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运输工程范文

智能运输工程精选(九篇)

智能运输工程

第1篇:智能运输工程范文

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国家电网建设工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智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是时代变化发展阶段下的必然趋势。智能化、现代化的电力工程技术如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智能电网建设之中,越来越受到社会人士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建设;应用

前言

人口增长、气候变化显著是现今社会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特点。日益紧张的生态能源供应,尤其是在西方金融危机现象出现后更加显著的能源供给现状,是人类正在面临的突出问题。面对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基本国情,只有将电力工程技术更好地应用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之中,才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潮流,有效保障我国电力安全输送,及时解决能源供给紧张的社会发展现状。

1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1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

智能电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谓智能电网,指的是一个可以同时包含多种配电输送体系的大型综合电力系统,智能电力网络系统是智能电网的全称。智能电力网络在原有电力网络系统的基础上添加特别的智能控制结构,相比传统的电力网络系统,能够更加迅速地对用户在电力的传送需求相关信息上,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反映。在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全球气温逐渐回升,地球上的居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能源供给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人类必须要面对的主要生态生存问题之一。智能电网的建设就是这一时代背景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1.2智能电网的显著特征

国家居住人口数量众多、国土面积辽阔、生态资源分布不均衡是我国现今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在这种国情的影响和要求下,我国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上,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方法。我国的智能电网在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主要有经济环保、电网架构坚固、资源优化以及自动化故障整修四方面主要的特征[1]。智能电网经济环保的特点是有效遵循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相关工作人员要在最大限度地保持智能电网电力输送品质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智能电网的耗费成本。坚固的电网架构能够让智能电网设施更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给其造成的损伤,保证对用电用户持续稳定的电力资源输送。通过智能自动化的自我修整功能,有效降低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本。我国智能电网的特征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我国电力输送事业不断进步发展的有效保障。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2.1电力工程的质量优化与能源转换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过程之中,将所输送和产生的电能,根据能量大小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等级,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组建形成完备的电力网络机制。通过对智能电力网络系统建设在经济效益方向上的判定,来明确科学合理的供电衔接方式,就是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优化与能源转换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应用的主要表现。在智能电力网络系统建设的发展过程之中,随着电能质量的优化发展,电力工程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低碳能源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今社会发展阶段能源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力工程的能源转换技术能够有效转变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能源的转换形式。太阳能发电、水利发电以及风能发电,都是我国现今社会发展阶段,电力工程能源转换技术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的典型低碳能源。

2.2电力工程柔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在我国现今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家电力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并逐渐接受,将电力工程柔流输电技术应用在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柔流输电技术有效结合了微电子和电子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是电力控制技术以及电力通讯传输技术的综合。在大多数时间里,电力工程柔流输变电技术会被应用在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压电输变电发电传输的过程之中。在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危害程度较轻的发电能源体更多的吸收运用到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之中的基础上,通过柔流输变电对电力工程技术与电力控制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有效融合,最终实现对电力能源的科学分割。电力工程柔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力网络系统建设中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和保证电力网络输送平台的平稳运行。通过柔流输电技术的应用,还能在智能电网运输电能的过程中有效减少电力能源的损耗,更好地提升了我国智能电网的工作效率[2]。

2.3电力工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仍有许多的工作人员选在电力网络输送体系中运用传统的电力运输方式,原有的电力输送方式不能更好地避免在实际电力配送供给过程中交流电的运用。将电力工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有效运用在智能电网建设的过程之中,让电力能源配送过程中的控制换流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变以往控制换流器在高压电配电输送过程之中管段的原件组成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供电的平稳性。但目前,由于相关电力企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对于有关电力工程柔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力网络建设当中的应用工作方面,还处于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初期发展阶段。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只能暂时应用于短距离的电力输送环节。对于电力工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长距离电力能源的输送和供给,仍旧需要我国相关电力企业的科研人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实验研究。电力工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将对我国智能电力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3]。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智能电力网络系统的全面建设,是在国家新型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产生的必然趋势。将电力工程技术更好地应用在国家智能电力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的长久有序发展,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实现我国电力能源输送产业的经济效益。电力工程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是遵循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体现,最终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亮,汤广福,查鲲鹏,等.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04:1-7.

[2]吴俊勇.“智能电网综述”技术讲座第四讲: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电力电子,2010,04:67-70.

第2篇:智能运输工程范文

1自愈能力。智能电网具有评估与分析自身安全的能力,它能够在连续运作的时候还能够兼顾预警能力,实现智能电网的自我治愈。在智能电网发生故障的时候,其自身的自愈功能能够对故障自动进行检测与诊断,并根据自身拥有的功能进行系统的自动恢复,使得智能电网能够正常运转。

2兼容性强。智能电网能够兼容可再生的能源,可以适应可再生能源进行有序、合理的接入,同时也能够适应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的接入,这样就会实现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具备了高效的互动能力,通过互动,可以满足用户对电力的多样需求,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3经济实用。智能电网的建设能够保证电网有效安全的运行,因此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营需要智能电网的大力建设。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电力市场与交易的展开,优化电力资源配置。除此之外,智能电网因其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能够将电网的损耗大大的降低,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

4先进性。智能电网在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中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融合性,智能电网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它是由电网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组成的两大稳固体系,并融合了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配备了电网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交/直流的输电、智能调度、电力储能、配电自动化等技术上,这些先进的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智能电网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概述

1在智能电网中电源方面的应用。智能电网的直流、交流以及变频电源都是由电力工程技术来提供的,它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智能电网不同类型的电力系统需求只有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满足。

2在智能电网中输电方面的应用。在智能电网中运用电力工程技术,不但能够保证智能电网的稳定安全运行,还能够保证智能电网在实际运作中发挥到其应有的作用。从这方面来看,智能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是以电力工程技术为基础的。

三、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

1优化电能质量的技术。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对电力能源的质量进行优化的关键所在就是划分与评估电力能源的质量,这也是其实现的基础所在。它通过对供用电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起针对用户需要的电能质量等级划分与电能质量评估系统,同时再依靠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从而推动智能电网中优质电能的良好发展。在优化电能质量的技术中,它涉及到多种电能质量的控制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生产运营中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不断提高智能电网的电能质量,为它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2输入清洁能源的技术。现如今,高电压的输变电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辅助作用,而清洁能源才能够起到这个效果。而针对这种情况输入清洁能源的技术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使用,并且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对这种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在对智能电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电力控制与电力工程技术综合的结合到一起。这样不但能够保证电网运营状态的稳定,还能够在输电过程中减少电力能源的消耗,从而提高了输电效率以及电力能源的利用率。

3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当前阶段,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交流电与实际运作过程中用的直流电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对于智能电网的正常运作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用换流器来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够对电流进行整顿,从而符合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输电要求。现阶段,我国远距离输电过程中,已经将这种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广泛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远距离输电的发展趋势就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第3篇:智能运输工程范文

