态的造型,不同季节开五颜六色的花,使城市变得生机盎然、色彩斑斓,进而增添城市自然美,优化城市景观。

(三)促进投资和旅游,产生经济效益

城市园林绿化属于第三产业,它能改善城市环境吸引投资和促进旅游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城市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历来是国内外游人向往云集之地。如:北京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等都是人们所希望亲眼一睹的理想之地。这些旅游事业的发展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如旅游门票;提供餐饮、摄影等生活文体娱乐服务,以及花卉盆景、书画等园艺产品和艺术品的生产和销售。间接经济效益是由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的经济效益,如:福建省推算出全省森林生态与社会效益的价值约为7431亿元/年,直接经济效益约为15亿元/年,其比例为11.7:1。可见,园林绿化能有效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首先要掌握并遵循正确的原则,再采取科学先进的技术,方能最大化发挥园林绿化工作的价值,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概况来讲,城市园林绿化需要满足绿地规划配置、绿地性质用途、生态习性、绿化主题、美学原理、地方特色、经济性、生态性、协调性等基本原则,合理利用园林绿化设计技术、植物配置技术、植物造景技术以及养护管理等关键技术,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园林绿化的设计技术

园林绿化的设计技术内容包括:整体平面图、栽种图纸和要求、经费预算、道路的施工分布。设计图纸需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注明相邻植物间及绿化道路分布的比例系数,并附上各种植物的品种、规格和数量等。另外裸土地面整治是园林绿化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栽植前,需按照建筑设计规定的要求,进行绿化场地的清除整理工作。具体操作:先将原地面遗留的垃圾、杂草、油污等全部处理掉;或者在不影响树木、花草生长的前提下,采取就地掩埋和改良后再利用的方法处理。然后对适应植物生长的种植土从竖向方面进行平整、翻修,且整修后土块的面积不可超过1.5cm2,以利于培育;针对一些土方工程的,要先挖再适当加些客土后,进行地面平整。依据设计的标高要求,翻土的深度不能小于30cm。总之,绿化设计的地方要处理好土质与土壤的层次关系,以便于植物生长和后期灌溉、排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和栽种技术

栽种前,技术人员要先对绿化的地带进行土壤PH值和土层厚度的检测,以确定是否符合各种植物生长的要求。要在适当的起掘季节进行植物的选苗,即落叶树是在发芽前或落叶后降霜前进行,选择一些丰满完整、根系发达、无病害的树种,并起掘过程中,注意对树根底部土球的保护。还要注意有机肥与土壤的融入吸收情况。一般情况下,有机肥都是在充分腐熟后,放入挖好的直筒形状穴洞的1/3处铺平,表面加上一层土,防止植物根部与肥料直接接触,导致烧伤腐烂,降低植物的成活率。另外,植物的栽种也要符合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以先乔木,再是灌木植物,最后是地被植物的顺序进行。栽植时注意各种树木之间空间和层次的结构配置,充分发挥植物的形态美和群体美,提高园林的美化效果。

(三)园林绿化的植物造景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植物配置、栽种等方面的技术,也要考虑其造景技术的设计。只有如此,才能够园林绿化在城市当中真正发挥出美化环境作用的基础上,以艺术的美感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感官上的享受,从而使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有所提高。植物造景技术是以艺术手法为技术手段,通过灌木与乔木之间的搭配应用,加之藤本、草本植物的搭配与点缀,使植物本身的形态美感、色彩美感等方面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通过创作手法形成自然植物群落景观。在植物造景设计过程中,园林技术工人不仅要以造景总体美感来考虑植物之间种类、颜色之间的搭配选择,还要考虑所搭配植物之间的对生长环境、土壤、水分的要求,使所搭配的景观植物始终保持在合理的配置之下,使植物既能满足景观设计的美观需求,又能满足植物之间促进生长的实际需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根据城市当地环境来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生长的植物进行景观设计,只有如此才能使景观在保证设计美感的要求下,发挥出其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作用。换句话说,城市的园林绿化植物造景技术就是以先进的艺术思维与艺术手法为基础,通过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和布局,在满足园林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等基础要求上,将园林景观的艺术美感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技术

