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核心课程设计范文

核心课程设计全文(5篇)

核心课程设计

第1篇:核心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项目核心;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分析方法

1项目化教学与项目实训模式的区别

项目化教学和项目实训模式有一定的差异。传统的项目化教学仅仅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模拟项目的实际运营模式和设计模式,授课顺序通常采用的是“教-学-做”。项目实训模式则是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采取“做—教—学—做”循环递进的方式,通俗的讲就是学生先接触教学项目,主要包括实习考察和分析现状,然后明确任务目标,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使自身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及原理的理解。

2景观设计课程作用

2.1提高课程内容消化速度

景观设计知识借助实训,可以将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而且景观设计知识错综复杂,综合性强,将其应用到实训模式中,课程内容的直观感增强,学生可以深刻并快速理解这些原理、概念等等,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消化速度。

2.2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训模式中,学生会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分析、思考,进而解决问题,逐步掌握景观设计知识的方法和内容,项目实训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增强学生的设计思维。

2.3培养学习兴趣

景观知识设计可以将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实训方式掌握知识更加深入,而且便于记住,是学生们是实际过程中能够运用和掌握的知识。

2.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通常情况下,项目实训模式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设计的,如此一来,在实训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动手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3项目实训模式中课程设计的步骤

3.1课程设计主要思想

课程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三方面找突破口,选择双师型教学团队,以专题教学、团队运营为核心,以学科竞赛和项目库为主要内容,以开放式评价进行综合评定,形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训练课。

3.2课程设计实施策略

在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带领下,随机选取项目库中的题目,然后布置任务,将学生带去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完成相关报告。授课单元采取授课专业模式,依照景观设计的步骤将教学课程分为五个专题,分别为“基本概念与原理”“场地分析与综合评价”“主题拟定与创意培养”“空间与交通设计”及“专项设计”。除此之外,每个专题都要根据任务书以PPT形式将此专题的内容呈现出来或者针对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也就是“做—教—学—做”的方式逐渐地推进项目,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实践”的过程,进而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4以项目为核心的景观设计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4.1重视教学要求

项目的实训要结合教学的要求,不能脱离教学的目标,这样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原理和技能。首先,要将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要注重融合的效果,避免硬生套用减弱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项目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实际的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保证难易程度适中。课题的选择并不是一个项目考察到的知识点全部能覆盖,但还是主要围绕教学的目标来选择,要确定是传授新的知识点还是复习以往的重点难点,这样明确的目标才会使得课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被动的接受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应该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课题,或者给出一定范围,在范围内选择适合的课题。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学生自主参与的较多,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独立性,也更能够加深对课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4.2重视调研项目

项目实训初期,教师应该选择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调研、观察并且了解设计场地的概况。项目调研在实训模式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可以使学生在场景中挖掘和检索一些关键性的资料要素,学生在景观课程初期的专注度和投入度不高,想要凭借一次调研来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要求并不合理,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实训题目和地点进行多次调研,并且学生在每个阶段都需要现场观摩,强化学生对场地设计的印象。

4.3合理安排场地

在最初设计实训项目的场地选择方面,应该切合实际选择场地较小利于掌控的地方,如广场、庭院、绿地等。通过场地的选择来锻炼学生的应变和分析能力,当能力积攒到一定程度,再逐渐的扩大实训范围,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分析力和判断力。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课题的接收和理解,最终也能更好的提升培训效果。

5结语

总之,本文围绕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改革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曾丽娟.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改革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3(04).

[2]张艳明,马永俊,章明卓.城市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02).

[3]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01).

第2篇:核心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岗证赛软件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一、软件技术专业群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群主要包括软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该专业群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综合素质,以期能培养出符合软件开发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软件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该专业群的核心课程体系存在与实际工作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课程设计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如下。

1.照搬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本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更偏向于理论和逻辑性,而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抽象思维差的特点,照搬这套课程体系将使得高职学生很难适应,从而无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学质量始终上不来。

2.各自为政,课程设置太杂

课程设置上没有主线,出现一门新技术就开设一门对应课程,这样使得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很小,学生学习的跳跃性太大,且核心课程设置过多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无所适从。

