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

热爱生命的事例精选(九篇)

热爱生命的事例

第1篇: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

《老友》还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退休后,担任镇关工委主任,还被聘为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学期都要为全镇10多所中小学的师生讲革命传统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思想品德教育课等。我在为中小学校备这些课时,《老友》中的“人杰地灵”、“岁月人生”、“名人轶事”、“敬老长亭”、“人间真情”等栏目的文章、故事是我讲课的最生动事例。我每次备课都要选用《老友》里一些事例。《老友》中的文章生动具体,细节清楚,有历史依据,给学生宣讲,学生最爱听。这些年,我从《老友》中选一些革命传统故事,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故事;抗日战争中的故事;解放战争中的故事;革命前辈的传奇人生,他们的革命生活风范,他们孝敬老人、热爱人民、关心战友、热爱生活的小故事,都是向师生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好内容。

例如,去年我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选用了2009年第8期《老友》中的《精神和他的伟大预言》一文。在狱中对未来中国的“八个代替”的预言是“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我结合解放前后的社会进行对比,向学生宣讲这“八个代替”,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刻苦读书,长大建设好祖国。大家都被精神所感动。

再如,我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时,选用了《老友》2009年第4期“名人轶事”栏目中《位高未敢忘尽孝》一文中邓小平孝敬后母的事例,启发同学们学人物孝敬老人的好品德,教育效果很好。

《老友》杂志每一期都有许多好材料、好故事、好事例。选用这些事例或故事讲课,讲得具体,讲得生动,革命前辈的具体事例感人至深,容易被孩子们接受,能启迪孩子的心灵健康向上。我这个当校外辅导员的算是找到了长效有用的好教材。

《老友》源源不断地给我输送生动的革命先辈故事和生活事例,使我讲课用之不尽。我非常感谢《老友》杂志对我的帮助,我比其他老人更爱《老友》,她是我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好帮手、好老师。

我希望《老友》把这些栏目办得更好,更详细地介绍革命前辈的故事和生活片断,为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好教材。

第2篇: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 时事 课堂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也就是利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的时事,深入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然而,如今的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同时展遥相呼应,这就要求教师将时政资料引入课堂,要善于利用时政时事教育引导学生,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关心时事政治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巧妙将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相契合

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需要一定的情境引导,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结合学生关注的时事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切身的情境体验,积极地主动地思考,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遵纪守法》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试着结合时事导入课堂,让学生首先对法律产生一种初步的印象,使他们树立起必须遵纪守法的第一意识。

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头用时事举例引导,“同学们,你们可能都看了前段时间网上的热点新闻,著名歌唱家的儿子李某某涉嫌案被公安机关逮捕,正在接受法院审理――”学生一听到这个熟悉的新闻,会立刻集中注意力,趁此机会,教师可以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老师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到了不遵纪、不守法的后果的严重性,任何一名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才能明白如何遵纪守法、健康地成长,下面我们带着如何遵纪守法这一问题开启今天的课程讲解――”

二、围绕理论,引导学生和文本的情感共鸣

教师要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政治事件作为课堂的切入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时政要闻吸引学生注意,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积极引导他们动手、动口以及动脑,积极融入文本,感受文本的情感。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更为高效地掌握理论知识,所以,时事的导入必须以所学内容为核心,教师列举的时事热点必须紧扣课堂教学主体,紧紧围绕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导入的时事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理解与接受的范围,以此带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收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热爱生命》这一章节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从心底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以及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教师可以广泛搜索发生在身边的时事热点事件,从中选取一些特别触动人心的生命事件,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针对生命的话题,可以将“小悦悦事件”搬上课堂,通过向学生讲述小悦悦事件的始末,激起学生内心的震动与感慨,在讲完这个真实的故事后,可以趁着学生感动的时候,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出入家门、正逢交通高峰期时穿过马路来学校上学、放学回到家中,如果偶遇类似的事件,你们会怎么做呢?为什么?”学生在情感震动与感触之余会立刻投入到救人生命、珍爱生命的话题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对生命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

三、引入多媒体,加强学生视觉引导

人们生活的每一天几乎都有离奇的、感人的新闻发生,网络技术推动了传媒力量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搜索网络信息系统获得第一时间的新闻资讯,结合图片、视频、声音等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教师可以将试着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最近的时事新闻,让学生在多媒体提供的画面、声音中获得最直接的时事事件,从而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理解这些事件。

