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林下经济汇报精选(九篇)

林下经济汇报

第1篇: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 整合碳汇资源发展绿色经济 发展林业碳汇,挖掘绿色黄金 云南森林碳汇制度发展研究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分析 对碳汇渔业发展的思考 水库:碳源,还是碳汇? 模仿视角下的林业碳汇生产的激励机制研究 谈谈森林的碳汇功能 林业碳汇助推绿色奥运 生物碳汇类型的特性研究 第一单森林碳汇交易 碳汇与草地生态补偿 完善森林管理 增强碳汇能力 浅谈中国林业碳汇工作 研究草原碳汇经济的意义 郭鑫 碳“汇”绿色希望 梅县区碳汇林业建设研究 林业碳汇产权归属浅析 发展林业碳汇推进生态建设的思考 大力发展林业碳汇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李艳君.2010.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2833.

刘佳.2010.草地碳汇、草地治理与中国减排目标的实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5):105107.

吕植.2011.创建“生态特区”发挥三江源生态引领作用[J].环境保护(17):2628.

刘羊,王政.2011.中国首个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启动[OL].人民网,(20111107)[20130408]. .

宁萌.2012.2011年在线旅游市场规模达1313.9亿[EB/OL].搜狐网, (20120710)[20130408]. .

勿日汗,李泽兵.2010. 内蒙古:草原碳汇经济潜力可挖[N].中国民族报,20100129(3).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2003.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18(2):189196.

徐小玲,延军.2003.平陕甘宁老区建立生态特区的必要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7(5):1821.

袁金鸿.2012.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两年造林120多万亩[EB/OL].中国林业网,[20130408] . .

赵雁屏,武俊鹏,毕建平.2012.碳汇造林为自身碳排放埋单[EB/OL].中国林业网,[20130408] . .

曾远城.2012.广东省林业碳汇发展的思考[J],绿色科技(7):113116.

张百平,陆大道,马小丁,等.2006.国家生态特区构想及其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进展,25(2):816.

张倩.2010.生态经济特区――保护与发展的新选择[N].甘肃日报,20100129(6).

郑文丰.2011.贵阳森林碳汇大有作为[N].贵阳日报,20110718(B15).

Carbon Sink Production, Carbon Sink Trade and the

New Leap of Western DevelopmentLIU Chengyu

(Western Economics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Abstract: Carbon sink production and carbon sink trade have boosting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especially, bring new ideas and new opportunity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regions of China.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ink production based on forest and grass can accumulate development potential energy and tamp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urban and green economy. Carbon sink production and carbon sink trade provide effective initiation and grip for ecological protective screen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in west part of China. Currently, the west part of China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carbon sink production and carbon sink trade but the efficiency is not high, furthermore, its inner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West part of China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develop forestry and grass, push forward ecological migration, boost part of areas to quit grain production in order, expand new area of carbon sink, tamp regional carbon sink base, promote carbon sink efficiency, set up more ecological special zones, implement special policies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transfer payment as well as financial policy and political performance examination policy, take the advantage of carbon sink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o accept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from east part of China, develop green economy, try to get vertical ecological transfer payment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and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boost carbon sink capacity construction.

第2篇: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关键词:碳汇林业;SWOT分析;黔江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碳汇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具有前瞻性、国际视野的朝阳产业。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成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针,并要求建立体现生态价值的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必将助推碳汇林业的发展。目前来看,碳汇林业在国内其它地方已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在发展条件更加优越的渝东南地区却是难觅踪迹。因此,笔者以黔江区为分析背景,探析碳汇林业在本区的发展效益与潜力,力图为渝东南地区各级政府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时提供一种新的战略选择与决策参考,促进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碳汇林业的效益评价

林业碳汇是一项“双赢”机制,它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问题,且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林业发展的资金,解决由于森林的外部性引起的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建设。对于黔江来说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三个效益:

1.经济效益。黔江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条件较差,随着森林工程推进,过去大量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将成为林地,在一定时期内将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据专家研究,一棵10年大树,95%是生态效益,只有5%是砍伐后当作木材用的经济效益。发展碳汇林业,使得看不可见的生态效益也可以获得收益,从我国在全球率先实施的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的情况看,该项目中4000公顷新造林地在30年里可吸收50多万吨二氧化碳,将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美元/吨的价格购买,交易总金额可达220万美元。此外,该项目还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数万个临时就业机会,产生4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有5000个农户将可以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中获得收益。从该项目可以看出,林业碳汇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巨大的,能给当地林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扶贫方式。

2.生态效益。实施林业碳汇项目,通过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措施,改善土地的利用方式,扩大有林地面积,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黔江区林业生态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庆市黔江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了2015年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45.5%提高到55%的约束性指标,发展碳汇林业将有利于实现这个指标。同时,还能够改善森林资源严重退化的状况,从整体上提高林业的质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3.社会效益。新形势下,林业建设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愈加明显,资金缺口也将越来越大。但当前林业建设资金主要是较为单一的政府财政拨付形式,以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林业碳汇项目为融资平台,便于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资金投入到黔江的林业建设中来,能够拓宽黔江林业建设的资金供给渠道,促进黔江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探讨林业碳汇问题在根本上将有利于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最终形成,这是林业发展机制的创新。

二、发展碳汇林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指一种综合考虑对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其中,S(strength)是指企业内部优势,W(weakness)是指企业内部劣势,O(opportunities)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T(threats)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林业碳汇活动虽然不是一种企业主体,但借助企业环境分析的思路研究林业碳汇活动的环境,能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而对环境因素形成基于战略高度的理解,得出在黔江开展林业碳汇活动可行与否的结论。

(一)内部优势

1.土地资源充足。根据2011年启动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219.75万亩,有林地面积149.18万亩,剩余林地面积达70多万亩,大多为宜林荒山荒地,因此可供碳汇林业发展的土地资源十分充足。而且这些地方多位于偏远和交通不发达地区,作为建设或工业用途的可能性很小。尽管林业碳汇项目要求开发周期比较长(一般为30年),但碳汇项目造林多为生态公益林,一般是要长期保存,只要选址得当,不会对黔江未来的土地开发利用形成威胁。

2.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完善。黔江区以退耕还林工程、森林工程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林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近5年来黔江区设专职护林管理人员648人,林业管护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建立了森林病虫害预报体系,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实现无公害防治率90%以上,测报准确率85%以上,无公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面积达3.65万亩。全面夯实森林防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的完善可以为造林项目的引进提供管理保障,避免因人为乱砍滥伐、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原因而破坏造林项目发挥的良好固碳作用。

(二)内部劣势

1.对碳汇资源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目前人们对植树造林的价值认识还仅仅体现在改善环境、打造宜居环境层面,对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尤其是碳汇功能还是空白,对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更是缺乏主动性。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57%在森林。全球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源于森林。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每公顷150.47吨。黔江自2008年提出创建重庆市级森林城市、部级森林城市以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工程等一系列生态林业工程,森林建设面积达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41%提高到2011年47.5%,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500万吨,这使得“植树造林”的生态价值被重新评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认为绿化造林只是改善了生态宜居环境,更重要的是看到其潜在的碳汇价值。