3.职业技能培养不足

大部分专业课程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基于项目的任务式教学方法。但是在项目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上比较随意,没有严格按照真实项目的工作流程和能力要求去设计课程内容,更大程度是停留在教学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真正领会任务式教学的精髓。实践环节没有做到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

二、“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软件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内涵

所谓“课岗证赛”融合,是指为了开发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软件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与工作岗位对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技能大赛融合,将工作岗位中所要求的能力进行拆解,并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重新整理、规划,设计具体的知识点并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考试点按照由浅入深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技能大赛作为目前高职教育的风向标,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将技能竞赛关键知识点融入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实现课程与技能大赛的融合。

三、“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软件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1.以职业岗位对应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

人才培养一定得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这是课程设计的关键出发点。为了弄清楚企业对岗位的能力要求,笔者通过对IT企业的走访,以及对历年毕业生的跟踪调研,首先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群对应的核心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前端设计、javaweb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嵌入式开发等就业岗位。针对就业岗位设置专业课程,以岗定课,再以企业应用为背景,以软件开发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从典型工作任务中提取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从知识、方法、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在确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培养目标以后,以企业应用为背景,以软件开发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的对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出发点选取课程内容。

2.以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

职业资格证书为从业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证明,它广泛被行业认可。因此将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能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软件技术专业群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中级、高级)软件程序开发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以及网页设计师等。这些证书的考试知识点分别对应java程序设计、arm开发体系结构、sqlserver数据库等核心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拆解,按照难易程度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对接,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程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砝码。

3.以职业技能大赛对应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

职业技能大赛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环境来开发竞赛标准,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软件技术专业群各个专业都有对应的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以及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赛项等。在充分分析各项赛事的竞赛标准和竞赛环境后,针对性地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和教学环境能完全覆盖对应的技能竞赛考试标准。以赛促学,实现企业工作内容和课程教学的无缝衔接。

四、“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选取很关键

“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最终落脚点还是课程的建设。如何将工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技能竞赛中的内容进行提取、加工,以高职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在进行知识整合时,一定要注意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循序渐进引入知识点,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技能,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点以及技能竞赛标准分析得很透彻,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相关的情境教学。

2.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

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在课程教学中起到主导地位。“课岗证赛”融合机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教师能明晰企业岗位需求,同时又要知晓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大赛对应的考试知识点。而目前大部分专任教师都是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验。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让教师走出去,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同时从企业里面请进一批业务能力精湛、熟悉高职教育的能工巧匠。打造一批师德高尚、技术扎实、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可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

3.实训条件建设是基石

实施“课岗证赛”融合机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有对应的实训条件做保障。软件技术专业群对应的核心岗位,其工作环境建设相对容易,主要以配置高性能电脑和服务器主机为主。而职业技能竞赛的实训准备就相对较复杂,需要按照企业标准建设整套的竞赛环境和硬件设备。除了学校的专项资金投入以外,还可以将实训场所搬到企业办公室,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以解决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4.积极构建“班级-专业-学院”三级竞赛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应该深入到课堂,全员参与,全员受益,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实际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为此,笔者构建了“班级——专业——学院”三级竞赛体系,完善了相应的竞赛制度。每学期上完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后,组织全部学生进行技能竞赛的测试,以此作为课程成绩的评价依据之一。同时推荐优胜者参加整个专业的技能竞赛选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整个学院的选拔。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赛促学、以学促赛”。

五、教学实施方法的改革

要做到“课岗证赛”的深度融合,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必须要有所创新。笔者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总结了如下教学方法,即“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办法,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一步步地完成实训内容,其中针对问题的分解、讨论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教学内容背景下,使用信息化技术展示关键知识点,如使用动画、屏幕录像及多媒体交互技术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痛点问题。

六、小结

在“课岗证赛”融合机制的指导下,笔者在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通过紧跟行业企业需求,优化了课程设置,使得课程体系更贴近市场需求,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稳步提升。整个软件技术专业群近三年来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了93%。在技能竞赛方面也硕果累累,获得了2015年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全国一等奖、2016年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和嵌入式应用开发赛项广东省一等奖。这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的取得,说明该项改革是可行的、成功的,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希望本项研究能为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创新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2]郭颖.“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6).

