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育婴知识大全精选(九篇)

育婴知识大全

第1篇: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育婴员,是指专门从事 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职业[1],育婴员职业将保健和教育两种工作结合起来,既承担儿童的保健工作,又担当教育工作,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游戏,开发婴幼儿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满发展[2]。目前一些医学院校虽已将《育婴员》这门课程作为职业技能鉴定课程培训,但因为培训费较高和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参加《育婴员》培训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目前接受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进城务工人员,他们选择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谋生,因他们文化水平低且,学习能力有限,在上岗工作时,工作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不能更好的满足家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提出应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指导护理、助产专业学生考取育婴员职业资格等级证。 

一、社会发展对育婴员需求迫切,有必要加强护理、助产专业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 

1.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约2000万左右,受婴幼儿年龄特点的制约,3岁以下婴幼儿90%以上在家中进行养育,入托率很低,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妈妈是主要承担照料婴幼儿的人,但大多数妈妈因年轻、第一次当母亲,缺少经验,而且现代社会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女性都有她们自己的职业,不可能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全程陪同抚养,因此大部分家庭需要老人或聘请的保姆协助抚养,这些协助抚养的人育儿经验、习惯各不相同,有些传统的喂养方法及理念甚至不合理,而0-3岁这个阶段正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形成、习惯培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应该有专业人员指导家长科学的对孩子进行生活照料、保健与护理,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中生育孩子数量少,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这种“421”结构的家庭中,一个孩子被视为掌上明珠,更被给予了更大的希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非常迫切,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孩子在养育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因此,在这种家庭之中,家长更期待有相关专业人员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孩子一开始不输在起跑线上。 

3.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处于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研究发现 3 岁以下婴幼儿正经历心理、神经及其他个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对婴幼儿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婴幼儿人格、智能以及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除了先天因素外,通过外界有效、良好的教育、影响对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3],所以,良好的早教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内容详细的涉及到教养环境的规划,不同年龄阶段玩具的选择,婴幼儿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练习,语言与感知、认知的开发,良好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等婴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科学有趣的游戏对0-3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智能的开发。 

4.随着毕业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学历层次较低的大专及中专院校的学生,因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鼓在校学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一些高职院校的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育婴员培训。因此,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参加育婴员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够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而且能使自己在就业时多一个重要砝码,提高就业成功率[4]。 

由此可见,育婴员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育婴员既不同于家庭保姆,又不同于托幼机构中的保育员,她们是在家庭、社区和早期教育机构中为0-3岁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指导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育婴员的职业活动满足了家长对婴幼儿照顾的需要,满足了科学育儿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为自己谋生获取报酬、自给自足的需要。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在医学院校中数量大,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素质较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更能满足社会对育婴员的需求。 

二、加强护理、助产专业开设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优势 

1.有相关医学课程打基础,培训效果好。 

育婴员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育婴员职业道德、婴幼儿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婴幼儿教育及家庭教养指导。一期育婴员培训学时80个左右,一般情况下,在有限的80个学时之内要将这些知识讲的很全面、很透彻难度很大,而护理、助产专业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解剖学》、《生理学》、《预防医学》、《基础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内容与育婴员培训课程内容许多知识点一致,这为育婴员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有利于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对这些课程加深理解。 

2.在校期间培训,学校可提供便利的技能训练条件 

育婴员的工作实践性很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育婴员的日常操作,这就要求育婴员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育婴员培训中很多是关于 0-3岁婴儿的实际技能操作,要达到最佳培训效果,操作课程需要在实训室、教学医院进行,尤其是一些妇幼保健机构,而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儿护实训室及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这就为学生练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3.培训时间有保证,费用低,考试通过率高, 

作为全日制的校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大学阶段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最强,又有充足的培训时间可以保证,因此,考试通过率高。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培训,学校不用考虑交通、教学场地及带教老师等问题,培训费用低,大部分学生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受。 

4.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对育婴员培训兴趣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护理、助产学生基本全为女生,女性有喜欢孩子的天性,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生对这门课很感兴趣,而且护理、助产职业的素质要求使她们从一进学校就不断培养爱心、耐心、细心及责任心,这和育婴员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是完全相符的。此外,育婴员的工作职责要求除照顾婴幼儿的生活外,还包括进行婴幼儿的日常卫生保健、和婴幼儿一起游戏,与婴幼儿家长交流及沟通等,护理专业学生有相关医学知识基础,并且对于各种病患,能够根据医嘱进行日常护理。此外,青春有活力,思维敏捷,游戏花样多,沟通能力好,也更容易被婴幼儿及家长所接受,工作水平高。 

第2篇: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关键词:水育早教 玩教具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追求较高质量的生活,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观念产生变化一一不再是按学龄进行教育,而是从出生甚至在胎儿期间就逐步重视相关教育,让婴幼儿科学合理地开发智力、发掘潜能,为将来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早教机构也随之兴起。

18~24月龄的婴幼儿阶段是成长的关键阶段,给予婴幼儿适当的教育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地给他们合适的新信息、新知识使他们能够对这个世界有进一步的认识,更使他们可以在人生起跑线上较有效地发掘自己的能力。这都证明了早期教育对于婴幼儿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早教的过程离不开辅助工具――玩教具,玩教具即为在玩的过程中教育孩子的玩具,以寓教于乐为目的而不仅仅陪伴着婴幼儿玩耍。玩教具所肩负的锻炼素质和启智的责任也证明了它对于早教的不可或缺。因此,水育早教玩教具对于水育早教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水育早教玩教具设计也是对现有水育早教玩教具种类的扩展和补充。

一、水育早教形式

水育早教项目是在水环境中进行的拓展锻炼项目,项目设置以婴幼儿为对象,利用水的自然属性,浮力、压力、阻力、水的不稳定性等特性,根据婴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其认知、语言、社会交往、音乐等职能进行系统化教育,在提高宝宝体能的同时全面开发宝宝大脑。从而全面提高宝宝的体能、情商和智商。

