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飞向太空作文范文

飞向太空作文精选(九篇)

飞向太空作文

第1篇:飞向太空作文范文

飞向太空一直是我们人类的梦想,2087年我们终于可以完成我们的理想了。

我踏上了宇宙航行的道路了,我开着宇宙飞船航行在太阳系中。开了很久,飞船突然说收到了生命反应,目的地在北纬34°的披萨星上。我赶忙降落下去,心想原来在宇宙中还有除了我们之外的生物。我走出飞船,只见此星上有的不是树、花,而是披萨的配料,我捏了一把土,放在舌尖上,一惊:这是面粉呀!我顿时醒悟了披萨星完全是一个巨大的披萨。我一步又一步地向前走,希望能找到别的生物。我来到了一个部落,里面有着好像蒙古包。只见一个个“怪物”从那走过来,它头乃猫头,下身几乎与我们一样,只是手变成钳子,多了一条尾巴。我拿出最新的语言通用翻译机:“你们是谁?是这个星球上的人吗?”只见一个头上系着蝴蝶结,带着皇冠的“人”说:“我是这里的族长,我叫‘怜’,我们是披萨人,也称比萨人,我们和一群‘龙’生活了数亿年。你呢?”“我是地球人,和高兴与你相遇,我是‘宋恩佳’。”我高兴地说着,接着便提出了一个疑问,“‘龙’?是真的存在吗?他们在哪里呢?”“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也不防告诉你,它们一直生活在我们族里,每一户人家都会有一俩只。我们很愿意与它们一起生活,可是语言不通。我带你去我家吧,我家就有三只。”怜说完,便把我带到她家。她家比其他家要大上好几倍。我们走进后院,我惊讶的叫起来:“啊啊啊啊!恐龙!”怜疑惑不解的问:“恐龙?它们叫恐龙?”“是的,我试着与它们沟通一下。”我走到一只比较年迈的三角龙旁边,因为我认为比较年迈的恐龙知道的东西比较多。“请问您是不是恐龙?你们不是在地球上灭绝了吗?你们怎么会在这?”我拿着翻译机询问道。它缓慢地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慢悠悠地说:“你是地球人吧?你怎么会和我们说话呢?”“你怎么知道呢?我确实是地球人,我之所以能和你沟通是因为我手中的‘语言翻译机’。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它望了一眼我手中的翻译机,说:“是这样呀,我也告诉你吧:那时候我的祖先,也是那是的龙族大王提前预知了地球将会遇到一场大灾难,让我们赶紧造飞船。在当天我们驾驶着飞船来到了太空,一些恐龙不相信,留在地球灭亡了。我们则选择了披萨星生存下来。”我顿时释然了,原来还有这么一段历史。它又接着说:“你既然会与我们沟通,能不能教披萨人与我们沟通,我看得出它们真心希望与我们一起生存。”我听了当然愿意接受。我找到族长怜亲手交给她几个备用翻译机,并找到他们中的机器发明者,教他如何制作。我在这里住了几天,便又踏上了旅途。在披萨星我不仅找到了灭绝了很久恐龙,还与披萨人族长怜结下了美好的友谊。

不知道在下次旅途中会遇到怎样的人与物呢?

五年级:宋恩佳

第2篇:飞向太空作文范文

【关键词】太阳能;发电;空间;现状;应用

引言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关键元件是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太阳能量随处可得等特点,它在工作中无机械转动部件、故障率低、免维护,其可应用于多个领域。由于空间飞行器对电源要求的特殊性,太阳能光伏发电在空间领域更有其特殊的推广前景。

1、太阳能电池在卫星和飞行器上的应用

1953年美国贝尔研究所首先应用光伏原理试制成功硅太阳电池,获得6%光电转换效率的成果。太阳能电池的出现,好比一道曙光,尤其是航天领域的科学家对它更是注目,因为它在特殊条件下是电力基本供应的绿色洁净能量来源。

随着航天技术及宇宙空间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家族日益庞大,通讯卫星、广播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等纷纷登空上天。这些航天器都载有大量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进行工作都离不开电源,需要足够的持续不断的电能,而且要求重量轻,寿命长,使用方便,能承受各种冲击、振动的影响。在地球外层空间,太阳辐射强度为地面的1.3~1.7倍,采用太阳电池阵可减轻卫星的重量,太阳能光伏电池阵由一块块太阳电池板组成,或贴于卫星表面,或成伞状、翅膀状,它可以吸收太阳光把光能转换成电能,部分供仪器设备使用,部分存入蓄电池中。由于卫星绕地球运行,有时会进入地球的阴影之内,阳光被地球遮隔,这时太阳能光伏电池就会立即停止工作,由蓄电池来供电,利用可重复充电的蓄电池解决卫星进入轨道背阴区时的供电问题。这样,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储能蓄电池联合使用,就能够不间断地给卫星供电,以太阳能光伏电池作为电源可以使卫星安全工作达20年之久,从而彻底取代了只能连续工作若干日的化学电池,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能源动力。

2、太阳电池在飞船上的应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飞船上的应用也较多,太阳能电池阵的主要作用是在光照期为飞船提供电能,其中供电阵为飞船上负载直接供电,充电阵为蓄电池组充电。太阳能电池阵是飞船上电能的直接来源,整个飞船的动力来源,如果没有太阳能电池阵,整船将无法工作。飞船升空后,太阳能光伏电池翼要展开并完成对日定向跟踪,为飞船提供充足的电能保障。从1999年11月20日开始,我国“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相继成功发射,太阳能光伏电池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我国“神七”飞船主电源太阳能光伏电池阵为左右两翼帆板组成,每翼分别为4块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上面密密麻麻排布的是单晶硅高效单体电池,整船共使用太阳能电池11690片,布片系数已达到92.5%,光电转换效率和布片系数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神舟七号”进入预定轨道后发射了一颗“伴星”,这是我国航天飞船首次发射微小伴随卫星。在这颗“伴星”的表面,“穿着”严密的“护身铠甲”,这就是飞船微小伴随卫星太阳能光伏电池阵。伴飞卫星星体结构为六面体,其中五个面粘贴太阳能光伏电池,科研人员选用了转换效率较高的三结砷化镓太阳能光伏电池作为基本发电单元,单体电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27%。它们的任务是为“伴星”负载及蓄电池组提供电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太阳能量转换成电能。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有能力发射载人飞船,而我国是其中之一,这代表我国的航空技术和电池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空间领域应用的太阳能光伏电池要求具备光电转换效率高、抗辐照性能好、温度特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太阳能光伏电池通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由单一的晶体硅电池向碲化隔、砷化镓电池、非晶薄膜电池等发展,其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由5%达到了砷化镓电池的36%。目前我国空间用太阳能光伏电池主要以经济性好,工作稳定的高效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电池为主,砷化镓太阳电池有着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好的抗辐射性能,也有着硅太阳电池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单结砷化镓太阳电池已得到了大规模空间应用,多结级联砷化镓太阳电池和薄型高效硅太阳电池发展也较为迅速。由于不同成分组成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有着不同的优点,它们在空间应用的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3、太空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

太空太阳能发电技术是利用卫星在太空中把太阳能聚集起来,然后把能量集中射向地面,再转变成电能供人类使用,即我们所说的空间电站。从长远的能源供需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维持人类长期发展的能源基础。充分利用空间太阳能巨大的能量和连续供电的优势,解决大容量储能问题,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将可能解决人类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难题,为人类提供灵活的电力供应。在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太空中,阳光的强度是1.36KW/m2,地球上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的吸收和散射,强度减少到1KW/m2,在地理纬度较高的地方,由于太阳光斜射,得到的能量还得打折扣。在太空中,太阳照射的时间比地球上长的多,太空太阳能发电可提供恒定而没有污染的能量,这与地面上断断续续、受云层遮盖影响较大的太阳能利用方式有很大区别,而且不会象燃料电厂那样排放污染物,也不会象核电站那样产生放射性废料。由于太空是一个超洁净的环境,太阳能电池的表面不会粘上任何尘土,无需维护。在太空中建设太阳能空间电站有着上述诸多优点,是以后电源供应的主要方向之一,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既是一个能源大国,也是一个航天大国。我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利用规模还十分有限,今后应大力发展地面和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解决太阳能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大规模利用问题。空间太阳光伏能电站作为未来的一种可再生能源系统,是一个宏伟的空间和地面工程,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技术领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会大大促进我国能源领域和航天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我国而言,空间太阳能光伏电站发展的战略机遇正在悄然来临,空间太阳能光伏电站应是我国在空间领域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3篇:飞向太空作文范文