关键词:管道压力;智能控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TV73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我国的运输方式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运输方式---管道运输。管道运输只运送货物,而且还是特定的货物---石油和天然气。这种新型的运输是借助特制的管道来实现的,通过一定的压力作用来使得管道内的石油或天然气进行流动。要实现石油管道运输,首先要有足够的技术来调整作为动力的压力。如果管道压力过大,管道容易发生开裂,致使资源泄漏,如果压力太小,没有足够动力的推动,石油会停滞在管道内缓慢挪动,这样就实现不了高速运输的目的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管道压力控制系统由原先的人工控制转变为机械自动化控制,而且还在向智能控制方向发展。设计者要这样设计才能更好的实现石油管道压力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呢,笔者将在本文中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什么是管道压力控制系统

管道压力控制系统,顾名思义,是用来调控管道内外压力的系统装置。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更精确的控制管道压力,节省人力和时间,为管道运输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因此,在石油管道运输工作中,推广智能压力控制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为什么要对石油管道压力进行控制

大多数人会认为石油管道压力过大,只是造成石油的泄露,只要日常注意就可以了,不必大张旗鼓的对它进行智能化控制,人工操作足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当前的中国,石油运输采用管道运输是十分普遍的,而且管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一旦有管道因为压力出现故障发生爆炸,泄露的石油远远要高于一辆石油运输车失事造成的石油泄漏;另外,压力作用下,管道不仅自身会受到损伤,还会伤害到一旁的工作人员,每一年中国都会发生很多这样的事故。最后,管道压力控制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控制,不仅浪费人力,而且成效不乐观。因此,我们要重视石油管道压力控制,要重视智能控制系统的推广。那么,关于石油管道压力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我们要注意哪些因素呢?

三.如何设计石油管道压力智能控制系统

因为石油管道是石油输油线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将不同的石油输油站联系在了一起。要合理控制石油管道压力,就要首先从这些输油站的压力控制工作做起。下面让我们看看输油站该如何进行压力控制吧。

输油站的工作运行主要是通过增压减压泵站和加热泵站之间的相互配合完成的。要实现智能控制,设计的关键在于增压站,而且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泵房、储油罐、加热炉等各种因素。通常情况下输油站的输油线路是两条,在运作时会同时采用两组输油泵串联工作以增大对石油的压力。石油不同于天然气的一点便是其几乎是凝固的,如果在输送过程中石油太过粘稠,将无法采用管道运输,要降低石油的粘稠度,就必须提高它的温度。所以输油站在运行时还应该使用加热泵来推动石油的液化,使其可以顺畅的流动。

除了输油站的运行设计外,还要注意对输油站的保护,因为整个输油线路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其中一个网点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到整个输油线路的运行。输油站的保护网主要是由压力连锁保护和单体泵单体保护两部分组成的。管道压力方面的保护只要由压力连锁保护系统负责,具体说来就是在异常情况下通过关闭相关联的泵来避免压力过高让管道产生损伤。这里的异常情况只要指的是以下三种:入口汇管压力过低、出口汇管压力过高或出站压力过高。其中后两种会导致管道的破裂,而第一种则是会破坏泵的构造,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四、实现压力控制智能化所需要的系统配置

要实现石油管道压力控制的智能化,一定要有相应的智能化配置作为支撑,在实际的应用中,PLC程序是应用最为广泛而且反馈信息相当好的一个程序。究竟什么是PLC程序呢,PLC即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翻译成中文就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它是一种通过数字运算进行操作的电子系统,专门为工业生产而开发的,是工业控制的核心。 该项程序在石油产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使得石油管道的压力智能控制变成了可能,为石油产业带来看巨大的收益。那么PLC系统的组成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它是如何运作来实现智能控制的呢。

PLC 模版的系统组成

因为不同的工业部门都有应用PLC程序,所以这种程序必须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PLC通过调整不同的模板来实现这一点。因为PLC的模板是由很多模块组成的,在接到人们发出的具体应用方向后,PLC系统会先将与目标相关的模板整理出来,然后在进行计算,得出虚点和实点的具体数目,在计算过程中,PLC还可以通过分析录入和输出的数据所具备的特点来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模板设计。

PLC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PLC系统进行工作前,要先确保输油泵和阀门的开关已经和智能控制系统相连接,如果开关没有和系统相联系,那么系统的控制将无法完成。确定这一点后,便可以通过数字模块中的数字的输入和输出来控制开关,而且可以通过数据的调整来控制管道中的压力。当然,仅仅控制输油泵和阀门是无法完全实现压力调控的自动化的,影响管道压力的泵房,输油站的出站口等等部门也要和阀门一样进行自动化处理,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要借助相关的模板,只有当这些可以涉及管道压力的地方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时,管道压力控制自动化才能够实现。

智能化控制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石油管道压力控制最大的难点就是对水击压力的控制,因为它破坏力十分惊人。在实际的控制中人们往往通过安装泄压阀、缓冲罐以及控制器等来应对水击压力。泄压阀,顾名思义,就是在管道遭受超压袭击时为其卸掉一部分压力,避免管道直接变形,而缓冲罐是为了缓解水击对管道的直接作用而设置的类似于隔离带的东西,控制器则是压力控制系统在水击发生之前提前设置的保护装置,它通过调节压力来保护管道。有了这几种设备的保驾护航,管道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结语:

总之,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可以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难题,推广新技术,某种意义上就是解放全人类。未来,不仅是石油管道压力控制能够实现自动化,更多高危困难的工作,都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高原,石鑫.输油站管道压力保护控制系统的改造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9

第4篇:智能运输工程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道路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高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的覆盖率,提升道路交通管理科技水平,经研究,现就我区今后道路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对全区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施统一规划

(一)道路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道路交通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主要用于监控道路交通秩序,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实行道路交通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提升道路车辆通行效率,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该系统具体由信号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非现场执法系统、信息采集及诱导系统等各类智能交通子系统组成。

(二)全区道路智能交通系统规划主体为区交通运输局,并负责区本级投入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工作。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大队(以下简称:交巡警大队),负责协助区交通运输局形成全区统一的道路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并报区政府同意,逐步加以实施,以实现对全区道路智能交通监管全覆盖。

(三)交巡警大队要将以下情形,纳入区智能交通系统管理范围:

1.设置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但未纳入区智能交通系统管理的;

2.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或路口;

3.机动车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情况严重的路口或路段;

4.限制车辆通行、单向行驶等实施交通管制措施的路段;

5.其它有潜在需要智能交通设施的路口或路段。

二、统一全区道路智能交通系统技术规范

(一)区范围内的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技术标准,要严格按照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相关国家标准和公安行业标准,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工程技术标准》执行。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等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力量的单位实施。

“三同时”,是指道路智能交通设施必须与新建、改建、扩建的主体道路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二)区交通运输局、镇(街道)、开发区、园区(站区)、村(社区)在建设智能交通(监控)设施和道路新建、改建、扩建时,要充分听取交巡警大队的意见,统一道路智能交通(监控)设施的技术规范,按照“三同时”要求,确保全区所有道路、路口的设施和信息接入到交通指挥分中心,不断提高区交通管理科技水平。

