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核心价值观培育精选(九篇)

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1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关键词】军人核心价值观;心理学途径;亲社会行为;移情训练

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称利社会行为,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其因素包括:帮助他人,符合社会期望,自觉自愿。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altruism)和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助人行为比利他行为外延大,利他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1]

2 亲社会行为与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2.1 亲社会行为与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全军官兵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旨在树立官兵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 形成全面、和谐、规范有序的群体行为规范。

官兵亲社会行为是“德”的最高层次的行为体现, 它能真正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 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 使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亲社会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广大官兵用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来发扬我军的人文精神, 创造部队崇高文化,自觉自愿的服务部队,无私奉献,建设国家。

2.2 亲社会行为推动与促进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2.1 亲社会行为倡导忠诚精神:亲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品质,即诚信、守信和服从,自觉自愿的为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尽心尽力,而不图回报,促使官兵对党忠诚,真心诚意、尽心尽力,促使官兵从内心的深层体验中,将党置于崇高的地位。

2.2.2 亲社会行为倡导亲民爱民:亲社会行为倡导热心为他人服务,真诚帮助他人,从而促使官兵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

2.2.3 亲社会行为倡导为祖国服务: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亲社会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具有社会性,即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积极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倡导人人都报效国家,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2.2.4 亲社会行为倡导献身使命: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性,即自觉自愿地奉献,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回报,这促使官兵勇于为祖国献身,认真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2.2.5 亲社会行为倡导官兵崇尚荣誉: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回报的行为,它使人们不再追逐物质利益,而是从心灵深处崇尚荣誉,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军人的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争创一流、建功立业,贞守革命气节,严守军队纪律。

3 激发官兵亲社会行为,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利社会的行为,其行为符合社会的期望,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础,本身具有积极性。大力培养和促进官兵的亲社会行为,是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心理学途经。

3.1 加强品德教育,培养与激发官兵亲社会行为:

品德即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人的品德作为个性或人格的特殊表现,不是人的生理上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质。[2]品德教育,主要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们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教育, 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为现代化部队建设以及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3.1.1 学会抵制诱惑:真正意义上的品德或道德,应该是能够抵制压力或诱惑的影响而不违反道德规范,即使在没有被别人发现或不会得到惩罚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能够抵制诱惑的重要原因是其内部有坚持道德规范的动机。而品德教育就是要使官兵从其道德规范动机层面上,自觉自愿的抵制各方面的诱惑,积极投身到部队建设中。

3.1.2 学习道德价值和行为:学习道德价值和行为,向官兵传递关于群体忠诚和群体参与的积极态度,传递关于亲社会行为在群体成员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信念,并把这种信念转化成为实际的亲社会行为的道德实践。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即:“人们通过经验获得指导行为的一般准则。这些准则往往能指导人们的生活,我们或许可称之为价值观。”[3]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官兵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它主张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灌输,而是通过澄清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的。

3.2 加强官兵移情训练:

移情是一个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来源, 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 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4]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5]

训练移情可以增强道德唤醒和道德压力并作用于道德判断, 从而激发利他主义动机,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role-playing) 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6]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58页

[2]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74页

[3] 美.路易斯•拉斯思等, 魏贤超译, 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24页

[4] 美.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m].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第2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关键字: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核心,它支撑和决定着军人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深层次影响着每个军人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军队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会形成内在的支撑和左右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的强大影响力,一定程度上甚至会改变单个或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与走向。因此我军要保证以昂扬的战斗精神履行新使命,就必须以核心价值观作支撑。

我军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其阶级性质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本源,把党、人民和国家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是我军的显著标志,党的领导就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根源,捍卫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归宿。从我军阶级延伸出来的“忠诚”、“热爱”、“报效”、“献身”、“崇尚”内涵的核心价值观,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了我军的政治属性。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军事领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我军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从根本上反映了军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对军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

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历史意义

胡主席指示要围绕强化官兵的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一)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

第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队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党和人民对军队最高的政治要求,规范了革命军人的基本行为准则,既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又突出了军人特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队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展现。

第二,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工程。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立足军队实际,加强教育灌输、行为引导和实践磨砺,努力在人民军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这不仅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创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实践。

