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精选(九篇)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

第1篇: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绿色梅州 旅游梅州 选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32-02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开展的对自己生活的全部范畴所涉及的社会现象认知、体验、探索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式的综合课程,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了解社会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好课题,确立研究目的,进行可行性分析,是活动的关键。是指导研究实践,总结反思,达成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万事开头难”,这一实践活动的瓶颈,如何来打开?下面我就结合《绿色梅州之旅游梅州考察》研究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方法,来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想。

第一、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老师提出课题方向。适当缩小筛选范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学习、生活和社会中感兴趣的问题,形成有价值的主题。让学生感到活动的主题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智慧和兴趣,从而激发极大的参与欲望。

我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和辅导任务以后,就给我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留心生活,积极思考,搜集、记录下你最想研究的问题。以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交给班主任,看谁的记录最用心、搜集的信息最有价值。在两周以后的综合实践课上,我组织学生自主交流,学生个个有话说,个个想说,教室里就像过节,样热闹。每个学生都手里拿着本子,三五成群的聊着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

千是“反腐败”、“留守儿童”、“迷恋网络游戏”……一个个兴奋的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我大力表扬了他们留心生活、积极思考的优点,并且鼓励他们继续记录问题,养成积累和思考的习惯,为以后发现更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奠定基础。

第二,选择可操作的课题

激发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但学生的兴趣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将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时,不能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还必须对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加以分析,判断和引导,使其形成有研究价值、可操作的主题。

动物研究,贫困问题,战争问题,环保问题等等,大到世界问题,远到欧美国家,学生们总是热情高涨,争个不休。最后,大家都等待我的决定。

我没有直接给学生指定课题,首先指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作为一次集体活动,还要统一一个可行的方案,大而远的题目不适合我们学生来做课题。进而借机指导他们选题的一些方法。

(1)回归自我,体验生活。如:立足校园生活。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容易做好,范围越小目标越明确。例如开展“让学生与校园环境对话”实践活动。校园的一花一草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2)体验家庭生活。如讨论《弟子规》中的孝、弟,体验父母的爱和爱父母的感受。

(3)关注社会生活。比如关注最近家乡发生的一些事件或新闻等等。

学生的话题也就相对的围绕梅州、兴宁等范围谈论,并且比较注意课题的可行性原则,不再天马行空,而注重实际了。

学生们的讨论话题渐渐的变成三大类型,一是动植物研究方面,一是学术问题研究方面,一是社会问题研究方面。

第三,注重社会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了解社会动态。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知识相融合,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因此,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选题,不能闭门造车,活动的选题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者身边的社会热点话题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关心社会,关爱他人,课内课外相接合。

于是大家就前面提出的好些话题拿来再次筛选,“中小学生肥胖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研究、学生说谎现象的研究、恐龙为什么灭绝……”这些话题都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对于学生来说课题大,不好操作。又有同学提出:这几年《梅州日报》、电视台经常提建设文化梅州,绿色梅州、工业梅州,拿这些来做研究,不就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又有社会价值了。

这一提议一下子就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响应。

接下来大家就这方面的话题进行分析,“客家话研究”、“客家人从哪里来”、“梅州名人研究”、“梅州工业发展研究”、“兴宁八景”、“梅州风景”……就这些课题从难易程度讨论和学生的兴趣大小排列,“梅州风景”、“兴宁八景”名列前茅。结合梅州正在建设旅游城市,大家最终定下“绿色梅州之旅游梅州考察”。

第四、明确研究目标

“绿色梅州之旅游梅州考察”这一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如何,还需要看我们的活动目标是否明确。

通过讨论,大家最终一致通过“拥抱自然,品阅美景,建设梅州,热爱生活”作为这次活动的目标。

第五,分解主课题,设立子课题

梅州著名风景区很多,七县一区,每个地方都有不少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风景,学生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去旅游考察。

于是我们就决定对梅州风景区进行分类,设立子课题。梅州市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如按地域分类,有“梅县旅游景点、兴宁旅游景点……”,按景点内容类别分,“有自然景观,人文景点,休闲度假,三高农业、保健养生,客家美食等”……又经过一番讨论,大家都认为按景点内容类别分好,就设立六个子课题,并列举了一些相应的景区做参考:

(1)梅州旅游之自然名胜,如阴那山省级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世界第一天然卧佛――南台山天然卧佛(石正镇)、平远县的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3A级景区)……

(2)梅州旅游之人文胜景;如客家公园・中国客家博物馆、纪念园(国家4A级景区)、人境庐……

(3)梅州旅游之休闲度假;如梅县的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国家5A级景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国家4A级景区)、上举龙文自然保护区……

(4)梅州旅游之三高农业风景区,如黄蜂窝茶山旅游区、雁南飞茶田……

(5)梅州旅游之保健养生;如五华县的汤湖热矿泥山庄(国家3A级景区)、粤东最佳矿物质浴疗保健温泉热柘温泉、丰顺县的丰顺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

(6)梅州旅游之饮食文化;如梅县:沙田柚(金柚)、客家娘酒、松源麦芽糖、丙村开锅蒸丸,兴宁;单丛茶、桂圆(干)、酿豆腐、酿苦瓜、鸡炒酒、酿板、姜糖、侯荣记牛肉干;平远;柿饼、萝卜苗茶……

第2篇: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锵锵三人行 锵锵台湾行 创新

一、前言

《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的王牌夜间电视谈话节目,于1998年创办。周一至周五晚23:30~24:00首播,次日中午13:00~13:30重播,节目时长21分钟,中间插播两次广告。该节目创办14年来,均由窦文涛担任主持人,由最初主要靠“星、腥、性”等言语吸引观众,到后来主要转为深层社会话题讨论。作为一档清谈类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制作成本极低,创造的广告收益却很高。她的成功不仅在于创造了较高的经济价值,更在于其较高的社会效益。主持人窦文涛“在众声喧哗的中国电视界,以清醒的入世精神和默契的谈话格调,示范了主流之外的观点价值。”他“让中国电视开始说‘人话’了。”

在延续了14年的既有运作模式后,《锵锵三人行》剧组也在寻求着形式上的创新。2012年初窦文涛、梁文道和《锵锵三人行》节目组受台湾观光局之邀第一次走出了演播室,开始了节目开播十四年来首次“户外行走”,拜访以前上过《锵锵三人行》节目的嘉宾,让每一个嘉宾带着窦文涛和梁文道感受一天台湾。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都是一次次舒适、深刻、愉悦的身心旅行。一位观众在看过《锵锵台湾行》系列节目后在网上留下了这样的观后感“锵锵台湾行,邀请鼎大名的文化人带我们一起游台湾,却像是和朋友一起闲逛般的舒适、悠闲。舒国治、姚谦、蔡明亮、林怀民……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变成鲜活的存在,随性地逛永康、牯岭街、聊电影、聊音乐、聊舞蹈、聊文化,如缓缓流淌的山泉,甘甜、解渴。”