三、推进道路交通监控信息资源的共享

市公安局分局、交巡警大队、区交通运输局按照“监管平台统(同)一、技术规范统一、信息管理统一、资源共享统一”的要求,加强全区范围内技术监控设施、道路智能交通设施的整合利用,努力实施智能交通设施与治安监控、校车管理、客运车辆管理、危化品运输车辆管理、工程运输车辆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对接,并利用监管平成信息交换、共享,逐步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个能够融合多种设备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道路交通、治安监控、车辆运输等管理功能的智能化联网监控系统。

四、道路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管理职责分工

(一)区交通运输局职责:会同交巡警大队统筹协调全区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管理工作,编制和汇总年度建设计划,上报区政府同意后实施。同时负责区本级投入的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交巡警大队职责:会同区交通运输局制定全区道路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制定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年度需求方案。会同区交通运输局负责全区道路智能交通系统验收和使用管理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把好智能交通设施建设的质量关和技术关。负责已接管的道路智能交通设施的使用管理,编制年度维护资金预算,并报区政府同意实施。

(三)道路建设单位职责:按“三同时”要求,积极听取交巡警大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好道路智能交通设施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以及接入工作,资金纳入工程预算。通过验收后,及时向交巡警大队移交本单位所建设的道路智能交通设施,并向区交通运输局备案,负责设施移交前的管养维护工作。

第5篇:智能运输工程范文

1 引 言

钢铁企业物流是指在钢铁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从向企业供应原、燃料以及辅料,进行钢铁生产与加工直到最后将钢材产品销售给消费企业的整个过程,同时包括对在钢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出来各种的固、液废弃物的回收和重复利用。从物理区域上划分,钢铁企业物流主要包括厂外物流和厂内物流,厂外物流包括厂外原材料的采购运入以及钢铁产成品的运出销售(即入厂物流和出厂物流);厂内物流则包括全部生产物流(即从投入铁矿石、煤炭、废钢等原材料采购入库开始,经卸车、储存、冶炼、轧制及特殊处理等环节,直到形成各种钢材产品销售出厂为止的全过程)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物流。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厂内物流又可分为生产制造物流(辊道、天车、台车等运输以及部分铁水火车运输)和厂内运输物流(汽车、火车、轮船等运输)。

2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现状

大型钢铁企业从采购环节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生产环节的烧结矿、生铁、钢坯,到销售环节的钢材以及循环利用物资和废弃物的处理,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物流过程使钢铁企业不得不拿出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来处理这些事务。当前,大多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有独立的物流部门,而这些职能性质相近的物流部门由于物流管理的相对独立,从而造成企业内部物流不顺畅和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钢铁企业经营者更加注重工艺装备的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而忽视厂内运输物流系统及其管理优化,导致厂内运输物流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虽然部分先进的钢铁企业物流运输已开始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跟踪定位和管理,但大多数钢铁企业仍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较低层次的运作阶段。绝大数钢铁企业是靠纸为媒介来传递信息,还未能实施数字化的物流管理,先进的电子数据交换、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更无从谈起。

近年来,大型钢铁企业管理和经营者越来越关注于大型钢铁企业的厂内运输物流运输的管理和发展,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型钢铁企业随着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厂内运输物流系统若不随着改进,与企业的发展规模明显不适应,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制约;另一方面,在当前原材料价格高涨、而产品竞争又异常激烈、企业利润走向微薄的新常态下,通过对厂内运输物流系统优化,可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2.2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管理专业化水平低、物资运输效率不高

目前,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参与单位众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弊端较多。因参与单位多,导致整个物流应有的衔接、协调机能割裂,从而造成物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降低而成本提高,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物流系统多环节的活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够灵活,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运作能力差。尽管很多企业开发应用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内部物流管理结构存在问题,业务流程不够优化,物流效益难以得到体现,项目很难发挥其效力[1-2]。

2.信息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物流调度协同性差

近年来,虽然部分先进企业物流管理已开始采用RFID、条码、GIS、GPS等技术,并建立和使用物流管理系统、库区管理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ERP购销管理系统以及远程计量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但往往企业所建立的各个信息系统之间信息传递不畅通,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明显;同时各企业所建立的各信息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物流调度缺乏协同优化能力,致使物流运输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运输配载,车辆空驶率高,运输效率低。

3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将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企业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实现对物流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通过建立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整个厂内运输物流信息和数据及时、透明的传递和交换,并实现厂内运输物流的集中管控、智能处理,使企业进一步降低物资库存、优化运输路线、减少内部倒运、降低经营成本。

3.1 数字化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

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是物流调度和管理优化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利用RFID、条码、视频、红外感应器、激光定位、GPS/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进行全方位实时跟踪和在线监控,实现物流数字化是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3-5]。

3.2 网络化物流信息传输与动态调度

物流信息的可靠实时传输是物流调度和管理优化的关键。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WSN无线传感网络、Zigbee、GPRS/3G/4G等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在钢铁企业高温、高振动、强屏蔽等恶劣环境下,实现企业厂内产品库区作业和运输物流跟踪信息与调度指令的实时传输,可对厂内运输物流运输实现动态调度和优化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运输配载,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物流运输效率[6]。

3.3 智能化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

物流运输计划与作业的智能化是物流调度和管理优化的重点。利用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关键技术,如物流调度计划智能决策模型,实现厂内不同车间、不同运输物资和不同运载工具协调优化调度的同时,与其他信息系统无缝衔接,协同MES、ERP、远程计量系统等其他管理系统作业,从而实现物流的智能化、一体化管控。

4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

4.1 系统架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从“泛在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个角度对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监控和优化管控。其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1.感知层

感知层负责信息采集,车载终端、船舶终端、手持终端、门禁系统、计量系统以及ERP、MES等系统中获取信息,而计量、门禁系统则分别基于RFID、GPS/北斗导航、红外感应器和视频等物联网技术感知信息;

2.网络层

网络层为信息传输层,主要采用包括WSN无线传感网络、3G/4G移动互联网、企业专用网络等网络技术实现监控信息、定位信息、调度信息等监控管理过程中关键信息的传送;

3.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为厂内物流管理应用,包括两个子层:应用支撑子层和厂内物流运输应用子层,其中应用支撑子层包括GIS平台、数据集成平台等,厂内物流运输应用子层包括系统管理、运输需求、运输计划、运输调度、运输实绩、仓库管理、作业监控、物流跟踪等。

4.2 系统功能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围绕物资运输需求、运输计划、运输调度以及物流跟踪和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促进物流一体化管控、多平台协同化运行和运输智能化管理,实现物流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运行。下图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功能框架。

在运输物流管理过程中,系统首先根据ERP的采购和销售订单信息,同时结合MES和各车间提出的厂内物资运输要求形成相应的物流运输需求。经过汇总处理形成运输计划。根据运输计划,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进行仓储管理和汽车、船舶的运输调度,形成最优调度计划。物流运输过程中,实时监控物流作业并进行物流跟踪,运输完成后形成运输实绩。