为了使城市园林绿化能够真正发挥其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在园林绿化植物设计并栽种完成后,必须要定期对其进行养护工作。在进行园林绿化植物养护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园林植物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考虑,其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对水的需求量。水是万物之源,任何有生命的物体都离不开水,植物更是如此。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因其生长阶段的不同,对水需求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维护过程中,要根据其生长的不同阶段来对其进行浇水,从而保证其生长状态。目前广泛使用的原理浇水技术有自动喷灌技术以及预埋水管技术等等;(2)植物的美观要求。美观是城市园林绿化技术的众多要求之一,所以在养护过程中,保证其美观也是重要工作内容。在进行保养过程中,管理者应定期对景观支架的牢固程度进行检查,始终保持园林景观植物的优美姿态,避免因支架不够牢固而导致植物出现歪斜的情况发生,丧失其美感。(3)植物生长需求。在植物栽种初期,很容易因土壤养分不够或病虫害等原因而出现植物死亡的情况。因此在植物栽种初期要定时对其进行有机肥的补加、人工除草、修剪以及预防病虫害等措施,从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成活率,避免资源浪费。

总结: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此园林工作者必须树立生态园林意识,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园林绿化的关键技术,积极营造健康、优美的绿色城市。

参考文献:

1 张秋月,贲东生,关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山西建筑,2010(10)

第9篇: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现代滨水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民众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特别是对户外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水体、环境的污染比较大,面对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滨水景观的建设应强调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生态修复技术在滨水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对实现局部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修复技术原理及作用

滨水生态修复是指对湖、江、河、湿地的水质改善、水土保持、动植物栖憩和绿化美化等方面的修复治理,对沿岸的空间、设施、环境等进行规划设计,以创造优美、生动、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植物修复、重构系统食物链、重建缓冲带及滨水绿化、实施生态护岸、增加物种重建群落等一系列恢复滨水生态的方式与途径。

1.原理

在利用表面积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逐渐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微生物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成为无机物,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细胞的成分,促进其生长,最后通过收割浮岛植物和捕获鱼虾减少水中营养盐;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通过接触沉淀作用促使浮游植物沉降,有效防止“水华”发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其作用相对于前者更为明显;工浮岛本身具有适当的遮蔽、涡流、饲料等效果,构成了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的良好条件;同时浮岛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为了吸引某种鸟在岛上搭窝,根据该鸟的筑巢习惯在人工浮岛上进行特殊布置,为该鸟创造筑巢的条件;此种设计有利于恢复物种多样性和保护当地特有物种。

2.作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质净化、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效果对岸边构成保护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

(一)提高水质

良好的滨水堤岸带能捕获流失的土壤和营养物质,减少岸坡上的营养物质流入河流,使水质得到提高。

(二)稳定生态系统

良好的滨水堤岸带是岸上和水体之间的廊道,能够担当起两者生物间季节性迁移的任务,可减少甚至避免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吸收营养物质

滨水堤岸的植被能够吸收利用人为排放和地下水中的很多营养物质,降低因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浮游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的风险。

(四)改善小气候

滨水堤岸植被改善了小气候,能够降低新生体的死亡率,并通过对温度的调节来促进动植物的生长。

(五)降低水面

深根系的滨水堤岸植被在一些情况下能降低河流沿程的水面,减少地下水中盐类和营养物质进入河流。

(六)控制藻类生长

滨水堤岸带植被能够减少进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光照并降低水温,控制浮游植物和藻类的生长。

(七)增加水生动物

健康的滨水堤岸带植被能维护水生动物(包括昆虫和以他们为食的鱼类)的栖息地,并为水生动物提供重要的食物,包括掉落于水里的树叶、果实等。

(八)增强景观的宜人性

草木丛生的城市滨水堤岸在沿水带构建出的绿色风景,与周围的景色相结合,呈现出一种舞台层次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息、娱乐等活动场所。

三、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

受水陆生态系统共同影响,滨水带形成独特的生境类型。发育良好的滨水带具有一定的结构,而退化滨水空间带来的却是生境破碎化,不仅使滨水生境面积减少,同时使各小生境间产生一定空间距离隔离。滨水带生境的消失和破碎是人类发展对生物多样性最严重、最直接的威胁。因此,滨水带生境恢复技术,为滨水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生境条件,是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恢复的前提。