国内主要的水环境早教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医院,另一种是源自国外品牌的早教机构。在医院,服务对象一般是在1年龄之内的小婴,服务环境是在桶形状的水中,为新生儿带上泳圈做水中活动,即早教行业里说的“小桶式”水育。在早教机构中,会提供一套完整的18~24月龄段的婴幼儿水育培育体系,服务环境取决于婴幼儿年龄的大小,对于0~4个月的婴幼儿也多在桶形空间内带泳圈活动,由家属或教师引导锻炼;较大一点儿的婴幼儿可以在较大一点的集体活动泳池内(最多可容纳5个宝宝)戴泳圈(分为颈部泳圈和掖下泳圈)自由活动,可以自己完成教师交给的锻炼动作。

1.与传统的早教形式相比,水育早教营造符合婴幼儿生理及心理发展需求水环境,通过与18~24月龄段(左右)的婴幼儿进行快乐互动、引导、情感交流,对其进行培育的过程。水育早教以水为载体,利用水的自然属性(阻力、浮力、压力、水的不稳定性、水的温度等),将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对其认知、语言、社会交往、音乐等职能进行系统化教育,在提高宝宝体能的同时全面开发宝宝大脑。

2.利用水的自然属性对宝宝的身心等职能进行系统化教育,例如利用水传导热的特性,适当调节水温,使婴幼儿全身得到放松,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消化系统的发展;利用水的浮力将带有泳圈的婴幼儿漂浮水上,有利于增强婴幼儿的平衡能力,促进婴幼儿脑神经发育,同时利用水的不稳定性,可以制造小的波浪,锻炼婴幼儿的心里素质,提高婴幼儿肺活量、心脏更强壮;利用水的阻力和压力,有利于促进肌肉与骨骼的生长。婴幼儿水浴早教不仅仅是皮肤和水的接触,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平衡感综合信息的传递。

二、玩教具调研

1.戏水类玩教具

(1)4~8月龄段:上发条游泳海龟、海洋球等浮游玩教具,鲜艳的颜色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婴幼儿的视认度。

(2)8~18月龄段:水木琴、水喇叭、水钢琴等发声玩教具,可由家长操作,锻炼婴幼儿的听觉能力,也可让婴幼儿在水中以敲击、吹、或按压的方式来制造不同的声音,同时锻炼婴幼儿的动手能力。

(3)18~30月龄:泡泡龟等浇水玩教具、海洋生物套装戏水杯,婴幼儿通过自己操作增强手眼协调能力。泡沫字母墙壁贴等玩教具,鲜艳的色彩、不同的形状对婴幼儿的认知能力锻炼有很大的益处。

2.沙滩玩教具:一般适用于18月龄及以上幼儿

小铲子、小桶、沙漏、小喷壶、翻斗车、拖拉机、沙子模具等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锻炼手部肌肉;没有固定的玩法,发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意识得到锻炼。

3.教师DIY玩教具:适用于18~24月龄的婴幼儿,玩教具的使用形式多变,年龄不同,玩教具的使用方法不同。

(1)4~10月龄段:EVA泡沫的特点具有柔韧性,在泡沫上刻出几何形状空缺,将几何物体卡在空缺处时可保持固定状态,以鲜艳的色彩来吸引婴幼儿注意力,从而可以引导做婴幼儿抓取锻炼和复位锻炼,练习婴幼儿大把抓的能力以及精细动作练习

(2)4~10月龄段:将空心的塑料球剪掉一端,在里面塞入丝巾,锻炼婴幼儿大把抓的能力,较大一点的幼儿(例如:10~18月龄段)可以到其讲取出的丝巾塞回到球内。

(3)10~18月龄段:口香糖塑料盒一在盖子上掏一个小孔或将饮料瓶瓶身挖空一部分,可引导婴幼儿将符合孔或空缺大小的物体塞入瓶内,锻炼婴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精确位置的掌控能力和精细动作练习。

(4)18~24月龄段:糖纸包圆珠,制造糖果的效果,小一点的婴幼儿可以引导他们包开糖纸取出圆珠,大一些的婴幼儿(例如:24~30月龄段)则引导他们将圆珠包在糖纸内,并练习扭转的能力。但是此项锻炼危险性较大,容易造成婴幼儿误食现象的发生。

(5)24~30月龄段:玩教具大变身,生活中用的夹子配合上漂浮塑料薄片就成为锻炼婴幼儿手部力量的玩教具,锻炼婴幼儿精细动作,手指之间配合能力。

通过对水育早教形式及特点的调研分析,得出水育早教形式的优势和特点所在,水育早教是在水体环境中进行,能够充分利用水体的不稳定性,流动性等特性,可以给浮游中的婴幼儿提供自由的锻炼环境,这些正是水育早教与传统早教相比的不同之处。同时,通过对现有水育早教玩教具的调研,了解到现有的水浴早教玩教具在设计制作上、可选择性上、玩法指导上等都存在不少问题,而且大多数玩教具以锻炼精细动作为主,缺乏五感(感知觉)专项练习的玩教具。

三、设计对象分析

婴幼儿时期是小儿脑部发育最快的时期,尤其是处于成长关键期的18 24月龄段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健全和大脑的发育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的,它还需要外界的适当刺激。一些对大脑研究的资料表明,婴儿在出生时大脑的结构已经接近成人,只不过体积较小,皮质沟回较浅,这就说明婴儿在出生时大脑的发育状态已为其接受最初步教育提供了可能。丰富的环境刺激也会促进脑功能更好地发展,促使脑神经元细胞体之间的突触更多地生成。

1.以五感(感官)教育为基础

五感(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等各类感觉器官,所以感官的教育范畴包括视觉练、听觉锻炼、嗅觉锻炼、味觉锻炼、皮肤觉锻炼等,在皮肤觉锻炼中还分为触觉锻炼、痛觉锻炼、温度觉锻炼等。对于感官锻炼及内容见表1。