二、节目形态创新

(一)谈话场景由“在这里”变为“在路上”

《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形态自开播以来便是在一个仅二十平米的虚拟客厅的空间内,一张桌子,三把椅子,桌子上放三个茶杯,有时候堆放一些书籍报刊以引起话头,将平时朋友间聊天的真实状态在电视媒体上展现出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道具。这种朋友间自由交谈的“沙龙式”谈话方式既有别于西方传统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三足鼎立的模式,也不同于大陆观众所熟悉的《鲁豫有约》《艺术人生》《面对面》等节目。《锵锵三人行》十年来保持了没有任何现场观众参与互动,只有主持人和嘉宾的组合形式。这种“客厅”式的节目场景很多年来不曾改变,一直给观众节目“在这里”的稳定感,同时具有很强的隐喻作用,不断地暗示观众其谈话的内容既有别于严肃的政治的话题也不同于闺蜜间的喃喃私语。

《锵锵台湾行》系列节目在原有的节目形态上进行了创新。节目场景由封闭的演播室,扩展到台湾的各个角落,或海边、或稻田旁、或餐馆中、或咖啡馆内。如:3月22日的节目场景是全台北最欢乐的一条小街“永康街”;4月3日的节目场景是稻田边的观景凉亭;4月4日的节目场景是小树林中;4月5日的节目是宜兰的海边。在3月22日《锵锵台湾行》首期节目中,窦文涛、梁文道和嘉宾舒国治以永康街为背景,开始了为期十天的节目。嘉宾舒国治一边走一边介绍说“永康街是全台北最欢乐的一条小街。很难说得那么清楚,但是永康街应该是五六十年前,它就是一个规划得蛮方正的一个文教的宿舍区。所以很多老的日本式房子在这儿,然后在这五六十年里头,尤其这二十年,因缘际会,很多人在这个地方住得很好,或者开店开得很好,成为今天全台北被认为最优雅,也最舒服,同时也最欢乐的一条小街。”试想这一段看似平淡却极具生活情趣的介绍如果放在演播室里说出,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因为有了美景,有了懂得欣赏美景和生活的人,节目才能做得如此“生机盎然”。

(二)节目形式变为“谈话节目”与“旅游节目”的结合

旅游,无论远近、无论地点,其本质是到别处的行走、体验。或看周遭事,或经世间情,或赏天下景。在旅游中可以感受、体验、记录自己“在路上”的心境。而电视这种媒体则是一种记录行走的最好载体。传统的旅游节目往往以“风景、人文、美食”为主题,主持人往往充当导游的角色,带领观众去行、去赏、去品。而《锵锵台湾行》系列节目利用做谈话节目14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旅游节目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跳出了传统旅游节目的窠臼,从介绍“路途的风景”转向“路途中的人”再到“途中人的感受”。《锵锵台湾行》十二期节目,谈话节目无外乎要解决“怎么说、说什么和谁来说”三个问题。《锵锵台湾行》将“怎么说”的场景“客厅”变为了海边、街道、稻田边、工作室、咖啡馆等,实现了与旅游节目“风景”的结合。在“说什么”环节,将热点社会新闻转化为嘉宾的个人经历、体验、感受,其“人文”气息呼之欲出。在台湾金牌音乐制作人姚谦的那两期节目中,嘉宾在节目更多谈到了个人的感受和见解,如“台北太吵闹,喜欢到北京躲清静”“唱片已经死了,音乐新模式还没有出来”等。

三、主题风格创新

第3篇: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今年6月,昆明市东川区电教中心接到一个任务――创作一部反映东川红土地的风光旅游片,用来作为区政府的招商宣传片,要求不但要将红土地景区奇美的风光展示出来,还要大量挖掘名人们对红土地景观的评价,展示各地影视制作团队、美术写生团队、天文观测团队到红土地景区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深入揭示东川红土地的地域景观和人文风貌,提高红土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人员充足,共有八人投入这部风光旅游片的摄制。而且图像资料齐全,超过200分钟的原始图像资料,足够在后期制作中尽情发挥,剪辑出一部质量较高的风光旅游片。文字资料也极为丰富,使我们可以在风光旅游的基调上,适当对景区的历史文化渊源加以叙述,使片子具备一定人文底蕴。

参加摄制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岗位,对电视专题片的摄制不很专业,但热情都很高,且各有所长。由于我们对每个人都做了明确分工,因此在后期剪辑中,基本做到了想要什么图像,一个电话马上送到。在我开始拍片的这几年中,还没碰到过这样轻松的任务。随着图像资料源源不断地充实进来,我只去景区有针对性地补拍了一下午,画面就收齐了。结果,我们仅用了两个星期时间,就制作完成了一部13分钟的片子――《东川红土地》,而且成片效果美轮美奂,看过的人都惊叹不已。

制作这部风光片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东川红土地景区,当然需要在上级电视台播出。可我们将片子送到省台,才知道省台已经取消了风光旅游片播出栏目,因此,这部片子不能被采用播出。

做片子的人有些怕看电视。我平时不认真收看电视节目,没有及时掌握省电视台采用标准,做出来的片子当然没有达到播出要求,这确实是个失误。然而,这部片子整体感觉真是太美好了,让我自己都如醉如痴,就这么放弃,实在舍不得。于是决定进行二次创作,结果从出发点,又回到了出发点。像一个练长跑的运动员,跑了一圈,又回到起跑线。

从量体裁衣到雨露均沾

如何使我的片子适应电视台的播出标准?我想到了个新办法,也是我作为一个电教工作者第一时间出于习惯所能想到的方案,那就是把它改成一部党教片。这个想法,似乎有些大胆,但我深思过其现实性:省电视台还保留着党教栏目;宣传红土地、助推红土地经济发展和党建工作主旨殊途同归。

不过,要把风光片改成党教片,风光与党教孰轻孰重?这是很难在实际操作中把握的矛盾,如将两者割裂开来,必将把片子做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主观上,我舍不得把片中美丽的红土地风景抹去。客观上,红土地最大的亮点正是在风景上,打造红土地美景的品牌才是此片的最终目的。党建和风景两者都不能丢,这样制作片子,免不了要用一定的篇幅介绍红土地的风景,反而可能冲淡党建的亮点。而这部片子内容、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定,又不能大幅度展开叙述,想要量体裁衣式地制作出来,必须确定一个总主题。

好在一位同行点醒了我,建议我将风光和党教的结合点放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上。当地人有了红土地风光旅游资源,才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才接受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这是一个结构上的大圈子,但逻辑上并没错。于是,我确定了以红土地人观念更新为突破口来展开全片,每一个内容的叙述、过渡、展开、收束,以及每一个章节的跳跃,都始终贯穿着观念更新这条主线。这其中有红土地镇党委政府观念的更新,有红土地景区所在地花沟村党支部观念的更新,有当地群众观念的更新。