第3篇:核心课程设计范文

传统的电信号传输方法是采用双绞线分别将各采样信号送到控制端,这种方法线路密集复杂,抗干扰能力差,不适合远距离传输。而实时数字化光纤传输方案将各采样信号处理为一路光信号,并通过光纤进行隔离传输,线路简单、抗干扰性能好,适合远距离传输,尤其适合复杂环境下系统对多点、多路采样数据实时、可靠及远距离传输。如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地面测试中,被测点处于高低温、高压和强辐射的恶劣环境中,需要将测试信号通过远距离实时传输到控制端,以便于对系统地面环境的监测;又如对矿井下电网监测系统电流信号的传输;对桥梁、大坝等重大设施的健康安全监测等。数字光纤传输将数字化技术和光纤传输技术相结合,具有更佳的抗干扰抗杂波能力,并且无噪声累计,是多路信号远距离高品质传输的必然趋势。光的发射和接收模块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用单独的激光器和控制芯片完成电-光转换;用独立的PIN组件和放大器完成光-电转换。其优点是LD的发射功率大,适合远距离传输,成本较低,缺点是集成度低。第二种方法是采用集成的光发射模块和光接收模块。其优点是集成度高,生产方便,缺点是远距离传输时成本较高。但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光收发模块的价格越来越低,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在光纤传输中低压差分信号传输技术(LowVoltageDifferentialSignaling,LVDS)具备许多优点,是实现高速、低功耗数据传输的有效途径。国内很多院校设立了专门的科研教学机构,我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开展了相关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本文将介绍光纤数据通信模块的开发、实验平台及相关实验课程设置。通过巧妙构思和灵活设置,使学生理解并熟悉光纤数据通信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技术,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一、教学实验装置系统设计

点对点光纤数据通信模块主要是数字光发送机和数字光接收机,之间由单模光纤连接,安装在测试主板上。为了实现信号在光缆中的传输,需要先将电信号转化成为适合在光缆中传输的光信号,之后再转化成电信号发送到接收端进行传输。数字光收发一体机由数字光发送模块和数字光接收模块组成,4路LVDS差分信号从光发送次模块(TransmittingOpticalSubassembly,TOSA)输入端输入之后进行并串转换和半导体激光器调制,输出调制光信号;光信号经光接收次模块(ReceiverOpticalSubassembly,ROSA)转换为电信号,经过光电转换、前置放大、限幅放大和串并转换,输出4路LVDS电信号。其中,LVDS低电压差分信号是一种电平标准,核心是采用极低的电压摆幅高速差动传输数据,可以实现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连接,具有低功耗、低误码率、低串扰和低辐射等特点。

二、教学实验装置详细设计

(一)数字光发送机包括并串转换电路、驱动电路、自动功率控制(APC)、激光器以及信号接口并串转换电路输入信号为传输速率为622Mbps的4路LVDS差分信号,4路LVDS电信号为1路时钟信号(PCLKI+、PCLKI-)和3路数据信号(LVDS0~2+、LVDS0~2-),LVDS信号接口为SFP接口。通过并串转换芯片MAX3892转换为2.5GbpsCML信号输出串行数据(TD+、TD-)给光模块驱动电路。激光器驱动电路激光器驱动及自动功率控制芯片MAX3865,适合于工作在传输速率为2.5Gbps的光纤网络中,在激光管的正常使用期内,能始终保持恒定的输出功率和消光比。MAX3865内部主要包括高速调制电路和控制电路。高速调制电路包括输入级和输出级,主要功能是对输入信号进行调制,并为外部激光管提供激励信号;控制电路包括:逻辑控制电路、调制电流控制电路和偏置电流控制电路。逻辑控制电路主要为用户提供驱动器的工作状态信息和传输控制信息;调制电流控制电路用于自动调制控制(AMC),偏置电流控制电路用于自动功率控制。以AMC工作模式为例说明工作过程。当MAX3865正常工作时,数据从DATA+端和DATA-端输入,经数据转换器重新定时同步后,控制差分调制器输出以实现调制,调制后的信号从MODN端和MODQ端输出,驱动外接激光管。当电路故障时,逻辑控制电路起作用,关闭输出,同时故障端输出低电平。当输出功率变化或调制电流峰峰值变化,APC电路和AMC电路发生作用,反馈信号输入,在比较器中与稳态工作时的监控反馈电流参考值进行比较,所得差值经积分放大电路处理后,分别控制激光器(APC电路)的偏置电流和差分调制器(AMC电路)的调制电流,达到自动维持输出功率稳定的目的。半导体激光器中由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组成,所以在对其应用中,需要考虑温度补偿或控制。温度探测器将激光二极管的实际温度转换成调节量,作为温度预补偿模块的输入,温度预补偿模块对电流幅值调节后,由脉冲发生器控制装置产生电流脉冲,作用于激光二极管,使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功率在不同温度下保持恒定。激光器主要参数:传输波长1310nm;单模传输;输出功率2mW;工作温度-40度~85度。