2.碳汇人才资源紧缺。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一方面,对碳汇人才要求比较高需求量也比较大。从整个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流程来看,从项目的登记到核证减排量(CER)证书的发放要经过好几个步骤,涉及到好几个复杂程序,每一个步骤与程序的完成,都需要许多专业人才才能完成,不熟悉规则的人很难去处理。另一方面,碳汇人才的供给难度大。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培养既有一定的林业基本专业知识,又懂基线、泄漏、计量、检测和额外性等方面的森林碳汇项目实施操作的技术人员。因此,碳汇人才的供给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但这个问题不只黔江需要面对,即使已经开展碳汇项目的其他省份也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

(三)机遇分析

1.前景广阔。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时间,下一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承担减排任务还有待商议,但有一点早已达成共识: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增加森林碳汇量是经济而有效的减排方式。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已经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效益进入了可以通过市场获取回报的时代的到来。因此,无论未来形势如何变化,林业碳汇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2.国家重视。尽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强制减排的任务,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2009年对外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森林的碳汇能力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1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有国家林业局发起成立,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嘉汉林业投资公司等企业的倡导下,我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基金会的成立为企业和公众搭建了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碳信用、展示捐资方社会责任形象的平台,也为碳汇造林的实施提供了资金支持。截止到2011年底,基金会募集公益资金4亿多元,在全国营造碳汇林120多万亩。从基金会优先支持生态环境脆弱、贫困落后山区的发展条件来看,黔江区很多地方符合这个标准,因此可申请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武陵山区专门项目,发展碳汇林业的资金自然就有保证。

3.重庆试点。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批准重庆、上海等作为首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城市之一,并且重庆碳交易试点将纳入森林碳汇交易。相关部门已在三峡重庆库区和渝东南部分区县等地开始专门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碳汇的种植计划。可以说,黔江开发林业碳汇进行碳汇交易有着“近水楼台”的便利。

(四)威胁分析

1.项目计入期长。由于树木的生长规律以及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持续时间长等方面的原因,森林碳汇项目存在一个比较长的计入期,一般最短的计入期也得为20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碳汇信用的市场价格存在涨落的风险,森林管理也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并且项目区经济比较落后,主要使用木材作为烧火做饭和取暖的能源。当地农民往往会在禁伐项目区偷砍薪碳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森林资源破坏,造成森林碳汇流失,对碳汇项目造成威胁。

2.其他地区碳汇项目存在竞争。在林业碳汇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内外重视的今天,引进林业碳汇项目已成为众多城市的研究课题。目前,广西、云南、四川、内蒙古等省份已经开展了碳汇项目,其他很多不同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地区也都在跃跃欲试,如何突出黔江在引进碳汇项目中的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企业的关注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黔江区具备开发碳汇林业的潜力与条件,发展的效益也比较明显。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措施有力、方法得当,必将能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而能够利用好黔江区最大的优势生态这张名片,从而推进黔江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经济和环保两手抓,富民与山绿兼得。

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王万军.碳汇研究及发展探讨[J].绿色科技,2012(1).

[3]吕景辉,任天忠,闫德仁.国内森林碳汇研究概述[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6).

[4]方小林,高岚,赵.云南省森林碳汇项目的SWOT分析和应对策略[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

[5]李怒云,龚亚珍,章升东.林业碳汇项目的三重功能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3).

第3篇: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90);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3YJAZH105);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2012ZK3105);湖南省情决策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3ZZ18)

作者简介:肖 艳(1974-),女,湖南湘潭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贸易经济;张汉林(1964-),男,河南人,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政策、世界贸易组织。

①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盟。

摘要:利用储藏法、生产法和大气循环法定量计算了在林产品贸易下各国碳汇流量的变动情况,分析了在不同计量方法下各国的实际利益得失;研究的结果部分验证了气候谈判利益集团组合的深层原因;探讨了中国同金砖国家及其他经济体进行森林碳汇合作的可能性和合作的方向,并就未来气候谈判中涉及森林碳汇国际核算问题提出了中国应持的立场和观点。

关键词:气候谈判集团;林产品贸易;伐材;碳汇流量;碳汇核算

中图分类号:F3162;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050-05

一、引言

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作用对于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功不可没,扩大森林的面积,并强化森林的吸碳功能,继而挖掘森林的吸碳潜能,是目前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性举措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公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编制准则(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2006年版)第4章第12节采伐的木材产品(Harvested Wood Product——HWP)是对贸易状况下规范各国碳汇流量报告方法和程序的重要文件,其中列明了估算和报告HWP对农林和其他土地利用行为(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AFOLU)年度 CO2排放/清除的贡献(简称HWP 贡献)的三类计算方法,即Stock Approach储存法、Production Approach生产法和Atmosphere Approach大气循环法,方法的差异主要集中于木材生产国和消费国如何分配HWP 的贡献。未来气候变化谈判中必将涉及到HWP贡献的定量问题,各国对计算方法所持立场将直接关系到技术性谈判中的选择倾向。在仅涉及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封闭状况下,采用三种方法计算获得的HWP贡献计量数据几乎完全一致,故本文的探讨将以全球林产品贸易条件下碳汇流量的变化分析为基础。

二、 气候谈判各利益集团的森林资源禀赋

(一)第一气候谈判集团的森林资源状况

作为第一气候谈判集团①的OECD国家的立场是要求中国和印度以及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强制减排。该集团整体森林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4467%,成员国的森林资源丰裕度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597公顷/千人如下:除日本(196公顷/千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和美国分别为平均水平的15、11、3、23、16倍。2000~2010年除澳大利亚外森林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均呈上升状况以下关于森林资源的数据根据世界粮农组织《2011 State of the World’s Forests》报告整理。。

(二)第二气候谈判集团的森林资源状况

第二气候谈判集团主要含俄罗斯和其他东欧转型国家;在《京都议定书》附件一中也涵盖了东欧解体后的一些国家: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拉脱维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该集团13国整体森林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12%,其中俄罗斯、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其的96、15、28、25、11和104倍左右,但是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斯洛伐克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035、052、034、086、073和043倍。2000~2010年除爱沙尼亚外,其他国家的森林比例未出现下降,增长幅度均处于01%~07%之间,显示了良好的森林资源保护状况。

(三)第三气候谈判集团的森林资源状况

第三气候谈判集团根据立场的细微差异集团内成员可细分为五类:OPEC国家、AOSIS小岛国、期待CDM的国家如中南美诸国和非洲国家、自愿承诺限制性排放和减排的国家如阿根廷和韩国、强调发展空间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和巴西。主要为77国集团的成员,强调国际社会尊重自身的发展需要,绝大多数急切盼望国家援助以应对气候变化对本国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个别国家主动实施了排放的总量限制。第一类属于OPEC成员的12个产油国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其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4%,2000~2010年间尼日利亚、委内瑞拉森、厄瓜多尔、安哥拉、阿尔及利亚的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了41万、288万、198万、125万和09万公顷;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则呈现出稳定状况和不同程度的上涨。