(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官兵提高能力素质、促进发展的迫切需要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要靠能力素质作支撑,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全面发展,下大力度提高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第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官兵素质能力的根本方面。每个同志都渴望在部队实现自身的价值,自身的全面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人生追求,主导着官兵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是军人素质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确保健康成长、实现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官兵成长进步的指路航标,是官兵建功立业的动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蕴含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是广大官兵端正价值追求、塑造完美人生、走好军旅人生之路的遵循和准则;是修身立德、立身做人的科学指南;是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

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应重视引导广大官兵充分认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每个官兵成长进步的指南作用,从作用认知上增强理解和认同,提高培养和践行的思想自觉。

三、怎样正确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必须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实践,互为促进,使之真正内化为官兵的信念,外化为官兵的行为养成。

(一)加强思想灌输,引领世界观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灌输的过程,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头脑的过程。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要抓好理论灌输这一基础工程。

首先要努力将核心价值观理念注入军营文化,使之成为军事文化乃至我军优良传统的基本构成。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就是军营特有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的熏陶,价值观念导引的结果。例如:通过悬挂楷模灯箱、英模宣传画、先进人物光荣榜等等来达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其次要将由系统推行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官兵自觉的精神诉求。在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努力把外部施加的影响变成每个官兵的自觉行动。再者,要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贯穿于全过程。

(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第3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关键词: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五四青年节到北京大学考察,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要求进行了全面阐发,指出了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当前,社会思想处于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敏感时期,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因此,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责任。

一、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要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视角,认识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来看,还是从解决目前社会问题的现实来看,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信仰、文化积淀推动着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二)要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理解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目标,更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担当。它不仅是人的发展追求,实现个体自身现代化的准则,更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需求。高校作为育人的主战场,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形成共同认知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践行为。[1]

(三)要从“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上落实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二、三课堂为重要载体,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专业技术过硬的各类人才。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与不足,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内容空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走耳不走心,影响了教育效果;二、三课堂内容、手段虽然灵活多样,富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存在组织活动求数量不求质量,求种类不求实效,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如何落实的讲话精神,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将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深处落实到位

《意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其发展和内心需求,给当代大学生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甚至一些大学生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类错误的价值观念,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正确的价值观占领他们的头脑,使错误的思想和理念难以找到生存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知行统一体,“知”是前提条件,通过培育使大学生个体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进而影响存在于个体内的意志力,使行为个体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自觉践行。[3]一方面利用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学科发展、考评体系等手段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把知识传授与课堂互动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把理性认知与自觉践行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言传身教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时效性,教学效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

(二)狠抓社会实践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践育人中落实到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对引导大学生从实践中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品质修养,充实精神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有些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只抓少数学生组成的“点”,而忽视作为实践主体的大部分学生构成的“面”的现象,[4]出现了社会实践只由少数学生参与的“精英项目”,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培育和发展。为了纠正社会实践的形式化,深入挖掘社会实践的潜能因素,整体统筹,全面规划,建立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专业实习、勤工助学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谋划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基础项目,使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实践中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心灵感悟,在“做”中学,身体力行,[5]从实践中发现真理。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体需求中落实到位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全部校园精神的总和”。[6]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为本,凸显大学生主体性,注重大学生主体需求。教育工作者还应站在时代前沿,把握大学生发展规律,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当今,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东西方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逐渐向校园渗透,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新的挑战,加深了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主流与边缘的矛盾。[7]为了抵御不良思想和错误观念的影响,保证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一是开展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爱国爱校、文明礼貌、诚信友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根植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行为约束;二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以价值观为教育主题的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长期置身于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神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

(四)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深度和广度落实到位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第二课堂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具有组织灵活性、形式多样性、实践创新性、目标一致性和思想统一性,这些特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深层次稳定而相对持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8]据统计,约有60%以上的学生曾参加过一个或几个学生社团活动。[9]学生社团覆盖全校一半以上的学生,从社团成员的成分看,他们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宿舍,教育的触角能够触及学校每个角落,影响到每个学生。因此,要牢牢把握学生社团的导向辐射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学生社团建设中。一方面发挥学生社团优势,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团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思想理论社团、红色社团等理论色彩明显的学生社团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理论功底的社团群体,树立一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和典范。

(五)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制度导向上落实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寓于学生日常管理之中,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组织纪律、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和协调大学生日常行为,使他们在严格管理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保障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培育的“虚”落到践行的“实”处。高校还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设计上,发挥规章制度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柔性的,而规章制度建设是刚性的,[10]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途径通畅,制度环境优化,运行机制、保障体制健全,做到“刚柔并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原则、践行要求,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潜移默化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高尚的思想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综上所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需求,是党在二十一世纪对青年学生如何完善自我的紧迫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的中坚力量,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为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思政教育全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4(08):53.

