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劝学篇翻译范文

劝学篇翻译精选(九篇)

劝学篇翻译

第1篇:劝学篇翻译范文

>> 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 广告翻译的互文性视角 广告话语的互文性研究 广告语中的互文性及其翻译 浅析广告语篇中的“互文性” 互文性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论广告语篇的体裁互文性 广告文本“伪互文性”探析 互文性与科普著作中文化意义的翻译 数字阅读与导读中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的批评话语分析 仿作:《夜猎》的互文性分析 房地产广告中的互文性及其意识建构 从互文性视角看其对广告商标翻译的价值 浅析互文性在广告语篇中的运用 互文性:广告语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论文本互文性在商务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广告翻译小议――一种互文性视角 《色・戒》互文性分析 “互渗律”与“互文性”的彰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此广告暗指流行网络语的应用,可以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使受众很自然的联想到上文这则流行语的原文,从而很容易理解这则广告语的意思,即此款车的特点是价格便宜,不用再多“等”就能成为有车一族。

2.2 互文性有助于广告获得潜在顾客的信赖

案例2:起亚首席设计师,欧洲三大汽车设计师之一的Peter Schreyer 认为 “最简约的设计往往给人最强烈印象”,“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一眼就能认出是起亚汽车,这将是今后要赋予起亚的整体设计思路”。(08/07/21/A20)

案例2为具体互文的引用。这则广告引用了起亚首席设计师、欧洲三大汽车设计师之一的Peter Schreyer的话来为广告增加说服力,突出产品的简约特点,有助于广告获得潜在顾客的信赖。此类互文性的应用必须选择引用此领域的专家,在广告中需凸显产品权威专家的头衔才能更好地达到其说服性的功能。Peter Schreyer 作为汽车设计领域的权威人物,尤其“欧洲三大设计师之一”的头衔构成了他在汽车设计领域的专家身份,从而使他的话语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引导性,进而增强了该广告的劝说功能,增强了潜在客户对产品的信赖感。

2.3 互文性使得广告更具审美价值

案例3:时光,在这一刻留驻,就在回眸的刹那,无论是美丽独到的前脸造型、流畅的整身线条、浑圆饱满的掀背车尾,还是精细雅致的布局与内饰……东风标致307两厢,从外到内,每一寸,每一处,与生俱来的优雅品味,就是会让你彻底沉迷,无法抗拒。(08/05/28/A13)

案例3属于混合文学体裁的体裁互文。更确切地说,该广告的体裁互文混合了散文的体裁。散文的措辞优美,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该广告散文般的措辞凸显了产品的优雅品味,使受众对此款车型有一个更感性立体的认识,增加了广告的审美价值,有助于广告劝说功能的发挥。

2.4 互文性使得广告容易记忆

案例4: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08/06/03/C03)

案例4是成功汽车广告的典范。这则广告为具体互文的俗语一类。很多读者对这个广告词过目不忘,就在于其对中国俗语的灵活应用。“车到山前必有路”源自中国有名的俗语“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码头自然直”。此广告借用俗语前半句“车到山前必有路”,然后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和打油诗般的风格,把广告品牌顺畅地体现在下半句中,读来琅琅上口,闻之即诵。通过此类互文的应用,广告迅速把品牌名植入大众印象里,实现了广泛传播、增加品牌知名度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达到广告的劝说功能。

3 结语

互文理论纷繁复杂,覆盖领域广泛,此文仅为具体语篇中的尝试性分析。我们希望通过对中文汽车广告语篇的互文性研究,能够有助于我们了解汽车广告中互文性的应用。广告中的互文性除了体现在文本中,还涉及图片因素、声音视频、各种文化因素等等,这一切还有待于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Allen, G.Intertextuality[M].London: Routledge,2000.

[2]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韩金龙.广告语篇互文性研究[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

第2篇:劝学篇翻译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 翻译 多元化标准

一、引言

国际商务英语是在国际商务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共通语言。学术界认为它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国际商务的丰富内容和繁杂活动决定了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它不仅涉及两种文字和文化的转换,更涉及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国际商务各个领域的专业语言特点和各种国际商务文体的行文和专门表达法。基于这些原因,历来翻译界所讨论的翻译标准与原则在理论、实践上均无法完全适用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

二、多元化翻译标准的理论界说

西方文化学派的典型代表Andre Lefevere(1992)指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因为翻译总要受到poetics、ideology和patronage三要素的影响。他提出的翻译三要素,虽然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但无疑给翻译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研究翻译标准和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文化参照系。翻译不是形式上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两套文化系统的相遇与冲击。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无论在风俗习惯、文化意识,还是语言风格、语篇文体、交际环境等各个层面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规范,译者面对不同的规范,必然作出不同的反应与选择。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1982)根据文本的内容、文体和功能,将其细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同时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应采用语义翻译法,以信息功能或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法。显而易见,Newmark在这里提出了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从本质上揭示了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针对性。

中国学者辜正坤教授(1989)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历代译家认识上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他们老是下意识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可以判断一切译作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终极性标准,须知这种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指出翻译标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是那些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具体的标准,即它是由若干标准组成的相辅相成的一个标准系统。各种具体的标准反映了译作价值的各个方面,每个标准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和所有的标准相辅互补。一个具体标准的存在和使用是以其他标准的存在和使用为依据和对照的。

朱志瑜(2004)指出,翻译类型学是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信念之上的:不同种类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即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翻译的方法并不存在。他明确指出:“严复以后的学者一直强调翻译标准的重要性(信达雅、神似、化境等),实际上他们都在追求一种不存在的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翻译标准,却一般忽略了不同的文本类型要有不同的标准”。这一论述实际上也与多元化翻译标准殊途同归。