以厂内翻运为例,相关车间工作人员在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上创建企业内物流运输需求,指定运输方式、起点、终点、有效期、车型、计划用量等信息。物流管控平台运输计划模块综合所有运输需求信息及物资库存信息经汇总优化后形成运输计划,下发给相关运输管理子系统(如智能汽车运输管理子系统等)和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车辆调度人员根据运输计划进行车辆调度确定具体车辆及司机、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物流成本等;同时将运输调度计划发送至相关智能车载终端、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计量系统、门禁系统,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则将运输调度计划下发给相关仓库管理人员手持终端。相关车辆及司机根据接收到的运输调度计划任务进行运输作业,同时相关仓库管理人员则根据运输调度计划安排相应物资的出入库计划。运输作业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车载终端、手持终端及时将作业信息反馈回系统,同时通过GPS和GIS在线跟踪作业车辆。当车辆通过门禁或地磅时,门禁系统根据车辆调度计划放行,并将关键信息反馈回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计量系统则称重后将重量信息加入到车辆调度计划信息中,同时将完整信息反馈回物流运输管理系统。最终通过综合作业监控、物流跟踪以及计量和门禁等关键信息形成车辆运输实绩存档。

4.3 相关子系统

1.智能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

智能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由管理系统仓库管理模块和仓库智能手持终端组成。仓库管理模块功能主要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盘库管理和移库管理等;仓库智能手持终端功能包括作业任务接收,入库作业、出库作业、盘库作业和系统管理等。管理系统仓库管理模块针对作业计划下发指令任务到相应仓库手持终端,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入库、出库等作业,作业完成后手持终端将作业完成情况及关键信息反馈回管理系统。

2.智能车辆运输管理子系统

智能车辆运输管理子系统由管理系统车辆管理模块和智能车载终端组成。车辆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车辆调度、车辆跟踪、作业监控和运输实绩等;智能车载终端功能包括运输任务接收、GPS定位、作业实绩和系统管理等。管理系统车辆管理模块针对运输计划下发运输指令任务到相应车辆车载终端,指导司机进行物资运输和计量等作业,作业完成后车载终端将运输作业实绩信息反馈回管理系统,同时运输过程中车载终端将GPS位置信息及时反馈回管理系统,以便管理系统对车辆进行动态跟踪和调度。

3.智能船舶运输管理子系统

智能船舶运输管理子系统由管理系统船舶管理模块和智能船舶终端组成。船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船舶调度、船舶跟踪、作业监控和运输实绩等;智能船舶终端功能包括运输任务接收、GPS定位、作业实绩和系统管理等。管理系统船舶管理模块针对运输计划下发运输指令任务到相应船舶终端,指导船舶进行物资运输和装卸船等作业,作业完成后船舶终端将运输和装卸作业实绩信息反馈回管理系统,同时运输过程中船舶终端将GPS位置信息及时反馈回管理系统,以便管理系统对船舶进行动态跟踪和调度。

5 结 论

1.随着钢铁行业两化深度融合,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将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数字化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网络化物流信息传输与动态调度、智能化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将成为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第6篇:智能运输工程范文

[关键词]物流运输 理论知识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周晓蓉(1977- ),女,广西全州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自动化与信息化、结构动力学与仿真;黎培辉(1972- ),男,广西横县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Z104)和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一般项目“面向CAFTA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37-02

一、物流配送与运输调度课程改革思路

运输作为现代物流的中心环节,是物流最为重要的利润源。“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是物流工程专业中实际应用较强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紧凑,理论知识面广,实践操作性强。“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运输规划和智能调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并具有在不同运输方式下提供运输服务的管理能力。本文结合物流工程的工科专业学生特点,重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掌握课程的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及应用操作技能,实现物流运输规划和智能调度的课程教学目标。

1.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开放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级物流工科专业人才,这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相符的。物流工程的专业人员不但要掌握物流配送与运输调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训练,熟悉运输的具体操作――运输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运输决策、单证办理、货物运输信息跟踪等,并具备运输设备识别、货物配载、车辆调度、管理货物装卸及堆放、货物转运等职业行为能力。

2.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体现“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征,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运输岗位培养为目标,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实训两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约为1.51,注重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培养,利用实验特色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根据企业性质不同设置相应运输岗位,通常分为生产制造/商贸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这两类。对于生产制造/ 商贸企业,其运输的相关部门和具体岗位设置为:生产制造部:运输岗位有运输计划员、调度员、跟单员、船务等;卖场:自有车辆管理员、维护员、车辆调度员、送货管理员。对于专业物流企业而言,其运输的相关部门和具体岗位设置为:国内运输部:运输经理、运输主管、调度员、物流操作员;国际运输部:关务管理员、销售经理,销售业务员、操作/跟单员、制单员。

3.注重物流信息技术在运输与调度中的应用。“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教学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合理组织和管理运输活动,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运输规划与调度须包含现代信息技术在运输产业中的应用,如运输信息支持系统、ITS中的运输管理系统、运输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等。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由运输信息支付系统、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和运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对于运输信息支持系统主要有条形码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智能交通系统(ITS);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物流运输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运输信息交流网络、通关信息管理系统;运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ERP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结算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这些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为企业高效、科学地完成物流运输业务提供保证。

二、课堂理论知识教学

“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知识模块明晰,内容之间独立性较强,具备以完成某一工作过程为目标,让学生构建企业工作环境的特点。因此,编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培养为目标的新课程内容和体系,更好地适应物流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论知识分为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

1.必备知识。必备知识是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国际船舶运输中,操作/跟单员所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与该岗位工作过程相关联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依据工作过程性划分为工作任务和岗位,将课程内容基于任务驱动而分成不同情景,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小而完整的任务。根据这一划分标准,将课程分为10个大项目,22个小任务。课程理论知识的项目为物流运输基础知识、陆路(公路、铁路)运输业务与运作、水路运输业务与运作、航空运输业务与运作、物流运输决策、物流运输纠纷解决、物流运输成本控制、智能运输调度、信息系统应用。

2.拓展知识。拓展知识是除基础知识之外的完成任务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提供了20个拓展知识供学生自学,如:各运输方式的特点比较、特种运输企业设立流程、船舶运输的设施与装备、铁路货物运到期限、调度信息系统模块结构等。

三、教学方法改革

“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主要学习各运输的基本流程及操作中的单证交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这都是建立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主要应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方法一直贯穿其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运输企业,并根据实际市场状况分析构建企业的主要部门、业务处理以及发展战略等。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原理、流程等变成灵活的知识体现在业务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示和相互沟通,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掌握知识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以“工作过程性、岗位化、综合性”为基础,确定过程性、岗位性的实验教学目标和内容。应用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物流运输与智能调度实践项目设计流程为:分析确定基于“卓越工程师”的物流工程人才课程培养的目标及要求;确定课程培养计划及实施计划;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确定实践项目;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确定实践项目;论证、研究设计、试验、修改、完善实践项目;编写实践指导书;实施实践项目;检验、评估效果;总结,分析,再将分析结果反馈步骤五。通过实践反馈,不断修正,完善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流运输硬件、软件平台工具的使用和操作以及企业参观、实训。物流运输实验主要有基于GPS的货物监控及调度实验、电子标签辅助分拣装置实验、叉车和堆垛机操作实验等硬件平台;利用洛捷斯特物流运输管理系统、Flexsm仿真软件系统等进行的软件平台实验等。在此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钦州港务集团、北海港、凭祥保税物流园区、五菱物流、玉柴物流、南宁百货物流中心等企业参观或进行港口船舶调度,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进行“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运输岗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注重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操作软件和硬件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并熟悉相关物流、部级保税区物流运输与调度等业务实训设施和设备。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让学生担当不同角色,对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步、全部的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及管理,毕业后可适应企业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蒋代梅,刘洋,周小兵.基于GPS/GIS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4).