[2]刘颖,胡友波,王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柔性化教学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47-149.

[3]王冀平.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意义思考[J].人民论坛,2012(11):22-23.

[4]高庆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实践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1):44-45.

[5]蒋玉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0(11):13-15.

[6]胡庆连.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确立[J].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2009(05):188-191.

[7]黄万获,覃湘红,韦娜.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需求及其特点分析[J].高教论坛,2011(05):126-129.

[8]周文华,郄春梅.论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8):92-95.

[9]张仁伟,葛卫华.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87-90.

第4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队的具体实践。当前,各部队正响应主席号召,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掀起学习践行热潮。笔者认为,要增强培育和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培育工作特点规律,实施科学指导。

(一)、培育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必须突出正面灌输、强化理解认同

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强基固本的工作。抓好这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首先必须从解决“深刻理解认同”的问题入手,这是价值观培育和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是着力强化政治认同。坚持以“认识提高”促进“行动自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思想内涵丰富、价值意蕴深刻。我们要紧密联系时展、使命任务和官兵思想行为的实际,扎实开展动员教育,着重讲清时代背景,讲清价值意蕴,讲清基本要求,引导官兵从政治的高度充分认清提出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焕发政治热情,自觉躬身实践。

二是着力强化理论认同。坚持以“真学”促“真懂”、以“真懂”促“真信”。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主席关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讲清我军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与世界各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讲清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内在联系、实践要求和培育途径,帮助官兵澄清模糊认识,理清是非曲直,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着力强化感情认同。坚持以“真情”促“真诚”、以“真诚”促“真用”。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组织官兵深入学习党史、军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开展“赞成就、思源头、知党恩”活动,升华爱党、爱国的热情;组织官兵学习本部队本单位的光荣传统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王庆平等英模人物,从感悟传统精神中吸取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升华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情感。

(二)、培育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综合施策、立体全面展开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之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军优良传统、时展要求和官兵价值追求的统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决定了培育途径的系统性多样性。抓好这一系统工程,必须围绕胡主席提出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六个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立体展开、全面推进,形成有利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浓厚氛围。主要突出“五抓”:抓主题教育、抓文化熏陶、抓荣誉激励、抓仪式教育、抓典型引导,把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打牢官兵真诚信奉、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

(三)、培育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实践性课题,必须注重实践锤炼、点滴养成内化

一是注重实践活动磨砺。坚持把军事斗争准备实践作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把练技术战术与练思想作风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官兵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强化战备意识,激发练兵热情,锤炼战斗精神,在抓准备谋打赢中认识、展示和实现价值。二是注重大项任务锤炼。充分利用部队执行抗灾救灾、反恐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和参加世博安保、联合训练、对抗演习等重大军事行动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官兵爱党、爱国、爱民的政治情怀,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三是注重日常生活养成。结合不同岗位职责,健全完善相应的行为规范,引导官兵从点滴做起,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真正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高尚人格和自觉行为,努力在军营建功立业。

(四)、培育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经常持久

第5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全人教育 必要性

1.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国家发展所需

众所周知,现今国家间的博弈主要有三种形态,即政治博弈、利益博弈和价值观博弈。也有人说,不出口价值观和文化的国家不叫大国。当今,各国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相对弱势,如何打破西方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迫切需要简洁的语言介绍中国,增加理解和交流。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3个层面、12个词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也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历史追求、目标追求、价值追求

当今在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大力倡导和培育践行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精神动力;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2大学生成长所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当我们有矛盾冲突、或妥协与放弃的心理变化时,常常也是出于价值观的考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基本价值追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是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它的成型和系统化,必将成为大学生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大学生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