第二类40个小岛国总计森林面积达到7227万公顷,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79%;2000~2010年,多达29个小岛国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巴林、塞浦路斯、马尔代夫、新加坡、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多米尼加共和国、格林纳达、牙买加、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达斯、库克群岛、密克罗西亚联邦、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汤加、瑙鲁、纽埃、帕劳、萨摩亚、图瓦卢、瓦卢阿图、马耳他、圭亚那。未出现森林面积的变动,9个国家科摩罗、几内亚比绍、毛里求斯、伯利兹、海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苏里南。呈现下降趋势,2个国家斐济、古巴。呈现上升状况。

第三类非洲和中美洲国家普遍期待通过CDM项目获得出售森林碳汇以获取资金,2000~2010年间非洲和中美洲国家的国家森林下降幅度非常大,达到了3662万公顷,占全球该时期内整体森林下降面积总量的70%。

第四类主动实施限排或减排的国家有韩国和阿根廷,两国森林面积的占比仅为全球总量的08%。

第五类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强调自身所需的合理合法的发展空间,但四国对森林的保护力度及效果迥然有异。中国实施了大范围的森林保护和严格的采伐制度,同时实施了近十年的退耕还林政策,使森林面积大幅度提高,增加了2986万公顷;印度的森林面积上升了304万公顷;但是,巴西的森林面积下降幅度非常大,下降了2642万公顷,占同期全球森林下降总量的50%。

三、基于林产品贸易的主要经济体森林碳汇计量的实证研究

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编制准则》公布的原始计算方法:

其中,CF:国内森林碳储量变化量;CD:国内国产材碳含量变化量;CIM:进口材碳含量变化量;NEE:森林净碳吸收量;IM:进口材碳含量;EX:出口材碳含量;ED:国产材的碳排出量;EIM:进口材的碳排出量;CEX:出口材的碳含量变化量;EEX:出口材的碳排出量。

本文将燃料木、纸浆、纸和纸板设定为快速消耗品,故将该三项产品作为排放温室气体的主要林产品类型,对计算公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即如下所示:

其中:NEE国别为国别森林的净碳吸收量;IM6为六类进口林产品碳含量;EX6为六类出口林产品碳含量;E3D为国内生产的燃料木、木浆、纸和纸板的碳含量合计;E3IM为进口燃料木、木浆、纸和纸板的碳含量合计;E3EM为出口燃料木、木浆、纸和纸板的碳含量合计。

由于各国森林资源的禀赋差异自然存在,在碳汇流量的计量时,国别的森林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大小源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森林的面积、森林的生长和维护状况、林产品的生产开发、自然气候的影响、森林的经营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年度的差异;对碳汇流量的计量,在全球贸易状况下,各国对于IPCC建议使用的三种碳汇流量计量方法的态度也有着巨大差异。本文基于2010年主要经济体林产品生产、林产品贸易流量和流向,研究各国林产品跨境流动状况下各国碳汇的变化状况。计量中假设六类林产品中的三种(燃料木、纸浆、纸和纸板)属于快速消耗品,估算了三类计量方法对各国基于林产品贸易下碳汇流动对净森林碳吸收效果的实际影响程度。

资料来源:六类林产品的产量原始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Forstat;六类林产品的贸易原始数据根据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数据整理获得

分析发现,储藏法下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美国较有利;生产法下澳大利亚碳汇损失最小;对于俄罗斯、

欧盟、加拿大、南非、新西兰和巴西而言,采用大气循环法计算结果比较有利。第一,计量结果仅部分验证了各谈判集团对于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时业已形成的谈判集团组合,集团成员在定量的碳汇流量计量下出现了各集团中成员的交叉现象,例如,原来属于第一集团的日本和美国与第三集团中的中国、印度和韩国更应理性倾向于使用储藏法计量碳汇流量。第二,即使各方理性倾向选择有利于自身的计算方法,其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储藏法与大气循环法争锋相对,韩国、日本、中国、美国、印度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分别计算得到31%、23%、13%、67%和13%的差异存在。第三,在储藏法下可以清楚地表明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和经济总量大,对于林产品的消耗量自然比较大,尽管依赖全球贸易获得了充足的木质原材料供给,但是计算结果也反应出依赖高能耗获得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依然是其发展特征之一。

四、对中国森林碳汇国际合作的启示和建议

回顾气候谈判集团的组建,集团化参与谈判的基础是对传统的政治、外交取向的考量,反应了南北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势力的传统划分方式;而从林产品贸易角度所进行的碳汇流量的研究,技术层面的合作远远落后于经济层面的共同利益,在气候谈判的多方角逐下,简单地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其现实意义值得商榷。为了深化全球气候谈判,避免气候议题陷入多边谈判的僵局,各国应极力发现并积极创造新的谈判共荣空间,全面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一)中国政府的制度选择

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中国政府不论在全球经济普遍增速良好的状况下,还是在全球金融危

(二)中国政府的资金安排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除了整合已有的资金资源之外,中国任何推动基于AFOLU活动的碳汇国内外机制都应该包括为国内和国际市场提供全新的、额外的和充足的资金来源,形成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集团国际气候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的环境治理提供创新型的资金融通渠道。虽然国际社会对于这类资金的筹集渠道和分配机制存在极大的分歧,非市场化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受到广泛的质疑,如官方发展援助、国际碳基金、多边资源等,不但资金有限而且资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直受到发展中国家的诟病,故开发全球市场化的资金来源成为突破资金瓶颈的决定性因素,如公共-私人合作基金、生态环境服务支付、碳税的国际转移支付等。在建设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同时,放松对民间金融的管制、促进农村金融对环境保障功能的实现、加强农村金融制度和技术能力培育和提升,使基于森林维护和环境保护的激励、补助和监管措施在资金的支持下能够贯彻到基层“执行实体”,从而保障基层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拓展与美国的森林碳汇国际合作

在金砖五国中,除俄罗斯属于《京东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外,其他四大新兴经济体均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不承担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由于全球气候谈判的进展缓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日益希望注入新的力量推动谈判进程,作为新兴经济体来说这是提高国际参与度的契机。尽管自然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但是中印作为全球林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在林产品贸易下涉及森林碳汇核算问题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上述计量,金砖五国对森林碳汇核算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分歧,必然对未来碳汇核算方法的技术性谈判形成巨大障碍。中国政府应突破固有的金砖五国合作模式以及发展中国家这一利益集团的边界,加强与美国在林产品贸易碳汇核算上的合作,寻求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大经济体的共同推进下,全球气候谈判实现制度性突破的可能增大。中国将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成为国际社会日益重要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的建设者。

五、小结

随着全球资源存量的不断消耗,环境容量的稀缺性不断增加,各国除了环境资源的禀赋差异外,环境容量的提升成为环境竞争力上升的又一贡献因素。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气候变化这一问题的科学解决必须依赖各国领导人的政治眼光和灵活的外交手段,以各国政府机构创新性且强有力的制度执行力作为保障。不断强大的中国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全球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领有利地位,碳汇市场这一崭新的合作领域将是中国增强国际事务参与度、制定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框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契机之一。2012年我国在5个试点省份开始了温室气体减排强制交易试点工作,成为市场化减排的里程碑。这样的安排有利于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基于各类方法学下标准化的碳汇产品交易种类,该类市场将为全国环境综合治理提供足够的资金融通和技术支持。国际融通的碳交易市场的成型指日可待,我国政府需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获得该市场构架的主导权和领导权,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是基础。

参考文献:

[1]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EB/OL].http://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chinese/pdf/4_Volume4/V4_12_Ch12_HWPpdf, 2012-6-25.