(二)数字光接收机包括串并转换电路、光电转换PINTIA、前置放大、限幅放大以及信号接口串并转换电路串并转换利用MAX3882完成将1路2.5Gbps的串联输入CML信号转换为4路622Mbps的LVDS信号。为保证“0”、“1”信号判别有效性,LVDS输出信号差分峰峰值电压VP-P范围250~400mV,高电平电压VOH=1.475V,低电平电压VOL=0.925V,满足幅度要求。PIN光电二极管和前置放大电路直接相连,处在最前端位置,组成第一级有源电路。当激光照射到光电二极管上产生的信号微弱时,有用的信号可能被噪声淹没,无法有效输出。根据噪声系数计算公式:Np=Np1+Np1-1G1+Np2-1G1G2+…,由此可得,NP主要由第一级放大器来决定,因此对于设定整个探测器系统的噪声系数来说前置放大电路十分重要。本电路选用低功耗限幅放大器MAX3747搭建放大电路。

(三)测试板测试板上电路包括5V电源接口,5V转3.3V芯片、电源电路、LED灯、连接主板的SFP接口和连接外部信号的SFP接口。测试板为主板提供电源的同时,还会对数字光收发一体机工作状态进行指示。

三、实验科目设计

所示光纤数据通信模块教学实验装置充分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与组件架构原则。测试板部分作为母板,数字光发送机和数字光接收机均设计为可插拔的独立电路模块,既可分开单独调试,设计实验环节;也可进行多种组合,完成综合性功能实验。实验科目设置遵循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锻炼;各实验均给出清晰的原理说明、统一的指标要求与检验标准,不限定解决办法,鼓励不同的解决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实验既有基础部分也有提高部分,既顾及学生的平均水平,达到普遍锻炼的目的,也充分调动能力突出学生的积极性,具有一定挑战性。参照以上实验科目设计原则,我们制订了适合本实验装置的实验指导。首先安排一个简单的并串-串并转换特性测试,旨在熟悉并行信号和串行信号的特点、了解并串、串并转换芯片的设置方法信号的测试方法。第二部分进行数字光发送机测试,主要是驱动电路的设计和动手制造,包括逻辑控制电路、调制电流控制电路和偏置电流控制电路。第三部分为数字光接收机测试,包括光电转换PINTIA、前置放大、限幅放大等。第四部分为综合实验,包括数字光收发一体机的整体调试。各实验的指导手册均包括预习知识、实验目的、实验介绍、实验条件、基础部分、提高部分、测试表格和实验记录等项。

四、总结

第4篇:核心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路;学为中心;课程设计;实践

一、引言

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理念,课程是解决这个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思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能否引导学生科学思维与方法,培养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标准答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还有没有标准答案?掌握多少知识、会做多少题才能够拥有面对未知领域时,能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继续遵循传统的教学路子、重复着我们以及教育领域其他教师沿用多年的做法;大胆地做些不同的事情—在我们课程中提供一些特殊的东西,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通过对电路课程教学目标、评价与反馈、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在学期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保证课程具有足够的挑战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个学期中努力学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二、电路课程综合设计的总体思路和步骤