所有观念更新里,都分别包含着两个内容,即:党建与风景。在两者的微妙联系中,以国内外游客带来的观念更新为切入点铺开,体现新的观念使当地党委、政府产生的思维巨变,使当地农户进入新的生产方式。这样,党建与风景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不可分割的叙事因素,雨露均沾。

在总的表现形式上,以同期声采访为脉络,通过对党组织、对普通党员以及对农户的采访,将一个个素材贯穿起来。就这样,一个看似繁复实则内容不散、逻辑不乱的“风光旅游党教片”格局就形成了。而这部党教片的特殊之处在于:既能迎合电视观众的审美取向,又能符合党员教育片的要求,为本地党组织广开思路、寻求党建与经济双向发展的结合点,提供了一部样片。

从点滴收藏到积少成多

一个复杂的构思,是用一个个简单具体的行动充实起来的。但当简单不再简单,具体变得模糊,事情就难办了。

景区所辖的各级党支部开展的党建工作,都采访得很顺利,可到景区采访开办农家乐的农户时,就出了意外:他们都不愿把自己的真实收入说出来,对着摄像机,很有保留地说他们一年的收入是三五千元。他们已经多次接受过各种媒体的采访,韩国、日本的记者也采访过他们。在面对摄像机镜头时,他们已经非常老练,几乎不约而同地说出这个数字。但实际上,由于来红土地观光旅游的人数日增,当地农民的收入日益提高,个别农户家境的殷实,是我们这些坐机关的望尘莫及的。但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树大招风,财多人忌”,在他们生活的圈子里,过多显露自己的收入,总会引来些不必要的麻烦。他们面对摄像机不但从容自如,还会“趋利避害”,顾左右而言他地回避一些话题,模糊一些数字,隐藏一些关键问题,使采访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同期声采访为主的方式拍摄下来,如果被采访人不能传达一些重要的、明确的信息,就等于没拍,绕来绕去还得回到幕后叙事,这不但会缺失一些真实性,而且整个布局都会乱套,“牵一发而动全局”。然而,这是个讲究自由和隐私的时代,人家不愿意坦白,我们也不能强制人家坦白。于是我采取了一种较麻烦的迂回方式――一次次到景区,用细节采访点滴收藏农户们经济收入明显变化的痕迹,用事实来证明他们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

其实实行起来也容易,只要舍得下工夫,做做“细活”――把一个话题分成若干话题来采访,比如让农户说说开办农家乐全年经济收入是多少,就将话题分解为四个:一、你家盖的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二、这桌饭菜卖多少钱?三、游客每晚上住宿费多少?四、你家一年接待多少游客?后期制作加上配音,引导观众替他们算这笔账。

用分解话题的方法积少成多,获取了不少素材,整部片子的叙事内容又增加了,于是在后期制作中又作了一些增删调整,最终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完成了这部“风光旅游党教片”。

第4篇: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有人陶醉于春日的和风细雨,有人惊心于夏日的狂风暴雨,有人伤感于秋冬的凄风苦雨……风雨是大自然的抒情诗。其实,人生之旅并非一路阳光,也会有风雨相伴,所以才有了“风雨同舟”“风雨兼程”“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劝勉和激励……请以“风雨”为话题作文。

要求:

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试题解析与写作思路】

以“风雨”为话题作文,首先要明白“风雨”指什么。其一,指自然现象,即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其二,指人生的经历,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磨练等。本话题寓意是:(1)人生旅途并非阳光灿烂,它也会有风雨相伴,只有经历过,才会变得更美好;(2)经历中只有不断成长,才能得到磨练、收获、思考和感悟、激励,从而更坚强、更成熟。

写作上,我们可思路拓宽,思维深刻,比喻、引申,写出有广度和深度的作文。在内容和技法上,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关键词,写出身处其中的真实感受

针对话题作文,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风雨”,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是生活、成长经历过程中的风雨,它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让我们在“风雨”中变得怎样?写出这种真情实感,往往能给人以道理启发和人生感悟。

二、取比喻义,抒发人生路途的困苦挫折

“风雨”喻指生活、经历中遇到的困难、波折、挫折等,因此,可以写自己在困难、挫折面前,是如何克服这些困苦、挫折,战胜厄运,磨练自己的意志,最终迎来灿烂的阳光,铸就了自己的坚强。

三、欲扬先抑,反衬“风雨”历练中的勇敢坚强

我们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条件、处境的险恶,以及人们在“风雨”中的表现,从而反衬人们的坚强。

四、独辟蹊径,巧立文意追求创新

“意乃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我们可以独辟蹊径,从更高的角度和切入点去构思,从自然、生活、历史、社会等方面出发,选择最重要的方面,然后提炼、创新,由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催生出比喻义、象征义,确立写作的中心。

【阅卷心得】

在中考作文中,阅卷老师多从内容、语言、篇章、书写四个方面打分。一类文的标准是:(1)内容充实,切合题意,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感情真实;(2)语言顺畅,没有语病;(3)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4)书写美观工整。

我们从大量的一类作

【标杆范文·满分文】

天空依然蔚蓝

考生

又是一个闷热的下午,知了在树枝上使劲地叫着,让人心烦意乱。大块大块的乌云堆满了天空,阳光不知躲到了哪里,这使我的心绪更加压抑。

书桌上摊放着数学试卷,那是一个刺眼的分数——“63”,可能老师记分数时也很气愤的缘故,卷纸都划破了。“63”分,我该怎么办?该怎么向爸爸交待?内心的惘然激发了我的愤怒。我越想越生气,抓起数学试卷狠狠地扔到了地上。

爸爸推门走了进来,看看扔在地上的试卷,坐在一边,我没有理会,趴在桌子上,凝视着窗外……

沉默了好半天,爸爸开口了:“给你讲个故事怎么样?”我扭过头望了他一眼,心想,“心情倒是蛮不错的啊!”爸爸依然用舒缓的语调问我:“喜欢蝴蝶吗?”“喜欢又怎么样?”我无精打采地说。“知道吗?在美洲,有一种可爱的蝴蝶,它色彩斑斓,小巧玲珑,很招人喜欢,但它有一个特殊的习性:每年春末都要成群结队地飞越高山大海,到几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去生活。途中遇到雷雨风暴,许多蝴蝶因此丧生,但它们仍然行阵不散,去追求自己幸福的生活……”

我直起身子,认真地听着爸爸的话。“这就是所说的‘蝴蝶王’,人们喜爱它,不只因为它外形美丽,更重要的是……”“是它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无限的力量,‘锲而不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启示”,我接过爸爸的话题,抢着说。爸爸没有做出任何的回答,只拍了拍我的肩膀,笑了笑,便起身离开了房间。

沉默了许久,我慢慢地拾起地上的数学试卷。我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蝴蝶王”在风雨中不知疲倦地飞翔。它让我明白了:勇敢地面对人生路途上的风风雨雨吧,请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有彩虹”!