热词:儿童百科 视频技术 AR增强现实技术

《中国儿童视听百科・飞向太空》(以下简称《飞向太空》)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16年最新推出的一种新型儿童百科,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多媒体视听技术运用到书中。“视听百科”,顾名思义,就是看得见影像、听得到声音的百科图书。将视频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与传统出版物相结合,会带给读者一种神奇的阅读体验。

超级视听――新科技手段与传统出版物的完美结合

为了使知识内容更具直观性、趣味性、互动性,让图书“活”起来,我们设计了“白矮星”“宇宙大爆炸”“太阳黑子奇观”“隐秘的暗物质”“狗狗宇航员”等30段太空视频,将其生成二维码,植入书中。读者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宇宙的种种奇观与桩桩趣事就会通过精彩视频一一展现。这些视频变平面阅读为立体观感,化抽象概念为形象展示,使读者获得立体式情境阅读的神奇体验,身临其境般遨游于太空。

AR增强现实立体呈现是近几年在出版物中应用的多媒体新技术,如何运用这种技术拓展本书知识内容,并使其好玩、好看、好用,编辑和AR设计师颇费了一番心思。经过反复设计、审改和调试,最终完成了“太阳系”“日食和月食”“飞向太空”“神舟牵手天宫”等6个增强现实的配置。读者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下载本书中的“飞向太空APP”,选择“列表模式”或“扫描模式”后,即可自动链接,进入互动环节。读者可以点开任何一个内容观看,可以触摸、拖拽画面中的航天员、望远镜等形象,还可以对它们进行旋转、缩放等操作。

这两种视频的应用,将新科技手段与传统出版物高度融合,将无限遥远的太空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书中的知识内容得以延伸和拓展。同样一本书可以多次阅读,多角度阅读,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给读者多重阅读体验。

选题的意义――中国孩子自己的太空百科

“宇宙到底有多大?”“我们能穿越黑洞吗?”“真的有火星人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航天员?”“中国何时能建造空间站?”这些问题一直是少年儿童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男孩子,对遥远的星空、各种天体天象和航天知识充满了好奇。但是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图书市场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制作的太空类图书,特别是儿童百科图书,以引进版权的居多。这些图书装帧精美、设计新颖,有许多珍贵而精彩的图片,知识内容包括太空知识和航天知识。但对中国探索太空的历史、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现状,这些书中几乎没有涉及。由此,编纂一部以太空知识、航天知识及中国航天为主要内容的儿童百科全书,在当前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与此同时,我们的策划融入多媒体新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视听形式打造本书,书名就定为《中国儿童视听百科・飞向太空》。

组织编纂――原创和权威专家及作者团队

在编撰时我们尤其关注中国原创特色和优秀权威作者的结合。我们聘请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博导李竞、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白武明、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俊杰、中国航天报总编石磊、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何香涛、“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组副组长潘厚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等,组织专家成立编委会,请专家们对设计的样张提意见,就本书的框架、知识内容和编纂理念展开充分的讨论。各位编委老师对本书的中国元素及原创理念给予肯定,并分别承担了部分撰写工作,还提供了珍藏的图片做为本书配图。

精心打磨――多方合力呈现精美图文

编撰过程中,我们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老师担任编委会主任。欧阳老师对全书样张进行了严格的通读和审改,针对知识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文字、配图、设计等细节都提出了修改意见。特别是全书的框架和主题顺序,经过欧阳老师反复斟酌和调整,最终确定七个部分的顺序和篇章页主题名称为:浩瀚的宇宙,奇妙的星空,太阳系掠影,太阳、地球和月球,眺望宇宙的眼睛,飞向太空,中国航天。全书开篇从整个浩瀚的宇宙到四季星座,然后描绘我们的太阳系,再到人类居住的地球和太阳及月球,再描述人类通过望远镜、航天器等不同手段、向外探索的过程,以及我们中国航天人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由远及近,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到太空探索的科技发展,知识的展现层层递进,极富逻辑性。

我们还聘请了北京天文馆、国家天文台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几位专家为本书撰稿。作者的文稿专业性、知识性强,但有的表述比较成人化,不适合少儿阅读。我们将作者的原稿进行编辑加工,重新提炼知识点,再将文稿交给美术设计人员,进行配图和排版设计。设计的样张经过编辑与作者、编辑与美编的多次沟通修改最终完成。为了使图片更好地图解知识、拓展知识,书中配置了大量颇有震撼效果的太空摄影图片,美术师为本书绘制了各种手绘图、结构图、示意图和图表,如宇宙大爆炸、中国的星空体系、木卫三的冰原、星际旅行、神舟飞船结构图、飞船技术改变生活图表等。

编读互动――成就一部与众不同的儿童百科

本书也是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互动中编撰而成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名家邀你编百科――太空‘冷’问题征集”活动,在北京七中、北京五路通小学及网络上,征集了数百条中小学生提出的最感兴趣、最有创意的问题。编辑从中精选出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天文学家和航天专家撰写答案,设计成“奇思怪问”版块收编在书中。

另外,我们还加入了“中学生天文联盟”“全国天爱交流群”等QQ群和微信群,与这些小太空探索者交朋友,和他们探讨太空事件。这些交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学生们关注的许多热点问题都做为知识内容编辑到书中,如2015年12月中国发射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美国猎鹰9号火箭的成功回收,2016年2月天文学家发现引力波等。2016年4月,霍金在新浪网开通了微博,其内容引起公众对太空和未来星际旅行更多的关注及探讨,在少年儿童中也掀起了一波涟漪。正值本书开印之时,我们也及时将霍金开微博及微博内容增编到书中。

可以说,这些学生中的小太空探索者与编委、作者和编辑一起,共同成就了这部与众不同的太空百科全书。

太空梦――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

《飞向太空》全书设计了100多个主题页,500多个知识点,配图1000多幅。全书将中国航天做为重点知识内容,设计了“长征”运载火箭、中国航天发射场、“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百里挑一的精英、中国探月工程等主题页,全面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等知识,展示中国航天员为实现飞天梦想进行的艰苦训练和不懈努力。另外,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浑仪、简仪及中国古代的星空体系等知识,将中国天文望远镜、中国的天文台、北京天文馆等设计为主题页,通过详尽而生动的知识介绍和图片展示,拉近读者与天文台、天文馆及天文观测的距离,以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走进天文馆等科普活动场所,参与到天文观测等活动中,更多地认识中国航天,关注中国航天。

第4篇:飞向太空作文范文

飞天,敦煌壁画中这一凝聚中华民族千载梦想的艺术形象,迎来了她历史性的腾飞――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2号F型火箭在夜空下点火起飞,火红的尾焰映红了秋日的大漠戈壁,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飞船在与敦煌同一纬度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从“神州五号”到“神州七号”,5年3次起飞的神舟飞船,引领着中华民族一步步把梦想变为现实。

根据我国的航天计划,“神七”要解决出舱活动、太空行走,“神八”要解决空间对接,“神九”要解决空间站的建立。由此可见,我们的飞天计划正在大踏步地进行中。那么,亲爱的中学生们,你们对“神舟”了解多少呢?