据王义静(2005),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杨自俭教授在论述典籍英译标准时指出:应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研究核心。从翻译流派及范式的演变和发展来看,翻译的研究视角在转变,观念在更新,正从过去较单一、较简单的研究模式转变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样研究思路并举的全新的翻译研究。杨教授关于多元化研究模式的观点正与多元化翻译标准不谋而合。

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历史与实践来看,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商务文本类型的唯一、共同的翻译标准。不同类型的商务文本体例不一、风格不一、文白不一、繁简不一,理应有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提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就是把各种商务文体的翻译置于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各种具体文体的大范围中进行审视,把以“信”为天职的译者从困惑中解放出来,在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务英语译文与原文的关系,重新认识作为译者的影响和作用。这就是说,对各种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不应只限于狭义的“忠实”,而应在各种具体的国际商务背景、各种不同的商务英语文体的大范围中用多元化标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讨论。

三、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不同的商务英语语篇,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拟以商务广告和外经贸报刊文章的标题作为翻译语料,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进行进一步阐释。

1、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劝诱说服、创意新奇、富于感染力

国际商务广告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商品宣传形式,具有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商务广告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它涉及到英汉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力求商品使用功能与商品审美功能的辩证统一。它既是语码的转换,又要做到深层结构上语义与功能的对等与相似,通过信息的传递与宣传感召,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般来说,商务广告在语言上标新立异,展示个性,说服力强;在形式上短小精悍,读起来节奏感强。所以商务英语广告翻译总是采用简洁明快的词句和各种修辞手法,增强广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追求创意新奇的形式美,并具有劝诱说服的渲染力,以达到促销目的。如:

Good 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I’m More satisfied. 摩尔香烟,我更满意。

Things go better with Coca-Cola. 可口可乐,万家欢乐。

这三例广告均以简洁的四字结构,生动地表达了各商品的品牌形象,劝诱说服力跃然字里行间。又如:

Fresh-Up with Seven-Up. 饮七喜,精神爽。

Hi-Fi,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 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

Sony Handycam lets you take a trip back into the past and enjoy the memories of lifetime. 索尼摄像机为您记载人生,重温旧梦,留住欢乐。

Where there is a road,there is Toyota.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这些广告汉译明快有力,新奇独特,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商务广告翻译中形式美与促销有机结合的语言特色。商务广告以情传意,其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只有遵循其独特的翻译标准,并通过语言的不断锤炼才能真正实现。

2、外经贸英语报刊文章标题的翻译:简练醒目、形象生动、具有吸引力

标题是外经贸报刊文章的重要部分和整个语篇内容的浓缩与概括,好的标题能使商务语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商务文章的标题在词汇、句式和修辞上富有新鲜独创性,通常廖廖几个词,却表意形象醒目。在翻译标题时,既要准确传达其信息内容,同时要处理好其文体风格,采用各种翻译技巧,以选词造句的简练、生动为翻译标准,恰到好处地表达商务标题。

首先,在经贸文章标题中,大量使用短小词、创意词或简练短语,这是商务标题的一大特点,翻译时应依据相应的翻译标准,突出短小精悍、确切醒目的意境,以增强标题的语言色彩和表现力。如:

deal 交易

think tank 智囊团

cut减少

potpourri 一揽子计划

ban 禁止

ceiling prices 上限价格

swap 交换

Euromart 欧洲共同市场

boost 增加

online commerce 网上贸易

glut供过于求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peak 最高价格 the buildingest city建筑最多的城市

其次,就标题句式结构来说,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感,标题中经常使用一些非常手法。可以用动词的现在时态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如(1)、(2);用动词不定式表达将来时,如(3)、(4);用现在分词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或事件,如(5)、(6)。

(1)Gold Prices Hit Record 黄金价格打破记录

(2)King Steel Fights Back 钢铁王开始反击

(3)Rising Fuel Costs to Hit Carriers Hard 燃油价上涨,航空业重创

(4)America to Import More Oil 美国将进口更多石油

(5)Oil Sales Surging Up 石油销售猛涨

(6)Joint-ventures Mush rooming 合资企业在迅速增加

(7)Directing Marketing, Managing Market 引领营销,左右市场

外经贸英语文章标题的翻译贵在灵活多样,要尽量使译文与原文一样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传神达意。

四、结束语

由于各种商务文体、语篇不同,商务英语翻译必然具有多种功能,翻译手法、译文风格、译文价值势必多样化,从而导致翻译策略的多重性、多视角和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在翻译标准系统中,标准的多元化是和传统译学的一元化提法既对立又统一。提倡多元化标准,其积极意义在于针对各种不同文体、风格的国际商务英语语篇,以特定的翻译功能、内容体例、语篇层次和体裁结构作为依据,为适应人们价值观、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多样性以及读者、译者的多层次,采用各种不同的具体、相应的翻译标准。这样就避免了翻译的束缚性与盲目性,真正做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效度与信度。

事实上,各种商务文体的翻译标准代表了各种商务语篇的应用价值标准,各种标准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实质上就是在和所有的标准相辅相成,补充其他标准的不足之处,构成一个有机周密、全面科学的翻译标准体系。这正如辜教授(1989)所指出的那样,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不只是用来解决翻译方面的理论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解决翻译实践上的问题。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思想能使译者博采众家之长,从有意识地欣赏多样化的译风到有系统地实践多样化的翻译手法,全面发展自己的翻译才能。多元化翻译标准植根于人类对翻译作品、翻译实践的多样化要求,并由翻译本身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多重性功能,日益强化其多元互补特性,而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就在于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和事业中,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多元化标准为依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日益繁荣的国际商务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London: Routledge,1992.