当然感官发展的研究还包括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关延展出来的一些感官能力,比如手眼协调锻炼、感统锻炼等。婴幼儿的知识储存就是通过这些感官知觉,将资讯存入记忆体,如果可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启发婴幼儿感官知觉,进而教育他们善用,就能有效提高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通过这种感觉锻炼,使婴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他们的一般感受能力,让各种感觉都能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也为将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18~24月龄段婴幼儿生理表现

婴幼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表现,这是我们在进行水育早教玩教具设计时首先应注意到的问题,在此,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对婴幼儿生理表现的考察得到一些最基本的设计启示。

18~24个月,阶段的大动作特征为走稳至双脚跳,在生理表现上开始认知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同样也是思考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婴幼儿开始学会独立行走,手指动作逐步熟练和灵活,喜欢洋娃娃、积木、小车等玩教具,而且能自行玩耍。对可移动的物体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喜欢推动一些可活动的物体,如,带轮子的物体甚至椅子等。

感知阶段,18~24月龄段婴幼儿起初还不能稳定地进行独立活动,需要家长帮助来进行简单活动,智力上处于标记和识别阶段,所以理论上称感知运动阶段,此时期的婴幼儿对于事物和环境的观察、思考都出于一种具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因而,婴幼儿乐于也容易接受大自然中的真实景象。

游戏倾向:婴幼儿时期的游戏是人类对自身各种感官的锻炼、提高,既是学习成年人生活的技术和能力,也是对成年人生活的模仿。在游戏中能够不断地锻炼感觉、知觉、思维、语言、记忆、表象等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游戏还是婴幼儿心理与社会良好发展的温床。在游戏中,婴幼儿学着扮演他人,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看自己;通过游戏,婴幼儿也从中学会遵守规则,了解到规则是如何订立与修正的。

创造力:婴幼儿在心理表现上明显区别于成人的特性就是创造力。想象力丰富是这一时期的孩子的特点,内心世界丰富、对一切新奇的物体具有强烈好奇心,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特殊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事物,在这种心理活动过程中,婴幼儿不断发展其智力水平和思考能力水平。

四、设计要素分析

1.安全性要素分析

婴幼儿在身体和心智上的不成熟使得他们最易受到伤害。玩教具安全性要素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其一是不能对婴幼儿的生理、身体造成伤害;其二是不能对婴幼儿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影响。对玩教具的安全性要素分析会很直接地影响到所设计玩教具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也许不易认识到的或在合理的可预见的范围之内滥用后可能遇到的危险,避免玩教具对婴幼儿产生伤害,即使伤害无法消除,也要将危险降到最低限度。具体来说,婴幼儿玩教具的安全性要素主要涉及到选材安全、结构安全和人机界面安全三方面。

(1)选材安全:婴幼儿玩教具在选材方面要尽量选用安全无毒材料。

①婴幼儿对铅、甲醛等有毒物质尤其的敏感,他们对铅的吸收率可以达到成年人的5倍。而一些色彩鲜艳的婴幼儿产品虽然好看,但其表面的喷漆中大多含有铅,会造成婴幼儿“铅”中毒。所以在婴幼儿玩教具材料选用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验,严禁采用含有毒元素超标的材料。②婴幼儿玩教具设计要尽量选择使人舒服、轻松、温暖和光滑明亮的材料,避免选用有压抑感、陌生感等不舒服感觉的材料,例如,橡胶材质就常给人阴暗束缚感,金银材质给人坚硬冷漠之感,不宜作为婴幼儿玩教具设计所选的材料。

(2)结构安全

①合理的玩教具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对婴幼儿的损害。

美国玩具安全标准提出:模塑玩具的可触及边、角或模子接口处应无毛刺和溢料产生的危险边缘,或者应被保护使危险边缘不外露。外观上要圆滑无尖锐形状,避免容易脱落及体积过小的细小零件,防止婴幼儿误吞导致生命危险。结构上要有足够的强度,可以在承受一定载荷的重量和冲击力之后依然保持使用的稳定性。

②对于发出声响的发声玩教具,在其机械物理特性中还应有声压强度的具体要求,以减少高强度连续的脉冲噪声对婴幼儿听力的损害。据有关资料显示:75分贝以上的噪声会对人产生伤害,如耳疼、听力损伤、破坏睡眠等。在进行玩教具设计时必须详细了解人机工程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原则,选择适宜的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婴幼儿玩教具使用的安全性能,才能保证婴幼儿人身安全。

(3)人机界面安全

①以人机工程学为标准设计合理的安全尺度,可以防止意外伤害,如小配件大处理,运用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婴幼儿误吞而发生的危险。避免由于界面不良的心理影响所产生不安全因素,如产生误解界面、产生不良应激颜色与形态。发光玩教具颜色选用适宜的话,可培养婴幼儿对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系的分辨力,可以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发光的准确度欠妥或光线太强、太弱都会影响婴幼儿健康;②在进行玩教具界面设计时,要考虑到操作要安全、舒适、可靠的性能设计,界面视觉显示信息设计必须要符合^机工程学原则,避免由于不良使用习惯对婴幼儿的身心造成危害。

2.实用性要素分析

(1)符合设计对象对玩教具特点及尺寸的需求

婴幼儿身体各方面的发育尚未完全,在玩教具的需求不会太过复杂,超过婴幼儿的接受能力,会造成有挫败感,与玩教具设计的初衷相悖。18~24月龄段的婴幼儿对玩教具特点的需求一般是外形简单结实,轻型小巧,很容易地被小手握住、晃动、抓住、摇动发声和抱住,尤其是水育早教玩教具在这一点上要求会更严格些,同时以简单色调装饰就好,以及轻易的实现翻动、推倒、拉动即可。

(2)符合水环境使用条件

水育早教玩教具的使用环境必然会在水体环境中,所以对于玩教具设计首先必须考虑到其防水性,不会被水腐蚀,遇水不会出现掉色、发生形变等问题,不能损坏婴幼儿健康;其次,玩教具要能够在水中漂浮,便于在水中的婴幼儿使用。