请跟我们一起走进本次的神舟探秘之旅,向太空进发吧――

文章内容:

魅力看点一:

宇航员首次太空行走

“神七”与“神五”“神六”相比更深的意义在于,“神七”航天员成功地出舱在太空行走。尽管本次出舱活动的只有一名航天员,其余两名航天员在舱内配合和保护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宇航员出舱活动。

宇航员在太空“行走”过程中的速度和飞船是一致的,相对于地球来说,时速达到2.8万公里,相当于每秒行走7-8公里。

魅力看点二:

自主研制舱外航天服

出舱的航天员可能会遇到向着太阳的一面200多摄氏度的高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摄氏零下数度的低温。为使宇航员免受骤冷、骤热变化和太空微流星体撞伤,并过滤一定程度的辐射,我国自主设计的舱外航天服的外层防护材料采用高级混合纤维制造,具备防辐射、防紫外线、抗骤冷骤热等功能,为航天员提供赖以生存的微环境,保证了航天员安全、有效完成出舱活动。

航天服上有个纤维罩,包含了免提装置的通讯麦克风及喇叭,配合航天服中的传输器及接收器,可以使宇航员与地面控制中心及其他的宇航员通话。舱外航天服还能产生助力,使宇航员在太空穿梭机外能自由行走。

魅力看点三:

伴随卫星的科学试验

作为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一项新技术试验――伴随卫星的试验,到现在为止进行得非常成功。小卫星的伴随,比如说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可以延伸大的飞行器的功能,反过来又可以对大的飞行器,(如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服务,观测外表、检查可能的损伤。相信在今后载人航天工程中,它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魅力看点四:

不可小觑的气闸舱

对于“神七”飞船来说,特别是和这次出舱活动密切相关的气闸舱的设计,对我国科学家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个气闸舱兼顾了四项功能:第一,它本身是一个储物舱,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在组装和穿着之前,它是用来储物的。第二,它是一个工作舱,航天员在里面组装,还要做很多的试验。第三,它又是一个气闸舱。第四,它还是一个轨道舱。把这么多的功能组合在一起,而且第一次研制、第一次飞行便获得成功,简直是个奇迹。

答疑:“神六” “神七”

两兄弟有何不同?

1.三大变化

和“神六”相比,“神七”最大的变化有三:一是执行航天员出舱活动;二是飞船满载,三名航天员最长飞行五天;三是飞行期间进行卫星通讯新技术试验。(做客专家:神舟七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

2.五大不同

“神七”的所有重点都放在实现首次太空行走,所以,和“神六”相比,“神七”有五大不同。

第一,飞船有效载荷增加,加大了火箭的推力。“神七”要搭载3名航天员,并携带舱外航天服(地面重量125公斤)和7天太空生活所需的物品,满足3名航天员要完成各项任务,所以飞船的重量比起“神六”来说增加了很多,外观也与“神六”有所不同。

第二,“神七”轨道舱新添了一个“夹层”。“神七”轨道舱设计了一个“夹层”――“气闸舱”,满足航天员进入太空需要。气闸舱由两道门组成,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把第一道门关上,然后把第二道门打开,这样便能够保证原来的舱里的氧气和压力。其原理类似潜水员进出正在深海中的潜艇。

第三,“神七”轨道舱不在轨“驻守”:和“神六”相比,“神七”飞船一个显著不同在船完成任务后,轨道舱不在轨“驻守”,而和推进舱一样,在与返回舱分离的一刻坠入大气层。

“神七”轨道舱之所以不再留在轨道,是因为研究人员把“神七”的试验方向集中在保障航天员顺利出舱活动方面。

第四,航天服要求更适应太空行走。为保障航天员安全和便于出舱活动,舱外航天服必须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另外,舱外航天服的手套必须既密封又灵活,头盔也要既透明又密封。

第五,航天员像开战斗机一样驾驶“神七”。“神六”在太空飞行期间,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费俊龙甚至还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

有了“神六”实验的基础,“神七”航天员“像驾驶战斗机一样驾驶飞船”,对行员出身的中国航天员来说,简直是驾轻就熟!(做客专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环境学院教授焦维新)

解读:

“神七”新技术有诸多突破

三名宇航员组成飞乘组。此前,“神舟”飞船两次载人飞行分别是一人和两人。“神七”搭载三名宇航员,在内部空间和舒适程度上有了提升,能实现宇航员在舱中自由活动,除了意味着空间增大外,还表明飞船舱内环境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此外,宇航员首次在太空行走,厕所就成了必需品。负责“造厕”任务的南京协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卫东介绍,“神七”太空舱马桶可以伸缩,不用时可折叠起来,节省空间。

新航天服。我国自行研发的新的航天服材料具有防火、抗辐射功能,制造出来的新航天服不但适合太空行走,还非常舒服。

释放小伴星。“神七”宇航员释放足球大小的小型监视卫星,也就是“伴星”。“伴星”上的相机可以提供飞船和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即时画面。

宇航员出舱行走。“神五”主要是考验飞船,“神六”两名航天员主要是参与飞船的在轨飞行,而“神七”航天员承担了中国首次出舱行走,这是奠定中国空间站技术基础的重要一步。

运载火箭性能惊人。与发射“神六”的火箭相比,用于发射“神七”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共有36 项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探秘:

“神舟”在天上是如何被控制的

“神舟”飞船在太空飞行时,不但要跟踪了解它的位置,而且还需要知道它工作的情况是否正常,有没有出现故障;如果有故障,是哪个系统的什么部位的什么仪器有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时,遥测就派上了用场。

“遥测”就像医生用仪器对病人进行检查,通过取得的数据来确定病情一样。在飞船发射和入轨后的运行中,利用遥测监视飞船上设备的工作状况,并利用遥测的参数计算飞船的姿态,为遥控调姿提供参考数据。载人航天时,还可以监测航天员的生理参数、生活环境参数等,以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神舟”飞船要完成很多科学试验和特定工作。这些动作的完成主要靠测控通信系统的另外一项任务――遥控。所谓“遥控”,简单地说,就是当飞船出现故障时,采取紧急措施(比如把有故障的仪器甩掉,命令备份仪器投入工作,告诉宇航员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甚至在紧急情况下改变飞船的执行动作等),命令飞船完成任务。

在“神舟”号飞船的测控通信系统中,除了常规的天地通信手段外,另一个传输信息的重要手段就是电视传输设备,这是载人飞船特有的设备。电视系统的作用很大,在飞船的轨道运行段,通过电视传输系统,地面指挥人员可以了解宇航员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进餐情况、行走和睡眠情况,甚至通过对他们的面部表情的观察,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作为图像信息,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能欣赏到他们这种有趣而奇异的太空生活。通过双向电视传输,还可以实现地面与太空的对话,看到对方的表情、手势,把彼此的距离缩短了,真有天涯若比邻之感,让宇航员感到身在寂寞的太空并不孤独,全世界都在关心和注视着他们。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在飞船返回舱返回途中以及落地后,进行地面搜索人员与航天员的联系。尤其是在故障情况下,返回落点大大偏离预定地区时,搜索人员一时无法找到返回舱,通信设备就起了决定作用,可以发出各种无线电信呼救信号,并通过语音联系,让地面搜索人员尽快找到和营救航天员。

解密:

“神七”航天员是这样炼成的

在北京八达岭附近,有一个叫“唐家岭”的小村庄里,占地约3500亩的“中国北京航天城”就坐落在这里。航天城戒备森严,14名航天员正在为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紧张训练。

这14名航天员都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大多来自农村,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炼;他们都是1.7米左右的“矮个儿瘦子”,可谓是“百里挑一”。“神舟七号”搭载的3名航天员就是在他们中产生的。

1.入门“铁人三项”

“铁人三项”是竞技体育中的项目,极具刺激性、挑战性,极度考验人的意志和体能,但是它与航天员的“铁人三项”相比,却要温柔得多。

转椅、秋千、床,是普通人熟悉不过的物件,但它们在承担训练任务后,却令人望而生畏:转椅转得太快,秋千荡得太高,铁床上下转动,其滋味非常人能忍受。

在航天员整个训练中,最令人生畏的是离心机。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所有训练中最痛苦的。目前用于“神七”航天员训练的离心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载人离心机,它有着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前端连着一只椭圆形不锈钢封闭吊舱,转动时像有点游乐场中的“飞碟”,但其转动的速度和摇摆角度则是“飞碟”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