第3篇: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初中语文生命教育课堂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要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内容,还要促进初中生心理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他人,树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将更多“生命性”的教育内容注入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乐趣与活力。如在《女娲造人》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文章中的文学价值进行教学,更有树立生命教育的教育观念,只要初中语文稍有生命教育的意识,完全可以向学生讲解生命的诞生与成长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教育学生了解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目标。

二、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恰当进行课堂渗透

基于语文课程的特性,初中语文教材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发掘与整合,然后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联系,实现生命教育的恰当渗透,这样才能不断拓宽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空间,让原本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初中语文《生命 生命》的教学过程中,这无疑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散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告诫自己要珍视生命,不要虚度光阴,要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样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三、创新语文教学手段,增强生命教育的趣味性、直观性

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效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上,还要多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在生命教育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生命教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才能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在初中语文生命教育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带给学生在感官上和心灵上更加直接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到生命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如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视频资料的播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后再开展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远离战争,要懂得同学生以及他人进行友好的相处,进而强化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四、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多体验生命、感悟生命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回归于生活,初中语文课堂上生命教育的目标也在于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结语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征,重视语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的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生命的价值和魅力,这样才能提高初中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平事迹,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只有三天光明的时间,会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思考完之后不妨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认真地完成预想的事情,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

结语

第4篇: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

[关键词]互动关爱生命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54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下面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学情

初一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对生命的忽视,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说教材

(一)说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之语,重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受生命之美,体会生命的珍贵,对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神奇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之美;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

3.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认识到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增强环保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以感悟式、参与式教学为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和谐的教学课堂。

2.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合作探究,事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感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手段

采用电子白板和手机微信平台辅助教学,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新课学习。

1.展示一幅荒凉贫瘠的图片,让学生看后谈感受。

2.启发学生对这幅图片进行加工,赋予绿色和生命,使它变得更美丽。

3.师生共同欣赏这幅图片,引出课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感受生命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里,多媒体的使用,把图片由静态变成了动态,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为课堂增添了活力。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环节一创设情境 感受生命

播放视频《原野中的一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让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地球的财富,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世界,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环节二互动交流 感知生命

1.请学生列举身边的一些生命,并说说它们的存在对人类和地球的意义。

这个环节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每组选择一个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

2.接下来请学生交流关于生命的感人故事。

3.然后播放视频《一只狗的魅力》,共同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意图]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中,认识到每个生命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精彩的一生,每个生命的存在都具有意义。

环节三合作探究 尊重生命

利用新闻案例“盗猎者射杀猕猴”,引出生活中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感受生命的脆弱。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学生明白生命既是顽强的,又是脆弱的,生命需要相互关爱,逐渐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的情感和能力。

环节四聆听诉说 感悟生命

教师播放音频材料《地球的诉说》,组织学生“听、看、思、说”。

环节五明理践行 关爱生命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我们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做法。

讨论后,由教师组织学生用手机微信漂流瓶的方式,将好的做法传递出去,进行场外互动。

[设计意图]运用微信平台,把课堂和生活巧妙地融合,培养学生爱护生命、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现实意义。

(三)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1.多媒体展示一首小诗《生命的阳光》,师生一起朗读,感受生命之美。

2.之后,教师送给班级一盆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活动,将课堂上所形成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延伸到生活中,使课堂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和生活化。

(四)布置作业,结束新课

让学生用心照顾教师赠送的小植物,把它当作班级的新成员一样爱护。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课虽结束,但是对生命的关爱要永记心中。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体现知识结构,又要符合美观简洁的特点。

七、说教学反思

1.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课堂更有魅力。

第5篇: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

前些日子,邻居家买了一只小狗,叫小雪。它有着毛茸茸的身体,毛茸茸的尾巴,那全身雪白的毛像一团绒球一样柔软,摸上去非常舒服。邻居们很喜欢它,尤其是它的主人,对它更加宠爱。

小雪也喜欢跟着我,因为我常逗它玩,带它去外面遛一遛。当然,它的主人和妈妈是同事,所以对我带小雪出去玩毫不在意。每次,都是我走在前面,它跟在后面,从没出现过什么意外,但是有一天,令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一天,我照例带着小雪去外面散步。还是我走在前面,小雪跟在后面。正走着,忽然,一声急刹车声惊动了我,我连忙回头一看,小雪正在一辆三轮车前,眼看就要撞上了,这时,我真想把小雪拉到路旁,可惜已经太晚了,无情的大轮胎已经从小雪的身上轧过去了……