3.色彩要素分析

18~24月龄段是婴幼儿智力及各方面素质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他需要有足够的刺激来激发大脑潜能。假如婴幼儿的大脑是一块待开发的宝藏,那么,眼睛则是大脑开发的挖掘机。色彩是眼睛和大脑发育的营养物质之一。研究显示,婴幼儿喜欢红、蓝、白等醒目的颜色,尤其是纯色,这类大胆的色彩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为,尤其是刚出生前几个月的婴儿,视网膜尚处于发展阶段,视力尚不完全,如果缺乏必要的刺激,会对培养宝宝的感知很不利。不同的色彩能够刺激婴幼儿的视觉神经,同时千变万化的图案,可满足孩子对整个世界的想象。水育早教玩教具的色彩宜亮丽、鲜艳、明快,符合婴幼儿幻想中的瑰丽斑斓的童话世界,有益于天真的婴幼儿培养其乐观进取、奋发的心理素质和坦诚、纯洁、活泼的个性。

第3篇: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关键词】婴儿 喂养知识 喂养方式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31-02

婴儿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的摄入与喂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喂养行为包括喂养人的喂养习惯.对婴儿摄人食物的选择,婴儿接受喂养时的环境、行为等.6~12月龄儿童正处于断乳或断乳准备期,需要学习进食技能.添加多种辅助食物[1]。因此,正确的喂养知识和喂养行为不仅对婴儿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培养婴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开始,为此笔者对曲江街道2009年1月~2010年12月168例婴儿喂养知识和喂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婴儿喂养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建议,现将调查结果及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曲江街道2009年1月~2010年12月168例婴儿喂养知识和喂养方式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2个月以前的婴儿喂养方式及喂养知识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断母乳时间、加入半固体和固体食物的月龄、断母乳后每日添加配方奶粉的数量、开始学习握勺的月(年)龄、进餐环境、每餐喂食的时间、由父母或祖父母喂养等栏。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168份,回收比例为93.33%,其问卷具有代表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本组婴儿喂养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本组168例婴儿喂养方式基本情况 [例,%,n=168]

从表1可以看出,本组婴儿由父母单独喂养的占27.98%;祖父母喂养占15.48%;纯母乳喂养占54.76%。

2.2 婴儿加入半固体、固体食物及学习握勺的时间见表2。

表2 本组168例婴儿加入半固体、固体食物及学习握勺的时间

[例,%,n=168]

2.3 每餐喂养时间及就餐环境、断乳后添加奶粉量见表3。

表3 本组168例婴儿每餐喂养时间及就餐环境、断乳后添加奶粉量[例,%,n=168]

3 讨论

从本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普遍存在婴儿喂养方式不合理的方面,如每餐喂养时间、就餐环境、添加辅食品、婴儿握勺基础训练、断乳后加入牛奶量等多方面。从本组回收的168份调查问卷显示,婴儿在断乳后均添加了牛奶,说明家长对婴儿断乳期的营养较重视。但是部份婴儿添加的量不足,具相关文献报道,断母乳后每日应进食乳制品400~500 ml[2],本组中30.95%的婴儿每日进食乳制品量小于400ml;从本组调查结果显示,30.95%的婴儿进食时间大于60min,83.93%的婴儿在非正规环境下就餐,即由家长哄着进食或边玩边喂,由于婴儿进食时间长,频率慢,容易增加饱感[3],从而引起进食总量减少,不利于婴儿的健康和在进餐时对食物的认知学习,而且会降低婴儿童对饥饱能力的自我调控性和食物的味觉敏感性,也失去握勺的训练机会,延长了进餐时间,同时还可能出现食物呛入气管的危险。

出现上述不合理喂养方式的原因笔者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与祖父母共同参与喂养和文化层次有关,本组168份调查问卷显示,这与喂养人希望婴儿能多吃食物的心理有关.27.98%的婴儿由父母独立喂养,大部份婴儿均由祖父母参与喂养,15.48%的婴儿全部由祖父母喂养;老人由于信息来源的限制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科学评价指标不完全了解,多是凭经验来哺育婴儿。第二,喂食时间过长,主要原因与喂养人担心婴儿吃快了消化不好、吃不饱的心理有关,因此,在喂食时总是哄着孩子边逗边喂,“强迫”进食,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婴儿饱感,引起进食总量减少[4]。第三,年轻父母大多工作较忙,而且育儿经验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婴儿喂养行为问题应该引起各界的重视.社区及儿童保健机构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在孕期进行科学育儿知识宣传,纠正不良的、不健康的婴儿喂养行为的观念,使父母成为婴儿喂养行为的决策者,医院儿保应针对婴儿喂养方式进行个体化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喂养行为中的偏差,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王燕,石玲,等.婴幼儿喂养行为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ll(3):307-309.

[2] 刘黎明,王懿.农村婴幼儿喂养的家庭行为因素与教育策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57-559.

第4篇: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一、科学指导教养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中所指的教养人,是指家长、抚养人或是看护人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教养人应该成为0~3岁婴幼儿生活的照顾者、情感的交流者、智力的开发者、行为的引导者和活动的指导者。家庭、学前教育机构是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养人负有首要的“教”和“养”责任。教养人的指导策略决定了教养人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又直接影响着被教养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着被教养人一生的生活质量。

从走访当前的早教机构以及社区家长问卷调查中发现:

第一,0~3岁婴幼儿的家长逐步开始重视早教,但家长对婴幼儿的早教知识多数是从早教机构、电视或书籍获得,因此,大部分家长都缺乏系统的早教知识,更谈不上科学的、具体的早教指导策略;第二,社区的部分婴幼儿是由隔代亲人即爷爷奶奶或是保姆等抚养人或是看护人教养,他们对早教的认识大多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或根本不懂早教知识,还是采用一些传统教养方式,对早教基本不重视或只重养不重教;第三,在早教工作中,学前教育工作者大部分也还处在摸索研究的初级阶段,对早教的实践经验还不丰富,早教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认为,0~3岁婴幼儿主要时间都是与教养人接触,教养人系统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树立正确的早教理念,确立科学的指导策略,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紧迫而又必须及时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牢固树立教养人的早教理念