离心机主要用于训练航天员的超重耐力以及在超重环境条件下操纵飞船和通信的能力。当离心机按照一定的速度旋转起来时,可以模拟出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

在进行这种训练时,航天员的面部肌肉都会在强大作用力的牵引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呼吸异常困难。航天员身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可以立即按动红钮,请求教员暂停。但在“神七”航天员的训练中,这个红色按钮始终没有被按动。

2.倒睡5天5夜

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为失重而向头部转移。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神七”航天员要接受5天5夜的头低位卧床训练。

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在转床上进行,转床不断地变换着航天员的,刺激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增强对血液分布的调节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失重环境,减轻进入太空时头面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等症状。

航天员们必须学会在头低脚高的卧床条件下进食、饮水、睡眠、清洁个人卫生,还要进行摄像机等操作训练。

3.坠铅块行走水池

航天员出舱活动时,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飘来飘去没法行走。所以,加强航天员的失重训练显得格外重要。目前,世界各国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训练一般采用失重水槽。

据了解,“神七”航天员进行模拟失重水槽适应性训练时,身着重达120千克的装备在10米深的水下工作,每次持续时间长达5小时以上,而且是连续多日进行这样的工作。

为模拟太空行走的环境,在水池内练习时,航天员的服装上吊上铅块,再充满气,调节比重后,人体感觉与在太空中没有什么差别。

据专家说,太空行走的感觉就和水中有点儿相似,只不过不适应的状况会更加明显。

体验:

生活中哪些状况下有失重感觉

看了这么多,也许你的眼睛有些疲劳了,那么,让我们赶紧行动起来,体验一下在太空中失重的感觉吧!

方法一:从跳台跳进游泳池中,腾空时短短几秒的感觉和失重的体验一样哦!(不会游泳的,没有大人陪伴的,请勿试验。)

方法二:选择一条经过崎岖山路或者陡坡路线的公交车,坐到最后一排。当公交车经过一个坡度比较大的陡坡时,你会被颠得离开座位。被颠起来到落在座位上的那段时间里,你就有一次体验失重的机会了(请抓牢座位扶手)!

方法三:游乐场的过山车、荡龙舟等项目中,运动中有失重的感觉。

小帖士之一:

太空行走如何走?

有些人以为“太空行走”是航天员在太空散步。其实,“太空行走”与地面行走完全不同。因为太空一无人行道,二无马路,所以“无处可走”。而且,航天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飘来飘去也没法行走。航天员在太空中移动身体,靠手、机械臂或载人机动装置而不是用脚。为了方便航天员的行动,航天器内外都安装了扶手,航天员用手抓住扶手来回移动身体,严格地讲应该叫“出舱活动”,“太空行走”只是一种俗称。

要实现“太空行走”,至少突破两个技术难题,一是飞船上气闸舱的设置,另一个是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技术。做客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

相关资料一:

什么是“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又称为出舱活动,即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之外或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体上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它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

确切地说,太空行走是宇航员离开地面进入太空以后从一处到另一处的移动。广义上的太空行走,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中的行走;二是在舱外宇宙空间中的行走;三是在其他天体如月球上的行走。通常所说的太空行走,专指宇航员在舱外浩瀚宇宙中行走。这种太空行走,比人们在地面上的行走困难得多。

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没有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和判断其速度快慢,如无保险措施,很容易“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所以太空行走需要采取保险措施――用安全带将航天员与航天器连接起来,防止航天员在太空中“走失”。

相关资料二:

人类太空行走史

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宇航员已成功地进行了100多次太空行走。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人类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从此揭开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列昂诺夫的“上升”2号飞船。飞行中,列昂诺夫进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离飞船5米处活动了12分钟,完成了目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

1965年6月3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麦克迪维特上尉和怀特上尉的“双子星座”4号飞船,绕地球飞行62圈。怀特到舱外行走21分钟,用喷气装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机动飞行。这是美国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号”航天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奇迹。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利斯和斯图尔特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先后出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未系安全带的太空行走。前者最远离航天飞机7米,历时90分钟,后者最远离航天飞机2米,历时65分钟。他们以每小时2.85万公里的速度在距离地面2历公里高的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又无安全带,故被称为人体卫星。

1984年7月17日,苏联发射“联盟”T12号飞船升空。船上载有扎尼拜科夫、沃尔克和女航天员萨维卡娅,与“礼炮”7号空间站-“联盟”T10号飞船联合体对接。25日,萨维茨卡娅和扎尼拜科夫一起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舱外活动。萨维茨卡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小帖士之二:

为何采用拉绳回舱方式?

国际上宇航员进行出舱作业的方式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脐带”式,就是给出舱宇航员系一根绳子,具有保险功能,有的“绳子”还具有输送氧气和通信作用。这种方式通常简单、安全、成本低廉。

第二类是“自由”式,通常采用载人机动装置,宇航员与航天器没有相连,随身带有生保系统。这种方式可以使宇航员在太空的活动半径更大,但危险系数也更大,宇航装置造价也高昂。

小帖士之三:

中国航天网上行

你想了解中国航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吗?下面就跟我一起去上网看一看吧,相信一定会给你一个圆满的答复。

1.航天信息网

http://省略

航天事业,在我们眼中总是充满了神秘和未知,那就进入航天信息网充电吧!它除了介绍航天知识外,还提供大量的航天网站链接、生活和网络资讯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2.中国航天报

http://省略

这是一个综合介绍航天知识的网站,包括航天科技、科苑名人、百姓沙龙、图片集萃等栏目,界面看起来很简洁,但每一项内容都十分丰富。

3.国家航天局

这是收集航天信息最全、整理最好的航天信息网站之一,最具有权威性,而且更新速度快,及时提供国家航天事业的新动向。“航天科普”“航天人物”“航天成就”“在线杂志”等栏目,一定会让爱好航天知识的你“饱餐一顿”。

相关链接之一:

“神舟”家族编年史

神舟一号

(发射日期:1999年11月20日)

着重考核了五大飞船技术,即飞船系统的舱段分离技术、调姿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回收着陆的可靠性技术。采用最小的配置,飞船的轨道舱没有进行留轨试验。神舟一号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

(发射日期:2001年1月10日)

在完善神舟一号在舱内温控、系统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础上,重点考核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应急救生两个分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检验了飞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轨道舱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留轨试验。神舟二号在太空飞行7天,绕地球108圈后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按载人飞行要求采用全系统配置设计的正样无人飞船。

神舟三号

(发射日期:2002年3月25日)

优化性能,增加了载人有关设备,尤其是增加了在飞船发射出现故障时,用于保证航天员安全脱离危险的逃逸救生塔,进一步优化改进了许多分系统的性能,这些工作对确保航天员安全措施方面得到了较大完善。这是中国发射成功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技术状态的正样无人飞船,表明中国已完全掌握载人航天天地往返技术

神舟四号

(发射日期:2002年12月30日)

完善了应急救生系统功能,优化舱内载人环境,增加了航天员手动控制系统,增强了整船偏航机动能力。这艘对载人技术考核最全面、与载人飞行技术状态完全一致的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神舟飞船已经完全具备载人航天条件

神舟五号

(发射日期:2003年10月15日)

对座椅进行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神舟五号是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载人飞船,配备了多种安全飞行模式,在正常情况下飞船是完全自动飞行的,当出现故障时,可以自动、航天员手控或由地面通过遥控进行各种切换。这一壮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用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的国家。

神舟六号

(发射日期:2005年10月12日)

按2人5天并具有7天自主飞行能力,飞船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和人性化设计,增强了可靠性、安全性。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发展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七号

(发射日期:2008年9月25日)

实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行走”。

相关链接之二:

我国古代的飞行尝试

人力飞行,遨游太空是人类的愿望。受鸟类飞行启发,人类最初尝试飞行是模仿鸟飞的试验。

我国西汉王莽时代,有人用鸟的羽毛做成两只大翅膀装在身上,并在头和身上粘满羽毛,模仿鸟飞行,飞行了数百步才落地。这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尝试。