[2]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1982.

[3] 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

第3篇:劝学篇翻译范文

一、前言

博格兰和德雷斯勒(Beaugrande & Dressler,1981:9-15)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occurrence),应具有七项标准,包含意图性等。当前对“意图性”特征的重视还不够。格林童话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它的对象主要是儿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儿童视角出发,拥有明确的意图,从而采取正确的翻译手段。本文认为在理解了原作者的意图下,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力求最大化再现原文。本文尝试把意图性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从而探讨功能视角下儿童文学作品中意图性与译者的翻译策略。

二、意图性

2.1语篇标准之意图性

2.1.1意图性

意图性指语篇的传达者力求使其话语具有连贯性,当听话者领会了讲话者的意思时,才能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确切来说,它是“语篇生产者的主观态度,指的是语篇生产者有意图地为实现一个计划的目标而创造一个衔接与连贯的语篇”(Beaugrande & Dressler,1981: 7)。衔接和连贯一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语篇标准,许多人现在强调要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离不开对意图性的分析。然而在翻译的实际过程中,弄清语篇的意图性是个复杂的问题。实际上在语篇结构运作中,意图性起着重要作用,要想实现语篇的最基本标准的连贯,解读意图性是前提。因此,意图性的重要性应受到格外重视。

2.1.2语篇翻译和意图性

翻译的对象是语篇,而不是句子。根据现代语言学理论,语篇是一个相对独立,具有整体意义的言语交际单位,它根据一定的交际意图,围绕某个中心和主题,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结构完整和功能明确的统一体。由于句子是语篇的句子,讨论翻译规律不应把句子孤立于语篇之外。通常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词句的转换,它是一个跨文化交际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生产者。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较好的完成任务。”(张美芳,1999:11)即是说,译者要分析原文和译文的语篇特征(其中必然包括意图性),了解两种语篇类型在这些方面上的异同,从而能够制定正确的翻译策略。因此,本文可以认为,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时,离不开对意图性的分析。

三、功能翻译理论

3.1功能翻译理论

当前,从功能角度研究翻译,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类(张美芳2005)。“后者则是以弗米尔(H.Vermeer)的目的论等理论强调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功能,以及依据不同语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周学恒,2009:116)

3.2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理论,由vermeer首创。翻译目的论提升了译者在这一翻译主体的主动参与性。译者可以选择有利于实现翻译目的的内容,来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此外,在vermeer的目的论中,他认为决定翻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因此“翻译”是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翻译的目的可从两大方面加以考察,即原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原作者目的性也称意图性,它是一种“态度”,是语篇作者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连贯性和接应性,并借此达到一定的目的,诸如讽刺、逗乐、劝导、介绍某个操作的过程等。”(卞正东,2004:57)卞正东认为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图性,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及写作技巧。

四、《格林童话》英汉版本的分析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儿童读者的阅读目的和兴趣采取自然,简单,不失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和灵活多变的的表达方式。翻译出儿童能接收和理解的故事,使中国儿童和源语读者对故事有同样的感受。”(陈洁,宫丽,2011:146)从目的论出发,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

1.重视目的语文本,使译文可被接受。

例1::But what did it avail him to scream his croak,croak,after her,as loudly as he could? 但不管他怎么扯着嗓子喊,用尽全力呱呱大叫,都是白费力气。(裴大鹰,2003:2)

英文句子是非常注重逻辑的。本文认为,汉语的翻译是恰当的,适合汉语习惯。英语倾向在句首部分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倾向,而汉语趋向于在最后一部分显示出说话者的情绪。在上面的例子里,“But what did it avail him to”暗示了某种情绪,译者在结尾的的地方表明了态度。虽然经过翻译处理后,英文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它是适合汉语的使用传统,恰当的满足了来自于源语文本的的意图。

2.注意汉英的句法多样性,从而使翻译正确。(唐军、陶东平,2010:21059)

例2:The king’s daughter began to cry,for she was afraid of the cold frog which she did not like to touch,and which was now to sleep in her pretty,clean little bed.But the king grew angry and said:“He who helped when you were in trouble ought not afterwards to be despised by you.”公主又哭了起来,因为她害怕那只身上冰凉的青蛙,不愿意去碰他。而现在这只青蛙却要睡在她那可爱又干净的小床上。国王非常生气,说:“在困境中帮过你的人,事后不能看不起人家。”(裴大鹰,2003:4)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句子都包含有连接词。通过使用这些连接词,英语句子将会实现语义连贯。当译者翻译成中文时,省略了这些连词。实际上,英语句法结构侧重于形合,汉语句法结构侧重于意合。此外,英语句子有一个形成被动句的倾向,而汉语句子常常形成主动句。

五、总结

“意图决定翻译策略,从功能视角入手可以有助于译者正确把握原作意图性,精确解读原作的话外之意,从而采取灵活措施,准确地传递原作的隐含之意。”(周学恒,2009:118)格林童话作为儿童文学,流传几个世纪,影响了几代人,把握好格林童话的意图而翻译出来的作品,有利于达到陶冶孩童心灵的作用。

当前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脱节,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有利于制定正确的翻译策略。目前,翻译目的论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关系关心的中心之一。在译者把握好原作“意图”的基础上,翻译目的论能为翻译实践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Beaugrande,R,D.& W,Dressler.(1981).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London: Longman,7-15.