我的心胸豁然开朗,窗外蝉声依旧;望一望天空,乌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阳光映照。哦,天空依然蔚蓝……

【评分理由解析】

本文写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而产生不安的心情,通过爸爸讲“蝴蝶王”的故事,他获得启示,明白了风雨之后是阳光,从而又重新振作起来。结合这篇习作,值得借鉴的地方有:

第5篇: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动画 新艺术运动 运用 历史

中国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18-02

一 动画创作

动画是一张张连续播放的画面,经由视觉暂留原理在观者眼中呈现的动态影像。动画相对于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相比不过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加之动画是多元化艺术,其故事的文学性,画面的绘画性,声音的设计性等等都离不开艺术的领域。从不平凡的素材资源中获得灵感能帮助我们设计出画面有趣和绝对原创的角色。从历史中寻找灵感,将其运用到动画创作中来,对其做出属于自己的诠释,最终这会成为个人所独有的风格。

动画导演汤姆摩尔出生于北爱尔兰的纽里郡,然后随父母移居到基尔肯尼(爱尔兰共和国)。十几岁时加入爱尔兰电影制作团队,从中获得了关于电影和动画的知识和热情。离开基尔肯尼中学后,一直在德国柏林学习研究经典动画。他成长和学习的土地都是新艺术运动的中心区域。动画是多元艺术,不同地区不懂时期的影片设计风格必会受历史艺术思潮的影响,且这影响会保留在整部影片的镜头画面中,形成一种有创作者独有的有特色新的风格。2009年他执导的第一部动画长片电影《凯尔经的秘密》上映以来,广受好评,还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时隔五年,2014年他的又一力作《海洋之歌》再创口碑。

二 影片主题的历史性

影片《凯尔特经秘密》虽然其故事主题是基于爱尔兰最著名的插图手稿的起源《凯尔斯书》创作的,在影片中同样充斥着历史的痕迹。全篇是贯穿着中世纪爱尔兰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有不同艺术时期的风格灵活运用。(图1、图2)

《海洋之歌》的灵感来源于爱尔兰民间传说神话selkies,一只变成人类生活的海豹精灵的故事。虽然展现了爱尔兰神话的主题,但呈现了一个神话与现代家庭关系结合的现代故事。

两部影片都是选取神话中的某一个点作为设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故事创作。创作点可以是神话故事中的某―人物,事物或事件。以这一创作点为中心,利用其神话中的背景或特性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进行在创作。神话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满足了动画剧本讲故事的需要;其“幻想性”满足了创作者发挥的巨大空间:此外其自身所带有的人文情怀同时也传达给观者,达到和观众情感相通,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带给了观众美好的视听享受。同时也不可忽视神话传说的“历史性”。其探讨的人与自然的主题是人类设计中亘古不变的思考焦点。

三 造型设计的历史性

1 角色造型设计

欧洲中世纪的艺术设计是宗教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是中世纪艺术设计共有的特征。中世纪盛行的神学思想和宗教光线对建筑的外形设计和工艺设计的装饰题材、艺术风格方面均长生了重大影响和限制,反映了当时特有的审美观念,强调神圣和威严,其基调是低沉而凝重的,表现出冷峻而肃穆、庄严而压抑的气氛。《凯尔特经秘密)的主题本身就已经带有很强的宗教性,主题限制其画面的神圣和威严,所以在修道院和院长的设计上就用了高而垂直的线条,普通修士不同于院长的垂直体态特征设计,普通的建筑不是垂直的直线设计而是曲线,体现出与修士与院长之间的区别及修道院与其他普通建筑的区别。(图3、图4)

影片《海洋之歌》之中就大量运用了曲线造型,不论是人物角色还是场景设计都有这一特点。在人物造型设计中很少出现方形,大多都以圆和曲线作为基础造型进行设计且场景设计中也是如此。在主角外形轮廓设计上大多都是圆和曲线的组合,精灵的设计同样是流畅的曲线造型。(图5、图6)

2 场景设计

新艺术精神主张师法自然,运用植物、昆虫等高度精细化、组织化、构造化的自然元素,表现自然世界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的创造能量。在新艺术风格的作品中,无论是其线条设计或是图形构造,到处都可以见到对于动植物形态的生动模仿和夸张表达,尤其是绘画、雕塑、招贴画等。影片《凯尔特经秘密》中森林的主人asling带着小主人公在森林探索时的主题就是展现自然的奇迹。其影片场景对森林中的动植物的刻画中,植物的曲线延伸,夸张的曲折造型表现,对动物的夸张表现都与新艺术时期的风格一致。(图7、图8)

在新艺术风格的作品中,无论是其线条设计抑或是图形构造,到处都可以见到对于动植物形态的生动模仿和夸张表达,尤其是绘画、雕塑、招贴画等。新艺术运动中的平涂手法,主要受到日本浮世绘技法的影响。对线条和平面化的最求使新艺术运动得到了更加纯粹、更加成功的体现。影片《海洋之歌》就有借鉴浮世绘的风格进行创作。(图9、图10)

影片《海洋之歌》除了在角色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曲线设计之外,场景设计中同样也使用了大量的曲线形式,告别了直线的僵化和简单。有机素材和曲线手段的使得影片整体画面充满活力的流动的韵味。(图11、图12)

新艺术与洛可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后者也非常强调大量运用活泼纹样,包括曲线体、螺旋造型,漩涡花纹,波浪形或浑圆体等。同时中国陶瓷上的精细描绘,镶金嵌银、粉红嫩绿、曲线造型等艺术特征,都对欧洲新艺术思潮的形成产生过很大影响。在影片的画面镜头画面中就有大量运用。不论是基础纹样中的曲线螺旋、祥云、画面中的波浪形,还有镜头画面构图中的螺旋构图和圆形主体构图都在两部影片中有所体现。(图13-图19)

四 动画创作的历史烙印

第6篇: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对于“家风家教”系列主题的选定方面,《春妮的周末时光》主编杨岚谈道,早在2015年初,“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视家庭建设”就成为一个热捧的话题,正是在“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背景下,制片人李雪萍和团队决定以家风的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策划推出了五集系列节目“春妮家中话家风”,每期节目以不同的人物,通过最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家族中的不同传承方式。

在节目立意上,团队独辟蹊径地重点展现日常生活中家风对家族成员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试图挖掘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家国情怀”并给予表达。说到五期嘉宾家风中所传承的“家国情怀”,杨岚如数家珍:京剧谭门百年兴盛,精彩背后是谭门传人比常人更多的挨打和苦练;常家相声能代代相传,终极密码竟然是“娇养闺女严养儿”的另类家规;英家推崇“洋为中用”一心报国;水家崇尚精神自由,别有一份文人的清雅。四个家族好家风各有精彩,却在一点上极为一致,那就是“孝”。在每个家族成员心中都深深扎根一件事,那就是,无论你如何成功,光环如何耀眼,回到家里对父母对长辈也就只有一个字“顺”。正如谭派第六代传人谭孝曾老师所说“我名字就是‘孝敬曾祖’的意思,在我们家‘孝’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能让观众感受到家风并非高不可攀、也不高大上,它特别平实地渗透在每一个普通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而无形的家风是实现一切有形的保证。”