我连忙捂住眼睛,耳边回响着一阵阵急刹车声,我怕看到血淋淋的小雪,更怕看到满地的鲜血。

当周围平静了,我才微微睁开眼睛,只见身负重伤的小雪一步一步地往回走,原来,它的腿被车子轧断了一条。那一声声惨痛的叫声,一次次地敲击着我的心扉。我目送着丝丝一瘸一拐地走进街坊。

我呆在那儿愣住了,真意想不到,小小的生命,竟如此坚强。我第一次感到一股这么强的生命。这是生命之神挑战的精神使它敢于与死神做斗争,使它坚强。假如它倒在路边,永远不起来,那么它将会放弃生命里的一切而死去。

第6篇: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

一、创设生活情景资源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发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如在上活动课《保护环境》时,让学生设计了一个小品:由学生装扮成的一排排树木茁壮成长,但两个贪心的人滥砍滥伐,破坏了森森,换来了厚厚的人民币,但随之而来的沙尘暴使之到手的钱化为乌有。学生准备充分,表演生动有趣。但部分学生表演的道具帽子,是他们用采集来的树条做的,而另一部分孩子的道具钱、斧子等是用废纸做成的。要求学生讨论小品表演中的不妥之处,进而指出,表演者将树条任意折断做成帽子是否符合保护环境的宗旨呢?同学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大家议论纷纷,最后认为如果将废纸涂上绿色做成叶子一样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在这里,因为教师选择了合适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怎么样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开展认真的思考,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课堂建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利用时政热点新闻资源

思想品德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气的眼光,善于捕捉和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通过报刊杂志获得。像《甘肃日报》、《人民日报》、《兰州日报》等,都有很多最新的案例。

2、通过电视节目获得。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甘肃电视台的《零距离》等电视节目中都有丰富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

3、收集发生在校园中的案例,这些案例与学生的实际联系最为密切,自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4、教师还可以通过上网等途径获取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阐释法律知识。

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增添了活力,更是有效激发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兴趣,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知识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学“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时,应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制约瓶颈,并让同学们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尽管每个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程度会各不相同,但对家乡的热爱之心是相同的。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总能想出一些妙计。通过讨论、思维的碰撞,学生献计献策,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同时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再如在教学“环境问题”时,可以结合本市本地实际环境情况的资料,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进而了解到国家大事,了解到家乡、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环境问题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学生乐于参与,兴趣盎然,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能唤醒学生的乡土情怀,对地方文化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乡之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了厚实的精神底色。

四、利用学生不同思维方式资源。

第7篇: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

初中体育生命教育渗透一、生命教育在初中教育中渗透的必要性

对于教育而言,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同时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条必然发展途径。当前的初中生大部分是“90后”和“00后”,这些学生的生活条件大多较好,生活中很多需要和问题都由父母来解决,虽然生活条件非常好,但很多学生并不是十分的珍惜,个人的意志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对待同学也非常的冷淡,同学之间彼此的沟通交流较少。当前社会中出现的药家鑫、小月月等事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对生命教育忽视,导致人性滑坡的重要表现,这些社会现象也为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必须在不同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初中体育作为初中教育中与生命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对策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

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初中体育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利用一些体育项目来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比方说800米、1500米、长跑、仰卧起坐等,不仅达到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勇敢、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养成一种热爱生活、真爱生命的习惯。比方说在进行武术部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从武术中体会到我国传统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李小龙、叶问等武术宗师的身上体会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不断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通过武术的学习,激发出学生更高的理想和报复,并树立起自身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2.通过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校的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树立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思想,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初中的体育学科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体育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在共同的参与中帮助学生寻找到体育锻炼的快乐和乐趣。学校也可以组织“阳光体育”等活动,利用阳光长跑、拔河、篮球、乒乓球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同时利用这些项目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帮组学生提升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生命的精神。

3.利用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老师高尚的情操是学生最重要的思想指引,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非常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非常高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影响,帮助学生身心更健康的发展,成为学生思想的榜样,如果体育老师没有人格的魅力和育人的智慧,那么学生也很难真正实现生命的教育。因此,初中体育中生命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样也是生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初中体育老师由于生活的压力,工作中抱有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工作中缺少必要的激情,对待学生也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耐烦甚至暴躁的情绪,老师这种情绪肯定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由于初中生的特点,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会伴随学生一生。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工作中时刻保持一种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将这种生活态度带到学生身上,实现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