1.基底改良技术研究

为防洪防汛与经济开发,我国许多滨水带已被建立成近直立人工护岸、鱼塘滩地及农田,这对滨水带的基底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且致风浪经护岸岩壁反射形成驻波,浪高增至两倍,更不利水生植物生长,导致植物对基底作用减弱,破坏程度进一步恶化。基底是水生植物扎根的基础,淤泥底质特征、有机质和营养盐限制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水岸带基底的突出特点是水分多,土壤肥力较高,空气湿度也较高

2.驳岸改造技术

驳岸设计形式对滨水带生态景观影响较大。现今由于缺乏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多数城乡的滨水带以混凝土近直立式人工驳岸为主,隔断了水陆生态交错带,且其地面污染物经雨水冲刷后直接进入水体,加重水质污染。因此,驳岸改造也是退化水岸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型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具有增强岸坡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成本小、工程量小、环境景观协调性好、适应性好等优点。

3.水文恢复技术

水文情势(HydrologicalRegime)是水生生物群落重要的生境条件之一,水生态系统的生物过程对于水文过程的变化呈现明显动态响应。反之,生物过程对水文过程也产生重要反作用。Poff等早在1997(就提出自然水流范式(NatureFlowParadigm,NFP),认为未扰状况下的自然水流对于水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支持土著物种多样性具有关键意义。

四、生态修复技术在滨水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1.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

滨水景观设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滨水生态系统建设,涉及水体、水陆交错地带与近水陆地。滨水生态系统修复应考虑多空间尺度:从水体及流域的整体观出发,重视来自上下游、左右岸和水域、流域的影响;而在实际中,滨水环境整治常常由于用地权属而限于河流或湖泊的某一区段,生态环境整治往往从局部入手。生态修复的前提是控制和治理从水体周边至流域范围内的污染,包括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等各种点源和面源污染。

2.滨水景观设计建设的生态修复思路

滨水景观环境治理通常指特定的水体和滨水地带的环境修复和重塑,应积极坚持和采取生态化的方向和途径。当前景观生态学理念正逐渐影响着各种行业发展的主流,生态城市、生态工程和生态景观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出现。景观生态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景观与城市规划,而滨水景观规划是现代景观规划的重要对象和范畴之一。滨水地带承载着丰富的生命信息,是生物多样性种群依存的生境,生态良好的水体及滨水环境是流域和地区景观安全格局的有力支持和保证。景观规划设计的宗旨是调整土地开发、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保护利用关系;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资源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寻求通过土地及空间的规划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在滨水景观设计建设中,应强调和遵循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思路:(一)根据滨水空间的规模尺度和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水体周边土地利用的目的、性质、规模和方式,避免决策不当造成利用强度过大而影响和破坏生物生境的多样性。(二)按照景观生态修复的机理和生物生态技术,进行水体环境的自然或半自然景观形态重塑,控制外部污染,实施水生态治理,恢复水体水岸的多种生物生境。(三)推行生态化景观建设技术,林草植被从选种到分布,水利工程从护岸到堤防等设计改造采用生态技术,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有利于多样化动植物生存的滨水生态环境。

3.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研究展望

目前,城市滨水区保护和开发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如何对退化的滨水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使城市滨水资源能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根据对国内外城市的相关研究情况的综述和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一)滨水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研究。如不同干扰条件下滨水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滨水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动态监测、模拟、预报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等。(二)退化滨水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研究等。(三)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结构、功能、背景、碎裂化以及动态变化因素在城市河流的生态恢复中的应用研究。(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五、结束语:

现代滨水园林的开发建设是建立在水资源合理利用基础上,既要确保工程项目安全,也要关注生态效益,滨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技术就有着极强的实用价值。在这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协作十分必要。从保护资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角度讲,滨水园林等景观建设需要从组织机构与运行、使用机制上实施保障。滨水园林环境生态修复是长期、复杂的任务,相关的方法技术应该反复试验,积极的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荣先林.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D] .浙江大学.2010(4):78-79

[2] 张娟峰.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J] .城市建筑.2014(2):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