如今“家风”系列已经播出了四期,节目中多数工作档期皆很饱满的名人也如期出席,并且不吝主动展示诸多家中历代宝贵珍藏,甚至为了还原历史,不惜再次忍受故人阴阳相隔之痛,含泪往事重提,所以相对于常规选题,这个系列节目立意更高、制作难度更大。然而为了确保节目品质,制作团队提前策划、主动出击。从2015年春节后至5月份录像,导演组历时3个月翻阅大量资料,邀请相关专家对“家风”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在逐渐理清了节目思路、明晰了切人角度、锁定符合主题的嘉宾人选、吃透选题后,最终进入实操阶段。

在嘉宾选择问题上,节目组思维仍然十分缜密,在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最终锁定了文艺界不同行当中家族代际绵延长久、家风保存相对完好、正能量足的京剧谭家、相声常家、英达家族和水均益家族作为“样本家族”;在嘉宾配置上更是下大力气将每个家族不同代的代表人物邀请到现场,通过几代人的讲述展现出中华好家风的传承。

那么如何能让“高大上”的“家风”既能体现主旋律正能量,又能接地气得到观众赞赏和较好收视率呢?针对节目制作手法,导演组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讨,最终决定突破单纯演播室访谈节目的空间限制,采用演播室访谈结合调查探访的手法制作该系列节目。设计出让主持人春妮作为线索,坐下来走出去,实现演播室深入访谈加上外景独家探访和调查相结台的巧妙方式,最终呈现出“传奇故事+回访家族大事件发生地+尘封已久的家族珍藏老物件独家曝光”的内容样态,以传奇、揭秘和正能量的感动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收看。例如,首次独家曝光的京剧谭家慈禧御赐的传家宝“朝珠”、英达祖辈刻在山上的祖训“水流云在”等,不但具有资料价值,对观众也会形成很强的收视吸引力。

在播出和宣传方面,杨岚表示,从节目预热期起他们就推出了“春妮家中话家风”宣传片,在北京卫视和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持续滚动播出;搜狐、新浪等媒体对“春妮家中话家风”系列节目进行了相关报道;除此之外,还实现了电视台和电台的联动播出,在每期家风节目播出的前一天,春妮携“家风”系列节目嘉宾共同走进北京广播电台交通台的直播间与听众交流家风故事,大大增强了“春妮家中话家风”的影响力。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家风”系列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单期最高1.68%的高收视率,同时也得到了观众认可和嘉宾肯定的良好反馈,获得了收视口碑双赢,可见教育问题在广大居民生活当中还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话题。

主持人春妮与做客嘉宾的渊源

可以说《春妮的周末时光》在场景布置上有点类似室内情景剧的风格,但又突破了室内的限制,在室内外情景来去自如的穿插中将故事娓娓道来,不免让人生出浓浓的“家”的味道。

在英氏三兄弟做客“家风”系列节目时,有个场景是英达说去楼上取严复赠英敛之先生的书法作品,另外王志飞做客“老男孩话北京”那一期节目时,谢园老师以春妮“远房表哥”的身份同时作为坐镇嘉宾,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节目主持人春妮口中得知,原来这和她将节目概念设定为“家”的主题是有一定关联的,谢园和英达对这个节目都是十分喜爱之人,英达本身是情景喜剧出身,他对“家”的概念尤为感到亲切,并且在三年前节目开播时就表示很乐意参加,谢园更是《春妮的周末时光》的常客,在这一层微妙的关系下,于是将谢园设定为春妮的“远房表哥”,而英达与孟凡贵则设定为春妮的上下楼邻居。无独有偶,恰恰是这么巧妙的设定,却让这个节目显得更加人情昧十足。

相信看过节目的都知道,“家风”系列做客嘉宾皆来自不同的家族,对于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春妮来讲,又有哪些“家风”上的共鸣呢?采访中春妮透露,五个家族虽然家风家训不一样,但实际上都有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在自己的家风传承下也深有体会。比如五个家族都特别尊重知识,注重技能,谈到自己必须有一技之长,而且都秉承着勤俭持家的作风,遇到困难能够从容淡定地面对,最终度过劫难,毕竟这样的百年家族都经历过人世间的起起伏伏,所以在他们身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他们的处世之道也和自己的价值观确实有很多共同之处。

一个好的节目往往能在细节之处见证冷暖。第一期“家风”系列于丹和吕思清做客时正值端午前后,春妮与嘉宾珊场包粽子话传统佳节,不仅如此,其实每期节目呈现的同时,也于小吃和简简单单的美食之中体现出人情的温暖。春妮邀请明星朋友来家中做饭,自己还亲自动手现场包粽子,在去掉明星的光环下大家伙其乐融融,不正是一个寻常百姓“家”吗?

春妮带您解读英家,看百年家族如何再续荣耀

很难想象,如今在喜剧艺术上颇有成就的英达、英壮、英宁三兄弟,祖上竟然是新闻事业起家,而且还带着满清皇族血统。英氏家庭历经晚清、民国、国共之争、新中国成立、反右、“”、改革开放等交接着政治矛盾和思想交锋的历史时期。然而英氏家族在文化界名人辈出、历经四代而不衰,成为传奇。曾祖父英敛之娶满清格格爱新觉罗・淑仲,创办《大公报》、北京辅仁大学、香山孤儿院;爷爷英千里出任辅仁大学秘书长兼西语系教授,、余光中都曾是他的学生;父辈在戏剧、建筑、绘画、水利等方面皆有建树;自己和兄弟是中国情景喜剧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与一般知识分子家庭不同的是,英家推崇子女国外留学,中西文化互相借力,因此总是身处中西交锋、中西矛盾、中西交流的第一线。幽默达观源于家族基因,历经磨难仍旧微笑面对,命运坎坷仍旧荣辱不惊、泰然处之,一个个传承下来的家风成就英家荣耀。

英达因导演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为人熟知,继《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先后成功之后,又相继推出《东北一家人》、《相约青春》等系列喜剧,从此奠定中国情景喜剧掌门人的地位。

1993年英壮在大型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担任编剧,并扮演“杨大夫”的角色,受到关注。继走上戏剧创作道路后,一发不可收,先后从事过剧本写作、剧务制片、经营统筹、表演导演等影视界各种行当,兼有专业理科打下的知识基础,是一个有相当文化档次的全才型演员,代表作有《地下交通站》、《候车室的故事》。