本课程教学改革重点从知识导向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什么,重视输入,重视知识的获得与整理,学生按教师要求的方式学习)向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到什么和能做什么,重视产出与能力,鼓励批判性思考,推理,评论,反馈和行动)转变,即: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模式转变,从课程导向向成果导向转变,从单一的质量监控向质量监控、反馈及持续改进转变,全面实现工程教学的三个转变。电路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采用以学习为中心的做法(又叫作“综合性课程设计的方法”)来系统组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依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反馈与评估(课程考核方式)以完成课程目标的达成。一门课程的综合设计需要12个具体步骤,其中重要的设计步骤如下图所示。下面针对电路课程对一些课程设计环节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三、多维度深层次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依据无论从布卢姆认识目标分类法的人类思维复杂程度的六个水平、基于OBE理念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等12条毕业要求,还是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的大学课程设计原则一书中提到的要求学生达成的6种有意义的学习成果,均要求课程进行多维度深层次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依据主要为《河南工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目标与学习成果评估指导》《河南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平台课程质量标准》、基于OBE的工程认证标准及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2.教学目标设计电路是测控专业学生进校以来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在整个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电路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牢固记忆和理解近、现代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针对课程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支撑要求,制定出多维度深层次课程教学目标。

四、课程评估与反馈方法设计

课程评估主要分为认证性评估和教育性评估两类。一两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的评估方式就是典型的认证性评估。电路课程评估采用教育性评估方法,教育性评估主要由前瞻性评估、目标和标准、自我评估和FIDeLity反馈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教育性评估的基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评价。

1.前瞻性评估在设计一个学期的课程评估手段时要努力设计前瞻性评估,在电路课堂上会注意多提出“能否运用所学电路知识进行实际电路分析和计算”等讨论问题,例如提问“学了变压器原理这节知识后,同学们能否想出现实生活里你用到了哪些是基于此原理的产品”,学生学以致用后,就会产生更多智力上的兴奋与学习动机。在课程考核的内容和题型设计上要与课程目标相匹配,减小记忆性题目,增加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和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支撑。

2.目标和标准所有的评估都需要一个目标和标准,因此需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来设计课程评价标准,即每一个评估方式对应支撑的教学目标,再围绕支撑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一些重要的评价标准。例如课堂表现中评价标准可选择回答的正确率、参与讨论次数等作为评分依据;课后作业、反思性写作等选择作业的正确率、总结的全面性和正确率等作为给分依据;小组汇报选择内容正确性、讨论答辩情况、文献查阅情况等作为给分依据。

3.自我评估和FIDeLity反馈在评估环节的设计上,尽量给学生创造大量进行自我评估的机会,用标准评价其他学生的学习,用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并根据评价改进自己学习。在电路课程评估环节中,小组汇报采用了自我评估方式。评价方式采用教师、小组互打分和自打分。FIDeLity反馈意为经常、迅速、有区分度的充满爱意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反馈不是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评估是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因此经常的、迅速的反馈意味着每堂课或至少每个星期对学生进行反馈,反馈时间要短;有区分度的反馈是一定以一种清晰的方式区分优秀的和不够好的学习表现;充满爱意的反馈是要给予学生积极评价而不只是给以批评意见。例如:课堂表现采用网上实时反馈,向学生反馈其课堂表现评价结果,学生随时随地可进行查看,使其有机会反思自身并通过努力提高分数。每次课后作业成绩在学生上交之后5个工作日内向学生公布,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通过课堂讨论和课下答疑讨论区向学生反馈作业完成情况,和全班学生进行易错点讨论和解析。电路课程基于教育性评估理念设计了一种评估和反馈体系。三个班级的每位同学都能实时看到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与老师沟通或老师对成绩有问题的学生提前关注,学习情况统计随时下载分析。该体系支持并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让教师真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五、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

1.全面主动学习观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活动应包含主动学习三要素,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三要素包含信息和观点、经历及反思。对具体的电路课程来说,设计了全面主动学习的三大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观点,包括教程、参考书目、慕课、蓝墨云班课资源等;创造丰富的学习经历,课堂上可进行提问(抢答、专人、随机)、讨论、测试、小组汇报等教学活动,课外进行在线学习(视频、微课……)、查阅资料、讨论答疑、小组讨论、电路仿真设计;反思性写作,知识模块学习和测试后反思,采取的形式可为知识的重难点总结、知识思维导图。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对评估方式和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2.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按照一定顺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之间相互促进。为了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需要如何设计教学策略把各项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策略可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加速学习,如在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知识模块的学习中,可采用递进式问题学习法。课程根据不同知识模块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结论