[2]Brown S, Swingland I, Hanbury-Tenison R, Prance G,Myers N 2001, Carbon Sinks for Abating Climate Change: Can They Work?[EB/OL].http://www2essexacuk/ces/ResearchProgrammes/CESOccasionalPapers/ListOccPapershtm, 2012-6-25.

[3]Do-il Yoo, Kenneth E Skog, Peter J Ince, Andrew D Kramp.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under the U S Biofuel Energy Policies [EB/OL].http://ageconsearchumnedu/bitstream/103961/2/%5BAAEA_2011%5D%5BYoo%5DForest%20Carbon%20Sequestration%20under%20the%20US%20Biofuel%20Energy%20Policiespdf, 2011-7-31.

第4篇: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自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交易所相继成立,碳交易制度不断完善,成交量成倍上升,交易额持续增长。目前,欧盟、英国及美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及交易平台。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200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为87亿tCO2当量,全球碳市场总额同比增长6%,交易额为1437.35亿美元,其中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是目前全球最为活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林业碳汇是伴随着国际社会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被逐步提出来的,造林和再造林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其中荷兰、印度、巴拉圭、洪都拉斯等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林业碳汇项目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碳市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市场,二是碳中和,三是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国内碳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我国和发达国家间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二是国内企业的自愿减排项目(VER),即一些单位或个人出于企业形象或社会责任的考虑,购买一些指标来抵消日常经营和活动中的碳排放。国内林业碳汇启动较晚,直到2004年,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云南、四川、山西、辽宁才开始启动。截至2011年5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380个,其中与林业有关的项目是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通过增加森林面积作为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一种主要途径,同时被赋予了货币价值,但这种价值必须在增加森林面积的项目活动所产生的汇清除量进入CDM碳市场后才得以实现。因此,碳市场的推进,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种种迹象表明,虽然仍面临系列难题,从政府到部委再到民间,实行强制性碳减排交易,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已获共识。

2林业碳汇市场要素分析

就林业碳汇市场来看,由于《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包括碳汇交易),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政策驱动的交易。构建林业碳汇市场应具备几个主要环节,即交易平台,林业碳汇供给方和需求方,交易体系(见图1)。2.1需求分析市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供求关系的存在,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林业碳汇的需求,而目前林业碳汇市场的需求主要是以《京都议定书》下的政策催生的强制性需求为主,其前提就是发达国家需求低成本的减排措施而产生的交易,否则这样的需求不可能存在,也就形不成碳汇市场[2]。因此,林业碳汇需求者对碳汇的需求往往是制度和规则约束下的结果。例如政府征收碳税使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成本增加,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政府对企业施行碳排放权行政管制,促使碳排放企业购买排放权。由此看来,政治市场的排放限额越严格,碳排放权市场的需求越大。国内林业碳汇的需求者的主要是一些重点工业行业、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团体,通过购买碳汇指标,实现碳中和,赢得减排缓冲期。随着碳汇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我国节能重点仍是重点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其中工业节能的潜力最大,因为我国能耗的70%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电力行业,这些行业和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比较多,为了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政策,规定污染企业必须通过购买碳汇取得相应的排污权才能进行定量的排污行为,即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配额,使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商品,而通过碳汇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其成本远远低于减排项目,所以受到了很多发达国家的青睐,生态补偿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客观上也刺激了我国发展碳汇林业,积极建立碳汇市场。另一方面,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式多样化的节能减排攻关技术,提高自身的节能减排的能力。此外,林业碳汇信用价格和其他碳信用价格、市场规模、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环境意识也会对林业碳汇需求产生较大影响。2.2供给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林业碳汇的供给者都是“理性人”,即以最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京都议定书》以及各国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这就可能诱使森林资源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主要包括森林经营农户、国有及集体林场以及其他拥有或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以及其他实体等选择增加碳汇服务的供给,然而,由于对于这些经营主体都是“理性人”,当只有林业碳汇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回报率,那么他们才会提供碳汇林这种商品。在林业碳汇市场上,影响碳汇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森林资源禀赋、造林成本、林产品价格和采伐成本、土地价格以及相关的政府政策等。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广阔,具有发展林业碳汇所需要的资源优势。同时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碳汇价格使其和木材价格相比具有比较优势,以及降低采伐成本和国家大力的支持是影响碳汇供给的重要因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林业碳汇市场上,不同利益主体对碳汇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均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这样的供求关系:当林业碳汇市场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下降,供给者可能会把木材卖掉,减少碳汇产品的供给,而价格的下降又使需求者增加了对碳汇信用的增持;而当供不应求时,价格自然上升,这样就可能导致供给者扩大规模或者有新的市场参与者进入,从而增加碳汇的供给量。对于需求方来讲,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就会比较林业碳汇项目和改进工艺或者应用减排设施的成本,从而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从而达到一种平衡。2.3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构建的核心是碳排放权市场,其组织机构的完善与否是产权市场成熟的表现。随着减排压力的增加,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筹划拟定建立交易所组织形式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其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将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其中政府在碳交易市场中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制定,对产权模糊的碳汇产品进行界定外,还能促进信息传播,为碳交易提供交易平台。此外,非政府组织对市场的监督保证也能促进碳交易市场的有序发展。