2014年5月4日,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深情寄语青年学子时讲到“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并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上下功夫。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2.全人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联性

全人教育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所谓全人教育,是相对于作为工具的“半人”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针对教育目标工具化倾向的一种矫正。概括地说,全人就是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统一的人,是具有主体性并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是作为人的人而非作为工具的人,是在精神和心理上整全的人而非残缺的人。“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申请成为AASCB成员时,提出了学院使命:践行社会责任,推行应用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商界骨干。商学院的全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社会责任、价值观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诸多内容,承载着对商学院学生思想行为、价值取向、职业定位等诸多方面的任务,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既是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

因此,全人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相当多的交集。培养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感的全人教育价值理念,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助力全人教育的传播。

3.以全人教育为切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施路径探析

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近期教育部提出,高校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手段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和措施,即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与经常性的考评监督制度等综合配套措施。

3.1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

在实施全人教育过程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首先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质和学业质量标准。AACSB标准提出,商学院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要求学院要培养学生对各类观点的敏感性、意识和理解力。应培育学生对文化差异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度敏感性和深刻理解力。毕业生应具备在全球背景下从事与商业和管理相关的工作。

笔者所在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除设置商科学校必修专业课程外,体现国际商务人才通用能力课程,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商务企业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商务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等等。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广泛征求商业、企业家建议,聘请业内专家开设前沿的专题讲座,开设人文素质的选修课程,加强通识教育,营造学生博览群书的环境,培育读书文化,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服务长远发展。

“勤学”是每位大学生必备能力和品质,优秀的人才一定是文化功底深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通晓古今,丰富的知识结构。是今后职业发展所必需

3.2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等道德情操,是商科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学院在秉承全人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拓展平台、创新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围绕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把第二课堂的1.5学分用好、用实,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互动。在接触社会中,通过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同时,设置学分,要求全院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学生走农村、走社区及走企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社区服务建立长期合作,开展英语口语授课、专业理财讲座、关爱空巢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和参与校园内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制度化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不仅关注自身发展,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更能心中有大爱,有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笃实”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深切体会他人感受和关注社会的发展变革,能够促进道德精神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平衡,从而为建构一个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出贡献。

3.3和谐校园文化与制度建设相促进

高校是文化的集散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条件。在校园文化中,在校学生参与出国、境交流学习,吸收外国留学生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交流,让他们能感受和体验与他国的文化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而全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饱含着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内容,承载着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价值取向、职业定位等诸多方面的任务。

营造学习经典著作的学习氛围.自古以来,树立信仰(包括宗教)有六大要素(六个字):经(经典著作),僧(专职布道者:僧侣、牧师、教师),众(信众,广大群众),庙(寺庙、教堂、学校),像(神像、十字架、孔子像、领袖像),礼(礼仪、升旗程序等)。让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脑,入心,学校加强理论学习的考核机制。要求大学生每学期必读经典著作,各种方式交流,记录考核学分;通过思政教师,生动课堂吸引学生学理论的兴趣;通过参观,升国旗仪式等方式,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心。大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承诺,更要承担。

用考核机制制度化记录成长轨迹。学院尝试推行的“鉴证青春”――学生成长足迹记载:具体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培养过程三大系列、5大方面(全人教育、公民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入学教育、社会服务、科技大赛、文体活动、毕业德育答辩),每学期记载学生汇聚成4年成长档案。同时,尝试在毕业生登记表量化成10个指标5级评价(好、较好、一般、教差、差)直接打钩对应该生表现(学校评价中:政治、尚学、诚信、公民意识、社会服务、科技大赛、宿舍文明、人际关系、创新精神、贡献力等打分)。加强过程管理,写实性记录目的促进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位,做到聚沙成塔、垒石成峰。思想“顶天”、内化于心;行动“立地”、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cn/c/2014-05-05/010030059292.shtml.