实践是在理论引导下的实践,教养人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早教理念包括早教指导策略,才能有效地指导早教实践。《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以下称《指南》)指出:“0~3岁儿童是人一生中大脑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0~3岁婴幼儿的可塑性在早期最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教养人在教养过程中应持续关注婴幼儿的动作的训练、语言的培养、认知能力的培养、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婴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养人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也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关系,婴幼儿需要情感上的温暖和安全感。因此,教养人的早教理念、教养态度、教养策略、教养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成长。

三、尊重规律,确立科学的早教指导策略

在早教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教养人上的背景下,研究早教指导策略,帮助和指导教养人确立科学的早教指导策略,对普及早教理念,提升早教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早教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尊重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早教工作。在早教工作实践及相关课题研究中,我们探索和总结出以下几条早教指导策略,以供参考。

策略一: 寓教于养

在0~3岁婴幼儿的教养中实施“寓教于养”的策略。教和养既有区别一面,又有相通的一面。我们认为,教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特别是在0~3岁婴幼儿的教养中,在保证“养”的前提下突出“教”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养融合,寓教于养。“养”对应于身体发育,“教”对应于心理发展。养的行为主要包括对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照料;“教”是对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施加有意识的影响。教的行为主要是知识常识、常理等方面的引导。生命最初的三年,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也是婴幼儿最大程度面临生存挑战的阶段,因此,养的任务是首要的,年龄越小,养的比重越大,反之,教的比重越大。但是婴幼儿无论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教养人都要重视“寓教于养”。养与教是一种相对独立、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关系。“教育”从母亲准备怀孕时、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只是对婴幼儿的教是附着于养的过程中。

当然,养育方式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是有影响的。现在年轻一代的养育方式,大多数是从年长一代承传的,年长者言传身教,这种养育方式多作为一种文化习俗而定格。在提倡科学育儿的今天,我们应当思考追问这些习俗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怎样的影响,努力变自发的教养为自觉的教养,从而有效地实施寓教于养策略,使我们的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策略二:顺应发展

教养人应了解、尊重、关注并顺应婴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营造良好的养育环境。所谓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成熟时间表,顺应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比如,婴幼儿的成长对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婴幼儿的生长环境又有很大的人为性,早期关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符合婴幼儿成长的环境条件,配合婴幼儿的成长顺序、成长规律,引导婴幼儿健康的发展。当环境中的刺激与婴幼儿的成熟时机相吻合,就会诱导出相应的行为,反复出现的同一行为就是一种自发性练习。当婴幼儿对环境中的某些刺激毫无反应,由教养人强制作出反应,这种目标性的训练就是过度刺激。因此,教养人无论在哪个方面进行教与养,都要顺应婴幼儿的发展,不可过度刺激,反之,教养效果会适得其反。

策略三:情感关怀

0~3岁婴幼儿年龄小,对教养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养人要了解并尊重婴幼儿的意愿,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心、关怀、呵护、爱护婴幼儿,全力满足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让婴幼儿在心灵深处就深深地烙下“爱”的种子,为将来塑造健全的人格提供必要的前提。教养人在家庭中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氛围照料婴幼儿,让其在身心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上参与大量的自由游戏活动等,教养人全心付出爱心,让婴幼儿在活动中享受非正式学习的快乐和幸福童年,为终身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策略四:社交培养

婴幼儿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面临各种适应问题,其中由于家庭个别教养与幼儿园集体教养模式导致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交往能力的缺乏。通过各种活动增加交往经验,通过分享交流经验增强交往意识,通过丰富的词汇提高交往能力,通过体验情境掌握交往技能。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培养婴幼儿的交往能力不宜急于求成,要让婴幼儿在自然的氛围中学会交往,以免幼儿产生排斥心理。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交往行为也贯穿于一天的活动中,教养人要抓住日常活动的契机,慢慢积累婴幼儿的交往经验,提升婴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婴幼儿从小感受到在集体和个体面前要学会尊重同伴,学会与同伴协商。比如,在个体游戏时,教养人是指导婴幼儿的主体,教养人的指导意识与指导行为直接影响婴幼儿的游戏情绪和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然而许多教养人在陪伴婴幼儿游戏时由于缺乏经验或方法不当,导致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早教中要加强对教养人的指导,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养人的指导能力,并运用在对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中。

策略五:差异教养

每个婴幼儿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差异性较大。教养人要关注婴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针对性的进行早教。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重点不在于研究人类的智能究竟有多少种,而在于用发展的视角、宏观的视野、多元的角度看待智慧。这就需要教养人注重各种环境的综合影响,避免训练的片面性和刺激的单一性,并且在思想上认识到婴幼儿的发展是在多种智力的关系中实现的。就个体来说,完整的发展不等于多元智能平均发展、匀速发展。就群体来说,发展的差异性就更大了。因此,我们主张教养人对婴幼儿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充分激发、挖掘和培养其天生的特殊禀赋,为培养和造就更多个性丰富,智力多元的人才提供保障。

策略六: 适度开发

教养人要关注婴幼儿的经验机会和发展潜能,进行适度开发。婴幼儿的某些行为和能力的产生,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会特别容易,环境提供的相应刺激在促进这方面的发展上会显得特别有效,这一时期被成为关键期敏感期,也就是经验机会。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形象地称为经验之窗。