英宁在表演、导演、剧本创作等多领域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曾参与《我爱我家》、《新七十二家房客》、《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多部情景喜剧的策划、创作及导演工作。情景喜剧是英氏的“独门暗器”,但英宁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拍摄情景喜剧,把市场“搅乱”。由他独立编剧兼执导的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在飞天奖上获得系列剧一等奖。对于一个学表演出身的人来说,演而优则导很常见,但演而优则编,并且一举获得收视率及专家认可,英宁有理由自豪。

英家推崇子女国外留学的传统历来有之,曾祖父英敛之就是打开国门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骑马、穿洋服、开汽车,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他的儿子英千里在十二岁孤身一人到欧洲求学,一去就是十二年,他更成为了第一个到比利时的中国人。英达的父亲英若诚虽没有国外留学的背景,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西文化交流事业,在英达看来,父亲和母亲就是向西方借力比较多也比较成功的人。他到现在都记得父亲当年的教诲,“一个人要想成功非常难,这就好比一面墙在你面前,光光溜溜的让你徒手爬上去,那太难了。但是如果你有了男外一个文化,另外一种语言,这好比是另外一堵墙,虽然也光光溜溜的,但是这两堵墙在中间,你这么爬上去,就借上力了。”由此可见,借力西学不约而同地成为了他们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三兄弟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了解西方,更好地为国效力。

提到英家,有两个字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那就是幽默。仿佛英家人自身都天然具备幽默纽咆,所到之处总能引发一片笑声。听荚达说,幽默是英家独特的家风,他们的爷爷英千里就是难得的极具幽默感的知识分子,用一口地道的京腔混合法国味的英语给大家讲课,从来座无虚席。他们的父辈也是每个人的幽默方式都不一样,英壮的父亲英若聪是冷幽默;英达的六叔更是兄弟最为崇拜的对象,“他说话特别幽默,我们都是拼命地学他,我们的喜剧方式,我们的幽默方式是来自于我的六叔。”幽默仿佛是深入英家每个人骨髓的气质,就连他们父辈的名字,也是既有趣又饱含深意。

提到奶奶,英达、英壮和英宁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英壮与奶奶一起生活,从没见她发过愁、从没见她掉过泪。英宁也说奶奶是对我们家每个人都有恩惠的人,所有人都受到过她的帮助。就连一向嘻嘻哈哈的英达竟然也热泪盈眶。作为出生在名门的大家闺秀,奶奶从小生活无忧。当爷爷飞去台湾,她一个人撑起英家的大旗,含辛茹苦养育七个孩子长大成人。英达坦言“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是她老人家拉扯我长大,就我们两个相依为命。”特殊时期奶奶被隔离单独居住,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她住在6.8平方米的房子,负责清扫隔壁7平方米的厕所,在砖厂做砖,挖防空洞。年仅九岁的英达帮奶奶挖洞土、干重活,“当时我特别得意的一件事,就是我长的比较大、很壮,人家每每看到这小孩帮他奶奶干活,都会夸,说真好,有这么一大孙子,十几了,永远是这句话,我就特别得意地说九岁。”

春妮评价:英家族人举重若轻,荣辱不惊

正是英家独特的家风成就了几代的传奇与辉煌,家族成员也在不同领域都有所建树。提到下一代的教育,三兄弟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树大自直。他们秉承这一教育理念,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生活环境。这一点从英达的家――雨林山庄就能看出来,充满创意和童趣,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世界。走上二楼,一股家族荣誉感扑面而来,书房的墙上挂满各种证书和纪念物,记录着一段段光辉历史。他希望孩子时刻不要忘记祖辈的辉煌成就,也不要辜负家族的众望。

第7篇: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语境 主观因素 应用 体现

本文从人与语境的关系入手,探讨人的主观因素在语境中的作用,以及语境如何反映人的主观因素。

人作为有思维的高级动物,对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即使在面对同一客观事物时,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而这种主观因素在语境中也有所体现。语境中的主观因素是交际中对话语形式和意义起一定作用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是人的心智与外部世界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对语境的构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意义是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切身体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语境中的主观因素在交际中对话语的意义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语言的主观性与语境中的主观因素

按照Lyons(1995:337)的说法,主观性是指意识(对认知、感情和知觉的意识)的主体特征或行为的主体(施为者)特征,是指笛卡尔所说的“思维实体”(thinking entity)并认同为自身的东西的特征;话语的主观性是说话人在使用语言中对自己的表现。他还曾指出,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中的这样一种特征,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意义是由概念形成的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的,而并不只包括客体。说话人在说话时可以把一个概念说成是所描写的情景的一部分,这是比较客观的态度;说话人也可以通过自己与所描写的情景的关系来主观地表示这个概念。

下面的两个句子表示相同的情景,但各自描写的角度不同。说话人既可以用(a)来比较客观地表示事故发生时的情景,又可以用(b)来表示自己当时的主观感受。

a.I was racing toward the tree at 60 miles per hour.

b.The tree came racing toward me at 60 miles.

语言的意义与语境密切相关,语言的主观性实际上就是由语境中的主观因素决定的。以上两个句子描写的是同一个客观事实,它们之间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差异是由说话人在描写情景时采取的不同角度引起的。这种说话人在描写情景时采取的角度其实就是一种主观因素。我们把语境中的主观因素定义为:在交际中对话语形式和意义起一定作用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观意识。

语境指的不是话语的实际情景。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听话人对世界所作的假设的一个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实际状态影响对一句话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语境并不局限于直接的物理环境或前面刚刚说过的话语,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对往事的回忆、一般性的文化假设、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猜想都可以在对话语的解释中起作用。这里所说的“心理建构”、“听话人的假设”、“期待”、“信仰”、“回忆”、“猜想”等都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观意识有关,可以说都涉及语境中的主观因素。

认知语言学对语境中的主观因素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更加强调这种主观因素对语言意义的作用。Lakoff和Johnson(1999:3-4)指出,任何一个真正的人的切身体验都在意义中起作用,他表达和理解的意义并不纯粹是客观的,并不纯粹是由外部世界说明的,他的语言如果没有心智、大脑或身体的作用就不能反映外部世界。Langacker(1997:234)认为,说话人对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这种交流所发生的语境是有所领悟的,否则,他们就不能成功地参与这种交流,语境也不能对这种交流起任何作用;说话人不能感知或完全没有注意到的语境因素不会在表达的意义中表现出来,甚至也不能作为背景知识起作用。