[2] 点燃学生心中那盏信仰之灯――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教授

第6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而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本原的、居中心地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物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为实现目标,追求成功而提炼并予以践行的,指导企业和员工行为的价值导向,用以判断企业运行中是非的根本原则,是企业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的基本原则。

二、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核心价值观属于企业深层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价值观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时期的体现和具体化。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内部建设的客观需要。企业内部建设需要有制度的管理,规范的限制,但同时也要发挥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作用。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而且能够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明确地告诉员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员工的行为具有能动的、无条件的、长久的自我约束力。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员工的激励因素。与物质奖励不同,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核心,它能够将员工们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塑造与企业成长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用自己的热情去迎合团队的最大利益,进而为企业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整体氛围。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动力源泉。核心价值观能够改善企业形象,塑造企业的个性,使企业改革成为一个协调融洽、相互信任、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它会形成一种号召力,产生强大的内聚力和驱动力,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当前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非公有制企业不同于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其核心价值观培育较为不成熟,总体上处于自发、零散、浅层的起步阶段,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缺乏自身特色,个性不鲜明。有的非公有制企业没有探索自身特色,没有提出适合企业本身发展且个性鲜明的核心价值观,而是奉行“拿来主义”,把其他企业的价值观拿来修改,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空洞、泛化、不适用。第二,员工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不强。由于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宣传、贯彻地不到位,员工会觉得核心价值观和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对其认同或重视程度不够,被动地吸收,也没有按照核心价值观来严格要求自己,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第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力度不够。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只是单纯地在网站上或公司墙上宣传核心价值观,没有真正将它变为企业的指导原则,没有融入到日常管理中。

四、培育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五、培育非公有制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第7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机制 价值标杆

十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概括和凝练,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三个倡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指导,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方向。

前提:建立协同联动机制

协同论主张,在某一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而又相互合作、作用。对系统发展的影响力不是各组成要素彼此力量的简单相加,协同行为能产生高于并超越各要素自身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社会、群众等各方力量并形成培育合力。

党委、政府的主导。纵观人类发展史,政府在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党政机关掌握着大量的权力资源和宣传资源,这为党政机关起主导作用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首先,党政机关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政策法规、法律制度中,采取约束性或者强制性手段,促使群众普遍接受核心价值观。其次,党政机关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媒体进行大规模的、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最后,党政机关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强化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

社会组织的推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社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社会组织以非营利为目的,在社会管理上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志愿性等特点,社会组织便于接近群众、联系群众,能够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和具体利益,并且运作成本低而效率高。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承载者是人民群众。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才能为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核心:健全利益保障机制

价值和利益是密不可分的。利益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利益的反映,价值认同的深层根源是共同利益。人民群众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背后都有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利益因素,而能否满足群众利益也就成为群众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②。因此,要有效培育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满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一,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前提。在当前形势下,要以利益共享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健全市场机制,减少不公平感,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物质基础。第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而现阶段,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完善商业保险,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扶持。第三,完善利益矛盾协调机制。利益冲突和利益分化是价值冲突的深层物质基础和主要原因。利益矛盾调处机制是利益保障机制的重要方面。形成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对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限魅力有重要作用。要建立和完善利益矛盾协调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拓宽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掌握社会舆情,把握好利益矛盾发展动态,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其次,要运用各种方式、各种手段及时解决已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点: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任何价值理念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坚持就必须将这种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理念体现在法律法规、政策、基本制度中。在西方国家中,许多主流价值理念都被纳入到法律、法规、政策之中,以保持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至上性,并借助法律、法规、政策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得以推广和普及。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相辅相成制度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约束功能。制度设计要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需要借助制度来实现。

首先,在宏观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中。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有刚性的规定,用法律、法规、政策的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制,成为规约人们思想行动的强大力量,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其次,在微观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管理制度中,将之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久而久之,就会将日常管理制度的外在约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自律和道德品性,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生活化的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保障:实行社会激励与约束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本身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它规约着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对人们的价值行为起着鼓励或约束作用。

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冲突明显,人们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凸显。我们虽然确立了主导的价值标准与价值规范,制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并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多种机制和制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并不能有效保证多数人都能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激励和惩治促进人们的理性认识和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畏之心,促进人民群众真正从内心认同主流价值观念。这就要求:一是在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社会共识,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迹突出的个人、集体要给予大力的物质和精神奖赏,建立健全鼓励、支持、帮扶“道德模范”、“好人”机制,使做好人好事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一种“软制度”。二是对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批判,并将这些行为列入本单位或部门的考核,计入个人档案,并作为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甚至借助法律对有关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惩处。