[2]张理,李雪松.现代物流运输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第7篇:智能运输工程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作业;状态运行及检修;无线数据交换;运检合一;输电线路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各级电力企业管理输电线路的方法是:依靠技术管理人员对线路运行人员在日常巡视工作中的手工记录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了判断后,设备的检修和故障的处理根据检修人员安排维修。所以说,这种对输电线路管理模式是检修和运行班组各司其职,该模式较为传统,而且主要以人工因素为主,运检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出工作人员责任心及文化水平的高低。人工操作有其缺点,例如:难以确保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人为因素时常会导致漏计、漏巡等现象的发生。这种人为的、传统的模式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要求,检修及抢修的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从本质上不能得到保证,在对危险点以及缺陷的掌控方面,延续性不足,在判断设备状态量的问题上,人为运检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其因素会对输电线路日常运检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这就促使智能化平台在输电线路运检方面的应用。智能化平台集运行和检修为一身,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了掌控实际工作的力度,从一定程度上使信息传达的环节有所减少,同时承贷所辖设备的检修和运行工作。伴随电力企业专业管理手段的不断加强,对供电可靠性、标准化作业、全寿命周期管理、设备状态的运行与检修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输电线路管理部门也迫切需要通过一种智能化设备,来实现对信息进行分析、管理以及存储。建立一套涉及输电线路的巡视、标准化作业、状态检修、管理危险点及缺陷的输电线路智能工作平台已是刻不容缓。

1 智能化运检平台系统

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一项重要组成,线路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不仅仅经受洪水、强风、雷击、污秽、地震、鸟害等外界因素的危害,还要长期承受电力负荷和机械载荷,一系列的因素会增加线路疲劳、老化的程度,不及时发现并消除这些隐患,会对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最终产生各种故障。输电线路的运检是有效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的一项基础工作,对线路进行运行及检修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电力系统和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及时发现线路或设备产生的隐患与缺陷。输电线路运检智能平台系统有助于输变电部门实现架空线路的缺陷报告和巡检记录。智能化运检平台的开发需要满足输电线路运检合一的工作要求,它在原有的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其为涵盖了故障分析及处理、检修、状态判断、危险点及缺陷管理、输电线路巡视等输电线路工作平台,其系统具有易用、灵活、科学、先进等特点,真正实现了检修标准化工作的规范化与信息化、状态检修及状态运行工作合理安排、危险点及缺陷的管理、输电线路的运行管理等。从输电线路运行的本质上提高了输变电的可靠性,减少了停电的发生,通过智能化平台信息,有效开展状态检修和状态运行,加强对设备状况的掌控,真正使一线班组工作保准化、流程化、数据化成为现实。该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对电网稳定、安全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确保各项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开展,使一线电力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省去了不必要的工作环节。

2 系统结构

该智能平台系统有无线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及采集、后台软件这3部分组成,采用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建立周期管理系统。

无线数据传输部分通过GPS、GPRS/CDMA、或者WIFI,由PDA终端与后台系统实时无线通讯,后台系统能够实时接收巡检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和局域网,PDA前端通过管理主机将巡检结果提交到服务器中。数据的分析及采集部分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设备,由PDA对现场巡视坐标定位有效获取,得到定位信息后,再根据定义的设备巡检项逐项进行数据的分析、记录及采集。高压输电线路的巡检管理可以利用GPS卫星的空间定位功能实现,它可以有效监督巡线工作质量以及解决高压输电线路缺陷,整个系统的构成参见图所示。巡检结束后,只需同步线路巡检管理主机数据与掌上电脑所记录的巡检数据即可。

软件部分的功能繁杂且强大,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信息的查询、分析、统计、处理、传输、采集等。软件部分以规范化概念化和移动系统为基础,最大限度减少了错检、漏检、实现了输电线路巡检管理的智能化、规范化、信息化及电子化,确保输电线路设备的高效、稳定、长期运行,以及巡检人员从工作安排、计划、执行、消缺归档等一系列工作的规范化。

3 系统功能特点

3.1 特定参数统计及工作提醒功能

(1)根据系统导入的生产计划及自动生成的计划进行工作提醒;

(2)按照参数类别来对设备特定参数进行统计,如运行、危险点、缺陷、检修、生产运行等多类报表,对总体设备的管理情况进行掌握;

(3)根据某一指定设备查询相关运行数据、状态检修计划、未来状态运行、巡检情况等。

3.2 数据交互功能

PDA从后台获取历史信息及设备参数,第一,包括经纬度、交叉跨越情况、金具等型号、绝缘子、导地线、杆塔等基本参数信息;第二,包括了历史检修记录、危险点情况、缺陷情况、避雷器动作数据、测温数据、接地电阻值、交跨距离等设备运行中的各项参数等;第三,为工作要求及工作计划。通过工作人员现场工作,后台与工作环节相关数据实现交互,例如:执行标准化作业流程情况、危险点及缺陷处理及其跟踪情况、采集运行的参数、更新基础数据等,系统会对导入后台数据库的信息进行自动统计,并对各类工作情况进行更新。

3.3 标准化管理

为了提高作业整体质量及工艺水平,强化安全措施其制定及执行,将工作环节进行细化,不同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执行需要根据不同作业类型来实现。

3.4 状态检修周期管理以及状态运行

(1)状态检修:分析对设备状态量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根据规范做出设备的状态评价,并科学、合理地安排状态检修;

(2)状态运行:判断线路历史运行状况、危险点状况、缺陷情况、通道情况等,并对运行工作有效安排,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建立巡视周期的排定。

3.5 管理危险点及缺陷

(1)危险点管理:在运行工作中,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可能对电力设施安全运行产生危害的危险点,并对危险点预警等级做出判断,对处理的情况展开跟踪、记录,以达到闭环管理危险点的目的。

(2)缺陷管理:与典型缺陷库中的判据相对应,在对缺陷等级进行判断时,生成消缺建议和合理的缺陷跟踪,实现闭环管理,并在数据库中生成报表。

3.6 运行数据的采集校验

(1)该系统能够实现耐雷水平校验以及绕击闪络、雷击临界电流、雷击临界击距校验。

(2)系统在巡视过程中,对避雷器、交叉跨越、红外测温、接地电阻等动作情况数据进行灵活采集,该系统具备了交叉跨越数据处理、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换算、判断连接点发热情况、折算弧垂值等能力。