说话人用他的心智观察和解释语言交际时的环境,并因此影响对这种环境的认识,这种认识又在语言表达的意义中表现出来,这就是语境中的主观因素。这种主观因素体现在语言交际中就形成语言的主观性。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语境中不仅包含客观因素,而且包含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主观因素包括说话人的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世界知识、语言知识、集体知识、参与者等语境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主观因素,而背景(包括时间、空间和物理情况)、正式程度和基调、媒介、语篇因素和表现等语境特征则主要包含客观因素。Grice把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定义为: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时要通过听话人的认识在听话人身上产生某种效果的意图(Verschueren,1999:47)。这种意图也可以说是关于这句话的语境中的主观因素。Sperber和Wilson(1995)关联理论提出的概念有很多都涉及到主观因素,如“语境假设”、“相互认知环境”、“语境选择”等。Verschueren(1999:77-102)区分了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特别对交际语境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交际语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分:1.语言使用者,包括说话者和解释者;2.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参与者的个性、情感、信仰、愿望、动机和意图等;3.社会世界,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制度、风俗文化等;4.物理世界,包括交际的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等。从Verschueren的论述看,他所说的语言使用者既包含客观因素,又包含主观因素;他的心理世界主要包含主观因素,而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则主要包含客观因素。他在后面谈到的“语境的生成”(the generation of context;108-112)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主观因素对语境构成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语境是由说话者和解释者之间关于外部事物的动态性相互交流而从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创造出来的。

二、语境中人的主观因素的应用与体现

正如哲学中所说的那样,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的主观因素在语境中可以发挥能动性,去激活语境的潜在因素;人的主观因素在语境中也会有所体现,体现出个人的不同信息,比如:心理、民族习俗、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等。

语境的构成因素中有部分是具有可控性的,由于语境构成因素对能否实现交际目的可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说话人会有意识地对其中的可控因素进行适当的调节,以对交际目的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语境的构成因素这个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确切的定论。几乎任何因素都有成为某个特定语境构成要素的可能。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总是复杂而不稳定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论这些可能的构成要素是多么的庞杂和不稳定,总有一部分要素是稳定存在的,比如:时间、地点、场合、境况、话题、事件、目的、对象等不可少的现场语境因素;社会心理、时代环境、民族习俗、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等。与此同时,这些稳定的构成因素对语用交际成功与否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并且我们发现这其中部分因素是有可能加以控制调节的。如果说话人能够对它们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交际中有意识地对这些可控因素进行适当的控制,不只是在语境规定的时空中被动地活动,而是尽量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减少甚至消除它们的消极作用,那么就可能营造出对实现交际目的最有利的环境。

在交际中,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语境中话题这个可控因素来实现自己所需的交际目的。说话人对话题的调控可以是在会话交际开始的时候,也可以是在会话中途进行话题切换的时候。无论是在开始还是在交际过程中,恰当的话题总是能对交际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话题的控制是要依据言语交际的目的而定的,祝畹瑾认为,目的是说话活动按惯例所期待的结果,以及参与者的个人目的。会话目的也是语境的必备条件,是会话进行的主线、方向,是交际行为的启动因素。只有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人们才会产生言语的欲望和动机,从而进一步发展为言语交际的具体行为。会话目的既是言语交际的心理条件,又是言语表达的起点和要到达的终点(祝畹瑾,1992:183)。

例如当说话人想与听话人建立或维持友好的关系时,选取双方或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话人交际目的的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邱吉尔带着说服具有浓厚反战意识的美国参加到反对德国法西斯阵营中来的使命到美国访问时,为了消除因战争远离美国与美国无关的反战情绪,在演讲伊始他就说:“我是从我的祖国来到我母亲的祖国的。”以这个双方都熟悉并感兴趣话题作为演讲的开始,邱吉尔一下子就赢得了在场听众的好感,拉近了美英两国人民心理上的距离,由此再一步步切入主题,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出访任务。

又如剧作《市长》中有一段拜访化学家齐仰之的情节:齐仰之从海外学成归国,未受当时政府重用,心灰意懒,闭门研究学问。“他在室内贴着一张条幅: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前往拜访,先是吃了闭门羹,接着是只允许交谈三分钟。而此行的目的是要请齐出山,主持筹建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这样重大的话题岂是三分钟能谈得了的。先以刘禹锡的《陋室铭》导入,夸奖齐的高尚品德,引起齐的好感。但还不行,时间还是限定三分钟。于是转褒为贬:“本市长对齐先生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即“齐先生虽是海内闻名的化学专家,但有一门化学,齐先生好像一窍不通!”这引起齐仰之的不快,追问是哪一门化学。此时三分钟已到,假意要告辞,齐仰之竭力挽留,因为:“学者以无知为最大耻辱,我一定要问个明白。”从不破例的化学家破此一例:“请陈市长尽情尽意言之,不受三分钟之限。”于是从“共产党人的化学”谈起,慷慨陈词,引起了齐仰之的共鸣。二人交谈的时间从三分钟到三十分钟。而且还要谈它“三天三夜”。这都是因为说话人选择了听话人极为感兴趣的话题而使交际目的成功得到实现。

人在文化、社会环境、社会制度、风俗文化等影响下,会在认知、言行、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使对待同一事件,反应也会不同。例如在对待战争时,不同社会群体会表现出不同反应。在春秋战国,秦人源出陇西,早期常年与北方游牧部族作战,民风彪悍尚武。更在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爵制度,激励士兵英勇杀敌。秦人在战争中斩获敌人首级即可立功得到封赏,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一在制度激励下,秦人极为尚武好战,与关东六国形成强烈反差。这些差异在当时秦人诗歌的语境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如《诗经・秦风・小戎》,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在外征战的夫君的诗。诗中写道:秦师出征,家人送行,征人之妻也在其中。她看到丈夫出征,希望他凯旋,建功立业。字里行间充满仰慕与思念,但却无悲伤之意。本诗很好地体现了秦风的特点,在秦国,男儿从军杀敌是一种风气。在诗中,征人之妻的所见所想都带秦风特点。在她心里,丈夫英俊勇敢,他驾战车出征,杀敌报国,受到国人称赞,她为有这样的丈夫而骄傲,心中期盼着丈夫在战场上多立战功,得胜而归。同样是思念征人,《陇西行》却充满忧伤,仿佛如同生离死别:“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些差异恰恰体现了作者在社会环境、社会制度、风俗文化方面的背景信息。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会因为他的社会身份、地位或职务等因素而形成特定语境中的角色,这种角色会直接影响到他在社会交际中对语言的选择。也就是说,一个人讲话的话语形式包括话语风格总是和他的角色相一致的。这也符合社会对特定角色的人物在语言的选用上产生的期待,即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一定角色的人,人们会期待他们使用一定的语言,说出与他们角色相符合的话语。如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领导干部与普通员工的角色差异会形成明显不同的语言风格。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角色、身份、地位、权势、与听话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说话时的场合、社会因素、听话人的社会文化特征等因素。小说《李自成》中李岩同刘宗敏的一段对话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李岩:“久闻将军大名,今日得瞻虎将风采,并得追随左右,幸甚,幸甚。”

刘宗敏:“李兄,你既然不嫌弃我们,前来和我们共事,咱们就是一家人,什么客气话也不要说了。”