第5篇: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模式;母婴同室;护理效果

在医院母婴同室病房,新生儿的年轻父母是一群特殊的人群,由于初为人母和初为人父,他们对新生儿保健、产后卫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与技巧都很缺乏了解[1],所以很需要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指导[2]。近两年来我院妇产科对母婴同室病房年轻父母采用了针对性、多元化的宣教,取得了预期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选取对象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共240例,日龄(5.3±3.2)d,新生儿孕周(37.7±1.8)周。全组240例对象按随机抽样的方式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日龄、父母文化教育程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观察组120例产妇安排在母婴同室中有健康宣教挂历的床位,产科床位护士对其进行常规产后母乳喂养宣教,并且每天根据产妇分娩后天数为其翻阅挂历,每天评估母乳喂养有效性。健康宣教挂历的内容包括:入院须知;母婴同室的安全;产后第一天内顺产、剖宫产产妇的护理须知,产后卧位指导;产后第二天乳汁不足如何处理,产妇的饮食指导,产妇的卫生与活动,如何更换尿布湿的图片解释;产后第三天奶胀如何处理,新生儿的护理,宝宝晚间哭闹如何处理,新生儿疾病筛查及预防接种的宣教。对照组120例产妇则安排在母婴同室中普通床位,对其实施传统的功能制健康宣教手段,宣教从婴儿出生即开始,常规介绍周围环境、住院规则、简单的病情及护理要点。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x±s)表示,两组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X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对象产后并发症比较分析 分组干预后对两组产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对象在产后母婴并发症比较上,分别选取的孕产妇和婴儿四种并发症发生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表2 两组对象产后母婴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我院妇产科经过改革,探索建立了母婴同室病房,使婴儿施行母乳喂养,事实证明这种模式降低了婴儿发病率,缩短了婴儿住院日期,院内感染也有所下降。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是产科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封闭式管理卫生宣教被动简单,在患儿入院查体时简单给家属交待一些注意事项,开展母婴同室后,护士既为患儿进行治疗又为母亲和家属讲解患儿疾病护理常识,亲自指导母亲喂养,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教会母亲如何观察病儿的反应,呼吸运动、大小便性状以及测体温、换尿布等。

健康教育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内涵,它不仅是医院的重要职能,也是一种治疗手段。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医患关系,增进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用针对性、多元化适用性健康宣教,有效的缩短了患儿住院日,从而一方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另一方面减少了家属的经济负担。采用口头加示范宣教,能使新生儿常见的尿布疹、皮肤感染、脐炎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推动母乳喂养,宣教母乳喂养优点,示范母乳喂养的姿势和方法,可明显提高母乳喂养率,教会家属掌握婴儿洗澡、喂养知识、保暖方法、辅食添加、计免程序等知识,为患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保障。母婴同室病区与其他科室的健康宣教有所不同护理质量要求高,护理涉及范围大。新生儿刚离开母体,其免疫功能及生活能力低下,需要母亲的精心亲切呵护才能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才能健康成长。笔者认为采用多元化适用宣教,反复强化宣教是有效的。

为了使每位在母婴同室工作的人员加深对医院感染的理解和认识,预防和杜绝母婴同室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通过制定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防治措施,并严格地执行和实施。在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下,我院2010年无1例因母婴同室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健全和完善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管理制度,普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以预防和杜绝母婴同室医院感染。

综上所述,我院应用健康教育挂历和宣教,有效地降低了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降低了医院感染的临床发生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篇: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该县2009~2011年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婚姻登记HIV免费咨询检测率、孕产妇HIV免费咨询检测率、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阻断成功率等“三率”分析。结果“三率”逐年上升,阻断工作成效显著,特别阻断成功率10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提出加大防艾工作宣传力度,提高防艾知识知晓率、参与率。特别是加强外出务工流动人口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母婴阻断服务依从性,减少失访率是基层HIV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重点、难点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阻断;分析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感染疫情持续上升,妇女感染比例增加[2],该县育龄期妇女的感染情况也不容乐观。随着育龄妇女感染人群的增加,孕产妇、婴幼儿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风险性也随之增加。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已成为当前妇幼卫生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该县自2009年实施第二轮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战略规划以来,孕产妇HIV抗体检测率逐年上升;婚姻登记HIV咨询检测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接受管理母婴阻断成功率100%。阳性孕产妇年失访率为4%,直接影响到母婴阻断的效果。为此,本文对基层单位影响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成因分析。

1资料来源

全县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报表、卡、册。

1.1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弥渡县进行婚姻登记咨询人群和全县孕妇及阳性孕妇所生婴儿。

1.2方法

①在婚姻登记处设立HIV免费咨询检测点,同时进行干预健康教育,由县妇幼保健专人进行管理。②全县各级医疗单位设立孕产妇HIV免费咨询检查点,对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孕妇进行知情同意咨询检查,并进行HIV健康防治知识宣传。③随访管理:对阳性孕产妇及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按《云南省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实施方案》定期进行服药、追踪、随访管理。④采取随机问卷方式,每年对健康人群防艾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

2结果

婚姻登记处HIV免费咨询检测2009~2011年分别为96%、98.78%、99.4%。全县孕产妇HIV免费咨询检测情况及防艾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2.3母婴随访情况

三年全县报告阳性孕产妇婴儿24例,配偶80%均有外出打工或不洁性生活史。完成随访管理23例,随访率9%。母婴阻断结束管理13例,阻断成功率为100%。

3讨论

①从结果表明,该县HIV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婚姻登记HIV免费咨询检测率、孕产妇HIV免费咨询检测率和防艾知识知晓率逐年上升,阻断工作成效显著,接受管理阳性孕产妇所产婴儿阻断成功率100%,阻断成功率明显高于全省、全国水平。增强了HIV感染者的信心和接受阻断服务的勇气。②加大防治艾滋病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预防母婴传播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对阳性孕产妇的配偶提供检测和干预。对HIV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的婴儿和家庭,在提供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进行跟踪随访,提高产后母婴阻断的依从性,使她们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关怀,是母婴传播阻断的根本保证。将感染妇女所生儿童作为重点保健对象[3],加强宣教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③外出务工人员仍是影响孕产妇感染HIV的主要因素,外出务工人员的防艾知识宣传,提高自身防护能力是降低感染率及减少传染源的关键。要把开展艾滋病母传播阻断工作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是预防艾滋病的一项希望工程,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除人群对艾滋病的恐惧、歧视,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从阴影中走出来。提高欲婚人群、孕产妇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母婴传播阻断的知识的普及率、知晓率。通过妇幼卫生人员与HIV感染孕产妇一对一服务,强化自愿知情选择,提高保密性,促进服务依从性和满意度的提高,切实向“零”艾滋化迈进。

加强基层各级助产机构对母婴传播艾滋病管理,提高服务技术,简化服务流程,给予感染者生活、经济、入学等多方救助。同时进一步提高第一线工作人员的防疫补贴、加强防护措施,杜绝推诿、扯皮等现象,几方联动,完善流动人员的管理,减少失访是提高基层管理质量的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李燕,王兴田.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37-44.