3.7 传统输电线路巡检功能

(1)实现设备台账、巡视记录、缺陷管理,同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接口。

(2)生成多种直观分析数据报表,提供图形化统计以及自定义查询,实现了设备数据的决策、分析、统计、查询的等功能。

(3)能够实现操作人员到位率的统计,具备对历史巡视轨迹进行查询的能力与智能导航,图形化显示巡检人员具置与线路杆塔的位置等。

(4)智能化提醒巡检人员设备没有消除的隐患与缺陷,协助巡检人员迅速定位,便于对设备信息进行查看,实现智能化提醒巡检人员所处环境周围杆塔的方向、位置等。

(5)实现了设备验收、处理、审定、上报、缺陷发现等闭环管理。按照设备缺陷性质,利用工作流机制,形成不同的缺陷管理流程。还可以按照设备类别规范巡检的缺陷及项目描述用语,且自动生成缺陷处理单与缺陷报表。

(6)实现线路巡视表单的统计查询以及归档功能,根据不同的巡视标准、巡视内容、巡视周期来实现系统智能化分析、归档、提醒等具有灵活性的管理,管理线路不同巡视类型,达到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巡视任务的要求。

(7)实现输电设备巡检任务的总结分析、归档、任务结束、金阿杜、现场作业、任务下达、任务制定等工作流程闭环、规范化管理。

4 技术关键问题

该智能平台系统在输电线路运检方面的应用给电力设备日常维护与检修带来了便利,同时,该系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值得注意。

(1)在生成新计划的过程中,在对部分互相关联且一同运行与检修的设备设定检修日期时,容易导致冲突的发生,而且,其算法也存在着一定难度。

(2)状态运行及状态检修的参考量的设置较为复杂,周期算法物实例参考。

(3)各模块之间存在数据调用及交换的关系,各类数据集各类参数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结语

输电线路智能化平台已经成为基层供电企业输电线路管理的有效手段、工具,它集故障分析及处理、检修、状态判断、危险点管理及缺陷、输电线路智能巡视为一身,满足了输电线路运检合一的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田,阮江军,张云,陈成,普子恒,王国利.输电线路因山火跳闸事故统计特性与识别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09).

第8篇:智能运输工程范文

关键词:智慧物流平台;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物联网;模式构建

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公司规模和资金实力限制,普遍采用将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的模式,以节约构建自身物流系统所需的昂贵开发费用,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根据国外知名物流管理机构调查研究表明:一家企业的物流所需支付成本约占其销售利润的8%-15%,物流投资约为其企业总资产的15%-30%。由此可知,随着国内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需不断寻找新的竞争方式来保证其竞争力,竞争的着力点也由外部产品价格和产品服务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对其内部生产成本的控制,特别是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经营成本的控制,外包物流业务成为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利器。目前将非核心业务的物流运输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运输服务商的企业越来越多,并让物流服务商提供给其最佳的物流运输供应链,使其可以专心发展核心业务,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优化高价值产品生产模式,保证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和产品创新力,从而让公司的经营管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最优化。由于贸易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贸易体系的各个方面也不断在升级更新,以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技术支撑的智慧物流平台将会在外贸过程中大有可为。

智慧物流能够在我国对外贸易进行应用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来说,智慧物流的运用能够解决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外贸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以及信息沟通障碍等问题。与传统物流相比,智慧物流把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进行整合,达到物物交互和人物交互的目标,使物流整体价值链上的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整体贸易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便利化,优化了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达到了降成本增效率的目标。智慧物流的基础构架可以分为决策层、基础层、传输层、感知层与分析层。在这之中,感知层是此系统的起始环节,也是贸易活动基础信息数据的输入端,一般采用条码、传感器、视频识别、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前沿的信息技术采集基础数据,对贸易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时动态数据进行监测,这是贸易过程中信息交互的关键所在;分析层是采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分析、存储等环节,为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撑,也是贸易实现智能化的前提条件;决策层依据分析层分析出的数据信息,对过程中的智能作业进行管理与控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让我国外贸能够更高效、便利,同时缩减对外贸易成本。

(二)现实基础从现实层次而言,能够解决我国外贸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通关成本高、流程复杂等问题,国内学者也提出了相关对策,不过监管体制不适应变化和信息孤岛等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究,从智慧物流的应用基础理论来说,其能够解决上述的诸多问题。从我国把物流产业当作重点核心产业来进行发展的趋势来说,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在逐步改善,激励智慧物流运用于贸易过程中。比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大智慧物流发展力度,引入国外前沿技术和自我技术创新来进行发展,提升我国物流设备水平,加速我国外贸过程趋向于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近几年,国内跨境电商不断发展,多数表现为多、小、杂等特点,其业务管理也较为混杂,消费者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其对于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增高,这对传统物流运输服务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信息技术在逐步完善成熟,会把其运用于外贸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通关等。比如,运用大数据进行技术分析,收集商流、物流、资金流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外贸过程中的需求作出预测和设备维修预警等。智慧物流应用于我国外贸过程中的模式构建以往对外贸易模式是将进出口公司当作贸易主体,借助货代公司揽货、运输、贮藏及报关,经过海关部门检验核查,再经过物流企业运输达到产品跨国传递的目的,完成产品的跨国贸易。在中国境内,以智慧物流平台为基础的对外贸易模式则是把以往对外贸易各个环节的参与方相互链接,构建核心管理平台,并通过该平台达到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共享和单据传递,提升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传输效率;在境外,借助境外舱单管理信息平台、单证管理平台与物流服务中心与境外不同国家贸易参与方进行信息交换、信息传输与单据传递。如图1所示,在我国进出口整个贸易过程中,智慧物流都有着较深层面的应用,普遍是对对外贸易过程中直接的核心生产业务和间接支持的相关业务进行的深化应用。从外贸核心业务角度来看,智慧物流核心管理平台对国内贸易主体与国外单证管理平台进行连接可完成单证交换,对国内货代企业与国外连接可完成订舱协同与舱单传递,将海关部门与其他贸易参与方连接可完成通关协同,将国内物流公司与国外物流服务中心平台进行连接可实现物流产品的实时定位。从外贸业务支持角度来看,智慧物流平台可收集国内外的最新贸易政策,达到对外贸易过程中实时调控和快速决策的目的;管理企业必须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运作,保证贸易的健康进行,依托于外贸过程中物流数据汇总成为大数据库源,对外贸发展趋势展开分析预测,实时调控贸易数量和方向等。借助构建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外贸流程的一体化发展,从内部成本控制端剪除重复劳动,同时及时共享信息资源,使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提升信息传输及利用效率,使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利用。智慧物流平台主要包含四大内部核心模块,依次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分析模块,对大量数据进行储存的云计算模块,保证数据安全性存在的数据隔离模块,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的通信模块,不同模块之间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进行数据和信息传递,构成了整体的物流核心管理平台。