李岩是书香门第出身的乡绅,受过良好的教育;刘宗敏是铁匠出身的起义军将领,是行武出身的将军,两个人的社会职务、社会地位与文化修养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说话的形式。虽然两个人在见面时说话的话语内容都基本一致:使用谦虚语打招呼,但是表达的招呼语形式却不尽相同。一个人使用了文言文体,语句对仗,语言精炼,称谓使用了对方的职务“将军”和用以下对上的表示尊敬和荣幸的系列文言谦辞如“瞻”、“追随”、“幸甚”等,听起来谦恭文雅,似乎还有些“咬文嚼字”。而另一个使用的是普通的白话文,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比对方高,但初次见面,对方又是文化人,所以也表示尊敬,使用了谦辞“你既然不嫌弃我们”。为拉近距离表示友好,还称对方为“兄”、“一家人”等,听起来既直爽又亲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常交谈中,一方面,有关交谈双方的身份、出身、社会地位等信息会有所体现,另一方面,交谈双方会根据交谈需要对语境的某些方面进行选控。这些都是主观因素在语境中的体现。

三、结语

语境中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心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因此,语境中的主观因素并不是一种先天的、自省的、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反映对外部世界感受的,经过长期积淀的,动态的。一方面,人可以发挥主观因素影响语境,另一方面,语境又会体现人的主观因素。

参考文献:

[1]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Langacker,R.W.The contextual basis of cognitive semantics[A].In Nuyts,J.and E.Pederson(eds.).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16-136.

[3]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How the Embodied Mind Challenges the Western Tradition [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

[5]Sperber,D.&Wilson,D.Relevance,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6]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第8篇: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艺术家庹梦倩的作品给我们提供的不是晦涩而难以理解的东西,主要是以风景为主,一直以来有着相对清晰的路径。她作品中的风景与其说是自然的风景,不如说是自我的风景。在她的创作历程中对于风景的理解不断深化。早期作品在风景的基础上对技法及绘画语言的锤炼多于个人的感受性表达。比如在作品《苍景苍茫》中,树冠和树丛在方法上是写意的,物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是在画面中的趣味和笔触、肌理,色彩间交叠形成的视觉交响。风景的背后是自然与周遭现场的外在呈现,也有一部分作品,庹梦倩将废墟般荒芜的现实场景中的一隅,描绘的即抒情又残酷,比如作品《幻禁》系列即可看到诸如此类的尝试。在之后的两年明显能够使人感受到,她的作品进入徘徊和不断取舍的阶段,《此时此地》、《迟暮》、《蔓生》、《荫》、《隅》、《凝》等作品,在现实的宏大与内心的丰富,在技法的尝试与视角的选取,在绘画言语的组织和净化之间不断地进进出出。所以这个系列的作品即是她个人艺术经历中相对庞杂的时期,也让她为下一步的工作找到和相对多元的参照点。在近期《流光》系列作品中,风景的因素还在,方法上也留有过去的痕迹并日渐成熟。此时她所呈现的画面更加冷峻,并且将夜色阑珊,霓虹高挂的当下日常生活中的一景,置于迷幻、唯美、浮动的观感中,这种感受不仅是审美的更是作者对当下生活中构成此时此地日常景观的一次记录、揭示和设问。另外《交织的瞬息》三联画,作为她之前作品的深入,呈现出的绘画语言更加内在。这件作品中,光与空间不再是透视或再现层面上的,一个维度是作为画面中心所透出的耀眼的白光,另一维度是另外两幅画上面与之有所呼应的点光和浮光,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呈现,三幅作品中的空间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发散和投射,而是相互交织穿插。即便仍旧有具象的因素存在,但对光与空间的重新组合,打破了之前作品中简单的视觉效果和描绘的限定。

以上我们将庹梦倩的作品脉络做大致的梳理,可以就相关话题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展开,风景是首当其冲的关键词。肯尼斯・克拉克曾经在《风景进入艺术》一文中谈到,作为一种天真状态的风景――我们置身于事物之中,它们有着不同于我们的生命结构:树木、花朵、青草、河流、山丘和云朵。几个世纪以来,它们一直激发着我们的好奇与敬畏。它们是愉悦的对象,在我们的想象中再造并反映我们的情绪。这渐渐促成了“自然”观念的形成,风景画记录了我们认识自然的阶段。在克拉克的论述中风景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在“自然”的观念形成中,风景承接着人们对于自然的现代意识。作为一种绘画类型的风景画的解放的过程也是自然化的过程,即自然从习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绘画中的智识与视觉也是当下艺术家依旧面临的问题。庹梦倩作品中的风景很大程度上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风景,也不仅仅体现出艺术家对于自然的认识。当下以风景为体裁的绘画,很难概括于一个定义或单一的诠释,风景的含义因主题,人及其感受,经历和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我们可以尝试大致从问题意识角度分为外视的风景和内视的风景,前者强调现实的映照和文化上针对性,后者重点在于外化基础上的内视,以风景我依托,强调自我的审视,更多是心像的投射,是退守于风景内部的思索,是自觉之上的笃定与坚持。艺术家庹梦倩的作品即可看作“内视的风景”。在她的作品中早期风景依存于对图像和碎片化景观的思考,呈现出一片人踪灭的荒芜离园;之后深入风景幽谧之处,由树丛、光(浮光、点光、光晕)、以及被模糊化的现实中可对应之物,共同构成的内在的感知场境。庹梦倩近期的作品又有所推进,在参展的《流光》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霓虹的流光,树影与时空,在风景的语言中呈现出物之为物,景之为景的提炼,混沌与明晰恰到好处。

谈起风景画可能最被大家所接受和认识的便是印象派,在印象主义出现之前,风景画是阅读和哲思的风景,画家所描绘的真实或想象是来自于宗教故事、神话或民间传说等,这些风景画中一个地方或一个故事的呈现甚于对自然的描绘。然而印象主义被人诟病之处在于,曾经哲思的风景变成了纯粹的视网膜绘画。亦如法国诗人瓦雷里所言:“风景摧残了人这个概念,在短短的几年内,将艺术智识部分缩减为关于材料、阴影、颜色的几个争论。绘画中,只为了眼睛的消遣放弃思想。”

按照美国批评家W.J.T.米切尔所设定的关于风景的命题:不存在作为一种艺术类型的风景画,风景是一种文化表述的媒介,体现出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他者之间的沟通与对话的关系。所以,亦可将风景看做函义最丰富的媒介,以此相对宽阔的视野为参照,庹梦倩的作品依旧还有有待深入并不断拓展的空间。

第9篇: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语文草原教师备课案例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语文草原教师备课案例一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语文草原教师备课案例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语文草原教师备课案例三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本科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

教师准备

课件、课文朗诵磁带。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近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得人们。

二、自主读书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得民族风情吸引这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该怎样向游客们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三、小组交流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的向游客作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四、集体交流

1、那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一定要请教导游啊。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独特到的民族风情和草原人民热情和好客。

五、体会情感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意重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得人,所以他动情的写下了“是呀!盟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得意思。(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意深厚,怎么能够舍得马上分别呢?虽然已夕阳西下,仍在草地上依依道别。)

5、全班有感情的其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随文练笔