4.从生活中发现教学内容

当前初中体育的教学内容很少有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时老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完成对学生进行教育,从生活中寻找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再利用体育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比方说老师可以利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例子,在这次奥运会的女子体操团体项目中,我国由于出现了几次失误与金牌失之交臂,但是在接下来的比赛中,邓琳琳与眭禄并没有因为前面的失败和挫折所影响,在下面的平衡木比赛中,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坚强的意志为我国赢得了宝贵的金牌和银牌。老师可以利用这一事件来引导学生,正是由于她们艰苦的训练和拼搏,以及自己坚强的意志实现了自我的突破,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多种趣味游戏代替传统枯燥的运动项目,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通过游戏提升竞争与合作意识。例如,在准备活动中,用如“网鱼”等富有趣味的游戏来代替传统的准备活动,有利于调动身体和活动能力的提高,使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更加充分。还可以把体育游戏运用到结束部分,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如可以通过意念来放松。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不同情况巧妙地运用言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友好的教学气氛中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职业期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针对不同岗位对未来从业者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设计不同的培训拓展计划。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总之,通过把生命教育渗透进体育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与可贵之处,从而做到对他人的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同时也做到对其自身生命的热爱,创造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王娇.将体育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探索[J].运动,2013,(22).

第8篇: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

[关键词] 传统美德 终身发展 爱国主义 革命传统 革命理想 劳动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沉淀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历史迈入了二十一世纪,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掌握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有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

当代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崇尚现代美、追求新异等特点,但是他们年龄尚小,知识不够丰富,缺乏社会经验,思想不稳定,对人对事缺乏正确的评判能力,思想单纯,又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易于受外界影响。所以,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东西或多或少地影响侵袭着青少年幼稚纯真的心灵,导致他们虽然兴趣广泛,知识面广,思想活跃反应灵敏,但是爱社会、爱集体等观念淡漠。针对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那么面对个性强、思想活跃的学生,又该怎样开展工作呢?

一、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在今天,我们热爱祖国不仅爱她的山川壮丽、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不仅爱她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仅爱她是我们世世代代生长的地方,而更重要的是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勤劳聪慧的祖国人民,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从小立志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做贡献。

1.家乡是祖国的一角,热爱祖国首先要热爱家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家乡的活动,开展“爱我家乡,我为家乡做贡献”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沧桑变化,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党的领导、靠人民勤劳勇敢的双手获得的,从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并决心长大后用自己的双手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2.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情、行为这三种基本成分构成了爱国主义品德。学生对祖国了解得越深越广,对祖国的感情也就越深越厚,爱国主义行为也就更加坚定。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把祖国丰富的物产、秀丽的山川、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通过讲述、图片展览、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给学生,使之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加深爱祖国、爱集体的观念。

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光荣的革命传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理曾强调“一定要对子孙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是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所以我们须不断地组织开展生动具体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邀请老干部作报告讲先烈英雄事迹、每年的清明节带领学生祭扫烈士陵园、组织参观革命纪念地、读革命回忆录、唱革命历史歌曲、进行入团宣誓等等。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并将革命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

三、进行革命理想教育

革命理想是革命的动力,那些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人都是从树立崇高的理想开始的。理想能促使人们脚踏实地地工作和学习,鼓舞人们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人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失败挫折,奋勇前进。因此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办板报、开座谈会、组织学生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模范见面等活动,来激励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如:在同志逝世纪念日那天举行主题班会“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讲述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在小学时就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在中学毕业时留给同学的赠言上写到“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并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诵相关诗篇,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

四、加强劳动教育

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基本点是树立劳动光荣感,因为学生只有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产生劳动光荣的情感,才会自觉参加各项力所能及的劳动,才能养成劳动的能力和习惯,才会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典型事例先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热爱劳动、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以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为例,说明在平凡的劳动中同样能创出不平凡的业绩,启发学生悟出劳动光荣的道理,达到认识上明理、感情上动情的目的。我们还开展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集体的事争着做、不会的事学着做”的活动,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和帮助家庭、他人的能力。

当然,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教师通过家访,相互沟通,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潜移默化地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做到文道统一;开展相关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等。

第9篇: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国志士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情感:

敬佩为国捐躯,为国效力的爱国志士,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事业。

2.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建议

(一)九至十三课是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教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单元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感、义务感。同时使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有关大政方针。

本课是在前几年级向学生介绍爱国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人物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精神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教育学生认识祖国与个人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对祖国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立志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立国安邦的精神支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和维系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爱国主义传统,动员全体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祖国尽责效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热爱和忠于祖国的道德情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发地产生,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反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很有必要。