第7篇: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全面落实市委《实施意见》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市人口计生委的要求,结合我区几年来人口早期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开展人口早期教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区人口早期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市委《实施意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立足基层、面向家庭,以发挥人口计生部门优势和整合社会力量为主导,坚持公益与产业化运作相结合的方针,科学开发婴幼儿潜在智能,提高母亲及看护人员科学养护孩子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实施方案

(一)育婴师(月嫂)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1、工作原则。坚持“以技能培训带就业、以优质服务求发展,满足群众需求为工作目标”的原则。

(1)坚持以技能培训带就业的原则。利用区人口计生委服务中心现有的教育阵地,通过与相关部门联手,建立起为婴幼儿实施服务的看护人员培训基地,即:“育婴师”、“月嫂”培训基地,并形成培训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开展“育婴师”、“月嫂”培训,要以有意愿从事母婴护理工作人员为主要工作对象,把母婴护理基本技能培训做为主要培训内容,参照有关部门的培训工作要求,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上与全市统一的上岗要求相匹配,借助社会力量为全区母婴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建立比较完备和规范的教育培训体制,通过建立培训标准、规范培训内容、建立考核办法等措施确保培训工作的质量。对经培训、考核达到合格标准的,为其颁发合格证,作为上岗的依据。

参加“育婴师”、“月嫂”培训的人员将采用社会公开招生与各街、社区推荐相结合的方法,从本区有志从事母婴护理的人员中招募。

对于从事母婴护理工作的人员,区人口计生委将分别针对不同情况,对下岗、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参加培训的予以全程免费培训;对于其他有意从事母婴护理工作人员给予适当、低偿收费。对于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优先推荐就业岗位。

(2)坚持以优质服务求发展的原则。在开展技能培训工作的同时,区人口计生委将跟踪培训全过程,采用学业评估、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及在培训期间进行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的方法,提升服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的原则。“育婴师”及“月嫂”培训工作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培训工作中,要以满足群众现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产业化的运作模式进行,注重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项目。

2、工作目标。到年底,新生儿家庭对“育婴师”、“月嫂”培训工作的知晓率达100%;对有需求意向家庭的人员推荐率达100%;对“育婴师”、“月嫂”的人才库管理达100%;第一年上岗率达60%以上;第二年上岗率达80%以上。

3、主要任务。

(1)宣传倡导。各单位要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系统的网络优势,大力宣传“育婴师”、“月嫂”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利用多种形式,提高群众对培训工作的了解,扩大全区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育婴师”、“月嫂”培训工作的支持。

(2)组织实施。成立区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责成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制定培训工作安排,明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做好组织培训人员、聘请授课人员等具体工作;制定培训工作相关制度,保证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建立“育婴师”、“月嫂”人员人才库,通过政府及人口计生工作政务网,对外予以,并通过人口计生工作网络向社区居民进行推荐。

建立升级培训工作机制,对取得培训合格证并经过实践得到肯定的服务人员,区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适时组织升级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3)工作评估。做好培训后期的总结和服务人员跟踪评估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对服务质量高、跟踪评议反映好的服务人员,区人口计生委每年度组织星级服务员评选。对服务技能低下、服务态度差、群众不满意的服务人员,考评领导小组有权收回培训证,取消其资格。

(二)婴幼儿早期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1、工作原则。通过倡导科学早期教育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培训人才队伍、健全工作网络,建立以人口计生服务网络为依托、社会早教资源为补充的人口早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人口早期教育机制,不断拓展人口计生工作的服务内容。

2、工作目标。普及人口早期教育知识,使0-3岁婴幼儿家庭享有低偿、科学、系统、便利的早期教育服务,具体目标是:

(1)早期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人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广大群众对开展人口早教工作的正确认识,让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群众自觉参与早期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

通过设立南开区人口早期教育基地,开办人口早期教育知识培训,扩大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引导早期教育工作良性发展,拓展为群众服务的内容,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2)早期教育活动进一步广泛普及。发挥区人口早期教育基地的作用,全面开展人口早期教育知识“三进、三送”活动,即人口早期教育进街道、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为街道、社区和家庭送人口早期教育政策、送理念、送知识,让人口早期教育活动在全区广泛普及,促进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美满,人口计生早期教育工作蓬勃开展。

通过印制和发放人口早期教育知识宣传品,组织0-3岁婴幼儿家庭参与区、街、社区早期教育活动,达到80%以上的家庭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接受区早期教育基地教育的家庭掌握比较多的0-3岁婴幼儿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3)早期教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充分整合相关部门优势,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搭建人口早期教育的工作平台。实行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大联合,积极探索人口早期教育互动、联动新模式,健全完善早期教育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人口早期教育的良好局面。

建立健全人口早期教育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与各相关部门合作的工作体系,人员组织到位,活动效果明显,运用市场化管理模式,逐步规范早教基地的各项工作。

3、主要任务

(1)制定人口早期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早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成立南开区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制度,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

不断加强人口早教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编写发放《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致全区育儿家庭的一封信》,使广大的育儿家庭充分认识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协调相关部门,制定联合协作协议,建立人口早期教育工作机构。

成立区人口早期教育专家组,聘请并吸纳具有早期教育相关知识和专长的人员充实到区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人才队伍之中,为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人才基础。

(3)建立人口早期教育工作机制,形成比较健全的工作网络,以区人口早期教育基地为中心,辐射各个街道、社区;充分利用婴幼儿园所、社会早教机构等社区资源联手开展早教工作;建立相应的联合工作制度、规范运作程序,逐步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