[2] 卞正东(2004),翻译目的论,《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4(1):57。

[3] 陈洁,宫丽(2011),试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格林童话》的翻译,《现代语文》(12):146。

第4篇:劝学篇翻译范文

徐志摩与曼斯菲尔德的文学情缘

徐志摩曾于1921和1922年留学英伦,其间他与英国名士多有交游,其中就包括当时业已成名的曼斯菲尔德。徐志摩以诗人出名,但在其文学生涯中,翻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翻译与创作几乎同步进行。1923年1月9日,曼斯菲尔德不幸与世长辞。消息甫一传来,与曼斯菲尔德有过一面之缘的徐志摩就在《努力周报》上发表诗作《哀曼殊斐儿》(解放之前,我国对KatherineMansfield的译名不甚一致,有时译为曼殊斐儿,有时译为曼殊斐尔,现统译为曼斯菲尔德),由此拉开了在我国译介曼斯菲尔德的序幕。徐志摩对曼氏的文名极为仰慕,“除了哈代和泰戈尔,曼斯菲尔德是徐志摩有过短暂会面并留下愉快持久印象的第三位作家”(陈琳、张春柏:《翻译间性与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4期)。徐志摩一生译作数量虽然不在少数,但在《玛丽玛丽》的译序中他却写道:“除了曼殊斐尔说是我的溺爱,其它的都可算是偶成的译作”。徐志摩与曼斯菲尔德的会面,仅有20分钟时间而已,加上曼氏病体孱弱,二人意欲深入交流的效果必然打了一定折扣。不过细读悼文《曼殊斐儿》,徐志摩对曼斯菲尔德犹如教徒般的朝圣情感清晰可见。允诺徐志摩翻译其作品也许不过是曼斯菲尔德的说者无心,但徐志摩却用尽毕生精力践行了当时的承诺:“我承作者当面许可选译她的精品,如今她已去世,我更应珍重实行我翻译的特权,虽则我颇怀疑我自己的胜任”。

从1923年的悼念诗《哀曼殊斐儿》至1931年飞机失事遇难,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徐志摩就翻译了曼斯菲尔德的《金丝雀》等10个短篇故事,翻译了《会面》、《深渊》和《在一起睡》三首诗歌,另撰有《哀曼殊斐儿》、《曼殊斐儿》、《评曼殊斐儿小说〈幸福〉小序》和《评曼殊斐儿诗三首前言》诗文4篇。1927年4月,“在1920—1930年代曾经引导一时出版风尚”的北新书局还推出了《英国曼殊斐尔小说集》,而其译者正是徐志摩。

徐志摩译介曼斯菲尔德产生的波澜

徐志摩不仅自己动手译介曼斯菲尔德,而且力劝好友陈西滢加入到翻译曼斯菲尔德的行列之中。陈西滢对英国文学文化了解颇深,谦称才力不足的徐志摩自然会力荐陈西滢为曼斯菲尔德作品的译介出手相助。陈西滢后来果然翻译了曼斯菲尔德的《一杯茶》和《太阳与月亮》两个短篇故事,其妻凌淑华也翻译了曼斯菲尔德的《小姑娘》,凌淑华甚至因文风与曼氏的相似而被誉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

徐志摩译介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这些文人作家。徐译曼斯菲尔德产生的效应犹如涟漪一般,一圈一圈荡漾开去。因为觉得徐志摩《英国曼殊斐尔小说集》的译文不尽如人意,翻译家张友松采用原文和译文对照的方式,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指出了徐译的不足。徐志摩曾经表示,《英国曼殊斐尔小说集》“是他自己表示最可纪念的译品里面摘录出来的”。但在经过反复比较之后,张友松却指出了徐译中存在的多处不足:“他给曼殊斐尔修改的地方,在他译的那一个集子(约二百西页)里,当在三百处上下……此外还有些地方,诗哲干脆把原文删去一点,不过那也许是手民删去的,不一定能归功于诗哲……徐诗哲的译文与原著之不同,不消说,是修改,不是误译”。

虽然批评徐译不够精确,但张友松却不得不承认:“前几年他(指徐志摩)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那篇‘曼殊斐尔’,不知多少人狂了似的捧着朗诵,有的人简直拿来背诵”。胡文则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为徐志摩的《曼殊斐儿》之动人效应提供了最好的佐证:“今日读了‘曼殊斐儿’一文,果然被他感动得最深,好似引我入了天国,把一切苦恼都忘去了”。阅读《曼殊斐儿》能让人想到人生中刹那的美感,胡文以为“这篇文字将曼殊斐儿叙述得声色俱佳,我们好像在梦里或生前,也在彭德街第十号楼上也受过了她底洗礼的”。徐志摩译介曼斯菲尔德产生的动人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短篇小说作家”曼斯菲尔德在中国

从整体来看,解放之前我国对曼斯菲尔德的译介主要强调其英国身份并且凸显其短篇小说创作。曼斯菲尔德是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不过她的创作又不局限于短篇,而是涉及了短篇、中篇、诗歌、书信、日记、文学评论等诸多领域。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对曼斯菲尔德的翻译和介绍更加注重的是其短篇小说。

对于曼氏的短篇小说创作,国内的译介者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再说一次曼殊斐儿》将曼斯菲尔德称之为“天才”,声称短篇小说到了曼斯菲尔德手中“才是纯粹的美术”。小说集《曼殊斐儿》把曼斯菲尔德与格调不高的一般作家进行了区分,认为“平常的作者只求暂时的流行,博群众的欢迎”,而曼氏“却只想留下几小块‘时灰’掩不暗的真晶”。