3发展林业碳汇市场的对策建议

林业碳汇因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能够成为整个碳交易市场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活跃碳汇市场,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对于林业经济发展,可以凝聚发展智慧,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领域,夯实发展基础,突破林业发展瓶颈,开创发展新道路,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与完善林业碳汇市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减排路径,寻求经济增长、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3.1积极探索碳汇林业的实现平台首先,为企业构建提前储存碳信用的平台。目前,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是《京都议定书》规定下的需要达到减排任务的发达国家,还有就是国内污染企业,尤其像煤炭、电力、钢铁、水泥、汽车、石油化工、建材等重工行业碳排放量较大,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排碳付费。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鼓励这些企业提前购买碳汇,抵消自己未来的减排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企业“未雨绸缪”,捐资造林增汇,获取二氧化碳减排信用指标。出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林业碳汇项目,为未来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通过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企业获得通过规范计量的碳汇信用指标,这些提前储存的信用指标将被专门记录在册,并有望在国内全面开展碳交易活动中用于市场交易。其次,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加强政府政策宏观导向作用及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作用等方面来不断完善碳汇易市场。只有成熟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才有利于林业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3.2森林碳汇外部效应内部化林业碳汇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的特点。然而要真正解决林业碳汇的外部性问题,就必须解决林业碳汇的市场化问题,通过市场机制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能有效地兼顾经济有效性与公平性,从而解决市场化问题,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将森林产生的碳汇产权明晰化,使其成为人们的有效需求,并作为可以交易的商品推向林业碳汇市场。因为有效的产权制度是森林资源外部效应内部化最强有力的手段,可以促进资本,劳动力,森林资源的有效结合,提高森林资源的净生产力,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因此,只有当人们不得不付出相应的代价来满足需求时,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推动,同时,也只有保持林地产权政策的稳定性,才能为当地群众参与碳汇项目及进行林业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当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并使得林业碳汇项目更好的实施。二是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政府应就解决林业碳汇的外部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重点行业及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排放税,以税收的形式来实现林业碳汇生态效益的补偿,这样可以平衡各方企业对环境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得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林业碳汇产业与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3.3加快林业碳汇的金融创新首先,林业碳汇属于短缺商品,本应该采取限制价格的措施,然而目前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还只是单一、零散的交易集合,交易主体不活跃,交易价格明显偏低。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通过不断完善补贴制度,采取支持价格政策,保障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及完善。其次,建立并完善绿色碳汇基金,促进全社会参与。为推动减排和碳汇活动的有效开展,2007年建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为企业、政府、组织及个人参加植树造林、森林经营保护活动、增加碳汇搭建了一个平台。当前该基金是我国林业发展进程中民间绿化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我们应以绿色碳基金的营造林项目为出发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带动国内外企业、团体或个人向绿色碳基金注入资金,以扩大融资渠道,实现林业碳汇的生产。最后,通过发挥金融机构的专业力量,积极开展碳融资、碳保险以及碳证券等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林业碳汇交易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3.4在国际博弈中要具有主动的应对机制从国际层面来看,CDM林业碳汇项目的国际规则基本形成,开展碳汇项目己经有章可循,中国在国际谈判过程中应争取主动地应对机制,需要建立与国际规则相对接的项目实施程序。从国内层面来看,由于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排放的CO2总量有增无减,要积极主动和发达国家合作,利用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实施CDM林业项目,采用经济实惠的森林经营管理、造林、再造林等措施以增汇达到减排的目的,这些都为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结束语

第5篇: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市场、绿色碳基金;林业碳汇

中图分类号:X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095―03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1.“碳汇”问题产生的国际背景

1.1 温室气体增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05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为379ppm,远远超过工业革命之前的280ppm。预计未来20年,每10年全球平均增温0.2℃,如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2000年水平,每10年仍会继续增温0.1℃;如以等于或高于当前速率继续排放,本世纪将增温1.1~6.4℃,海平面将上升0.18米~0.59米。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该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8~4℃,海平面升高18厘米~59厘米。

第四次评估报告称,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与人类大规模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因此,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相反,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就称之为“碳源”。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主要是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汇),即增加碳汇。于是“碳汇”成为了一个新的话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2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

遵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鉴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已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历史事实,《京都议定书》要求签约的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即附件一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为有效实现附件一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制定了联合履约、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三种灵活机制,帮助附件一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义务。

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吸收温室气体的项目。项目所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指标;排放贸易是指那些已经完成了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可以把超额完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卖给其他发达国家;联合履约与清洁发展机制原理相同,只不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开展的项目合作。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这三种履约机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唯一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机制。这个机制既能使发达国家以低于其国内成本的方式获得减排量,又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先进技术和资金,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清洁发展机制被认为是一种“双赢”机制。

1.3 林业成为碳汇的重点

《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条款中,充分认可森林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因此,在第一承诺期内,把造林再造林列为唯一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即附件一国家可以通过到发展中国家实施造林再造林项目,所获得的碳汇(碳信用额度),可用于抵减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避免削弱环境效果,《京都议定书》规定在第一承诺期内,附件一国家每年从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中获得的减排抵消额不得超过基准年(1990年)排放量的1%。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至此,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正式启动并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1.4 森林的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就是“汇”。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的这种碳汇功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乃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森林管理,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加大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大力开发与森林有关的生物质能;加强对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非法征占林地行为的防控;增加木材使用,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将会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固碳能力。而且,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2.国际碳市场发展概况

2.1 国际碳市场产生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催生了国际碳市场。由于碳信用指标可以跨越国家界限进行交易,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形成了履行《京都议定书》协议的“京都市场”和不以履约为目的的“自愿市场”。近些年,由于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以及国际各类“碳基金”的推动,国际碳市场发展较快。2007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与交易额分别为2 300万吨与7 200美元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国际碳市场的交易量有可能达到3 000亿美元。

2.2 国际碳市场中的碳汇交易

碳汇交易是国际碳市场中的组成部分,但规模很有限。2006年,森林碳汇(碳信用)交易额只占到“京都市场”的l%(摘自美国林业者协会(the Society of American Foresters)的报告)。因为目前国际碳市场特别是“京都市场”中交易的绝大部分是减排项目,既减少排放源的项目,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甲烷回收等;而林业碳汇项目由于涉及较为复杂的技术环节和要求以及较高的交易成本,使得大部分附件一国家如欧盟、加拿大等不接受“京都规则”的林业碳汇项目。截至目前,全球通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批准注册的林业碳汇项目只有2个(中国和印度各一个),其中第一个是“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而在“自愿市场上,林业碳汇项目相对较多。”一是一些

区域性气候变化政策的要求。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的政策,允许工业能源企业通过购买造林产生的碳汇来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二是一些环境组织或者企业自发倡导,也包括一些个人自愿参与的活动,出资直接造林或者间接购买造林累积的碳汇,树立企业环境形象、展示社会责任。不过,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市场准入政策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有所改变,各种自愿购买碳汇的行为会越来越受到环保组织和一些企业的重视,国际碳市场的碳汇交易总体将呈现上升趋势。美国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到2012年,森林碳汇在国际碳市场的比例将可能达到10%。

3.我国碳汇林业发展现状与意义

3.1 碳汇林业概念

中国虽然目前不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森林植被的恢复和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8.6%增加到现在的18.2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全球的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但亚太地区的森林是增加的,主要来自于中国。中国每年净增加森林面积300多万公顷,弥补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所谓碳汇林业即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的林业活动。也就是要遵循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增加森林碳汇功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为目标,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的林业活动,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公民积极参与造林增汇活动,展示社会责任,提高公民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气候意识;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功能和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大规模植树造林不仅提高了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也吸收固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我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3亿吨,两项合计51.1亿吨。全国森林净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同期工业排放总量的8%,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重要贡献。

3.2 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

作为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即“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为全球林业碳汇项目作出了有益探索。该项目于2006年11月获得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批准,成为全球第一获得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下再造林碳汇项目。项目通过以混交方式栽植马尾松、枫香、大叶栎、木荷、桉树等树种,预计在未来的15年问,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美元/吨的价格,购买项目产生的6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目前,购买碳汇的资金已按年度到位。该项目的实施,为周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迁徙走廊和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有效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为当地农民提供数万个临时就业机会,4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有5 000个农户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获得收益。

3.3 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建立与运行

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对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平台,既能增加森林植被,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又能以较低的成本帮助企业志愿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企业自身长远发展抢占先机。这个平台就是2007年7月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共同发起建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截止2008年底,中国绿色碳基金已获得3亿多元人民币,在全国10余个省区完成碳汇造林200多万亩,预计今后的10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000~2000多万吨。