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制造出一种木鸟,身上有翅膀,腹中有器件,能飞数里。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木鸟飞天的故事。

孔明灯相传五代时,莘七娘随丈夫进入四川作战,用竹和纸做成方形的灯笼,底盘上点燃松树脂(松香油),当热气充满灯笼时,这灯笼会扶摇直上,晚上高挂在空中,作为军中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被称为孔明灯,以纪念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孔明(诸葛亮)。

孔明灯流传于中国许多省份,形状各异,大多数为球形或圆柱形,灯中燃烧的燃料除松脂外,还有用一般的油和木柴等。名称也五花八门,如云灯、云球、飞灯、天灯或宫粉等。

孔明灯就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可见,我国古代热气球已广为流传。

原始火箭在古希腊,有代达罗斯父子向太阳飞行的神话。在我国,有嫦娥奔月的传说。18 世纪初,我国已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的说法,还画出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象图。后来,关人、飞木鸟的故事就更多了。

现代火箭的诞生,使千百年来人类遨游太空的理想终于实现了。火箭是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一大标志,但是,火箭在历史上又是十分古老的。11 世纪左右,我国人民已制造了火箭――它用纸糊成一个筒,把火药装在筒内(实际上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然后火药筒绑在箭杆上。药筒前头封闭,后头开口(即喷管)。火药燃烧时从后口喷出大量气体,利用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这种原始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但发明了火箭,而且将火箭用于军事,如用火箭攻击敌营等。据古书记载,1126 年,宋、金的开封府之战,宋将就用火箭抗击金兵。

火龙出水现代多级火箭的思想是俄国人齐奥尔科夫斯基在20世纪初才提出的。早在1621 年,我国《武备志》一书就记载了名为“火龙出水”的初始两级火箭。

“火龙出水”由约1.6米长的毛竹制成,前边装有一个木制的龙头,后边装有一个木制的龙尾,龙身下边一前一后装两枚大火箭,龙“肚子”内另装几枚火箭,引火线总联在龙身下面两枚大火箭的底部。

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说:“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里远,如火龙出于江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也就是说,“火龙出水”发射时,离开水面约1米~1.3 米,由龙肚子底下的两枚大火箭提供推力,把它送到1公里~1.5 公里路之外。大火箭烧完时,引燃龙肚子内的所有火箭,由它们去攻击目标,烧伤敌人,烧毁船只。

这种两级串联式火箭,其原理与我国“长征”3 号串联式运载火箭相似。我国“长征”3 号三级火箭就是采用一级燃烧完,点燃二级;二级燃烧完,点燃三级,从而把通信卫星送上太空的。

万户登天在月球背面,有一个叫着“万户”的火山口。人们为什么把它起名为“万户”呢?这是有原因的。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是前苏联的加加林。1961 年4 月,加加林由“东方”号运载火箭送上太空而轰动了全球。但最早进行这类尝试的是中国明朝的学者万户。

我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国家,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1500年前后,万户提出了乘火箭遨游太空的设想,比前苏联“火箭始祖”齐奥尔科夫斯基早提出300多年。

万户的设想是这样的:在一把椅子后面绑上47 枚当时最大的火箭,人坐在椅子上,双手拿着大风筝。利用火箭的推力把人送上天,再巧妙地拿着风筝返回地面。

万户不仅这样想了,而且这样做了。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万户把椅子架起来,把47 枚火箭捆在椅子后面。他自己高兴地坐在椅子上,让助手同时点燃这47 枚火箭。霎时,火箭被点燃了,可惜,一声巨响,火箭爆炸了,只见硝烟弥漫,碎片纷飞,万户为人类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为“宇航先驱”纪念万户献身航天事业的伟大创举,科学家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火山口命名为“万户”。

相关链接之三:在电影里遨游太空

虽说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但是其中不少的场景和知识都来源于现实。

《阿波罗13号》

导演:朗・霍华德

主演:汤姆・汉克斯、凯文・贝肯、艾德・哈里斯、朗・霍华德

点评: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再现了1970年太空船“阿波罗13号”登陆月球的壮举。摄制组将一架波音707飞机内部改造成太空船的模样,飞上天后再急速滑落,以产生失重效果。虽然时间只有1分钟,但可想而知,演员们已经被这辆“超级过山车”折腾得够呛。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相当出色,连太空英雄弗洛尔也称他演得像。

这部影片绝对是极品“科普教育片”,现在很多人对航天的基本认知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影片节奏紧凑、险象环生,看起来一点儿也不觉得枯燥!

《火星任务》

导演:布莱恩・德帕马

主演:加里・西尔斯 、唐奇・德尔、康妮・尼尔森、蒂姆・罗宾斯、杰里奥・康奈尔

点评:

这是一部反映探索火星的科幻片,拍摄全过程都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做技术顾问。影片中,从宇宙飞船的外观与内部陈设、全触摸式的交互界面和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飞船操作系统,到种种火星探测仪器,都以目前空间科技的研究、模拟做参照,画面令人十分震撼。为了求得真实感,影片还花费了大量资金拍摄失重场面,包括了一段失重状态下的太空舞蹈。

此外,影片还着力刻画了宇航员风趣幽默的个性、科学的态度和奉献精神,以及职业的高度风险。影片中有一幕非常感人:飞船遇难后,船长伍迪为救大家,冒险只身前去挂接补给舱。大家得救了,但他却“飘”在太空里,为了不让妻子为救自己作无谓的牺牲,他勇敢地摘下了自己的头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世界末日》

导演:迈克・贝

主演:布鲁斯・威利斯、本・艾弗列克

点评:

一颗巨大的陨石正在飞向地球,18天内将和地球相撞,地球上的一切都将灭绝。怎么办?美国太空总署想出了一个办法:派人乘坐航天飞机登陆陨石表面,钻出一口深井,埋入核弹将其炸毁。经验丰富的油田钻井工亨利和他的钻井队员被选中,执行这项星际爆破任务。

他们参加了有史以来最短的航天速成班训练――12天,随即分坐两艘航天飞机抵达陨石,在经历了各种困难后,终于把核弹放进了陨石核心。

没想到老美也生产伪劣产品,核弹的自爆装置居然失灵,亨利只好毅然留下人工引爆,与陨石同归于尽。

相关链接之四:伴随书香感受太空

《登陆火星》

作者:(美)史蒂夫・斯奎尔斯 出版:中国宇航出版社

本书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探险车”项目首席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博士在“精神号”和“机遇号”火星探险车成功登陆火星,顺利完成9个月的探测任务后创作的一部纪实文学。

在本书中,史蒂夫博士丝丝入扣地讲述了长达17年的火星探险车项目发展和成功的历程,描述了探险项目过程中每一次辉煌的成功和令人沮丧的挫折――既有可能导致灾难的设计缺陷,也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紧张冲突。如书中回顾了为把探险车送上发射塔,科技人员与时间赛跑的扣人心弦的情景,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完成这一壮举的杰出人物。再如探险车登陆火星后,控制人员又克服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包括火星恶劣的气候以及“精神号”与控制中心几近致命的通信中断。天道酬勤,探险车的发挥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斯奎尔斯和他的团队首次证明了火星的环境条件曾经有可能支持生命。

本书成功地再现了献身航天事业、在风险与艰难中大胆探索的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团队群像,以及他们在探险项目合作中虽有矛盾冲突,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感人至深的情怀。

《放飞神舟》

作者:石磊 主编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是中国首次公开出版绝密级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实,作者系《中国航天报》总编辑。因工作需要,她11年来亲历宇宙飞船研制、发射现场和宇航员训练基地,拍摄了大量的资料照片。本书以图书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中国宇宙飞船发展的全貌,成为唯一零距离接触并阐述中国飞天历程的作者。书中大量的资料和照片首次与读者见面,包括目击者亲历现场得来的第一手感受,都是读者无从得见的宝贵信息。