(二)课题和课文前的导入栏目,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点出这一课要讲的观点。此言出自明清思想家顾炎武,原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天下”即祖国之意,后来人们也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清楚地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和责任感。教材取了后一种说法。“匹夫”泛指平民百姓。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应关注祖国的命运,以为国效力为己任。充分认识这一名言的含义,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长大要为国效力的责任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课文讲了三层意思。

1.祖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祖国的兴衰与每个中华儿女息息相关。

课文通过新旧社会对比,说明国富则民强,国破则家亡的道理。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以此为线索,利用事例或图片,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明白这一道理。

2.祖国的富强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在祖国危难之时,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无数爱国志士为国捐躯,甘洒一腔热血。课文列举了鸦片战争以来,各个时期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为反抗外来侵略,有些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所选人物均为学生较熟悉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忆、讲解这些人物的事迹,体会先烈们的崇高精神。

第二,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使我国早日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许多有志之士,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离开温暖的家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效力。这方面的事例,在前五年的思想品德课中已有所介绍,如华罗庚、邓稼先、王进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人员的事迹等等,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让他们进一步体会这些模范人物一心报效祖国的精神。

第三,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有许多人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几十年。课文讲了大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事迹。这样的人物事迹还有很多,如李国安、孔繁森等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材料,进行讲解。

3.少年儿童要从小树立以祖国的富强为己任的思想,立志为国尽责效力。

这部分只是在课文最后一段中提了一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强盛不仅是老一代的责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方面内容在下一节课结合讲未来的宏伟目标时,还要进一步讲解。

(四)本课课后练习安排了两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述说”,设计了两个题。第1题是让学生再讲几个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例。目的是通过模范人物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今天应该怎样履行自己对祖国应尽的责任。这个题可以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完成。第2题是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一个少年儿童能为祖国建设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并在行动上积极参加一些为国尽力的活动,从小培养对祖国的责任感。这道题可以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讲解来完成,也可以在讲解课文后完成。

第二个栏目“阅读”,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名言,有三句。第一句是华罗庚的话,表达了他与祖国和人民同命运的思想感情。第二句是苏步青的话,表达了他愿为国家献身的报国之志。第三句是林巧稚的话,同样表达了她与祖国和人民同命运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体会这些爱国志士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讲述了徐悲鸿为祖国争气发奋学习的事例。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个人与祖国是不可分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为祖国尽责效力。

(五)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对爱国人物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对于爱国人物的事迹,学生知道不少,关键是如何通过对人物事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应该看到,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中存在的只讲个人实惠,不讲理想和祖国利益的错误思想,对学生也有影响。我们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启发学生与这些爱国人物产生思想共鸣。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讲解。

第一,通过事例对比,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认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第二,通过对爱国人士精神境界的剖析,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引导学生以这些人为榜样,立志做一个对祖国有所作为的人。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国志上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情感:

敬佩为国捐躯,为国效力的爱国志士,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事业。

2.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过程

一、观看资料,导入新课

1.请同学观看1999年5月8日凌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2.是啊,这件震惊全球的事发生后,每位中国人都感到非常的气愤。我们都决心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3.板书课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这里的“匹夫”指谁?

(泛指平民百姓。)

(2)课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应关注祖国的命运,以为国效力为己任。)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1.出示投影,指名读课文第一、二小节。

(1)在旧社会,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进自己国家的公园?

(国家贫穷落后,被帝国主义侵略,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中国人连最起码的尊严都没有。)

板书:国家落后人民受辱

(2)当时中国人不仅在国内受到屈辱,在国外更是受到歧视和侮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后的阅读(二),把外国学生说的话画出来,谈体会。

(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己做了国家的主人,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外国轮船要在中国领航员的引导下才能进港;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参观,都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手续……)

(4)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板书:国破则家亡国富则民强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富强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1)四人小组学习第3~6节,出示投影,讨论:

①人的生命是很可贵的,可先辈们为什么为了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保卫祖国,拯救祖国是自己的责任,为了民族的独立,祖国的解放,他们宁愿牺牲个人的生命。)

②钱学森、华罗庚等人为什么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当时他们是怎么想的?

(他们想:建设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③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为了使祖国早日实现现代化,他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在书上画出来,读一读。

(2)学生交流后,出示“读一读”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读读,背背。

(3)你还知道哪些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4)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中华儿女为国效力,前赴后继。

板书:为国效力前赴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