对曼斯菲尔德这样的评价颇有些中国古代盛行的感悟式文学点评的色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译介者用相对较为理性的话语对曼氏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分析。郑或在看到曼斯菲尔德深受契科夫影响的同时,指出曼斯菲尔德“绝不会陷落陈套,反而是在走着一条崭新的艺术的路”。俞大薩将曼斯菲尔德置于整个英国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坐标中进行考量,认为“在过去的欧西文学里,———尤其是在英国文学里,直到最近百年,短篇小说没有争取到一个显著的地位”。在20世纪之前,“英国文学里的短篇小说,好像流产的婴儿,面目模糊,根本不值一看”。如果说在曼斯菲尔德之前,“英国的短篇小说是一种未成形,懦弱,无自信的文学体裁”,那么曼氏的横空出世,则使得“英国的短篇小说已经变成了一种固定的,独立的,前途无限文学表现”。曼斯菲尔德推出的几部短篇小说集,“将整个短篇小说的进展转上一个崭新的途径”。

翻译是文学接受的媒介,也是文学接受的一种形式。评介则是在广义的翻译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更深一层的文学接受。无论翻译还是评介,它们都“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交流”;“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方梦之主编:《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81页)。从整体上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对曼斯菲尔德的译介虽然零星分散,且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它们却相对及时地把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引入了中国,这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曼斯菲尔德大规模的翻译、研究和接受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5篇:劝学篇翻译范文

1.学习"于、而"等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5.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深刻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一、 问题导入: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除了"圣人"孔子和"亚圣"孔子之外还有谁?

二、作者和标题

1、作者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一个代表。在认识论方面,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在人性问题上,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2、解题

《劝学》,"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什么意思?明确:劝勉、鼓励。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 初知课文

1、 预习

2、 教师范读

3、 学生自读,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木直中绳(zhòng)以为轮(róu)

而望矣(qì)君子生非异也(xìng)

不积跬步(kuǐ)骐骥一跃(qí)(jì)

驽马十驾(nú)金石可镂(lòu)

虽有槁暴(yòu)(gǎo)(p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xǐng)

三、 思考讨论

荀子告诉我们学习都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观点和我们现在的学习有什么联系?

明确:

博学:广博地学习日参省:每天检查反省

登高:目标高远假:善于借助外力外物

积:积累不舍: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四、 研读文章

1、 翻译分析第一二段,思考:第二段中列举众多的自然现象和事理和作者的观点有什么联系?

明确:木头经过墨线比量就显得笔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求学的人广博地学习、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成为"君子"。

2、 翻译分析第三段,思考:第三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论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举例论证--"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翻译第四段,思考第四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反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6篇:劝学篇翻译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发展,在我国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也促使中国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要将产品信息介绍给目标市场,一个成功的广告能够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扩大销售的渠道,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以功能为导向的翻译理论。是指对在进行商务广告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和思想的对等性。目的论主要是以原文为基础,将翻译作为有目的和有意图的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者的具体情况,对原文进行翻译,以达到翻译的目的。 

目的论指译者在整个的翻译过程中,参照物不能仅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上,应注重译语文化中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实现一种或者几种交际功能的实现,将预期功能为主要的原则。翻译中对原文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语境,实现对原文的翻译。目的论为广告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商务广告的翻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1]。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一)商标的翻译策略 

商标主要包括商品名称和商品图案两个部分,在翻译的过程中,只需要对商品的名称进行翻译,译文翻译后需要与原文保持一致。而劝诱功能的目的是向客户展现产品的优点,引发消费者的关注,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可见,商标对于产品的销售具有重要的意义,标语能够带动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促进销售目的实现。要想起到良好的销售效果,必须要采用以下翻译方法[2]。 

1、直译法 

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按照原商标的读音而选取的近似词语。该种翻译方法具有简单性的特点,保留了翻译后商标名称的音域之美,商标的名称更具异域风情。例如:Philips被翻译为“飞利浦”;Best被翻译为“百事得”;Parkre被翻译为“派克”等。 

2、意译 

主要是指在目的语中进行商标语义对应项的选取,可以采用直译法或者字面翻译法进行商标翻译,主要是对原商标中的词语通过意译的方式达到翻译的目的。例如:Holiday Inn被翻译为“假日酒店”;Times被翻译为“时代”。直译能够实现对原名的保留,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丰富的情感,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美好的联想,从而产生购买欲望[3]。 

3、创造性翻译法 

目的论认为,运用翻译法能够达到翻译的目的,充分发挥翻译者的创造力,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展现出较强的劝诱功能,在商标翻译中,能够发挥与原来商标一样的功能,必须要坚持与原商标保持等值的关系,充分发挥译语的语言优势。 

例如:雄山牌的字面翻译为:Hero Hill,但是实际的商标为HILLO,从字面形式上来看,该翻译与Hill形似,又与Hello形似,展现出了创造性翻译法的翻译效果。 

(二)口号的翻译策略 

口号翻译在进行商务广告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用简明的文字来实现对商务广告的翻译,在口号翻译中,需要呈现出“力”与“美”的优势,要求译文要简短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 

1、符合择语广告的翻译策略 

由于商务广告的原文和目的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原语与译文发生冲突时,翻译者应该遵循目的语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目的语在翻译过程中的优势,以便起到良好的翻译效果,提升消费者的关注度,使广告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翻译的目的[4]。 

例如:出手不凡,钻石手表 

译文:Our Diamond brand means excellent wrist watch our of your hand. 