关键:健全示范引领机制

在目前形势下,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以点带面,用“模范”的实际行动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可行性。

首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广大人民群众聚焦和学习的对象,他们的价值取向是社会的风向标,起着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为普通民众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做出榜样,从而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其次,充分发挥平民百姓的示范引领作用。这就要求,一是健全平民模范选树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公认”原则,评选出具有公认性、典型性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民模范,使人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是完善平民模范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拓宽宣传途径,创新宣传形式,激发群众学习先进典型的热情;三是建立公民模范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加大对平民模范的褒奖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浩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多种机制的创新,实现内部生成与外部推进相结合,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成为社会的“方向盘”、国家的“稳定器”、民族的“主心骨”。

【作者分别为石家庄学院副教授,石家庄学院讲师;本文系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民普及的人本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J1114】

【注释】

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第8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国梦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价值观是人的信念系统,决定着人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团体的的精神旗帜和发展道路,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团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这一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谈谈笔者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改革开放以来,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明天称作“长风破浪会有时”富有诗意的概括,把中华民族百余年奋斗的光明前景,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人们清晰地看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中国梦”。这段鼓舞人心的讲话,是对全国人民寄予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期望的最好表态,也是概括了今后中国的发展方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清晰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同一面旗帜,鲜明亮出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剖析

十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涵盖了主要价值观主体的价值追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已写入和国家宪法的党的基本主张及国家发展目标,反映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心声和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奉为圭臬的核心价值理念,它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公民个人的底线价值准则,体现了我国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它作为公民基本价值观,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可以说,这一表述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支撑

1、衡量党执政价值的合法性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党的建设来看,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鉴别党执政风险的重要依据,是预防和化解党执政风险的重要途径,是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和党执政力量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降低执政风险、优化执政环境、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使党不断提高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用最小的执政成本取得最优的执政绩效。而执政成本的降低、执政绩效的提高以及合法性的增强意味着执政能力的提高。反之,“社会意识形态当中有些价值观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互不相容的,如果这些价值观为大批党员和民众所接受将极大地消弱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基础。”

为此,我们党要结合新的时代变迁、新的形势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核心价值观进行新的概括、创新和发展,减少反动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的破坏和干扰,以不断增强对自身执政合法性的认同感。

2、社会积蓄“正能量”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魂。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功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农村经济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和知识社会转变,由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变,由封闭、半封闭传统社会向建立开放经济和全面开放社会转变。由此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了质疑、误解、 甚至迷失方向。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多元价值混淆,价值观念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格的现代公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包含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遵守的基本美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是核心价值观内化、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具体应怎样做呢?

(一)重视家庭教育,从孩子培养。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要构建核心价值观,培育合格公民,还得从娃娃抓起。中国人普遍有一种习惯的思路:“承担教育责任的主要是学校,学校教育有问题,所以孩子的教育也有问题。那么,换个角度来想:“我们为什么总盯着学校?作为家长,自己干了什么?”

(二)深入国民教育,克服错误思潮。国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基本途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到大中小学以及社会教育的全过程。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符合当代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大中小学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贯穿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进教材、进课堂、进老师和学生头脑,避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三)拓宽渠道,加强对公民文化建设的引领。多元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当前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为各种思想、观念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提供了渠道。我国社会文化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夹杂着陈腐、落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内容。

要培育公民个体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社会文化中完整、充分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9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283-02

价值观是一个人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的总和,价值观决定了人行为的心理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的深入影响,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加深,青少年时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培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崇高的价值观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情况严峻的形势下,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变得十分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共识[1]。徐国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和形态之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驱使和内在要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2]。毕孟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3]。田海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能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4]。

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思想,以“以人为本”为起点和归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灵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则,以“集体主义”为重要原则,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诉求,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统帅作用,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和强大动力。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状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方面都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面对着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民族进步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引导青少年平稳过渡这一关键时期,并且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是一项艰巨的社会任务。但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不均衡,这种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年龄分布不平衡、相同年龄不同个体间发展的也不平衡,甚者存在部分青少年有一些不良的倾向。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的迷失与淡漠