智慧物流下的外贸主要业务

(一)全程化电子单证交换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分工已经日益精细化,以原料采购商、产品制造商、产品零售商共同组建的闭环供应链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品随着闭环供应链流通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传输速度通常会受到数据信息标准化的限制,所以对外贸易过程中实现全程化电子单证精准化交换会降低外贸交易成本。智慧物流平台能够实现国内各贸易参与方的单据交换,并且可完成与境外贸易参与方的单证传递与转换,如图2所示。以产品出口为例,外贸交易的起始点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报价申请和签单,国内企业把产品订单、报价单及产品发票等单据信息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转化为国际普遍采用的格式,再通过国外单证管理平台转化为国外企业所需要的单据格式,从而完成单据的转换和传递。确认订单后,进出口企业便将所需货物备齐并寻找货代公司,与其交换订单、发票等单据信息,签署报关委托书,货代公司也需与船运公司进行订单、发票、订舱委托书等信息的交换和签署,再由货代公司向海关部门申报通关,提交通关所需的一切信息,包括报关单、合同、发票、报关委托书等,船运公司需提交装箱单和订舱委托书等,由海关核实后方可允许通关,再由智慧物流平台将信息转化为国际常用格式传递给交易地区海关部门和单证管理平台,从而达到全流程单据交换的目的。在产品出口前,进出口企业、船运公司、海关、货代公司是一个国内的单据交换闭环,四大参与方都拥有智慧物流平台接入口,各参与方既有不同角色分工又实现了信息共享,海关是权威的政府部门,享有对企业单据信息的审查资格,进出口企业能够随时跟踪自身产品相关的实时动态,货代公司能够查找所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船运公司可以查看运输产品的相关进程以及单据信息。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国内外单据交换一体化运作,提升了单据使用率,打造了安全、高效、便利的贸易环境。

(二)全程化订舱协同在国内主要沿海城市都会设有区域性订舱系统,不过跨区域间船舱预定却没有实现业务协同。依托于智慧物流平台预定船舱则能够突破区域间隔壁垒,达到全程化订舱协同(如图3所示)。船运公司是接入智慧物流平台人力物力资源的供给方,依托于感应器、RFID标签等物联网高新技术来实现船运公司人力物力资源的整合汇总,再将船只开拔、仓储装卸、人员使用等信息作为实时动态进行数据信息流的传递。进出口企业与货代公司接入智慧物流平台是作为订舱主体的角色,确定了订舱需求时就会使进出口企业完成产品预备,并将产品的基本信息借助物联网平台进行传递,再经由智慧物流平台转化为标准格式传输给船运公司,船运公司确认无误后再借助智慧物流平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实现供需两端的最优化配置,并将信息输出给其他相关主体,完成整体的订舱流程。依托于智慧物流平台设计的订舱协同能够实现订舱环节各参与主体信息的共享,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以及订舱流程全程可视化。

(三)全程化通关协同产品跨境运输可以说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其中决定产品是否可以越境的基础就是通关流程,不同区域间的相关政策也有差异,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跨区域全程化通关协同(如图4所示),可提升进出口企业通关流程的效率。产品运输进入码头后,便会收到海关部门的监管,海关部门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初步对产品进行检验,同时接收进出口企业或者货代公司提交的报关申请,进出口公司和货代公司通过智慧物流平台将出口合同、外汇核销单、装箱单、报关委托书、发票等报关信息提交,海关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线上核实,智慧物流平台也会实时将核实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和货代公司,通过线上核实后将审核结果传递给线下检验人员进行相应的现场检测和鉴定,鉴定结果也会实时上传到智慧物流平台,全部审核都通过之后,便可办理产品征税手续,同时将商品装船并准备出口运输,智慧物流平台会在此时将通关数据转化为国际常用格式传输给接收地区的海关部门。在整体通关流程中,进出口企业、海关部门、货代公司协作运行,实现通关闭环,如果哪项环节出现异常,智慧物流平台会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应主体,采取相关措施,保证通关流程的顺利进行,另外线上信息传输与线下现场操作能够同步进行,可以减少信息滞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实现不同贸易主体间的全程化通关协同。

(四)全程化物流追踪由于全球贸易一体化发展日益加深,其信息化趋势愈加明显,对外贸易的透明化、可视化便成了突破外贸壁垒的关键所在,通过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外贸过程中全程化追踪物流的目的,不但能够时刻提示产品动态,还可以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与准确率,降低获取信息的运营成本。对外贸易运输过程起始是由进出口公司备货,让产品嵌入RFID标签,借助无线网络信号实施连接,将产品的基本信息转换为可用于分析的标准化数据,运输公司在运输工具上装载射频识别装置与定位系统,借助物联网感知装置实时定位运输工具,同时将射频识别装置与产品数据信息进行对接,做到产品准确定位。运输工具和产品的动态信息传递到智慧物流平台上,然后反映到对外贸易的各个相关主体,产品经过通关口之后,其会上传在境外的运输数据到境外相关物流服务中心平台,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和境外物流服务中心建立联系,能够实现对产品境外运输信息的准确跟踪。智慧物流平台中的全程化物流追踪是将人力,运输工具、仓储的状态信息当作输入端,借助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将产品最优化运输路线、最佳仓储位置、最优化装卸方式进行输出。全程化物流追踪能够达到对产品物流信息的全面管控,容错率得到极大提升,若是某一环节发生异常还能够及时纠正。

智慧物流下的对外贸易业务支持

(一)国内外国际贸易政策支撑世界各国与国家不同区域之间颁布的贸易政策通常会有较大差异,有时这些差异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交易壁垒,也会出现国内不同地区间的贸易不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贸交易的效率。智慧物流平台经过收集各个国家与各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关于贸易方面的政策,分析差异,构建贸易政策数据库,再依据各个地区颁布的最新贸易政策进行相关调整,经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数据库内容进行相应分析,对不同区域间标准化政策进行解析,再由平台与海关部门进行对接,更新最新的外贸交易政策,并督促海关检验执行;与进出口公司进行对接,更新产品生产、进出口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生产供应链;与货代公司进行对接,对出口政策进行实时更新,做到相应的进出口单据的智能转换;与船运公司进行对接,及时更新运输政策、调控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智慧物流平台对外贸交易的支持,能够保证各个外贸主体获得一致性信息,减小各环节沟通时的成本损耗,提升外贸流程的运作效率。

(二)对外贸易主体的规范化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已经趋近于成熟,但对其相关主体的监管方面依旧有不少盲区,很多中小型企业常常在规则边缘游走,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梳理贸易流程,健全其准入机制,全面规范对外贸易流程和实施对贸易主体的全方位监管。第一,应完善线上准入体制,进出口公司、船运企业、货代企业想要成为对外贸易主体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明。第二,海关部门应具备全方位监管的权利,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对各个贸易主体进行实时智能化监控,如果某一环节发生异常或者某一外贸主体发生信用危机,海关便可对其实施相应措施,封锁其贸易流程,终止贸易主体相关交易活动。智慧物流平台对于外贸交易的规范化,实现了政府对贸易流程的全方位监管,对不可控风险管控有了极大提升,还促进了对外贸易主体正规化参与对外贸易流程的发展。