例文中属于翻译手法中的直译,但是翻译的内容中显得有些生硬,消费者在看过之后不能对翻译的内容进行理解,外国人员就更不能理解了,不能体现出原文的良好广告效果。 

2、注重译文读者的感受 

主要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广告设计要建立在营销策略的指导之下,需要对消费群体的心理状态进行感知。目的论要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读者的感受进行迎合,体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只有深刻感受消费者的心理状态,才能制造出好的商品,符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从而促进销售目标的实现,起到良好的销售效果。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已经成为商品营销的主要形式,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对企业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全球化大环境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必须要对商务广告进行翻译,达到销售的目的。目的论要求翻译者必须要以目的为主要核心,发挥翻译在广告中的重要地位,使广告译文更具信息力,展现出商标的独特魅力,促进商品的销售。 

参考文献: 

[1]王戈弋.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汉商务广告语篇翻译研究[D].聊城大学,2014. 

[2]高琦悦. 目的论视角下广告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2. 

第7篇:劝学篇翻译范文

   [关键词]文化图式;言外之力;文化信息;

翻泽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作为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过程,也就不可避免地渗透着两种文化问的沟通和交流。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要真正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巾才具有意义。”既然文化对语言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该在翻译中尽量减少源语文化信息的损失,以达到文化信息对等。但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产生了文化图式的差异,使翻译很难实现这种对等。基于这一点,本文试从言外之力人手,浅谈其出路。

   一、图式理论概要图式(schema)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f,c,barlett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所谓“图式”指的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储存中的一种积极组织,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式是我们已有的知识。不同民族、种族的人因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认知文化图式或文化图式。

   二、文化图式差异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图式,这就是文化图式差异。具体分为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相异两种情况。文化图式缺省是指原文作者认知语境中的相关文化图式在译文读者的语境中根本不存在或不完整,造成了理解的失败或不完全理解。这种缺省反映在词汇上.就会出现词汇空缺(zero of equivalent word)。如中国文化中所独有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武术气功等术语,在西方文化中就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而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hippy)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对等的词语。而文化图式相异则指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的相关图式各不相同,甚至相冲突,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这种相异反映在词汇上,就会出现词义冲突(conflict of wordmeaning)。例如,喜鹊是中国文化中吉祥的象征,听到它的叫声意味着喜事即至。而在英语中,magpie常用来比喻喋喋不休、令人讨厌的人。在苏格兰,magpie上门给人的文化联想却是死亡。因此,即便是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的文化图式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字信息所激活的内容图式也就不同,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会各自按照自己认知语境中的相关文化图式对同一文字信息作出不同的理解。那么面对文化图式差异,如何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实现文化信息的对等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之力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三、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之力对等的原则最早由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ohn l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把言语分为三类:言中行为(1ocution)、言外行为(illocution)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简言之,言中行为指话语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话语的隐含意义或言外之意,而话语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就是言后行为。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当我们感到房间里很冷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it’s so cold in the room”,从字面上看,我们是在说房间的气温,是表达性的言中行为;但这不是我们说话的目的。我们同时在进行一种言外行为,那就是希望有人能关上窗户。如果听到这句话后,真有人把窗户关上了,那么这句话也就同时达到了理想的言后效果。这个例子启示我们,要真正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只看其字面意义是不够的。关键要理解出话语的言外行为,即它所传达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因此,我们应该在翻译时深入话语内部,挖掘其言外之力,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言外之力对等(illocutionary force equivalence),从而消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上的障碍,使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相一致。下面我们可以结合实例来分析此论点,并试归纳实现言外之力对等的具体途径。例句:(赵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全化成醋酸。(钱钟书:《围城》)在这句话里存在着文化图式的差异。因为,在我们汉文化中,醋经常用来喻指一种不健康的嫉妒心理,特别是男女交往中的嫉妒心理,如“吃醋”、“醋意大发”等。但在西方文化中,文化图式就不同了,它只是一种酸味调料,人们很难把它和嫉妒心理联系起来。因此,对于这种文化图式的差异,我们只能顾全大局,运用言外之力对等原则,将源语的言外之力或隐含意义在译语中得以再现。所以,我们可以译为:the wine in xinmei’s stomach turned to sourvinegar in his jealousy.这样,通过增补in his jealousy这一短语,西方读者就能理解句中“醋酸”的隐含之意了。同时,由于文化图式差异造成的信息缺失在广告问题中更是屡见不鲜。有这样一则茶叶广告,原文是:此茶产于云南高山云雾之中,于清明节前精心采制。译文为:itgrows on the mountain peak amidst the cloud and the mist,and is carefully collected and prepared before the tomb—sweeping day.译文把“清明节前”翻译为“before the tombsweepingday”。仔细想来,西方读者在读到这一词时,会得到足够的信息吗?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没有清明节,这就产生了文化图式缺省。因此,对“清明节”的直译并不能使西方读者领会其在这则广告中的言外之力。一般来说,商业广告的言外之力就是劝说消费者购买其商品。我们知道清明节是在早春四月,这时候南方茶树上的叶芽鲜嫩多汁。所以,突出“清明”二字的言外之力无非是让顾客相信这种茶叶味道独特、营养丰富,从而传达“劝说”的言外之力。但由于文化图式的缺省,西方读者对“清明节”这一词无任何文化背景知识,他们就很难把tombsweeping day这样一个与冰冷坟墓相关的词与上乘的茶叶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劝说”的言外之力传达的失败。因此,我们可以用意译的方法,用准确有力的释译代替缺省的文化图式,来传达源语的言外之力。仝一曼就在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译文:the tea is prepared from tender leaves which arepicked during the early spring.经过这番解释,因文化图式缺省造成的信息缺失就得到弥补,而且源语的言外之力也得到了有效地表达。另外,译文中对“高山云雾”的翻译也有欠妥之处。作者突出“高山云雾”意在说明茶叶生长在最适宜的环境中,从而保证了茶叶的优质醇香。这就是言外之力。但由于文化图式的差异,“云雾”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一般与工业上的污染相联系。所以对这样一个能产生相异文化图式的词,我们在翻译时应补充足够信息量来实现“劝说”言外之力对等。因此可译为:it grows naturally on mountainslopes nourished in clouds and mist. ()wing to its slowgrowth at this ahitade,the plants give high quality and puretea.凶此,由于文化图式的差异,话语的言外之力也具有相应的文化性和多元性。我们应该通过补充缺省的文化图式或调整修正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来确保翻译中实现言外之力对等,实现文化信息对等,实现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苦的反应对等。 参考文献:

[1]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franslation,shang—hal fo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 1.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3]翁风翔.2l世纪国际商务英语丛书: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曹春春.语篇分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劝学篇翻译范文

【关键词】“的”;“了”;翻译

自从奈 达提出 “功能等值”和“动态等值”理论之后,动态研究和目的功能研究成为当今翻译领域的两大趋势。然而,这并不表明包括虚词在内的纯翻译实践的研究因其技术层面的原因而失去研究价值。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常见的语气词有:的、了、么、呢、吧、啊。本文选取《晨读英语美文》(2006)中翻译实例分析,来对比虚词在汉英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中实现的差异。

一、“了”的用法

“了”在汉语中有不同的意项,既可以用做助词,也可以用做语气词。并且可以和其它词一起构成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本文在此仅仅研究其做为虚词时的翻译。

1.1“了”做为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完成。

例如:⑴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 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

When you go out for a walk towards the evening,you will see street lamps lit up one after another though it is not yet quite dark.Moon or no moon simply means the appearance of one extra street lamp or that one of the street lamps has gone wrong and ceased to give out light.

“了”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高频词,表示一种变化的产生。但是在翻译中无法发现合适准确的对等语来表现。任何语言尽管经过漫长的发展,却都在整个系统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失。助词“了”翻译起来或通过过去时态,或通过模糊意境来体现出它的意义。这样的方法在翻译中被称为“省译”,简单地说,就是在英译里略去那些不必要的用于加强语气或凑整音节的成分以保证英语行文的流畅。

1.2“了”作为语气词,

1.2.1表示肯定语气。如:

而“浮生如梦”的人,从这世界里拿去的很多,而给这世界的却很少,----他总有一天会觉得疲乏的死亡:他连拿都没有力量了。

Those who dream away their life without doing anything to it until at last they are too enfeebled to take any more and die of weariness.

句子是表述事件的,而事件的发生、存在和发展又必然地要与时间发生联系。语气词“了”就承载了句子的时间特征,通常用在陈述句的句末,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是对已然事件的确定和判断。

1.2.2表示促进或劝止。如:

⑴快躲了;Dodge please!

⑵别吵了! Stop quarrelling!

1.2.3.表示感叹语气[indicates interj.]。如:

⑴这地方太美了!How beautiful here is!

在用做感叹语气和促进或劝止的语气时,通常情况会被译做祈使句,就可以完整地把语气很好地表现出来。

汉语的语气虚词在英语中要根据交际情景境来确定其语气,用恰当的语气或情态来体现。在我们所分析的译文中,语气词传达说话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表达思想的方式、对命题的判断评价,汉语中这些语气词除翻译成各种语气外,大多还由句式和时态来体现,这正好说明了汉语语言体系中语气系统和英语中时态系统的密切关系。

二、“的”的用法

2.1“的”在汉语中主要是起定语的作用,附加在其它词后面做修饰语。

例:虽然这样穷困,但我这副硬骨头始终不屈服,不向有钱的人低头,更不像别人放为女人的出路是找个有钱的丈夫。

Destitute as I am,I can bear my privation with great fortitude.I never yield,never bow to the rich,never think that a woman’s way out is to marry a wealthy man.

当“的”用于定语时它的翻译有几种方法:

①用形容词直接表示,英语中形容词很多,所以很多有对应项的就可以直接用英语中意义对应的单词来译出。

②用名词+of结构,可以表示关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以及来源,和名词所有格有相通之处,但不可用来表示事物类别或属性。

③用名词所有格来表示,即由“名词+-’s”构成,它适用于表示人名、有生命物或视为有生命物的名词,也可用于表示地理名称、天体名称以及表示时间、度量、价值等的名词。

④用表示性质的抽象名词来表示。

⑤当修饰语比较长,仅用词组难以解释详尽的情况下,可以用定语从句来对原文进行翻译,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

2.2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例 希望同学们知道这篇小说是我写的。

Much as hoped that my schoolmates would know me as the author of the story.