此外,一些个人也积极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以吸收自己日常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消除碳足迹”。为了充分体现生态服务市场的概念并与普通的公益捐赠有所区别,国际上将这种行为看成是一种“购买”二氧化碳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和个人的出资造林是有回报的,这个回报就是森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因此,凡是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的企业和个人,所造的林木都要按照规定的计量方法计算碳汇,并且在网上予以公布。目前,中国绿色碳基金在“中国碳汇网”上为企业和个人都建立了“碳信用”账户;个人捐资可获得公益性免税发票、购买凭证(表明买到碳汇的数量)和车贴。目前个人捐资已在北京八达岭林场营造了碳汇林。

3.4 我国发展碳汇林业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森林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功能与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工造林大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不仅保护和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环境,也为全球减缓气候变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林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实施碳汇林业项目,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意义重大。一是充分发挥我国林业在当前和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中的独特作用,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二是加快我国林业与全球热点问题、特别是国际森林进程的结合步伐,进一步提升我国林业地位;三是拓宽林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改变生态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格局。引人民间资金参与植树造林,探索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的改革,同时推动我国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补充完善国家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四是有利于推进我国造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碳汇交易的额外收入,激励造林者“种一棵、活一棵、成才一棵”,为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功能与作用,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IPCC作为国际气候变化问题评估的权威机构,于1990、1996、2001、2007年了四次评估报告

②造林是指在过去50年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工造林活动;再造林是指在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工造林活动.

③世界银行.国际碳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2008年报告,2008,(05).

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张小全,武曙红.中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指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周洪,张晓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机制初探[J].中国林业,2003

[4]赵景柱,肖寒,吴刚.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与价值量评价方法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

[5]周晓峰等.森林生态功能与经营途径[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6]S. Solomon, D. Qin, M. Manninget al. l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1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New York: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第6篇: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林业;作用;发展措施;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S750;F32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69-01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认为今后应该实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1]。面对世界掀起的推行低碳经济的新浪潮,中国对发展低碳经济持开放、积极的立场。2007年9月8日,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8月12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被誉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2]。现将低碳经济中发展林业的必要性及黑龙江省林业发展措施总结如下。

1森林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在于掌握利用包括森林碳汇在内的低碳技术。除了节能减排、无碳和低碳能源、循环经济减排、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外,最值得重视的是生物固碳技术,也称为生物碳汇功能。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制造碳氢化合物(即生物量),据测定,森林形成1 t的生物量可吸收和储存0.5 t碳,人工林每生产1 m3木材可吸收1.83 t CO2。与其他植物相比,森林具有显著的光合作用优势,能够比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更有效地消耗、吸收、固定和储存CO2,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固定的碳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总固定碳量的2/3[3]。由于一年生植物当年生消,碳汇功能很小,因此森林是最可靠的碳汇。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林业大省,也是林业强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应该充分发挥林业大省的作用,挖掘森林碳汇潜力、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建立黑龙江省绿色碳基金。

2低碳经济下黑龙江省林业发展措施

2.1开发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争取国际碳基金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林业大省,也是林业强省。林业经营总面积3 145万hm2,其中森林总面积1 919万hm2,活立木蓄积达15.7亿m3,占全国总量的13.85%,森林覆盖率43.6%[4]。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也是个巨大的碳库,随着黑龙江省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及重点生态公益林工程的实施和深入,森林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将进一步提高,意味着森林碳汇容量的提高。开展黑龙江省森林碳汇计量研究,探索如何把这些生态工程项目与碳汇项目结合起来,把森林碳汇生态效益数量化、市场化、商品化,争取国际碳基金,对于开发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2大力营造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能源林

木本油料树种是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之一,就其能源当量而言,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而且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专家估计,到21世纪中叶,各种生物质能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我国现有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400万hm2,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4种。

文冠果又称文官果、木瓜等,为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植物。因具有含油量高、抗逆性强、果实采收容易、提炼的生物柴油符合理想生物柴油标准等优点,已成为我国北方理想的生物柴油木本原料[5]。文冠果种子含油率30%~36%,种仁含油率50%~70%,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燃料油植物之一。文冠果具有抗干旱、耐低温、耐瘠薄、萌蘖力强等优良生物学特性,适应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根据文冠果的生态学特性,结合黑龙江省的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工程项目,利用荒山荒坡大力营造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能源林,对于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促进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文冠果造林投入:文冠果苗木按1元/株计算,种植2 500株/hm2,加之整地、栽植、浇水等费用,造林投入按4 500元/hm2。文冠果产出:文冠果3年开始挂果,8年进入盛果期后,按文冠果最少产种子3 t/hm2、最低价20元/kg计算,产值可达6万元/hm2。建设中小规模文冠果能源林300 hm2,造林投入为135万元;进入挂果期后,300 hm2文冠果能源林产值可达1 80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3,可见培育文冠果能源林经济效益显著。根据文冠果的生态学特性,结合黑龙江省的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工程项目,利用荒山荒坡大力营造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能源林,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

2.3成立黑龙江省绿色碳基金

中国绿色碳基金目前收到捐款近3亿元人民币,已先后在全国10多个省(区)实施碳汇造林6.67万hm2,预计今

后10年可固定CO2 500万~1 000万t。农户通过造林获得了就业机会和收入,而捐资企业则获得通过规范计量的碳汇(信用指标),记入企业的社会责任帐户。一些个人也积极参与造林增汇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购买碳汇”。大连、北京、温州等地设立了绿色碳基金。黑龙江省是森林大省,建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并发动企业、组织、团体、个人捐资设立黑龙江省绿色碳基金。企业捐资到绿色碳基金造林,所造林木归当地农民,使农民获利,而企业获得碳汇。但根本方法还是要利用碳汇林业的概念,在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估的基础上,增加补偿标准,提高碳汇者的营林、管林积极性,从而增加森林碳汇,提升碳汇功能[6]。

3参考文献

[1] 张晓静,方宜亮,王佳,等.林业是低碳经济时代的重要选择[J].林业经济,2010(5):94-97.

[2] 田明华,陈建成,高秋杰,等.浅谈低碳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影响[J].林业经济,2010(2):76-78.

[3] 孙丽英,李惠民,董文绢.在我国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的利弊分析[J].生态科学,2005,24(1):42.

[4] 段新军,高玉娟,李顺龙.黑龙江省林业的发展应该关注森林碳汇问题[J].林业科技情报,2006,38(4):16-17.