组建区“人口早期教育督导员”队伍,从计划生育协会志愿者中选拔一批热衷公益事业的骨干,通过召开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并掌握群众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宣传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重要性,倡导优生优育。

聘请早期教育专家编写分别适合于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的早期教育工作辅导教材,使教材既符合科学、规范,又符合实用、易操作的宗旨。

联合社会机构,联手开展面向广大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讲座,开设婴幼儿教育指导课程。建立培训制度,逐步完善工作方法、措施和运作程序,适时组织培训工作交流、座谈、研讨等活动,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继续深化区人口计生委新婚学校和区妇幼保健院的孕妇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其授课内容和方式,加强对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和宣传。

各街道、社区要充分利用“爱之家”和“客嫂驿站”等人口计生服务阵地,广泛开展行之有效的、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扩大以政府为主导的人口早期教育的影响力。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人口计生委成立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区人口计生委主任管婧同志任组长,副主任罗金钟、贾欣玫任副组长,区人口计生委办公室、宣传科、计生协等科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衔接、经费投入、工作督察等。具体工作由宣传科牵头落实,相关科室紧密配合。各单位要建立人口早期教育工作指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确保人口早期教育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2、保证经费投入。人口早期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事业,要按照“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的原则,保证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早期教育宣传、咨询、培训和指导等基本项目经费需求,保证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第8篇: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根据报道,这些婴儿究竟来自何处还不确定。根据本文假设,无非几种可能:一是超生婴儿和遭遗弃的女婴;第二种情形是非婚生育,一些“大闺女”因为种种原因未婚先孕又没及时流产,迫于种种压力只好放弃孩子;第三种情形是偷拐来的婴儿。

我们要特别注意,被贩卖的婴儿中,女婴占绝大多数。为什么偏偏是女婴成了商品?我们知道,中国是性别偏好强烈的国度,女孩价值常被时人所轻。贩卖女婴现象正是歧视性性别文化和规制不全的市场经济相遇结出的怪胎。

卖婴是十足恶行吗?这是击中要害的问题。很多事情无法一言以蔽之。从满足了一些家庭的生育需求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善”。但这么说,并不是说不要谴责和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事实上,买卖婴儿的危害是极其深重的。

罪恶的表现之一是剥夺了生育客体(被拐贩卖的孩子)的身世i。情权和亲情享受权。“我从哪里来?”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永恒追问。一旦孩子知道了被买卖的身世,心灵巨痛必将伴随终生。被拐贩卖的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失去了自己――等于是一生都被出卖了。人世间最让人可信的爱是血亲之爱,家庭和生育建构起的责任伦理给了我们最基本的安全感,被迫离开父母的孩子在精神上永远不能落地,永远欠缺一份安全感。

罪恶表现之二是拐贩卖婴儿为“生育责任伦理”的弱化起了推波助澜的坏作用,反正出生的婴儿会有去处,那么不负责任和性别偏好强烈的生育,就会在低道德风险和高利润回报的社会环境中迅速膨胀。

罪恶的表现之三是存在一个远虑,就是这些女孩子长大后万一与同胞兄弟相遇结合,就可能导致近亲结婚的悲剧。这是典型的生育决策中的“市场失效”。从故事开始,我们就体察到了一种伪善、无知和微利结合的力量,是如何共同驱动着一些并非衣食有愁的人走入罪恶之渊的。

我们看到,有人用朴素的民间规则(帮忙、面子等)来处理人命关天的事,殊不知这破坏了更大的规则,即生育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行为,一定要以“责任伦理”为依托。生育的责任伦理是多维概念,我们既要负担起对孩子的责任,也要负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家都维护这规则,这个社会才是有人情味和安全感的社会,才是进退有序、充满希望的社会。破坏生育的责任伦理既是对孩子的犯罪,也是对社会的犯罪。

说到底,一些人敢于肆意践踏生育的责任伦理,出于知识和道德的双重贫困。人类发展的社会性在于“以文化之”的过程,就是不断建设文化、追寻文明、提升境界的过程。知识的贫困导致了对法律的无知和不尊重,导致了人类行为外部约束机制的失效;而道德的贫困则导致了对因果律的轻视和自我约束的松懈。

市场经济的发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这使我们对“脱贫致富”的经济学诠释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建筑在道德贫困基础上的“脱贫致富”必不持久且祸端无穷。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大时空里,我的观点是:反知识贫困和反道德贫困远比反经济贫困和反物质贫困来得重要。

第9篇:育婴知识大全范文

一、做好再生育全程服务宣传工作。

按照“以人为本、生育关怀”的要求,对在地震中遇难、伤残的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家长特别实施心理关怀、政策关怀、生育关怀、互助关怀的全程服务。为每位再生育对象,进行震后心理疏导,宣传再生育政策,讲解优生优育知识、婴幼儿早教知识,实施免费孕前健康检查和孕期保健服务,发放叶酸、福施福等生育保健品,把再生育服务对象当亲人、当朋友,用真情和真心赢得了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二、做好文化中心户和文化大院的宣传。

加强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保证宣传阵地、设备和师资力量的落实,利用影声、像、图、文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进村入户耐心细致的宣传,广泛深入的搞好优质服务,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切实关心农户的切身利益,满足他们正当的需求,使计划生育家庭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的长期利益,进一步推进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三、重大节假日期间开展集中性的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元旦、春节、“5•29”协会成立,“7•4”条例颁布,“7•11”世界人口日重大节假日,纪念日期开展集中性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采取广播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把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科帝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四、落实婴幼儿早期教育,继续搞好“五期”教育培训。

1、青春期教育由镇教委负责,在初中毕业性中进行,受教育面应达到100%。

2、婚前期和孕产期由镇人口办组织到遵道镇计生服务站进行培训,婚前期于结婚登记前进行,受教育面达85%以上,孕产期受教育面应达100%。

3、育儿期和中老年期的培训由各村进行,每年对上年生育小孩的一孩夫妇进行育儿期的培训,参学率在90%以上;中老年期各村组织对年龄在当年年满50岁的男女中老年人进行教育,参学率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