《奔向月球》

作者:吴伟仁 主编 出版:中国宇航出版社

《奔向月球》一书立足于配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向社会普及科学知识,使更多的人关心、了解和支持月球探测工程。该书简要介绍了备受瞩目的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和研制过程,阐明了月球探测的科学与工程目标,相关技术和科学原理,揭示了探月工程的重大意义。

该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月球科学知识,回顾了人类探测月球的艰辛历程,展示了当前各国月球探测的重大计划和重大活动,展望了人类重返月球与建设月球基地的未来远景,具有知识性、新颖性和权威性。

《别闹了,美国宇航局》

作者: 龚钴尔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5篇:飞向太空作文范文

推门进去,我看到了天花板上挂满了行星,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空间。

随着人流,我来到太空科技展览厅。在这里,我了解到古人类是怎样观察宇宙的,火箭的发展历程,火箭的构造及太空站的建立情况等有关太空的知识,真让我大开眼界!更有趣的是,我有幸体会到在月球上漫步的感觉,我进入了月球迷你舱,工作人员帮我穿上装备,就开始了我的“月球之旅”。在“月球”上,我难以徒步行走,在空中飘来飘去,犹如一朵彩虹在蓝天中遨游。听妈妈说人在月球上的重量是在地球上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地球有80斤的我,来到月球只有48斤了,真是太奇妙了!我想:月球上一定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长大以后继续探索月球的奥秘,让月球也成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区。

滑翔翼是勇敢者的挑战,在太空馆里,我体验了室内滑翔翼。我一坐上滑翔翼就觉得特别刺激。我的头趴在滑翔机的前端,手抓着滑翔翼的方向杆,准备开始我的飞行。这时,前面的屏幕上出现一个峡谷,我的手开始左右摇摆方向杆,当我准备撞上岩石时,我一阵上飞,逃过了危险。我飞、我飞、我飞飞!正当我得意的飞来飞去时,突然“轰”的一声。呀!我撞上岩石啦!不应该得意的!妈妈却在一旁笑个不停。

这次参观香港太空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

第6篇:飞向太空作文范文

当年,希特勒曾在两种新式武器――核武器和火箭之间进行选择,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在纳粹德国的倾力支持下,1944年9月,在曾经是奥伯特的助手的冯・布劳恩(1912-1977)的领导下,德国研制出一种具有巨大威慑力量的导弹:弹长14米、直径1.6米,装填烈性炸药8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达到每秒1700米(是声速的5倍),在100千米高空飞行,射程320千米。火箭以酒精和液氧作为推进剂,最大推力27吨。这种新式武器即刻被用于空袭伦敦。当爆炸声响起之后,人们才听到火箭由天呼啸而降的声音。从1944年9月至1945年3月,纳粹德国仅向英国本土就发射了4300枚这种火箭。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弹道导弹,取名V-2。在英语中,“V”寓意“胜利”;在德语中,“V”寓意“复仇”。这些“喝酒”的火箭没有奔向遥远的太空,而是指向了人类自身。

1945年5月2日,美军在欧洲战场俘获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100多名世界第一流火箭专家,得到了全部V-2火箭资料及部分火箭零件。稍后不久,苏联军队俘获了一批德国第二流火箭专家,截获了大批V-2火箭及火箭试验场的全部设备和图纸。

美国和苏联成为德国V-2火箭的继承者。冯・布劳恩被迅速转移到美国,开始进行新的弹道导弹设计研究工作。苏联则在年轻的火箭专家科罗廖夫(1906-1966)领导下进行火箭技术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苏联同时研制成功洲际弹道导弹。这种弹道导弹可以跨越半个地球攻击敌方目标,运载火箭已经超过第一宇宙速度。

1957年10月4日,苏联利用多枚火箭同时点火的技术,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重83.6千克,3个月后坠毁。

人造卫星能够从太空轨道俯视地球,观察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多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生态变化,勘察自然资源、监测自然灾害、获取气象预报必需的信息,它也被用作新的军事侦察手段。现在,在环绕地球的太空轨道上已经有数千颗不同用途的人造卫星,其中许多用于窥探他国军事、经济等方面秘密。

1961年4月12日,苏联载人宇宙飞船升空。当其环绕地球飞行108分钟后,飞船高度下降,航天员加加林在离地面7000米处被弹出,乘降落伞平安返回地面。这次太空飞行表明,人类脱离地面绕地球高速旋转,在生理上是可以承受的。航天员亲历太空,证实人类在宇宙空间生存是可能的。

随着火箭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把人造卫星送上更高的空间轨道。1964年8月9日,美国发射同步通信卫星。这种卫星距地面3.6万千米,每24小时环绕地球一周。从地球上看,它好像在太空静止不动。如果发射三颗这样的卫星,使它们分布在地球上方相互呈120度角的方位,它们发出的电磁波便可覆盖全球。从地面上发出的电磁波信号通过它们转发,可以避开地球表面凸起的曲面阻隔,到达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人类在发明无线电70年之后,又借助航天技术实现了全球通信。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经过4天太空飞行,行程38.6万千米,把两名宇航员送到月球表面。他们在月球上停留了21小时,采集到大量月球岩石样品,然后离开月球平安返回地球。从飞机离开地面到人类登上月球,其间只用了66年时间。

美国此次登月计划共计耗资230亿美元,动员了两万家厂商及40万名工作人员,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系统工程。后来,美国又进行了5次载人登月飞行,共有12人去到月球。这些航天员在月球上共停留280小时,足迹延伸到100千米以外的地方,他们研究了月球残留的火山活动,考察了月面地质地貌,结果发现月球的构成物质与地球上的岩石大体相似。航天员带回月球岩石样品共440千克,科学家根据它们推算月球形成的年龄约为44亿年,比地球年龄略小。

1971年4月19日,苏联在环绕地球的太空轨道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试验基地――“礼炮1号”空间站。利用空间站特殊的环境,人们可从事在地球上无法开展的科研工作。空间站绕太空轨道飞行时,地球引力和离心力相互抵消,航天员感受不到重力,飘浮在空中,用力呼出一口气便会使身体向后移动。在这种重力几乎消失的空间,仅仅存在遥远星体产生的微小引力,物质运动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现象,人们可以在这种环境里制造没有缺陷的晶体、合成新的化学物质、研究失重条件下胚胎发育生长的规律。苏联的第一批航天员于同年6月6日乘宇宙飞船到达空间站,在这个太空实验室工作了22天,而后乘宇宙飞船返回地球。当他们乘坐的飞船准备降低轨道进入大气层时,密封舱泄漏,空气逸出,宇航员全部窒息死亡。3个月后,“礼炮1号”空间站坠入地球大气层。

1976年,苏联正式制定新的空间站计划,新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和平号”。1986年2月20日,“和平号”的主舱发射升空,空间站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加装其他舱室,扩大功能,直到1996年4月组装完成,总重量达到116吨,总容积达到470立方米,就像一个巨大的太空拼装玩具。

“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轨道上工作了15年,先后有10多个国家的104名宇航员到空间站工作,进行了16500次各种科学实验,同时长期观察太空环境对生命活动的影响。2001年3月6日,由于空间站部件老化,年久失修,坠落在太平洋中。

1998年8月,美国开始建造更大的空间站――“太空实验室”,利用它进行规模更大的太空科学研究,同时使它成为向更深的宇宙空间进发的太空基地。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发明了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载两名宇航员首次试飞,经过54.5小时飞行,绕地球36圈后于4月14日安全着陆。这架航天飞机有44个喷气发动机,可以在太空和大气中任意调整飞行姿态和飞行速度。航天飞机是把通常的火箭、宇宙飞船和飞机技术集成起来的一种新型空间运载工具,它能够在宇宙航行中往返飞行多次使用。