(三)对外贸易趋势的智能预测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是构建智慧物流平台的前期基础,智慧物流平台的实质就是信息和数据的生产、交换、传输、分析、处理和预测。从进出口企业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收集和整理企业订单时间,数量与商家信息,准确预测在以后各季度的大概生产数量,建立历史数据模型,分析未来行业市场走向,促进国家市场的开辟和发展;从货代公司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整合进出口公司与运输公司间的业务往来,估算其业务未来的增长空间;从船运公司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收集运输、仓储、装卸的全部数据信息,准确估算未来的消费者需求和补给量;从海关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对于历史上外贸过程数据分析和处理,估算出未来外贸发展趋势,为海关人力资源管理和港口建设提供依据。对外贸市场进行智能化预测需建立在各贸易主体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进行提前的需求和供给规划,实现各主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第9篇:智能运输工程范文

关键词:电网建设;施工技术;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电网建设工程中,智能化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实现智能电网的建设步伐,与它相对应的输变电施工技术和装备必须要朝着交互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方向的发展,更好的保障电网的高效经济、安全可靠的运行。发展智能化施工技术要从两方面入手,即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施工装备的自动化、技能化,本文将对电网建设工程智能化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电网建设的工程特点

1.高空作业、露天作业多

因为电网行业本身的特殊性,电网的架设大多处于高空,所以在普遍情况下,电网建设工作者需要进行危险系数较高的露天作业,这就出现了施工修理人员的安全难以保障的情况。而此外,大部分电网处于露天位置,除了很少情况下相关人员会在在电站内部工作,大部分都需要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施工,特别是还需受天气的影响。另外由于电网的修理是不能耽搁的,需要保障居民用电,这使得在一些比较恶劣的天气情况下,类似暴风、暴雨、冰雹、曝晒、大雪等,建设工作者都要继续进行工作,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安全上也存在更多的不定因素。

2.体力劳动、交叉作业过多

在输电送电线路的建设过程中,大部分的送电线路在山林深处,若要进行机械操作便存在着机械运输这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大部分只能靠人力。施工人员需要在翻越崇山峻岭,长时间的攀爬过后还要进行需要高度集中的电网建设工作,是极为耗费体力的,所以工作人员在施工中易出现疲劳、集中力不够、操作不得当等一些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由于电网建设施工过程十分复杂,但是建设工期又非常之短,且交叉作业较多,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丝问题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强化安全管理体制,做好防护工作,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3.电网建设劳动密集,但技术含量不高

在大面积的电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但多数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处于比较低下的位置,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导致事故发生的几率较高。解决这个弊端需要承包商在进行电网建设工程时,严格监控人员招收,实施竞聘上岗制度。在施工人员确定后,需及时给予安全教育和必需技能的培训。但现实是,大部分承包商关注的只是利益,真正能做到这些的并不多。

二、智能化系统在电网建设中的运用

现如今,现代的电网工程项目建设逐渐走向了系统化和大型化,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设备、人员、材料以及层级等内容,这增加了电网建设工程中的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输变电工程建设早电力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电力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跨大区联网、智能化电网以及特高压电网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对项目管理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工程管理建设的好坏对于整个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直接的关系,它决定着工程项目的安全投入运行,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输变电工程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也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与它相适应的施工管理水平也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更好的适应电网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的加强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节约工程的成本,提升建设的质量,保证建设的安全,电力企业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方式,缩短项目管理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强化工程项目管理,大力开发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的达到全面提升电力水平的目的。

智能化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进管理思想,更好的输变电工程建设管理服务,更好的提高工程的质量和管理效率,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我国输变电工程的型式和等级具有多样性,而且输电线路以及变电工程中的导线、铁塔等规格、型式与种类较为复杂,再加上对应的的一些施工设备的用量大,种类多,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上述工程管理信息进行高效的分配和处理,这难免会出现一些遗漏和偏差,容易造成一些施工质量问题以及安全隐患的发生。在输变电建设施工中,其数据量较大,计算较为复杂,再加上环境多变,技术人员一般都是凭借着经验进行器具的选择,这就很容易造成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而且更有可能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人员分散等原因,使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大的损失,从而埋下安全隐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以其计算准确、运行速度快以及信息储备量大的优点,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电网建设施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大力提升工程施工方面的管理,要把工程量的计算、工程节点控制、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工程配套施工设备等方面和施工管理密切的配合,逐步提高输变电工程项目的高效协调,更好的提高电网建设的施工管理水平。智能化施工管理就是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系统对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处理、保存、维护以及使用,并且运用人工智能中的知识工程以及专家系统等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进行施工管理。智能化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多,它不仅包括基本施工的计算,又包括了现场施工管理中所需要的施工流程、施工进度、施工规范以及安全管理等智能化管理平台,对于输变电项目中最薄弱、最底层的施工现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智能化施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开发和研究,不仅能够实现施工全过程管理的系统化、统一化、实时化和智能化,而且还能够降低施工的成本,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有助于输变电施工的科学、高效化管理,更好的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企业的效益。

三、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措施

目前,基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和生活用电量的增加,其电压等级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对于电网施工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对于交直流特高压工程项目建设,需要大型的牵、张设备配套施工共同完成。于此同时,对于一些快节奏的建设项目,工期越来越短,但是施工的质量却越来越多,在安全环保的情况下,对于牵、张设备的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力研究和开发智能化的牵、张设备,对于提升输变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单台设备智能化

单台牵、张设备的智能化,要在整机方面集成控制中心运用微处理,使微处理器完成对放线数据的采集和监视,起到控制和调节的作用。数据的采集运用的是配置的测定张力的拉力传感器和测定速度的速度传感器,并经过总线传输通道,把牵力和张力的数据传送给主机控制中心。而主机控制中心要事先设定好程序,并且对数据进行快速的处理,及时有效的调节总张力或者是分张力,更好的达到牵、张设备智能化控制的目的,真正实现电网工程的智能化施工。

2.机群设备智能化

机群设备的智能化主要从两部分组成,即单机智能系统和管理中心系统,单机智能系统能够对牵张设备及时有效的实施多种功能,例如,状态测量、运行显示、通讯和调节等,通过智能系统的通讯单元模块,把施工中各个设备运行的真实情况传送给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和运算,并建立起一个集成化的施工作业模型。这一模型不仅能够对施工系统内部的任何一个智能分支进行有效的监控,而且还能够对施工人员的作业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有效对的对于各个智能分支单机进行分析和调整,有助于优化施工方案,更好的进行施工。机群设备智能化能够使操作人员实时的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设备使用参数的透明度,能够有效的防止错误操作的发生。

结语

根据上文,主要针对电网建设智能化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可知,要加强电网建设工程智能化施工技术研究和开发,增强施工智能化和自动化,有效的降低劳动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更好的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