第7篇: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关键词:竹类植物;低碳经济;森林碳汇;绿色产业

收稿日期:20120309

作者简介:王海霞(1981—),女,安徽太湖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竹类植物资源培育与开发利用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4502

1引言

中国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被誉为“世界竹子之乡”。竹子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栽培与利用历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竹子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竹文化传统,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要“突出发展竹藤花卉……等产品产业”,国家林业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家部门的《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提出“三年内要重点扶持100家部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0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森林资源培育……竹产品、生物质能源等支柱产业”,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竹产业发展规划,将竹产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特别是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气候大会,虽然本次会议没有形成最终协议,但在发展战略上各国政府基本都形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共识,中国政府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做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从节能减排、增加森林碳汇等多方面做出了郑重承诺。

近年来,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面对全球森林持续减少的趋势,积极植树造林、保护湿地和林地土壤,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凡此种种,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竹林被称为“世界第二大森林”,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相当高,中国丰富的竹类资源必将为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低碳经济及碳汇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处理好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态经济”和“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也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的革命,尤其是对CO2这一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控制。目前,国际公认的具有发展低碳经济潜力的6大领域里,颇受关注的是能增加碳汇的林业和农业,林业尤以其强大的碳汇功能备受青睐。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以达到减缓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的速度。

森林固碳具有工业减排不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不仅能够增加绿色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还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被全球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森林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3竹类植物资源及竹产业发展概况

竹类植物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和其他树种一起组成混交林,处于主林层之下,当上层林木砍伐后,竹子以生长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很快恢复成次生竹林。同时因其用途广、经济价值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到目前为止,全球现有竹种1 200余种,现有竹林面积约2 200万hm2[1]。我国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竹子种类、面积、蓄积及竹材、竹笋的产量均雄居世界之首,被誉为“竹子王国”,已知竹子种类现有39属50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浙江、安徽、江西、福建4省最多,占全国竹林资源的60%。现有竹林面积484.26万hm2,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4。与第5次清查结果相比,竹林面积正以每年12.6万hm2的速度在增加。

依据资源优势与发展历史看,亚洲竹产业较为发达,其中以我国为最。据统计,目前全国竹业总产值已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有十大竹子之乡,有年亩产竹材5 000kg,亩产鲜笋3 000kg,亩产值达5万元人民币的高度集约经营样板[1]。2008年4月,中国绿色碳基金在浙江临安启动的毛竹林碳汇项目,成为全球首个竹林碳汇项目,为竹林资源利用与产业化提升开辟了新的路径,也是当下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4竹类植物发展森林碳汇的优势分析

4.1储碳能力强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除海洋之外最大的碳库,是吸收、固定和储存CO2最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其碳贮量约为1 146 PgC(1Pg=109t),占全球陆地总碳量的46%[2],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碳库的60%,土壤碳库的45%,陆地生态系统与空气交换CO2的90%发生于森林[3]。竹林作为“世界第二森林”,比一般的木本林分具有更强的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能力,据李晓曼等对广州市城市森林的研究结果,单位面积年净固碳(单位:t·hm-2)能力竹林最高,为32.6,其次为针阔混交林29.9,阔叶林 28.7,针叶混交林28.7。其中,单位面积植物净固碳量分别为竹林8.4、针阔混交林7.4、针叶混交林7.1[4]。可见,每公顷竹林每年可吸收CO2119.7t(减排1t碳相当于减排3.67tCO2),是杉木(15.2)的2.14倍。按484.26万公顷计算,全国竹林每年可新增固碳15 796.1万t、吸收CO257 971.4万t,是一个固碳能力超强的储碳库[5]。

4.2竹林面积逐年递增

自1988年以来,地球表面森林面积以每年2 425万hm2、每分钟46.14hm2的速度逐年减少,但竹林面积却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到目前为止,全球现有竹林面积约2 200万hm2[1],原因之一是竹子属于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一般3~5年即可成林成材。与其他树种不同,采伐竹子不会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且成林后必须每年间伐,常伐常新,10多年不伐反而会开花死亡,一次造林,可永续利用,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森林面积锐减速度,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4.3以竹代木,缓解木材供需矛盾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良,竹材的深加工技术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竹子完全可以取代木材,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家具、运输等行业,竹材造纸、竹人造板技术研究成果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用竹木制造的复合材料强度高,可替代玻璃钢,可降解,非常符合环保要求。而且竹子生物量高,这在木质资源匮乏的当今社会,中国丰富的竹类资源必将“以竹代木”,极大地缓解木质产品供需矛盾。

4.4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以竹子资源利用发展的竹产业成为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非木质资源,在当今关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的背景下,竹产业迅猛发展,涉及建筑、建材、家居等多个领域。近年来,竹子的开发利用更是推陈出新,不仅开发出了竹纤维,还有竹叶黄酮系列保健品和竹炭系列等高科技产品,如今竹产品形成100多个系列、7个品种,与花卉业、森林旅游业、森林食品业一起,成为中国林业发展中的四大朝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 500万人之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绿色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产业,促进了人们关注竹子补充木材资源消耗与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带动了世界各地竹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中国竹产业产值1981年仅有4亿多元,2000年则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2006年达660亿元人民币,2007年竹产业产值达800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发展,为世界做出了一个优秀的产业榜样。

5结语

虽然人类对于竹类植物的研究和利用有几千年的历史,竹类植物也为人类社会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人类对于竹林碳汇功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竹林碳汇能力的计算方法、监测方法以及碳汇的交易方法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需要科技与政策的双重支持。

同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简化行政手段,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人参与竹类植物碳汇能力发掘和碳汇交易,不仅能大大提高竹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也必将促使竹林为温室气体的减限排担负起重大责任,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窦营,余学军.世界竹产业的发展与比较[J].世界林业,2008(7):18~21.

[2] Watson R T,Noble I R,Bolin B,et al.IPCC special report on land use,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R].Washington DC:Ia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2000.

[3] 黄方.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J].广西林业,2006(5):42~44.

第8篇: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关键词:林业;气候;低碳经济;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工业污染使全球气候恶化。近年来,我国因气候异常引发了系列自然灾害,如2008年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罕见冰冻雪灾天气,之后又是暴雨洪灾;2009~2012年西南六省干旱,以及区域性洪涝和风雹灾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是最有效的途径。

1 我国林业现状

2011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60亿元,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实行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使我国的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减少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增加到20.36%。

森林资源固定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高达78.11亿t。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CO2排放量急剧随着增加。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对减少中国的CO2排放量至关重要。中国的森林作为今后的碳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提升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进行的林业重点工程,如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使林业形成一个大容量碳汇。今后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2.1 加大西部防风固沙造林力度 在占中国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加大西部防风固沙造林力度,提升西部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将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份量。

2.2 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创建森林城市 相对广阔的农村而言,城市具有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工业化程度高的特点,也是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就显得十分重要。江西自2008年开始的“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已初见成效,不但增加了社会劳动就业,促进了林业经济发展,更多地让民众感受到生活环境的美化,生存空间的净化,真正体会到林业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一体的重要性。

2.3 鼓励全民植树造林,特别要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 国家林业局已经启动碳汇造林试点,重视植树造林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总量获得快速增长,受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社会有很大一笔闲置资金或民间资金无处可投,鼓励全民植树造林,多渠道、多方式全民办林业,解决国家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将极大提升我国林业发展速度,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2.4 增强森林固碳能力 要加大对碳汇林、生物质能源林的培育工作,加强对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尽量将各类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同时严格执行“森林法”,重拳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国民的低碳经济宣传教育,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在发展经济上,不能把目光局限在眼前的利益上,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是不可取的。保障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的固碳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碳汇计量标准以及监测体系,提高我们对森林固碳的监测能力,使林业的生态环境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提升林业应对恶劣气候的变化能力。