载人航天是隐伏各种灾难的太空探险活动,危险的旅途随时可能夺去探险者的生命。太空旅行需要极为复杂的生命保障系统,人们在地球上积累的经验,常常不足以应对从未经历过的瞬息万变的太空飞行环境。人类英雄主义的情怀,鼓舞着先驱者义无反顾地一次次踏上太空的征程。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载7名宇航员发射升空,当时美国电视台设专题节目向全世界实况转播此次升空过程。73秒钟之后,以3倍音速升到17千米高空的“挑战者号”突然爆炸,7名宇航员和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顷刻间化为数千块碎片散落在大西洋中。宇航员中有一名女教师,原准备在航天飞机现场为地球上的孩子们讲一堂太空知识课。当人们在发射现场和电视机前惊愕地看到这悲壮的一幕时,无数孩子放声大哭,呼喊他们的老师。这时人们想起在“阿波罗4号”飞船失事中遇难的宇航员格里索姆生前对飞船设计师说过的一段激动人心的话:“要是我们死亡,大家要把它当作一件寻常的普通事情,我们的事业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计划的进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

2003年1月2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16天太空飞行任务返回地球时,在高空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2005年7月2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再次升上太空。

航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人类知识的疆界。1990年4月,美国利用航天飞机把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距离地面500千米的太空轨道,使人们能够在没有大气干扰的环境里观测宇宙。这架望远镜的物镜直径2.4米,有十分灵敏的探测器,可以探测宇宙中十分微弱的光信息,能够发现6000千米之外一根火柴的亮光。这架太空望远镜取名“哈勃”,是为了纪念为“宇宙膨胀”学说提供重要观测依据的美国天文学家哈勃(1889-1953)。

哈勃太空望远镜进入太空轨道后,发回的第一批观测照片十分模糊,令人大失所望。科学家研究发现,是望远镜的光学系统设计出了毛病。当时科学家提出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重新制造一台望远镜替换它;另一种是根据哈勃望远镜“近视”的程度在地面为它配一副“眼镜”,由宇航员乘航天飞机为它佩戴以“矫正视力”。 第二种方案被采纳。宇航员乘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轻轻“抓”住这台有视力缺陷的望远镜,为它戴上定做的非常精确的“眼镜”,结果它发回地面的照片立即变得十分清晰,人们得以看到前所未见的奇妙无比的天象景观。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家看到了银河系之外恒星死亡的过程,看到了彗星撞击木星在木星上出现的疤痕,发现了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上存在大气,还第一次找到了宇宙中存在“黑洞”的证据。

借助威力强大的火箭,人类已经近距离地考察了太阳系的大部分行星,携带探测仪器的飞行器已在距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金星和火星上登陆,实地考察组成行星的物质和它们真实的物理环境。

探测结果表明,以西方神话中的爱神“维纳斯”命名的金星,远不如神话中描述的那样浪漫。金星大气的97%是二氧化碳,其压力高达90个大气压,相当于地球海下900米深处的压力,人类如果到达金星表面马上会被压得粉碎;金星大气温度高达470℃,比人们厨房里的烤箱的温度还要高;大气中没有水也没有氧。在50千米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上方,笼罩着30千米厚的硫酸蒸气,“酸雾”弥漫。实际上,这颗美丽的行星是真正的地狱,那上面没有生命。

人们多次将探测仪器送到火星表面,其探测结果表明,火星表面是一片死寂的荒漠,偶尔出现遮天蔽日的尘暴,那上面既无神奇的火星人,也没有人们想象的河流。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火星表面气压只有地球表面气压的1%。夏季的白天,火星表面温度为0℃左右,夜晚没有日照时气温迅速降低到零下80℃。最近,科学家通过火星探测器实地分析火星岩石结构,找到了过去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人们预测,地球未来的景象可能会像今天见到的火星。

航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大了当代人类活动的疆域,同时为未来人类创造了在宇宙中能够长久生存的机会。天文学家认为,任何恒星都有其生命周期,太阳已近壮年,数十亿年之后,它的光和热将消失殆尽,不再能享受它的恩泽的地球将逐渐变为一颗不适于物种生存的荒漠之星;而航天技术有可能帮助人类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到茫茫的太空寻找并创建新的家园。

第7篇:飞向太空作文范文

玩累的小科躺在草地上凝望着淡蓝的天空,风筝飞来飞去,竟然将小科带入了梦乡……

小科乘着自己的七彩风筝,像孙悟空腾云驾雾般翱翔在蓝天,风筝渐渐变成了七彩的太空飞船,不知不觉飞出了地球,小科也变成了小小的航天员,身穿合体的航天服,越飞越快。

年龄最大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小科正在驾驶飞船飞翔,忽然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

“嗨!你这个家伙是谁?竟然赶上了我们!你的飞船长得像风筝!”

小科定睛一看,原来是“联盟”号飞船,飞船里有个和他年龄相仿的航天员正在用傲慢略带惊异的语气说话。

小科没搭茬,为了了解对方,他快速点下按钮,一大堆信息迅速显示在飞船内的屏幕上:

“联盟”号飞船是使用历史最悠久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飞船由近似球形的轨道舱、钟形返回舱和圆柱形服务舱三个舱段组成,像一辆太空列车,可乘坐3名航天员。

轨道舱

舱内装有各种观测设备、科学实验设备、电视摄像机、出舱活动设备、航天员休息和膳食设备、通信和生命保障系统。舱内分隔成工作区和生活区,是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返回舱

它是飞船上升、轨道机动、对接和返回地球时航天员乘坐的地方。舱内装有操纵设备、显示仪表、减震座椅、生命保障系统、制动火箭和降落伞等。它是惟一可带着航天员返回地球的部分。

服务舱

舱内装有在太空飞行中所需要的设备和动力装置。舱外装有天线和2个太阳能电池板,翼展约8.4米。

“联盟”号飞船有何神通?

说时迟那时快,小科快速浏览完对方的信息,回答道:“朋友你好,我是小科,一名宇宙观光客,我的七彩飞船采用中国传统的风筝造型,特点是高速度、高智能,对游客的驾驶水平要求不高,很高兴能在太空中与传说中的‘联盟’号飞船并驾齐驱!”

只听“联盟”号飞船里的航天员不服气地说道:“好大的口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风筝飞船竟敢与我们的飞船比试高智能,你可知道‘联盟’号飞船的看家本领?

‘联盟’号飞船能自主长期飞行,具有在轨机动、交会和对接能力,既可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又能在对接后与空间站一起飞行,在太空从事对地观测、天文观测、材料加工、工艺装配、地球资源勘查和生物医学实验等科学实验活动。如果对接的空间站上出现严重故障或航天员患病等紧急情况,‘联盟’号还能当做救生船将航天员救出险境呢。”

“联盟”号飞船的辉煌

其实也难怪这个家伙这么傲慢,“联盟”号飞船在人类航天史上,确实有着辉煌的历史。

从1967年至2012年的45年时间里,“联盟”号飞船已更新换代了5种型号,共载人飞行115次,共计228人次航天员进入太空并停靠到空间站飞行。

2013年,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将有两次发射,会搭载航天考察组到国际空间站上进行长期飞行。

了解了“联盟”号的辉煌历史,小科十分敬佩,他的风筝飞船主动向“联盟”号靠近,周身闪着七彩的光芒,发出友好的信号。对方的小航天员于是继续向小科介绍“联盟”号的故事:

“我们飞船了不起的事情很多,其中就有首次载人飞渡‘天河’,完成人类太空转移的任务。

那是1986年3月13日,‘联盟’T-15号飞船载着两名航天员升空,两天后与‘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对接。5月5日,他们又乘飞船到相距4000千米的‘礼炮’7号空间站,完成工作任务后又搭乘飞船返回到‘和平’号空间站。这可是‘联盟’号飞船首次载人飞渡‘天河’,称得上航天史上难忘的一页。”

“联盟”号上天建造国际空间站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联盟”号的小航天员和小科在一番对话之后,结成了好朋友。交谈中,小科了解到:“联盟”号在参加建造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同时,也开展太空科学实验活动,多次创造了太空飞行纪录。航天员在完成飞行任务后,有的乘坐“联盟”号飞船返回地面,有的则换乘美国的航天飞机返回。

自从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联盟”号飞船担负起了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物资设备的主要任务,称得上功勋卓著。

第8篇:飞向太空作文范文

1 赫尔墨斯号飞船逃离火星及折回救援马可的飞行过程物理分析

赫尔墨斯号载着五位宇航员,脱离火星飞向地球,在接近地球的时候,决定返回火星救援马可,最终成功救出马克,并顺利第二次返回地球.其救援飞行过程如图1所示:

火星未发生灾难前,飞船利用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原理,环绕火星飞行.