我们可以看出,在译文中,“的”字意义上通过陈述句式来体现。

小结

中国古人认为,文章中的“虚词”与“实字”都是一样重要的。语义主要是靠实词来体现,而虚词的使用却可以使实词灵活起来,不可忽视。虚词在汉语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而更利于了文章内容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故在中英翻译时,须慎重处理虚词。只有如此,中国文字、文化的丰富内涵才不会在翻译中流失。

参考文献:

[1]阎丽华.晨读英语美文[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第9篇:劝学篇翻译范文

关键词:纽马克;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文本类型理论

一、引言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的语言功能理论提出语言具有表情功能(expressive)、信息功能(informative)、呼唤功能(vocative)、美学功能(aesthetic)、寒暄功能(phatic)以及元语言功能(mentalingual),并指出其中前三类为语言的主要功能。纽马克根据这一语言功能的分类,将文本划分为三大类型:表达性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在文本类型理论的基础上,纽马克进一步提出针对不同文本类型应当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与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语义翻译试图在译入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语义翻译忠于作者,译者要充分表达作者原意。重在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追求译文在形式、结构及词序安排上接近原文,以表达源语文本的思维过程.Semantic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是“to describe things that deal with the meanings on the level of words and sentences”因此语义翻译的翻译单位是比较小的,译文在字、词、句上都要求尽量与原文等值,力求保留原文的意义与形式。

交际翻译是一种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和文本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传达的一种翻译方法,尽量遵循原文的文化氛围,思维逻辑,表达方式等,传达原文细节和作者风格。“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译入语的读者,翻译的内容和语言都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则,强调再现原文的要旨,重视翻译带来的社会价值”。[1][P55]因此译者不必过多拘泥于原文,译者有必要重新组织原文的结构、意象,以使译文通顺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试图为译语读者创造出与源语读者所获得的尽可能接近的效果。

三、文本类型理论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对语篇的分类。传统上我们一般以题材区别语篇,如小说、散文、诗歌,广告等等。纽马克认为这种这种简单的区分对语言本质的揭示不够深刻,因此他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看语篇,这个角度就是语言的功能角度。他根据语言的功能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表达型、信息型、呼唤型。文本分析是翻译的基础,对于不同功能的文本应侧重于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表达功能型文本

“表达型文本的特点是原文本身,以作者表达自己为主,个性成分构成了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其内容比较主观”。[2][P188]这类文本的原文本身是一个以语言特点取胜的作品,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包含美学因素的艺术,因此这类文本的语言内容和形式都显得尤为重要。这类文本包括严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权威言论(如:名人演讲)自传、随笔、私人信件等。由于表达型文本的特点是兼顾内容与语言形式的以作者表达自己为主的文本,因此翻译这种类型的文本时,原语本身是翻译的最基本的落脚点,语义翻译法最能再现表达型文本的功能。

例1:尤二姐只穿着大红小袄,散挽乌云,满脸春色,比白日更增添了颜色。[3]――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译1:Second sister was wearing nothing but a scarlet jacket.With her hair hanging loose,her cheeks flushed,she looked even lovelier than in the daytime.[4]――杨宪益译

例2: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3]――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译2:He looked at Baochai more closely.Her face seemed a silver disc,her eyes were lustrous and almost-shaped,her lips red without rouge,her eyebrows dark without being pencialed.She was charming in quite a different way from Daiyu.[4]――杨宪益译

分析:“杨宪益主张的是“临摹式翻译”,尽量的贴近原文,翻译单位似乎定格在句子层面。”[5]他的译文不但和原文内容上完全一致,而且在语篇结构顺序甚至句子的长短停顿方面都十分接近,几乎像是逐字翻译,这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法的观点不谋而合。译文2中杨宪益为了保留原文中“脸若银盆”、“眼似水杏”这两个典型的反映中国人思维的比喻,采用了以作者为观照(writer-based)的直译法,将中文的表达方式引入英文。语义翻译法是力求保留原作语义、思想、形式、风格,充分表达作者原意的翻译方法,教适用于这类文本的翻译。

(二)信息功能型文本

这类文本是以语言之外的信息为主,内容客观,重点是语言所描述的内容而非表达形式。其、核心是信息的准确传达,翻译时要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纽马克认为这类文本的语言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专业术语的使用;第二是语法特征表现为被动语态、名词化结构、第三人称、虚义动词及一般现在时;第三是文本的特有格式,如实验报告或科普论文通常包括引言、实验假设、实验方法和数据、结果、文献索引等固定格式。此外这类文本中还经常使用公式、表格、图形等;纽马克将信息型文本概括为教材、专业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备忘录、会议纪要等。由于信息型文本是强调内容真实客观为主的文本,因此翻译这种类型的文本时,原文的信息的准确传达是翻译的重点,而不用过多考虑语言形式、表达风格等,交际翻译是一种注重文本交际功能、强调再现原文要旨的翻译方法,因此较适宜运用于这种文本类型的翻译。以一段科技报告为例。

例:The range of a voltmeter may be extended by means of a series resistor called a multiplier as shown in Fig.2.The fullscale reading of the meter alone may be 15volts.With the multiplier 150volts may be required to move the pointer to full-scale,135 volts across the multiplier and 15volts across the meter.

译:如图2所示,采用一种称为倍增电阻的串联电阻器即可扩大伏特表的量程。量表单独使用时的满刻度读数可为15伏。倘有倍增电阻,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读数可达150伏;其中倍增电阻两端之间的读数为135伏,表头内的读数为15伏。

分析:从上述例子中,划线部分是译者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的内容,为了达到逻辑通顺译者采用了增译法。为了达到概念准确,逻辑通顺,再现原文要旨,译者并没有严格按照原文的语序以及语法结构,而是运用交际翻译法调整原文的语序,适当增译、并将原文的被动语态译为主动语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