电路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刚接触会觉得有难度、不好理解,本文有效利用蓝墨云班课教学助手、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课程设计与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个学期中努力学习,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今后仍需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评估与反馈中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要求,全面实现工程教学的三个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

[2]李晓云.基于成果导向的全程化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的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胡美馨,刘颖,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徐三魁,王良,邹文俊,毕豫,綦秀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第5篇:核心课程设计范文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伴随着机械行业迅猛发展,机械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机械类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既包括民族意识、工程意识,还包括经济意识,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建模技术在机械设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机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三维建模课程早已成为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多,如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学科知识。通过课程学习,从而保证培养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的实现,使学生能够具备运用三维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三维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况,如何深化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激活师生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如何整合现有学校资源,充分发挥三维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在学科竞赛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方方面面都是三维设计课程发挥作用的动力和源泉,是当前高校在三维设计课程改革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学研践创”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研践创”四位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旨在提高我校机械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机械类专业持续发展。围绕提高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以创新教学为基础,以实践研究为促进,以学科竞赛为推动,以综合创新为提升,构建“学、研、践、创”四位一体的机械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具体包括建立“以学启创”———创新教学培养模式、“以研推创”———锻炼培养机制、“以践促创”———竞赛培养机制和“以赛激创”———实践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提高机械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探索一条培养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二、三维设计课程改革

三维设计符合人的设计思维过程,由三维设计得到的三维立体图不仅具有直观性、易于理解等特点,而且有利于获得复杂的几何造型,如截交、相贯、不规则复杂曲面等,能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设计模型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在计算机上对设计零件进行力学分析、虚拟加工、虚拟装配,检验零件的装配情况,从而减少制造昂贵的产品样机的数量。三维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实用技能课程,与机械行业紧密结合,三维建模技术是机械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使三维设计技能融会贯通到整个机械专业学习过程,已经成为该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以学启创1.任务驱动小组的教学模式在三维设计课程当中,任务驱动小组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当中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辅助作用。首先,由教师建立任务小组,并进行相关课程任务的计划和安排,接下来,学生按照小组自行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学习。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当中,提供积极、有针对性的指导。任务驱动小组的教学模式使得同学们积极开展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们在小组内开展学习讨论,并且根据学习讨论情况学会制定学习方案,无形中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境模式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出发,教师利用实际企业工作中成功的工程案例模拟工作情境,将教学情境模拟成工作流程,在课堂进程中实现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当实际案例的最终结果展示给学生们,就会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能力意识和创造力。3.课外延伸的教学理念通过开展三维设计相关的知识讲座以及深入企业的实习活动,使得学生对机械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备初步了解。在课程教学当中分享经典机械设计案例。通过适当开展产学研项目达到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利用实验室活动及科技社团组织活动,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研究的机会。

(二)以研推创为促进学生对三维设计的应用及对本专业科技创新的了解,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实践研究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研究的机会,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专业学习与开展各项实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比如,开展小家电拆装与测量训练,开展小家电造型和工业设计活动等。通过在实验室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与锻炼,可以使同学们接触到许多课堂上和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专业知识,极大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寓教于乐。

(三)以践促创实践环节是机械类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三维设计课程应用实践的直接途径,也是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照合作发展的原则,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充分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有效方式。高校应结合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致力于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协同创新。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以课外实践的方式,将企业真实产品设计理念、设计工艺、设计制造过程等引入教学,促进学生与企业设计制造的高效接轨和有机融合,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全面发展。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走访,通过与企业工程师面对面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机械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企业设计、制造及开发产品的过程等。

(四)以赛激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各类和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能进一步强化三维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同学们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参与学科竞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在竞赛中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通常由学生组队参加,组成团队的学生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在竞赛过程中,每个人都尽力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通过竞赛准备,营造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在竞赛的过程中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自信心,还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及创新能力得到启迪。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更新、完善的过程。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的培养体系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技术进步的需求,进一步加以调整和完善。机械类专业作为基础学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在各个培养环节上都应在注重实用性、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快改革的脚步。深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构建与产业结构、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学、研、践、创”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雷.基于三维机械产品设计师培养的三维实体建模与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53-54.

[2]毛文武.基于Solidworks三维建模的机械测绘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机械,2007(6):37-39.

[3]于桂平.基于Pro/E的三维建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8(6).

[4]李伟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关键环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88-8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