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力,鼓舞人们的斗志,振奋人们的精神[5]。盲目的、低级的理想信念则是成才道路上的绊脚石。形成正确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对当今的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帮助他们走向成才之路的关键环节。

(二)价值取向的扭曲与颠倒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而趋向复杂。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大肆入侵,使得原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逐渐被丢弃,相反的是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唯利是图、浪费挥霍等不良思想,混淆了是与非,美与丑的标准[6]。

(三)道德素质的滑坡与匮乏

近些年,青少年不尊敬父母、师长的情况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步入歧途,犯下罪行;还有一些青少年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破坏公物、在禁烟场所肆意吸烟等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更是司空见惯;还有不少青少年犯下偷盗、伤害他人等罪行,近几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呈现上升的趋势[7]。这些现象都表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滑坡和匮乏。

(四)荣辱观念的偏差与错位

我们在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培育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更不要忽视。第一,青少年的荣辱观培养呈现重大节、轻小节的状况,第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与实践的不平衡;第三,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五)责任意识的缺失与逃避

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青少年不懂感恩,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这都不利于培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表现在:在家缺乏孝心;对社会缺乏良心,对自然缺乏爱心[8]。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现象不是个案,也有其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走向误区,具体表现在:一是学习成绩至上,家长忽视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二是部分家长或心灵施暴、或过分溺爱,走入完全两个极端;三是过高期望,家长不能够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四是部分家长只顾“言教”,忽视律己,做出错误引导。这些误区虽然体现出家长对子女无限的爱,但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害的,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进程。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因此,家庭教育的质量应该成为整个社会深刻反思的问题。

其次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9],具体表现在:一是知行脱节,忽视社会实践;二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业务考核内容不合理;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定标准过于单一;四是学校缺乏德育的环境和氛围。学校教育是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学校教育的偏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影响。

再次是公共传媒存在误导,具体表现在:一是劣质影视作品泛滥;二是一些网络游戏内容低俗;三是手机新媒体传播失范。公共传媒一方面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提高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与此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大量的信息洪流流入青少年的大脑,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如果家长和学校引导不善,它将会阻碍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最后是青少年自身缺乏自觉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处于心智半成熟阶段,辨别是非能力差[10];二是精神空虚、浮躁,对学习无明确目标和追求;三是自我意识太强,集体意识减弱;四是理论脱离实践,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五是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主自控能力。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他们充满着朝气、积极进取、富有好奇心、富于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受到他们自身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的影响,再加上对外界刺激的无抵抗性,因此,在他们树立人生观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由此,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系着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第二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第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前提;第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是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青少年,能否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着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培养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加需要实践的支持。这就需要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现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找到最为有效的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第一,家长必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修养,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误区。应具体做到:家长应该从重智轻德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各个方面关爱青少年,让他们能够成人,成才;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因龄施教;充分尊重个体,能做到因材施教,巧引善导,努力追求青少年全方位的合理化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够以身作则;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现状的改善也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配合。党和政府需要积极建设家庭教育这项民心工程,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关心并支持家庭教育的改革,从而帮助和配合家长搞好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

第二,学校应该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教育工作者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11];教育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配合和支持,近几年来,党和政府着重改善学校里的教育,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展开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做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一是党和政府要积极配合学校深入开展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二是党和政府要依托和协调有关部门,因地制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多办实事。

第三,公共传媒应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具体应做到:一是公共传媒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坚持弘扬主旋律;二是公共传媒要净化网络环境,发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三是公众媒体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影视剧作品中;四是积极开发绿色网络游戏避免青少年被不良信息污染;五是努力开辟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新阵地;六是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来带动青少年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青少年应努力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应做到:一是全面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修养;首先,青少年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其次,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的法制观;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培育当代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更是一项希望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培养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学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更要联合社会,发挥其全局作用;三种力量会聚一起,齐抓共管,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网络,共同助力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甘春晖.社会主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探析[D].贵阳贵州大学,2007(2).

[7]孙志强.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缺失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8]刘卫华,李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9]胡霞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现代青少年教育的启示――教育工作者的反思[J].中国教科创新导刊,2009(2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