发生灾难后,其中五名宇航员乘坐火星上的返回舱,并将其加速到火星第一宇宙速度,在环星轨道A处和飞船对接,宇航员进入飞船避难,马可一人被丢在火星.

然后,飞船加速到火星第二宇宙速度,该过程由于动量守恒原理,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在环星轨道B处飞船脱离火星引力进入返回地球轨道,依靠惯性飞向地球(太空阻力约为零).

飞船在途中C处获知了马可还活着的消息,但当时飞船正在按照预定轨道飞向地球,以第二宇宙速度级别远离火星,飞船上的燃料不足以支持飞船直接掉头飞火星救人.

当飞船接近地球,在D处时,恰好中国发射深空卫星的大推力火箭太阳神号已经准备好,中美联合救援,飞船上宇航员决定飞行绕过地球,折回火星救人.

飞船在E处,以火星第二宇宙速度接近地球,利用地球引力进行加速,以不低于地球第二宇宙速掠过地球.同时,地球NASA利用太阳神号将补给舱加速到和飞船相同的第二宇宙速度进行补给,否则飞船宇航员错过了补给,将无法生存.

赫尔墨斯号成功加速和补给后,在F处以地球第二宇宙速度脱离地球引力,依靠惯性(太空阻力约为零),以地球第二宇宙速度级别飞行火星.

飞船到达火星附近后,准备和马可乘坐的返回舱对接,由于的燃料不够,飞船无法减速到第一宇宙速度环绕火星飞行,所以马可必须把乘坐的返回舱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和第二宇宙速度的飞船对接,所以马可要为返回舱减重,在有限的距离内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承受了超过12个g的加速度,最后马可在M处成功获救.

飞船借火星引力掉头加速,以不低于火星第二宇宙速度,脱离火星引力,依惯性返回地球,到地球附近N处减速到地球第一宇宙速度,在P处被地球的引力俘获而环地飞行,在K处宇航员乘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回地面.

3 太空舱中的人工重力分析

第9篇:飞向太空作文范文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在高中被称为最难学的科目,很多学生和其他学科的老师都这么和学生说,而为什么难学,没有多少学生去深层次思考,不少人是人云亦云的。而学得不理想的同学都有这样一个共性:空间想像和转换能力欠缺,只会简单的套用公式,而对于一些文字所勾勒出的物理情景缺乏空间想像,受力和运动无法想象,解题当然无从下手。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个学生的智能潜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多年研究大脑科学和进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智力的偏颇论调,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为人类的心灵教化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窗,拓展了更宽广的发展方向,也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意涵。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提到的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nece)乃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讯息之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精确知觉物体或形状的能力,对知觉到的物体或形状进行操作或在心中进行空间旋转的能力,在脑中形成心像以及转换心像的能力,对图像艺术所感受的视觉与空间之张力、平衡与组成等关系的敏感性。

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这类人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

空间智能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能和抽象的空间智能两种能力。 形象的空间智能为画家的特长。抽象的空间智能为几何学家特长。建筑学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间智能都擅长。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若注重对学生空间智能的培养,将对我们的物理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智力观,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变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为生动有趣,人人动手又动脑的合作探究式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调整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使之在长远看来更准确、客观,能“看到”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的“后劲”。为促进空间智能的发展我们应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一些思想,让一些有助于促进空间智能的做法能变成学生的习惯。

1 换位思考,发展观察能力,促进学生视觉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例1: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看到这现象的条件是:( )

A.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率必须较大

B.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率必须较大

C.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率必须较大

D.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率必须较大

解析:太阳的东升西落,实际上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若我们换位思考,从相对运动上讲,太阳绕地球自东向西转,若要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太阳就要在西边,所以应在CD选项中选,其次,需要飞机也是自东向西飞,且绕地球飞行的角速度比“太阳绕地球”的角速度更大。故答案应选D

2 设身处地,现场模拟,发展思维的形象性,培养学生富于想像,善于想像的能力;促进对空间关系的把握

例2:北半球海洋某处,地磁场水平分量B1=0.8×10-4T,竖直分量B2=0.5×10-4T,海水向北流动,海洋工作者测量海水的流速时,将两极板竖直插入此处海水中,保持两极板正对且垂线沿东西方向,两极板相距L=20cm ,如图所示,与两极板相连的电压表(可看作理想电表)示数为U=0.2mV,则( )

A.西侧极板电势高,东侧极板电势低

B.西侧极板电势低,东侧极板电势高

C.海水流速大小为0.125m/s

D.海水流速大小为0.2m/s

解析:该题学生容易在空间构图上强行让自己去想象,最终在图上标错各物理量的方向,或无法标示出有用的物理量的方向,带来无力感、失败感,给今后此类习题留下心理阴影,若我们就以教室的方向为东西方向,地磁场水平分量向北,竖直分量向下,海水向北流动,地磁场竖直分量有效,由左手定则,可得带正电粒子向西侧偏转,故A正确,再由电磁感应规律,故AD选项正确。

例3:飞机在北半球空中匀速巡航,机翼保持水平,飞机高度不变.由于地磁场的作用,金属机翼上有电势差,设飞行员左方机翼末端处的电势为U1,右方的为U2,则( )

A,若飞机从西往东飞,U1>U2

B,若飞机从东往西飞,U1

C,若飞机从南往北飞,U1>U2

D,若飞机从北往南飞,U1

解析:此题同样需要学生设身处地,现场模拟,右手放置胸前,掌心向上,大拇指伸直,标示飞机飞行方向,结果可得不管飞机向哪个方向飞,都是左侧机翼电势高于右侧机翼。故答案选AC

例4:在太阳的最外层―――日冕上长期存在着一些长条形的大尺度的黑暗区域,从表面上看就像日冕上的一些洞,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冕洞。冕洞是太阳磁场的开放区域,这里的磁感线向宇宙空间扩散,大量的等离子体顺着磁感线跑出去,形成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风。太阳风以800km/s以上的速度袭向地球。虽然地磁场被它吹的变成不对称的某种“流线型”,但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的长驱直入,从而保护了地球的生命。现在太阳风以与地球表面垂直的方向射向赤道上空的某一点,则这些等离子体在进入地球周围空间时将 ( )

A、正离子向东偏转,负离子向西偏转

B、正离子向西偏转,负离子向东偏转

C、正离子向南偏转,负离子向北偏转

D、正离子向北偏转,负离子向南偏转

解析:在解此题过程中,不能在图中标示方向,而且东西南北方向在图中也易标反,所以,该题仍需将自己所在地当作赤道,地磁场水平向北,带电粒子竖直向下运动,由左手定则,所以,正离子将向东偏转,负离子将向西偏转。故答案选A

3 立体转换,发展方向感,发展二维及三维空间的转换能力

例5: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小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当给物体施一方向水平且与斜面平行的力F后,物体恰好能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此题通过实物受力分析,该物体受四个力,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但因为运动只在斜面这个平面上,故可以先将垂直于该平面方向上的力处理,立体转换处理后如图,小物体相当于只受三个力处于匀速运动状态,列式解得:

可得

4 化曲为直,运动分解,培养艺术素质,发展、发现美的能力

螺旋结构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形状,DNA以及许多其它在生物细胞中发现的微型结构都采用了这种构造。螺旋线看上去很美,给人柔和、流畅的感觉。

洛仑兹力作用下带电粒子的螺旋线前进的运动

速度分解为平行于磁场和垂直于磁场的分量;

粒子以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分量作匀速圆周运动;

粒子以平行于磁场的速度分量沿磁场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其合运动为等间距螺旋线运动,h为螺距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