2.5 加大林地和湿地资源保护力度 林地保护不力,将直接减少森林资源,导致生态环境失调。湿地保护不力,将会加速湿地中贮存的有机碳的分解,导致CO2大量排放。因此,加大对林地和湿地资源保护力度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任务,只有减少湿地开垦,实行退田还湖,减少毁林和控制森林火灾等的发生,才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9篇: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关键词】 森林碳汇 碳储量 灰色关联度 影响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 ,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 ,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 ,净化环境 ,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正是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森林碳汇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如在对森林碳汇的研究中,法国研究表明,1991年其森林固碳总量为20亿t,其中森林生物固碳8.6亿t,林地固碳11.4亿t。在我国,首先在国家层次上对森林碳汇进行计量的是康惠宁等人,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森林每年平均净碳汇量为0.8627×108t,未来20年内增加的森林净碳汇能力约为773×108t。郗婷婷等(2006)引入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为17.38亿t。李秀娟等(2009)采用NPP增长驱动下的碳周转模型分别计算了1982―1999年森林生态系统累积碳汇量为0.862Pg,年均碳汇量为0.051Pg,其中,年均固定在森林植被中的碳汇量为0.034Pg,固定在凋落物中的碳汇量为0.013Pg,固定在森林土壤中的碳汇量为0.004Pg。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很少有关于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森林碳汇功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其固碳放氧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森林树种、林龄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在此将森林碳汇过程看作是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信息的灰色动态系统,选取森林抚育基金、造林面积、木材产量、受火灾森林面积、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等指标作为森林碳汇量的相关影响因素,从时间序列数据本身挖掘有用的信息,寻找碳汇增长的内在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 研究方法

1.1 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计算方法概述

灰色系统理论(邓聚龙,1982)是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其中,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它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者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关联度的一种方法。在一个系统内,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因素变化的态势具有相同性,则可以说二者同步变化程度高,即两者关联度较高,反之,则是相反的。

灰色关联度模型的计算步骤如下:

(1)要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X0(t)和影响系统行为的相关因素数据数列Xi(t) (i=1,2,3,…,n)。

(2)由于系统中各个因素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使得数据的量纲在一定程度上的是不相同的而导致比较上的困难。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即无量纲化处理。将原始数据Xi (i=0,1,2,…,n)进行初值化处理得到Zi(i=0,1,2,…,n)。其中初值化公式为:

(3)计算初值化后的特征数据与相关因素数据初值之间的差序列Δi(t)。即此时的参考数列Z0,与比较数列Zi之间的结果。其差列Δi的计算公式:

(4)求取差列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即差序列中的最大值M=Δmax和最小值 m=Δmax。

(5)计算关联系数。η为分辨系数通常范围在0~1之间,在这里 取分辨系数 η=0.5。关联系数计算公式:

(6)求灰色关联度。因为关联系数是系统行为特征数据与相关因素数据在各个时刻 (即曲线中的各点(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程度值,所以它的数不止一个,而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进行整体性比较, 因此有必要将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即求其平均值, 作为系统行为特征数列与相关因素数列关联程度的数量表示,关联度公式如下:

(7)关联度排序。相关因素与系统行为特征数据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来进行判断的。将各个相关因素对系统行为特征因素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便组成了关联序,它反映了对于系统行为特征因素来说各相关因素的“优劣”关系。 若Rf>Rf,则可以表述为{xe}对于系统行为特征因素{x0}优于{xf},记为{xi}>{xj}。

2 林业碳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2.1 林业碳汇影响因子选择

林业碳汇经济价值主要取决于林业碳汇量和碳汇的价格。目前,碳汇交易市场尚且处于成长阶段且林业投资人并不能实际影响到碳汇价格。林业投资人可以影响的只有通过森林抚育基金、造林面积、木材产量、受火灾森林面积、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来影响林业碳汇量。这些影响因素可能对是、林业碳汇量生较大的影响,从而波及林业碳汇经济价值。

为研究各个影响因素对林业碳汇经济价值的影响程度,本文通过采用灰色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以浙江省为例,将林业碳汇量作分析的系统行为特征数据设为X0(k),将主要影响因素:森林抚育投资、造林面积、木材产量、受火灾森林面积和受病虫害森林面积作为相关影响因素,依次设为X1(t)、X2(t)、X3(t)、X4(t)、X5(t)。

2.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浙江省2009~2013年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对浙江省林业碳汇量、森林抚育投资、造林面积、木材产量、受火灾森林面积和受病虫害森林面积作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如表1:

3 浙江省林业碳汇影响因素灰色关联模型分析

结合上文的数据和公式1-4,计算关联度系数,计算结果为:

根据公式1-5计算关联度Ri,计算可得:R1=0.9975;R2=0.6708;R3=0.7670;R4=0.6622;R5=0.7695,Ri,R2,R3,R4,R5分别表示森林抚育投资、造林面积、木材产量、受火灾森林面积、受病虫害森林面积与碳汇量的关联度。

关联度排序为>R3>R3>R2>R4>0。

即森林抚育投资与林业碳汇量的关联度>受病虫害森林面积与林业碳汇量的关联度>木材产量与林业碳汇量的关联度>造林面积与林业碳汇量的关联度>受火灾森林面积与林业碳汇量的关联度。

从中我们得知:浙江省森林抚育投资、造林面积、木材产量、受火灾森林面积、受病虫害森林面积与林业碳汇量存在着显著相关性。森林抚育投资与林业碳汇量存在着高度相关,远远高于其他四个影响因素;受火灾森林面积与林业碳汇量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关联度是五个因素最低的;造林面积、受病虫害森林面积和木材产量与林业碳汇量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这也充分说明虽然各个影响因素与林业碳汇量的关联度是不同的,但是都与林业碳汇量呈现着一定的正关联性,并对其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显著性。

4 结论

通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对五个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森林抚育投资、造林面积、木材产量、受病虫害森林面积和受火灾森林面积对林业碳汇量有着显著的关联性,这也意味着这五个因素对林业碳汇经济价值具有显著性。在浙江省林业碳汇量各影响因素中,森林抚育投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继续加大森林抚育投资,对增加浙江省林业碳汇量及其经济价值具有显著效果。其次受病虫害森林面积是影响林业碳汇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提高林业的碳汇潜力,浙江省对此应该加以重视,并加大对病虫害的控制和防范。另外,木材产量和造林面积对浙江省林业碳汇也有较大的影响,为提高碳汇的潜力,浙江省可以通过延长木材采伐期、适度限制木材产量和通过扩大这一途径实现。最后,森林火灾对浙江省林业碳汇的影响最弱,这说明浙江省的森林火灾防控措施得当为提高浙江省林业碳汇经济价值发挥着较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顺龙.森林碳汇问题研究[ 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 100--101.

[2] 康惠宁,马钦彦,袁嘉祖.中国森林C汇功能基本估计[J].应用生态学报,1996,7(3):230--234.

[3] 郗婷婷,李顺龙.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12:519-526.

[4] 李秀娟,周涛,何学兆. NPP 增长驱动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 J].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3):491-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